時間:2022-11-18 16:5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電算化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現狀與審計對策淺析
2.淺談會計電算化檔案管理
3.普及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4.中小企業實施會計電算化的原則研究
5.解決網絡會計電算化安全問題的對策
6.關于賬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發展對會計電算化的促進研究
8.ERP與會計電算化
9.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研究
10.淺談知識經濟與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
11.淺議會計電算化的內部控制制度
12.手工會計與會計信息系統之比較
13.制約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的原因及對策
14.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員崗位設置問題分析
15.淺析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實踐的影響
16.試論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方向
17.電算化環境下的會計核算方法
18.對電算化會計中會計方法的思考
19.會計電算化初始化應注意的內容
一、我國企業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二、會計電算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會計電算化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統是財務、業務和人事等信息系統的有機結合。一個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實施過程,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改造的過程。由于企業自身原因與外部環境的影響和財會工作自身的特點,現階段我國會計電算化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現分析如下:
(一)對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許多企業還未充分認識到會計電算化的意義及重要性。首先,許多企業領導者對會計電算化存在片面認識,認為會計電算化只是會計核算工具的改變,看不到其對會計職能、企業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響,有的領導甚至認為會計電算化只是用計算機代替賬冊,僅把會計電算化當作樹立企業形象的一種手段。其次,在會計電算化的具體應用中,多數單位缺乏對手工系統進行充分分析的意識,沒有針對本企業自身的管理要求和運行模式,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相應的設置和調整。在不少財務人員看來,電算化僅僅是代替了手工核算,提高了核算效率,根本未認識到建立完整的會計信息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
(二)缺乏復合型的會計電算化人才
論文范文:論高職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與實踐
1、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現狀
所謂會計電算化就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過程。隨著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發展,對于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層次也越來越高。縱觀國內,我國高職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課程設置普及化,但培養模式略顯落伍20世紀90年代,在《關于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中財政部層明確指出:到2010年的時候,基層單位會計電算化力爭超過80%以上,對于基層單位會計信息處理手段將有明顯的提升。為此,會計電算化專業在全國會計類院校中都有設置,幾乎所有的會計類專業必開會計電算化課程。培養會計電算化專門人才,設置一門或多門“會計電算化”類似的課程在高職院校會計學科的課程體系中成為主要教學內容。實際上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模式上只是稍微調整一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做法是:為實現通過采用計算機代替手工做賬的會計人員的目標,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在本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了計算機基礎和會計電算化等課程。長期以來,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實習、考核設計等環節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致使該課程形同虛設,學生學不到精髓,走向工作崗位后無法挑起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大梁,更無法勝任網絡時代對會計工作的新需求。
1.2 師資力量薄弱在會計專業中,由于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因而缺乏相應的專業教師。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講授該課程的教師主要來自:一方面對原來的會計教師進行計算機和軟件知識方面的短期培訓,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計算機的實踐知識比較薄弱,只能把計算機當做處理會計工作的工具來講解;另一方面是授課教師來自計算機專業,對于這部分教師來說缺乏相應的會計理論知識,進而將會計電算化當成軟件開發課。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交叉性系統的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會計知識兩者之間沒有進行整合。再有,近幾年會計電算化教師師資隊伍比例失衡,老中青教師隊伍脫節比較嚴重,中流砥柱力量日益減弱。
1.3 教學內容落后,方法單一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在這種大環境下,進而帶動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在現實中表現為教學內容的滯后性,例如以網絡為基礎的ERP軟件逐漸成為會計軟件的主流技術,但是,我們的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與技術的發展速度之間明顯存在著差距。導致社會應用水平高于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又高于教材的內容。在會計電算化課時方面,很多學校給予的課時較少,以及教學軟件的滯后性,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往往簡化或省略一些章節和模塊的內容。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講授+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和以學生為主導的任務驅動教學法還未很好地融入教學理念。
2、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定位不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產業化時代的到來,會計市場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學生比較認可會計職業,甚至一些高職院校盲目開設會計電算化專業,根本不顧忌自身的教學條件,導致將會計電算化誤認為是計算機與會計學的疊加,認為會計電算化人才就是所謂的既懂會計又會電腦的人。在論及培養目標時,由于對環境以及適應環境缺乏周全的考慮,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會計電算化工作難以相互匹配。
2.2 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理念落后按照財政部的相關要求,基本會計電算化操作是會計人員必須要掌握的,所以在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僅局限于培養技能,進而滿足于通過計算機代替手工做賬。著眼于某種商品會計軟件的操作使用。受這種理念的影響和制約,導致高職院校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時,使用某種會計軟件進行財務處理,以及編制報表等成為教學的重點,學生們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學習一種會計軟件的操作與實踐,并且在一個學期完成這種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人才質量,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在應變方面,適應性都表現出不足。
2.3 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的條件簡陋近幾年,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現有的校內會計電算化實習實訓基地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需求,使得會計電算化校內模擬實訓流于形式。會計軟件的單一,版本的滯后,都給培養條件帶來了困擾。在辦學過程中,高職院校一味地以市場為中心,在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等學科教師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就盲目開設相關的課程,導致培養出來的會計電算化人才質量非常低。
3、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的構想
3.1 目標定位準確,課程體系嚴謹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是科學培養人才的首要環節。基本功扎實、操作能力強這是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電算化人才除具備會計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計算機操作技能,計算機網絡會計信息系統設計、使用、維護的能力。構建嚴謹而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加強理論基礎教育,把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學扎實,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和會計專業基礎課程,來強化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踐操作。
3.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其業務素質是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關鍵。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升教學水平的主要途徑,其形式多種多樣。首先,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一方面可以接受財務軟件公司推出的師資培訓,提高實踐技能;另一方面,接受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的培訓,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技能,更新知識結構。其次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建立高水平、高業務能力的“雙師”教學團隊。再次,讓教師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去學習、交流,赴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取其所長,補己之短,將經驗成果融入實踐工作。
3.3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本文認為,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而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例如以會計電算化課程為例:第一對于會計電算化原理部分,對于電算化專業來說,這部分知識是基礎,專業性相對較強但是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所以教學方式主要以實施計算機CAI為主。教師要從整體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全面、形式多樣、界面美觀、操作簡單的教學課件,聲形并茂,直觀易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教學效果。第二是財務軟件應用,這一部分是對應用會計電算化的原理,教學方式通常采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向學生演示軟件操作的具體流程,然后將備份的練習賬套通過網絡系統傳遞給學生,結合教師演示的步驟和要點讓學生自行進行練習和操作。第三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在對這一部分進行教學時,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進行全程跟蹤,教學方式主要利用網絡技術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師為了減輕工作量,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利用網絡軟件接收、評閱學生完成的賬套,并進行在線評閱打分。
3.4 促進校企合作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表現為“合作教書育人”與“合作發展就業”。第一,學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崗位中去實習,在真實的環境下感受財務流程和操作技能,比較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的異同。學生可針對校內實訓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請教專業的會計人員,從根本上消除知識盲區,培養其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其次,可以定期聘請一些在企業工作的會計電算化專業人員,為學生進行案例講座和實踐指導。
4、結束語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實踐教學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所在。會計專業成功與否,直接取決于實踐教學環節是否能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是否能支撐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相關調研顯示,我國培養的高職會計學生在就業中表現為基本工作能力較差,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較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不足,基本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根據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結合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基于工作過程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效地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會計相關崗位勝任力,是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會計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本科會計教學的翻版,理論與實踐不能很好地融合;實踐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實踐教學未能突出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脫節;未能充分發揮課堂實訓的作用;會計實踐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保障監控體系;手工實訓與會計電算化實訓嚴重脫節;由于企事業單位不愿意接收大學生頂崗實習,導致校外實踐教學難以落實;缺乏高質量的工學結合的實訓教材;甚至從領導到教師還認為會計實訓教學課程地位還處于從屬階段;教師的實踐能力欠缺等。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基于工作過程、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出發,秉承整體性、連續性、動態性和突出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滿足企業用人、學生就業、職業資格需要的原則,構建高職會計專業“內外結合、五級雙軌”分段式實踐教學體系。
二、“內外結合、五級雙軌”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會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突出實踐性教學, “內外結合”是指學生實踐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實習實訓基地,“五級”是指五個主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依次遞進,即“專業認知實習—基本技能實訓一崗位業務實訓—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一企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雙軌”是指手工會計電算化處理和電算化會計電算化處理同時并行。
(一)“內外結合”實訓實習基地
1、校內實訓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進企業會計人員,與專任教師共同打造“理實一體”校內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實現環境真實、管理真實、資料真實。(1)環境真實。建設仿真性實訓室,精心布置手工實訓室財務科室和電算化實訓室,創造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真實情境。(2)管理真實。在實訓教學中,以企業會計電算化分工、授權和控制中的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管理,在墻上張貼類似的管理制度,營造真實情境的企業文化,幫助學生早日了解職業角色。(3)資料真實。將合作單位企業真賬搬進課堂,聘請校外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財務人員輔助教學,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崗位能力的直接對接,使學生學會處理企業真實業務,能夠應對不同會計電算化事項,逐步樹立職業判斷的思維和習慣。
2、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外建立會計教學實習與學生就業實習基地,使學生到企業進行在崗實習。校外實習基地重點開展“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工作。選派專業教師到實習基地進行實踐鍛煉,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構建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長效機制。校企合作的開展,學校利用實習基地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習基地從畢業實習中選拔優秀人才,部分實現了學習就業一體化。
(二)“五級雙軌”的實習實訓內容
1、五級。1、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認知實習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參觀考察企業與會計崗位現場,讓學生建立“職業人”的職業認同感;其次是通過實習過程認識會計專業,了解會計專業內涵和會計專業的市場前景,提高對會計專業和社會的認識。2、課堂項目實訓。課堂項目實訓就是實施課內分散實訓,主要針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以具體化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將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職業態度和情感等內容融入每個任務,采用“理論——實踐——理論”的方式,實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通過實訓帶動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職業素養的養成。3、專業單項技能實訓。專業單項技能實訓主要針對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專業核心課程所設計的綜合實訓項目,是將課堂項目實訓的各個工作任務融為一體,采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式,針對各崗位不同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操作方法和技巧等進行職業崗位實踐教學,可設置會計主管、出納、工資核算、往來核算、財產物資核算、資金核算、成本費用核算、收入利潤核算、總賬報表、稽核等崗位,增強學生對各會計職業崗位的應用能力。4、綜合應用技能實訓。綜合應用技能實訓是把與會計學緊密關聯的財務管理、審計、稅務處理等內容納入實訓內容,實現“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的“一體化”的一種綜合實訓模式,是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的一種綜合素質培養和崗前培訓。其重點就在于如何利用上會計專業所學知識、方法技巧來發現和處理各種具體問題,真正體現會計學科的完整性、層次性、程序性和職業性。5、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頂崗實習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了解和熟悉企業會計的實際工作情況,并對生產和生產經營過程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并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領悟會計理論和方法。在進行頂崗實習的同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現狀、實習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選擇論文課題,搜集畢業論文所需的有關資料,獨立寫出畢業論文并完成論文答辯。
2、雙軌。五個主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依次遞進,并采用會計手工處理能力訓練和計算機環境下處理能力訓練的雙軌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三、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途徑
(一)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確保實踐教學的實施。一是鼓勵現有教師到企業實習;二是引進有會計工作經歷、有會計工作經驗的教師;三是設法聘請行業企業會計人員來校任教,并建立專門的外聘教師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企業會計人員、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學團隊。
(二)加強實訓條件的建設。
1.建立能夠模擬企業財務運作過程的“企業真實情境式”校內會計實訓中心,包括:手工模擬實驗室、會計信息化實驗室、沙盤模擬實驗室等,實驗室布局要按財會部門的現實分工和安排來設計,體現財會部門的特點。
2.按一體化要求將教室、實訓室合二為一,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把“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
3.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爭取行業企業的廣泛支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校外實踐場地和先進實踐設備;另外,高職院校也要充分科用有限的資源,在課余時間盡量開放實踐場所。
(三)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是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應注重平時、加強操作、突出過程性的評價的應用,從而規范會計實踐教學。根據會計實訓操作的具體特點,對會計模擬實訓成果的驗收及考評,設置五個主要的指標及其相應的考評分值進行測評,對每個指標建立一個量化的、具體的標準以利于操作。五個指標包括記賬憑證、賬簿、報表、實訓報告、考勤等綜合因素,根據各項指標具體完成情況,尤其是業務操作的準確性、完整性、規范化來予以評分。模擬實訓考核評價體系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第一,注重學生自評,模擬實訓結束后,要求每個學生對會計模擬實訓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寫出實訓報告,總結經驗,找出不足,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并據此自測評分;第二,通過小組評議考核,對模擬實訓情況進行小結和評價,并盡可能深入探討一些問題。進一步熟悉掌握有關規章制度,鉆研業務,相互學習提高;第三,由實訓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完成模擬實訓的認真程度、實訓課程內容完成質量及實際操作能力進行綜合考核評分。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總體測評,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變化、出勤、學習態度、自我管理、合作精神、自主學習等,力求對模擬實訓成果有一個全面的評價,促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認識自我,自我教育,自我進步。
參考文獻:
[1]何勤.構建適應專業特征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校內實踐教學體系[J].老區建設,2010.(14).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案例教學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商務信息技術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會計電算化作為企業商務電子化的核心,即財務活動電子商務化,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改進會計電算化教學,加快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推動會計電算化建設已成為我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培養中、高層會計人員的中堅力量,在如何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會計電算化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本文主要結合近年來的教學體驗,從教學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上對應用型本科層次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幾點設想。
一、應用型本科層次會計電算化教學的培養目標
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它是會計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因此,會計電算化人才是一種既擁有豐富的會計知識,又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面對當今激烈的就業競爭,結合應用型本科層次學歷教育的特點,我們應將教學培養目標定位于:以堅實的會計理論及實踐業務知識為依托,以熟練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為目標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對照財政部頒布的《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管理辦法(試行)》(財政部財會字1995第18號)中第三條的有關規定,筆者認為,通過學習,使大部分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和會計核算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對會計軟件進行一般維護或對軟件參數進行設置,為會計軟件開發提供業務支持,達到國家中級培訓的標準要求;使少數學生能夠進行財務軟件的系統分析、開發與維護,達到國家高級培訓的標準要求。
二、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
(一)課程設置
會計電算化的課程設置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會計業務知識相關課程,另一部分為現代信息技術與財務應用相關課程。這兩部分課程開設采用同步交叉,循序漸進方式實施。會計業務知識相關課程主要講授財務核算及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過程,為以后電算化應用于會計教學奠定牢固的專業基礎,主要課程包括:初級、中級與高級會計學、財務成本管理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財務應用相關課程主要講授計算機及會計電算化基礎、財務常用數據庫工具、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為電算化實際應用操作進行直觀的專業闡釋,主要課程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會計電算化基礎、商品化財務軟件應用等。
(二)教學內容
1.初級、中級與高級會計學、財務成本管理課程的開設內容及時間同一般本科層次會計專業教學安排完全一致;
2.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公共基礎課,旨在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進行,主要講述計算機的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統及常用字處理與文字編輯軟件的使用方法、網絡基礎知識、數據庫基礎知識等。要求學生具備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包括: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硬件的簡單組裝配置能力;文字、表格、圖形的處理和制作能力;應用Internet進行信息檢索、文件下載、收發E―mail的能力、計算機病毒的檢測和防治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在初步認識計算機的基礎上,掌握最基本的入門知識,逐步培養對計算機學科的興趣與愛好;
3.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作為專業基礎課,通過與會計的緊密結合,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一門重要的電子數據處理工具,借助于電子報表的強大數據處理功能,可以使學生們初步意識到電子表在輔助處理會計數據中的作用,這是因為:①電子表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是一種面向用戶級的專門用于數據處理的工具,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并提供了大量用于會計領域的財務、統計函數,對會計人員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②電子報表軟件的應用非常普及,尤其是在尚未使用會計核算軟件的企事業單位,電子報表軟件已成為最重要的輔助管理工具之一,廣泛應用于會計的各個領域,深受廣大財會人員的好評;③在數據處理性較強的會計課程中,如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利用電子表處理各種分析決策模型更加直觀實用。針對當前財務工作中的數據處理需求,一般應講解Excel的數據處理、Excel財務函數的應用、數據透視表、變量求解、規劃求解、高級圖表應用、窗體制作等方面的問題的處理以及對會計電算化軟件的二次開發應用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常情況下,該課程在大學二年級開設,鑒于其適用的廣泛性,課時量一般較多。
4.會計電算化基礎作為專業課,屬專業理論課的范疇,主要是向學生講授會計電算化的基本概念、會計核算軟件的功能結構、軟件開發方法及開發過程概要、電算化組織機構設置及內控制度、現行會計電算化法規等內容。按照培養目標要求,該課程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不宜做太多的要求,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因此,課時安排一般很少。
5.商品化財務軟件應用作為專業核心課,通過對幾種常用的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實務操作,進一步加深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解,強化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的實戰特點,獲得對EDP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理論。通常采用的軟件有用友、金蝶、科發等,企業版、行政事業版兼顧,一般以帳務處理子系統和報表處理子系統為授課重點,其他子系統,如:進銷存子系統、固定資產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成本核算子系統等作為選學內容,由學生自主掌握。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實踐性模擬教學。會計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它符合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教育體制改革方向。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尤為如此。根據多年的教學效果來看,建立手工和電算化兩類模擬實驗室,嚴格把好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搞好實踐性模擬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在會計業務對應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利用手工模擬實驗室,分別在一、二、三、四年級用手工方式完成初、中、高級會計模擬業務核算,綜合會計模擬業務核算。在此基礎上采用電算化手段,利用商品化會計軟件演示版或商業版,對相應模擬內容進行處理。通過兩種手段對會計業務的具體操作,熟悉手工操作和電算化操作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并把二者的處理過程和結果進行認真的比較分析,從而達到增強對電子數據處理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為將來從事會計電算化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對不同會計軟件的操作和比較,既增強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又了解了每種軟件的的優缺點,這對未來工作中會計軟件的選擇、開發以及整個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開展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借助CAI及MCAI進行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近年來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方法之一。CAI是將教學內容制作成教學軟件或電子課件,通過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作用于課堂教學,是最常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MCAI是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與CAI的完美結合。如何將案例教學與CAI、MCAI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無疑是解決如何培養學生運用職業判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并解釋相關信息,得出合理結論的理想途徑。通過選取諸如成本核算、財務報告編制與分析、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中決策模型分析等典型案例,輔助采用小組討論、辯論、現場考核、網絡溝通等形式,將原本枯燥無味的課程內容變得聲像并茂、直觀易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及質量、解放教師煩瑣勞動的雙贏目的。具體做法一般分三個步驟。第一步,由任課教師針對日常教學中,“黑板+粉筆”這一傳統方式不易解決的問題認真歸類、整理成典型案例并制作成電子課件;第二步,在多媒體網絡實驗室中進行課堂授課。授課時,首先由教師向學生展示多媒體案例內容并提出思考問題,其次由學生分析和評估案例情景,感受真實事件,并展開討論,提出個人的解決措施,并在個人終端平臺上實施驗證,最后由教師對所有可行方案歸類評析,最終形成最優方案。這種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增進和提高學生在語言表達、知識運用、人際交往以及信息技術運用等方面的綜合技能。
3.網絡交互式雙向教學。借助校園網絡技術,培養學生掌握互聯網運用技能,查詢有關會計新知,下載瀏覽最新會計軟件,及時更新自己的相關知識;預留網上作業及思考題,師生上網學習或討論、輔導答疑。它一方面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中解脫出來,也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習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使教師自覺進行自我加壓,主動快速更新相關知識,促進教學概念與形式的更新,進而引起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形成“以教促學,以學促教”的良性互動式教學局面。
4.畢業實習應用教學。畢業實習作為學生在校期間,最后一道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檢驗日常教學效果方面,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應正確區分畢業實習同就業、撰寫畢業論文之間的關系。在短期的實習過程中,要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實習檔案,全面反映實習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工作環境、運行狀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使學校學習同生產實踐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蔡傳勛. 會計電算化[M] . 長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關鍵詞: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探索與實踐
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長期以來是以學歷教育為主,按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其培養目標及市場定位與現實相脫離。市場經濟下的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并依據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安排課程結構。我們對會計專業教學計劃重新設計,將實訓由半年改為一年,減少基礎課,增加實踐課,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如何科學的安排兩年的理論教學和一年的實踐教學(簡稱2+1教學模式),我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2+1”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一)理論依據
200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會議在江蘇召開,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絕不是中職升高職,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中等職業教育基本學制以三年制為主,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優化教學與訓練環節,強化職業能力培養,專業實訓時間應為半年至一年。這種培養目標的明確定位和強化職業能力培養的指示精神,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原有的辦學模式和觀念,也是我們推行“2+1”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2+1”教學模式,增加了實訓時間,強化了職業技能的培養,符合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培養目標的要求;第二,“2+1”教學模式注重能力培養,減少了理論課,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符合當前學生學習的特點,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第三,我校會計專業已連續招生三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專業辦學經驗,有一支善于改革的教師隊伍,教學設施和校內外實訓條件完備,完全能滿足新的教學模式的需要。第四,按“2+1”教學模式的理念,可將不同學制,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教學過程演化為“1+2”模式、“1+1”模式等。它是一種可以根據定單要求進行調整的教學模式,必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三)推行方略
第一,要求專業系部依據新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制定出新的科學和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主要內容應包括:培養目標與要求、知識、能力結構與就業崗位、課程設置及時間分配、教學進程及學時分配、實踐教學設計及實行學分制等內容。第二,學校對系部提交的專業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和研討,制定出實施性教學計劃。第三,各科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根據新的教學設計認真組織教學,把教改的精神落實到實處。第四,強化實踐教學,各專業要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進一步加強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二、“2+1”教學模式設計
會計專業是我校的骨干專業之一,本專業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目標與要求、知識、能力結構與就業崗位、課程設置及時間分配、教學進程及學時分配、實踐教學設計及實行學分制等內容。
(一)招收對象與學制
招生對象:初中畢業生
學制:三年
(二)培養目標與要求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既具有會計專業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會計專業技能,適應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素質勞動者。具體要求是:
學生應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積極進取的職業心理素質,勇于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學生應具有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掌握本專業所需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各單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素質;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崗位變化的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體能及健全的心理。
(三)知識能力結構與就業崗位
1、知識結構。通過理論教學,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知識:(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應用文寫作、經濟數學、計算機應用等文化基礎知識;(2)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財稅與金融、經濟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3)掌握會計、財務、審計及會計電算化等專業知識。
2、能力結構。通過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能力:(1)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2)具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公關能力;(3)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與應用能力;(4)具有較強的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及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分析的能力;(5)具有較強的會計電算化操作能力;(6)具有較強的企業財務管理、分析與決策能力,籌資、投資分析與決策能力,盈利分析能力以及計劃編制能力。
3、就業崗位。根據勞動力市場戰略的要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目標及本專業的特點,本專業就業崗位主要有:(1)企事業單位的出納人員;(2)系統管理員;(3)系統操作員;(4)數據審核員;(5)專職會計員;(6)系統維護員;(7)企業內審、國家審計、社會審計之審計人員;(8)其他行業經濟管理人員等。
(四)課程設置、學分及時間分配
根據培養目標和業務規格的要求,本專業的課程由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和綜合實訓課幾部分組成。
1、必開基礎課。主要包括:計算技術、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模塊、體育、思想品德修養等。
2、必開專業課程。主要包括:經濟法、財稅與金融、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統計學原理等。
3、選修課。包括:市場學、企業管理學、公共關系概論、小企業會計、思想品德修養、市場經濟概論、財務會計法規、商品學、電子商務基礎、管理會計、商品經營、商務禮儀、商業心理學、創業與就業、生理衛生與健康等。
4、專業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包括社會見習、教學過程的課堂實踐、專業模擬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課程實踐教學反映在相關課程的教學進程中,專業實踐教學有以下內容:
(1)社會見習:第一、二學期各安排一周。教學見習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和經營情況,了解企、事業單位各業務部門的性質和任務,了解會計人員應有的業務素質及業務工作范圍。
(2)會計電算化培訓及考核:應在第四(或第五)學期組織學生參加會計電算化集中培訓,并參加財政部門的會計電算化考核,畢業生應獲取會計電算化等級證書。
(3)珠算等級證書培訓:在第一、二學期應組織學生每天進行一定時間珠算練習,直至達到普通五級以上水平,畢業生應獲取珠算普通五級以上證書;
(4)專業模擬實習:時間第五學期。主要任務是對會計核算進行模擬操作,可安排在校內手工模擬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或教室分別進行,其主要內容有:
①會計基礎模擬訓練 ,包括數碼字的書寫,原始憑證的填制等;
②會計崗位模擬訓練,包括出納崗位模擬訓練、債權債務會計崗位模擬訓練、存貨會計崗位模擬訓練、費用會計崗位模擬訓練、工資崗位會計模擬訓練、成本會計崗位模擬訓練、投資會計崗位模擬訓練、收入和利潤會計崗位模擬訓練、會計報表崗位模擬訓練等;
③綜合會計模擬訓練,可設計一套綜合模擬習題,以原始憑證的方式給出經濟業務,讓學生按規定的會計核算程序進行填制審核憑證、登記賬簿(建賬、結賬、對賬)、編制會計報表、會計資料整理裝訂、會計報表分析等。
④會計電算化模擬訓練,可利用手工綜合模擬習題,在電算化實驗室采用不同的會計軟件進行上機模擬,并把模擬的結果與手工模擬結果進行比較。
(5)畢業實習與論文:時間安排在第六學期。畢業實習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在畢業實習期間,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就某方面的問題聯系實際撰寫實習報告或畢業論文。
(五)教學進程及學時、學分分配表(略)
三、教學實踐探索
“2+1”教學模式設計,只是新的教學模式下的一種教學計劃或教學指導方案,是否科學可行,教學過程檢驗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應把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貫穿到教學之中,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學設計更加完善和科學。
(一)轉變教學觀念
新的教學模式實施有賴于教師的理解并具體化 ,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則是關鍵性的前提,沒有合乎時代的教學觀念,也就沒有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行為。現代教學觀念,既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因培養目標和學生來源異于其他教育機構,要樹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兼顧共融的教學觀,樹立培養職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相結合的發展教學觀,樹立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啟發式教學觀。特別是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服務意識,要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用自己積極健康向上的言行引導學生,用自己精業敬業的工作精神感染學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
(二)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切方法的總和。教學方法種類很多,要根據授課內容及教育對象的不同靈活選用。一位老教師說的好:只要你課講的活,學生愿意聽,且能學的會,就是好方法。這里的“活”主要是教學方法選用得當,駕御課堂能力強,還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這里的“會”是指教學結果,是對教學方法及過程的檢驗。我們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課教學中 推行“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 和“討論式教學”;在會計電算化、會計實踐課推行“模塊教學”、“示范教學”和“現場教學”等方法,同時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略,促進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的改革服從服務于培養目標,包括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的改革。課程設置的優化在教學設計得到體現,即減少理論課,增加實踐課和選修課。理論教學學時與實踐教學學時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2以上,實踐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已達到總學分的57%。在授課內容上,按照“需要”和“夠用”的原則,重點是抓好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教學。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刪減,對不同課程中重復的內容進行科學協調。加強與證書教育的銜接,把會計職業資格證書有關考核的內容納入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提高多媒體教室、會計模擬實訓室、電算化實訓室的利用率。
(四)考試方法的改革
考試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檢驗,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廢除學好學壞期末看試卷的考試觀,注重對教學過程的管理,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實行教學過程的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開卷考的不閉卷,能考實踐的不考理論。以能力考核為重,使學生不畏考、不唯考,通過考試體驗成功。
(五)實踐教學的組織
會計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和核算方法,最關鍵的是組織好實踐教學,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實踐、多媒體情景教學、案例教學、校內手工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校外基地實習、社會調查等。由于會計專業畢業生數量多,安排頂崗實習難度較大,故校內模擬實訓成為各財經類院校的首選,這也是我們增加半年校內實訓的原因。但長時間多個班級在校內專業實訓,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老師和學生亦會對單調枯燥的操作感到厭煩。為此我們在制定實踐性計劃時,增加了基礎訓練、就業指導和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的相關課程,用以調整單調的專業訓練氛圍,排列了課程表,經檢驗比單純的專業訓練更具科學性。
(六)評價及特色
該模式在2005級和2006級六個會計班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召開的師生座談會和調查問卷來看,滿意度達到95%以上,特別是對強化職業能力的一些實踐措施給予充分肯定。從檢驗結果來看,同學們手工處理賬務更加規范,對各個會計崗位的業務更加熟練,珠算等級合格率100%,會計電算化證書考取率100%,會計從業資格證考取率95%以上,其職業技能和職業操守得到任課教師和用人單位的好評。大家認為新模式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更加強化實踐教學。與傳統模式相比,增加了一個學期的專業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時數達到授課總時數的56%以上,將實踐性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第二,有具體的 “專業實踐教學實施計劃”。針對一年時間的會計實踐,制定了科學的實施性實踐教學計劃,確定了實訓項目、實訓課時及實訓地點,并根據學生在校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利于就業的實際,增加了《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會計電算化》三門課的強化訓練摸塊;第三,專業課前移。因減少基礎課,增加實踐課,使專業課能夠前移,即第一學期就開專業課。專業課前移既能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又為以后進行會計實踐和畢業前的就業活動預留了空間,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最后一個學期學生既要專業實習、撰寫論文,又要考從業證書,還要到處求職的矛盾。第四、注重教學過程的改革。對教師師德建設、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考核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要求。
四、需完善及解決的問題
(一)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技能。我們安排雙師型教師進行實踐教學,他們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實際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應加大對師資培訓力度,可參加國家骨干教師培訓或到企業鍛煉培養。
摘要: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本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會計職業技能為核心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優化,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關鍵詞: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優化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會計人才,而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提高學生的職業化素養,實現知識、能力的協調統一發展。實踐教學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并且有助于學生職業化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就成為了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在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本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會計職業技能為核心構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進行優化。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基本思路
1.設計原則
根據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以專業技能培養為目標,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并增加綜合性實踐,博士論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多元化人才;(2)加強任務驅動式教學內容的設計,把企業會計工作各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與經驗進行整合,強化學生的會計實戰能力;⑶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多門實踐課程構成的一個整體,各門課程之間存在著由單項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由校內到校外、由學生到員工的漸進過程,課程設置必須以學生能力的遞進為依據。
2.基本思路
構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以實踐環節和教學內容為重點。首先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由課程實訓、手工會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與社會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多層次、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其次,實踐教學內容必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三、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應體現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特點。根據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應以實現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較強實踐能力為目的,因此,應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另一方面要形成校內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鍛煉相輔助的格局,校內、校外實踐層層遞進。
基于此,我校設計并實施了如下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課程實訓
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老師課堂上講的是要怎么做,是紙上談兵,學生缺乏實際動手練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課程結束即使學生考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動手能力卻幾乎為零。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入模擬實訓環節,可使學生在邊學邊練中主動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有很多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停留在手工做賬方面,對數據前后之間的關聯不理解,操作程序不清楚,如是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還是先計提所得稅等,不能很好的利用會計軟件的強大功能,通過實訓,盡管過程不是很順利,有的同學甚至要重做很多次,但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他們的會計軟件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會計工作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
2.綜合實訓
綜合實訓是學生在校期間最系統、最關鍵的實踐教學環節,綜合實訓一般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根據某單位一個月的經濟業務資料按會計業務分工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會計工作崗位如出納、主管會計、銷售核算、往來核算等進行會計業務處理,從企業建賬到最終編制出會計報表,使學生掌握一個完整的會計循環業務處理,并可根據實際需要輪換工作崗位;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完成之后,安排會計畢業論文范文學生采用同一套案例資料在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再次進行練習,使學生系統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的人員配置和崗位分工、建賬、憑證的處理及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操作,提高學生對會計軟件的實際應用能力,并把手工會計模擬實訓的結果與利用會計軟件操作的結果相印證,使學生從感性上再次領悟到會計電算化的優越性及其與手工會計處理的區別;另一方面,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都是根據會計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并結合實際工作中各個會計工作崗位所涉及的工作內容來設計的,但對于培養具有綜合思維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來說還遠遠不夠,因為在前面兩個實訓階段根本沒有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和控制的能力培養,并且處理數據的方法是確定的,博士論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欠缺,至于如何與人進行溝通協調、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則基本上得不到鍛煉,在這種情況之下,開展erp沙盤模擬實訓可謂是行之有效。
erp沙盤模擬實訓融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教師評議于一體,學生的實訓過程與企業實戰相接近,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必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與判斷,充分體現了企業所有人員和部門為實現企業整體目標所作的努力和配合,
--> 在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他們職業綜合素質的提高。
3.技能比賽
為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后通過各種技能競賽對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提高會計學專業人才質量將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各參賽隊伍的團隊競爭理念,培養集體凝聚力;另一方面能夠輔助優秀會計人才脫穎而出和快速成長,造就熟悉會計技能、精通會計業務、適應時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
4.社會實踐
為了更好地促進校內實踐教學,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我校開展了暑期社會調查、專題研究、企業頂崗實習等分層遞進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社會調查和專題研究一般安排在大三和大四進行,根據專業實踐教學要求,采用導師制管理模式結合學生科研課題的立項內容進行社會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社會調查可以采取網上調查、實地調查等形式,通過調查,一方面收集資料,另一方面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管管理、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等情況,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合理化建議,或對實際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加以總結,然后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寫出專題調查報告。企業頂崗實習主要是采取學校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的資源組織聯系,以及學生自己聯系的方式,讓學生按手工賬操作、電腦賬操作等對會計工作進行一系列的崗位技能訓練,使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真正參與實際賬務處理,獨立完成企業的一般會計工作,達到教學目標和就業要求的無縫對接。
總之,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必須遵循“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培養職業綜合技能為核心,系統化實訓項目為載體”的原則來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且要把創新的理念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同時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劉青等.會計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1(2下旬):100-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