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4 03:21: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與教學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熱學》是物理學中研究物質熱運動及其有關性質和規律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物理學專業本、專科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熱學》課程在實驗基礎上,通過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進一步學好物理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主要內容包括:分子動理學理論的平衡態理論、輸運現象與分子動理學理論的非平衡態理論、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液態與固態、相變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運算技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既要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努力養成刻苦踏實、勤于思考的良好學風,又要為后繼課程的學習作好業務、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還要為學生畢業后從事有關科學研究、應用開發、教學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目前《熱學》課程的教學中,課程論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探討課程論文教學的相關研究課題也逐漸開始得到重視。課程論文要求學生在掌握物理學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調查研究,適當了解這些基本概念與規律以及它們在生產技術、特別是高技術領域中的應用,注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特別是當代物理學前沿以及當前高技術領域中物理問題的興趣,引導和激勵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和責任感。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課程論文的實施過程中重視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把課程建設的目標定位于造就新世紀人才,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課程論文的基礎
課程論文實際上是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熱學》課程的教學應當把重點放在打好基礎上。如果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雄厚,基本功扎實,再加上廣泛涉獵與深入鉆研,專業課就能學得好,理解得深,在將來從事高新科技領域的創新工作時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較大。況且,“熱學”課程在傳授系統物理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掌握物理學中的思維方法與工作語言。這樣,盡管有些基礎物理知識從表面上看似乎并沒被直接應用,但這卻會影響到學生的工作方法、思維方式以至世界觀,當他們以后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時會在潛意識深處起重要作用。總而言之,《熱學》課程的基礎還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離開這些基礎去談課程論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課程論文的形式
課程論文的形式靈活,不僅包括論文、調查報告,還包含有實驗研究、實物制作等多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告知、提問等多種提示方式引導同學自行深入研究,常見的課程論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解題方法的探究,通過對一個例題或習題的多種方法求解,使得學生對相關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徹;二是實驗探究,例如,當講解到氣體玻一馬定律與蓋?呂定律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相關實驗來驗證上述定律;三是調研報告,例如在講解卡諾循環這一知識點時,可讓學生調研、總結目前市場上熱機的工作原理與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論模擬與分析,例如講到相變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通過理論分析各種相的穩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氣體動理學理論里輸運現象中的氣體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庫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論得到相同結果,它是個級數,由前幾項可得系數約為0.499,而如果充分考慮速度住留的簡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數等于1/2,又如通過對小無極分子估算分子間力的有效作用距離與平衡距離的半經驗公式,再如可以用標準大氣模型中數以千計的數據,考慮地面凹凸不平的影響,可求出精度較高的大氣粒子總數,然后與用均質大氣模型、等溫大氣模型或者地面大氣壓強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估算行星大氣粒子總數的簡便方法;目前“熱學”課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學術界實際并未完全統一,有的甚至還是有爭議的,例如:任意逆循環的制冷系數的定義,等熱容過程與多方過程的差異,卡諾循環的概念以及回熱式循環與非回熱式循環,等等。遇到這些內容時,就在課程講授中把各家的觀點都原原本本地告訴學生,同時也介紹自己的看法,然后讓學生獨立進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斷。
四、總結
《熱學》課程論文的目的是使得學生通過熱力學宏觀定理與微觀模型的學習,建立把宏觀現象與微觀模型進行聯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對事物的實驗――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在此基礎上,采用問題探討與課程講授、主題討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教學論文為載體,實現《熱學》課程的互動研究型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素質培養,通過精心設計方案,全面加強各個環節,合理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形成視野開闊、理論聯系實際的特色風格。用搞科研的態度對待教學,積極開展教學論文的教學,從教學有關領域挖掘課題開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與科研兩者有機地相結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了這些從教學有關領域挖掘課題開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傳,課程里就會充滿了研究與探索的特色和風格,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逐漸受到熏陶,養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獨立見解的良好習慣,并為學生發展其科學研究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創造了良好的學術環境,使得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理科本科專業基本培養規格和教學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張輝,陳振乾.“高等傳熱學“教學的改革實踐[C].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學科發展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熱學“課程教學加強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關鍵詞:案例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改革;課程改革;鉆井與完井工程
一案例教學的定義和科學內涵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案例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編出來講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寫出來闡明事實的事例,而是為了達成明確的教學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實而編寫的故事,它在用于課堂討論和分析之后會使學生有所收獲,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目前,國家層面已經高度重視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3號),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5年5月7日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教研〔2015〕1號)(簡稱《意見》)。《意見》將案例教學定義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或模式)。傳統教育中教師主要采取灌輸方式教授知識,即學生以被動方式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重傳授而輕參與、重理論而輕實踐,高等教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并未主動參與進來;而將案例教學融入到傳統教育中,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尤其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將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應當注意:案例教學更加側重實踐,而并非傳統教學中所說的實際;案例教學并不是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融入傳統教育形成優勢互補,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二案例教學在工程科學的應用現狀
(一)案例教學的作用和功能
劉剛認為案例教學的作用機制包括:知識來源擴大機制、學習內容優化機制、學習效果改善機制[2];鄭淑芬認為案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學生學會學習,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3];黃輝認為案例教學能夠磨練心智,培養能力,拓展視野,并使其掌握更多的方法[4];豐曉萌認為案例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還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5];總的來看,案例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并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案例教學在工程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近年來,一些工程科學、自然科學學科開始探索案例教學新模式,肖細元探索了案例教學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的應用[6];李杰研究了案例教學法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7];郭鋒等探討了案例教學在工程研究生課程《現代材料分析方法》的應用[8];王永生探索了工程科研案例在本科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9];安蓉和王梅提出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案例來改善教學[10];楊佩娟提出在《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模式[11];總體來看,案例教學并未在工程科學課程教學得到推廣,目前主要處于應用探索階段,而且僅在非常有限的工程科學課程中進行了探索。
(三)案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案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大都集中于經濟、管理、商業等社會科學學科。例如,王應密和張樂平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碩士案例教學資源庫建設相關問題,還指出了案例教學應用應該注意的相關問題[12];鄭淑芬認為教師仍然是案例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要把握好精選教學案例、積極的課堂引導和多元的評價考核3個環節,還要處理好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關系、理論知識傳授與案例教學的關系、認知活動和非認知活動的關系[1]。經過梳理不難發現,目前關于案例教學在高等教育中應用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但基本上屬于經濟、管理、商業等社會科學學科,其在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學科的應用非常罕見,其在石油工程相關課程的應用更是鮮見報道。將案例教學應用于工程科學課程教學,將面臨如下主要問題:(1)準確認識案例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明確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這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2)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問題,即合理的實施方式,如何將案例教學融入到傳統教學中,畢竟教學過程中不能獨立開設課程;(3)案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問題,良好的教學資源庫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基礎,沒有豐富的、適宜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學難以有效實施,事實上,這是案例教學的基本載體,也是限制案例教學在工程科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因素;(4)教學效果的后評估、改進、完善與推廣。在教育部出臺的《意見》中明確了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推廣案例教學的任務,事實上,大學本科生畢業后再工作崗位承擔了更多的實踐類工作和任務,因此,高校培養的更多的本科學生也應該加強案例教學的推廣,通過案例教學彌補學生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的不足。
三課程特征及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一)課程特點及教學業績
《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是西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本科生核心主干課程,課程全部學時為56學時,其中課堂教學50學時,實踐教學6學時。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井身結構設計、鉆井液、鉆井液工藝技術、巖石與鉆頭、鉆井工藝技術、井控技術、井眼軌跡測量與控制技術、固井、完井方法以及儲層保護技術、環境保護及HSE等。課程立足于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同時與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改革同步,為學生提供較寬的知識基礎和再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在工程平臺上解決問題的能力[13]。為了實現該目標,與該課程配套的教學環節有實習、開放實驗和工程設計,相應的配套教材有《鉆井與完井工程生產實習指導書》、《鉆井與完井工程開放實驗指導書》和《鉆井與完井工程設計》。通過多年來的教學與實踐,現有的《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內容不斷更新,在強調應用基礎理論、設計理論與方法的同時,重點突出理論聯系實際,適當介紹油氣井工程方向的最新工程技術。課程注重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便于引導式教學和學生自學,從而形成了現在較為合理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監測和評價體系,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4年《鉆井與完井工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自2012年起實施了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立項建設,2016年獲全國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稱號。
(二)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工程科學課程,課程學習中涉及大量非常重要的工程實踐類理論和方法,例如,井身結構設計、水力參數設計、鉆柱設計與校核、套管柱強度設計與校核、井控設計與實施、井眼軌跡設計與控制等,這些內容也是該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盡管課程配套有實習、開放實驗和工程設計等結合實際的環節,但這些環節與課程學習往往需要學生課后獨立完成,而且與理論學習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象,使得學生對于關鍵理論的掌握深度不夠,學生很難獨立開展工程設計或設計質量不高,迫切需要改進或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短板。依托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已經引進網絡課堂、MOOC、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微課等形式多樣的新型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改革,但是,這些新型的模式并未完全解決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問題;同時,《鉆井與完井工程》是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也有必要進一步豐富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其始終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為此,提出引入案例教學方法,以工程實際案例為載體,通過整合和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MOOC和微課等手段進行工程設計、施工案例情境的重現,將《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互補。在建立了系統的案例教學方法并構建了完備的案例教學庫之后,可以將案例教學庫與網絡課堂、MOOC、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微課等有機結合,采用多種形式將《鉆井與完井工程》的工藝原理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更加清晰、更加明確地掌握相關知識,最終達到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課程案例教學實施方式探討
(一)案例選擇
實施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挑選案例的數量和質量是否能滿足課程學習的需要[14]。《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涉及諸多設計與控制方面的實踐內容,相關的實際工程案例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個案例都適合課程教學。教學案例不僅要符合目標的要求,而且要結構嚴謹,具有可質疑性和思考性[14]。為了能夠成功實施案例教學,首先,必須根據課程特點精心設計、挑選和收集案例素材;其次,應注意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主題是否鮮明突出,是否有重要意義;再次,判斷案例的難度是否適中,由于實際工程案例往往非常復雜,過于復雜的案例會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范圍,也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最后,確定案例所涉及的情景是否有綜合性[14]。《鉆井與完井工程》是一門系統的工程科學課程,具備相互聯系的完備框架體系,案例的選擇應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多的涉及關鍵的知識點,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
(二)案例整理與案例庫建設
選擇恰當的案例后,不能直接將其應用于實際課程教學,而是需要精心設計、加工整理和歸類,以形成教學案例庫。在《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教學中,根據課程特點、教學目的、教學形式和案例內容,可將案例歸類為如下幾種類型。1.講解式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說明某一概念、模型、方法或實際問題而使用的案例。例如,為了講解井身結構設計理論依據,可以采用講解式案例,在課堂上講評或演示給定孔隙壓力和破裂壓力剖面下如何才能成功鉆達目的層,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恰當地穿插課堂互動,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2.討論式案例:為了鞏固學生對重難點的學習效果并檢驗學生水平而使用的案例。例如,講解溢流壓井方法時,可以給定一口比較復雜的溢流井案例,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給出決策方案進行處理,不同學生會采用不同的壓井方法(循環法、司鉆法和工程師法),這樣就能得到不同的結果。討論式案例適宜選擇有一定的針對性和難度并且有不同意見和結論的案例,假設案例過于簡單則不會引起爭論,會導致學生會失去興趣;假設案例過于復雜則會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范圍,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因此,具有多樣性、結果復雜且難度適中的案例,價值越高。3.基于虛擬仿真平臺的互動式案例:為了完成真實實驗不具備或難以完成的實驗教學任務,西南石油大學已經建立起了一套較為系統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和功能較為齊全、規模初具的油氣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借鑒先進的教學平臺開展互動式案例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實時或離線觀摩教授或工程師進行工程實踐,還可以讓學生在平臺上進行模擬實戰,該平臺可以滿足學生單機或網絡實踐的多重需求。對于《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可以采用虛擬仿真中心的鉆井工藝放在模擬系統、交互和漫游式井控虛擬系統、鉆井工程設計與分析虛擬現實系統3套系統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可以滿足觀摩式和實戰式教學的雙重需求,網絡在線功能還能滿足學生課余自主學習與探索的需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案例導入
案例的導入的模式有很多,如案例設疑法、案例比較法、案例討論法、演示觀摩法、嚴肅游戲互動法、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多媒體導入法等等[14]。根據《鉆井與完井工程》課程特點,主要針對井身結構設計、水力參數設計、鉆柱設計與校核、套管柱強度設計與校核、井控設計與實施、井眼軌跡設計與控制等幾方面建設案例庫,這些案例的導入主要采用案例設疑法、案例比較法、案例討論法、演示觀摩法、嚴肅游戲互動法進行案例導入。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等相對傳統的載體,另一方面可以配合網絡課堂、MOOC、微課、虛擬仿真平臺等形式多樣的新型載體。案例的導入不僅僅只是用于課堂教學,還可以滿足學生課余自主預習、學習和創新的需求。
喬納森認為計算機作為學習對象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學習計算機科學知識、學習計算機基本技能、學習計算機對社會的用途和影響。信息技術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二、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和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這是一種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整個知識建構過程中起著主體的作用。教師、教材和媒體等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起著不同的作用。教師在學生意義建構的過程中,起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教材提供的知識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則是用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個別化或協作式探索、鞏固知識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三、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
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計算機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務。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題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習和社會有機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發展。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進行一般性指導。
以“制定旅游規劃”課程為例,該課程的教學對象為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識與相關技能。通過該項課程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更加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獲得更多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應用。
該課程的教學過程是:
1.教師先設定教學情景:“五一”是旅游的好時機,同學們結伴出游,假設目的地為北京、上海和廣州,請設計一個經濟、快捷、收獲最大的7日旅行計劃。
2.教師為學生下達任務、通過單元活動各小組制定自己的線路和旅行計劃,并說明理由。
3.學生分組進行曲網絡環境下的協助學習。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行分工,分別負責查詢路程、時間票價、預測可能的收獲、記錄數據和整理數據、比較并計算結果。
4.各小組整理討論結果、收集、歸納活動可能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文字報告,并在同學面前展示。
5.全體同學交流匯總。
這種教學模式屬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方案的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旨在把學習融入到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之中,讓學習者積極進行探究和發現,以學生獲得新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方案完成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學習活動進行的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各學科教學應用基于方案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獲得新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能夠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能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問題的解決為核心,涉及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調查研究并得出結論的過程。其優勢是在重視學習者學習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習者能力的培養。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具體的探究過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型課程中較適合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四、結束語
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質和潛力,這要通過一定的培養方式或培養途徑才能發掘出來。在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應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就千方百計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學模式的選則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科特點。總之擔任這項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進行探索研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使這種課程改革適應時代要求,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曉東.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明學,劉文明.創造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余勝全,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卓越計劃”啟動已經有一段時間,各高校對各專業本科階段的“卓越計劃”培養方案進行了探索。課程設計是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的實踐教學活動。由于全國各高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的課時不同,教學條件不同,教學模式與具體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差別,因此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可供參考。由于核類專業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設施進行實踐培養存在一定的困難。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目前該專業主要選用一些具有工程應用的軟件開展課程設計,比如mc-np軟件、flunt軟件、matlab/simulink軟件、pctran軟件、fortran軟件、labview軟件等。目前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開展的主要課程設計有反應堆物理課程設計、屏蔽計算課程設計、核電仿真課程設計、電子電路課程設計、反應堆熱工課程設計等。從社會需求以及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專業人才的目標來看,目前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的課程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如下:(1)課程設計的題目和內容跟工程實踐聯系不夠密切,缺乏新穎性和挑戰性,學生沒有興趣完成課程設計,亟待更新。(2)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缺乏靈活性。以往課程設計都是教師先講解基本原理與方法,然后學生開展課程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討論、互動、引導、激發和案例驅動,學生在面對具體實際問題時,往往感覺無從下手,有的學生無法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3)考核方式單一。以往課程設計的成績主要由課程設計報告內容決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現象,成績評價缺乏標準和透明度,使得課程設計效果不理想。因此,圍繞“卓越計劃”的要求,合理構建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體系,更新課程設計的內容,改進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加強課程設計過程監控和改變考核方式都極為必要。
二、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
針對目前課程設計現狀,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精心選取課程設計題目
為了提高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必須及時更新課程設計題目。根據以下幾個原則選取課程設計題目:(1)按照課程設計大綱的要求選題,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符合教學要求;(2)根據學院教學條件選題,需要具備合適的設計工具完成課程設計;(3)題目內容與專業課程相關,通過課程設計更好地鞏固專業理論知識;(4)選題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背景,能在以后的畢業設計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據選題原則以及結合學生所學知識我們選用了一些多樣化、實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題目。比如,對于反應堆物理的課程設計,我們精心設計了采用MCNP程序進行柵元、組件的臨界計算并設計了一個小堆芯的題目;對于核輻射探測方向,設計了采用MCNP程序計算不同探測器探測效率的題目;對于核電廠運行仿真,設計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來實現核電仿真等。這些多樣化和實用性的課程設計題目,加強了核專業特色,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轉變課程設計教學方法
抓好課程設計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大多是指導教師先講解課程設計的原理和過程,然后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教師不能把握學生是否掌握了課程設計的全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指導教師采用了圖書指導法、講授法、問題驅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在課程設計實踐過程中,指導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采用啟發性教學,要求學生親自參與課程設計的全過程。對于不同題目,教師介紹基本原理、設計要求、設計方法、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后,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個類似的題目,檢查學生是否理解課程設計過程,同時也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同一個題目。指導教師注重講解一些典型的例題,指出在設計過程中容易出錯誤的地方,以便學生吸取經驗,盡量減少設計錯誤。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教師注重在大思路上進行引導,不干預具體的設計方案和設計細節,把關和解決疑難問題。例如:反應堆物理課程設計采用MCNP程序對組件進行臨界計算,指導教師首先讓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了解典型的組件類型、不同類型組件結構上的差別和組件組成等基本知識;然后指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怎樣利用MCNP程序實現核電站15×15燃料組件臨界計算的例題。課堂中教師重點講解MCNP程序輸入inp文件每一個部分的作用,然后讓同學們當場運行MCNP程序,掌握作圖及其生成輸出out文件等基本運行操作。同學們運行完后,指導教師再講解out文件的每一個部分,告訴同學們怎樣看輸出結果。講解完例題后,教師要求同學們當場實現大亞灣核電站17×17燃料組件的臨界計算,同時設計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結果的變化趨勢。每個做課程設計的同學都擁有一臺電腦,可以單獨完成作業,如果有什么問題和想法可以與同學或教師交流。指導教師全場監控每個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并作為課程設計考核內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學,老師當場給予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碰到問題能夠自己想辦法及時解決的同學也會獲得表揚,同樣會獲得較好的成績。指導教師除了注重學生獨立完成課程設計的能力,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協作創新能力。比如設計一個小堆芯可能有多種方案,輸入文件的代碼量不同,同學們可以分成小團隊討論后確定一個方案,團隊每一個人完成方案的一個部分,最終實現小堆芯的臨界計算。總結幾年的課程設計教學經驗,采用圖書指導法、課堂講授法、問題驅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式,可以明顯提高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三)轉變課程設計考核方式
以前課程設計的成績主要由課程設計報告和平時成績決定,課程設計報告占了大部分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課程設計報告可能存在抄襲的情況,指導教師無法判斷,成績評定很有可能不公平,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學生只注重課程設計報告內容,不注重課程設計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程設計成績評價的公平性,課程設計成績改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30%、實踐操作40%和課程設計報告30%。(1)平時成績30%,包括考勤成績、學習態度和課堂紀律。考勤采取簽到的形式,上課前簽到一次和下課前簽到一次,保證學生在上課時間能全程到課學習;學習態度主要包括上課回答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情況;課堂紀律是指指導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嚴禁玩游戲和玩手機等,只能做與課程相關的事情,保證學生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2)實踐操作40%,指導教師注重對課程設計每一個環節的考核,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問題的方式、查找資料的能力、編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課程設計報告30%,成績包括書寫格式、完成情況和創新性等。課程設計最后一般會有附加題,因此設計報告成績也包括附加題完成情況。成績評定的方法在課程設計上課前就告知學生。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對學生認真開展課程設計工作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
三、結語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講解、課堂作業和期末考試來評價成績,使學生處于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被動局面,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使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出現不同程度的科學研究方法問題。
1.學位論文大量抄襲,研究方法錯用、誤用和濫用現象嚴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是評價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方法,設計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個綜合表現。體育專業學生普遍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及意義認識不足,其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過于簡單,對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寫作內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答辯及成績評定標準過于寬松,個別教師的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多數本科生畢業論文大量抄襲原著文獻,將教科書的內容、網上下載的文章和已畢業學生的論文等資源作為畢業論文的內容。在本科生畢業論文調查中發現,采用文獻綜述和總結性評述類的約占51.2%,通過課題設計,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撰寫的有價值的論文很少。由于本科階段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不足,使體育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位論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錯用、誤用和濫用現象。對此,我們必須深刻反省,用科學的態度審視體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2.投稿論文選題不當、寫作格式不規范。投稿論文是研究者將科學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的一種形式。與學位論文相比,其審查通過的標準和條件會更加嚴謹、更具科學性。在投稿論文中因存在選題不當、題目大而空及寫作格式不規范等問題,使體育學術期刊對稿件的錄用率低至10%,體育類核心刊的錄用率更低僅為5%左右。而且,不僅是體育專業學生,甚至體育專業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人員中也存在應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類似缺陷和不足。
3.申報的科學研究課題缺乏新意、理論依據不充分。目前,各級體育科學研究課題的種類及數量不少,但由于課題申請者所掌握的國外文獻不足、信息交流少、學術視野窄、不了解各學科前沿動態、選題倉促及科學研究方法不當等原因,有不少選題重復、內容缺少新意、理論依據不充分、實踐價值和經濟效益不高等現象。這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體育科學研究的課題設計質量須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4.體育專業學生的科研能力的評價不高。科學研究能力反映一個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能力,也是評價高校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汪元榜對全國部分高校體育專業本科生、教師及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及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滿意度均達到70%以上,而對科研能力的滿意度還不到34%。本科生認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學生對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滿意。這說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急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5.課程內容嚴重老化,開設的時機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目前,我國22所綜合性大學的多數體育專業研究類課程開設時間較晚,除幾所學校在三年級第一學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級第二學期或者四年級第一學期才開設科研方法課。而且教材內容嚴重老化,主要羅列各項內容的一般操作方法,還達不到技術的層面,可參考的專著和書籍也少。最為明顯的是,在國外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的經典專著,體育專業研究生及體育科學研究者必讀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書,自1985年以來已第4版,而國內還未見該著及相關內容的翻譯與報道。以致對國外前沿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不充分,體育科學研究很難與國際接軌。
二、實踐性教學過程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作為學校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和評價學生體育基礎理論、運動技能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熟練掌握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應用課程。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和目標、教學內容和時數等具體內容,對課堂講解內容及實踐性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分解和系統整合,可使實踐性教學成為系統的科學研究過程。
1.課堂講解內容及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安排。本課程教學時數為32學時,因尚無實踐課程時數,在課堂講解中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必須對實踐性教學內容進行分解,使實踐性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部分作為課外作業來編排。實踐性教學的實際操作部分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依據課程內容及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學時內將每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單獨的實際操作和練習,課程結束后利用課外4周時間,將全部內容系統的整合和融會貫通,形成實踐性教學模式。
2.實踐性教學的基本模型。實踐性教學過程從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始,至參加論文報告結束。其具體過程可包括學生尋找問題、設定問題、檢索文獻資料、整理分析及寫出論文等內容。同時,全班同學也參與每個人的科學研究活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通過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課程教學真正成為一個科學研究的互動平臺。另外,任課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踐性教學過程給予認真、切實的建議和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科研論文不僅包含科學研究的因素,而且寫出的論文符合科學論文的寫作格式和規范。
3.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通過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改革,使學生基本掌握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經過寫作論文的系統訓練,大多數學生在了解本課程分解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課程全部內容的有效銜接和使用,使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標。同時,通過論文寫作過程,學生不僅掌握論文寫作的格式和規范,而且也學會在學術會議上進行論文報告的形式,為學生的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良好的基礎訓練。學生認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他們真正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學會閱讀論文、設計研究計劃、撰寫論文和報告論文。另外,參加學生論文報告會的教師也認為,本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創新性,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的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可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議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以體育教育專業2年級蒙語授課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目前,許多專業課程還未開設,學生的專業理論和知識水平還不高,對體育領域相關內容的了解不足。為此,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采用課堂講解和實際操作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到的內容仍然停留在書本知識層次,還不能升華或轉換為具體技能。因此,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精心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使每個獨立單元內容變得更加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通過了解和熟練掌握不同單元的內容及具體操作方法,為各單元內容的整合和相互銜接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按照科學研究方法的系統過程和程序,將課程內容與實踐內容相互鏈接,課堂講解與實際操作同步實施,使學生能夠對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更加透徹,明確重要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熟悉科學研究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切實提高運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綜合能力。
2.編寫“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尚無蒙古文教材,采用漢語教材作為主要參考書,對漢語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學生來說,首先遇到語言這一個難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蒙漢語雙語教學,使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同時,也學會閱讀相關科學研究的漢語文獻。因此,編寫“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針對計算機蒙古文軟件普及率不高,撰寫蒙古文論文存在文字輸入及編輯等困難,學校圖書館應免費提供計算機蒙古文文字處理軟件等相關操作平臺。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體育相關領域蒙古文論文及參考文獻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學生檢索文獻還需要傳統的圖書館文獻檢索,費事、費力,又不全面、不系統,為論文的寫作帶來不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收集蒙古文文獻,還要學生學習和掌握在CNKI等學術網站檢索論文的方法。對此,學校圖書館應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獻檢索系統。
4.增設論文寫作課程。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其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實用性、工具性和實踐性意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理解課程相關內容、熟練相關操作,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其應用本課程所學內容的綜合能力。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程度,本課程開課前,可增設“論文寫作”課程,通過有效的論文寫作訓練,使他們的論文格式及內容的表述更加科學和嚴謹,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讓學生撰寫論文的教學形式。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及文獻、整理和分析資料、依據科學論文的格式及寫作規范,撰寫課程論文,并通過公開的論文報告會評定成績。
1.1教師人員安排不合理
盡管我國相關教學大綱規定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當由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項規定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目前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高級職稱的教師都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首先,畢業論文(設計)課程對教師知識的儲備和運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師由于工作不久,從事一線的教學工作時間較短,在科研和教學方面都與老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困難。其次,部分高校對于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定位選修課,學校以及學院對課程教學的投入的精力和關注度都不夠,更不可能為青年教師提供專項的進修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惡性循環。
對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而言,時間和精力的缺乏成為制約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而且還必須具備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教學工作。由于高級職稱的教師特別是教授或是承擔著較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擔負著行政領導職務,常常無法保證或投入過多的精力進行教學工作,特別是畢業論文設計還是一門選修課,教學的質量往往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1.2相關專業教材缺乏
教材作為承擔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國范圍內而言,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就相關教材數量而言,專門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可謂鳳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在國內開設較晚,加之相關高校對課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導致了國內從事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編訂的人員有限。由于缺乏相應的教材,許多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學或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資料,其內容缺乏公共管理專業所需的專業性、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其次,就僅有的幾部教材而言,教材內容普遍存在滯后性和非針對性。在這些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材中,有的教材側重于經濟類管理,缺少針對性;有的側重于政治學,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還有的教材內容嚴重滯后,不能隨國內外公共管理專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更新,許多方法和事例難以滿足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要求。
1.3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后
目前,相對滯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第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現階段,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仍未擺脫普通課程教學的窠臼,缺乏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自身特點的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方法局限于知識點的講授,并沒有注重通過將知識點的理論與現實社會的實踐有機結合,而是空洞的說教,一旦遇到具體的寫作,學生就無從入手。因此,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僅僅停留和局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已經很難適應時展的需要。第二,教學手段單一僵化。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應該結合公共管理專業和本科論文寫作的雙重特點,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而現在的教學仍然停滯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依舊單一僵化。教學、教材和課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被動地依賴教師,部分學生需要教師的亦步亦趨的督促式指導,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提升的路徑探析
2.1明確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目標
設置公共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應當依據教育部對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有關規定,結合各自學校自身公共管理專業發展的情況制定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就目前而言,應當突出強調它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必修課地位,引起師生們的重視。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總目標應定位為:“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要求,結合顧客——學生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建立畢業論文(設計)各環節的質量目標,達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識運用、技能的培養和創新精神、開拓創新能力和學術道德的培養”。①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在教師的教授和幫助下,通過學習了解畢業論文的基本屬性和特點,逐步掌握如何進行論文選題、如何撰寫開題報告、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結構和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最終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2.2優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針對當前公共管理專業教師隊伍的構成的現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其一,針對教學和科研相對欠缺的青年教師而言。未來公共管理專業的青年將逐步實現高學歷,科研能力將成為青年教師的強項,教學經驗的不足可以通過逐步的教學實踐得以彌補。因此,未來青年教師無疑將成為畢業論文(設計)課程教學的主力。而就現階段而言,首先,高校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個鍛煉和學習的機會。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其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恰恰需要平時的摸索和鍛煉。其次,學校、學院可以聘請校內外一些學歷較高、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過這些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不僅可以減輕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壓力,而且培養和鍛煉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其二,針對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老教師而言。老教師科研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他們參與到畢業論文(設計)課程中來,對于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現階段而言,由于老教師承擔著相對繁重的科研任務或行政任務,而畢業論文(設計)課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學校強制讓這些教師承擔這門課程,其教學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優的解決路徑是老教師和青年教師共同參與畢業論文課程的教學工作,老教師更多的是對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而青年教師直接參與到教學的第一線,形成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教學梯隊,既達到了鍛煉教師隊伍的目的,又擴大了學生與教師在學術、科研、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交流的空間,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深遠的影響。
2.3更新專業教材內容
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材的針對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不強,教材多側重于經濟管理類或政治學類教學,脫離了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教學要求。為了改變目前教學的現狀,相關部門應聯系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組織本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編寫不同公共管理專業領域的教材,提高專業教材內容的適用性。教材應當服務于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學目標:首先,在理論層次方面上,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必須明確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共性特征和作為專業學科的個性特征。教材必須明確畢業論文在公共管理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目標,并為教師的教授提供一個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學習論文寫作的教材。其次,在實踐能力方面上,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熟練掌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的撰寫、資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檢索、論文的撰寫規范,論文的修改和論文的答辯等相關問題。并且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實現將四年所學知識與實踐問題有機結合,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2.4改進教學方法
公共管理專業教學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實踐。因此,公共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必須將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運用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以學生實踐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使得教學活動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轉變。專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為解決問題進行文獻檢索,相關論文閱讀,思考分析,并將問題解決方案以小論文形式提交等。這一過程既是培養學生的論文意識,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能力的過程。”
科研素質是理工科類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科研素質從組成要素來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態度、科研知識和科研能力4個方面。科研意識是科研素養的基礎,有了科研意識,端正了科研態度,豐富了科研知識,再加上動手能力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具備了上述條件才能夠真正地開展科研實踐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們將課堂知識、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科研素養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教學中:(1)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閱讀課本之外的課程的相關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關注一些熱點的學術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這對于培養其科研素質是大有好處的;(2)進行“課程論文”訓練,根據課程性質,以小論文、讀書報告等形式代替傳統的作業,為學生最終撰寫畢業論文提供“練筆”的機會;(3)科研實驗研究是學生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課程實驗的綜合運用,因此,應重視日常實驗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實驗,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4)進行科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工作單位的科研條件,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或課題,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科研意識,使學生逐漸認識到科研對護理專業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2重視相關課程教學
目前開放教育護理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設計了護理科研方法、文獻檢索、護理倫理學這三門課程,它們與畢業論文寫作直接相關。護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紹護理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包括科研選題、科研設計、資料的收集方法、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護理論文的撰寫等內容。文獻檢索課程主要介紹醫學文獻檢索基礎、圖書館信息資料利用、電子圖書、電子期刊以及文摘數據庫檢索、引文數據庫檢索、全文數據庫檢索、特種文獻檢索、因特網醫學信息資源檢索以及醫學文獻的綜合利用。護理倫理學課程主要介紹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及護理實踐中有關倫理學的問題。護理科研方法是畢業論文寫作的指南,文獻檢索是畢業論文寫作的工具,護理倫理學是畢業論文寫作的倫理規范,這些課程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是從撰寫科研論文的理論知識上進行教學,為撰寫論文打好基礎。但這些課程往往被學生看做是可學可不學的“選修課”,直到寫作論文時才發現這些課程的重要性。這些課程的學習,除了提高學生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例如,對于護理科研方法課程采用參與式教學,讓學生跟隨教師教學進度,同步進行訓練,指導學生如何選題、科研設計、資料收集、統計分析、撰寫論文。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每人完成1份開題報告及相關課題綜述,既作為該課程的考核依據,同時也是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始。文獻檢索課程采用理論教學和上機操作并重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護理倫理學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具體案例學習科研中涉及的各種倫理問題。
3提高畢業論文寫作的規范性
畢業論文寫作的規范性與論文的質量密切相關,護理論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寫作應符合其規范。學生往往由于對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寫論文的結構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給自己和指導教師都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此,提高論文寫作的規范性顯得尤為重要。護理論文主要有科研論文、文獻綜述、個案報告、經驗總結等形式,在學生論文寫作時,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護理論文的范文,這些范文可以是護理類期刊上的高質量論文,也可以是往屆學生的優秀論文。制定統一論文寫作的格式和畢業論文答辯的要求和評分標準,刊印成冊,發給畢業年級學生,在手冊中尤其要對論文寫作格式的細節問題做出詳細要求,如圖表排列、格式、字體字號、參考文獻格式等,使學生在撰寫論文時遵循統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他們了解畢業論文答辯的要求和評分標準,使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把畢業論文寫好。此外,由于學生大多是初次寫作論文,往往語言不得體,敘述不簡潔,詞不達意,對醫學術語表達不規范,因此還需注意語言的簡潔、規范。
4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過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認真閱讀文獻,精心選題,廣泛收集資料并反復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辯。在論文指導過程中,指導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論文寫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嚴謹、科學的學術態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畢業論文完成的質量與指導教師密切相關,必須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論文指導中的作用,具體的措施是:
(1)建立指導教師遴選制度和激勵機制。
根據陳玉平等的調查顯示,學生希望論文指導教師科研能力突出、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同時要有責任心,關心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并樂于幫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時間指導學生的論文寫作。根據這些要求,建立指導教師的遴選制度,對教師的職稱、科研能力、指導論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詳細要求,同時引入競爭機制,競爭指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另外,啟動激勵機制,對于論文指導效果較好的教師,給予格外的物質及精神獎勵。
(2)指導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指導方式。
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過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對面指導和非面對面指導。在學生開始論文寫作之前面對面的集中指導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范地書寫畢業論文。除此之外,在學生寫作論文過程中,指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1~3次的面對面指導。開放教育學生基本都是在職人員,工作生活比較忙碌,大多數人很難經常與指導教師見面進行討論,那么選擇一些非面對面的指導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常見的方式有電話、QQ、電子郵件等。隨著開放教育的深入發展,我們還將建立基于網絡的畢業論文交流指導平臺,教師和學生將通過這種專業化的平成論文指導和交流。
(3)做好教師指導論文的過程監控工作。
論文指導過程一般都要幾個月以上,對這一過程的監督往往是管理的“盲點”,因此,除了要求指導教師做好指導記錄之外,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舉行開題報告會,聽取學生開題報告從而了解教師指導情況,也可以召開指導教師交流會,由指導教師匯報指導情況,還可以召開學生座談會,由學生反饋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通過這些方式,及時了解情況,對未對學生進行認真指導的教師進行撤換。
(4)加強指導教師的培訓。
指導教師雖然都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對教師進行統計學、英語、文獻檢索、論文寫作和教育學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
5加強畢業論文交流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