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23 15:41: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篇(1)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影響;發展目標;生產規模

加強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影響的探討與研究,有利于提升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逐漸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需要對農業產業化的相關內容有著必要的了解,正確地看待其對農村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尋找出合理的途徑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相關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擴大農業產業化影響范圍,也將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更多要求。

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分析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提升了我國農業經濟整體的發展水平,對各地區農村經濟傳統發展模式及發展理念的轉變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當前我國對農業產業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視,主要在于:(1)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逐漸形成農業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優化各種農業資源配置;(2)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占有率,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夠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各種發展要求;(3)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持現代農業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水平,為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優化未來農村經濟發展戰略部署。這些方面的內容,客觀地說明了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同時,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資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

1.農業產業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將會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保持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加快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提高各種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具體表現在:(1)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三農”問題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依然是國家戰略部署的工作重點,而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將會拓寬解決“三農”問題的工作思路,提高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優化既有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強化其創新意識,為現代農業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能夠達到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2)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農業經濟將會走上科學的發展道路,提高各種農產品生產加工效率的同時增強產品質量可靠性,促使農村經濟能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構建出新型發展模式,實現傳統農業產業格局的轉變,為農村經濟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調動農民主動參加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3)在農業產業化影響下,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的經營方式,分散農業生產風險,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安全穩定性2.農業產業化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理念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帶來了各種專業性指導,使其生產計劃實施更有針對性,逐漸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將會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體表現在:(1)在農業產業化的影響下,將會使農業與其它產業按照合理的方式進行有效地結合,讓更多的專業性強、競爭水平良好的企業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中,以產業鏈的形式帶領農民參加各種生產活動,間接保護了農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害;(2)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下農村生產效率將會逐漸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導農業開展生產活動,逐漸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3)在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下各種農業自然災害能夠得到有效地預防,降低了農業生產各種風險的發生率,為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有利于提高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實現農村經濟與市場體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鎮化發展速度,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性,間接地推動城市化進程發展。在農業產業化形成的過程中,農村經濟將會與工商業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間接地促進我國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形成的各種途徑

1.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擁有專業的生產基地,實現區域化生產,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需要充分地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的實際概況,增強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良好性。同時,需要結合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的各種農產品,提高這些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結合相關農業資源的優勢,促進農業生產區域化,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2.提高創新生產技術利用效率,保證農業生產的良好性。作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學技術實際作用的充分發揮,可以逐漸地加快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實現農業產業化。因此,需要注重創新生產計劃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術、降低能耗技術等,加快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步伐,保持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性,促使各種創新生產技術能夠達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保持農業生產的良好性。同時,需要指導農民掌握各種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這些農產品的市場份額。3.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化的形成,滿足了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快現代農業進程,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實際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持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對農業產業化目標的實現提供專業性指導,加快傳統生產理念的轉變,實現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構建,逐漸增加各項農業生產活動開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各級政府應充分地考慮農業產業化形成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扶持力度,確保農業生產計劃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確保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逐漸實現農業產業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漸形成農業產業化,有利于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確保各種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保持農村經濟發展良好性的同時滿足農民的各種農業生產需求,增強和諧社會的發展穩定性。因此,未來農業發展中應重視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影響分析,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實現我國農業產業化,促使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能夠始終保持在更高的層面上,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的同時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1]余滌非.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戰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06).

[2]霍焰.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互動研究[D].吉林大學,2013,(03).

[3]薛永剛.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3,(10).

[4]陳德梅.農業產業化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2,(03).

篇(2)

一、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測算

(一)農業市場化程度測算指標

農業市場化程度主要體現為農業經濟活動中各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這里選取最重要的四個要素,即土地、勞動力、農產品和農業資本,分別測算出各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然后綜合這四個要素的市場化程度計算出最終的農業市場化程度。1.土地市場化程度(A1)。土地是農業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此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程度是反映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測定方法應該是在市場上流轉的土地數量占全部土地數量的百分比。2.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A2)。勞動力是農業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里主要從數量方面測度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即農村非農從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根據湖南統計年鑒查到的數據,將鄉村從業人員數作為農村勞動力總數,將農林牧漁業勞動力作為農村農業從業人員數,鄉村從業人員與農林牧漁業勞動力的差值即為農村非農從業人員,其占鄉村從業人員的百分比則為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3.農業資本市場化程度(A3)。農業資本市場化是指在農業的各種固定資產投入當中,由市場配置部分所占比重。從投資主體可以劃分為國有投資、非國有投資兩部分,國有投資基本上是無償、保本或微利投入,非國有投資基本上是為了追逐利潤的投入。顯然可以將農業非國有經濟投資作為市場配置的資本,根據湖南統計年鑒查到的數據,將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農業資本投資總額的資本。4.農產品市場化程度(A4)。農產品市場化用主要農產品人均銷量占主要農產品人均產量的比重表示。

(二)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

對農業經濟活動中四個要素市場,即土地、勞動力、農產品和農業資本平均分配權重,然后加權計算出各年度湖南農業市場化程度如表1。

二、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測算

(一)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

農業產業化水平主要使用直接體現農業產業化特征的指標進行測算,包括基礎指標、規模指標、效益指標和科技指標。1.基礎指標(B1)。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高低與產業基礎密切相關,良好的產業基礎是農業豐產、優質和高效的前提,包含農業資源、運輸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城鎮化程度4個指標。其中農業資源用農作物人均播種面積表示;運輸能力用人均貨物運輸量表示;信息化程度用人均郵電業務量表示;城鎮化程度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表示。2.規模指標(B2)。規模是產業化發展水平最直觀的指標,包含龍頭企業規模、商品基地規模2個指標。其中龍頭企業的實力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農業產業化的水平,其規模用產值表示;商品基地是規模經營的保證,是龍頭企業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可以用商品基地面積與耕地面積的比值表示。3.效益指標(B3)。獲得良好的效益是產業化的主要目標,包含勞動效率、人均年純收入2個指標。其中勞動效率用產業化產值與鄉村從業人員的比值表示。4.科技指標(B4)。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包含農技人員比重、農業科技貢獻率2個指標。其中農技人員比重用農技人員與鄉村從業人員的比值表示;農業科技貢獻率可從科技進步統計公報獲得。

(二)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

根據歷年湖南統計年鑒、農村統計年鑒以及湖南省農辦提供的數據,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并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累乘相加,最后計算出湖南農業產業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三、湖南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的內在聯系

(一)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指標關系分析

將表2中的農業產業化指數(B)與表1中的土地市場化程度(A1)、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A2)、農業資本市場化程度(A3)、農產品市場化程度(A4)進行相關分析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與土地、勞動力、農產品3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8以上,對應的p值都接近0,表示農業產業化水平與這3個指標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而資本與農業產業化水平之間的相關性稍弱,但是也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

(二)農業市場化與產業化指標關系分析

將表1中的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A)與表2中的基礎指標(B1)、規模指標(B2)、效益指標(B3)、科技指標(B4)進行相關分析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農業市場化與基礎指標、規模指標、效益指標和科技指標4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8以上,對應的p值都接近0,表示農業產業化水平與這4個指標都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三)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總體關系分析

根據表1、表2中的樣本數據,利用SPSS13.0對湖南農業產業化指數和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模型:B=0.252+0.372A(10.685)(7.621)R2=0.921F=58.077從結果來看,回歸的可決系數為0.921,即農業產業化水平有近90%都可以被該模型所解釋,擬和優度較高。回歸方差分析F統計量為58.077,對應的p值為0.01,所以,拒絕模型整體不顯著的原假設,即該模型的整體是顯著的。從各回歸系數的顯著性t檢驗來看,無論是常數項還是解釋變量x,其t統計量對應的p值都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通過了t檢驗。變量x的回歸系數為0.372,即農業總體市場化程度每增加1點,農業產業化水平就提升0.372點。

篇(3)

陳曉華指出,近年來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2.4萬個,其中龍頭企業近9萬家,帶動農戶1.03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1900多元。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創新提升階段,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正是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優勢企業為主體,依托現有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有利于發揮龍頭企業集群集聚效應,創新組織帶動模式,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強化企業間的分工與協作,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基地,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形成產加銷有機結合、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是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進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措施。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出園區帶動型、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優勢產業帶動型和批發市場帶動型等不同模式,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陳曉華強調,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是一項新的工作,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原則。要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建設為主線,以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為重點,按照創新、提升、優化、拓展的思路,統籌兼顧,著力推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著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著力推進產業鏈建設,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集成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促進產品質量提高,推進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和發展領域,增強示范區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健康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在全國糧棉油、肉蛋奶、園藝、水產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大縣,建立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區,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在推進示范區建設中,要堅持耕地保護、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機制創新、增強帶動能力,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部省共建、以縣為主。

篇(4)

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無論從理論角度研究,還是從實踐角度探索,都是一對聯系遠遠大于區別的概念。只有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把握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之間的關系,才有助于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工業化是18世紀60年代后,隨著英國的產業革命使機器逐步取代手工勞動而誕生了近代工業后才出現的一個名詞。

首先,工業化是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從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對工業化一詞最為流行的解釋是將工業化描述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勞動人口中的份額連續上升的過程。這是著眼于工業發展角度給定的定義,強調工業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工業發展。有的學者將工業化定義為:一個國家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過程或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轉變過程。顯然,這是著眼于國民經濟結構的轉變給定的定義,強調的是通過發展工業,使一國的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有的學者認為:工業化是近代工業通過自身的變革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使國民經濟以至整個社會都得到改造的過程。這一定義著眼于對工業化內容的全面把握,強調工業化概念的綜合性。東方學術界往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工業化的內涵,或者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或者認為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化。此外,有的學者強調生產的物質結構變化,著眼于生產要素的投入組合與產業關系的變化來定義工業化。由此可見工業化內涵的豐富性。筆者認為,工業化是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中心向以工業為中心的轉變過程。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在運用新科學技術基礎上建立起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的門類齊全、結構和分布合理的工業體系;是工業地位上升,超過農業;三是在經濟發展中能為其他部門提供先進的科技裝備。

其次,工業化是個綜合概念,有著特定的層次性規范。工業化是個有著復雜而深刻內涵的綜合性概念。例如狹義的工業化概念解釋為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并占統治地位的過程;廣義的工業化概念則是指工業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歷史過程,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影響和導致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變化。

如果從廣義角度理解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的基本涵義由淺入深可呈現以下四個層次:一是工業本身的發展;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三是社會經濟突出的變革;四是文化層次上的變革。

再次,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必須在過程中理解。盡管上述諸表述的著眼點不同,但存在著一個明顯的一致性,這就是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工業化是個過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就將工業化劃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相互銜接的發展階段,并給定相應的檢驗指標。

從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0%為初期階段,30%為中期階段,70%為后期階段。認為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或地區,工業化的標準是不同的。例如我國就是將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標準主要界定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50%以上,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至30%。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其中“新型工業化”就是著眼于時代特征,以可持續增長和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標準的工業化。

最后,工業化是個實踐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艱辛才能實現的

從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看,近代工業化發生于產業革命過程中,英國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至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歷時近一個世紀;近代工業化在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許多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近代工業化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國民經濟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至于現代化工業,只是極少數發達國家才得以實現。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一批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工業產業,但從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看:機械化、半機械化勞作在農業生產中并不占主導地位,幾千年一貫制的手工勞動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或根本性轉變。中國總體上還是一個商品經濟尚欠發達、市場經濟體制尚待進一步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在這樣一個工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走“新型工業化道一路”,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農業產業化是改革以來農村出現的新生事物。關于農業產業化內涵的界定,理論界同樣沒有統一的認識。在我國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雖然對農業產業化的內涵頗有爭議,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共識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經濟;二是要按產業系列發展農村經濟;三是要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四是要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實現由落后的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向現代商品農業的轉變。據此可將農業產業化表述為:在穩定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區實際,圍繞本地的重點產品,實現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種養加工、農工商、銷一體化經營,達到產業區域化、經營市場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的目的。從而使農業真正走上城鄉優勢互補、產業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顯然,這是一個描述性概念。

將工業化內涵的一般表述與農業產業化內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工業化的內涵中,更多地是強調“轉變”與“過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中,則更多地強調運作的條件和組織形式。據此,與工業化概念相比較,農業產業化概念是個相對“微觀”的并且操作性極強的實踐性概念。

從聯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業化”與“產業化”是不加區分的,統稱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譯文中,也將Tndacbrialization通譯為“工業化”或“產業化”。也就是說,作為動態名詞,工業化與產業化之間的區分不具有國際性,是中國人在改革過程中賦予二者以不同的內涵。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業產業化是一國工業化的核心內容。如果僅從產業化講,一國的工業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工業產業化,二是農業產業化。實現工業化,就是要實現一國的工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只著眼于工業產業化的角度考慮問題是不完整的。從我國的實踐看,工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無論從產品的銷,還是從企業組織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程度,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是,我們仍然不能說我們已經實現工業化,甚至不能說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程度還很低,農業生產目的的自給自足性、生產組織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手工勞作性等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轉變,還更多地保留著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特征,作為工業化主要內容之一的農業產業化,還制約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其次,農業產業化是檢驗一國工業化實現程度的客觀標準。雖然對一國工業化實現程度的檢驗標準是綜合的,但對于一個實施“趕超戰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產業化的實現程度無疑是客觀標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工業化要求一國的農業產業也要向工業產業那樣實現市場化、社會化、系列化,使農業產業化發展在經營理念、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等諸方面與工業的產業化程度相適應,以實現工農業兩大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因此,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程度,從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國工業化的進展程度,尤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現代化”水平,集中地體現一國工業化的水平。再次,只有形成農業產業化才能最終實現一國的工業化。工業化不是一個孤立的結果,也不是一個單一的進程。一方面,一國工業化的最終實現依賴于農業產業化的最后完成,沒有農業的產業化就沒有一國的工業化;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對一國工業化的實現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時,它自身作為結果,也將最終完成于一國工業化的進程之中。

篇(5)

同全國一樣,西部地區以為標志的農村改革已經邁出了農業經濟制度創新最成功的一步,然而西部農業及農村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又是不爭之實。以下試從組織創新角度對西部農業產業化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西部農戶生產經營"小農戶大市場"尖銳矛盾的有效途徑。

所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農戶為基礎,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合作社等中間組織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將農業在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有機的產業系統,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經濟運作方式。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的進行,農戶成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有了獨立的經濟利益要求,但長期以來對農戶的組織和利益約束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農業家庭經營的內容、范圍、水平等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大多數農戶就像一盤散沙,無所謂向心力和疑聚力,農業生產沿用傳統模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民經濟各生產部門、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都逐步形成了市場交換關系,社會對農產品的批量、花色、品種、檔次、質量、加工深度以及流通方式等的需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客觀上要求農戶應以市場為導向,并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上升為現代產業化經營。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必然導致西部地區較全國更為突出的農業發展上的"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

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突出存在的"小農戶大市場"矛盾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市場要求的以規模經營為特征的社會化大生產與小農戶分散、小型化生產之間的矛盾;

(2)大市場需要現代科技支撐與小農戶傳統落后的生產技術之間的矛盾;

(3)大市場條件下資本擴張的無限性與小農戶資本積累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4)大市場經營的強風險與小農戶生產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

(5)大市場經營的強風險與小農戶的弱抗風險之間的矛盾;

(6)大市場要求完全競爭、利益均等的市場經營關系與小農戶市場主體地位不相稱之間的矛盾。諸多矛盾的交織使西部地區農戶的生產經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重新整合,形成商品性生產產業流,大規模組織分工業生產,把分散的家庭經營納入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將市場和價格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自我發展機制。如果說造就了億萬個生產經營獨立的農戶,那么農業產業化經營用市場機制再一次把農戶組織起來。

二、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發展滯后,制約了西部農業產業化進程。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率先在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等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消費層次較高,城市工商業輻射大,城鄉聯系多的地區孕育發展,并逐步向中部及西部擴展,農業產業化水平呈東、中、西梯級遞減。根據農業部產業化辦公室對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查,到1996年底,與農戶有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共有11824個,它們的地區分布見表1所示,西部的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處于明顯落后水平,僅占7.4%。依據我們對云南貧困山區的調查,中間組織更是風毛麟角。

沒有一批形式多樣的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的支撐,西部的特色農業資源就無法商品化、市場化。

表1 我國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的地區分布狀況

分 布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西部地區

合 計

個 數(個)

百分比(%)

6611

55.9

4336

36.7

877

7.4

11824

100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具有廣闊的組織創新空間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的主體主要有用戶群、中間組織及農戶群。盡管它們之間的聯結構多種多樣(從簡單的層狀到復雜的網狀),但經營主體的功能以及相的基本關系可用圖1所示。(圖略)

1、農戶群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分散單一的農戶群作為經營主體盡管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但這并不能說明要恢復到先前的生產隊組織模式,相反,通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改革,農戶有了較明晰的產權,并因此形成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激勵機制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約束機制,這一條件使農戶得以將經營跨出家庭的范圍,得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各種中間組織成產業化經營系統并與市場連接。可見農戶群的這種家庭經營形式不僅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而且是農業產業經營最可靠的制度保證。

2、中間組織的形式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

具備哪些條件的組織或個體可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中間組織呢?根據中間組織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中的基本地位和功能,一種行之有效的中間組織應同時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要有較強的市場開拓與產品銷售能力,能為農戶群的生產提供較穩定的市場,保障商品流的暢通;

(2)要有較強的資本運作能力,能給農戶群生產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西部農村的農戶尤其是貧困戶,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也就缺乏最基本的生產性資金,因此必要的資金支持才能保障農戶群的生產得以持續進行;

(3)要有較強的技術開發與培訓能力。隨著農業技術水平和復雜程度有的不斷提高,單個農戶很難具備適用農技的應用能力和接受科技輻射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農戶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滿足市場需要;

(4)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目前農業仍是風險較大的弱勢產業,農戶對自然災害的預測和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產品滯銷更是農戶難以承擔的經營風險,因此中間組織要義不容辭地為農戶分擔風險,解決農戶群的后顧之憂;

(5)要有較強的產業組織能力,實現各項優勢資源的有機整合。農業產業經營過程中,產供銷、農工商以及產前、產中、產后各壞節都要有效銜接,因此中間組織必須具備較強的產業組織與管理能力。

不論中間組織的形式怎樣、規模怎樣,應該說凡具備以上基本條件的個體與組織均可成為聯接市場與農戶群的中間組織,并能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運行。只不過能力越強的中間組織的運行效率越高。可見西部農業產業化經營在中間組織形式上具有廣闊的組織創新空間。

3、中間組織與農戶群的結合方式、內容具有廣闊的創新空間。

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主體之間不能是簡單地聯接,二者必須視具體因素要有實質性的整合,并通過結合內容融為一體。這種結合的方式、內容和結合水平體現了中間組織的產業組織水平。有的是以產品的生產加工為紐帶方式結合;有的以產品的銷售為紐帶方式結合;有的以資金為紐帶方式結合;有的以技術服務紐帶方式結合……,而多數則在多方面實現結合。總之可視經營內容、范圍及其他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而不能局限于某方面的結合,在結合方式上具有較為廣闊的創新空間。

總之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核心是中間組織的創新以及經營主體之間結合方式的創新。

四、幾種常見中間組織的比較

自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特別是東部沿海一帶農民和農業參與都在實踐中創造了各種行之有效的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形式,推動了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值得西部借鑒,見表2所示。

表2 幾種常見農業化中間組織比較

類 型

基本形式

與農戶的基本關系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作用

(一)公司

鄉鎮企業、城市商貿加工企業、合資企業等

合同關系

(中間組織與農戶均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以市場機制結合,互相依存,實現雙贏。)

產業化組織與經營,包括:

1、確定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向;

2、市場開拓與產品銷售;

3、部分生產資料與資金支持;

4、技術開發與培訓;

5、風險分擔;

6、按合同價收購農產品;

7、產品深加工等。

(二)產銷一體化公司

農墾農場

緊密型關系

(農戶居被動地位)

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聯營為一體

(三)合作組織

專業合作社、供銷社、農戶聯營體等。

互助合作關系

(是以農戶為主體的民辦或民辦公助互助組織。)

主要在生產外的流通、服務、加工環節等領域開展互助合作。

(四)協會、研究會

牲禽養殖或瓜果種值專業協會等

松散型關系

1、從事技術、經驗交流;

2、開展信息、技術服務;

3、為農戶牽線搭橋等。

(五)批發市場、商人

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

批發、收購的買賣關系。

1、提供市場借需各種信號;

2、購買農產品;

3、市場組織者又有引導的功能等

(六)農業大戶

致富帶頭人或加工專業戶等。

合同或信譽關系

同類型(一),各項功能弱于(一)但運轉靈活。

(七)復合型組織

公司與類型(三)、(四)(五)、(六)等復合而成,如公司加合作社

取決于與公司的復合體類型。

公司起主導作用,另一復合體起輔助作用。合作社等組織維護農戶利益,又為公司減少組織成本。

應該說以公司作為中間組織并與農戶聯接的方式最能體現市場經濟原則,由于公司較其它形式的中間組織實力較強,往往使經營主體的功能發揮最為充分,是一種最有成效的較高組織模式,是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模式。如云南兩煙生產所創造的公司加農戶的煙草生產經營模式在全國可算是經典之作,云南兩煙的生產經營分為三塊:一塊是烤煙種植,由千家萬戶煙農個體經營,第二塊是烤煙的收購和銷售,由地區煙草分公司經營,第三塊是卷煙生產,由卷煙廠承擔。后來又為解決生產企業不管供應,銷售單位不管生產,各自為政互相制約的矛盾,玉溪卷煙卷煙廠從1986年開始實行將卷煙廠、煙草公司、煙草專賣局合三為一的管理體制,豐富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創新。

但是,在實踐中,究竟選擇何種形式,要與當地的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盲目拔高和助長是不可取的。即使就全國來講,以公司作為中間組織的也只占45%(見表3),非公司形式仍占較大比重。

表3 我國1966年農業產業化中間組織結構狀況

類型

公司

合作組織

批發市場

其他

合計

個數(個)

5380

3384

1450

1608

11824

百分比(%)

45.5%

28.6%

12.3%

13.6%

100%

西部地區由于鄉鎮企業發展緩慢,農產品商品化率較低,農業產業化尚處初級階段,大力鼓勵與引導發展非公司型中間組織具有重要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重要視農業大戶在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待這些非公司型中間組織羽冀豐滿,發展壯大之后它們再轉變為公司是水到渠成之舉。

五、促進西部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創新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政府資源應由向農戶直接傾斜為主轉變為向中間組織直接傾斜為主

首先是由于農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不利地位,致使過去政府對農戶的各項直接扶持措施收效甚微;其次是中間組織在整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中居于龍頭地位,直接扶持中間組織容易收到較了效果。最后,中間組織興則農戶興,一個中間組織能帶動成村、成片的農戶,甚至能帶動一個縣、一個州的農戶,因此,各級政府資源應由向農戶直接傾斜為主向對中間組織直接傾斜為主轉變,這樣也有利于政府資源發揮四兩撥千斤之功效,政府的科技資源、資金供給以及財政、稅收等政府要有利于中間組織的發展壯大。

2、中間組織形式選擇上要堅持市場原則

不同的中間組織形式適應于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的經營范圍,采用何種結合方式也應視具體情況,因而各地采用的中間組織形式必然是靈活多樣的,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更不能照搬什么固定模式搞一刀切。政府的硬性組合不僅不能使中間組織有良好運作,甚至還會傷及廣大農戶的利益和積極性,一切要由中間組織與農戶通過市場機制作出自主選擇。

3、中間組織與農戶的結合上要體現雙贏原則

農業產業化經營本身就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而進行的經營主體之間的聯合,因此建立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就成為產業經營的基本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經營主體雙方的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與長期穩定發展。這里特別要強調中間組織要充分顧及到農戶群眾的利益。如昆明市官渡區大板橋鎮華曦牧業有限公司在養雞生產上采取的公司加農戶模式之所以運作成功,它們的作法是堅持了六個統一:

(1)統一養雞技術培訓;

(2)統一供雞種(雞苗);

(3)統一供飼料;

(4)統一技術服務;

(5)統一提供50%的流動資金;

(6)統一保價收購。

這六個統一原則基本解決了農戶在養雞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技術上得到保證,又為農戶分擔了風險,實實在在地保障和維護了農戶的利益,因而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也帶動了近130多戶農民家庭致富。

篇(6)

一、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的有利條件

(一)自然條件優越

從政區和交通地位來看,河南省處于居中的位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異常方便。河南省平原廣袤,山川秀麗,地理氣候條件適中;全省耕地資源居全國第四位;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生產,河南省有很多名優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靈寶蘋果等。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和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和農民組織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覆蓋全省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優勢主導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入了全面啟動、加速推進、優化升級的發展新階段。以雙匯、蓮花、白象、科迪、大用、眾品、華英、三全等為代表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了高科技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省有40%多的農戶加入到農業產業化組織中,戶均收入1300多元。

(三)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顯著增強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形成了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為中心,由21個市級農科所、30個縣級農業試驗站組成的全省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獲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十五”以來,河南省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創辦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農村科技示范基地,建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龍頭企業創新中心、農村區域科技中介組織,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民科技培訓,從上到下形成了以科技人員為骨干,以各類技術服務組織為紐帶,以科技示范鄉、村、戶為基點的農業技術服務網絡。

二、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障礙因素

近年來,憑借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有利條件,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在多種經營模式的推動下發展較快,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和改善。

(一)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有了較大發展,但是,從總體來看,發展程度還不夠,發展水平還不高。不僅單個產品、單個市場主體競爭力弱,而且包括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科技和產品質量、品牌與價格以及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化體系的綜合競爭力也較弱。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也是限制產業化發展的一大障礙。目前,就河南省整體而言,農戶經營規模較小、分散化程度較高、經營手段和經營方式比較落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育程度不同、業務范圍狹小。

(二)合同關系不穩定,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

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各方實現“共贏”的基礎。

目前,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關系不緊密,龍頭企業在利益分配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缺乏對農民相應的技術服務和價格保護。同時,在產業化過程中,由于一些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形成穩固的合同關系,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系很多只是簡單的買斷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

(三)金融體制滯后,農業產業化發展融資困難

農業是弱質產業和風險性高的產業,生產周期長,比較利益低,故而大多數農村資金流向非農產業,資金外流問題尤為嚴重。據統計,河南省農村僅通過四大國有銀行縣域分支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流失的資金就從2000年的200多億元,猛增到2000億元以上。同時,國有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業務收縮,各大商業銀行基本取消了農村鄉鎮網點,現在只剩下農村信用社。國有商業銀行對貸款條件的要求農民通常難以達到,加之長時期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比例偏低,投資結構不合理,農業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農業現代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四)農業產業化科技支撐不足,農業科普推廣緩慢

篇(7)

l、明確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和意義

政府要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要對農業發展有正確的定位。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曾經在經濟形勢發展良好時,忽視農業的發展,對農業投資下降,如20世紀80年代,國家對農業投資由1978年的53.34億元減少到1988年的47.19億元(《宏觀經濟計劃與管理》譚作平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30頁),而當強調農業重要時,卻又往往就農業抓農業,孤立地對待農業問題,未能把它與二三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兩種傾向都是由于未能從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給農業以正確的定位,因而不可能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落到實處。

眾所周知,現代經濟,某一國家、地區的產業結構狀況,反映著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社會,農業是單一產業,而到了工業社會,第二產業——工業發展起來,它就成了社會經濟的主導,現代社會發達國家經濟的主導是第三產業,2l世紀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業必將占據主導地位。就是說,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經濟形成一個復雜的產業系統,各產業之間相互結合、滲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要解決任何層次的產業發展,必須在整個產業經濟系統中進行。所以,要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必須在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的條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發展農業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即社會基本上只有農業生產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是分散和落后的,當時的農業生產還算不上現代意義的“產業”,現代意義的產業是工業的同義語,人們稱工業革命為“產業革命”,稱大工廠的工人為“產業工人”(見《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頁)。由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復雜的產業經濟結構,而后起的產業相對來說生產經營水平更先進,經濟效益也更高。現代經濟由于第二、三產業在整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因而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必然要改變其存在意義和發展方式,與其他產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去發展,要在其他產業的主導下去發展,其生產和經營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進的二三產業靠攏、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興起,正是體現了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的提升,使我國農業由傳統的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狀況轉向與二、三產業相結合。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們對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只能著眼于從宏觀上、從外部聯系上去認識。比如只看到計劃方式的工農輕重順序;只講農業的“基礎”作用,而不愿講它是二、三產業的附屬,要為二三產業服務的作用;不承認現代的農業是工業的農業、城市的農業……。因而導致不懂得和不可能從微觀方面,從一、二、三產業的內在結合上去發展農業,不善于通過三大產業之間的交叉經營去發展經濟。應當看到,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率很高,正是一、二、三產業的內外有機結合的結果。如美國農業人口只占2%,一個農業人口可供養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產業為其提供機械、技術以及資金、供銷、儲存、加工、運輸、市場信息、經營咨詢等一系列服務的結果,是一、二、三產業微觀結合的結果。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化正是一種一、二、三產業微觀上的內在結合,因而能提升農業的生產經營水平,能發揮復雜的、系統的優勢。這正是農業產業化具有強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為政府,當前要使我國農業產業化順利發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種傳統自然經濟觀念的影響,加深對經濟發展的辯證性、系統性認識,要克服那種為農業而農業的思維習慣,不能孤立地,違背經濟規律去抓農業。要克服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安于現狀,任其自由發展的傾向,或是把發展工業與抓農業對立起來割裂開來,不積極主動地以第二、三產業的先進技術、先進經營機制去武裝農業,不善于提升農業的經營水平、管理水平。總之,必須從戰略上、從國民經濟整體上去給農業以正確定位,使農業發展與二三產業發展從微觀上有機地、內在地結合起來,真正認識農業產業化的意義和實質。這是政府抓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想認識基礎。

2、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導相關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從深化農村改革來看,政府必然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導相關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體制改革與創新,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必然會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導致部門分割、條塊分割、地區分割的制約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場合理配置資源與要素,這是體制上的重大突破與創新;二是組織形式的改革與創新。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必然將生產、加工、銷售實現一體化經營,這種一體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呈多樣化,從大類來分有垂直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與橫向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從表象上有“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和專業市場+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及科研院校+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三是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機制創新,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將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市場主體之間,通過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經濟關系,形成有機連結,互相促進的新機制,從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體。只有機制創新,才能不僅使龍頭企業得利,也能使所帶動的農戶得到實惠。

另外,政府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農業產業化應該是自由選擇下平等合作的結果。所謂自由選擇是指雙向的,既不是強加給農民的,也不是強加給企業的。平等合作,是指參與者均有退出的權利。作為政府,不宜抑強扶劣。要為農業產業化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以確保優勝劣汰。

3、把農業產業化作為系統工程來抓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種一體化、系統化的經營,如果用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去指導,是不可能有農業產業化的實踐的,它必須要用大農業、大經濟、大系統的觀念去指導。

農業產業化內涵有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要求。這幾“化”又是互相有機地聯系著的,缺少了任何一個方面,農業產業化都不能運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會影響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如社會服務,要做到產前(供)、產中(產)、產后(銷)一體化,整個經營要做到貿易、加工業、種養(農)業一條龍,還應形成科技、教育、生產相結合。這些都說明農業產業化本身是一個相當龐大復雜的系統。其中每個部分,比如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等則是其中一個子系統。而在一體化經營的子系統中,供、產、銷,貿、工、農等又是它的子系統。再者,作為一個地區要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有許多實體性環節,包括資源的依托、主導產業的形成、龍頭企業的發展、商品基地的建立、農業專業戶的培養等,這里每個環節也是一個子系統。因此,整個農業產業化實踐就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

一些地區往往由于市場意識淡薄,系統觀念不強,造成一些環節脫節,因而形不成系統效應,甚至造成經濟損失。一些地區受為生產而生產的傳統觀念束縛,以為只要生產出產品,經濟就會發展,因而只顧抓這樣那樣的基地建設,結果產品出來了,銷不出去,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則只是號召農民發展某種項目,但科技服務嚴重滯后,結果病蟲害一旦發生,將血本無歸。有些地區只顧發展加工廠、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無著落,技術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廠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視市場信息,不懂得市場預測,盲目隨從,造成大量農產品的積壓浪費,損失慘重。因此,必須用系統觀去認識和處理農業產業化問題。

作為地方政府要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關系的協調,基礎設施、政策環境的優化,總體發展規劃的明確。具體來說,一是對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資源依托、地理條件、歷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從而把握本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特點、方向,做出正確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規劃;二是制定和運用好政策,去協調利益關系,深化體制改革,重點扶持關鍵環節;三是抓好市場法規建設和運行,使農業經濟在與整個國內外市場銜接中,有序地運行,平等地競爭;四是大力抓好農業信息設施建設,做好市場預測。政府農業部門應開展信息服務工作,鼓勵民間信息行業、農業咨詢行業的發展;五是抓好農業投資的軟硬設施、環境的配套建設;六是抓好農業產業化經驗、典型的宣傳、推廣和總結工作。

從方法論角度講,地方政府必須善于把握系統論與重點論的結合。既要全面地從整體上、宏觀上去認識、規劃、處理農業產業化的方方面面的發展問題,又要善于從當前實際出發,看準當前本地區的農業產業化處于什么發展階段,抓準薄弱環節和能牽一發動全身的切人口,突擊去抓,以帶動整體的發展。由于各地發展特點、發展階段的不同,必須明確當前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所在,通過解決一個又一個不同時期的“瓶頸”,去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4、促使農業產業化建立起協調的利益機制

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企業包括農戶的經濟活動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總體和個體的利益最大化,農業產業化的不同產業組織之間的連結才有可能。參與農業產業化的各個實體必須形成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可以是“企業+基地+農戶”,可以是“專業市場(或專業協會)+基地+農戶+科研”等等。市場經濟要求這個“+”必須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然而由于各地區搞農業產業比。政府必然要發揮作用,而我國受幾十年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視經濟紐帶作用。這樣建立起來的“一體化”、“一條龍”必然是形式主義的,失去農業產業化的實質。

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既然是一種經濟利益關系問題,因而必然涉及產權問題,所有制結構問題,政府必須推動農業產業化各個實體環節的產權改革,通過改革去明晰產權關系,建立協調的利益機制。各地實踐證明,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實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既有外部的關系。也有內部的關系。外部關系一般可用契約、合同等辦法規范,內部關系一般應用股份制的辦法結合。比如廣東溫氏集團公司和7000多戶養雞農戶的關系是以合同形式確定的。據1986~1994年的統計,農戶獲利6277.5萬元,公司獲利6888萬元,約各占一半,從而形成一種互利的緊密關系。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集團的緊密結合就是用技術參股辦法,該集團總公司與分公司關系也是用參股、控股等辦法實現的。還有不少企業實行職工持股辦法,這些都較好地協調了內部的利益關系。因此,正確協調處理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內外部利益關系,涉及到產權改革、所有制實現形式改革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農業產業化才能健康地發展。

5、引導農業產業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歷史時期進行的。農業產業化,必須與“科技興農”、“三高”農業緊密結合,必須以吸納科技力量為根本,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

農業產業化過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其實質是必須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相一致。近二十多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工業社會帶來了種種問題,使人們認識到,人的行為除了對當代人類社會有益的同時。要重視對人類后代的利益,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要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也是如此。因此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要成為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戰略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欧美video变态另类| 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色av|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夜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爰爰|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网站国产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进女小姪女体内的视频| 被男人吃奶添下面好舒服|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毛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