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0 16:4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麗鄉村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齊齊哈爾市重點推進產業、縣(市)區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項目工作會議上,將旅游業確定為我市今后一個時期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全面推進的重點產業之一。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深入挖掘、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帶動我市農村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的關系
1.美麗鄉村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堅實平臺。要在激烈的旅游競爭中吸引住城鎮游客,就必須以獨具鄉村風情的生態環境、文化景觀、農耕生產活動及傳統民族文化習俗等旅游資源為載體。美麗鄉村建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農村的山地、平原、河流、森林、濕地等多樣性的自然生態資源,就成為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銀山。美麗鄉村建設還要求注重環境衛生整治,促進村容村貌的改變,村莊綠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措施為現代旅游接待提供了基礎。美麗鄉村建設要依托鄉土文化,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按照城市模式改造鄉村,而是要更加尊重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特色風貌的保持和延續,以此來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2.鄉村旅游發展能夠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為了使鄉村環境更加優美,其實質是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幸福指數的提升。鄉村旅游事業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產業之一,深度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完善食、住、行、游、購、娛等功能,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延長了旅游產業鏈,增加地方財政稅收,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促使農村居民安居樂業,共同致力于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的開展,還有助于促進農村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游客到鄉村旅游,看重的除了當地的自然生態,還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因旅游市場的需要,很多原先未受到重視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等都有了獲得新生或發揚光大的機會,推動了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城市游客的到來擴大了鄉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接觸的機會和范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給農村帶來新思想和新文化,有利于農民開闊眼界、拋棄陳舊觀念、改變傳統生活中的陋習,提高農民思想觀念和文明程度。
二、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分析
1.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齊齊哈爾市是中國綠色食品之都、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基地,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自然條件。市區周邊有扎龍溫泉小鎮、飛鶴乳業現代觀光牧場以及多個采摘園、農家樂等旅游項目,下轄縣區也各具特色,如拜泉縣的生態農業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認定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甘南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向日葵之鄉”、馬鈴薯之鄉訥河市、白鵝之鄉依安縣等。經多年發展,我市鄉村旅游從最初形式較為單一的“農家樂”,發展成觀光游、民俗游、采摘、垂釣、漂流、登山、休閑娛樂等多種旅游項目。現有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四個:鐵鋒區鐵農園藝園、梅里斯達斡爾族自治區哈拉新村、甘南縣興十四村、依安縣新合村;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六個:鐵峰區扎龍村滿族風情園、達斡爾族哈拉新村鄉村旅游區、泰來縣江橋抗戰紀念地鄉村旅游區、甘南縣興十四村現代農業旅游區、泰來縣遼金遺址塔子城鄉村旅游區、昂昂溪區水師營鄉村旅游區。據我市各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市接待游客人數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鄉村旅游業在解決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齊齊哈爾市經濟發展中最具潛力和活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2.我市鄉村旅游存在問題分析
總體看來,我市鄉村旅游事業發展較快,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一是鄉村旅游產品較為粗糙、模式單一。目前,我市鄉村旅游產品主要以農家樂形式吸引游客,項目多為用餐、打牌、采摘等,缺少人文景觀,與當地的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聯系不緊密,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體驗類項目少、精品旅游項目少,難以留住游客。例如有“龍江第一村”之稱的甘南興十四村,田園景色優美,但游客入村多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參觀,項目的可參與性不高。多數鄉村旅游代表產品還處在僅能提供餐飲服務的水平,一些景點規模小、衛生條件差、基礎設施不齊全,缺乏能同時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消費需求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產品,難以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
二是品牌不突出、市場影響力不足。與我市其他重點旅游項目相比,鄉村旅游得到的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個人投資與經營規模小。地域分散,整合開發難度大,缺乏品牌效應,知名度低,輻射范圍小,經濟效益總體不高。各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獨特性、易被復制,目標市場雷同,旅游競爭力較弱。品牌營銷觀念落后、促銷手段單一,農戶自我銷售意識不強,主要靠口碑效應和“回頭客”來進行宣傳,景點知名度不高,導致客流規模有限。
三是缺乏規劃,相關人才儲備不足。目前,我市鄉村旅游多以家庭式經營為主,開發層次較低,許多鄉村旅游景點建立時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近期或長遠規劃,存在較大的盲目性。鄉村旅游專業管理人員匱乏,從業人員多為周邊村民,對鄉村旅游認識不足,未經過相關業務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其經營理念、管理方法、審美眼光、價值取向等都比較落后,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質量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影響當地鄉村旅游的形象。
三、促進我市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要推動我市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以科學規劃為引領,打造旅游精品項目,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全面提升我市鄉村旅游的品質。
1.科學引導,打造鶴城鄉村旅游品牌
我市鄉村旅游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著缺乏長遠規劃、行業標準不明確、經營秩序有待規范等問題,需要政府加強引導。要借我市重點推進產業、縣(市)區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項目工作會議的東風,明確鄉村旅游發展目標,做好發展規劃,根據各地區的特點,準確定位,因地制宜,將鄉村地區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納入發展規劃,利用好當地的旅游資源。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努力打造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精心策劃一批旅游項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線,實現景點之間資源共享、聯動發展,擴大旅游網絡規模,引導游客從淺層次的觀光游變成體驗式的深度游。
2.多方籌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的產業,旅游業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僅依靠政府財政支持難以真正將鄉村旅游業做大做強,必須吸納更多社會資金加入,拓寬旅游產業發展資金渠道。強化融資平臺建設和金融服務,在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上適當放寬,加大對民營及中小旅游企業的融資支持。充分挖掘地方企業潛能,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跨行業、多領域投資,通過稅費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地方企業參與鄉村旅游投資,激發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開拓多樣化的招商渠道,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共同參與我市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與經營。
3.夯實基礎,增強旅游接待能力
針對目前各旅游項目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的情況,要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尊重自然生態規律、保護鄉村地區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整治優化人居環境,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旅游氛圍。加強通信、互聯網、供水、供電、排污、醫院、銀行、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游客滿意度。項目設計上,要轉變過去單一的就餐、游覽、采摘形式,可增加鄉村度假、認領地塊耕種、民間手工藝品制作等內容,提升對游客的吸引力。對于交通條件不十分便利的個別縣區,要加快縣鄉公路改造升級并開通旅游公交專線,解決游客“進不來、出不去、散不開”的問題。
4.大力宣傳,提高我市旅游景點知名度
利用好電視臺、電臺、公交廣告等市民經常接觸的媒體,大力宣傳我市鄉村旅游特色項目,使市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我市鄉村旅游項目信息。借助“東北旅游推廣聯盟”等平臺,推動齊齊哈爾市旅游產業融入大東北旅游圈,宣傳我市旅游品牌。除推介會、傳統媒體宣傳等方式,要積極探索新媒體宣傳渠道。建立電子信息平臺,開發智能手機應用,宣傳我市鄉村人文、景點、特產、美食等相關品牌,實現網上銷售旅游商品、食宿預定、景區門票購買等交易功能。
【關鍵詞】農村電商 電商發展模式 路徑
一、農村已有電商發展模式中出現的問題
中國現有農村電商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營銷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營銷產品,線下進行生產、收購、運輸和成交等。伴隨電商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信息化基礎設施落后,配套物流設施不完善、金融扶持和培育人才較少等等。現有農村電商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
第一,農村網商多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進行家庭作坊式中小企業及個體戶,從事簡單加工、售賣。受場地資源約束,生產規模擴張受到限制。大多數淘寶村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多數網店仍處于初創期的模仿、復制階段,在管理上都很粗放,同品種產品“你賣我也賣”,農民各自為戰,常出現賣不出去、賣不上價的現象。存在壟斷經營、人為劃分市場等現象,市場秩序比較混亂,存在費用標準不統一、電商交易銷售惡意競價等雜亂的市場行為,壟斷經營形成了一個基于網絡平臺銷售的同業集聚,同質化現象嚴重,出現價格競爭,帶來嚴重的同業惡性競爭后果。
第二,大多數的農村網商在網絡經濟背景知識、網店經營策略、網絡營銷技巧上都極為缺乏。多數廠商的經營者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網店產品的商標缺乏標準性的概念意識。在農村電商的發展中,由于農民知識水平總體相對落后,需要懂得電子商務的商務型電商人才,和善于提出滿足商務需求的電子商務應用的技術型電商人才,以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予以實施和滿足;一些網店經營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上農村電商營銷人才極度缺乏,無法在網上打出品牌,各種網商無法整合品牌;農村電商大多數網店主要采用網絡分銷的形式,農村電商交易安全問題也很突出,農村電商的管理模式出現諸多問題。
第三,在農村電商發展模式中農村電商以網絡交易平臺為支撐,實現售賣農產品或者買入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模式。由于網絡體系不健全,廣大網民對于網絡知識的缺乏,對網絡平臺銷售運營支付,電商物流等知識匱乏,造成農村電商發展的障礙,電商運營涉及多個環節,設計研發“運營”生產“倉管”客服“美工”等,不能有序的進行,需要發展農村電商的外在環境,從粗放到精細,從個體為主到企業參與,從商品到品牌,由產品到服務的轉變是農村電商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農村電商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和“互聯網+”的融合趨勢
美麗鄉村建設就是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需要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條,開發農業農資產品的多功能性,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休閑農業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形態。農村“互聯網+”的發展就是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積極發展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利用信息化資源加快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下,面對萬億元以上的農資市場以及農村潛在的市場資源以及近七億的農村用戶人口,農村農業電商的發展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互聯網+”農村電商模式發展,可以促使產業更新,實現人口更多就業,發展地方經濟,完善鄉鎮公共與商業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提升城鄉的就業問題和公共與商業服務。美麗鄉村與“互聯網+”的融合促使農業電商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從而形成美麗鄉村建設下“互聯網+”新型電商模式。
三、政策措施路徑
(一)政府政策支持保障
政府在農村互聯網電商發展中要做到堅持不越位、不缺位的扶持理念和做法,大力提高對農村電商的重視,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勢利導,創造一個優良的電商發展環境和氛圍,幫助電商企業解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問題。通過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創新機制、創新措施,完善政策環境,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跨部門協調機制。
1.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加快互聯網向農村村落覆蓋;要大力推進農村的電話、互聯網、有線電視的普及,互聯網絡的發展使信息服務的觸角迅速擴張,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機制,并根據農村消費水平,制定符合農民消費能力的費用標準,降低農村電商成本,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建立物質基礎設施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物流配送體系。不斷優化農村資源配置,進一步降低農村物流成本,探索適宜農村市場的第三方物流配送運輸體系建設。
2.大力推進農業產品標準化與品牌化意識。推動農村電商賣家提高品牌意識,推動創立電商品牌和區域性品牌,加強原創設計能力,加快從個人店鋪向企業店鋪轉型。政府可以在工商注冊、引入第三方專業設計培訓機構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導企業品牌化發展,扶持行業標桿企業發揮引領帶頭作用。通過講座、培訓與實地考察等形式,鼓勵加工企業與電商企業建立品牌、申請商標和產品專利、簡化企業注冊等手續,為企業提供有關品牌、商標和產品專利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服務。
3.利用網絡平臺推進農村信息化教育,加強農民電商的教育培訓定期聘請專業講師進行不同層次、不同側重的培訓。也可以由經驗豐富的、在本地經營高級別店鋪的網商給后來的網商現身說法,傳授經驗。利用各種形式加強做大做強成功網商與村里創業者的交流,以這些成功者的實際經歷、心路歷程、經驗與教訓,激勵、鼓勵創業者,傳授實操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農村電商發展的模式路徑
1.建立實施農業生產資源的服務型電商模式。在農業生產領域通過電商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作為直接與農民接觸的農村電商服務站,打造精致的本土服務成為必然。可以培訓一支優良團隊,專門用當地口音并能夠接地氣的實現與農民的對接工作,達到服務農業生產的目的。
2.建立智慧農業模式下的產品營銷型電商模式。通過實施營銷電商模式,實施農村供需市場的有效銜接,解決農產品銷路和農村日常消費品供需。農村電商作為搭建農村消費的新平臺,應該從供給端發力,在家用電器、日用品、農資農具、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提供更多的可供農村消費者選擇的商品和服務,刺激農民消費,帶動農村消費升級。另一方面,農村電商同樣作為城市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供給端,可利用自身優勢,通過與農民合作,為城鎮消費者提供更多原產地產品、特色農產品等,打造原產地及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提供幫助,同時也從供給端增加了城鎮消費者的消費選擇空間。從而形成各種農產品電商、農村服務業電商和休閑觀光農業電商。
3.設立綜合信息服務型電商。農村農業生產服務的信息面V量大涉及多方面,不僅包含大量政策、科技、市場類信息,還涉及農村生活的教育培訓、求職就業、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面對農民對信息資源的需求,采用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設方案來整合和共享涉農信息資源,為涉農部門提供共享的電子政務平臺、為涉農經濟組織搭建安全可靠的電子商務平臺和為農民群眾創建綜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也必不可少。
“互聯網+”農村電商的發展,應從開展土地開發預售制到農產品直購直銷等模式,在共生單元間縱橫聯合,挖掘農業商業價值。農村電商的競爭優勢不是單個網商力量之和,而應是通過權益類投資“長期戰略合同”一體化擴張等,追求農村電商整體價值最大化。在農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施更多的生產決策及市場價格供需信息,構建基于“互聯網+農業”的農產品的產業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成鋼.“互聯網+”下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分析商業經濟研究2015.32.
[2]劉學敏.如何推進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當代經濟2015.31.
關鍵詞: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述評
黨的十召開以來,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貫徹和落實。農業部辦公廳于2013年2月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使全國范圍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正式開始。“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分為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五個部分二十個目標。創建活動按照“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目標引導、試點先行、注重實效”的原則,以政策、人才、科技、組織為支撐,以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為途徑,構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新農村建設內涵,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
一.“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義
1.“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較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便是落實十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表現。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將農村的發展建設納入重點考慮的范疇,進而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在生態環境不斷受到威脅的今天,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無疑為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從這一方面來說,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也確有其必要意義。
2.“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實現農村發展的需要
創建“美麗鄉村”活動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下的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對不斷發生變化的時代形勢,農村的經濟如何得到良好發展,是一個亟需考慮的問題。而“美麗鄉村”活動的一個主要建設目標就是加快農村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提高,進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因而農業部進行“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對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是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
3.“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農業部開展“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的生態文明,為人民的生活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此外,“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還能夠加快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地區的物質方面極大豐富,從而保障農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質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改善當前的農村生活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現代化進程。因此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對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內容與效果
1.“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原則
在“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過程中,秉持相關原則,從根本上保障“美麗鄉村”活動的有效性得到實現。基于此,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時將以人為本,強化主體;生態優先,科學發展;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等作為基本原則,活動開展過程中時刻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特點進行具體的規劃和制定不同的目標,并在同時發揮一些“美麗鄉村”的典型建設模式的榜樣作用,推動整個活動有條不紊的展開。
2.“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目標
“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建設目標包括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等方面的內容。而經過活動的有效開展,農村地區的產業形態、生產形式、資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環境與基礎條件方面、人民權益的維護方面以及鄉風民俗的傳承方面都取得了極大進展,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這些目標設置也比較符合創建活動的基本情況,適宜農村地區的建設基礎與發展水平,對“美麗鄉村”活動的良好開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導。
3.“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重點
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首先要確定一些重點內容,這對整體的創建活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具體的工作中,組織鄉村試點、創建發展典型、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利用科學技術保障創建活動的開展都是農業部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內容,如此使試點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評選出了一些建設典范,極大改善了鄉村的生態環境并有效推進了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運用,促使農村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多選擇的工作內容重點對整體建設的重要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結
總之,“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對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農村的傳統發展模式,為當前的農村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發展方式。“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的和諧發展實現了當前農村建設中的總體目標,為人們構建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發展了農業生產,也傳承并發揚了生態文化,這一積極的農村建設發展模式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人們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秋紅,于法穩.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進展綜述[J]. 學習與實踐. 2014(06)
[關鍵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特色農業產業
1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的關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擁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其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策略,是促進三農發展的基本架構[1]。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相應概念來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并在2013年于全國范圍內推廣落實;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來說,其主要針對鄉村發展問題與薄弱環節提出解決辦法,符合農村群眾的現實期望。能夠看出,“美麗鄉村”與“鄉村振興”戰略處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支持與指引下,“三農”發展架構逐步成熟。第二,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均是在一定時期內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內容的設定均具有時代性特點,著重貼合社會發展實際情況與現實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美麗”是沒有盡頭的,但是“美麗的目標”卻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具體而言,必須長時間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并結合農村地區現實發展情況與建設需求,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路徑、主要內容等實施更新調整。第三,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表現出相互補充、搭配的關系。其中,鄉村振興屬于戰略層面的部署,而美麗鄉村建設則為措施層面的內容。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能夠生成更具體的政策內容以及舉措方案,驅動著美麗鄉村建設內容進一步豐富,最終達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的效果。無論是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來說,還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而言,均需要為農業發展升級提供支持,讓區域農業逐步發展成為“有奔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提升農業生產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促進農業生產與弄農村生活升級,并讓鄉村逐漸轉變為住戶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2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價值分析
在當前的發展中,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更為關注,相應問題的解決成效不僅關聯著國計民生,也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性。基于此,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并迅速、廣泛推行,為三農問題的更好解決提供支持。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而言,相應工作的展開與鄉村振興戰略推行之間有著極高的重疊性,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更好落實,也切實滿足了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現實需要。實踐中,出于對促進鄉鎮振興戰略推進提速增質的考量,必須要精準把握著力點,強化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村更好發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相關工作的展開,促使基層干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增強了農民群眾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更好保護了農村特色文化,并達到了推動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更好發展的效果,整體支持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成果鞏固。因此,聯動展開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3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展開路徑探究
3.1打造生態工程,強化公共設施建設
(1)優化整體規劃一方面,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前,相關人員應利用科學規劃布局理念適時打造生態工程。相關部門需實行優化調整整體布局規劃,利用點與面的結合來全方位加強鄉村振興。具體來看,相關部門應依照該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布局鄉村內部的教育區域、商貿區域、農業生產場地與文化廣場等,在合理優化多項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鄉村教育,適時提升該區域村民的教育水平,完善地區教育質量。(2)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在實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參與者可利用適宜理念及時改造舊危房,通過對扶貧工作的結合來規范農戶的房屋建設,增強農屋建設標準,做到美觀、實用與安全,在妥善解決相關矛盾后,增強鄉村各項布局與功能的合理性,更為合理地打造出以生態為主的美麗鄉村工程。實際工作中,應當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設定為打造美麗鄉村、持續優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條件等方面,加速農村地區生態工程建設;設定美麗鄉村試點,并充分發揮出試點的區域帶動性作用,促使區域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成為現實;持續加深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驅動重視建設轉變為建設、管理與經營并重,把握政府部門占據的主導性地位,同時落實多元投入機制,促使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環境常態化保持;搭建并引入全域美麗鄉村骨干體系,重視農村地區家前屋后和村內公共空間清理項目的切實落地,以此構建起一批宜居村莊;重點推進區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先行先試開展村企合建、市場運作、民間投入等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有序推進各級美麗鄉村建設,驅動生態工程加速提質。(3)完善基礎設施在以往城鄉發展中,城市居民可基于廣場、公園休息閑聊、鍛煉身體,而農村區域的公共設施不全,農村的勞動人員與孩童同樣向往廣場公園等基礎設施,其希望能夠在公園中運動鍛煉與游玩,因此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共建美麗家園過程中,應逐漸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不可安于現狀,需從農村居民需求入手,加快公園、廣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此外,鄉村振興發展期間必須做好交通設施建設,從公路、高鐵、橋梁等交通設施入手,切實提高農村交通條件,以此拉近城鄉間關系,關注民眾利益,確保農村區域能夠緊跟時代進步而發展,使鄉村居民能夠實現舒適宜居生活。因此,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共建美麗家園期間,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使新時代農村能夠展現出新面貌。(4)做好衛生治理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中,對于生態保護及衛生管理內容存在忽視,且受到物質條件及受教育程度限制,在農村發展期間可能出現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如垃圾亂堆等,此外,新能源在農村現已未實現規模化普及,造成了一定能源浪費。針對上述問題,應以生態建設為核心理念,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推進新能源入村入戶工作,針對農村現有問題著手解決,同時持續推進廁所改革,全面消除旱廁,使利民政策能夠切實落實。考慮到垃圾亂堆現象,應貫徹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做好地方性垃圾收運處理站建設,從生態建設與基礎設施方面改善農村環境,切實推動美麗家園的建設。
3.2多渠道發展鄉村產業
(1)發展鄉村旅游業在新時代產業發展中早已推出了“旅游+”模式,并依托于該模式形成了“旅游+農村”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動過程中,應以共建美麗家園為目標,依照農村區域的具體情況來合理拓展旅游業,若該類旅游業帶有適宜的生態特色,不僅能為廣大游客帶去適宜的體驗感,還能增加該地區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在保證區域農業效益的情況下有效提升廣大村民的整體收入。結合當前鄉村旅游產業來看,其主要以采摘園、農業工業園、特色民俗為主。①采摘園。將農村特色耕種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構建采摘園區,由旅客自主動手采摘,實現體驗消費。②農業工業園。打造主題式工業園,將特色養殖業、種植業以工業園的方式建造,并增設工業園市場及特色小吃,在提供體驗式產品的同時,帶動當地特色產品發展。③特色民宿。以當地民族習俗、文化傳說為主題改造房屋,以此完善鄉村旅游體系,健全配套設施。(2)發展特色種植業在發展鄉村產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需適時強化科學技術,管理人員精準找出該地區適宜的種植品種,利用適宜的科學技術來發展該類品種,增進該品種種植與栽培效果,提升該品種的優良性,有效縮減農業市場的各項風險。最后,相關部門管理者還可在該鄉村搭建與農業種植相關的信息網絡平臺,將農業種植信息投放到該平臺中,并利用適宜的網絡宣傳來強化區域特色種植業的發展,從而借助多項渠道來發展該地區的農業產業。(3)實現協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需要著重發展農村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形成特色農業品牌,以此助推美麗鄉村建設[2]。此時,要求深入挖掘、開發農村地區的優勢特色,并針對特色農業產業實現規模化建設與集群化發展,在鄉村內逐步建設起優勢產業帶。在實際產業規劃期間,應注意打造協同效應,整合村落、鄉鎮力量,以區域為單位展開統一管理。在協同發展建設期間,應做好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建造區域性產業園、物流園等,以行業為單位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等地方性產業發展組織,在區域協同發展中整合力量,突出優勢,繼而帶動區域整體發展,從產業角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4)延伸產業鏈充分發揮出鄉村之間的聯系性優勢,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組建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村地區優勢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另外,應當重視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持續性優化發展,結合鄉村文化推行文旅融合產業建設,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以此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更為良好的經濟環境。例如:①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價值,使作物能夠以產業鏈下端的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②打造無公害等農村地方品牌,并做好農產品等級劃分,用于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以此逐步形成品牌優勢,繼而實現農產品增收;③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體渠道銷售農產品,構建“線上+線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以此促進農產品銷售。
3.3充分發揮村民主體性,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在建設美麗鄉村期間,相關部門需將村民主體性發揮出來。一般來說,在實行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其重要建設目的促進鄉村效益,更好地為村民提供便利,因而應采用適宜方式來發揮村民作用。其一,在實行各項鄉村發展與惠民政策前,該地區管理人員應仔細問詢當地村民的具體意見,若其對該項政策存有異議,則應通過討論與研究來完成對應修改。其二,在發展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村民綜合素養的培養較重要,相關部門可依照該地區發展的特色,為相關村民制定適宜的培訓計劃,即廣大村民要利用該項培訓來提升自身的農業種植、管理水平,了解該區域具體的農業產業結構,利用自主自治意識的提升來強化對該鄉村的歸屬感與榮譽感,繼而有效增強鄉村建設水平,提升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力度。其三,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文件指導,做好農村區域“三生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劃分,調整農村零散化土地板塊,進行空間整合,以此提升農村土地利用率。而在農村土地空間規劃期間,規劃主體不僅限于專業規劃人員及當地政府人員,還需引導當地農村居民參與其中,選取農民代表作為紐帶銜接農村規劃項目與當地居民,以此彰顯村民主體地位,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美麗家園建設中,此外,由村民參與其中后,可極大提升農村國土空間規劃效果,繼而切實滿足農村居民的現實需求。另外,在推行美麗鄉村的優化建設工作中,應當著重整治鄉村環境,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實踐中,需要在村黨總支部的指導下,由黨員帶頭整治村莊環境衛生,同時積極引導農村群眾參與其中,切實發揮出農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農村群眾廣泛監督的作用,促使農村群眾明確責任,自覺清掃、相互監督,提高群眾的參與度,營造共同愛衛生、講文明的良好氛圍;結合不同鄉村在產業、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3.4強化村級文化建設
在建設村級文化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落實以下幾項工作內容:第一,在開展村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管理者應設置多種與村級文化相關的文化教育活動,利用該項活動可適宜增強村落內部文化的特色性,比如,相關管理者可設置“戲劇村莊”“村莊節令故事”等活動,并借助該項活動來深入挖掘出村莊內部的特色文化,增強村級文化建設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村落受歷史影響,其內部存在一定數量的文化遺產,在實行村級文化建設期間,管理人員需精準保護該地區特色的文化遺產,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文化保護相結合,設置不同形態的“鄉村記憶”檔案館、村志館與博物館等,在歷史記憶的影響下,增進鄉村內部的地域特色,繼而把當前各類鄉村打造成廣大村民的精神家園。第三,在農村環境內定期舉辦多樣性文化實踐活動,如文化節活動,以此助推農村文化建設,逐步形成價值性更高的文化品牌,推動鄉村發展成為農村居民的人文家園、精神家園。第四,針對村落“老建筑”,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好修復管理工作,保留村落文化細節,使“老建筑”成為農村美麗家園建設工作的見證人,在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文化保護與傳承。在強化村級文化的建設工作中,還要著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在農村環境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理想的環境條件支持。對于不同的鄉村來說,其在長時間發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性,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需要著重提取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與傳承,而這也是美麗鄉村建設中要重點完成的任務,特別是要關注對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包括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手工藝文化等等,可以結合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對地域文化影響力的持續性擴大,實現文化振興[3]。
3.5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化建設
農村地區的發展依賴于農村集體經濟,因此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化建設,持續性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地區更好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經濟基礎。在當前的實踐中,可以依托兩種方式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即鄉村集體資產盤活以及依托農村產業提升經濟水平,必須要結合鄉村地區的現實情況與需求選取不同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水平,具體包括:第一,在農村地區推行合作組織帶動模式,依托農業合作社的建立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突出當地產業優勢,充分挖掘農村資源,并根據資源特色打造優勢產品,在農業合作社的幫助下實現統籌管理。為避免出現利益分配不均、等現象,要求農業合作社由村民代表構建委員會,并搭建監督監管機制,做好權力約束,以此切實保障各村民利益[4]。第二,推行龍頭企業帶動模式,結合集體土地、資金等獲取更多經濟收益。在情況(下轉第30頁)資源與旅游風景條件,發展旅游產業,同時結合仙海水利風景區的特點,在當地鄉村發展康養、旅養產業,同時康養、旅養產業為鄉村帶來人流與老年人,與當地老年人形成交往活動與聚落空間。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深挖歷史文化融入鄉村風貌與鄉村產業中,打造適合旅游與老年人的產業與產品,例如旅游裝備,民宿(包括旅游型民宿,康養性民宿),餐飲,書法國學堂,中醫文化體驗店,禪茶文化店,仙海文創產品店等。同時打造中醫藥材耕種體驗店,茶樹采摘體驗店等,重構生產生活聚落空間,讓外來游客有所體驗,讓本地村民尋回耕種生活的習慣與樂趣。通過吸引同齡人,注入活力產業的方式,重構活化鄉村產業聚落空間。
4結語
一、目標要求
以“和興家園、美麗鄉村”為主題,落實好年縣美麗辦分配給我鄉的前楊村美麗鄉村建設點,將其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以農民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居優美鄉村、樹文明新風、享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大力推進前楊村生態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揀場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森林村莊建設、農家樂發展、村前屋后清潔家園建設等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確保鄉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縣前列。
二、基本原則
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結合創建村實際,制定規劃,做到無規劃不動工。結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蘊和自然風光。
三、建設內容
1、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委托浙江科技學院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現“二特、三化”建設內容。結合地方特色突出鄉土文化氣息和鄉村美麗風光。保護和開發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歷史和紀念性建設。
2、加強村莊整治和清潔家園工作
在整鄉整治的基礎上整體推進道路硬化、垃圾處理、衛生改廁、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等工作,不斷完善建設提升我鄉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設施、民生工程、鄉容鄉貌等工程項目。建立清潔家園村規民約和長效管理機制,對保潔員實行績效工資,并積極探索農村清潔家園管理新途徑。
3、村級財務規范
在美麗鄉村全面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加強村級財務規范化。采取農村集體三資,統一資金賬戶、統一財務制度、統一票據管理、統一聯簽聯審、統一結報時限、統一村帳公開和統一信息歸檔等7個統一制度。
4、注重農村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積極發展農業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加快建設楊梅、吊瓜、生豬等優質高效的農產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黃古道這一自然資源,完善南黃古道風景點,開發南黃古道游步道,建設農產品展銷長廊,開展紅楓節節慶活動,并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前楊村農家樂發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為使“美麗鄉村”能順利有序的開展,我鄉成立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鄉農辦,具體負責“美麗鄉村”建設的計劃安排、指導協調和督查考評等日常工作。并結合本地實際,周密制定前楊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責任人,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抓調度,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
2、不斷加大各方資金投入
積極向上爭取各項部門資金;積極努力爭取全社會各項資金,鼓勵本村村賢、在外成功人士等對美麗鄉村創建進行贊助;鼓勵本村多余勞動力積極踴躍參加投工投勞投資,真正形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圍。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打造富裕、文明、生態、和諧,建設美麗鄉村”的工作部署,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按照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產業集聚、科學有序的基本原則,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探索建設幸福和諧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規劃建設有序、村容村貌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良、鄉風文明和睦、管理機制完善、經濟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標準,借助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平臺,全力抓好城關鎮塔地村、大章村,北冶鎮關址村,石井鎮龍潭溝村,磁澗鎮禮河村,五頭鎮馬頭村等6個試點村建設,使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科學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產業化、旅游生態化、文化特色化、產城一體化有機結合,按照產業優勢、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使三產發展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相復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二)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首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共同描繪美麗家園建設的藍圖。
(三)堅持生態保護為重點。發揮自然環境優勢,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注重挖掘傳統特色產業、人文、山水環境等特色資源稟賦,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布局,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生態精品村鎮。
(四)堅持整合力量。把建設美麗鄉村工作與建設特色鄉鎮旅游、農民住房改造、垃圾污水處理、社區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實施美麗鄉村驅動戰略,通過項目帶動、整合資源、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五)堅持分步實施。立足各村的優勢和經濟發展狀況,合理確定建設目標和建設時序,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按照產業支撐型、搬遷集聚型和整治提升型等建設模式,在繼續抓好市確定的關址、塔地、大章、龍潭溝、禮河、馬頭等重點村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著力使正村鎮新家園、磁澗鎮蘭豐社區、城關鎮翠屏社區、五頭鎮舜王社區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行列。其他鄉鎮也要自行確定1個美麗鄉村示范點進行科學規劃和高標準建設。
四、建設內容
(一)科學編制規劃。對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嚴格按照“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的要求,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進一步細化區域內經濟、產業、人口、生活、服務的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垃圾、污水、改廁、醫療、學校、超市、綠化等項目,科學規劃村莊人居建設布局,嚴格執行規劃。凡是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建設項目,必須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實施,確保項目有序推進。
(二)優化人居環境。按照“村容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突出重點、連線成片,以凈化、亮化、綠化、美化為重點,持續深化提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一是治理垃圾污水。全面推進“戶收集、村運輸、鄉鎮填埋”垃圾集中處理的模式,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收集點,做到戶有垃圾桶,自然村(組)有垃圾池(箱),鎮有垃圾填埋場,確保鄉村清潔。著力整治和規范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無害化衛生廁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衛生公廁。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利用沼氣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濕地等方式,開展農村污水處理。二要集中亮化美化。根據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進一步優化美化森林景觀,特別是公路沿線沿河兩側的綠化景觀帶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要堅決拆除違章、私搭亂建的建筑物,對空心院落、殘墻斷壁進行全面整治和美化。充分利用村莊空閑地,建設休閑小游園。規范村莊電力、通訊等線路,徹底清除有礙觀瞻的小廣告等視覺污染,促進村莊規范、整潔、美觀。三是改造危舊房屋。結合危房改造和搬遷扶貧等建設項目,積極實施自然村搬遷撤并,切實加強農村戶建房的規劃和政策引導,節約土地資源。
(三)配套基礎設施。著力完善美麗鄉村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美麗鄉村延伸。一是完善農村道路、供排水、供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達到給排水系統完善,管網布局合理,飲用自來水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入戶率達100%。主干道和公共場所路燈安裝率達95%以上。對通往美麗鄉村試點村的主干道以及村鎮主要出入口,要突出地域美麗特色,建設景觀風貌。二是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標準化衛生室、多功能學校、文體活動中心、幼兒園、便民連鎖超市、室外健身活動場所、金融服務機構等公共設施建設,做到農民群眾小病不出村,購物有超市,學習、娛樂、健身有場所的標準要求。三是進一步強化農村衛生保潔制度和隊伍建設,健全農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要組建專業保潔隊伍,按標準配套保潔人員,落實必要的保潔經費,加強對農村環境衛生和公共設施的長效管理。積極探索和推行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借鑒城市環衛保潔的經驗,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引導和發動農民群眾積極籌措垃圾處理費用,增加有效投入,促使村莊衛生保潔走上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四)發展村級經濟。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發揮當地產業優勢,做大做優特色農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發展生態農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積極探索養種一體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做大做強正大集團、鵬云農業、綠爾科技等農牧業示范項目,大力發展中藥材、核桃、辣椒、櫻桃、玫瑰等特色種植業,推動畜牧業和種植業融合發展,增強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發揮農村山水秀麗風光、歷史文化多樣、人文底蘊深厚等優勢,以重點景區為龍頭,以骨干景點為支撐,做活山水景,做深農家樂,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業。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山水景觀的鄉村,要增強自然休閑特色發展生態旅游,將傳統農耕模式逐步引向現代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特色農莊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發展。三是壯大集體經濟。加強管理并激活農村“三資”,引導發展“資產型”、“服務型”等形式的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不斷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深化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推進村務公開制度,按照“四議二公開”工作法穩妥推進村級管理機制,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合理調節農村利益關系,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村級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開辟文明櫥窗等農村文化陣地,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工具和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知識宣傳,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戶”、“好婆媳”、“好妯娌”、“衛生庭院”等群眾性活動,促進農村文明新風尚的形成。開展農民工轉移就業、農業實用和農民創業等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縣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產業集聚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委農辦,負責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查指導。各鄉(鎮)、產業集聚區和行政村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負責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落實。
(二)明確部門職責。美好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通力協作,共同參與。項目實施由相關部門牽頭負責,各級各部門要結合職能,各負其責,加強溝通,協調一致,形成合力。環保局負責美麗鄉村示范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局負責“美麗鄉村”示范村的詳細建設性規劃;愛衛辦負責農村改廁項目;財政局負責建設項目資金整合籌集,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投入力度;住建局負責鄉鎮垃圾中轉站和農村垃圾填埋場建設;水利局負責農村安全飲用水項目和農業項目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農業局負責農業產業化發展及沼氣建設;林業局負責綠化工程;扶貧辦負責扶貧搬遷項目。各相關部門要結合部門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合力推動此項工作。各試點村村委會要切實履行好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和管理服務等工作。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主流媒體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總結宣傳先進典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監督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通過規劃公示、專家聽證、項目共建等途徑,廣泛動員和引導工商企業、民營企業家、海外僑胞、愛心人士等參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積極性。
注重美化環境與提升品質相結合,不斷夯實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
建設美麗鄉村,環境整潔是基礎,提升品質是根本。各地堅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設和農房改造建設,促進農村環境整潔和美化;一手抓歷史文化村落建設和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抓好中心村建設,促進環境優美整潔。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點培育與連線成片相結合,持續推進“六化”工程建設,有效地引導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點集聚,通過人口的集聚效應帶動產業、資源等發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動農村各類資源的集聚集約發展,形成了一批諸如龍游城東小區、開化東晨小區、衢江后山小區等生態優美、設施齊全、環境整潔、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新型社區。全市累計啟動中心村培育建設84個,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設60個,其中省重點示范中心村25個。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設30個,其中省重點示范中心村7個。
抓好農村住房改造建設,促進環境整潔有序。農房改造建設,對于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衢州市按照加快推進統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積極推進以農民公寓、拆舊建新、集中聯建等方式的農村住房改造建設,進一步豐富了農房改造建設內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農村住房改造建設29106戶,其中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戶。在全省農房改造建設現場會上,衢州市作了典型發言。衢江區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住房改造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若干政策意見(試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讓農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堅持因村制宜,民主決策,分類指導,多類型多模式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根據不同的區域確定不同的建設模式,涌現出一批可看可學的典型,如賀村鎮獅峰村的集鎮集聚模式、大橋鎮店邊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邊鎮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鎮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各地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并重,進一步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和鄉村文化等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古村落文化游和農家樂體驗游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柯城區積極開展“油菜花文化觀光節”、“葡萄文化節”等農業觀光活動。衢江區初步形成了黃壇口—藥王山—天脊龍門的黃金旅游線、廿里—湖南—烏溪江的生態旅游線、云溪—蓮花的現代農業觀光線和樟潭—全旺—大洲的歷史文化生態線。江山市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的若干政策意見》,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資金作為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5個具備現代服務功能的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集聚區。如今,現代農業產業和鄉村休閑游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促進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
抓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提升農民生活品質。農民收入增加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會有相應的更高追求,從而使自身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歷史文化村落充分體現了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而且有著良好的經濟價值。在全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推進會之后,我市紛紛啟動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目前,我市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班子組成、項目確定、規劃編制、部門協調、要素保障、政策處理等相關工作已相繼到位,全市5個省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保護利用工作已全面啟動,被省確認的116個一般性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也漸顯成效。龍游縣注重挖掘開發歷史文化項目,開發了社陽鄉大公村“清明祭祖燈會”、溪口鎮寺下村“狀元文化節”、橫山鎮天池村“草龍文化節”等項目,拉近歷史,延伸風景。江山市按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先后實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鎮、大陳特色文化村等歷史文化村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建設,讓新村建設項目盡量與古建筑保持協調統一,形成鄉村觀光旅游新亮點,既增彩,又生財,讓農民在保護保全古建筑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品質。
注重突出重點與面上推進相結合,不斷顯現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效果
各地以示范鄉鎮、精品村為支點,以美麗鄉村風景線為骨架,以“村莊整治”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學的示范點,亮點紛呈,從整體上改變了衢州的農村風貌。
點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鮮明個性的示范鄉鎮、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態優美、底蘊深厚、環境美好、特色鮮明”的要求,從自然、人文、產業、建筑、風俗乃至飲食、特產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發掘鄉鎮、村的個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韻”的建設主題,努力打造支撐美麗鄉村地域品牌的示范鄉鎮、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個鄉鎮和40個行政村分別通過衢州市第一批美麗鄉村示范鄉鎮和精品村的驗收。衢江區以“環境美、經濟強、生活優、民風好”為目標,建成了“畬鄉風情”洋坑村、“綠色神奇”茶坪村、“精致華麗”華家村、“三江集匯”烏溪橋村等一批具有個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開化縣列出25個村進行重點打造,組織規劃、建設、文化等部門進行專家會診,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則,搞好村莊規劃設計,從多方面進行提升,努力把村莊建設成旅游景點。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線景觀帶。各地以沿景區、沿產業帶、沿山水線、沿人文古跡等為區域重點,以沿線綠化、干凈整潔、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為建設重點,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條各具特色的景觀帶,并以此來示范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如龍游縣突出抓好“一線一環”風情旅游線,即“北部十里荷花萬畝富硒生態農業觀光線、南部環靈山生態經濟圈”,使之成為該縣美麗鄉村建設中產業布局最具特色、生態環境最為優美、農民增收最具潛力、歷史文化最為深厚的示范區。常山縣以“中國觀賞石藝術長廊、鄉村休閑旅游長廊、花卉苗木博覽大道”三條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為抓手,繼續深入推進國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線的潔化、綠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兩化”。各地按照“廣泛覆蓋、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實施以道路硬化、垃圾處理、衛生改廁、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點抓好201個待整治村的潔化、綠化兩項工作,把連片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優化農村生態環境的重點,加快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積極開展保潔創建活動,如龍游縣開展清潔家庭創建活動,組織萬名婦女進黨校學習賀田經驗,增強農村婦女潔化、美化家庭的意識。加大農村清潔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個季度對各縣(市、區)開展一次衛生檢查,不定期開展暗訪,檢查結果公開通報,限期整改。開化縣規定縣領導下基層必須檢查農村環境衛生情況。大力鼓勵農民種樹,廣泛開展“見縫插綠”、“花開百戶”、“美化庭院”等活動。
注重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相結合,不斷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各地堅持科學規劃,統籌整合各級各類資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工作中突出“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各地以規劃為龍頭,加強指導、精心策劃、合理布局、科學編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銜接、管理有序的規劃體系。全市已完成了14條美麗鄉村沿線創建規劃,完成了中心村規劃編制288個。衢江區從實際出發,以建設“秀美衢江、幸福家園”為總定位,以“二圈三走廊”為主線,編制了各項規劃。常山縣按照“一線一特色”要求,完善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規劃,著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長廊”、“鄉村休閑旅游長廊”、“花卉苗木博覽大道”。開化縣立足“山好水好空氣好”的生態優勢,以“建生態鄉村、享品質生活”為基本要求,以“一線兩環”沿線整治為重點,全面推進“六美”鄉村建設。二是堅持持續投入。各地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財政對城市和農村的投入,讓公共財政投入對美麗鄉村建設起到支撐、引導和保障作用,為美麗鄉村建設各項工作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2012年市財政追加了107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四級聯創”。各縣(市、區)也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大美麗鄉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區明確區財政每年安排“美麗鄉村、幸福柯城”建設專項資金3500萬元,其中2000萬元專門用于景觀帶和節點村建設,1500萬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設;江山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050萬元,保障美麗鄉村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三是堅持項目整合。各有關部門積極整合項目,按照“來源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將村莊整治、農房改造、康莊工程、農民飲用水工程、312綠化工程、農村沼氣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做到“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到哪里,相關項目和資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錢往一處投的良好氛圍。常山縣由規劃建設局、農辦、農業局、民政局和縣委宣傳部分別牽頭抓好規劃編制、環境整治、產業培育、公共服務配套和鄉土文化等六個方面的工程建設,將農村公路連網線、農家樂休閑旅游、來料加工業培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項目,優先安排到美麗鄉村創建村,在項目、資金和技術指導服務上予以重點傾斜,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堅持農民主體。農民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受益者,也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管理者與維護者。在美麗鄉村創建過程中,各地始終把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強農民參與度放在首位,不斷探索農民群眾投資投勞參與建設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評比活動的方式和途徑,激活農民主體。柯城區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中,村集體不統包統攬,對一些農戶直接受益的項目,諸如飲用水入戶、宅間道硬化、赤膊墻粉刷、戶廁改造等,主要依靠農民自身力量來完成。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創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愛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農戶”27596戶。
注重政策激勵與輿論引導相結合,不斷強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