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措施
時間:2024-02-03 17:06: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植物多樣性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現代營林技術;植物;多樣性保護
植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在某種植物受到病蟲害侵擾的情況下,還有其他樹種給予生態環境發展支撐,同時也是促進林業生產能夠滿足市場供應需求的基本措施。而營林技術則是促進植物多樣性保護效率提升的重要策略,因此,需要對營林技術的重要性、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植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措施進一步了解。
一、現代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木材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長,為了滿足市場供應需求,林場不斷進入改革與調整中,現代營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可促進植物多樣性保護能力的提升,從對各種經濟樹種的栽種規劃與管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在林場中,因為營林布局的不同,對植物多樣性保護作用也會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在造林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對植物與環境的保護措施,明確林場中重點發展的樹木品種,并對其進行特殊管理與保護,同時對其他植物的管理與保護也不可以忽略,尤其是環境管理方面更要做到位,為多種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營林技術的應用可以促進林場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也能夠促進生態平衡發展,是一舉雙得的有效措施。
二、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化科技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深入到各個領域中,營林技術利用科學手段不斷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由于營林技術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有很多現實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導致營林技術發展受到限制。比如: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工業化發展模式越來越龐大,而此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生態環境發展,大量的植被受到污染影響,生長能力減退,甚至嚴重的已經出現植被無再生能力,土壤的營養成分也已經不具備促進植物生長能力,導致環境逐漸惡劣,不斷出現霧霾、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情況,森林覆蓋率也因此明顯縮減,不僅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反而加大了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為了更好的保護植物,采用合理有效的營林技術,提高植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對種植樹種方面進行更科學的研究。
三、植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植物病以及蟲害的科學防治
在林場的營林過程當中,經常會發生蟲害以及病害,而且通常會發現次要植物上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病蟲害。在這個時候,就要對這些災害進行有效的預防,必要時候可以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來維持這些植物的正常生長,這也是現代化的營林的又一重要職責。這種職責的履行同樣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過程。營林工作人員應當細心觀察,并且給予及時上報,要積極地配合管理人員進行病蟲害的防治。
所謂的科學防治的主旨就是從生態角度和社會角度進行雙重立意,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要以保證植物的完美存活為首要標準,同時也要兼顧增加綠地面積的責任,同時還要時刻持有可持續化利用的心態,以增加瀕臨危險的植物的生存空間為首要使命,從而大力地整治營林的病蟲害防治。還要對多發性病蟲害的發病原因、傳播途徑、治理方法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探究,以防治為主要手段,以治理為次要手段的科學治理方案。
2、林場有目的性的混交營林
混交林模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林場的樹種類型,并且有效地利用了喬木和灌木的高低差,大大提高了林場的垂直空間和頂層閑置空間的利用率。而且混交林相對來說在經濟效益上比單一林要更好,因為其病死率相對較小,不同植物之間的病蟲害感染率因為物種不同而大大下降。混交流在營林過程中應用十分廣泛,且其應用范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要得益于其能夠擴大林場的生態族群、改變植物結構的優勢,也就是說它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植物的多樣性。而建造混交型營林,其首要原則是,首先依照光源的具體分布情況來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種類;其次要依照著垂直空間的結構來進行植物的選擇。
3、推廣不煉山營林
不煉山的營林方式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且林中的動物種類較多,綠地面積相對較大,因此可以節省出大筆的經濟投入。相反,煉山型營林方式則沒有上述優點,因此,在現代化的營林技術當中,還是應當采用不煉山營林的方式,這樣才更能實現林場的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意義。推廣不煉山技術,能夠很大程度上保證綠地不受到損害,同時還能夠保證土質的濕潤和質量,從而維護其整個生態小環境的和諧與統一。而且在不煉山的營林模式下,林中的有益動物比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病蟲害的發生起到一個預防和生物防治的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林木的生長發育,也能夠進一步提升林木的質量以及產量。
4、要保證綠地的面積
在現代化的營林模式中,為了進一步提升營林的成活率以及生存質量,要對林下的雜草多采用一些現代化的除草方式,譬如機器除草或者是藥物噴灑全除等,當然也可以輔之以人工除草方式。盡管這種做法可以收到很好的除草效果,但是如果從保護國家的綠地這個角度出發,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這又是與其相背離的。所以,在解決矛盾的時候要從當前的矛盾入手,綜合地進行研究和考量,要找到一個既能夠達到除草的效果,又能夠保證破壞性較小的方法。當前,最好的方式是將容易對營林樹種造成損害的蟲類植物進行全除,同時也對瀕臨危險的植物加以保o,對于不會影響到營林樹木正常生長的植物也要加以保護,對于那些能夠提升水土保持的植物加以保護等。當然,在實施這些措施時,一定要首先綜合考慮,同時兼顧經濟、生態與社會,最后才做出最終決定,做到既進行了營林除草,又保護了植物的多樣性。
5、有計劃地封山育林
如果想要達到較高的營林效果,有時候就要有計劃地、有范圍地進行封山育林。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人類以及牲畜對于營林地區植被多樣性的保護。所謂的有計劃的封山育林就是在林木能夠生長的重要時期所采用的管理措施。只有這樣貫徹落實,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林中植物的生長,從而保護林中所有的有機植物繁衍、生長,促進林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真正實施。
6、優化生態環境
對于營林技術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優化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混交林的營造林業人員可以構建更加良好的植物生態群。在這一過程中,林業工作人員應當注重樹種的選擇和培育的科學合理配置,譬如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把一些喜陰的植物和一些喜陽的植物混合種植,從而能夠促使林業結構趨于合理和穩定,并且更好地促進植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云南 野生植物 多樣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概述
生物多樣性,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所給出的定義,是指所有來源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在所有形態、水平和組合中的生命的變異性。它不是所有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料的總和,而是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顧名思義,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其中的一種類別,是指植物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對它的保護往往處于薄弱的初級階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資源和生態系統類型最為豐富的地區,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類群,是公認的野生植物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義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多樣化的生境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云南省面積39.4萬k,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而云南擁有高等植物16577種,占全國總數近50%;在1476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就有171種,占全國總數的44%。因此被稱為“植物王國”。研究云南地區的野生植物多樣性,對全國范圍內的野生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樣本。
云南省為保護省內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臺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為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過度采集、不可持續的農業和林業活動、城市化建設、環境污染、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氣候變化等諸多原因,加之沒有專門針對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植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急需通過法律及各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護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樣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1998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這是野生植物保護的唯一的專門行政法規;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分I、Ⅱ級;1987年實施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1994年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對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和規定,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2008年2月26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環保總局合作完成的《中國植物保護戰略》正式,以應對植物瀕危問題。《中國植物保護戰略》后,成為中國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綱領性文件。這是在全球的植物種類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維系面臨巨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為遏止植物的不斷滅絕,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組織國際知名專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南省作為我國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省政府為了保護植物資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植物資源,也為野生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參考。一是通過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資源保護。1987年以來,先后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公布了《云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規范了植物資源的管理機構。為更細致的保護省內地州的植物資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都設立了專職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個自然保護區專門以野生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有106個自然保護區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多年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形成全省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使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極大地改善了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組織團體也進行了各種積極的探索,開展調查和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了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西雙版納、哀牢山、高黎貢山、南滾河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和資源調查。為更好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但是,目前云南省對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現行法律規定的不足,缺少專門針對野生植物資源制定的法規或規章,對野生植物的保護散見于其他法規和規章之中,相關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交叉復雜,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困難,必然影響依法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的效果。二是法規或規章之中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更強調野生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非生態價值。由于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野生植物盜伐濫伐現象突出,法律上針對這些現象做了很多規定,而且由于經濟價值的不同,對原生天然生長的珍貴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長并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的保護比較重視,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這種經濟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護植物資源的存在,卻不能有效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另外,管理機制比較落后,資金來源不足,管理人員人員不足,還有一些相應的法律制度也沒有建立,公共參與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問題嚴重束縛了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法律保護的對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設。云南省作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集中區,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資源的特點和保護現狀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利用各種媒體、各種方式堅持不懈地普及保護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規,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大執法力度,要認真貫徹執行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嚴格依法行政,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以達到震懾罪犯和教育群眾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的關系。
其次,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和保護森林,自然保護區相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物種繁多,氣候優越,人為干預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棲息地,也是各種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類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往往會改變野生植物的生長和棲息,對森林的破壞,就會破壞野生植物的多樣性。而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學有效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野生植物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的同時,就應該與保護野生植物相結合,既要保護珍惜名貴植物,也要加大保護各種野生植物,保護其多樣性。
再次,構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制度。(1)野生植物編目、監測及建立信息系統制度。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2)審批許可制度。該制度是針對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利用及外來種的人為引進而言的,特別是對外來種的人為引進有重要意義。珍貴、稀有、瀕危的生物物種,由于其在生物多樣性中的特殊地位,對其進行利用需經特殊的審批許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4)生態系統性管理制度。生態系統多樣性并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應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因為世界上現存物種的大多數還不為人知,而生態系統的保護還可以同時保護生態系統內的所有過程和生境,這樣也就保護了許多未知物種及其基因。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區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無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何種使用都涉及到對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問題。
最后,強化社會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程度。通過開展環境教育工作,使社會意識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眾對野生植物無價值或無人保護可以任意濫用的錯誤意識,是公眾認識到野生植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要提高公眾參與,就要先做好向社會公開,既重視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各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據野生植物保護事業發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為野生植物的保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踐中我們應當重視這種公益協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使其更好的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郭輝軍.切實保護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林業,2003.11.
[2]孫中艷.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中國發展,2006,(4).
關鍵詞:園林綠地植物多樣性鄉土植物
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在維護地球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中起重要的作用;豐富的植物種類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產原料;植物基因遺傳的多樣性為研究、保護、合理利用和開發植物資源提供了豐富的遺傳材料,產生了很大的經濟價值。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規劃對促進生物遺傳基因的交換、增加城市適生物種,提高植被的穩定和景觀的異質性、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與良性循環;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和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植物多樣性也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如不采取措施,在未來一代人的時期內,全世界約有15-20%的植物的生存面臨威脅,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中瀕危物種高達5000種,形式非常嚴峻。本文探討了我市綠地建設中植物多樣性的現狀以及如何提高和發展綠地植物多樣性的策略和措施,以促進城市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改善城市生態效應。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曾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發出這樣的警告,并且急切呼吁:加強生態建設、恢復生物多樣性是當前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的當務之急。陳俊愉教授指出,目前我國城市園林的任務除了綠地分布不均、綠量不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遠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外,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植物種類貧乏,品種單調。生物多樣性在實現城市大園林規劃中地位十分重要,因為目前我國城鎮園林中,觀賞植物品種很少,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昆明、西安等地比較常用的露地觀賞植物總數在1000種(不是品種)以內,有的甚至在500種之內,僅廣州較多,約達1700種。反觀世界各城市如華盛頓、倫敦、巴黎、東京、新加坡、墨爾本等地,則常用的綠地觀賞植物總數在2000-4000種。近幾年上海地區為了貫徹植物多樣性原則,每年在城市綠地增加近百個植物品種,僅延中綠地就有800多種植物。
吳江市位于太湖流域腹部,江蘇省最南端,蘇(州)、嘉(興)、湖(州)小三角中心。它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20°21′41″—120°53′59″,北緯30°45′36″—31°13′41″。東西寬52.67公里,南北長52.07公里,全市總面積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太湖水域約85平方公里)。全境無山,地勢低平,境內河道縱橫,湖蕩密布。其地處溫帶,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主導風向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西北風。
這一地區適宜生長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73種438個品種;草本、地被等66科241個品種。而目前我市綠地建設中常用的植物總數還不到200種,常見的喬木主要有:香樟、法桐、銀杏、杜英、金合歡、黃山欒樹、女貞、雪松、水杉、龍柏、棕櫚、垂柳、櫸樹、廣玉蘭、重陽木、無患子等。灌木和地被常用的有雞爪槭、珊瑚樹、紅葉李、桃、櫻花、紫薇、桂花、臘梅、花石榴、紫荊、臘梅、花石榴、木芙蓉、夾竹桃、石楠、茶花、海桐、大葉黃楊、瓜子黃楊、金邊黃楊、月季、金葉女貞、龜甲冬青、火棘、灑金桃葉珊瑚、八角金盤、金鐘(連翹)、杜鵑、書帶草等。
植物多樣性受影響的主要因素有:1、過度開發,在應用和開發植物資源時,常因過度開發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在城區常有侵占綠地、砍伐樹木等,也使植物多樣性受影響。2、環境污染工業生產的“三廢”,城市生活廢棄物和農藥、化肥的污染,使植物生長受到威脅。3、人為因素在應用植物造景中的影響,常因缺乏科學知識和偏愛某些植物種類,致使植物品種單一。
要達到植物多樣性的保護目標,必須首先要摸清本地區的植物物種種類,為植物的多樣性保護奠定基礎;其次,建立本地區的物種檔案,在此基礎上積極研究開發本地的野生及鄉土樹種,引進新優植物品種,豐富本地的物種資源;在城市的綠化及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的群落配置,促進植物多樣性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保護珍稀植物物種。
一、加強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
經過對吳江的珍稀植物資源作全面的調查,目前吳江的國家珍稀植物保護樹種有金錢松、水杉、水松、銀杏、凹葉厚樸、寶華玉蘭、單性木蘭、杜仲、夏臘梅、青檀、浙江楠,結合吳江(蘇州地區)的實際情況列出當地的珍稀植物品種,加以保護、繁殖。對珍稀瀕危植物以就地保護為主,建設或恢復其適生環境,擴大其生物種群,保護和發展并舉,實行多種手段繁殖珍稀瀕危物種,擴大種群數量。對本地區比較稀少的植物,也應加強保護,改善其生存環境,對其進行專題研究,對較好的綠化品種應有繁殖推廣的計劃。全面貫徹執行《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對古樹名木要普查建檔,劃定保護范圍,落實責任單位,落實責任人,落實養護管理資金。對城市現有的綠地和樹木實施就地保護。
二、大力開發利用地帶性的物種資源,尤其是鄉土植物,注重對外來樹種的引進,構筑具有地域植被特征的植物多樣性格局
我國國土遼闊,氣候和土壤差異大、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豐富,如華東地區(不包括山東)的種子植物有209科1650屬6640多種,區系組成豐富,可為不同地域和小環境條件下的城市綠化提供豐富的物種資源。因此,可根據地帶性特征選擇綠化植物,挖掘同一植被區內的物種資源,尤其是鄉土植物,構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綠地景觀和城市生物多樣性體系。我市今后可以大量推廣的鄉土樹種有:柳杉、楓楊、苦櫧、木荷、紫楠、浙江楠、青岡櫟、石櫟、月桂、楓香、烏桕、喜樹、紫樹、刺楸、羅木石楠、苦楝、七葉樹、小葉櫟、山麻稈、糙葉樹、樸樹、擦樹、流蘇樹、黃檀、藤蔓月季、重陽木、青檀、江南榿木、牛鼻栓、青栲、紅果榆、珊瑚樸、山礬類、冬青類、箬竹、短穗竹、黃皮剛竹等。
同時注重對外來物種的引進,并對其進行生態安全性和適應性進行觀察研究,以利今后的推廣。重點推薦引進樹種有:南酸棗、山杜英、猴樟、水松、紫楠、紅果榆、檫木、木蓮、青榨槭、杜梨、木香、海州常山、扶芳藤、錦帶花、紅花七葉樹、加拿大紫荊、銀鵲樹、笑靨花、白鵑梅、決明、繡線菊類、海棠類、檉柳、火炬樹、墨西哥落羽杉、東方杉(墨西哥落羽杉與柳杉雜交種)、日本柳杉、美國香柏、美國扁柏、福建柏、三尖杉、榧樹,大明竹、斑竹、箬竹、菲白竹、金鑲玉竹、早園竹、淡竹等竹類,以及金葉皂莢、美國紅櫨、紅葉石楠、美國紅楓、北美楓香等一些彩葉樹種。以上樹種在大氣候上都能適應蘇州地區生長,但具體到某一樹種,要根據其生物學特性以及應用小氣候來適地適樹,才可達到綠化效果。
三、正確認識綠化植物的特點和功能,擴大多樣化物種的種群規模
生態學家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類型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因此,由多個種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單一種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可見,在城市綠地生態建設中應盡量多造針闊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純林,模擬自然群落結構,建設觀賞型、環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識型、文化環境性型等人工植物群落,以維持綠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在城市綠地建設中,除了城區立地條件較差和土壤改良力度不足外,對綠化植物要求太高,過于追求完美,輕易否定和放棄物種,客觀上也導致了綠地種類的貧乏和結構的單一。如“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綠地格局是城市綠地的最佳形態,但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往往造成大量適應性強、色彩豐富的落葉植物被旁落;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導致大量慢長植物,甚至缺乏大規格苗木的植物被拋棄,而具有某些不足的綠化植物更被輕易否定。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多樣的環境必然以多樣的物種為基礎。如何合理評價城市綠化植物,深刻影響植物的選擇和應用,影響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和均勻度。事實上,每種植物都有優缺點,植物本身無所謂低劣好壞,關鍵在于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以及栽培和養護管理的技術和水平。因此,應進一步推廣適生物種,擴大種群規模,豐富城市綠化植物。這除了提高認識和增加耐心外,應完善綠化評價標準和方式,將生物多樣性列入主要的評價指標;同時,加強綠化植物的規劃和培育,引導苗木生產者和綠地建設者開發應用多樣的植物品種,尤其是鄉土物種,建立種類豐富、批量較大和供應穩定的苗木基地,這是擴大物種多樣性及其種群的基礎。
四、增大綠地建設規模,加強綠地建設植物配置設計的審批,提高植物多樣性
城市園林綠地為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間和條件,它是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城市建設中往往強調見縫插綠,但群落的構建,尤其是復層群落必須擁有一定的面積,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群落環境,降低人為干擾強度和城市生境的脅迫。因此,增大綠地的面積,將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樣性。另外綠化主管部門對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道路綠化、風景林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的建設,要加強植物配置設計的審批,合理界定植物品種的數量,豐富植物物種。
植物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生活和發展的基礎。為了保護我市植物多樣性的豐富多彩,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我們呼吁社會各界重視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工作,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張慶費《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策略探討》
關鍵詞:城市公共綠化自然植物群落 植物多樣性保護
Abstract: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all the creatures-plants, animals and microbes complex,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nt diversity in the city greening 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of xuzhou urban public green how to embody plant diversity are primari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ublic green natural plant community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植物多樣性在城市綠化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城市綠化要與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機聯系起來,積極建立保護區網絡,實施規劃和管理,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本文就徐州市的城市公共綠化如何體現植物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徐州市城市公共綠化情況
徐州市市區地處暖溫帶,具有長江和黃河流域的過度性氣候特點,冬寒干燥,夏熱多雨,春秋季節常干旱少雨,地形地貌屬魯中南剝蝕低山丘陵的南延部分,土壤大部分地區為粘土和亞粘土,植物立地條件不是太好,城市綠化效果好壞大都靠人為建設、養護,并受自然土壤、氣候影響。近年來,徐州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發展很快,各屆政府把園林綠化工作,作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改善投資環境重要大事來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興建公園、綠地、景點,廣植樹木、花草。但隨著徐州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徐州市城市公共綠化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體。所有物種都是各種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每一物種都在維持著其所在的生態系統,同時又依賴著這一生態系統以延續其生存。不論是對一個小的生態系統而言或是全球范圍來看,這些生態過程對于所有的生物的存在、進化和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生物多樣性也可以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種、各個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由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它們的生態過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的概括。而在城市公共綠化中,豐富的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具體表現,植物多樣性保護也是作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重心。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機聯系起來,積極建立保護區網絡,實施規劃和管理,才能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徐州市城市公共綠化在植物多樣性保護存在問題
近年來,徐州市城市綠化建設也有意識地進行植物多樣性規劃和保護,努力實現園林植物栽培的多樣性,但徐州市城市綠化以前在植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也存在著其他城市通病問題:一是忽視植物多樣性,一味追求潮流,受廣場風、草坪風、模紋風影響,人工造景的僵條化,造成養護管理難度大、費用高;二是城市綠化樹種較單一,鄉土樹種應用較少,大量引進國外的草種、樹種、花卉等植物,盲目換大樹、栽名樹,很難形成生物多樣性和穩定的生態系統;三是一部分開山、填河、填溝、填湖、大搞開發建設活動,也破壞了自然植物群落、生態群落。
四、保護徐州市城市公共綠化植物多樣性的措施建議
1.提高認識 積極宣傳: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于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各級政府要從上到下認識到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其次園林、規劃、農業、林業等部門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人員,必須牢牢樹立植物多樣性保護觀念,在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有意識地進行植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園林規劃設計人員要做好領導的參謀,從最基礎的地方抓起。另外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量,讓植物多樣性保護深入人心,通過大搞城市綠化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讓市民得到實惠。
2. 加強規劃,適地適樹:根據徐州本地區實際,認真調查,制定和實施植物多樣性計劃,把樹種栽在適合的生境條件下,適地適樹,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樹種。又要以科學的態度,慎重地運作,以減少失誤和取得實效。依據政府立法,保留天然森林和自然景觀,同時大力營造片林,強調鄉土樹種的選擇及其合理配置,是今后城鎮樹種規劃的方向。在政府園林部門指導下,引種、繁殖并培育露地觀賞植物優良新品種豐富城市綠化樹種,增加城市公共綠化樹種的生物多樣性,設計人員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以本地種類為主,進行喬、灌、草、藤適當的空間搭配,以吸引能適應城市生態環境的動物棲息其中。
3.認真實施,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當今的城市大都不只是一個狹小的繁華商業城區,它的四周常常是廣闊的鄉村環境,在綠化時需要考慮所在地不同生態系統的特點,達到現代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共存的目標,為植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創造適當的條件。徐州城市公共綠化要與生物區域規劃結合起來,要建立自然保護區網絡,通過生物區域規劃和管理,發揮一個保護區帶動周邊一個區域,保護好天然林生態系統,促進次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4.突出重點,由易而難,逐步進行:在保護鄉土植物、樹種的同時,要精心設計使其具有本地的風格和特色,選擇徐州本地特有、珍貴和有發展前景的植物,與具有民族風格或地方特色的建筑和景物合理配置。并選擇更多發展前景的珍貴、特有和常綠植物開展實驗和推廣,例如珙桐、杜英、七葉樹、連香樹、鵝掌楸、杜仲、玉蘭、木蘭、女貞、石楠、繡線菊、八仙花、猥實、南天竹、梔子、六月雪、忍冬、杜鵑、海桐、冬青、衛矛、胡枝子、金縷梅等。
5、有條件的允許城市及邊緣有“荒蕪”場地存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們有能力大搞城市、鄉鎮、農村公共園林綠化建設,大搞生活環境的綜合治理,但同時我們的城市、鄉鎮、農村等用地中,“無人過問”的地方越來越少,路多了,湖少了,溝平了,廢地也利用了,科技進步種田現代化了,各種農藥、除草劑用得多了,造成一些動物、植物(雜草)、微生物無“落腳之地”了,可正是它們構成了生物及植物多樣性。所以一方面在劃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同時,有條件的允許城市及邊緣、農村中有“荒蕪”場地存在,形成一個小的自然生物群落,給一些植物有一個自由自在生長的空間、場所,哪怕是一個生長周期,讓更多的動物、鳥類回歸大自然。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 原因 可持續利用 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 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 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 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 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 環境污染
2.2.3.1 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 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 ,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 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 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 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 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 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 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 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主權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 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羲 國際環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韓德培主編 環境保護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5] 伊武軍 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環境生物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7] 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 科學生活 2004(3)
為了增加城市適生物種,提高植被的穩定性和景觀的異質性,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與良性循環,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當陽市現有生物資源豐富、保護利用潛力大的實際情況,編制本規劃。
規劃總目標:對生物多樣性建設有特殊重要性的區域進行充分保護, 控制城市各大污染源, 明顯降低生物多樣性生物群系、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物種和物種種群、遺傳多樣性組成部分的喪失速率,使每個生態區域的生物達到可持續發展水平, 原有85%的生物種類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城市整體生物景觀和諧豐富, 群落結構安全穩定。努力增加生物種類,豐富品種,提高綠地的物種多樣性,擴大多樣化種群的規模和均勻分布。通過有計劃的、科學的引種馴化,豐富當陽市城區園林綠化植物品種,使城市園林植物種類從900種增加到1100種。豐富市域生物物種,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規劃范圍:當陽市域范圍,總面積約2159平方公里。
規劃年限: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規劃年限為2011年至2015年;遠期規劃年限為2016年至2020年。
一、當陽市生物資源概況
1.1 自然條件
當陽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處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市域形似桑葉,市域總面積為2159平方公里
地表形態各異,以丘陵崗地為主,屬江漢平原“鑲嵌構造”地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
1.2 生物資源
當陽市植被類型具有多樣性、古稀性、垂直性特點。全市木本植物種有117科419種,列入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有18科25種;
生物資源主要特征有:
(一)、特有種屬豐富
(二)、可利用資源豐富
(三)、城市栽培植物種類豐富
在市區已栽植的喬木中生長良好的有40余種,常用的有銀杏、楓香、紅葉李、桂花、廣玉蘭、懸鈴木、黃葛樹、垂柳、水杉、杜英、三角楓、欒樹、構骨、白玉蘭、無患子、楓楊、樸樹、喜樹等。
1.3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利條件
(一)自然因素:具有較好的資源優勢。
(二)經濟因素:正在實施多項園林建設項目。
(三)社會因素: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契機,具備有利于保護的社會和文化基礎。
(四)政策因素:政府高度重視當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1.4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植物品種的應用較為單調。
(二)、自然生態系統次生性明顯。
(三)、環境污染。
(四)、生物多樣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科研工作相對滯后。
二、規劃總論
本次生物多樣性規劃中我們以園林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輔以部分野生動物資源研究,為生態城市建設服務。
2.1、編制意義
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生物多種與否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生態質量,通過對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改善環境條件,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本規劃的編制將加強地區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為當陽市園林綠化物種選擇上提供指導性意見,促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的全面開展。
2.2、規劃依據、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關于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通知》
《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當陽市城市總體規劃》
《當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二)、規劃指導思想
加強當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科學引種馴化,增加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種類,實現生物資源永續利用,豐富景觀內容,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三)、規劃基本原則
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規劃、分期實施原則
2、因地制宜的原則
3、地帶性、區域性優先原則
4、城市綠化與植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原則。
5、嚴格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三、規劃保護區域及功能
3.1、規劃保護區域
當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區域的劃分,實行三級保護模式。
一級為自然生態地保護。通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立生物保護原始基因庫。實行封山育林,嚴禁人為破壞。對保護區瀕危、珍稀植物建檔保護。主要有:玉泉寺國家森林公園、百寶寨自然保護區、漳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鞏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董沖水庫白鷺保護區等。
二級引種繁殖地保護。通過城區植物園及生產綠地進行科學引種馴化,將一級保護區域的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引進城市,作為城市綠化的素材,豐富城市綠化種類。主要有市植物科普園、市園林苗圃、城西苗圃等城市綠地。
三級為開發利用地保護。通過城市園林綠地,全面展示植物多樣性特征,包括城市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專用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等。
3.2、保護區域功能
一級保護區主要功能為種源基地,生物物種基因庫。二級保護區主要功能為植物引種馴化、繁殖、種苗基地,兼有科普、游覽功能。三級保護區主要功能為植物觀賞,植物推廣運用,形成多功能、多效應的城市綠地系統。
四、規劃結構、布局及分區規劃
4.1 規劃結構
運用景觀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理論,對當陽市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兩途徑” :即物種途徑、生態系統途徑;――“三類型”:即植物保護規劃、動物保護規劃、微生物保護規劃;――“四層次”:物種保護、基因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景觀保護的保護規劃,以物種、基因為“點”,區域邊界為“線”,生態系統、景觀系統為“面”,實現“點-線-面”相結合的綜合保護規劃體系。
4.2 規劃布局
(一) 建立物種基因庫引種繁育中心:
在西北部低山丘陵林區,包括廟前、陳院、國有九三林場,以及玉陽鎮所轄棗林.清溪、百寶等地原生態植被群落為本底, 在地域條件較好的國有九三林場建立物種基因及引種繁育中心(基地) , 引種收集本地區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鄉土物種, 包括瀕臨滅絕及珍稀名貴的物種, 為園林城市建設選育優良的鄉土園林植物, 改善建城區各大綠地面貌, 并借此達到保護物種及遺傳多樣性的目的。
(二) 建立生態恢復區:
在西南部丘陵林區,包括王店、半月以及慈化所轄胡場、和平,玉陽所轄錦洪,關陵、東群等地。建立生態恢復區,進行生態復綠, 營建和恢復生物棲息地, 構建生物生態系統, 提高生物景觀多樣性。
(三) 建立生態保育林:
在市域東部和東南部丘陵崗地林區,包括以郭家場、香爐山國有林場為中心,以及洪廟、八景坡、煙集、佟湖、官擋,腳東、丁場、陳場等一帶的低丘陵崗地建為保育林,確定的目標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 根據用地情況建立緩沖區, 以減少人為活動對保護區的干擾。
(四) 建立水源及濕地保護區:
通過建立水體保護區,實施保護措施,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對中心城區,沿沮河由西北向東南形成貫通城市的濱水綠軸,規劃沿五七長渠、百里長渠在中心市區內形成休閑綠環。對郊區,在漳河兩岸的綠化帶及水庫地帶劃定一定范圍,作為水體涵養林保護區,進行嚴格保護。
在中部、南部平原建立建立濕地保護區,加強河邊防護林的建設,保護現有濕地資源,進行防污、治污,減少外來物種入侵,促進濕地可持續發展。
(五) 建立市域自然保護區:
加強漳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鞏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鐵尖杉自然保護小區、鰱魚山白鷺保護區、百寶寨自然保護小區、紫蓋寺自然保護小區、董沖水庫白鷺保護區、馬沖水庫白鷺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與建設工作, 并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形成完整的市域自然保護區。
4.3 分區規劃
(一)市域規劃布局:通過生態斑塊、生態廊道、綠色基質的規劃建設,為生物提供棲息和遷徒的場所。
1、生態斑塊:指市域內部的核心風景名勝區和山體林地及重要水源自然保護區。
2、生態廊道:沿漳、沮兩河的水系生態廊道同時也是區域范圍內的生態風道。廊道處在兩座山間的狹長地帶,要依山就勢沿水系保存構建生態長廊,一方面保護水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為處于區域中心的當陽市中心城區留下風道以緩解過去發展中留下的工業污染問題。另外,沿荊宜高速公路也預留生態綠地,形成服務于荊宜城市群的城際生態通廊。
3、綠色基質:由山體、林地、水庫、農田所共同構成的市域生態背景基質,維系城市生態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構筑區域一體化的生態大背景。
(二)城區布局:規劃城區生態斑塊與基質、廊道,作為城區和市域的緩沖帶。生態斑塊與基質、廊道與城市道路相聯系或穿過綠帶。整個綠地整合,其生物保護效果超過其面積的簡單相加,形成大型棲息地物種相互交流的條帶狀區域。
1、生態斑塊:指現有和規劃中,服務半徑為500米的公園系統:如:關公文化園、關陵公園、沮河公園、長坂坡遺址公園、壩陵公園等。
2、生態廊道:指聯系基質和斑塊的帶狀綠化,分為沿河綠化帶、道路綠化帶、生產防護林。
沿河綠化帶:沿沮河城市公園,百里長渠、五七長渠游憩綠帶。
道路綠化帶:在鐵路、高速公路、省道、縣道、鄉道及高壓走廊等兩側,控制30至50米的綠化隔離帶,對當陽市沿高速公路、主要省縣級干道兩側形成50至100米的綠化隔離帶,并實施綠色通道生態景觀建設。組成沿環城路公路綠化帶、焦柳線鐵路防護林、通過植樹造林形成道路交通隔離帶,滿足防護、生物遷徙和城鄉景觀建設要求,構成當陽城區的綠色通道骨架。
生產防護林:當陽市域的山體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及東部。如錦屏山、玉泉山等自然山體,是當陽市重要的自然屏障之一。規劃嚴格控制并加以保護,結合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設山體綠化。現有九子山、香爐山、郭家場、紫蓋寺、跑馬崗、玉泉寺6個國有林場與市域的自然山林和農田、濕地相聯結。形成生產防護林體系。
3、綠色基質:城市附屬綠地、生活綠地、其他小塊防護綠地
規劃加強市區周邊山體防護林綠化建設,作為城市“氧源、綠肺”,通過沮河作為氣流通道,將周邊清新空氣引入城區。規劃將三面環山的山體充分綠化,提高植被覆蓋率。
五、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當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由重點項目和支撐體系規劃、生物屬地保護規劃、園林綠地植物種類規劃(植物遷地保護)、特殊植物保護規劃、引種馴化規劃、動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微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組成。
5.1 重點項目和支撐體系規劃
(一)自然保護區基本建設納入預算。
(二)以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以玉泉寺、關陵、自然保護區和林場為依托,以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為主線,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產業,編制當陽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建立有效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幾個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端生態旅游示范區。
(三)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的調查或綜合科學考察,進一步明確各保護地范圍、邊界、功能區劃、主要保護對象以及禁止和限制開發范圍,進行保護性開發。完善相關設施,整合資源。
(四)開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試點,編制建設發展規劃,實施公益性管護、基礎設施和科普宣教設施建設。
(五)完成宗教環境自然調查,編制保護規劃。實施寺廟林、文物保護林地,加強重要自然宗教環境綠地保護、設立保護標志,制定共管協議。
5.2、生物屬地保護
當陽市域范圍內自然保護區共17處,應加強玉泉寺國家森林公園、百寶寨自然保護區、漳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鞏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董沖水庫白鷺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落實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措施。對重點區域要建立健全保護法規,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珍稀動植物和有益天敵保護,開展愛鳥護鳥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在上述保護區域,根據各區植物分布特點劃分核心保護區、緩沖區、科研試驗區、管理區。核心區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5.3、園林綠地植物種類規劃(植物遷地保護)
園林綠地植物種類規劃是指植物遷地保護規劃,其實質是植物的開發利用規劃。根據綠地的性質,分類規劃如下:
(一)、公共綠地:公共綠地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種類按每100平方米不少于2種規劃;公共綠地面積在1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種類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5種規劃;公共綠地面積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性公園,植物種類不少于100種規劃。植物科普園按專類園規劃確定植物種類。
(二)、街道綠地:保留現有干道植物種類,在此基礎上,對生長勢差的種類進行更新,增加新的骨干物種;新建城市干道,其行道樹及道路綠帶的種類90%以上采用鄉土樹種。
(三)、居住區綠地及專用綠地:綠地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種類不少于20種;1000平方米以上的參照公共綠地規劃指標確定植物種類。
(四)、防護綠地:加強現有綠地管護,增加林下灌木、地被植物數量。新建防護綠地,要注重喬、灌、地被植物結合,形成分層次的綠化空間和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加強綠地的防護功能。
5.4、特殊生物保護規劃
(一)、珍稀瀕危植物保護:主要在珍稀瀕危植物原生地建立植物保護基地。在保護的基礎上,通過種子或組織培養進行繁殖,擴大種群數量。
(二)、古樹名木保護:加強城區原有古樹名木的管理,進一步開展古樹名木調查,建立健全檔案資料。探索古樹名木復壯的技術措施,保證古樹名木生長健壯。
5.5、引種馴化規劃
指本地植物品種和外地植物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按本地植物種類為主的外地植物為輔的引種原則,規劃城區每年的引種數量。比例為本地品種占90%,外地品種占10%。
六、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期規劃
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期規劃由資金概算和植物保護利用種類規劃組成。
6.1、資金概算:
資金概算由基地建設、引種繁殖、古樹名木保護等項目資金構成。概算資金總額為3000萬元。
基地建設投資2500萬元:其中建立玉泉寺、百寶寨、董沖水庫三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基地,概算資金800萬元;建立漳河、鞏河、沮河濕地保護區,概算資金450萬元,在紫蓋寺、鰱魚山、馬沖、木店、劉沖、松椏灣、馬河、燎原、雙蓮、玉泉、清溪寺各建立一個植物資源保護基地,概算資金800萬元;建立市植物科普園,概算資金450萬元。
引種繁殖概算300萬元。在市苗圃、城西苗圃各建立一處引種繁殖基地。
古樹名木保護概算20萬元。每年投資25萬元用于城區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
6.2、生物保護利用種類規劃:
保護規劃側重城市園林綠地的植物運用。根據當陽市保護植物名錄,結合園林植物的現狀,將保護利用的植物種類分成9類。即常綠喬木類、落葉喬木類、常綠灌木類、落葉灌木類、觀葉植物類、觀花植物類、藤本植物類、地被植物類、水生植物類等。分期保護規劃品種共有175科、1120種,其中中國特有屬30個。
七、病蟲害防治規劃
規劃期內,開展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檢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則
(一)、植物品種應當多樣化,適地適樹,合理配置。提倡選用抗病蟲害、抗惡劣環境等抗逆性強的優良植物品種。
(二)、利用植物群落內部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們互相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繁衍,形成穩定的生態環境
(三)、注意研究立地環境,改善立地條件,創造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促進植物群落茁壯生長的有利環境。
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開始,到立地環境的改造,科學的栽培,合理地運用養護技術,強化預防措施,建立科學的植物綜合防治系統,使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管理體系建設規劃
8.1、廣泛宣傳,全民參與
在規劃期內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實施“五個1”工程,即:建立1個當陽生物多樣性保護宣教中心、開展1項當陽生物多樣性重要科研項目、拍攝1部當陽生物多樣性優秀科普片、建立1個生態科普網站、編印1部當陽旅游科普導游圖冊。
(二)、優先在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開展社區共管機制的探索、完善和示范試點,并逐步推廣至其它保護區域。
(三)、加強當陽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
8.2、健全體制,強化管理
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主,以其它各類保護地為補充,機構健全、管理高效的保護地體系網絡,在規劃期內,重點完善以下機構體系建設:
(一)、建設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
(二)、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
8.3、加大投入,保障實施
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動員社會各界資助或通過融資渠道,鼓勵通過外資或合資辦綠色環保企業等形式籌措資金,政府撥付專項資金,支持專項工程。
8.4、加強科研,促進發展
規劃期內,建設高素質、社會化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重點加強基層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
選擇題
1.(2015·學軍月考)科學家在南極洲近海大陸架下850 m處的泥床盆地發現超過100萬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和動物,其中棘皮動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參。這些棘皮動物都沒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南極水域所在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會導致某些物種滅絕,使生物多樣性減少
D.要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不被帝王蟹破壞,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計劃的捕撈措施
2.微山湖是山東境內的一個面積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這里是碧波萬頃、魚兒滿湖、野鴨成群,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景象。二十年來,湖區四周縣市的工業快速發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垃圾涌入該湖。湖水變得不僅很渾濁,而且腥臭難聞。據有關專家說,近幾年來,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種,例如,四鼻孔鯉魚、野鴨、水螅等。上述的現象說明的道理主要是()
A.環境污染是破壞生物的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B.掠奪式的開發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C.外來物種入侵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
D.環境教育缺乏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原因
3.(2014·江蘇高考)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系統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
B.把沼澤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C.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保護無經濟價值的物種是為人類生存發展保留空間
D.農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態系統,清除雜草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不矛盾
4.我國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遺傳性穩定、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雖然四倍體魚生長快、肉質好、抗病性強,但研究人員并不是直接把它投入生產,而是將它與二倍體魚雜交,將它們的后入生產。你認為這樣做的主要意義是()
A.充分利用雜種優勢
B.保護環境中物種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C.保護自身知識產權
D.避免出現新基因
5.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動物物種的出現會打破原來固有的生態循環系統,有時甚至給當地環境帶來壓力和災難,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有能和鱷魚搏斗的緬甸蟒蛇、瘋狂繁殖的亞洲鯉魚、數量驚人的八哥等。下列關于生物入侵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物入侵會使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B.生物入侵會使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
C.生物入侵會打破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制約關系,破壞生態系統的穩態
D.適當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當地的生態平衡更加穩定
6.下圖甲為某清潔水體在遭受一次性有機物輕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變化。水體中好氧性微生物數量變化的曲線最可能接近于圖乙中的曲線是()
A.Ⅰ B.Ⅱ
C.Ⅲ D.Ⅳ
7.調查某湖泊的水質污染狀況,在注入湖泊的四個主要水源的入口處采集水樣,鏡檢水中動物、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結果如下:1號水源水樣中有單一種類的纖毛蟲,如草履蟲,且數量極多;2號水源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3號水源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4號水源水樣中浮游動物、植物均有發現,但數量不多。根據以上結果分析,該湖泊的污染中,污染的嚴重性由重到輕的排列順序是()
A.3、1、2、4 B.3、1、4、2
C.4、2、1、3 D.2、4、3、1
8.下面為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A.環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B.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加大
C.人口的過度增長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穩態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9.(2014·臺州一模)為應對“垃圾圍城”危機,很多省市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管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垃圾分類處理,實現了垃圾資源化和能量循環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C.垃圾分類處理減輕了環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D.此舉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0.天鵝洲自然保護區是為了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起來的,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但沒有大型食肉動物。1993年以來,分三批從北京引進的94頭麋鹿,自由生活在保護區內,完全以野生植物為食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2003年約為450頭,目前已經超過800頭,并形成了3個亞種群。但近年來,隨著人類在保護區內的某些活動增加,麋鹿開始出現種群密度受制約的跡象。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保護麋鹿的意義在于保護遺傳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B.建立自然保護區后,麋鹿的環境容納量就可以一直穩定不變
C.麋鹿在保護區內生活,沒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沒有環境阻力
D.由于出現生殖隔離,原來的一個麋鹿種群形成了3個種群
11.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下圖所示是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動態的影響。
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斗爭越少,個體生存機會越大
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維持時間越長,是出生率高的緣故
C.白臉猴種群越小,種群維持時間越短,是因為氣候和疾病等容易導致種群內生物忽然滅絕
D.棲息地的破碎也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
12.奶牛場每天排放大量的糞便、飼料殘渣,如不處理會嚴重影響周邊人、畜的飲水安全等。下面是某奶牛場廢水處理流程圖,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廢水流入厭氧池前,需經稀釋處理,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過多死亡
B.控制廢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機物被充分分解外,還有利于無機鹽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處的水質達到排放要求
C.輸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陽能和化學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種植蓮等挺水植物,有利于減少出水口處水中的浮游藻類,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響浮游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二、非選擇題
13.下面為組成生物多樣性的3個層次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生物圈內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種各樣的________,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2)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這條食物鏈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為工業原料,蛇可以作為制藥原料。以上可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________價值。
②在上述食物鏈中,麻雀數目的增多 ,導致蛇的數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數目受到抑制。這種內在的調節作用屬于________,同時也說明生物多樣性具有________價值。
14.在草原設置固定樣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兩種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下圖。
(1)研究小組首先選取一定大小的樣方,識別并統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長;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長。隨著割草強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__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圖中________呈增加趨勢。
(3)低等、中等強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較說明,牲畜喜食________植物,導致各種植物間的________關系發生改變。
(4)放牧和割草不僅影響地上植物的生長情況,也會影響土壤小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及分布,從而改變草原群落的________結構。
(5)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會導致土壤鹽堿化加重,研究小組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鋪枯草層能有效地治理鹽堿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機營養物質不斷歸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1.選A 南極水域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帝王蟹的入侵可能會導致棘皮動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參等不能生存,使生物多樣性減少;要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不被帝王蟹破壞,就要減少帝王蟹的數量,可以采用合理捕撈措施。
2.選A 抓住題干信息中湖泊的前后變化及經濟發展變化,比較二者,不難發現環境污染的同時,生物種類減少,生物的減少,導致污染物凈化的減慢,二者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3.選B 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創造出更多空間,以促進物種多樣性的提高;把沼澤地改造成人造林,會使生物種類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無經濟價值的物種可能具有間接價值或潛在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對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清除農田中的雜草是為了使能量盡可能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農作物。
4.選B 四倍體魚生長快、抗病性強,直接投入生產可能會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不利于生態平衡的維持,而四倍體魚與二倍體魚雜交,所得的后代為三倍體,高度不育,這樣可以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5.選B 根據生態學原理,引入外來物種適當,可建立新的食物鏈,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當地的生態平衡更加穩定,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但如果發生外來物種入侵或引種不當,則首先會減少當地的物種,從而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其次是破壞生態系統的功能。
6.選D 污染開始時,水體中有機物的含量較高,好氧性微生物大量增加,達到一定限度后,隨有機物含量的減少,水中好氧微生物數量又逐漸減少。
7.選A 由題意可知,3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程度最重,因為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1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的程度較重,因為草履蟲數量多,說明水體中細菌數量大大增加;2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的程度較小,因為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說明水體富營養化嚴重;4號水源水樣受污染程度最小。
8.選B 從題圖所示看出,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過度增長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新的環境容量比原來的環境容量小。
9.選A 垃圾分類處理,實現了垃圾資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使能量循環利用;微生物能分解垃圾,降低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說明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將廢物資源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0.選A 由于環境的變化,建立自然保護區后,麋鹿的環境容納量并非一直穩定不變;“隨著人類在保護區內的某些活動增加,麋鹿開始出現種群密度受制約的跡象”,這個信息告訴我們,麋鹿在保護區內生活,同樣存在環境阻力;3個亞種群間麋鹿并沒有發生生殖隔離,沒有形成新物種。
11.選B 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斗爭不激烈,個體生存機會增大,出生率升高,同時死亡率降低,種群數量增多,種群維持時間變長;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障礙,阻礙了基因交流。
12.選C 廢水流入厭氧池前先經稀釋處理,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在高濃度廢水中失水過多死亡。適當減緩廢水的流速,延長廢水與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接觸時間,有利于廢水中有機物的充分分解和分解后產生的無機物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含量。輸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塘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流入的廢水中有機物含有的化學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機物含量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挺水植物能適當遮光,不利于藻類的光合作用,從而減少藻類的數量。
13.解析:圖中的Ⅰ、Ⅱ、Ⅲ分別是從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不同層次說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是指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間接價值是指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也叫生態功能。
答案:(1)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態系統 (2)遺傳 物種 生態系統
(3)①直接 ②負反饋 間接
14.解析:(1)調查物種豐富度時,要首先選取一定大小的樣方,識別并統計物種的名稱(種類、豐度)和數量。(2)據圖分析發現,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長;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長。隨著割草強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
物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圖中物種豐富度呈增加趨勢。(3)比較低等、中等強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可以發現,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導致各種植物間的競爭關系發生改變。(4)放牧和割草不僅影響地上植物的生長情況,也會影響土壤小動物和微生物的數量及分布,從而改變草原群落的垂直結構。(5)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無機營養物質不斷歸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鋪枯草層能有效地治理鹽堿地。
答案:(1)物種的名稱(種類、豐度)和數量(生物量)
(2)1、2年生 禾本科 地上生物量 植物種類(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度)
(3)禾本科和豆科 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