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古建筑保護論文

古建筑保護論文

時間:2022-04-28 03:43: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古建筑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古建筑保護論文

古建筑保護論文:住房建設與古建筑保護

一、埃及的住房建設情況及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政策

埃及人均國民收入1417美元(1999年),家庭平均收入7570埃鎊,人均收入4493埃鎊(1美元合3.4埃鎊)。過去,埃及的城鎮住房以獨門獨院的平房為主,富裕的人家蓋兩層小樓。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市人口劇增,僅開羅市就有15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危機。據了解,埃及城市現有半數住房年久失修,不少住房是危房,許多人無家可歸,違章建筑到處都是,由于地價貴,不少開發商為牟取暴利,隨意擴大建筑面積,甚至違章加層,時常發生塌房死人等惡性事故。有一幢7層樓房,上面竟然加蓋了5層,結果大樓垮塌,死傷近百人。有鑒于此,埃及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對付住房危機,最近幾年來,埃及每年新建住宅保持在27萬套,投資保持每年90億埃鎊,由于埃及城市失業率高,居民普遍收入低,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資助家庭購置住房,每年提供6.2億埃鎊,年息5%,每一購房者可向政府申請1.5萬埃鎊的低息貸款(40年還貸期),不足部分可申請銀行商業貸款。在已故總統薩達特的倡議下,埃及開展了建設青年公寓計劃(也叫未來公寓計劃,意為建設一批代表埃及將來居住水平和發展方向的現代化住宅),計劃興建15萬套,由埃及建設部負責修建,資金的50%由企業家捐助,另50%作為私人發展商投資,租售價格由政府確定(以收回成本為確定價格的依據),目前已建成7萬套。埃及的住房一般不作外墻裝飾,所以城市里的住房看上去都是千樓一面的混凝土外墻,但室內裝潢都比較講究,被稱為埃及城市一怪。在埃及的城鎮,還可以看到許多未完工的住宅工程,屋頂上樹著密密麻麻的鋼筋,但屋頂下面的房屋已經使用了多年。

據了解是因為埃及的法律造成的,埃及的房屋都要交不動產稅,業主于是跟政府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把戲,讓住宅永遠處在“半拉子”工程狀態,就可以永遠逃避交稅了,而由此造成的城市景觀方面的損害,則多年解決不了,大家都覺得這是法律的失敗,也有人呼吁修改法律,但至今還是老樣子。

二、埃及衛星城建設的得與失

埃及國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但只有5%的土地適宜居住和耕種。為了解決建設用地,從1975年起,經過專家的論證,埃及開始在沙漠地帶建設衛星城和經濟型住房。20世紀80年代達到高潮,經過20多年的努力建設,目前已有12個衛星城初步建成。

位于開羅市郊區十幾公里的十月六日衛星城,1979年開始規劃建設,衛星城分為工業、住宅、娛樂三個功能區域,規劃人口65萬,計劃建成生態型綠色衛星城。第一期現已建成,良好的環境和配套設施,使衛星城的空氣質量、綠化率等指標大大高于市區,吸引了1000多家企業落戶衛星城。為了吸引企業和居民入住衛星城,埃及政府采取了三項優惠政策。

一是優惠的稅收政策,規定凡在衛星城落戶的企業,在10年內免收海關稅和企業所得稅。

二是優惠的房價,由于沙漠土地地價十分便宜,衛星城的房價只有200多埃鎊/平方米,僅相當于開羅市區房價的四分之一,工業用地價格更加低廉,因此對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業很有吸引力。

三是簡便的手續,1997年,議會通過了“投資鼓勵和刺激法”,設立專門機構對外商投資實施統一管理,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和資本市場,吸引外國投資。衛星城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由政府設立一家開發公司統籌進行環境和配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統一對外招商引資,辦理有關手續。

公司隸屬建設部,政府之間的協調事宜由建設部負責。然而,由于攤子鋪得太大,全面開發使埃及的財政不堪負擔。特別是與城市市區連接的交通建設滯后,衛星城對有錢人缺乏吸引力,對窮人還是買不起住房,致使有相當一部分房屋閑置。

三、埃及重視建筑科技發展

埃及雖屬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較重視,建設部門也重視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間雖歷經幾次戰爭的創傷,但該中心的發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中心隸屬建設部,在全國設有分支機構,除承擔住房與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務外,還負責建筑材料質量及鋼筋混凝土質量監測、建設科技人才培訓(全國設有75個培訓中心)、建設標準規范的制定,并參與全國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新城規劃、低標準住宅設計等工作,中心實行零預算,經費主要由財政撥款,也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收費補充經費不足,收費標準由建設部會同財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國基金組織也經常提供一些資金援助。

四、埃及重視古建筑修復和保護項目

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神往。修復和保護古建筑自然成為歷屆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務。

艾資哈爾清真寺是開羅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寺占地1.2萬平方米,380根大理石圓柱,三個巨大的圓頂和五個高聳的宣禮塔,構成了氣勢磅礴的大清真寺,反映了伊斯蘭建筑風格和藝術的獨特魅力。它同時也是一所薈萃伊斯蘭學者、在國際上享有權威的綜合性伊斯蘭教大學,對這樣一所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工作,由建設部負責,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歷經了千年的滄桑后,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開羅的城墻修復工作近幾年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城墻周圍曾經是開羅頗有名氣的死人城,是開羅的一大奇觀,在死人城里,生活著超過50萬的居民,這些人都是最低層的勞苦大眾,在埃及城市化的高潮中進城淘金,他們付不起房租,只好以墓地為家,與尸骨為伴,是埃及社會的一個特殊階層。墓地的居民情況十分復雜,居住和治安條件十分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塵土飛揚,垃圾成堆,政府多次進行清理整頓,但收效甚微。長期以來都是政府的一塊心病,后來政府通過改造舊城墻,引導和資助居民搬遷,一舉兩得,是比較成功的做法。

埃及在修復和保護古建筑方面的主要經驗,一是加強立法,在古建筑周圍,嚴禁私搭亂建,根據立法,埃及當局采取果斷行動,用推土機把金字塔周圍地區包括已故總統薩達特別墅在內的房屋建筑、夜總會和其他娛樂場所統統推倒,變成綠化地帶。二是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全民保護古建筑意識。三是依靠專家隊伍,將古建筑的修復工作,交給專家去做,不搞長官意志,修復方案要經過專家反復論證修改,甚至要在世界范圍內征求意見,方案不成熟,寧可不修。四是采取多種方式增加投入。除政府的財政預算外,主要的修復資金來自世界有關組織,各國政府援助及世界范圍內的民間捐助,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熱心的志愿者,為埃及古建筑修復工程拉贊助,埃及政府及有關部門,以項目為對象,通過廣泛的宣傳介紹埃及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和修復計劃,呼吁世人為保護人類的共同遺產給予資助,為埃及古建筑的修復保護工作爭取到大量的資金,差不多所有的大型古建筑修繕項目,背后都有大量的外國資金的資助。

三、埃及重視建筑科技發展

埃及雖屬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較重視,建設部門也重視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間雖歷經幾次戰爭的創傷,但該中心的發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中心隸屬建設部,在全國設有分支機構,除承擔住房與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務外,還負責建筑材料質量及鋼筋混凝土質量監測、建設科技人才培訓(全國設有75個培訓中心)、建設標準規范的制定,并參與全國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新城規劃、低標準住宅設計等工作,中心實行零預算,經費主要由財政撥款,也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收費補充經費不足,收費標準由建設部會同財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國基金組織也經常提供一些資金援助。

四、埃及重視古建筑修復和保護項目

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神往。修復和保護古建筑自然成為歷屆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務。

艾資哈爾清真寺是開羅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寺占地1.2萬平方米,380根大理石圓柱,三個巨大的圓頂和五個高聳的宣禮塔,構成了氣勢磅礴的大清真寺,反映了伊斯蘭建筑風格和藝術的獨特魅力。它同時也是一所薈萃伊斯蘭學者、在國際上享有權威的綜合性伊斯蘭教大學,對這樣一所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工作,由建設部負責,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歷經了千年的滄桑后,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開羅的城墻修復工作近幾年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城墻周圍曾經是開羅頗有名氣的死人城,是開羅的一大奇觀,在死人城里,生活著超過50萬的居民,這些人都是最低層的勞苦大眾,在埃及城市化的高潮中進城淘金,他們付不起房租,只好以墓地為家,與尸骨為伴,是埃及社會的一個特殊階層。墓地的居民情況十分復雜,居住和治安條件十分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塵土飛揚,垃圾成堆,政府多次進行清理整頓,但收效甚微。長期以來都是政府的一塊心病,后來政府通過改造舊城墻,引導和資助居民搬遷,一舉兩得,是比較成功的做法。

埃及在修復和保護古建筑方面的主要經驗,一是加強立法,在古建筑周圍,嚴禁私搭亂建,根據立法,埃及當局采取果斷行動,用推土機把金字塔周圍地區包括已故總統薩達特別墅在內的房屋建筑、夜總會和其他娛樂場所統統推倒,變成綠化地帶。二是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全民保護古建筑意識。三是依靠專家隊伍,將古建筑的修復工作,交給專家去做,不搞長官意志,修復方案要經過專家反復論證修改,甚至要在世界范圍內征求意見,方案不成熟,寧可不修。四是采取多種方式增加投入。除政府的財政預算外,主要的修復資金來自世界有關組織,各國政府援助及世界范圍內的民間捐助,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熱心的志愿者,為埃及古建筑修復工程拉贊助,埃及政府及有關部門,以項目為對象,通過廣泛的宣傳介紹埃及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和修復計劃,呼吁世人為保護人類的共同遺產給予資助,為埃及古建筑的修復保護工作爭取到大量的資金,差不多所有的大型古建筑修繕項目,背后都有大量的外國資金的資助。

古建筑保護論文:古遺址與古建筑保護方法探索及應用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陜西境內保存大量古遺址及古建筑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重點在保護理念和方法上進行了探索,以盡最大的可能使文物的原始狀態能夠一直保存下去。對于遺址所采用的復原性保護和非復原型保護的兩種手段做出了界定,另外對磚塔、木構建筑保護修繕也做了有益的嘗試,并通過重要實例作出較詳實的說明。

[關鍵詞]古遺址;古建筑;保護方法

近些年,在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陜西省許多重要的古遺址、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維修,取得顯著的效果,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古遺址、古建筑保護方法的應用做一介紹。

一、概況

(一)現狀

陜西境內已知的人類歷史至少已有75萬年。在中國歷史上自西周至唐代,共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千余年。陜西地上及地下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其類別主要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碑刻等,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下遺存從最早75~80萬年前至明清,遍布全省范圍。地上古建筑遺存,從唐宋至明清,比比皆是。陜西還是我國石窟寺、造像碑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在銅川、延安及關中一帶,時代最早為北魏和北朝,最晚為明清。始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共收藏漢至清代碑石2300多通,是國內保存碑石時間跨度最大、數量最多的地方。另外還保存有中國最早的漢中褒斜道石門東漢“[畜][阝]君開道碑”摩崖石刻。

以來,陜西省于1958年、1980~1981年、1987~1989年共組織了三次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的文物普查。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發現和復查各類文物點3.1萬處,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古遺址10378處,古墓葬4011處,石窟寺544處,古建筑2577處,石刻14551處,近現代史跡1089處,近現代建筑342處,其他類型文物點約1000處。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始,目前陜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進行中。另外,除了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外,陜西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8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57余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處。

(二)存在的問題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是比較嚴重的,不論是古遺址,還是古建筑,突出的問題,就是其周邊的環境日趨惡化。例如:在劃定的保護范圍里建造構筑物,任意在遺址內挖坑取土,占用古建筑作其他用途等等,古遺址或古建筑在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雨之后,本身已經很脆弱,根本經不起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所以說,兩種因素不但給文物本身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外,也給文物保護和維修增加了難度,同時也給管理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三) 保護目的

制定古遺址、古建筑的保護規劃,目的是為了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主要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通過保護規劃,劃定出古遺址或古建筑的保護范圍,控制其周邊建設用地,改善其周圍環境風貌,以達到與人文景觀的統一與和諧。第二是早期遺址本身的保護問題,如何保護好遺址不再遭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這個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下面結合這幾年陜西省的古遺址保護實踐,重點探討早期建筑遺址保護方法等諸多問題。

二、遺址保護

西安曾是周、秦、漢、唐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地方,保存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筑遺址,這些遺址具有以下共同點: 遺址一般均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有3000多年;曾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代表當時建筑及社會發展的水平;均占有較大的面積,而且其上沒有建筑覆壓,環境條件較好;雖然上部建筑已不存在,但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因而可以通過對遺址的研究了解到建筑最初時期的情況;還可通過其他文獻資料,對建筑有關情況作進一步了解。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逐步為早期遺址、帝王陵墓及古建筑群制定保護規劃,陜西省文物主管部門對城市建設發展涉及到文物時,或者文物本身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維修時,首先要求必須制定總體保護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實施。對于文物本身,需要指出的是,保護的目的,是盡可能讓文物的原始狀態能夠一直保存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人類歷史發展的信息。由于中國早期建筑遺址主要是以夯土、磚鋪地面及石質柱礎為主,當遺址考古發掘結束后,遺址馬上就面臨的是回填或展示的選擇。哪一類遺址會選擇維護開放展示,哪一類遺址又會選擇暫時或永久性回填,這將涉及到各個方面,比如,環境的條件、經濟條件、科技手段等。更重要的是遺址本身的歷史價值,與當前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對遺址而言,在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又不會對遺址造成破壞,復原性的保護應該作為第一種選擇。回填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的權宜之計,而并非最終的保護措施。保護開放的方式是我們探索的重點。遺址保護共分兩類:一類是復原性的保護,這類保護措施要直接觸及到文物的本身;還有一類是非復原性的保護,這類保護措施不直接觸及文物本身。

非復原性保護主要針對建筑遺址,因為必須保護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壞,保護措施與遺址本身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建筑所采用的結構、材料、工藝及設備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復原性保護并非單純對建筑作出復原,而是作為一種手段。如果想恢復到初始狀態,這是不大可能做得到的,因為最初的使用狀態、環境、室內陳設等均已不存在,不可能再去重新恢復,所以復原保護是有一定限度的。

復原性保護不能因復原而對遺址造成任何損害,復原的部分必須具有可逆性,并與遺址有適當的區別,所以說復原保護宜簡不宜繁,復原性保護必須深入研究考古發掘成果,從中找出依據,使復原具備真實性。復原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遺址免遭自然與人為因素的破壞;復原保護的對象也是選擇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價值的建筑遺址。比如:漢長安城、唐代大明宮、唐乾陵、漢景帝陽陵、唐長安城――天壇遺址等,下面以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為例。

(一)現狀

中國早期建筑保存至今主要是以夯土、磚鋪地面及石質柱礎等為主,而含元殿遺址正是如此,它是唐代大明宮內的最重要的殿堂,位居龍首塬南坡的高地上,龍朔三年(663)建成,是當時朝廷舉行元旦、冬至大朝會的場所。殿堂構筑于三層夯土臺上,殿身面闊11間,每間均寬5.35米,進深28米,柱徑0.7米左右。在大殿東西兩側約30米處各建有棲鳳閣與翔鸞閣,殿與閣之間用曲尺形長廊連接,并建有轉角建筑,在大殿東南與西南方向還建有東、西朝堂。朝會時,百官須經殿前龍尾道后才能入殿。

現保留有大殿的殿基以及棲鳳閣和翔鸞閣的基址。其上木結構部分已毀于唐末,堆積物也不存在。遺存主要包括夯土臺、局部磚鋪地面、磚鋪散水、臺壁包磚、石質柱礎、欄桿及螭首,且大部分已殘。由于長年風吹雨淋, 夯土臺不斷地剝蝕變小。

(二)存在的問題

主要是氣候和雨水對遺址造成的影響。西安位于關中盆地中部,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海拔400米左右,屬暖溫帶,年平均氣溫13.3℃,極端最低溫度為-20℃,極端最高溫度為45.2℃,年降雨量為604毫米,而且多集中于7~9月份。經雨水長期沖刷與浸泡,造成遺址表面比較疏松,特別在冬季的凍融作用下,夯土臺面層風化與剝落不斷加速。

(三)保護工程

含元殿遺址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均非常高,影響也很大,因此保護好這處遺址意義重大。既然是由于自然氣候條件對遺址造成破壞,因此要設法增加其遺址土質的強度,增加表面的抗風化能力,進而設法再現含元殿遺址的原貌。

1.設計原則

(1)尊重考古發掘成果,以考古資料作為參照依據。

(2)查閱有關文獻記載,研究建筑各部位的原貌。

(3)通過對遺址規劃,劃定其范圍,控制周邊環境的變遷。

(4)將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方法有機結合,對遺址實施無損保護。

(5)在依據充分的情況下,設法再現含元殿當年階陛的規模。

(6)任何一項保護措施應具備可逆性。

2.保護方法

(1)夯土遺址表面的保護:對考古發掘清理之后的遺址表面,先鋪滿一層5~10厘米的細砂,然后在其上覆蓋45厘米厚的黃土,使遺址表面保護層厚度為50厘米,其目的使遺址表面與保護層有所區別,但又不破壞遺址表面。

(2)支護與加固相結合:千余年來自然與人為因素給遺址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如夯土臺被鑿出多孔窯洞、臺壁開裂以至坍塌等,這些均給遺址整體埋下了不安全的隱患,對這部分重點是采取原材料與原工藝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補強或夯填。如填實窯洞、加固臺壁、密實裂縫等。

(3)殿基局部復原:在遺址某一部分具備有復原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原材料與原工藝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復原,比如三層夯土臺,均可按照遺址原表層磚石包砌做法予以恢復。若復原的依據不充分,但遺址某一部分又需要支護,可考慮使用磚、石等材料進行包砌,但其表面要與原建筑遺址能夠有所區分。

(4)有限的局部展示:對于遺址中保存較好的磚鋪地面、散水、柱礎石等部位,可在保護層上設置觀察窗或觀察井,使參觀者能夠對昔日的含元殿有一些真實的感受。

3.遺址土力學的分析及保護

對于遺址夯土,經工程地質勘測和實驗室分析結果,得出含元殿殿基是由素填土、夯土、古土壤等構成。其中素填土為遺址表面風化及考古發掘回填的黃土,夯土主要是殿基部分,厚度約4米;夯土以下為原生土。

據地質報告分析,經過人工夯筑之后的黃土具有較高的強度和承載力,無濕陷性,一旦風化很容易造成疏松、開裂,因此殿基夯土部分應是重點保護的對象,選擇在夯土之上再覆蓋黃土的辦法可以補充損失的黃土。為了增加黃土的強度,在上面的黃土內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粉。這樣做既可以將傳統材料與新工藝有機結合在一起,又符合傳統的做法。

為了防止夯土臺壁出現坍塌,同時也能再現含元殿殿基的原貌,在各層夯土臺外壁砌筑保護性擋土墻,墻厚720~1080厘米,用青磚包砌。為了增加夯土表面的防水性能,在夯土上面按原殿基做法鋪設地面方磚,恢復柱礎石。在殿基保留夯土的地方,使用黃土加黃砂和膠粉,用傳統方法夯筑0.8米高的矮墻,以表示原大殿的柱網布置。

含元殿坐落在三出陛的臺座上。經考古發掘,第一層臺、三層臺的位置與高度能夠確定,惟二層臺因破壞嚴重而不能確定。為了保護遺址不再造受破壞,并再現三出陛的形式,在遺址表面鋪設保護層(5厘米細砂,45厘米黃土),在臺陛側面砌筑青磚擋土墻,在臺陛上面鋪灰土層,夯至10厘米,形成防水層,再在其上鋪方磚。

龍尾道是設在大殿南側上下蹬道,史書記載坡道轉折而上,猶如龍尾。本次考古發掘未找到任何跡象,但在東西二閣與殿陛結合處發現有坡道的痕跡,因此,認定龍尾道位于兩閣的內側。所以龍尾道沿閣的內側設墁道登上大殿。先在遺址表面覆蓋保護層(5厘米細砂,45厘米黃土),然后在其上鋪設仿唐灰陶方磚。

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是對遺址保護原則與方法積極有效的探索,它必將對古遺址的保護產生重大影響。

三、保護修繕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到現在,陜西省已對近百座各類文物建筑進行了維修保護,主要包括木結構殿堂、磚石結構古塔等。近幾年則重點對省內幾座傾斜磚塔實施糾偏保護試驗,對韓城元代建筑進行維修保護。下面逐一介紹:

(一)眉縣凈光寺塔

1.概況

凈光寺塔位于眉縣縣政府院內,具體建造年代不詳,塔北經幢題刻留有“眉城凈光寺修造佛塔”、“元和拾壹年”、“咸通九年”等字樣,經專家考證,認為該塔應為唐塔。凈光寺塔為樓閣式磚塔,方形七層實心,底層設有塔室可入,塔體每邊長為4.46米,塔高約22米。現塔底層剝蝕嚴重。1998年測得塔體向北偏東7.525°,傾斜、垂直方向傾角4.3°,塔剎中心偏差1.664米,正北方向偏差1.620米。

2.原因

凈光寺塔傾斜主要是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造成的,另外“”期間曾在塔北面建有廁所,從而造成地基濕陷,加快了塔體傾斜的速度。地層關系:上部為0.4米厚雜填土,主要為磚塊等。其下為素填土,土質不均勻,多含瓦片、石子等,含漂石。勘察表明,塔下土體經過上千年的重壓,其密度已相當高,塔下土體水浸速率相當緩慢。綜合分析上述因素,決定對該塔采取“成孔―軟化”的技術,在塔南側塔基下鉆一排孔,再注水以軟化孔間土,迫使塔體南側產生不均勻沉降,促使塔身逐步回傾。

3.塔體加固

由于該塔年代久遠,塔身整體性較差,塔體傾斜已趨于臨界狀態,為了防止糾偏過程中塔體出現開裂,首先對塔身1~3層用槽鋼、木板及鋼筋拉桿做臨時性加固,每層加固兩面道。在塔體糾偏過程中對加固拉桿應力的變化實施全過程監測。

塔底層剝蝕、破損比較嚴重,為了防止在糾偏過程中對塔下部造成局部的破壞,在糾偏之前對塔底實施適當的永久性加固措施。

4.塔體糾偏

避開被有關專家稱之為“潦石”的土層,距地表約1米打1排孔,孔徑為10~12公分,孔間距為10公分,孔與水平面夾角控制在10°左右,孔的深度依據理論分析以進入塔邊線3/5左右適宜。孔大小與數量根據情況控制。成孔方式則采用洛陽鏟人工完成。

成孔后需觀察48小時,向孔內注水以軟化孔間土。注水48小時后觀測顯示出塔體開始向南側緩慢回傾,大約經過36小時,塔的回傾過程逐步趨于穩定。類似工序共需進行8輪。

一個月后對糾偏施工進行復測表明,塔尖南北方向由原來偏移1.62米縮小為0.62米,矯正61%;塔尖東西方向回傾0.52米,矯正70%。預計在以后一段時間內,塔體還會回傾10~20厘米。

5.經驗體會

(1)塔下土體經長期重壓,密度較大,常規浸水難以奏效,若浸水時間長,塔體回傾量無法控制。“成孔―軟化”中的浸水是輔助性的,可以有效控制塔體回傾速率與最終量。因此,成孔―軟化技術是可行的。

(2)在糾偏前需對塔身及塔底進行加固。因為塔體傾斜后,在回傾過程中,其軸面剪應力較大,所以為防止在回傾中塔體會出現開裂,對塔體要采取加固措施。

(3)成孔位置在距地表1米處為宜。

(二)韓城高神殿

韓城歷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遺存非常豐富,是陜西境內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縣。特別是古建筑保存下來非常多,共有國家級、省級、縣(市)級重點古建筑152處。這些古建筑普遍存在著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等現象。有許多級別不高但文物價值比較高的古建筑更是面臨毀壞的邊緣,高神殿就是其中的一處。該殿原由四座單體組成的一組建筑,后來一座被拆除,現存三座,每座殿均雄渾完整,外檐彩畫也十分精致。自被村上學校占用后,其內部構件就被任意改造,彩畫被任意涂抹與刻畫,大殿墻壁四處裂縫,柱子歪斜,瓦件殘缺,殿周圍垃圾成堆,排水不暢,環境惡劣,致使好端端的殿堂變成了危房。

為了保護高神殿,文物部門決定實施搬遷異地的保護措施,將高神殿搬遷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門前廣場。

搬遷是一個非常慎重的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不能出現任何閃失。按古建筑維修規定:古建筑必須堅持就地保護的原則。搬遷則是不得已的辦法。所以搬遷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保持其“原汁原味”。搬遷過程中有幾條經驗需總結:原建筑的山墻均為土坯墻,搬遷后山墻仍用土坯砌筑,一改過去大維修中將土坯墻換成磚墻的做法;二是高神殿經過改造,原門窗均己不存在,這次搬遷后,沒有制作新的,而是設法在當地收購舊木門和窗,與高神殿整體和諧;三是將原建筑山墻上保留的部分壁畫揭下,然后再重新嵌入原來的位置。四是搬遷前殿與殿之間的位置;搬遷后仍然保護原有格局。

無論是古塔糾偏保護,還是元代建筑整體搬遷,均是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原則制定出可行的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文物本體做到了最小干預。

四、結語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陜西在古遺址、古建筑保護與維修工程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先后對唐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漢長安城殿堂諸遺址進行了保護與展示,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些保護項目的實施,既完整保護了遺址的范圍,又有效地保護了遺址本體,而且極大改善了遺址保護、保存和人文環境,同時也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進一步充實了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文化內涵。

韓城元代建筑保護項目,搬遷只是針對那些無依托環境,本身又即將倒塌的單體建筑,占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制定出方案,經過嚴格論證科學有序地組織實施,以達到真正保護的目的。

古遺址和古建筑的保護依然是陜西文物工程的重點,我們要認真總結已取得的經驗,關注國際、國內文物保護發展的動態,不斷在保護方法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力求使文物保護的整體水平能夠上一個新臺階。

古建筑保護論文:淺析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

[摘要]坐落在云浮市新農村中的古建筑,既有南江流域獨特的地方特色,又有百越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蘊涵著豐富的地方歷史信息、文化積淀、民風民俗。本文通過分析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相關問題,探尋保護好鄉土特色文化遺產,使新農村建設和古建筑保護兩不誤的方法。

[關鍵詞]云浮市;新農村建設;古建筑保護

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云浮地區對四縣(市)一區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發掘大量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物遺跡、古建筑等1713處。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農村,特別是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觀的遺址,不僅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見證。但是,隨著農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新農村建設正在廣大農村蓬勃興起,給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造成一定威脅。如何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解決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矛盾,使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建筑特色、歷史風貌得以有效保護,又能夠促進新農村建設,是文物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的首要問題。

一、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現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農村古建筑從廣義上可泛指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建筑,在狹義上多指分布在農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廟、古橋梁、古塔等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建筑。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現狀如下:

其一,目前云浮市在文物普查中登記在冊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廟、古橋梁、古塔和古遺址等,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充分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標志著當時的文化、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是研究粵西地區乃至百越地區的活教材。如郁南連灘鎮的張公廟、郁南縣大灣鎮的古建筑群和羅定的孔廟等,在建筑上講究實用、美觀,在藝術上融合了中原文化與地方習俗。這些古建筑記錄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每一個足跡,為我們了解遠古文明提供了證據。然而,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人們普遍認為,古建筑已沒有實用價值,要求拆舊迎新的呼聲越來越具有“市場”,使得部分古建筑保護陷入困境。

其二,云浮地區的古建筑分布于郁南、新興、羅定和云城等縣(市、區),且大多都是地處于偏、遠、窮且交通不甚發達的山區。這些古建筑經歷戰爭、解放后的“破四舊”、“立四新”和“”等一系列政治運動洗劫,能夠有幸保存下來。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這些窮、偏、遠農村恰恰是最需迫切改善的地方,渴望改變住宅條件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第三,大部分古建筑都屬家族共同所有,有專人管理,如古寺廟、古祠堂和一些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一定收入,也有國家扶持。而值得關注的是古祠堂,過去有族中長老等管理,但隨著一些老人的故去,年青人不愿意從事管理工作,長期欠缺維修,顯得頹敗不堪。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這些古建筑因影響形象,干脆被以“破舊立新”的辦法去建設。

現存于農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廟、古橋梁、古塔等傳統建筑已經數量不多,留存下來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就少之又少,如果再不及時采取措施,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大建筑、古遺跡將會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目前的現狀是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存在著對立關系。

二、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矛盾關系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特別是一些定為縣級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況,日漸衰敗,形成了與新農村建設的強烈矛盾。

其一,明清時的建筑已大部分無人居住,自然損壞嚴重,居住在樓房里的村民從意識上棄舊貪新,已無心打理老祖宗的房產。如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新興布乾村明清建筑群,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資金和人員等問題,棄置了30多年,一直無人居住,也無人過問,任由風吹雨打,大部分已瓦面漏水,梁柱腐朽,有些較高藝術價值的檐雕也被盜竊一空,大部分已面臨瀕危狀態。新農村則是要求村容整潔,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這樣,古建筑和新農村建設形成一對矛盾。

其二,土地資源短缺。新住宅、新企業、新的公共設施建設急需大量土地。由于建設新農村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當地政府,特別是村委一級管理者認為發展是第一要務,由此拆毀古建筑,換取企業、辦公樓和民用住宅等用地。一些歷盡滄桑的古建筑、民間文化精華在新農村建設中成為犧牲品,形成新農村建設發展與保留古建筑的矛盾。

其三,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文化娛樂設施用地選擇不夠科學,一些村莊拆除古建筑,以作為娛樂、體育公共設施用地。新農村建設無序開發,對古建筑開發利用不足,人為制造新景點、新建筑,只顧經濟效益,破壞原建筑的整體性,這些因素都凸現出鄉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嚴峻性。文物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尤其是古建筑,毀壞了就不可能再重復,即使能工巧匠亦無法重新打造,它是古人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創造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這就形成新農村建設無序開發與保持古建筑原貌的矛盾。

這些矛盾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同時又對古建筑保護形成威脅。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積極探索新措施,落實科學發展觀,拓展新思路,努力促使新農村建設和鄉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諧、協調發展。

三、云浮市新農村建設與保護古建筑的措施與思路

在全面進行文物保護方面的調查研究之時,一定要把握好對文物保護的方針、政策,全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群眾熱情宣傳文物保護的意義和重要性,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鄉村民眾對鄉土建筑的保護意識,自覺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力地推進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村莊治理要突出鄉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其一,在古建筑保護中,貫徹執行好方針、政策。《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的“五納入” 即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引導并廣泛吸收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海外華僑及社會各界群眾積極參與古建筑的保護。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風格和時代特征。要使村民介入古建筑保護中,地方政府要根據文物保護的政策、方針,制定嚴格且行之有效的落實措施,不能是“會上重要、做時次要、花錢就不要”的做法,做到人員、資金等各方面到位,使其在文物保護方面能順利提供經濟和政策上的保障。

其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村民參與的保護體制。實行“共建、共榮、共享”方針,在新農村建設中,使人們既有義務又有責任做好保護工作。如對新興縣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灣,云城的腰古水東村建筑較集中、傳統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實行整體保護;將鄉土建筑保護與傳統教育、旅游開發、生態保護相結合,做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在新農村建設資金中適當安排古建筑維修保護經費。這樣,才能對農村地區的鄉土建筑保護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遵循綜合利用、資源重組的原則。對新農村的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分析,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一些古建筑在不影響結構、原狀的同時,盡可能充分利用。如新興縣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灣,云城的腰古水東村,對那些古建筑必須做出整體保護規劃,使保護工作具有可持續性、永久性;又如將羅定的祠堂改變成為農家書屋、文化室或游樂室。這樣既可以讓后人感悟祖先的智慧,追思前輩的“威水史”,又可以學到知識文化,最大程度節約土地資源,同時又對古建筑起到保護作用。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歷史、故鄉風貌,也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和共同理想。

新農村建設和古建筑保護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凡古建筑保護得好的地方,其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好成績。因此,要不斷摸索鄉土建筑保護長效的、科學的機制和有效的保護途徑,開拓新思路,建立可操作性的保護體制,應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在鄉土建筑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古建筑保護論文:淺談大理古建筑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

【摘 要】通過對大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古建筑保護現狀和經濟的發展狀況調查,本文深度剖析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古建筑保護產生的影響, 以調查的數據作為支撐, 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論證經濟發展與古建筑保護兩者之間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建筑保護

大理州歷史文化悠久,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我們通過“三下鄉”活動對大理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行了實地的考察和調研,分別從古建筑的保護、傳統風貌的保持和延續、村內衛生環境條件、居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和居民的家庭年總收入等一系列涉及傳統民居的問題作了大量的調查問卷。

1 古建筑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祥云縣云南驛茶馬古道兩旁很多古建筑上都貼有危房改造拆除重建的標志,茶馬古道的這些古建筑在1936年4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二軍團還路過此地時居住過,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歷史意義,現在年久失修變成了危房,面臨著被拆除的情況,讓人深感惋惜。經過走訪調查得知:許多古建筑年久失修,在抗震、范火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另外村內給水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陳舊簡陋,衛生間陰暗潮濕,道路運輸也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對古建筑的維修成本又比^高,又缺乏有專業的古建筑的技術維修人才,因此當地政府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大理州賓川縣州城鎮,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是種植葡萄,通過調查,當地的大多數家庭年均總收入都在八萬元以上,而古建筑保護率僅僅達到百分之六十四,在村里新舊建筑的搭配嚴重不協調。

通過調查當地很多人的想法是:經濟發展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想要把原有的老房子拆除來新建房屋,改善生活條件。而當地的政府的態度是:只對一些非私有的公共古建筑上如鐘樓進行保護,而當地的古建筑民居政府沒有進行保護,農民在拆除原有的老建筑時,也不需要任何的申請手續就可以進行拆除。而沒有考慮到對整個建筑群的整體保護。

經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數據:

大理州祥云縣云南驛鎮小橋村委會潘營村居民家庭年平均總收入為4.7萬,居民對對古建筑的保護率達到15%。

大理州賓川縣州城鎮周官村委會周官營村居民的家庭年平均總收入6.6萬,居民對古建筑保護率達到56%。

大理州賓川縣州城鎮州城村委會州城村居民的家庭年平均總收入7.3萬,居民對古建筑保護率達到64%。

三組數據比對可得出古建筑保護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

調查中我們注意到一個對古建筑保護比較好的地方:大理州微魏山縣永建鄉永和村委會東蓮花村。這里的古建筑保護率高達98%。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回族,每天都有許多人來此參觀古建筑,旅游業相對發達。通過分析,此處之所以對古建筑保護的比較好,得益于他們有明確的鄉約鄉規和名俗民風,加上政府的大力引導。

2 經濟發展了,古建筑該何去何從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認識到古建筑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給人們的居住帶來一定的不便。但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長遠些,從多方面來看待問題。看到古建筑現實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古建筑的意義: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城市記憶的靈魂所在,保護它就是在保護我們民族和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古建筑是涉及到古建筑藝術、科技、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等具有象征價值、文獻價值、歷史考古價值、美學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使用價值、經濟價值等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更是作為傳承各名族文化的載體,可以看出對古建筑的保護,利遠遠大于弊;再加上古建筑的現狀和當地政府與居民對古建筑保護的現狀,因此我們迫切的需要尋找到一條既能保護古建筑又能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古建筑發展道路。

3 措施

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對古建筑整體的保護,組織村民制定有效可行的鄉規民約,嚴格要求居民遵守相關的《古建筑保護法》,引導公民自覺的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只有古建筑才能永久長存,保護這些歷史文物是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該提高對古建筑保護的意識,提高人們的自身素質。

其次對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應當進行維修,維修的過程中不改變其原狀,不搞破壞性維修,以便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有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梁柱已經被蛀蟲損壞,但墻面磚木尚好并有珍貴壁畫、木刻等如果按照常規維修辦法懈頂拆墻,更換柱子必然對珍貴的裝飾造成嚴重破壞 ,而采用不落架的“偷梁換柱”的做法就可能完善的保護其原有的各種文物構件,做到對古建筑原貌的最大保護。

再次加強古建筑的消防防護能力,對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減少火災可能發生的概率,發生火災時盡可能的減少對古建筑的損壞,加強對電源火源的管控,根據不同的火災撲救需求合理布置不同的消防器材,使用各種有效的火警報警系統。對古建筑群落做好相關的分區保護的措施,從香格里拉古城火災的事故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棟建筑的起火會連城一片建筑群的起火,導致防范火災的難度很大,就是做到分區防火保護的措施,對整個古建筑群落進行保護。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深入對古建筑原住居民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定期的排查。

強化古建筑文物保護的領導責任制。把相應的古建筑做好登記,并由責任制的形式交由各工作人員,做到每棟建筑都具有一個責任人制度,每年都進行調查和統計,主管文物工作的各級領導均應向上一級主管文物的領導簽定并遞交文物工作責任狀,直至向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負責。年內在領導的轄區內發生文物破壞或損失事件可以根據責任狀自行引咎辭職或根據責任事故的歸屬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作出責任人的相關處罰。

最后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雖然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建筑類專業,但對古建筑保護的研究方向涉及得很少。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員的培養,提高古建筑保護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多向國外學學習借鑒好的方法。政府要形成政策主導力量,引導村民做好相關規劃;加強設施建設,如通電、通氣、通信、通水等,通過政策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性,形成以居民委員會主體善人居環境的規制;建立起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長效管理制度,滿足居民的各項生活需求。

古建筑保護與城鎮經濟發展并不矛盾,相反,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例如,整個巴黎市中心有100多萬人口的區域完全是座古城,香榭麗舍大街保留了相當于中國明朝那個時候的原貌,但絲毫不影響巴黎的創新活力和現代化水平。以國內的平遙古城為例,保留原貌的古城如今成為著名的景區,全年旅游收入達到1億多元。同樣的大理的古建筑在保護和開發之間也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發展的點,做到對古建筑群保護的同時也不影響經濟的發展。

同時古建筑的保護應遵循“四性”原則,即原真性、完整性、可讀取性和可持續性。在保留單體建筑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周邊環境保護的完整性。同時,還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傳統風貌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古建筑改造和環境整治,保證生活的安全舒適,從而提升原住民在此居住的信心。

通過在大理州微魏山縣永建鄉永和村委會東蓮花村這一事實的橫向觀察以及之前三個村的民調數據的縱向比較足以表明經濟發展與古建筑保護這兩者之間可以找到發展的平衡點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古建筑保護論文:古建筑保護的發展與策略研究

【摘要】古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時代的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生產水平等,具有較高的審美和歷史價值,做好古建筑的保護十分必要。近些年,隨著人們文化意識水平的提升,古建筑保護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依然有著許多不足之處,亟待解決。本文就對古建筑保護的發展和策略展開研究,以促進我國古建筑保護工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發展;策略;研究

古建筑是一種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旦受到破壞,就很難復原。在過去二十年的城市發展歷程中,為實現城市化建設目標,有許多古建筑被破壞、拆除,造成巨大的損失。我國古建筑保護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問題,沒有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古建筑保護的認識,了解其發展歷史,分析當前現狀,提出有效策略,才能有效促進古建筑保護工作。

1 古建筑保護的發展

我國古建筑種類繁多,上到宮廷府邸、陵墓以及宗教寺廟、祭祀性建筑,下到商業、民用以及紀念性、生產性建筑,還包括水利、橋梁等建筑,各種不同的古建筑都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應加以保護。

在我國古建筑保護發展中,歷代保護的目的主要是延長古建筑使用壽命,通常會通過大興土木的方式,來對古建筑加以改造、重塑,導致古建筑的風格、形式等發生較大改變,缺乏正確的保護意識。

新中國成立后,文物保護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由文化部下屬文物局專門負責,并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古建筑作為文物的一種,也被列入保護的范圍之內。

由于特殊歷史時期的影響,許多古建筑在此期間被摧毀,古建筑的保護在此期間基本沒有進展,甚至是衰落。在動蕩期結束之后,古建筑保護又再次得到重視,古建筑保護的范圍也更為廣泛,各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開始對古建筑加以保護[1]。

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受經濟發展工作核心的影響,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導致城市土地資源、住房資源日益緊缺,各種新建、改造和翻新工程不斷涌現,城市舊街區和古建筑的拆除再次興起,大量古建筑慘遭破壞,古建筑保護工作陷入困境。

直至上世紀90年代,古建筑保護成為一項戰略性國策,在立法、管理體制等方面逐漸完善,為古建筑保護工作創造了良好環境,對古建筑保護提供了條件。

2 古建筑保護問題與策略

2.1 古建筑保護問題

在古建筑保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古建筑保護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古建筑保護的進展,具體問題有:

(1)城市規劃缺乏科學觀和歷史觀,唯長官意志,歷史建筑得不到有效保護,拆除很多真古董,興建很多假古董;受利益驅動,許多開發商出于經濟效益的角度,無視古建筑保護,改造、摧毀古建筑事件屢見不鮮。

(2)古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水平較低。在古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中,有許多實行的是內部現代化,外部保持本色的方式,使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韻味、意義,降低了古建筑再利用價值,違背了古建筑保護的原則與目標。

(3)古建筑保護缺乏整體性。許多地方古建筑保護只關注重點,單個古建筑的保護。沒有從整體、全局的角度出發,對歷史文化區進行保護。加上執行力度有限,也降低了古建筑保護的水平,許多古建筑周邊的歷史街區被破壞殆盡[2]。

(4)古建筑的消防保護存在不足。在我國古建筑中,材料多以木材為主,極容易發生火災。雖然許多古建筑配備了滅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設施,但消防設備數量不足,設計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到位的情況較為普遍,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火災。

2.2 古建筑保護策略

2.2.1 完善古建筑保護法律法規

完善的法律法規可以為古建筑保護創造良好條件,使古建筑保護工作有據可依,避免古建筑保護的無序、混亂,有效提高古建筑保護的效果。古建筑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要從我國古建筑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其他國家文化保護的先進經驗,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國古建筑實情,合理可行的古建筑保護法律,從法律層次上來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從而帶動整個社會古建筑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2.2.2 加強宣傳,提高公眾意識

在古建筑保護中,公眾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視公眾的力量,鼓勵公眾參與到古建筑保護當中。為此,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以及網絡等各種宣傳渠道,加大古建筑保護宣傳的力度,在社會中形成古建筑保護的輿論,介紹古建筑保護的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對古建筑重要性的認識,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古建筑保護意識。

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通過設置公眾平臺、意見箱等方式,讓公眾有發揮自己意見的途徑,還要結合適當的獎勵措施,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發揮自身的知情權、監督權等,監督社會上出現的古建筑破壞問題,及時反映不良現象,為古建筑保護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3]。

2.2.3 采取差異化、針對性保護方式

我國的古建筑類型較多,一刀切、統一的保護模式并不適用,所以,在古建筑保護中,需要根據古建筑的具體類型,采取針對性、差異化的保護。比如紀念性古建筑,基本不具備學術價值,主要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應當采用就地保存的方式,保證古建筑的繼續使用,使其象征意義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學術價值較高,具有科研意義的古建筑,其價值體現在古建筑本身上,與地址無關,在保護時,應當側重于古建筑的完整性、詳實性等方面;對于藝術價值較高,達不到文物保護標準的古建筑,可以將其作為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的代表,將其融入到城市景觀當中,起到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的作用。

2.2.4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

在現代古建筑保護中,為提高保護工作效率和準確性,還需要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力度,來輔助完成古建筑保護工作。以近些年來古建筑保護普遍應用的GIS技術為例,可以為古建筑建立詳實、全面的數據庫,包括地理位置、空間分布、建筑風格、平面圖、實際測量圖、三維掃描圖以及歷史維護記錄等等,在這些信息基礎上,可以為古建筑保護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確保古建筑保護方案制定的合理、科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5 做好古建筑保護人才的培養

古建筑的保護涉及到許多方面的知識,包括歷史、民俗、建筑、技術等等,對人才素質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有專門的保護人才。因此,政府要與高校之間進行聯合,針對古建筑保護的需求,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組織高水平教授進行授課,并與企業展開合作,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促進古建筑保護人才培養工作的進步,以成立高素質的古建筑保護隊伍,做好古建筑的文化知識普及,促進古建筑保護工作的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古建筑保護工作在近些年來發展迅猛,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加強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視,了解其存在的價值及其意義,探討有效的策略并加以實施,從而實現古建筑保護的持續、健康發展。

古建筑保護論文:徽州古建筑保護現狀實證調研

【摘 要】通過對黃山市古建筑的資料分析與現狀調研,深入了解徽州古建筑的分布、使用現狀和保護狀況。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將黃山市古建筑按照功能、時間、材質和位置分別加以分類分析,進行走訪調研,對其現狀進行梳理。并總結性地提出相應的保護初步建議,為古建筑的進一步保護、修復與適應性再利用定量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徽州 古建筑 保護現狀 調研

引言

黃山市歷史上稱"徽州",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源遠流長,素有"東南鄒魯"、"文物之海"之稱。2012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確定,整個黃山市現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2處(黃山,黟縣西遞、宏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歙縣),名鎮名村12處(黟縣西遞、宏村、屏山、南屏,歙縣漁梁、棠樾、許村、關麓村,徽州區唐模、呈坎,休寧縣萬安鎮、黃村),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處(屯溪老街,歙縣漁梁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黟縣),名鎮名村8處(徽州區潛口、西溪南,休寧縣右龍、黃村,黟縣關麓,歙縣雄村、昌溪、瞻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33處,其中"國保"17處、"省保"110處、"市保"100處,縣保25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8230處,其中皖南古民居6264幢。古祠堂、古民居遍布于全市各個鄉鎮村落,與優美的山川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一、 黃山市古建筑遺存現狀

為了深入了解黃山市古建筑的現狀,我們將第三次文物普查中8041處古建筑按照功能、時間、材質和位置分別加以分類,并進行走訪調研。

1.1按功能分類

通過以上分類可知,黃山現存古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除無生產性建筑、社交建筑、園囿建筑外,柴澤俊先生所列的其他8類皆有。但以上的分類并不十分嚴格,因為有一些古建筑本身就有多重功用,還有一些古建筑是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其中包括具有不同功用的多個古建筑。在8041處古建筑當中,民居建筑占的比例最大,共有6127處,占總數的76.20%;其次是祭祀建筑,共710處,占總數的8.83%;再次是橋梁及水壩建筑,共456處,占總數的5.67%;而其他幾類總共才有748處,占總數的9.30%。

1.2按主材質分類

以上分類把黃山市現存8041處古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材質分為磚質、石質、木質、土石、磚木、磚木石等六大類,也并不是十分精確。因為在這8041處古建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它們一般由多個不同功用、不同材質的單體建筑組成。除此之外,有一些單體建筑,雖然我們把它們定位為某一種材質的古建筑,但并不否定其仍然使用了其他的材質。比如,樂壽橋的材質是木質,但其底座卻是石砌的。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將以其主體建筑或主要部分為準。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黃山現存8041處古建筑中,磚木石類數量最多,共有6090處,占總數的75.74%;而磚木結構的其次,共1851處,占總數的23.02%;石質結構又其次,共54處,占總數的0.67%;剩余3類材質結構的古建筑,共46處,占總數的0.59%。徽州古建筑所用材質的這一特點與中國其他地區古建筑的特征是一致的。

1.3按時間分類

與按功能、材質分類一樣,按時間分類也并不十分嚴格。有一些古建筑時間跨度較大,曾經多次重修或擴建,對于這一類古建筑,我們分類時的基本態度是以其現存最古老建筑為基準。對于那些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中各單體建筑所屬時代不一致的問題,我們按照其中最早建筑與最晚建筑所形成的時間區間來表示,這樣就可以比較清晰地把其所屬時代的復雜性呈現出來。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黃山現存8041處古建筑類文保單位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6223處,占總數的77.39%;其次是中華民國建筑,共1757處,占總數的21.85%;其他4個時期的建筑,共61處,占0.76%。這符合時間越古的建筑保存下來的越少的一般規律。

二、古建筑保護概況

為了對徽州古建筑的保護現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更好地促進文物保護工作與增強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文物保護意識,我們組對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8041處古建筑進行抽樣調查。

2.1國保一般保護的比省保好

截至2012年底,黃山市現存古建筑類文保單位中有17處是國保,110處為省保。通過我們的現場調查發現,這17處國保的保護狀況要好于110處省保。雖然這17處國保在保護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從總體上看,保護狀況良好,沒有破壞較為嚴重的情況發生。然而,省保的保護狀況卻不能令人樂觀。除個別有旅游開發價值和有宗教部門出資不斷修繕的古建筑保護良好之外,大部分保護狀況不如國保,而且多有破壞極為嚴重的情況存在。

2.2材質較硬的一般保護較好

前面文章第一部分已經對黃山市現存8041處古建筑類文保單位的材質作了統計,主要有石質、木質、土石、磚石、磚木、磚木石等六大類,而各類材質的質地堅硬程度有一定的差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影響到對古建筑的保護。一般來說,材質較為堅硬的古建筑易于保護,相反,材質不夠堅硬的古建筑則易于遭到人為或自然的破壞。在以上所列材質中,石質古建筑質地相對比較堅硬,抵抗人為破壞與自然侵蝕的能力較強,保護狀況也較為良好。比如,位于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的五福廟,建于元末,民國14年重修,五福廟一進三開間,為全石結構,是宗教紀念建筑物,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除期間遭到破壞外,目前基本保存完好。又如珠塘壩,花山摩崖石刻,板石潭石刻等等石質建筑,雖歷經幾百余年的風雨侵蝕,但仍然能夠相對較好保存至今。然而,純木結構的古建筑大多易于破壞,目前安徽省現存數量較少。即使有現存者,也大多曾經經過了多次的重修,這都是因為木質構件易于腐爛的緣故。

2.3位于城區比鄉村的保護好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們已經按照所處位置對黃山市現存古建筑類文保單位進行了分類,把其分為城區、近郊與鄉村三類。就分類情況來看,位于城區的143處,位于近郊的5431處,而位于鄉村的2467處。而古建筑所處位置對其保護狀況有一定的影響,位于城區的一般保護較好,而位于偏遠鄉村的則保護要差一些。

三、結語

依據以上初步結果,我們建議加大對文物保護與文物修繕的資金投入,以確保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請有專業資格的古建公司承擔,有關部門應該禁止非法使用古建筑類文保單位,對開發旅游,擴大建筑規模等工程加強控制與監督管理,確保對古建筑沒有造成破壞。

徽州古建筑、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雖然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維護工作,但是通過調研和走訪,我們不可忽視地看到,目前保護工作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現實使用中對于古建筑的維護與修繕仍存不足。目前,我們僅針對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進行初步分析和一般評價。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調研取證范圍,總結歸納,制定《徽州古建筑質量評價標準》,對徽州古建筑進行量化評定,為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提供科學有效的科學依據。

保護徽州古建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瑰寶,我們應該珍惜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和時代的恩賜,讓徽州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

古建筑保護論文:現代科技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探討

古代建筑,都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的。自然界的侵襲、人為的損傷和社會的發展變革,不可避免的要給古建筑造成一些損傷、殘壞乃至坍塌,對于這些情況歷史上常以重修或補葺的方法使之延續。我們常常在一群、一組或一座古建筑上看到幾個不同時代的布局、殿宇、構件、做法和附屬文物,這種變遷是歷史造成的。雖然不是該古建筑創建或重建時的原狀,但卻是經過相當長歷史階段保留至今的狀況。這種狀況多數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可以視作原狀保存,不應隨意拆除或改動。但也有少數古建筑,歷史上的添建和修補是極為拙劣的,影響或貶低了該建筑的環境、風貌和三大價值,應予恢復原狀。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對于這兩種情況的判定,一定要采取慎重態度,既要有現場勘察研究記錄,又要有科學資料作依據,經過反復分析研究乃至專家們論證后確定。切不可粗心大意,一揮而就,以免造成有價值文物的損害。那么在今天的文物建筑保護工作中引進現代科技是否正確,是否必要,引進中應該解決哪些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

1 利用現代科技,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文物建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是古建筑修繕工程遵循的根本原則。前輩文物保護專家把這個原則具體化為“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那么,古建筑群的原狀到底如何,就是我們為貫徹《文物保護法》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1.1 認知和記錄建筑的原型制

按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常規,在進行古建筑維修之前,必須進行現狀勘查和勘測。在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輩學者只能用最基本的手工工具進行徒手測繪。8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人們創造了數不清的新技術,就測繪行業說,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突出的一項。利用三維掃描技術,記錄下建筑內外形制的原狀。掃描結果與徒手測繪相比,精確度提高了,一些復雜的數值得到表現,比如屋脊的曲線形態,正脊生起,屋角的起翹,一些僅憑肉眼難以發現的細節也得到記錄。而且在電子圖上可以直接讀取有關數據,比如梁、檁、枋等建筑構件的長、寬、高,它們的下垂、傾斜、扭曲、歪閃等等。如果在修繕前后都進行一次掃描,還可以直觀地發現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未改變文物的原形制,文物建筑的問題是否得到了糾正,起到監測作用。

1.2 記錄和認知建筑的原材料

古代建筑絕大多數是木結構、磚石結構。就木結構而言,所使用木材的樹種及其物理力學性質關系著建筑安全,也反映著古代工匠的科技水平和當時一些社會現象。以往對于古建筑木構件的樹種鑒定,都是由工匠憑經驗進行。樹種名也是由工匠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在歷史檔案記載中也常有一些講法,如老黃松木、金絲楠、銅鐵糙等,樹種定名與現代分類學不對應。利用現代科技通過木材顯微解剖等鑒定方法,如故宮博物院對武英殿大木結構用材樹種給以符合現代分類學的名稱。經過現代的樹種鑒定,“老黃松”學名應是油松;“金絲楠”目前已發現是楨楠和潤楠兩個樹種;“銅鐵糙”應是檀木屬的不同的樹種。使樹種的古代名稱與現代名稱相對應,有利于我們利用現代研究成果更準確地了解木材的性能。

文物的價值在于它飽含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武英殿等結構用材的鑒定和研究,使我們對于古代匠師對木材性質掌握和運用的能力有了具體的認識,我們就可以實實在在地認識他們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所達到的水平,從而對我國古建筑營造的科學水平做出評估。對武英殿建筑群在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古建筑結構用材的研究,可以印證古代檔案的記載,客觀地反映歷史社會情況的演變。將來研究推廣到全國古建筑以后,木材樹種的變化的規律會更清晰,會使中國古代匠師對古建筑所用木材的認識、掌握的歷史過程提供軌跡,也很可能為各個朝代古建筑檔案里記載不充分的那些建筑的年代鑒定提供有價值的旁證。

1.3 認知和再現傳統工藝技術,對古建筑傳統工藝技術進行記錄、傳承

古建筑傳統工藝技術是中國的一種“手藝”,要準確地掌握需要師徒傳授的鏈條,也需要徒弟有一定素質,心靈手巧。確實包涵一些難以言傳的內容。中國古建筑常講的八大工種,每種都有基本要求和一些特殊技巧。在修復修繕古建筑過程中,我們注意記錄其中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同時詳細記錄修復過程。這項工作是古建筑修繕、特別是古建筑落架大修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這里提到是希望引起重視。

2 利用現代科技保護文物建筑

《威尼斯憲章》修復章第10條:“當傳統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任何現代的結構和保護技術來加固文物建筑。但這種技術應有充分的科學根據,并經實驗證明其有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22條:“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獨特的傳統工藝技術必須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證明是有效的,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才可以使用。”對《威尼斯憲章》有所發展。我國古建筑保護工作的實踐說明這兩條規定是準確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木結構建筑發展史的國家,對建筑的建造、保養維護更新、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經驗和管理制度,成功地保證和延長了建筑的使用價值,維持了建筑應有的外貌和景觀的美學特征,而且成為一種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唯獨這些經驗的著眼點首先在于保障建筑的使用,在于通過建筑表現制度,一座不能再使用或者觀念失宜的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這與當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目標存在巨大差異。而且對于石質文物風化、彩畫老化等問題,除了及時更新之外,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文物保護最多著眼的地方。

古建筑是用多種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營造的,各種材料在歲月中的退化過程和呈現的面貌有極大的差異,同類材料處于室內、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過程和壽命就不相同,而不同類別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環境下其保存狀況也極不同。因此只能針對每一種材料或者作品,針對不同環境分類研究。近年來,在中國與意大利文化遺產部合作的科技保護項目、與美國建筑文物基金會進行的保護項目等等,都使我們對建筑文物科技保護取得更深入的認識。

2.1 應該制定針對每一類保護對象的保護程序

在古建筑保護中,有石質文物、彩畫、內裝修的不同工藝等等的保護。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別保護對象的門類,研究提出現狀記錄標準。作為現狀記錄有一個總的要求,按照要求,把要調查記錄的對象用實測圖和照片完整地表現出來。然后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類病害進行分類,逐類設計圖標,標注在圖紙上。最終文件是圖文并茂的,有幾類病害、到什么程度、占多大面積、一目了然。其次,根據勘察結果,進行病害機理研究。必要時進行取樣,分析其材料成分、病害物質成分及其侵入文物的狀況。再次,針對保護要求,試驗、篩選保護材料,制定保護實施工藝。最后,小范圍試驗,驗證試驗結果,完成保護方案。

2.2 從科學試驗到實施的過程要十分慎重

前引《威尼斯憲章》和《準則》對現代科技的應用都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是進行此類工作的前提。在具體的項目中,我們堅持以下幾個原則:①所有的化學試劑都必須是經過長期試驗的,在別的地方或者其他項目中認定是無害、可逆而有效的。②化學試劑對文物的影響是有強度區別的,在試驗和篩選時必須首選強度低的,無效時再逐漸加大強度。化學試劑的濃度也要進行類似的控制。③應該預先確定保護的效果。試驗中做幾組不同干預程度的樣本,研究確定一組作為預期樣本,按照這個樣本實施保護。④必須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驗。⑤必須制訂方案的實施工藝要求,各工序的順序,化學試劑的濃度和次數,最佳實施條件等等,都要得到重視。

2.3 對古建筑的安全防災設施進行研究

我們已經認識到,對古建筑的環境進行監測和控制是古建筑保護的一個根本條件,涉及到宏觀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對于開放單位,應該進行旅游承載量的研究。還有古建筑的安全防災設施,現在普遍解決了防雷問題。而火災的預防只能做到及早預報。近年北方也出現了白蟻問題。所有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3 解決好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問題

通過現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古建筑,利用現代科技解決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完全必要的,應該是我們領域的一種創新。

3.1 運用更準確的認知成果精密地保護文物

相對于傳統技術,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方面有特殊優勢。由于對保護對象更準確地認知,采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技術措施更科學。如大木結構用材樹種的鑒定研究,為制定維修保護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尤其是當大木構件需要進行加固甚至需要更換的時候,一定要選取同樣的木材。如果大木構件需要保護甚至更換,就一定要選擇性質相近的木料,而不是片面追求力學性質最強的木材。以免發生改變文物原狀、改變結構受力平衡而發生文物損壞的事情。對于大木結構加固、外檐彩畫復原、屋頂維修等項目采用的主要是傳統修繕技術手段。而對于石質文物的保護、筆畫的保護除防水防風化等物理手段外,很多時候采用了現代科技手段。這樣分門別類選擇適用的手段,可以達到既祛病延年,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外表面材料、從而保存更多的文物價值的目的。

現代科技對古建筑材料的認知,使我們可以提出按照古代質量標準,復制古建筑材料的生產標準。目前大部分古建筑保護工地,只能按照現代定額和物價,在現代建筑材料市場上購買建筑材料,比如青磚,一般難以達到古建筑材料應有質量標準,古建筑保護工程得不到材料的質量保證。老一輩專家對此憂心忡忡。今后應當試驗復制古建筑材料,使古建筑材料能夠達到應有的質量標準,最大限度延緩古建筑的壽命。

3.2 解決好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問題

現代科技手段雖然有上述優勢,但是卻不能代替傳統技術,甚至不應該設想去改造它,就是《準則》所說,它也是要保留的。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長,各有側重。要在中國傳統的古建筑“維修”概念中,強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觀念。如何發掘、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遺產,使之成為文物保護的手段,老一輩文物保護工作者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實踐,作了一些理論總結。比如按時進行歲修保養,屋頂按季節除草清壟,及時清理雨水溝(淘溝),補抹灰皮等等,都是當時維護建筑完好的技術,今天也同樣是保護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預”的手段,因此被歸納為《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如果不分保護對象的保存情況,只用傳統的油漆彩畫技術、石質文物復制技術等去更新,就可能變為文物保護中的消極因素。同時,現代科技手段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應該及時掌握國際同行業的新動態,積極探索,豐富保護手段。

3.3 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整理歷史檔案,記錄保護維修過程

最后,現代科技是與時俱進的,它幫助我們在文物保護事業中更好地承上啟下。中國木結構古建筑是相對脆弱的,唐代以前的建筑已屈指可數,元代以后建筑也已經不多,明清建筑大多數也是經過維修才保存至今。因此歷史上的維修更新是古建筑歷史的一部分。我們現代的保護,同樣是這組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歷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保護單位管理的一條基本要求是制定“四有檔案”。維修工程為我們補充和豐富四有檔案的內容提供了可能。我的一位同事說,我們通過檔案,知道1000年前古人做了什么,我們應該通過記錄,尤其是現代記錄手段讓百年千年后的人知道我們做了什么。現在很多古建筑維修都已經建立了數據庫,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四有檔案”。

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科技手段會在古建筑保護、修繕、中更加廣泛運用。

古建筑保護論文:中國古建筑保護與管理

古建筑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人類重要的歷史遺產和物質財富;中國古建筑與周邊環境(或地貌)的關系是相互借景,相互映襯而組成,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中國古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兩者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論述。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土地廣闊具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祖先給我們留下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具有中華民族獨特風格的歷史文物古跡,蜚聲中外。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這些寶貴的民族遺產,承載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民族歷史的見證。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才能更好的展示古建筑價值。

中國古建筑,主要包括它的規模和布局,建筑結構、形式、材料和工藝;以及周圍環境風貌。古建筑常常和周圍的自然風光相互借景,相互映襯,組成優美壯麗的文物古跡風景區。是中國古建筑美學的重要特點。

古建筑主體的保護

做到行之有效的保護管理古建筑,那就要剖析它的建筑結構。它的特征形式是立在磚石基礎上的木框架,上面有挑檐的坡屋頂。木框架的梁與柱之間,可以筑幕墻,幕墻的功能是劃分內部和外部空間。且墻體不承受屋頂或上面樓層的重量,因此可隨需要而設。隨著中國的構筑系統成熟后,產生了建筑規則,控制建筑物備部分的比例。

因此,在古建筑保護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守“不得改變原狀”的原則。在維修、修繕工作中把它具體化就是遵循:保持現狀、恢復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所謂現狀也是歷史形成的狀況,決非殘破的狀況。從這一點出發,它也是原狀的延續。同時,又要保留古建筑原有的風貌。我們保護古代建筑的目的之一,是要它作為歷史的實物見證,所以只有它原來的面貌,才能真正的、確實的說明當時的歷史情況和科學技術水平。維修、修繕中的任意修改,任何不按照原來式樣的做法,不論其好壞如何,都不能說明當時的真實情況,都不能體現它原來的科學性及其歷史價值,相反還會有損它作為某一個歷史時期產物的實物見證的科學性及價值。但實際往往由于一些建筑年代久遠,歷經修葺,在一些方面已經改變了原來的面貌,而我們一時又沒有確鑿的依據去恢復原狀。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按保持現狀的要求去維修,不改變它現存時代的結構和構件,以保留它原始科學性。

古建筑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

中國古建筑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關系。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各種不同區域地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建造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各個歷史時代和不同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古代建筑獨特的藝術形式。古建筑被破壞尚可修復,可周邊環境被破壞則很難復原,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古建筑環境保護同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古建筑保護工作的基石。

古建筑與自然環境均得到有效的保護,才能體現古建筑的風貌和價值,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護,可環境被破壞,其仍然沒有達到保護古建筑的效果。因為自然環境本體已經包括古建筑室內外和整體布局,且中國古建筑大多數是以園林、廟宇、庭院等建筑形式組成。所以,保護古建筑周邊自然環境,是與保護古建筑主體密不可分的。

古建筑周邊環境的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文物保護法第二章明確提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定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明確提出不得在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內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科學合理的劃定保護區域,使得古建筑周邊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古建筑日常保護與管理基礎工作的具體措施

在古建筑日常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保工作方針,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和堅持科學合理利用的原則;古建筑保護與管理是根本,合理利用是動力,兩者相互促進,才能彰顯古建筑的價值。

強化日常監測及文物檔案建立。日常監測工作在古建筑保護和管理工作中是一項常態化工作,它可以預防或消減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給古建筑帶來的損害,對古建筑保護和管理起到關鍵性作用。通過古建筑監測工作,及時發現古建筑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完善保護管理辦法,是實現古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監測內容除古建筑本體可涉及周邊地貌和環境等方面,可將監測記錄反映的問題,同古建筑測繪尺寸、圖紙、照片、維修修繕情況、歷史事件等材料組成文物檔案。文物檔案內容須真實,以為今后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科技與傳統技藝完美結合。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科技與傳統技藝相結合,是新時期古建筑保護與防護工作的一項有力措施。運用科學技術是為了更有效的保護與防護,當與傳統技藝發生抵觸或學術上的爭議時,一時又沒有佐證,那就應選擇傳統技藝。傳統技藝保護與防護一般針對的是文物或建筑本體;而科學技術保護與防護可用范圍相對廣泛,如:空氣粉塵、防潮、防火、防雷、防震、光線、蟲害、霉菌、石質文物修復、木結構修復等因素對古建筑造成的破壞,均可以采用科學技術來解決。所有的保護與防護辦法和措施都應當遵守文保工作方針來執行。

科學合理的利用與管理。古建筑保護與利用是既矛盾又統一的,而保護永遠是首要工作。保護是利用的基礎和前提,所有利用是為了更好保護和展示古建筑的價值。因此,在古建筑保護基礎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的時做到有效保護,這樣可以使古建筑得到持續發展和有序的利用。

古建筑的保護不僅僅是文物管理部門的工作,它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歷史的積淀傳承的延續。它不是經濟發展的包袱,而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和動力。身為中華兒女,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民族瑰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古建筑保護論文:加強古建筑保護促進石屏文化旅游發展

[摘 要]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文物古跡比比皆是,文物豐富、文化古老的特點,決定了我國要重點開發以歷史文化為主體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始終以觀光型文化旅游為主。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石屏文化;旅游發展

前言:作為一個有二千多年歷史文明的石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們的祖先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乃至文化遺產。在經濟增長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以及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文物保護工作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1 石屏的簡介

石屏位于云南之南,紅河州西北,是滇南一座古老、神奇、美麗的城鎮,總面積3037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近29萬。屬喀斯特地貌,,境內山川相間,峽谷幽深,地形復雜,南高北低,全縣屬嚴熱帶氣候,縣城海拔1420米,錦緞般的湖泊和青磚藍瓦的古建筑,構成了石屏山川秀美、綠水清幽的畫卷。碧綠的河流和兩湖泊(異龍湖、赤瑞湖)串起一個個村寨,一個煙盒舞承載著土著文化的演進,一曲海菜腔唱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潔白鮮嫩的井水點豆腐在大街小巷飄香。

2 石屏的古建筑特點及保護

1)石屏文物以豐富的古建筑群為主,石屏的古民居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礦主、富商的豪宅。這類民居建筑質量最好,建筑面積也較大,大門門頭、庭院內的額枋、花牙子、柱頭鋪作、柱礎、門窗都有很精美的雕刻,屬于豪華型的深宅大院,但建筑年代較晚,一般建筑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年間。另一類是文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石屏的文人和官宦,大多看重個人的操守,不愛過份張揚,因此他們在石屏的故居或住宅雖然建筑質量中上,但大門門頭和庭院內一般少雕刻,屬于淡雅或清麗型的院落,建筑年代一般為清朝。再一類是地主和富農的農村大院。這類民居建筑質量中等,建筑面積較大,大門門頭和庭院內的雕刻得較簡樸,屬于實用型或者小康人家型的農家大院。建造提供一般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年間。由于石屏人大多以知書達理為榮,價值取向為“崇文重教”,故石屏民居建筑很豪華,卻并不鄙俗;雖然較簡樸,但也散發著書香之氣。

2)祠堂家廟是封建社會的血緣命脈,它的建筑是最主要也是最醒目的,大都分布于村鎮,采用三進布局或二進四合院落的形式,正殿為三開間三進間或三開間二進間,為卷棚項和歇山項建筑,蔚為壯觀,風格以鄭營的鄭氏宗祠、龍朋鎮舊寨村的龍氏宗祠、壩心鎮蘆子溝的蘇氏宗祠以及新海資的香山祠為主,同時受西文建筑文化影響的還有鄭營的陳氏宗祠等。宗祠是族人祭祀和聚集議事的場所,也是明清時期石屏殊為難得的典型實例。廟宇是石屏先民對神仙和古圣先賢崇拜和祭祀的所在地。散布在自然村落與城鎮的關帝廟、文昌帝、土地廟、觀音寺、諸天寺、秀山寺、文廟、清真寺等反映了石屏人崇拜和信仰的多元化。

3)在石屏的建筑中,不論是祠堂、寺廟、鋪面還是民居建筑,大多或多或少都掛有匾額和對聯,匾額和對聯歡的內容有在科舉奪魁的,也有在商賈商號,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守節的婦女,這些對聯不僅承載著當時社會科學、歷史、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醫學、情操道德觀念,而且也折射出人們的取向和淳仆的民風,每塊匾額和每副對聯都是當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濃縮。

4)石屏的古建筑,不論是祠堂、寺廟、古縣衙,還是居民建筑,除了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外,也極具豐富的建筑藝術價值。木雕藝術多見于斗拱、花罩、雀替、隔扇門、窗戶、風檐板等構件。從大門的雀替到屋檐的斗拱、梁枋,不論是雕魚、龍、鳳凰還是牡丹花草,無不栩栩如生;檐柱下式樣多變的石柱礎,雕刻為燈籠式、古鏡式、花瓶式、委角式、獅托柱式等等。還有經過雕刻處理的梁枋林構架、斗拱、昂枋等,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裝飾內容豐富多彩,除了龍鳳、鰲魚外,還有地方民間流行的各種動物、荷花等花卉形象,無不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石屏古建筑的藝術不僅具有裝飾風格,同時也是表現人們的思想追求和精神生活情趣的境界,而且蘊含著儒釋道的思想文化,形象地再現了石屏人文的取向以及繁榮昌盛。

5)保護古代建筑,就是保護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工程、造型藝術方面的成就,以作為今天的借鑒,并供人們參觀瀏覽,向人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既可吸引游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游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

3 石屏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游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游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夸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游服務,邊用邊保,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游事業的長遠規劃。政府部門和各旅游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旅游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游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旅游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游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于文物保護工作等等。

3、文物部門與旅游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

4、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因此,對客流量應嚴格控制。

5、嚴防游客的有意破壞。在游客進入旅游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涂、敲砸等野蠻行徑,應對其采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6、防止自然破壞古建筑的景觀。對古建筑隨時進行檢查,發現瓦頂漏雨及時進行修殘補漏,發現白蟻蛀飾,及時進行藥物防蟲,搗毀蟻穴;油漆彩繪,既保護木質材料,又起到裝飾建筑的作用。保護環境生態,開溝修渠,導引山洪。保護森林樹木,阻止風暴襲擊,減少或防止古建筑受到洪水風暴的自然破壞,對古建筑基礎和建筑結構的加固,是防止地震災害對古建筑破壞的主要手段,即使遭到強烈強烈地震也可以減少破壞程度。

7.做好日常性保護管理。使用古建筑和民居房屋的單位和個人要按文物法和有關規章制度、村規村約進行嚴格保護管理,防止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并且不得任意改變古建筑和人文景觀的原狀;負責經常性的保養維護和環境(包括街道和巷道)的衛生工作;定期檢查古建筑和民居的安全防范情況,發現險情和隱患,應及時向文物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應采取緊急措施加以保護。

8.使用古建筑和民居房屋的單位和個人,還應熟悉古建筑的歷史文化,應主動向旅游者宣傳介紹地方風景和人文景觀。

結束語

古代建筑,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工程、造型藝術方面的成就,以作為今天的借鑒,并供人們參觀瀏覽,向人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對古代建筑的保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

古建筑保護論文:浙江東陽古建筑保護利用分析

摘 要: 浙江東陽的古建筑有悠久的歷史,它具有藝術、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價值,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物質財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建筑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媒體的報道使人們開始重視對古建筑的保護,但也伴隨著一些問題。文章針對浙江東陽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做了分析。

關鍵詞:東陽古建筑 保護 利用

一、引言

浙江東陽古建筑歷史悠久,主要濃縮了我國明清兩朝民居的風貌精華,民居的古建筑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民間生態文化的“博物館”。位于東陽城區東側的盧宅,是雅溪盧氏的聚居地。始建于明朝(公元1456年至1462年間),素以“北有故宮南有盧宅”之稱,氣勢非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其核心建筑――肅雍堂被譽為“民間故宮”。此外,還有馬上橋“花廳”、李宅“集慶堂”、下安恬“懋德堂”、白坦“福輿堂”、史家莊“花廳”、巍山“鼎豐”、廈程里“位育堂”等古建筑,這些都是東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保護和利用東陽古建筑,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二、東陽古建筑的概況

1.古建筑的歷史

東陽市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文物保護點178處,大部分是木結構民居的古建筑,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陽盧宅”古建筑群和馬上橋“花廳”的古建筑,還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李宅“集慶堂”、下安恬“懋德堂”、白坦“福輿堂”、史家莊“花廳”、巍山“鼎豐”、廈程里“位育堂”等古建筑,這些古建筑都是明清時期東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自唐朝以來,東陽人在興學、重教、舉士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許多氣勢恢宏、特色鮮明的大宅院相繼出現,史書上記載唐代馮宿、馮定宅第馮家樓“朱欄畫檻”,南宋喬行簡、葛洪等家族盛極一時,到明清,盧宅盧氏、巍山趙氏的府第更是蔚為壯觀……它們記載著歷史的風雨和東陽人民的建筑智慧,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2.古建筑的現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東陽的古建筑遭到了嚴重破壞。據東陽市房管局調查,東陽明代以前的建筑已基本絕跡,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也所剩無幾。現存的古建筑僅有1000多處,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這遠遠小于建國初期登記在冊的數字。東陽舊城、舊村改造極大地破壞了古建筑。現在東陽城區已幾乎見不到古建筑,農村還有為數不多的古建筑。比較著名的盧宅的大部分建筑已經毀壞,只有陳列室內的模型,向人們展示了昔日的盧宅盛景。城市的擴張和經濟活動,使古建筑的許多主體構件、精美木雕、牌坊和燈彩等遭到十分嚴重破壞。古建筑的四周都是狹窄的過道,雜亂無序的建筑,大量的流動人口以及隨處可見的私搭亂建。1988年,盧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盧宅被列入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名錄。當地居民和社會各界對盧宅保護利用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古建筑的保護。現在的盧宅,以“肅雍堂”為中軸,仍存有自明景泰至民國初的主體建筑20多座。

三、東陽古建筑保護利用的現狀

為了避免古建筑繼續遭受破壞,東陽市的有關部門十分積極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護古建筑,其中的兩種主要模式如下:

一是所在村自行開展保護。這種“誰使用誰保護”的方式在理論上十分合理,但在實H應用中,由于古建筑存在產權不清或產權分散的問題,使保護管理工作難有成效。有些古建筑雖傳承至今,卻早已無法確定產權歸屬;有些分屬幾戶,在保與拆,修與不修的問題上意見不一。

二是房管局、文物辦對古建筑,特別是祠堂、廳堂等公房進行保護。從2005年開始,該局以國有公房的產權性質不變為前提,鼓勵民間對祠堂等古建筑進行合理維修、保護和利用,為支持維修活動,該局在日常管理和辦公經費結余中劃出一些資金用作補助,并對整個維修過程進行監督。

在東陽市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的古建筑保護工作卓有成效。截至2012年,當地房管局合計修繕祠堂、廳堂108個,共補助資金76萬元,帶動民間資金800多萬元。2013年,浙江省東陽市盧宅古建筑群周邊,挖掘機、推土機正忙著將一座座破舊的小樓房拆除,昔日淹沒在雜亂無序的民房中的盧宅古建筑群又漸漸露出了秀麗的身影。此外,當地房管局經過2年多的努力編輯出版《東陽祠堂》一書,它是浙江省內第一部關于市(縣)區域祠堂建筑的書稿,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建筑價值、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并且已被評為“金華市第十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有效地擴大東陽古建筑的影響力,提高人們的古建筑保護意識。

為了合理地開發利用古建筑,當地有關部門積極建設旅游項目,讓古建筑服務于經濟發展,也讓各地游客欣賞古建筑的絕美風貌和非凡氣勢。2015年蔡宅村被浙江省文化廳、旅游局評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區、浙江省民俗文化村。與此同時,東陽江鎮新東村、馬宅鎮雅坑村、歌山鎮林頭村、佐村鎮岱溪村和山合村等一批鄉村旅游景點相繼被開發,已取得明顯成效,為城區居民周末休閑提供了理想去處,都給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東陽古建筑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1.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對古建筑造成了破壞。東陽舊城、舊村改造時拆除了部分古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一些房地產商為了一己私利,無視相關法律法規,在房地產項目的選址、建設和開發過程中,不惜以犧牲古建筑作代價。

2.古建筑保護意識不強。有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古建筑保護不夠重視,缺乏責任心。有的鎮鄉街道保護力度不夠,許多村民認為保護產權不屬于自己或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古建筑與己無關。在一些已經開發成旅游景點的古建筑中,時常有游客做出不文明的舉動,破壞古建筑。

3.政策扶持力度太小,特別是資金補助方面。古建筑數量多,而且維修規模大,所需費用較高。目前房管局的自身經費有限,難以支撐開展古建筑維修和建設成景點所需要的巨額費用。由于缺少資金,很多古建筑雖被列入文物保護點,經年失修,仍舊破敗不堪。

4.古建筑的旅游價值還沒完全開發。將古建筑建設成旅游景點,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在建設過稱中,由于規劃上存在漏洞,使部分旅游景點的收入仍有待提高。

5.相關的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在部分古建筑的修繕過程中,由于存在一些技術上的難題,保護古建筑的工作難度大,進程慢,影響了對古建筑的開發利用。

五、東陽古建筑保護利用的建議與措施

1.制定相關制度,合理規劃城市化發展。有關部門要加大監督力度,鼓勵知情群眾積極舉報,嚴厲打擊某些房地產商的違法開發行為,依法予以懲罰。

2.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保護古建筑的意識,力求“保護古建筑,人人有責”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景點內多安排些工作人員,監督游客在游玩^程中是否有不文明的行為,并及時制止。

3.政府的財政預算要包括古建筑保護經費,村民也要根據自身財力,共同負擔。同時,要動員社會上的熱心人士為保護古建筑進行捐款。

4.借鑒其他地方在古建筑景點方面的許多成功經驗,政府應該注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與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有密切聯系的旅游項目。

5.專家搞好科研工作,不斷與其他地方的專家互相交流,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學者可通過查閱古籍或走訪民間,深度發掘古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并弘揚其中的文化內涵。

六、結語

東陽古建筑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結晶。保護和利用古建筑的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要想從根本上保護和利用好古建筑,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利用科學的技術進行修繕和維護,努力提高人們的古建筑保護意識。這樣,東陽古建筑才能繼續傳承下去,并造福于子孫后代。

古建筑保護論文:基于GIS信息系統的古建筑保護

摘 要:隨著城鄉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古建筑受到損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將目前現存的古建筑進行全方位保護,建立古建筑分布的時空格局的保護地圖,形成每處古建筑有保護坐標、有照片、有年代、有保護等級及現在狀態的實時變化,從而便于文物與文化部門進行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

關鍵詞:古建筑;GIS開發;時空分布;保護開發

前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城市群,同時以區域經濟中心上形成了長沙、武漢、重慶、鄭州、西安、沈陽等城市群。@些城市群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以來的發展歷史,地上、地下有著成千上萬的歷史遺跡與歷史文物。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一些原屬于城市周邊的區域,現已經成為城市中心區域,由此沿文物保護邊界上修筑交通網、建筑物等城市建筑群,對文物造成不規則振動損傷以及大量的粉塵傷害;另外,由于市區寸土寸金,保護區周邊出現地下文物時,開發商隱瞞實際情況進行私下野蠻施工,對文物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為此,對于現有文物進行合理、有效、有力的保護必將引入新技術與新手段,基于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新技術與新手段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選擇。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種特定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是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以及遙感和計算機科學,可用于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它將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數據庫操作集成在一起。因此高清分辨率的GIS技術可方便將古建筑的地理坐標及范圍、二、三維圖像、區域分布進行存儲與記錄,形成古建筑的時空分布格局,同時根據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可進行實時的跟蹤與監視,同時,極大地減輕文物保護工作量。

1 數據來源

古建筑物的數據來源分為兩個部分:(1)位置信息;(2)建筑物信息。兩部分信息共同組成需要保護的建筑物基本信息。

1.1 位置信息

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中最基礎的數據是地理底圖,即準確標注地理坐標及其范圍的實測地圖,由于矢量化1:50000的軍事地形圖涉及到機密文件甚至絕密文件,此步工作的前提是將不涉及古建筑區域的地圖要素全部刪除,只保留保護區域周邊一定區域內的地形地貌以及周邊交通網,同時,需要將一定時間內的區域規劃發展圖與之重疊,形成最終的地理底圖,以達到該圖上明確標注有近期、中期、長期地理信息。

1.2 建筑物信息

古建筑及古建筑群不同維度的數據包括二維平面照片、三維照片的獲取以及各角點坐標的精確測量。此項工作中,在使用高分辨率的數碼相機、三維激光掃描儀以及全站儀或差分GPS進行精準測量的同時,對各類古建筑物進行文物鑒定時間、保存現狀、保護等級進行合理分類與區分,在分類的基礎上完成目前古建筑物自身維護信息,從而建立古建筑保護綜合信息“戶口”。

2 系統設計

為了精準地保護古建筑文物,首先是需要公眾知道此類文物的重要性,同時將公眾納入整個保護管理,使其成為管理/保護的一員,對此系統中需要開放對公眾使用權限,公眾可以在開放的系統中進行建筑物的欣賞、歷史知識的學習,以及該處建筑物的各項參數,同時預留公眾對不合理或違法侵占建筑物的事件進行舉報或意見反饋的接口與模塊。系統日常維護的主要工作是對系統自身進行維護,同時需要對數據庫進行添、減、查、修操作。

動態數據的獲取主要是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數據進行時空格局的分析,形成多年古建筑的變化或相對靜止狀態。系統警示則是系統通過動態數據或公眾開放模塊的意見反饋中獲取非法侵占古建筑物或危害古建筑的行為時,由系統自動提示該項報警示內容,在系統管理員的確認下,可自動形成電子郵件向文物緝查部門或相應公安部門進行舉報可報警。

3 動態實現

在動態數據計算與分析工作中,首先需要準確的根據實測原始地圖各角點坐標數據計算出保護區的精確面積與邊界,并以此形成保護動態基準,為了防止保護區周邊在沒有進行古建筑保護審批的情況下進行工程施工的情況,因此還需要對周邊一定范圍內進行精度相對降低的測量與校準工作,形成次一級保護動態基準。目前國產衛星遙感數據公眾使用精度為0.8m(高分二號),動態數據則利用衛星遙感數據進行按一定時間周期進行判斷,在使用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是需要把握天氣明朗、無云等條件,取得優質的遙感數據,然后根據各角點的相對變化求取動態變化異常,從而達到動態實現。

古建筑保護論文:數字化技術在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探討

摘 要:鄉村古建筑承載著人類文明,是文化傳播的實體。文章通過探究數字化技術對當前鄉村古建筑的作用機制,提出應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鄉村古建筑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古建筑保護;虛擬現實;信息集成

古建筑主要指構建在民國以前,具有獨特文化歷史價值的建筑物。該類建筑物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承載著歷史的變遷。然而,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古建筑日益被現代文明所吞噬,古老的記憶處在消逝的邊緣。因此,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好當前的藝術結晶,則是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1 數字化技術在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意義

根據以往對我國古建筑的相關調研可知,該類建筑物質地構造脆弱,容易受到當前氣候條件的影響。同時,還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測自然災害,這些將會造成一些古建筑的損害,而目前能夠掌握精湛工藝的匠人日益減少。關于古建筑保護的傳統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保護古建筑能夠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2)保護古建筑能夠尊重東方建筑風格;(3)保護古建筑物能夠傳承歷史資料。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攝像等技術的發展能夠為我們保護古建筑物提供更好的技術手段,為其長期保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還可以更好的完成古建筑各種資料的復原、重建、信息資料保存等工作。因此,數字化技術對我國鄉村古建筑的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數字化技術在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

根據上述的相關研究可知,信息化數字技術涉及到當前數字轉化的多個方面,其中包括數字資料的轉換、存取、處理等方面。這主要是根據計算機新型技轉化過來的,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推動當前古建筑物諸多內涵的提升。當前,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古建筑保護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數字化保存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各種圖像圖形技術的產生,其中包括各種儲存手段與技術。在當前保存技術的影響下,可以采用激光掃描記錄古建筑的細微特征,如古建筑表面的裂紋。通過對激光撲捉的古建筑照片,分析激光往返折射的時間,采用相關軟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最終形成各種軟件處理方式。總之,通^采用計算機技術構建相關數字模型,為當前文物的保護提供準確的數字化素材。

2.2 虛擬博物館

隨著當前數字化信息的發展,通過采用虛擬的網絡計劃,突破當前博物館實體的局限,擴展當前的延伸空間,最大限度地拓展當前博物館的相關功能。最后,通過憑借計算機技術展現當前各種歷史,其中包括當前各種圖像、聲音的高度模仿,同時能夠促進人們領悟當前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通過采用信息化技術,對當前古建筑物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多元化的探究,包括各種具體化的技術。在數字博物館里,可以突破傳統圖書館的限制,將各種可能存在的信息進行共享,提供海量的資源信息。利用虛擬的信息技術,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各種建筑古跡。

2.3 虛擬修復與復原

通過采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對遭到破壞的古代建筑物進行圖像處理與信息轉化,包括各種傳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保護理念。根據當前已經保存下來各種古建筑的信息化數據,推動當前各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最終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包括對當前古建筑物的修復與復原,實現最終面貌的還原,不段提高古建筑的保護水平。

2.4 數字化輔助設計

根據當前古建筑發展的需要,可以采用數字化輔助設計系統對當前平面圖案進行適當的輔助設計,不斷提高三維實體的獨特造型,推動當前數字化的輔助涉及。根據當前數字化圖案、三維實體輔助設計系統,對已經采集到的各種古建筑的圖片進行典型圖案再造、三維實體的涉及,最終推動鄉村古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3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古建筑保護的實現方法

鄉村古建筑數字化主要指通過采用各種數字化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與復原,不段提高各種技術的發展,其中包括古建筑物的復原手段,通過構建數字化的展覽館,全方面提高當前的各種宣傳與管理水平,通過數字化技術真正達到對鄉村古建筑保護的目的。

3.1 信息采集與處理

采用信息化技術對古建筑進行保護的首要任務則是對相關數據進行錄入、傳輸、存儲與管理,通過采用合適的手段不斷提高數據的真實性,最終促進當前各種信息化技術的提升。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古建筑的信息采集需要到現場進行相應的采集,通過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最終實現建筑資料的數字化。數字化的成果具體包括以下三類:(1)數字化的文獻資料;(2)實體信息成像;(3)測繪圖虛擬模型。總之,數字化的測繪圖技術能夠實現對古建筑物的資料的數字化保護。

3.2 虛擬模型建構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近幾年應用范圍廣闊的信息技術。通過運用圖形學、圖像處理、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對當前的現實情景進行逼真再造。例如采用計算機數字測圖技術、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對古建筑所搜集的資料進行類別加工處理,構建三維數字模型,實現古建筑的多方位、多層面的展現。因此,在對當前建筑物進行虛擬構造過程中,不斷提高當前建筑物的構建水平,其中應包括直觀性、兼容性、異構性等多元特征。

3.3 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主要指通過采用統一的標準,規范和編碼,實現系統信息資源共享。標準化是信息資源融合的基礎,具體包括協議標準化、數據標準化、網絡標準化等。集成平臺主要采取信息融合的手段,促進鄉村古建筑管理信息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包括各種信息標準建立與技術的規范,采用恰當的技術手段對各種開放式集成技術進行相關處理,形成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完整性。

4 結束語

總之,數字化時代為當前鄉村的古建筑保護提供了新型的現代化技術,推動了古建筑保存和復原工作,為現代建筑師達的設計創造提供更多的便利。

古建筑保護論文:在城鎮化建設中古建筑保護的對策探析

摘 要: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古建筑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協調好城市發展與房地產業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積極探究城市在城鎮化建設中,對古建筑保護和利用的對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達到實現“雙贏”的目的。

關鍵詞:古建筑;城鎮化;保護機制

一、古建筑保護的現狀

古建筑,是指“古代人類從事生產、生活及活動等的建筑物及構筑物的總稱。在梁思成的《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一書中,“古建筑”被稱為“歷史的界標”(historical landmark),是古代物質文化遺存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建筑具有極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它是文化和歷史的縮影,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向世人展示古代文明的窗口。

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地不斷推進,城市在不斷地改造、擴張,房地產業也得以飛速發展。對于老城區中的歷史傳統街區和古建筑,重開發而輕保護,不視其社會歷史文化價值,采取 “推倒重來、脫胎換骨”的方式進行開發,造成許多古建筑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是摧毀。由此可見,對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古建筑的保護是顯的尤其重要。

二、關于古建筑保護對策探析

(一)充分開展對古建筑保護對象的調查論證。一是對古建筑保護對象的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環境調查,是指調查周邊自然環境,包括保護對象所處的城市區位、使用功能、周邊基礎設施及配套情況、歷史文化價值、商業利用價值以及國家整個經濟環境、宏觀政策等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論證。 二是確認保護對象的使用功能,明確保護對象的保護措施和改造方向。

(二)建立古建筑保護決策組織結構。在古建筑保護工作的決策和管理中,政府主導、決定了城市發展的規劃及定位、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審批及控制、城市古建筑保護的目標、實施過程的監督和指導等過程。

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城市古建筑的保護起著積極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房地產業是城市發展的主動力,是與城市的發展休戚與共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是城市發展的受益者之一,因為城市規劃發展好了,隨著其歷史淵源、文化品位、城市特色、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提升,打造成城市品牌,促進房地產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加強引導公眾參與的作用。如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對當地居民及被拆遷戶調查研究,積極聽取公眾意見,充分尊重公眾的改造意愿,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居住權,以促進老城區改造和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還需要提升專家參與的力度。為了使古建筑保護工作增加其科學性和可行性,政府往往需要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參與保護決策。這是由于城市古建筑保護,涉及方面廣,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技術性的工程,需要各行業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決策。

(三)加強城鎮化建設的宏觀調控措施。一要做好統一規

劃。規劃是城市發展的綱要,在規劃出臺之前,必須全面慎重地考慮城市發展的整體性、相關性、環境適應性、可持續性等方面,處理好近期改造與遠期建設、局部改造與整體協調的關系。二要加大政策指導力度。政府一方面要采取相關宏觀調控手段,加強資金信貸扶持、簡化審批手續、減免部分稅費等,以促進房地產開發企業配合城市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采用適當的干預政策,來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確保城市發展的品質,防范房地產行業盲目擴張所帶來的風險。三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在城鎮化進程中老城區的改造開發過程中,涉及到各種利益的平衡和再分配,因此需要有與之相關的法律和相關來保障其發展的順利進行。現已出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有《物權法》、《城鄉規劃法》、《拆遷條例》《房地產法》等,使城鎮化進程中的老城區的改造中的古建筑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另一方面,地方立法還可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并進一步加強監督執法。

(四)加大對古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對古建筑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我們也看到,只憑政府的投入,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政府要在保護的前提下,積極建立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融入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改變經營模式,從根本上扭轉資金短缺的局面,取得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轉化,為保護古建筑提供資金支持,已達到實現保護古建筑的目的。

三、城鎮化發展與古建筑保護有機結合

政府是城鎮化發展與古建筑保護的紐帶,政府在促進城鎮化發展,提高城市生活品質的同時,需要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著力改善原住居民生活環境,維持古城、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風貌、并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尋求保護與開發的共同點,取得社會、環境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開發:

(一)古城區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順延。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的提升的同時,人們也希望城市特色、傳統城市文化得以傳承和順延,保存城市魅力和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及其古建筑,記載著城市的文化和歷史信息,是城市記憶最直觀的體現,它們集中反映了城市的歷史文脈。而這種文化在于它給人的精神世界留存了豐富的回憶和信息,它使人們對街區的認同感和懷舊感得到升華。正如凱文?林奇所說“每一個人都會與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聯系密切,對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記憶中,意味深長”的話,道出了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的保護要與更新相結合,并為城市中活的有機體,維持城市活力,對待歷史文化街區及其古建筑,不能采取“博物館”式的保護,封存擱置,更不能忽視其歷史文化價值而簡單粗暴地將其拆除,而應當考慮在保護古建筑物本身的基礎上,順延街區內居民傳統的生活內涵,使得城市中的歷史文化得以健康延續,給予城市更多活力。

(二)城市特色風貌維護。城市特色風貌是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其基本思想主要包含著鼓勵經濟增長、保證資源的可利用和持續發展、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這三方面內容。保護好城市的特色風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之一。

(三)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開發。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反思之前對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認識和經驗對城市古建筑或歷史文化街區等所帶來的破壞,以及后繼開發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由此開始重視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城市特色的打造。在城鎮化進程中,對于老城區的改造與開發,房地產開發仍然是處于主導地位,房地產開發企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和對古建筑歷史價值的開發利用,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方面可以對古建筑進行更新改造,對原使用功能進行置換,再采用現代商業運作的模式;另一方面在古建筑區內重建仿古類的建筑,保持原區域內的傳統文化特色,再進行主題性的商業經營活動;同時還可以以古建筑群為產業類歷史文化景觀進行改造,通過與創意產業的結合,引入新興產業發展的經營模式。通過以上幾種商業模式的運作,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訴,政府在城市的規劃與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主導作用,所以保護好古建筑,要堅持以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古建筑和古建筑群,提升城市品位為出發點,努力協調好城市發展與房地產開發商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積極尋找城鎮化進程中,對古建筑保護和利用的對策,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古建筑保護論文:論古建筑保護意識的培育更新

[摘要]本文以甘肅省著名古建筑隴西威遠樓為例,指出地方古建筑保護中由于保護意識方面的偏差而出現的一些現象,剖析其原因,提出各級保護人員保護意識的培育更新是保護工作的關鍵。

[關鍵詞]古建筑;隴西威遠樓;文物保護

一、威遠樓價值評述

隴西威遠樓為甘肅著名古建筑。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外觀為磚基三層木樓,座基11米高,中間有歡垂嵬āBコ27米,寬17米,通高26米。三層樓均為四面飛檐,一樓有二十四楹柱支撐,東西各辟四窗,對開一門;二樓外圍欄桿環繞;三樓四面明窗,歇山式樓頂正中有一瓶塔直指蒼穹。正脊兩端鴟吻高豎,相向蹲臥;垂脊獸頭,戧脊套獸,神態生動。每檐下斗拱有102朵之多。一樓拱墊板繪有神話及本地歷史人物,二樓繪博古吉祥圖案,三樓繪“隴西八景”。威遠樓保存完整,氣勢宏偉,與各地同類建筑相比,獨具特色,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威遠樓是出于軍事和實用目的而建,如今已成為展示地方形象和文化內涵的“活”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除了樓本身,可參觀的有一樓當地藝人制作的清代隴西古城微縮模盤,二樓元代隴西極盛時期疆域圖。這里還不定期舉辦部分臨時展覽。“只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就值得保護”,①威遠樓正是這樣一座建筑。謝辰生先生指出:“文物工作不能拘泥于僅僅是考古、僅僅是古建筑等等,還要從宏觀上,全面地來看待它、認識它。文物是特定的東西,它本身是物質的,所起的作用卻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內涵、表現形式、管理方法等,需要進行綜合研究。”②毋庸置疑,對隴西威遠樓也要這樣認識,才能更好地進行保護。

二、保護軌跡和認識過程

當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時,有必要對隴西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做一回顧,以便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開展工作。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至結束。文化遺產沒引起普遍重視,一些優秀古建筑遭到拆除。原因在于對文化遺產缺乏應有的尊重,自覺的保護意識讓位于新社會建設的熱情、破“四舊”運動等。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隴西古建筑陸續被拆,改作工廠、學校或他用,有些拆毀行為甚至延續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至90年代。陸續公布了一批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成立縣博物館,專門管理轄境內的各類文保單位,保護意識漸次蘇醒,保護工作逐漸步入正軌。但各古建單位分散而孤立,僅成城市中的點綴,且多殘破,有的挪作他用,有些保護單位建設地帶和控制范圍劃分不明,暴露出一系列問題。這一時期,威遠樓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重視,并被寄予厚望。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至今。城市建設加快,高樓林立中僅存的的古建筑被賦予了“李氏故里”象征的作用,承擔起旅游功能,盛譽和負荷同時加大。這一時期,基層文物保護工作要跟得上形勢發展,各級文物工作者不僅要提高保護意識,而且更新十分必要。

值得慶幸的是,三個階段反映的總趨勢是“經濟越發展,社會文明程度越高,文化遺產保護就越得到重視”。③

三、保護意識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保護意識的初級化。很久以來,人們把威遠樓視為古物、文物,幾乎天然地懷有一種崇敬之心,普通百姓心中如此,保護部門的一些人也有此種心理。歷史上,威遠樓躲過幾次大的劫難,在避免了其他大批古建筑的悲慘命運后,它更是被傳得像附有一種神話色彩。這種原始的崇敬態度在一定范圍內起過作用,但文物保護決不能靠這種心態。時代在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借鑒好的經驗,開拓新的思路,保護意識要更新、提高,各級保護者都需要不斷學習。決策者的思想認識要立于時代前沿,要具有廣闊的專業視野,善于借鑒各地成熟的保護經驗來開展相關工作。

其次,保護意識淡漠,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人對限制古建筑周圍的新建筑高度認識不足,任由周圍高樓聳立而不作為,沒有整體保護的觀念,更遑論考慮在歷史地段安排新建筑的功能要符合傳統的特色,考慮布局、體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與傳統相協調了。保護意識淡漠很大程度上與目前的體制有關。從普通保護者的角度來說,在文化工作中,干好與少干區別不大。大部分人對先進保護理念無知無覺,也不愿去多學習,認為是領導的事,與己無關。多年來,人們習慣于被動地工作、接受,時間愈長愈得過且過,工作普遍缺乏積極性。從群眾的角度看決策者,有的領導善于傾聽下面的意見,愿意學習,鼓勵學習;有的領導寧愿按上級意旨辦事,不愿自己做主,不求有功,但愿平安。群眾的意見能否得到尊重完全取決于領導者個人的素質和領導藝術,保護者即使有保護意識也無用武之地,熱情很快會熄滅。

再次,缺乏勇于糾錯的意識。古建筑的保護十分強調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相關的專業知識,但事實往往是準備工作不夠,沒有深入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憑主觀熱情和長官意志做事很普遍。2007年,隴西縣財政先后投入巨資實施“威遠樓歷史文化生態工程”建設,主要對威遠樓進行了外部彩繪,復制了樓內外主柱抱柱聯,扶正加固了傾斜多年的鐘亭,在樓內制作陳列了《大元鞏昌都總帥府轄圖》和15平方米《康乾鞏昌城沙盤》,撰刻了《威遠樓記》。2008年,又實施了“安全生態”建設,完成一樓平臺及室內地面封閉水泥的拆除,鋪設了人工仿古磚以利于排氣、樓基護臺排氣帶管網鋪設、樓下四周排氣綠化帶、花崗巖圍欄等。但該工程也有缺陷:造成保護控制地帶范圍縮小,距離四周其他現代建筑太近,需要拆除一些建筑,但周圍寸土寸金,為古建筑而再興拆遷可能性不大;墻皮脫落問題不但未得到解決,反而比維修前更甚;圍欄內的綠化帶變成了垃圾場。

四、正確保護意識的培育更新

其一,強化整體保護意識。這種整體是指地方文化的整體,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與“李氏文化”完全可以視作隴西文化的兩翼,不能厚此薄彼或以此蓋彼。保護好古建筑對于彰顯歷史文化名城是不言而喻的,一定要摒棄缺乏整體觀念的舊保護意識。應保護以威遠樓為代表的古建整體環境風貌,給歷史文化名城一些實在的內涵,這樣才能讓威遠樓成為名城的一張“名片”。在一些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改造,整體保護已無必要。他們認為除了孤立的威遠樓,好多古建已被毀,遺留的大多也破殘,完整保護的時機已喪失。單霽翔指出:“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既沒有多與少之分,也沒有新與破之分,都應竭盡全力加以保護,國際上的共識是 ‘never too late’,即 ‘永遠不能認為太晚’…… 歷史城區雖然在過去的歲月中遭到了一定破壞,但絕不能放棄對其整體的保護,而應‘亡羊補牢’,實施更積極的保護措施。”④“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觀念和融貫的綜合研究,要求將傳統的文物保護理論擴展為全面發展的、兼容并蓄的、開放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⑤

其二,提高對全民參與保護必要性的認識。公眾的關注與配合是做好遺產保護工作的最可靠保證。通過宣傳和教育,可以使全社會形成對于遺產保護重要意義的廣泛共識。許多事實證明,群眾對文化遺產是關心和支持的,有必要傾聽他們的聲音。一方面因為文化遺產是大眾財富,大眾有知情權、建議權;另外,保護工作特別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僅僅是各級政府和保護工作者的專利,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相關工作也不應僅僅局限于管理部門和專業人員的范圍,而是廣大民眾的共同事業,每個人都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權利和義務。文化遺產在本質上和全體民眾的文化權益有關,在科學民主的時代,尤其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目標需要向社會和公眾說明,對文化遺產及其蘊涵的信息、價值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傳播更需要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的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中蘊涵綻放豐富的哲學、歷史、文學、宗教、藝術、天文、地理、經濟、民俗等學科內容對其加以詮釋,并非幾個人或一些人可以勝任,需要吸納眾多學科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和當地民眾參與討論,獻計獻策,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⑥

其三,加強各方面的監督。除了專門機構的監督,人大和政協的監督、群眾的監督、輿論監督都是可行的。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強化監督手段是必要的。⑦

其四,不斷更新工作方式。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支持關系著工作的成敗。常見的情形是一方面保護工作者期望被理解,一方面卻又害怕大眾參與;期望社會資金扶持卻不愿給對方更多的話語權。原因是舊意識在作祟,害怕民間保護力量,怕使自己顯得不會工作。

五、結語

隴西威遠樓的保護和其他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樣,除了健全各項制度和建立切實運行的監督體系外,還要提高保護意識。保護規劃的制定,保護對象的宣傳,保護方案的落實,保護工作的監督,人才的培養,工作失誤的糾正,保護的創新理念等等,莫不依賴于人們自覺的保護意識。惟其如此,才能宣傳和弘揚文化遺產保護。而保護意識的不斷更新培育,也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改變,各級人員應不斷學習,負責保護工作的人員更要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保護管理者應不斷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統一認識,進而把先進的保護理念傳達給更多的人,讓保護工作從“單槍匹馬”變為多數人的自覺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扒开粉嫩小泬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男女啪啪视频| 成人免费毛片内射美女-百度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xxxx日本少妇做受|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软件| 忘忧草日本高清频道|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无码骚夜夜精品|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日本道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区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熟女自慰30p| 亚洲成av人片在| 军人自慰网站|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