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實例
時間:2024-01-24 17:0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實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高中地理教學;PBL模式
一、引言
隨著應試教育的發展,高中生對于學科的應用能力逐漸下降,許多高中生普遍出現“死讀書”的現狀。在高中地理學科上,許多高中生常常無法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種情況使得學生實踐能力落后于書本學習內容,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地理教學的有效方式。為此,PBL模式的出現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學生虛擬化場景學習,使得高中生在地理學科上的應用實踐能力越來越強。
二、相關概述
(一)PBL模式的簡介
PBL模式是問題式學習的一套完整方法,在PBL模式下,高中生可通過問題導向找到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PBL教學法是跨越學科進行多元化溝通學習的一種方法,其教學理念圍繞點撥、支架(scaffolding)與教練(coach)進行展開,而PBL模式的行為控制者則維系了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科專家及信息的高中生咨詢者。在PBL模式下,許多高中生更好地察覺到自己學習的樂趣及積極性。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
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目的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綜合地理素質,在培養地理技能、思維能力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能獨立自主地形成地理觀點,并解決及完善地理問題。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和海洋》《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其中,選修課程可包含《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景觀》《旅游活動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中國的區域差異》《中國的國土整治》《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等內容。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涵蓋地理層面的許多內容,在PBL模式下,地理教學的思維將會進一步被完善和應用。
三、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特點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指導下,圍繞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目的,PBL模式以問題為中心、以合作為中心、以高中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PBL模式教學的價值是培養高中生地理創新能力、培養高中生地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高中生地理合作能力。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理論圍繞建構主義理論、發現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創新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等理念展開教學。在教學目標上,PBL模式圍繞高中地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進行展開。
(二)PBL模式的高中地理學科問題式應用
在高中地理學科問題設計方面,教師需將PBL教學模式的問題真實性反饋給學生,如城市空間結構如何劃分這樣的問題,教師應在學生進行這類問題的思考時,給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如城市空間結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而其表現又是如何形成的,通過真實化問題,PBL模式將調動高中生主動思索問題的來源,并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除此之外,PBL教學問題的相關性也很重要,例如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上,通過提出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河流的綜合治理、山區開發問題、農業低產區的治理、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交通建設、海島、海域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問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問題、城市新區的發展問題等PBL問題,高中生可主體性去尋找答案,并環環相扣地聯系上自己所學習的內容。除了真實性和相關性,PBL問題還需具備劣構性、復雜性,以學生經驗為基礎的內容。總體而言,做好高中地理教學的問題引導非常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做好PBL組合型問題導向也是非常重要,當高中生學習一個章節內容時,其所控制的內容應當聯系到另一個內容上,進而形成問題解決的思維模式。
(三)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在PBL模式下,教師首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給高中生營造一種地理場景,由此學生可自由地聯想到地理內容。其次是學生分析問題,當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時,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所學內容展開內容的探討,例如《人口與環境》,通過研究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素質與環境及人口遷移與環境等問題,讓學生對于人口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由此,在人口發展與環境、人口發展基本模式及分布、環境承載力和合理容量,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和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人口遷移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及中國人口遷移等地理問題上,學生更能有效地提出見解。除此之外,分組搜集資料及設計解決方案都是PBL模式用于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此外,教學模式設定以后,教學評價還需圍繞地理學科進行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及教師評價等。
四、結語
隨著國家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各個階層都開始離不開教育這股強大的推動力,而一種新型的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將能夠改變教學改革的現狀,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PBL模式教學圍繞高中生生活中真實的、復雜的地理問題展開,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運用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并對搜集的信息歸納總結,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完成知識的學習過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本文的研究,教師能更有效地去發現地理學科的關鍵知識,從而在教學方面更加輕松,在實踐應用上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曹連連.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64).
[2]高繼敏.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好家長,2016,(29).
[3]石麗蕓.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6,(26).
一、提升教師能力,深入挖掘教材
教師是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對包括教學效果在內的諸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環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因此,需要提升教師能力。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能夠合理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并有序融入環境保護教育,這是基本能力要求;二是能夠高效總結和審視已經完成的高中地理教學,并借助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進,不斷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的滲透。同時,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元素,借助生活案例或者新聞事實,引出教材中的環保元素,并緊密結合知識點,開展教學。
如,我在講授《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想》這一課文時,較好踐行了上述策略。這一章節旨在通過與傳統環境觀的比較,進一步闡釋和明晰可持續發展觀,并基于此形成并不斷完善新環境觀。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對環境觀、環境問題、人與自然思想發展等知識點進行梳理和闡釋,并通過生活化例子引出這些知識點,在此基礎上促進了環境保護教育與本章節教學的融合。講課結束后,我對教學進行再審視,以彌補、反思、總結不足,在后續教學中予以完善。
二、引介課題模式,借力信息技術
傳統教學模式較為注重“教師講授,學生聽講”,教師是絕對的主導者。課題模式,較為注重研討式教學,旨在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的指導,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課題模式,可有效促進環境保護教育的滲透。具體來講,教師要將“環保”作為課題,為學生提供資料,或交給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圍繞“環保”各抒己見,最終達成一致,解決問題。其與研討式教學不同在于,課題模式更為注重學生自主性、共鳴性,而研討式教學則注重合作性。同時,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力量,尤其是多媒體設備,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營造較為真實的環保場景,以供學生認知和體驗。
本部分以《我們周圍的環境》為例,進行簡要說明。在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我借助信息技術,引介了課題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了四幅圖片,前兩幅為風景綺麗的九寨溝、西湖,后兩幅為漂浮著垃圾的九寨溝和西湖,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為學生營造了一定場景,學生對環境和環境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我引出了“環境保護”這一課題主題,讓學生各自發表其對這一主題的看法或觀點,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氛圍十分熱烈,涌現出了諸多觀點。最后,我引導著學生進行觀點辨析,促成了觀點認同。最終,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對“環境”的概念、人與環境關系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三、強化學科地位,實施開放教學
受諸多因素影響,高中地理在整個教學課程體系中,受重視程度仍舊存在提升空間,因此,要想進一步促進環境保護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提升和強化高中地理學科的地位。學科地位的強化,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善教學效果,增強學科應用。這需要教師的積極努力、學生的密切配合、學校的鼎力支持。同時,要善于實施開放性教學,將開放性材料充實到教學中。
如,我在進行《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這一章節的教學中,踐行了上述措施。我結合具體實例,對淡水緊缺、耕地保護、土地退化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說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地理知識,從一定角度來講,這一章節內容有利于向學生傳遞地理學科價值。同時,我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此方面的材料,材料內容不局限于,只要符合要求即可,這些開放性資料的融入,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學的環保教育意味。
四、善用環境主題,開辟第二課堂
環境主題,尤其是環保主題,其形成,已經歷經實踐的檢驗,并且廣為人知,從一定角度來講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值得借鑒。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必須善于借助環境保護的主題。這一點需要教師積極作為,善于借助,有效?_展相關教學活動。同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不可只滿足于課堂教學,要積極并善于開辟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借助有效活動或實踐載體,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增強對學生的環保教育。
關鍵詞:高中地理PBL教學模式運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問題為基礎,更能有效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問題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選擇恰當的地理問題,引導學生科學參與地理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
PBL教學模式能突出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特別是灌輸式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參與地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從而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時,教師可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探索地理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教師可提前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學生感興趣的PPT課件或者微視頻。筆者以“西雙版納”的教學為例。首先,筆者為學生播放了西雙版納迷人的自然風光的視頻,時間約3分鐘,在視頻中展示了西雙版納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動物,并提出問題:“這段視頻中一共有幾種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個要素中是如何轉換的?”其次,筆者給學生5分鐘的討論時間,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通過主動搜集資料、反復觀看視頻等方式,深入探究這個問題,使得學生準確掌握生物、土壤、大氣、水、巖石等地理要素,讓學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恰當的語言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PBL教學模式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
根據相關教學數據可知,學生的自學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科學發揮引導作用,合理運用PBL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帶領學生探究地理知識,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識。
如在教學“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時,教師可設置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基礎性問題。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三種技術的優勢與運用范圍是什么?第二,提高性問題。如三種技術的聯系是什么?第三,優秀性問題。如在GPS汽車導航中,信息在汽車、衛星和服務中心之間是怎樣傳遞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共同討論,查閱資料,引導學生了解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之間的關系,梳理好地理知識結構。此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每位學生的參與情況。當學生遇到專業問題時,教師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討論,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強化其自學效果,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知識。
三、合理運用合作項目,樹立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為充分發揮PBL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應合理運用小組合作方式,使學生在共同探究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團結協作意識,增強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如在教學“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林為例”時,首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地理知識掌握情況,把學生分成人數均勻的學習小組,并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名組長,由組長與組員討論確定“區域森林保護”的項目,并根據組員的優勢,明確小組探究的任務;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區域森林資源的分布與使用情況,并利用圖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數據,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選擇恰當的時間,匯總學生的資料,并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匯報。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其他小組提問的機會,以集思廣益,幫助學生梳理地理知識結構。同時,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探究情況,從而實現知識共享,達到既定探究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項目時,教師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教學目標等因素,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斷創新探究項目,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合作探究過程中。
四、理論聯系實踐,梳理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
高中地理是一門以自然為基礎的學科,其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所以在運用PBL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梳理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自主運用地理知識。如在教學“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之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觀察周圍的社會現象,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如“某個工廠的選址是否合理?”“某條河流應當如何治理?”等,將理論知識合理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理論,從而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創設可參與的地理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此外,教師還應借助恰當的合作項目,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在實踐中提升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地理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地理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翟云霞.在“劣構問題”中找尋地理思維——高中地理PBL式課堂教學應用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1).
關鍵詞: 高中地理課 新課程教學改革 探究式教學 研究性學習
目前,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給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影響深刻而廣泛。高中地理課程也不例外,面對挑戰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師已經在實踐中開始嘗試教學改革,努力提升課堂質量,構建優質課堂,把探究式學習方法引入教學中。我多年來從事高中地理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實施新課改近兩年來的實際教學中不斷嘗試滲透、運用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對地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給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探究式學習是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倡導提出的,他說:“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學生應當像“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培養創造能力。探究式學習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又是地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長期以來,在地理教學中,課堂活動停留在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教師是教學的主宰,學生是接納知識的“接收器”,被動接受。即使應用了多媒體,也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種較為現代的教學手段而已,教學思路沒有變,仍是一種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過程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抹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這些新的理念成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我們進行地理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向標。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揚棄陳舊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我省實施新課程已近兩年,我認為新課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基于強烈的認知驅動力,而不是迫于社會、家庭、教師的壓力,把學習當做一種額外的負擔;學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過去人們往往把“探究”一詞同科學家畫等號,為它罩上神秘的光環,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科學探究”的表述是:“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而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性、區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強調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要求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強調的是讓學生養成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重視學生參與研究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學生通過實踐去獲得研究過程中的體驗,通過親自實踐,提高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二、探究式教學實施案例。
探究式學習是對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及組織形式的揚棄。一方面,學生將從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教師將轉變為導師,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就地理學科而言,課程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多樣化了,既包括課內學生的探究、討論、交流、質疑等活動,又包括課外學生的社會實踐等活動。我經過近兩年的課堂內外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整理總結出以下案例,僅供參考。
案例:地球運動——地球的公轉(一課時)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的“地球的公轉”。
課程教學簡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一系列地理現象的發生。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教學對象是高一新生,他們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天性,抽象思維有一定的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特別是對天文知識,但空間想象能力差,對于天置、運動等天文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3.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以地理課程標準“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動畫,直觀教具,學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論這一認知規律,逐步歸納出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讓學生分組合作制作學具。通過完成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創新;實際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帶領學生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揭開日常生活現象的本質,讓學生了解氣候的變化、地球的運動、晝夜的更替以及各種生物的生活方式等。不同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知識跨度大,教學難度大的綜合性的學科,對實際應用的要求高。在高中的教學中,地理主要面向文科學生教學,對一些文科生來說,要透徹地理解地理知識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絕不是靠背書就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把抽象難懂的地理知識與學生觸手可及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把地理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們就先簡單談談如何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之上做到高中地理課堂的創新。
一、聯系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展開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不是一個單一的單方傳授知識的過程,它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反饋和創新。高中地理所講授的知識都是與人們生活,與大自然緊密相關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例如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這一抽象難懂的地理規律,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直接講解晦澀難懂的知識,僅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難以理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對地理知識的創新教學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可以將真實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并不遙遠也不深奧,而是存在于和人類息息相關的事物之中。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更樂于接受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知識,對地理學科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
二、創造課外社會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地理專業素養
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對書本的知識進行講解,而忽略了實踐化教學在創新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課外活動具有:科學性、靈活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所以教師要適時地開展一些課外的地理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在課外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地放開自己進行創造活動。
在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之后,適當的實踐教學對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書本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重要手段。例如組織學生到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到野外和農業基地進行地質地貌的考察,對河流和生態保護區進行考察,觀察農作物的成長,到氣象臺進行氣象觀測等活動都是高中地理教師很好的選擇,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另外,為了確保學生對所參加的地理實踐活動真正有所收獲,教師還可以在開展實踐教學一段時間之后進行總結活動,讓學生對所參加的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并結合課本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獲。
三、突出高中地理的學科特色,結合實例教學
地理學科具有空間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必須充分把握好這些特點。雖然高中地理是系統地理,主要講解的是一般性的概念,有許多是世界性、普遍性的規律,但也應該突出地理的空間性,揭示其空間規律。每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都是具有差異性的,因此教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應結合區域背景進行分析,例如同樣是溫帶季風氣候,在我國和在日本就有明顯的不同,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更顯著,而日本的溫帶季風氣候則是海洋性更加顯著。另外,地理的綜合性也十分重要,我們在討論一個地區的氣候時,要綜合地形、盛行風、洋流等各方面考慮;人文地理方面要綜合資源、人口、政策、勞動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四、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創新教學設計
地理新課程認為,地理課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世界的有機構成。教育要回歸生活,要追求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尤其倡導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實用性,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創新教學模式。例如,在進行“常見天氣系統”教學設計時,教師可讓學生說說暑假期間對天氣最深的印象,天氣總體狀況。然后從學生所說的諸多內容中,提取“炎熱干燥”“偶有臺風”等現象特征,與學生一道分析它們的形成原因。通過讀圖、繪圖等方式分析氣旋、反氣旋的氣壓特征、氣流特征及其對天氣的影響,再舉例說明。并讓學生說出目前的天氣狀況與暑期比較,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這種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進而與學生一道學習鋒面的知識。可以用繪圖、列表比較等方式分析、歸納知識。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基于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對高中地理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并重新定位了教學的重點和教學內容,旨在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這種創新型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學生擺脫在初中時養成的依賴教師,依賴課本的習慣,使學生更能適應高中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黃慧蘭.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J].科技信息.2009.
2.章慶美.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設計中的體現[J].科技信息,2008.
關鍵詞: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以及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處于教學的核心地位,把注重學生的能力的發展放在重中之重。而“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是把知識置于一組典型的問題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把其中包含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這不僅鞏固了基本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學會應用理論知識,縮短了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距離。本文從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的涵義以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作一探討。
一、“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的涵義
“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源自于建構主義心理學家大力提倡的“發現法”教學理論。“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即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以自主學習為主線,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創造性運用多種知識技能,去解決學習中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獲得發展與提高的一種心理活動和學習方式。 “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始終以問題為主線,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對問題探索的興趣和欲望,從而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問題解決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重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讓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于自身,而不是由教師強制分配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從實際生產、生活中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平臺,縮短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這樣便能使學生感到,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很緊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很快地被調動起來,從而盡力地投入到相關理論的學習中去,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二、“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步驟
(一)課前預習,提出問題
課前預習,應該是每個學生學習新課的一個必經的環節。因為對于新的知識都是比較陌生的,如果不進行課前預習,在上課的時候,很難進入狀態,也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那么,在“問題解決式”教學時,就要注重課前預習,把這一環節當做教學的切入口,為教學做好鋪墊,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提前預習。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并鼓勵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或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領他們進入“有意義學習”或稱為自覺學習狀態。這不僅提高了學生預習的自覺性,而且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主動、自覺、積極地學習并思考,親自去體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學生有可能會對一個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也有可能找不到解決方案。教師都要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其結果。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復雜的需要付諸努力的。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究行為不斷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其體驗到探索的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對于所提出的問題自然也就會專注起來,從而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問題。例如,在學習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就可以在指導學生預習的時候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是怎樣的一個循環過程?在循環的過程中水會不會增加或減少?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產生影響嗎,舉實例說明?”并鼓勵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地理環境,觀察自己家鄉的河流、水庫、湖泊、池塘等地方水位的變化,來探討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和從分析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中探討陸地上各種水體之間水源相互補給關系,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看書、進行分析和思考問題。
(二)課中互動,分析并解決問題
教師在正式上課時,可以由學生的預習情況,逐漸拉開上課的序幕,由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情況入手,逐步開展教學活動。“問題解決式”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協同活動的過程,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和諧地進行互動的一種動態活動過程。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要注重與學生互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而不是教師一言堂。在教學過程中,依然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合作探究。例如,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同學發揮各自的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后再交流一個相互探討的結果;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還可以進行班集體合作探究,即抓住中心問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從而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高中地理知識有許多可以供師生進行互動的內容,非常適合在課堂上開展課堂討論。如學習了“熱力環流”后,可組織學生討論:海洋與陸地之間、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是如何形成的?用圖表示出大氣運動的方向。學習“鋒與天氣”時,可提出:“冷鋒和暖鋒的天氣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加深了對冷鋒和暖鋒的形成、過境時天氣變化的理解,掌握了判斷方法。課堂互動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展現了地理科學的過程理性,也使教學過程充滿思辨理性,有利于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發展。教師可根據大家提供的方案確定選用哪一種更好。在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只需要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引導,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使學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原理以及規律即可,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這種互動式的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團體合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至于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必強求統一,這樣可以發揮和提高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課后反思,歸納總結
課后反思,主要指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每上完一次課,都要督促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反思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學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我掌握得很好,還有哪些問題還需要我進一步地探究。同時,還要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主動思考了嗎?我與同學和老師們真誠合作了嗎?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對于一節課的學習,并不在于記住了多少知識點,而是要在記住知識的同時要學會歸納總結,這樣所學習的知識才能成體系,才能聯系起來,也才能不斷地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高中地理學科,這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更要學會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例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在夏季市區炎熱難耐,而郊區卻較為涼爽愜意?”引導學生運用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同時,在學生學習完這部分內容后,要組織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大氣的運動會產生哪些現象和后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現象是由大氣的運動造成的,逐步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歸納起來,并與實際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就縮短了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距離,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以探究問題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使學生擁有了思考的主動權,也使教師從灌輸式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能真正使教學過程變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活動。要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就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教學模式,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軍.基于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4).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科素養;地理思維;探究能力;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9008801
地理學科素養主要是指學習者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地理品質,是學科學習中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高中階段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地理探究能力和地理觀察能力來提升他們的地理學科素養。下面我就自己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感悟來談談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方法和途徑。
一、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豐富的、有利于學生思考的教學情境,設置恰當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懸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導入階段,通過恰當的情境,將一堂課的重點、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例如在講“熱力環流”時,通過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觀察煮沸的水的蒸汽,使“受熱上升”“有跡可循”。隨著熱氣不斷升騰,學生聯想到其他“受熱上升”的實例。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熱空氣上升后是如何形成雨的。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此外,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教師應因材施教,多采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索學習、自主學習,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對某個地理區域特點的判斷――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如何讓學生從地圖上“讀”出這一特征?指導學生先閱讀地圖,看看非洲大陸有哪些地形,哪種地形面積最大,然后由學生歸納結論。教學過程可以這樣設計:提供一個背景―提出一個問題―收集一些材料―組織一些活動―得到一點啟示。
二、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興趣是吸引學生學習的磁場,更是學生持續學習、深化學習的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索的意識和愿望。例如,在講“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我首先通過PPT展示一組“沙漠掩埋了古文明”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引發學生探索沙漠中的古文明的愿望。接著,我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探究學習,通過學習,使他們深深體會到:人在面對自然時,往往只注意眼前的、直接的聯系,而忽視了間接的、長遠的、本質的聯系,人類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把握自然規律,順應和利用規律,才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我們的教學活動不應讓學生消極、被動地學,而應創設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盡力通過自主研究、合作討論解決問題,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經歷激趣引究、目標展示、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識拓展、評價激勵等環節。
三、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
地理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體現,學生通過地理觀察可以獲得地理感性知識,所以我們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進行培養。我們要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擬定觀察的順序,告訴學生先觀察什么,再觀察什么,最后觀察什么。例如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先要看圖例,分清不同顏色代表的氣候類型,然后再看顏色的分布位置,最后總結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多聯想。例如解釋晝夜更替現象的形成,我們單單從地球自轉的概念來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而利用地球儀和手電筒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通過在手電筒照射下演示地球自轉,讓學生進行觀察聯想,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在學生地理學科素養形成與提高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要首先做好自身教學素養和技能的提高工作,要研讀教材與大綱,準確領會課程標準,把握課程宗旨和“地理素養”的真正內涵,更要“研讀”學生,從學生與教學實際出發,注意原則,講究策略,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地理的具體方法,形成樂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學習素養,進而培養起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歷史使命感,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 參 考 文 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