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人口老齡化的概念

人口老齡化的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15 11:4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口老齡化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口老齡化的概念

篇(1)

>> 旅游: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功能探討 人口老齡化對未來旅游市場的影響 淺析人口老齡化下的旅游產業創新 人口老齡化對旅游市場的影響 關于促進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的思考 試析人口老齡化對未來旅游市場的影響 基于人口老齡化的旅游業創新思考 人口老齡化進程中我國老年旅游市場的開發策略研究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旅游市場的影響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發展探討 老齡化背景下麗江拉市海旅游開發策略分析 人口老齡化語境下旅游產品創意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研究 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旅游市場管理策略研究 城鎮人口老齡化與國內旅游消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積極應對老齡化 積極老齡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最優策略 成都人口老齡化問題及推進積極老齡化的對策 老齡化背景下山東省醫療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 關于新疆地區積極老齡化問題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1]邱潔威,查愛蘋.國外社會旅游概念解讀:內涵、困境、根源及新構想[J].旅游學刊,2015.3(95-104)

[12]蘇琨,郝索,劉迎輝.福利旅游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J].2013.1(33-40)

[13]王莉莉.中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1.3(35-43)

[14]王彥斌,許衛高.老齡化、社會資本與積極老齡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5(60-66)

[15]鄔滄萍,杜鵬,姚遠,姜向群.社會老年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6]余甜,薛群慧.國內養老模式現狀及對策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9(31-36)

[17]張華初.我國老年人旅游參與的內在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4.1(74-78)

[18]cathyH.C.Hsu,LipingA.Cai,KevinK.F.Wong.A model of senior tourism motivations―Anecdote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J].Tortism Management,2007(1262-1273)

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人力資源開發 老年人力資源

1.緒論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過后,國家統計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據統計,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年均增長率為0.57%,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如圖1,比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上升1.91個百分點。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早已于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眾多老年閑置人口,造成勞動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贍養系數上升、國家老齡類支出增多等諸多不利影響 [1]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熊必俊(1993年)闡述了老有所為理論,提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使老齡化社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國老齡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陶思敏、孫宏英(2000年)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認為老齡化群體規模較大,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國老年人力資源的特點基礎上,熊斌(2004年)論述了我國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的意義和困難,認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一方面能夠緩解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夠調整老年人的各種不良心態。王樹新、楊彥(2005年)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提出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策略構想。認為老年人是各項建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老年人力資源有其獨特的優勢,即經驗優勢、智能優勢和文化優勢。

2.人口老齡化及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

2.1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在人口學界,人口老齡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的提高過程,是指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這是西方學術界認同的定義。20世紀中葉聯合國出版的第一本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報告以65歲作為老年人口年齡起點。1982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又將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齡定義為60歲。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接受人口老齡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現象”,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定義,人口老齡化尤其是指老年狀態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繼續提高的過程 [2]。

聯合國提出了一套對人口年齡劃分的類型標準,如表1,它規定了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國家或地區稱之為老年型社會或人口老年型國家;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為4%到7%的國家或地區稱為成年型社會,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稱之為年輕型社會。

2.2 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

美國學者納德爾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概念:“在某一特定時期內,企業雇主所提供的學習經驗導致雇員行為績效改善和個體成長的可能性”。這一概念主要強調了工作中學習的顯著特點是其與工作的相關性。美國培訓與開發學會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定義為:“人力資源開發是綜合利用培訓與開發、職業生涯開發、組織開發等手段來改進個人的、群體的和組織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認為人力資源開發包括培訓、職業生涯開發、組織開發和管理開發四個主要部分,通過對雇員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職業生涯規劃,運用組織手段都方式提高個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是指相關組織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培訓,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掘與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動。

3.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4]。作為人口大國,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準備還不足,還存在許多主觀和客觀的問題,影響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3.1思想認識上的錯誤和偏見

思想認識是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的關鍵。思想認識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社會,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包袱,認為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與青年人爭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來自老年人自身的問題 [5]。通過王紅漫2001年對老年人再就業狀況的抽樣,結果顯示,未再就業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好而不再繼續工作,21.7%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8.0%是因為子女不贊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則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規劃,各項政策不完善

相關政策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并且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落實不到位。集中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已就業的老年人沒有足夠的尊重,這些老人難免會感覺受到歧視,并且隨后產生離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業后的薪酬待遇相對較低,經常會出現高質低價的現象,沒有實行同工同酬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影響到老年人工作的積極性。

3.3沒有形成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機制

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的機制相對來說不夠健全,因而造成就業率普遍不高,我國現階段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主要途徑的是強關系網,也就是由家庭或家族關系構成的親屬親戚和朋友關系結構,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和再就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從表2看來也表明了城鎮老年人的就業途徑主要依靠委托親友介紹,這說明國家組建的相關正式組織,組織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6] 。

篇(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婦女生活

一、相關概念簡述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的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二、我國老齡化現狀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l 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齡人口在總老齡人口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齡人口普查為例:在百歲老人中,性別比例相差非常懸殊,其中男性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歲以上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92.7:100。事實上,80歲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經只有大約女性的一半。除了復雜的性別基因等原因,有健康專家分析,男性壓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養生,也導致高齡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齡化趨勢下婦女生存發展狀況

婦女作為老齡化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傳統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婦女的弱勢現狀備受關注。同時,年輕的婦女其生存發展狀況在老齡化的趨勢下也講遭受嚴峻挑戰。

(一)老年婦女的生存發展現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老齡婦女的數量也不斷上升。因為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這些年老的婦女習慣了之前的忙碌與操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已經無法像之前那樣為家庭和兒女忙碌。婦女區別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們更易產生自卑心理,怕給兒女添負擔。所以,這些老年婦女的心理壓力相對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會更大。

老年婦女對親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們更多的關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強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對待事物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處過程中,更易產生沖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經有關很多案例,甚至因為家庭矛盾和婆媳關系最終導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婦女的生存發展狀況

婦女在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模式中的地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發生根本變化,那就是:這些已婚婦女既要工作,還要承擔絕大部分的家務,同時要擔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責任。

而老齡化趨勢的加強,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獨生子女,往往一個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結構:上面有雙方的4名老人需要贍養,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負責在外打拼,而贍養老人和扶養子女的重任便落在這些青年婦女身上。

來自家庭養老扶幼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會使得這些婦女在身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指導和宣泄。所以,這些青年婦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斷上升,女性癌癥患者的比率也不斷攀升,生存現狀堪憂。

(三)老齡化給婦女就業帶來的機遇

人口老齡化使得需要照顧的老齡人口不斷增多,為老社會服務需求不斷攀升。而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內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點,使得婦女在老齡人口服務工作中十分受歡迎。

當今,對老年人的家政服務逐步興起,而且市場需求逐漸火爆,工資收入也很可觀。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務崗位主要招聘的是婦女。如針對老年人生活的護工崗位、老年社區服務人員、老年大學工作人員等都比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齡化能夠為婦女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工資收入,有助于實現女性的人生價值。

篇(4)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基于構建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宜居城市的理念,政府需要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大力發展老年社會公共服務;研究制定適當的人口政策,加強人口管理;積極推進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完善;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老年產業化建設,并加強國際合作;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城市及社區建設;改進城市老年人居住環境等,實現世界城市環境、經濟、社會與人口的統一協調發展。

關鍵詞:世界城市 人口老齡化 生態和諧 可持續發展

世界城市的內涵及中國建設世界城市目標的提出

關于世界城市或者國際城市,在國內外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統一概念和衡量標準。綜合各方面研究,一般認為,世界城市的標準主要體現在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職能效應兩個方面。其中,城市規模和現代化水平是基礎,而國際化職能效應則主要體現在其世界性的經濟職能作用和競爭力上,同時也體現在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綜合競爭力上。從量化的標準看,基本上可以分為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水平、控制力和影響力、國際交往水平等四個方面。根據國內外專家的研究,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城市只有三個,即紐約、倫敦、東京,它們在世界金融體系及世界經濟事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近年一些觀點認為還包括亞洲的大城市,如香港、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一般認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特點,即世界城市的13項指標:國際性、為人熟知;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且具影響力;相當大的人口;重要的國際機場;先進的交通系統;亞洲城市要吸引外來投資,并設有相關的移民社區,西方城市要設有國際文化和社區;國際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公司總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對世界經濟起關鍵作用;先進的通訊設備,如光纖、無線網絡、流動電話服務,以及其他高速電訊線路,有助于跨國合作;蜚聲國際的文化機構;濃厚的文化氣息;強大而有影響力的媒體;強大的體育社群以及舉辦國際體育盛事的能力和經驗;在近海城市中,擁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相互關聯、互為依存。但由于各個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結構的差異,以及全球化經濟格局中職能分工的差異,世界城市在類型上也表現出多樣性或差異性。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至2020年)》提出了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的定位,第一步是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構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為世界城市。北京通過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以及隨之全面展開、扎實推進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已進入了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階段。

上海在21世紀頭20年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基本建成國際大都市,并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成為聯系世界又服務全國的樞紐、國內外資源配置中心、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信息交換和生成中樞,達到高度的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上海建成四個中心的基本標志為:強大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具備開放統一、競爭有序、誠信運作的市場體系,市場運行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成為國際上交易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信息資源豐富,信息交換頻繁,信息輻射明顯,經濟與社會運行的信息化程度高,經濟信息高度發育;政府依法行政、社會依法監督、市場依法運行,具備結構合理、責權分明、運轉高效的法治環境,即成為國際領先的法治城市。2011-2020年是世博會后期效應全面釋放的階段,也是上海全面建成“四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的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以其出色的應對行動成為穩定世界經濟、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主要力量。這有力地提升了北京、上海作為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層級,從而為向世界城市目標邁進提供了機遇。

中國建設世界城市遭遇人口老齡化問題

據資料顯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5%,高于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有上海、天津、江蘇、北京、浙江、重慶等。其中,上海老年人口比例18.48%,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的老齡人口占13.66%,居全國第四。

(一)北京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及主要趨勢

北京市是人口老齡化進程最早、最快的地區之一。老年人口現狀和人口老齡化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老齡化程度高出全國總體水平;城鄉之間老齡化程度存在差異;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同步;老年家庭空巢化趨勢明顯;老年人受教育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逐步改善的趨勢;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北京市老齡化的速度。

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第一階段是2000-2015年左右,是人口老齡化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平均年增長速度為3.3%,總撫養比將不會超過50%(國際上多以50%作為衡量撫養比高低的標準)。第二階段是2015-2035年左右,是人口老齡化的成熟階段,老齡化達到中度水平。這一階段老年人口數預計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老年人口總數增長近一倍,由2015年的280萬左右上升到2035年550萬左右,總人口撫養比從50%左右上升到65%左右。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增長迅速,預計從2015年38萬上升到2040年的75萬。這意味著北京市的“人口紅利期”已結束,開始步入“人口虧損期”。第三階段是2035年以后,是人口老齡化的穩定階段。老年人口總量增長減緩,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向穩定,可這一階段老齡化程度達到重度水平,預計全市老年人口將超過600萬,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30%,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重將接近20%。這一時期北京市將迎來人口老齡化高峰,“人口虧損”效應顯著。

(二)上海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及主要趨勢

人口老齡化正日益成為上海加速發展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早在1979年,上海就在中國率先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30年多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國之最,目前上海人口預期壽命已達81.28歲。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為老齡人口總量大、程度高。截至2008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突破300萬,占戶籍人口將近22%,老齡人口的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與全國相比,上海老齡化發展速度快,2005年到2008年間,以平均每年新增10萬老年人的速度發展。

據2002-2050年的預測資料顯示,上海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2010年,為快速增長期。在這10來年間,上海戶籍總人口可以控制在1400萬人以內,但60歲及其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將從2001年的246.61萬人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325.6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78萬人。戶籍人口的老齡化指數將從2001年的18.58%上升到2010年的23.29%。第二階段2011-2030年,為迅猛增長期。這20年間,上海戶籍總人口始終在1400萬人左右徘徊,但60歲及其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至2030年將猛增到561.2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1.78萬人,戶籍人口的老齡化指數高達40.28%。期望壽命男性為79.13歲,女性為83.41歲,均比2001年增長2歲。80歲及其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101.30萬人,比2001年的33.95萬人增長了將近3倍。這一時期,上海人口老齡化乃至高齡化將為世界之罕見。第三階段2031-2050年,為緩慢增長期。這20年間,上海的戶籍老年人口開始出現連年下降,平均每年減少3.13萬人,但仍保持在500萬人左右。由于上一階段后期人口出生率出現連年持續的負增長,而老齡化指數卻居高不下,還略有上升,為41.63%。這一時期上海的常住老年人口卻還在逐年增加,峰值在2042年,達到740萬人,從2043年才開始出現少量的減少,老齡化指數最高值為41.94%,這是上海老齡化的峰頂。

(三)人口老齡化問題對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影響

首先,人口老齡化對世界城市發展的影響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面。人口老齡化造成社會經濟負擔加重,社會用于老年人的支出加大,社會積累下降,勞動資源率(勞動力資源量與總人口之比)下降。上海的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增長速度,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勞動人口對老年人口的負擔系數增加。1986年,上海市老年負擔系數為21.3%,1990年上升到24.5%,2000年上升為29.6%,每3.4個勞動力要負擔一個老人;到2010年,老年負擔系數將增加到37.6%,到2030年增加的幅度更大,將達到87.7%,即每1.2個勞動力要負擔一個老人。1996年北京市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857萬,占總人口的68%,到2025年絕對數下降到792萬,勞動資源率下降10個百分點。隨之帶來社會消費結構、社會生產結構發生變化。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世界城市社會發展帶來影響。宏觀方面由于老年人人口的增加,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閑暇活動、文化教育、居住環境、乃至法律法規等等,都會產生新的需求,發生相應變化。微觀方面主要是家庭結構變化,特別是家庭小型化和家庭功能削弱,對家庭養老的傳統帶來挑戰,要求社會增建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福利設施和公共場所,同時老人瞻養、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乃至住房等問題都將日益突出。

第三,人口老齡化對世界城市的醫療保健事業帶來影響。老年人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多,醫療費用消耗高;殘疾、需要照顧的老人增加,老年人醫療費負擔重;老年慢性病患者恢復慢,住院時間長,占床位的比例增加。

人口老齡化與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城市的發展應是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統一。人口老齡化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可能起到促進作用也可能是阻礙影響。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看,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實現適度人口目標所必需的。老齡化的不同階段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在人口老齡化的初始階段,也就是社會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紅利期”,如果有效利用初始階段的紅利效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人口老齡化的重度階段也可以實現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反之,如果不能積極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機會,沒有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就可能使人口老齡化的重度階段“人口虧損期”的負面影響倍增,從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發達國家實踐表明,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之間不存在截然對立的矛盾,通過協調一切積極因素,在人口老齡化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仍然能夠保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到21世紀前幾十年中的某年,在人類歷史上,將會第一次出現各國絕大多數男人、女人和兒童居住在城市之中的現象”,“世界城市必須是可持續的、具有效率的、安全的、健康的、具有人性的”。對應于城市公共事務的三大領域,可持續發展城市管理的基本準則可以歸納為經濟、公平、生態。這意味著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治理,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城市引向經濟繁榮、社會公平、生態友好的狀態(諸大建,2004)。我國上海和北京已經確立了建設成為21世紀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本目標,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框架下,世界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可以理解為三個層面:“高速度、高質量、高人本”。即高速度――保持長時期、低代價的經濟增長;高質量――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的整合;高人本化――提高大都市的生活質量。這三個方面都給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應對提出了亟待解決的課題。

世界城市建設中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應對策略

為應對世界城市建設中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本文從以下幾個層面為政策選擇提供建議思路。

(一)大力發展老年社會公共服務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導下,政府日益強調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城市中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最有代表性的是社區服務和醫療服務。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近年來雖然已經在局部開展了一些試點工作,但與國外發達城市的社區相比,總體而言,社區服務及功能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社區的公共服務要達到國際化標準,還需要城市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用國際標準來建社區,尤其是社區醫療體系必須逐步壯大,讓老年人真正在“居家養老”的政策思路下,依靠社區實現養老。

(二)研究制定適當的世界城市人口政策

我國城市人口分布和人力資源與國際上比較存在明顯滯后。北京、上海在人口分布密度處于高度不均衡狀態。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過高,黃浦、盧灣、靜安、南市等區每平方公里人口高達3-5萬人;而城市郊區卻人口稀少,有的每平方公里只有幾百人。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北京、上海與國際城市相比處于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上海目前在試點有條件地適用計劃生育政策,以調整人口結構。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迫切需要制定一個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要建設世界城市,城市應表現出一定的包容性,一方面需適當引進外來人口,填補年輕勞動力的不足,分擔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對外來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對外來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必須不斷完善外來人口管理政策和措施,合理有序地引進需要的勞動力資源。與此同時,對外來人口一視同仁,逐漸打破限制,不僅使外來人口有公平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還要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醫療保障。

(三)積極推進世界城市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

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經濟供養體系、老年醫療保障體系和老年社區照料服務網絡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根據老年人口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初步形成社會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老年服務體系,完善居家服務,并鼓勵社會機構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并倡導更充實的志愿服務。

(四)加快開發老年產業并加強國際合作

老年產業是以年齡以及由年齡決定的消費特征為標志而劃分的產業,即為滿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費需求而為他們提品和服務的產業,它包括傳統老年產業,如服裝、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設施,以及現代老年產業,如娛樂、旅游、住宅、社區服務業、老年教育等多種行業。發達國家老齡產業已經有相當規模,老齡服務和產品具有很強的實力,并且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在我國發展。可以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和開發適合老年人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提高自身的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五)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城市及社區建設

老年人是社會的共同財富,也是智力庫,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相當一部分人身體健康,樂意且能夠為社會作貢獻。加之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推遲了人類的衰老過程,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勞動年限延長。因此,可以積極挖掘這一資源,采取各種形式,給老年人發揮余熱創造一個適宜的平臺,使之既可以減輕由老年人口增多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又可以使老年人進一步實現其自身價值,也提升了世界城市中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為營造良好的大都市市民參與型的政策生態打下基礎。

(六)科學布局城市老年人居住問題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高標準貫徹落實世界城市的建設目標,城市定位就不僅意味著城市是國家的城市、國際的城市、文化的城市,也是宜居的城市。宜居城市是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條件,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中,如何盡快完善養老服務設施、醫療設施、殯葬設施、保障性住房、地震避難場所等都是關乎老百姓切身生活的規劃。人口老齡化不僅是本身的變化,也是養老模式、住房需求的變化。居住是人類賴以生存滿足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受到社會生活、經濟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隨著世界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傳統居住觀念,加上老年人自身生理上、經濟上、社會上和心理上的變化,大城市老人對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意味著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及建筑物要實施無障礙設計、可移動性以及安全性、舒適性,還要能彌補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寂寞感;老人居室要具有私密性;老人居住方式應具有多樣性。

一方面,近年來北京、上海,相繼興建了一些規模較大的老年公寓。它是供健康老人集中居住的專用住宅,一般由社會各界投資建設,或者由有經濟來源的老人集資興辦并按企業化經營管理,屬于公益性質的住宅,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健康狀況選擇住房等級和服務檔次。這種設備齊全、功能良好、符合老人安享晚年需要的老年公寓,其示范效應已在北京、上海受到老年群眾和家庭的歡迎。它像家庭一樣,有適合老人獨立居住的單人住宅,帶有臥室、起居室、廚房、廁所等。其設施考慮到老年人的方便、舒適、安全。比如有防滑地面、防跌扶手、坐式便器、緊急呼救裝置等。公寓內應有各種生活服務、文化娛樂、醫療保健設施,有專門的服務人員和醫療人員。老人住進公寓就如同住在家里一樣,所不同的是,這里有服務人員提供所需的一切社會服務項目。老年公寓根據老年人不同年齡來設計、修建。各年齡段的老年人衰老程度不同、健康狀況不一樣,對住宅的居住條件和服務要求也不同,相應地把老年居住區分成幾類,比如:生理和生活能力完全自理的、半自理的、護理的、特別護理的等。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還應繼續擴大建設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干休所等福利設施,除收養社會孤老外,也開始向社會開放,并創造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以適應老年人的養老心理和多層次的需求。

營造宜居的社區環境,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優越、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需考慮鄰近有無可利用的城市公用設施,如商業網點、交通站點、活動中心、公園綠地及宗教活動設施等。還應考慮環境安全,如增設老年人步行通道等。有利開發利用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增進老年社區的有效利用和發展。

改進老年人住宅無障礙化設計。城市老人居住問題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而日益突出。總體來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經濟力量有限,因而在研究和設計老人住宅時,應從普通住宅設計著手,強調在不增加或者少量增加建造費用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老人在居住方面的特殊需要,同時考慮到住宅本身的通用性和功能的兼容性,從而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郁著.城市管理創新:世界城市東京的發展戰略.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2.啟宇著.謀劃中國的世界城市――面向21世紀中葉的上海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8

篇(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產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64-03

一、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關于老齡產業的界定

目前人們對老齡產業內涵的認識存在四種基本觀點:第一,老齡產業就是為老服務業;第二,老齡產業是除了農業以外的、為滿足老人特殊需求的工業、商業和信息業實體的集合;第三,老齡產業是包括第一二三四次產業在內的為滿足老人特殊需求的企業的集合;第四,老齡產業是所有那些為了滿足老人的各種需求所從事生產、加工、運輸、商業、信息以及其他服務活動的企業(包括老人經濟實體)的集合。上述界定的共同之處在于均強調老齡產業的服務對象為老人,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對老齡產業的界定的外延不同。筆者認為,老齡產業是指目標服務對象鎖定為老年人口的產業體系,它包括所有專門為老人提品、服務和就業機會的贏利性經濟實體。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而是由于老年消費市場需求增長帶動而形成的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產業群,是21世紀我國由于人口結構的轉變而發展成的國民經濟中一個新興產業。其基本面覆蓋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具有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意義。老齡產業的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特殊性,即老齡產業的目標對象鎖定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綜合性,既表現為它是一個橫跨第一、二、三、四次產業的綜合產業體系,又表現為老齡產業是一個包含眾多、專門為老人服務的子市場的綜合性的大市場體系。微利性,是指從事老齡產業的企業在單項產品或單項服務中獲得的平均利潤率與從事其他產業相比相對較小。這種單項產品的平均利潤的微利性并不等于我們主張老齡產業應該走福利性的道路,恰恰表明了老齡產業在走市場化道路上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老齡產業的基本現狀

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含義》提出了劃分年齡的標準。關于老齡化國際上的定義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了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7%。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到2000年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7.0%,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0.3%,可以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我國人口已經面臨老齡化形勢。2006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4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1%。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準,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達到13.26%。按照聯合國傳統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為“老齡社會”。也就是說,在未來一到兩年,我國將正式邁入“老齡社會”。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11月1日零時,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據此測算,我國老年人口已近1.78億。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加快。據我國學者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3.1億,占總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37億,達到人口總比重的31.2%。未來20年我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并將于“十二五”期間迎來第一個人口老齡化沖擊波。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動態過程,也是指人口的年齡不斷增加的人口現象,其簡單表現形式是“老年比”上升。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老齡人口總量多、老齡人口增速快、未富先老和發展不平衡四個特點。面對高速而來的老齡化時代,如何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已經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 “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形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老齡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費群體為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老齡產業的發展將不僅有利于老齡問題的妥善解決,而且更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國已快速地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以每年近千萬的速度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消費市場人群結構的變化,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老年群體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巨大市場需求。2010年,我國老齡人口消費規模是1萬億,2020年將達到4萬億,老年產業市場潛力巨大,而我國目前的老年產業沒有能“供其所需”,和國外相比落后了半個世紀。為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口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應努力開拓老年市場,大力發展老年產業,加強老齡產業理論研究,此項工作將對“長壽時代”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意義深遠。

二、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老齡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老年消費群體的巨大需求。

(一)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與指導

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作支撐。盡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認同老齡產業必須走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路子,但到目前為止,針對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進老齡事業的產業化發展,還缺乏一套全面系統的戰略思路和行業規劃。老齡產業涉及到我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包括生產、流通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涉及工商、民政、老齡委員會、財政、勞動、社會保障、計委、國稅、地稅、物價、銀行等許多部門,這樣就導致在老年保障服務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政出多門,難以協調統一,缺乏互補與合力的問題。費用征收、銀行貸款、財政資金支持等具體規定在實施過程中難以落實,社會企業、個人興辦老齡產業投資審批手續繁雜,優惠政策不落實,投資者在財稅、金融、地稅、信貸等方面很難得到相應的支持。政策與資金的雙重缺位,造成目前老齡產業發展后續乏力,使當前老齡市場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在規模和結構、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均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我國現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養老保障程度低、覆蓋率低、社會養老概念差、家庭養老概念重等因素嚴重影響了老齡化產業的發展。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由政府和企業包攬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一種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它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進展相對緩慢和滯后。因此,盡管改革以來我國城鎮職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顯著提高,城鎮職工的退休金和養老金也隨之增長,但由于與老齡人口密切相關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一些制度和舉措尚未落實并實施,個別地方在政策執行中又存在一些失誤和偏差,都無形之中增大了老齡人口的后顧之憂,嚴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費欲望,使相當一部分現實購買力轉化為儲蓄,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現實消費需求相對不足且增長乏力,成為老齡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三)老齡人口消費結構單一和消費需求不足

首先,我國老齡市場具有其特殊性,老齡人口的消費行為具有平穩化和退行性特征。老齡人口消費模式多為理智型的消費類型,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而教育、文化、休閑、娛樂等精神生活消費支出比較少,因此,拓寬老人消費結構是中國老年產業發展的關鍵。其次,傳統觀念影響老齡消費需求不足,這主要表現在消費觀念陳舊、落后,消費結構不合理和消費社會化程度低。老齡消費重積累、輕消費,高層次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精神文化消費較少;重子孫,輕自身,很多老年人的消費支出大部分都用在子孫身上。老年人的消費主要集中于生存資料消費、物質資料消費,而享受性、發展性資料的消費、精神文化消費、生態消費、服務消費比重太小。

(四)老年用品、服務及休閑文化領域發展滯后

首先,老年用品供給短缺,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墊、手杖、輪椅等以及輔助商品如老花鏡、助聽器、假牙、假發等,即使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也很難找到老年消費品專賣店,即使有一些,適合老年人特點的保健型、方便型、舒適型商品也少之又少。其次,在老年服務業領域,目前專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服務項目和內容不全,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老齡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是滯后中的滯后。再者,在老年休閑文化領域,我國老年人的娛樂場所主要是家里、馬路上和公園里,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閑暇時間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個人文化發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專門針對老年人休閑娛樂市場的潛力巨大。

(五)養老機構缺少行業規范問題頗多

1.報批程序不到位,便急于倉促上馬,留下隱患。

2.入住率低,經濟效益低,虧損面廣。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急需老齡機構的擴展,但現在市場供給與社會需求相差甚遠;另一方面,老年公寓建好后卻大量閑置,造成浪費。更重要的是,低入住率及其他原因造成政府投入的有效回報率降低,投入效益得不到實現,進而迫使許多社會力量撤出或不進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嚴重影響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

3.將老年公寓集中在遠離人群的偏僻郊區,不利于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及參與社會的發展,使許多老年人產生已被隔離、打入另冊的感覺。加上這樣的老年公寓價格一般都比較昂貴,一般老人住不起,致使一些已建成多年的老年公寓至今無人問津。

4.缺少統一行業標準,服務人員素質尚須培養和提高。許多省市的養老機構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對其服務質量無法測評和監督。大多數老年機構的管理和服務人員都沒有經過系統的或專業的技術培訓。這在護理老年人,特別是護理生命脆弱的高齡老人時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

三、推動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并不斷完善扶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

從國際經驗看,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政府都起著扶持、指導和催化作用。建立扶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是老齡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必將為老齡產業順利發展提供法律依據。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相關的法律文件,為集體、個人以及港、澳、臺地區和國外組織及個人在我國國內興辦為老服務機構提供政策依據,也使負責這項工作的老齡或民政部門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同時,應在調研、試點基礎上,盡快制訂統一的政策、措施和具體實施辦法,為各地方制定和實施老齡產業政策提供參照依據。政府有必要在老齡產業發展初期,根據老年人需求的成熟狀況和老齡產業領域的發展特點,將老齡產業的發展加以正確定位,分階段適時出臺有關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使得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盡可能通過市場機制加以解決。

(二)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口的購買力

制約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障礙之一,就是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購買力有限,“未富先老”。老齡人口收入的增長有賴于老年人口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保障機制的健全,提高老年人購買力水平的一個根本舉措就是要加快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程,保證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加大對老年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把商業醫療保險定位為對基本醫療保險的一種重要補充,多元化運作醫療保險基金,發展基層社區醫療機構;加快經濟發展,協調好代際之間的分配關系,促進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設,保證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經濟贍養,解除老年人消費的后顧之憂。

(三)加強消費教育,引導老年人轉變消費觀念

老年人消費觀念更新與否,也關系到老齡產業是否能夠持續發展。要促進老年人消費觀念轉變,必須讓老年人意識到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適度消費是必要的。今后不僅要加大老齡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力度,還要擴大老齡產品和服務的宣傳范圍,積極引導老年人更新消費觀念;同時應加強消費教育,提高老年人消費能力。其中包括:第一,加強基礎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和終身教育,提高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如開辦老年大學等。第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增強維權意識,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犯。第三,通過多種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消費知識,幫助老年人科學消費。

(四)積極培育老齡用品、服務和休閑文化市場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消費群體,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在衣、食、住、行、用、醫、娛、學、樂、為等方面,對消費產品和社會服務有不同要求,而這些要求又隨地域、性別、文化、習俗、家庭、收入等背景的差異有所不同,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多元、豐富多彩的老年人需求市場。老齡產業的發展應充分考慮老齡人口的特點。同時還需加強老年人活動設施建設,改善銀色消費的人文環境:在城市,重點建設適量的老年公園,這是一種集多功能于一體的老年綜合活動設施,它包括室內和露天場所。室內場所主要供老人們聊天、下棋、打牌等,而露天場所往往是用來健身,如跳舞、打門球、練氣功等。在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充分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之間需求差異;在農村應以村為單位,設立老年公共文化活動室,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容。此外還可以社區、單位為基礎,組建各種老年人業余愛好組織,如老年書畫協會、老年京劇協會、老年象棋協會等。

(五)制定統一標準,強化服務意識

國家對養老機構中的居住標準、居住環境、管理規則、服務內容等,應制定出統一而具體的標準,制止在興辦養老機構中的隨意性,保證老年人能在達標的養老機構中舒適而放心地生活。同時,應加強對養老機構中工作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自覺執行國家的相關管理規定,提高為老年人服務的意識。對參與服務的人員,應進行必要的上崗培訓學習,授予相關的醫療護理、家庭照料、環境衛生、電器使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教育他們樹立起“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明天的自己”,為老年人服務光榮的思想。各地政府、涉老部門應不斷地組織檢查、監督,適時地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推廣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 陳曉莉,杜小燕.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的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5) .

[2] 郭敏.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7.

[3] 胡曉.中國社會救助的理論進路與現實出路――基于公共政策變遷的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09,(3).

[4] 張之望,王海英.老齡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23).

篇(6)

關鍵詞:老齡社會 養老問題 思考

有研究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78億,近年來,老年人口比重將從13.26%逐漸增長至16.00%,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會正式進入老齡社會,對于老年人群首要解決的問題為呼吁社會對養老機構的幫助和照顧。因此本文中針對老齡社會中養老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并做了相關綜述,具體如下文。

一、老齡人群面臨的主要問題

老齡化社會的體系:人口老齡化社會屬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而我國近年來仍屬于發展中階段,因此對于科學全面的認識老齡化社會問題相當重要。我國老齡化人口的比重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綜合飛速發展,一方面為生育政策的改變。就現狀來看,我國對老齡化相關知識仍較為局限,且部分人群將老齡人群視為社會負擔,忽略了老齡化屬于社會一種正常狀態,因此應加強社會、家庭、個人對老齡化社會的看法。我國在面對老齡人員社會保障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社會物質財富積累等現象時,還未做到完善,因此現如今老齡政策體現仍處于碎片化。

老齡化社會進展的不平衡:現有研究統計,我國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過50%,大城市達到70%,相比之下,農村空巢老人比例明顯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勞動人口大量涌進城鎮,導致城鄉人口的變動,且也造成農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統計,東中西部地區老齡人群比例差異仍明顯,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為東部地區,總而言之,應加強農村老年人群的經濟效益管理。

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缺乏:經相關研究統計,我國養老機構共有4.2萬個,床位有381萬張,同時我國功能患者約為3300萬人,養老機構看護人員為1000萬人,相比之下,老年人和看護比例為1:3,比例明顯失調,使部分老年人無法得到相應完善的護理。同時本次研究,對老年護理人員綜合素質進行探查,發現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均較低,經3萬人持有養老護理資格證書,大部分看護僅為專職養老護理人員,因此使老年人無法得到相應的有效護理,相應的老年病醫生更是缺乏。

二、老齡化社會的演進

2008年老齡化概念已提出,但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從最初的提出發展至進行,逐漸應用于廣大人群。近年來聯合國提出,年齡≥60歲老年人占總人群的7%,則可判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人口老齡化標準,其主要用意在于改進人口經濟、環境、資源等。與人口老齡化相比,健康老齡化強調的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改變過程,更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貿易水平以及綜合素質。

早期聯合國針對“健康老齡化”便提出了照料、參與、獨立、自我實現等原則,以保障、健康、參與作為三大支柱,不僅強調老年人群不會帶給社會負擔,其更是社會和家庭的財富,從而激發老年人技術、智力、體能等方面潛能,在實現老年人健康基礎上,做到老有所為,盡可能為社會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隨著對老齡化社會知識的研究深入,有學者不斷提出新概念,更有學者認為老齡化的提出忽略了人口平均壽命時間,過于強調人身心的衰老,因此近年來形成了“人口長壽化”概念,且通過結合我國國情,有專家提出和諧老齡化、保障老齡化的概念。

三、對于社會管理的國際經驗

重視養老專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在德國,政府將老年人專科護理人員分為老年護理助理和老年護理人員,其中護理人員資格證主要是指通過專業培訓,且不斷提供職業水平人員。中專職業培訓主要針對失業者、家庭婦女、應屆高中畢業生等10年基礎教育人群,通過1.5年專業知識學習基礎,加上重點培訓職業能力,從而考取老年護士助理資格證,同時通過臨床3年考試和學習,可獲得老年護理人員資格證。同時德國大學還設有專門的老年護理專業,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碩士、學士的進修。

在澳大利亞,其將養老護理人員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養老注冊護士、養老登記護士、養老護理助手。其中養老注冊護理人員需完成大學三年的進修學習,且獲得相關學士學位證書,并能夠在澳洲護士局注冊,能夠獨立完成老年人的護理工作;養老登記護理人員主要是指在技校完成的18個月非全職學習,可完成醫院患者或養老院的日常護理工作;養老護理助手主要是指在養老院或職業技術學院完成6~8周以護理為主的相關培訓,待考核成績通過后,才可進入養老機構。

四、結語

通過結合個人、家庭、社會,建立養老保障系統:對于國家養老保障體系可從不同層面分析,其主要和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相關,屬于國家長治久安和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因此在養老保障體系規劃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我國農村、城市、中西部地區差異,再結合我國儒家傳統思想、人口流動、家庭結構變遷、宏觀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針對特殊老年人群,比如低生活保障老人、空巢老人、殘疾老人給予相應特別的關注。將家庭、社會、國家等因素全部納入養老保障系統中,從而解決老齡化到老的相關問題,重點強調部門合作,同時加強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

參考文獻:

[1]姚余棟,王賡宇.養老金融:應對超老齡社會之道[J].銀行家,2016,(04).

[2]楊國才.少數民族老齡社會與養老政策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3]陳永昌.中國養老面臨的問題及以房養老的可行性[J].北方經貿,2014,(11).

[4]建立養老機構準入制度 推動社會養老服務發展[J].社會福利,2012,(04).

[5]岳瑛.試析中國特色老齡社會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03).

篇(7)

人口紅利和老年人口紅利

通常認為,“人口紅利”是指人口轉變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低人口負擔比的利好人口年齡結構,有助于經濟投資和經濟發展。換言之,人口紅利(Population bonus)被等同于人口機會窗口(Demographic opportunity window)。筆者一直認為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在筆者看來,人口紅利是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價值。就實質而言,人口紅利是人口的產出和貢獻,包括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等諸多方面的產出和貢獻,不同的人口有不同的產出和貢獻。

根據經驗事實的概括,我們可以提出四種人口紅利,即人口更替或者人口增長紅利、人口投資或者說人力資本紅利、人口轉移或者說人口流遷紅利、人口轉型或者說老年人口紅利。人口更替紅利是指人口再生產所帶來的消費以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貢獻。一波接一波的人口增長帶來了消費的推動、帶來了勞力和軍力的供給,產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口紅利。人口再生產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人口投資紅利則通過對嬰幼兒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投資在人口發展生命周期的工作期煥發出來,以人口的體能、技能和智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投資紅利是指人口的健康、教育等復合投資所帶來的人力資本的提升所創造的人口貢獻。人口流動遷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機制,通過人口流遷,可以轉化人口壓力為人口動力,使富余勞動力變成必要勞動力,從而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產生人口轉移紅利。人口轉型紅利則特指老年人的社會化和社會參與所產生的價值貢獻,這在老齡化社會特別重要。通過老年人口再社會化轉變自身的社會角色,從賦閑的離退休人員轉變為有所作為的工作者,通過再就業、續就業或者志愿活動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從中我們可以收獲人口轉型紅利。

總之,人口紅利不能籠統言之,有一個看問題的角度選擇。我們不該固守一隅,以偏概全。從古到今,人口都在產生紅利,有大小、有早晚、有差別,但不存在有無的問題(除非是零素質人口)。只要有人口的存在,就有紅利的存在,區別只在于大小(著眼于勞動人口或者工作人口)以及早晚(著眼于生命周期,特別是人口投資紅利的產生需要時間)。

老年人口紅利就是人口轉型紅利,就是幫助老年人樹立積極的老年社會角色和形象。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積極老齡化的希望所在。根據對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口屬于文盲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在60~74歲年齡段,大學文化程度老年人口總量有110萬。如果這些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良好的話,那么應該說這110萬老年人口屬于比較寶貴的人才資源,有較大的開發價值。隨著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進入老年期,今后老年人力資源的含金量會逐步提高。

人口紅利的影響因素分析

無論哪種紅利,最終都要落實到促進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人力資本的戰略儲備兩個基本點上,為此要作出有長遠眼光又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人口紅利既取決于人口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本,也取決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盡其暢”的政策環境和制度安排。不管是在什么時期,能否獲得人口紅利,關鍵在人力資本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古今中外,只有人口紅利的大小,卻不存在人口紅利的有無問題。“人口低負擔比”只是提供了獲得更多人口紅利的結構性條件,但本身并不是人口紅利,人口轉變打開的只是機會之窗。但中國卻很可能是有窗口之美,無機會之實。短期看,采取積極就業政策才可能獲得更多的人口紅利,如鼓勵創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制定產業發展計劃、提高就業參與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等。“充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大而言之,可以理解為一個“極限值”。我國人口紅利并沒有充分挖掘。在理論上,只要還有失業現象、還有工作滿意度不高現象,就難言“充分”。

教育年限的延長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口紅利,因為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本特別是知識型和技能型的人力資本。體力型勞動力和技能型勞動力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接受過更多教育的人,其勞動產出更高。但社會是分層的,崗位是多樣的,我們既需要體力型勞動者,也需要技能型勞動者。我們關注的與其說是他們所創造的紅利的高低,不如承認這些人口紅利存在著類型的差別。有時候,不同類別的人口紅利只是提供了觀察問題的視角,卻難以區別它們的高下,我們生活的世界永遠具有“生態多樣性”。長期看,只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普及義務教育,從9年延長到12年,使人人能上學、個個都好學,才能煥發出人口的投資紅利。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源開發是人口紅利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從歷史的前后關系看,人口紅利是人力資本的釋放。20世紀后期人類關注“人口”。到了21世紀,我們要倡導“人腦論”,智慧、知識和創新是地球“最后的資源”。我國對人口投資還不夠重視,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有待大力加強。

開掘老年人口紅利勢在必行

老年人口紅利將成為社會人口紅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紅利的關鍵點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延長退休年齡可以延長高齡勞動者的人口紅利,但也可能在某些行業因為就業崗位有限導致年輕人推遲就業或者暫時失業從而喪失年輕勞動者的人口紅利。無論如何,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階段,我們要實施積極老齡化戰略,延長老年人口紅利的收獲期。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深化、挑戰趨大的時期,我們要高度重視“老年人口紅利”和“人口轉型紅利”,挖掘老齡化社會的力量,通過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以及和諧老齡化組合成的綜合應對戰略實現老年人的幸福老齡化和整個社會的成功老齡化。同時,筆者想提醒一點,在人口老齡化面前我們是可以有所選擇而非只能被動應對,這就是通過調整和完善人口生育戰略“控制人口老齡化”,實現“適度人口老齡化”。至少生育兩個孩子是一個可持續社會必須服從的人口規律和人口價值。

雖然人口老齡化充滿挑戰,但老年人口將是產生新人口紅利的主體,他們在觀念和行為層面上的“老有所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對中國的發展意義重大,是產生老年人口紅利的新動力。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巨大,中國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需要根據國情國力來設計和完善,突出老年的共建、共享、共生的思想。在尊重多樣性和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具有一定彈性和選擇性的退休制度可以起到一石多鳥的作用,用制度安排來激發老年人口紅利。

退休是人生新起點。終生健康、終生學習、終生工作的理念表明人生并不會因為退休而出現斷裂。老年群體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只要規劃好晚年,再圖發展,就可以創造出新的人生傳奇。在“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之間存在著一個老年發展時期,無論是老年人的健康、知識還是道德都有一個老年發展的時期和空間。筆者于2002年提出的“老年發展理論”試圖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來認識老齡化內在的積極力量并開拓促進老年人以及老齡社會實現成功老齡化目標的路徑。老年發展是指老年人積極的社會發展,就是老年期的繼續社會化,就是老年生活的學習化和工作化傾向,具體包括了老年期的健康發展、知識發展、角色發展、心理發展、婚姻發展和價值發展等。

老年的社會發展指的是老年人要在參與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升華。老年的社會發展就是要保持老年期的工作角色和社會角色,并通過扮演這樣的角色來獲得老年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就感。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老年人是否有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壽命。老年發展往往肇始于個體生命的發展,結果卻反映在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和成功老齡化的結構―功能的變遷上。通過積極的老年發展,我們將減輕來自老年人口的負擔和壓力,來激發老年人群身上存在的積極力量。激發人口老齡化的正面效應,讓老年人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的發展,讓老年人通過參與社會的發展來促進自身的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過程。

在人口老齡化時代,老年可能成為人生四季最長的一段歲月,它可能日漸腐朽也可能充滿生機,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年人的生活態度。“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才是積極老齡化的心理圖景。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人生新的開始。譬如,退休往往意味著退而不休,這也常常是有很高自我實現要求的老年人自覺的尋求。在這個意義上,退休只是意味著換一個領域,對角色來說,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所以是“轉崗”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下崗”。因為只要擁有健康,老年人照樣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作出自己的貢獻,創造出新的價值。到了晚年,如果能夠做到養老無憂,“老年發展”就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問題了,而我們知道,在老年人口中,總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著強烈的“老年發展”的欲求。成功的老齡社會對老年人群中的精英分子至少有一種寄望:不要倚老賣老止步不前;而要自強不息,再攀高峰。“獨善其身”固然不錯,老有所成、“兼善天下”則更好。這才是老年價值實現的最高境界。老年發展是體現老年價值的最好途徑。

應對老齡化挑戰,探索老年人口紅利開發模式

從國內外老年學研究的成果來看,無論是老年人個體或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生活的社區和老年人生活的社會,都要大張旗鼓地推動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和諧老齡化,最后實現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齡化。老年人不僅是豐裕社會的共享者,也是和諧社會的共建者,還是多元社會的共生者。政府要確保有條件的老者能全方位繼續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活動,保護和促進老年人的尊嚴、參與價值。消除年齡歧視,促進老少平等。“能力本位”的社會比“年齡歧視”的社會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目前,日本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0%在工作,歐洲則有7%。社會和家庭固然有著養老的責任,但老年人對社會和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需要強調老年人對社會發展的責任。一個共融、共建、共享的社會才是和諧幸福的老齡社會。

馬克思說過,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生命已經增加了歲月,現在我們必須給歲月以生命”。如果說“給生命以歲月”指的是對長壽的追求,那么“給歲月以生命”實際上是要賦予生存時間以價值和意義。所以,這里的生命具有兩個不同的含義,前者指的是生物學意義的生命,后者指的是社會學意義的生命。老年人口的最大資源就在于他們擁有閑暇時間。老年是使人生趨向完善的階段,是自我價值實現再上臺階的階段。所以,對“養老”的研究要上升到對“養心”的研究,或者說從對“消極養老”的研究要拓展到“積極養老”的研究。“消極地養”無異于等死,生活如果沒有了目標和價值,將是沒有意義可言的。老年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最重要的將是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實際狀況將直接關聯著老年人的滿意度。老年發展就是要“給歲月以生命”。“養老”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是初級的人道主義問題,而“發展”則是老年人的高級需求,是高級的人道主義問題。養老只是老年人不斷伸展的需求之鏈的出發點。

老年期依然存在著一個繼續發展的時期。“退而不休”現象的大量出現意味著“退職”的概念將逐漸替代“退休”的概念,職業只是一個工作平臺,其角色可能中斷也可以重新獲得。老年期不僅僅是一個養老的問題,也有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老年發展和老年價值問題。我們需要提倡新的五個“老有”,即“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老有所樂”。志工和義工是老年人積極的再社會化途徑。對于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寄托,道德升華和價值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需要在老年人群中傳播和發揚老年志愿者文化,鼓勵老年人的精神自養。志愿者活動可以在形式上非常多樣化,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本質是老年的道德發展和老年的價值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志愿者行動不僅可以樹立積極的老年人形象,而且可以幫助充實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井空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22| 国产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粗话肉麻对白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小说图片|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久久躁狠狠躁夜夜av| 末发育娇小性色xxxx|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日本内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 | 欧洲|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8米奇|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成年免费a级毛片|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精东|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性色|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国模小黎自慰337p人体| 妓女爽爽爽爽爽妓女8888| 久久人妻天天av|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极品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