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15:55: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精神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文精神 內涵 實踐 現代化
一、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于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后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尊嚴高于幸福。關于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于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于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于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謂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當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這分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獨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另一方面,每個人也要把他人當作精神性存在、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況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貶損他人作為人的尊嚴。
尊重人的價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須落實到尊重每一個個人。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的生命(和靈魂)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予以尊重。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充分實現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價值。同樣,每個人對他人也應該如此看待。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應該有助于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
二、對真理的探尋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許多敵人,主要敵人有二:一是習慣,所謂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問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再感興趣。如果說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敵,在它的支配下,科學探索的原動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當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則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態極其普遍,以馬上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標。愛因斯坦早已發出驚嘆:現代教育沒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殺掉,這簡直是一個是奇跡。現在的所謂素質教育往往也只是著眼于增加課外知識,擴大灌輸范圍,仍以有用和功利為目標,而不是鼓勵和保護好奇心。
第二,認真。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所謂根據,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在運用邏輯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確認的根據就成了問題。知識論成為哲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近代以來更成了主題。其中貫穿著一種努力,便是想把人類知識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礎上,否則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國哲學一向不重視知識論,知識論是最薄弱的環節。
蘇格拉底所主張的“知識即德行”是西方哲學家的普遍信念,中國哲學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識”。由于把知識本身看作目的性價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純粹的思想興趣、學術興趣、科學研究興趣的人,在從事研究時只以真知為目的而不問效用。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中,最容易產生大思想家、大學者、大科學家。中國則缺少這樣的氛圍,所以不容易出大師。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事實上,大科學家都不滿足于純粹經驗研究,他們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過實驗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統稱為廣義的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對非功利性的純粹智力生活的熱愛。這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對現實人生的超越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責任心,因為其他的責任可以分擔或轉讓,惟有這不能,必須完全靠自己承擔。然而,具備這種責任心極不容易,因為人們往往受習俗和時尚支配。約翰?穆勒指出:在僅關自己的事情上,人們從不問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氣質,或者什么能讓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東西得到發揮的機會。所問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別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們還不是在合乎習俗與合乎自己意向兩種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們根本是除了趨向合乎習俗的事情外便別無任何意向。由于他們不許依循其本性,結果就沒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學語文;人文精神
中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傳播文化、發揚文化、創新文化,這一點也決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縱觀現階段我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現狀卻可以發現,很多中學語文任課教師在組織開展語文教育教學活動時,卻并沒有給予人文精神教育應有的重視與關注,以至于影響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就針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借此為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內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反映的是對人的尊重,同時也承載了人的價值,所以,人文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普遍性的人類自我關懷。現階段,學術界關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仍然有著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但是從整體上看來,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幾個層面的內容:首先,人文精神強調的是對人所獨有的文化教養的重視;其次,人文精神強調的是以個體精神為原則,對人的尊嚴、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運用理性的重視;再次,人文精神體現的是以教養為基礎對人的情感自我發展和意志自我發展的重視;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對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讓學生逐漸形成哲學思維,并自主的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從而具備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這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讓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以及審美判斷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中的意境與底蘊,更好的陶冶學生的情操。
2.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實可行的,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
一方面從語文學科的學科屬性來看,其自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屬性,從而為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中學語文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從教學的內容到教學的形式均體現著人文情懷,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對策及建議
首先,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科學選擇。在組織和篩選教學內容時,盡可能的多選擇與表現人性、人道以及人權相關的作品,并注意引導學生去分析其所蘊含的哲理和人文內涵,以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為依托,結合中學生現實生活和學習的實際來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這就需要語文任課教師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并通過教材這一授課載體將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價值現象有意識的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以此來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最后,要重視學生語文能力訓練在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的重要性。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通過閱讀訓練和作文訓練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過程恰恰也是影響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過程。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例,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各方面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多數學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夠認識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況下,這種需求會自然而然的訴諸于閱讀。因此,如果語文任課教師能夠在組織開展閱讀能力訓練活動時,意識到閱讀能力訓練在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盡量的多選擇思想性和現實性較強的作品讓學生去閱讀,往往就會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于成義.語文教學更加關注人的成長――對當前語文教學的認識和看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
一、帶動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
語文學科知識針對性極強,因此,學習中的模式也相對固定,無論是哪個時期的語文學習都離不開聽、說、讀、寫等基礎模塊,為此學生也常常感到枯燥、單調。對職高學生來說,更加需要導入積極的學習意識,為此,從興趣著手,才能夠直達本源。在學生眼里,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是跳出一般知識范疇的新鮮內容,人文精神的提煉主體中往往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能夠以故事、傳說、新聞等更貼近生活、更富有色彩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并自主投入、領會。此外,對人文精神的關注,也能夠讓學生放開視野,擴大學科認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體會到語文學科的豐富底蘊,以及從人文知識的趣味性、綜合性特點中提煉出關注中心和興趣發散點,也由此轉變固定單一的學習概念,建立起更加開放、更加積極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完善人格,樹立職業道德
語文學科是學生對世界認識的啟蒙學科,語文雖然著重于文字、語言的傳導吸收,但它的深度內容還在于精神引導。一方面,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文字應用,還在于從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人格品質,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針對職高學生而言,對世界、對社會、對自我的認知能夠明確地從各自的職業規劃、職業建設中表現出來,因而教師還需要從精神角度牽引學生的道德與行為認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精神能夠給予學生直接的道德標準參考,讓學生從對人文精神的領悟中感受到心理共鳴,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并從人文精神的積極延伸中樹立起職業意識和職業信念,將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人文精神的長期浸潤下,學生才能夠一點一滴地修正人格品質,完善道德修養。
三、提升情感,體驗生命美感
情感是語文學習引導的深層次內容,將學生引向情感感悟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過程。情感領悟為固定、單一的語文知識點挖掘出了更豐富的體驗內容,為學生融入語感,領悟美感帶來了充足的動力。提升情感光從知識點中挖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還得將語文學習拓展到人文精神的層面上來,尤其對職高的學生,因為人生定位及自我認知的不同,更需要人文精神為他們指引方向。人文精神不指向道德高度,還有利于學生對生活、世界更深入地去體驗感知,無論是遣詞造句的拿捏,還是語言審美的感悟應用,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深度感染。隨著人文精神的深層次滲透,學生能夠擴大自己的感悟范圍,有意識地從生活中、思想中體驗生命美感,捕捉語言文字與內心的深度交融。人文精神的社會反射性和精神高度性也為學生的情感提升注入了更個性化的內容。
四、豐富內涵,沉淀精神素養
語文教學容納深廣,既包含著幾千年的國學文化底蘊,又融合了現代跨文化、跨地域的豐富元素。為此,只有沉淀精神內涵才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更具自主學習的意識力,也只有在豐富、深厚、敏銳的內涵感知下,才能夠讓學生建立更自由的思維空間,更靈活的感悟能力,從而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迅速地融會貫通,更加深入地消化應用。職高的學生面臨的是更早適應社會的要求,和更明確投入職業活動的個人充分準備,但他們對豐富內涵與精神素養的需求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學生少,在語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相交融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透過內涵沉淀,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綜合成對理想追求、職業計劃的合理、合情、合度的設想考量,能夠幫助他們在職業認知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關鍵詞:人文精神;美術教育;缺失;重構 文章編號:ISSN2095-6711/Z01-2016-04-0031
一、人文精神的意義以及重要性
所謂人文,《周易•象傳》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觀之,在我國古代傳統觀念中,“人文”是一種與作為自然現象而言的“天文”相對應的人文現象。在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浪潮中,涌現出的一大批杰出人文主義思想家對人文精神做出了重要的闡釋和發揚,催生出了以費爾巴哈所謂的“人本學辯證法”以及能夠代表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哲學為代表的現代人文。現代人文囊括了以“知道”為主要內涵的表示人類對自身文化的了解程度的人文知識,以及表示人類對文化意義和文化的內在價值的自覺程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質。狹義上的高校美術教育指的是以培養掌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美術繪畫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學從事美術教學,組織課外活動和競賽工作的中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而開展的一門具體的科目。而廣義上的高校美術教育則是指一系列旨在通過提高人文素養、提升文化品格、完善人文學習從而提升人文精神水平的訓練活動。其實質上是文化、精神、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抽象思維通過美術的形式所形成的具體體現。
二、高校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校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過度強調技法的學習,忽視情感體驗
當前的高校美術教育已經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教材五花八門,培訓機構林林總總,就教材的內容涉及看來,可稱得上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但存在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于,就美術教育發展結果看來,大體上都是偏離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現實基礎。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只是對作品進行了單純的了解,是一種脫離了人文精神而單獨建立起來的機械性記憶。這就直接導致原本應該生動活潑的美術教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失去了原來應有的活力。在更深的層面上導致學生的內心情感無法與美術作品建立聯系,無法從情感的高度與作品進行溝通。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在內心層面上走進作品的可能。
2.急功近利的心態占據上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到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各方面對于教育的理解和關注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聚焦在“升學”“就業”等字眼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美術教育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發展。急功近利的心態迫使美術教育不得不去迎合考試升學的需要,入職就業的需要,將原本應該重視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強調人的本體性價值的美術教育變成了增加分數的工具。消融了美術教育在弘揚人文精神方面的價值,僵化了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得原本應該在美術教育中汲取人文精神而自由成長的學生受到了束縛,生命本性的發展被壓抑,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徹底喪失。
三、高校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構
1.心態要保持健康
人文精神以人格健全與人格自由為重,實現的前提在于保持一顆健康的心態。健康的心態既包括在浮躁的社會現實面前能夠做到從容、冷靜,不隨波逐流,更不要急功近利;也包括奮發向上的樂觀心態,獨立開拓的進取心態。以健康的心態為基礎,才能夠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保持冷靜分析的態度,醉心于藝術的世界里,盡可能的領悟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2.堅持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美術教學中也應該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揚學生的課堂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幫助學生早日建立起能夠深入作品世界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體會和領悟能力。教師要注意運用包括紋理、色彩、形狀、明暗等美術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注意培養學生在點、線、面、描繪、摹形等基礎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將人文精神與美術實踐建立聯系的時候更加的游刃有余。
3.課程設置要凸顯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
人文精神的內核在于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在美術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做到對以人為本有著深刻的理解,既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狀態,也尊重美術作品的年代背景和精神內涵,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將二者巧妙結合,從而使學生既能領悟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又能提升自我的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實現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上的雙重豐收。
四、結束語
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是學生了解蘊含在社會中的人文意義,掌握人文精神,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人文性的文化學習理念,一方面要堅持誘導性學習的原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在積極的課堂氛圍中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美術知識;更要通過對具體的美術作品內涵的闡發,揭示蘊含其中的人文內涵,介紹作品誕生的人文背景,從而幫助學生能夠理解作品所表露出來的感情,在情感的層面上做到與作品之間的交流溝通,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領悟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碧原.論中學美術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2
關鍵詞:建筑設計, 人文精神 ,相互關系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organic whole, not only can make the nature harmoniou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till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humanities spirit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designer.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humanities spirit, mutual relation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西方現代建筑思想的影響,被現代主義奉為經典的名言“功能決定形式”,“少就是多”的設計原則曾風靡一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常常過分強調功能,忽視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各種需求對建筑設計的要求。而今,時代已不同于以前,人與世界的關系變得更復雜,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品位變得更高。單純以功能主義的理性邏輯的態度對待建筑設計,已變得不合時宜。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如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建筑設計中更多的體現人文精神,成為當下建筑設計中應關注的課題。
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加強建筑設計與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研究,認真協調建筑與人、與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建筑設計建立在各種需求和體驗之上,將建筑設計和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努力打造自然和諧的現代建筑。是建筑師在設計中應努力追求的目標。
當前人文精神的內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前進,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要想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將人文精神融進建筑設計之中,必須對當前人文精神的內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人文精神內涵可歸納以下幾點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
人文指“區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于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過度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本事。
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的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在對待自身問題上,從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轉過身來,人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自我反省更加真誠,越是這樣,人們對于精神層面追求就越強烈。在反思過程中,人們不但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在反思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反思過程中,人類逐漸將思想定位于“和諧”,其人文精神也逐漸發展為“和諧”的人文追求,人是自然的人,人只有完全融入自然才能夠生存,離開了自然人類簡直寸步難行;作為自然的一分子,人只有和自然發生關系時才能真正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和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才能夠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從這個層次上來看,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核心內容就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二、建筑設計與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
1、建筑設計與“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
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源遠流長,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思想內涵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所以在傳統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的思路中充滿著這種思想,在設計時也遵循自然法則,將建筑的整體設計和宇宙和諧相統一,這樣的設計方式不但體現了人類的最高人文精神追求,而且完美體現出自然的秩序與和諧。例如:在傳統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普遍將房屋設計成四方形建筑,并且面南背北,就體現出了“天圓地方”,采納自然溫度的人文精神。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在探尋“天人合一”的建筑設計理念,并將其付諸實踐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向著自然的深處進發,向著更加深邃的自然前進。這個過程,盡管是一個建筑設計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筑設計師的人文思想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拓展,思想內涵得到了深化和升華。
時展到了近現代,建筑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建筑空間具有了更大的想象力,原來不容易展現的內容得以輕松展現,原來無法進行的建筑設計變得更加的輕松,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在建筑設計上的應用,使得建筑師可以隨意展示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并在計算機內進行模擬驗證建筑,在這種情況下,建筑設計師一方面在設計中闡釋“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將這種精神的精髓不斷地進行拓展。
2、建筑設計與“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
建筑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空間,是人們對生存空間的具體化,在建筑空間內,既存在著具有積極意義的空間,又具有消極意義的空間。積極空間就是能夠達到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空間。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這項內容,努力打造適合人類生活的具有更多積極空間的現代建筑。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要深刻體會到建筑空間是一種充滿秩序的空間,它不但具有幾何性,而且還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建筑師一方面要在滿足建筑基本設計要求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地將人們對于生活和世界的人文追求融入其中,張揚人的個性精神,完美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在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的時候,他們一方面要考慮整個建筑空間設計上的客觀邏輯是不是合理,另一方面還要將人們對于整個建筑空間設計的主觀感知融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建筑設計師的目光常常越過普通人的頭頂,將其投向更加深遠的空間。為了完美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建筑設計師認真思考建筑設計中每一項活動是不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是不是能夠讓人們更加的舒適和愜意,從而在設計過程中盡最大可能讓整個建筑空間與人的生活生產活動產生對應。在思考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其人文精神也得到了發展。
三、建筑設計中人文精神的實踐
“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現代建筑最基本的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其主要表現為滿足人們的需求,創建能夠滿足人們各種行動的空間環境,從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行為需求。
1、建筑設計要盡量滿足人們的行為體驗
①、建筑空間的設計
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空間的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關鍵性問題,這些空間就是人們生活的房間,由于每一個房間的使用目的不同,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其使用功能融入“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形狀以及空間的采光通風等基本要求,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需求,同時建筑設計師還要認真注意使用功能的協調性,在空間的各功能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要盡可能進行協調,按照主次矛盾,進行適當的調整。另外,在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還可以按照將不同的功能空間按照需要進行組合,從而設計出有效的群體性空間。在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空間之間的關系以及聯系狀況,空間的特殊要求,例如:公開程度、私密程度等內容。
②、建筑設計的實用性
建筑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們不同的建筑功能訴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要巧妙處理使用空間以及公共交通空間之間關系,充分認識到公共交通部分的輔助作用,在滿足人們通行要求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設計出更容易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功能空間,從而有效提高整個建筑的平面利用率。
2、建筑設計要盡量滿足人們的感官體驗
感官體驗是人們在行為需求被滿足之后的更高層次的追求,其主要內容既包括生理需求,也包括心理需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要盡量設計出既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建筑,又能夠設計出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建筑。
⑴、建筑設計要盡量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首先必須努力打造接近自然的室內環境,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求。例如在針對室內環境的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師首先要將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在努力降低室內污染物的基礎上打造人們舒適生活的內部空間。在設計時,設計師可以巧妙設計窗戶,利用自然風進行通風的方式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另外,在裝修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綠色環保的裝修材料,同時,還可以采取種植綠色植物,使用空氣凈化器等方法不斷提高室內空氣的質量。
⑵、建筑設計要盡量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可以使用多種設計手法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建筑形態的設計上,獨特的建筑形態能夠給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恰當的造型可以給人更加舒適的享受。為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要橋面利用多種設計技巧,努力打造形體簡潔,造型優雅的現代建筑。
四、小結
總之,大力加強建筑設計與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系研究,認真協調建筑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建筑設計建立在需求和體驗至上,將建筑設計和人文精神融為一體,不但可以打造自然和諧現代建筑,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虹冰 胡玲.建筑的人文精神尋思.高等建筑教育.2005.09
2、敖長.以“人文精神”看待建筑設計.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1
關鍵詞:《文心雕龍》 儒學 人文精神 表達
《文心雕龍》作為古典文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論專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主張“原道”精神,強調“文而明道”,以圣人為榜樣,以經典為旨歸,提出“原道”是所有文章的根本立足點。毋庸置疑,《文心雕龍》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價值,是中華文學理論史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之所以能夠成為千百年來不變的經典,不僅是因為它氣勢恢宏的結構,而且還由于它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自西漢以來,儒學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核心,始終占有文化統治地位,它所形成的豐富人文內涵,成為了華夏民族的靈魂。“仁”是儒學的一大核心思想,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因素,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價值和人格精神,無疑,《文心雕龍》繼承了這種傳統,并以儒學“原道”精神貫穿全篇,對儒學人文精神進行了充分表達。
一、儒學人文精神的思想內涵
我們知道,“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內核,可以說,儒家文化實際上就是“人”的文化。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體驗以及道德人格的實現等內容。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在最早的儒家典籍中便已經出現了“人文”的概念,并已經具備豐富的道德內涵。群經之首的《易經》中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就代表社會人倫,“化”表示教化,是道德教化思想的開端,由此可見,一開始的“人文”便是一門“化成天下”的大學問。儒學人文精神在肯定個體價值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提高人的地位,將人視為“三才”之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指出在和自然相處的過程中,要做到“不違天時”,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人際關系方面,儒學強調人的本質,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對人的尊重,這也是儒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在個體修養方面,儒家主張要達到“仁”“智”的雙重境界,同時還不能丟失理性。仁義禮智圣是德,屬于天道,仁義禮智是善,屬于人道,上順天,下合地,中適人,最終達“天地人和一”的至高境界。此外,儒家天下為先的精神具有強烈的入世色彩,激發了人們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個體價值和尊嚴一直是儒家強調的重點,儒學認為人與天地等齊,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具有鮮明的人本精神。因此儒家在個體人格修養方面主張知行合一,與道家消極遁世思想不同,儒家具有剛健向上的精神,充分激發了人們憂患意識。由上可知,以人為本的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滲透在儒學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儒學人文精神在《文心雕龍》中的歷史沿襲
對儒學人文精神的沿襲首先表現在宗儒的傳統上。《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以宗儒為創作思想進行構思成書,而全篇又始終以儒家經典為論證依據。劉勰認為儒家圣人所撰的經書是不變的“至道”,不僅“旨遠辭文”,而且是“不刊鴻教”,將儒家經典奉為圭臬。他認為儒家經典揭示了世間最為普遍的道理,是不變的真理,是人文精神的媒介,主張要以儒家經典為后世典范。《文心雕龍?序志》有云:“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之群言雕龍也。夫宇宙綿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智術而已。歲月飄忽,性靈不居,騰聲飛實,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于日月,方聲氣乎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這里的古來文章,實際上就是指儒家之經典,劉勰對儒家思想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表現在創作出發點上。自東漢末年以降,儒學逐漸勢衰,直至魏晉,玄學成為主流思想,在文學創作上開始以辭藻華麗為美,尤其是齊梁時期,文章庸俗華麗,形式蓋過內容。文學創作過分強調形式之美,完全忽視了內容之麗,劉勰對此表示極大的不滿,并認為這些華而不實的文章,完全不符合儒家文學創作理念,已經背離了文學發展最初軌跡,是齊梁文學的一大詬病。為了扭轉這種文風,劉勰主張文學創作要“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借此來矯正這種浮華萎靡的文風,而他所說的“根”、“源”實際上就是儒家典籍。從創作出發點上,我們不難發現儒家憂患意識是劉勰創作的根本思想和指導理念。
三、儒學人文精神在《文心雕龍》中的表達
(一)“原道”精神
以人為本是儒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而《文心雕龍》中的“原道”精神正是體現了對人的尊重,是對人的生命本體的一種內在觀照。《文心雕龍?原道》作為首篇,全面闡述了作者的文學創作觀念:文原于道。這里的原就是本,而道便是自然之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自然之道也……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不難看出,作者所闡述的思想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完全溫和,并突出了儒家“自然為文之本”的人文精神特征,這種創作理念同儒家的“原道”精神和文以載道的文學創作理念有著本質的相通之處。在談到人文的發展史時,劉勰充分肯定了孔子在文化集成方面的重大貢獻,并指出《六經》的根源便是道,圣人遵循自然之道來進行文學創作,而文學創作又揭示和闡明了自然之道,進而賦予了圣人之文以“鼓天下之動”的功能。而要想“鼓天下之動”,就必須具有真和善的內容,換句話說,文章要充分體現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能夠對社會起到道德風化和倫理教化的作用。
四、樹德建言的人文精神
劉勰將傳統文人所追求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和樹德建言的儒學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在《文心雕龍?序志》中,劉勰明確指出創作該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流芳百世。“夫人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于日月,方聲氣乎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又說“而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離本彌甚,將遂訛濫。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異,宜體于要。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只有儒家經典才有助于道德教化,這充分體現了儒學人文精神。此外,在《文心雕龍?諸子》中有云:大夫處世,懷寶挺秀;辨雕萬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隱,含道必授。條流殊述,若有區圃。傳統文人所追求的三不朽,一是要建立品德,二是要建功立業,三是要著書立說。劉勰感嘆人生如草木,匆匆而過,所以樹德建言,實乃“不得已也”。這也充分體現了儒家的憂患意識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有生之年要著書立說,建立功德,以便能夠流芳百世,這無疑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
五、剛健中正的人文精神
風骨是一種文學風格和詩學境界,這種精神主要來源于儒家剛健中正的人格精神。儒家強調以人為本,以儒學觀點來講,剛健中正才是真正的人格,是最為寶貴的一種人格品質。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應該具有像松柏一樣不畏嚴寒的堅毅品格和高尚品質。《文心雕龍?風骨》篇對“風骨”進行了全面探討和闡述,而這無疑深受儒學剛健中正的人文精神影響。從《文心雕龍》開始,風骨一詞正式成為一個詩學概念,劉勰在開篇伊始便肯定了風骨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文章的生命之源。而風骨精神強調的“剛健有力”恰好符合儒學剛健中正的人文精神,可以說,“風骨”精神離不開傳統文人對高尚情操、正直不阿的人格追求。
六、結語
《文心雕龍》所表達的人文精神是對儒學人文精神的一種傳承,作者劉勰的創作理念和價值訴求都充分體現了對儒學人文精神的歷史沿襲。“仁”是儒學的一大核心思想,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因素,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價值和人格精神,無疑,《文心雕龍》繼承了這種傳統,并以儒學“原道”精神貫穿全篇,對儒學人文精神進行了充分表達。作者以《文心雕龍》為儒學人文精神的傳承媒介,以自身的人格品質為依托,以原道精神為支撐,主張立足于儒家經典來激活文學生命力,彰顯剛健中正的人文精神,進而探究文學之道,喚醒人們的憂患意識和精神人格。
《文心雕龍》是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第一部體系完善的文學理論著述,是一座難以跨越的理論巔峰,千百年來,對它的研究從未中斷過。毋庸置疑,儒學人文精神是其思想核心和整體綱領,“宗儒”、“原道”是其創作的根本立足點,儒學人文精神具有深層潤澤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文心雕龍》深厚的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1]羅孟冬.試論劉勰《文心雕龍》的文體論[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1).
[2]鄭歲黎.試析《文心雕龍》的儒家文學思想[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王文生.《文心雕龍》思想體系考辨[J].文藝理論研究,2011(04).
[4]童慶炳.《文心雕龍》“物以情觀”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5]龔賢.論《文心雕龍》的雅俗觀[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關鍵詞】人文精神;大學數學教育;應用
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是現在素質教育對大學教育的又一新要求,各大院校都在積極的將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學的各學科教育中去。因此大學數學教育也不例外,在現在的大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除了對高等數學知識進行傳授外,已經越來越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將數學知識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悟數學背后的文化精神內涵,豐富了數學課堂教學內容。
1.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對人類至關重要,它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文化,展示著人類自身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內涵。人文精神的內容既包含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涵蓋了人類對世間萬事萬物的理解。由此可見人文精神關系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影響著整個民族,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左右著全人類前進的方向。
1.1人文精神的內容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構成了現在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系。人文精神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全世界各國各區域文化的形成,是所有文化發展的中心。通過對一個國家地區的人文精神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可以很好的判定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狀況,掌握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內涵。因此人文精神在內容上涉及了國家或地區的區域文化發展,國民精神風貌,民族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內容,全面的展現出了一個地區人文修養水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系。
1.2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人文精神的推廣與文藝復興密不可分,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文精神的火光從世界的角落漸漸照遍了整個世界,推動了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發展。人文精神主要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凸顯人的理性,激勵人們掙脫神學的束縛,將人擺在重要的位置。通過人類不斷的改變世界,認識世界,使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鼓勵人們勇于追求幸福生活,實現人生理想,重視人的價值,重視精神的作用,通過人文精神的進步推動全世界的發展。
2.人文精神在大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
2.1加強學生對數學發展史的了解
在傳統的大學數學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僅僅只對數學知識進行講解,整個授課過程枯燥乏味,凸顯出數學學科的理性,嚴謹,客觀的特點。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思想的關注,沒有著重建立學生健全的人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現在的大學數學授課中教師應嘗試將數學的發展歷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將理性的知識賦予感性的色彩,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教師應加大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從數學的發展史中有所啟發,學習先輩努力鉆研,永不放棄的精神。
2.2在大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人文關懷
目前的大學數學教學內容多是以數學知識為主沒有人文精神的內容存在。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為依托從教材中發掘人文精神,將人文精神與數學知識相結合。通過數學知識的授課,傳播人文精神,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教師在教授復變函數的過程中,就應透過數學知識,對多復變函數的開拓者華羅庚進行介紹,讓同學們學習華羅庚拼搏進取的精神和他高潔傲岸的愛國情操。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使課堂的教學更加的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知識,也間接的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取得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2.3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加強民主意識
人文精神就是突出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因此在大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應加強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擁有充分的發言權和自,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教師進行良性的溝通,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堂授課方式。讓學生在大學數學教育中找準自己定位,發揮自身能力,積極的學習數學知識。這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民主意識,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出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人文精神在大學數學教育中的具體體現。
2.4組織專家講座,發揮榜樣力量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因此各大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智的健康發展,引導大學生端正思想,健全人格。而組織專家講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各大高校應積極的組織數學界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講座。講座的內容應至少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就先進的數學知識,數學今后的發展等學科內的知識進行介紹。另一方面則要著重向學生介紹自己的人生經驗,求學歷程。為學生樹立出一個真實的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扶正學生消極思想,激發學生奮進的決心。
2.5通過數學探究,提高學生自強精神
數學計算繁瑣復雜,思維邏輯嚴密,因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在數學解題方面費盡周折,絞盡腦汁。鑒于此,大學數學教師應利用數學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進行數學的探究,通過對數學題目不斷的計算與思考,讓學生學會坦然面對失敗與成功,面對數學題目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的對數學題目進行鉆研。通過這種堅持不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和勇于鉆研,自強不息的精神。
3.人文精神在大學數學教育中應用的意義
3.1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在知識和文化上要求嚴格,還對思想修養等多方面的素質進行了要求。因此大學作為向社會輸送英才的搖籃,應加大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人文精神應用在大學數學教育中,是學校為提高學生素質進行的一次有益的嘗試。讓思想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通過教師授課潛移默化的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的內涵,促進學生思想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2推動大學數學教育的發展
我國社會正在進行著突飛猛進的發展,發展是現在社會的硬道理,因此數學教育只有不斷的發展,才能緊跟大學教育前進的步伐,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由于傳統的數學教育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著不足,因此將人文精神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是對大學數學教育的一次補充,豐富了大學數學教育的內涵,推動了大學數學教育的發展。
4.結束語
人文精神不僅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的活動進行著約束和指導,促進著人類的發展。因此將人文精神運用到大學數學的教學中去是現在大學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通過在數學中引入人文精神,可以很好的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思想素質,提高人文修養。這是素質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具體運用,是現代化教育的客觀要求。 [科]
【參考文獻】
[1]徐聰,王憲昌,劉鵬飛.數學教育與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12(34):57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