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人文地理學科體系

人文地理學科體系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2 09:0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地理學科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文地理學科體系

篇(1)

一、人文地理學較低的學科與社會地位

盡管學科在持續地成長,人文地理學在中國的發展也有相似的境地,學科體系真正的建立是在建國后,但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開放后才得以自由的發展。人文地理學不管是作為理學還是作為社會科學與其他學科在橫向比較上,都不如其他學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歷年報考地理專業人數較少,錄取到地理專業的學生往往是調劑錄取;(2)社會各個用人單位對地理專業學生限制。對于目前學生主要的就業渠道“考公務員”抑或企業往往都不需要地理專業的學生,地理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往往就業范圍是中學教師,去城市規劃部門、國土部門等相近專業工作的只占很小比例,其就業競爭的壓力來自于與這些部門專業等更為貼近的學科;(3)在學科地位上,中國人文地理學是屬于理學學科。但從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上面,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相去甚遠,其研究成果在理學上得不到普遍認同,《地理學報》、《地理科學》等最高級別的期刊上刊載人文地理類的文章數量相對少;同時,在學科評獎上,獲得“科技進步”獎項的也是自然地理的研究。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范式上還不為中國的社會科學接納,研究成果也較少獲得“哲學、社會科學”類的獎項,得不到應有的身份認同,在學科上處于尷尬的境地。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與社會地位不高的原因,與其學科特性有關系外,更主要是這門學科的學科目標在教育、研究與服務上的脫節。(1)在教育上,與中國的高考體制有很大關系。在中國的高考歷史上,地理曾經不是高考學科,或主要的高考學科,近年來“3+1”的高考模式,地理才與除了語、數、外的其他學科獲得同等的高考地位。即使參加高考,也是被作為文科生的高考科目進行,而大學地理專業卻大多不招文科生。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形成了大學地理教育與中小學地理教育的脫離。(2)建國以來,地理學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一門學科應有的貢獻,但卻在政府決策、用人上得不到深度認可。大學地理專業的開設大多數在師范大學,其目的是為中小學培養地理教師,因此造成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脫離。只有當三者都得到很好的發展,并能良性互動的情況下,一門學科才會有其應有的地位。

二、學科深受歐美國家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后,大多數學生公派留學,尤其近年來以項目聯合培養方式,去合作國的學校學習一年或半年。訪問學者和學生的目的地不僅僅是美國,還有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英語國家,而非英語國家的留學人數較少。出國留學拿到博士學位回來的學者還不多,而以訪學,只留學半年或一年的則較為常見。這樣的結果是:以出國歸來的學者掌握了西方的科學研究范式,并熟知學科研究前沿,帶動了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的國際化過程,比如保繼剛教授的美國留學,歸國后著書《旅游地理學》,一直是人文地理學學科的標桿教材,其研究的實證范式,研究成果帶動了旅游地理學的發展。在人才培養上,關于旅游會展、小企業、社區參與等方面的視覺和立意也是基于其長達三年的留學背景。但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在校學生的出國訪學,尚缺乏在本國研究的扎實基礎,幾乎是剛熟悉國外環境后就返回國內,也缺乏在國外進行研究的工作經驗,大規模的留學現象與20世紀20至40年代相同,但難以培養成學貫中西、頻繁涌現像竺可楨等地理的大師級人物,對引領地理學發展還非常有限。

三、中國人文地理學的跳躍發展

中國的人文地理學在改革開放后,對國外理論實施了很好的“拿來主義”,建立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也確立了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歐美人文地理學六十年的發展現象,在中國的三十年的歷史和現在都能發現,只不過集中程度不同。至90年代以來,學界熱衷計量科學,數理分析得到廣泛應用,從《地理學報》刊載論文的研究方法上就可以發現。結構主義、新文化地理學和女性主義等在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也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周尚意的結構主義、李蕾蕾的新文化地理學及唐雪瓊的女性主義等為視角申報的課題都獲得了立項。

中國躍進式的人文地理學的繁榮,學科分支多,幾乎每一分支都有追隨者,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學論文和成果。但不容樂觀的是,堪稱翹楚的研究成果還未得到國際認同;習慣于運用“舶來”的理論,而少自身的學科貢獻;西方研究形成的學科話語權對中國地理學的桎梏。究其實質和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1)人文地理事象明顯的豐富的區域特征,有很多的題材,學者們就某一現象的調查、描述研究都可以進行;(2)正如保繼剛、朱教授(2007)分析的一樣:由于更多注重的是實用性,如注重規劃、戰略等,而缺乏理論方面的系統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科的發展根基。對實用層面的過分強調可能使學界忽視了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也會嚴重弱化地理學的特色,失去地理學的學科優勢。此外,人文地理學作為社會科學科特性明顯的專業,如果總是按照舊思維用自然科學的標準去要求它,過分強調數據和模型的應用,而忽視或排斥質性研究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可能會使學科本身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束縛;(3)社會環境與教師評價機制。改革開放后,收入與生活水平、財富分配出現新的情況,高校教師工資普遍較低。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如旅游、區域發展、城市規劃等方面,給高校教師帶來了大量的機會,很多教師在利益推動的情況下,盡力爭取項目,大量的橫向課題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也耗盡了老師們的精力,削弱了老師們對科學研究的熱情。更致命的是,在這種氛圍下培養的學生會以評職稱、做項目、掙錢為人生目標,大量有才氣的學生的夢想夭折在走向人文地理學的學科殿堂的路上。同時,隨著高校擴招,學生迅速增多的情況下,各高校地理院系教師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對評職稱、和科研項目競爭也非常激烈,在學術刊物自身壯大、利益爭奪的情況下,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數量快速增加。但研究方法成為變“實證為虛證”、普遍缺乏第一手數據、成果貢獻上有限,真知灼見者很少。這種由于評價機制引起的學科快速但不健康的發展,導致了學科的表面繁榮;(4)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來源于歐美地理學,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成果表述上在吸納的同時,也主觀的靠近,國內對論文的評價以SSCI為最高標準。一方面向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看齊”,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在迎合雜志的偏好。這種結果是中國自身研究得不到正確定位。學科的發展在普遍借鑒國外的成果,并以其為評價標準下,會導致地理學自身“話語權”喪失,影響學科的健康發展。如何利用西方的表達范式,研究中國的人文地理問題,需要學者們不懈的探索。

四、霧中前行的中國人文地理學

30年來的人文地理學繁榮發展,是在吸取西方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基礎上的,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及學科體系。但目前,全球地理學的發展也在面臨著自身的學科問題,包括地理學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研究領域上都逐步與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重疊,學科的邊界逐步消解,學科特色逐步消失。如何走過這“喧囂的六十年”,走入一個全新的道路是地理學面臨的問題,中國人文地理學一直尾隨的車燈在逐步暗淡,失去了國外地理學的領航,猶如霧中前行的車輛。但歐美人文地理學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很多為人所不見的學科積累,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正如學者所說,這種“舶來理論”尚未能根植于中國本土(劉云剛,2008)。所以,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面臨更嚴重的問題。

目前,在這一混沌的格局中,也有一些學者在理性的關注地理學發展,包括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發展問題,劉云剛教授提出的“中國地理的二元論”,從研究領域、人員結構等方面分析“外來的理論地理學”與“內生的區域地理學”等二元現象,制約了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也有學者提出人文地理學提出的“play with words”還是“play with number”的思考;也有學者指出通過新加坡著名地理學者Li-Likong 近來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地理學融合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成功案例。

從目前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看,應結合地理學的教育、研究與服務的學科目標,來發展人文地理學學科。服務需要另二者的理論支持與知識基礎,并為“發現”與知識傳播提供渠道,它需要“求善”的人文情懷;教育是走向人類文明的途徑,并為另二者輸送人才與知識儲備;而研究是地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發現,追求真理是通向文明的進程,并通過教育和服務來實現,其目標的實現需要地理學者“求真”的科學素養。因此,只有廣大人文地理學者真正走入對現實社會的研究中,變目前的“虛證”為真正的“實證”,吸納國外的理論與范式,完善研究方法或發明新方法,才能提煉學科理論,并形成中國自己的學科特色,也才能形成與國際對話的中國人文地理學。

參考文獻:

[1] Ron Johnston.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

篇(2)

1.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研究性教學,也稱研討式教學,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泛義的理解,研究性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是利用來自實踐或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案例或問題進行類似研究的訓練。是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與文獻閱讀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研究性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是讓學生獨立地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學方式。

2.人文地理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原則

以學生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其教學過程必須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參與性;學生全體、全程、全面、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

以學科為本。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中“研究”討論的焦點是“人文地理”,集中體現其科學性、研究性、社會性、生活性、時代性、地域性、綜合性、邊緣性、預測性的內涵與特色。

開放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形式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資源開放;學科開放;教學系統開放;研究結論開放;學生思維、情感開放。

有效性。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學時間有效、教學內容有效、實踐應用有效,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研究性教學的教育價值。

系統性。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活動滲透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課后作業、考試形式、學位論文等各個教育教學環節中,關系到教育、學習、管理、評估等多個層面,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工程。

3.人文地理課程研究性教學的目標

基于教師的目標。教師在策劃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的“預案”中,要研究教育規律,提升教學質量;審視人文地理學科前沿,提升人文地理學科水平。

基于學生的目標。學生在落實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實踐了人文地理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基于教學的目標。在整個研究性教學活動中,創新人文地理學教學模式,變革人文地理學的學習方法,構架教學與研究為一體的教學活動有效機制,實現人文地理學教學革命。

4.人文地理課程研究性教學內容的選擇

研究性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要求。一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要求教學內容選擇應注意:體現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重視人文地理學的科學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實用性。二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要求學生具有研究性教學內容的學科背景、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研究條件等。

研究性教學選擇的具體內容。包括經典性人文地理問題、社會性人文地理問題、前沿性人文地理問題、生活性人文地理問題、鄉土性人文地理問題、時事性人文地理問題。

5. 人文地理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本要求與模式

研究性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形式的多樣化:研究性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過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按照“問題的提出——引導——準備——指導——實施——展示——評價——理論提升——實踐應用”的思路、層次逐步落實完成。使研究性教學過程是有序的、開放的、主動的、互動的、探索的、求真的。目標的多元化:真正實現人文地理學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研究與創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教育。

研究性教學實施需處理的六個關系。人文地理研究性“問題”的選擇與課程教學目標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主導、問題的激發者、教學過程的策劃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學效果的反思者,學生—主體、問題的解決者、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學效果的體現者;理論與實踐關系:切入—印證—融合—升華;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時間安排、信息來源、問題分析與解決;基礎與拓展的關系: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實踐、應用、拓展;有序與無序的關系:組織與自主,放與收。

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模式。分為“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模式橫向體系(圖1)和“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模式縱向體系(圖2)。

二、人文地理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意義

1. 有利于優化教學情境與教學系統的開放性

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強調開放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由管理者、評判者轉變為合作者、協助者和服務者,主要為學生創設友好的發展環境。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學生之間是合作關系。在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思維方式也從單純的教師思維到復雜、多向、多元的師生共同思維,從封閉走向開放。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對教學形式是開放的,以課堂、校園、社會為平臺,采取自主型、問題型、體驗型、交流討論型、研究型等多種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社會、野外相結合。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的內容是開放的,表現在教材與其它教學資源的結合。教學視野不僅限于課堂、教材、考試,而是隨時把師生引向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全球性、區域性、地方性人文地理問題的關注中,大大拓寬教學的空間,使其得以在更廣的視野空間中發現、研究、解決問題。

2.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傳統的人文地理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成了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人文地理研究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從人文地理知識的被動接受和吸納者轉變為人文地理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人文地理客觀世界的探索者。研究性教學蘊含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揮學生自身非智力因素中對人文地理需要、動機、理想、興趣、愛好、意志、情感、習慣等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的“人文地理”情意因素,尊重信任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文地理問題,在實踐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文獻檢索、自主學習、口頭表達、互助合作,以及發散性思維、綜合分析等多方面的人文地理能力和綜合素質。不僅重視學生的智力發展,而且更加重視學生人文地理的動機、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激發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人文地理的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思維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判斷辨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協作互助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批判創新能力。

3. 有利于教師的自身發展與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學習者、參與者、研究者”,教師的作用是積極的、主動的、主導的。要實現研究性教學,教師必須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思想,研究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形式與方法,研究理解課程內容的宏觀結構與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研究“時事性”人文地理、“區域性”人文地理,研究學生的人文地理學、地理學以及總體知識背景與知識水平,研究學生對人文地理學、地理學以及總體知識的心理需求與理想愿景;要實現研究性教學,教師必須整合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自身具備人文地理學、地理學以及寬厚的相關學科知識背景與開闊的學科思維通道,具備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善于評價,發揮表揚的藝術,更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動力,具備對學科、課程、研究性內容、學生心理、研究性教學過程的宏觀駕馭能力。所以,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同步發展、共同進步的過程,是教師自身發展、自我創新的過程,是全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

篇(3)

關鍵詞:大數據;人文地理學;研究

1“大數據”的定義與類型

總的來看,當前仍然沒有形成對“大數據”統一的定義。早在17世紀,哲學家們使用“數據”這一詞匯,專指真實的、反映事實的相關信息。長期以來,研究過程中的“數據”指的是依據某些傳統調研方法(例如:問卷、訪談、日志等)收集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所抽象表達出來的意義。進入20世紀80年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存儲、交換與計算過程。特別是互聯網的使用,遺留下大量的數據“痕跡”,而且產生的速度也是日益增倍。據Hilbert等的研究表明,僅2007年人類大約存儲了超過300EB的數據,而人類存儲信息量的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4倍。這一海量的數據被形象的稱為“大數據”,這一定義突出體現了數據規模大的特征。

簡單來看,“大數據”可以大致劃分為三種類型:直接觀測型、自動獲取型與自愿貢獻型。①直接觀測型主要是指由各種電子監視器等(例如道路卡口攝像頭)直接觀測的數據,往往針對某一特定地方或人(群)。②自動獲取型數據是由于電子信息設備或相關網絡應用程序的使用而自動留下的網絡“痕跡”。例如網絡中留下的搜索與瀏覽記錄;網絡購物留下的交易數據、快遞包裹留下的轉運記錄;出租車gps記錄的時空出行路線、智能公交卡記錄的上下車出行記錄;手機基站檢測得到的手機用戶位置、手機用戶間的通信記錄等。③自愿貢獻型數據是人們自愿在網絡上或分享的數據,主要是社交網站上使用者的相互作用,例如社交網站簽到留下的時空數據、社交網站用戶的社交關系網絡、社交網站用戶的相關言論,以及Frickr等分享網站上游客上傳的照片信息等。

2“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變革

從人文地理學發展歷程看,大數據迎合了人文地理學“計量轉向”與“社會轉向”的發展規律。1950年代,得益于計算機處理數據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學研究出現了“計量轉向”。數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間研究的方法基礎,避免了簡單、抽象、定性的約束。特別是舍弗爾(Schaefer)等為代表的學者倡導地理學是一門追求普遍規律的實證主義科學,并力圖借助數學模型等工具發現空間法則。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詳細的、實時的信息,有助于社會科學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細化地研究各類社會科學問題,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攜帶的地理空間屬性,無疑也為關注空間的人文地理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在當前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大前提下,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內爭取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提供了新的契機。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為主到計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興起,到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數據環境以數據驅動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這其中通過對人與自然交互活動過程的實時、精細、動態感知,使從原先只能由結果去推斷過程的研究模式轉變為可以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實現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這就是以數據驅動,特別是大數據環境人文地理學研究范式的一個創新。

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帶來的變革除了思維模式以外,對現象與要素數據的實時性、覆蓋面、精細程度(實時監測數據)也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傳統統計數據由國家權威部門提供,而大數據時代到來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統計數據的提供者與者(VGI),這是一種由下至上的自發數據收集形式,可能促使傳統統計數據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帶有空間信息的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了機遇。大數據與計量地理革命以及社會轉型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其提供了大量帶有時間與屬性信息的人類行為數據。新的數據源:大數據時代向通常以傳統統計數據為研究基礎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來源、方法論、思維方式。數據采集方法也已經從傳統的統計年鑒數據、調查問卷數據、訪談數據轉變為網絡數據(社交網絡數據)與新的空間定位數據(GPS,智能手機,位置服務等)轉變。

3大數據應用于人文地理研究的總體框架

大數據已經滲透至國家、區域及城市經濟社會與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人文地理的研究應抓住大數據這一機遇,對城市居民活動、企業空間布局、公共服務供給及城市治理等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總體來看,人文地理研究或應用的框架構建需要以大數據為核心。通過網絡數據挖掘或信息設備采集等手段獲取主題網站、社交網站、智能手機及城市傳感器等行為活動數據,利用傳統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科學GIS等數據分析工具對大數據進行相關關系分析,并結合部分傳統數據對研究主題內部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把握,從而構建以居民個體或群體組織行為分析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支撐平臺。

在此數據平臺基礎上,城市地理學研究應重點關注居民行為、活動等及其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組織和結構的變化;社會地理學研究則需要集中分析社會群體特征、網絡、活動等及其影響的社會空間分異或融合;政治地理學研究則通過基于輿情分析的國家或地區間地緣政治關系判斷政治現象發生和影響規律;旅游地理學研究應強調旅游者行為分析在旅游出行方式、資源選擇、旅游體驗及設施應用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交通地理學研究可以以基于電商大數據的物流組織分析為切入點來優化區域或城市內部的交通網絡;經濟地理學研究應系統模擬企業生產、經營、遷移等行為活動及其對區域或城市生產力空間的影響;文化地理學研究則需要從大量居民活動或情感數據中分析城市文化特質或結構來探討人類文化活動對區域或城市的影響;軍事地理學研究可以側重對大體量地理環境、政治因素、突發事件等信息進行安全評估來制定軍事戰略方針。同時,還應借鑒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情報科學、心理學、數學及城鄉規劃學等其他相關學科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手段來不斷完善大數據時代人文地理研究框架或體系。

參考文獻 

[1]吳傳鈞.人地關系與經濟布局[M].學苑出版社,1998:28-33. 

篇(4)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時代意義

1.應對當前復雜人地關系矛盾的客觀需要

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高速增長下日趨明顯的資源稀缺、環境污染問題。各種資源、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人地關系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所形成的巨大利潤正逐步被高額的稀缺資源購買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紀的中國,必須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戰略,走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要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要求、實施可持續理念與行動計劃的人才隊伍。“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基礎理論。讓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及其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鎮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涌現了諸如城鎮化人口質量不高、城鎮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適應、城鎮體系發展不協調、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問題。對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小城市(鎮),如何著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線布局等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問題的解決,成為當務之急;而對于那些已經走向城市化成熟階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決城市實體空間規劃的同時,頻頻關注起“人地和諧”關系建設、區域協調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人文關懷等問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具備了從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到“人地關系”人文哲學的多層次素質,擁有從宏觀、中觀城鄉規劃,高起點做好城市(鎮)規劃設計、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到微觀項目規劃(策劃)的綜合能力,能較好地滿足我國現階段快速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

3.現代地理科學發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地理學科又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具有社會實踐性和區域性的時代特性。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用性強的學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更應在豐富和發展地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能夠與碩士、博士“人文地理學”專業進行較好對接,避免了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對口不清晰,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不連貫等問題,對現代地理科學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推動意義。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所有專業大學生教育階段均應具備的共性技能,包括資料收集與信息捕獲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軟件和外語應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2.專業基本技能要求

專業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基礎性技能,是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與綜合分析能力、熟練掌握城鄉規劃基本規范的能力、計算機專題地圖編制的能力、遙感技術運用及分析處理能力和GIS軟件應用能力等。

3.專業創新技能要求

專業創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和專業基本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包括城鄉規劃實務與圖件綜合設計與實踐能力、科學研究、創新意識與協同攻關能力、撰寫畢業設計(論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1.課程體系設置基本原則

厚實理論基礎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既應充分體現地理學的理論與前沿發展,又同時體現相近專業如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如遙感、遙測、GIS技術,以及高等數學、計算機等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能等方面有所體現。在專業理論基礎的構建上應以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平臺,充分融合規劃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并及時將各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知識增添到理論課程體系當中。

拓寬實踐口徑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更注重于實踐應用,因此,在其課程體系構建中,應根據本專業目錄對學生通用技能、專業基本技能和創新技能的要求,相應開設課堂實驗、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踐環節設計的社會關聯性,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相結合,共同建立起課內實踐環節、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實踐課程體系,達到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之目的,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型人才。

凸顯地方特色的原則。與原有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比,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口徑由寬變窄,實現了與碩士、博士階段人文地理學專業的有機銜接。作為地理學科一個嶄新的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必須在培養目標和特色方向定位上發揮其多學科綜合的專業優勢,解決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面太寬,專業特色不鮮明的問題。應盡量規避其發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斂的方向發展,突出其綜合性專業特點。在課程開設中,應避免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專業主干課程的簡單疊加,過于追求全面,導致課程門類多、銜接不當等問題。應順應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相關學科的優勢資源和各院校教學科研條件,遴選出凸顯地方特色的培養方向。

2.課程體系設置案例分析

廣東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在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出臺后,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與新專業目錄歸口對接的結果,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既充分考慮了國家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的基本要求,又汲取了同類院校已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成功經驗和相應教訓,也結合了本校、本學院的實際情況。

篇(5)

關鍵詞:音樂文化;音樂地理;地理環境

在21世紀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的展衍。無論人類社會歷史怎樣展衍,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連。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帶有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地理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制約著音樂文化。

為了使我們詳細了解音樂與地理所建構的知識體系,深度探究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有必要首先對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作一簡要概述。

一、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概念及研究范圍

地理學(geography)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研究主旨在于探討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①地理學學科體系分類將之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眾所周知,早期地理學研究內容主要偏重于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地理學,主要包括水文地貌、氣候土壤、地域風情、疆域山川等方面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研究內容中,以人地關系為主題。它著重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活動或者是人與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現象的分布與變化。②人文地理學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其研究范疇更為深入詳細;在分支學科中文化地理學與音樂聯系最為密切。故此,針對文化地理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以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即人類文化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及其發展規律為主旨。③其研究內容主要有文化區域研究、文化源地傳播研究、環境感知研究等。這文化地理學研究內容現已納入音樂文化內容,對音樂文化起到輔助作用。擴散、遷移是文化與地理最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促進了對音樂傳播、區域影響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對于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顧名思義是指針對音樂文化研究運用了地理學的學科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的邊緣交叉學科稱為音樂地理學。在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理論影響著音樂文化研究。因此,音樂地理學這一邊緣學科研究課題內容已廣泛涉及音樂風格、音樂傳播、音樂文化區域、音樂的社會生活等眾多方面。

二、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

著名學者Parris曾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音樂的熏陶,雖然我們幾乎常常忽視它的存在。音樂從家庭的音響設備里傳出,在我們的汽車里飄蕩。它出入銀行、辦公大樓、超級市場。電影和電視畫面與音樂相配,才使得我們感受致深。工作時,音樂相伴相隨;晨練時,音樂設定了節奏。是音樂催嬰孩兒入眠,幫助人們做健美操。各種典禮儀式及宗教都離小開音樂。”從這段話中,我們可知: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之內。它代表著地域風格,表達著地區風貌。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中,都能身臨其境在音樂之中。讓音樂文化深深的嵌入地理環境之中。

1.音樂文化區劃與地理環境

根據世界各民族音樂風格、地理風貌的差異,在王耀華先生編著的《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一書中,似可將世界民族音樂劃分為九大區域。即:東亞音樂文化區、東南亞音樂文化區、南亞音樂文化區、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歐洲音樂文化區、北美音樂文化區、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大洋洲音樂文化區。用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將音樂文化區劃分為九大區域,是因為這九大地區的地形、氣候、水系、山脈都以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

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區劃中,“漢族民歌色彩區”是最早的研究成果。根據苗晶、喬建中先生“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研究成果中大致將漢族民歌色彩區分為十一個區域。即: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閩、臺民歌近似色彩區、粵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漢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近似色彩區、贛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不僅以地理環境為依據,而且以文化背景、語言環境、民間習俗為依據。

綜上所訴,我們即可總結出:地區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民間習俗與音樂文化風格、體裁形式存在著密切聯系。音樂文化類型的劃分與地理學描述的不同范圍和不同地貌的自然地理環境劃分是相互聯系的。

2.音樂文化源地傳播與地理環境

文化源地是指人類最早產生文化的發生地。文化傳播是指將文化通過相關途徑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關于音樂文化源地傳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絲綢之路的音樂”。筆者認為,從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路線比較通達,曾有海洋、綠洲、草原三條道路。從文化藝術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地區文化環境比較豐富,比如西域各國的音樂文化。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主要發生于綠洲道路上。從這條道路上,使得西域各國音樂文化流入中國內地。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樂器(豎箜篌、琵琶、羯鼓等)、樂舞(天竺樂、安國樂、高昌樂等)與樂律理論等方面。④

音樂文化傳播受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音樂自古以來都靠傳承、傳播進行推廣。地理環境既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擴散途徑,也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天然阻礙。音樂文化的傳播既能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還能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

3.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

用地理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地形、地貌、氣候的影響,結合音樂起源說中的勞動產生音樂的觀點、方言語音等因素,所形成的音樂體裁風格各不相同。

“漢族民歌色彩區”的劃分就帶有這些因素,舉一些差異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如:東北部平原包括山東、東北三省及蘇北、江蘇徐州等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優越促使經濟繁榮,從而音樂文化發達。民歌的體裁主要是小調、秧歌、勞動號子,音樂風格為五、六、七聲調式。代表曲目:《沂蒙山小調》、《小白菜》等。西北部高原包括陜西、山西、青海東部、內蒙西部等地區。其地貌為溝、崎嶇不平,音樂體裁為山歌,最為熟悉的代表是陜西信天游,曲調高亢,略帶蒼涼感。代表曲目:《走西口》、《三十里鋪》等。江浙平原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及安徽等地區。其氣候濕潤,以平原和濱海為主,素有江南水鄉之稱。民歌體裁代表婉轉秀麗的江南小調,風格偏為細膩、委婉。代表曲目:《茉莉花》、《紫竹調》等。粵包括廣東大部分、廣西南部及海南島的部分地區。民歌在方言使用中為粵語。其特色民歌體裁為咸水歌,風格質樸帶有抒情性。代表曲目:《怨爹娘》、《落水天》等。從上述例子更加充分了解到:音樂體裁風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兩者息息相關。

三、結語

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音樂,將音樂文化區劃p音樂文化源地傳播p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相聯系,即可知:不同的地理環境創造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音樂不能夠獨立的存在和發展,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類整個歷史的發展。自然地理學p文化地理學為音樂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地理環境因素為音樂文化的展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音樂是文化范疇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特定產物。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既具有外在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內在的涵義。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具有區域性特點,其特點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種族、地區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音樂文化形態描述及音樂文化區域研究所采用的基本觀點與地理學強調的區域觀點是相通并互相借鑒p吸收。地理環境的研究對于音樂文化的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音樂地理學的研究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p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

注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1984年版,第1頁。

②李旭旦.《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人文地理學》

辭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張文奎.《人文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頁。

④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頁。

參考文獻:

[1]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M].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2004.115-133.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 樂出版社,2004.34-38.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西安:陜西師 范大學出版社,2006.148-153.

[4]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 音樂出版社,2003.36-39.

[5]馬勇,鄧亞波.試論音樂與地理環境[J].人文地 理,1995,(10):52-55.

篇(6)

1.熟知相關新課改的精神,領會其實質內容,通過考試意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考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為了給高一級學校選拔合格高中畢業生。

2.熟悉現行教材的主要內容,全面把握教材所體現的重點、難點。高中地理課程在必修模塊中選擇了四方面內容:人口、城市、生產活動、人文地理的基礎理論――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理論。選擇這些內容,是因為人口問題是一切人文地理學習內容的核心,城市的發展與人口發展、人類居住地形態和人口遷移都有直接關系。產業活動,不論是工業、農業、商業還是交通,也都與人類居住地有關,特別是與城市的發展有關。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更綜合了其他三個學習主題,同時也貫穿在這三個主題的學習之中。當前。地理學更趨于解決社會問題和深入研究國家建設,人文地理學日益成為地理學的發展重點。新課程中選擇了這四方面的內容也正是考慮了這些問題。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就是課程中的重點。而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又成為其中的難點。

3.學習地理,引導學生特別重視對人文地理學的學習,這是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的綱要。它把人文現象作為該課程的研究主體,通過對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和相關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側重了對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的探索和揭示。人文現象中的空間分布與它的發展演變受到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同時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的性質決定了地理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即謀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

下面以高中湘教版地理Ⅲ(必修)第一章“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章節內容為例,作進一步闡述。本章在這冊教材中屬于第一章,放在開頭,地位重要,這是后兩章內容的基礎,不能掌握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就無法改善環境,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沒有對這兩方面的認識,對地理信息的技術應用根本無法談起,因此,第一章的內容是基礎,也是關鍵。在這一冊內容里也至關重要。第一章的內容又包含四個小節,即:區域的基本含義,區域的發展階段,區域的發展差異和區域的經濟聯系。其中第一節的內容又是關鍵的內容,主要講了區域的基本含義,包括了區域的基本特征,區域的空間結構和區域的產業結構等內容,在這三方面中,第一個是概念,第二第三一些實際情況,這就非常明晰地講解了區域的基本含義,因此,明確了第一節的內容,區域的發展階段、發展差異和區域的經濟聯系也就相應地容易理解了。那么,第一節的內容毫無疑問成為關鍵,而在高考中,第一節的幾個基本概念就是必考內容了,或以解釋題型出現,或以判斷題型出現,還可能結合某方面的具體內容,以此為原理加以分析綜合。這就涉及到了人文地理的學習了。

4.處理好細化和概化之間的關系。教會學生閱讀目錄,明確章與節的關系,這樣不至于遺漏知識點,而且對所掌握知識能夠進行清楚明白的梳理。比如在必修Ⅲ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可以和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中的研究和應用合在一塊復習,第一章的四個知識點與第三章的四個知識點綜合概化到一起,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復習,第二章的區域可持續發展里的六節內容是本冊課本的精華,也是難點,而且是必須細化復習的內容。在這六個方面的區域發展中,都有具體的事例來分析印證,同時,又是綜合運用的實例,需要細化復習,但是,在細化中,還需把概化的原則運用其中。這樣一直清晰地分解所要復習的內容,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弄越亂。

5.悉心研究高考題型。2012年的高考是河北實施新課改后的首次高考,同樣也有小變化,這種變化有利于當前高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秩序,主要也是形式上的變化。內容上變化不會太大。2012的河北高考可能會以河南寧夏高考試卷為范卷,但絕對不會照搬,因此可以充分研究近幾年新課程高考有關試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盡可能博采眾長,突出特色。高考題型的專項突破實際上是根據高考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試題設計形式、做題方法和技巧等來進行專項訓練的,老師和學生一起應該研究這方面的題型,同時加強訓練,通過這種訓練掌握各種題型的做題方法、步驟、技巧,到達盡可能多得分、得高分的目的。

篇(7)

內容提要: 法律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們研究宏觀法律時也要強調法的外部聯系。孟德斯鳩有關地理法學思想表明他是從物質原因中去探尋歷史的必然性,盡管在具體論述中有許多局限,但這種研究方法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直到今天對我們立法仍有啟迪。

孟德斯鳩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對于孟德斯鳩的政治法律思想,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三權分立”,而對于他在法學方法論方面的貢獻則沒有足夠重視或進行系統的概括。事實上,孟德斯鳩的法律思想得以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采用了新穎的法學研究方法。

一、孟德斯鳩的“地理”說

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階段。孟德斯鳩生活的時代,地理學處于古代地理學向近代地理學的過渡階段。盡管當時地理學的發展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但是孟德斯鳩已經有意識地用一些地理學的知識去研究法律。孟德斯鳩的“地理”說主要是指自然地理與法律的關系,集中體現在《論法的精神》一書第三卷的相關論述中。在第三卷中,孟德斯鳩詳細論述了法律與氣候的關系、法律與土壤的關系。非常有意思的是孟德斯鳩在論述“法的精神”的過程中也論述了法律與一些人文現象的關系。因此,在無意中他將“地理”說完善到了一個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水平。他說,“法律應該同國家已建立或將要建立的政體的性質和原則有關系……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式與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1]。地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門包含幾十門分支學科的大學科。這些分支學科大致可以概括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二者研究的重點分別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但并不截然分開。因此,筆者所要論述到的地理法學實際上包括了對法律與自然地理關系的論述和法律與人文地理關系的論述。

二、自然地理與法律的關系

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生產和生活的人的行為總是要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孟德斯鳩特別強調氣候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氣候對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以及其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他說,“不同氣候的不同需要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法律”[2]。氣候通過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法律產生了影響,也即氣候通過影響人的心理、生理和行為而影響法律。

孟德斯鳩認為,在氣候寒冷的地區,由于人體外部纖維緊縮,有利于血液回歸心臟,所以北方人具有比較充沛的體力和較強的自信心,勇氣也較大。他們對一切可以使精神煥發的事情都感興趣,例如狩獵、旅行、打仗等等。在氣候炎熱的地區,身體各部分組織相對松弛,神經末梢未充分展開,人們對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所以南方人害怕艱苦,追求享受,性格軟弱怯懦,對外來的侵擾缺乏抵抗的勇氣。東方的氣候對人民體質、心理、生活方式上的影響是東方各國宗教、風俗、習慣和法律保持持久不變的原因。此外考察世界法制史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氣候對法律的影響:熱帶、溫帶地區的法律成熟較早,如埃及、中國、印度、古希臘的法律;而寒帶或是寒冷地區的法律成熟較晚,如俄羅斯、中國北方游獵民族的法律。這是因為不同區域的不同氣候促進或延緩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生理、心理和智力的發育水平從而影響到了法律的發展水平。氣候影響我們的心理、體質和行為,進而影響了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土壤的差異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存在較大的差

異,因而與他們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法律便存在差異了。孟德斯鳩說:“居住在山地的人堅決主張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則要求一些上層人物領導的政體,近海的人則希望一種由二者混合的政體。”[3]這是因為多山的地區人們的財產不多并且易于保存,因而他們所享有的自由,成為值得他們保衛的唯一的幸福。平原地區通常有肥沃的土壤,有地者便成了最有財富和權力的人,弱者無法同強者對抗,只好向強者屈服。而沿海地區,各種勢力都比較均衡,氏族貴族、工商業貴族、占有少數土地的農民易于互相妥協而建立一種比較中庸的政體。

人類社會的法律不僅要受氣候、土壤這兩種自然因素的制約,法律還要受地理位置、地理面積、資源狀況、水文條件、地質地貌、植被、大氣環流、海洋等自然條件、現象、因素的影響。如雅典城邦領土狹小是其直接民主制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因為人民可以朝出暮歸參加公民大會;而這在地理面積廣闊的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又如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往往影響著法律,沿海且有貿易精神的民族容易形成海商法,在北海、地中海、波羅的海沿岸很早就出現了國際性的海商法;但對于一個深居內陸的國家,統治者如果下決心制定一部海商法,那一定會為自己本國的實際所嘲笑。

自然地理與法律的一般關系就體現為,自然地理通過影響人們的心理、生理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了法律;不同民族法律存在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法律一般應適應自然環境,但是當自然環境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極為不利的時候,立法者便應考慮通過立法與這種不利進行抗爭了。

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是,人文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人文”與“自然”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注重分析各種文化現象,強調解決社會問題,涉及國家政治、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種族問題等等。孟德斯鳩對于法律與人文地理的相關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處:經濟方式與法律的關系,種族、民族與法律的關系,國家政治狀況與法律的關系,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與法律的關系等。

孟德斯鳩說:“一個從事商業與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只滿足于耕種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圍要廣泛得多。從事農業的民族比那些以畜牧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要多得多。從事畜牧的民族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就更多了。”[4]我們知道法律調整的是社會關系,一個社會發展水平越低,社會關系便越簡單,因而需要的法律也就越少;一個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社會關系便越復雜,因而需要的法律就越多。例如,古羅馬發達的商業催生了成熟的羅馬法,但是這些法律隨著商業的萎縮而不斷萎縮。早期的日耳曼人以游牧、狩獵為生,僅需要口耳相傳的部落習慣就夠了,“蠻族國家”建立以后,產生了大量的新的社會關系,對法律的完備化、成文化產生了要求,因此出現了一批“蠻族法典”。可見,法歸根到底還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立法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經濟發展狀況如何,決定該民族的法的發展狀況。一個經濟落后的民族,法的發展狀況肯定不會很景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境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會造成法律發展的不平衡,即有的地方實施現代法律,有的地方還在沿襲原始的習慣。

此外,法律還因種族、民族而異。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進而養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做事風格。例如法、德民法典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性格的差異。“法蘭西、德意志兩民族的精神特質是導致《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文風差異的根本原因。《法國民法典》簡潔清晰、風趣優雅的文風是法國重社交、善言辭民族精神的體現,而德國人好獨處、喜冥想的特質則極大地促進了《德國民法典》雖精確卻晦澀文風的形成。”[5]在歷史上,法律的民族特質便很明顯。法律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民族的特質,依據民族的特質進行立法。

總結以上對法律與自然地理、法律與人文地理關系的考察,我們可以得出地理法學的一般結論:法律絕對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物,它要受各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并因各種地理因素而產生差異。此外,通過對地理因素與法律關系的考察,我們還應看到以下兩點:其一,從古代到現在,自然地理因素對法律的影響越來越小,而人文地理因素對法律的影響已經占據主導;其二,在歷史上各國法律曾因地理因素的差異而風格迥異,而現在各國人文地理因素的趨同使得各國法律相似性越來越明顯。

三、地理法學對當代中國立法的影響

中國法的地理學視野也是非常開闊的,在此重點論述兩個問題:法律移植問題;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問題。

(一)法律移植問題

最初法律為一定區域的人所接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相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中。隨著人們改造能力的提高,自然因素對人們的制約作用變小。而人們對于先進文化的接受,使得很多民族的人文地理中的一些因素趨于相同或相似。在這種背景下,法律移植從不行變為可行。我們在分析中國法律移植問題之前首先看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法律移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選擇以大陸法系為模式創建自己的法律體系。最初,模仿法國法制定了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典等,史稱“舊法典”。但是由于兩國的地理環境特別是政治狀況、文化傳統存在較大差別,“舊法典”在實施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日本轉而模仿與其政治狀況相似的德國,成功地建立起了完整的“六法體系”。

對于中國而言,在接受西方先進的器物、技術、經濟方式、生活方式之后,便產生了新式法律的要求。如果時間足夠長久的話,這種法律是可以在民族內部自發形成的。但現實是,我們的生活已經對這種法律提出了如此迫切的要求,以至于我們不得不考慮那些現成的法律了。中國長達一百年的法律移植工程便一直是在這種要求下進行的。盡管中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很多方面都褪去傳統的色彩而呈現著很多的西方色彩,但是不可否認中西民族特質的差異還依然存在著。借鑒日本明治維新后的法律移植的經驗教訓,我們的法律移植需要堅持這樣幾點原則:第一,在進行法律移植前應充分考慮兩國地理環境的異同;第二,在刑法、訴訟法、以及民商法領域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應該大膽移植;第三,涉及較強的倫理色彩的領域,法律的移植應該謹慎,不可追求一蹴而就;第四,法律移植的過程不僅僅是立法移植的過程,還是新的司法制度、法治理念建立的過程。

(二)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問題

少數民族特殊的習俗是由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多年來,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思想、價值觀念、倫理觀念、法觀念等意識形態有所變化,但是封閉的自然環境依然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形態的自然經濟沒有根本的變化,使傳統農業社會得以延續的那些基礎并未動搖,因此,傳統的習慣法觀念的深層結構還很堅固,各民族群眾對少數民族習慣法在精神上、心理上、觀念上仍具有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有什么事仍然首先依據習慣法進行。“他們的習俗往往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法律”。一有糾紛發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習慣法而不是國家制定頒布的成文法。

應當看到,少數民族習慣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民間糾紛,穩定民族地區的社會秩序,加強民族團結。同時,一些習慣法也會對社會日趨一體化的法治進程產生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對國家在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也同樣會起到阻礙作用。因此,我們應從有利于國家法制統一,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出發,認真、慎重地對待和處理國家制定法和少數民族習慣法的關系。在處理國家制定法與少數民族習慣法兩者關系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1)國家法制統一,堅持國家制定法的權威和尊嚴,各民族地區和所有公民都必須遵守國家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根據,其他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只不過是憲法的具體化,其內容要嚴格地遵循憲法的精神和規定,不得同憲法相抵觸。(2)各民族享有保持或者改革其風俗習慣、習慣法的自由權利,這是憲法在民族問題上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憲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特點結合法律原則制定變通或補充規定。如內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區以及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制定了婚姻家庭、選舉、義務教育、計劃生育方面等變通補充規定。這些民族自治變通立法在社會生活中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更應該注意的是,國家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必須汲取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合理部分內容,考慮民族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使國家制定法有堅實的社會基礎,與民族社會的實際相契合,否則形式的法律與實際的生活產生距離,國家立法的目的終亦無法實現。(3)在司法執法實踐中,特別是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要把國家制定法同少數民族習慣法綜合起來考慮,適當參照少數民族習慣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熟女碰碰人人a久久|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亚洲小说图片|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成全视频观看免费高清|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办公室玩弄娇喘秘书在线观看| 小蜜被两老头吸奶头在线观看| 欧美黑吊大战白妞| 久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文| а天堂中文地址在线| 国产精品户露av在线户外直播|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在线| 亚洲五月天综合|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视频国内| 欧美老熟妇乱人伦人妻|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欧美孕妇变态重口另类|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久久久人人人婷婷色东京热|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校花被强糟蹋十八禁免费视频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白丝兔女郎m开腿sm调教室|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