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在產業扶貧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瞄準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以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方向,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加快推進“一減四增”,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強特色產業,擴大發展規模,提高質量效益,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帶貧防貧機制,不斷提升農業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扶貧特色產業綜合效益
(一)優化調整特色種植業。制定實施特色種植業(含水果)精準扶貧年度工作方案,落實“一減四增”要求,在全區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和良種繁育基地。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要求,對紫山懷小米、博遠、秋景、喆興、現海5個產業扶貧園搞好扶貧帶貧示范作用;對32個蔬菜產業扶貧項目149個蔬菜大棚加強技術指導,搞好風險防控預警,實現產銷銜接,發揮好效益引領作用;對51個產業扶貧基地加強指導,加大貧困戶從業就業示范引導作用;指導各鄉鎮、村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加強優質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發展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特色雜糧、水果等特色高效種植產業,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發展。
(二)做大做強特色養殖業。制定實施特色養殖業精準扶貧年度工作方案,在鄉發展肉雞、肉驢等養殖扶貧項目的基礎上,在其他鄉鎮重點發展家禽、肉牛和肉羊養殖,支持各鄉鎮、村發展特色養殖。
(三)大力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各鄉鎮積極扶持、、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儲藏、保鮮、烘干、分級、包裝設施,提升產后處理能力,使產品更適宜進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壯大農業新業態。指導各鄉鎮、村依托特色農業、農事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健身、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等多元業態。一是對名關鎮南石口食用菌加強技術扶持指導,打造成我區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二是加強休閑農業品牌創建培育工作,開發廣府、王邊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做好宣傳推介;三是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農場、博遠智慧農業園區、劉窯核桃基地、永合會萬畝油菜花基地和東部以耐思、科瀚、相知農場、垂釣中心等節點為主的兩條休閑農業精品線路,提升我區農業生產附加值。
三、加強產業帶貧主體培育,提升產業帶動能力
(一)培強新型經營主體。立足資源稟賦,圍繞全鏈條需求,聚焦重點領域,以高科技、高質量、高成長性為標準,積極開展農業大招商,主動對接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引進培育能夠支持帶動扶貧產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做好招商項目跟蹤指導服務,確保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產。
(二)發展高效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協調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鼓勵中小型服務組織通過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加強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逐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引導大型服務組織通過參股控股、特許加盟等形式,與中小型服務組織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形成各有分工、互有側重、共同發展格局。全區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0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責任單位:農經科、植保站、農機管理科、農機推廣站,各區域站、動檢站)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完善扶貧資金、長期訂單、股份合作、資產收益、產銷銜接、土地流轉托管、公益崗位和就業幫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為紐帶的政府+金融+科研+龍頭+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新興合作經營模式,實行企業統一流轉土地、基礎設施、種養品種、技術指導、品牌打造、加工銷售和農戶分戶經營管理“六統一分”,把大多數貧困戶嵌入產業鏈條,引導帶貧主體和貧困戶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實現貧困戶與企業、金融、科技的有效聯結。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機制,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通過產業項目和引導就業實現增收。(責任單位:農業科、經作站、農經科、產業化辦,各區域站、動檢站)
(四)壯大集體經濟。鞏固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成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逐步增加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試點工作質量。鞏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彈。繼續實施“消薄”工程,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進行資源開發、產業化經營。盤活政府投資和社會幫扶到村形成的資產,多舉措、多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大力發展農村服務型經濟,通過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以及旅游、商貿流通與市場管理服務,增加服務性收入。(責任單位:農經科,各鄉鎮農經站)
四、深化農業科技服務,提升創新驅動能力
(一)加快農業創新驛站建設。認真落實《農業創新驛站建設管理辦法》,每個驛站輻射帶動5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幫扶10個以上貧困或普通農戶脫貧增收,使驛站成為縣域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個一”模式,幫助科研教學單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員參與驛站建設和科技下鄉的扶持政策,建立創新驛站長效機制。(責任單位:科教站,各區域站、動檢站)
(二)提升農業技術服務水平。落實《省農業產業扶貧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方案》,進一步優化扶貧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幫扶重點向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產業鏈方向轉移,組織開展“十項服務”。繼續實施《區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實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導到位、服務精準、幫扶全覆蓋的產業發展指導員隊伍。進一步加大科技扶貧培訓力度,培訓產業扶貧干部、產業扶貧帶頭人、實用人才帶頭人、經營主體負責人和貧困戶200人。(責任單位:科教站,人事科,各鄉鎮)
(三)健全農業科技信息化網絡。發展智慧農業,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特色農業中的推廣應用。積極參加省市縣鄉村五級貫通的農技推廣云平臺,通過配備終端、網絡書屋、微信公眾號、手機APP、12316等及時指導農民群眾科學合理安排農業生產,解答技術咨詢、推送科技信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平臺上、展示、交易。(責任單位:科教站,各區域站、動檢站)
(四)加強風險防范。做好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工作,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預案應對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加強監測預警。依托區級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建立農業扶貧產業市場風險預警機制,制定風險防范預案,定期價格、供求信息,指導貧困地區防范市場風險。科學開展產業扶貧風險評估,對扶貧主導產業面臨的技術、市場等風險和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帶貧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制定防范和處置風險應對措施,防止產業項目盲目跟風、一刀切導致失敗造成損失。加強扶貧資金、資產資本監督管理,防止出現產業扶貧失敗風險。(責任單位:農業科、技術站、科教站、財務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區域站、動檢站、農經站)
五、推動農產品營銷,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
(一)嚴格質量標準。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完善縣鄉村農產品監管追溯體系,做好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應用,做到專網專人負責。(責任單位:農產品監管科、科教站,各區域站、動檢站)
(二)強化品牌培樹。制定特色優質農產品目錄,強化品牌設計、品牌提升、品牌宣傳,培育1-2個區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各鄉鎮在中央、省市媒體、高鐵站平臺等進行產品宣傳,支持鼓勵品牌農產品創新創意設計、講好區農產品品牌故事,擴大品牌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責任單位:農業科、蔬菜科、農產品監管科,各區域站、動檢站)
(三)強化產銷銜接。構建產銷對接長效機制,組織參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產銷對接活動和品牌萬里行活動。鼓勵各鄉鎮建立營銷體系,加強與一線城市農貿企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超市對接合作,拓展區品牌農產品展銷窗口。組織各鄉鎮企業和產品,入駐北京新發地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組織實施品牌農產品“六進工程”,開展愛心購買農產品公益行動。支持舉辦品牌電商促銷宣傳活動,支持建立農產品電商特色館,打通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渠道。(責任單位:農業科、蔬菜科、環保站,各區域站、動檢站)
六、抓好定點幫扶工作,確保幫扶政策落實
搞好定點幫扶工作。扎實做好區農業農村局在柳村、榆林東、榆林一、東睢寧、趙劉營、杜屯等6個村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組織局“一幫一”幫扶責任人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及時了解到村到戶幫扶措施實施情況。(責任單位:局辦公室、局相關科室)
七、強化組織保障,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繼續實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機制,將農業產業扶貧作為重要任務,擺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專項謀劃,科室站所負責人要具體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員負責產業扶貧工作。要保持產業扶貧人員隊伍的穩定,抽調精干人員充實到產業扶貧專班中來,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產業扶貧隊伍。(責任單位:局屬有關單位,各區域站、動檢站)
(二)建立清單臺賬。要結合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工作,按照“一項任務、一個清單、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產業扶貧任務清單,對所有鄉村的產業情況,逐村逐項建立產業情況清單。認真落實扶貧產業各項政策措施,以村為單元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戶為單元加快落實特色種養扶貧項目。進一步優化完善農業產業項目庫,積極參與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方案制定、組織實施、成果驗收等工作,實時了解執行情況,并進行監督和指導。(責任單位:產業扶貧辦、局屬有關單位,各區域站、動檢站)
(三)加強調研督導。在狠抓中央巡視、國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級、市級考核反饋問題整改的基礎上,結合扶貧產業問題困難大排查和產業扶貧“回頭看”工作,圍繞重點工作,針對薄弱環節,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督導檢查和調研指導活動,分析問題與趨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見建議,通過強弱項、補短板、促提升,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農業扶貧產業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局屬有關單位,各區域站、動檢站)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經濟管理策略
隨著我國從經濟的高速增長期轉為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期,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經濟管理工作開始逐步深入到農村地區。在農村地區做好農業的經濟管理工作,是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各地方政府應該根據新農村的大背景,制定有利于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加大對農村農業領域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農業的經濟管理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在農村農業領域已經建立了基本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但是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深入進行,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尚不健全首先,傳統農村的生產模式以單一的家庭為主,家庭成員之間共同勞動,創造農業價值。在新農村背景之下,這種小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入了城市,農村地區已經從人口富余的地區轉變為勞動力不足的地區,已經不能滿足原本家庭模式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要求。在目前的農村地區,平日留守的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一般缺乏農業領域的新知識,只具有傳統農業形態的經驗累積,通常也不具有超過壯年男性勞動力的充足的體力,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背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大量農村人口已經轉變為城鎮人口,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也會因為教育、養老、醫療等原因盡量在城市落戶,不再回到農村。因此,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而農業的經濟管理體系不能解決,因為農業人口減少而導致的農田大量空置的問題。我國當前的主要農村農業的規范制度為,不允許本經濟組織之外的人員通過交易的方式取得農村農業用地的承包經營權,阻礙了農村農業用地的自由流轉,影響了農業資源的自由配置,不利于農村農業的發展。其次,我國的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和技術能力,幫助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我國的土地資源遼闊,部分地區適宜于大型農業企業的發展。但是就現實而言,我國的農業企業的發展規模有限,實力不足,大部分的農業企業都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對農村地區的資本投入,無法利用技術和資本的優勢,幫助農村居民實現村民與企業的商業性結合,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金融體系與農業產業的結合度不夠首先,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工作者普遍對金融系統缺乏了解,沒有利用金融手段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相關知識儲備,也不清楚關于金融支持農業的相關政策、法規。在新農村背景下,國家雖然建立了以農村合作信用社為主體的金融組織體系來幫助農村地區的農業建設,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利用好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能借助農業的金融系統實現自身的農業產業的進步。在現存的農村地區的金融系統中,金融系統也缺乏相關措施支持農業發展。本來這些金融機構被設立的目的就是支持農業的發展,并不強調盈利的金融經營目的。但是在現實經營中,金融機構更傾向于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而不是支持某一行業的發展。相較于農村和農業而言,城市地區和金融領域本身,明顯能使得金融機構獲得更好的利潤。因此,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與農業產業的結合度普遍不足。其次,在農村地區的農業經營者缺少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經驗和農業產業技能,沒有建立統一的農業全產業鏈,農產品的生產和農產品的銷售相脫離,降低了農業產業的利潤,不利于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的繼續發展與擴張。很多農業經營者沒有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長遠規劃,其生產缺乏統一協調性,沒有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節生產的能力。很多農業經營者沒有全產業鏈的能力,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市場風險,沒有辦法抵御農業領域的多元化的經營風險,導致其自身的發展一直處于簡單再生產的狀態之下,沒辦法創造性擴張,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產品研發。
(三)農業發展的硬件環境需要改善首先,在農業領域,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一直在推進之中,并且推進的速度和規模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對于我國廣闊的地理空間而言,很多農村地區仍然處于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缺乏之中,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不能夠完全滿足農村農業生產的需要。除了國家的投入之外,地方政府也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而當前情況下,很多的地方政府對農村農業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需要加大。當然,相對于農業基礎設施的需要資金來說,很多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資源,將基礎設施完善并形成體系,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加強自己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體系的能力。其次,我國在農業領域的創新不足,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也需要加強。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農業科技研究隊伍,國家對農業科技領域的投入也一直在加強。但是相較國家層面而言,我國的各地方政府沒有對農業研究和農業科技發展,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減少了農業科技進步的程度和速度。地方政府的財政資源有限,其資金來源較為固定和單一,而農業領域不能帶來足夠的政府稅收,也不能快速促進地區的發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會比較猶豫將有限的政府資金投入到農業科技的發展之中。政府資金的不足將在客觀上導致地方針對農業人才的待遇不足,影響農業領域的發展進步。
二、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首先,在國家統一的農業領域,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應該積極拓展政策空間,變革地方的土地流轉制度,解放農業資源的自由配置,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效果,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面對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和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現實情況,過去的以為主的農村農業制度,已經無法起到保護農村和農業的任務,因為很多農村已經不存在由土地兼并而帶來的失地農民問題,更多的現實情況是農村居民自動放棄自己的農民身份,變為城鎮居民,拋棄了農業土地。現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的農業吃租群體,不利于農村農業的發展。各地政府應該積極探索變革政策,推動農業用地的自由流轉。各地政府應該完善土地的登記和確權工作,保證農業用地權利人的利益。各地政府應該切實采取措施防止土地用途的不當變更,建立土地檔案和土地網絡系統,監控農業土地的利用情況,保障農業用地的安全。其次,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能夠降低農業經營的成本,提高農業經營的利潤。各地政府應該建立農業企業和農戶合作的公共平臺,支持農戶與農業企業的合作經營,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升農業企業和農戶的抗風險能力,提升經濟管理效果,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地政府應該關注農業領域的領先企業,提升對本地區領先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建立在企業領導下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服務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
(二)更新農村農業產業結構首先,農村農業生產者應該變革農業產業的結構。在傳統的市場結構之下,農業的生產者會根據自己的調查,決定種植的種類,努力擴大單一品種的種植面積,希望依靠單一品種的相對高價格和高數量提升農業經濟利潤。這種經營方式曾是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模式。在新農村背景下,這種農業生產方式不太適應復雜多變的農業市場環境。農村的農業生產者應該變革產業結構,進行多元化生產,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各地方政府應該幫助農戶建立農業風險評估體系,使農戶能根據市場風險和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選擇合適的農業生產內容,降低農業經營的風險,穩定農業利潤。其次,農村的農業生產者應該不僅關注農產品的生產,也應該關注農產品的運輸、加工、銷售等,盡量多方面投資,占據農業經營的上游和下游價值端,提升農業經營的利潤。
(三)改善農業發展的硬件環境首先,國家應該繼續推進農村農業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便于農業生產,提升農業領域的抗自然風險的能力。農戶應該根據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變更自身的農業生產環境,充分利用公共的基礎設施,更新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環境,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生產。政府應該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并安排專業人員定期維護,建立農業基礎設施的長期維護機制,保證農業發展的硬件環境的長期穩定性。其次,農戶應該提升對于農業現代化機械的利用率。機械化作業能夠方便擴大農戶的農業經營面積,提高經營效率,提升農業利潤。農戶應該提高自身對農業機械的利用水平,積極學習農業現代化經營的相關知識,切實利用好農業機械。政府應該做好農機市場的監督工作,保障農機的銷售質量和日常維護能力。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內部協調;整合
我們所說的農業產業鏈其實質是一種與農產品初級加工有密切聯系的產業群之間的供需關系所構成的網絡結構。農業產業鏈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目前,已經在加拿大、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通過對農業產業鏈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也使其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并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來,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而農業產業鏈這一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仍然很低,中國現存的農業產業鏈中仍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尤其是產業鏈各個主體之間的協調效率低、質量差,其弊端從近來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初見端倪。因此,農業產業鏈主體之間的整合勢在必行。
農業產業鏈的主體包括為農業生產作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而所謂農業產業鏈的主體整合是指產業鏈主體之間的連接、合作與協調,它根據社會資源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在產業鏈主體之間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協調各產業鏈環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而產生出協同效應和聚合質量。其主要內容包括前期部門與中間部門的協調、中間部門與后期部門的協調、后期部門與前期部門的協調三方面的內容。
一、前期產業部門與中間產業部門的協調
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來看,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現代化的農業,其農業產業鏈的前期產業部門,即農業科研、農資等部門對農業進步的作用越突出,貢獻越大。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前期產業部門對農業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加速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農業科研以及農資裝備等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經費投入日益加大,促使農業前期產業部門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使得農業增加值中的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但是,客觀分析后不難發現,中國的農業科研、農資等部門作為農業發展加速器作用的發揮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種狀況的產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在這里我們主要就農業科研部門的現狀進行討論。
中國的農業科研部門普遍存在著科技成果產出率高,實際轉化率低的情況。每年國家在農業科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產出大量的優秀科技成果,然而由于農業科研部門,特別是高校農科所等人才和技術最先進、最密集的科研機構普遍處于中心城市,脫離了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的大環境,科研成果大量堆積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隨著農民對科技對農業發展推動作用的認識日益加深,其對于新技術、新產品、新知識的需求以及對自身素質提高的渴望與日俱增,而作為與農民聯系最為直接的基層農科所等部門由于能力所限,特別是一直以來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只能對農民進行最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的指導,對于高新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推廣無法全面而有效地完成,而在其他方面如對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上也普遍存在著人才短缺、知識陳舊等問題,亟須新鮮力量的注入。農業科技成果同其他科研技術使得農民對新技術、新技能的強烈渴望無法得到滿足,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求知欲和生產積極性。
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科技下鄉,而只有將實驗室里和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農民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技能,才是真正的科技下鄉。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走出實驗室,走出學校,走出大城市,到農村去,到農民中來,通過對農村的調查,與農民的接觸,了解什么樣的技術是農民最需要的,什么樣的培訓方式是農民最能接受的,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技信息的回流,在防止了科研產品堆積現象發生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當農民掌握了更高級更實用的技能,才能生產出多樣化的、有高附加值潛力的農產品,進而改善農業預期收益過低的狀況,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另外,使農民掌握一定的技術,可以對初級農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在提高農產品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產品的多樣化,進而打破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初級原材料全盤收購的壟斷局面,給農戶更大的選擇和發展空間。
另外,基層農科所是廣大農戶獲得最新的農科知識和技能最直接和便利的場所,作為根植于農村的農科機構,其與農民的溝通也更為順暢,更有效率,因此其作用不容忽視。要加強基層農科部門作用的發揮,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對村級、鄉級農科所的財政扶持,加強其科技研發和推廣能力;實現高校農科所等與基層農科部門的幫帶互助,定期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通過基層農科部門進行資料和信息的采集工作,了解農民的最迫切的科技需求,通過回流反饋提高這些需求實現的可能性。
二、中間產業部門和后期產業部門的協調
農戶以及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的基本主體,這兩大主體間的銜接及協調對于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效率、盈利水平以及農業生產的產業化進程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農業產業鏈普遍采用的是“公司+農戶”或者“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運營模式。廣大農戶組織化程度低,市場信息掌握少,在與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的對抗中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面對企業因為市場行情變化而降低收購價格,減少收購量等違約行為時,大多數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另外,農業企業面對農戶有選擇性的出售其農產品,擅自提高出售價格,甚至直接違約將產品賣給他人做法時,從自身成本等因素考慮,最終會不了了之。農戶和農業企業這兩大主體之間缺乏一種真正合理有效地銜接和溝通,而目前存在的農業中介組織從事的也大多是簡單的農產品的收集和銷售工作,以贏利為目的,無法真正的搭建農戶和企業間的合作橋梁。農戶和企業之間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始終無法連接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兩者的合作過程中互相算計,斤斤計較,只是簡單的考慮當前的短期的利益,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和農戶的種養風險。而對于廣大農戶來說,由于處于一種弱勢地位,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從事摻假行為,欺騙農業企業,似乎也變得可以理解。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農戶的主體地位,讓農戶真正的參與到農業產業鏈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去,使其同農業企業緊密的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聯體又聯心,是目前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就當前的狀況來說,廣大農戶與農業企業之間缺乏一種真正的有效溝通與協調,二者雖然簽訂農產品買賣合同,但是農戶并沒有真正的參與到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與農戶的經濟利益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這就間接導致了初級農產品質量問題的發生。
九聯集團通過組建肉雞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吸收普通農民入股并以合作社的形式建設農場,農民在養殖公司的管理監督下在農場內養殖肉雞。同時,為了確保農民個人股本無風險,集團公司承諾每年最低分紅率不低于15%,五年累計平均分紅不低于18%。九聯集團通過這種運營模式,使得農民成為了股民,并通過合作社與企業真正實現了地位平等,通過分紅實現了利益均沾,從而將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農戶不僅會分享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將分享加工增值環節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會主動關注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而自覺地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甚至會相互監督,杜絕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在這種模式下,農戶與農業企業已經結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農民由單純的生產者轉化為理性的經濟人——股民,在理性思維的支配下,降低初級原材料質量這種有損于自身利益的非理發生的幾率很小,從而從源頭上消除了食品質量安全隱患的發生。
三、后期產業部門和前期產業部門的協調
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后期產業部門的中堅力量,擔負著整個產業鏈價值提升的重任。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和逐漸萎縮的盈利空間,怎樣尋找新的突破口,實行特色差異化經營,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重要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大多數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科研隊伍,或者與各地農業高校聯手在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上投入極大成本,這種狀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體現了科學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想生產出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高質量的、有特色的產品,作為原材料的初級農產品科技含量的高低、質量的好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初級農產品質量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凸顯了源頭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對于一個企業成功與否的決定性作用。然而,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在農業科技知識普及的層面上始終存在著溝通困難的問題,企業和農戶都有著強烈的提高自身素質的意愿,卻因為溝通不善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另外,與農戶聯系密切的農業科研部門、特別是基層農科所,卻因為資金的短缺而苦苦掙扎,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和農業科研部門聯手,改變農業科研部門,特別是基層農科機構一直以來只有國家投入,資金嚴重短缺的狀況,通過對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提高,進而改善初級農產品品質,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食品安全隱患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趙緒福.農業產業鏈優化的內涵、途徑和原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6):119-121.
[2]趙緒福,王雅鵬.從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看中國農業產業鏈的構建[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4):82-84.
一、以優質化為前提,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農業進入一個新階段,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正由溫飽向小康轉變,農民由追求吃飽到吃好,對農產品有了選擇性。這就要求農產品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滿足于數量,而是適合人們的需要,提高質量。
以優質化為前提,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的必然結果。由于農產品的供大于求,農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農業的微利時代到來。因此,農業生產必須面向市場,由市場容量來決定產量,由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來決定品種結構的質量和檔次。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
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優質化,必須把握四個關鍵環節。一是把好良種關,要積極做好優良品種的儲備、更新,做到更新一代,發展一代,儲備一代。二是全面提高科技人員素質。支持現有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人員和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三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通過農廣校、職業技術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四是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讓農民親眼感受現代化科技,讓農民真正想干、愿干、積極干。
二、以公司化為重點,改革落后的農業組織形式,解放農村生產力
以公司化為重點,改革農業組織形式,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搞好服務。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公司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雙方都能接受的運行機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這種機制長期運行。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也保證農民入股組建的公司集體的利益不受人為的損害,使這種新的生產組織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進步。
三、實施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通過農業產業化,可以解決農業的撘喚懷鰯問題,即科技進入農村,農產品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的科學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二是通過農業產業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三是通過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可將農戶和市場緊密連接起來,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機聯系起來,形成新型的農業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
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抓好年秋冬種工作的意見》和縣政府副縣長同志的講話以及三位同志的發言,對全縣秋冬“三農”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等一會書記還要作重要指示,請大家務必認真抓好貫徹落實。現在我再講四點意見。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切實抓好今年秋冬“三農”工作
今年全縣秋冬“三農”工作的思路已經明晰、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工作措施已經制定,各鄉鎮務必高度重視,及時成立由各鄉鎮黨委書記或鄉(鎮)長任組長的秋冬“三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秋冬“三農”工作的領導,這是一個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一個保障措施。縣秋冬“三農”工作領導小組是玉仁書記任組長,大家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三秋”生產既關系今年“三農”工作目標任務和全年經濟社會展目標的全面完成,又事關明年夏季糧油增產增收大局,通常說“春耕增糧、秋種增錢”是十分有道理的,希望各鄉鎮把任務分解落實到村組、到田間地塊、到干部頭上,確保抓落實。各鄉鎮必須圍繞全縣34萬畝秋冬種農作物總播面的任務和科技興農、草地畜牧業、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目標的實現,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消滅冬閑田土,努力提高復種指數;穩定小麥種植面積,穩定雜糧種植面積;增加“雙低”油菜、優質蔬菜和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增加優質農產品比重;強化組織措施,強化生產物資保障,強化科技興農,強化工作紀律”(一個提高、兩個穩定、三個增加、四個強化)的“一二三四”秋冬“三農”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實,確保秋冬“三農”工作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二、突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戰略和建設100萬畝農業產業化優質農產基地的安排部署,今年我縣秋冬“三農”工作的重點:一是秋冬農作物種植。就是要消滅冬閑田土,提高復種指數,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提高秋種水平,努力擴大蔬菜和油菜規模,大力發展蔬菜和油菜產業。二是25度以上坡地過度開墾治理,這是死命令、硬任務,必須完成。三是實施好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科技扶貧養羊項目,全面完成今年的年度目標任務。四是扎實抓好現代煙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項目工程實施。現在規劃的初稿已經完成并已上報省,按5個單元,每個單元5萬擔就是25萬擔,投資將在10億元左右。可以想象今后全縣交通、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抓好以上四大重點工作,全面推進20萬畝烤煙、20萬畝金銀花、10萬畝優質稻、10萬畝優質油菜、10萬畝草地畜牧業、10萬畝蔬菜、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茶葉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三、統籌兼顧,扎實抓好當前各項工作
一是要扎實抓好當前玉米、水稻、烤煙的秋收工作,做到顆粒歸倉,變豐產為豐收,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民收入。當前,玉米、水稻、烤煙已全面進入收獲期。烤煙收購我重點說一下,今年的烤煙全州普遍豐收,個別突出的縣可能要超計劃4萬擔以上,我們縣可能要超一些,從目前情況看我縣烤煙收購進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十分緩慢,具體到鄉鎮有不同情況,我們一定做好進村人戶調研和臨田估產,精確估算本鄉鎮、本村組的烤煙產量和等級結構,抓緊、抓早,加快收購進度,盡最大可能收購中、上等煙葉,做到應收盡收,切實維護煙農利益,確保煙農增產增收。要十分珍惜我縣被列為全省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重點縣這個機會,烤煙鄉鎮要有領導到各個收購站點駐點值班,協調處理問題、仲裁糾紛,進度要加快、收購的眼光要保持平穩,真正做到讓上級放心,讓煙農滿意。二是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要加快進度。村級規劃的年度目標要高質量、高水平如期完成。村級規劃是州委、州政府下大決心,投入大量資金來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項硬任務,務必要狠抓落實。三是水利、交通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加快。特別是柘侖水庫、興中灌區、煙水配套工程、“三小”水利工程和病險水庫治理工程等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一定要加快施工進度,前期工作未完成的要加快前期工作進度。病險水庫治理任務要全面完成,五個病險水庫治理必須在年內全面啟動實施,涉及到工業用水的要保障好供水。未啟動的通鄉油路工程年內要全部啟動,已經啟動的要加快施工進度。四是10萬畝茶葉產業基地的規劃上報論證審批工作進度要加快,項目爭取的力度要加大,今年實施的項目一定要高標準、高質量完成。10萬畝茶葉產業基地建設是省委王富玉副書記表態把我縣列入全省重點產茶縣來給予扶持,領導給了支持、給了幫助,我們就要緊緊抓住機遇、抓好落實。五是要抓好畜禽“秋防”工作。要切實做到“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畜”,同時要嚴格執行動物產地檢疫和入境檢疫制度,確保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六是扶貧開發項目要高質量、快速度實施,報帳進度要加快。七是目前即將進入森林防火的高峰期,今年的秋季已顯現出天干、少雨、高溫氣象,高火險等級已經顯現,防火形勢十分嚴峻,森林防火工作一定要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堅決避免重大火災發生。八是安全生產要抓緊抓實。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要警鐘長鳴。當前安全生產的重點是道路交通、礦山安全、水上安全、危化物品、煙花爆竹、城鎮消防和農村社會消防,各項重點都必須抓緊抓實,安全生產一旦出現大的問題,損失將非常嚴重,將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甚至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特別是當前得益于國家優惠政策的出臺,農村大量購置農用運輸車輛,三輪摩托車和兩輪摩托車,農民得到極大的方便和實惠,但交通安全的形勢將會更加嚴峻,要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傳和教育力度,堅決避免重大交通事故發生。針對進入冬季后煤礦的私挖濫采,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堅決制止、嚴厲打擊,絕不給其生存和喘息的機會。九是扎實抓好國慶節前后各項工作。這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各鄉鎮、各部門一定要站在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切實抓好和維穩工作,確保一方穩定,確保一方平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研究部署2020年“三農”工作。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而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距離2020年底只剩下1年時間,脫貧攻堅已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筆者認為,雖然我國農村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變小,農民也在減少,但農村還有約六億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農民是最值得關懷的最大群體的現實沒有變、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現狀沒有變,因此,確保“三農”工作成效,才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農村是脫貧攻堅的“戰場”。脫貧攻堅要持續增收,實現真脫貧、脫真貧,不能只盯著打贏脫貧攻堅戰,還要著眼于實現鄉村振興。要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通過細化、實化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不斷解決農村基礎設施滯后,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社會保障供給不足,公共服務水平不高,農民共享現代社會發展成果不充分等方面的問題,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農業是脫貧攻堅的“支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當下,不少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等傳統產業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短期來看,發展就業門檻低、增收見效快的傳統產業,能夠較快地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目標。但從長遠來看,要想在脫貧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實現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要大力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新業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鞏固發展成果,確保高質量脫貧。
據了解,今后農業綜合開發將積極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促進項目區種植業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的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將突出抓好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和優質飼料作物生產基地建設,計劃建設優質糧食基地4163萬畝,建設優質飼料作物基地1343萬畝。同時,積極扶持種子、種苗、種畜繁育體系建設,在加強地方項目良種基地建設的同時,繼續加大對“良種推廣”、 “育草基金”、“菜籃子工程”等部門項目的扶持力度,確保項目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積極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以牛(肉牛、奶牛)、羊、豬、禽等畜產品、名優特經濟林、特色水產品為重點,加快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加大對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形成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的生產格局。把畜牧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予以重點扶持,促進糧食的轉化增值,“十五”期間計劃養殖畜禽1.2億只、出欄畜禽9300萬只(以羊單位計),發展水產養殖面積376萬畝。扶持經濟林、蔬菜、花卉、水果、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建設,計劃發展經濟林775萬畝、種植蔬菜171萬畝、花卉23萬畝、藥材122萬畝。
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著力扶持發展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在糧食主產區,著力扶持優質、專用品種的糧食生產,建設大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和優質飼料作物生產基地,積極發展畜牧業等多種經營,促進糧食等農產品的轉化增值;在西部地區,著力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在產業項目發展上,努力消除產業結構雷同與重復建設現象,促進主導產品的升級換代,促進農業區域布局的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