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優秀小學語文教學實錄
時間:2023-09-26 17:28: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秀小學語文教學實錄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審美建構
小學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是體現美、呼喚美的學科。在人們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審美教育的滋潤與洗禮,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雙方面和諧互促,共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兒童實行審美化的教育,才能培養他們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彰顯小學語文教育的魅力與價值。
依據筆者多言的從教經驗,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建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文本解讀的審美關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關照是指在教學和學生的閱讀活動中,按照美的規律,用美的質素去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創造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品質。
小學語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專家學者根據美的標準和法則挑選的“文質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會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詞語段,將學生帶入神奇瑰麗的語文殿堂,讓他們在自由的審美中享受美、體驗美,形成審美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讓人心靈迷醉的意象等,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體味文本中語言技巧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營造的美學意境,帶領學生沉浸其中,體驗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審美情趣,指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情境與心靈的唱和
教學情境設置的重要性是每一個學科教育教學所必須注重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的設置和營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所編選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特點,代表著一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內涵,表達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場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閱讀,成功地意會教材文本中要表達的審美意蘊,就需要教師創設有積極建構意義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文本當中,與智者、圣人對話,和作者、編者交流,實現情感的遷移。
讓學生在誦讀文本的過程中體會文字表情達意的生命力,感受優秀文章的洗禮和浸潤,從而開闊他們的審美視野,增強他們的審美情趣,培養健全的人格品質。
三、教師語言的審美感染力
教師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語言是一種口語化的書面語,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富于審美的教學語言是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的載體。教師教學語言對學生思維的跳躍、情感的波動、審美想象力的激發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審美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學生的審美對象。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明顯的模仿性和向師性特點,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他們的敬愛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運用具有美感的語言向學生傳達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體驗與感悟。這種美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準確、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辭的優美。
四、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美
荀子《勸學》篇中認為學習應該“誦讀以貫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潛先生曾說過,“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這些至理名言共同說明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誦讀的重要意義。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要適當地提倡學生的朗讀學習,在朗讀美妙文字的同時體驗美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積極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在思維情感的碰撞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節奏和語句的韻律,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五、多媒體輔助審美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并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里,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優勢,可以有力地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的恰當運用將有助于實施審美教育。多媒體技術具有將抽象生動化、具象化,沖破時空限制等特點,利用多媒體呈現的豐富圖畫和完美音質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建構。同時,多媒體教學能夠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感受教學過程中的美。所以,教師在實施語文閱讀審美教學時要適度、靈活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創設美的有意義的教學情境。
六、結束語
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語文教育是呼喚美的教育,語文學科是蘊含美的學科。兒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賴于教師的審美教育,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審美建構,讓美走進語文課堂,浸潤兒童純潔美麗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弗蘭克·戈布爾著 《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3]徐汝智 主編 《美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河海大學出版社,1998年。
關鍵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問題 改革
從2001年至今,我國小學和初中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全面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開。在基礎教育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社會對高校的師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最能體現師范性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面臨著全新的巨大挑戰。其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既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理論課程,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實踐課程。與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其他課程相比,它更具有培養學生語文教育能力、訓練學生語文教學技能的意義。因而,這門課程對于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成長為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具有更加關鍵的作用。為了積極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們必須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不少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被公認為枯燥、乏味的課程,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門沒有用處的課程。學生對它的喜歡程度也往往較低。這主要是由于這門課的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方法不當,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應用理論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并舉是它的特點。這門學科的教學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其他理論不同,它是直接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一門應用理論科學。教師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才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才是有用的理論。
然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與文學類課程相比,其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本來就差之甚遠,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學生。再加上有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變革,一味地滿堂灌。一味地用講授法單純地講授抽象、枯燥的專業理論知識,很少聯系新課程語文教學的實際,很少運用案例教學、觀摩教學、學生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這就極易導致這門課的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使學生對它產生空洞、抽象、無味、無用的認識,因而沒有多少興趣聽講,更不可能有主動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后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各種新理念、新理論、新變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認識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還何談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呢?還何談培養學生必備的語文新課程教學能力呢?又何談這門課程的價值呢?
2.忽視實踐教學,學生缺乏充分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
人們習慣的一種錯誤觀念是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單純定位為一門理論課程。而且,在高校教學中,所謂的“理論性”往往被過于強調且達到了一個極端的境地。因而,在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才會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而輕技能訓練、重教師講授而輕學生實踐的現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個實踐教學往往處于被嚴重忽視的境地。
因為對實踐教學的忽視,大多數高校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一直存在著“理論講授多,實踐訓練少”的問題。這門課的理論授課時間一般占3/4以上,實踐訓練時間不到1/4。在總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學生每周的課內教學技能訓練時間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課時。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大部分項目不能正常開展,倉促進行的一些訓練如設計教案、模擬試講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學生如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呢?學生最基本的語文教學能力又從何而來呢?也就難怪不少學生在教育實習時甚至畢業后仍連最基本的口語表達、導入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等能力都嚴重缺乏。
3.實踐教學科學性不強,教學技能訓練不夠系統、細致、扎實。
近年來,有部分高校開始重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教學,專門安排每周1-2課時來進行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但是,因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至今只有理論教材,沒有規范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材,所以,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方法、項目、組織形式、程序、重點、評價等完全靠任課老師來設計、操作。這就很難保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實踐教學的科學性。一些教師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需要來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細致、扎實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比如,不讓學生站上講臺進行朗讀、自由演講、講導入語、設計板書、提問等基礎訓練就直接開展說課訓練、試講課文訓練;不讓學生觀看語文新課程教學錄像、討論語文新課程教學案例就讓學生設計教案;訓練中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點評及師生討論交流,學生應付訓練而教師不作嚴格要求,等等。顯然,即使實踐教學有較充裕的時間,如果組織、實施不夠科學、扎實、嚴密,也會導致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學生的語文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二、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理論教學,使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
針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積極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做可以一舉兩得:首先,能夠使抽象的理論顯得更加具體、生動、易懂、有用,使學生樂于學習,促進學生學好理論:其次,因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對中小學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論教學又能夠為學生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奠定必要的基礎,所以,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理論教學,也恰恰是搞好其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們在理論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讓學生先感受、體會中小學新課程教學實際,再學習課程與教學理論。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沒有經歷小學、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他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傳統語文教學的一些模糊記憶中。在他們對語文新課程的教學實際沒有任何具體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況下,就直接讓他們去學習語文新課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論,理論就會顯得枯燥、空洞而難以消化,從而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先讓學生對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實際有一定的具體感受、體會,再開始學習理論,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傳統的做法都是在學期中段或末段理論學習過半時才安排學生觀看教學錄像或到中小學課堂現場觀摩語文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改革理論課的教學計劃,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學生觀摩語文新課程教學錄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學、中學現場觀摩優秀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第4周才開始啟動理論教學。當然,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一定要認真、投入地觀看,寫出比較詳盡 的課堂實錄并保存好,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要求學生以后隨時把這些課堂實錄帶到理論課的課堂上。帶著觀看課堂教學實況的感受和經驗開始后面的理論學習,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動力。而且,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舉出那些觀摩教學中的實例來闡述抽象的理論,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討論一些實例,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體會。這樣,理論將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無味。
當然,根據理論教學的實際需要,在學期中段或末段,教師還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觀摩教學錄像或觀摩現場教學的活動,并把觀摩和理論講授、探討緊密結合在一起。
2.突出理論重點,強調其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教學要突出兩大重點。一是語文新課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論、新變化,例如,反映語文新課程總體指導思想的四點課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語文課程性質觀,全新的語文課程目標觀,語文教學對話理念,個性化寫作理念,綜合性學習理論,語文新教材的巨大變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較強的語文教學設計方面的理論知識。因為前者對于學生從事語文新課程教學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不掌握這些新理論,了解這些新變化,無論學生具備多么優秀的教學基本功,他們都無法成長為合格的新課程語文教師;而后者具備突出的實用價值,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教學設計(包括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以及一些教學環節的具體設計如教學導入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等)能力至關重要,而較強的語文教學設計能力正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教學能力之一。所以,教師要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這兩大重點方面來精講細講,對其它內容則可以少講或略講。
3.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一詞,英文中稱“case”,也叫個案、事例、事件,是指與教學有關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內容、情節、過程和處理方法所進行的客觀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義出的事實”來代替,它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者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它為相互脫節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理論教學中,教師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學,能給學生提供真實、具體、生動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并能幫助他們用理性思維去解決課堂教學的一些問題或者認識課堂教學的一些規律。通過分析案例,學生能夠學會提取案例中的理論成分來對照自己學到的相關的教學理論,有助于深化他們的理論修養,而且能讓他們學會在設計教學過程的同時思考其合理性。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培養他們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廣義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用文字記述的反映教學中一些具體情況包括經驗、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學案例,如方智范、趙志偉主編的《新課程語文教學案例評析》中的許多案例,文字記述的詳細的教學實錄,教學錄像,現場教學,教案,教師所了解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例,等等。這幾種案例都可以具體運用到《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案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常見策略有:(1)呈現案例,解剖麻雀,內化理論(主要用于系統理論講授中);(2)呈現案例,展開討論,把握理論(主要用于個別理論探討中);(3)案例觀察,做聽課記錄,寫評課報告(主要用于觀摩教學中);(4)案例開路,啟發引導,學生學習設計(主要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中);(5)案例呈現,系統學習(主要用于學生試講前)。
我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不僅非常適合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而且能夠為這門課的實踐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真正把這門課的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紐帶。
4.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
為改革學生總是由教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學習,教師可從這門課的理論中精選出一些重點專題,如“語文素養”觀、語文課程三維度目標、語文課程性質觀、對話教學理念等。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主學習,按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討,最后在理論課的課堂上分小組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并且展開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教師只做一個引導者、旁聽者、評點者。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是相互合作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究者,也是實踐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把握那些重點理論,又有利于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教學理論研究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樂于合作等多種優良品質。這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為了使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一定要精心組織、引導。而且,理論教學中要保證至少開展兩次這樣的活動,所占的理論課課時應在6課時左右。
三、轉變觀念,大力改革,強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
為了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還必須轉變觀念,大力改革,強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視實踐教學,安排充足的教學技能訓練課時。
要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觀念,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安排充足的課時。只有課時充足,學生才有時間進行多個項目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多次登上講臺。反復進行訓練。教學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證。要專門安排每周至少兩課時一共不少于36課時的實踐教學課時。同時在理論課的54個課時中,還要抽出約18個課時安排教學觀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學習匯報和討論等活動,使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實踐。
2,加強實踐教學的教材建設。
要改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現在只有單本理論性教材的現狀,各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寫一套實踐教學教材,可將其定名為“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程”。當然也可以組織多所高校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家聯合編寫。兩套教材在內容上互補,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如理論性教材闡述的課程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性質、語文課程目標、語文教學設計、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知識,訓練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對應的具體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訓練內容。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就會較易理解。在進行技能訓練時也會因有案可依而就較易上手,既能保證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能夠促進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順利實施。
3.制定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科學安排教學技能訓練項目和程序。
在實踐教學沒有教材無所憑依的情況下,教師自己要制定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明確其地位、指導思想、教學目標,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系統、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訓練項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種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單項教學技能訓練及綜 合性的模擬試講訓練;訓練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單項訓練到綜合訓練。例如,我們近幾年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是這樣安排的:(1)學生課外練習普通話、粉筆字等教學基本功;(2)課文朗讀技能訓練;(3)自由演講訓練;(4)教學觀摩及評課;(5)語文課導人技能訓練;(6)語文課板書技能訓練;(7)語文課提問技能訓練;(8)語文課講解技能訓練;(9)學生課外進行教學設計訓練(編寫教案);(10)說課技能訓練;(11)模擬試講課文訓練(即教學實踐技能綜合訓練,最好采用微格訓練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項都是學生必須單獨登上講臺訓練的。這樣,學生在最后模擬試講時已經經歷過多次包含讀、寫、說、講的公開訓練,語文教學綜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會水到渠成了。
4.扎實、嚴謹地組織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將技能訓練的各個環節落到實處。
教師不僅要系統、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實、嚴謹地組織每一次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把技能訓練的各個環節落到實處,這樣才能保證訓練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學生訓練前的指導工作。每一項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師都要提前布置,給學生充分的課前準備、練習時間。并且,在布置訓練項目及任務的同時,教師要認真地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訓練指導,讓學生練習時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語文課導入技能訓練前,教師就要把導入設計的內涵、作用、要求與方法等要點進行指導,最好結合一定數量的優秀導入案例使學生加深體會與理解。這樣。學生才可能設計出有吸引力、有創造力的導人語,導入訓練才可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學生訓練的課堂組織工作。在訓練課上,要求每一位訓練的學生要真正進入角色,認真投入地訓練。教師自己也要做一個全神貫注的觀眾,認真觀看每個學生的訓練。而且,教師還要組織好整個課堂,讓所有學生認真觀摩臺上學生的訓練,不能出現一人登臺認真訓練而其他學生在臺下漫不經心、各行其是的現象。教師要嚴格要求和認真組織,使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成為一個氣氛莊重、熱烈、活躍的學生充分鍛煉自我、表演自我的舞臺。
再次,做好學生訓練后的點撥與評價工作。每名學生訓練之后,教師都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總結訓練的得失。教師一定要首先肯定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勵、稱贊學生訓練中的優點,然后中肯地指出學生訓練中的不足。教師不能以過高的要求對待還未正式踏入講壇的學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讓每個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充滿信心,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教學活動才會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自己的訓練體會,并組織其他學生參與評價。每個學生訓練完之后。自己的體會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讓他們及時對自己的訓練進行評價。效果是真實、貼切的。而同學的評價往往更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準確地指出一些亮點、優點或缺點、問題,使訓練者容易接受。教師如果營造出這種積極的氛圍,用學生訓練的范例去引導所有學生,就會對所有學生產生更好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語言;感性;對話;詩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258-02
“詩意語文”是當今中小學語文教學領域中一抹亮眼的光輝,“詩意”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與課文內蘊或具體的生活情境相和諧的審美狀態。語言是任何教學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一個因素,不管是文本語言還是教學語言,都是課堂執教的必需品。同時,教學語言也是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當代的一些優秀教師如斯霞、李吉林、朱雪丹、于漪、錢夢龍、王崧舟,等等,他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語言運用的規律,努力地追求語言的表達藝術,從而形成特點鮮明、富有特色的教學語言風格。他們在教學上的成功,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運用。有人說,聽王崧舟老師的課是不需要記錄的,是用心靈來聆聽的。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是詩意的課堂,他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充滿智慧的教學啟示,更是那充滿花香的語文精神。動情的語言,令萬千學子陶醉,那如同“生命之歌”的教學語言是一種載體、一座橋梁,是引導學生走向語言百花園的魔針,是點化學生思維的魔杖,仿佛一曲奇妙的樂曲,激蕩著胸懷,余音繞梁,一步一步造就詩意的語文。
一、優美深情,復活感性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功利目的的驅使,不少教師只注重教學方法的探討與改進,一味地創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力求取得教學上的突破。殊不知課堂教學語言的精心組織與優化設計也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必備要素,我們的教學中很容易忽視教學語言所追求的藝術性。充滿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彌散著情味的教學語言才能喚醒感性教學。感性教學要求教師用自己富有智慧、富有情感的獨白語言引領學生進入到一種獨特的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用情感受課文、領悟課文。感性教學離不開語言,離不開優美深情的教學語言,如果說感性教學是一片天空,那么語言就是天空中那縷明媚的陽光。
師:“你們都看到了,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畫面里,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生伴隨著樂曲《琵琶語》,根據想象寫話。)
師:(在學生的寫話過程中插話)“那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曠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暢談著……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茶,拉家常……那還可能是……”
(生繼續在音樂聲中依據想象寫話。)
這是王崧舟老師在執教《長相思》中的一段教學實錄,讀了之后讓我深受感染,這是一段美的享受,一次情的旅程,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首先,四個“你們看到了”對之前學生所看到的畫面進行總結歸納,詩一般的語言生動形象,貼切的形容絲絲入扣,“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這些觸動學生心靈的字眼,更能催發學生去感受納蘭性德的所思所感,引起學生與納蘭性德之間的情感共鳴。其次,歌曲《琵琶曲》的到來,情緒油然而生,心中的感動,那種低低的追憶與傾訴,帶著憂傷,帶著隱忍,卻沒有怨恨。經過王老師這樣運用自己獨特的、動情的教學語言,感染學生心靈,感動學生的執教,同學們對于這篇文章的情感把握肯定更為細致與獨到,這才是真正地在學習,真正地使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成為體驗自我,獲得精神自由的樂園。在實習期間,我曾經執教過冰心的《母親》這首詩歌,教學中同樣安排了寫話,我的設計如下。
1.學完了《母親》這首詩,我們更加明白母親是多么地無私與純潔,當心中感到恐懼和不安時,母親便是最大的依托。下面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一段對媽媽說的話。
2.學生寫話時下臺巡視,觀察其寫話情況,加以輔導。同樣是寫話,相比之下,我的教學過程是如此的單一,教學語言是如此的平淡與生硬。這樣的教學引人深思,太過稚嫩,是失敗的,是缺乏情感的教學,更不是所謂的感性教學。
王老師的教學語言,那課堂上深情優美的獨白語言,是洋溢著情的語言,仿佛是一段詩意的旅程,情真意切,為學生創設出了感受納蘭性德,感受納蘭性德相思之情的情感氛圍,為學生鋪設了一座與文本交流的情感橋梁,這就是感性教學所要追求的。
二、細膩雅韻,心靈對話
對話,是生命的相互燭照,是存在的相互趨近,是自我與他人共同在場的相互審視和相互認證。培根說過:沒有友誼,世界只是一片荒野。我們同樣可以說:沒有對話,課堂將沒有和風,沒有藍天,沒有陽光;沒有對話,語文的精神家園將在自我關閉中淪為頹敗的風景。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存在這樣幾種對話。第一,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第二,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第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關系。第四,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其中核心樞紐就是圍繞文本展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所進行的心靈的對話。心靈對話,通過言語進行的心與心的溝通交流。這對課堂、對師生關系和對學生的成長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有些時刻它起著核心的作用。當你心感苦澀,無處安放心中的憂苦時,老師的一句關懷與安慰,仿佛是一份神秘的驚喜,心中頓生一股暖流,這是教學的風韻;若你為自己的學習心生慚愧,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壞孩子時,老師的一句鼓勵,如同一陣溫暖的春風,吹來自信,這是教學的氣韻;當你沉浸于一份特有的情感,且這份情感無比強烈時,老師的一聲共鳴猶如一場完美的邂逅,將情感相融,這是教學的韻味。師生之間細膩獨特、充滿真誠與真情的對話語言,將語言之韻灑遍課堂,灑遍學生心靈,灑遍詩意的語文。
1.一種心靈的撫慰。教師對于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執教者,一個傳遞知識與思想的人,其實有些時候,把教師當作一個情感的傾訴者也未嘗不可。在執教生涯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有著心靈創傷的孩子,或者在我們的課堂中,一些學生的回答可以窺見他們心靈的某些脆弱點,這個時候,作為老師,我們就是他們心靈的撫慰者,撫平他們心底的傷痛與無奈,給予他們最真切的安慰與愛,還他們一個燦爛美好,發自內心的笑容。
2.一種生命的賞識。欣賞,是一個極美的詞藻。在生活中,它美,在教學中,它更美。對于成績好的孩子,我們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贊美與賞識。其實,殊不知,賞識應該灑滿整個課堂,不僅僅是好孩子,對于壞孩子,或者說成績平平的孩子,我們都不應該吝惜我們的欣賞。其實,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出來的,換言之,優秀往往是夸出來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刻,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很大,作為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特別注意觀察和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讓自己成為火眼金睛去發現他們在思想或者學業上的每一次突破與進步,要善于捕捉他們每一次靈感的閃現,每一次創新的追求,并用最熱情華麗的語言給予他們肯定和贊揚,激發鼓勵他們要不斷進取,勇往直前,取得成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賞識。”課堂當中的對話,就應該以賞識為主、激勵為主。
3.一種真情的交融。在課堂上,主要的就是對話交流,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生與文本的對話。對話,一定要承載著情,只有情,才能打動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王崧舟老師的執教中,很多次的課堂都含有淚水,學生的淚,老師的淚,學生的情,老師的情,在他的課堂上總能顯現得淋漓盡致。比方說在“一夜的工作”這堂課上,接近課堂的尾聲時,很多學生眼里都飽含淚水,包括王老師本人,甚至是坐在教室后排的聽課老師,也不禁潸潸落淚。這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真切的交流。所有的語言都化為心中的情感,余音繚繞、綿延不絕,滲透到學生的骨子里,也浸潤著老師的心靈。
現如今的語文教學,誰能夠將情演繹得如此透徹?我不敢說只有王崧舟老師,但是我敢說,王崧舟老師做到了!實習期間我也曾經聽過很多老師上課,也聽過一些參賽的課,但是,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課堂中的師生能夠這樣地有默契,這樣地真情相融。我不禁感嘆這已經是一種獨特的境界了,一種語文教學的境界,一種詩意的境界。俗話說的好:上完一節課容易,上好一節課很難。順利上完一節語文課,按時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我們最平常的課堂所要做的,對于有些教師可能這樣的工作也并非易事。但是王崧舟老師卻如此出色和近乎完美地給我們展現了一場語文盛宴!
王崧舟老師一直在推崇詩意語文和詩意課堂,他所理解的詩意的課堂應該是天人合一的課堂,是需要老師和學生用虔誠的心態以及真誠的情感去品味的。王崧舟老師對于文本語言的挖掘是犀利的,是融合情感與生活的。不僅如此,王崧舟老師的教學語言也是奇妙不凡的,仿佛一場美輪美奐的享受,一首動人心弦的歌謠,一次又一次讓人耳目一新、為之贊嘆的旅程。富有情味的獨白語言,追求的是感性的教學,一種學生與文本交流的情感橋梁。富有韻味的對話語言,捕捉的是師生心靈的對話交流,一種學生與老師真摯交流的平臺。王老師教學語言的情與韻,構成了他對詩意語文的追求與肯定。當我們在新課程實踐的滿目繁花之中時,不要遺忘了對語言的錘煉和對語言的關注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