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篇(1)

關鍵詞U-G-S 傳統文化 教研團隊

少年強則中國強,在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如何對青少年進行引導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已成為當前教育核心任務之一。同志在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中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青少年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并提升青少年的人格品質,讓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人[1]。傳統文化育人成效的顯現需要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這就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中也特別強調要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工作。作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如果僅僅是各類教學研究成果的單純消費者,會讓他們逐漸喪失獨立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降低工作積極性和后續的成長空間,從而導致傳統文化教師培養的惡性循環。因此,如果想讓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持續健康地發展,應該引導教師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讓教育教學研究成為一種生命狀態,從研究中獲得靈感,提升自我價值感,重塑教學形象和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能力,豐富教學內容并促進教學手段的不斷革新。本文將從“U-G-S”模式的視角探討如何建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以促進傳統文化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研現狀

一線教師應該擁有一定的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的基礎,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層面,掌握更多、更有力的話語權和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目前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工作實然和應然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1.缺乏傳統文化教研的意識和氛圍

“教、學、研”是現代教育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結合才能構成現代教育的一個完整過程。目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體系并不健全,教學效果的優化更需要開展大量的教學研究工作。但是中小學教師教研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在應試教育的培養下,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較低,已經習慣了將自己作為教研成果單純消費者的角色,普遍認為自己只是知識的傳輸者,教學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目前的傳統文化教師師資隊伍不健全,每個學校平均僅有1~2名教師,部分學校由語文、歷史或者其他科任教師兼任,缺乏專業教師。再加上對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的認可度不高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目前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無力、無心從事傳統文化教研工作,無法在各中小學校形成開展傳統文化教研的良好氛圍。

2.缺乏傳統文化教研的方法和指導

教學研究如果離開了專業的指導,缺乏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引領,就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研究工作就會難以獲得突破性進展。目前中小學校傳統文化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無法像傳統的語文、數學等科目,可以在教研過程中得到本校或者鄰近學校教學名師的指導。目前的傳統文化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理解、教學風格、課程意識等方面都還很不成熟,僅僅將注意力放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教授、完成硬性的教學任務上,對于教學情境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缺乏關注能力,使得傳統文化教師不知道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工作停滯不前,效果差強人意。

3.缺乏對傳統文化教研工作開展的支持和保障

有學者研究指出:“一個國家與地區教育的好壞,關鍵的是政策的引導與法規的保障。”[2]雖然教育部下達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工作的開展,但是在地方實施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目前地方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從招生、考核、評價等方面仍以成績的提升為主要目標,沒有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仍以兼任為主,沒有專設編制,更沒有對傳統文化教研工作的配套政策制度及法規的支持。如此以往不僅無法激發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和教師教授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反而阻礙了傳統文化教研工作的開展,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U-G-S”模式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建設的意義

傳統文化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僅靠個別教師的努力,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社會有關力量大力協助,資源共享。而“U-G-S”是由師范大學、地方政府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的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研修等系統性工作,其作為一種培養高素質教師的合作開放的教師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適應教師教育發展的時代需求。合作過程中,三方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分享、資源優化,從而實現人的發展、組織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3]。這一模式對開展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團隊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U-G-S”模式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培養建立了一個生態系統

教研團隊的建設和發展首先要持續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在目前傳統文化教學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的環境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養體系才能為優秀傳統文化教師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按照“資源共享、目標一致、統籌管理”的思路建立傳統文化教育“U-G-S”合作共同體,建立了“師范院校―政府―中小學校”之間的協同培養關系。政府發揮行政與管理優勢和橋梁的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為傳統文化教師的培養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搭建各種平臺,將地方與高校優勢資源予以整合,不僅可以資源共享,還可以形成全民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輿論氛圍。高校發揮自身的研究和理論優勢,提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育研究水準和學科實力。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中小學的資源優勢開展傳統文化師范生的實習工作,為傳統文化教師隊伍的壯大儲備力量,實現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一體化。

2.“U-G-S”模式為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建設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教師的素質是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關鍵變量,而教師參與高質量的學習則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最為有效途徑[4]。“U-G-S”模式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搭建了一個向專家學者學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專家隊伍可以幫助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研究、課例研究等,提高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的校本研究能力;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的咨詢、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U-G-S”模式下各組成部分之間是一種平等協助的關系,它改變傳統的以管理為主要職能的教研機構模式,建立以促進傳統文化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目標的教研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共同發揮創造力,理論與實踐完美的結合,在實踐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斷實踐,從而促進傳統文化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基礎教育的改革。

三、“U-G-S”模式下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建設的路徑

針對目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存在的各種問題,在“U-G-S”模式下,可以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以促進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的建設。

1.建立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示范學校

雖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近代傳統文化教育全面鋪開起步較晚,目前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模式還處于探討階段,急需一個可以參考的范本。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建立傳統文化教育示范學校,讓其成為區域中其他學校前行的路標和發展的樣板。對于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尤其是農村學校,示范學校具有可借鑒性、啟迪性和可仿效性[5]。在示范校建立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工作站,將傳統文化教研團隊的建設具體化、實踐化,同時以示范學校為核心影響周邊學校,起到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工作站由政府提供政策、經費支持,學校提供專門的場地、人員配置,高校提供指導專家。結合傳統文化學科性質制定規章制度、工作計劃,設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定期開展輻射周邊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活動,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建設的運行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方面的模式。與此同時在示范學校進行傳統文化師范生的實習,以便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作用下為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培養后備力量。

2.開展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

由大學、政府、中小學共同建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網絡平臺,充分發揮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學習型教研三大網絡教研類型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積極協助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6]。政府組建傳統文化教研工作室,負責網絡平臺的統籌管理及后臺服務工作。網絡平臺包括以下幾個板塊:傳統文化教育動態信息、專題討論、問題呈現、在線課程、校本教程分享、傳統文化課題申報等。這樣可以消弱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擴大傳統文化教研工作開展的影響面,使信息的傳遞及時化,讓更多的人受益。在這個網絡平臺里,各教研團隊可將自身的研究成果在線分享,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需求,傳統文化教研團隊專家隊伍根據網絡平臺中出現的問題,在線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指導、培訓工作。

3.以師徒制的方式組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梯隊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隊伍是由不同層次、不同研究水平的教師組成。目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教研能力基礎薄弱,教研思路不明確,他們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獲得獨立教研能力。“U-G-S”模式為傳統文化教研梯隊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由承擔橫向或者縱向傳統文化教研項目的大學教師作為課題研究的主導者(師父),中小學教師作為協助者(徒弟)參與其中,逐步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教研的思路與方法。其次,大學教師指導中小學教師申請相關課題,在課題的申報、實施、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予以指導。最后,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組建課題小組獨立申報課題、撰寫論文,大學教師輔助指導。經過一系列過程之后,將主導者的角色逐漸下移到中小學校,形成一個層次分明、逐步發展的傳統文化教研梯隊,使得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工作可以順利持續地開展。

綜上所述,組建傳統文化教師教研團隊,并保證其有效地開展各種傳統文化教育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向的大背景下,“U-G-S”作為共同培養高素質教師的一種合作開放的教師人才培養模式,由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學校的教師在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則下,以相互探討、相互分享、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方式和理念,建立傳統文化教師教學研究團隊,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研團隊的建設和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獻

[1] 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4(4).

[2] 肖起清.農村教育問題的調查及建議[J].教育導刊,2006(1).

[3] 苗鳳華.“U-G-S”模式實踐過程中問題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8).

[4] 王凱.教師學習的生態轉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5] 鄒新華.簡論示范學校的示范要求[J].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2011(11).

篇(2)

我們于2008年開始從事《挖掘地方美術資源,開展鄉土美術教育》研究,其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歷時近3年時間,已完成了預期的研究目標,現結題匯報如下: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美術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方式的實施,為校本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編寫要有開放性和彈性,鼓勵教師積極、大膽地開發地方課程資源”。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會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積極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通過思考、討論、實踐,創造性地運用美術知識,開展美術活動。本課題的研究適應了這一需要。

2、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美術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全國統編教材內容涵括美術概念的各個方面,各地方又應實際情況補充了鄉土教材。地方性的鄉土美術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適應本土民間民俗習慣,以體現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補充鄉土美術文化教育,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當地社會與經濟文化、歷史的發展,更新美術教學觀念,使美術教育不斷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3、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商業文化的沖擊,許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搶救、保護、傳承、弘揚民間文化刻不容緩。《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我們的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走進中國民間美術文化,去感知、體驗、保護、傳承、弘揚民間美術特色文化。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將分二條線六個類別按中學組、小學組共十二個點進行(含人員分工)。

第一條線:從興化的人文自然景觀中窺探鄉土美術文化,以人文景觀為線索進行鄉土美術教育。負責人:陳麗萍李霞

1.第一類是以古建筑為主體的傳統人文景觀。負責人:顧建英馮云仇越

2.第二類是以現代建設為主體的新人文景觀。負責人:楊東玲譚森翟建云

3.第三類是在具有詩情畫意的自然風光。負責人:平勤香劉濤 朱健鳳

第二條線:從興化的歷史文化名人中尋繹書畫名家,在相關課題研究中進行鄉土美術教育。負責人:楊平興蔡崢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從這里走出了262個舉人、93名進士、1名狀元。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吳甡三任宰相……其中,興化書畫界名家濟濟,代不乏人。據相關史籍記載,自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大約產生各類書畫家600余名。負責人:徐愛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陸西星等書法家,被載入及明代學者筆記、《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中。負責人:凌軍馮云朱俊

6.乾隆年間,書畫家李鱓(復堂)、鄭燮(板橋)更是“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負責人:施雙紅倪恒祥張海濤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做法:網絡搜索、專家走訪、座談、講座、實地考察、史料研究、實驗課、研究課等。

四、預期課題中期成果:

1、與課題相關的論文

2、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題教案設計

3、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題課件設計

4、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題優質課

5、專著:《挖掘地方美術資源,開展鄉土美術教育》(教學案例集)初稿

6、論文專集初稿

五、課題最終研究成果:

1、課題終期研究報告

2、課題理論研究專輯

3、課題實踐過程材料

4、課題影像資料

5、興化歷史文化名人書畫藝術賞析圖庫

6、專著:《挖掘地方美術資源,開展鄉土美術教育》(教學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術資源,開展鄉土美術教育論文集》

8、成立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歷史文化名人研究會

9、 以“我知道的興化市歷史文化名人”為主題的硬筆書法大賽及作品集。

10、舉辦興化市水鄉風光為主題的師生書畫、攝影作品展。

六、最終成果轉化:

1、通過展示課向推廣、展示研究成果。

2、通過研究課尋求新的突破。

3、通過鄉土教材傳承地方文化。

4、通過專集宣傳興化市美術教師群體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

篇(3)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通識教育的概念引入美術欣賞課程。筆者從課程內容與結構、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設計課程,結合文學、歷史、科學、本土文化等諸多相方面相關知識,運用個性化的教學形式、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力圖創建適應于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通識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廣度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人格與學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1]。20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民國初年,留美歸來的梅貽琦先生接受了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他發表了《大學一解》,鮮明地提出“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重于專”等觀點。他將這些理念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探索并付諸實踐,應用于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使得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在當時獨樹一幟[2]。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類課程,通識教育的相關研究也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熱點。 

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術欣賞課程中,存在著兩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其二,過于強調專業知識的傳輸,不夠通識性,形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的“藝術教育不藝術”、“通識教育不通識”的頑癥[3]。基于此,我們必須努力構建起新的適應通識教育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析過程中,促使學生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知覺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上貫徹通識教育理念?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向針”——“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以此課程目標為依據,在美術欣賞課程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 

 

美術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每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一定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科技水平、經濟狀況以及現實生活緊密相關,也都一定受到當時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學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要把美術學科教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賞美術、認識美術,從而更有效地推進美術教育通識化的進程。 

1.結合文學把握藝術內涵 

中國畫重寫意,對于意境美的理解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家在繪畫時講求詩情畫意,我們在賞畫時也要學會從筆情墨趣中探尋“畫中有詩”的魅力。在課程學習前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并在課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學習中國古代花鳥畫部分,可以讓學生思考五代花鳥畫為什么會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引導學生通過畫家身份、繪畫題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較。再如解釋宋、元以來中國花鳥畫盛行的原因,畫家們為什么都喜歡選用梅、蘭、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題材進行創作,這些現象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畫家個人經歷以及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講到清代花鳥畫時,又可以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山人筆下的魚、鳥都是孤伶伶的,且兩眼望青天,讓學生自己體會中國古代花鳥畫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藝術手法,或抒發畫者高潔的情操,或傾訴自己不得志的處境,或是亡國之恨無處訴。理解了畫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畫中的內涵,從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畫”之所以能夠統領中國畫壇長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學性因素在西方美術中的表現也甚為突出。西方美術作品中有兩大重要的題材——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和基督教圣經故事。這兩大題材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美術家反復表現,并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西方美術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因此,了解神話和宗教故事,對于了解西方藝術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結合歷史理解藝術風格 

本課程以作品賞析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談作品,應把作品鑒賞和技法研究置于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和人文科學的整體關系中進行研究。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時代因素密切相關,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絕不可能僅是藝術家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新,必然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所在。如研究古希臘美術,若不了解希臘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臘民族的特點、社會歷史、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及作為“希臘藝術的土壤”——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就無從欣賞和理解希臘藝術的本質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臘美術的成就何以對西方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另外,在欣賞中國石窟藝術時,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異的風貌,從魏晉時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豐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樸實自然之美,每一次藝術風格的流變無不體現出時代精神。要求學生從題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審美趣味分析石窟藝術的時代變遷,引導學生剖析變革背后的歷史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把握、對民族藝術的贊嘆和熱愛。 

3.結合科學欣賞藝術作品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必須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既要使非專業的學生掌握美術最基本的知識,又要使他們領會超越專業內容的通識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作為工科院校開設的美術欣賞課程,最好的結合點就是從科學與美術的關系入手。 

在眾多美術門類中,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而在這兩個專題的欣賞教學中,始終可以貫穿著美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主題。例如我們在欣賞現代建筑藝術時,可以以“鳥巢”體育場、央視大樓、廣州歌劇院等享譽世界而又離我們很近的建筑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到玻璃、鋼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對現代建筑形制發展的影響。另外,科學技術不僅影響到實用性的美術,它對西方油畫的形成、發展、演變也帶來了的巨大影響,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科學的探索促進了寫實技法的飛躍。教學中可以介紹學生所熟悉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并著重介紹他在天文、地理、物理、軍事等多方面的不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讓學生在驚嘆之余了解達芬奇如何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引入繪畫,運用透視學、藝用解剖學、明暗暈染法大大發展了油畫藝術。而到19世紀后期,打破寫實繪畫傳統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出現恰恰也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光學理論的產生、照相等現代圖像技術的發展等,這種變革也進一步導致西方美術由此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流派紛呈的現代藝術時代。 

通過加強與學生自身知識的聯系,不但能使學生活學活用,也有利于糾正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我又不當畫家,學美術沒有用”的模糊認識,培養他們對于美術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4.結合本土文化弘揚民族藝術 

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開發民族的、民間的、本土的美術教育資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資源引入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識教育美術欣賞課程[5]。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各種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地方建筑等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文化的藝術,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專題時,要求學生課下搜尋嶺南四大園林的圖片和文本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安排部分學生在課上和同學分享所掌握的知識并由此展開討論。而在中國工藝美術學習部分中,又安排學生課下搜集一些自己家鄉的工藝美術資料,如廣繡、廣彩、石灣陶塑、潮洲木雕等。通過搜集資料,讓學生更了解并熱愛自己家鄉的美術成就,從側面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二、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設計 

 

在美術欣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提出知識點與興趣點相結合的學習概念,并著重于興趣點的學習。所謂興趣點的學習,就是不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作通史的精讀,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對于學生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某一門類藝術或者某一藝術家等方面,則引導學生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掌握與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自覺進入到興趣點學習方式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方式必須是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形式。通過實踐與探索,筆者提出教學形式個性化、課堂環境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等課程設計概念。 

1. 教學形式個性化 

一方面強調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除了要求教師個人的語言魅力與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給學生多種觀點與信息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與感受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強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提倡學生對知識點提出疑問和進行評判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跳出課程的范圍,提出一些其它相關領域的問題,適當引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觀點爭論,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與個人意志。 

2.教學環境生活化 

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訓練體系,除了第一課堂教學主體外,還必須有豐富、活潑的第二課堂活動。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實地考察、網絡都可以作為教學、學習的一部分,是課堂教與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與輔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課程教學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拓寬教育渠道。例如,可以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或者結合重大節日舉辦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充分發揮美術類社團的作用,為具有美術特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活動舞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緊密的聯系。另外,還可以利用專題講座、網絡、報刊、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強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薦典型、彰顯藝術價值,吸引大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6]。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切身體驗,獲得美的體驗、接受美的熏陶、傳播美的信息、領略美的真諦,從而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藝術修養,形成內在的人文素質。 

3.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師對教材主要知識點的講授、教師個人科研成果與學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決的知識疑問與學生共同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課件、專題片、影片片段、多媒體光碟)、實物展示、課前教師提問、課后學生發問、課程中間隨時互動、走出課堂參觀博物館與畫廊、結合教師對各地博物館及文化遺址考察的圖片與個人感受講授知識。另外,還可根據課堂教學或實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課程進度相關的小選題供學生課下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教案,課堂上安排少量時間讓學生登臺試講,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等等。通過登臺講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通過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知識的交流,教師也可從中發掘學生的潛能并得到不少的啟示。 

 

三、結 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塑造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宗旨進行探索,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提高欣賞水平、拓展藝術思維、挖掘藝術潛能,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教學體制、適應教育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與課程相關的通識教材建設、多媒體課件等相關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構建起適應通識教育體系的美術欣賞課程。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j].讀書,2006,(4):3-12. 

[2]徐冬青. 關于大學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07,(5):44-48. 

[3]劉永濤.創建學習型社會與公共藝術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硯祖.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3-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处破女轻点疼丨98分钟|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av片永久免费|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 国产激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性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流畅|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w777|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艳z门照片无码av|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直播|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又色又爽又黄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挺进大幂幂的滋润花苞御女天下 | 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麻花豆剧天美星空| 河北炮打泻火老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