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9 21:5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漢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藏族地區 配套練習 可行性
普通高級中學漢語文教科書(藏族地區使用)配套練習研發的可行性主要基于分析現行漢語文教材使用的情況,通過系統總結研發現行漢語文教材配套練習的政策保障和理論基礎,探索研發現行漢語文教材配套練習的有效途徑,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管理內容,提高甘南藏族地區“以藏為主”普通高中漢語教學質量。
一、現行漢語教材的使用情況
甘南少數民族地區“以藏為主”普通高中,藏語為第一語言,漢語為第二語言單加授課,執行國家教育部轉發的《五省義務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學、初級中學及高級中學協調性課程計劃》。目前沒有專門的機構編寫與之相配套的相關教輔材料,學生學習的依據主要以教材為主,導致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學設計所需要的一切教學資源只有網絡、一本教材和學校的多媒體而已。學生學習僅憑老師課堂的授課獲取知識,課后沒有漢語課本有關的練習材料,閱讀材料極為有限。
二、研發現行漢語文教材配套練習的政策保障和理論基礎
1.政策保障。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頒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試行)》,為漢語教材編寫、漢語教學、學業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漢語課程的依據,直接指導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在發展民族教育的不同階段管理和實施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國家課程理念和學校教學目標,以及在具體的教學中實現少數民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三維目標”和全面發展。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家不斷統籌規劃,加大對西部邊緣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師資、資金等方面的傾斜投入和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各少數民族地區要不斷探索更適時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環境模式不僅要求少數民族學生繼承和弘揚自身的優秀文化傳統,還要把漢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學習。
2.理論基礎。我國較系統地介紹雙語教學的專著和論文較多,主要有黃崇嶺的《雙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黃安余的《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等,他們都初步探索和介紹國內外的雙語教學的理論依據,這些探索和介紹推動了我國雙語教學的有力發展。相對而言,我國在推行新課程的過程中,關于校本教材理論研究較成熟,王秋菊在《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理論研究》中對校本教材開發的較系統的理論研究,為本論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結合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實際和第二語言教學的特征,杜威實用主義育思想體系中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思維五步”和“教學五步”等命題及論述,對甘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尤其漢語文教育的模式構建及本論文的研究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建構主義為漢語文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皮亞杰的構建主義“學習觀”、“教學模式”、“師生角色的定位”、“新型的師生關系”觀點及論述,符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國家教育方針和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少數民族地區的漢語文教育也應在不斷創新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基礎上,更好地為民族教育服務。
三、研發現行漢語文教材配套練習的有效途徑
1.研究知識點的書面呈現方式和基本屬性。通過梳理知識點與考試關系:(1)研究漢語文知識點的書面呈現方式,主要是指該知識點在考試中如何體現,即有多少種出題類型,有多少種出題角度,有多少種變化形式;該知識點的學習要點、學習類型、所需基礎、預測難度等。對所教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的書面呈現方式和基本屬性應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2)“三題”的編寫。掌握知識點呈現方式和屬性的目的是精選講課例題、分層教學的作業題、跟進反饋的訓練測驗考試題。
2.研究知識點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1)教材的整體性把握。知識點在教材知識體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教材整個知識體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可粗略地分為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要分析聯系的方向、聯系的方式、聯系的層次和聯系的作用等。(2)知識點的串聯。在講解某一知識點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教學思路拓展開來,使課堂教學形式真正地“活”起來。(3)研究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的呈現方式。知識點在考試中的呈現方式和在教學過程中的呈現方式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區別和聯系。所有的知識點不是只能用同一種方式、同一種思路進行教學。
首先,要研究知識點的形成過程,仔細區分知識點之間的類型與類別,從而確定采用相應的教學過程、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知識擴展面。如字詞識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聽寫,課后列入學生課余的學習的主要內容。
其次,根據知識點的性質特點,確定哪些可以讓學生采用被動接受的方式學習和掌握,哪些可以讓學生采用主動探究的方式學習,哪些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哪些只能采用個體學習的方式感悟。
再次,對知識點呈現方式的形式和步驟進行認真的思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包括知識基礎、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個體差異等),采用適當的學習形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與嘗試。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族中小學;漢語文;教學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131-02
一、義務教育階段漢語文教學的目標
語言文字既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又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實際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有22種。少數民族同胞有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的權利和自由。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家經過多次討論和修訂,出臺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成為民族中小學漢語文學業評價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尺度。
《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漢語課程標準》)是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重新編訂而成。是漢語文教材編寫、漢語教學、學業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漢語課程的依據,對不同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漢語文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漢語課程標準》針對的是少數民族語言授課為主,單科加授漢語的民族學生,本質上是第二語言教學。但由于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普及程度較高,因此對此類民族學生的漢語文教學既應該考慮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又要提高教學標準,培養學生的漢語文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環境對民族學生漢語文教學的影響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也是現代教學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依托一定的教學環境。我國學者認為:教學環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概括地說,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必需的諸客觀條件和力量的綜合,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育人環境。教學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講,主要指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學生家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長、教師、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成效。狹義上講,專指學校教學環境,主要指學校教學活動的場所、教學設施、班風校風和師生人際關系等。由于環境的復雜多樣和隨處可感,因此要對教學環境作一嚴格分類是比較困難的。最得到認可的分類方式是按照狹義的教學環境的含義,將教學環境分為兩大類:即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物理環境包括校舍建筑、教學設備等,心理環境包括學校中的學習氣氛、社會交往、人際關系、社會信息乃至生活經驗等等。
關于語文教學環境的理解,溫欣榮在《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教學環境探析》中有這樣的解釋:“教學環境是一個廣泛意義的概念,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社會環境諸如影響教學活動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規、語文課程標準、教育管理者等。語文教學的物質環境包括:語文教學場地、語文教學設備、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學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些語文教學的外部條件對語文教學的制約和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涵蓋性,它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同時又受國家地區的環境、民族歷史的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的環境等的影響。從內容構成上,可以將語文的教學環境分為語文課堂物理環境和語文課堂心理環境。
三、創設良好的漢語文教學環境探究
(一)漢語文課堂物理環境的建設
物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有形的、靜態的硬環境部分。自然環境:學校的選址、氣候條件、自然景觀等;設施環境:教學場所、教學儀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桌椅、圖書資料等;時空環境:教學時間的安排、班級規模、作為編排方式等。
學校的地理環境是相對固定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學校的選址有較為嚴格的標準,一般都相對安靜,周圍社會環境良好,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學校的設施環境主要是由教學場所、教學用具等具體客觀的物質因素構成。設施環境是學校物理環境的核心部分,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物理環境建設的質量,關系到學校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我國推行義務教育標準化工程以來,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硬件設施都進行了標準化配備,基本具備多媒體教學的條件。狹義的教學場所主要指教室,廣義的教學場所則包括校園、教室、圖書館、運動場、禮堂、實驗室以及各種綠化設施等。良好的教學場所,首先應該有足夠的空間,其次教室的光線、空氣、聲音、色彩、溫度等都是構成教學環境的重要的物理因素。
創設有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是增加學生的漢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漢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在教學樓的布置上,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懸掛簡單易懂、有教育意義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使學生在課間,駐足之余都能有所收獲。同時要注意材料的定期輪換和更新,應該堅持知識性與趣味性并存的原則。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積累知識。教室環境至關重要,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的形式搜集資料,進行布置,每一個月更新一次。每次完成布置后,由學生討論通過這次的布置學習到了哪些內容,有哪些優點,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們各抒己見,并有專門的記錄,學期末進行評比。
教學用具包括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用品。任何教學活動的進行都離不開一定教學手段設施的輔助和支持,這些物質設施是否充足、完備,能否滿足教學活動的基本需要,以及是否恰當地運用,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還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率。現代教學用具如電視、電影以及電腦的廣泛使用,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料,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多媒體教學,集畫畫、色彩、聲音、內容于一體,在直觀可感的情境中傳授給學生知識。多媒體教學現在已經成為逐步取代傳統黑板教學模式的主要手段,多媒體教學使用得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時空環境主要包括教學實踐的安排、班級規模、座位編排方式等。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展開的,課堂教學內的時間和空間要素構成了特定的教學環境。科學地分配教學時間,能夠保證學生勞逸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又能夠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據相關實驗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表現。一天中大腦最敏捷、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為上午,而運動能力最佳的時間是下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有效注意時間呈現一定的變化,因此教師在安排上課時間時應該張弛有度,在學生專注的時間范圍內,注重基礎性知識的教學。課堂座位安排方式是一種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指教室內學生桌椅的排列擺放形式。20世紀30年代,魏拉德?沃勒爾就已經對座位的選擇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做了相關研究。研究表明,座位編排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社會交往都產生著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在漢語文學習過程中,座位的編排方式尤其重要,決定著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程度。
(二)語文課堂心理環境的建設
心理環境又可以稱為社會環境,包括學校中的學習氣氛、社會交往、各種人際關系乃至生活經驗等。如果說物理環境以可看、可知、可感的方式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進行,那么心理環境就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調控著師生的教學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教學心理環境的研究越來越多,尤其是關于如何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的研究。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啟蒙階段,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尤為重要。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傳道受解惑,還有心靈上、情感上的溫暖和感染。民族地區多為寄宿制學校,學生不僅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給予指導,更需要教師的關心和照顧,教師同時也承擔著家長的責任。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教師應該在一些細微之處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愛是教育的前提,尤其針對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漢語文教師更具有特殊性,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同時更應該將文化中的精髓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輸送給學生。其次,優化漢語文課堂的教學的心理環境。教師可以將漢語文課堂營造成豐富,有趣,飽含知識,飽含哲理的課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多以講故事、表演的形式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漢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漢語課程的首要性質是工具性,同時兼顧人文性,把注重培養民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漢語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點,并注意從學習的各個環節上實施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是實現漢語文教學目標的關鍵。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也決定漢語文不僅僅是課堂的教學,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無處不在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2.
(赤峰學院 文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漢字筆畫繁多,形體復雜,數量龐大,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國人望而生畏,漢字障礙成為外國學生進一步學習下去的頸瓶。漢語詞匯積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漢字。漢字無法見形知音,是導致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學習漢字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寫漢字意味著思維方式由一維的線性排列結構的認知改變到二維的方塊結構符號的認知。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對漢字“以形別義”的區別方式本來就不敏感,更何況漢字的表義度也很低,很多漢字很難從字面上找到理解詞義的階梯。對外漢語教學界普遍有重聽說、輕讀寫的傾向,且歐美學生聽說能力優于讀寫能力。這些都導致漢字成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最大難點。
關鍵詞 :漢字;最大難點;表音;表義;輕讀寫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177-02
漢字筆畫繁多、形體復雜、信息量大,使很多外國人望而生畏,淺嘗輒止,中途放棄。在國外大學的漢語學習者中,“經過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極少數的學生攀登碩士或博士的高峰”。這些碩、博士的畢業論文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語撰寫的,而不是漢語。他們的漢語口語能很流利,但在閱讀、特別在書寫方面仍有許多障礙,“最明顯的原因是漢字的難關”[1]。在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外國人學漢語人數增長迅猛,但中途流失嚴重。大多數留學生淺嘗輒止于初級水平,難跨中級,進入高級階段者寥寥無幾。閱讀能力較差、書寫更加困難是留學生普遍性的現象,原因是漢字識讀難,書寫更難。張志公指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學習漢語漢文,不能像歐美兒童那樣,學會了二、三十個字母以后,可以一邊識字,一邊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閱讀。學漢字,必須一個一個地認,一個一個地記;在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之前,是無法整句、整段地閱讀的。”[2]漢字障礙成為留學生進一步學習下去的頸瓶。
論文字數目,《現代漢語詞典》共收了13000字以上, 《新華字典》收了8000多,《現代漢語通用字表》7000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3500個;而日文假名只有46個,俄文字母33個,英文字母僅26個,漢字顯然比表音文字有更多的書寫符號。原因在于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這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字體系記錄語言的理據不同:表意文字是依據意義構形的文字體系,字形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系;而表音文字是根據語音構形的文字體系,字形與語義沒有直接的聯系。任何一種語言使用的語音都是有限的,依據語音構造文字之“形”也必有限;而任何一種語言表達的“義”是無限的,依據語言的意義構造文字之“形”也必無限。所以,表音文字的書寫符號數量很少而不必花大力氣學習;但漢字數量龐大,加上筆畫繁多、形體復雜,必須專門地花大力氣學習。文字書寫對于拼音文字為母語者來說就是二、三十個字母,這在兒童的幼兒園階段就能書寫成形;而漢字書寫就算是中國孩子的母語學習,很多孩子也要到小學畢業才能寫成型,學夠量。
馬慶株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大綱規定的2905個漢字和8822個詞匯大約需要3000學時,而同樣單位的拼音文字的漢字與詞匯,大概750學時就夠了,這主要是由于漢字難學的緣故。而且,詞匯量被認為是語言學習的決定因素,漢語詞匯積累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漢字——難認、難記、難寫,漢字的識讀和詞匯的積累是同步的[3]。
另外,國內外漢語教學界有一個普遍的重聽說、輕讀寫的傾向。美國的漢語教學非常重視聽說交流,而不重視漢字教學;菲律賓曾出版拼音課本,讓學生成為不學漢字的文盲;丹麥某大型企業在北京語言大學的漢語培訓項目曾明確要求:不開漢字課;北京語言大學曾做先聽說、后讀寫的教學實驗,遭到留學生的強烈抗議,甚至都不學漢語了……這些事實造成一種現象:外國學生漢語的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差別之大,在世界二語學習中極為少見。這和中國的英語教學恰好相反,絕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英語筆試總好于口試,讀寫能力強于聽說能力,“啞巴英語”在中國大有人在。中國人碰到口語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常常把漢字寫出來,以避免同音字的誤解,或可依據字形推斷字義。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定然跟兩種文字體系的認知模式差異有關。神經語言學研究發現,人腦的語言功能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前腦的“布洛卡區”,漢字的閱讀主要在這個區域,布洛卡區的記憶主要靠視覺圖形;另一個是后腦的“威尼克區”,拼音文字的閱讀主要在這個區域,威尼克區的記憶主要靠聽覺聽說。威尼克區的認知慣性在學習漢字過程中也表現出來,這是歐美學生聽說能力優于讀寫能力的原因[4]。
從思維方式上看,拼音文字的理據是語音與字形的聯系,這是一種抽象思維;漢字的理據是語義與字形的聯系,這是一種具象思維。拼音文字線性排列,右向延伸,單向線性排列的視讀單位;漢字以方塊平面組合的圖形來表達意義,是音意結合的平面圖形,初學漢字的外國人眼中的漢字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抽象符號或圖畫。心理學認為大腦處理兩種文字的腦機制有差異: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感性思維。音形聯系的拼音文字由左腦加工處理;而義形聯系的漢字具有極強的圖形性,主要由右腦加工處理,形聲字也包含語音信息, 是左右腦并用處理。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寫漢字意味著思維方式由一維的線性排列結構的認知改變到二維的方塊結構符號的認知。思維方式的轉變是艱難的。
難點的關鍵就在于此:拼音文字是形聲合一,漢字是形聲脫節。總體上,漢字的字形與語音形式之間不存在類推的對應關系,僅形聲字的聲符有一定的表音作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7000個漢字中,聲旁具有完全表音功能,本身又是使用頻率高(組字數量在3個以上)的漢字僅18個,共構成96個形聲字[5]。在表音方面漢字無法跟拼音文字相比。劉艷妮做了“非漢字圈學生學漢字初期遇到的困難”的調查,其困難主要表現在“見字不見音”“一字多音”上,讀音方面的困難甚于書寫。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習慣于把語音作為聯系文字的紐帶,而漢字的表音實在令人頭痛,無法見形知音,這是導致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學習漢字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6]。徐子亮研究發現,“非漢字文化圈”學生認讀一個漢字往往要經歷3步:音義結合——形義結合——音形結合。兒童母語是懂得音義的條件下只需記憶字形,留學生形音義都要記憶[7]。
漢字選擇意義為構形的基本手段,字形只反映造字之初的語義。隸變后漢字脫離圖畫意味,成為更為抽象化的文字符號,是必然的、合理的。語義和語音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字形卻不隨之發生變化。這種“不同步”的歷史演變沖淡甚至破壞了漢字的構形理據,使漢字的表義度隨歷史演變呈現越來越降低的趨勢。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對漢字“以形別義”的區別方式本來就不敏感,更何況漢字的表義度也很低,很多漢字很難從字面上找到理解詞義的階梯。
漢字的表音度與表義度都很低,難怪呂叔湘認為漢字有五難——難認、難寫、字數多、字的形音義之間很多交叉關系復雜、難查[8]。漢字難認讀表現在形聲脫節,4聲變化差別細微,同/近音字太多及多音多義字過多。漢字難寫表現在筆畫筆順種類繁多,合體字結構復雜,構字規律不嚴整(例如形聲字聲符和形符的位置并不固定),形近字諸如“己已巳”“戊戍戎成戌”等形體差別太細微而容易導致錯別字的產生,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學生對漢字“以形別義”的區別方式本來就不敏感。難查表現在漢字不見字知音影響查字典。張惠芬指出:“漢字構造復雜,符號繁多,每個漢字具有多層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綜合性,信息量很大。一個漢字的信息量包括:1.語音信息。2.語義信息。3.圖形整體特征信息。4.部件種類信息。5.部件組合結構信息。6.筆畫種類信息。7.數量(筆畫數量多少)限制信息。8.度量(筆畫長短)限制信息。9.筆順限制信息。10.部首選擇信息。11.其他相關信息。”[9]
漢語難學,漢字更難學。趙元任認為,漢語語法的難度在世界的語言當中算是中等,但漢字在世界的文字當中比起來就相當難了[1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難點列舉起來有很多,難度排在第一位的,非漢字莫屬。漢字是留學生尤其是使用拼音文字體系的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大問題。如何讓外國學生消除畏難情緒,更快、更多地學會漢字, 培養“字感”,突破漢字頸瓶,以便更進一步地提高漢語水平,是對外漢語教學重要卻又艱難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柯彼德.漢字文化和漢字教學[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3.
〔3〕馬慶株.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若干意見.世界漢語教學,2003,(3).
〔4〕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李燕,等.現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A].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C].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劉艷妮.對外漢字教學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7〕徐子亮.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135.
〔8〕呂叔湘.《“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報告》序[A].呂叔湘論語文教育[C].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9〕張惠芬.漢字教學及教材編寫[A].對外漢語教學探討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留學生 課程設置 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9-0098-03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7 年設立的,旨在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能力,加快漢語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國際漢語教學專門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需要的國內外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是課程設置。許多學者都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針對中國本土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而言的,關于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簡稱“留學生漢碩”)的課程設置則較少有專文論及。因此,本文擬以江西師范大學為例,剖析我校留學生漢碩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促進今后我校留學生漢碩的培養,同時也為中西部地區兄弟院校留學生漢碩的培養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江西師大留學生漢碩概況
江西師范大學于2009年6月獲批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并于2010年春季開始招收留學生漢碩,目前已有兩屆學生順利畢業,并有一屆留學生漢碩在讀。我校留學生漢碩的生源以馬達加斯加籍留學生為主。雖然我們在招生時要求申請者需具備大學漢語言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具備相當于新HSK五級的漢語水平,但班級漢語水平層次區分仍較明顯,由于印尼和韓國等亞洲籍留學生一般都有在中國的大學學習四年漢語的經歷,他們的漢語水平明顯高于馬達加斯加和加納等非洲籍留學生。根據我們的調查,在非洲籍留學生中,有7人在大學孔子學院學習過兩年漢語,還有7人在孔子學院學習過三年漢語。相對來說,這些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不長,基礎也不太扎實,特別是書面表達的時候,暴露的問題更多。
二、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江西師大留學生漢碩的課程設置是在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外國留學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留學生方案》)的指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的。其課程體系也是以核心課程為主導、模塊拓展為補充、實踐訓練為重點。課程類型與學分分布與《留學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課程與學分結構方面稍有微調。
(一)核心課程的設置
學位公共課程(6學分)包括《當代中國專題》、《高級漢語》、《漢語語言學》。學位核心課程(12學分)包括《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習得》、《漢語教學案例分析》、《中華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際》。其中,《中華文化及技能》這門課程與《留學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學生方案》是《中華文化專題》。
(二)拓展課程的設置
我校的拓展課程整體結構與《留學生方案》一致,但每一類里可供選擇的課程與《留學生方案》又稍有不同。關于漢語教學類,我校把《留學生方案》的《漢語語言要素教學》這門課程根據語言各要素分解成3門課程:《漢語語音教學》、《文字詞匯及其教學》、《語法修辭及其教學》。同時,刪去了《漢語技能教學》,并增設了《漢語教學研究方法》和《古代漢語》。關于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類,《留學生方案》是2門:《中華文化經典》、《中外文化比較》,我校還增設了2門:《中國思想史》、《國別與地域文化》。關于教育與教學管理類,《留學生方案》是3門:《外語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與管理》、《國別漢語教學調查分析》,而我校則增設了《國外中小學教育專題》。
(三)訓練課程的設置
《留學生方案》共有4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漢語教學資源及其利用》、《教學測試與評估設計》、《中華文化技藝與展示》。我校把《留學生方案》的第4門課程換成了《課型與教學技能訓練》,因為核心課程里已有一門《中華文化及技能》。
通過以上比較可知,我校留學生漢碩的課程設置對《留學生方案》所做的修改歸納起來有三點:一是個別課程的教學側重點不同,如《中華文化及技能》這門課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學。二是個別課程的類別歸屬不同,如在《留學生方案》里,《漢語技能教學》屬于漢語教學類拓展課程,而我校實質上把這門課程移到訓練課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課程,并細化了個別課程。那么,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從整個課程體系來看,還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重漢語教學類課程,輕漢語知識類課程
在我校留學生漢碩的26門課程中,純粹的漢語知識類課程只有3門(占12%),漢語教學類課程卻有14門(占54%)。留學生們普遍反映,一個學期的《高級漢語》課根本不夠,他們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漢語課程,以進一步提高漢語水平。這不難理解:一個母語就是漢語的教師若沒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僅僅依賴自身作為母語使用者的語言直覺,尚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何況我們的留學生呢?試想一下,如果他們畢業時連自己的發音、用詞造句、書面表達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陷,又談何去教別人漢語?
(二)課程內容交叉重復
課程設置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各門課程之間有機聯系,應盡量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交叉重復。從上文提供的數據來看,我校留學生漢碩的漢語教學類課程與漢語知識類課程的比重約為4.7∶1。教學類課程設置過多勢必造成某些課程在內容上的交叉重復。如《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這門核心課程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講語言要素教學,而拓展課程里又分別開設了《漢語語音教學》、《文字詞匯及其教學》、《語法修辭及其教學》,這是比較突出的交叉重復。
(三)部分課程的設置必要性不足
在對我校留學生漢碩與國內漢碩的課程設置進行比較時我們發現,在留學生漢碩的課程中,約有70%的課程與國內漢碩的課程相同或相近。我們認為,有的課程對于將要去海外執教的中國本土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來說是必要的,但是對于留學生漢碩卻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學生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與中國教師相比,存在著天然的優勢:留學生畢業后在其本國從事漢語教學不存在難以適應海外生活環境的問題,不存在因語言、文化、習俗的不通而產生的溝通問題;留學生更了解當地教育的政策、體系、規章制度等,而且他們自身有學習漢語的經歷,可以更好地指導當地的學生。因此,像《國別與地域文化》、《國外中小學教育專題》這樣的課程似乎更符合中國本土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需要,對留學生漢碩來說,開設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國別漢語教學調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課程設置的建議
(一)加大漢語知識類課程的比重
語言學知識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基礎和依托,是語言要素教學和技能訓練的前提(田艷,2012)。因此,我們建議根據留學生漢碩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漢語知識類課程。比如把作為學位公共課程的《高級漢語》從目前的一個學期擴展到兩個學期甚至三個學期,而且在教材內容及訓練重點方面要逐漸向書面正式語體傾斜,要涵蓋議論文、雜文、學術論文、散文隨筆、文言文和書信尺牘等各種文體,強調學生對現代漢語書面語特征的掌握與運用,同時注重選文所含的豐富的文史底蘊。其次,針對這兩年畢業生在撰寫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完全不了解漢語學術論文的結構體例、行文方式,措辭口語化嚴重等,還可以考慮在第一學期增設一門《論文寫作》的選修課程,為學生將要進行的學位論文開題和寫作打基礎。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學生因為第二學期末的新HSK六級沒有通過而拿不到漢辦的獎學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學回國,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預備課程中開設針對新HSK六級考試的輔導課程,以利于生源的穩定。
(二)調整部分課程的內容
首先,為避免漢語教學類拓展課程《漢語語音及其教學》、《文字詞匯及其教學》、《語法修辭及其教學》與學位核心課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交叉重復,同時給學生打下更堅實的漢語基礎,這三門拓展課程可以只講授關于漢語語言要素的系統知識,把“教學”部分留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另外,由于與對外漢語教學有關的“詞匯”部分內容較多,而且根據學習的難易程度和留學生們的反饋意見,語音部分的課時可適當壓縮,并把“文字”并入“語音”部分,形成《漢語語音及漢字概說》、《漢語詞匯概說》、《漢語語法修辭概說》三門課程。
其次,學位核心課里的《中華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學生方案》設成《中華文化專題》,本課程的目標是較系統全面地向留學生介紹中華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訓練則可放到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類拓展課程里,開設諸如《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禮儀》、《中國舞蹈》等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文化技能教學時,我們是讓國內漢碩和留學生漢碩合班上課,留學生們非常贊同這種做法,認為這樣能增進與中國學生的交流。我們認為,像《跨文化交際》、《中外文化比較》等文化交流類課程也可以嘗試這種做法,使教師、留學生、中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從而讓中外學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異國文化及與本國文化的差異。
最后,《漢語語言學》這門課程,根據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課程說明”,會涉及“語用理論與語用分析、結構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具有較強理論性的教學內容,這對于漢語水平都還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學生漢碩來說,是很有難度的,因此可以考慮放入漢語教學類拓展課程里,供學有余力的留學生選修。
(三)刪減部分課程
《國別與地域文化》、《國外中小學教育專題》、《國別漢語教學調查與分析》這三門課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慮刪除。另外,既然要開設以漢語語言各要素為主題的漢語知識類課程,如《漢語語音及漢字概說》等,為避重復,原來的預備課程《現代漢語》可取消。至于《古代漢語》和《中國思想史》,《留學生方案》上并沒有做要求,目前來看并無增設的必要,一是因為這兩門課程的內容對我校留學生漢碩來說,艱深難懂不好理解,二也考慮到留學生漢碩的學習期限只有兩年,上課的時間最多一年半,課程安排本來就已經非常緊張。
總之,課程設置直接影響研究生知識面的廣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利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羅堯成,2006)。除此之外,擔任留學生漢碩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也應該有全局觀念,不僅要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確所任教的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任務,同時任課教師之間也要加強溝通和交流,特別是遇到某些內容可能有交叉重復的課程時,更應協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
[ 參 考 文 獻 ]
[1] 孟瑞森.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外國留學生培養[J].語文學刊,2011(7).
關鍵詞:短板原理;華人漢語學習;個案研究;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085-02
一、引言
1.語言學習中的“短板原理”(Short plate theory)。張旺熹(2013):“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聽說讀寫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學習者整體的語言能力,這就是木桶效應。”
不平衡現象不僅發生在學習者個體身上,一些中文教育機構也存在教學觀念上的偏差。如一味強調口頭表達的重要,無限容忍對學習漢字的畏難情緒,造成教學上的“瘸腿”現象。換句話說,學校、教師對于“短板”現象負有責任。
2.美籍華人華裔漢語學習現狀。趙金銘(2011):“在全世界4000多萬漢語學習者中,華僑、華人學習者竟占70%。”“‘華文教學’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們應據此全面思考有關華文教學的問題,針對華人、華僑的特點,加強華文教學的教材、教法和師資問題的研究。”
目前,在美國中文教學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表現是“帶有濃厚家庭背景的華裔學生也開始對選修中文感興趣”,“總的趨勢是增加的”(吳星云,2008)。研究者也注意到,相比其他學習者,海外華人華裔漢語學習者最突出的特點是漢語知識與能力的“短板”現象,即聽說及口頭表達遠好于非華裔學生;對于基本句型、句法的學習和掌握也明顯快于非華裔學生;漢字書寫認讀能力差,進而影響到詞匯量的增加以及豐富而有條理的表達(吳星云,2008)。華語和國際漢語教師在指導不同學習者群體時,應充分注意其異同,研究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具體的情況,設定科學的、適宜的教學目的,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總之,如何利用其已有的“長板”,迅速有效地接長“短板”,值得教學指導者、教材編纂者研究。
二、案例
1.學習對象的基本情況。美國女高中生,18歲,中美混血,生長在美國,第一語言為英語。家庭無漢語使用環境,憑幼時數次來北京姥姥家習得漢語基礎口語及聽力,能夠與中國人進行簡單日常交流,并已積累了一定語感,結構方面沒有大問題,但不知拼音,不會讀寫,認識10個以內的漢字。
2.學習目的和現有條件。在北京與七旬姥姥一起住,姐姐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漢語,她有時去那里小住。打算讀中國傳媒大學本科,被要求考HSK五級,準備參加當年4月的HSK網考。計劃學習時間:2月末~3月底,每天2~3個小時。可用工具:筆記本電腦、《漢語教程》初級教材。
3.學習步驟與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步:漢語聲、韻、調;聽中文句子,用搜狗輸入法在電腦上鍵入字母(拼音),根據出現的漢字,檢查拼音掌握情況。所給句子均不超過十個漢字,并敲入對應的英語意思。熟悉拼音,打出正確的句子;熟悉漢字,但不要求記住。第二步:利用漢字卡片,指導其歸納偏旁,結合字義解釋偏旁的功能,以達到“形音義”完整記憶的效果;卡片“識字組詞”,進而組成詞組、結構句子;繼續用電腦打句子,增加長度,并作為課后作業,聽讀,鍵入,并對照檢查。第三步:第八天開始做HSK一級真題,每日一套,五套題全對。HSK二級真題除因“妻子”、“丈夫”不懂而選錯外,其余題目全部做對。每次將真題帶回,作為課后作業重復練習。熟悉即將面對的考試方式,并以此成功自我激勵。第四步:加強偏旁歸納進度,閱讀部分練習“跳躍法”、“排除法”,有成效。試做脫離拼音輔助的HSK三級真題,有一兩次憑語感甚至讀出了全句。鼓勵在路上看漢字招牌,根據實地語境猜想其意義,認出路邊“賣雨傘”三個字,很受鼓舞。
4.學習收效及檢驗。45個小時,學會使用漢語拼音;從僅能認出招生簡章上的3個漢字,到掌握200余漢字的形音字并能組詞造句;能正確說出合體字的部首;能認出、懂意思且能用來猜字義的部首:亻、女、氵、艸、冫、宀、扌、犭、疒、口、饣、纟、辶、門、钅等15個;學會使用詞語180個以上。
能夠在“搜狗”中文輸入環境下,用學過的或聽懂的詞語打出合格的句子,4號字打滿A4紙3頁,并能自我檢查打出的漢字是否正確;新HSK一級5套、二級5套真題基本全對,每套用時不超過50分鐘,三級(無拼音)5套真題中聽力做對了80%,閱讀做對了20%。
三、反思
1.以拼音為重要輔助工具,利用電腦鞏固拼音熟悉漢字。搜狗輸入法的連續輸入避開了選字環節,基本保證了所用漢字的正確。
2.充分利用偏旁部首的語義聯想作用,幫助漢字的理解與記憶。結合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法介紹造字原理,提高學習興趣,加強對字形的記憶。
3.以卡片幫助認識、熟悉、記憶漢字,從字到詞、從詞到句,持續擴展。利用學習者的漢語聽力基礎,推動其記憶中音與形的關聯過程。
4.以做考試真題帶動學習。學習者在實戰中取得的成功是最好的激勵,能夠激發其學習熱情,保持其學習積極性,同時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
5.漢字學習堅持“先認后寫”、“認寫分開”的原則,結合其學習漢語的近期目的,不急于練習動手書寫,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完整辨認和理解記憶上。
6.借助目的語學習環境的有利因素,努力營造能輸入條件,盡可能輸入超出其能力的語言信息。成年人的理性知識勝于未成年人,能夠接受更多的輸入。
四、討論
1.“短板”與“長板”。如何認識并利用其自身的長板,帶動其短板變長呢?首先要了解學習者的長板及短板何在。魏延軍等(2013)指出,“由于家庭語言使用環境的原因,優先發展的是聽說能力”,“美國華裔母語保持四項技能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口語能力低于聽力能力,聽說好于讀寫。”在非中文大環境、不完整中文小環境里長大的“香蕉人”普遍存在“勉強可以聽和說,完全不會讀和寫”的狀況,因此此個案帶有普遍性。
2.新工具老辦法VS老工具新辦法。本案例引入了電腦,不換鍵盤便能練習拼音、認識漢字,實屬一舉多得。首先,練習鞏固漢語拼音的學習成果;其次,聽到什么音就敲什么字母,敲對了字母就看見了與音相關聯的漢字,多次反復促使學習者更快地將聲音與字形連接起來,有助于熟悉進而記住漢字;再次,“搜狗輸入法”連續鍵入保證了漢字字符的正確,使電腦服務于漢語學習成為可能,大大方便了學習者認識、熟悉、掌握漢字字符。
3.根據華裔子弟大多輸出(output)少于輸入(input)的狀況,要加強學習過程中的輸出環節。秉持“輸出過程即是學習過程”的理念,輸入后盡可能緊接輸出,輸出的內容即是剛剛輸入的內容,且讓二者盡可能接近;注重形、音、義結合的整體輸出,盡量避免無意義的機械性重復;根據學習情況逐步加大輸出難度,一步步推動其的有效輸出:從簡單詞匯到成句表達,再到段落輸出;輸出內容盡可能貼近其生活現狀、家人、愿望……越貼近越有興趣,吸收(intake)效果越好。
4.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習態度,態度決定動力。多篇關注海外華人華裔(包括混血后代)母語保持問題的文章(藍楊 2009,馬慧 2012,張婧 2011),均談到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對于學習熱情的影響與牽制,華裔子弟往往表現出多維動力,如漢語文化基礎的動力、考入中國大學的動力、自身取得成就的動力,更有動力來自于工具性動機(魏延軍等 2012)調查得出:“歐美華裔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具有較強的工具性動機”,即以漢語為進軍中國不可或缺的工具。
5.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傳統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關系擺對可以互相推動、相互促進,反之有可能互拖后腿、相互牽扯,總之它們是互為正負能量。打好聽力基礎首先對提高說的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反過頭來,口頭表達也促進了聽的進步(聽自己說也是聽)。同時,聽力訓練不單對提高聽力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熟悉、掌握語言結構也有極大的好處。聽不行,說就不行,因為該語言結構尚不牢固。
一種語言的閱讀與寫練應當與聽說同步進行,這與“先認后寫”并不矛盾。可怕的是以為語言學習可以止步于聽說,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對于書面語的生疏與隔膜,即使能夠聽出來是什么,會模仿,卻不能理解、吸收,就像上文案例里的“妻子”、“丈夫”,等于有音無義的“零信息”,聽就成了無用功。實際上閱讀能力最終牽制著聽說能力的發展,閱讀好比牽著表達的線,閱讀跟不上,漢字的線性排列不能在其頭腦里建立起有意義的組合,表達也不會飛得很高。
注釋:
①該案例中的學習者非純華裔,但因其在語言環境、漢語文化認知等諸方面均與華裔有相同之處,故將其歸入華裔范疇。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短板原理[EB/OL].2010-08-03.
/
[2]郭熙.多元語言文化背景下母語維持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8,(4).
[3]黃季青.“短板原理”對我教育教學的幾點啟示[EB/OL].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學科)專業發展培訓項目.
.cn
[4]藍楊.美國華裔家庭下一代學習中文的動機及其教學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2009,22(7).
[5]馬慧.美國新生代華裔子女中文學習的調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2012.
[6]魏巖軍,王建勤,魏惠琳,聞亭,李可.影響美國華裔母語保持的個體及社會心理因素[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1).
[7]魏巖軍,等.美國華裔母語保持與轉用調查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3,(1).
摘要: 本文將通過我國傳統識字教學的有關經驗,以及對新課改后如何激發自主識字的興趣,培養自主識字能力,擴大學生自主識字的空間和以展示與評價相結合,而去鼓勵學生自主識字。
關鍵詞:傳統識字教學、經驗、展望
識字教學是閱讀、寫作教學的基礎。我國傳統的識字教學有著優秀的教學經驗,也有著令人產生爭論的問題。下面讓我們就其具體的問題進行簡略的研討。望有興趣的研究者多多給予指導。
一、對傳統識字教學的弊端進行辨析
除對我國傳統的識字教學的基本經驗的了解之外,還應對傳統識字教學方法進行分析一下。因為盡管傳統識字教學有其很多優點,但也難免無任何其他缺失。下面來看一下這方面有關傳統的識字教學辨析,從而使我們對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進行簡略的了解。
1、有些學者認為應先進行學漢語拼音的學習后進行學漢字的學習。
因為認識了拼音,就可以看拼音識字,知道這個漢字怎么讀,才能知道自己寫得什么字,記得更牢。
2、有些學者認為應先學習筆畫少、字形簡單的漢字。
因為這樣的漢字對小學生來說容易寫,容易記。
3、有些學者認為應先從“看圖識字”開始學識字。
因為圖要比漢字更形象,知道圖上是什么,再去學習漢字應更容易些。
4、還有些學者認為應隨著年級的升高,增加識字量
許多教育學者在教學中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漢字比高年級的學生學習效果好、學得快、記得牢。
二、 傳統識字教學的展望
前面我就其傳統識字教學的基本經驗,方法等進行了有關相應的敘說。下面簡單的對傳統識字教學的優缺點進行總結。我們知道,識字教育是一個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研究課題,可以說漢字的歷史有多久,識字方法研究就有多久。
在我國傳統識字教學中,古人開蒙,很在注重朗讀和背誦,而蒙書句式整齊、句句押韻,很適宜誦讀、朗讀和背誦,不但練習了閱讀、增加了文化積累,而且還幫助了漢字記憶,起了鞏固識字的作用。但是在識字的方法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極影響兒童識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對這些問題進行辨析,從而讓我們對此加以認識,以便更正。
在識字教學的發展道路上,我們仍然能看到傳統識字教學所給予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識字教學怎樣改革,一些識字經驗還是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優良的傳統的漢字教學的法寶。但是從現行教材體系存在的弊端中,發現“認寫同步,全面要求”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因此,近些年出現的幾十種識字法中,絕大多數是采用傳統的識字方法一用韻語口訣形式編寫教材,注重誦讀,認寫分流,集中識字。其中比較優秀的已被借鑒,構建了新的體系、克服了傳統經驗的不足,改變了識字數量少、速度慢,制約閱讀和寫作的問題。
關鍵詞:朝鮮族;普通話;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010-02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三項標準的含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普通話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數最多的中國的通用語言,在中國政治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產生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國家提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的基本方針推廣普通話,各個地區單位也展開了普通話宣傳周等活動積極促進普通話的推廣。本次研究通過對四個延吉市不同的朝鮮族學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分析如何在以朝鮮語為母語的朝鮮族學校中推廣普通話,更好的設計出有利于普通話推廣的可行性措施。
我在這次調查研究中對延吉市部分朝鮮族學校初中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
教學現狀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其中教師教的方面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音發音,詞義把握和語法運用等語言實際運用方面的現狀,還包括教師對普通話教學的重視程度的現狀。學生學的方面包括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漢語的學習興趣現狀。
下面分析教學過程中的語音,詞義,語法方面的現狀。
語音是學習普通話的關鍵,同時也是難點。在漢字中存在大量多音字,如果不能夠清楚的發音,就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所說話的含義,進而影響交流和溝通,不利于普通話的推廣。朝鮮族初中的漢語教師大多擁有在漢族學校學習的經歷,他們漢語的使用頻率和母語朝鮮語的使用次數相當,甚至有時高于朝鮮語的使用頻率,因此漢語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為何學生在用普通話交流過程中卻出現了語音不標準的狀況呢?在黃安蕾的博士論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由于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的語言負遷移現象,學生在發音上容易受粵方言語音系統的影響,對粵普語音的差異不能辨別,或者在發音過程中傾向于用粵語中一些相似的音去代替,從而形成發音錯誤和語音偏差”。由于朝鮮族初中的學生在小學階段,認知能力沒有完全發展,語言系統并不完善,講授漢語課的教師為會說朝語的朝鮮族老師。這些老師在上漢語課時用朝語授課,防止學生出現漢語授課聽不懂的弊端。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弊端是這些老師發音并不準確,導致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雖然掌握了拼音,卻在發音過程中用朝語中相似的音去代替,從而形成發音錯誤和語音偏差。最常見的語音偏差為平翹舌不分,兒化音使用不當,調值不夠等問題。
詞義是詞的意義,包括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即詞的內容。學生對于成語的理解和口頭用語的理解不透徹。在調查中針對胸無點墨這個成語的含義進行了測試,調查了120人,其中有43.2%的人不清楚胸無點墨的含義。另外對120個人調查了捎東西的含義,40.7%的人表示捎東西是用火點燃物品的意思。在日常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時,每一個詞義的正確理解為整個句子的理解奠定基礎,是口語交際過程中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語法的運用錯誤也是導致普通話無法順利推廣的因素之一。以朝鮮語為母語的學生們,從小朝鮮語的語法順序在心中根深蒂固,而漢語語法和朝鮮語語法則不太相同。朝鮮語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漢語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例如?? ?????,朝鮮語是飯吃了嗎?而漢語是吃飯了嗎?
分析師生的重視程度和興趣現狀。
目前延吉市有許多朝鮮語編寫的雜志和報刊,許多著名的文學著作也有朝鮮語版;廣告、汽車報站均有朝鮮語。朝鮮語在生活中仍然是主流語言。另外,在中高考的升學考試中,口語不占有比例,因此教師和學生對普通話的重視程度比較低。漢語課在講授文言文,古詩詞時枯燥乏味,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針對以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朗讀這一教學技巧,它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通過學生的朗讀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發音情況,在學生讀音有問題時及時提出并要求他們改正。朗讀也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發音,從而逐漸使學生能發標準音,習慣常用詞語的標準讀法。對于發音特別不標準的學生,朗讀這類學生來說難度過大,應利用課余時間從學生聲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韻母舌位、唇形、動程,聲調調型、調值,音變形式規則等等最基礎的一招一式扎扎實實做起,及時糾正受方言影響產生的偏離普通話的語音習慣。有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應充分抓住學生的主觀意識逐漸增強,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勃發的心理特征,為學生們設計別具一格的學習形式,在糾正語音方面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有利于使學生體會所讀課文的內容,領會所承擔的角色,認真聽別人讀,減少了溜號的機會。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改變了單一朗讀的枯燥乏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語音的變化。
教材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因此教材應該遵循適當調整難度,在教材中插入色彩鮮艷明麗的插圖,刪繁就簡等原則進行教材改革。貫徹新課改理念的編寫意圖,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重點加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努力探索“口語領先,讀寫跟上”的教改路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中,嚴肅的課堂氛圍不失活潑,才是值得借鑒的優秀課堂。例如在幫助學生明確詞義時,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朝鮮族阿姨去市場買明太魚,她問:“明太魚在嗎?”因為朝語?? ?????直譯成漢語時會譯為明太魚在嗎?但是在漢語中應說有明太魚嗎?通過這樣的笑話可以充分的讓學生理解不同詞義的含義,并且能夠牢記于心。
由于朝鮮族學校的學生在漢語方面的缺陷主要是閱讀寫作能力高于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應重視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的訓練。口語交際并不是可以被忽視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不僅僅表現為口才一好,更主要的是思想、思維、文化、學識、心里等方面因素的綜合體現。學校的口語交際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思維、文化、學識、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普通話最廣泛的體現在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上,因此重視口語交際部分是推廣普通話的重中之重。口語交際首先體現在教材上,應該在每個單元后設立圍繞一個主題的練習題材。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充分討論后,每組選擇代表到前面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也可以通過拍短劇的形式,發展學生的臨場發揮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新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充滿好奇心積極參與,也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和學生要充分重視普通話教學和學習,普通話不僅僅是學習漢語,說標準的漢語,更是促進漢語在世界繁榮發展的關鍵一步。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沒必要學習漢語的態度是錯誤的。更大部分的教師和學生不重視普通話學習是由于現在的應試教育還沒有改善,學生們普遍追求考試時的高分數,老師則追求高升學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沒有得到重視,因此師生雙方只注重閱讀與寫作,忽視了漢語作為一門語言最重要的交際作用。國家應在注重閱讀與寫作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口語考試的內容。例如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每半年進行一次口語考試,內容與普通話考試相似但可增加一些古詩詞和文言文閱讀的題目,通過對古文的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對古代優秀文化的掌握水平,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在六次考試中,取平均成績按百分比計入到中考語文成績中。這樣既不會增添學生學習壓力,又真正落實了普通話推廣工作。
在日常反饋練習中,應該適當加入一些口語練習的項目,使口語考試涉及兒化音、平翹舌、多音節、語調、語速、命題說話等多方面的訓練。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使教師清楚地意識到班級同學普通話得普遍性弱點,這樣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改進,從而促進學生普通話的發展。
相信通過對朝鮮族教學中存在的語音、詞義等問題進行研究和糾正,對提高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一定進步意義。有利于促進國家的團結穩定,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培養更多朝鮮語環境下的雙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黃安蕾.論普通話與粵方言的基本差異對香港地區普通話教學的影響.2009
[3] 梁海艷.普通話水平測試給普通話教學的啟示.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2(1);103―105
[4] 張菁蕊.朝鮮族初中漢語文課的教學策略探究――以延吉市第三中學為例,2013.6.12
[5] 劉寶坤.國內三套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口語交際內容評述.2010.4
[6] 許 令.高師中文專業普通話教學的問題與對策.2008.5
[7] 趙則玲.論方言和普通話教學.2009.5
[8] 王 h.黎 穎.朝鮮族漢語教材研究,文學教育,2011.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