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5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城市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實現城市科學發展戰略目標的前提和保證。在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居民得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也不斷提升,因此,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逐漸成了城市建設和市容環境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景觀在綠化建設的同時,還要注意使城市園林景觀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效益,從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景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而城市景觀是景觀學科的一個分支,它重點研究的就是景觀在城市發展中的演變過程。
一、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城市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是指城市經濟、城市社會、城市環境資源為達到可持續的目標而做的創新工作和基礎建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在城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用最少的資金、勞動、技術和資源消耗,以人的主觀意識為主要手段,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 取得城市增長、城市結構變革和城市進步所產生的聚集效益,從而既滿足當代城市發展的需要,又滿足未來城市的發展需要。
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本質和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是爭取整個社會系統的和諧有序發展,爭取持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它的有序和諧,不僅包括物質與精神、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個人與集體和社會的和諧,個人與個人的和諧,而且包括個人與自然的和諧??沙掷m發展觀的產生,是人類告別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人類文明史上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的開始,開拓現代文明的一個里程碑。
從世界觀層面上看,可持續發展觀改變了人與自然關系幾千年來人們對其的粗暴態度和錯誤認識,重新考慮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與存在中的地位和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從價值觀上看,它以人們價值觀的轉變為基礎,是新的價值觀的體現。它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統一起來;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當代人的利益與子孫后的利益、現實與未來統一起來;它把價值觀上的部分本位與整體本位和個人本位統一起來。這是一種物質與精神、整體與部分、人與社會、自然、現實與未來相統一的綜合、整體、全方位的價值觀。
從發展觀上看,可持續發展觀是系統的、全面的發展觀,它所理解的為是讓社會、經濟、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最重要的目標是整個社會與自然以及與社會系統的有序和諧,從而改變了把發展僅僅理解為財富增加和經濟增長的觀念;也否定了把發展理解為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增長提高的觀點。
三、目前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環境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壞,但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加劇了對居住環境的擔憂。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者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出發,想出了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辦法。
城市規劃部門及社會各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看到了園林景觀建設的重要性,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理念就是要展現園林的生機與活力,一些相關部門也因此加大了資金投入。結合生態建設和各地區的人文、氣候差異,園林景觀在規劃與設計方而的特點如下:
1、引進先進的園林景觀建設施工工藝?,F在許多城市不斷地引進先進的技術并予以創新,把仿生學、電子產品和音樂噴泉等的新工藝綜合運用到園林建設中,給園林景觀增加了不少活力。
2、完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理念。有些城市在園林景觀建設時都會選擇結該市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等事實,并對其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創新,從而完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理念。
3、園林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結合?,F代園建設中,設計師都會把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園林設計相結介,堅持生態優先,重視可持續發展,雖然給園林景觀建設帶來的效益小,但卻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4、節約園林的探索和推廣。一些城市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會對天然幽水和生活垃圾進行分類,這樣污水就得到了處理,同時還推廣了節約園林的理念。
5、具有個性化特點園林景觀設計作品的創作。有些城市建設出來的景觀很具有地方,并且有利于生態平衡,雕塑和游樂場所成了園林的標志性景觀,不但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同時也提升了城市額品位,展現了城市的鄉土民情。
四、我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由于我國園林景觀的起步比較晚,所以我國目前對現代園林的發展認識還不夠充足,看不到也不重視可持續發展和尊重自然的一面,不重視地域性的文化特點,只是單純的搞搞形式主義,一味的強調張揚和人工堆砌,忽視了空間性的塑造。對于未來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應該如下:
1、規劃長遠目標。現代城市建設是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人才在降低建設中成本,提高效益、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前提下,運用先進的園林建設理念和技術建設出來的的。因此,園林景觀建設者一定要將發展理念與生態相結合,設計出全方位、多層次的建設方案,從而有力的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
2、明確人性化的設計的主題。在現代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城市道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人是園林規劃設計的主體,自然環境是基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和未來,因此,建設者一定要注意行為藝術心理學等學科運用,使園林設計的內涵更加豐富,也能讓使用者看到到設計的巧妙之處,從而明確人性化的設計主題。
3、樹立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園林理念。園林景觀的核心要義是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從生態層面上進行景觀建設。現代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要以生態環境為前提,走生態建設之路,美化城市,推進旅游,使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使綠地形態貫穿于整個園林,為人們創造優美、健康的生活環境,另外,政府也應該給予大力支持,使綠化無處不在。
4、生物的多樣性。園林生態景觀設計中必須要同時兼顧生態與景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注意生物品種的形式多樣性,注重生態環境優先,增加生態效益。在生物的選用過程中,一定要選擇適合當地城市氣候和特色的花草樹木,還可以多引進一些鄉土樹種,在春季來臨之際實施綠化,避免反季節給樹種帶來的不良影響,對喬灌草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以實現綠化效果。
5、多學科高度綜合。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是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園林學、園林學的綜合學科,折舊要求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運用感性的眼光和理性的方法去進行設計園林建設,同時還應該與優秀的自然和社會學者保持溝通與交流來,以便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未來的園林景觀發展要以社會和人類的需求為基礎,結合多種學科理論,采用多種科學手段,對園林景觀設計進行多學科高度綜合的規劃設計。
6、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在城市道路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適用,經濟,美觀”三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生態建設要以人為本,同時處理好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之間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和利益,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另外,要遵循“以小為主,中小結介”的原則,參考多種學科的理論致使,將多層次的立體植物混交種植;最后要重視生態建設,重點發展自然景觀,盡量減少人文景觀,從而使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完美展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結語: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理想模式,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未來的園林景觀建設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全面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綜合素養,使我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能夠站在一個更高點。
參考文獻
[1]俞曉國,李恩轅. 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研究[J]. 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1,06:113-116.
[2]張彩虹,李彤煜. 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規劃研究[J]. 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2-23.
關鍵詞:園林規劃;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對策
園林綠化是城市里僅有的帶有生命的綠色公共設施,可以極大的發揮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壞境和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這些作用都是無法替代的。在城市的整個生態系統中園林是重要的組成內容,在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貫徹“以人為本”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必要的生態舉措,是現代城市規劃一項重要的內容。隨著逐漸對城市園林規劃的重視,各個城市都加強了園林綠化的工作,提高了我國城市的園林綠化水平。但是,從目前城市園林規劃的整體情況來看,城市的園林規劃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利于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提高園林規劃的科學水平,解決在城市園林規劃中存在的這些問題。
一、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園林綠地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空間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普通市民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是基礎的城市公共設施。人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間,可以在生活的閑暇去享受綠色,使人們的戶外活動有了更多的去處,實現人們親近自然,提高生活品種的愿望。同時還能使人們的娛樂、鍛煉、戶外活動等各項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園林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發揮四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園林能夠把城市空氣中的各種有害氣體都吸收,對空氣進行凈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類的生存環境中空氣必不可少的基礎,是影響人類居住的最為重要的外部條件。借助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把城市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變為氧氣,同時大量的樹木還能把城市中眾多的汽車尾氣和粉塵進行吸附和阻擋。很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城市的污水有著極強的凈化作用。大量的署名還能凈化城市的土壤,借助繁茂的地下根系把大量的有害物質都分解到地下,對土壤起到凈化和保護的作用。第二,園林還能對人的心理進行有效的調節。人們生活在綠化較好的園林環境周圍,可以讓人保持充足的活力,內心也十分的安寧,有利于城市居民的保持良好的情緒。城市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噪音,容易損害人的健康,而樹木可以有效的吸收各種噪音,降低噪音的分貝,使城市居民感到生活舒適。第三,園林還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小氣候,緩解城市的熱島現象,在夏天降低城市的溫度,增加空氣中的濕度,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節省大量的電力資源。第四,園林綠化還能為城市增添很多的人文景觀。在城市中進行園林規劃的根本目標是使人與自然可以協調發展,園林綠化不僅可以極大的改善環境,還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而后藝術底蘊。優秀的園林規劃可以為居民提高很多的人文景觀,改變城市的面貌,讓滿足城市居民的審美要求,陶冶人們的情操,促進城市居民的藝術文化修養的提高。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城市對外的魅力,使城市充滿了吸引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和居住環境,有利于吸引外地的人才和企業來本地投資。因此園林規劃對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極大促進作用,如果園林規劃搞的好,城市的文化和經濟也會更加的繁榮。
二、我國城市園林規劃中常見的問題
㈠片面的重視景觀建設,對生態效應重視不夠
目前廣西的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園林規劃的經驗,往往簡單的把園林規劃作為城市景觀的附屬品,而不能對園林的生態效益仔細的考慮,不考慮園林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在規劃時也不能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特點。對城市園林的規劃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味的追求園林綠化規劃的廣闊形式、具有視覺上沖擊力以及整體的對稱,放松了園林改善環境的設計要求。表現最為直接的就是不少的城市規劃出的城市廣場和公園看上去十分的美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表現力,但植物的品種十分的稀少,往往都是比較好看單一植物,沒有遵循園林堅持植物群落的原則。還存在著很多居民小區以及城市公共綠地只是簡單的種植一些樹木的現象,雖然這樣起到了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但很容易導致城市的生態布局不合理,整個城市的總體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現象。因為這些不合理的園林規劃,嚴重的影響了城市園林功能的發揮,不僅極大的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耗費大量的資金,還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利于城市的長遠發展。
㈡園林規劃只重建設,日常管理比較松懈
當前廣西的一些城市對園林建設的熱情很高,而對園林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實得很不好。這導致了很多地區用于園林日常養護的經費較少,平時的養護設備比較陳舊和不足。城市的園林部門應該對建成的園林實現統一的規范管理,把防治病蟲害、除草、澆水、修剪和施肥等日常的養護工作完成好,做好這些工作才能保證城市園林規劃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一些城市對園林的管理很不規范,平時不注意管理,造成很多種植的樹種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生長也很慢。往往是面臨上級檢查或者有重大的活動時,才會突擊對園林進行養護,很難把園林管理好。
㈢園林規劃中,生物多樣性不合理
生態學里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種類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能夠保證整個群落的穩定發展。要保持整個城市園林系統的生態穩定和協調發展,在對城市園林進行規劃時要考慮樹種配置的多樣性。但一些城市在園林規劃中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對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甚至出現了在一塊園林中種植了上百種的樹木,而且很多城市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貴樹種,這表明園林管理部門對園林規劃的認識不科學,存在著很多的誤解,這種只是簡單的增加樹木的種類,而不考慮這些樹種的具體生長情況,很難真正的形成穩定的植物生存環境,不利于保持園林生態結構的穩定性,很難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園林規劃的改進措施
㈠園林規劃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廣西地區各個城市的自然條件有較大的差異,必須根據各個城市的氣溫、土壤和緯度等條件,設計出符合本地特點的園林規劃方案,提出的方案要能體現出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新城區土地資源較為充足,可以采用大面積種植的方法,而老城區因為可以用于種植的土地不多,園林規劃時可以對原有的地塊進行改造,針對所在地區的居民的實際需求進行改造,為居民提供活動休閑的空間。同時應該精心規劃,把城市的園林規劃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在園林中要合理的配植樹種,多挑選些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樹種,廣西的氣候特點是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要根據這一情況挑選那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成本低、容易養護的樹種。
㈡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園林的生態效應
[關鍵詞] 城市規劃 生態系統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首先取決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并以之為依據,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系統整體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態城市規劃的觀點
從生態學的觀點而言,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里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
2.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城市規劃中除了包括常規的規劃內容之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預測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統的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狀況,在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兩個關鍵指標的約束下,制定城市的發展方案及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對城市規劃的內涵進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新思路。城市規劃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如果城市規劃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及城市的資源供給力,則要求進行相應的需求管理,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控制,據此在環境指標和資源指標下得出一個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再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比較,直至滿足為止。這種城市規劃新思路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綜合需要與可能,建立一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統;同時必須考慮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將城市的資源環境消耗確定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
根據研究目標設立了兩個決策作用點:城市交通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城市環境承載力即城市環境對污染承載能力;城市資源供給力即城市的資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資源)對城市發展的供給能力。對于任何區域,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的資源利用和城市的環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將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4.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5.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從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結束語
城市規劃與建設是人類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動,生物圈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都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人們在開發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生態規律,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人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態學規律辦事,才能使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能夠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持續擁有這美好的地球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城市建設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前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園林綠化,只有做好城市的園林綠化才能打造生態的城市,促進城市的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進步,因此,城市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地位獲得了顯著的提高。
1.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城市環境質量逐漸惡化?,F實告訴人們自然界不可能無限度地承受侵害,人類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組織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即“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后代為需求發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里約宣言,正式確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戰略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協調不斷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保證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經濟的發展必須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發展則必須優先保持自然生態,使開發建設在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制訂出科學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建設穩定的人工自然生態群落,更好地發揮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最大程度地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
2.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
2.1 調節劑
綠色植物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較強,可以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為平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均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城市人口的驟增,所需氧氣的含量也在逐漸的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增多,只有達到氣體比例的平衡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的建設,而綠色植物是最好的調節劑。
2.2 凈化劑
綠色植物同時還具有凈化空氣,吸煙滯塵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壓力在提高,排放了大量的尾氣,造成城市環境的負擔,而通過專家的測試,發現,城市園林露出啊具有超強的空氣凈化能力,是大自然的凈化劑。
2.3 消音器
城市交通負荷的增加,導致城市中噪聲的增加,通過實踐我們可以發現,植物的枝條與葉徑具有吸收聲波的能力,可以降低噪音,是大自然最好的消音器。
2.4 緩和劑
城市園林還可以緩和城市溫度的驟增或者驟減,降低由于城市突變而引發的一些不適,是最好的天然溫度緩和劑。
2.5 美化劑
我們所最熟悉的莫過于城市園林的綠化功能,美化城市的作用,其利用花草樹木的生態作用,建造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形成統一的布局,改善城市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感覺,其是最便宜,最直接的美化劑。
3.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城市建設的意識,很多人對城市環境不夠熱愛,造成城市形象的破壞,我們不能僅僅追求眼前的利益,還要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自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成為全球公認的城市發展不變的原則,因此,城市園林綠化也要根據這一發展原則進行城市的建設,在城市的規劃、建設,園林的設計階段都充分的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指導。
4.城市園林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迅速,從我國的城市整體發展水平來看,城市園林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出現了發展不均衡,大型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部分城市中甚至出現了城市園林建設與城市總體規模不相符的現象;部分城市的綠化結構單一,沒有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傾向性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發展不均衡;侵占土地,濫砍濫伐現象嚴重;管理水平無法實現現代建設發展的需求,這些不足都嚴重的阻礙了我國城市建設腳步的發展。
5.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5.1 提高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只有充分認識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其不足,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基礎差,人們對其認識不足,這些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改革,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宣傳工具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綠化環保意識,增強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并且宣傳相關的城市園林綠化的規范,提高人們對環保的認識,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5.2 轉變對城市規劃理念的認識
這是城市園林建設的基礎,是城市園林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應該從傳統的城市綠化方式中走出來,建立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從觀念上建立城市綠化的重要性,根據城市自身的發展水平,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根據人們對城市的要求,建立城市園林綠化的目標,實事求是,以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引,以現代的管理理念為基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打造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城市。
5.3 遵守生態學原則
只有按照生態學的發展理念,才能建造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城市園林綠化就是充分發揮綠色植物對環境指數的影響作用,來改善城市建設的環境,實現人與環境,人員社會的和諧共存,這就要求在城市建設中要注意到:城市園林建設是與環境成一體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起具有公共性;但是其不是狹隘的,其幾乎涵蓋了城市建設的一切領域,其突破了傳統城市規劃的小范圍,打造了一個相對沒有界限的城市規劃區域,使園林綠化建設成為人類環境工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體系;同時其還具有互相協調的功能與多層次性,實現了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性。
5.4 以法治綠是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首先是加強立法,除國家和各級政府要積極制定頒布有關城市綠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外,還應廣泛發動各單位、各部門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種園林綠化管理公約和管理辦法,使城市園林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必須嚴格執法,法規只有在執行中才具權威性和約束力。其三是充分發揮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的政府職能。屬園林部門管的必須讓園林部門行使職權,不能把權力橫向轉移。其四,依法建綠。城市各類綠地建設指標是用法規的形式確定的,但“建設項目綠化指標沒有達標也是違章行為”的意識沒有真正確立起來,需要以法律為武器強迫執行,以達到多方增綠的目的。
城市園林綠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措施,其功能與效益的發揮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應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結束語:
總之,城市園林綠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必須站在這一總體目標的基礎上,來不斷地完善城市建設,不斷地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隨著低碳環保概念的風靡,城市園林綠化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核心,成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也是世界城市建造的必然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鳳歌,陳玉琴. 淺談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J]. 中國西部科技, 2005, (03) .
關鍵詞: 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觀; 社會經濟;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目前, 由于規劃管理不善, 大部分城市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就進行排放, 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污染; 而一部分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不夠健全, 違規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亂占用,使得城市環境質量逐年下降。另外, 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城市為了完成建設目標, 則與其他城市建筑風格雷同, 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因此在我國的城市的發展中還需要統籌規劃,并且在制定城市發展方案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 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
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 依賴于城市規劃, 并且以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方向, 城市要想合理發展, 就必須行科學的規劃,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質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 只有在科學城市規劃方案的指導下, 才能逐漸實現一座城市的最終發展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 人們對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多, 城市規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規劃步驟主要包括資料的收集、城市經濟狀態分析、 城市性質和發展情況分析、 城市規劃目標、 制定目標實施方案、 分階段實施以及建設規劃的管理等環節。一般情況下, 城市規劃的著眼點應該是城市的經濟發展, 城市規劃的重點是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規劃, 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規劃過程中,相關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上, 城市建設缺乏有效的實施措施和必要的保護手段,導致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 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開始出現能源短缺、 道路交通設施落后、 環境污染嚴重、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資源緊張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給城市的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而且給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城市規劃部門應該正視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充分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制定適合城市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但是由于城市規劃在我國城市建設中實施的時間較短,城市規劃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過渡時期,受我國城市經濟體制的影響, 城市規劃的管理制度還不完善, 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 沒有有效結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規劃編制目標不明確, 沒有從本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 城市規劃目標的盲目性較大, 沒有充分考慮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情況, 導致很多城市規劃方案先天不足。為此, 為了保證我國城市建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城市建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前提,并積極探索與城市自身發展相適應的理論方法, 保證城市經濟、 文化、 資源、人口、 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 國家的資源相對短缺, 城市是我國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 各類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 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應該以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保證城市發展逐漸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推動城市發展實現。
1.制定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
要想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不僅應該包括常規規劃內容,而且應該綜合考慮城市自身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城市發展規劃應該建立一個可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城市構架,城市規劃的制定人員應該綜合考慮可能影響城市發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城市規劃的指標,將城市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消耗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 制定相應的城市發展規劃, 進而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城市規劃新思路,如果城市規劃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環境承載力, 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在城市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下,形成新的城市規劃方案, 并再次與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如果不達標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規劃方案可以滿足城市自身的環境和資源承載力為止。
在城市規劃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三點內容, 其一, 城市規劃的出發點應該是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同時應該強調城市資源供給力與城市環境承載力, 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對城市規劃提出的要求。其二, 城市規劃的內容應該將城市的經濟、人口、 資源、 社會、 環境等都納入規劃計劃中,保證以上各個因素互協調促進的前提下,不斷擴大城市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其三, 城市規劃方案應該以城市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作為一個重要控制點,也就是說城市規劃不能超出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 另外, 現階段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城市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為此在進行城市規劃方案制定時, 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指標的限制,可以適當增加城市系統的發展規模??傊?,為了保證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良性互動, 城市規劃必須引進資源供給力和環境承載力指標。
2.制定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是綜合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 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首先, 應該堅持綜合性原則, 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應該可以反映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協調性, 并在一定科學理論指導下分析城市社會、 資源、人口、 經濟、環境等各個領域變量之間的關系, 并在此基礎之上, 制定綜合性指標, 確保該指標可以較為全面的反映和測度城市的發展狀況。
其次, 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應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確保指標體系的復雜性和簡型相統一,同時充分考慮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 充分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可以得到廣泛推廣使用,同時還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指標體系的內容應該簡單易懂, 可以為大眾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標時應使用現有的相關規定標準和統計資料,以保證該評價體系的權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應該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針對性, 對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該有所不同,各大城市應該嚴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發展特點和發展目標制定適合自身的評價指標,使其真正發揮對本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導向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定指標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評價指標中的指標數據都應該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真實情況,又要符合城市系統分析和生態學原理, 指標數據來源應該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具有準確性和可靠性, 與此同時確保評價指標的定義準確, 并且可以量化處理。
三、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在城市規劃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以保證城市社會、 經濟、 資源、人口、 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有利于我國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國, 王興平. 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 ―― ―新型城市化下的趨勢[J].城市規劃,2011(02).
[2]范先明.城市規劃與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05).
[3]張春祥.試論我國可持續發展與城市規劃的互促機制[J].寧波經濟叢刊,2009(01).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生態建設成為當今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迫切需要。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組成有三大系統(即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三大系統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統一整體。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每個子系統良性發展,而且要求各系統間協調發展,互惠共生,以生態方式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本文圍繞生態環境遭受干擾比較深重的工礦型城市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如何構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評價體系,從而為馬鞍山市的生態建設提供一定的參照。
一、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原則
科學地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對城市生態建設加以評價,是獲取城市生態建設信息和找出城市生態建設存在差距的有效方法,同時亦是對城市未來建設和發展作出有說服力的短期預測的有力手段。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以馬鞍山市為實證,探究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以期為馬鞍山市生態城市建設作理論鋪墊和實踐探索。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選指標應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指標必須客觀地反映工礦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態勢。它有明確的物理意義,研究所使用指標數據的統計方法要規范,在城市統計年鑒中作為重要參數使用或公示,或在相關部門中有統計需要并有一定年限的存檔資料。
2.針對性原則。城市有性質不同和大小之分,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衡量和預測城市生態發展的健康狀況,必須符合被評價城市自身特點的需要,工礦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治理任務艱巨。針對工礦城市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特殊性,突出經濟結構、經濟效益和環境狀況等指標,使由指標體系所進行的評價具有針對性。能體現工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度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引導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原則是本文構建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主要遵循原則。
3.綜合性原則。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內容寬泛,所建立的相應評價指標也要有足夠的涵蓋面,因此,所設計的指標要體現范圍較廣的綜合信息,能系統地反映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及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4.可操作性原則。可持續能力計算與評價是圍繞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展開的,所選指標應該考慮指標的量化、數據采集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并對決策者產生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指導作用。[1]
5.動態發展原則。生態城市建設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指標的設計應具有動態性和前瞻性,才能使利用該指標體系分析與評價的結果,真正符合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才能引導城市走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計算
1.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城市生態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建立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生產是馬鞍山市的產業主體,將城市生態建設的時效性分為五大系統,即資源支持系統B1、經濟支持系統B2、社會支持系統B3、環境支持系統B4、體制和管理系統B5。資源支持系統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包括水資源D11、土地資源D10、森林資源D12等自然資源;充分考慮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取向,將人口納入資源支持系統考慮,因為人口資源條件對城市發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顯化,所以選取了大量體現人力資源素質的指標,如萬人在校中學生數D4、人才資源占在崗職工總數的比例D5、萬人在校大學生數D6。經濟支持系統的指標構建,注重選取體現經濟水平、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益以及代表經濟發展能力的經濟運行效率、經濟推動力和經濟競爭能力的指標。社會支持系統注重選取體現社會公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如農村人均收入與城市人均收入差異D27。環境支持系統選取表示環境質量的指標,能體現馬鞍山市工業生產造成的結構性污染的指標,如酸雨的發生頻率D39[2]。最后考慮到馬鞍山市政府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所作的政策和體制引導,設立了體制和管理支持系統,體現城市生態建設的有目的性和有意識性。
分別對五大支持系統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算出系統值,再等權綜合五大系統的值算出城市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度。本研究有針對性地分別考察五大系統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設計了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由目標層(A)、系統層(B)、指標層(C)和變量層(D)4個層次,涉及資源(B1)、經濟(B2)、社會(B3)、環境(B4)、體制和管理(B5)5個子系統,總共52個單項指標構成(見表1)。
2.指標體系的計算。在上述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和數學的方法對UESDI進行計算。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根據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原則和數據的可得性原則,主要借助城市統計年鑒、城市環境質量報告和走訪城市相關部門,收集了馬鞍山市1999~2003年城市建設的指標數據。由于UESDI指標涉及的范圍廣,各變量有不同的屬性和單位,有定性指標,又有定量指標,各指標間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難以比較。所以必須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運用Z-score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無量綱的數據。
(2)因子分析濃縮數據,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城市"環境-經濟-社會"巨系統的方方面面,評價的指標體系龐雜,因此選擇多元統計分析技術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濃縮數據。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探求數據的基本結構,用幾個不相關的假想因子來描述數據信息。因子分析就是研究以最少的信息丟失將眾多的觀測變量濃縮為少數幾個因子。
(3)計算子系統值,等權重加和計算系統值。這里采用多元統計分析軟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UESDI中的資源支持系統的14個變量、經濟發展能力系統的11個變量、社會支持系統的10個變量、環境支持系統的10個變量、體制和管理系統的7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公因子。利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由公式1分別計算出五大系統的系統值,采用五大系統值等權加和求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度。式中,Ri是所求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值,Sij為i系統提取的第j個主成分的得分值,Tij為i系統提取的第j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其中i的取值范圍是1~5,分別代表五大支持系統,n是系統提取的主成分的個數。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一)馬鞍山市5大支持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
通過對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五大系統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結果顯示,馬鞍山市資源支持系統、經濟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體制與管理系統各自提取公因子的累積貢獻率分別為95.02%、90.36%、87.32%、96.08%、90.90%。其中,資源支持系統中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5.02%的3個公共因子(即主成分),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7.38%,20.58%,17.06%。經濟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0.36%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5.27%、25.09%。社會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87.32%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5.97%、31.36%。環境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6.08%的3個主成分,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8.53%、29.73%、27.81%。體制和管理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0.90%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8.75%、32.15%。說明了5個系統值以及由5個系統值計算的UESDI總指數能全面地反映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和水平(表2)。根據5大支持系統的統計分析與計算,即運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乘以各因子得分系數,采用公式1分別計算各子系統值,五大系統值等權加和求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度(表3)。五大系統的計算結果,綜合反映了馬鞍山市在研究期內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如圖1。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
由圖1知,1999~2003年間,經濟支持系統在研究期內有波動,即在2000年前后有所降低,但未構成對經濟增長勢頭的削弱。2000年以后則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發展指數由2001年的-0.30平穩而迅速地攀升到2003年的1.03。資源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在整個研究期內表現出穩定的可持續性,這也充分說明馬鞍山市在調整產業結構,重視資源利用的節約化、可再生化,保護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有成效的。強勁的經濟勢頭同樣也為創造優越的社會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支持系統表現為良性發展的態勢。環境支持系統在研究期內經歷了一波三折,表現出極其不穩定性,這是由馬鞍山市的城市性質所決定,同時它正是馬鞍山市走生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體制和管理系統是逐步優化的,說明了馬鞍山市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表現出的決心,也與馬鞍山市民的積極參與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馬鞍山市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1999年至2003年的評價結論可歸納為:(1)城市環境支持系統處于污染狀態,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2)城市經濟發展能力強、效率高,能帶動城市其它系統的建設,短期內,經濟支持系統依然是馬鞍山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3)社會和體制發展態勢良好,表現出穩定的可持續性,有利于馬鞍山市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環境和優化發展的投資環境,能為馬鞍山市搭建起更高的發展平臺;(4)資源條件依然是馬鞍山市立市的基本條件,并表現出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三、馬鞍山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預測
馬鞍山市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經歷了建市初的單一礦業生產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加工業基地,借助生態城市建設的契機,將城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由上述定量研究的結果可知:馬鞍山市1999-2003年的可持續發展度由1999年的-2.72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2.59,經歷了高速度的發展,加上馬鞍山市近年來在招商引資、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未來5年的發展將繼續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在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過程中,資源支持系統自1999年至2003年表現出穩定優化的特點,而環境支持系統則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結合馬鞍山市生態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性質特點,馬鞍山市城市建設應當高度重視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只有如此,強有力的經濟推動力才不會因為環境惡化、資源耗竭而后繼乏力。
四、基于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結果下的對策措施
一要高度重視環境支持系統的優化和建設,加快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低碳城市;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可持續發展思路是當今社會經濟建設的核心思路,在各個產業中,都需要以可持續發展思路為基礎,才能夠實現產業的健康成長。城市作為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樣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在當今的能源使用環境下,必須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才能夠讓城市發揮其本身的作用,并帶動當地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設概述和現狀
城市規劃的本質在于它對城市發展的預見性,對阻礙城市健康發展潛在因素的預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是城市規劃發展和改革的主要動力。城市發展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城市規劃的創新源于解決現實存在或將要產生的問題,只有盡早發現和預見城市可能面臨的問題,才可能不斷改革與創新,使城市的發展能夠適應和應對新的挑戰,并為其創造出更適合我們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環境。低碳城市規劃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礎上,從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詳細規劃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與功能的綜合應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并在低碳經濟條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規劃的策略。
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提出并沒有很久遠的歷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幾年才被大眾所知曉。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都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低碳城市還并沒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規劃模式尚處于研究與摸索階段,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尋找經驗。
1. 國外低碳城市的建設現狀
新世紀以來,國際上就相繼有許多組織以及相關政府開始關注起建設低碳城市的話題。目前,國外的低碳城市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利茲,日本的東京等等,都是國際上發展低碳城市的代表。這些城市中,從節約能源與減少排放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不僅使城市環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發展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國外這類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設,可以為我國的低碳城市建設提供經驗。
2. 國內低碳城市的建設現狀
我國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低碳城市發展理念。直到 2008 年,我國的上海、保定等城市才陸續地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初步構想與計劃,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用到城市建設中,將城市的發展目標從經濟增長轉變為資源的循環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在一些試點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而言,我國的低碳城市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以湖南省的長沙、岳陽等城市為例,本身的自然環境基礎條件非常良好,但對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設目前還在少數城市中進行試點,因此距離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 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規劃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設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城市進入良性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決當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緊缺問題。因此,在進行低碳城市規劃時,主要從能源的角度進行考慮,將解決能源問題作為城市建設的首要考慮問題。在考慮能源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低碳城市的相關規劃,就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文以岳陽市的城市布局現狀為基礎進行討論,以低碳城市的規劃理念來進行分析,該城市規劃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用地布局上的節約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進行節約,是低碳城市規劃的基礎,決定了一座城市所能達到的低碳發展水平。首先,盡量減少城市管線的長度,刪減掉不必要的管線,從而提高管線的輸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線的長度,減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線;最后,對城市道路進行統一的規劃,最好能夠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設力度,減少過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通過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規劃,可以為建設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從空間尺度上做好低碳城市規劃文章, 第一個尺度是區域的尺度,城市區劃在一些城鎮化發展水平高或經濟發達的地區,利用都市群、城市帶、城市連綿區或者城市圈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從而可以合理減少碳排放。在區域規劃時做好減碳建設,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第二個尺度是社區、城市的尺度。解決社區和城市尺度的節能減排,最關鍵還是從城市形態入手,當然也包括綠色生態安全格局的問題,發展“緊湊型城市”,以公共交通為導向,或者減少出行對汽車的依存程度,實際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2. 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對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設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種類非常多,最為常見的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等。根據城市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新型能源。隨著新能源的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會相應減少,對于平衡能源儲備、保護生態環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合理規劃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 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節能減排”是建設低碳城市最為核心的思想,其中“節能”便是減少對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設中,節約能源體現在工業生產、生活需求等多個方面。從工業生產方面來說,節約能源即是加大對新工藝的研發力度,減少工業生產上對能源的需求,并且轉變生產理念,將經濟發展理念轉變為環境保護理念。從生活需求方面來說,節約能源則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盡量減少空調的使用,在必須要使用空調的地方,盡量使用無氟空調。另外,鼓勵人們步行出門或者以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多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減少車輛對化石能源的需求。
4. 多中心城市的規劃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歷年來對低碳城市建設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發展模式。在傳統的城市中,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會出現城市超負荷的情況,就是傳統的單中心城市發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規劃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區周圍建立多個衛星城,每個衛星城具有各自的發展特點。將工業、旅游、餐飲等不同的產業分散到各個中心,可以有效地緩解城市壓力,讓城市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規劃理念,也可以幫助城市進行能源利用安排,減少能源的浪費。
三、 結束語
通過上文所提到的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幾點基本理念,就可以做出具有針對性的城市規劃,讓低碳城市的建設真正實現。就目前低碳城市的發展現狀而言,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需要對低碳城市的發展規劃模式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總結建設經驗,并做出改進,才能夠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不僅是解決當今能源問題的方法,更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參考文獻
[1]陳達.城市規劃視角下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2]都樂.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規劃的思考[J].科技與企業,2012.
[3]馬亞君,任佳佳.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規劃研究――以蘭州為例[J].科技信息,2013.
[4]羅宏,呂連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難點與關鍵問題[J].環境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