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銀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小銀行;金融監管;市場定位;股權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8-0103-02
1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小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金融市場競爭,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尤其是推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和外資銀行的全面進入,我國中小銀行生存空間日益狹小,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這將進一步阻礙中小銀行的發展,并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切實有效解決中小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中小銀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外部政策環境的問題
中小銀行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外界經濟政策的大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環境日趨寬松,給中小銀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由于政策環境的限制,掣肘著我國中小銀行的快速發展。
2.1.1市場準入壁壘的存在
在金融市場化逐步發展的當下,中小銀行的地位逐步得到認可,積極作用日漸顯現,但是目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還面臨著諸多障礙,如“準入門檻”較高,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金融業務開展的準入限制,非銀行類金融產品的準入限制等等。這些都嚴重限制了中小銀行參與的積極性。
2.1.2政策上的不扶持阻礙中小銀行的發展
中小銀行自身經營規模小,交易成本高,抵抗風險能力弱,國際上通常對這類型金融機構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但是在從我國現狀來看,中小銀行卻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靠,表現在:中小銀行網點設置和產品品種設定范圍狹窄;中小銀行無法參與國債買賣、證券投資等業務,絕大多數中小銀行無緣開辦房地產信貸、租賃等業務;中小銀行調劑資金余缺沒有如再貸款、再貼現以及利率浮動權限等的市場和手段;中小銀行也難以通過資產剝離或者重組的方式化解不良債權。這些都使原本規模小、成本高、缺乏競爭的中小銀行的無力維持,嚴重影響中小銀行的穩定和長足發展。
2.1.3無差別的金融監管體制
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主要是針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等大規模的金融機構而設置的,而在資本的規模、資本的補充渠道、業務的服務對象、應對風險的能力及員工的基本素質等諸多方面,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之間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用要求大銀行的標準來要求中小銀行,不僅不能夠適應蓬勃發展、靈活自由的中小銀行的需要,反而還會阻礙其創新和發展,影響金融體制的推進和完善。
2.2中小銀行自身的問題
2.2.1市場定位不清晰
我國的中小銀行普遍沒有對自身的實力和當前的金融環境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特色服務,沒有找準市場定位,而是采取盲目跟隨大型國有銀行的策略,完全照搬國有銀行的經營模式,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但同時又與大銀行在資金規模、技術實力、覆蓋范圍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距,使得其無力抗衡,導致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2.2.2股權結構不合理
我國當前的中小銀行的建立是依據股份公司制度來創建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國有資產依然是中小銀行的絕對大股東,因此,中小銀行勢必受到政府的干預和影響。同時在實際運作中常出現治理結構不合理,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形同虛設,權利和義務不能明確劃分,股東和所屬職工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管理工作中,法人治理機構并不健全,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不能實施有效監控。或者出現理事長超越權限,對業務進行不恰當的干預,導致大量貸款集中于相關企業,金融機構就變成某企業對外融資的主要渠道,被迫與該企業共同存亡。注重業務擴張,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不能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實行,導致違規和壞賬的出現。
3促進中小銀行發展的改革之路
3.1基于外部政策環境的改革
3.1.1放寬市場準入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明晰中小銀行有關發起人的規定和相關標準,適當降低中小銀行市場準入的門檻,可考慮適當提高民營企業法人以及自然人在村鎮一級銀行的持股比例,擴大村鎮一級銀行發起人的具體范圍。建議盡快進行建立社區的銀行試點,政策上應允許資金實力較強、能夠持續合規經營的民營企業作為社區的銀行發起人。放寬中小銀行法人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等,并有效規范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還應規范中小銀行若經營失敗的合理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要允許設立新的地區性中小銀行,用以填補大銀行在金融領域中留下的空白,使更多中小銀行能夠得到發展。
3.1.2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為推動中小銀行生存能力的提高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政府應當針對業務范圍、利率、調控層面等方面給予適度的政策扶持。優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適當放寬中小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可浮動幅度,讓中小銀行實行較為靈活的利率政策,繳存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也可適當下調,增加中小銀行的資本實力;放開中小銀行在機構設置上的區域限制,擴大其生存空間;放開住房公積金、保險公司資本保證金等存款的準入資格限制;逐步放寬基金和非銀行類金融產品等中間業務的準入限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參股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條件符合且資質優良的城市商業銀行加快進行區域化布局,并盡可能建立起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經營圈;鼓勵中小銀行兼并重組,促進中小銀行積極健康發展。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可以進一步增強我國中小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抵御風險能力。
3.1.3金融監管的差別化
政府可以實行有差別的監管政策。可以按照不同銀行的資本規模、服務對象、資本渠道、應對風險的能力來分別制定監管政策和具體措施,而不搞一刀切,使得中小銀行有別于大型國有銀行,可以靈活開展行之有效的金融活動,既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又推動了中小銀行的發展壯大。
3.2基于中小銀行自身的改革
3.2.1明確市場定位
中小銀行由于自身的差異性和服務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其在經營上的多樣性,因此要找準自身金融服務的方向。在有效分析所處金融環境和自身基本實力的基礎上,對市場進行科學有效的細分并發展優勢項目。可以增加新的業務品種,拓展中間業務;有效利用自身經營靈活的特點,賦予傳統業務新的服務;利用自身所有的零售業務的優勢,可以發展個人信貸、居民消費這一領域。
3.2.2完善股權結構
中小銀行要盡力依照現代商業銀行發展和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建設和的要求,逐步完善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這“三駕馬車”,使其能形成合理的內部監督機制,以確保董事會可以忠實地履行股東委托責任,更好地行使其決策職能,并確保監事會能夠獨立地對董事會和經理人員實施監督和約束,以明確權責關系,促進中小銀行中資本的保值和增值。
總之,中小企業要想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一方面要推動政策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勇于面對自身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終走出一條高品質的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銀行 金融并購 中小企業 金融生態
一、我國中小銀行生存發展現狀
我國學術界的觀點是把中小銀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工、農、商、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全國性或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包括城鄉信用社);另一類是主要指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三類金融機構。在這里我們采用第一類觀點,原因是所有制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和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在資產額、資本金、分支機構以及政策待遇等諸多方面產生差異,它決定了兩類金融機構不同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金融結構的優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1、我國中小銀行的發展歷程
我國中小銀行的發展源于經濟體制改革。1986年我國決定組建交通銀行,建立了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建立和快速發展推動了銀行與持股企業之間的關系,深化和擴展了銀企關系。1993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積極籌劃城市商業銀行組建方案,于1995年7月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商業銀行,從實踐方面看,城市商業銀行定位于“方便企業,服務百姓”,具有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了中國銀行體系經營效率,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2001年,我國根據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狀況和發展需要,開始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試點,提升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發展比較迅速,數量龐大,涵蓋的范圍較廣、層次較多,包括111家城市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家,499家正在營運中的城市信用社,35000多家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這打破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確立了中小銀行在國民經濟的社會地位,但同時也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
2、我國中小銀行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截至2006年末,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2.57萬億元,較1999年末增長364%;負債總額為2.45萬億元,增長362%;不良貸款率降至4.8%。銀行風險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加入WTO后,外資銀行的不斷進入,將會加大我國中小銀行消化不良資產的難度。
另外,根據WTO協議,2006年12月31日后,我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我國中小銀行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利率的逐步市場化,意味著信貸的高速增長成為過去,銀行業必須要轉向零售市場、中間業務和創新業務。另外,廣大中小銀行除了面臨國有商業銀行強烈競爭外,外資銀行的競爭已經擺在他們面前,外資銀行無論從資金、管理、技術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
二、促進我國中小銀行發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1、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漸進改革過程中,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對此張杰(2000)認為“國有企業特殊資本結構事實上鎖定了國有銀行的改革角色與金融責任”,在金融體制改革中,四大國有銀行的服務對象基本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銀行的產生與發展來自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和多種社會目標壓力。實踐證明,中小銀行發展推進了銀行體系競爭狀況的改善,推動了國有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的轉變,有助于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中小銀行畢竟是體制外力量,地方政府在中小銀行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中小銀行的經營體現了地方政府的意愿,這同國外銀行有很大的區別。
一國經濟的發展在于一個國家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我國是勞動相對充裕,資本比較匱乏,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我國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我國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剩余,這樣能夠更快地促進經濟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是中小企業,一般來說,中小銀行能較大銀行以更低的成本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2、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中小銀行的支持
我國中小企業占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企業的66.31%,流通領域里的中小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它提供的就業就會約占全社會的77.27%。這說明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崗位上具有比較大優勢。但是,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阻礙了其發展。
我國金融體制安排中,企業比較過分依賴間接融資,在間接融資中,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在存貸款方面占據了極大的比重。它們重點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承擔了國企改革的重任,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承擔了特殊責任;另一方面是大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服務方面成本相對較高,導致他們比較傾向于向國有大型企業提供服務。中小銀行在存貸款、經營范圍等方面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不能滿足大型企業大額貸款的需求,同四大商業銀行競爭處于劣勢地位。但是,在服務中小型企業方面,卻具有比較優勢,中小型企業一般難以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和經營記錄,從而使銀行面臨非常大的信用風險,尤其對大銀行,他們信用評估主要依靠交易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信息、抵押物信息和信用評分信息三類,我們稱之為硬信息。而中小銀行服務范圍和發展定位等因素使它們可以得到中小企業的軟信息,即不能從公開途徑獲得,難以驗證真偽,在企業科層組織間傳遞的關系信息,因此,能夠以較低成本服務本地區的中小企業。Simons和Stavins(1998)對1992年消費者融資調查資料分析后,得出結論:銀行業市場保持著重要的地區特征,有68%的家庭利用當地銀行作為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其余有24%利用當地儲蓄機構,84%的中小企業以當地商業銀行作為獲取金融服務的來源,另外的9%借助當地儲蓄機構,所以當地銀行機構狀況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
三、促進我國中小銀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金融生態建設,為中小銀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轉換政府的職能。在中國這樣一個行政權力占主導地位的國度,所有的事情都與政府有關。政府必須從直接參與、干預經濟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否則金融生態環境很難得倒改善。第二,完善法制環境。強調立法、監管、執法的公正性。第三,建設社會誠信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征信體系,但是企業的征信體系并沒有建立起來。建立銀行共享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無疑會降低中小銀行的運作成本和經營風險。第四,提升中小銀行監管水平,完善會計準則、加強外部審計等。
2、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打造中小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中小銀行經營水平的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增強取決于中小銀行的內部力量,需要從多方面改善。一是完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包括所有者地位明確、管理層職責清晰,形成建立以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為基礎,以利潤和效益為核心的約束激勵機制。二是利用自身優勢,建立戰略聯盟進行業務創新和技術創新。中小銀行適當與大銀行、外資銀行以及非金融機構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網點少、業務覆蓋范圍窄的不利因素,通過資源共享,提高經營管理能力;中小銀行適當考慮技術支持、資金實力等前提下,選擇與科技企業合作完善業務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等網上銀行系統,提升技術水平。三是提高市場運作能力,實施中小銀行形象戰略,形成以客戶為中心,與客戶建立長期穩定關系;謀劃市場細分與進行市場定位,根據中心銀行所在區域進行市場劃分、客戶劃分、目標客戶確定,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整合服務渠道,營業網點是目前中小銀行最為重要的服務渠道,中小銀行必須審慎考察設立新的營業網點,綜合考慮,全盤規劃,提高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程惠霞:中小銀行生存與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中小銀行有“六難”和“五瞞”
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指出中小銀行有“六難”:
存款難。由于成立時間短,機構網點少,中小銀行吸存能力明顯弱于大型銀行。2011年2月份以來,連續20個月負利率,更加劇了中小銀行的“存款難”;2012年,一些中小銀行存款甚至出現負增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小銀行現在是為拉存款而“消得人憔悴”。
存貸比難。中小銀行的存貸比長期高于大型銀行,近年季末存貸比普遍高于70%(“沖時點”更是掩蓋了日常數據),逼近監管紅線。存款的不穩定性更加大了中小銀行存貸比控制的難度。
流動性難。2010年以來,由于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小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達19.5%,加之“三高”即存貸比高、保證金存款占比高、中長期貸款占比高,導致中小銀行缺乏機動頭寸,資金鏈越來越緊。2011年9月5日起,由于保證金存款納入準備金上繳基數,對中小銀行更是雪上加霜。
資本補充難。長期以來,中小銀行主要依賴資產擴張帶動負債和各項業務的發展。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對資本金的依賴程度更高。隨著監管要求的不斷提升,資本補充正在成為中小銀行發展的“緊箍咒”。
風險管控難。中小銀行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表現為中小企業客戶占比高,客戶穩定性差,信息渠道少,行政干預多,這使其更容易受到宏觀、地區和行業經濟波動的影響。如果經濟下行,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平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風險將對中小銀行形成更大壓力。
效益提升難。多數中小銀行存在“兩高兩低”問題,即零售客戶占比低、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低,成本收入比高、融資成本高,造成規模經濟不明顯,制約了中小銀行整體效益的提升。
唐雙寧指出,長期以來,中小銀行為了生存而徘徊于違規邊緣上,違規的作法歸結起來有“五瞞”:
一瞞存款大戰。負利率效應以及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加劇了中小銀行對存款市場的爭奪。監管機構雖三令五申,但仍有不少銀行為了生存只能以拉存款為第一要務,存款大戰或明或暗,時隱時現,“猶抱琵琶半遮面”,諸如高息攬存、“手拉手”貸款、違規積分獎勵,以及對“資源型人才”的“挖墻角”等等。中小銀行也有難言之隱,既生之,需活之,為了不餓死,只能這樣辦。
二瞞理財亂象。銀行理財對于豐富產品與服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當前流動性日益趨緊的環境下,理財很大程度上已成為銀行攬存和滿足存貸比考核的工具,超高利率、超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人為制造的“一日存款”怪像。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個別銀行為了“血拼”,甚至收益“倒掛”。理財正脫離“代客”屬性,而日趨成為“自營”業務。相當多的理財產品在規模、期限、利率上與標的物不相匹配,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大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三瞞信貸騰挪。就是將本應在信貸科目反映的資產移出,通過“技術處理”滿足存貸比監管要求,或者利用監管“盲點”和監管滯后,將信貸資產在金融機構之間騰挪,以“躲貓貓”游戲逃避監管,制造“影子銀行”。還有不少銀行將信貸產品包裝成理財產品,再以投資名義直接持有,理財儼然成為銀行的“第二信貸”。
直銷銀行的誕生有三方面推力:一是新生代網上消費習慣的形成,二是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三是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監會數據顯示,2013~2016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由14.48%降至3.54%,凈息差持續收窄,不良率逐步高企。商業銀行不斷尋求創新,以期在差異化競爭中開拓新領域。2013年9月,北京銀行聯合荷蘭ING集團,采用線上產品、線下直銷門店的運營模式推出國內首家直銷銀行。2014年下半年,直銷銀行開始大規模上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一季度國內上線直銷銀行已達93家。從2016年上市銀行年報來看,各行直銷銀行資產規模和用戶數量仍在持續擴大。截至2016年末,上海銀行和民生銀行的直銷銀行用戶數量均突破500萬戶大關。其中,上海銀行直銷銀行用戶更是達到800萬戶的高點。
受制于經營范圍,區域性中小銀行發展直銷銀行有其必要性。借助直銷銀行經營模式,區域性中小銀行既可以有效延伸經營觸角,又可以憑借地方經營優勢與經驗,在直銷銀行開展一系列便民服務,便于展業。然而,目前區域性中小銀行的直銷銀行發展方向仍不明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營獨立性不夠,二是戰略定位不明,三是經營模式不佳。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三個問題是區域性中小銀行進一步發展直銷銀行的當務之急。本文在對上述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的發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并擬定了較詳盡的戰略規劃,以為區域性銀行直銷銀行轉型與發展提供參考。
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發展中的問題
第一,經營獨立性不夠。直銷銀行與傳統銀行最大的區別在于直銷銀行擺脫了傳統銀行思維定勢,發揮了成本優勢;在運營模式上表現為直銷銀行依托互聯網技術,通過渠道變革和流程再造,減少了運營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從經營層面上看,非獨立性直銷銀行可能面臨戰略定位模糊、內部管理僵滯和部門間業務沖突等問題。以上這些特點要求直銷銀行在經營過程中要保持相當程度的獨立性。縱觀國外直銷銀行大部分為獨立法人經營模式,而國內90余家直銷銀行中,絕大部分為非獨立法人運營,其中多數直銷銀行是作為銀行二級部門的形式運營。2017年1月,百信銀行獲批籌建,國內首家獨立法人運作模式的直銷銀行正式落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家銀行在申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獨立法人模式已然成為直銷銀行發展的方向標。
第二,戰略定位不明。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戰略定位不明主要體現在沒有明確區分直銷銀行、傳統電子銀行(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與實體網點三個渠道之間的關系。直銷銀行與傳統電子銀行均是通過線上渠道來實現的。如果直銷銀行戰略定位不明晰,就很容易導致直銷銀行在渠道建設、客群定位、營銷推廣等方面與傳統電子銀行高度重合,從而產生內部競爭與重復建設。目前,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的許多產品與其傳統電子銀行的產品相重疊,直銷銀行產品特色性不夠、競爭力不強。而且在宣傳方面,直銷銀行品牌宣傳也未充分體現其與傳統電子銀行的區別,異地差異化推廣方式也不明顯。直銷銀行的戰略定位要求銀行清晰地處理好直銷銀行與傳統電子銀行、實體網點之間的相關目標客群、產品設計與品牌拓展等三方面關系。
第三,經營模式不佳。目前國內直銷銀行運營模式包括三種:純線上經營模式、“線上+線下直銷門店”模式、“線上+互聯網企業”模式。其中,多數直銷銀行為純線上經營模式。純線上模式的直銷銀行不設實體網點,雖然節省了成本,但缺乏線下接觸客戶的渠道,營銷機會較少。而且,從線上渠道看,直銷銀行并沒有諸如支付寶之類的高頻應用工具,缺乏有效流量的導入,僅依靠傳統營銷成本極高且作用十分有限。目前,際上直銷銀行也開始由線上走向線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銀行”),線上提供標準化、簡單化的產品,線下提供高附加值、復雜化的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客戶黏性。
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發展的戰略構想
直銷銀行發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
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的發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金融精品超市可以從外部架構和內部運營兩方面鳥瞰。
從外部架構上構建獨立法人直銷銀行,明晰戰略定位。區域性中小銀行應加速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申請,盡快實現獨立運營。在設立模式上,為加快落地速度,同時避免合資設立的不確定性,區域性中小銀行可以先嘗試以獨資或全資方式設立直銷銀行,后期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引入企業文化、團隊合作比較契合的股東,以達到彼此借力的目的。在戰略定位方面,直銷銀行應定位于新興電子渠道,同時明確直銷銀行與其他渠道在目標客群、產品設計、品牌拓展等方面的區別。在目標客群方面,直銷銀行應以拓展新增客戶為主,定位于對電子渠道接受度高、對新興產品敏感、更看重便利性的客戶階層;傳統電子渠道和實體網點則以維護存量客戶為主。在產品設計方面,直銷銀行應以精優和新穎產品吸引新增客戶;傳統電子渠道則以相對健全和新穎的產品來為客戶提供線上辦理渠道,提升客戶黏性;實體網點則以相對健全和專業的產品,來完成線上客戶承接和線下投顧服務。在品牌拓展方面,直銷銀行應明確產品特色與功能,以區分其他渠道,提高產品差異明晰度。新興電子渠道、傳統電子渠道和實體網點三個渠道應實現互通性,達到客戶相互引流的目的。(見圖1)
從內部運營上發展線上線下結合模式,打造特色精品超市。線上線下結合的經營模式是未來直銷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打造金融精品超市,線上渠道,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可為客戶提供推薦層、精品層和服務層三類產品(如圖2所示)。直銷銀行應秉承精品和新穎的概念。所有層級產品類別相對齊全,但可供選擇的產品不宜過多,以提高界面精簡性。線下渠道,直銷銀行主要從事營銷擴展、線下投顧服務,同時為客戶提供高凈值、個性化產品。直銷銀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致力打造金融精品超市,可以從產品功能上滿足客戶全方位金融需求。
除上述特點之外,區域性中小銀行直銷銀行金融精品超市還應具有開放性、大數據、一站式服務特點。一是開放性。直銷銀行金融精品超市對所有異地分支機構、異地業務部甚至全國開放,最大限度地發揮直銷銀行跨區域經營特點。二是大數據。直銷銀行金融精品超市能建立自身的數據庫,并對接CRM系統及其他數據系統,便于數據積累、產品研發與精準營銷。三是一站式服務。直銷銀行金融精品超市不依托其他APP工具或轉鏈接,僅在平臺就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極大程度地提高客戶體驗和客戶黏性。
直銷銀行發展的戰略規劃
第一階段:金融產品便利店。金融產品便利店是直銷銀行金融精品超市的初級階段,主要實現渠道變革。一是獨立性。銀行需加快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牌照申請,并建立運營團隊、考核機制、成本核算、風險控制等一整套獨立管理體系。二是開放性。直銷銀行應推廣至所有異地分支機構及異地業務部(中心),并根據不同地區擬定不同的營銷方案。三是產品求簡。為客戶提供簡單、快捷的純線上無障礙理財、融資與生活服務類產品。四是線上獲客。加大線上推廣力度,采用多種營銷方式,嘗試線上獲客營銷。
第二階段:金融精品直銷店。金融便利店越發成熟,獨立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產品與服務相對健全,直銷銀行發展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過渡,此階段主要現流程再造。一是客戶體驗。將金融便利店轉換為互聯網經營平臺,通過建立示范場景、嘗試提供一站式服務、對接客服建議,突出客戶互動與參與感,極大限度地提升客戶體驗。二是互通性。直銷銀行、傳統電子渠道和實體網點實現客戶相互遷移與引流,促使新增客戶沉淀以及提高存量客戶體驗。三是批量導流。與第三方商鋪展開密切合作,實現客戶批量導流。四是產品求精。對接行內外數據,為客戶提供特色性產品與服務。五是線上線下結合。除線上提品與服務以外,線下輔助營銷與推廣,鎖定客戶。六是引入企業和機構客戶。直銷銀行開始引入小微企業客戶甚至機構客戶,實現大平臺發展戰略。
關鍵詞:中小銀行;跨區發展;戰略定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5-0089-04
一、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動因、問題與風險
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是指突破本身所在城市所轄行政區域的限制,實現跨行政區域發展。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在本省所轄中心城市設立機構發展,一種是跨省(區)、直轄市發展。據中國銀聯信調查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經實現跨省經營和省內跨區域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31家。占城商行總數量的22%。其中。實現跨省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19家,占總數量的13.6%。分析近年中小銀行跨區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為搶占資源高地,創造新的發展空間,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呈現加快發展勢頭。大多數中小銀行在擴張時都選擇了國內沿海一線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而西部地區還是空白。
二是經營管理能力和業務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主要是中小銀行進入上海、北京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和大型中心經濟城市,開闊了視野。加快吸收先進的創新和管理理念,尤其在同業往來、管理理念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口。
三是金融與經濟有效聯動,促進區域經濟金融交流。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服務的對象中。有不少為本土企業在異地的子公司和分公司。
但是在這一輪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是跨區發展目的和戰略定位不很明確。據有關部門調研顯示,目前一些中小銀行異地發展中存在盲目追風情況,對異地市場盲目樂觀,認為只要在大城市就能快速發展和做大規模,市場定位和目標較為模糊,存在一定的發展隱患。如有的銀行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不強,已經在異地發生重大案件,暴露操作性風險;有的銀行一味走中小企業之路,沒有考慮一些大型城市的市場結構和成本因素,簡單復制總行的市場定位;有的銀行則單純求大,貸款集中度和收益率都不利于長期穩健發展;有的銀行只做傳統授信業務,對大型城市多元的銀行服務需求估計不足,收入結構單一,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發展緩慢。
二是異地發展人才緊缺要在異地白手起家,人才隊伍建沒至關重要。在眾多中小銀行的招聘啟事中,有兩條要求具有共性:其一是普遍要求具有相關金融業工作經驗,并且具有豐富客戶資源者優先;其二是招聘傾向水土化人才。無疑,這些擁有一定客戶源的本土化人才對中小銀行來說,可以降低拓展異地市場的成本他們手中的客戶有利于異地分支機構迅速擴大行貨款規模,并能有效控制其中的風險,然而,這些人才從其他大銀行來到中小銀行異地分支機構,是希望鐵得更高的薪酬水平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小銀行提供的待遇和機制能否留住這些人才才是個較為關鍵的問題,高薪未必可以留住人才,關鍵還在于銀行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制度和激勵機制,而這些并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
三是陌生市場對異地中小銀行的認可度不高。首先,我國城市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普遍將目標客戶群鎖定為中小企業,確立了“立足本地,服務中小企業”的經營戰略。然而,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又普遍存在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這也就在客觀上加大城市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一方面,中小企業的市場經營不夠穩定。信用等級較低,會嚴重影響到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小銀行分支遠道而來,發展基礎差,對當地市場和文化了解不深,無論是授信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難度都在加大,第二,作為高信用行業,長期來市場對四大國有銀行及老12家股份制銀行認可度較高,對大量中小銀行還比較陌生,這將影響中小銀行傳統業務的開展,尤其作為負債業務開展難度增加。如居民儲蓄、企業存款和同業拆借等業務。作為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脫代銀行。負債業務將直接影響銀行的資產業務和流動性風險管理一與外資銀行、法人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存放業務也會受到總對總的授信評級限制。第_二,本地的比較優勢難以發揮。異地發展業務優勢不足。多數城商銀行90%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實現的,中間業務占比很低。中小銀行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體現在銀行卡、電子銀行、個人理財和網上銀行等新興高科技類產品上。城市商業銀行的最大優勢之一是同一城市具有一定的網點,但在跨區域經營中卻變為劣勢。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一般異地分行在一年以后經過內控驗收通過后才可設立同城支行。一般而言中小銀行在異地經營的城市中大多只有一個網點。無論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還是開展中間業務都很困難。第四,原來作為本地銀行,具有地方政府支持的比較優勢,異地發展后,異地政府協調困難。城市商業銀行的地區銀行特征,使其在當地捌有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為此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同時,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也很希望在本地經營的中小銀行不斷發展壯大,從而在多方面給予中小銀行關照和支持,比如地方政府部門掌握的資金大多存儲在中小銀行,比較優質的基礎沒施項日貸款由當地中小銀行來貸,政府呵以十預控制的金融服務項目如工資、代收水電費等也都往往落戶本地中小銀行。但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后,就失去了人脈關系優勢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四是異地發展的管理成本大幅增長。一方面是中小銀行在異地設立分行后,就要成立一級的管理部門,增加大量管理人員,增加大量管理費用,絕對地增加運營成本,尤其是在大型中心城市的租金,人員等營運費用要明顯高于原來城市。另一方面是分行與總行之間處于不同的城市,工作往來、調研指導、開會辦事、請示匯報的頻次明顯增多。差旅費用相應增加,從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時,在業務發展和計劃指標下達中,總分行之間也會出現溝通協淵方面的困難。
二、跨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應考慮的因素
對于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國內專家學者有支持和反對的不同觀點。至于中小銀行異地發展結果如何,還有待未來實踐檢驗。但是對于已經跨區域發腱的中小銀行,或者已經有準備跨區域發展的中小銀行,要實現穩健發展,都要重視準確制定異地發展戰略和定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找準自身的定位,根據自身的定位,打造所在地區的比較競爭優勢,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確定自身在異地的發展戰略定位時應基本考慮以下三方面因素:
1、所在區位特點,這是決定跨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同區域的中小銀行選擇跨區域發展的模式不同,如同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更有利于人的培養與成才,不同地理位置和區位經濟條件對身處其中的城市商業銀行也必然存在著直接的影響。有淵查顯示。城商行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位于發達地區、尤其是三大經濟圈內的城商行發展已經遠遠超越其他地區
同業。在國內現有的140家城商行中,有31家已經實現跨區域經營,其中有22家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占跨區域經營城商行總數量的70.97%;實現跨省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19家,其中有15家位于三大經濟圈。占跨省經營城商行總數量的78.95%。此外,在全國140家城商行中,共有13家總資產達到了1000億元以上,這其中有11家位于三大經濟圈內,占總數量的84.62%。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三大經濟圈,區域內經濟、人才、資金和信息等交流比較密切,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位于全同前列,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區域內中小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引進戰略投資者被視為城商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步,一個好的戰略投資者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上的優勢能夠幫助城商行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增強競爭力,為跨區域經營及上市創造條件。但是,處于非發達經濟圈的銀行如何跨區域發展。也是各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13家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城商行中,有兩家并非出自三大經濟圈之內。分別是徽商銀行和吉林銀行。徽商銀行和吉林銀行的發展模式類似,都是通過整合省內多家城商行發展壯大,成立之初的定位就高于一般城商行。這種發展模式比較適合于經濟較為落后地區的城商行,徽商銀行、吉林銀行的成功已經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有效性。合并模式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商行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之一。
此外,不同區域的銀行競爭市場集中度不同,也是中小銀行跨區發展需要考慮的因素。從彌補市場需求和競爭不足的角度看,一些欠發達地區市場競爭主體不多,集中度較高,容易為市場細分創造條件,也容易為中小銀行創造新的服務空間,尤其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商行有利尋找發展機會:而一些發達中心城市,市場集中度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已經比較充分或者過度,對于上規模的中小銀行而言,可以從學習跟隨目的進入,對于規模偏小的銀行,從成本和風險管理看,則應審慎研究進入策略。
2、自身的發展戰略目標。戰略定位主要是指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定位,一般包括總體目標定位、市場定位與客戶定位等若干方面。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目標和經驗看。有三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全面發展型,如花旗和匯豐等大型銀行,在中國市場從網點建設、客戶群體到業務和產品全面開花,在中國市場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和市場占有率:第二種是跟隨型,就是對中國開放的市場,為避免失去發展機會,跟隨客戶而來中國市場觀察發展,主要了解新市場情況。為長久發展積累經驗或創造基礎,這類銀行不急于發展,在成立初期,或前幾年,處于虧損或盈利一般:第三種是專業型,主要是為本土企業來中國發展提供延伸服務,這在除美歐日以外國家銀行表現最為明顯。這些銀行在產品、客戶對象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比較專業,市場也比較同定。我國的中小銀行在異地發展中,發展日標和戰略定位,也應參考外資銀行的成熟經驗,確定自身的長遠發展計劃。
3、自身跨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或能力。中小銀行的跨區域經營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科技支撐能力。跨區域發展后,由于物理地點不可能像原來集中于一個城市,需要科技的支撐和配套。如系統的延伸與接口,通訊線路的租用與維護。網絡故障的排除與檢修,特別是業務處理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調整升級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技術和科技人員的強大支撐。二是文化復制能力。跨區域經營后,要有一定比例的所在地員工進入,需要總行和異地分行能把原有的文化滲透到新設立的分支機構,保持原有的發展愿景、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管理風格、風險偏好、客戶戰略和競爭戰略。三是制度復制能力。不僅總行有一套標準化、全覆蓋、先進可行的系統管理文件,而且要能完全復制到新設立的分支機構。要實行“法治”,要靠系統、全面、規范、標準化的制度和流程,規范業務和管理活動,防止出現風險。此外,資本規模、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都需要達到監管部門的要求。四是自身的發展現狀與市場定位。中小銀行多數定位中小企業和社區服務,這與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有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中小銀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整體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據中國銀監會的有關統計分析,城市商業銀行近年來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同時,城市商業銀行群體中在規模、經營管理與品牌等都存在不小差距。有調查顯示,目前除了少數幾家城商行擁有個性化、差異化、具備競爭力的產品和業務之外,大多數銀行都難以形成品牌優勢。如根據中國金融網的評選,2008年最具影響力城市商業銀行為北京銀行;最佳IT城市商業銀行是上海銀行;200億元以上資產規模的銀行中,杭州商業銀行、寧波和南京銀行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銀行。除了這些銀行之外,其他城市商業銀行在國內的市場知名度和產品優勢都不明顯。據不完全調查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140余家城市商業銀行中,只有13家企業資產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絕大部分銀行規模偏小。19家跨省經營的城商行中,只有11家資產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而資產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的只有北京、江蘇和上海銀行三家,資產規模在1000億人民幣以下的為8家,在500億元以下的有4家,在300億元以上的有3家,分別占跨省經營城商行數量的42%、21%和16%。跨區域發展的中小銀行普遍規模偏小,跨區域的市場知名度很低。而自身的規模、產品創新、管理信息系統、市場品牌是決定未來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規模與品牌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一般而言,具有一定規模的銀行且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的銀行,具備跨省區域的發展:而規模偏小的銀行應立足省內區域發展,在品牌和服務等方面可以繼續發揮優勢。
三、通過有效定位,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1、充分認識戰略定位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和基礎性作用。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商業銀行在長期經營活動過程中所積累形成的,與其競爭對手相區別,對手難以復制的,并能使商業銀行在價值創造和降低成本方面長期優于競爭對手的知識、技能、機制和學習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組合,是商業銀行持續的競爭優勢。有效的戰略定位,決定了銀行自身資源的配置、創新、實施行為和服務特點,是銀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戰略定位是當代比較前沿的研究領域。戰略定位和發展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論支持,而目前中小銀行普遍存在發展研究力量不足的情況,在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時主要從經驗判斷,理論認識不足。為此,在研究制定發展戰略及市場定位時,首先要增加對戰略定位的基本理論認識。從國內外有關研究看,戰略定位是總體發展的方針和策略,從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及市場定位的有關研究及實踐看,包括戰略目標定位、市場定位、客戶定位三大定位內容。戰略目標定位一般指總體的發展目標和目的,在新的
市場上發展的目的和對總行的貢獻度;市場定位一般指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通俗講是排名。或者是市場份額。而有些研究把市場定位與銀行的服務對象結合起來,認為市場定位是指服務哪些企業和消費者,指銀行針對現有的資本實力和服務方式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根據現有客戶的需求特點,開發出能代表銀行形象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向客戶展示銀行的鮮明個性,從而在目標市場上確立自己的適當位置。為便于細分定位的內涵,有些研究把市場定位從客戶定位中劃分出來,市場份額是判斷銀行競爭力的一種標志,而客戶定位是銀行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是另一種競爭力。主要是指服務對象,如高中低端個人客戶,大中小形企業客戶等等。
關鍵詞:商業銀行;社區金融;經營模式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特別是銀行業帶來的沖擊日趨嚴重,為了應對這一系列挑戰,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選擇布局社區金融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當前多家銀行開始探索社區金融的經營模式,從中已經發現面臨的不足與困境。所以研究社區金融的經營模式對我行商業銀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金融的內涵與特征
法國社會學家Ferdinand Tonnies于1882年首先提出了社區一詞,并運用于社會學領域“他認為社區的基本要素如下:①有一定地域;②有一定人群;③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有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相應的管理機構;④有滿足成員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各種生活服務措施”。
社區是一定地理區域內人們共同生活、學習、工作、棲息的一個有秩序的空間群落,是構成城鄉的有共同地緣文化、習俗、信仰、價值觀念、消費習慣、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生活氛圍的地域空間,是介于社會和團體之間的社會實體。
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社區中的個人或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這對金融機構提出服務需求,也為金融機構創造業務機會,社區金融應運而生。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社區金融是指依托于銀行有形或無形網點,從客戶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各種資源整合,向社區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性金融活動。
這里的社區,是指各類社會資源的聚集區域,是包含居民、企業、資金、信息等所有經濟元素在一定區域內的集合,既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區、綜合商務社區,還可以是商貿物流社區、產業企業集群社區、機關企事業社區、人文醫療社區等。社區金融業務的主要客戶是個人類客戶和小微企業客戶,基本上屬于零售銀行業務的目標客戶群體。
二、我國發展社區金融的必要性
社區銀行的出現,是中國商業銀行業在面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利率市場化挑戰之際,針對客戶行為作出的應對嘗試,是對未來零售銀行盈利模式和服務模式的探索。
對比一下我國與美國居民擁有銀行網點的比例。
根據2013年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美國每10萬成年人擁有35.4個網點,而中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這一數字僅為18.34。美國的銀行網點中,社區銀行所占比例在東西海岸略低,但也在20%以上;在中部地區,尤其是中北部,社區銀行網點占比可高達50%到80%。
在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紛紛搶灘社區支行,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新增網點將主要以社區支行的形式出現。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壓窄銀行業的息差,這意味著能否獲得穩定的“核心儲蓄”,將決定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否穩定。
中國央行的10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當月住戶存款流失嚴重,減少8967億元,為今年以來存款流失最嚴重月份。存款流向了理財、信托、券商資管計劃,當然還有“余額寶”。作為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一年的一個亮點,“余額寶”不僅降低了理財門檻,也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老百姓從存款獲取更多收益的要求。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儲蓄從何而來?
看看歐美市場的經驗,那就是大力發展基礎零售業務。廣大的基礎零售客群是世界上成功的商業銀行發展壯大的根基。基于此,美國的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都十分重視網點覆蓋率、選址和網點功能;而遍布美國的社區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于它擁有社區內的鐵桿客戶群和穩定的儲蓄來源。
三、社區金融發展面臨的新特點
通過研究美國社區金融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發現美國社區銀行的存款份額也迎來了長期下降的趨勢。1987年社區銀行擁有全美52%的分支機構以及40.9%的存款份額,到2011年,存款份額下降為19.4%(數據來源:FDIC)。
值得注意的是:社區銀行存款份額下降較快的地區來自大城市都會區,而中小城鎮,農村的存款份額相對穩定。所以盡管城市地區是全國存款的主要來源,但社區銀行自身網點及可提供服務有限導致其在與大型銀行的競爭中處于被邊緣化的位置。
跟蹤美國社區銀行長期經營數據與資產負債結構發現,“關系型”貸款確實能夠依托所在區域社會地緣人格信任關系網絡保持較高息差的同時維持較低的壞賬率。事物都有兩面性,風險收益從表面上看似不對等的背后是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規模無法快速增長。同時由于產品對于單一,對于客戶的開發程度較低,利潤結構過多的依靠息差收入,資本充足率及撥備計提的要求在新的監管體制之下趨嚴,成本將會越來越高。非息收入及成本控制不足也拉低了ROA水平。因此,最適合社區銀行發展的模式是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的零售渠道,吸收零售客戶及其存款,充分利用其金融產品進行交叉銷售。
中國的社區金融盡管商業模式尚未清晰,但優勢同樣在于便利。通過延伸在社區內的服務觸角,社區銀行能加強對社區居民消費習慣、消費能力、財力狀況和人員穩定度的了解,增強客戶粘度,更可以針對客戶分層主動推介產品、交叉銷售,擴大客戶基礎。
四、社區金融具有的獨特優勢
經過以上分析,社區金融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優勢:
(一)在特定社區范圍內,在對客戶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提供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金融服務
在關系貸款的處理過程中,有一個“軟數據”的概念,所謂軟數據包括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這種信息一般只能通過與借款人之間的親身互動才能搜集到。大銀行喜歡“硬數據”,如信用記錄、收入、債務和其他能夠從財務報表和信貸報告中能夠得到的信息。由于具有處理軟數據的能力,社區銀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貸中具備明顯優勢,而且這些優勢在承銷和監督向小企業和農場主的貸款中是有明顯幫助的。
(二)獲得大量穩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
美國各個社區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大量的穩定的核心存款。社區銀行的存款客戶主要是社區內的農場主、小企業和居民,短期內存款余額可能有所波動,但是長期來看是相對穩定的。這部分的存款為社區銀行提供了廉價且又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社區銀行保持流動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來源的情況下,社區銀行對存款服務收取的手續費通常會低于大銀行。例如,美國大銀行對簡單的存折賬戶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續費比社區銀行高72%。此外,由于社區銀行一般是向難以從大銀行獲得貸款的當地小企業、農場主提供資金支持,因而會收取比較高的貸款利率,這樣社區銀行獲得的凈利差就高于大銀行,從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三)靈活的客戶互動方式與優異的客戶服務體驗
社區銀行一般將人性化、特色化服務作為其最重要的競爭優勢。舉例來說,許多社
區銀行探索分析及對我行的啟示:社區銀行通過在其社區中活躍表現展示其服務和地區性,相當大比例的社區銀行參加民間組織、與當地商會合作、持當地學校、支持當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區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別的幫助。根據美聯儲對社區銀行的調查,由于其地區知識和人性化的服務,社區銀行能夠將業務從大機構中吸引走。而且,即使出現某一市場內的社區銀行被大機構合并的事件,其用戶也大多選擇轉投本地的其他社區銀行,而非跟隨之前的銀行,繼續保留自己的賬戶。
五、社區金融的經營模式
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社區金融”需要明確戰略定位,根據銀行自身與網點周邊客戶的特點,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加強信息收集
社區客戶數量多,特點各異,有效的客戶信息是社區金融服務營銷的基礎。銀行只有準確掌握客戶信息,才能對客戶進行高效率的營銷,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磨刀不誤砍柴工,商業銀行的機構網點,特別是新設網點負責人和客戶經理,要集中一段時間對所服務社區內基本客戶的類型及構成、行業分布、同業滲透等方面進行較為詳細的摸底調查,并建立詳細的客戶信息檔案。在此基礎上,對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細分和研究,明確目標客戶和重點客戶,逐一制訂針對性、個性化的營銷和服務方案,把社區金融服務的推進真正落到實處。
(二)改進營銷方式
要對社區銀行營銷模式進行探索,形成以關系營銷為主的業務拓展方式。如杭州聯合銀行,在傳統客戶經理制的基礎上,推進社區經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經理在社區客戶與支行之間的紐帶聯結作用。在部分富裕鄉村和高端社區,確定一批來自當地的社區經理,由他們負責了解轄內客戶需求、推介產品,對客戶資信進行深入調查。這些社區經理熟悉社區情況,容易受到社區居民信任,通過“掃蕩式”服務來發現和挖掘新的客戶,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效果較好。
(三)擴展電子渠道服務觸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社區客戶和產品需求都有向網絡遷移的趨勢,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在加速向網絡集聚。社區金融離不開電子渠道支持,釋放網點人力資源需要電子渠道,向社區金融服務更需要電子渠道。要加大如自助填單、發卡設備,以及VTM等自助設備的投放力度,積極向社區客戶推薦使用網上銀行,形成“物理渠道”和“電子渠道”在社區金融發展中“雙輪驅動”的引擎作用。
(四)創新金融產品
社區金融業務一般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點,要認真做好市場需求分析,明確市場和產品定位,組織開發和營銷適合社區客戶使用的產品和服務。尤其加快個人類產品和小微金融產品創新,不斷豐富社區金融服務的內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戶優惠和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社區專屬聯名卡,增強社區身份認同,又帶來諸多服務。針對不同的社區、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還可以進行產品組合營銷,如向注重投資理財的中高端客戶營銷信托、貴金屬投資等,向注重風險和保障的中老年客戶營銷保本型理財產品和國債、貨幣基金等,向跨地區資金往來頻繁的小企業主營銷電子匯款、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
(五)優化業務流程
社區金融業務一般具有“小、快、頻”的特點。客戶對業務辦理效率要求十分高。要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合理簡化一些繁瑣的流程,如填單、掛失和個貸辦理等,滿足社區客戶方便快捷辦理業務的需求。當客戶有金融需求時,能夠做到第一時間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對稱,可以大大縮短辦理流程。(作者單位:深圳市招商銀行)
參考文獻:
[1] 李婕瓊、呂良宏,《國有商業銀行社區金融發展策略研究——以建設銀行為例》[J],《華北金融》,2012,(12)。
[2] 楊濤,《社區金融服務組織的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金融》,2011,(06)。
[3] 蘇明政,《美國社區銀行經營對我國的借鑒》,《廣西輕工業》,2010。
[4] 王莉、周立,《社區金融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J],《銀行家》,2010,(09)。
[關鍵詞]中小銀行中小企業
我們知道中小企業融資途徑較少,一般不可能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除依靠自身積累的內源融資方式之外,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是其最主要的外源融資渠道。由于信息不對稱、貸款成本、擔保抵押、所有制觀念等因素,中小企業難以從大銀行獲得融資支持。相比之下,由于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處于同一檔次的經濟組織,它們在組織、技術、效率、服務等方面有很多相同點,是水平相當、作用互補的配套、合作關系,則中小企業從中小銀行獲得融資較為容易,獲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務也更為全面。即使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提供了相等數額貸款,但因貸款條件與金融服務的差異,對中小企業的促進作用是不盡相同的。
一、我國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發展作用的計量分析
以一定時期中小企業的產值Y(t)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同期大銀行貸款余額X1、中小銀行貸款余額X2作為解釋變量,構造模型(l),解釋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Y(t)=a0+a1X1+a2X2+ε(t)模型(1)
通過選擇中國1997年~2002年中小企業產值、大銀行貸款余額、中小銀行貸款余額,計算大銀行和中小銀行貸款余額與中小企業產值的相關度(見表1)。根據模型(l),利用SPSS軟件對表1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2、表3。
模型(l)回歸方程式為:
Y(t)=-4861.743+0.250X1(t)+0.512X2(t)+ε(t)回歸分析(1)
R-Squared=0.948;F=27.555
注:a.1997年~2002年中小企業產值統計數據比較連續,中小銀行發展也比較穩定,所以,選擇這一段時期中小企業產值、大銀行貸款余額、中小銀行貸款余額進行模型設計和回歸計算;b.為個體與私營經濟的產值;c.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余額。d.為股份制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貸款余額。
2.數據難于收集,只取了六個樣本點。
依據該表進行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可以看到:如果顯著性水平α為0.05,回歸系數顯著性t檢驗的概率P值都大于顯著性水平α,因此不應拒絕零假設,它們與被解釋變量的線性關系是不顯著的。
剔除大銀行貸款余額這一解釋變量,以一定時期中小企業的產值Y(t)作為被解釋變量,中小銀行貸款余額X2作為解釋變量,解釋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構建模型(2),回歸結果見表4、表5。
Y(t)=a0++a2X2+ε(t)模型(2)
模型(2)回歸方程式為:
Y(t)=4791.052+0.956X2(t)+ε(t)回歸分析(2)
R-Squared=0.937;F=59.559
a預測變量:(常數項)X2(t)中小銀行貸款
b因變量Y(t)中小企業產值
以一定時期中小企業的產值Y(t)作為被解釋變量,大銀行貸款余額X1作為解釋變量,解釋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構建模型(3),回歸結果見表6、表7。
Y(t)=a0++a1X1+ε(t)模型(3)
模型(3)回歸方程式為:
Y(t)=-15023.052+0.522X1(t)+ε(t)回歸分析(3)
R-Squared=0.934;F=56.412
a.預測變量:(常數項)X1(t)大銀行貸款
b.因變量Y(t)中小企業產值
從模型(2)的回歸方程式(2)計算結果表明:在一定條件下,中小銀行貸款余額的增加對中小企業產值增加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中小銀行貸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業的產值就會增加0.956元。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在一定條件下,大銀行貸款余額的增加對中小企業產值增加的促進作用不是太大。大銀行貸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業的產值只能增加0.522元。而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大銀行貸款額增加對中小企業產值增加的作用不顯著。以上分析卻恰恰說明了大銀行不愿意為中小企業貸款。
二、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具有的優勢
中小銀行的發展有利于緩解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除了中小銀行起步較晚、資金少,無力為大型企業提供應有的融資服務以外,主要是因為中小銀行在為中小型企業融資方面具有自身的優勢:
1.信息優勢
中小銀行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機構,對當地中小型企業的經營情況比較了解,而且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銀行對中小型企業的經營狀況的了解還會逐漸增加,這有助于減少存在于中小銀行與中小型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與之相比,大型的金融機構一般不擁有這種信息優勢,這是因為:(1)即使大型金融機構在地方設有分支機構,其經理也是經常調換,使其對地方企業的了解程度相對較差,不愿意去了解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2)即使有些地方分支機構的經理人員比較了解當地中小型企業的經營狀況,他們也很難向上級機構傳遞中小型企業的經營信息。(3)單位貸款的處理成本會隨貸款規模的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機構一般更愿意給規模較大的企業貸款,往往忽視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就很難與中小型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2.成本優勢
在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進行貸款時,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大型金融機構往往在搜集企業的硬信息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大型金融機構偏向于運用標準化的貸款合約向大型企業進行貸款。而中小企業的財務透明度不高,企業主的人格化特征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及發展前景十分重要,因此對中小企業而言,軟信息比硬信息更加重要和可靠,而這些軟信息往往無法在大型金融機構的鏈中進行準確順暢的傳遞,而中小銀行由于鏈較短,有利于搜集中小企業的軟信息,信息的準確性也較高。
3.產權結構優勢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中小銀行產權結構的基本形式,與國有銀行相比,民營銀行自負盈虧,具有內在約束與激勵機制,與之相對應的服務對象,主要有中小企業和居民群體,它們的需求者和供給者也都是自負盈虧的獨立經營主體。產權明晰的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形成的信用關系,必然是一種硬約束信用,嚴格的效益觀念和風險觀念是這種信用關系的主要屬性,能遠遠優越于中國目前國有大銀行與國有大企業的信用關系。
三、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中小銀行
1.高度重視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問題
發展市場化的中小銀行、建立起以中小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區域金融體系,是當前我國金融改革的正確方向和當務之急。要對國有銀行和包括民營機構在內的中小銀行一視同仁。應當改變某些出于保護國有商業銀行、抑制中小銀行目的的政策。要減少對中小銀行的行政千預,使它們能夠依法自主經營。要加強對中小銀行的引導,實行正確的發展戰略。國家有關部門特別是金融卞管部門應認真研究,明確各類中小銀行的發展方向,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
2.為中小銀行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小銀行資金規模小、實力相對薄弱、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的信用環境至關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力度,特別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步伐,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搞活企業,增強企業效益,為中小銀行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平等交易的資金借貸制度,同時通過經濟、法律、行政與輿論等多種手段,不斷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的金融法制意識和信用觀念。地方政府應積極維護中小銀行的自,嚴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中小銀行強制貸款和攤派不合理費用,為中小銀行創造一個良好的信有環境。
3.中小銀行的發展應有一個準確的市場定位
中小銀行市場定位應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首先,從經濟實體的市場層次來看,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是處于同一市場層次的經濟實體。它們在組織、技術、效率、服務等方面有很多相同點,是水平相當、作用互補的配套、合作關系。其次,從體制上看,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具有體制上的對稱性。兩者中的大多數同為傳統體制外的新生力量。雖然金融實體與產業實體并不必然要求體制上的一一對稱,但是在國有經濟仍然占主體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仍需以國有經濟,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而中小商業銀行則克服了這一體制性原因,并在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中,自身也得到很快的發展。
4.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
其規范的產權制度安排包括:第一,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這是民營銀行防范風險,保障其正常運作的基礎。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使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三者之間明確分工、相互制衡,落實股東權利,使民營銀行成為分工明確,責、權、利統一的現代企業。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第三,選擇優秀的中小企業家,建立一流的管理團隊。在民營銀行的制度框架內,應按國際通行的薪酬和其他安排組建起國際水準的專業化管理團隊,選擇優秀的中小企業家管理銀行,為民營銀行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曉紅郭聲琨:中小企業融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和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3]陳艷妮向海濤:發展民營銀行支持中小企業[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5)
[4]李楊楊思群: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