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9 18:54: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篇(1)

關 鍵 詞:體育心理學;身心健康;運動干預;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80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4-0106-05

團中央、教育部、體育總局制定了相關規定和政策,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以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來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1]。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行為問題、心理危機與疾患問題、網絡成癮問題、攻擊問題、校園暴力事件以及他們體質健康下降問題等仍不能得到有效解決[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了全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發現至少有3 000萬兒童青少年出現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并出現增多趨勢[3]。某些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疾患與成年期心理疾病存在相關性,他們的心理衛生問題均會影響到成年期的身心健康[4]。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肥胖率與近視率都出現增加趨勢,他們的耐力、力量和柔韌性有下降趨勢。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真正與國家要求相差甚遠。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測量,其目的在于了解他們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3個方面,而非僅是體質、體能健康狀況方面的問題。本研究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自編了題目結構合理、易操作(約3~5 min完成)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量表,全方位、系統地探討了我國目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及影響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并制定運動處方干預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以期培養我國中小學生健身意識,養成鍛煉習慣,增強體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上海市城區、廣州市城區24所中小學校,共計5 780名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上海和廣州兩地各12所中小學,其中小學各6所,中學各6所。每所小學分別選取小學4年級2個班和6年級2個班,每所中學分別選取初中初一兩個班和初三兩個班,高中高一2個班和高三2個班),其中小學生1 941人(男生959人,女生982人),初中生1 934人(男生963人,女生971人),高中生1 905人(男生967人,女生938人)。

1.2 研究方法

1)自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量表并進行調查。

在前人研究成果[5-7]基礎上,編制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量表。它包括中小學身體健康分量表、心理健康分量表和社會健康分量表。身體健康分量表包括維度:身體癥狀、體育鍛煉、睡眠狀況、衛生習慣、健康飲食和健康意識。心理健康分量表包括維度:心理疾病、情緒穩定、自我認同和學業成就動機。社會健康分量表包括維度:人際關系互動、生活適應和親社會行為。中小學身心健康量表和3個分量表,均采用5點記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身心健康越好(“身體癥狀”和“心理疾病”兩個維度采用反向計分)。經檢驗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總量表及各個分量表的克倫巴赫系數均在0.90以上,Guttman分半信度在0.86~0.89之間,重測效度在0.84~0.96之間,這表明編制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實驗法。

運動處方實施:處方1:籃球類練習游戲、籃球小比賽,輔以小足球練習。先進行籃球類練習游戲,約15 min后,籃球小比賽,約20 min后,再進行小足球練習,約15 min。處方2:健繩操練習游戲、健繩操小比賽,輔以健身操練習。先進行健繩操練習游戲,約15 min后,健繩操小比賽,約20 min后,再進行健身操練習,約15 min。處方3:輪滑練習游戲、輪滑小比賽,輔以輪滑基本技術練習。先進行輪滑練習游戲,約15 min后,進行輪滑小比賽,約20 min后,再進行輪滑基本技術練習,約15 min。運動處方干預前后,對實驗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進行比較。

鍛煉強度采用中等強度:對中小學生橈動脈進行脈搏測量,每次測量15 s,乘以4,以此來反映中小學生1 min的心率,一般控制心率在120~140 次/min。每次鍛煉時間為40~60 min,每周3~4次,鍛煉時間安排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持續時間為12周。

3)數理統計與分析。

全部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

4)調研和實驗時間。

調研和實驗時間在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現狀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以5分制評分,中小學生身體健康平均為3.23分,心理健康平均為3.14分,社會健康平均為3.07分,身心健康的總體情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從各個維度來分析,在身體健康維度方面,中小學生的健康意識(4分)、衛生習慣(4分)得分最高,其次身體癥狀(3分)為中等,健康飲食(2.5分)僅能夠達到及格線,而體育鍛煉、睡眠狀況方面最低,未能達到及格線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學生的自我認同(4.5分)得分最高,其次情緒穩定(3分)、心理疾病(3分)為中等水平,而在學業成就動機方面僅達到及格線。在社會健康方面,親社會行為(4.5分)得分最高,人際關系(3分)處于中等水平,而在生活適應方面未達及格線。以上現象表明,盡管目前中小學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意識,但他們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睡眠不足,生活適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

當今社會,家長“望子成龍”,學校想盡辦法增加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均不顧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身體鍛煉的時間,他們參與身體鍛煉的次數不多,娛樂活動及休閑時間又多以看電視、玩電腦,上網玩游戲等靜止活動為主[8]。他們睡眠質量也為此受到嚴重影響。中小學生常過著緊張的學習生活,日積月累,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出現問題,甚至有厭世情緒。參與運動的缺失,其直接結果是容易引起肥胖增多、體能下降。這些不合理現象,使得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出現不少問題。

2.2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

1)性別、年級的影響。

經多元方差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見表1)。由表1可以發現,中小學男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均顯著好于女生,中小學女生社會健康好于男生;小學生男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男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高中生;高中生社會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小學生,初中生社會健康也好于小學生。這些研究結果與Hamilton[9]和Cung等[10]的研究結果有部分相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小學男生活潑好動,喜歡競技運動。中小學生女生喜歡安靜、追求時尚美,更喜歡健康、娛樂性活動。所以男生在體育鍛煉、睡眠狀況、情緒健康、自我認同和人際關系互動和親社會行為方面明顯好于女生。研究還表明,中小學女生衛生習慣與健康飲食方面好于男生,可能與她們更加關注飲食可能帶來的體型變化有關。

隨著年級的增高,中小學生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越來越出現問題,這一結果與HaleIII等[11]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與我國目前的教育及考試制度等有關。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小學生的社會健康越來越好,說明他們能夠接受新鮮事物,逐漸能與父母、長輩、老師進行溝通,能與同學和平相處,與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做朋友,做一些親社會行為,使他們逐漸適應了社會環境和生活。

2)體型、學業成就的影響。

經多元方差分析,體型適中、學業成就好的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均好于體型偏胖和偏瘦、學業成就一般和較差的中小學生(見表2)。體型適中的中小學生一般性格開朗,喜歡參與運動,有朝氣,充滿活力,自我效能感較高,做事較有耐心,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夠勝任該做的事情。體型偏胖和偏瘦的則相反,不愛運動、有自卑感,自我效能感比較低。

學業成就好的中小學生表現對待事物有高度的認知,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做事有恒心、有信心。他們善于與老師、同學交流,自我效能感較強。在課外活動時間,他們喜歡參與各種身體鍛煉,比較清楚知道參與鍛煉對提高自己學習和身體健康等有益處,在鍛煉中他們能享受到運動愉,在運動中釋放在學習上、課業上承受的壓力,并結交了不少志趣相投小伙伴和小朋友。學業成就一般和較差的中小學生則相反,在課外活動時間,他們不喜歡參與身體鍛煉,對鍛煉的益處有比較模糊的認知。上述原因說明,學業成就好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學業成就一般和較差的中小學生。

3)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的影響。

經多元方差分析,除身體健康外,生活在雙親家庭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均好于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生活在大專以上家庭里,他們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均好于中專以下家庭的中小學生。經濟收入高的家庭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均好于中等、較低經濟收入家庭的中小學生(見表3)。這可能與不同結構家庭、不同學歷家庭的環境和教育有關。

4)寄宿形態、學校類型的影響。

經多元方差分析,寄宿學生與非寄宿學生相比,非寄宿的中小學業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均顯著好于寄宿學生(見表4)。寄宿學生可能由于家庭住址離學校遠、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無法照顧孩子等原因,讓他們的孩子住在學校里。在學校里,學校規定不讓學生外出,環境封閉,大部分時間不能與外界聯系。他們的學習生活單調,再加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多數學生缺乏鍛煉,就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往往產生孤獨感,對學習生活不適應。他們的社會健康也產生問題,不能與老師、同學較好的溝通。非寄宿的中小學生與外界接觸多,有他們父母的精心照顧,學習生活上較適應。少數部分條件好的家庭,還讓孩子定時去健身俱樂部去鍛煉,因而他們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要好于寄宿的中小學生。針對寄宿的中小學生,建議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體育活動,安排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加強對寄宿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城市的中小學生在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方面均顯著好于鄉鎮的中小學生(見表4),這可能與城市的中小學具有教育資源優勢等有關。

2.3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運動干預

1)總體干預效果。

經過12周運動干預,使實驗組中小學的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達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見表5)。

2)運動干預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分析。

中小學生在參與運動處方1、處方2、處方3后,他們身心健康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在身體健康方面,中小學生的身體癥狀、身體鍛煉、睡眠狀況、健康意識與他們參與的3個運動處方存在非常顯著性的相關(P0.05)。中小學生在參與運動處方后,他們身體的乏力癥狀、身體疼痛癥狀等基本消失,睡眠狀況得到改善,培養了健康意識,在課余時間有了參與身體鍛煉的好習慣。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學生的心理疾病、情緒穩定、自我認同、學業成就動機與他們參與的3個運動處方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P

3 結論

1)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總體狀況是中等偏上水平,小學生社會健康比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高中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比初中生、小學生的差。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各維度來看,中小學生嚴重睡眠不足,參與身體鍛煉意識淡薄,在生活上也很難適應社會環境和學習生活上的變化。

2)不同性別、年級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小學男生身心健康好于女生,中小學女生社會健康好于男生。隨著年級升高,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問題越嚴重。

3)不同體型、學業成就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體型適中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均好于體型偏胖、偏瘦的中小學生。學業成就好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學業成就一般和較差的中小學生。

4)不同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雙親家庭、高學歷家庭、經濟收入高家庭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低學歷家庭和經濟收入低家庭的中小學生。

5)不同寄宿形態、學校類型的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非寄宿、城市學校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均好于寄宿、鄉鎮學校的中小學生,寄宿與非寄宿的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城市學校的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均好于鄉鎮學校的中小學生。

6)適宜運動處方干預,能夠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運動處方干預與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顯著性的相關。運動干預后,高中生身心健康干預效果好于初中生和小學生,小學生社會健康干預效果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EB/OL]. http:///jrzg,2011-12-25.

[2] 邊玉芳. 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8-25.

[3] 殷恒嬋,陳雁飛,張磊,等. 運動干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 體育科學,2012,32(2):14-27,57.

[4] 齊方. 青少年精神障礙你了解多少[N]. 光明日報,2010-05-20.

[5] 雷開春,楊雄. 中日韓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指標、現狀及影響因素[J]. 青年研究,2011(3):11-21.

[6] Neumark-Sztainer D M,French S A,Resnick M 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97(12):37-52.

[7] Keyes C M.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ational mental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7,62(2):95-108.

[8] 高中建. 當代青少年問題與對策研究[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39.

[9] Hamilton N A,Gallagher M,Preacher K J,et al. Insomnia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7,75(6):939-946.

篇(2)

一、目前農村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認識誤區

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模糊性。突出表現在:

⑴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舉”。 長期以來,由于受“智育至上”思想的影響,人們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把眼光盯在考試分數上,根本無暇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

⑵過分夸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媒體認為,中小學生34%有心理障礙,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異常,甚至有報道稱只有17%的中小學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關中小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或逐年遞增等話語更是屢見報端。勿庸置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也是值得懷疑的。

⑶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甚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他們有的認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里”活動,只要不想壞,心理就健康了,即“心理健康等于心里沒病”;還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只有極少數心理不健康的學生需要進行心理輔導,而來心理咨詢的學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還有的認為,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而“后進生”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學生”。

(二)雜拼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但從總體上來看,農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以兼職為主,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咨詢教師來源于學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班主任、醫務人員等,他們對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缺乏必要的了解,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或只經過短期的培訓,掌握現代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的很少。這種師資配置上的隨意性,嚴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傾向嚴重

盡管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交叉、重疊之處,但兩者畢竟有本質的區別。思想品德教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中小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

(四)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學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方法對中小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其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僅就心理輔導而言,就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目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向中小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強行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甚至像其他學科教學一樣,機械地設定知識體系、目標任務。

(五)過分推崇心理測驗

目前,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常規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在中小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中,一些學校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準則而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施測現場環境混亂,影響了心理測量結果;其二,誤用、濫用心理測驗,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測題或自編的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強迫學生接受測驗;其三,未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原則,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或把學生的心理檔案作為品德評定的依據和人事檔案材料。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種種不良傾向或錯誤操作方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其成效,不利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現代化、專業化和本土化等發展趨勢,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策略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一)學校除要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團體心理訓練等活動外,還要加大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問題的研究。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學習與考試壓力始終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習問題也始終是中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之一。一旦學習方法有所改進,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二)在保證心理健康教師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培養的量,以滿足各中小學的人才需求。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很多中小學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采取相關手段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本文將詳細闡述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期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于中小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系到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于大學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小學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咨詢室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小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忽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矯正性心理咨詢、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并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布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出于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復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小學生的心理,維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溫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夠運用于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并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小學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并在課程結束之后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小學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當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敘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篇(4)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健康的范疇在擴大,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人們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

一、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中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電視、網絡、電子游戲等也在慢慢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家庭方面: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很多農村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給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小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或心理方面的問題。從我校的情況來看,現在農村中小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許多農村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教師的觀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它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無關,可做可不做。甚至有很多老師認為對心理健康的學生沒有必要搞心理輔導。學校也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議事日程,落到實處。即使有的學校開了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它也只能解決少部分學生身上發生的心理問題,如要解決所有孩子的心理問題,精力也有限。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許多農村學校教師包括心理輔導教師,缺乏應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在實際的心理輔導過程中不能正確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而是采取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評教育、懲罰教育為主,這樣不僅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導致學生又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還有些教師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不能及時發現和正確判斷學生的心理,簡單地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因于品行問題,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措施,從而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有部分教師不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其本身都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更別說教育學生,這樣的教師往往也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再者,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農村中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成就動機與耐挫力、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的矛盾。他們面對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環境,其心理壓力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和社會,對這些壓力,許多學生深感力不從心,無法適應,再加上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此外,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識,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精神上對父愛、母愛的需求。

二、如何實施好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關注“留守兒童”

長期的留守,得不到父愛、母愛,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農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輩帶、兒童滿地爬、接受不到應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沒有人關懷等種種現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留守孩子對父母呵護的心理需求。這也需要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廣泛關注,除了從物質上對他們幫助,精神上還應給他們更多關愛,建議平時應與留守兒童多溝通,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勵,心理上的開導。

2、整合資源,積極開辟未成年人心靈溝通的多種渠道

充分發揮心理學專業師資的優勢和心理協會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詢專家庫,組建心理咨詢服務志愿者隊伍,成立 “未成年人心理咨詢網站系統”、“未成年人心理咨詢熱線”,由心理專家和心理服務志愿者為未成年人提供專業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定期組織心理專家到中小學校舉辦心理講座,開展公益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

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要優先解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問題。建議有關部門核定并增加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完全中學和中等職校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初級中學和小學也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人事部門應給予設置中小學心理健康專業職稱評定機機制,制定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評價標準和教師職稱評定的依據。

4、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調查表明,學生80%的不良情緒來自于身邊的長者,當然也包括教師。因此,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任課老師的專業培訓。使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把師源性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減到最低程度,使教師在工作、生活中應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幫助每個學生健康成長。

5、家校互動,不斷提高家教水平

進一步完善現有家長學校(委員會)的管理機制,使家長學校(委員會)規范化、經常化、制度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家長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家長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家教方法的學習,引導家長改變傳統思想觀念,重視子女心理問題,加強與子女交流溝通,努力形成家、構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促進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篇(5)

【關鍵詞】 職業;疲勞;精神衛生;對比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3 G 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02-03

Impact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ZHU Shu, DONG Li-ping, DU Rui-hong, et al. Medical Department of Northchina University, Jilin(132013), Jili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n mental health of their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in Jilin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irst, questionnaires about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ere conducted among 1 192 teachers in 19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Jilin area. Totally 81 Teachers whose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lower than the norm level and 64 higher than the norm were sampled randomly, and then 3 346 students charged by twogroups of teachers in the classes of 1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mong the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with mental health test (MHT). Results Mental health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class-mast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were at a low level, which led boy's loneliness, girls's phobia, pupils' learning anxiety and phobi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anxiety and phobi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eacher's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has influence on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Occupations; Fatigue; Mental health;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教師的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直受到關注[1]。為針對性開展學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據,并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筆者于2009年對吉林地區19所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職業枯竭問卷和90項癥狀自評量表,對吉林地區19所中小學校共1 192名教師進行調查,檢測出存在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的班主任81人,隨機抽取32人;無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國常模的班主任64人,隨機抽取30人;然后對62名班主任所教班級的3 346名學生,采用中小學用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2 982份,有效率為89.12%。其中男生1 554名,女生1 428名;小學生1 396名,中學生1 586名。存在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的32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學生761名,中學生515名;無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國常模的30名班主任所教的小學生635名,中學生1 071名。

1.2 方法

1.2.1 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量表和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 采用王芳、許燕提供的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量表[1],分別篩選出無職業枯竭和存在職業枯竭的班主任。并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2],分別篩選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國常模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的班主任。然后在19所中小學校進行隨機抽樣。

1.2.2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 采用中小學生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進行測量。《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是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的,可用于綜合檢測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該量表有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A)、對人焦慮(B)、孤獨傾向(C)、自責傾向(D)、過敏傾向(E)、身體癥狀(F)、恐怖傾向(G)、沖動傾向(H)。內容量表總分反應個體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同時各分量表統計結果,可診斷個體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問題傾向與嚴重程度,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3]。

1.3 數據收集與整理 應用Foxpro程序建庫錄入數據、篩選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 表1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者2 676人,占有效問卷的89.74%。其中中學生1 460人,占92.06%;小學生1 216人,占87.11%。男生1 394人,占89.70%;女生1 282人,占89.78%。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小學生(χ2=19.752,P

2.2 教師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2.1 不同性別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2結果顯示,小學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獨傾向和女生的恐怖傾向有統計學意義(P

2.2.2 不同性別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3結果顯示,中學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獨傾向和女生的對人焦慮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3 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表4結果顯示,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和恐怖傾向有統計學意義,中學生的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現況 在所調查的中小學生中有心理健康的占89.74%,有心理問題的占8.92%,有心理障礙的占1.34%。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小學生。葉苑[4]的研究顯示,城市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正常的有82.7%,有心理問題傾向的有14.8%,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有2.5%。說明吉林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3.2 教師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教師有無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直受到關注。研究結果表明,吉林地區教師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小學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獨傾向和女生的恐怖傾向有統計學意義。中學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男生的孤獨傾向和女生的對人焦慮有統計學意義。中小學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及心理健康水平低,對男生的孤獨傾向有影響,說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緒情感、認知、行為導致男生孤獨、抑郁,人際關系不良,表現為退縮、自我評價較低、受同伴歡迎的程度較低。小學女生的恐怖傾向較明顯,說明班主任的不良情緒情感、認知、行為使本來就膽小的女生更害怕教師,進一步泛化害怕所有的“權威”,導致恐懼心理,控制點不適宜,表現為退縮、問題行為、面對困難無法應對。而中學女生的對人焦慮明顯,說明女生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為退縮、怯懦、依賴性強、自卑感強,在他人面前常感不安、焦慮、不善表達,在人際關系上容易產生焦慮。

班主任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可使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和恐怖傾向有統計學意義,中學生的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小學班主任的不良情緒情感、認知、行為使小學生易產生情感障礙,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敢向教師請教,也不知如何處理此類問題,導致學習焦慮;教師情感枯竭,可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減少,進一步影響到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使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產生退縮,表現為孤獨、自我封閉。另外,由于吉林地區小學班主任的帶班時間長,一般是3~6 a,這使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而小學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而中學班主任的不良情緒情感、認知、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方面,中學階段恰是學生的青春期,此時的自我意識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心理是否健康往往在人際關系中得到反映;人際關系中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害羞、膽怯、自卑、嫉妒和閉鎖心理。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恐怖傾向等方面。這說明教師有職業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學生的情緒情感、人際關系、學習成績、自信心方面有影響。因此,應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對其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積極的影響。主要應從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入手,如政策支持、社會輿論、家長的理解、學校定期開展學生和教師的心理健康講座及必要的個體心理咨詢等活動,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 參考文獻

[1] 王芳,許燕.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心理學報,2004,36(5):568-574.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3] 郝秀剛.某職業中專學生心理狀況調查.中國校醫,2008,22(1):73-74.

篇(6)

【關鍵詞】心理效益;心理健康;體育教學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Physical-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ttern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HEN Xia-ni1, ZHANG Jin-q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Hen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50, Henan)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and features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oday. It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method in physical-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benefit,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1 引言

眾多研究表明,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還能影響心理健康。適度適量的體育鍛煉,能夠給個體帶來情緒的愉悅,并能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個體形成完善的人格。中小學生處于身心高速發展階段,身體機能尚不完善,特別是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因此,建立一個與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相適應的體育鍛煉模式,是體育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要求。

2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及特點

本世紀初,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對全國16472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小學生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檢出率16.4%,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數占4.2%〔1〕。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基本支持這一數據,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確不容樂觀。河南省2004年對12所中小學5812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中高焦慮水平學生檢出率為3.8%,內容量表檢出率最高的為自責傾向(9.02%),其次是對人焦慮傾向(8.66%)〔2〕。安徽省2007年對全省20所中小學校6088名學生展開心理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分陽性檢出率為2%,各分量表陽性總檢出率為總人數的68.1%,其中學習焦慮因子檢出率為57.3%〔3〕;佛山市2009年對市內五區3000多名中小學生進行測查,抽查結果表明,約18%的學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其中,出現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占總體的6.3%;甘肅省2010年對省內2256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總分危險率占16.9%,異常檢出率為1.9%。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其不良心理現象主要表現在:獨立意識欠缺,依附性心理強;群體意識差,環境適應能力較弱;意志品質薄弱,調控自我與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處理問題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易產生孤獨、寂寞和焦慮、緊張的情緒;大多數中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與合作精神。

3體育鍛煉的身心效益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學校的重視,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都未能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體育教育歷來都是中小學教育里不可或缺的科目。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體育活動、體育鍛煉,獲取體育鍛煉的最大心理效益,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發展,是對現代體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以生理為基礎的研究表明,去甲腎上腺素(NE)的減少可引起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社會活動減少,覺醒狀態改變,5-羥色胺(5-HT)減少可導致沖動控制能力減弱,食欲下降和易激怒,而體育活動可以使血液循環中5-HT、NE的含量上升;β-內啡肽可以使人產生欣,增加對疼痛的耐受力,改變食欲,降低焦慮、緊張的情緒,而運動能引起血漿β-內啡肽濃度的上升。另外有實驗表明,運動后腦組織中的核糖核酸會增加10%~12%,核糖核酸能促進腦垂體分泌神經激素――多肽組成的新蛋白質分子,有人稱之為“記憶分子”,這種物質對促進人的思維和智力大有益處。身體鍛煉能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縮性和滲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環可使體溫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經纖維的正常傳導性,從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有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可以降低個體應激生活事件所帶來的緊張水平,緩解學生的情緒。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情緒、情感具有調節作用,有助于不良情緒的宣泄,而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是不良情緒宣泄最有效的方法。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主要使用身體語言,易使參與者產生親近感,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行有效的感情交流,由于運動本身具有競爭性,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增強自信、自我激勵,獲得奮發向上的積極情緒體驗。當學生順利完成某項體育任務后,會產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從中體驗到滿足、舒適等運動愉,產生良好的心境。

總而言之,從體育鍛煉的短期心理效應來看,主要是正性情緒體驗、宣泄排解心理壓力等;從長期心理效應來看,學校體育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以歸納如下:一、促進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促進感知能力、觀察力等認知心理發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增強自尊、自信及責任感;提高競爭性,激發進取心;增強學生的自覺性、自制性及克服困難的決心與意志,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二、有利于發掘大腦潛力,促進學生智能發展;有利于消除心理疲勞、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的自我調控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善與提高心理素質與能力,促進心理的協調發展。

4中小學生“體育――心理”教學模式

中小學生年齡跨度大,身體發育特點不一樣,心理發展特點也不同。通過體育教學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體育以其獨特的形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筆者稱之為“體育――心理”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應該以預防、發展為主,因此體育運動強度、頻率、時間、方式等,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進行設計。

低齡階段(小學中低年級):該年齡段兒童粗大運動技能發展較好,但精細運動技能處于發展階段,協調性較低,情緒控制力較低,過難或者過于復雜的體育運動會挫傷孩子的身體及學習的積極性。這個時期的體育教學,運動強度不能太大,以保護他們的身體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應注重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并在體育運動中,讓孩子體驗更多的積極情緒。在體育教學內容上,可多采用活潑、歡快的游戲和集體項目,使學生體驗到愉快和歡樂,增強學習興趣。

青春期階段(小學高年級及初中):該年齡段兒童身體急劇變化,第二性征出現,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個性發展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教師在安排體育教學任務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需要考慮到學生個性發展,盡量讓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在這一時期,教學任務除了安排集體項目如球賽、接力賽等以外,還應安排一些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的項目如游泳、舉重、體操等。這樣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也可使學生對體育課堂保持較大興趣。

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還應該利用課余體育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體育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和符合自己特點的健身娛樂活動,這樣既能讓學生鍛煉身體,增強學生的體質,也能使學生不愉快的情緒得到宣泄,以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

參考文獻

〔1〕沃建中,馬紅中,劉軍.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篇〔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9-10.

篇(7)

形式化

各種原因導致了心理教育還沒能真正地融合到學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沒能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理解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差,大多學生普遍以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會去心理咨詢,去了心理咨詢,那說明心理肯定存在某方面的疾病。

再加上,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大環境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任務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去專注心理課和自己的心理問題。學校為了追求高升學率,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把“遮雨傘”,心理咨詢室更多的是一種擺設。

很多學校表面化、形式化現象嚴重,沒有內化為學校的自覺行為,沒有真正發揮心理教育對學生的咨詢和輔導功能,更沒有真正走近、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學科化

隨著心理課程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中小學心理教育出現了一種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備考以教材和參考資料為中心;活動方案沒有學生自主處理的時間和空間;選材內容生活化不夠;活動過程中師生關系沿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認知;學生的參與性與體驗性不高。

老師向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心理名詞、定義、概念,強行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學校機械設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甚至是心理知識體系,糾纏于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這種用學科知識傳輸的方式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教學形式單一乏味,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規律,勢必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

“學科化”,不利于維護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提倡“課程活動化”,即通過“做中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融入教師創設的各種文化情境中,身體力行、設身處地地去體驗,情景交融,在體驗中領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有的追求。

德育化

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德育化”現象十分嚴重,“德育化”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雖然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交叉、重疊,甚至共生之處,但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解決的是中小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問題,是涉及學生品質的問題;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涉及的是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

實際上,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許多行為來源于學生的心理問題,而非道德問題。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給予干預,很容易導致行為問題,行為問題進一步的不良發展就會導致學生的品德問題,所以孩子初期的很多不良行為,例如厭學情緒、不適應、自卑、焦慮、攻擊等往往是心理因素導致的。這就需要我們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開導,反之,其效果必然適得其反,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醫學化

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首先表現在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個別學生開展心理疾病的咨詢、輔導和治療,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問題的矯治。其實,由于學習壓力大,中小學生中出現一些常見的心理陰影和心理障礙是很正常的,如果把學生當作心理疾病的患者,這種醫學化的傾向,會導致學生心理的高度緊張、焦慮,甚至壓抑。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主要表現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偏重于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矯治性輔導,重視個體的矯治型輔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傾向,忽視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發展性教育。其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個別差異的同時,更要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預防和發展性教育相結合。

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增強中小學生的受挫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使學生更有效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被動化

當前中小學的心理教師,總是期待學生主動求助,忽視了對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服務,很多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其門前常可羅雀。一方面的原因是學生對心理咨詢的不理解,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輔導教師習慣于“守株待兔”,坐等學生主動前來求助,而不是積極主動走近學生,深入到學生中間,進入學生日常的生活世界。

心理咨詢老師應該積極宣傳心理咨詢,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增進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心理咨詢不僅僅是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多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包括學習困難、焦慮、早戀、家庭及性問題,升學和就業的選擇,適應不良,行為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

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大方地走進心理咨詢室,通過適當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可以有效緩解受助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解除心理困擾,排除心理障礙,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

成人化

專制型化的規訓與控制,共同造就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上去。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化”,主要表現為心理老師習慣于用成年人的思維,成人的認知,成人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以成人的心理感受、道德認同和價值目標來輔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心理體驗來對待當事者,忽視了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違背了心理咨詢中最重要的“共情”和“同感”原則,容易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一些中小學心理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鑒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就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有些老師不顧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照搬照抄一些心理矯治的原理,結果導致行為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所以,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心理發展實際,不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在需求,不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樣的輔導效果必然是蒼白無力的,難以觸及到學生的“心靈世界”,更難以讓學生產生“共情”與“共鳴”。

責任化

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責任化”現象嚴重。學生心理有問題,就找心理老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務全部交付于學校的心理教師,已成為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種普遍的現象。

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心理老師的“獨角戲”,忽視了全員育人,忽視了其他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面滲透。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在心理老師的專業幫助下,各學科教師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化”,還表現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的使命和任務,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影響。殊不知,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有一定的相關性。“粗放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缺乏對學生情緒和情感等內在需求的關注,家庭親子關系不良、代際傳遞等原因都是造成學生行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重要原因。為此,中小學心理教育要重視學校與家庭的協同共育,尋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的合作與平衡的關系。

幾點破障建議

加大“心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當前中小學學校心理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彌散,心理資源與學校其他資源相對獨立,缺乏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為此,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精選和整合學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主要圍繞心理健康教育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月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并整合專門學校內外部各種相關的顯性的和隱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來創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情境,并利用、優化和整合各種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和經驗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使得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從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空間,充分發揮它們的促進作用。

改變傳統“心育”的教育方法。從心理教師的說教、教導、說服、勸誡為主,轉向對學生以談話咨詢、情境模擬、小組合作、小組討論、自我訓練、角色扮演、創作、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為主等方式,從而保障學生主動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封閉的學科性教材轉向開放的文化情境轉變,創設一種“非課程化”、充滿文化情境式、訴諸學生生活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一種良好的心育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發展水平,完善學生人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色爱情人网站|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国产xxxx做受视频|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大ji巴好深好爽又大又粗视频| 欧美老妇与zozoz0交|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 日本熟妇色xxxxx日本免费看 |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本码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欧美巨大黑人极品精男| 人妻av中文系列|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综合在线无码88|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 国产xxxxx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色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