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機的起因

金融危機的起因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起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危機的起因

篇(1)

2008年9月以來,美國金融危機驟然惡化,并逐步演變為一場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美、歐、日為首的各國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緊急出臺了一系列救市舉措。這些舉措是否奏效?美國實體經濟是陷入短期衰退還是長期蕭條?基于不同視角,不同的爭議始終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很多。但相對于不確定性而言,美國金融危機已演化成一場為害實體經濟的經濟危機,并已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這一基本趨勢,乃是不爭的事實。

此次危機比美國二戰后歷次金融危機都更為嚴重

與美二戰后歷次金融危機相比,此次危機發生前美經濟基本面和金融市場狀況更為脆弱,避免或減輕經濟衰退的難度更大。

與美80年代末金融危機比較損失更為嚴重

1、根據美聯儲數據,1986年至1995年近10年,美金融機構房貸損失共計1530億美元,房地產市場衰退長達18個季度,是60年代以來最長的房地產市場衰退,并導致了全面經濟衰退。而此次危機中,房地產市場衰退迄今雖僅有8個季度,但據不完全統計的直接房貸損失已達1527億美元,衰退長度和損失已超過當時。

2、80年代末危機時,遭受損失及破產倒閉的金融機構數量雖多,但以社區類中小型銀行居多;損失集中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容易識別和清理,主要由美政府等公共部門買單,對金融市場信心影響有限。而這次危機受損最大的幾乎都是大銀行,包括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金融巨頭;損失已波及金融體系各層面,許多損失還隱藏在資產負債表外,對其進行識別、定價和清理要困難得多。

與2001年經濟衰退對比影響更為廣泛

篇(2)

一、經濟危機轉型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之前,每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盡管伴有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但危機從總的來說還是突出表現在生產領域,形成了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生產下降、企業破產倒閉、工人失業,金融危機只是伴隨現象。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機、1990年日本經濟破沫破裂引發的金融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以及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頻頻爆發,給世界經濟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新的表現形態。” 由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明顯地轉變為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發生了經濟危機轉型。

那什么是經濟危機轉型?經濟危機轉型是指經濟危機由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轉向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最先爆發于實體經濟領域,由生產過剩導致大量生產能力閑置,工廠倒閉,然后進一步蔓延到金融領域的經濟危機,其主導是生產過剩所引發的經濟混亂。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由金融領域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包括產業領域在內的全面的經濟危機,其主導是金融危機。狹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是指在金融領域爆發的包括貨幣危機、銀行業危機、外債危機和系統性金融危機在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轉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發生轉變。傳統的經濟危機多數首先發生于產業領域,然后傳導到金融領域,突出地表現為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并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繼而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亂并爆發金融危機,使社會經濟陷入癱瘓、倒退狀態。而近三十年來發生的經濟危機基本上爆發于金融領域,然后傳導到產業領域,主要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等金融指標在短期內急劇惡化的現象,致使產業領域在內的其它領域發生危機。這些金融指標包括貨幣匯率、短期利率、證券資產價格、房地產的價格、金融機構倒閉數目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危機都采取了金融危機 的形式,如拉美債務危機、日本泡沫危機、歐洲貨幣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阿根廷債務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因此,當代經濟危機就其表現形態來看是金融危機,但就其深層次或本質層面來看,金融危機的性質仍然是經濟危機,或者說是以金融危機的形態表現出來的經濟危機,這也恰好反映了當代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發生了改變。二是經濟危機的表現形態雖然發生了改變,但其本質未變,還是過剩,只是過剩的表現形態發生了變化。無論傳統的經濟危機還是當代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其實質仍然是相對過剩。只不過當代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的“過剩”不僅僅體現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生產過剩,更多的是體現在虛擬經濟領域的“資本過剩”。本文所分析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主要是指廣義的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

二、經濟危機轉型的特征

經濟危機轉型即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轉向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雖然其本質沒有發生改變,但其表現形態較之原先的生產過剩主導型經濟危機來說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集中反映在:

1、危機的爆發由生產領域轉向金融領域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 擴大內需 影響

作者簡介:李丹(1985-),女,沈陽師范大學學院基本原理專業07級碩士研究生;李琳(1982-),女,沈陽師范大學學院哲學專業07級碩士研究生。

一、金融危機的起因

美國消費者長期以來透支其未來的收入,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經濟貿易和財政“雙赤字”模式乃至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根源。關于這一課題的討論已有時日,但出人意料得是,這一失衡的經濟會以次貸為導火索,引發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風暴。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過度儲蓄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意味著東亞過度儲蓄,美國過度消費的模式已經難以繼續。

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于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貿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貿易順差,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備。這些美國經濟體外的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資金涌入美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金融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竟達到GDP的40%。但是,虛擬經濟一旦脫離實體經濟,必定演變成一種虛幻經濟。如果將華爾街的金融產業視作一臺巨大的晝夜不停運作的“機器”,它一方面吸納全球金融資源,同時通過其“生產”變成全球各地一個個投融資項目,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用資本在生產中獲得的收益回報給全球投資者。如此循環,華爾街的金融產業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由于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周期已經進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資機會,而且美國已經將大量的制造業轉移到國外,通過制造業信息化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機會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創新項目吸納融資。在這種情況下,華爾街金融資產的供應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支撐。

近年來,美國房地產投資異軍突起,這應該算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但這些房地產的銷售對象主要是美國中下收入階層。在美國制造業轉移的情況下,中下階層的收入難以提高,在金融資產泡沫推動下的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升,最終把他們逼到破產的地步,引發了世界性債務危機。因此這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而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只是放大了“次貸”危機,將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風暴。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自去年九十月份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采取了空前的救援措施,以遏制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防止經濟滑向更深的衰退之中。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新年過后,金融危機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1月份,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活動繼續收縮,工業生產快速下降,失業率不斷攀升,消費信心嚴重不足,國內需求萎縮,進出口貿易大幅減少。而且,韓國、新加坡、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形勢要比發達國家更為險峻,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

對中國而言,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多重的,有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心理影響等。直接影響如中國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海外投資出現虧損,出口下降。間接影響像引致性的資本市場下跌,海外金融機構為“救火”需要抽走流動性,導致國內流動性緊縮,并且熱錢開始外流,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等等。同時,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居民的心理變化,預期變化以及對未來宏觀經濟信心的喪失,這些因素又進一步構成對中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向下壓力,并且隨著時間的推延,可能繼續深化。李肇星也說,這次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2008年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將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

這次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有利影響。例如,可以利用這個危機讓一些高耗能,破壞環境,低附加值的企業淘汰出局,企業可以完成產業升級改造,拓展國內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實現自救等。另外,加工制造是產業鏈中價值最低的部分而外商賺取的卻是高額的利潤部分,對于這次危機我們不應該表現積極而更要看對方的表現,鼓勵在中國市場銷售外資品牌的外發訂單交由國內企業完成。總之,我們要懂得分析危機對誰有利并把不利轉為有利。

三、擴大內需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我國本著保持經濟健康、持續、平穩發展,出臺了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新舉措,這是當前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最有效的辦法。擴大內需不是簡單等同于擴大內部消費。內需,即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而擴大內需,就是要通過發行國債等積極財政貨幣政策,啟動投資市場,通過信貸等經濟杠桿,啟動消費市場,進而拉動經濟的增長。

我國現在擴大內需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其次,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未來發展,潛力都十分巨大;再次,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國內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所以,對我國來說,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國內需求,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1998年,我國頂住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戰勝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這其中,實施擴大內需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今天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依舊采取擴大內需政策。從長遠看,這有利于穩定市場信心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在當前,則對于保持今年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在清醒認識面臨的困難同時,也要看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科學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如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應的提高;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抗擊各種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以及我國人口多、市場大,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等等。立足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潛力十分巨大。實踐證明,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擴大內需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政策。

參考文獻

[1]王振中。經濟學者的思索 [M],廣東經濟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徐曉玲。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考察[Z],

[3]危機根源是美國濫用全球資源。2008年11月8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4]胡星城。淺談銀行風險與信息不完全[J] 北方經貿 2001

篇(4)

從1996年4月起至今兼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國際貿易與金融理論。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

就在南京G20國際貨幣體系研討會前夕,《華爾街日報》赫然刊登出標題為《中國官方學者猛抨美元國際儲備角色》的文章。美元在中國挨批,當然不是頭一次。中國學術界盛行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當前世界經濟所面臨的問題,歸結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無論是黃金、SDR(特別提款權),或者是人民幣,似乎只要有什么東西能夠取代美元,那么世界經濟就可以高枕無憂,就會進入一個繁榮穩定的新紀元。

誠然,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多有可詬病之處,其中三個嚴重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其一,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為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其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景氣對于全球經濟產生了過大的影響;其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難以有效地監督約束大國的行為,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步履維艱,未能事先預估曾一再發生的匯率危機、債務危機,或者銀行危機。

但是,盡管存在這些缺陷或弊端,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仍勝于歷史上任何一個體系,包括金本位和英鎊主宰世界的貨幣秩序。自二戰末布雷頓森林體系創立以來,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的演變,總體上運作較好,并非像一些評論家指責的那樣,千瘡百孔,一無用處。

我們必須認識到,美元取代英鎊作為主要儲備貨幣后,基本上確立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國際金融和經濟秩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沒有現行的國際貨幣與貿易體系,確保主要國家的市場開放和資本比較自由的跨境流動,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就沒有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就缺失了一個確保成功的關鍵外部條件。

那么,為什么中國的學者們要對美元和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如此口誅筆伐呢?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對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誤讀,把危機起因歸結為一個所謂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歸結為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角色。

其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的信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所致。無論在何種國際貨幣體系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的信貸與地產危機將不可避免地波及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確有缺陷,但是它并不應擔負觸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責任。

一國的貨幣能否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主要取決于該國經濟與金融的綜合實力,是國際金融市場參與者自愿選擇的結果,并不能由貨幣發行國的意志所任意決定。美元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確立,主要歸因于美國的強大經濟規模與實力,以及發達的金融市場。正是因為美元所具備的自然吸引力,中國才自主選擇了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自愿選擇了美元資產作為絕大多數官方外匯儲備。

人們無休止地抱怨美元的特殊地位益處甚微。實際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美元將繼續是最現實也可能是最合適的國際儲備貨幣,優于歐元、日元、英鎊,以及在私人市場不流通的SDR(特別提款權)。人民幣將來非常有潛力也一定可以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但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進程將取決于中國的經濟與金融整體發展進程,特別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進程。

國際貨幣體系最關鍵是經濟政策怎么協調。我們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應該說是全球經濟失衡的一個結果。像美國,儲備太低,消費過多、財政不穩健,歐盟的情況也是如此。我想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在功能、性質、定位上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這種協調不是非常明顯,特別是對大國還缺乏一定的影響和約束力。所以,只有國際貨幣體系正常運轉,才能保證全球經濟平衡、健康、穩定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

篇(5)

愛爾蘭在過去10年中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7.2%,人均GDP排在歐盟第二,愛爾蘭也因其經濟快速增長被稱“凱爾特之虎”。但是,在愛爾蘭十幾年經濟繁榮的同時,房地產的泡沫也在不斷累積,房價一路飆升,房地產業的發展對愛爾蘭經濟增長發揮著明顯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房地產泡沫悄然破滅,這就使得此前一直對房地產大量放貸的銀行業遭遇巨額虧損。為了維護金融穩定,愛爾蘭政府只能投入巨額援助資金,這又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并最終誘發了愛爾蘭債務危機。可見,愛爾蘭陷入債務危機背后的簡單邏輯就是:房地產綁架了該國銀行,而銀行又綁架了愛爾蘭政府,因此,愛爾蘭危機又被稱為愛爾蘭式“房地產魔咒”。

雖然愛爾蘭債務危機,直接導火索是其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銀行財務狀況惡化,但其根本原因則緣于歐元機制的內在缺陷,即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分立的財政政策之間難以協同。在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方面,各國政府所能動用的手段大多限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且往往將二者結合起來使用。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政府紛紛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防止本國經濟的衰退。但歐盟成員國政府能夠采取的宏觀調控手段則僅限于財政政策,這無疑增加了調控的難度,而且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各成員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之際,只能通過擴大財政赤字來達到刺激經濟的目標,在貨幣政策的協作方面則無所作為,這也是導致希臘、愛爾蘭債務危機的最終原因。因此,只要不能消除歐元機制的痼疾,歐盟成員國的債務危機將可能接踵而至,歐元債務危機的再次爆發也是早晚的事情。屆時,其影響將不僅僅限于某個成員國,而是整個歐洲經濟,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經濟。

此外,國際游資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和加劇了債務危機的危害,希臘危機的起因就是高盛的“融資”及對沖基金的炒作。理性來看,愛爾蘭財務問題本不足為慮。一則愛爾蘭政府手中仍握有200億歐元現金儲備,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償還所有現存債務本息;二則愛爾蘭政府已公布大規模減債計劃,2011年赤字將降至占GDP的10%以下;三則愛爾蘭的GDP在歐元區25國所占比重不足2%,在“歐洲金融穩定基金”保駕護航之下,愛爾蘭國債還不至于有背約之虞。由此看來,愛爾蘭危機的影響程度之所以超出了應有的范圍,國際游資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愛爾蘭債務危機是否會演變為第二次金融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又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障礙。希臘債務危機尚未偃旗息鼓,愛爾蘭債務危機又接踵而至。受此消息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一片跌聲,其中不乏對愛爾蘭自身經濟和財務問題的擔心,但更多的則是對歐元區和歐盟救援機制的擔憂。在救助愛爾蘭等國債務危機中,由于歐盟沒有統一的財政,只有統一的央行,歐盟無法動用財政手段,只能使用金融手段,依賴歐洲央行投放更多的貨幣,加之債務危機對歐盟經濟產生拖累,歐元貶值不可避免。

同時,愛爾蘭債務危機加劇歐元區的銀行業風險。據國際清算銀行披露,歐元區除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四國以外的銀行對這四國債務的風險敞口就達1.57萬億歐元,而這個風險敞口中債只占16%。如果債務違約,歐元區的銀行將遭受重大沖擊。現在歐元區銀行需要依靠歐洲央行提供大量的流動性,這進一步加大了歐元貶值風險。

但是,就目前情況看,由于有歐盟以及美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的協助,希臘、愛爾蘭等南歐國家的經濟規模不大,其財政危機演變成第二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很小。盡管這樣,希臘、愛爾蘭債務危機爆發后,南歐國家債務評級被下調,利差急劇擴大,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仍然給歐洲經濟前景蒙上了巨大陰影。

破解愛爾蘭式“房地產魔咒”,促進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特別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房地產業發展、為了維持經濟增長而放任房地產泡沫的滋生與蔓延,成為導致愛爾蘭債務危機爆發的導火索。然而,中國當前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已經成為推動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國在借助房地產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增加房地產投資信貸規模和放寬個人按揭貸款門檻等措施,也放任了房地產泡沫的滋生與蔓延,導致自2009年以來的房價快速上漲。

正是鑒于目前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潛在風險,中國近期采取了嚴厲的房地產調控,試圖避免因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引發銀行的信貸危機,進而危及整個國家的金融經濟安全,阻礙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那么我們應如何借鑒愛爾蘭債務危機的教訓,破解愛爾蘭式的“房地產魔咒” ,促進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呢?

首先,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控不可松懈。縱覽主要國家經濟大蕭條的誘因,其中大部分與房地產泡沫緊密相連。從20世紀日本經濟的蕭條到最近的美國次貸危機,從迪拜危機到愛爾蘭危機,無一不是源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因此,中國政府應給予房地產業正確的定位,在房價的調控上要自始至終地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避免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和發展,以保障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篇(6)

【關鍵詞】虛擬經濟;壟斷資本主義;宏觀調控

一、美國遭遇危機之不可避免

在對美國金融危機起因的思考和分析中,人們基本有了這樣的一個共識,即美國的經濟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的后果。

危機出現以后,華盛頓高層一方面大手筆的展開政府救市計劃,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找危機發生的原因。奧巴馬政府認為,危機的導火索是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的缺失,這的確符合美國的實際。20世紀末,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在美國進一步推進。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1933年頒布的金融管制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用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來代替,但也導致了銀行、保險、證券部門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流通完全出于自由放任的狀態。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我們認為國家金融監管制度的松懈只是美國金融危機緣起的直接因素,而深層的原因則是美國的根本制度。在美國資本主義私有體制下,所有制的設計都是為資本服務的,把自由資本奉為圭臬,維護資本的逐利本能,唯資本是從,最終只能被資本的貪婪吞沒。事實表明,即使美國政府危機中和危機后會對包括金融體系在內的所有經濟管理制度有所調整,但是只要仍然是資本主義做主的美國,根本制度的軟肋仍然是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

在實體經濟資本的循環運動中,資本所有者一方面因為商品資本的實現首先需要生產資本的增值,而不得不關注生產過程;但另一方面,由于生產資本向商品資本的轉換依賴市場交換,市場是資本增值的終結點和最后實現,所以他們更熱衷于交換的過程。金融資本出現以后,金融資本的運動過程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它的增值無需生產只需交換。這種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資本就已經是虛擬化的資本。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正因如此,利用虛擬資本的投資逐漸成為資本獲得增值的捷徑。

美國經濟運行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經濟,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美國就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把大量實體創造業轉移到拉美和東南亞,而把美國本土打造成貿易、航運和金融服務業的中心,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在信息網絡發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虛擬資本的循環速度加快,覆蓋的范圍也更大。因為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本身并不會創造價值,所以在高速的循環運動中,產生的資本增值泡沫也就越來越多。

美國是資本所有制的國家,而且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在美國,政府是由壟斷資本支撐起來的,總統是由大財團贊助支持才選舉上去的,國會的議員也是各大財團聲音、意愿的表達者。在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下,少數壟斷寡頭手中擁有著巨大資本,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進一步自由化,發達的信息技術又提高了虛擬資本迅速流動的技術平臺,可以想象這一切怎樣刺激起資本所有者無度的貪婪和任意的搜刮;由壟斷資本支撐的政府,在基本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設計中,雖然也會從社會經濟政治運動秩序的維護出發,但對私有制的維護和自由主義政治理念的堅持是其堅守的底線,這又為資本無度逐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保障。因此,危機的本質在與資本的貪婪,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制度維護下資本擴張驅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由美國政府牽頭、全球各資本主義國家一起參與了政府救市行為,這使很多人將此現象解讀為一股社會主義新浪潮再度出現。經濟制度是社會經濟形態的基本性質,核心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兩者一經建立則保持相對穩定,現實的經濟制度又通常以調整的具體體制和政策來維護基本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就這場金融危機來說,美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因這場危機而發生根本變化,私有制和自由主義仍然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核心制度。至于體制和政策層面,由于金融危機的重創,美國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會對其有重大調整,例如,他們又會在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理論的權衡利弊中尋求解決方案,重建金融監管和市場監管體系等,甚至在這一過程中會吸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某些因素,但這并不意味他們要從根本上取代基本制度核心層面的價值觀,改變其性質。因為在所有的救市方案的實施中,看不到對資本所有者利益的絲毫損壞。

二、中國規避危機的制度優勢

與美國不同,中國經濟今天發展所遇到的困境并不是因為自身根本的經濟制度所造成的,而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客觀環境中受美國金融危機效應的沖擊。金融海嘯并未發生是現在的中國經濟狀況。據《中國商業銀行發展報告》(2013)披露,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接近70萬億元,自2008年起,每年增長率均超過15%。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占比重55%,股份制商業銀行―即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等占比重15%,其他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信托公司、郵政儲蓄銀行等)占比重30%。

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最大的重創是海外市場萎縮所導致對外貿易總額的急速下跌,從而使一大批以對外貿易為主業的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嚴重打擊,進而帶來企業破產或因為經營困難而縮小生產規模,企業裁員或減薪;社會上待業人數增加,社會消費不足等,因此,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上。客觀地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凡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國家,想要完全避免危機的影響而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但中國的經濟危機不是原發性的,是被波及所致。尤其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始終認為,一切擺脫經濟危機政策的制定都放在維護人民利益的基本點上。

在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表現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優勢:

首先,中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沒有照抄歐美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更沒有遵循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而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在關鍵重要領域保持了相當強大的國有實力。當公有制作為市場主體中的主要部分時,私有資本的貪婪無度就不可能成為市場的主宰。

其次,中國保持了一個具有高度權威性的中央政府,保持了國家計劃調控的余地。經濟危機爆發后,針對國家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明顯加重的情況,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穩扎穩打,積極應對,為了克服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困難,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我們采取了若干措施,這些措施對于緩解經濟運行中的沖突矛盾、增強信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次,中國入世以后,對一些領域的國際化速度仍然比較謹慎,例如金融領域,資本賬戶沒有完全開放,銀行運作尚未完全與國際接軌,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這些都使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危機中受到沖擊的影響較小。

最后,中國政府四萬億的投入不需要用來填補類似美國的金融缺口,而是更多地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直接培育國內的投資和消費市場,拉動內需。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加深和蔓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也還會繼續,但是我們相信,中國憑借自己的社會條件和智慧,能夠規避更大的風險,并做好迎接更大挑戰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方先明,孫高平.金融危機期間中美兩國宏觀政策比較[J].人文雜志,2013(9).

[2] 陶明.全球金融危機中美經貿磋商合作機制的完善與中國的對策[J].跨文化管理,2013(00).

[3] 張良貴,牟曉云.美國金融危機對中日韓三國經濟影響的經驗分析[J].東疆學刊,2012(2).

[4] 沈驥,曹星.中美兩國經濟周期協動性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1(12).

[5] 隋建利,劉金全.金融危機情形下中美兩國貨幣市場及產品市場運行差異性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1(07).

[6] 王嘉琪.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政府的政策抉擇--基于中美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比較[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1(01).

[7]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論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美經濟關系失衡及其調整[J].東北亞論壇,2011(01).

[8] 陳華,.中美經濟刺激計劃政策工具及其傳導機制的國際化比較[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06).

[9] 蔡毅.美國金融危機對中美兩國經濟的影響機理剖析[J].才智,2009(22).

篇(7)

論文提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域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模型為系統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已經深入了許多。所謂的第三代模型將貨幣危機看作是一國的資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關注對一國債權的結構,因為它會影響金融危機的風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短期債權人,能夠突然撤回債權,從而導致該國外匯和流動性的急劇短缺,從而觸發貨幣或金融崩潰。

廣而言之,第三代模型已經注意到資產負債表效應對貨幣目標可持續性的重要影響。這方面的文章認為,資產負債表的不匹配會迫使銀行或公司快速產生外匯需求。當很大一部分金融部門或者公司部門都有外匯需求時,匯率就會面臨壓力。但匯率貶值時,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或企業為了應對無止境的頭寸需要而尋找外匯,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出,引發貨幣危機。

(二)銀行危機理論。銀行業的困境有兩個:一是單個銀行困境;二是系統性銀行困境。有關第一種類型銀行困境的原因,理論上更多地是從微觀角度展開研究。一些主要發達國家使用的實證模型廣泛運用這一理論來預測金融困境。單個銀行困境可以導致系統性銀行困境。Chari和Jagannathan(1988)的模型假定銀行危機是這樣的誤解造成的:沒有信息來源的存款人錯誤地認為,其他提取存款是因為一些有關銀行資產的不利信息而行動的。

危機的另一個傳播機制是通過銀行間存款進行傳導。單個銀行困境的溢出效應通過同業拆借可以影響整個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規模、銀行間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功能等因素將決定傳染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型市場中的銀行風險更大。

決定銀行體系困境的重要微觀因素是一國整體制度框架的質量。由于道德風險、信息披露有限、公司治理框架薄弱、存款保險過度或者監管水平低所導致的市場紀律差,是決定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銀行管理的質量以及脆弱性積累的關鍵因素,這些都會引發系統性銀行危機。在系統層面上,宏觀經濟因素——對利率的沖擊、匯率貶值、商品價格的沖擊、經濟增長減速和資本外流——也是危機的重要決定因素。

二、預測金融危機

(一)開發早期預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發生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國家損失慘重——由危機溢出效應而影響的其他國家受損也特別嚴重。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以來,已有93個國家發生了100多次系統性銀行危機事件(Caprio和Honohan,2001)。從公共部門解決危機的成本來看,其中約有18次危機(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成本達到了危機發生國GDP的10%或更多。根據貨幣基金組織199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一國在銀行業危機爆發后需要約3年時間才能使產出恢復到正常趨勢,平均累積產出達GDP的12%。

危機還有“傳染”的特征。即使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經濟體中發生的金融行業嚴重問題也會有廣泛的溢出效應。若世界某地發生了貨幣危機,其他國家(經濟體)遭到投機性沖擊的概率上升7%,即使相關國家對其政治經濟基本因素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二,簡單觀察貨幣風險及違約風險的傳統市場指標往往不能獲得多少關于即將發生危機的預警信號。目前的證據表明,在亞洲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中,利差和信用評級等指標的表現令人失望。研究表明,3個月期限的離岸證券利差這一指標沒能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困境發出預警。也就是說,這類指標不是平坦就是下降,只是對泰國給出了斷斷續續的信號。

在新興經濟體中,預測單個銀行困境和破產也存在一些問題。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一些國家的銀行困境,結果表明,傳統的銀行脆弱性指標,如資本資產比率、凈邊際利潤率、營運成本與資產的比率、流動比率等,在找出有問題銀行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就是說,傳統的CAMIL類型的比率——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穩健程度、收益、流動性——將不能預測單個銀行是否要陷入困境。總而言之,僅僅集中精力于一個或者兩個“包治百病式”指標的“廉價做法”不太可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早期預警系統。若投資于一個綜合的早期預警系統,則更可能獲得成功。

(二)早期預警實驗的一般規則。第一,在金融危機起源中尋找系統性模式意味著不能局限于最近的一次危機(或者一系列危機),而是要研究一個更大的樣本。否則,在重要因素與不太重要因素之間進行區分就可能會有太多解釋,或者所得出的最后結果經不起更多實際經驗的檢驗;第二,要像關注貨幣危機一樣關注銀行危機。關于金融危機先行指標的文獻大都涉及貨幣危機。然而,發展中國家銀行危機的成本比貨幣危機成本更大。銀行危機似乎是引致貨幣危機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第三,盡量使用比較廣泛的早期預警指標集合。因為在新興經濟體中,金融危機的根源很多,因此需要大量指標來反映潛在風險源;第四,采用樣本外檢驗來判斷先行指標的有用性。一個模型的樣本內表現會使人們樂觀地誤以為模型在樣本外也能表現良好。

(三)早期預警實驗中有意義的發現。通過實際數據的運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從早期預警模型中獲得了一些實證結果。下面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發現:(1)新興市場中,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在爆發前都有征兆,有些現象有重復發生的行為特征;(2)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利用月度數據對銀行危機進行準確預測的難度要大于貨幣危機。在樣本內,銀行危機的平均噪音信號比貨幣危機的要高;同樣,在樣本外,該模型對貨幣危機的預測表現也比對銀行危機的預測表現要好很多;(3)對于貨幣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實際匯率(相對于趨勢)的升值,而對于銀行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證券價格的下跌、出口的下降、M2與國際儲備比率的偏高以及經濟衰退;(4)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最優先行指標之間既有很多共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應單獨考慮這兩種危機;(5)在預測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方面,信用評級變化的表現比經濟基本因素中較好的先行指標的表現要差很多;(6)先行指標的樣本外檢驗結果一直是令人鼓舞的——至少在貨幣危機方面是這樣;(7)國家間危機傳染效應表明,在理解新型市場發生貨幣危機的脆弱性時,要更加關注國家特有的經濟基本因素。

三、總結

國家應該預期到未來的金融危機,并為此做好準備。為了限制金融危機的風險和實際危機的沖擊效應,需要對脆弱性和金融風險進行實時監測。這可以通過運用設計良好的分析和預測框架——早期預警系統經常對金融穩定進行評估來實現。一定的危機應急計劃也很有用,特別是如何應對早期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的計劃。因為最初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經常決定是否會產生更加系統性的銀行危機。然而更重要的是,國家要不斷改進其整體激勵框架,以使私人部門的金融機構及企業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風險。這需要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包括適度的匯率管理,并確保實現金融部門和公司部門穩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

主要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7一期涩涩97片久久久久久久|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少妇高潮喷潮久久久影院|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丰满少妇三级全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国产gay男性奴视频网站|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2021 |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我的乳在厨房被揉搓| 青楼妓女禁脔道具调教sm |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jizz国产精品|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极品少妇的粉嫩小泬看片|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精品成人av片免费看|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仙踪林|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亚洲乱亚洲乱妇|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外国男同志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