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資產評估的基本程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資產評估 差異 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資產評估準則是評估行業更好地服務資本市場的技術基礎,也是資產評估行業具備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對兩國資產評估準則進行比較的基礎上,結合兩國差異產生的原因,為我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供建議。
1中美資產評估準則差異比較
美國的資產評估準則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并能體現經濟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動態性。《美國資產評估行業統一執業規范》 簡稱USPAP (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定義部分對USPAP中采用的部分術語進行了解釋,使相關專業人士清楚地了解評估的有關概念。USPAP在規則、準則及其說明中規定了評估師在職業道德和執業行為方面的義務。10 個準則和準則說明更是包含了資產評估行業的各個專業領域;咨詢意見以假定的條件為基礎,闡釋在特定情況下的應用,為評估師執業提供了參考資料。同時,USPAP 伴隨著全球經濟、資本、金融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已經由過去以房地產評估為主轉向了企業價值,抵押貸款、企業買賣等金融風險、資本買賣風險等相結合的評估,理論成果不斷規范和完善。
我國的資產評估準則架構設計具有嚴密的層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該準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組成部分展開,都體現了全面性的特點,便于掌握和查閱學習。同時,該準則基本按資產類型劃分來制定,覆蓋了幾乎全部的資產類型,在每一資產類型準則及準則說明中都涉及評估中的假設前提,評估師需明確解決的問題等。有的雖未說明如何具體操作,但給出了正誤的判斷界線,對評估人員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要求。咨詢意見雖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未對真實情況進行調查和驗證,但也給評估師等相關人員提供了一些借鑒。
為了在借鑒美國資產評估準則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建設我國資產評估準則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對中美資產評估準則存在的差異進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
2引起中美資產評估準則差異的起源與發展原因
美國20世紀80年代制定了第一部資產評估準則-《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準則》(USPAP)。如今 USPAP 已經是被美國評估行業廣泛認可和接受的評估執業準則。1989 年 1 月 30 日美國評估促進會下設的評估準則委員會正式成立。評估準則委員會的主要責任是對USPAP條文進行修改、解釋、增補和廢除。自評估委員會成立后,幾乎每年 USPAP 會被修訂和增補。
中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較晚,大致起源于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并且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的產生是基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過渡這個大的歷史背景,其最初的目標是服務于國有企業改制、私有化和產權交易。這就使得中國資產評估相關法規和準則的出臺具有單一性和非連續性的特點。2000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并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后又分立)。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財政部專家的努力下,由中注協于 2001 年 7 月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評估準則――《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
2004 年 2 月 25 日,財政部了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的 《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和《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這兩個基本準則的,標志著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的初步建立。時至今日,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已經包含 2 項基本準則、9 項具體準則、8 項指導意見和 4 項評估指南,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毋庸置疑,由于美國資產評估業發展較早,美國評估界能夠把對評估程序的要求分散表述于各具體評估準則之中,綜合性和參考性比我國資產評估準則更強。
3引起中美資產評估準則差異的目標與要求原因
美國 USPAP 其宗旨是通過制定對評估師所要求的準則,提高和保持社會公眾對評估行業的信任程度,維護評估行業的信譽。例如美國在評估準則中單獨列示《工作范圍規則》和《管轄除外規則》,而中國沒有單獨列示。
而由于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的綜合性,準則制定的指導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其宗旨是服務多種目的,服務各種經濟行為,力爭做到使各種實踐均有準則可依。例如我國資產評估基本準則是將各類資產評估共同規范進行有機結合的首次嘗試,基本準則概括并指導后面各項準則。可見,目標側重點不同,最終會影響準則內容的廣泛性和制定準則所依據的原則。
美國 USPAP 要求評估師在承接評估業務前或形成評估業務協議前,應當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能夠勝任該項業務的相應專業知識和經驗。評估師如果應邀承接某項業務,但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或經驗,應當在接受業務委托前,向客戶披露該事實或采取替代措施以保證能夠順利完成委托業務。
中國評估準則職業道德規范中的專業勝任能力要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事資產評估業務的人員要經過專門教育和培訓,并具備從事評估業務的經驗;二是已進入評估行業從事評估業務的注冊資產評估師在承攬、接受和進行評估業務時,一般只能在其專業技能和時空安排等方面能夠勝任的范圍內進行,否則,應當放棄、拒絕或采取恰當措施加以解決。可見,中國評估準則對評估師的專業勝任能力要求更加嚴格,只有具備委托業務所要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客觀條件,才可以接受委托,必要時可以聘請專家協助其完成委托事項。
4引起中美資產評估準則差異的相關者利益原因
美國資產評估準則由美國評估促進會評估準則委員會依照有關程序進行修改、補充、頒布和廢除。其準則變更會參照最新出現的評估業務和問題,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中國的資產評估準則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評估準則的管理沒有實現規范化和體系化,另一方面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準則的變更應隨著中國經濟狀況和評估行業的發展而逐步改善。如中國在評估復核、評估咨詢和批量評估方面處于起步階段,美國評估準則委員會的委員也是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并逐年換屆。委員會每月都會一次《關于 USPAP 問題與反饋》征求意見稿,可以從其官方網站上獲取,這些征求意見稿的書面回復和相關會議上的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口頭意見都會成為準則修訂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才保證了評估準則的廣泛性、科學性和專業性。
美國 USPAP 的工作范圍規則中規定評估師執行業務要明確評估問題(此概念對中國產生很大影響,在引入過程中根據中文行文慣例將其改為“明確評估業務基本事項”,成為中國評估準則中要求評估師執業時需履行的基本程序之一),確定并執行形成可信業務結論所必需的工作范圍及在報告中披露工作范圍。而中國評估準則中有一部專門的程序性準則――《資產評估準則――程序準則》,明確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所應該履行的八項基本評估程序,同時強調注冊資產評估師不得隨意減少程序。
可見,中國評估準則中對評估師的操作要求更加具體。美國評估準則對評估報告的要求更加具體、明確,以免誤導預期使用者。
參考文獻
[1] 李小雪.不斷完善評估準則體系 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J].中國資產評估,2011(07).
[2] 劉萍.進一步加強資產評估準則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11(54).
[3] 張彩英.資產評估準則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財會月刊,2007(30).
[4] 聞艷婷,孫國強.我國資產評估準則與國際準則對比[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1).
[5] 李?哈克.美國評估準則體系與國際評估準則[J].中國資產評估,2008(10).
[6] 仲標.促進準則建設 適應市場需求--評估準則各委員會聯席工作會議觀點綜述[J].中國資產評估,2010(12).
關鍵詞 風險管理理論;資產評估機構;風險管理
一、引言
資產評估行業作為為特定時點資產提供公允價值的中介服務機構,為我國的產權交易、企業并購、抵押貸款等資產業務提供了價值參考,為我國的體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以財務會計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業務也應運而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產評估業務的范圍將會不斷擴大,對資產評估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將被提上日程。對資產評估風險的控制,需要法律環境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資產評估機構自身對于資產評估執業風險的管理和控制,盡量減少資產評估風險帶來的損失。
二、風險管理理論
所謂風險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這種未來的結果包括收益,當然也包括損失。正是由于未來的收益或損失的發生很難確定,所以就產生了對風險進行管理的理論即風險管理理論。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的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管理學科,人們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測和風險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優化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后果。期望達到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標。
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的評價。風險管理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了降低未來結果發生的不確定性。
三、資產評估機構風險管理系統的構建
根據風險管理理論,構建資產評估風險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塊:資產評估風險識別模塊、資產評估風險估測模塊、資產評估風險評價模塊、資產評估風險控制模塊和資產評估風險管理評價模塊。
(一)資產評估風險識別模塊
風險識別是確定哪些因素會給資產評估結果帶來風險。資產評估風險類型大致分為業務承接風險、評估操作風險、撰寫評估報告風險。
1.資產評估機構承接資產評估業務的風險主要來自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在承接資產評估業務時,有的評估機構不惜以降低服務費標準、滿足客戶的不合理要求等來爭取業務,對于客戶的基本情況、相關的權證、涉及到的法律條款以及自身是否勝任該項評估業務等都沒有作充分的考查。這些因素都為資產評估業務風險埋下了隱患。
2.評估操作風險主要是資產評估人員在具體的評估過程中與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相關的風險。職業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執業不規范,不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不遵循合理的評估程序,在評估過程中人為操縱評估結果;專業技術風險主要表現在資產評估人員缺乏專業勝任能力。例如在評估過程中無法正確分辨委托方提交材料真偽,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和參數的能力等。評估操作風險將直接帶來評估業務的風險。
3.撰寫評估報告風險是指由于報告撰寫不規范導致的使用者誤用評估結果的風險。資產評估結果的使用者是通過資產評估報告來了解和使用評估結果的,因此,資產評估報告的撰寫質量是評估結果使用者正確使用的前提條件。有些評估機構在撰寫評估報告時缺乏必要的評估結果的假設、依據及相關事項的說明,評估報告不規范所帶來的風險是資產評估機構最容易被查證的風險。
(二)資產評估風險估測和評價模塊
資產評估風險估測和評價模塊主要是在資產評估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風險進行量化,預測和評估風險大小,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
資產評估業務涉及到的資產類型眾多,市場條件復雜,以上特點決定了資產評估業務的復雜性,資產評估風險影響因素眾多,因此,資產評估風險的度量需要明確資產評估風險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方法。
對于資產評估風險的度量主要體現在承接評估業務和資產評估業務操作過程中。資產評估機構的勝任能力涉及到眾多因素:資質、規模、人員素質等,這些因素很難簡單的量化處理。資產評估的價值是在特定時點、特定市場條件下的價值。特定的市場條件決定了評估人員在模擬市場的過程中,不僅僅要依賴客觀的歷史數據,還必須對未來的市場條件、資產狀況等作出預測。在預測的過程中,價值類型的選擇、評估方法的選擇以及參數的確定方法都需要依據評估人員的專業技能、經驗和職業道德水平,而對于這些影響因素要準確量化,難度非常高。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資產評估風險預測和評價是一個多因素綜合分析的過程,其影響因素多且難以簡單地進行定量處理。例如,對于評估機構勝任能力的各影響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描述性的語言進行判斷。鑒于資產評估風險的以上特點,很難去假定其所服從的概率分布。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處理沒有明顯數量界限問題的有力工具,可以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風險進行量化處理。
(三)資產評估風險控制模塊
資產評估業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對資產評估風險的控制應該貫穿于整個資產評估項目階段。
1.在評估業務承接階段,正式簽約之前,評估機構要對客戶及要評估的資產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審查:關注資產業務性質;自身勝任能力的判斷;了解委托方的基本情況,如委托方的信譽;重點審查有關資產的權證情況;明確雙方責任等。力求在評估業務承接階段為后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在評估操作階段,要注意對評估人員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的風險控制。首先,要確保信息的搜集和來源按照科學的方法和程序進行,對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度量和控制;其次。要慎重選擇評估假設,科學把握資產交易的市場條件和資產的使用狀況;再次,選擇合適的方法,充分考慮資產的狀況、數據占有情況和各種評估方法的適用條件。
3.在報告撰寫階段,評估人員應當按照資產評估報告的標準格式將評估基準目、評估假設、價值類型、評估內容、評估依據、評估方法和評估結果等重要內容都寫入評估報告,評估人員一定要確保將評估假設、評估依據以及必要的說明闡述清楚,規避風險。
(四)資產評估風險管理評價模塊
由于資產評估業務面臨的市場條件、評估目的、資產狀況都有不同。因此面臨的風險也是不同的。為了對風險進行及時的控制和管理,必須對風險的識別、估測、評價及管理方法進行定期檢查、修正,以保證風險管理方法適應新的資產業務狀況。
摘 要 資產評估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缺少的社會中介服務,評估的公允價值為資產交易提供重要的咨詢參考。研究資產評估方法的異同及恰當地選擇資產評估方法,對資產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關鍵詞 市場法 收益法 成本法
一、現行三種基本資產評估方法的含義及其基本原理
市場法又稱市場比較法、銷售比較法,是指通過對與被評估資產相似或可替代資產的分析以及對購買方為類似資產或可替代資產所愿支付的購買價格的分析,采用必要的比較程序,估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有較為廣泛的用途。在市場數據充分的情況下,該方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通過運用市場法所獲得的相關數據也可能用于成本法和收益法的評估。當市場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波動時,或對很少交易的特殊資產進行評估時,市場法的運用受到限制。運用市場法需要對類似資產的交易情況進行分析,以確保交易雙方具有正常的動機。當交易價格反映的不是市場參與者的正常動機時,如特殊購買者愿意支付特別的溢價,則這樣的交易價格數據不具有可參照性,應當剔除。
收益法又稱收益資本化法或收益現值法,通過分析被評估資產的相關收入和成本費用,將未來收益折現或資本化為估算價值。收益法的理論基礎在于預期收益原則,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其預期的未來收益決定的,因此收益法通過對評估對象收益能力的分析確定其價值。
成本法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基礎上,即作為購買某特定資產的替代選擇,人們可以去建造一個與該資產相同的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資產。除非有額外的時間支出、風險或其他不便之處,人們為該特定資產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獲取相同或具有相似功能的替代資產的成本。由于舊資產或功能較低資產的全新重置成本超過了市場愿意為其支付的價格,評估師在運用成本法進行評估時需要估計折舊(貶值)。當被評估資產處于全新狀態時,其成本與市場價值最為接近。成本法有兩種具體應用方式,一種適用于市場價值評估,另一種則不適用于市場價值評估。當運用成本法評估市場價值時,該方法中的所有考慮因素都取自于公開市場的證據。運用成本法評估非市場價值時,應考慮相關非市場性因素。
二、資產評估方法的比較
(一)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聯系
對于特定經濟行為,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對處在相同狀態下的同一資產進行評估,其評估值應該是客觀的。這個客觀的評估值不會因評估人員所選用的評估途徑和方法的不同而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評估基本目的決定了評估途徑和方法間的內在聯系,而這種內在聯系為評估人員運用多種評估途徑和方法評估同一條件下的同一資產,并作相互驗證提供了理論根據。但需要指出的是,運用不同的評估途徑和方法評估同一資產,必須保證評估目的、評估前提、被評估對象狀態的一致,以及運用不同評估途徑和方法所選擇的經濟技術參數合理。
由于資產評估工作基本目標的一致性,在同一資產的評估中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如果使用這些途徑和方法的前提條件同時具備,而且評估師也具備相應的專業判斷能力,那么,多種途徑和方法得出的結果應該趨同。
(二)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區別
各種評估途徑和方法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資產的價值。不論是通過與市場參照物比較獲得評估對象的價值,還是根據評估對象預期收益折現獲得其評估價值,抑或是按照資產的再取得途徑尋求評估對象的價值,都是對評估對象在一定條件下的價值的描述,它們之間是有內在聯系并可相互替代的。但是,每一種評估方法都有其自成一體的運用過程,都要求具備相應的信息基礎,評估結論也都是從某一角度反映資產的價值。因此,各種評估途徑和方法又是有區別的。由于評估的特定目的的不同,評估時市場條件上的差別,以及評估時對評估對象使用狀態設定的差異,需要評估的資產價值類型也是有區別的。評估途徑或方法由于自身的特點在評估不同類型的資產價值時,就有了效率上和直接程度上的差別,評估人員應具備選擇最直接且最有效率的評估方法完成評估任務的能力。
三、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
《國際評估準則》明確指出,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是資產評估中最常用的三種基本評估方法。無論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還是非市場價值,評估師都需要根據項目具體情況恰當選擇評估方法。在選擇評估方法時,評估師應當考慮三種基本評估方法在具體項目中的適用性,采用多種評估方法時,應當分析、調整運用多種評估方法得出的評估結論,確定最終評估結果。評估師在進行某項評估業務時,應當根據其經驗和知識、當地的評估準則要求、市場要求、數據的可獲得程度等綜合網素,選取適宜的評估方法。評估師在選用某種評估方法進行評估時,應當考慮其他可以適用的評估方法。這樣做可以給評估師提供一個系統的分析程序,以最終分析、調整不同評估方法得出結論。
對于不動產、動產、企業價值、金融資產等各種資產類型的評估項目而言,三種評估方法都是適用的。但不同類型的資產評估項目所獲得的相關信息資料是不同的,分別反映了各類型資產在其相應市場上的特點。評估師應當收集、分析能夠合理反映被評估資產價值的數據資料,在選取評估方法時應當充分考慮資料的可獲得程度。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時,如果評估方法運用得當,則所有評估市場價值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都會得出符合市場價值基本定義的評估結果。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標權 評估制度 規則導向 原則導向
一、引言
商標是具有法律屬性的概念,可分為注冊商標和未注冊商標,經過注冊的商標能夠得到法律保護,其作用主要表現為通過商標專用權的確立、續展、轉讓、爭議、仲裁等法律程序,保護商標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未經注冊的商標,除個別馳名商標外,不具有商標專用權,也就不能成為商標權價值評估的對象。我國的商標權價值評估相關法規制定起步較晚,2001年,我國資產評估準則制定工作開始啟動,2001年7月,財政部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這是我國第一部資產評估準則;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必須將商標權納入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評估范圍;2007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印發了《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程序》和《企業商標管理若干規定》;2008年,依據《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我國修訂和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和《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2011年中評協《關于對等準則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包括了《商標資產評估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至此基本形成了我國無形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評協的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商標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是國際上第一個關于商標資產的評估準則,它的頒布實施,意味著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管理的立法開始進入逐步完善的實質階段。
對國際評估準則、美國、英國、歐洲等國家或組織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的發展和實施過程進行觀察,基本上沒有針對專利資產、商標資產和著作權資產制定專門化的評估準則,美國也僅僅將其作為企業價值評估準則的組成部分。國外無形資產中針對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原則導向而非規則導向,是簡化而不是詳細或具體。但是,我國有專門針對商標權價值的評估準則,其具體內容包括對商標相關概念的界定,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商標資產評估業務行為的基本要求、操作準則、報告準則和職業責任。這些具體規定在形式上使得我國的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體系更加規范化、格式化、固定化,制定過程逐步向規則導向靠攏,但是由于具體內容過于簡練,不夠細化,可操作性并不強。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針對國外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發展的主流趨勢――原則導向,我國評估準則的制定產生了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規則導向與原則導向對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的發展有何影響?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今后應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
二、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兩種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制定思路
原則的基本含義是“開始、起源、基礎”,是規則之外的概括性的準則,是指可以作為規則的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原理和準則。規則是規定具體權利和具體后果的準則。兩者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原則是規則的規則,是進行規則推理的權威出發點;規則是原則針對不同情況的具體化。借鑒目前國際上較為成熟的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制定思路(目前會計學界對會計準則制定方法的研究有明確的界定,包括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兩種,兩種方法的定義、特點、適用范圍等概念得到會計學界和實務界的普遍認可和應用),我們可以將其借鑒推廣于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制定過程中。原則導向評估準則與規則導向評估準則,是原則和規則關系在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制定中的具體應用。
(一)原則導向評估準則
原則導向評估準則主要由若干基本原則組成,以原則為基礎并附有較少的解釋、例外和執行指南;更多地注重資產評估時的實際情況,較少對適用范圍做出限制,給予評估人員更大的評估方法選擇空間,適用性更廣。然而,原則導向的評估準則雖然確立了基本原則但并沒有提供足夠的應用指南,這給評估人員的專業判斷留下的空間較大,在缺少外部有效的監管環境下,評估信息的可比性可能會有所降低。
(二)規則導向評估準則
規則導向評估準則由詳細具體的規則組成,包含具體的標準、例外和操作指南;除了給出某一評估對象評估方法、評估程序、披露要求等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外,還力圖考慮原則適用的所有可能情況,并將這些情況下對原則的運用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規則,較多地對適用范圍做出限制。具體來說,在評估準則中可以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評估準則的解釋和應用指南。由評估準則制定機構(如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和相關監管機構(如證券交易委員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通過頒布詳細的評估準則解釋和應用指南,保證評估準則能夠得到充分執行,使評估信息具有可比性。
第二,適用范圍的界限檢驗。界限檢驗一般是指用明確的數量界線來劃定不同的評估方法的適用范圍。在商標權價值評估方法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數量界限,但是可以將商標權評估的價值類型與評估方法對應起來,如在市場價值、在用價值、投資價值、質押價值、清算價值下,交易雙方考慮的是商標權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因此收益法和市場法適合這些價值類型下的評估;而成本法是從成本構成的角度評估商標權的價值,適合于會計價值類型下的評估。
第三,準則的例外。主要用于幫助解決在資產評估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和特殊問題,可以包含折現現金流分析、追溯性價值意見、未來價值意見、不動產和動產市場價值意見中的合理展示期、報告和電子傳遞等,體現一定的參考性。
三、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的現實選擇
(一)評估環境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聯合資產評估公司的高級專家來華訪問講學后,人們才明白產權交易或變動時,必須經過資產評估這一國際慣例。90年代初在我國開始了商標權價值評估,其興起的大背景是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最初的目標是服務于國有企業改制、私有化和產權交易。90年代末期,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無形資產的評估比例大幅增加,由于缺乏相應的評估準則,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無形資產的虛假評估事件,為此,2001年7月我國頒布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
近十年來,國內的企業才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即商標權和專利等一樣,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有時其價值甚至超過有形資產。為此,有些大型企業還專門設置商標內部管理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報告資產狀況、關注價值變化及編寫發展方案等工作,商標權價值與品牌營銷相互照應;但是大部分國內企業對商標權的關注僅僅停留在防范侵權行為和利用媒體宣傳、促銷等擴大影響力的活動上,很少使用價值評估的方法,通過掌握自身狀況而制定合理的商標培育計劃。可以說,商標權價值評估的理念并沒有在我國市場和企業中得到培育、發展并成熟起來,這種狀況下盲目實施以原則導向的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實務界的理解錯位、執行混亂等問題,甚至引起法律糾紛,所以,以原則為導向的商標權價值評估法規并不適合我國評估業的實際發展狀況。
(二)評估機構和人員
本世紀初,隨著我國有關無形資產評估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國內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已有的資產評估機構也紛紛設立無形資產評估系統,一時間魚龍混雜,造成各評估機構資質、權威性等參差不齊。由于資產評估業務在我國開展的時間不長,目前很少有獨立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大多內嵌于有形資產評估機構中。
近些年,隨著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不斷發展,評估從業人員和注冊資產評估師也逐漸增加,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資產評估機構2 900余家,資產評估從業人員8萬多人,執業注冊資產評估師約3萬人。但是資產評估行業人才匱乏、執業能力及水平參差不齊,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短缺的現狀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這一現狀下,依靠行業自律、評估人員職業判斷來進行商標權價值評估活動勢必會影響評估結果的質量,不利于資產評估行業發展,也不利于推行原則導向的評估制度。
(三)相關法規體系
我國資產評估相關法規和準則的出臺具有單一性和非連續性的特點,目前我國有關商標權價值評估的相關規定散落在《無形資產評估準則》、《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商標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等法規中,而且這些規定只是解決商標權價值評估問題的間接途徑,專門針對商標權價值評估的法律規范仍處于空白狀態。
比較世界各國的評估制度體系,美國評估準則從頒布起,就成為世界各國評估行業的重要參考標準和模仿對象(張卓群,2012),而且美國的無形資產評估規范是以原則導向為主,這是由于美國資產評估行業有著上百年的發展和歷史積淀,一方面其準則制定程序發展成熟,《美國價值評估行業統一執業標準(USPAP)》,由美國價值評估基金會(The Appraisal Foundation)所屬評估標準委員會(Appraisal Standards Board,ASB)通過并實施,每年修訂一次,生效日是當年的1月1日,有效期為12個月。自2008版的USPAP起,USPAP將以兩年為一個修訂周期進行頒布(即有效期為24個月),準則內容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另一方面,美國評估業在上百年的發展中,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體系,如在無形資產評估方面,《美國價值評估行業統一執業標準(USPAP)》雖然在結構上沒有專門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但是在《準則9――企業價值評估》、《準則10――企業價值評估報告》中,具體規范了企業權益和無形資產(包括商標權)兩個方面的評估業務,從操作和披露兩個角度規范企業價值和無形資產評估程序;在評估人員要求方面,美國有《職業道德規則》、《專業勝任能力規則》、《工作范圍規則》、《管轄除外規則》等對無形資產評估人員的行為、專業勝任能力、工作范圍等進行細化規定;除此之外,像《蘭哈姆法》、《美國統一商法典》、《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等雖然沒有針對資產評估的具體規定,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產評估業務與日俱增,其種類也是日新月異,目前現有規定難以對新業務進行操作指導。因此,出臺一部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可操作性強的資產評估準則乃當務之急。
四、完善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的構想
(一)確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商標權價值評估方法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 13)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計量日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賣出一項資產收到的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支付的價格。這里的有序交易是假設交易發生于主要市場(principal market)或者最優市場(當主要市場不存在時),其中主要市場是指資產或負債具有最大交易量或活躍水平的市場,最優市場即能最大化出售資產收到的金額或者最小化轉移負債支付金額的市場。該定義體現了公允價值的如下觀點: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是有序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計量應以市場價格主要參數的估計價格為依據。隨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不斷深入發展,公允價值問題已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我國新會計準則在堅持歷史成本基礎上已經適度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38項具體準則中有17項涉及到公允價值計量應用(劉玉廷,2007)。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會計報表雖然強調可靠性特征,堅持歷史成本的計量基礎,但是會計信息相關性特征不可缺少,商標權價值的合理評估正是相關性的具體體現之一,商標權屬于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代表的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占比不斷上升,如果按照歷史成本計價,知識資本的價值難以得到真實的反映。那么,應該如何合理評價商標權價值呢?事實證明,能夠得到市場檢驗的公允價值是商標權評估價值的基準(李蘭萍、宋彪,2010),可見,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為基礎評估商標權價值是企業發展的現實要求。2007年11月由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頒布的《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試行)》中也提出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思想,這將成為我國資產評估服務于公允價值計量要求的一個標志性文件。
(二)制定規則導向下的《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
由于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較晚,受評估人員專業素質和評估機構水平、相關法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制度建設的現實選擇是建立以規則為導向的《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具體可以由資產評估協會牽頭,聯合相關管理機構制定,同時,加強與會計界的合作,加快以為會計計量提供支持為目的的資產評估準則的建設。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強化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這也是商標權價值評估中十分強調的計量方式,由于商標權資產評估所具有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如果能夠準確、恰當地在會計報表上反映商標權價值,將極大地促進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特征,使得資產評估和會計信息質量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商標權的價值評估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因素就是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在《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制定中應充分發揮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優勢,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體現統一規范與分別規范相結合原則,統一規范是指首先對資產評估人員的執業資格、執業質量、職業道德有統一的規定,分別規范是指評估準則對各種商標權資產評估方法具體規定適用范圍、評估程序、操作指南、例外事項等。
(三)加強與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協調
評估準則與會計準則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國際評估準則、歐盟國家十分重視與國際會計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協調。國際會計準則允許以無形資產的重估金額減去相關攤銷和損失作為賬面金額,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無形資產評估業務需要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指導。這為我國協調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乃至其他評估準則與相關會計準則的關系提供了參照模式。基于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及其監管的考慮,為促進評估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應當協調好商標權價值評估準則與會計準則以及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之間的關系,避免相互之間出現不一致而給評估行業及企業帶來不當影響。
(四)建立商標權價值評估信息平臺
數據和資料的收集是商標權價值評估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目前,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的數據大多是由委托方提供,加上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往往從可靠性、謹慎性的原則出發,商標權的現時價值一直未能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予以單獨列示和反映,造成企業的很多會計信息資料和統計數據對商標權評估工作并無參考價值,在缺乏相關行業統計資料的情況上,評估結果必然缺乏公允性。因此,行業組織應加強對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交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商標權信息數據庫,實時有效的商標權價值信息,搭建統一、標準化的商標權信息平臺,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商標權交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規范、公開、公平、有序的商標權交易市場;企業要注重有關商標權資料的歸集和保管,確保提供有價值的商標權數據信息;政府也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從而促進商標權等知識產權評估數據信息平臺的建立,為有效評估商標權價值做好監管工作。
(五)完善商標權價值評估運行管理制度
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家資產評估協會聯合組建了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準則特別委員會,并于1987年制定了統一的評估準則――《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準則》,這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提高了資產評估行業的公信力(張卓群,2012)。我國目前專門規范資產評估行業的行政法規僅有國務院的《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評估行業存在行政多頭管理、市場人為分割的局面,比如,商標等知識產權評估歸屬財政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管理,房地產估價歸屬建設部,土地估價歸屬國土資源部。由于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也使得評估機構執業時無所適從,不同評估機構對同一評估對象采用不同的評估程序和評判標準,也直接或者間接地造成了資產評估結果的差異(劉玉平,2012)。因此,需要建立評估運行法律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評估多頭管理問題,促使評估行業由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統一管理,并充分體現其專業化特征。J
參考文獻:
1.付繼存.商標法的價值構造研究――以商標權的價值與形式為中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2.來小鵬.影響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法律因素[J].中國資產評估,2008,(3).
3.劉紅霞.完善我國商標權價值評估方法及其制度體系的理論探討[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4).
4.吳繼興.中外無形資產評估準則比較研究[J].商業會計,2013,(8).
5.Torries,F.Trademark Values in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C].Western Economic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82nd Annual Conference, 2007.
1.1起步階段(1989年——1990年)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9年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共同了《關于出售國有小型企業產權的暫行辦法》和《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同年,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了《關于在國有資產產權變化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的若干暫行規定》。1990年7月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成立了資產評估中心,負責對資產評估項目和評估行業的管理工作。這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工作的起步。
1.2快速發展階段(1991年——1997年)
1991年以國務院第91號令形式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同時資產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資產評估收費管理辦法等評估行業基本法規、制度的起草和工作也相繼完成。這些工作的完成,為建立我國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制度、資產評估資格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法律依據,推動了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在初期階段的快速發展。
1993年12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并于1995年代表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加入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IVSC)。協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中介行業。我國評估行業管理體制也走向政府直接管理與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道路。
1993年至1998年間,評估機構和評估從業人員的數量迅速增加,同時建立了注冊資產評估師制度,完善了資產評估行業準入制度,了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等技術性規范,資產評估行業空前發展。
1.3發展完善階段(1998年至今)
1998年資產評估協會劃歸財政部,政府管理與行業管理相對分離。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改革國有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資產評估監督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2001]102號),之后財政部相繼制定了《國有資產評估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六個配套改革文件。這些措施是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方式上的重大變革,財政部將評估項目的立項確認制度改為備案、核準制,加大了評估師在資產評估行為中的責任。這次重大改革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進入到一個強化自律管理的新階段。
2001年,根據國務院清理整頓鑒證類中介機構領導小組和財政部的統一安排,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合并。合并后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對評估和審計兩個行業、兩種資格進行管理,同時保留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牌子,在國際交流和評估行業統一管理工作中使用。
2003年國務院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財政部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部分職能劃歸國資委。財政部則作為政府管理部門負責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工作。這次改革從源頭上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與資產評估行業管理不分的局面,實現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與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完全分離,使評估行業在形式和實質上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中介行業。
200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101號文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強和規范評估行業管理的意見》。根據文件精神,2004年2月,財政部決定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繼續單獨設立,并以財政部名義了《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根據101號文件的要求,財政部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對資產評估行業進行全面檢查,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健康發展。
截止到2005年8月,我國已有3400多家評估機構,30000多人通過考試取得注冊資產評估師資格,其中22000多人為執業注冊資產評估師。自1998年以來,全國資產評估行業累計完成國有資產評估約15萬億元。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是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并在政府大力扶植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十多年來,在國有企業改制、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建設、中外合資合作等經濟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否認,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2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評估行業多頭管理,不適應評估行業發展的要求
目前,評估行業多頭管理,在經濟生活中先后介入評估行業的部門有財政(國有資產)、國土資源、建設、計劃(物價)等9家部門,設立的執業資格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房地產估價師、注冊土地估價師、注冊鄉鎮企業資產評估師、農村集體資產評估員、價格鑒證師、礦業權評估師、舊機動車評估師、珠寶首飾鑒定師等。雖然在2001年國務院清理整頓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的活動中,價格鑒證師已淡出中介服務市場,注冊鄉鎮企業資產評估師被并入注冊資產評估師,集體資產評估員資格被取消,珠寶首飾評估也被納入到了評估業的組成部分中,但目前我國依然有五六種評估執業資格。其中在經濟活動中影響較大的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房地產估價師和土地估價師三種職業資格。
各職業資格各有業務規范,各有收費辦法,在實際工作中既造成了評估質量的不統一,又造成了重復評估、重復收費的局面;既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還導致了評估行業無序競爭、條塊分割。而且評估行業的多頭管理局面導致了諸多不良后果,形成許多地方評估機構小、散、亂,服務單一,市場競爭乏力,甚至一些中小城市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評估機構出現難以生存的情況。這些問題,使得評估機構難以發展壯大,評估標準不統一,也使得社會對行業的認知度不高。
2.2評估法制不健全,不利于行業的統一管理
律師行業有《律師法》,注冊會計師行業有《注冊會計師法》,而資產評估行業卻沒有相應的法律。我國目前的評估法規體系是以《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為核心、中央政府頒行行政法規和中央政府部門頒布的規章為主、部分省市出臺地方性評估規章補充、行業協會輔之以自律規范并有國家其他法律法規配套的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由于立法層次不高、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已極大地影響到了行業發展。
2.3評估人員復雜,隊伍不過硬
資產評估強調的是評定估算,如果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訓練和職業道德,其評估的結果可想而知。同時評估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涉及到會計、審計、機械、建筑、經濟法規及經濟學等方面的內容,而目前我國的資產評估人員大多是由會計人員或機械、建筑工程人員構成,其知識結構單一,評估范圍受限。同時評估師隊伍學歷層次低,我國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在50%左右,遠低于美國的85%以上的水平。這種局面既不利于資產評估理論上的研究和創新,又不利于專業資產評估人員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評估準則體系尚待完善
應當說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資產評估理論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于資產評估目的、評估主體、評估假設、價值類型、評估原則等基本形成了統一認識,對于評估的三大方法及其程序以及評估報告的格式和內容也都有了深入地探討。但不可否認在一些資產評估理論問題上我們和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諸如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資產評估相關問題,資產評估結果如何為會計報告服務等。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的資產評估理論更多的是從便于指導實務角度論述的,如會計學原理那樣的資產評估原理還是空白。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包括資產評估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資產評估質量控制準則和資產評估后續教育準則四部分。但目前頒行的只有兩個基本準則(《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一個具體準則(無形資產準則),其他多以指導意見、指南的形式出現,雖說也基本滿足了評估實踐的需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急需完善。
3發展資產評估行業的對策
3.1統一資產評估管理,變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為“一言堂”
所謂“一言堂”就是將注冊資產評估師、土地估價師和房地產估價師等職業資格盡快統一起來,并出臺統一的評估準則及行業執業標準。前文已述及,由于我國的資產評估管理政出多門,才導致評估標準的不統
一、評估行業的惡性競爭;也正是緣于此,評估行業的發展及認可程度才不如另外兩個中介行業。這是解決我國評估行業發展諸多問題的關鍵。顯然這樣做會觸動一些部門的利益,但從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利大于弊,長痛不如短痛。新晨
3.2加快立法程序,盡快出臺統一的行業管理法律
解決了資產評估行業的統一管理問題,出臺統一的行業管理法律既是行業管理的需要,也是行業發展的需要。
3.3發展學歷教育,提高評估人員素質
我國的評估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此行業協會應與教育部門協商資產評估學歷教育的發展。雖然我國目前有些院校已開設了資產評估的專科教育,本科教育也已有個別開設。但各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差異較大,這也需要協會出面予以協調統一。
關鍵詞:評估準則趨同財務報告目的評估企業價值評估
隨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s)在全球范圍的推廣,我國會計準則與IFRSs實現趨同,預示了我國評估準則與國際趨同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與《國際評估指南第6號――企業價值評估(修訂)》的比較
(一)框架的比較為了從整體上把握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下文簡稱“指導意見”)與《國際評估指南第‘號――企業價值評估(修訂)》(下文簡稱“GN(指南)”)的異同。直觀地看,我國指導意見與國際指南均包括六個部分,其名稱不盡相同,見(表1)。按照各部分內容的功能,對上述框架進行調整,對應關系見(表2)。
IVGN6 Business Valuation(Revised)于2004年11月30日。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于2004年12月30日。從準則日期的先后看,幾乎是同一時期。經過比較可以看到我國指導意見,已經基本與國際指南趨同,其共同點包括(但不限于):(1)都要求根據評估目的選擇適當的價值類型(市場價值與非市場價值)。(2)都要求確信信息來源的可靠和適當性;對所利用的別的專家的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確信其合理性。(3)都指出了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應當明確的事項以及應當考慮的因素。(4)都指出了財務報表調整的必要性及相關要求。(5)都要求正確運用資產基礎法(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三種基本評估方法,對各種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可信的評估意見。
雖然從總體上看兩者基本趨同,但仍然存在以下幾處值得關注的差異:
(1)應用導向的明確性。國際指南明確地將其目標導向定位于服務于財務會計報告,表現在:在In-troduction中指出評估指南的服務對象是“財務報表使用者以及企業價值評估結論使用者”,特別是點明了“財務報表使用者”是評估指南的服務對象;專設Relationship to Accounting Standards部分,對企業價值評估與財務報表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闡述,并將這種聯系建立于評估與財務報表的普遍聯系(1VAl財務報告目的評估應用指南)之上。相比之下,我國指導意見在這方面顯得較為單薄,原因是我國尚未將財務報告目的作為評估的應用導向:在引言中將服務對象定位于“社會公眾”和“資產評估各方當事人”,較之國際指南,這種界定顯得較為含糊,特別是沒有明確評估結論被使用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財務會計報表;沒有明確企業價值評估與會計報表之間的關系。
(2)理論基礎的科學嚴謹性 國際指南非常重視評估的一般原理在企業價值評估領域運用的正確性,為此專設Definitions這一部分,對評估的一般概念、程序、方法等的術語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具體含義進行了詳細解釋與界定。這些術語共達數十項,包括調整后的賬面價值、賬面價值、資本化、控制權缺乏折扣、經濟壽命、持續經營、股份公司、收益資本化法、多數股權、凈資產、營業公司、回報率、評估途徑(方法)、營運資本等。我國指導意見直接使用國際指南中上述這些術語,并未針對4"_lk價值評估業務進行專門的定義。
(3)可理解性和可執行性一方面,準則的可理解性和可執行性基于理論基礎的科學嚴謹性,這在前文已述。另一方面,是準則條文的細致程度:國際指南的突出特點是雖然以原則為主,但條文較為詳細和實用。如在Guidance中較為全面而細致地闡述了財務信息及財務報表的用途、財務報表分析和調整的目的以及方法。我國指導意見的細致程度不及國際指南,這可能會對其理解和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在評估要求與評估方法中提到了財務報表調整的必要性以及基本要點,但過于簡略;對財務報表調整的目的――進行財務分析以獲取評估相關信息,并未強調。
(4)框架的合理性。IVSC由于有專門的IVS3評估報告準則,所以沒有再在IVGN6中對評估結果的報告進行大篇幅贅述。而我國目前準則體系中尚未建立專門的評估報告準則,所以在本指導意見中專設評估披露部分對評估結果的披露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規范;這一部分以后如果被整合人我國的評估報告準則將會優化指導意見的框架。
(二)內容的比效 (1)國際評估準則體系:國際評估準則體系主要由七部分組成,其中General Valuation Concepn(評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提供了作為評估及評估準則基礎的基本法律、經濟概念框架的說明,理解這些基本概念和原則對正確理解評估和運用評估準則有重要意義。這些概念和原則主要包括:土地、財產、不動產、資產、價格、成本、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最佳用途、效用、公允價值、非市場價值、評估途徑(方法)等。Code。fConduct(行為守則)對評估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要求,確保評估結論的可靠、一致和無偏性。Standards(準則)是較Applications(應用指南)和Guidance Notes(評估指南)更為基礎和穩定的部分,包括了三條具體準則:IVSl市場價值基礎評估和IVS 2非市場價值評估是Applications(應用指南)的基礎;IVS 3評估報告是第六版新增準則,是由以前分散在準則體系中的有關評估披露的方面總結而成。Applications(應用指南)包括從評估目的角度制定的兩條指南。IVAl財務報告目的評估在第七版中進行了廣泛修訂,以反映IFKSs2004新的項目與變化。Guidance Notes(評估指南)是對Standards(準則)和Applications(應用指南)的補充與拓展,是針對評估過程中以及評估結論使用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制定的,包括十四條具體指南。GN 8 Cost Approach for Financial Reporting(DRC)(財務報告目的評估中的成本法)是第七版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起草、命名的。WhitePaper(白皮書)是第六版新增的,其性質是預備準則或指南,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就會上升為正式準則或指南。目前這一部分僅包括新興市場的評估一項內容,如(圖1)所示。(2)我國評估準則體系。從準則建設的歷程上看,最早頒布的是無形資產準則,而非基本準則,這反映了早期的準則建設缺乏整體性思路。2004年財政部了兩項基本準則,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已經的資產評估準則與指導意見數量較少,共7項,按照時間的先后排列見(表3)
其中《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是我國評估準則體系的一大特點,是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各種資產類型、各種評估目的資產評估的基本規范。目前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很不健全,缺少專門性的具體準則,因此對一些
專門事項進行規范和指導的任務都只能全部由《基本準則》承擔。所以《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在我國目前的評估準則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與IVS的Code of Con-duct(行為守則)功能類似。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尚未成形。在企業價值評估準則比較的基礎上,通過準則體系的進一步比較,我國與國際準則的差距凸現:雖然我國評估準則已經積極地邁出了向國際準則靠攏的步伐,但相對于后者完備的體系,我國的準則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國評估準則的制定已經接近了與國際準則趨同的方向,但從目前看來,離實現趨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我國評估準則的完善空間
我國與國際準則的顯著差距,為我國評估準則建設留下了很大的完善空間,而這個完善空間也體現了我國評估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的進程。
(一)準則的導向 IFKSs對公允價值概念的堅持推行推動了財務報告目的評估業務在全球的開展,也促使《國際評估準則》的專業定位轉向以財務報告目的為導向。2005年我國會計準則與IFRSs基本實現趨同,這為我國評估業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由此可預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勢頭以及我國評估準則的發展方向。我國評估準則的現有體系尚未體現出明顯的專業定位,因此在今后的建設中應當:建立類似于IVA性質的準則,明確地對財務報告目的評估以及其他目的評估進行規范與指導。在相關的具體準則中,適當增加類似于Relationship to Accounting Standards的部分,對該項評估業務與財務報表之間的關系進行必要說明。
(二)準則的理論基礎 《國際評估準則》非常重視評估理論對實務的指導作用,將評估的基本概念與原理作為貫穿其整個體系的內在線索,無論是IVS、IVA、GN都建諸其上。對于特定的業務,還在相應的GN中專門對其運用的概念、程序、方法等的特定含義進行詳解。我國現有的評估準則在這方面尚處于真空狀態,因此在今后的建設中應當:在基本準則或具有基礎性質的準則中明確列示評估的一般概念與原則;在相關的具體準則中,對一般理論在該領域的運用進行具體化的規范。
(三)準則的框架 《國際評估準則》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完備的框架體系;我國現有的評估準則體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框架,可以在借鑒國際準則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目標準則框架見圖(2)目標框架橫向上劃分為業務準則與職業道德準則兩個部分,一是業務準則在縱向上分為四個層次:(1)資產評估基本準則。(2)資產評估具體準則,又可劃分為兩部分:程序性準則是注冊資產評估師通過履行一定的專業程序完成評估業務、保證評估質量的規范;專業性準則是針對不同資產類別的特點,分別對不同類別評估業務中的評估師執業行為進行規范。(3)資產評估指南是對特定評估目的、特定資產類別的評估業務以及評估中某些重要事項的規范。(4)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是針對評估業務中的某些具體問題的指導性文件。該層次較為靈活,既可以是暫時性規定,也可以是預備性質的準則。二是職業道德準則在縱向上分為兩個層次:職業道德基本準則;職業道德具體準則。
【關鍵詞】 資產評估; 無形資產;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F12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0-0040-04一、引言
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從產生至今,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但進行的全國性行業質量檢查工作卻為數不多。為了提高資產評估業執業質量,2013年4月,財政部了2013年度資產評估行業執業質量檢查工作的公告,由財政部和中國評估師協會組織開展2013年度行業質量檢查工作。通過檢查,摸清了“家底”,總體來說資產評估整體質量水平有所提高,檢查結果比較樂觀,但是由于無形資產本身的特點,以及評估人員、專業技能欠缺等原因,其評估質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無形資產評估業務越來越多的今天,提高無形資產評估質量,已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與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質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鑒于本次行業質量檢查工作主要是從評估工作底稿以及評估工作報告的規范性和完備性入手,為此,本文結合無形資產評估程序從這兩方面來闡述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業務約定書的簽訂
此次檢查發現,大部分評估機構都簽訂了業務約定書,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部分只有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的簽字,沒有加蓋評估機構公章;(2)部分評估報告業務約定書涵蓋內容和條款的表述不夠準確、清楚,甚至欠缺評估目的、評估基準日等基本內容;(3)極少評估機構出現評估師以個人的名義簽訂業務約定書;(4)涉及評估對象、評估目的等基本事項發生變化時,幾乎都沒有提供相關替代證據來表明變動。
(二)無形資產評估計劃的編制
評估師在執業過程中,應按照《資產評估計劃指南》編制評估計劃,此次檢查中大部分評估機構都編制了評估計劃,最常見的問題為:(1)評估計劃流于形式,計劃的內容不夠具體完整,尤其是主要程序缺乏詳細的描述,項目的針對性不夠強;(2)部分評估計劃沒有經過評估機構相關負責人簽字,責任沒有具體落實到個人;(3)由于無形資產評估的特殊性,要求評估師具有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大部分評估計劃里沒有說明對評估項目負責人及評估人員的任用標準,無法保證無形資產評估項目質量。
(三)現場勘查
由于無形資產的無形性,現場勘查是確定無形資產存在的關鍵前提,準則規定要根據無形資產評估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評估調查方式。此次檢查發現在現場勘查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大部分都進行了針對性的訪談,但是訪談記錄不夠完整,相關性不夠強,沒有形成完備的工作底稿;(2)涉及無形資產產品經營和會計核算的,大部分對會計資料進行了查閱,但是查閱流于形式,沒有形成完整的工作記錄;(3)部分無形資產評估業務現場勘查受到客觀限制,但是沒有對采取的其他方法是否恰當進行分析,沒有形成相應記錄。
(四)收集評估資料
這一環節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點:(1)大部分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對評估資料的收集不夠全面,如有的評估業務雖然取得了無形資產權利的法律文件、權屬有效性文件,但是沒有取得完整的說明無形資產研發及實施的技術、財務、經濟效益的材料;(2)部分評估機構對無形資產評估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沒有落實到專人,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難以有效保證評估質量;(3)由于無形資產無形性、成本弱對應性等特點,大部分評估機構忽略了對無形資產是否存在、無形資產種類及有效期限的鑒定,從而導致評估對象不明確,評估結果誤差大。
(五)評定估算無形資產
評定估算是無形資產評估業務的關鍵環節,此次檢查發現大部分評估業務存在如下共性問題:(1)在評估方法的選擇上,大多數業務都有評定測算過程,但只用了一種方法,且沒有對三種評估方法的適用性及為何選擇所使用的評估方法進行必要的分析;(2)在評估參數的確定上,大部分評估業務沒有對參數的來源及確定進行詳細的說明,缺乏理由依據,直接羅列數據;(3)在評估結果工作底稿方面,對價值計算過程沒有形成詳細的記錄,工作底稿流于形式,難以形成評估人員作出價值判斷的依據。
(六)編制、出具無形資產評估報告
編制評估報告書,不僅是無形資產評估過程的總結、評估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也反映了評估業務質量的高低。此次檢查發現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1)無形資產評估報告基本要求應當符合《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中完整性的要求,但是少部分報告存在對聲明和摘要內容的披露不夠恰當和充分的問題;(2)在評估報告復核方面,大部分評估機構經專職的審核人員對評估報告及工作底稿進行了二次審核,但是對有爭議以及價值重大的項目沒有通過專家再次組織結果論證;(3)在評估工作底稿歸檔方面,大部分評估機構的歸檔底稿內容基本完整一致,少部分索引號和書序編號沒有或者不夠完善。
總而言之,由于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起步晚,無形資產的種類變化多,再加上評估機構在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方面不夠重視,使無形資產評估質量難以滿足需求方的期望,降低了評估行業的權威性,威脅著評估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影響著評估行業的健康發展。鑒于此,建立有效的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系統,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提高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是無形資產評估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情況
近年來,為了保證無形資產評估質量,在質量控制方面,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在財政部等部門指導下于2010年12月28日了《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指南》,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期改善評估質量狀況,說明我國已經逐漸注意建立資產評估質量控制體系,提倡對無形資產評估進行質量控制。目前,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還處于幼年的不成熟階段,存在著不系統、不規范、低效率等問題,具體表現為:
第一,我國在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方面風險意識薄弱,沒有形成明確的質量控制觀念。同時由于缺少必要的監管機制,評估師在執業過程中,常常為了利益而抱著“完成任務即可”的思想來應付評估機構,未始終遵循重要性及謹慎性原則。近年來,我國資產評估質量控制體系逐步完善,無形資產評估業務逐步規范,并明確規定對評估機構和具體業務進行質量控制,使得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第二,在無形資產評估過程中,監管力度不夠。要想促進評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政府方面對評估行業的有效監管是必經之措。但是政府作為監管者要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正確的指導,并且杜絕不良的干預手段,否則勢必會增加評估行業的惡性循環和不良競爭。比如:有的政府部門在管理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評估進行控制方面有直管的優勢,為了利益,利用職務之便在評估收費和評估機構選擇方面妄加干預,從而使不少評估機構為了搶業務而給政府官員回扣,使市場開拓費用增加,助長了評估機構的不良風氣,不能使評估行業公平有效競爭,造成了資產評估行業的非公平競爭,阻礙了評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制度不夠完善。在質量控制制度方面目前只有《評估機構業務質量控制指南》具有指導意義,但沒有強制性,很多資產評估機構沒有針對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建立質量控制組織結構,沒有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章程和管理辦法,沒有規范的無形資產評估業務流程控制標準,沒有衡量無形資產評估質量的評價標準,缺乏相應的激勵和責任追究,這些都使無形資產評估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第四,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實務操作隨意性強。在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由于成本、人員素質、時間等約束,以及迫于委估方的壓力,評估人員在工作中經常做出重大質量妥協,從而無法堅持質量控制制度,造成質量控制行為不規范、不持續、不穩定,比如:工作得過且過,有時積極控制有時不積極控制,造成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落實很不到位。
四、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系統的構建
在無形資產發揮著巨大作用,無形資產評估業務日趨增多的今天,建立一套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控制系統迫在眉睫,對于加強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質量、推動和改進無形資產評估質量作用巨大。本文從無形資產評估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的評估程序入手,進行質量控制系統的構建。
(一)計劃階段質量控制系統的構建
1.在簽訂業務約定書方面的控制
(1)無形資產評估業務約定書要印有評估機構的公章,并且機構的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也要在上面簽字。(2)無形資產評估業務約定書的內容要足夠具體,覆蓋面要廣,要包括整個評估過程,例如:委托方要求的評估基準日、評估對象、此次評估的目的、整個評估的范圍、雙方共同商定的需要說明的其他事宜等。最重要的是要在委托書中說明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以及在雙方違約或者遇到糾紛時該如何解決。(3)注冊資產評估師不得以個人名義簽訂確定接受評估業務的無形資產評估業務書。
2.在編制無形資產評估計劃方面的控制
評估計劃是對無形資產評估過程的每個工作步驟及時間和人力進行規劃和安排,其內容應當全面覆蓋整個評估工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無形資產評估的工作效率。在編制無形資產評估計劃方面的質量控制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評估計劃涵蓋的內容要包括以下幾點:有關評估項目的基本事項(評估對象、評估的范圍、評估基準日、評估目的)、時間進展安排情況、人員的安排情況、評估時應用的評估方法和技術等;(2)評估計劃應當由評估機構相關負責人審核、簽字;(3)確定該無形資產評估項目負責人及評估人員的用人標準。
(二)實施階段質量控制系統的構建
無形資產評估實施階段是整個評估過程的核心,這個階段的質量控制也是整個評估控制體系的靈魂之所在,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的質量控制進行闡述:現場勘查階段的質量控制、對評估資料進行收集時的質量控制、選擇評估方法并且進行評定測算時的質量控制。
1.在現場勘查方面的控制
(1)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進行現場調查對于無形資產評估來說很重要,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評估對象不同,具備的特點不同,對應的現場調查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保證評估質量的前提下要首先抓住具有重要性的資產進行調查,以保證評估的高效率;(2)與相關人員的訪談記錄:首先根據項目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針對性的訪談,其次應當形成書面材料;(3)無形資產產品經營和會計核算調查記錄:首先,獲取被評估企業提供的無形資產研發和實施相關的經營資料和會計核算資料,其次要對經營和會計核算資料進行查閱并記錄查閱結果。
2.在收集評估資料方面的控制
在實施階段,完成了現場調查之后另一項評估師要完成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要對評估所需數據等資料進行全面的搜集。這項工作也是評估師對委估資產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此環節實施得好能夠預防潛在的評估執業風險。針對目前評估實踐中此環節質量的薄弱點,重點將質量控制定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無形資產評估資料數量的控制。審查評估人員是否收集了必要的評估資料,通常包括:無形資產的類別證明、數量、權屬狀況(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商標注冊證、專利許可證等)、財務數據、市場資料。(2)對無形資產評估資料質量的控制。審查評估人員對所收集資料的可靠性是否進行了驗證。評估人員對從各種渠道所收集的資料必須進行可靠性檢驗,只有在確信資料真實、可靠的基礎上,才能將其作為估計依據。(3)在雙方承擔責任方面的質量控制。在進行評估工作的過程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管理要分配到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將這項責任落實到個人,以方便評估工作人員保持高效率的評估工作。此外,為了保證評估項目負責人的高度責任感、專業水準能力以及獨立能力,要重點加強交叉簽字的復核制度方面的監管及控制。
3.在評定測算方面的質量控制
評定測算是整個評估過程的核心環節,評估師首先要掌握評估所需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并且要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及評估標準選擇特定的評估方法,對委估方無形資產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評定和估算,此環節質量控制的重點內容是:
(1)對評估方法選擇的質量控制。《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規定資產評估常用的有三種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及市場法,都可以用來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但是評估實踐中不難發現,由于無形資產自身的特性,使得成本具有弱對應性,大部分不能夠進行復制,而且在市場上搜集到相似的交易案例顯得更加困難,所以針對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的使用頻率最高。其他兩種方法在特定目的下也可以使用,但在選擇時要慎重考慮,必須根據委估無形資產的類型、評估目的、評估原則、評估前提以及所處的市場環境等情況綜合確定。此外還要加強項目負責人、評估機構對評估方法的監督,并且最好多種方法并用,以提高評估質量。對于委估的相對重要的資產,可以采用項目小組討論法確定評估方法以降低個人的判斷風險。
(2)對評估參數指標的質量控制。評估方法不同,對應的評估參數也就不同,而具體評估參數的選取又有多種確定方法,也會影響評估結果。無形資產評估最常用的是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在一定情況下也使用,這三種方法參數的選擇應當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收益法下,三個關鍵參數的選取是重點。首先,要合理分析委估無形資產所帶來的收益,即超額獲利能力,綜合其所處的經濟市場環境合理預期其未來變動,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與之配套的資金數量、規模程度、現金流量、預期的風險及時間價值等因素,合理確定收益期限;其次,注意收益額的計算口徑與被評估無形資產折現率口徑一致,不能將其他資產帶來的收益誤算到被評估無形資產中;再次,要充分考慮法律法規、宏觀經濟環境、技術進步、行業發展變化、產品替代更新變化、企業經營管理等因素對無形資產收益期、收益額和折現率的影響,當與實際不符時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
2)市場法下,首先,要注意被評估無形資產符合市場法的運用前提,確定具有合理的比較基礎的類似無形資產的交易參照對象,搜集并參照以往交易信息;其次,根據相關的變化因素進行調整,例如所處的經濟狀況、行業發展情況、交易狀況以及影響價值的各種因素差異,再確定評估值。
3)成本法下,注意根據現行條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無形資產所需的全部費用(含合理利潤和資金成本)確定評估值,并且注意合理扣除實際存在的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
(3)對完善評定估算以及復核工作底稿的質量控制。經過以上幾個環節形成了初始的評估結果,但是最終出具的評估報告上評估結論的形成需要評估師對多個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斷,此環節方面質量控制主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應當建立健全機構內部的質量控制制度,確定不同的審核級別,分別由不同的人員對評估過程、參數選取、結論等進行必要的審核。
二是對評估方法、參數選取等選擇的理由、依據等每一步都形成詳細的工作底稿以備評估工作人員進行查閱及形成價值判斷,同時也方便評估機構進行層層質量監管,進而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三)報告階段質量控制系統的構建
完成無形資產評估業務后,還要編寫無形資產評估報告書,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次評估的質量狀況,也是對整個無形資產評估過程方方面面的總結,其書寫格式、應當涵蓋的內容等最為直接地反映了評估機構的管理和業務水平,此階段質量控制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對報告書內容方面的質量控制
出具給委托方的評估報告應當遵循一定的標準,即滿足《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對評估報告最基本的有關格式、內容、評估基準日、資產特性、產權以及評定測算方面的要求,做到有章可依。
2.對出具的評估報告加強公允性、客觀性及獨立性方面的質量控制
一項評估任務的完成是以最終出具的評估報告為標志的,也就是說評估報告是此次評估工作的終極表現形式。委托方及相關各方往往為了自己某方面的利益而試圖通過改變評估報告的某些內容,從而影響評估報告的公正性。在這種情況下,評估機構要更加堅定地堅持公允、客觀、獨立的評估原則,以保證評估質量。
3.對出具評估報告后復核方面的質量控制
評估報告的撰寫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涵蓋的內容要全面,正式交給委托方之前還要經過專門的審核專家對評估工作底稿及報告進行層層審核。同時應當認真執行重大爭議項目專家再復核制度來保證評估質量,應當重點加強對評估方法合理性的審核、評估報告規范性的審核、出具的結果準確性的審核以及手續完備性的審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