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資產管理風險點及防控措施
時間:2023-10-10 15:5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資產管理風險點及防控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資產風險管理;跨越式發展;信用合作社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逐步提高,資金結余如何使用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面對這一現象,各類金融機構爭相推出不同形式、不同利率的理財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資產管理理念逐步升溫,成為金融機構總體業務中最重要的業務之一。然而資產管理在讓雙方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存在巨大的風險,以陜西省農村信用社為例,目前資產風險管理還存在諸如同行競爭激烈、業務資金規模大、法律不健全等問題,需要通過有效手段解決這些問題,加強資產管理,降低風險,有效保證雙方能夠最大程度獲取最大利益。只有進一步加強資產風險管理,才能夠實現信用合作社跨越式的發展。
一、陜西農村信用社資產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同類企業之間競爭激烈
由目前金融投資市場來看,各類金融機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熾化,尤其在資產管理方面所呈現出的競爭更為嚴重。為了吸引客戶理財投資,各金融機構紛紛提高利率,用高理財收益保證客戶投資率。陜西省農村信用社在產品結構單一、利率定價機制反映遲緩的情況下,被迫提高自身理財產品利率,只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客戶選擇自己企業進行理財,而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吸引并維護了客戶,卻為自身的利潤成長增加了風險。
(二)相關資產風險管理法律不健全
資產管理風險日益擴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國關于資產風險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無法從法律的角度為陜西省農村信用社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提供應有保障,導致金融機構只能憑借經驗與運氣開展業務,并且由于近些年來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促使資產管理所涉及的業務資金不斷擴大,缺少法律法規監管下的金融機構在面對高額利潤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風險。
(三)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
信用社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服務于民,為農民群眾提供最完備的信貸服務,幫助農民群眾實現自主創業,從60年的發展變革中可以看出,多次改制后的陜西省農信社其主旨服務理念沒有改變,但卻背負起沉重的債務包袱。這是特定歷史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卻成為當今陜西省農信社資產風險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巨額債務使農信社在20年內都無法自我化解,也導致陜西省農信社資產風險管理難度加大,遲遲無法解決債務包袱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結果將是極易造成農村金融內部系統崩盤,最終危機整體農信社乃至相關金融體系。
二、加強資產風險管理的措施方法
(一)健全合同制度
任何行業都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作為基礎,保證行業利益的同時監督行業行為。陜西綏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目前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想要提高利益的保護,可以從健全與客戶的合同制度做起。首先與投資者簽訂合同,在募集資金階段保證投資者利益,其次就是與貸款方簽訂一套完善的合同,盡量避免合同出現漏洞,參照《合同法》相關條款保證自身利益,這樣是目前降低資產風險管理的最佳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二)完善流程管控
完善資產管理流程管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減少利潤損失。在陜西省農村信用社的資產風險管理中,要保證資產管理的每一步都做到有理有據,有合同可依,從募集資金階段開始就要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屬于閑置資產,可以完成規定時間的理財計劃,另外在發放貸款中更要針對貸款人進行系統審查,保證貸款人有能力按規定還款。只有完善每一步流程的管控,才能有效資產管理風險。
(三)聘請專業理財顧問
聘用專業理財顧問對客戶實施“一對一”的專業理財服務,根據客戶自身情況與需求,制定出令客戶滿意的理財方案,幫助客戶實現理財愿望。優秀的理財顧問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也會將公司的風險降至最低,合理化的理財方案不僅能夠讓客戶獲得利益,也能夠保證企業利益最大化,因此專業理財顧問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客戶與公司實現雙贏,也在另一方面加強了公司的資產風險管理。
(四)完善農戶小額信貸、風險防控機制
農戶小額貸款已經發展成為地方基層銀行的主要業務,隨之銀行風險不斷增加,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勢在必行,因此,必須建立有效風險防控,加強資產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立健全風險防控的預警機制;二是建立誠信機制;三是加強資產管理制度化保障;四是完善小額信貸業務發展流程規范化,以上就是對于完善小額貸款、風險防范機制的措施。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資產風險管理,無論是從投資者還是金融機構的角度,還是作為借貸方,都能夠從中獲得收益,由此可見,資產管理風險的合理規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三方最大化的實現利益增長,達到最為理想的雙贏模式。更為主要的是,加強資產風險管理是實現信用合作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于海.關于我國銀行業資產風險管理問題的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3):3.
[2]彭嘉慶.積極推行資產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04,(8):34.
[3]林喜耀.陽江建行擬試行資產風險管理[J].南方金融,20044(2):45.
關鍵詞:資產管理公司;角色轉變;稅收風險;應對方法
一、新形勢下資產管理公司的角色轉變
1999年,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AMC在國務院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相繼成立,并規定存續期為10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1999年至2000年,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先后收購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1.4萬億元,使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次性下降近10 個百分點。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8663.4億元,其中現金回收1805.6億元。到2009年,10年的存續時間已經到期,資產管理公司必須進行業務改革,對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按照財政部的思路,AMC商業化轉型將分幾步走,首先是政策性不良資產與商業性不良資產的清分,然后是財務重組.股改.上市。按照財政部的思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已經完成股改,其他三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改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從此,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從政策性公司進入到市場的大潮中,按照商業化的模式進行獨立經營。
二、資產管理公司面臨的稅收挑戰
1、資產管理公司以往的稅收模式
在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時,國有四大管理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處置相應銀行的不良資產而設立,所以其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執行的文件為: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信達等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0號。主要內容為:
(1)對資產公司接受相關國有銀行的不良債權,借款方以貨物、不動產、無形資產、有價證券和票據等抵充貸款本息的,免征資產公司銷售轉讓該貨物、不動產、無形資產、有價證券、票據以及利用該貨物、不動產從事融資租賃業務應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
(2)對資產公司接受相關國有銀行的不良債權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
(3)對資產公司接受相關國有銀行的不良債權,借款方以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抵充貸款本息的,免征承受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應繳納的契稅。
(4)對資產公司成立時設立的資金賬簿免征印花稅。對資產公司收購、承接和處置不良資產,免征購銷合同和產權轉移書據應繳納的印花稅。對涉及資產公司資產管理范圍內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持有人變更的事項,免征印花稅參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無償轉讓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24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5)對各公司回收的房地產在未處置前的閑置期間,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資產公司轉讓房地產取得的收入,免征土地增值稅。
(6)資產公司所屬的投資咨詢類公司,為本公司承接、收購、處置不良資產而提供資產、項目評估和審計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從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國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稅收上出資政策性資產享受免稅的優惠,同時,由于在處置資產時,一般均為虧損,所以一般也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
2、新形勢下資產管理公司的稅收模式轉換
在資產管理公司存續10年中,其核心業務逐漸從處理對口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即政策性業務轉換到收購在同等市場條件下對各個商業銀行通過市場模式進行商業化操作收購,到現在,資產管理公司對成立初的政策性資產處理基本進行完畢,對商業化運作的模式一直在探討中,同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從2010年開始,逐漸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到現在,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也在逐漸進行中,同時,四大管理公司在股改后的幾年內醞釀上市,在這種條件下,資產管理公司從政策性資產運作到商業化資產運作過程中稅收問題就會逐漸凸顯出來,即從以前的免稅模式下進入到全面按照中國現行稅法繳納相關稅費。
3、資產管理公司在現階段面臨的稅收風險分析
現階段,由于資產管理公司的員工缺乏稅收法律和稅收法規的相關知識,對稅收法規和稅收相關法律不了解,主要面臨以下風險:
(1)公司內部人員對稅法知識模糊,納稅意識淡薄:由于長時間享受國家的免稅政策,從而導致公司的員工對稅收的政策法規知識不了解、不關注,使得公司員工對依法納稅的觀念比較淡薄,從而在意識形態中形成少繳稅、不交稅的風險。
(2)公司的日常經營決策和日常經營活動沒有考慮稅收因素的影響:由于沒有很好的納稅意識,從而導致公司在日常經營決策和日常經營活動中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稅收法律法規的影響,增加了公司在日常業務中無意識的偷漏稅風險。
(3)在日常會計處理工作中缺乏對稅務事項是否符合相關會計制度或準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控制:長期以來,資產管理公司由于一直享受國家的免稅政策,使得公司在制定財務制度及相關文件中,缺乏對稅務風險的認識,從而導致在財務處理上沒有考慮或者不全面考慮相關的納稅事項,從而導致偷稅、漏稅的風險。
(4)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不能很好的符合稅法規定:在日常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過程中,由于對稅收法律的法規不明白、不知曉,從而導致在稅收申報和稅款繳納過程中,沒有很好的遵守相關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造成少交稅款、不交稅款、延遲繳納稅款的問題,從而可能引起企業支付相應的稅收罰款及滯納金的風險。
(5)公司在日常的稅務登記、賬簿憑證管理、稅務檔案管理以及稅務資料的準備和報備等涉稅事項不能很好的符合稅法規定:按照稅收法律及稅收法規的相關要求,公司應該對日常的稅務登記、賬簿憑證、稅務檔案以及稅務資料進行合理的準備和報備,但是由于公司的內在原因,不能對以上資料很好的管理,從而引起相應的稅收風險。
(6)在公司的日常控制中,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稅務控制,導致出現稅務風險后不能很快的發現、識別,從而導致相應的稅收風險。
三、資產管理公司在商業模式下的稅收風險應對
鑒于資產管理公司在現階段存在著以上諸多稅收風險因素,所以資產管理公司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很好的應對、規避相應的稅收風險,從而達到企業的經營目的。
1、在資產管理公司的稅收風險應對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資產管理公司應該建立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組織
資產管理公司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建立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組織,該組織應該具有以下機構:
(1)、在資產管理總部設立專門稅務風險管理部門,該部門隸屬于財務部,負責全公司的稅務風險管理工作,并對財務部總經理負責。在全國的分公司中設立稅務風險管理崗位,并對該分公司的財務部負責。
(2)、稅務風險管理部門應該具有以下職責及功能:建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稅規章制度;對日常工作進行管理,進行稅務風險分析,指導和監督有關職能部門開展稅務風險管理工作;建立稅務風險管理的信息和溝通機制;組織稅務培訓,并向本企業其他部門提供稅務咨詢;承擔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納稅申報、稅款繳納、賬簿憑證和其他涉稅資料的準備和保管工作;企業應建立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確保稅務管理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
2、資產公司對稅務風險的識別和評估:
企業應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內部和外部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等步驟,查找企業經營活動及其業務流程中的稅務風險,分析和描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條件,評價風險對企業實現稅務管理目標的影響程度,從而確定風險管理的優先順序和策略。企業應結合自身稅務風險管理機制和實際經營情況,重點識別下列稅務風險因素:董事會、監事會等企業治理層以及管理層的稅收遵從意識和對待稅務風險的態度;涉稅員工的職業操守和專業勝任能力;組織機構、經營方式和業務流程;技術投入和信息技術的運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情況;相關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執行;經濟形勢、產業政策、市場競爭及行業慣例;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等。
3、資產公司的稅務風險控制活動
資產管理公司根據稅務風險識別和評估的結果,在成本效益原則的指導下,對稅務風險建立合理的控制機制,全面的建立預防性控制和發現性控制機制,在內部結構和企業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轉變的時候,應該轉變稅務控制機制,必要時可以請外部專家及稅務機關的幫助,企業稅務部門應參與企業日常和重大業務的流程,從源頭控制稅務風險。完善納稅申報表編制、復核和審批、以及稅款繳納的程序,明確相關的職責和權限,保證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符合稅法規定,企業應對于發生頻率較高的稅務風險建立監控機制,評估其累計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4、資產管理公司的稅務信息與溝通。
企業應建立稅務風險管理的信息與溝通制度,明確稅務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遞程序,確保企業稅務部門內部、企業稅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企業稅務部門與董事會、監事會等企業治理層以及管理層的溝通和反饋,確保與外部如中介機構及稅務部門的及時溝通,發現問題應及時報告并采取應對措施。將稅務申報納入企業計算機控制系統,建立稅收申報日歷,確保在稅收申報期內納稅申報各項稅收,如果沒有及時申報,申報系統應該及時提醒。
5、內部監督
企業應該定期對稅務風險管理制度進行評價和完善,通過對整個業務流程的監管,從而達到將稅務風險降低到企業可控的層面上來。
四、資產管理公司對稅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工具
企業有了很好的風險防控系統,但是沒有很好的風險防控的方法工具也會產生重大的問題,常用的風險防控的主要工具有:
1、風險承擔策略:主要是指資產管理公司對企業不重大或者未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風險承擔。
2、風險規避策略:主要是指資產管理公司對企業識別出來的重大風險作出回避、停止和退出的策略,避免成為風險的所有人。
3、風險轉移策略:主要是指資產管理公司將風險通過合同或者服務保證書或者風險證券化的方式將企業面臨的風險轉移給別人,從而來規避企業的風險。
4、風險對沖策略:是指企業通過各種手段,引入多個風險因素或者多個風險,使得這些風險能夠相互對沖。例如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
資產管理具有系統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財富的增長以及理財需求的提升,資產管理成為了金融體系中快速發展的一個領域,并且其作用日益@著,甚至已經成為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領域。資產管理領域成為了國內僅次于銀行、具有跨界特征的金融“子行業”,締造了一個所謂的“大資管時代”。
資產管理規模持續快速擴張,已十分巨大。根據證監會副主席李超的數據,金融子行業相關資產管理規模總計約為88萬億元,由于在實際運作中,存在著部分資管產品之間互相借用、產品互相嵌套、交互持有等重復計算因素,剔除后我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元,約為2016年GDP的80.8%。雖然與英美等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比較而言,資產管理規模占GDP的比重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從自身規模上看,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非常巨大。我國資產管理的行業分布結構見圖1。
資產管理運作存在跨界融合的特征。國內資產管理的運作存在諸多跨界操作的狀況,“銀行+信托”“銀行+證券”“銀行+信托+證券”“基金+信托”等互為通道、交互嵌套和跨界融合十分普遍,本質上形成了日益深化的綜合化或混業化經營,而國內目前仍然是分業監管體系,這就導致了混業經營模式與分業監管體系的制度性錯配。在這個過程中,存在部分金融機構主動跨界創新、刻意規避監管、深化跨界套利等行為,在加上監管體系自身的分業監管、監管標準以及監管執行等方面的差異,導致資產管理領域的風險逐步顯性化,并且風險跨界傳染的可能性大大加強,存在潛在的空間維度系統性風險。
資產管理是銀行部門重要的業務延伸,顯著提高了銀行部門與整個金融體系的關聯性。除了銀行體系自身超過26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銀行體系之外的部分資產管理實際上是銀行業務的延伸,部分業務是以資產管理為名、行信用業務之實,這使得國內的銀行表外業務以及銀行與其他金融子行業的合作仍然帶有“銀行的影子”,或者說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影子銀行”。在資產管理發展中,銀行部門的內在以及內外關聯性明顯提高,而關聯性則是考量系統性風險及應對最為顯著的一個指標。
資產管理領域的風險點
由于我國貨幣金融和監管環境在過去幾年中相對寬松,銀行、信托、保險、基金等子行業發展迅速且呈現出跨界融合發展的趨勢,我國的資產管理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該過程中,資產管理領域確實存在兩大風險點。
非標準產品盛行
這實際上是非標產品與標準產品的關系問題。不管是新近的《意見》,還是此前的監管實踐,對于資產管理領域中的非標準化資產投資都持審慎態度。信貸資產、信托收益權、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悉數被銀監會的8號文納入到非標準資產之中。
就監管當局較為審慎的態度和政策而言,非標資產之所以盛行,其原因更加值得注意。首先,非標產品的監管整體是弱監管狀態。從監管實踐的角度看,我國對于金融行業的微觀監管是較為嚴格的,這使得我國金融體系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也基本安然渡過。但是,微觀監管的趨嚴可能使得金融機構不得不收縮其相關業務,或者采取積極創新和主動規避的策略,非標產品就是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創新的重要結果。由于金融監管的相對滯后性,使得非標產品在場外市場受到的監管相對更少,整體呈現相對較弱的監管態勢,特別是國內缺乏統一的資產管理監管體系,導致了金融機構具有規避監管的空間,最后形成了非標監管相對滯后以及缺乏統一監管框架的狀況。
其次,標準化產品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非標產品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標準產品發展的問題,非標準債權的迅猛發展源于標準化的債券品種相對缺乏。在一個缺乏統一監管體系的債券市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標準化產品的供給整體是有缺陷的。比如,國債收益率曲線可能還有完善的空間,直到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我國才實現3個月期國債的滾動發行。2016年12月,我國甚至出現了國債期貨跌停的情況,使得無風險資產國債變成了典型的風險資產,其中反映出的是我國債券市場的深度不夠,包括無風險利率以及信用利差的市場定價機制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在監管非標產品的同時,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做大做好標準產品。
表外業務信用化
資產管理最為本質的特征就是表外業務,金融機構從事資產管理實際上賺的是管理費,資產管理機構本質上并不像銀行表內業務一樣經營風險。對于銀行而言,表內業務屬于間接金融,而資產管理業務屬于直接金融,兩個業務最為重大的影響在于對資本金以及其他微觀監管指標的約束上。業務本質以及監管標準的差異使得表內表外業務出現了兩個重大的趨勢。
一是表內業務表外化。金融機構競相將表內業務轉化為表外業務,主要目標就是規避監管,這導致了非傳統信用業務的蓬勃發展。比如,國外的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相對獨立,成為“平行銀行體系”,而國內的影子銀行很大程度上是“銀行的影子”。此前十分流行的信托收益權、買入返售以至應收賬款投資等業務實際上是與非傳統信用業務緊密相關的。非傳統信用擴張與傳統信用的行政性調控是相關的,比如,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的資金需求是十分強勁的,但是,調控之后的傳統信用渠道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導致的結果就是“迂回”進行。
二是表外業務信用化。理論上,資產管理是一個專業的中間業務,不應該涉及管理主體機構的信用問題,但是,在一個信用體系不健全的金融體系中,如果不嵌入金融機構自身的信用,那么資產管理業務的開展就十分困難。為了保障業務的開展以及作為風險暴露的管控方式,資管管理主體經常(此前甚至是一直)以自身的信用來承擔本應由市場決定的信用風險,承擔起了不應該承擔的剛性兌付責任,這個趨勢的結果就是剛性兌付盛行于金融市場。該格局也使得資產管理領域更加注重收益的潛在保障和兌付的剛性保證,但同時資金使用方的信用利差可能被低估。最后的結果是資產管理機構(包括銀行)從一個資產管理專業中介變為資產負債信用中介。
資產管理監管的新趨勢
面對日益強大且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子行業”,金融監管當局看到了其中的風險,相關當局亦對風險進行了相應的管控,票據空轉、買入返售、信托收益權等都受到了較為嚴格的治理。本次《意見》在資產管理的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管理中介與信用中介、投資范圍與限制范圍、風險防控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舉措,對于完善資產管理領域的監管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
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從界定上說,資產管理業務是一個典型的直接金融范式,資產管理公司在其中主要賺取管理費。但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部分資產管理業務都涉及到了金融機構的表內業務,比如銀行表內理業務,這使得資產管理的邊界被混淆。此次《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明確為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所謂的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管理中介與信用中介。從本質上說,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個資產管理中介。但是,在現實的運作中,資產管理公司往往成為了一個信用中介,承擔了承諾保本收益、進行收益保障、剛性兌付、隱性擔保等非市場化的責任。《意見》要求,當金融機構開展名為代客理財、實為承擔兌付責任的資產管理業務時,要適用資本約束機制,實際上要變成一個真正的信用中介。如果是一個管理中介,那么要求嚴格禁止剛性兌付、禁止資金池、禁止關聯交易,要求產品期限與所投資產存續期相匹配,并強化投資者適當性以及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實施。
投資范圍與限制范圍。本次《意見》對于資產管理的投資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投資范圍上,固定收益類資產、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公開發行并上市交易股票、未上市股權、金融衍生品和境外資產都被納入了資產管理投資的“正面清單”。在限制范圍上,《意見》嚴格要求資產管理產品對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的投資,允許發專門產品,投資于其他非標產品,需要限額管理與禁止期限錯配,逐步壓縮非標資產規模。
風險管控問題。在資本約束與風險準備上,《意見》在資產管理領域的風險防控上最為重要的政策是,要求資產管理機構建立好資本約束機制,按照產品管理費統一計提10%的風險準備金。《意見》并沒有對資產管理業務的資本金要求提出具體的建議,但是,根據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也將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之中,未來表外業務的資本金約束機制可能會隨之出臺。在杠桿倍數與集中度上,《意見》對結構化產品的杠桿做出統一限制,抑制高杠桿操作,同時,單只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資管產品凈資產的10%(私募產品除外),全部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的市值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者基金市值的10%。
從資本金監管看,我國金融體系子行業的宏觀審慎管理逐步呈現出微觀監管標準強化特征,特別是強調了資本金的重要性,“資本為王”的邏輯在過去幾年的監管中實際上是被強化了。以資本約束來抑制金融發展的過快膨脹對于宏觀審慎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工作,但是,從微觀主體發展角度來說,這實際上對于金融機構未來的擴張施加了較為顯著的壓力。
資產管理監管未盡的任務
過去幾年中,我國監管當局針對資產管理領域的風險提出了較多的應對舉措,特別是2016年以來,保險、銀行等監管主體都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或征求意見稿,此次央行主導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亦是較為及時的政策舉措。但是,整體而言,對于資產管理領域的監管仍然具有較大需要完善的空間。
全面監管。一定程度上,資管管理領域的機構與監管主體進行了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但是,由于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的制度性錯配,使得資產管理領域的部分業務可能未被及時納入監管體系之中。本次《意見》明確了資產管理的范疇,這對于踐行全面監管或監管全覆蓋是重要的舉措,有利于減少監管漏洞和監管空白。但是,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的制度性錯配對于全面監管仍然是一項長期的挑戰。
統一監管。資產管理幾乎涉及到了國內所有的金融子行業,但是,在分業監管體系下,統一標準一直是監管體系的體制性瑕疵,各個監管主體對于資產管理的管控力度及其微觀監管標準的約束都存在差異。即使在本次的《意見》中仍然可能存在微觀標準不統一問題,《意見》中指出固定收益類、股票及混合類、其他類產品的杠桿倍數分別限定在3倍、1倍、2倍,對于結構化產品優先和劣后的杠桿倍數設置中固收類、股票類、其他類分別為3倍、1倍和2倍。但是,銀監會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化安排可能持保留意見,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資產管理監管機制。
統一監管需要考慮到監管組織機構分工和監管目標實現的平衡,需要特別凸顯功能監管。目前,我國是分業監管體系,近期內實現一個統一金融監管組織架構的可能性并不大,這就要求以“一行三會”為主的監管主體須形成一個分工合理、標準統一、協調有效的資產管理監管機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資產管理的功能監管。在機構監管、行業監管的基礎上,需要關注功能監管,以緩釋混業經營趨勢和分業監管體系的制度性錯配。
基礎設施。資產管理領域發展迅猛,跨界特征亦十分明顯,但是,針對資產管理監管的基礎設施仍然是不完善的。第一,法律制度規范存在不健全甚至是適用混亂的現象,亟待建立全國統一的資產管理制度規范。第二,資產管理分布于不同的金融子行業,整體存在相對分離的狀態,這使得資產價值、風險定價、資產負債匹配以及投資者保護等存在重大難題,亟待建立統一化的資產管理市場體系。第三,金融綜合統計不完善,使得不同部門的資產管理業務交叉狀況無法獲得全面洞悉,無法推行具有針對性的跨界風險防控,亟待建立全國統一的金融信息綜合統計系統。最后,資產管理既涉及高凈值客戶,也涉及眾多的中小投資者,但是,投資者保護機制并未健全,資產管理機構被迫陷入剛性兌付的泥潭之中,亟待建立一個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監管有力、保護得當的投資者保護機制。
[關鍵詞] 財務風險;風險防控;風險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4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5)05- 0010- 02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得到了迅猛發展,但隨著社會主義改革進程的加快,企業經營面臨著嚴重挑戰。財務風險就是企業要面對的首要難題,建立有效的財務制度,掌握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規律,防范未知的財務風險,使企業在競爭的大環境中贏得先機,從而實現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以下就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解決提出一些相關的方法和建議。
1 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
1.1 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成因
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借助于企業內部的團隊合作,一個優秀的企業團隊會給企業帶來高效的發展,獲得巨大的效益。與之相反,一個內部結構不合理,人才體系結構失調,財務管理不規范,運作形式不符合市場發展形勢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而由企業內部團隊結構不合理導致企業運行出現問題也是財務風險頻發的原因之一,以上這些不利的因素如不能及時避免,發展下去就會造成企業的財務違約運營出現問題。所以企業財務風險也是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市場形勢不斷優化其運行機制,如果不能緊跟形勢,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會遇到困難,企業內部不能很好規劃財政的分配,各部門運行機制不會相互協調,沒有有效的控制資金走向的監督部門,沒有合理的監督機制,造成資金的監管不嚴,審計不到位,企業資產流動性差,資本結構不合理,財務的規劃不合理,權責不分最終使企業內部的運行機制混亂,資金流動不暢,這些都是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內部因素,也是防控企業財務風險的著力點。
1.2 企業財務風險外部成因
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在市場中擁有的競爭優勢與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息息相關,但因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企業在運營時要隨時把握市場動態,關注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運營也要符合客觀市場經濟形勢與發展規律,企業在制訂相關的發展規劃和財務計劃時要確認準備資金是否充足,是否能根據市場的諸多可變因素做出相應的準備,并能跟進政府部門的政策變化和導向,這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許多企業在發展初期都有比較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逐漸由于不能滿足市場環境、政府政策、群眾需求、經濟規律的要求,不能合理地跟隨市場步伐定位企業發展腳步,最終導致企業庫存積壓、銷售受阻、資金鏈斷裂,出現嚴重的經營危機和財務風險,最嚴重的甚至可能面臨被收購和破產的命運。
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等原因,企業的財務風險還受匯率的影響,在有外匯收入和支出的企業的財務,會承擔隨著匯率的變動而帶來的財務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大,匯率帶來的財務風險可能會更多,這就要求企業認真關注時事動態對各國的金融政策的影響,做到隨機應變。在一些地區,地區的通貨膨脹等原因也會使企業的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加大。
2 企業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危害
2.1 企業生產能力下降
企業財務風險是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無法避免的,因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擴大生產規模,延長企業本身的生產鏈條,深化深加工技術,與其他企業進行融資,這些都會使企業本身面臨財務風險。企業風險是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客觀存在的,在一個企業面臨財務風險的初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和規劃企業的財務運行情況,及時拯救企業財務所遇到問題,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鏈的斷裂,可能造成原料供應無法滿足正常成品的產出,導致其企業的生產能力下降。
2.2 企業運營出現危機
企業出現生產能力下降是經營危機的初期,在初期階段如果企業沒有控制財務危機,伴隨其發展的下一階段是其經營出現問題,當資金鏈條出現斷裂時,企業自身的財務運作無法正常協調或者財務部門沒有能力為企業生產補充更多的資金,企業就會面臨財務風險。企業首先考慮的就是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其他一些合作伙伴也會對當前企業出現的問題予以評估,評估該企業是否在注資后就能轉危為安,并使注資企業能從中謀取利益。如果發現繼續提供資金或者原材料源也無法滿足企業正常運營時,其企業的合作伙伴就會放棄與其繼續合作,這時的企業就會出現經營危機。
2.3 企業面臨破產威脅
面臨經營危機的企業,在無法調集更多資金,調節生產模式,改革企業財務制度,以解決當前企業面臨的窘境時,等待其的結果就是被收購或者破產的威脅。當企業被收購時企業就需要進一步整改,新的注資企業會重新調整企業生產方式,重新設立崗位和選擇人員。一旦企業無法被收購,等待企業的命運就是破產,宣告破產的企業會有銀行接受進行拍賣或者產業調整。這樣,一個企業就會因為內部資金協調不力,不能很好地制訂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不能夠適應廣闊的市場環境,使企業本身陷入財務風險的泥潭,最終被市場淘汰。
3 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與管理
3.1 加強內部流動資金監控
對于企業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并不是在深陷財務風險時扭轉局勢而是從源頭上控制和預防財政風險,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要時刻將財務風險防控這一理念深入在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時刻謹記制訂合理的企業發展規劃,綜合考慮與企業發展機關的各方面的問題,關注企業產品的市場形勢和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對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是否有影響,而根據市場和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或發展做適當的調整,預防企業財務風險。預防企業財務風險首先是確保企業有充足的后備資金,企業在面臨財務風險時就有很長時間的緩沖,就可以重新進行企業的資產評估,對企業財政調整做出相關的規劃,使企業擺脫財政風險的困境。
在企業有充足的后備資金的前提下,加強內部的流動資金監控,對于應用于各種項目的資金都要有明確的方向和一定的限額,做好項目策劃書,預測項目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同時當一個項目出現問題時,不要盲目地向該項目注入大量的資金,一定要對項目進行有效的評估,確定注入資金的必要性,同時要確保企業正常經營的資金不受干擾。這樣就能很好地預測企業發展所遇到的財務風險,采取措施解決掉這些問題,使企業在競爭之中獲得最大利潤。
3.2 調整生產模式和資產管理
如何能確保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讓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有良好的競爭優勢,獲得高效的經濟效益。規范化的生產模式和正確的企業資產管理是其獲得利潤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資產管理機制,加強企業財務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使財務人員將預防財務風險的防控意識放到首位,加強資產管理的監督,監督財務在實際應用的效果,嚴格管控資金流動與應用,定期核算財務的流通,以保證企業財務體系的健康運行。
同時在企業進行經營時要落實一系列的優化調節措施,進行合理的產業調整重組,在進行產業拓展時一定要進行合理的計劃評估與預測,以防止產業鏈條過長給企業帶來壓力。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將企業進行聯合,構成大型企業集團,以提高對抗項目進行時其他不利條件帶來的沖擊的能力。制定詳細的財務審核流程,加強對每一階段的資金流向控制,總結經驗。構建和健全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財務的適應能力,增強企業財政人員的防范意識,保證財務能夠有序健康發展,確保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和預防財務資金在市場資本環境中流動可能面對的風險,使企業充分適應社會發展浪潮。
3.3 適應市場需求,積極迎接挑戰
適應市場需求,積極迎接來自市場變化的諸多挑戰,把握市場走向和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量,了解競爭對手的生產動向,完善企業自身產業結構,防控企業財政危機,加快人才培養速度,完善企業產品銷售網絡,加強企業產業鏈條強度,不要一味追求企業發展的眼前利益和涉及范圍的廣闊。要確保在延伸企業鏈條時資金準備的充足,使企業產品更加多樣化、豐富化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企業要充分加強在所要經營的項目前后所要面臨的風險,并事先做好防范應急措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要追求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就要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發揮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緊跟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步伐。這樣的企業才能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才能在競爭中收獲利潤。
4 結 語
對于如今市場浪潮中的眾多企業,要在競爭之中取得優勢就要不斷地開拓創新,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創新產業模式,創建自己的品牌,優化人才管理。對于企業的財務資金有合理的規劃,建立良好的財務管理組織,強化財務預算,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財務風險降到最低。只有一個有活力的企業才會在競爭之中占得優勢,才能讓企業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永滿.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控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
[2] 林新梅.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與管理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
(3).
[3] 關勇.淺談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2).
[4] 馬曉玲.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管理[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6).
[5] 周煉軍,王璐.淺談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及防范[J].財會通訊,2011(8).
[6] 晏麗軍.試論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J]. 中國外資,2013(15).
[7] 吳曉峰,岳國慶,呼延文娟.淺析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探識與防控[J].經營
關鍵詞:風險管理 地方高校 固定資產內部管理 創新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在固定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績效考評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上尚缺乏深入研究,只是被動地執行財政等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規定,缺乏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致使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何規避地方高校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管理不善帶來固定資產損失的風險,值得地方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視。
一、地方高校固定資產內部管理體制存在的風險
(一)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缺乏風險反饋機制
長期以來,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著“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未樹立起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的觀念;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防控措施。大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按照《教育系統固定資產審計實施辦法》對學校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增加、減少、使用效率進行審計,或是審計手段落后、監控力度不夠,尚未形成風險反饋機制,無法及時規避地方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風險、決策風險、財務風險等潛在的風險。
(二)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大多數地方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缺乏統一領導,由后勤管理處、財務處、實驗中心、圖書館等多個部門分頭管理,由于缺乏協調與溝通,使得職能部門之間出現相互扯皮、相互推諉的現象,造成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相脫節。此外,很多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國有資產損失
1.固定資產購置缺乏統籌規劃,資產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高校固定資產購置未能與學校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相契合,沒有制定與資產購置相關的申請、審批、采購、驗收、入賬、領用等一系列環節的規范程序。在預算申報時,對固定資產購置缺乏可行性論證,申購計劃審批不嚴,未能結合本院系的教學和學科特點來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強化自己的辦學特色。在設備采購方面,表現為各院系不是為了學科發展的前瞻性和實驗開發的系統性而采購,導致大量設備閑置。同時由于缺乏資源共享機制,閑置的設備無法得以有效利用,造成整體短缺與局部閑置并存。
2.固定資產日常管理制度落后,導致使用效率低下。具體表現在:一是缺乏對資產的權益管理。未按照相關規定辦理固定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及擔保手續或者對出租、出借的固定資產長期不收取使用費,資產被無償使用,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二是資產轉移、出售、轉讓及報廢制度不健全。單位內部人員崗位調整或機構調整未辦理資產轉移手續,導致固定資產賬上登記的人與實際使用人不符,甚至有的教職工在離職后仍繼續占用固定資產,造成資產流失。在資產報廢方面,許多地方高校缺乏正規合理的手續,導致固定資產賬賬不符、賬實不符。三是未嚴格執行定期清查盤點制度和對賬制度。
3.會計核算不準確導致固定資產價值虛增,引發財務風險。地方高校在擴展辦學過程中,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除了少部分財政撥款外,大部分資金缺口是通過銀行貸款加以解決的。實務中,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未進行成本核算,賬面反映的是固定資產原值,不能真實體現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此外,因丟失、損壞或技術淘汰需報廢的固定資產,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造成責任難以劃分,或者因為申報手續繁瑣,大多數地方高校都未能及時辦理報廢手續,學校財務部門無法及時核銷,日積月累,造成賬實不符,固定資產價值虛增,反映出來的資產負債率較低,超過學校實際貸款償還能力,引發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基于風險管理視角的地方高校固定資產內部管理體制創新
(一)強化固定資產風險管理意識,加大審計監督力度
地方高校應當加強對校級領導、資產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和財會人員的教育培訓,增強廣大教職工資產管理意識,改變“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傳統管理觀念。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加強固定資產日常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固定資產保險制度,明確學校固定資產投保范圍,避免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損失。
固定資產管理的監督檢查不能僅僅依靠國家財政、審計部門,地方高校也應當加強內部審計的監督力度,嚴格按照《教育系統固定資產審計實施辦法》對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增加、減少、使用效率進行審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地方高校固定資產審計要對資產申購、采購、驗收、使用、報廢及資產清查等環節進行審計,以保證實物的安全完整、價值真實有效以及賬務處理的合理性,核心是要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進行審計,審查固定資產使用是否發揮出它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內部審計部門應獨立于固定資產管理和使用部門。
(二)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機構設置
為了使地方高校預算管理、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效率,將資產管理職能并入財務管理部門,成立財務與資產管理處,負責全校固定資產日常管理、會計核算管理及采購管理等相關工作。此外,應設置專門的崗位,明確崗位分工,嚴禁一人完成一項業務的全過程。必須選派技術過硬、堅持原則、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來承擔固定資產管理相關工作,同時盡量保持資產管理人員的相對穩定,不得隨意更換;還應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通過聘請專家、集中學習和自學等方式,不斷提高固定資產管理人員業務水平。
(三)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1.規范固定資產申購、采購與管理流程。地方高校應當從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角度,明確固定資產申購、審批、采購、驗收、登記及日常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具體管理要求和流程,如圖1所示。
2.實行固定資產二級管理體制。學校資產管理部門為一級管理部門,各院系、實驗中心和各部門為二級管理部門。這就要求學校資產管理在主管校領導的領導下,實行部門領導負責制;各院系(部門)應指定一名資產管理員,明確部門負責人對本部門資產負全責,部門資產管理員對本部門資產承擔管理責任,并將責任具體落實到資產使用人身上,確保資產出現丟失、損毀等情況時能夠權責清晰,責任到人。
3.建立固定資產績效考評制度。固定資產投入使用后,資產管理部門應從項目決策、項目管理、項目績效三方面定期進行事后績效考評。對考評成績良好的,今后的資產配置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或政策傾斜,對考評成績較差、資產使用率不高、浪費嚴重的,則給予相應的處罰,并縮減其以后年度資產購置經費預算。同時,應將各院系(部門)的固定資產管理情況納入部門的績效考核范圍,堅持“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對工作出色的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資和精神獎勵,對而造成固定資產流失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罰,并要求其賠償相應損失。
4.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投資、出租、出借、擔保、轉移、出售、轉讓及報廢制度。地方高校固定資產對外投資、出租、出借、擔保應當嚴格按照國家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并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對外投資收益以及固定資產出租、出借和利用固定資產擔保取得的收入應當納入單位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嚴禁私設“小金庫”。地方高校在進行固定資產管理時應及時做好使用者的登記和變更手續。當使用者發生部門調動、離職、退休等情況時,應及時辦理固定資產的轉移變更或收回手續,以免出現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的情況。地方高校固定資產的出售、轉讓和報廢應該由使用部門提出申請,學校資產管理部門進行核實批準后才能給予處置,并應遵照國家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經主管部門審核后視不同情況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或備案后處置,最后將報批后的相關資料送財務部門進行賬務處理。對其中價值較高的大精儀器設備的處置,學校還必須組織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及相關專家進行鑒定,屬實的,方可進行出售、轉讓和報廢。出售、轉讓資產價值必須經專業機構評估,相應的處置收入應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5.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定期清查盤點和對賬制度。地方高校應執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和對賬制度,至少每年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產核資,清查過程中還要同時了解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出現盤盈、盤虧的要書面說明原因,并按規定的流程進行處理以保證賬實相符;資產管理部門應與財務部門定期對賬,以保證賬賬相符。
6.改革固定資產會計核算方法。第一,“虛提”固定資產折舊。新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修訂)(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虛提”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購入固定資產時不再計入“固定基金”,新增“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計提折舊時借記本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固定資產的凈值為“固定資產”借方余額減去“累計折舊”貸方余額。如果該制度得以實施將避免虛增固定資產,確保賬實相符,減少財務風險。第二,引入作業成本法,改進學校預算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可考慮利用作業成本法進行固定資產成本核算,以作業作為成本分配對象,以各項作業的作業量及單獨確定的分配率為依據,分配歸集共同成本,準確計算各院系(部門)使用固定資產真實成本。在每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通過作業成本法計算出來的金額扣減各院系(部門)的預算項目經費,使得固定資產得以有償使用。通過作業成本法能夠讓各院系(部門)主動將閑置的資源讓出,提高固定資產使用率。
7.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把一些具有共性以及閑置不用的固定資產放在共享平臺,供給需要的院系(部門)使用,由提供資源的院系(部門)收取一定的使用費用。這樣可以節約資金,充分利用現有的固定資產,降低資源的“空閑”率,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劉麗娜.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J].現代商業,2009,(32):100.
(一)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供電公司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有電價風險、籌資風險、稅收風險等。電價風險具體是指電輸出或輸入的價值也許會發展改變,從而使公司的利潤不是非常穩定。輸出價格風險是指售電單價變動的風險,輸入價格風險是指購電價格變動的風險。電價風險屬于政策風險,也是電力行業所獨有的風險類型,它具有客觀性和不可避免性。籌資風險是每個企業都可能會遇到的風險。秦皇島供電公司需要重點關注的稅收風險主要來自固定資產增值稅進項稅抵扣、企業所得稅,只有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再加上爭取到最大限度的可抵扣范圍,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公司節約稅金。
(二)財務風險的相關因素分析。隨著電網制度的改革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電網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種類逐漸多樣化。現階段,大部分電網公司的財務風險意識和管理能力都比較弱,預警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差。財務風險絕大部分是由于內部控制不完善而導致的。內部環境因素包括籌資決策不當、投資決策不合理、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和資產管理不當可能導致的財務風險。
(三)財務風險管控問題。供電公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財務風險意識薄弱和管理能力較差、內部控制有待完善、財務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還不成體系、財務風險預警能力不強等。秦皇島供電公司至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流程。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財務風險預警還不成體系,風險管控系統性、完整性較差,不能及時、完整地反饋對完成公司各項經營目標有影響的風險因素,未能有效采取應對措施。
二、秦皇島供電公司財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風險意識,制定風險應急預案。供電公司的財務監測指標有公司經營效益、資產效率、發展能力、成本水平、現金流量、貢獻程度等。針對當前秦皇島供電公司風險意識不強的現狀,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該公司管理層和員工走出對財務風險管控的誤區。強化管理層防范風險的理念,是公司構建財務風險預警制度的基礎,是保證公司風險防范的必要條件。
(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供電公司在建立內控制度時,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的充分結合;控制要以預防為主,檢查要將常規審計和定期或者不定期審計相結合。企業的負責人應該充分意識到,要想公司經濟發展、規模擴大,就要重視對內部風險的控制。提升公司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是保障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執行力度,才能規范管理公司的內部日常事務。變革內部控制理念,加強公司內部的溝通協調,加強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價,建立科學的信息處理機制和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將直接影響該公司的財務風險管控效果。在集中核算模式下系統應關注信息傳遞的高效性、財務信息的規范化。財務部門與業務端口的關系如圖1所示。
(三)充分重視風險預警結果,及時制定應對措施。做好財務風險控制工作,必須高度重視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檢測到的結果,重點關注出現黃、紅兩種顏色亮燈狀態的指標,認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這就從源頭上避免了公司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及時向上級主管單位溝通匯報,確保公司經營目標和整體經營風險可控、在控。同時,結合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開展公司系統內供電單位主要經營指標對標工作,可以先在一個地區內進行對標,取得成效后再進一步擴大到全省范圍。通過找差距、找問題、找目標,促使下屬公司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及時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確保整個集團公司年度經營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
(四)完善財務風險防控體系。從財務的角度來講,供電公司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風險。而全面預算管控恰好與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所以應做好全面預算管理。秦皇島供電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復雜而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電量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折舊、財務費用等成本總額不斷增加。三是購電成本持續攀升,購水電比重雖同比有所提高,但增量部分主要為上網電價較高的大水電電量,公司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對風險進行研究分析,選擇適當的管理方法進行處理,只有合理平衡電量、成本、投資和效益的聯動關系,才能有效應對更加嚴格的內外部管控要求,從而保障全年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
(五)定期進行風險控制情況跟蹤,確保風險可控、在控。為強化財務風險管控,提高風險管控剛性,確保順利完成年度經營目標,應建立財務風險分析、跟蹤常態化工作機制。定期分析總結前一階段財務風險管控情況,結合當前經營形勢,合理準確評估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動態跟蹤與事前預估相結合,做好公司經營過程的事前、事中、事后風險跟蹤。加強電力市場跟蹤,密切關注量、價、費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對跟蹤分析揭示出的風險問題,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實改進,并做好總結工作,嚴防風險的再次發生。財務部門跟蹤成本預算執行情況,需要市場部、計劃部、基建部、設備部等相關業務部門的密切協作,及時處置風險,制定應對措施,才能使公司的目標得以落實。
三、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秦皇島供電公司財務風險的防控現狀,提出合理的財務風險防范措施,得出以下結論:(1)電網公司如果要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就應該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強化風險意識,制定風險應急預案。(2)定期進行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強決策的科學性;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引導和管控作用,確保生產經營的可控、在控;定期跟蹤風險控制關鍵節點及指標并及時反饋給相關責任部門。(3)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推動公司由外延式發展向外延與內涵并重發展轉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創造資產經營新績效。
作者:趙欣 鄧偉妍 單位: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秦皇島供電公司
參考文獻:
[1]高培明,侯新華.智能化發展給電網帶來的風險與防控對策[J].能源技術經濟,2011,(07).
[2]梁國棟.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電網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研究[J].商業會計,2013,(9).
關鍵詞: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事業單位
一、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存在問題與改進方向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從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開始,通過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內控體系建設緩慢、內控制度建設不健全、內控體系組成不科學等問題導致內控未能有效發揮作用。在發現問題與改進過程中應逐步建立風險監控、自我評價和風險預警系統,借助信息平臺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風險并及時化解。
(一)內控體系組成不夠全面,內控流程有待完善
內部控制是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雙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頗。現階段,我國事業單位內控意識有待提升,部分單位有制度未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崗位,相關制度建設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內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應與業務流程保持協調,例如全面預算管理應落實到業務科室,財務工作應加強事前評估與事中監督等。
應建立卓有成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與可監督、可管控的內控流程。單位主要負責人應對本單位內控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必須高度重視內控工作,全面理清內部職能、明確工作環節,加強不相容崗位分離與審批授權控制、加強預算控制及財務監管、分析總結內控風險點,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制定風險預案及對應策略,才能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
(二)內控架構設置不夠科學,內控有效性有待加強
事業單位內控架構應當依據內部控制規范,明確職責分工。有單位未成立內控建設領導小組,無重點監控與風險評估機制,未設立整改固化與信息公開機制;有單位忽視不相容崗位設置,出現合同訂立與審核不分、采購與審批職責不分等問題。事業單位特e是涉及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若沒有合理實行權責配置方案,沒有科學細化權力運行流程,就會喪失對風險節點控制,形成風險隱患。
提高內控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建立健全內控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國家財產安全穩定。應明確分配職責、合理配置人員。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組織架構、業務性質,確定內控重點和目標,確認相關部門管理職能,嚴格執行分事、分權、分崗,責任到位、責權對等,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
(三)內控信息公開機制不夠健全,自評機制有待落實
在事業單位內控體系中,信息公開機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見問題的:單位原有檔案信息和部門電子數據沒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內控信息化平臺,內控信息未定期對外公開。事業單位須充分考慮內控信息化平臺的設計和運行問題,應當依據內控規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則通過整理數據資料,保證內控信息完整,保證內控信息公開機制的有序實施。
在內控信息公開基礎上,積極開展內控自我評價也是應重視和改進的內容。包括內控建設實施與制度完善情況、不相容崗位與職責分離情況、內控管理信息系統覆蓋情況、各業務層面管理控制情況,并基于以上評價結果形成自評報告作為部門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也成為今后內控體系與實施工作改進方向,達成內控目標。
(四)內控監督檢查不夠常態化,考評整改有待提升
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定期、定點、定崗的監督檢查很關鍵。雖然事業單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部分單位負責人內控制度建設“第一責任人”意識還比較薄弱,缺乏內控知識學習。內控監督檢查需要通過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形成常態化,要在整個業務流程中時時監督檢查,不能掉以輕心。
在開展業務活動時需嚴格按照內控程序、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執行,內控專職監查人員,借助內控信息平臺發現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不斷改進完善,將風險系數控制在最低值。同時將單位和個人內控制度實施情況和檢查結果與干部任命、績效評定、年終考核相結合,加強監督與獎懲制度,及時解決問題。對內控過程中相關失職、失察部門和責任人違規行為進行追責問責,才能使考評整改成為內控制度趨于完善的推動力。
二、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目標與建設重點
(一)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目標
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目標是健全內控制度、完善內控措施、提高內控執行力、確保內控有效性,最終建成權責一致、制衡有效、運行順暢、執行有力、管理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保證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合法合規、國有資產安全使用、財務信息真實完整、監督反腐有效長效、公共服務有序推進。
內控體系建設還須嚴格遵守內控五大基本原則:1.全面性原則: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監控;2.重要性原則:重點崗位、重要項目、重大環節;3.制衡性原則:職責分工、相互制約、有效監督;4.適應性原則:緊跟法規、調整提高、修訂完善;5.成本效益原則:控制成本、擴大效益、適當平衡。
(二)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重點
制度完備不等于管理到位,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才是二者通達的必經途徑。事業單位內控建設重點應在以下四個環節,戰略制定、機構人員、內控實施、檢查評估。
1.強化內控意識,制定科學合理的內控戰略目標。加強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相關領導責任主體意識,強化政治意識,確保制度健全、執行有力、監督到位,培養良好的內控意識,打造適宜的內控環境。科學合理的內控戰略目標必須與事業單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規范事業單位業務活動,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約束和監督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效能,實現管理服務目標。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內控人員綜合素質。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施關鍵因素在人,內控從業人員應嚴守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勤奮善思、知識豐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觀,應在專業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強培訓,加強內控人員繼續教育工作,促進個人業務素質與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應科學完善內控人員考評辦法,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制定獎罰政策,激發內控人員積極性、責任感,實現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和諧統一。
3.建立健全內控制度,保障內控體系實施暢通。內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來代替,應當圍繞收支業務、全面預算、財務管理、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活動尋找內控重點,保障組織權力規范有序。科學制定內控制度,確認內控管理職能和部門關系,合理進行責權分配,保證單位內控體系科學高效運行。
4.建立內控信息系統,加強檢查整改效果。事業單位要建立科學高效的內控信息系統,減少人為差錯。將內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則融入系統中,通過分析發揮內控系統的反饋作用。信息系統的建立也將為內控監督與整改創造條件,通過基礎指標數據比較,使得風險預警、階段評價和節點整改成為可能,借助信息系統可健全內控監督制約機制,可對內控實施質量及檢查整改效果進行動態評估。
三、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制度配套與實施步驟
(一)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制度配套
1.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制度配套在單位層面上應包含內控組織機構設置制度、審批決策制度、關鍵崗位設立及輪崗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內控信息管理制度。具體如組織層級、匯報對象、工作崗位設定、工作人員要求、規則與原則標準、信息公開等。尤其是具體執行機構必須明確,內控工作范圍必須明確,內部審計與監察部門必須明確。
2.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制度配套在業務層面上主要分以下幾部分:一是預算業務方面應包括預算編制及執行制度、預算崗位責任制度、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決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業務方面應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經費支出管理制度、業務崗位責任制度、收入支出風險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備查表、收入支出業務流程表、公用經費管理辦法等;三是政府采購業務方面應包括采購管理崗位責任制度、采購申請授權審批制度、采購招投標管理制度、采購業務管理制度、采購風險管理制度、供應商管理責任制度、供應商風險管理表等;四是國有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應包括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國有資產管理崗位責任制度、國有資產管理流程、國有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業務方面應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崗位責任制度、合同風險管理制度、合同違約糾紛處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設項目管理業務方面應包括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管理崗位責任制度、建設項目管理風險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管理流程等;
3.內控體系的評價與監督方面應包括內部評價與監督制度、內部評價與監督流程等。
(二)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實施步驟
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必須加強宣傳培訓,強調其重要性。單位主要負責人應當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擔領導責任,明確工作任務及人員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溝通反饋,統籌部署。
1.明確組織保障與機構設置:成立內控建設領導小組、工作小組和辦公室,明確職責分工,編制計劃,確定流程,開展內控專項知識培訓,組織項目啟動。可請專業咨詢公司或機構指導協助,以保證體系的專業化、系統化和合理化。
2.開展風險識別與風險評估:通過設置問卷調查,結合內部調研,分析統計并對單位層面風險進行風險評估,編制風險數據表,識別重大風險。
3.梳理內控流程與監控重點:對單位關鍵業務流程進行細化梳理,了解管理現狀,發現薄弱環節,建立內控流程圖,標識監控重點。內控流程須明確圍繞預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合同管理、建設項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證內控流程的全面與規范。
4.內部控制評價與整改完善:按照監管要求及管理實踐,對內控建設實施與制度完善情況、不相容崗位職責分離情況、內控管理信息系統覆蓋情況、預算收支采購等業務層面管理控制情況進行評價,可進行內控抽樣測試,查找執行缺陷,編制內控缺陷匯總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類整改意見,直至整改優化。
5.建立信息系統與內控報告:事業單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統做為內控制度落實平臺,定期編制內控實施情況匯總表,匯總各階段、各環節實施情況,定期編報單位內控管理反饋表,每年末應根據全年內控評價及內控缺陷整改情況,編制單位內控自我評價報告,由單位內控領導小組審核報上級領導審批,同時按規定及時公開披露。
四、結語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規劃單位層面包含組織機構、決策部門、關鍵崗位、會計系統、信息系統,業務層面包含預算、收支、合同、采購、資產、建設管理等,可設置重點領域進行專項風險防控。通過全面調研、梳理業務流程、識別系統風險、選擇風險對策、確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訂完善管理制度,應充分貼合單位實際,具可操作性、可評價性。
建立框架。搭建適合本單位的內控體系框架,通過梳理財務內控管理體系,轉向預算、采購、資產、信息系統等各業務環節,再延伸到人力資源管理、單位組織架構、單位文化等單位層面。
發現風險。事業單位業務性質千差萬別,管控風險,投資風險,資金風險、資產風險等風險點各不相同。識別關鍵點、控制風險點,及時納入信息系統動態管控,及時評估整改,保證內控體系有效長效。
制定制度。風險逼人,制度先行。內控體系最直觀的成果就是各項內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學,表現在單位風險的整體把控、單位發展的良性推動、單位內部的和諧互動、單位文化的全面優化中。
評價完善。內控體系的規范長效運行,依靠監督改進和持續完善機制來保障,借助信息系統定期評價、持續修正,才能讓內控體系良好運轉。內控風險評價能幫助發現風險、評估風險,及時控制、整改、優化,解決風險。
事業單位內控體系建設按照內控標準和規范發揮作用,體現其系統性和科學性。整體策劃、找準目標、分段實施,真正使內控體系成為強化事業單位管理、提升內部治理水平的推手,從而促進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效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曉凌.關于推動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8).
[2]潘維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優化建設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