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校德育的特點

高校德育的特點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7 17:34: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德育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校德育的特點

篇(1)

 

從學生文化素養和心理素養的實際出發,完善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德育教學鏈;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創新德育手段;立足現實職業情況,借助成人教育機構,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成人高校學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一般成人高校的門檻不高,實際錄取分數較低;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起點低,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較多。教師要想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處理好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現象,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能性不大;學生由于基礎差,上專業課聽不懂,上思想政治課又沒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使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顯。

 

2.集體觀念弱,組織紀律性差?,F在的成人高校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從小備受呵護。特別是部分家境較好的學生,父母的過分溺愛、從小嬌慣使他們養成任性、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慣。導致他們集體觀念淡薄,個人占有欲強,不喜歡別人分享他們的物品,也不會去主動關心他人。

 

成人高校本身的特點是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強調學生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在學生思想建設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夠,學生形成的不良習慣沒有很大改觀,法紀觀念淡漠,違紀事件時有發生。

 

3.專業設置不適合綜合素質的需要。我國成人高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專業提升教育,它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政策。成人高校實施特殊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適應現代職業快速轉換的需要。

 

而現在所謂的人才,已不僅僅局限于高超的技能,對綜合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便包含職業道德素質。成人高校堅持專業為導向,吸引了大量學生,體現了學生與社會對職業素質的要求和形勢的變化。因此,成人高校的就業便顯得尤為重要,要達到較高的就業率,就要適應市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成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和實踐思路

 

1.以現實生活為原點,融通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德育教學璉。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預期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我國成人高校的教學用書上提到“現代職業的發展呈現專業化、智能化、復合型、創新型的趨勢?!雹偕鐣枰娜瞬乓巡粌H僅是具備專業素質的技術人才,而是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特別是需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希望耗費不多的培養費用從本企業內部就能選拔出自身發展需要的可用之才,社會、企業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給成人高校的教育帶來一定壓力。

 

成人高校除了要保障學生學到一定的實際技能,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綜合素養,因此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固然是實施德育工作的主要場所,但并非唯一場所,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一定聯系之中的,要想取得德育教育工作較好的實效性,必須融通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教學璉,使學生時時、處處受教育。

 

2.改革教育方法,廣泛宣傳,努力扭轉成人高校的不良影響。通過廣泛深入地宣傳,使社會對成人高校學生是考不上其他學校的差生的思想得到扭轉過來,切實解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對成人高校畢業生的歧視,逐逐漸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形成的一些舊的觀念。良好的校園文化宣傳對學生的思想形成也會造成一定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國的教育者幾千年前就知道這個道理。國家應該在法律、法規上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形成有利于成人高校學生升學、就業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成人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突破的一個重要環節,成人高校作為實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而學校氛圍對于成功的實施良好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提倡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專業課教師與文化課教師特別是德育課教師的教育璉條的銜接。專業教師由于注重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對教學過程中的言行舉止沒有過多要求,可能造成學生無意識的模仿,破壞整個德育教育過程。另外,家庭因素也是德育工作成敗的重要環節,對個人素養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被孩子接受,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太子”、“公主”,從而養成了他們萬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心理上不認同德育教育理論,也接受不了德育教育。所以,學校要想取得德育的實效性必須立足學生的思想實際,融通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整個德育教學璉,才能使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取得成功。

 

3.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創新德育教育手段。現代社會,瞬息萬變,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信息技術對人的素質提高、社會全面進步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成人高校的學生正處在接受新生事物、新知識的最佳時期。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同樣也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網絡的迅速普及帶來了網絡資源的豐富和網絡資源共享的便利。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掌握了網絡技術即是掌握了一門新的學習方法和生存工具,成人高校的學生在利用網絡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識。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助于學生在網上學到更多自已想學的知識。在網絡虛擬的空間里,不需要用真實的身份,能接觸到各種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大家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交流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也鍛煉了他們的合作能力。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以就業教育為基點,是我國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鑰匙。適合社會的人才不僅要技術過更,還要有優秀的工作品質,這也決定就業教育應作為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首先,必須從職業道德教育入手,圍繞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進行教育,是開啟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鑰匙。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解決的好壞是評價一個成人高校成功與否的關健,也是其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

 

其次,針對目前社會提出的復合型人才、技能與創新同時兼備等理念,我們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實施德育的環節中加入相關的行業職業法律、法規,職業案件的授課內容,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理想,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讓學生了解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應該遵守哪些行業規范,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

 

再次,針對成人高校的培養目標,改革培養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一定保障。針對就業實踐環節實施德育教育,可以成為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感受到在學校應該學習的知識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技能知識,還需要學習更多的綜合知識。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與技能素養,形成良好的職業品質,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因此,學校要立足學生特點,堅持以人為本,豐富教學內容、創新德育教育的途徑,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篇(2)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高校德育的價值取向是高校德育實踐體系中的核心問題,它不僅決定著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向和發展路徑,而且對高校德育目標的預設、內容的確定以及方法的選擇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敖逃鳛槿祟愄赜械幕顒臃绞剑鋬热菰谟趥鬟f超生物經驗(包括在社會中生存的經驗和使用、制造工具改造世界的經驗);其目的在于促進個體人的形成,促進整個人類的發展和完善?!盵2]從發生論意義和根本屬性上看,德育也是為滿足人類超生物經驗遺傳而產生,為直接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而發展的。這也如康德所說,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自己和他人當做工具,而應該永遠看做自身就是目的”[3]。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將人類適應社會生活并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各種知識與規范、技能與方法等傳授給青年一代,促進大學生朝著“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目標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德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做到目中有人、旨在育人、融入成人,不斷增強個體適應性。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首先應做到“目中有人”,這種“人”不僅是處于群體中的“類主體”,更是具有異質性、多元性、特殊性、創造性的鮮活個體。因此,要徹底扭轉“人的缺位”狀態,讓大學生“從一個被社會所消解了的抽象符號轉身為真實的存在”[4];從對大學生的主體性的忽視、無視、漠視到珍視、彰顯和高揚其主體性,在德育過程中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話語權;實現大學生從工具性存在到價值性存在的轉變,切實做到以當代大學生為基點全方位構建高校德育體系。其次,德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以人為本在高校德育實踐中就要做到“旨在育人”,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育人過程中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不斷增強其主體意識、提升主體能力、塑造主體人格,并以時代精神升華其主體精神;要充分釋放、開發個體的生命潛能和價值,培植時展所需要的獨立、創新的新型人格,最終使大學生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成為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5]。不可否認,當前高校德育實效性不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游離于學生的成長過程之外。無法與學生生活對接的德育必將是無生命的德育。因此,堅持以人為本還應回到成人之道的原點上來,把高校德育融入成人過程,將教育過程與學生成長過程結合起來并滲透其中,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發展保駕護航。高校德育要從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出發,針對其成長過程中的人生困惑和價值迷茫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把德育變成扎扎實實關心人的切身利益和成長之舉;要以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要為目標指向,從根本上提高其認識世界、改造社會和健康成長的能力。從總體上講,“目中有人”是堅持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前提和基礎,“旨在育人”是其目的和歸宿,“融入成人過程”是其途徑和手段。只有堅持三者的統一,才能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為不斷增強高校德育個體適應性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方向引領。

二、預設統一性和層次性相結合的科學目標

高校德育目標關注的是把人培養成具備何種思想道德品質的人,它決定著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任何現實的德育都是特定社會統治階級的德育,它必然要承載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制定符合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統一性目標,如我國高校德育就旨在將全體學生培養成為“四有”新人。特別是面對當前西方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和思想不斷向我國大學生滲透,以及某些霸權主義國家妄圖實現“和平演變”、大肆散布西方政治觀念,在思想政治領域進行顛覆活動,高校德育更應該在教育目標上制定統一的德育目標,體現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這不僅必要,而且完全符合高校德育自身發展的規律。與此同時,面對當代大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要和不斷增強的主體意識,高校德育目標也應凸顯層次性。因此,增強高校德育個體適應性,首要的就是關注個體、關注德育目標的個體層次性。

高校德育目標的層次性是由教育對象的層次性決定的,以個體的差異性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漸進性為依據。在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看來,人的道德發展必須經歷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漸發展的過程。因此,德育必須以人的道德認知發展規律為前提和基礎,在不同的階段制定富有梯度性的目標。在此基礎上,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指導,根據大學生的各個年齡階段和教育階段確定不同的德育目標,再把各階段各層次的德育目標整體銜接起來,逐步提高。這樣才能更加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更易為其所接受。德育目標不僅要有梯度,還應具有一定的高度,實現廣泛性與先進性、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在高校德育實踐中,可以將道德分為“圣德”與“常德”、“美德倫理”與“底線倫理”,分層次、有步驟地引導大學生從基本的道德要求向較高的德育目標邁進。例如,我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馮契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就很好地兼顧了個體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對高校德育目標的預設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三、構建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內容體系

德育內容決定德育的方向、體現德育的性質。現代高校德育內容的確定,不僅要以德育目標為客觀依據,而且要以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為現實依據。增強高校德育的個體適應性,需要著力構建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內容體系。

任何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一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我國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要求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必須以為主導。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生活環境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極力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之我國國內存在的各種等負面因素的影響,對于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的青年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因此,在高校德育過程中,首先要體現教育內容的主導性要求。這不僅不與德育的個體適應性原則相違背,反而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在當前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以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等為代表的內容體系之中。

德育內容是一個既相對穩定又不斷發展的體系,在堅持主導性內容的同時,根據實踐發展的需要不斷豐富、拓展。從增強個體適應性視角審視德育內容,就應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以及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構建多樣性的內容體系。

這種多樣性的德育內容在當前主要是在其現實性和時代性中得以彰顯。高校德育內容不應僅僅局限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而應立足于現實生活,從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從如“面對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攙扶”等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中提取生動的、直觀的素材。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具有強烈的資源意識。例如,針對當前日本將“國有化”之舉引發的民眾示威游行中暴露出的問題,德育工作者可以“當代大學生如何理國”為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討論。唯有使德育內容與生活對接,才能使高校德育更富有時代氣息、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多樣性的德育內容還源于對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發展和需要的重視。例如,針對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產生的疑惑,可以將生命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現代人心理素質教育等內容納入到高校德育內容中。又如,風險社會環境下的對學生風險意識的強化,以及把握機會、化解風險、適應與發展能力的培養等??傊?,教育者應該積極密切關注時展和當代大學生發展的新特點,科學預測發展趨勢,以急劇變化的現實世界作為生長點,以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作為結合點,不斷充實和完善內容體系。

四、探索具有針對性和主體性的有效方法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工具,也是德育內容的表現手段。根據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理,任何一種德育方法的應用,都要講究靈活性、針對性;否則,即使方法是科學的,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傳統德育中,曾出現過“一刀切”、“一律化”的簡單做法。這種方法雖然在過去人們的思想道德共性問題較多的情況下,也曾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隨著現代社會人們思想道德多樣化的發展以及主體意識的增強,這種方式方法已很難奏效。因此,增強高校德育的個體適應性要積極探索具有針對性和主體性的有效方法,不斷實現對傳統德育方法的超越。

在德育中,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征、思想特點、行為方式是選擇德育方法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也是德育方法取得實效的關鍵。比如,教育對象的性格不同,有的豪爽,有的活潑熱情,有的孤僻冷淡;不同年級學生表現出的主要問題不同,“大一新生的適宜性問題、大二學生的意識覺醒問題、大三學生的‘分流’問題、大四學生的壓力問題”[6];不同的教育對象在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活動特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選擇德育方法只能因人而異、因事而宜,突出針對性。咨詢輔導法就是一種極富個性化色彩的德育方法。它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提供更具個性化和特色化的服務,更加凸顯了德育的個性化色彩和更好地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引導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挖掘其當展潛力、滿足其成長需要等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對于“銜著鼠標出生”的新一代大學生,他們的生活方式、獲取信息方式等都與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也使得其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出現了現代特點和新的規律。對此,高校德育方法的發展必須更富現代性,手段更加現代化,增強方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融知識性、趣味性、價值性于一體的德育專題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網絡辯論賽、在線時評等豐富多彩的網上活動;經常關注學生QQ、博客、微博等的狀態,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動態;開設具有交互性、開放式的電子郵箱,針對學生比較敏感或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一對一的思想交流和價值引導,以當代大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更好地引導他們的成長。在當前,“網絡語言”和流行語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契合了當代大學生個性成長與自我意識發展的要求,正悄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恰當使用其來解疑釋惑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德無定法,只要是顯示出對道德主體的高度關注,對人的能動性、創造性、自由、自覺的重視,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的方法,都應是為我們所大膽探索、積極引進,不斷發展的。

參考文獻

[1] 龔海泉.當代大學德育史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67.

[2] 桑新民.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人類自身生產探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116.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

[4] 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63.

篇(3)

關鍵詞:高校德育;方法陳舊;地方特色;職業素養

【中國分類號】G751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1.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存在

目前,“兩課”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高校里,專業課教學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德育工作的聲音越來越弱,甚至成為了學校教育工作的點綴。這勢必造成了部分教師對德育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把德育課程看作是學校給予自己的一項不得不完的任務。同時,由于部分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缺失,在學生心中,把德育課程看成是不得不上的,毫無實用性的課程。德育工作成為了高職教育中的“花瓶”。

2.黨團成為學生評優、就業的“鋪路石”

黨團工作是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目前高校的黨團工作主要體現在吸納優秀的知識分子加入黨的組織,培養當代大學生具備高尚道德情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儲備合格人才。但是在就業難和高額獎學金的誘惑下,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出現功利主義的傾向。黨團員的身份成為了學生的必勝“法寶”和評優、就業的“鋪路石”。

3.網絡的德育功能發揮不足

21世紀網絡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普及,網絡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網絡上一些不適當、不正確的信息嚴重的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多數學生上網目的更多的傾向于聊天交友、網絡游戲、看電影和查看娛樂新聞,真正瀏覽德育相關網站的寥寥無幾,網絡的德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高校德育工作困境產生的原因

1.高校學生群體特點,影響德育效果

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發展。到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約15%,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1]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生源質量卻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學生富有時代氣息、個性張揚,對新鮮事物好奇、有求知欲、接受能力強。但缺乏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較差,擇業觀不切實際、自我意識強、較少合作意識,獨立生活能力差,盲目追求時尚,缺乏理性思考。這些缺點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

2.德育方法的單調、陳舊,無法適應新形勢對德育工作的需要

目前,高校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德育課。這兩門德育課程承擔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擔,并且“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共性教育多,個性研究少;大眾化的理論講得多,涉及到具體的、現實的問題講得少;另外,理論灌輸多,行為檢驗少?!盵2]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教育,即時的網絡信息的獲得延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應用不充分,想要達到好的德育效果是不現實的。

3.高校重專業,輕德育的現狀,德育課程處境艱難。

高校學生就業方向為生產第一線企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成為了衡量學生整體素質的關鍵指標,而思想道德素質卻被用人單位所忽視,最終導致學校、家長和學生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和技能的提高,而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客觀上增加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度。因此,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要想培養出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法治意識的合格人才,就必須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從根源上改變認識,把這門課提升到思想工作的首位。

三、創新德育工作方法,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1.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培育職業素養

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論修養,具有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覺維護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責任感,能夠有的放矢地開展德育工作。因此應繼續加強和鞏固“兩課”的德育教育主陣地,提升德育教師的認識,發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僅僅依靠“兩課”完成德育工作是不夠的,我們還應充分發掘專業課教師的德育潛質,通過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格給大學生以感召和影響,使其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2.鞏固黨團社區德育功能,發揮組織優勢

目前,在校大學生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團員,10%左右是黨員。[3]黨團組織通過開展各類政治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它在學生中體現出了積極的政治引導功能,發揮了其在學校中的組織優勢和強大號召力。學生會是黨團組織領導下的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與約束的自治組織,它能過組織開展各類學習競賽活動和文娛活動,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協作意識,是學生開展自我德育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之一。除此之外,在我國各類高校中,均設置有政治輔導員。他們擔負起了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成長方面的引導的職能,他們按照高校德育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成長的實際,為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成長,有計劃的開展引導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落實學校的各項德育工作任務。

3.積極利用網絡德育功能,掌握時代脈搏

我們要適時根據網絡的特點把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地和網絡結合起來,拓寬德育的途徑、拓展德育的內涵,以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滲透力。[4]因此,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現代網絡技術培訓,提高多媒體技術應用水平,及時在校園網絡和因特網上建立思想政治理論宣傳陣地,讓紅色的理論占領網絡陣地的制高點。及時、便捷的把健康、有趣的,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信息引入到網絡生活中來,使我們的德育工作更加新穎、快捷、有效。

總之,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長期的、復雜的和系統化的工程,做好高等職業教育還需要我們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高校擴招.中國網. 2008-12-19 .cn

[2]周猷.高職德育教育改革探索.新聞天地(下半月),2010(4)

篇(4)

[關鍵詞]風險社會

高校德育

生態關系

維護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092-04

一、高校德育所處的風險社會背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首次運用“風險社會”概念來勾勒后工業社會的總體特征并系統地描摹了風險社會的理論框架。他認為風險社會是在工業社會基礎上進一步走向現代化的結果。后繼的學者們對風險社會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例如,英國學者斯科特?拉什就將風險社會放置于風險文化的“手術架”上進行解剖。吉登斯則用現代性的標尺去衡量風險社會的諸種技術指標。其他諸如用生態民主視角去考察風險社會的理論層出不窮,但共同的特征都在于,無論從哪種視角來剖析風險社會,都承認風險社會的事實存在,都承認深層次的社會沖突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會給人們帶來恐懼與不安①。

風險社會的到來與當今中國所發生的巨大社會變遷綜合交錯,深度影響著高校的德育實踐,作為思想與觀念交匯地的高校也難以避開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的觀念與矛盾的交錯沖擊,在德育觀念更新、德育效果的確認等方面都感受到了緊張?!敖逃豢赡苤蒙碛谒枷牒托袆拥男鲁绷髦?,它在更新價值觀念方面大有作為”。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站”的高校,其德育工作必須對發生劇變的社會環境做出回應。眾多學者對新形勢下高校德育遭受沖擊的具體回應方式表現為超越單純的德育,而試圖多學科、多領域地構建由此及彼的橋梁,正如美國學者約翰?埃利亞斯所言:“道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僅僅通過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險的”。這就要求高校德育能夠掙脫傳統德育框架的諸種約束,引入新的德育理念與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高校德育的過程:一種生態學視角的考察

傳統的高校德育環境表現為活動內容和活動場所的統一。活動內容主要指社會的經濟、政治、道德、文化、心理等風險因素。活動場所主要指高校范圍內,同時適當地向家庭、社區、社會公共活動場所作必要的延伸。近年來,為了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學者們置身于高校德育的現實語境,從多種視角汲取與整合了多方資源,總結出許多值得推廣的經驗。在其中,以生態學的方法來探索高校德育內在規律是一種很有生命力的嘗試。

美國教育家克雷明認為:生態學的概念是有用的,因為它強調聯系,教育生態學的方法就是把各種教育機構與結構置于彼此聯系中,以及與維持它們并受它們影響的更廣泛的社會之間的聯系中來加以審視。而所謂的教育生態學則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的一門學科。

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將高校德育過程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這種“系統”具有明顯的動態特征,還具有循環往復的秉性。它與生態學原理方面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通特性。誠然,這個生態系統的構成還應包括其他成分,但考慮到成分越多,關系總量也就越復雜。于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清晰性和可行性需要,我們不得不將研究對象確定在既不能太復雜又不能太簡單這樣一種范圍內,我們可以選擇高校德育過程中的四個要素進行初步的解析,即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與德育評估,并試圖揭示它們之間存在的生態關系。生態學原理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生態平衡”,它是“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對于高校德育過程,我們同樣可以將其視為一個由諸“生態因子”(過程成分)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它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當然也需使自己和各個組成部分達到一種平衡,它也應具有自身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

三、現實高校德育生態過程中存在的兩種問題

以生態學的視角來觀照高校德育,需要對高校德育的生態環境進行審察。高校德育生態環境是指以德育為中心,對德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這里我們將高校德育生態環境下的德育過程看作是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與德育評估構成的循環運動以及達到高度適應和協調的環流系統。如果高校德育出現了問題,可以認為是這種環流系統的諸構成部分的關聯失調所致。下面對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呈現的兩種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德育資源輸入與輸出比例的失衡

對高校德育生態環流系統來說,德育資源輸入與輸出比例的失衡是指德育資源輸入與輸出過程中表現的“過?!迸c“稀缺”現象?!斑^剩”是指德育過程的要素出現了冗余現象。“稀缺”指的是德育要素在相互關聯中出現的不足現象。這種“過剩”與“稀缺”,主要體現為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的四個構成部分即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與德育評估在“量”與“質”方面呈現的不平衡的現象。

德育目標不可避免地具有抽象性。但是,當我們制定的教育目標在抽象的程度方面不加節制時,就會加深我們對其理解與操作的困難。對于過于抽象東西的理解,在同樣正確的立場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論。在綜合平衡與考量后,我們可能會發現對這種德育目標分化后的層級目標的過剩現象。而與之相反,我們稀缺的是那些既具有一定抽象性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標。當然,我們在反對將德育目標過于抽象化的同時,也反對簡單地將其看作是條目般的德育要求。缺失了相當程度抽象性的德育目標不能稱為德育目標,因為德育目標只有在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其穩定性。

德育內容方面出現的“過剩”與“稀缺”現象主要表現在規制德育內容時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取舍。在某些情景下(例如在高校的德育課堂),我們當然應該對德育內容進行系統化的闡釋。但在另外的場合(例如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我們便不能這樣去做,否則就會容易出現德育內容的“過剩”,而應該結合實踐,將抽象的德育內容以具體形象的方式體現到活動中去。這時如果我們還是單純進行抽象的闡釋與講解,就是在犯錯誤。當然,各種德育內容并不存在僵化的適用場合。我們只是要求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不顧場合而將各種德育內容加以無限制的運用。

在較多的情形下,運用多樣性的德育方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但在運用德育方法時也會出現“過剩”與“稀缺”現象。有些德育主體片面追求方法的“奇”、“新”與“多”,而不顧它與德育過程的其他三個方面的協調與匹配。德育方法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過多的頻頻轟炸的德育方法的實施是一種“過剩”,應該具有但卻鮮見的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方法便是一種事實上的“稀缺”。每一種德育方法都有其最佳適用的場合,為此,我們應該根據變化的德育時空條件慎用各種德育方法而不能加以濫用或者不用。

德育評估出現“過?!敝饕侵傅掠u估時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過于瑣屑,不能完成與德育過程其他三個環節的有機配合,也不能反映出這種生態環流系統運行的實然狀態。在諸種評估指標體系中,凡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卻又現實存在的指標,就是“過?!?。而能夠反映真實情況卻未有的指標便是評估中呈現的“稀缺”。

(二)高校德育活動過程中資源的損耗

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在德育過程中屬于人的因素,也是高校德育活動中的最重要因素。但當我們將人的因素契合進高校德育這一生態環流系統時,便發現了由于人的因素的介入而導致的德育資源的損耗問題。

首先是人的因素介入后出現的內部損耗。這主要包括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兩者性格的內向與外向、行事特點的內斂與張揚、彼此間人際關系的緊張與舒緩等所產生的沖突。這些矛盾的存在會導致雙方互動的困難。當雙方由個性因素產生沖突的問題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解決時,便會出現德育生態資源的內部損耗問題。這種損耗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高校德育主體就會如同希臘神話中負石上山的西緒弗斯,終年在往復運動中耗費激情。

其次是人的因素介入后出現的外部損耗。這主要是由外部環境所致,是外部環境對高校內部德育產生了效果抵沖的現象。當然這種外部損耗最終還是通過德育生態過程內部的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身上反映出來。高校是社會存在的一個部分,它在社會的包圍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影響。社會風氣、社會思潮、時尚流行、社會輿論等都在浸染著高校里的人群,無論是德育主體還是德育客體,都可能會在心理及行為方面對之做出回應。

另外,當德育客體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占據意識世界的中心地位而無法厘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系時,就會以幾何級的形態加大德育資源外部損耗的程度。例如,當德育客體無法舒緩愈演愈烈的就業壓力給自己帶來的壓迫感時,就會對德育產生漠然態度,認為德育是空洞的,是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說教。而這種情緒不可避免地會對后來的德育實踐產生消極影響。其實,這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也反映出我們在德育方面存在的薄弱,至少反映出我們在心理疏導方面做得不夠,沒有讓受教育者認識到德育是讓其未來成為全面的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方而,并非僅僅是直接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的工具。

四、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關系的綜合維護

(一)優化德育過程諸要素自身的結構,做到諸要素間的有機結合

根據前面的分析,德育目標必須是在國家、社會與個人三者互動與博弈的過程中產生,任何由單方面產生的目標都不能持久地得以實行與維持。由三者的綜合平衡制定的德育目標,對于整個德育過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同時德育目標也不能過于抽象,要讓德育目標的抽象程度保持在一定的“度”之內,做到既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具有較強的可分解性與可操作性。過于抽象的德育目標實際上是由許多觀念與范疇編織而成的,而“要把抽象的觀念生硬地應用于現實,那就是破壞了現實”。對于德育內容的規制,也必須針對現實,反復醞釀與優化之后再付諸實施。為此,我們必須處理好政治主導性內容、規范主導性內容等的權重,既避免“泛政治化”現象的出現,也反對“去政治化”或“無政治化”的傾向。對于德育方法,我們必須根據德育目標與內容的特點,既認清德育方法所具有的中性特點,又能夠在運用中體現其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在進行道德意識教育時所采取的隱性課程之類的方法,將德育目標與內容附體于一種難以察覺其價值意蘊的外觀,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在德育評估中,我們必須改變那些不科學的評估手段,在定性評估的基礎上拓展定量評估的途徑,力求在科學性與實用性方面做到有機的契合。

(二)引入整體性德育觀念,協同其他德育形式

對于高校德育實踐來說,正規的課堂德育離不開其他學科的補充與輔助,高校的德育主體應該對全體的從教者進行德育意識強化和養成的教育。應該認識到,高校所設的所有課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完成教育客體的社會化(包括政治社會化),這正如英國教育家紐曼所說:“若大學課程一定要有一個實際的目的,我認為就是為了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它的藝術就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這個世界?!币粋€高校只有從總體上達成德育的共識,才可能減少德育過程中無謂的資源損耗,保持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的良性循環。

另外,如果考慮到高校中與傳統形式不同的另一德育陣地即網絡虛擬時空的存在,那么在將高校德育生態鏈與之關聯時,問題將會變得愈加復雜。這里我們不再深入對之分析,只是強調指出,網絡虛擬時空的出現與深入發展已經對高校德育產生了雙重影響,它們與高校德育之間同樣也存在著“相生”與“相克”的現象。因而凈化網絡德育環境,也是高校德育主體的一項持久而艱巨的任務。對此,我們不能放棄努力,而要把重點放在對校園內的各種傳播媒介的影響方面,設法通過校內廣播、海報、講座等各種影響途徑,營造一種適合提高德育效果的良好氛圍。

(三)重視德育過程中人的因素,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無論德育目標多么地精致,德育內容多么地富有針對性,德育方法與評估手段多么地科學合理,但假若沒有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的積極參與,那么德育過程的這些方面都只不過是舞臺上的道具,而缺乏的恰恰是演員的表演。在高校德育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的,這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去營造。為此德育主體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即“必須竭力擯棄那些進行道德說教、布道或置學生于窘境的問題,因為它們貌似問題,實則為不容置疑的陳述”,而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德育主客體之間互動的熱情,才能提高他們領會與接受德育的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生源質量的高校的德育客體在入校時的初始素質不同,這便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展開道德教育。我們既不能將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簡單歸咎于生源質量問題,也不能無視現實回避與德育客體之間進行良性互動的努力。而應根據德育客體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在“大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校內外的綜合努力與合作提高德育的實效。

篇(5)

摘要:高校德育管理具有政治方向性、組織開放性、效果后顯性、隱形性等特點。當前影響高校德育管理實效的“瓶頸”主要表現在經驗管理普遍、形式主義泛濫、管理意識淡化、隊伍建設滯后等方面,需要從管理體制、管理制度、管理隊伍、管理評估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優化。

高校德育管理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把握德育方向、完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實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德育管理的特點、現狀與優化等方面對高校德育管理進行一些闡釋。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特點

1.政治方向性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規定高校德育目標:使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獻身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方向。

2.組織開放性

黨和政府是德育管理的最高組織者。在我國,有關德育的指導性文件都是黨和政府綱領性文件,學校承擔著德育組織管理責任,教育行政部門、群團組織等社會有關方面同樣承擔著德育組織管理責任。另一方面,從德育管理組織活動范圍看,也已超越了學校的界限,家庭德育、社區德育、網絡德育以及其他媒體的德育作用是學校德育的有益補充。正是德育管理的組織開放性的特點,決定了德育管理要注重科學合理的配置校內外一切德育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壯大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增強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3.效果后顯性、隱形性

德育管理要把德育的內容、任務、要求具體落實到規章制度、行為規范、文明細則中,通過有效的講解與示范,使受教育者自覺地運用文明細則、道德標準來規范約束個體行為,并逐步把這些體現道德要求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理念納入自己的思想觀念體系,成為指導自身行為的道德評判標準,并外顯于行為。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多次反復做大量的工作才能見效。而且,這種后顯的作用也是深遠的,會產生一系列的功效增值效應。

二、影響德育管理實效的“瓶頸"分析

1.普遍的經驗管理

多年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對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價值。但就總體水乎而言,高校德育從傳統思維定勢出發的經驗型管理多,研究社會轉型期學生成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新辦法不夠。當前,高校德育面臨著多重壓力與考驗。一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對青年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二是高校后勤社會化,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場所分散;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允許學生結婚;學分制使學生原有的固定班級組織、固定而集中的學習、生活場所難以為繼;自主擇業使部分學生重智(技)輕德;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畢業時間、管理方式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學生在校外的時間增多了,對社會的依賴增大了,自主性、選擇性、靈活度更大了。三是互聯網上的有害信息也對青年學生的心靈產生著腐蝕作用。這些新的變化對學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相當一部分德育管理者或對變化視而不見,或對形勢把握不清、研究不透,仍然憑主觀經驗,按“老黃歷”開展工作,結果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而疲于應付。

2.管理過程的質量監控和評價被忽視

目前的高校德育管理中重形式輕效果、重眼前輕長遠、重表面輕實質的傾向還比較嚴重。投入的課時數量不少,教學效果好、受學生歡迎的不多;開展的德育活動不少,感染學生心靈的不多;用制度約束學生的多,善于解決思想問題的少。一些管理者在運用學校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時,忘記了制定規章制度并不僅僅在于管理學生的行為,而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目的,不認真考慮這些制度與學生道德發展的關系,對學生道德生活的關心形式就是警惕學生不要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在學生人數多的情況下,只要不違反制度,學生一般會游離在管理人員的視線之外。只有違反了制度的學生才會進入管理者的視野,成為批評教育的對象。還有一些德育工作者看不到實效性在事物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喜歡走過場,搞形式,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造成德育缺乏實效性,損壞了德育的形象,使學生對德育產生了逆反心理。另外,在評價德育工作時,忽視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衡量工作質量的標準應該以學生的進步為主要標尺?,F實中較多的是對工作本身的評價,而缺少對學生接受程度的評價。評價多以獲得了多少次上級部門的表揚,組織了多少次活動,獲得了多少獎項,發表了多少等為指標,而學生對教育的內化程度怎樣則知曉得并不多。

3.管理意識淡化,“組織虛設”現象嚴重

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門多,“組織虛設”導致高校組織管理的松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組織機構設置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第二,組織制度不嚴謹、不規范,時緊時松,忽左忽右,隨意性大;第三,組織目標不明確,責任不清。有許多部門都負責學生德育,但工作目標都是籠統的,沒有根據各部門的特點和實際形成具體可行的、層次分明的目標。

4.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機制滯后

一個時期以來,加強學校德育工作,人們思考的興奮點和關注點主要是學生的教育,卻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思想理論、道德情操建設,忽視了教師育人能力的研究,忽視了建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機制。比如,在教師的專業化培養方面,往往考慮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而忽視了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以學生健康向上品質的引導和培養學生立志成才。

三、提高德育管理實效的主要策略

1.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制

當前高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管理實效,恐怕還不僅僅是建立體制的問題,更為根本的是要明確體制運行中的職責問題,避免“組織虛設”現象?;谶@樣的思考,完善高校德育管理體制,必須明確學校中誰是德育的第一責任人,哪個部門是德育的牽頭部門,如何界定包括輔導員、班主任在內的德育工作者的職責,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權責明晰,主輔明確,科學設計,合力育人的效果。

2.培育良好的德育環境

學校制定或自主采納及維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體系,它對學校道德風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德育制度對德育的參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學校德育制度確認德育的內容,把對學生的道德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將德育內容具體化。二是通過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培育學校成員的道德意識,讓健康的道德意識內化到師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學校成員關于是非善惡的價值觀念就會被制度所蘊涵的道德意識所認同。三是通過學校德育制度為學校成員行為導向,因為制度內含道德價值,通過制度贊揚或表彰道德行為,禁止和懲處不道德行為,規范學校成員的道德行為,指導他們做出道德行為的選擇。

3.加強高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

首先,學校黨委要把德育隊伍的建設列入黨委的議事日程,主動關心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其次,要有明確的政策。不僅包括對德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質、業務能力、工作經驗等的規定,也包括對一線德育工作者的政策傾斜。再次,要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遴選班主任,不僅要看其業務水平、科研能力,更要看其思想品德及行為表現,不僅要看其“為學”,更要看其“為人”。

4.加強學生黨團組織的建設

加強學生黨團組織的建設主要抓四個環節:一是挑選好支部書記,支部書記要有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愿意為廣大學生服務;二是組織生活要正?;?,要提高黨團員的政治覺悟,加強黨團員的紀律觀念;三是支部工作要進行評比表彰,要樹立榜樣,發揮其表率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四是要嚴格培養積極分子,嚴把入黨入團的關口。

篇(6)

關鍵詞:高校;德育工作

在高校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等問題,進而阻礙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進行,其效果比較小。因此,怎樣有效開展德育工作,這是當前高校應當盡快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德育工作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高校德育教育能夠指導學校整體工作、學生健康發展,并為其提供保證與動力;同時還能夠加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高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傳播、發展先進思想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高綜合素質水平人才的重任[1]。

二.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途徑較單一

主要體現在高校德育教育通常僅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的方式進行,不能滲透到其它各學科的教學中去,仍然采用傳統的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的手段,很少采用德育實踐活動、情感上熏陶等方式。

(二)德育經費與師資力量投入不足

德育資金是開展德育教育的物質保障,師資力量是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兩者的缺乏一定會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產生負面影響。資金投入不足,會導致很多的德育教育活動不能開展,阻礙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步伐。德育師資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其一是德育師資隊伍的素質不高,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實施因材施教,甚至出現打罵、體罰的現象,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二是德育師資隊伍的數量不足,通常是一人身兼很多班的教學,甚至連專業也不同。

(三)德育工作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激勵、評估、合力機制并不健全,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不足、熱情不高,不能對學生的德育進行合理評估,學校與家庭間缺乏溝通,德育步伐不一致,甚至與社會出現脫節的現象,不能協調統一,使德育教育的成效較低。

(四)德育教學忽視差異和形象

大多數學校仍然進行共性教育,忽略了學生生活背景、思維方式、性格等個體的差異。應該大力鼓勵教師依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社會實踐、實物圖標等多種手段進行有差別的道德教學。

(五)不健康媒體內容產生的負面作用

電視、網絡媒體對學生影很大,比如現在流行的各種真人秀類節目,雖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快樂的平臺,但是也在無形之中給學生灌輸了拜金主義、追求刺激等不良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可能會使學生誤入歧途。而網絡環境也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學生們還不能很好地分辨,從而影響他們的道德觀念[2]。

三.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加強實踐,讓德育工作“活”起來

高校德育工作應當將品德評價、實踐鍛煉、情感陶冶等方法綜合起來,促進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在德育教育中,應當將教育者和學生的單向關系轉化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充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例如對于社會焦點或者較為敏感的話題,應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從各個角度讓學生展開辯論,以便旁觀者、參與者均能夠從辯論中得到某些啟示;促進學生對道德問題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道德思維能力,師生在對話時應當處于平等的狀態,以便進行思想的交流;此外,還應當開展實踐活動,建立各種的德育教育基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的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并利用社會調查、社區訪問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社會與道德的了解。

(二)通過校園活動,讓德育“效”起來

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發奮成才”,教師“愛崗愛生”,科研人員“實事求是”,行政干部“一身正氣”,在校園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同時,根據大學生心理、年齡等的基本特點,開展各種的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在文化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藝術性、科學性,并充分體現德育教育的滲透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三)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與我國的重視顯性教育不同,很多國家重視的是“隱性教育”。美、法等國家非常注重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比如在發育教學中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外,還培養學生對民族語言的熱愛;生物課程教學中,融入了尊重生命、幫助弱者等等。而我國將德育教育和專業教學分裂開來,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效率。所以,應當充分借鑒國外高校德育工作中“滲透作用”等的教學方法。

(四)學校、社會、家庭應當共同努力優化德育環境

周圍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在無意識中接受了教育。所以,高校德育工作應當將依托大學生生活環境,對德育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環境)進行優化,讓三者建立起統一的教學合力與合作機制。社會德育主要是建設德育的大環境,為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認知提供良好的氛圍;家庭德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修養與行為習慣。家庭、社會、學校這三方德育力量齊抓共管,促進大學生德育的健康發展[3]。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德育工作離不開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離不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離不開符合時展的德育教育方法與內容,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當對德育工作的條件、環境以及影響因素進行良好的組織、管理,并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形成合力,一起努力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水平的人才。

作者:宋靜 單位:南陽醫專

參考文獻:

[1]原凌雪.關于高校德育工作困境的反思[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0:16+24.

篇(7)

德育理念是人們對德育的基本看法和理性認識,是先于行動的核心理論和哲學前提。沒有科學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創新,有了理念的更新才會引起方法的變革。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育人。傳統的德育往往是見事不見人,或者是沒有充分考慮人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求等因素,進行呆板的說教。現代德育越來越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德育理念創新的目標是樹立現代化的德育觀念,盡快樹立起科學的具有時代特點的德育新觀念。

2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問題

2.1偏重理論學習,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盡管高校德育改革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目前德育教育仍然處于注重理論學習、實踐教學不盡人意的狀態。在偏重理論學習的影響下,德育教育不自覺地演變成了一種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成為教育的客體。久而久之,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產生厭煩情緒,并由于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沒有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獲得,甚至會覺得這項教育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正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忽視的表現。

2.2德育觀念錯位,德育功能弱化

教育的“社會本位論”和“個體本位論”爭論已久,長期以來,我們一貫注重“社會本位”而忽視個人,過度強調國家和社會的要求與需要,面對個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考慮較少,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難以滿足。德育不僅具有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功能,而且具有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多方面功能,特別是個體享用功能。然而,現實的德育往往只重視其社會功能。在當前我國的高校教育教學中,智育重于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

2.3重視標準化教育,忽視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

高校德育在方法論上統一灌輸,在教育形式上整齊劃一,雖然滿足了盡可能多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卻沒有尊重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沒有尊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差異,沒有尊重學生依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選擇自己發展方式的權利。其最直接的負面效應就是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低下。

傳統的高校德育局限在校園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幾乎是封閉的教育。高校德育還忽視了學生的實踐以及情感體驗,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情感教育。

3高校德育理念創新的途徑

面對目前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問題,面對我國知識經濟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面對高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生命線地位,德育理念必須實現理論上的突破和實踐上的創新。

3.1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高校德育創新,首先要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為德育的主體和根本,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以人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質內容,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具有自身的尊嚴和人格,更加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且要把這種“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幫助、尊重和激勵上,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方向。

3.2樹立個性化德育理念

德育個性化觀念就是要在德育教育中倡導個性化教育,我們這里所說的個性化教育,就是在不違背總的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特點,充分挖掘其潛能,發揮其特長,鼓勵每個人按照社會需要的方向自由、全面、健康地成長。這樣的學生應該具有自由選擇、獨立決策、敢于爭先的能力和品質,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敢于擔當責任,承受能力強,身心健康。個性化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創造性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個性化教育更顯示出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一致性。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所以高校應樹立個性化的德育理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3.3要樹立和諧共進的德育理念

要樹立和諧共進的德育理念就是建立起平等、和諧、共進的師生關系。教育實踐證明,教育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道德教育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教育工作者在輕松的人際氛圍中開展教育工作,其所傳授的思想觀念更易為受教育者接受;另一方面,和諧的教育關系也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教育者就會由尊重到信任,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尊重大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平等、教學相長、親密友愛的師生關系。此外,高校還應構建知、情、意、信、行統一的德育模式,讓大學生真正參與德育過程。積極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使之學會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學會在開放的情境中鍛煉辨別是非善惡、自主正確選擇價值和行為的能力。

3.4樹立開放性的德育理念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而德育教育則是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教育。當前德育教育應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強調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要注重培養人的開放意識以及競爭合作精神。高校德育必須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必須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以增強其實效性。樹立開放性的德育觀念,必須擴大德育的視野。經濟發展要走向世界,精神文明同樣也不能關起門來進行。高校德育在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的前提下,要更多的確立一種開放意識和開放精神,把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積極學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結合起來,在思維方式、信息交換、內容拓展等方面更多地體現出開放性和兼容性,以保持不斷更新的活力。因此,開放性應該是高校德育始終堅持的原則。

3.5樹立實踐育人的德育理念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知行合一”,促進理論學習向內在品質的轉化。所謂“實踐出真知”表明了實踐對于人們形成正確的認識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樹立德育實踐觀,就是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中高度重視實踐育人的作用,切實加強德育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德育的實踐中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并逐步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優良的品格。社會實踐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道德知識的檢驗場,是德育所傳導的積極精神的載體,是大學生形成道德體驗和適應社會角色的方式。因此,高校應樹立實踐育人的德育理念,加強實踐環節,通過讓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來增強大學生的道德體驗,從而促進其道德養成和基本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雪萍.論高校德育觀念的創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0):105-107.

[2]鄒樹梁,劉韻清.全面小康背景下高校德育觀念創新[J].求索,2005,(2):132-134.

[3]張莉.試論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和創新[J].教育探索,2007,(12):100-101.

[4]李霞,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綜述[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30-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 性欧美巨大乳|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国产女主播高潮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进入| 国产精品交换|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国产免费电影推荐|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超碰|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天堂| 久久影院九九被窝爽爽| 欧美性xxxx极品少妇| 成年av网站全部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