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自然災害具有的主要特點

自然災害具有的主要特點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2 09:0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具有的主要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然災害具有的主要特點

篇(1)

關鍵詞:自然災害;經濟運行;分析

一、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1.自然災害覆蓋面廣。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分為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災害等七大類。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所遭受多種多樣的自然災害幾乎囊括了世界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洪水、旱災、地震和海洋災害發生的頻數最高,占全部自然災害的90%。

2.重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居于世界首位。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災害多發期,各類自然災害年發生頻率在時間序列上呈整體上升趨勢。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

3.災害的破壞力和造成的損失巨大。近年來,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和影響范圍呈遞增態勢,災害損失程度不斷增大。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2010年以來,我國爆發了多次自然災害。2010年年初新疆連續遭受9次大范圍寒潮冰雪天氣過程;西南五省區遭受秋冬春連旱;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8月7日舟曲泥石流;7、8月我國大多省份出現洪澇災害。2010年上半年,全國受災人口2.5億人(次),死亡3514人,失蹤486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644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2029.4萬公頃,絕收面積304.6萬公頃;倒塌房屋90.7萬間,損壞房屋301.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113.9億元①。

4.自然災害的地域分布呈不平衡性。我國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主要呈現東西分區,南北分帶,區內、帶內集中分布于生態環境脆弱帶的特點。受季風影響所造成降水條件變化而產生的災害(洪澇、暴雨等)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地震災害主要分布于新構造運動活躍的板塊縫合線附近及地質構造帶上,如東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震帶以及華北、西北和川西地震帶等。

二、自然災害產生巨大破壞的經濟根源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和災害損失日益加重,這與自然地理環境變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其根源在于我國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和難以持久的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1.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全球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中,人口膨脹居于首位,同時也是其它問題產生的病根。目前我國人口數量已超過13億,據對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顯示,合理的人口承載數量應為9.5億人;按溫飽標準計算,理論最大承載人口為15~16億人②。由于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數量相對較低,一些地方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過度放牧,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

2.掠奪型的增長方式。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1978年和1952年的93.4倍和559.1倍,但經濟高增長是建立在能源、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基礎之上。湖泊對于泄洪有著重要作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積縮小9570平方公里,蓄水量減少516億立方米③。粗放型增長模式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擔。

3.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較低。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落后,減災資金投入不足。長江中下游中小型水利工程大都建于50—70年代,規劃、設計和施工水平較低,工程運行時間較長,水利設施維護嚴重不足。2009年,全國水利基礎設施投資1427億元,占當年全社會固定投資0.63%④。西部地區經濟條件有限,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汶川、玉樹地震之所以造成重大破壞,除了地震本身級別較高外,還與這些地區建筑設施抗震級別較低有關。

三、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分析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地域上相對集中,財產密度增大和價值膨脹,自然災害損失直線上升,對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直接損失、物價波動、外部失衡和貧困人口增加。

1.對局部影響嚴重,對宏觀經濟整體影響不大。重大自然災害的分析表明,自然災害很難對國民經濟構成根本性擾動。從國外的經驗看,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直接損失約1140億美元,占當年日本GDP的2.5%,15個月內日本制造業恢復到震前水平的98%,百貨商場和78%的小商鋪在18個月內恢復營業。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未對當年國內經濟產生太大影響[1]。2010年上半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113.9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88%,占同期GDP的1.22%①。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災害發生以后消費需求相應增長,有利于擴大投資、提振經濟。

2.短期內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出現持續通脹可能性不大。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最可能是導致通貨膨脹。從其影響途徑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災后重建的債務負擔累積財政赤字財政施壓,中央銀行大量發行貨幣緩解財政危機貨幣供給超過需求通貨膨脹發生。二是災害導致社會產出減少(主要是糧食類)社會總供給小于總需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發生。三是災害導致社會產出減少(主要是糧食類)影響通貨膨脹預期糧食價格上漲推高物價,通貨膨脹發生。

就第一種途徑而言,自然災害的直接損失全部由政府財政負擔。考慮到我國財政實力雄厚,自然災害尚不足以造成較大規模財政赤字,災后重建的債務處理不會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出現較大變化。

就第二種途徑而言,我國糧食已經連續6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裕,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儲備總數量大約在2500萬公斤,遠遠高于聯合國規定17%~18%的糧食庫銷比,現有儲備足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最值得關注的是第三種途徑,即自然災害出現后可能產生糧食減產預期和通貨膨脹預期,反過來通脹預期又可能干預影響糧食價格走勢,甚至導致通脹。從歷史經驗來看,1998年我國長江、松花江等爆發洪水使人們產生通脹預期,下半年大米的價格較上半年上漲了16%。2010年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期貨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幅走高,從短期看通脹預期可能導致CPI出現上漲。隨著國內政策措施的實施,通脹預期會逐步消除,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并引致通脹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3.對進出口的影響微不足道。自然災害的爆發勢必導致受災地區產品出口下降,重建所需材料的進口增加,二者疊加影響可能造成外部失衡。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國內供給能力非常強,一般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缺口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及時調劑,既不至于影響國內出口,更不可能危及國際收支平衡。

4.貧困人口短期內有所增加,長期因災致貧的不多見。從以往的經驗看,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收入水平較低人群受災害影響更容易陷入貧困。但每一次大的自然災害過后,政府部門必然組織大規模的捐助活動,支持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組織外出務工和入學培訓,有利于災區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提高自我生存能力,避免因災致貧。我國的社會制度體現出極大的優越性。

四、政策建議

自然災害發生與經濟發展存在一定關系,自然災害影響會波及經濟平穩運行。如果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難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應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既要著眼當前,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又要立足長遠,研究制訂治本之策。

1.建立持續發展的方式,實現資源、環境和人口協調發展。一是在生態移民工程、扶貧工程、農田基礎設施、旅游資源開發、農村工業化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考慮人口和資源的承載力,健全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制度,將人口和資源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二是形成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擴大決策的民主參與性,加強生態環境資源民主監督,提高權力行使的透明度;三是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加大懲處力度,減少生產生活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用法律法規制度來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

2.加大防災減災工作力度,減輕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興修水利基礎設施,加大避災場所建設,提高居民住房抗震等級;二是充分運用現有的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控、評估與預報水平,為防災抗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三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安全減災基金制度,完善全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投入體系。

3.健全災害應急處理體系建設,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救助能力。一是建立減災救災一體化指揮機構,統一配置各種救災力量和資源,發揮我國政治制度優勢,保證救災應急快速反應能力;二是完善物資儲備,強化技術支撐,有效控制災害事態、化解險情和降低損失;三是完善自然災害保險機制,擴大自然災害保險種類,及時足額補償災民損失,減輕國家和地方財政的負擔。

4.提升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化解自然災害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一是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門擬訂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結合災區的實際情況,適時出臺支持災區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金融財政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減息或稅收減免等;二是提高對物價的調控水平,健全各級糧食儲備體系,應對受災地區物價上漲,政府進行適當價格調控,管好通貨預期,避免物價大幅上漲;三是維護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為保障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可對信貸政策做出結構性調整,整體上還是應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政策變化影響經濟平穩運行。

篇(2)

論文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利工程的運用已經越來越熟練,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世界都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目前的國情顯示,人口的急劇增長,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的污染給水資源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所以我們不得不深思,當前的水利工程該如何向資源性經濟靠攏。

1 工程的介紹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產生有兩個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資源。從水資源的利用來講,其可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例如,防洪,發電,供水等多種服務。其建設也是多方面的,壩、堤、進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類型的建筑物,每一項服務都是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點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為主要目的而產生的,其主要特點有:

1.2.1 規模大,工程復雜 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工程復雜,工期較長。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識的積累和實施,從中又涉及各種水的推力,滲透力等專業知識和各地區的人文風情和傳統。水利工程的建筑時間很長,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準備和籌劃,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1.2.2 綜合性強,影響大 水利工程的建設會給居民帶來很多好處,消除自然災害。可是由于興建會導致人與動物的遷徙,有一定的生態破壞,同是也要與其他各項水利有機組合,吻合國民經濟的政策。為了使損失和影響面縮小,就需要各個專家和工作人員細心揣摩,從全局出發,統籌兼顧,達到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最佳組合。

1.2.3 效益具有隨機性 每年的水文狀況或其他外部條件的改變會導致整體的經濟效益的變化。

1.2.4 對環境有很大影響 水利工程大的變動,改變了原本的社會環境,對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樣有影響,甚至會改變當地的氣候和動物的生存環境。這些有利也有弊。

2 資源水利的介紹

2.1 資源水利的產生

中國,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工業,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質整體下降;水資源的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水的存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水利工程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的建設和發展,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資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礎上,將水和各種資源合理的分配和優化。

2.2 資源水利的特點

2.2.1 經濟、節約 資源型水利就是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產生的。大體有三種途徑,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分配;節約用水和加強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礎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給。

2.2.2 采用新制度,新體系 與傳統的水力資源管理不同,新的資源水利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強調資源的管理和優化,不再以工程措施為主了,現在是資源優化為主要措施創建新的體制。

2.2.3 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21世紀環境永遠是第一角色,資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贊同,就是因為其滿足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強調了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與資源水利的區別與聯系

3.1 水利工程與資源水利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可以理解為傳統水利工程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視工程數量,工程建設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視工程質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篇(3)

關鍵詞: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籌資渠道;籌資方式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數萬同胞在災害中不幸遇難,數百萬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園,數十年辛勤勞動積累的財富毀于一旦。此次地震造成巨大損失,抓緊時間調動各種力量恢復重建不僅是幸存者的迫切需要也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面對受災面積廣大、受災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的困難局面,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異常繁重,工作充滿挑戰。災后恢復重建的速度和重建水平與質量將全面考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綜合實力。它不僅需要這個國家人民具有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力量,也需要國家具有迅速有效調集各種資源參與救災與重建的制度保障,更需要集聚全國人民創造的物質及技術力量。而后者是救災重建的重要基礎。

據國家發改委測算,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約為1萬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2007年四川省全省的國民生產總值。要籌集如此巨額的資金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研究并創新籌資方法與技術。

籌資管理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籌資的渠道與方式,而籌資方法與技術的創新也可循著創新拓展籌資渠道、綜合利用各種籌資方式的思路展開。

籌資渠道要解決的問題是從哪里獲取資金,根據重大自然災害的性質與特征可為救助自然災害提供資金的渠道主要有:政府財政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國際組織援助資金、企業及其他社團、民間資金等。籌資方式解決的是用什么方式獲取資金,常用籌資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銀行借款、捐贈等等。籌資渠道與籌資方式不能獨立存在,只有兩者結合才會產生良好的籌資效果。一定的籌資方式可能僅適用于某一特定的籌資渠道;但同一籌資渠道的資金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取得,而同一籌資方式又往往可以適用于不同的籌資渠道。因此,在籌集災害重建資金時應當實現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兩者之間的合理配合。籌集重建資金可參照的籌資渠道與籌資方式配合關系(參見下表)。

下面就適于災后重建資金籌集的籌資渠道與其相應的籌資方式的各類組合加以詳盡的論述。

一、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中央政府及受災地政府財政資金應是災后重建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據國務院2008年9月19日頒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各級政府用于災后重建的資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建立的、專項用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以及地方財政通過預算內安排的、專項用于支持和開展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資金,中央財政在災后恢復重建基金之外,通過調整預算結構安排的向災區傾斜的相關支出。具體包括調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通過一般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調用預算外資金等等。

非贏利的財政資金與存放在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民間等各渠道上的要求盈利的資金相比數量是很少的,財政資金可以補貼(補貼利息、補貼利潤等等)的方式吸引盈利性資金參與災區重建,起到以小資金帶動大資金的杠桿效應。

財政資金是非贏利的公共資源,其性質決定了加強對這類資金的監管提高其使用效率對恢復災后重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籌資方式可以成為加強對財政資金監管的工具。救災的財政資金中,除了用于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的資金由政府無償提供外,其他公益性支出亦可考慮政府以直接出資的方式列支,雖然這種公司化運作模式會增加監管成本但卻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資金的安全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具體操作中可再對照利弊進行取舍。

二、銀行及非銀行信貸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中國銀行按性質分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災區各項事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其造血功能喪失,因此政策性銀行資金應成為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

商業銀行資金是盈利性資金,吸引這些資金參與災區重建必須考慮其利益訴求,其利益更多的要靠國家的優惠政策滿足,如貸款貼息、降低央行的再貸款利率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仍屬盈利性資金,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保險資金。這次大災充分說明中國的災害保險還需加強。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和新西蘭的經驗。日本巨災保險體系的特點就是政府主導和財政支持,政府為地震保險提供后備保證金和政府再保險。新西蘭地震保險制度被譽為全球現行運作最成功的災害保險制度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國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多渠道巨災風險分散體系,走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的道路來盡可能分散巨災風險。

從出資方式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都可以借款和投入資本的出資方式參與災后重建。政策性銀行應以無息或低息貸款方式參與災區公用事業或其他關系民生的商業的建設。商業銀行可積極參與有較好的商業前景的重建項目。此次地震的區域,山川秀麗,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其地處偏僻、交通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從商業的角度看,參與災后重建既存在著較大風險又存在著較好的機遇。

三、中國企業、其他法人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國企業的經營活力日益增強,中國企業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跨越式發展。據國家統計局信息,截至2007年,中國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就達336 768家,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工業總產值為405 177億元,資產總計達353 037億元。企業規模擴大及經濟效益的提高為國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經濟基礎,企業資金也成為災后恢復重建重要資金來源、尤其是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國有企業,它們的性質決定了其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國有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壟斷性國企應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對資金需求的情況下積極以多種形式參與災后重建。

企業本質上是盈利性組織,其資金的使用有逐利的要求因此如何調動企業資金參與災后重建應在籌資方式上考慮企業對利益的訴求。災區可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借貸等方式參與災后重建,形成利益共享的關系。

四、民間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民間資金是指國民個人或家庭擁有的可支配資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老百姓的財富也日益增長,截至2007年底中國城鄉居民僅儲蓄余額就達172 534億元。民間資金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金來源,同樣也可成為中國人民抗御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

中國人民有著樂善好施、扶弱濟困的傳統美德,因而與其他籌資渠道相比從民間獲取救災資金從數量和速度上都有著極大的優勢。事實上,汶川地震發生后,社會各界迅速行動起來踴躍捐款捐物,幫助災區人民渡過困境。截至2009年4月30日,民間捐贈總數達到了767.12億元(其中捐贈資金約653億元,物資折合約114億元),被公認創下“中國捐贈史的新紀錄”。

大量民間救災資金是無償的。但不同的民間資金參與重建有不同的訴求,為了充分挖掘這一籌資渠道的潛力,亦需綜合利用多種籌資方式調動各類民間資金參與災后重建的積極性。除了捐贈資金,對于愿意以借款方式參與災區重建的資金,可以災區省市一級政府為擔保發行災后重建債券,或以災區民眾住房或其他資產為擔保建立民間一對一借貸幫扶;國家為災區企業通過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籌資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民間資金積極參與該類企業的股票認購便是以直接出資的方式參與災區重建;發行救災重建專項彩票也是從民間籌集重建資金的重要方式。

五、國際社會援助資金及其適用的籌資方式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國際社會參與重大自然災害救助的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強,因此向全世界人民介紹中國這次特大地震的情況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援助是加快恢復重建的一項重要措施。在聯合國的協調下,國際社會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救助也日益加強和有序。從資金的來源渠道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因此他們應成為國際救援資金的主渠道。除了世界各國政府,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聯合國一些相關機構、一些知名的跨國公司也可能給中國的救災及災后重建提供資金援助。

國際社會援助資金的性質既可能是無償援助,也可能是有償使用的資金。因此對不同的出資主體應采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積極吸收無償援助的同時,積極利用國際借款、吸引跨國企業投資等多種方式利用國際社會的資金,讓它們在災后重建的不同領域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財務成本管理: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篇(4)

1.1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產生有兩個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資源。從水資源的利用來講,其可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例如,防洪,發電,供水等多種服務。其建設也是多方面的,壩、堤、進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類型的建筑物,每一項服務都是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1.2水利工程的特點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為主要目的而產生的,其主要特點有:

1.2.1規模大,工程復雜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工程復雜,工期較長。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識的積累和實施,從中又涉及各種水的推力,滲透力等專業知識和各地區的人文風情和傳統。水利工程的建筑時間很長,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準備和籌劃,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1.2.2綜合性強,影響大水利工程的建設會給居民帶來很多好處,消除自然災害。可是由于興建會導致人與動物的遷徙,有一定的生態破壞,同是也要與其他各項水利有機組合,吻合國民經濟的政策。為了使損失和影響面縮小,就需要各個專家和工作人員細心揣摩,從全局出發,統籌兼顧,達到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最佳組合。

1.2.3效益具有隨機性每年的水文狀況或其他外部條件的改變會導致整體的經濟效益的變化。

1.2.4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水利工程大的變動,改變了原本的社會環境,對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樣有影響,甚至會改變當地的氣候和動物的生存環境。這些有利也有弊。

2資源水利的介紹

2.1資源水利的產生

中國,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工業,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質整體下降;水資源的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水的存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水利工程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的建設和發展,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資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礎上,將水和各種資源合理的分配和優化。

2.2資源水利的特點

2.2.1經濟、節約資源型水利就是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產生的。大體有三種途徑,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分配;節約用水和加強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礎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給。

2.2.2采用新制度,新體系與傳統的水力資源管理不同,新的資源水利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強調資源的管理和優化,不再以工程措施為主了,現在是資源優化為主要措施創建新的體制。

2.2.3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21世紀環境永遠是第一角色,資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贊同,就是因為其滿足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強調了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水利工程與資源水利的區別與聯系

3.1水利工程與資源水利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可以理解為傳統水利工程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視工程數量,工程建設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視工程質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水利工程與資源水利的聯系

3.2.1水利工程是資源水利的基礎從另一種角度來說,資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礎上發展的。最初,人們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決洪澇災害、干旱災害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導致人們在經濟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但是隨著經濟的一步步發展,水資源的匱乏和污染變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災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資源合理分配,以及恰當管理中對水資源采取有效地措施來達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資源水利的概念就應運而生了。資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礎上強調資源的優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體制和改革,使資源達到高效的保護,強調了整個經濟調控中的重要位置,從而發展和強壯起來的。資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于合理科學的制度和嚴密的抉擇,這樣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吻合。

3.2.2資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終道路(1)對資源水利的整體認識。首先我們要對資源水利的內涵進行整體的認識,簡單的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講解,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優化配置;善法規,樹立對經濟的全局意識。目前的經濟是效益型經濟,走集約型發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資源水利就是個典型。例如西部大開發的南水北調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卻存在浪費現象,西北區水資源匱乏連灌溉都很緊缺,南水北調是節約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資源的典范。(2)資源水利是基于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實施可持續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資源,雖是可再生的,但卻不是無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長的速度和水資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資源可利用量的極限只有12%-40%之間,而且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已經到達極限了,難以新增供水。(3)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市場經濟的涌現,水資源的開發日益社會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現在很容易導致經濟社會主體的恐慌,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所以對災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將資源水利推廣。(4)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資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鄉間、部門間、地區間的水資源的沖突越發明顯,而水資源的治理遠遠趕不上人們的污染步伐,人們渴求采取各種有用的措施,將水資源的管理合理化,優先配置化。

篇(5)

1.國外農業保險經營主要模式

1.1政府主導、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美國模式 美國所采用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是以國家專門保險機構主導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要特點。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只負責規則的制定及監督等職能,并提供再保險,政府對農業保險保費、經營管理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而農作物保險的直接業務全部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或。它有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托,利用優惠政策誘導商業性組織介入其中,最終實現政府淡出、市場主導農業保險的局面。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它先是一種強制安排,通過誘致性制度實現制度的演進。為了提高參保率,政府對農業保險采取自愿保險與相對強制性的保險相結合的方式。

1.2政府主導、政府成立公司經營的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出臺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該法授以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共同支持辦理農作物保險,建立聯邦和省二級政府組織的農作物保險機構,由其直接負責經營,保險補貼、經營管理費用由政府承擔。聯邦政府和各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負擔,對農作物保險公司進行業務經營費用補貼,并對經營農作物保險實行免稅和再保險政策。加拿大政府對保費的補貼比例為50%。政府對保險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希臘、前蘇聯也采用這種模式。

1.3政府補貼和再保險、社會組織經營(民間非盈利團體經營)的日本模式 1947年12月日本政府重新頒布了《農業災害補償法》,開辟了依法強制參加農業保險和以合作組織為基本形式的農業保險制度的先河。日本的農業保險采取區域性農業共濟體制,組織形式采用“三級”制村民共濟制度,即以市、町、村的農業共濟組合為基層組織,縣級機構(都、道、府、縣)成立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承擔分保,政府通過再保險特別基金會和國家農業保險協會等機構,為共濟組合聯合會提供再保險和保費補貼,將農業風險在全國范圍內分散。日本采取強制保險為主,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政府對主要農畜產品生產的保險都是強制性的,達到預定規模的種植稻谷、小麥、養殖的農戶必須參加農業保險。農戶參加保險僅承擔很小部分的保費,大部分由政府進行補貼,還對農業保險實行再保險政策。

1.4政府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經營的法德模式 該模式的特征是農業保險主要由各級相互保險公司或保險合作社經營,政府對各種形式的互助保險從法律和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法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通過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和擔保、提供公共災害援助金來補償商業保險公司的損失,如通過公共援助金對由于干旱給畜牧業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遇到大災時,政府對商業保險公司實行優惠稅收或免稅政策,并提供止損再保險。德國也采用這種模式。德國以小型互助合作保險為主,組織沒有資本股份,成員之間按照比例支付損失份額。政府對互助合作保險以發放補貼、提供再保險、提供特大災害補償等方式予以扶持。開辦的農業保險險種有限,一般只辦理雹災、火災和其他特定災害保險。農民自愿投保,保費全由自己支付。

1.5有重點選擇性扶持的發展中國家模式 其特征是政府選擇幾種本國最主要的糧食、經濟作物進行強制性保險,并提供財政資助,農業貸款與保險掛鉤。

2.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經驗

2.1實行農業保險立法并將其擺到重要位置 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實踐表明,政府為促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必須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農業發展保護制度,對法律的依賴程度是相當高的。在實踐中,農業保險往往由于保險公司財力有限、風險過大、成本過高而難以持續經營,所以需要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制度,借助于財政稅收優惠和補貼等來支持其發展,這些必然要求國家農業保險立法的健全和完備。農業保險法對農業保險的目標、保障范圍及水平、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方式、政府的作用、農民的參與方式、初始資本籌集數額和方式、管理費和保險費分擔原則、異常災害條件下超過總準備金積累的賠款和處理方式、稅收規定、各有關部門的配合、資金運用等方面都進行規范。

2.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調整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變過程實質上是不斷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從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等國的農業保險發展可以看出,各國在農業保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其經營模式,典型的是美國,其農業保險經歷了自由競爭階段、私企經營階段和政府直接參與保險業務階段,曾受到了參與率低、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項目精算不準確等難題的困擾,最終形成了由政府宏觀調控、立法管理、財稅補貼、由私營保險公司經營的模式。加拿大農業保險發展也同樣經歷了農業保險模式的不斷調整過程,從私人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調整為政府資助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再調整為目前純政府型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在調整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同時要進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創新,進一步轉移風險。如把保險與金融市場結合起來為農業災害提供風險保障,它通過發行具有特定約束條件的要求權并將其直接賣給金融投資者來實現風險轉移的目的。

2.3絕大部分國家都在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 農業保險是一種政策性很強的保險,要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國外農業保險的實踐表明,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對增進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作用,但它本身經濟效率低下,政府必須通過農業產業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補貼手段支持農業保險發展。政府積極的政策性運作是農業保險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其補貼與介入是農業保險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扶持措施主要有:一是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實施保費補貼,減輕農民交費負擔;二是經營管理費用補貼;三是國家專門設立農業再保險公司,通過對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分擔風險;四是對農業保險經營實行稅收減免政策。

2.4突出了農作物再保險機制的構建 由于農業保險的低保額、低保障、高風險、高賠付、高成本等特點,需要構建農業再保險體系來分散農業風險。構建農業再保險體系不僅是對農業保險的一種支持,更是一種使農業保險走向良性循環的制度安排。通過農業再保險業務可以擴大農業保險原保險人的承保能力,增加業務量;可以降低原保險人的經營成本,分散風險,保障其業務經營的穩定性。

3.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頻度高、分布廣。為了穩定農業生產、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農業保險也于2004年開始了新一輪試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業保險試點的發展及進一步推廣不無借鑒作用。

3.1對農業保險進行正確定位 正確的定位是開展和發展農業保險、將農業保險實踐向前推進的前提條件。對農業保險的定位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和方式。從國外的實踐看,各國舉辦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有兩類:一類主要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同時兼顧農業發展;另一類主要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對我國來說,則是要通過農業保險,使農業生產在遭受自然災害后能迅速恢復生產,保障農業的持續和穩定增長,為市場提供充足的農產品。我國農業保險的目的應是提高農民災后恢復生產和生活自救水平,在政府救助(基本保障)之上提供補充保障。

3.2加強對農業保險的立法 農業保險規范、有序、健康發展依賴于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目前對農業保險業務尚無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予以扶持。因此,國家應加強農業保險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農業保險的發展,確保農業生產者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所應具有的職能和應發揮的作用,避免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并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3.3選擇合理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我國應在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把政府主導下的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混合經營”的模式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主導形式,發展形式多樣的農業保險組織。多樣化的農業保險組織形式包括在有條件的省份設立地區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設立專業農業保險公司、引入外資農業保險公司、成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保險業務、采取保險證券化運作方式、保險與金融市場融合的方式等。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商業性、政策性農業保險并舉的農業保險體系。

3.4建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 農業再保險的基本職能是分散農業保險人承擔的風險責任。在我國農業風險頻繁發生的情況下,農業再保險就顯得更為重要。農業保險主管部門應充分調動國內外再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使國內外再保險公司跟進研究利用再保險機制,制定農業再保險分保方案,分散農業保險經營風險,支持農業保險業務穩健發展。

篇(6)

關鍵詞:小流域 山洪災害 防御對策

山洪災害是由強降雨引起的一種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漲陡落的流域地區,大部分山洪災害頻發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災害的高發期。現在山洪災害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我國今年因山洪災害帶來的人員死亡占洪災的50%以上。為貫徹落實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國范圍開展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災害的原因

導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為自然和社會的兩種屬性。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質在內的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在內的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條件影響。地形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影響山洪災害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勢整體西高東低,山丘面積大,占總面積的高于2/3,而且呈階梯狀形態分布。在階梯過渡地帶以及山系邊緣地帶,山地坡度可以達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災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區導致地質構造變得復雜,縱向構造以及歹字形構造非常多,對泥石流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小流域越多為源短坡陡或者水斷面窄的地形,這就為洪水快速匯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條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發生。

(2)水源條件影響。誘發山洪災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誘發的泥石流災害與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有很大的關系。多數情況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著降雨的激發能力強,容易產生泥石流、洪水災害以及滑坡災害等。雨水強度大的時候會迅速匯聚在地表形成徑流從而引洪水,降雨時間多時徑流量相對就大,因此雨水對巖體土壤的侵蝕就相對加強,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產生就更加頻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發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現頻繁的地區容易產生災害。

(3)植被條件。小流域山洪災區一般處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山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有的地方將植被廢除從而改種收入好的經濟果林,這樣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產生。

(4)經濟社會因素。為了發展經濟,很多山丘區資源開發活動非常頻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約,人類活動已經劇烈擾動了地表環境,加劇山洪災害。而山丘地區居民房屋一般在河灘邊,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發就極易給人員以及財產帶來損失傷亡。而在山丘區的城鎮同樣也由于經濟因素經常受淹損失嚴重。山丘區的水庫雖然數量多,但是分布廣標準低、質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毀滅性的災害。

2.小流域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

山洪災害隨著不同區域的降雨以及經濟活動和地形的不同會表現出時間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國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特點有下面幾點:

(1)可預見性小,突發性強。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災害突發性強而且預測預報的難度大,我國山丘區一般坡高谷深而且匯流較快,導致洪水暴漲暴落,降雨的高強度使得從降雨到山洪災害形成一般只要幾小時, 甚至小于一小時,再者短時暴雨沒有分布地域性規律、科學設施的落后,給山洪預測預防預警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破壞性大。山丘區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財產分布在一些較低平地上,這導致短時間的洪水過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災害產生。洪水匯流快使得產生的泥石流沖毀能力很強,當大中型的泥石流暴發時,所過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毀滅性打擊。滑坡體的下滑盡管需要一定時間,有的一晝夜只有幾厘米,有的幾個月幾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條件的誘發,滑坡速度可能會突然增大,坡面徑流快速匯集流速大,造成無法預料的巨大損失。

(3)山洪災害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山洪災害在暴雨的激發下產生,因此與暴雨的發生時間有關系。我國各不同區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點,這就使得山洪災害有很強的區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山洪災害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山洪暴發頻率相對較低,發生暴雨及大暴雨從而導致山洪災害的時間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廣泛,發生頻繁。我國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國人口眾多地形地質復雜,人們居住相對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也比較頻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對策

(1)推進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設施建設,有效防御山洪災害、減少災害損失。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增強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機遇,加大山丘區水利建設的資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標準。由于山區經濟較為落后,河道的護岸存在標準低以及質量差等很多問題,要根據防洪避洪的要求,進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災能力。

(2)加強日常管理,建立小單元、小流域的山洪災害的預警體系。把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重點轉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設上,建立村級預警系統。確定適當的預警員在降雨期負責觀測雨情和水情,認真巡查可能出現山體滑坡等災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臺等預警要及時發預警信號。定期檢查周邊山體,發現情況要做好觀察記錄,及時上報。村單元還要明確本村的危險地段,方便有災害時的人員撤離。

(3)加強山丘區管理,建立科學防災體系。除了針對災害本身,提高山區群眾的躲災避災意識、宣傳山洪防御知識,指導山區居民摒除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要對重點防護地段做好汛前檢查工作 ,對防洪設施以及機構設置的落實要全面檢查,各部門的責任落實要到位,明確工作的目標任務。山丘區的各種社會活動一定要規范化,讓山區居民適應自然的規律,避免因為不合理的活動而導致的山洪災害。加強河道管理,加大執山洪相關的法力度,加強監控山洪災害地區的土地開發管理,充分考慮山洪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控制人員財產繼續向山洪災害潛在區繼續發展,已經開發的地區也要加強相關活動的監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導致山洪災害的活動。

此外還要完善已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在完成的體系基礎上不斷的細化完善。努力實現組織健全、預案實用、響應迅速、全民參與、保障有力等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方案并檢查保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4)保持水土的綜合治理。主要是減少地表徑流,增加降水入滲程度,改變小地形,將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樹冠的截留,改變土壤的物理性質。當降水抵達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產生徑流,對流域的降雨起到緩沖作用,延長洪水的匯流時間。在一些流域可以實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蓋度,減輕了雨滴對地面的擊濺,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減輕了地表徑流的沖刷作用,減輕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現象,減少災害發生。

建立水生態保護基金,保證水庫在供水發電以及旅游漁業等方面的收入穩定,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從這些資金中提取環境保護所需要的基金來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水庫水生態問題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廣泛聽取意見做好水庫管理規劃工作,將不同水生態環境問題劃為不同的課題來研究,為水庫發展做好基礎理論以及技術支撐。

(5)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科普宣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規的保證下,制定相應的小流域山洪災害的防御發展規劃。在政府的配合下,貫徹執行各種防御措施并嚴格監督檢查,使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山洪災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強化群眾在這方面的環境意識,利用電視廣播以及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各種山洪災害防御以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防御措施。

4.結語

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包括自然科學氣象、水利、地質林業以及人文意識、等多個部門,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災害防御管理體系,由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概念設計;建筑結構設計;應用

1引言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概念設計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85年出版的由美國工程院士林同炎教授撰寫的《結構概念和體系》一書,就為我們提供了結構概念設計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實例,在過分依賴設計軟件的今天,概念設計愈發不得到設計人員的重視,所以,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2建筑結構概念設計概述

建筑結構概念設計是指不經過數值計算,依據力學關系、震害關系、破壞關系等,結合實驗所得結果提出的設計原則與方法。在概念設計中,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為方案的合理性、針對性、處理方式等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依據。具體來說,工程結構概念設計是基于結構概念設計理論展開的一系列運作,包括判斷、推理、改良、決策等過程。

3建筑結構設計中概念設計的原則

3.1結構的簡單性結構的簡單性是指具有直接的、明確的傳力途徑結構,以便承受各種外在力量的重壓和作用,這就要求在進行結構體系設計時,必須具備明確的計算簡圖,以便于內力和位移分析,最大程度限制薄弱部位的出現。3.2結構的整體性建筑結構類似于具備水平隔板功效、能夠提供足夠剛度與內力的樓蓋,其能夠聚集并將慣性力傳遞至各豎向抗側力子結構,但這些子結構需要具備協同承受地震的作用,以發揮抗御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作用。但如果豎向抗側力子結構布置不均勻或是水平變形特征不同,就會使其無法有效協同工作,進而使得抗御效果大幅降低。3.3結構的規則性和均勻性建筑結構的規則性與均勻性能夠有效避免薄弱子結構過早破壞、倒塌問題的發生,從而使得建筑物分布質量與結構剛度的分布協調,有利于整體結構抵抗自然災害破壞作用的充分發揮,進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承載力和傳力途徑的突變。3.4優化選型原則在建筑結構中,對于概念設計的運用,主要是對結構體系與結構布置的優化,其中,結構體系的優化主要是依據其基本構件特征與荷載實際情況等形成基本結構單元,然后通過集合形式構成主要的結構體系。結構布置的優化是指基礎系統、柱墻豎向支撐系統、樓屋蓋水平系統的設置。3.5合理受力原則一般情況下,在建筑結構概念設計過程中,通常需要對均勻受力、超靜定受力體系、剛性連接、空間作用等進行充分的考慮,并且還要重視建筑結構宏觀受力狀態、直接受力狀態以及主要受力狀態的分析,以便運用力學原理來處理好受力分析問題。

4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4.1在建筑結構方案選擇中的應用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結構方案的選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還是整體建筑結構設計的核心內容,結構方案的重要性直接決定了結構方案選擇的困難程度,所以,一旦建筑結構方案的選擇上出現了問題,必將導致整體建筑結構設計嚴重錯誤的出現。通過概念設計的合理運用,并且充分發揮其自身應有的作用,可確保建筑結構方案選擇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在進行建筑結構方案的選擇時,應重視以下兩方面內容:①在進行建筑結構方案的選擇時,必須對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現場所有的相關影響要素進行充分的分析與全面的調查,例如建筑場地的一些地形條件、地質結構以及承載力狀況,是概念設計整體性要求的主要體現。②在選用具體建筑結構設計方案時,應充分考慮用戶的一些基本要求,是概念設計的主要特點與作用體現,且其還能夠根據用戶所提供的一些基本要求進行具體化設計,將其體現在建筑結構方案中,可有效提高建筑結構方案選擇的準確性。4.2在基礎設計中的應用在進行建筑結構基礎設計類型的選擇時,設計人員應當依據建筑物的具體結構形式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充分遵循概念設計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選用。4.3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應用對于建筑物抗震設計中概念設計的應用,應當結合建筑平面對建筑結構體系進行合理的布置,并且還要仔細分析建筑主體的結構體型和各個部分的基礎體系之間的力學關系。此外,通過調整建筑物質心、平面形心及結構剛心間的距離,可使得這三者盡可能靠近,進而最大限度的減小結構體系的扭轉力,增強整個結構的穩定性,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節約建筑工程造價。

5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通過概念設計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建筑結構設計的主觀能動性,還可在充分融合建筑設計人員想象力與個人經驗的基礎上,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經濟性、合理性、安全性。概念設計的思想被越來越多的結構工程師所接受,并在結構設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鈞瑪.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如何加強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應用[J].城市建筑,2014(06):53.

[2]李娜,楊志杰,彭寶瑩.概念設計與結構措施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門窗,2015(04):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粗大无套gay|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图片| 国产内射大片99| 极品新婚夜少妇真紧| 97色伦综合在线欧美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亚洲性色av私人影院无码| freesex欧美喷水|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制服|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 深夜a级毛片免费无码|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色av永久无码影院av|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日本老肥婆bbbwbbbwzr|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强伦片中文字幕免费看|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麻豆|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五月婷婷俺也去开心|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无码手机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