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自然災害的分類

自然災害的分類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2 15:31: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的分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然災害的分類

篇(1)

關鍵詞:自然災害;旅游業;預警機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0BJL061)。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依賴性較強。旅游系統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負向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業的波動震蕩,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易受到沖擊的行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具體見表1),對旅游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研究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及預警機制構建,有助于我們積極地認識、預防、處理各種自然災害,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自然災害概述

1.1自然災害概念

隨著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 人們對自然災害的界定也在不斷變化。在眾多自然災害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找出判別和確定自然災害的三項標準。(1)自然災害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它是地球系統演化過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災害具有社會危害性,能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1.2自然災害分類

自然災害分類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根據自然災害的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將自然災害可分為:(1)氣象氣候災害(如熱帶風暴、雷暴大風、干熱風、龍卷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地質地貌災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災害(如洪澇、江河泛濫、水污染等);(4)土壤災害(如鹽堿化、土層及養分減少、耕地減少等);(5)生物災害(如植被退化、物種滅絕、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6)海洋災害(如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

2.1 自然災害對旅游者的影響

2.1.1 威脅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災害發生在旅游熱點地區,對于旅游業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首先會威脅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嘯襲擊的國家外,約有8000名澳大利亞人在泰國、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國失蹤。歐洲的瑞典和德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兩國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們的出游動機或改變旅游消費行為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需要屬于較低層次的需要范疇,外出旅游通常是為了放松、愉悅、舒適,安全風險的存在有可能改變旅游決策的性質。災后旅游目的地的風險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購買決策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到災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動機需求。

2.2 自然災害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

2.2.1 破壞旅游資源及旅游基礎設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級特大地震,四川旅游業在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損失,諸多景區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涉及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省級文保單位225 處。損失最為嚴重的是世界遺產都江堰- 青城山景區,二王廟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魚嘴裂縫,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嚴重受損。以汶川為中心的國省干線公路出現隧道塌方、大橋移位等較嚴重情況,通往九寨溝等重點景區的道路損毀嚴重,災區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也受到嚴重破壞。

2.2.2 損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觀與主觀的成分,融入了人們對目的地的態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個體的認識、體驗、對各種風險因素的感知來做出評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這種評價通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損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災害對旅游企業的影響

2.3.1 造成旅游企業供需鏈斷裂

旅游企業是旅游市場的主體。自然災害發生時,他們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關者。由于消費者取消預定或停止旅游活動,造成旅游供給的大量閑置。

2.3.2加大旅游從業人員失業的風險

自然災害發生后,與災害發生地具有密切業務聯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大批預定紛紛退單,出團量接近零,旅游從業人員工資、福利大幅縮減,下崗、待崗人員增多,導致他們紛紛轉行尋求出路。

3.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研究

自然災害具有嚴重危害性、突發性與永久性、周期性與不重復性、廣泛性與區域性、頻繁性與不確定性等特點,由于旅游業自身敏感的特點,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重創。英國著名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指出,預防是解決突發危機的最好方法。對于自然災害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做好預防工作,這就要求把預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內涵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是以現實的自然環境狀況和變化過程為對象,采用邏輯推理和一系列的預警技術方法、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對環境變化所呈現的各種信號源進行不斷的搜集、監測,根據其變化趨勢和描述安全狀態的數學模型或決策模型得到危機態勢的動態資料,并能及時提供警示信號或信息的機構、制度、網絡、應對措施等構建的預警系統。

3.2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構建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構建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經濟實力。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國家安全方面的技術研發。

(2)科技水平。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各國構建完備的自然災害預警體系提供了技術保障。

篇(2)

《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課題教學設計(教學參考)

【單元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感知保護地球對人類的重要性,樹立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加強防范自然災害意識,爭做環保小衛士。

2、 行為與習慣:進一步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與習慣,提高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自救、自護能力。

3、 知識與技能:懂得環境問題給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資源的意義,了解自救自護知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

4、 過程與方法:用調查交流、創新展示、運用讀圖表分析、案例分析、創新展示等方法來組織教學,增強防災減災的的意識, 樹立保護地球的責任感,提高自救自護的能力。

5、 道德教育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法治教育點:遵守有關保護地球和防災減災的法律。

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部編版二下第五單元第十六課第一課時)

學校

班級

執教者

課題

我國自然災害知

教時

1

日期

一、課題分析:

本課題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及嚴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災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災害的危害,。本課先從我國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入手,讓學生感知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以及造成這些自然災害的緣由,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二、學情分析:

在我國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發生,新聞中也經常會報道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但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感受還是不深的,首先體現在人類面臨的環境災難在某個區域,我們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其次,有的自然災害對學生的生活影響不大,學生感受不到。因此,學生的防災避險意識比較淡薄,防災避險的能力比較弱。

三、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認識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

 2、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為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3、樹立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主動防災。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認識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知道不合理的行為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難點:培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學習能力。 

四、課前準備:

課件: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活動一:

看視頻 知災害

導入:聊聊今天經歷的開心的事。幸福嗎?快樂嗎?是啊,冬日,暖陽,我們在校園中愉快的學習,在課堂上朗朗讀書,在操場上奔跑追逐,實現著我們的籃球夢,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滄海之一粟。災難面前,人類如此的渺小無助。同學們,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氣和的,它也有發怒的時候,比如地震,海嘯,洪水等,我們稱之為“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對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自然災害分類)

3、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我國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造成怎樣的影響?(小組交流)

學生觀看

指名交流

雖說是五年級的學生,但是對自然災害的直接接觸較少,本環節對學生的幸福環境與突發的地震遭遇形成對比,意在引起學生的共鳴,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與無助。

活動二:

看統計圖,分析自然災害的危害性

1.ppt呈現2019年十大自然災害及其影響。(危害大:生命、環境、經濟、社會穩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統計圖

認真閱讀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我國哪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比較大?

3小結:

旱澇災害和臺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

4、災難連鎖反應PPT 、思維導圖

小組討論

指名交流

觀看ppt

運用新聞視頻數據更具體的呈現自然災害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之大,損失之重。

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通過讀圖分析學生能直觀的了解到我國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的重大損失。

拓展--自然災害的出現不是單一的,而是影響巨大的連鎖危害。

活動三:

小小調查元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1.出示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圖

這是一張我國自然災害分布圖。從圖中,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

1、 種類多()

2、 分布廣

對我國影響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澇、旱災和病蟲害等。

(1)我國旱災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2)洪澇災害分布東多西少。其中長江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最為集中。(3)雪災多發在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4)臺風災害多發生在東部沿海地區。(5)地震西多東少

課前查找資料

上臺匯報

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圖示直接、明了,而且更為客觀。

通過讀圖分析學生能直觀的了解到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分布情況。

活動四:

辨析小能手

過渡:自然災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這些自然災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為原因(滿足條件才能形成自然災害)

學生討論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會引發怎樣的自然災害(報告單,小組合作)

小結

自然原因

人為因素:濫砍濫伐

亂扔垃圾

工廠、汽車排放廢煙廢氣

冰箱、空調大量使用

學生辯論

通過視頻科普,學生們對自然災害的成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去討論和發掘人類哪些不好的行為誘發或加重了自然災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險意識,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現的類似行為。

加強印象,增強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總結

1、如果我們不滿足這些條件會怎樣?(自然災害大大減少),

2、所以我們應該——

3、不僅僅如此,我們更應該敬畏自然,如我們前面學過的哈尼族人一樣,與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科學優化自然,這樣我們的大自然將不再發怒,會心平氣和的孕育我們。

4、兵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節課我們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在我國的分布規律,我們又如何有針對性的防御自然災害呢?(上網、查閱資料,咨詢父母師長,我們下節課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1、讓學生主動查找預防自然災害資料

篇(3)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和氣候千差萬別,農業自然風險相當復雜,是世界上災害嚴重且災害類型最多的少數國家之一。1990-1999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721.30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0%,2000-2005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872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5%。

我們所研究的農牧業風險是發生頻率高、涉及范圍較廣、區域性和季節性強、造成損失較大的西部民族地區自然災害風險。風險一旦發生,種植業或養殖業損失非常大,如2005年,青海省先后遭受了雪災、旱災、洪澇、山體滑坡、冰雹等重大自然災害,全省共有34個縣的211萬群眾受災,重災民110萬人,分別占全省農牧民數的60%和27%。農作物受災面積13.30萬公頃,其中,絕收6.10萬公頃,減產糧油2.50萬公斤。因災死亡牲畜29.20萬頭(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18億元人民幣,其中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10.12億元。2006年5-8月,由于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省內大部分地區又出現旱災,據統計,全省有36個縣的168萬人口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2.20萬公頃,因災死亡牲畜26.23萬(只),天然草場受災面積2113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70億元,其中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7.30億元。內蒙古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環境惡化,草原動植物資源的稀缺,導致草原生態系統全面退化,加劇了災害頻發率,草原牧區災害損失呈不斷上升態勢,全區每年農牧業災害經濟損失平均達70多億元。占全區自然災害損失的70%左右。據有關統計,僅1990-1998年的8年間,全區累計因自然災害死亡的牲畜達1270萬頭(只、匹),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平均每個牧業人口損失近6000元。新疆、四川、云南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每年的經濟損失情況也很嚴重。

目前,國內減少農牧業自然風險的措施一般包括減災工程建設(即水利建設、防震抗震工程、治沙工程、農牧生物災害防治工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等)、減災非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風險區劃、災害保險、政府財政補助、緊急援助、貼息貸款等)、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等。西部民族地區以往救災主要依靠民政救濟、中央財政的應急機制和社會捐助。但有限的財政支農扶貧款、救災專項款以及社會捐助相對于廣大農牧民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來說,可謂杯水車薪。這一模式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不利于健全的農牧業自然災害風險保障長效機制的形成且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如何建立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風險分散機制是個涉及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十分復雜的重大問題,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來解決。鑒于此,深入開展對建立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風險分散機制的研究勢在必行。

二、研究意義

第一,對西部“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和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及東西部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一方面,這些地區農業或畜牧業經濟比重大,農村人口比重高,自然災害頻發。要解決西部“三農”問題,不能不研究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的這一“瓶頸”。減災理論認為,自然災害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不可規避的,但災害是可以預測的,因而災害是可預防的。通過對災害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減災措施的不斷完善,可以減輕災害并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水平。通過農牧業風險管理,分散其行業風險,保證民族地區農牧業生態一經濟一社會復合系統的均衡與和諧的進步。另一方面,根據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和自然災害的多發性、規律性,建立與完善該地區農牧業風險分散機制。對于消除其區域內的貧困問題,減少東西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國內經濟的協調發展有現實意義。

第二,對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大且自然環境條件相差甚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人口多且民族及人口分布較復雜的國家。研究建立西部民族地區的農牧業風險分散機制,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去平衡與協調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對于建立和諧社會至關重要。有效的農牧業風險分散機制作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可促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規避風險,提高經濟效率。

第三,為有關部門建立草原畜牧業保險體系提供政策依據。草原畜牧業自然風險既有養殖業自然風險的特性,又有種植業自然風險的共性。所以,草原畜牧業保險的建立,需要對西部草原牧區特殊性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目前,國內還缺乏可以依據的詳細可靠的相關專題研究的資料。因此,該項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

三、國內相關問的研究及其趨勢

(一)關于農業風險的分類

由于農業風險是行業風險,所以,在風險分類的一般原理指導下,不同學者對農業風險進行了不同的分類。總結國內研究的分類,將農業風險劃分為生產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資產風險、技術風險、服務風險、社會風險、體制風險等8種類型。

民族地區農牧業風險的分類涉及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復雜的問題,其劃分與歸納方法具有獨特性。

(二)對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的研究

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和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資助項目的《中國農業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一書,對農業災害辨識、風險評估方法、風險對策和實情史料(1951―1994)等進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農業災害風險預測和保險區域劃分方法,介紹了農牧業減災對策。

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部民族地區不僅氣象部門對于氣候區劃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而且從事農牧業、水利、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及其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生產、科研、教學及管理部門的人員也從不同的視角發表文章,立論出書。從自然災害的角度對農業風險進行了廣泛研究。為民族地區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為生態農牧業服務提供了有利的理論依據。

(三)災害經濟問題的研究

鑒于災害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人們已經開始對災害經濟問題進行研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災害經濟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如《災害與災害經濟》(論文集)、《災害與社會》(論文集)、《災害生態經濟研究》、《災害經濟學》。2000年至今,其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出版了《中國自然災害與經濟發展》、《中國水旱災害的經濟學分析》、《農業災害經濟學分析》、《水災害經濟學》、《區域災害經濟研究》等論著,發表了大量的災害經濟方面的學術論文,在此領域如在災害損失的評估、防災政策的制度分析、環境災害的轉移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對民族地區相關問題的研究少、成果少。災害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特的經濟學科,需要對民族地區的農牧業災害問題進行研究。

(四)農業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中國農業保險在1980年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新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之后,經濟理論界對各種農業保險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國內學者關于農業保險屬性及外部性的爭論,最終引出了農業保險應于政策性保險的結論。歸納起來,中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及供需雙冷既有其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性體現在系統性風險、信息不對稱及正外部性等方面,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中國的農業保險是農業、保險業這兩個弱質產業的“弱弱結合”,以及國內農業保險制度的供給不足。綜合中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包括“政府論”模式、“商業論”模式、“過渡論”模式、“層次論”模式、“區域論”模式等觀點。

篇(4)

新聞背景:

江西省處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統計顯示,發生在江西省的自然災害中,90%和“天氣、氣候和水”密切相關。近年來,江西省每年氣象災,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害造成的損失,大約占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至6%,嚴重時可達15%到20%,而全國平均值為3%至4%。省減災委專家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的發展,省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經濟損失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十一五”期末,江西省將力爭實現天氣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氣象預報警報公眾覆蓋率達95%,氣象災害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影響率在現有水平上降低20%至25%。

2005年,是繼1998年以來自然災害對我省影響最大、損失最重的一年。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江西省發展史上刻下了不同尋常的印記——經濟損失達125.3億元,115人死亡。

3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其“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主題,對自然災害頻繁的我省無疑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客觀而言,我們尚無力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如何避免使災害變成災難,卻大有可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農村和城市在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上各有特點,但災害監測、預警和完備的應急措施,仍是保護城鄉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基本手段,而上述措施的完善以及實施效果,則要依靠社會防災、減災意識保障。

農村:重在獲取預警信息

對于剛剛步入小康的農村群眾來說,“天災”不僅容易導致返貧,而且使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增強農村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所必須攻克的難關。

專家介紹,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尤以洪澇、地質災害、雷電對農村群眾的生命安全威脅最大。由于農村通信、電力、交通、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居住地偏僻分散且多在災害易發的山區,使得農村成為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薄弱區域。

以地質災害的防御為例,每年雨季,江西省全南—安遠—尋烏以及崇義—余都—石城地質帶上發生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在贛南,農村切坡建房隨處可見,一旦地質災害襲擊,往往造成不堪設想的嚴重后果。

據統計,2005年,江西省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25.3億元中,農業占88.5億元;因災死亡的115人中,絕大多數為農村群眾。

記者了解到,2005年9月,瑞昌市政府將36戶住在巖溶塌陷坑上的村民整體搬遷;同時搬遷的,還有碼頭鎮黃沙林場和花園鄉黃坑村兩個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點的160戶748人。不過,組織危險區域的群眾搬遷,固然是萬全之策,但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和自然災害類別的不同,江西農村群眾不可能完全擺脫災害的威脅。

江西省氣象局專家認為,準確地把災害信息可靠、及時地送到處于危險之中的人群,是農村災害預防的前提條件。2005年6月17日,省氣象臺與國土部門制作了“暴雨型地質災害預測”。正由于準確的預測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面對入汛以來時間最長、強度最大、范圍最廣的罕見暴雨,我省未發生人員傷亡。

不過,盡管有成功的經,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驗可資借鑒,專家還是認為:由于廣大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薄弱,在今后的一定時期內,信息不暢依然是農村群眾避免災害威脅的“瓶頸”。

城市——重在預案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就越大。2003年6月23日到28日,南昌市降水超過400毫米,全市積水泛濫,多處交通受阻,直接經濟損失6.47億元。據統計,作為江西城市化進程中的“領頭羊”,南昌平均每年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億元以上。

江西省處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城市自然災害一般以暴雨洪澇、雷電、大風、熱害等為主。專家認為,相對于農村,城市擁有便捷的信息渠道,因此城市防災、減災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完善。

3月中旬,南昌市遭受7至8級大風的侵襲,廣告牌等懸掛物被大風刮倒傷人事件屢屢發生。而記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相關的管理部門,公共場所的懸掛物不需經過抗風能力的評估即可順利“上崗”。

另外一個對比鮮明的例子是,2003年6月24日至25日,南昌出現日雨量達309毫米的特大暴雨(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新高),但由于南昌市氣象局研發的城市積澇災害預警系統投入使用,政府得以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排澇措施,使城區積澇時間比預期減少了5至8小時,損失大為減少。

篇(5)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筑;防災;抗災

引言: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僅僅只有人類文明、科學技術進步、還有各種各樣的災難,它們為人類歷史留下的是一頁頁觸目驚心的篇章。災害,特別是工程災害,每年都會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如何防災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一、災害的分類

土木工程中的災害及其分類土木工程中的災害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災害。自然災害是自然界中物質變化、運動造成的損害。例如,強烈的地震,可使上百萬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頃刻之間化為廢墟;滂沱暴雨泛濫成災,可摧毀農田、村莊,使成千上萬居民流離失所;嚴重干旱可使田地龜裂、禾苗枯萎、餓殍遍野;火山噴發出灼熱的巖漿,可使城鎮化為灰燼;強勁的颶風、海嘯可使沿海村鎮蕩然無存,諸如此類,都是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天災”。人為災害是由于人的過錯或某些喪失理性的失控行為給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具體災害有如下幾種: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巖石山體由于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 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巖、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災害的治理:如在坡頂筑截水排水溝,裂縫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壓腳等措施;還有就是開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巖)的地質現象。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巖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長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土木工程抗災內容

1、災害材料

在工程結構的抗災研究中,首要關注的是材料受災后的性能變化,即災害對材料物理力學性能的影響,也即材料在災害下的損傷等。關于災害對材料性能的影響,國內外都已做出了許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結論,但是系統性還顯然不夠,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災害材料領域還未形成一個專門完善的領域。而在工程結構的加固設計、工程鑒定和工程咨詢等實踐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這方面的知識。災害材料學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學性能。

2、災害檢測

檢測在受災的土木工程結構鑒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檢測的程序為:檢測任務委托,收集原設計圖紙及竣工圖,外觀檢測,材料檢測,構件變形及現有強度評估,有無可修性,壽命估計等。災害檢測報告一般包括:現狀調查,圖紙核對,材料強度鑒定,承載能力驗算等。

3、災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來說,目前僅僅是用鋼材作為加固介質。鋼筋砼結構加固方法有很多種,90年代以來主要是置換法、繞絲法、粘剛等方法。國內外近幾十年來已較多的開始研究粘貼復合材料來加固梁柱等結構。與鋼相比,用復合材料對結構進行加固有如下優點:自重輕、厚度小;任意長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預加工;板材允許交叉;極高的強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產品;突出的抗疲勞能力;結構物不用預處理就能覆蓋;抗腐蝕;施工時對環境無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劑同樣具有以下優點:高強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體結構、木結構等多種結構建材;永久荷載下抗蠕變,抗腐蝕;符合環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防護性無論從筑巢穴居,還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揮所、核電安全殼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護。

2、超前性防護設施必須建在遭受襲擊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橋、發電先建電廠等。

3、基礎性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長等特點。

4、普遍性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土木工程,而其對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關系。

篇(6)

本文作者:陳萍羅羽劉秀娜周娟何孝崇工作單位:第三軍醫大學護理管理學教研室

社區護士對災害的關注與了解情況調查顯示,社區護士對災害非常關注18.1%(21):較關注50.9%(59);一般關注28.4%(33);不太關注2.6%(3)。獲得災害信息的途徑主要有:55.8%來自于網絡、83.3%來自于電視、23.3%來自于報刊書籍、9.2%來自于講座、55.8%來自于學校教育。對災害非常了解16.4%(19);一般了解74.1%(86);了解很少9。5%(11)。社區護士主要對地震、水災、旱災和SARS等災害信息了解較多,說明其可能通過媒體宣傳或自身經歷對災害具有較深的印象。但對災害的具體分類和范疇的認知比較片面。了解的信息主要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途徑獲取,通過講座和學校教育途徑的較少。說明學校在災害方面的教育比較薄弱,同時也提示有關部門對災害知識的宣傳力度還不夠。社區護十對災害救護知識的了解情況調查表明,大多數社區護士對災害護理的基本知識、災害護理技術以及災害預防性護理比較了解,并對災害救治工作有心理準備,災害應對態度積極。但對災害現場救治原則、災害救治中護十的主要任務、災害護理管理、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傷員的檢傷分類、災害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認知率都較低。

加強災害護理教育及宣傳災害護理是靈活、系統地運用有關災害護理獨特的知識與技能,與其他專業人員共同合作,為減輕災害對人類生命、健康所構成的危害而開展的活動。對災害突發事什的醫療救護處理是否及時得當,對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調查發現,社區護士對災害的認知較為片面,多數認為災害就是自然因素導致的自然災害,而未提及人為因素所導致的災害,其原因可能為自然災害涉及范圍廣,危害性大,知曉率高。然而,當今社會人為災害如交通事故,礦難事故:、恐怖襲擊等也時有發生。目前,較為公認的災害的定義是指突然發生的,超過群體的應對能力而需要外界救援的,死亡人數超過10人或受傷人數超過100人的所有不幸事件。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災害的范疇已有較人的拓展,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天文、氣象、地質、地貌、生物、環境災害等:人為災害主要包括火災、爆炸、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衛生、戰爭等。作為社區護士除了對自然災害的了解外,不能忽略對人為災害的認識和準備。災害護理與平時的護理實踐不同,社區護士只有充分認識了解了各種災害的特點,才能做到高質量、高效率地搶救傷員。加強災害救護知識的培訓凋杳顯示,多數社區護士對災害護理基本知識、災害急救護理技術、火害預防性護理比較了解。但對災害現場救治原則、災害救援中護士的主要任務、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傷員的檢傷分類、災害護理管理、災害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認知率都較低,提示社區護士的災害應對能力整體水平還不高。究其原因,與護理教育培訓體系不夠完善有較大的關系。災害護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還尚未納人到我國護理教育體系中,災害救護知識僅在《急救護理學》和《社區護理學》中有少量的涉及,且重點不突出。另外,目前開展的災害護理繼續教育,內容多集中于急救技能的培訓,忽視了災害知識積累的重要性,這些都將阻礙護士對災害救護知識的獲取和應用。因此,社區護理主管部門和護理學會應對火害護理培訓進行整體規劃,整合各方面資源,保證災害護理培訓有序、內容系統化利整體化。

開展災害救護培訓的方法研究。災害醫學是剛成立不久的邊緣學科,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火害護理方面的書籍,只有關于災害院前急救的教材作為參考。同時災害不是經常發生,而簡單的教與學又達不到目的。因此,開展災害救護培訓方法的研究就非常必要。比如在培訓方法和培訓手段上應多樣化。可選擇理論講授、視頻及模擬演練的方法幫助社區護士獲取災害救護知識,也可通過計算機輔助訓練軟件進行培訓。日前,我國針對社區護士開展的災害護理繼續教育課程還未系統化,如何開展虛擬災害救援模擬訓練是未來教學發展的主要方式。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社區護十掌握災害救護知識的程度與工作年限無關,這說明火害救治的知識人多不是從平時日常工作中積累,而是主要通過培訓學習來獲得。因此,社區護理管理部門可探討將災害護理培訓與社區護士常規技術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根據不同地區災害發生的情況和趨勢來設置災害護理培訓課程,根據各地教學資源優勢來選擇培訓方式。比如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可依托醫學院校來開展災害護理培訓,并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社區護十參加災害救護演練,以此來提高社區護士的災害應對能力。

篇(7)

關鍵詞:氣候變化;城市建設;關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character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planning climate adaptabilit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ity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P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1.1 氣候變化的界定

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氣候變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也包括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一款中,將“氣候變化”定義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UNFCCC因此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于自然原因的“氣候變率”區分開來。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全球氣候變暖(G l o b a l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層破壞(Ozone Depletion)。本文采用UNFCCC對氣候變化的定義,即側重研究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暫且不考慮自然原因引起的氣候變率。

1.2 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

IPCC 第三次評估報告提供的預測結果是,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未來變暖的變幅取決于人類采取什么樣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但全球氣候總的變化趨勢仍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氣候變暖將對全球的生態系統、各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是事關生態與環境保護、能源與水資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類健康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表現人為增暖,溫度升高造成的影響表現為:北半球高緯地區的早春農作物播種,林火和蟲害對森林的影響;歐洲與熱浪相關的死亡率,某些地區的傳染病傳播媒介,以膠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花粉過敏;在北極地區冰雪上狩獵和旅行,在低海拔高山地區的運動等。城市及其系統受到了氣候變化和氣候變異的影響,如山區人居環境遭受冰川湖泊爆發洪水的風險加大;海平面升高和人類的發展,增加了許多地區海岸帶洪水造成的損害。

1.3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占了中國自然災害較高比例,而極端氣象現象與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高度有關。又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自然環境相對惡劣,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高等因素,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技術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有效資源管理手段缺乏等原因,我國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在災害發生過程中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相對低下,由此所致的災后重建恢復能力也較差。我國較易遭受的自然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顯示,截止2009年8月24日,全年直接經濟損失711億元,共有29個省份不同程度發生洪澇災害。暴雨泥石流。2010 年8 月7日甘肅舟曲因特大暴雨引發的泥石流至今讓人觸目驚心;2010 年8月12 日起,由于連日的強降雨天氣,四川多地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11.6億元。海平面上升。我國是世界上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中國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 毫米/ 年。2004~2006 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 71 毫米。與 2003 年相比,2004~2006 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呈起伏上升趨勢,各海區海平面變化趨勢與全海域一致。海平面上升不僅會造成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會嚴重影響沿海地區的重要工程設施和沿海城市發展。這些自然災害和其他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都是城市脆弱性的外因,增加了城市脆弱性的強度。

2 構建減災防災體系和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路徑

2.1 構建減災防災體系的建議

2.1.1 提高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前適應能力。加強極端氣候變化和重大氣候現象及其影響的中短期預報和精細化預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形成全國性、多層次、布局合理的氣象監測預報網絡,實現災害性氣候事件的預警分析和風險分析。

2.1.2 加強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對能力。建立不同級別自然災害應急處置制度和響應制度,建立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組織指揮體系,構建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部門協作聯動體系,建立政府、企業、群眾共同響應的災害應急處置體系。

2.1.3 加速城市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能力。充分發揮政府在災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從組織領導、保障措施、責任落實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切實做好災后的重建恢復工作。政府加強資金和物資管理,強化督促檢查,統籌處理災后重建與做好日常工作的關系,確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扎實推進。

2.2 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路徑分析

2.2.1 要厘清全球、全國以及本地區氣候特征、氣候變化趨勢,尤其是極端氣候現象,理清人類經濟社會系統與氣候變化之類的相互關系,從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角度減輕和減緩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的制定和建設,充分運用規劃的提綱挈領作用統籌協調各部門(區域)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規劃基礎上,加強國家層面上的氣候變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規范全社會的經濟社會活動,明確各自責任和義務,切實實現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氣候安全。

2.2.2 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氣候變化的支撐作用。通過利用科技加大氣候變化規律研究、氣候變化趨勢預測、氣候變化影響分析、提高氣候變化的預測性,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以減輕已經存在或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

2.2.3 要提高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和防御極端氣候災害能力是體現未來 20 年和諧社會建設水平與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把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增強防災減災、抵御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降低氣候變化的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水資源保障、公共衛生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3 結束語

氣候變化引發了一系列自然災害,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加強氣候變對城市建設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蘇桂武,高慶華. 自然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J].地學前緣,2003,10

[2]喻小紅等. 城市脆弱性的表現及對策[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级毛片|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2019国自产拍|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国产内射合集颜射|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22222se男人的天堂|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日本熟妇色xxxxx日本免费看| 国产嫖妓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亚洲男人第一天堂| 被添出水全过程免费视频 |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激情五月开心婷婷深爱|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韩国毛片| 免费人成自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