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6: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與德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會在不同的方面促進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發展,對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將這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雖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與德育教育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對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掌握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中學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就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相對對心理問題進行解決就應該注意德育與心理健康的教育。現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進行研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至關重要,而這兩者的本質上與最終目的上的一致性也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礎。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全面的人才。這就要求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從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為養成等幾個方面進行完善。應該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其與德育進行結合,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助。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聯系
學校進行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雖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兩者之間是有著直接的聯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會學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這兩者都是以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這兩者都是為了幫助中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所以在中學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也對中學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區別
1、理論基礎上的差異。中學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論來源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原理與倫理學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來源主要是來自教育學與心理學。
2、特征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與自身的影響相對較為明顯,由于受到外界影響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學科方法與社會形態改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穩定性對易變性,恒常性與時期性等等。
3、學生觀之間的差異。在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稱之為教育者與求助者,這也是對教師態度的表明,也就是將教師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雙方可以不必顧忌身份上的差異,暢所欲言的討論問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但德育并不是這樣,德育主要是從階級社會開始,其被看作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員可以遵守這一規范。
4、目標上的差異。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對學生的認識與觀念進行改善,這不僅與教師有關系,與家庭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學生,通過對其進行治療來對其不正常的心理狀況進行矯正。在價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務與社會的,其目標就是對人們的觀念進行轉變面,使學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相符,進而保障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一)創設優良的學校環境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地點,所以其對學生素質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對其進行明確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想要完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應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都會影響到中學生,所以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培養,以此來提高中學教師的工作責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質等等,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對學校的主體文化進行的反應,學校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來營造校園文化,例如設立雕塑、圖書館以及報欄等等,通過廣播、講座、圖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人生,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發揮家庭的作用
一、公平之中選出“干部”
小學兒童尤其是高年級兒童的獨立思考和組織能力得到了較好發展,好勝心、進取心較強,強烈的自尊心使他們具有自我表現的需要。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大約一半的同學在低年級或中年級時就擔任過“干部”。有的雖沒當過干部,但自認為“有當干部”的能力。面對“好勝”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我改變了以往根據“鑒定”指派干部的做法,在開學第一天就宣布:一周后我們進行第一學年的干部公開競選,希望每個學生都不要錯過這個好機會,做好準備。
一周后,競選開始了,全班54名同學,有36人參加了競選,時間持續了三個下午的自習課。最后公開評議,確定了10位班委干部、3位中隊干部、3位科代表和12位小組長。這一做法,有意識地把學生推入競選機制,給所有的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機會,給他們一個自我認識的機會。當選的同學深感“官位”的來之不易,增強了責任心;沒當選的同學,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心理平衡了,克服缺點有信心了。他們知道,只要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同學老師是會看到的,會肯定的。
學生在競聘“干部”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判斷、辨別等德育實踐,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行為準則,全體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心理感染。這項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示才智的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到成功的歡愉,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現需要。
二、樹立意識培養“干部”
班干部是班級的骨干,也是班主任搞好班集體的得力助手。作為班主任,在選擇好班干部之后,我著重培養他們的能力和樹立平等意識、自律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
不管是班干部還是其他同學,都是老師的學生,大家都處于平等的地位,班干部切不可以“小干部”自居。既為班干部,就應該以身作則,處處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班干部不僅是號令的者,更是行動的帶頭者。班干部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為同學提供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幫助,力爭做到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并與所有班干部同心協力,為共同搞好整個班集體而努力。
有些同學既然當選為班干部,那么在樹立這些意識的同時,既是對自己道德行為的約束,也是自我能力的一個展示,滿足了心理需要。
三、榜樣作用鼓勵“干部”
當了班干部,就要通過樹立道德榜樣,為同學指出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目標,從而激發同學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首先要求“干部”要可敬,要有權威性,使同學們發現自己與“干部”之間的差距,愿意向班干部靠近。其次要求“干部”要可信,讓同學們認為自己是能夠學習“干部”的,把班干部的言行當作是自己言行的準則。再次要求“干部”要可親,要有感染力,讓同學們把學習榜樣當作一個自覺的行為,促使他們把“干部”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經過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由“靠近”到“學習”再到“內化”,學生從班干部身上都應學有所獲。第一,培養了積極的生活態度。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第二,培養了良好的個性心理。具有熱情開朗、奮發向上的性格,養成善良、誠實、不斷向上的品質。第三,學會與人相處。
四、輪換制度使用“干部”
成人社會的官本位思想給少年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想做“官”,做“大官”;想有“權”,有“大權”,這些追求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通過各種途徑侵蝕著涉世未深的少年兒童的純真心靈。
面對這樣的情況,健全的制度是嚴格管理的辦法。在師生協同認定的基礎上,我們班建立了“干部輪換制度”、“每月干部例會制度”等,讓學生平等地交流,為每位學生管理班級與輿論監督提供公平機會。平時,我利用談心、便條等形式,激勵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
關鍵詞:有機結合;必要性;途徑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高技能、高素質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職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貫穿到學校教育當中,發揮最大效用,實現共同育人的目標。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關系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二者皆為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素質教育的層面來看,它們二者是并列關系,不是隸屬關系,而是一種“交集”的關系。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也應該是雙向互動的結合,雙向互動結合才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最終的“歸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結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機結合有利于德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點是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著力于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德育內容偏重于認識社會、學習社會規則,只注意滿足社會需要,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個體心理需求。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逐漸對傳統道德教育產生厭倦甚至是難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職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關注個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增強他們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環境,提升個人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學??梢栽陂_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再結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道德規范教育約束學生行為,這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機結合有利于轉變師生的觀念認識
德育工作者應該更新教育觀念,不要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體地位,少點說教和灌輸,多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為學生創建心理健康檔案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德育教師要適時地進行“一對一”地溝通交流。
(三)二者結合有利于改進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接觸到有關心理的知識,會感到新鮮有趣,特別是通過師生或學生之間的談心,心理咨詢與心理反饋等活動,貼近學生心靈。教師與學生多進行適時的思想溝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也可讓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學做心理健康操,多舉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擬活動,適當地讓學生進行心理宣泄。這樣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可從多方面彌補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要促進學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學校教育除了發揮主導作用之外,還要密切與家庭聯系、社會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一)學校環境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在中職學校中不只存在于學習中,還包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師就成為中職學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載體,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和品德修養。因此,學校就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深化二者的理論知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識別學生情緒情感上的變化、對學生及時開展心理咨詢和有效的心理輔導等。
2.創設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是對學校的主體文化進行的反應,學校的教育氛圍離不開校園文化。這就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來營造校園文化,例如,設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圖書室以及報刊專欄,發揮學生會、班級團干部優勢開展活動等,通過社團、廣播、講座、閱讀、圖片展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生,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也是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對人一生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通過電話互訪、家訪、家長座談會、成立家長委員會等多種形式,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創造了和諧的施教氛圍,加強師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掌握學生校內外的表現和思想動態,以此做到雙向溝通與配合,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工作,為他們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三)社會資源
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更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逐步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無時不刻地起著教育的作用,周圍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各種社會機構都是對學生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比如環境保護、希望工程、抗震救災、杜絕、同違法犯罪做斗爭等活動都可作為學生的教育內容,使社會環境成為教育的課堂。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師不僅要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有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時也能為德育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中職學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但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還實現了共同“育人”的目標,為世紀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適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位俊芹.在政治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國教師報,2005.
[2]葉水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0(1).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二者在內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實施教育的過程當中保持著互通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方法。小學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人,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學生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學生心理問題有關,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在學校教育中受到重視,在中小學教育中均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淺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學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程融合
在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被大家所熟知,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滲透在德育中,兩者結合,達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課程開展的同時,教師應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內容滲透到思想品德課程的各個章節,潛移默化地給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校應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教育板報展、道德事跡表揚、評選“風尚道德”獎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德育與健康教育當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對自身發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與
生活。
二、關愛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生活觀
“愛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離不開“愛的教育”。教師在教育中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扮演著學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薄耙鄮熞嘤选!毙W教育是教育的基礎,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應該給予小學生更多的關愛,體貼關心他們,讓小學生從小知道“愛”與“愛別人”。德育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小學生用正確的心態生活。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為小學生創設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班主任在小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班主任應該關注那些學習成績普通的學生,幫助、支持、引導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需要老師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愛來慢慢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生活觀念。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為了達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雙效應、雙教育。小學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寵愛的ο螅全家人的愛都給了他們,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行為示范,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家庭中通過小事情為學生講授人生真諦,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如何樹立自信。學校教育應與家庭教育密切溝通與配合,家校合作可以為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鮮活力。學??膳e辦多種多樣的活動并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加,舉辦以親子活動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如“校園親子運動會”“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講活動等,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參加,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共同合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教育。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面臨著很多機遇與挑戰。小學教育要注重創新,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小學生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學校、教師、家長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如何正確地引導小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了解學生所想、所需。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小學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和諧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不斷熏陶中成長,將來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
的人。
德育教育是針對人的社會屬性,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針對人的自然屬性,需要心育工作的支持;德育要提升效率,需要按照德育對象的心理規律來實施。德育與心育二者極為密切又互為補充。掌握較全面的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對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是它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5-0114-02
20世紀初,我國開始出現“德育”一詞,但教育者對“德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采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的德育概念,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者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钡掠菍W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德育方法日趨僵化,在新形勢下,傳統德育正面臨一系列挑戰。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正式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些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普及,很好地適應了不斷變化的學校教育新形勢。若能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將對德育工作起到引導、補償、發展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擺脫德育僵化、實效性低的現狀。
一、正確認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以德育的附屬形式出現的,大部分學校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將其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補充形式展開。二者混淆不清,原則模糊,方法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都陷入困境。近年來,許多學者就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
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共同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著一致的總體目標,其教學任務本質相同,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接納學生的現有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這為德育工作的_展提供了積極的環境,使學生保持一種主動接受教育、積極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而德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且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其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展、完善過程,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一致的。
2.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差異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學科理論基礎、學科導向、工作原則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吨袑W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為:“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施加影響和學生心理自主建構的社會互動過程,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自我發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獲得協同發展?!毙睦斫】到逃蠼逃呔哂行睦韺W的理論基礎,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而這點是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初始階段所忽略的。因此,我們認為,辯證分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承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差異,是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于德育過程的基礎,否則會導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表,甚至完全失效;而德育方式仍舊單一、僵化,實效性差。
二、實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標的原則
1. 堅持非指示性原則
非指示性原則旨在引導受教育者領悟教育者的“指示”,而非強制性灌輸。在當前的德育實踐中,相當多的教師仍以說服教育法為中心,其實質是一種強制灌輸教育、指示教育。在這種德育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體驗,將學生的知、情、意、行分割開來,所以德育效果不明顯,甚至讓學生產生逆反等負面情緒。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則運用于德育過程中,主要考慮以下兩點:一是非指示性原則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教師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其行為方式的權利,相信學生有能力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二是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教師對原因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要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建議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積極接受反饋,以找出最佳的處理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在德育過程中堅持非指示性原則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 堅持助人自助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助人”達到“自助”的目的,要積極接納學生的現狀,敏銳察覺學生的細微變化,相信學生有自我改變、自我成長的愿望和能力,在德育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增進學生對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為規范的積極態度和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選擇和判斷能力,使之將自己獲得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形成社會期望的優良品德。
三、實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標的方法
1. 心理健康教育課與思想品德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課旨在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其教育內容與思想品德課存在部分重合,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既是初一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也可以納入積極心理品質的范疇。在開展思想品德課時,學科教師往往將教學內容理論化,通過“講授法”,結合中考政治考試要求進行講解,只注重識記和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這就忽略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因而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師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方法,開展活動教學,以活動引發體驗,從而內化德育要求。另外,目前我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存在無層次的弊端,德育內容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往往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感,對思想品德課程缺乏興趣。對此,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具體分析本校的實際情況,再結合學生的群體特征,有針對性地確定課程重點,靈活選擇授課的方式,從而達到既定的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
2.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
從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學科教學在學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學科教W最主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現在的“三維目標”教育理論中,引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意味著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具體操作中,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其次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積極推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將知識的傳授融進“人”的思想教育中。由此,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進而讓他們從體驗中生成感悟,覺察并認同知識中涵蓋的人生哲理,提高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開展主題班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容
主題班會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容的重要途徑,但調查發現,本區域大部分學校尚未形成依托實際的系列主題班會,班會課大多隨意開展,甚至僅用來總結本周或上周班級的基本情況,導致班會課內容零散,形式單一,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積極開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容的系列主題班會,班會課有明確的目標和主題,且主題間相互連貫、相互滲透。各校從具體情況出發,視本校實際確定主題(如初一第一學期的主題班會參考新生心理普查的結果,結合新生養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而確定),從而促進和鞏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成果。
4. 開展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
學校按要求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個體咨詢,同時通過心理普查、心理老師的觀察、班主任及德育工作者的反饋,針對有同一需求的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如“新生適應”“克服自卑”“學會合作”等主題。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的補充形式,能協助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有效提高學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 加強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健康品質的塑造者,又是高尚情操的促進者,還是健全人格的奠基者。另外,心理學表明,學生在接受教育前往往存在一種態度定勢,如果這一態度定勢是積極的,學生就會自覺地接受并認同教育者的要求,然后努力去執行;如果這一態度定勢是消極的,學生便會對教育者產生排斥,對教育內容出現“阻抗”的心理現象,從而不能接受教育者傳達的教育內容和要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無論在學科教學還是在德育工作中,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都非常重要。這便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同階段學生存在的群體差異,對此,學校就應組織教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相關培訓,充實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綜上所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實踐是必要的,也是切合學校實際的做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還需不斷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 (英)彼得斯.道德發展與德育教育[M].鄔冬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Brian LP. Stress-buffer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A Path Analysis[J].Adolescence,1999,34:715-734.
[3] 陳家麟.學校心理衛生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 董文強.試論中小學生的德育懲罰[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5]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7.
[6] 梁光霞.論德育與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構建[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 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一)有利于形成教師對學生的正確認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思想觀念與心理發展還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必將通過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并且如果小學生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人際關系過于敏感,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通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夠使教師明白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也不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而把違紀行為當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能使教師更好地教育學生。
(二)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識傳輸型教育模式。這種簡單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將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來,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導法等方法,改變以往簡單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工作。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溝通,以朋友的身份與角色為學生疏導心理上的問題,才能夠使學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動接受教師的德育教育。
二、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現狀
首先,關于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導。由于二者分別處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必須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找出兩者的共性特點,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對于不同學科的整合人才相對缺乏。比如一些學校負責德育教育的是政教處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們對心理學的知識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了解也不夠,對于教育學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實踐,盡管有心理學的基礎,但是他們不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指導學生。最后,當前的德育工作與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環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師,一些家長以及校領導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從而阻礙心理健康知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發展。對于當前現狀,需要經過長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滲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實現。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舉措
(一)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在實踐上的整合
要想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進行整合,首先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在課程上進行整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識納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將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等放到相關章節中來;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利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學校還可以大力開展一些心理指導課程、道德事跡褒獎等相關知識講座,大力宣傳道德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個人都離不開生活這個大舞臺,它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因此,要想很好地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況來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此來指導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三)通過與家長之間的相互配合實現二者的整合
學生的成長活動離不開家庭與學校這兩個載體。因此,將二者整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應該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掌握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如父母之間是否和諧,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幾次主題班會,對學生的心理與德育教育方面請家長談談自己的看法;還可以舉行親子活動,通過活動的參與,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教師更加了解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與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心理與品德進行教育與指導。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