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勞動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生活;審美
最近,教育部宣布中小學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勞動是生活的重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其實就是在促進學生的生活體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提升審美素養是語文學科特點的要求和學生審美素養提升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是學校語文學科教學的需要。通過生活化閱讀教學來提升高中生的審美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準確地評價作品。高中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別明顯。下面我來談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提升審美素養的幾點策略。
一、理論知識準備
了解一些生活化閱讀及與美學相關的基本理論。
(一)生活化理論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理論”。這一理論對現代教學有著極為豐富的啟示。它成為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盡可能地貼近生活并且熱愛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陶行知全面學習了杜威老師的實用主義理論,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親身實踐,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二)實踐美學理論偉大的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強調實踐論。他的實踐美學理論把實踐看作“人的感性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馬克思看來,人最基礎的實踐活動是物質生產勞動,勞動最終決定著包括藝術、審美活動在內的精神生產活動和人的一切其他實踐活動。我國當代的實踐美學主要是指以實踐論為哲學基礎構建起來的美學學說。王國維先生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
二、選擇生活化與審美元素兼具的閱讀文本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推薦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質兼美的閱讀材料。同時又尊重學生個體生活的差異,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趣味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進行閱讀,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真實的數據,進行客觀、深入的研究。教師推薦與學生自選相結合,兼顧生活化與審美元素。教師推薦生活化閱讀材料,可與課內教材文本內容同步。比如在教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林黛玉進賈府》時,推薦學生閱讀曹雪芹的《紅樓夢》,觀賞經典影視劇《紅樓夢》。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眼睛來展現賈府的建筑環境和社會環境。引導學生從《紅樓夢》中尋找更多展現出來的賈府的建筑環境和社會環境,拓展補充,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物命運和環境間聯系的思考。教師推薦生活化閱讀材料,還可與課內文本體裁樣式同步。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第一個板塊“向青春舉杯”中選擇了一系列現當代詩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戴望舒的《雨巷》等,教師在教這一板塊時,推薦中國現當代詩歌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例如朦朧詩派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現代派戴望舒的《尋夢者》,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讓學生通過大量誦讀現當代詩歌,感受詩歌的審美趣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教師推薦生活化閱讀材料,不應局限于課堂,還可以聯系時事、新聞、綜藝影視等生活中的熱點,進行課外的拓展。
對高中生進行審美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基礎知識,還要有相對精深的專業知識,及時了解本專業的發展,不斷擴展視野,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藝術家對美術形象的描繪并不是單層次、平板式的再現,而是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創造和獨特及嶄新的意象。如著名畫家李可染的《牧歸圖》,通過他深蘊我國民族文化風格之真髓及內心的意念,蘊真善美于畫面之中。透過美術作品,使作品在美術領域里,存在強大的生命力和中國化。
美育的內容首先應該是美的,才可能產生美感。同時,也應注意美的對象情況復雜。如欣賞齊白石的國畫,應該首先讓學生了解齊白石生活的時代,了解國畫的有關知識點,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則,學生一時很難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如美術家樓傳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從形式上看似乎是一副風情畫,但從其描述的意蘊中,卻引起了我們對文化的思考、對的理解和向往,并且從無窮大的宇宙萬物中發現了生活真諦,挖掘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課題、新的審美趣味。其次,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對于美的觀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再次,要從多方面幫助學生進入欣賞心理。根據對象的特點,創造適當的環境,當學生進入美感心理之后,可以采取方法進一步幫助他們深化美感。同時還要充分尊重接受美感的個性差異,不要簡單地推廣美感的樣板,更不要強加于人或強求一律。對教育效果的期望和檢驗,要長遠一些,開放一些,切忌短視、呆板和狹隘。只要學生產生了真正的美感,他們傾心賞美,才會樂心受教。美術教育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亦能培養人的情感。意是情的升華,情是意的基本。美術家陳逸飛在《故鄉的回憶》中談到:“山水本無生命,更無感情,但當我看到了周莊……我總感受到它蘊含著一種與故鄉息息相關的情感精神。因此,我進行創作《故鄉的回憶》時總是力求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祖國的客觀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千種新的境界,也抒發了我自己此時此刻的情思。”
美術作為美育主要手段的途徑,它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也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訓練,更是通過學習、欣賞、體驗、想象、合作、評價、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從而使學生的不良心理受到治療和矯正,使其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各種潛能協調發展,最后達到提高人的生存價值,體驗與實現美好人生的目的。如古希臘神像、印第安人的圖騰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賦予濃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們當作保佑吉祥平安的護身符。尼羅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偉的形體和三角形的穩定造型,曾給千百萬埃及的奴隸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懾。中國的美術作品同樣具有強烈的心理效應,蜿蜒逶迤的萬里長城、上下飛舞的中國龍、徐悲鴻筆下昂首嘶鳴的奔馬,是中國氣派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無不給每一個中國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所有這些都足以證實了美術作品對人類心理產生的巨大作用。
美術教學不僅具有知識性、技術性,而且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性。假如能在美術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心理健康,給予正確的指導和教育,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態,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培育適應萬變社會的心理健康人才,從而為“快樂美術”開拓新途徑。筆者曾經在校園中遇到過亂扔礦泉水瓶、果皮、食品袋的學生,所有壞習慣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如何讓他們對這些垃圾印象深刻?讓他們撿回這些垃圾,將收集到的各種廢物帶到美術課堂上,利用這些進行美術創作。筆者相信,只要美術教師善于捕捉學生身上最細微的“質”點,就一定能為“快樂美術”開拓更多的“快樂”新途徑。
高中政治課 德育 學生
新大綱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可見,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雖然中學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責任,但是不像政治課那樣,整個教學都著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課本質上應該是一門德育課程,應義不容辭地發揮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社會生活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表現得錯綜復雜。同時大眾傳媒良莠混雜,面對著迅速的社會變化和復雜的社會影響,一些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因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問題日益受到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成為素質教育中一個急需加強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國倡導素質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根據和尺度。這種應試教育的思想和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只看分數,過分重視考試成績,而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卻被忽略了。
3.學生心理及生理的影響
隨著智力的發展,高中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喜歡質疑和爭論,但由于受知識能力及社會閱歷的限制,看問題比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對社會負面影響的理解,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觀點往往持逆反態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當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當,導致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被教師不必要的講解、純粹的灌輸、喋喋不休的討論、翻來覆去的提問以及各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浪費了,以至將知識的傳授和道德教育割裂開來,結果導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二、進一步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德育實效性的對策
1.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建立教學新模式,提高德育實效性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小學要改進德育課的教學方式,多采用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式等生動活潑的方式,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深入淺出。”因此,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教學新模式,改變原有令人乏味的過于單一的傳統教學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課,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自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強政治課德育的實效性。
2.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
以往的政治課堂曾陷于這樣的誤區,上課滿堂灌。教師講條條、學生記條條,考試考條條。教師與學生精疲力盡,但效果卻不佳,事倍功半。經過探索,大家形成這樣的共識,即變單一的課堂教學為自學、討論、講授三結合。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循循善誘,有的放矢,釋疑解惑,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使教與學顯得有聲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導學生自我體驗,增強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學生自我體驗亦即學生以主體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對象的過程。道德教育為了把社會的期望內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須讓受教育者作為主體去活動,將道德理論變成他們直接相關的對象,并在活動中實現對學習對象的創造性把握和自我個性的全面發展。所以,教育者必須為受教育者提供適當情景(包括活動對象、活動目標、活動方式和活動條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知識對象和活動目標能夠在活動中形成有機的統一。在這種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將教育者操作的知識對象變成自己的操作對象,因而能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和更加積極的姿態去感受知識對象的善與真。
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因而,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較多地采用討論課、辯論課、演講課等形式,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觀點。這些課型深受學生的歡迎并樂于參與。一些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樣實現人生價值”、“假如我富裕起來,該做些什么”等問題,經過學生的自我體驗,道德理論變成了他們的一種需要,從而使之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在討論、演講和參與辯論的自我體驗活動中,在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進行對照、比較中,反省或重新選擇正確的道德觀念。此時,教師的引導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學心境,增強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學心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情緒狀態。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教學一開始就是從一個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構成)和“心理場”(具有不同層次,蘊藏精神能量的磁場)所組成的有機的心理結構出發的。良好的教學心境,就是教師整個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場”所組成的有機完整的心理活動時間和空間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中的教師能把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語言、模式等有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能使教師講解聲情并茂,內容結構自然得體。教師良好的教學心境又能感染學生的聽課情緒,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積極。師生雙方以相應的角色感受著授課內容,使整堂課猶如山巔瀑布,氣勢非凡,從而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巨大的沖擊力。
良好教學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師“胸有成竹”、“意在課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體把握授課內容,占領教學的至高點,總攬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講臺上揮灑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講課如鼓風之帆,使整堂課如一幅引人入勝的字畫,充滿靈氣。
5.開展活動,創設情景,實現知行統一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生物課堂教學 整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077-02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重視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各種生物教學軟件、網絡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伴隨網絡的發展,互聯網傳遞著越來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如動植物的圖片、課件、動植物的趣聞、最新生物科學進展等。這些信息也應在生物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是值得每一位生物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1 制作生動的教學課件,豐富課堂內容
1.1 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課堂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引入過程中能否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一節課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將圖像、文字、聲音有效地結合起來,與單一刺激相比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細胞癌變》這節內容時,筆者結合2009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獲獎介紹的新聞短片,由介紹關于引發細胞衰老和癌變的機制的端粒酶引入本節課,引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激起了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欲望,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1.2 多媒體具象展示,化解教學難點
生物教學中,諸如細胞結構、代謝途徑、遺傳變異現象、生命調節現象或過程等,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而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視頻等于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與具體,把漫長的過程變為瞬間演示,直觀形象,虛實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學生頭腦中變無形于有形,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例如,在《細胞增殖》的教學中,學生對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染色體數目和DNA含量變化的規律難以掌握。教師就可通過三維動畫來模擬細胞分裂的過程,形象地展示染色質細絲如何在細胞分裂時高度螺旋化折疊而縮短變粗成為染色體,呈現出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變化,讓學生建立起了細胞有絲分裂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的知識結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可以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能更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 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提高應用能力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但有些實驗無法進行實際操作,而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則可給學生真切感,利于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例如,《內環境穩態》一課所涉及的知識較為抽象,雖然通過初中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生理學基礎,但將人體中各個系統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認識還有一定難度。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并真正提高應用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模擬人體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動態過程,學生直觀地看到了氧氣通過肺泡進入周圍的毛細血管,通過血液運輸進入全身各處組織液,最后到達細胞的全過程,有助于理解“內環境穩態需其他器官系統協調這句話”,在解題時對于物質跨越多少層膜結構也能理解了。
3 進行開放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科教學是一種基于資源的教育活動,網絡不僅為教師進行搜尋、整理、綜合有關某課題知識、素材、建立鏈接,搭建教學平臺,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利于系統學習的情境,為查詢、搜索指定的課題進行探究提供了便利,搭建了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學習平臺。高中生物學科的有些內容非常適合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探究學習。例如,筆者在上《細胞的癌變》一課時,首先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布置四個探究題目“致癌因素、細胞癌變機制、預防癌癥、治療癌癥”,各小組認領題目分頭調查研究,分工合作,有的上網調查,有的制作演示文稿,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多媒體展示交流。全班學生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如防癌食品、致癌食品、治療癌癥的新方法、吸煙與癌癥的關系、如何改變生活方式以預防癌癥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主動探索感興趣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借助于網絡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使書本知識拓展到更廣、更深的層面,同時在學習中獲得的體驗也可以應用于生活實際。
總之,信息技術與生物課堂教學的整合是必然的趨勢。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是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在整合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表現,信息技術是一種認知工具,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但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本學科的素養培養,我們在教學時不要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不能用信息技術取代一切課堂教學,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著力于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優勢,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學科課堂教學。
(天津市津南區學生勞動教育基地,天津 300353)
參考文獻:
[1]王春梅.現代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教學整合的模式[J].生物學教學,2006(5).
[2]李麗,袁鋒.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1).
[關鍵詞]旅游英語 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
一、太倉旅游業發展的前景
中國的旅游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之后高速成長,現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特別是2003年,總理強調要“把旅游業培養成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近年來,中國正一步一步地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根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入鏡旅游、出境旅游、國內旅游”持續增長,三大市場快速發展。在全國旅游業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太倉旅游業的發展也有目共睹。據太倉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5年,太倉共接待海內外游客98.48萬人次,同比增長5%;其中景點接待16萬人次,同比增長11%;客房出租率達64.2%;星級飯店營業收入9833萬元,增長10.8%;旅行社組團出游人數32110人次,增長16%;全年實現旅游收入9.22億元,增長18%。2006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17.77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景點接待24.66萬人次,同比增長35%;星級飯店經營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10%;客房年平均出租率達60%;旅行社組團出游人數38812人次,同比增長2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達12.26億元,同比增長20%。2007年太倉市接待海內外游客178.04萬人次,同比增長14%;實現旅游總收入達21.53億元,同比增長14%。2008年全年旅游總收入26.17億元,同比增長16.6%,旅游外匯收入955.12萬美元;旅游接待海內外游客207.4萬人,同比增長18.2%,其中接待國內游客206.12萬人次,同比增長18.1%,接待境外游客1.32萬人次,同比增長38.1%;客房平均入住率為50.9%,星級飯店營業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26.9%。2009年,全市完成旅游項目建設投入共計8.19億元,旅游接待總人數232.8萬人次,增長15.3%,實現旅游總收入28.7億元,增長10.8%。
以上統計數據表明,太倉的旅游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在這一時期,旅游業既充滿了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困難。從旅游人才資源方面來說,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旅游業就業門檻較低,人才缺乏,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這都將成為制約太倉旅游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太倉旅游業人才資源現狀分析
1.結構供需失衡,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業中雖然各個細分行業由于經營模式的不同,在人力資源戰略上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產業存在著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人員流動率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特點。
在旅行社領域中,導游類人才應當算是知識性人才,是旅游行業的門面和核心人員,如此重要的位置從需求和供給上來看,卻非常尷尬。從目前需求看,太倉急需的導游人才是出國領隊、專業素質過硬的中初級導游員,而目前的供給狀況是,旅游本科院校越是優秀的學生,畢業后到旅行社做導游工作的可能性越小。每年獲得導游證的人不少,但質量和人才結構不能滿足旅行社的需求。
在酒店服務業中,到2009年底,太倉的星級飯店已達13家,其中5星級賓館2家(花園酒店,錦江國際大酒店,),另外,即將開業的寶龍喜來登大酒店也準備上5星,4星級3家(陸渡賓館、世代大酒店、婁東賓館),3星級6家(太陽城、青草湖、桃園度假村等),2星級2家,床位數達到近三千張,按照星級酒店床位員工比約為1:1.5,員工編制總數約為四千五百人,領班、主管級的基層管理人員約為員工總數的11%,編制數約為500人。
由于總量供給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星級酒店普遍存在人員短缺和員工流失率過高的情況。2009年太倉全市星級酒店約有35%的基層崗位空缺,員工流失率高達28%。省內雖然有十幾所開設旅游專業的大學,但不愿意在旅游系統就業的現象呈上升趨勢,而愿意來太倉酒店工作的畢業生就更少,就是有來的,也往往由于培養定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與酒店實際要求脫節較大,亦或由于畢業生不愿從基層做起,沒有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他們往往難以長效就業,有效發展,很快從本專業流失,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給。
2.行業人力資源水平偏低。據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對全國導游人員、旅行社經理人員人力資源狀況的調查,我國導游人員、旅行社經理人員學歷普遍低。總體上,在導游隊伍中,高中(中專)學歷占41.7%,大專以上學歷只有48.3%;旅行社經理隊伍中,大專以下學歷者超過73.1%,本科以上只占26.9%。從導游等級結構來看,低等級導游(具備資格和初級)導游人員占導游隊伍的絕大多數。太倉也不例外。
據調查,很多酒店、旅行社和企業,對高職校學生非常歡迎,他們認為高職校學生理論知識雖然沒有本科生扎實,但動手能力普遍較強,自我定位比本科生低,而且,高職校學生往往已被灌輸了許多關于這個行業的現狀的東西,有了較充分的準備,很容易在實習和工作中進入角色,屬于比較務實的一類,可以彌補酒店、旅行社和企業基層需要高素質員工的缺口。目前,太倉有13家星級酒店,但是,大部分酒店的服務員主要以旅游中專生和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高中生為主,普遍存在綜合素質不全面,外語水平較差,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因此加大我院旅游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力度,其定位是符合太倉及周邊地區社會需求的。
三、如何構建我院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所謂人才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內容、培養方案及教學過程等諸要素的組合。因此,旅游英語專業人才模式的構建,就是根據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經濟建設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以上諸因素進行優化組合設計,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及旅游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目前理論界的研究表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類型及社會經濟發展依靠四種人才: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體系呈“金字塔”型。學術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在研究生院、本科院校培養。因此,高職旅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在旅游業的技術應用型、復合管理型人才上,以培養導游業、酒店業等企業的中層、及中層以上的管理人才為主。因此,高職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人才類型的技術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等。當前很多的旅行社、賓館企業迫切需要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熟悉旅游行業有關方針、政策、具備較好的旅游、酒店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2.專業設置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理念
旅游英語專業的設置必須緊密結合市場,貼近市場。因為學生所學的專業方向是否適合當前社會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學專業方向及其課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擁有當前旅行社、旅游飯店所需的知識結構。太倉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貿易關系,跨國公司來太投資日益增多,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跨國公司已有多家來太落戶。此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考察人數持續增長。因此,具有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熟悉旅游知識及導游業務的管理人員、導游人員,市場需求潛力很大。
3.課程設置要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
為適應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從事旅游行業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畢業生既應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與相應的專業技術理論,又必須具有很強的應用能力和現場管理、導游等技能,就業后能很快上崗并能很快進入角色,適應崗位要求。因此,要加強實踐教學的建設和改革。一是課程設置要以人為本,承認人的個體差異,尊重差異,發展個性。課程模式的目標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素質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二是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打破舊的傳統學科體系的框架,以市場需求為主線,以技能形成為根本,將整個教學內容模塊化。高職旅游英語專業課程可分為四大模塊:即英語課程模塊、旅游專業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素質教育模塊。三是專業課程要強化從業能力,大力倡導以工作過程分析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改革,酒店方向開設前廳管理與服務、客房管理與服務、餐廳管理與服務等三門核心能力課程,以培養酒店基層管理者的應接、培訓、物料管理、質檢、前廳服務、餐廳服務等7項能力課程體系;導游方向開設導游實務、旅游學概論、旅行社經營管理等三門核心能力課程,以培養學生從事導游、旅行社管理與服務等6項能力的課程體系,使學生逐漸掌握適應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具備本專業所要求的綜合實踐能力。
4.培養途徑要實行產、學結合,工學交替
針對旅游英語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其人才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只能是產學結合。因此除了加強實訓室,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外,還應根據社會崗位人才素質、知識、能力的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1)既抓英語教學又抓專業實踐。旅游英語專業的特色應是“英語+專業+職業技能+個性特長”。高職旅游英語人才培養,要加強英語教學,特別是注重口語教學和對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旅游英語教學實踐中,要建立“導游模擬翻譯活動現場”,在教師的指導下,到模擬現場進行較為逼真的口譯和導游專業訓練。專業教學要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模擬客房、模擬餐廳、模擬酒吧、模擬導游廳等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實用性專業技能訓練。(2)開展“訂單培養”。所謂“訂單培養”就是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學校對學生進行英語基礎課、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專業實踐課主要由旅游企業派出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員授課,學校負責把經過專業學習、培養的合格人才按照企業的要求,按時送到企業。(3)嘗試“工學交替”。“工學交替”就是學生在學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后,從第二學年起就到相關的旅游企業頂崗實習,第三年又返回學校繼續學習,畢業后再去就業。工學結合體現了新時期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4)加強就業服務指導。高職旅游專業的學生,很多是抱著對旅游的熱愛,抱著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選擇這個專業的,如果沒有進行就業上崗的心理承受教育,往往會將自己的位置擺得很高,覺得自己應該是旅游企業未來的高級白領,是未來的高級管理人才。而實際上從事旅游服務的人員是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自己從事的是一種旅游職業而非旅游本身,要具有很強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而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普及,人才供應市場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旅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相應有了結構性的變化,在整體學歷水平上升的將來,即使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也會相應有更高的學歷要求。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安排就業指導課程和就業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客觀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觀,讓學生懂得“服務也是一種職業”。
5.逐步構建“雙語雙師型”教師隊伍
旅游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師選擇有兩種情況,一是由旅游專業的教師任教,二是由英語專業的教師任教。由于旅游英語專業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雙語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復合教學能力,是培養合格旅游英語專業人才的根本保證。“雙語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有兩個途徑:一是把現有的英語教師送到相關的職業院校或相關的企業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取得相關的證書;或安排理論型的旅游專業教師,定期參加口語培訓,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并有計劃地選派到旅游企業去掛職或參與他們的管理和決策,并使教師開闊視野,提高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深化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有活力和實用性。二是從社會或旅游企業招聘專業技能型人才,充實實訓教師隊伍,同時,還可請企業業務部門的管理者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講授專業課程。這些兼職教師可以把行業中的新發展、新動態、新問題帶進課堂,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和技能教育培訓。
四、結語
隨著太倉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酒店、旅行社、社會餐飲等行業的經營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高職旅游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作為太倉唯一的高職院,我們要準確定位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模式做到既重理論又重實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切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適應太倉市場需求的旅游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小安.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十大趨勢[J].湖南社會科學,2003,(6):91-96.
[2]鄒照蘭.試論高職經貿英語人才的培養[J].湖南社會科學,2003,(6):156-157.
[3]首珩.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