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化創新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數字化校園網的不斷發展改變了校園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環境。對校園網中出現的網絡新技術進行闡述,繼而論述其對創新環境建設所起的作用。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數字化的校園環境。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是IT,而IT的發展有賴于持續的、無止境網絡技術的發展。因此,網絡新技術的發展會給數字化校園網創新性環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
校園網建設中出現的新一代網絡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現代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嶄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技術是一個新老更替、優勝劣汰的發展過程,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技術的發展是以應用為目的,因此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園網的建設。
一個復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物聯網走近校園網
物聯網的完整定義是:指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1]。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傳感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目前,物聯網已用于校園網的安防管理,著手建立基于校園網的信息管理平臺。然而,隨著傳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在學校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深入。將物聯網應用于專業教學和建設,為相關專業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模擬實訓基地提供技術保障成為可能。
新一代網絡技術——三網融合應用于校園網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網絡資源融合[2]。其目的是通過優化現有網絡配置、綜合利用、整合現有網絡資源、采用全數字化連接、寬帶數據交換與傳輸、高度集成業務、簡化終端接口、智能化管理與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體信息網絡,向用戶提供視頻、數據、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服務。
“三網融合”利用原有的電視設備對其進行改造,形成數字化電視網,實現寬帶接入、程序下載、多應用多業務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電視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結合,相互補充,實現基于“三網融合”技術的校園網由光纖以太網、閉路電視網升級的HFC雙向網絡組成,即電視與廣播子網采用數字技術與數字廣播技術,把電視信號與廣播信號轉為IP包,在局域網內廣播,形成校內的廣播與電視臺,網內任何一臺電腦終端都可接收。
無線局域網與3G入住校園
無線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當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RF)的技術,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Coaxial)所構成的局域網絡,使得無線局域網絡能利用簡單的存取架構讓用戶透過它,達到“信息隨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無線網絡已應用于高校校園分布較遠的校區之間、分布不規則的校園建筑物和建筑物內部、會議廳、校園公共休息場所、教工宿舍樓及各學校與教研網中心的接入和互聯。
3G即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夠同時提供語音及數據的高速無線移動服務,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校園網利用3G網絡為基礎建設,以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宿舍、圖書館等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使得“無線校園”網絡具有靈活布設、高帶寬和無線接入優勢。
新一代網絡技術——云計算探索校園
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它是網絡中協同工作的一組虛擬的服務器群,通過網絡強大支持,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和軟件應用服務來實現特定連接后在網絡中的分布式數據處理[3]。它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把大量的高度虛擬化的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用來統一提供服務(IBM)以公開的標準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Google)統一的特征。
云計算應用于校園網需要其提供IT基礎架構,而不需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可以在信息傳輸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實現覆蓋全面化、性能最優化、規模最大化、費用最低化,同時還能滿足教育網絡所需的實用性、穩定性、安全技術先進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園網中新技術對創新環境建設的影響
在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建立創新教育環境,特別是學校創新環境。網絡新技術應用于校園網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校園教學、學習、生活環境,利用系統設計的思想將新技術運用于校園的創新環境建設成為可能。
物聯網建設智能化教學
創新環境首先是課堂環境的創新。利用物聯網對傳統課堂和虛擬實驗進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標簽識別需要學習的對象,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調整學習內容;建立泛在學習環境;在空間上和交互環節上,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增強學生的體驗。例如,實驗教學中需要學生運用各種實驗器材,可以為每種實驗器材粘貼帶有二維碼的標簽,學生看到這種器材后,除了可以知道它的名字,還可以用手機識別二維碼從教學平臺上獲得其相關擴展內容。物聯網還解決校園網的安全認證問題,創新性環境建設需要一個開放的網絡資源系統,然而開放必然會引發不安全因素。而網絡新技術物聯網提供了校園安全認證。
三網合一創建全面的資源利用平臺
三網融合進入校園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推進信息化戰略的必然選擇。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在原有的視頻網基礎上采用數字技術改造,使其適應于IP網絡。通過改造電視網絡或終端,與電信網、互聯網重新組成一個新的系統。新網絡可以承載更多的業務、實現更多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上資源,通過各種方式得到最前沿的知識、技術,從而影響改變人的思維。創新環境的建設首先是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觀念的轉變,三網融合實現了多種途徑、方式獲取知識。而且三網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
無線網絡與3G技術創造普適學習模式
普適學習是普適計算環境下的學習方式,透過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提供給學習者持續而合適的學習資訊。普適學習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獲取,即時性,交互性,教學活動真實性,適應性,協作性。普適學習環境應該是多維度的,能提供視、聽、讀或者其結合,才能對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脫其原有學習情境,才能給人以更廣闊深遠的思考,繼而擴展遷移到其他領域,實現創新。無線網絡與3G技術實現了校園內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并且可以多人同時上網,并提供了更快的網速,創造了校園普適學習環境。
云計算構建更新的網絡學習環境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是將設備的更新換代的任務交給了服務的提供者——數據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關服務的提供商。這樣,云計算模式就為教育領域擴展出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也為信息共享、信息協作和學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即可以使學習者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和服務。
結束語
置身于最尖端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創新。新一代網絡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校園網中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入。技術重在應用,隨著網絡新技術更好地發展,如何能更好的應用校園網創建校園的創新性環境值仍需要我們努力。
參考文獻
[1]楊丙根.物聯網在平安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93-95
[關鍵詞]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經營水平;途徑
中圖分類號:F407.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6-0374-01
在現代化背景下,若要進一步推動我國造船行業的發展,就應當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提升我國造船水平,同時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加強我國造船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我國走進海洋強國的行列。而數字化造船管理是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管理方式,我國應當以此為入口,不斷強化數字化造船管理和經營水平,從而促進我國船舶行業的發展。
一、數字化造船概述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造船工業的應用方式、深度等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造船工業水平的關鍵。為此,我國必須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不斷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當前,數字化造船管理的難點還在于全過程的信息集成,如果缺乏一體化的設計生產管理系統,會使得管理需求與生產實際脫離。雖然我國很多企業已經引進了一些較為先進、完善的設計系統,但是并還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數字化造船管理問題。目前,我國造船數字化的建設總體上還處于“分段制造”向中間產品專業化生產為導向的“分道制造”過渡中,而日韓等造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殼舾涂一體化”的“集成制造”模式,并開始進入到“敏捷制造”模式。顯然,我國數字化造船水平仍然不足。
業界人士指出,若要提升我國數字化造船水平還要建立造船企業內部、造船企業之間以及造船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的信息數字化平臺,保證船舶的生產、管理都能夠建立在數字化信息系統之上共享信息;另外,還應當建立系統化的造船行業數字化平臺,保證各大、中小企業之間都能夠共享數字資源,從而促進我國造船行業更大范圍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大資金投入,目前我國中小船企普遍本身經濟實力有限,加上造船行業生產的特點是資金占用量大,盈利微薄,能夠投入數字化建設的資金有限。國家應該加大對大型造船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并給予優惠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
二、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的途徑
1.政策引導,統籌發展
縱觀國內外先進的造船企業,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依賴于國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比如韓國和日本在政策、資金方面對數字化造船都有明確的優惠政策。因而,我國也應當實時地出臺一些國家政策,正確引導我國造船工業數字化的發展。
早在2009年我國出臺的《船舶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無論是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來看,對船舶工業數字化建設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有關專家也認為,國家加大對數字化造船行業的扶持和引導,有利于提高整個造船工業的數字化水平。2016年出臺的《推進船舶智能制造指б餳》進一步指出要完善造船精益管理體系,全面推廣數字化造船。只有國家出臺相關的引導政策才能進一步推動我國造船工業的數字化發展,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大環境,確保企業能夠看清當前形勢不斷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創新數字化造船工業體系,最終提升自身的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
2.研發新的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系統
首先,在當前形勢下,國外一些先進企業已經具備了非常完善的數字化造船系統。為此,我國造船企業可以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引進新的管理系統實現我國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的創新,改變當前我國數字化造船管理的現狀。目前較為常見的數字化造船管理系統有三菱重工的MATES系統、萬國造船的HICADEC系統、川崎重工的KHI CIMS、住友重機械SUMIRE等等。與此同時,我國企業還應當認清當前發展形勢,創新管理與經營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我國應當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出符合我國造船工業實際的數字化造船管理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我國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的提高。
在實施應用過程中,還應當認識到數字化造船行業中的風險,科學規劃企業發展。立足行業發展現狀,結合造船模式轉化和推進,以數字化造船管理系統為手段和載體,固化轉模成果,實現縮短造船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的目標;積極探索建立系統的行業數字化平臺,促進全行業數字化的建設與共同發展。
3.實施技術創新,努力提高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
隨著我國造船工業的逐漸發展,國內市場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我國造船企業應當認真分析當前船舶行業形勢,并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的水平。在穩定中求發展,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創新經營模式為基準。
各造船企業還應當結合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實現數字化造船管理的創新。比如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圍繞提高數字化研發設計能力、數字化制造能力、數字化管理能力,制定了加快兩化融合工作規劃和計劃,其中利用移動網絡通信技術優化精細化派工管理項目已覆蓋所有生產部門和班組,共 9000 多人實行精細化派工管理,公司整體生產效率平均提升 10%。又如南通中遠川崎在全面推進“數字化造船”基礎上,2012 年起連續引進條材、型材、裝配、先行等 4 條機器人自動生產線,改造了多條流水化生產線,大部分內場實現了設計與生產聯網的自動化操作,為邁向智能船廠打實了基礎。從中能夠看出,只有企業認準當前發展形勢,結合新技術、新理念,創新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國造船工業的水平,更進一步加快我國船舶事業發展。
綜上所述,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有助于推進我國造船行業的迅速發展。為此,我國政府應當出臺一定的政策支持、扶持數字化造船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而企業則應當結合自身企業實際不斷實現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方式的創新,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澤,侯政友.提升數字化造船管理與經營水平初探[J].艦船科學技術,2014,03:146-150.
中農興業網團是中國農村興業工程的機關管理網站,旗下有中國三農資訊網、中國鄉村網、中國三農市場網、中國農副產品供銷網、中國農資供銷網等五大涉農網站和六個特色經濟網站以及數百個加盟網站,是集權威性、指導性、商貿性、規范性、服務性、實用性、科技性為一體的三農資訊平臺和三農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中農興業網團現面向全國下列企事業機關單位和部分涉農媒體無償提供網絡服務平臺,具體受贈對象如下:
一、面向全國縣級以上各級黨政涉農部門贈送中農興業網絡系統平臺,著重幫助地方政府及企業找資金、找項目、找銷路、做推廣、創品牌提供資訊、途徑和資源,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增添光彩。
二、面向全國各地各類涉農社團組織無償提供中農興業網團五大涉農網站資訊系統服務和科教商貿交流服務平臺。為全國各地各類學會、協會、商會、研究會、聯合會提供務實高效的網絡信息服務和科教商貿服務。
三、面向全國各地各類涉農報刊媒體贈送中農興業網絡系統平臺。為充分發揮涉農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增強涉農媒體的資訊傳播覆蓋率和影響力,特在中農興業網團五大涉農網站為全國的知名涉農媒體無償開設358個服務欄目。
四、中農興業網團在全國334個地市級城市建立辦事機構或單位,具體負責信息采集和會員服務管理工作,以及中農興業工程的各項活動,歡迎全國各地有志于三農事業發展的企事業機關單位加盟中農興業網團。
相關事宜請登陸中農興業網(省略.cn)。
中國數字城鄉論壇暨技術產品展示交易會在揚州舉辦
通訊員 賈旮菲
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農業部信息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大眾科技報社聯合舉辦的“中國數字城鄉論壇暨技術產品展示交易會”于2008年12月5―7日在江蘇省揚州市舉行。
大會以“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城鄉信息統籌、促進數字產業創新、加強行業交流合作”為主題,旨在交流城鄉數字化建設經驗;探討縮小城鄉信息化差距,加快數字化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推廣創新成果和先進技術產品。大會由數字城鄉論壇,技術產品展示交易會,數字城鄉建設項目暨招標信息會,項目洽談與對接,數字城鄉建設成果展等幾部分組成。
為推動數字創新,大會首次進行中國數字化創新獎評選,編輯出版《中國數字城鄉建設理論與實踐》及《榮譽豐碑――中國數字城鄉建設成果實錄》大型圖書,研究與制定數字城鄉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及建立調研基地,從綜合角度評價和分析中國城鄉數字化發展,為決策者提供客觀依據,為研究者提供珍貴素材,為實踐者提供重要信息與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
作為國內首個關注城鄉數字化統籌,推進城鄉信息一體化的活動,大會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城市的信息產業、科技、農業、建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國內外領先的數字企業積極參會參展,展位面積達2萬多m2。
新聞鏈接:
中國數字化創新獎評選活動舉辦
以“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產業創新,促進城鄉統籌”為宗旨的中國數字化領域的首個全國性大獎“中國數字化創新獎(CDIA)”評選活動舉辦(評選活動官方網站:省略)。
數字化發展程度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產業的發展和城鄉數字化建設。2000年同志發表“早日實現‘數字中國’,是我國爭先搶占技術產業和經濟制高點,是我們走向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戰略”的重要講話,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城鄉信息統籌。在推進城鄉數字化建設進程中,許多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工作、無私奉獻,才推進了中國的信息化進程、社會的快速發展,他們的工作應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他們的事跡應該永遠銘記史冊!許多代表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應該得到扶持與推廣!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方位展示中國數字化創新成果,樹立典型、宣傳先進、打造品牌、推動創新,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農業部信息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大眾科技報社共同開展了此次中國數字化創新獎評選活動。中國數字化創新獎(CDIA)評選活動共設立推進中國城鄉數字化進程杰出貢獻獎、中國數字化創新人物獎、中國數字化創新管理獎、中國數字化創新技術獎、中國數字化創新產品獎五大獎項。
全球支付市場結構悄然轉變
以移動支付為首的支付創新是否徹底改變了全球支付市場的結構?可以大致觀察到2015年全球支付市場內部結構。從市場參與者來看,新的移動支付供應商不斷進入該市場,原有的由幾家主要機構(如Paypal、MasterPass、支付寶等)分割市場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新的贏家也不斷出現,市場結構不斷轉換。僅中國市場,就出現了多家機構共同主導移動支付市場的局面,包括支付寶、銀行卡、銀聯在線、微信支付、京東支付、百度支付、蘋果支付等等。從支付工具結構來看,據《全球支付報告(2015)》大致統計,2015年年初全球支付市場的主要工具支付額及其市場份額大致如表1。從區域支付市場來看,全球主要地區的支付市場內部結構大致如表2所示。
總體而言,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總額中仍然位居首位,其次是新興的電子錢包,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的是借記卡。具體而言,北美和拉美地區的信用卡支付量(分別為40%、42%)在其市場總額中最大,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借記卡(29%),也是全球使用借記卡最多的地方。亞太地區則是全球新興移動支付的領頭羊,電子錢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從銀行卡支付量來看,北美地區在全球最高,信用卡和借記卡總支付量約占市場總額的65%,接下來是拉美地區的49%,第三是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42%,最后是亞太地區的39%。
金融市場最為發達的北美地區,其銀行卡支付量卻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亞太地區,其銀行卡支付量卻在全球位居末位??梢钥闯觯Ц妒袌龅陌l展結構與一國金融結構不一致,銀行卡支付量沒有突出商業銀行在一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銀行卡使用量不能完全代表該地區商業銀行的發展實況,原因很明顯,支付競爭背后是各類金融機構市場競爭,支付涉及的金融機構遠遠不止是商業銀行,如各類信用卡發行機構、收單機構等。因此,才會出現上述情況。
在支付方式發展方面,區域差異也比較明顯,比如,直接借記和電子發票的支付方式,只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存在,北美、拉美和亞太地區沒有此兩類支付方式。根據《全球支付報告(2015)》的數據推測,各地區未來支付市場發展有一些共同的趨勢:銀行卡支付量減少,銀行轉賬支付量略增。其他支付方式發展則存在地區差異,如電子錢包在拉美之外的地區均可能出現支付量上升,而現金、預付方式在各地區的發展趨勢則可能完全不同。
總體而言,隨著全球電子商務的穩步發展,電子錢包的支付量會不斷增加,或位居全球支付量首位,但速度可能沒有預期中那么快。隨著支付體系內部競爭和結構變化,傳統銀行卡支付(借記卡和信用卡)或會借助近場支付等新型技術,穩定其市場份額,從而在未來5~10年占據全球支付市場的重要地位。
支付技術開發和應用繼續升級
移動支付技術和各種分析算法的發展,徹底打破了全球支付行業固有的結構。在哪里購物和消費、如何支付,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且開始被深度挖掘。全球多國在支付等金融技術上面的投資不斷增加,數字化貨幣技術更加成熟。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技術投資總額呈現每年三倍的增速,2013年約為29.7億美元,2014年,全球金融技術投資總額已高達120億美元。到2020年,其投資總額大約能增加至200億美元以上。其中,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等)因為消費者對互聯網+服務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其金融技術投資也隨著回報率提高而不斷增加。支付技術的發展速度是否可以被準確預測(比如當初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就曾遵循所謂的摩爾定律)?從硬件來看,智能手機儼然已經成為主要的移動支付載體,集線上線下移動支付于一身,其他移動支付工具(智能手環等)也不短出現,但尚未打破其主導地位。從軟件技術來看,未來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趨勢包括:
近場支付(簡稱NF C),已成為重要的移動支付技術。NFC由1983年發明的沃頓發明的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技術演變而來,其可以為多個設備如數碼相機、PDA、計算機和手機之間進行交換資料。NFC移動支付隨著2012年NFC智能手機投入市場后開始發展,已經成為手機運營商和移動支付平臺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目前全球知名手機品牌商、Visa等卡組織是NFC移動支付的最新引領者和競爭者。
生物特征識別(Biometrics Authentication)或成為重要的移動支付安全技術。隨著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高效,與之相關的個人隱私、個人財務數據安全隱患不斷產生,由此,準確識別個人身份信息成為保障移動支付安全的重要前提。自1891年產生的指紋識別技術已來,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不斷升級發展,目前最新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包括DNA、指紋、聲音、面部特征、靜脈識別等。其中,指紋機和手形機的商業應用最為成熟。越來越高效的點對點支付模式,需要高度識別個人身份信息的技術,曾經用于高度機密場合的生物識別特征目前是最佳選擇之一。雖然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市場化,但其發展勢頭比較明顯,各大手機運營商、支付機構等都在投入研發此項安全技術。
移動云計算,已經開始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自2007年以來,云計算概念開始出現并流行。NFC等創新支付技術直接挑戰計算能力有限的移動工具,也因此給移動工具之外的移動云計算新的發展機會。做為獨立的計算平臺,移動云計算能為移動工具中的各種應用如支付,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數據儲存、處理、交換等服務。隨著移動支付等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云計算將凸顯其強大的功能,不斷為智能工具計算減負。當然,其對互聯網的傳輸速度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這也是目前的網絡發展趨勢。
復雜支付體系悄然形成
支付,已經不僅僅是公共的金融基礎設施,近年來,其已經逐步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市場營銷的新手段。市場競爭遠沒有結束。新的玩家(如第三方支付和各類手機支付、網絡電子錢包如Android Pay等)不斷進入支付市場,原有的玩家(如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并沒有被擊退,而是通過技術合作、商業合作等方式,以新的形式(如銀行網絡電子錢包)重新回到市場,支付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目前,移動支付技術、信用卡體系、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電子商務、傳統商家之間深化合作形成了復雜支付體系,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
當各類支付機構共同掌握了前沿支付技術時,都具備提供高效支付的能力時,支付場景(遠程支付和現場支付)的爭奪戰就不可避免。而消費者對某一類支付場景的偏好、適應性和黏著度越高,提供該類支付場景的機構也將成為未來支付體系的主導者?;ヂ摼W電商及第三方支付機構最早打破傳統的線下現場支付場景,并圍繞第三方支付做加法,涉足金融理財等服務,強化了自身的服務能力。在越來越多的線下商業機構接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邀約提供現場第三方支付服務時,傳統信用卡市場及其營造的傳統現場支付場景真正開始受到猛烈沖擊。在此之前,商業銀行也依托其銀行卡支付服務,設立了電商等商業服務機構,試圖營造新的遠程支付場景。但這一舉措并沒有提高其客戶黏著度,因此,在一波又一波的支付場景競爭中,幾乎被完全淹沒。
而今,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沉淀了大量資金、有了擴張商業信用的必要資本之際,同時依托移動支付新技術,各類傳統信用卡的替代工具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結果,例如美國Paypal旗下的Affirm公司、Applepay等,國內的“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等,都可以在消費者進行消費交易時直接提供支付便利的信用貸款。既可以直接提高商家的銷售額和利潤,又為消費者節省延遲消費帶來的成本。當然,消費者必須為此高效率的服務支付對應的利息。這種創新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客戶逐漸降低對銀行信用賬戶的依賴,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金融屬性增強;其長期影響是侵蝕經濟體系原有的商業模式,改變金融結構和商業社會規則,增強數字化貨幣實現的可能性。信用卡替代工具及其便利的支付服務對傳統信用卡是致命的沖擊。于是,可以看到,信用卡供應商也開始奮力反擊。2015年,借助新的近場支付技術,全球信用卡供應商試圖重新提升客戶對信用卡的使用量和黏著度。美國支付市場的行業調查問卷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在《2015高級支付報告(The AdvancedPayment Report 2015)》問卷中,問題 “認為哪些機構拉動了移動支付增長”?得到的答案顯示,拉動移動支付增長的機構排名大致如下:卡網絡如美國運通等(82%)、手機等通信供應商(78%)、Paypal(76%)、第三方支付機構(73%)、新型互聯網公司(72%)、銀行和金融機構(72%)、谷歌(68%)、商家(63%)、Start-ups(62%)、移動網絡運營商(53%)。簡而言之,從2015年的情況來看,美國移動支付新的增長引擎是信用卡機構,其次是手機制造商,再次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最后是移動網絡運營商。這也大致反映了目前全球支付市場競爭結構。當然,各國具體情形有所細微差異。
數字化貨幣的長期生存基礎不斷夯實
無論支付市場的內部結構如何改變,至今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移動支付技術等創新帶來了更高的支付服務效率,夯實了數字化貨幣的長期生存基礎。
數字化貨幣最初出現的基本目的是脫媒,即減少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多重貨幣交換環節(如現金與非現金賬戶轉換、貨幣之間的兌換等),以節省貨幣交易成本,提高交換效率。無論哪種數字化貨幣,若要長期存在并被消費者接受,都需要對消費群體培養一些最基本的消費習慣,如非現金化支付消費,從而提高消費者對數字化貨幣交易的依賴程度。比特幣在很多國家的交易并不成功,源于其投機易量遠遠高于基本的消費易量,本末倒置,沒有培養出對其高度依賴的消費者群體,沒有形成堅實的生存基礎。
在全球,移動支付帶動的數字化貨幣運營機構(商業銀行、信用卡網絡、第三方支付機構、手機制造商等)都正在經歷深刻的創新過程。而在其對立面的消費者,也對數字化貨幣有了切實體驗。數字化貨幣不再是一種理論上的新奇事物,也不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討論和大宗金融交易,而是開始深入消費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呈現蔓延之勢。雖然經濟水平發展程度高低是一國數字化貨幣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今,這種數字化貨幣創新都已經觸及到各國的終端消費者。全球數字化貨幣發展也迎來了“春天”,很多國家已經嘗試實現了無現金社會,更多的國家躍躍欲試。大部分國家在鼓勵移動支付創新的同時,在穩步發展各項金融基礎設施,總體提升一國金融體系的服務水平。總體來看,全球移動支付創新大大夯實了數字化貨幣發展的基礎,推動更多的國家未來進入無現金社會。表3是花旗銀行編制的全球數字化貨幣指數排名,其中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如3所示。花旗銀行將各國所處的數字化貨幣階段,按照分數排名分別列為 “實質性準備期”( 第1~23名)、“過渡期”(第24~45名)、“形成期”(第46~68名)、“初始期”(第69~90名)。
各國在數字化貨幣進程中的得分指數高低與其國內相關政策和金融基礎設施緊密相關。以進入實質性準備期的各國為例,在發展數字化貨幣方面,名列前茅的各國各有優勢:如排名第一的芬蘭,國內消費者和商業機構對于支付技術等金融創新的適應性非常強;第二名新加坡則對于商業機構、政府資金流的數字化等擁有良好的監管規劃,以及高度發展的信息交互技術(簡稱ICT)基礎設施;第三名美國擁有富有活力的創新環境、最新技術在消費者和商業機構中的高擴散率,快速發展的B2C電子商務,美國消費者基礎多樣化導致其數字化貨幣適應性較差;瑞典具有廣闊的ICT基礎設施,消費者和商業機構對創新的適應性非常強;中國香港擁有良好的ICT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監管自由化,電信部門和零售部門對數字化貨幣的適應性強,準備程度高;挪威排名第六,零售業對數字化貨幣高偏好,消費者對新技術的高偏好;英國的零售商業機構和消費者偏好數字化貨幣,政府出臺數字化貨幣過渡政策,但其目前的ICT對創新的承受能力較差;荷蘭政府財政資金數字化程度高,消費者和商業機構對創新適應力強,但與英國相同,ICT承受能力弱;日本具有競爭性的私人企業和電信部門,但文化偏見導致其現金使用率依然很高;瑞士擁有良好的ICT基礎設施,商業機構對創新接納程度高,但其他市場ICT承受能力不強;丹麥排名第11,零售部門對數字化貨幣高接納度,并通過提高金融服務承受能力提高其數字化貨幣聲譽;德國本地市場競爭適度,商業機構對各類創新適應能力強,但其現金使用率依然很高;奧地利本土市場競爭適度,電信部門對數字化貨幣準備程度高,通過本土創新和企業關系提高其名望。加拿大對數字化貨幣監管自由度高,金融服務可得度高、承受能力強,但同類市場的ICT基礎設施承受能力弱。
中國排名第39,處于數字化貨幣過渡期階段。報告顯示,中國發展數字化貨幣的優勢在于有適合創新的環境,政府資金流數字化程度高,劣勢則在于電信部門對于數字化貨幣準備程度不高。
【關鍵詞】新形勢圖書館;圖書管理現代化;資源信息化探討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1―0339-01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開展,互聯網發展迅速,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各行各業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隨著發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書是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圖書管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圖書館現代化管理系統,對于圖書事業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圖書館管理的變化不同
(1)傳統圖書管理以圖書館為依托以紙質圖書為載體。資料多,不好統計,借閱時需要在眾多的書海里慢慢查找,不僅造成時間的浪費,還不能使圖書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現代化圖書管理實現了把圖書由紙質轉變為電子和數字資源,出現數字圖書館,存儲不再有限制,真正的實現了快速便捷,而且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要求更高。
(2)傳統圖書管理是封閉式的管理,各圖書館之聞是獨立的,各自進行建設。追求自身的效益,依靠自身圖書資源進行發展。沒有實現資源共享,效率低下。圖書管理現代化是開放式的管理,追求建立網絡圖書資料數據化平臺,進行統一的管理實現資源共享,各圖書館之間進行就連接,讀者閱讀方便了,提高資源利用率。
(3)傳統圖書管理是被動式的。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圖書的保護以及讀者借間歸還的程序是服務。有的還附加展覽、咨詢等其他相關業務,但是都屬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的方式?,F代化圖書管理,要主動拓展服務面,不斷提高自身效益和圖書使用效率。
二、圖書管理現代化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一個有效的聯合管理系統
目前,有的圖書館之間基本上都是獨立的,獨立管理,有自己獨立的系統。各單位圖書館之間的聯合系統尚未形成。一是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借閱的規章制度嚴格、手續繁瑣,給讀者帶來很大的不便,甚至,外單位人不讓進入,影響了圖書的借用率;二是圖書資源的獨立分散,沒有形成聯合的信息化平臺,不僅不利于圖書的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二)缺乏高新技術的創新
信息化的高新技術在很多行業已經成熟,使用也很普遍。比如銀行系統等。但是在圖書管理活動中,明顯還存在很多不足。圖書館建設中和圖書的管理中明顯存在觀念陳舊,創新力度不夠,對于高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還比較落后,現有技術薄弱。
(三)圖書館管理專業人才跟不上
關于圖書館以及圖書管理相關學科建設明顯落后,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不重視,也不到位,現有的部分工作人員知識觀念陳舊落后,業務水平低,缺乏創新意識,缺乏信息化新的進取心。
(四)各自為政,分散重復建設
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缺乏整體部署和協調。部分單位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很多圖書館閑置,導致資源的浪費,嚴重的浪費了人力物力。合理的進行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建設,避免盲目建設或者重復建設,要充分發揮各圖書館的服務特色,提高利用率。
三、數字化圖書館管理的特點
(一)靜態網絡服務器終端模式
靜態網絡服務器終端模式即采用靜態網絡模式的純網絡電子圖書館。用戶可以通過網絡連接登錄服務器,進行數字化圖書檢索及查詢,以及下載電子圖書等操作。數字化圖書的供給是從網絡服務器終端到讀者的單向供給。這類管理模式也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數字化圖書,早期管理模型。
(二)傳統圖書館索引與靜態網絡服務器終端結合模式
這類管理模式主要利用依托于傳統圖書館的藏書資源豐富了靜態網絡服務器模式下的圖書源。畢竟,相對于傳統圖書來說電子圖書是新興事物。傳統圖書有著電子圖書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豐富性及系統性,因此,這樣的結合體更能滿足讀者系統性閱讀的需求。
(三)傳統圖書館索引與動態網絡服務器結合模式
與傳統圖書館索引與靜態網絡服務器終端結合模式類似,它是傳統圖書館索引與交互式網絡服務器終端的結合體。借助于傳統圖書書源的系統性,對交互式網絡服務器所缺乏的系統性是一種極大的補充。
四、圖書館信息化發展的途徑
(一)數字圖書館的模式
數字化圖書館的模式由三個部分附加層組成:用戶界面、網絡和通訊;信息資源、數據庫管理和檢索系統以及附加的咨詢系統。
1.通訊系統
網絡和通訊系統數字化圖書館的重要基礎。它是一個整體化建設,包括一個單位內的區域網絡以及地區、國家和國際網絡及通訊系統的建設。它是一大批共同遵循TCP/IP通訊協議的計算機網絡通過網絡設備互連而成的龐大網絡。目前Internet已經聯系著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的信息資源均可通過它獲得。今后的網絡和通訊環境將是各國的NIT和全球的GII。寬帶網是數字圖書館要求的運行環境。
2.信息資源
一個現實的數字化圖書館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同時存在三種資源;即本單位收藏或開發的數字化信息資;傳統圖書館的印刷型資料,但應有各種數字化的索引,外界數字化圖書館、信息中心和電子出版物數據庫的資料等,就長遠觀點而言,還應有國家級的“知識銀行”、“文獻數據庫系統”,供各個數字化圖書館共享。
3.數字圖書館的咨詢系統
數字化圖書館的咨詢系統顯得特別重要,一般分為自我服務系統和請求幫助系統。這是數字化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能在客戶端上顯示讀者指南,可用菜單方式,也可用超級卡或窗口軟件,它能自動指引讀者使用數字化圖書館。目前,大多數信息中心均有自我服務系統。
(二)構建圖書聯合管理與借閱系統
各圖書館之間聯合起來,建立建全各圖書館之間的橫向聯系,充分發揮聯合的力量和優勢,使圖書館現代化建設更加規范化。這樣才有利于為人們的閱讀提供更有力的條件,有利于提高圖書使用率,充分利用圖書資源。一個圖書館的資源是有限的,各個圖書館有其優勢和不足,建立一個圖書館聯合的系統,打破各圖書館各自為贏的局面,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圖書資源,以促進圖書館資料的流通。
(三)培養專業人才,建設一支專業的隊伍
圖書館的現代化發展急需一批專業的人才。當前的圖書管理人員已經不能勝任圖書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圖書管理現代化的順利開展離不開一批專業的人才。首先,要著重培養急缺的人才,如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技術研發人員等;第二,現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學習深造,吸收新的知識和理念,提高業務水平,以方便工作人員了解最新的現代化技術;
(四)積極開發新技術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傳統的圖書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圖書管理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因此加大研發新技術具有重大意義。信息處理技術以及信息通信技術是圖書管理現代化中的兩大關鍵技術,圖書館現代化建設應該不斷的引進先進技術并進行有效利用,不斷吸收新的技術知識,才能夠更有效的提高圖書館的管理工作。
五、結論
在信息化、數字圖書館建設發展的新形勢下,從圖書館工作發展的角度。及時了解,學習和吸收圖書館界的最新發展主動向和最先進的信息技術,采用和發展先進技術,為科技創新服務的信息平臺,把信息轉變為生產力,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因此,筆者提出以上意見和建議,對于圖書館管理現代化建設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宿長競等,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淺析[J]圖書館學刊,2011、6
【關鍵詞】現代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藝術;研究
一、引言
影視作品是電影及其類似攝制方法所創作的作品統稱。影視作為現代社會文化現象,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推動社會變革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息息相關。隨著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為核心的高新科技不斷向影視作品的滲透,不僅給影視藝術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和沖擊,使觀眾獲得了奇妙的視聽奇觀,也為影視作品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重新審視電影與電視藝術發展動因,借鑒國外先進的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理念,摒棄傳統影視作品創作觀念和制作方法,對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數字技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豐富和拓寬影視理論及其創作領域,將數字制作技術嶄新的表現方式融入現代影視作品,發揮數字技術神奇魔力,增強藝術作品感染力,讓觀眾在令人驚嘆的虛擬世界中,感受影視作品的奇幻場景,深化影視作品美學思想,進一步達到藝術審美和技術創新的完美結合,就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技術溯源
數字影視藝術是將電腦圖像生成技術(Computer-Generated Images)應用于影視,以拓展影視表現力、提升視聽效果的數字化制作藝術。美國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大國,最先開始數字影視研究,早期數字技術的采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大規模采用數字技術的影片《星球大戰》。《星球大戰》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它所代表的現代影視發展新思路、新手法和新樣式以及對影視藝術發展產生的變革,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它是繼世界電影發展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之后,電影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折。此后,數字技術的運用日臻完美并逐漸成為現代影視作品主流趨勢之一。《玩具總動員》、《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光彩奪目的作品的問世,鑄就了美國在世界范圍內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蓬勃發展的里程碑。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技術研究較晚,國內觀眾在感受引進的國外數字影視作品所帶來的強烈的震撼力的同時,對數字技術的探索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進入21世紀后,數字技術被廣泛地用于我國影視作品,我國不僅在北京建立了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影視數字化制作基地,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科學的數字影視技術體系。特別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組織制定的《數字電影技術要求》、《數字電影管理(暫行)規定》等國家法律法規的正式出臺、全國廣播電影電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Y/T 183-2002《數字立體聲影院的技術標準》、GY/T 155-2000《高清晰度電視節目制作及交換用視頻參數值》等一系列行業標準的實施,不僅對數字影視作品的拍攝、制作等技術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且在加快全國數字影視作品的研發、推進《數字電影管理規定》的立法進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藝術呈現
(一)豐富了創作手段
影視作品是視覺藝術的延伸,數字化制作改變了傳統電影記實性的、僅僅對真實事物變形或移位等簡單的藝術表現方式,而將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重大災難、人類經典的愛情故事還有奇思妙想的科幻故事等,通過數字技術在電腦機房制作與合成。為此,我們看到了《星球大戰》中星空浩淼的美輪美奐、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侏羅紀時代活靈活現的恐龍;科幻史詩式電影《阿凡達》那浩瀚的宇宙中美麗的外星人的輕舞飛揚、《唐山大地震》所再現的震撼人心的地動山搖,天崩地裂的場景。還有作者本人參與拍攝的浪漫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寶蓮燈》,其中數字技術為電視劇場景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其強大的虛構與仿真能力成功地擴大了視覺效果,觀眾在這部大型影視作品中,越來越多地看到了各種電腦合成數字化的場景和特效。這部戲里創作者自覺地從中國傳統美學范疇美學觀念中吸取養料,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傳統美學服務于現代影視作品的藝術創作思想和空間。
(二)增強了感觀效果
當影視作品徘徊于框架、內容、敘事風格的時候,好萊塢就率先在數字技術支持下,大膽向影視文本以外的領域探索,通過數字技術嘗試著豐富和發展了獨具特色的電影類型,創造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栩栩如生人物特點、足以亂真自然景觀以及唯真奇觀畫面的大片。如1958年上映的英國電影災難片《冰海沉船》與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就是最好的例證。它所講述的是1912年,號稱世界工業史上奇跡的英國豪華游輪“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出發駛往美國紐約的“處女航”,因撞冰山,造成1500多人死亡,最終沉沒的歷史事件??仿〔捎酶咛丶际址?,動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藝術手段,探索用計算機制造了平靜的海面、甲板上三三兩兩漫步的人群以及坐在椅子上、站在欄桿邊遠眺的游客,甚至冰山的山尖。數字技術的加盟,使電影《泰坦尼克號》在敘事、情感表達和事態發展等方面所呈現的與《冰海沉船》迥然不同的風格,以及所賦予的超越傳統影片的非凡創造力,極大地震撼了世界影壇。
(三)拓展了想象空間
數字技術既可以表現現實世界,也可以制造異乎尋常的科幻世界。災難現場巨大的危險性、不可重復性使得影視作品難以表現。借助數字技術神奇魅力,所有人類的奇思妙想、真實世界無法到達或很難實地拍攝的畫面,如海嘯、空難、火山爆發、天崩地裂、洪水猛獸、夢境等扣人心弦、驚人心魂的恐怖畫面,都可以通過屏幕完美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與觀眾的真情實感產生共鳴,煥發影視作品無窮的魅力。數字合成技術的介入,有助于將科幻題材栩栩如生地予以呈現,也因此而樹立了其科幻電影類型中的牢固地位。卓越的數字仿真技術向觀眾展現了跨越時空的奇妙世界,人們在奧妙、耐人尋味的超現實夢境里暢想遨游,啟迪思維,迸發智慧火花。
四、現代影視作品數字化發展過程存在問題及創新對策
(一)存在問題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帶動了電影藝術的精益求精。數字技術增強了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體現了神奇的藝術魅力,它高超的表情達意,實現了傳統影視作品無法呈現的場面,給觀眾帶來了高質量、高水準的華麗精美的影像享受。但與此同時,人們過于被動地接收新文化、新技術,追求和迷戀數字技術帶來的視覺沖擊而忽視了影視作品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蘊。數字化時代的困境已然凸顯,虛擬景象充斥著人們的視覺,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受到了挑戰;數字化技術打破了傳統電影以樸素、真摯情感交流為核心的親緣關系,觀眾真實情感在腦海中變得模糊。
(二)創新對策
1.更新影視作品創作思想。技術與藝術不是矛盾的雙方,而應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只有把數字化制作技術與藝術作品思想內涵高度融合,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服務于影視作品創作,才能切實提高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數字技術為影視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帶來了影視藝術的多元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營造豐富奇幻的影視時空,創新和開拓更為廣闊的藝術領域,達到藝術和技術的空前提高,對影視創造者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2.把握創作原則。中國電影走過了風風雨雨百年歷程,數字技術的誕生,引發了影視作品藝術形式的變革。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對現代影視作品提出了更高、更遠的要求,即欣賞影視作品震撼人心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的同時,領略前所未有的驚奇和視聽享受。因此,影視創作應把握藝術為本科技為用原則,摒棄盲目和過度追求數字技術錯誤思潮,擺脫藝術創造過分依賴數字技術的視聽特效,而將藝術作品簡單化、膚淺化的怪圈,強調作品的真實情感,明確數字技術為影視敘事服務創作思想,將人文科學的靈性和直指心靈深處的感動,通過數字技術予以全面、生動地展現。
3.注重人才培養。強化影視制作從業人員的職業修養。藝術和技術,在影視界分屬二個專業,二個行業,認知和體制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影視作品的發展。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必定是人文藝術與制作技術的精彩結合,藝術主導著技術,而技術決定了藝術呈現水平和影視趣味,它需要從業人員既具備數字影視制造專業知識,又具有高超的藝術想象力和對影視作品進行藝術效果思考以及駕馭的能力。如美國2001年發行的《最終幻想之靈魂深處》,作為純粹的數字化電影,其特效是無可挑剔的,但該片過分追求視聽效果而致使影片情節、內容甚至感情的展現幾乎接近于零,令人看過之后大腦一片空白。而《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科幻片創作團隊,將先進的數字技術巧妙地融入人類幻想藝術,其作品一上市就轟動全球,幾十年來依然稱雄世界。
4.拓展數字技術藝術領域。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現代影視提供了無限遐想的可能,可根據藝術作品敘事需要,把抽象變得具體,讓意念成為真實,使藝術片、紀錄片等多種影視作品形式在多維時空自由發展、盡情綻放??山梃b國內外影視作品數字技術成功的經驗,大膽向更多的領域拓寬和延伸。如大型記錄片《故宮》很多場景都是用數字技術進行的真實的還原,其惟妙惟肖的視覺空間感受效果,就是來自數字三維技術;再如入圍第84屆奧斯卡最佳藝術片獎初選名單的3D紀錄片《皮娜》,無論在敘事方法、表現多元種族舞姿還是接近皮娜作品核心要素等諸多方面,都真正履行了皮娜對她作品的詮釋:“既然作品不是以文字完成的,為什么要用文字來解釋它呢?”也是數字技術向藝術片轉化的成功典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影視藝術理論是在影視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發展并完善,它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存在著必然聯系,數字時代的影視藝術實踐,必將對現代影視藝術理論的創新產生積極的意義?,F代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是一門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技術,它不是單純由數字技術堆砌而成的奇觀異像,更不是現代高新技術的展示臺。只有對將科學創造與藝術天才想象完美結合,并為現代影視作品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數字技術制作技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把握對全方位、多元化現代影視作品的美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創作理念,加快全球背景下中國影視業的轉型,才能在數字技術為藝術服務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和前進,開創現代影視作品數字化制作藝術全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①崔文B.數字技術對新媒體藝術影響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小學科學;數字化技術;有效應用
一、把數字技術運用于科學教學的意義
把數字技術的發展與作為方式和理念與科學“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將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注入強大的動力。在數字化環境下,教與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反饋、互動等環節均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不斷調整與反思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觀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在技術中學習變為應用技術學習。
二、數字技術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有效運用策略
在先進的數字化教學環境中面對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的信息資源,我們怎樣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把這些資源有效、及時捕捉,并轉化為數字資源整合于日常的科學探究學習中呢?怎樣應用數字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探究性學習呢?這些問題,是我們在數字技術日益豐富的環境下如何組織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必須直面的問題。為此,我通過自己的一些教育實踐,來淺議一下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有效運用數字技術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一些策略:
(一)新觀念,新技術,新方式
1.翻轉課堂。變革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嘗試利用數字化技術,突破科學學習的時空限制,讓每一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既能自己掌控學習的主題、順序、時間、次數等,又能在線獲得同伴、網絡、教師等的支持。學生在《地球的表面》的探究學習中,嘗試采用“谷歌地球”(GoogleEarth)軟件,讓學生通過衛星定位的GoogleEarth軟件可以輕松的尋找到自己的家園、學校等自己喜歡的地方,在搜尋探究的過程中清晰的認識到這些地點的地形地貌,使學生在“地球表面”的探究活動中有著滿滿的驚奇與驚喜,充分感受到數字技術手段的魅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2.科學探究過程導向的學習。嘗試依托網絡探究性學習平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計劃并確立他們自己的學習活動,研究他們已經選擇的主題。設計他們自己的研究情境,利用數字設備開展自己的活動、記錄并上傳研究資源,教師扮演資源提供者、合作探究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骨骼》的教學中,采用開發的“骨骼”APP軟件,學生利用IPAD不僅可以立體的旋轉、翻轉骨骼模型,還可以有著充滿樂趣的骨骼拼圖小游戲,并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通過IPAD截圖上傳到“智慧課堂”的資源庫中,通過相互的評價,使學生在充滿樂趣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正確的認識骨骼、了解骨骼。
(二)注重培養學生數字技術應用能力
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的傾情演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呼喚學生的主動參與。數字化環境下的探究性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數字技術應用水平缺一不可,只有熟練掌握數字設置的操作,才能讓數字技術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工具,自主創新研究科學問題,提升科學素養。學生在《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探究活動中,雖然學生已經會在IPAD中使用心率測量APP軟件,但最終長傳到智慧課堂資源庫中的數據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原來是學生在利用APP軟件測量心率的探究中手指所放的位置有差異:完全蓋住IPAD燈光的所得數據相對準確,而沒完全蓋住IPAD燈光的所得的數據就會出現偏差。
(三)數字化技術在科學教學環節中應做到恰到好處
在科學課堂的教學中,要實現數字化技術的有效運用,我們還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統籌安排,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遵照“適時、適度”的原則,合理運用數字化技術。1.適時原則。“適時”就是指多煤體的使用應選擇在最有利于學生掌握吸收教學要點,使效果達到最佳的時機。數字化環境要用在“精彩”之處,是這節課的亮點,點睛之筆。學生探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字化環境,讓學生親眼目睹“花鐘”的有趣、神奇,讓學生看到平時根本見不到的動植物,改變日照對它們產生的影響,使得學生獲取那些原本無法獲取的感性知識,使抽象事物具體化,對難點的化解有著積極作用,達到變難為易的目的,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一些,使學生愿意去學,有興趣去學。2.適度原則。“適度”就是當用則用,不用則棄,數字化環境和設備不是“裝飾”課堂的新裝,而是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出發,控制好視頻、圖像、聲音、文字、特效的容量和節奏,防止信息量過大而導致刺激過多,強度過大,引起學生疲勞,影響學習效果。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不是萬能的,有些實踐性體驗還需要學生親身經歷,虛擬的永遠比不上真實的。數字化技術永遠無法代替學生必須自主動手實驗操作的一些內容,比如《認識液體》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從六杯液體中,判斷出純凈水、鹽水、糖水、酒精、食醋、醬油。只有通過“一看、二聞、三嘗”的方式,才能真實掌握不同液體的性質:色、味、形。這些信息必須讓學生親身感受,才會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