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0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業大畢業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農林經濟管理是較早設置的專業,為國家的農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浙江農林大學是浙江省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浙江農林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該專業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1996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3年被評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7年批準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專業。近年來,對照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的指標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并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基本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隸屬于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自林業經濟管理專科專業招生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25屆160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就業選擇余地較大,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向,從單一的以農林業單位為主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多種類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級以上領導崗位,體現了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注重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每年招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60名左右,現有在校生247人。現有專任教師3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副高級職稱20人,占總數的54.1%;54.1%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有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學科組專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來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1)多方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開展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國農林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改革情況,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召開了農林經濟管理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家研討會等,最后邀請專家對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
(2)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層面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離農傾向明顯,就業去向與其他經管類專業并無差異,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肩負著為現代農林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輸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2009年,浙江林學院升格為浙江農林大學,隨即制定了《浙江農林大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綱要》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為: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能力強,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適時調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林業發展需要的,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技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農林企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經管單位等從事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頂天立地的師資隊伍
為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措施。引進包括專任教師及兼職教師的引進。建設期內,共引進博士7名,其中國外高校1名,國內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請4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地方工作人員和農林企事業單位人員、3名國外著名高校的教師為兼職教授。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及到基層掛職鍛煉。建設期內,5名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其中中國科學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訪學,5位教師到農村基層或農林業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通過這些措施,使師資隊伍真正做到頂天立地(既掌握學科前沿又了解農村實際),職稱、學歷、學緣結構顯著優化。高級職稱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為54.1%,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事教學第一線的主力軍。博士學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為2011年的54.1%。教師由原來主要畢業于林業院校,改變為既來自國家重點農林院校,也有來自于國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2)注重科研與教學研究,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氛圍,鼓勵老師從事科研與教學研究。建設期內,共立項科研課題8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8項,科研經費達44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SCI或SSCI、Ei、ISTP)收錄18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浙江省科技興林獎等各類科研獎勵共20項。主持浙江省新世紀教學改革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共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得浙江省教學研究成果獎、校級教學研究成果獎共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篇。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專業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為科研促進教學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為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3.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1)構建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時修訂了教學計劃,著重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了理論、實踐、特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重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兩個平臺構成,公共基礎平臺及學科專業基礎平臺,學分合計為40.5,占總學分的24.5%。為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提供保證。
第二,強實踐。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強調實踐環節。一是加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如林業概論、現代農業概論等課程設有實習環節,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均設有模擬實習。二是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專業綜合實習主要設置了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期1周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三是設置社會經濟調查與應用文寫作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經濟調查及應用文寫作的能力。
第三,顯特色。為了顯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差異,充分發揮學校和地域優勢,在專業選修課中,按方向設計了兩個模塊,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模塊(選修模塊Ⅰ),二是農林企業管理(選修模塊Ⅱ)。
(2)強化課程與教材建設
建設期內,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為重點的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具體包括:
①重視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教師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新列入校級精品課程8門,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4門,通過學校驗收的8門。林業經濟學和林業財務與會計2門省級精品課程,均于2010年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廳驗收。②加強教材及教輔資料的建設。以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在已有主編《現代林業企業管理學》、《管理學案例》、《會計學基礎》、《林業財務與會計》等教材的基礎上,主編教材5部、副主編2部、參編2部。同時,加強教輔資料的建設,如林業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有實習環節的課程均有相應的實習輔助資料。③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倡導國際參與式課堂討論方法。如在林業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介紹鄉村快速評估技術(RRA)和參與性評估方法(PRA)時,設計一些主題,以行政班為單位分為5~6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只分析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規定每組的討論時間和匯報時間,由小組成員自主確定每組的協調人、觀察員、記錄員等展開。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如經濟法、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開展網絡課堂網上互動。各課程組在建設網絡課堂的過程中,開通網上討論,使師生互動不斷加強。
4.改革實踐教學體系,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1)構建一、二、五分類實踐教學體系
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除課程實習外,構建了一、二、五分類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指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二指兩個平臺,面向全體學生的平臺和面向優秀學生的平臺。五是指五個支撐點,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專業綜合實習兩個支撐點,面向優秀學生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科研創新基金項目、大型專題調研三個支撐點。
一是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中期論文及畢業論文的實施,構建基于應用性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使學生掌握學術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和規范,在第四學期至第五學期,安排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撰寫中期論文。中期論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對農村經濟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必須有實際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支撐。畢業論文是高校實踐教學的必修環節。在畢業論文環節,強調選題需理論聯系實際,盡量與導師的課題相結合。通過實施中期論文,強化對畢業論文的指導,使學生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2007-2011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入選校級優秀論文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專業綜合實習主要包括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會經濟的調查方法,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為期2周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為例,第1周為外業調查,第2周為內業整理和綜合分析報告撰寫。調查以小組為單位獨立開展工作,教師輪回指導和檢查。這一以專題調研為特色的綜合實習,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從提出問題和目標-設計問卷-實地調查-數據資料整理、分析-撰寫報告得到全過程的訓練。經過多年的實施,綜合實習制度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是通過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大型專題調研等第二、第三課堂,構建基于創新型目標的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會由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開展學術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兩年一屆的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由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上共獲得了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11項的好成績,在校期間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學校和浙江省的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申報和實施的全過程。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成功申報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6項。大型專題調研主要是指部分學生參與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專題調研。2009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挑選了共28名學生參加了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調研。通過參加大型專題調研活動,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重視教學條件建設
建設期內,主要抓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的建設。
一是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600m2,下設6個實驗分室: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分室、工商管理模擬實驗分室、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分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分室、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分室、金融模擬實驗分室。建設期內,新增教學設備(包括軟件)近158萬元。現有教學設備總值近432萬元。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新建實習基地11個,現有校外實習基地達21個。
二是圖書資料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所需的圖書資料除由學校圖書館提供外,由學院圖書資料室和專業特色資料室提供。經濟管理學院圖書資料室,每年及時采購能反映專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圖書資料。現有藏書1.5萬冊、學術期刊310種、報紙40余種。同時,建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資料室1個,現有各類資料和藏書800余冊。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提供了保障。
三、幾點思考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就業趨向是以非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公務員等)為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體現特色與優勢,適應現代農林業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務三農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如何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對培養環節、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的調整與優化外,更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努力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打通高校畢業生通向農村的路子。
其次,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密切結合,全方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管理類課程的建設與改革。長期以來,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加強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農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本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設置了農林企業管理模塊,安排1周時間的農林企業管理綜合實習。但總體來看,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綜合實習的執行存在較大的難度,效果不理想。為此,需要增加涉農企業管理類課程,并較好地落實綜合實習,努力提高實習效果。
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摘 要:通過對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學生的調查,筆者從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課程設置、導師制度建設及學生主觀就業認知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畢業生 就業 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林業經濟的興起,以林業經濟活動作為學科落腳點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理應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據統計2009年14名獲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中, 除去1名轉為攻讀博士學位,2名出國外, 另11名碩士畢業生無一人在林業領域就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學科發展的一個縮影,專業就業實況與培養目標有脫節,值得對專業的就業作進一步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諸多對林業人才就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業人才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2)調整專業設置以促進林業人才就業;(3)林業人才就業途徑。但眾多研究缺少對林業類人才就業狀況的實地調查,而且對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上,去不能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校學生高考報考本專業的動機、本科期間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科發展狀況等影響林業類人才就業的校園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利用訪談法、抽樣調查、二手資料搜集等調研方法,在詢問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和經濟管理學院老師的基礎上設計問卷,以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06、07級115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來分析影響林經類人才就業問題的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專業興趣及課程體系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了解一個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對于了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本專業的認真程度、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于本專業的忠實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115名被調查者的調查發現71%的學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并不是憑個人興趣選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考生高考報考志愿時所謂冷門專業。
進一步的調查可知,76%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本科畢業后的選擇不會與農林有關。而這些被調查者欲進入的行業大多涉及到企業管理、新聞媒體、財務、金融、營銷等當今社會上所謂的熱門行業。當問及他們為什么放棄農林行業時,50%的被調查者選擇對此行業無興趣42%的是因為此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時代不符僅有9%的被調查者轉移到其他行業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時,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三管齊下的學科,學習課程多樣化。但通過調查發現,115名被調查者中43%的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階段所學課程覆蓋面太廣,所學知識不扎實、不系統,33%的選擇不能很好地與自己以后的選擇相結合, 18%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特色課程太少,不能滿足自己本科階段對本專業的學習,僅7%的學生認為富有特色,為自己以后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廣泛,雖利于拓寬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但是課程的多、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對本專業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對知識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綜合利用。
專業學習興趣低和課程學習不扎實、不系統等降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每屆的考研率。據統計,近幾年本專業每屆的考研率僅為3%。由于農林作為一個傳統經濟部門,較冷門, 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降低,有的學生想通過轉專業考研的途徑達到跳出林門的目的,據調查,考研的同學中30%的表示考研時要重選專業。轉專業考研無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難度,使此專業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加大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2.導師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學生三年級時開始設置導師,通過調查本專業導師制度的建設情況,得出如下結論:
2.1學生普遍期望設置導師提前
在所有被調查者中,49%的認為大二開始設置導師的優勢較明顯。
2.2 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
通過被調查者對導師滿意度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1分)知:導師平均得分為8.427,同時90%的被調查者在710分之間,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較高。同時為了分析導師滿意度是否有性別差異,進行了t檢驗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得t=0.9563以上兩個方面說明導師制度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專業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可是,經過深入調查發現,82%的被調查者表示導師主要在思想、學術上給予指導,只有5%的說導師在生活、就業方面給予的幫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調查者抱怨:課余時間與導師見面機會少,平時除了課程學習、課題研究之外,導師很少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導師精力有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注重學術研究,導師自身科研和教學任務較多。平時專注于教學和科研的導師時間和精力不足,對學生就業信息關注較少。再加上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對每個學生指導的時間和力度也勢必相對減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與本科生交流的時間和質量,導師也就不能給學生包括就業在內的全面指導。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動性,師生關系生疏。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決定了他們與導師接觸的程度。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強,影響其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與導師溝通的主動性。
3.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各個高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學校主要是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二年級時8個課時的公共課),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就業講座、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政策咨詢和為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幫助、促進學生就業。經調查可知,學校網站及招聘會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
傳統意義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該直接面向的就業單位是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林業系統的政府部門。可是,學校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學生,并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能給各個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對通過校內招聘信息您對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不能從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信息。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校針對本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信息較少,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了解林業系統就業單位的人才數量、能力要求,從而限制了林業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動的可能性。
4.學生就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在調查中,75%的被調查者認為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比其他專業就業難。經過調查,就主觀因素來說,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4.1就業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從畢業生流向的地域來看, 北京、上海及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畢業生, 中部及省會城市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東中部學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卻極低。為了探究學生的生源地與工作地點的選擇是否具有關聯性,本論文采用了交叉列聯表分析方法,即通過?狀2(卡方檢驗)=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臨界值為?狀2[(i-1)(j-1)]。
按上述原理計算得?狀2=2.641 10-11選擇就業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就業,從而出現有業不就,地區擁擠的不良現象。
4.2 注重非林業系統的精英崗位,期望工資偏高
根據調查,70%的被調查者要求到非林業系統的實力派企業就業,對自己的就業崗位要求較高而對小型企業不屑一顧;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條件都無所謂。同時,被調查對象要求起點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間的占到67%,還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據《2007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顯示,24.8%的本科畢業生起點工資在1000元以下,40.9%的畢業生起點工資為1000元-2000元。
摘要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環節,是對本科生四年中所學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的綜合、鞏固和提升,是每個大學生人生中接受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及科學精神培養的開端。同時,也是對教師四年教學質量的全面、綜合檢查。文章結合南京林業大學漢語言文學(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論文的寫作實踐,對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本科 畢業論文 質量
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與工科院校的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論文的質量高低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畢業,更是對四年來所學知識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高低的檢驗。筆者通過抽樣,對近年所指導、評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從論題的選擇、觀點的提出, 到論據的運用、文字的表述, 問題多多, 不一而足。在畢業論文寫作水平不斷下降的今天,研究這個課題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南京林業大學2003——2008屆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情況,針對畢業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缺乏創新,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
與大多數高校相同,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專業的選題也是由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學生提供選題的范圍,然后教研室根據學號隨機平均分配給指導教師。學生的選題主要側重在新聞、公關、秘書、語言、文學、廣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屆論文共396篇,其中新聞類選題25篇,占6.3%;文化類選題23篇,占5.8%;廣告類選題12篇,占3%;秘書類選題70篇,占18%;語言類選題38篇,占9.5%;文學類選題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結合秘書專業實際的很少。有的選題大而空,比如《周國平散文研究》、《淺析海巖小說的創作》、《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關于中國民營企業道德倫理的探討》、《當代秘書素質要論》、《秘書美學淺談》等,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些問題很難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論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選題雖有新意,比如《中國飲食類廣告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秘書學研究現象新探》、《論秘書工作的管理效應》、《公共關系在企業秘書中的運用》等,但由于時間緊迫、資料查找困難、缺乏實踐感性認識、投入寫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談,缺乏說服力,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襲現象嚴重
從六屆學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因為選題陳舊,缺乏創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屆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初稿抄襲已有的論文,而且屢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學生較少,大多學生將別人已發表的成果進行剪切粘貼、注水,拼湊為不少于8000字的論文。這些論文在指導老師的嚴格把關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寫,如《淺論現當代文學創作中語言的突破創新與規范化》、《論李白詩歌中的送別情感》、《論中美文化下的姚木蘭與郝思嘉》、《對解夢文化的思考》、《淺談文學美與服飾美》、《試論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等。
3.論文寫作格式不規范
規范的論文格式也是合格的畢業論文的要求,論文的標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注釋、文獻綜述、致謝等的撰寫都要符合規范。比如《淺論古典詩詞與陽羨茶文化》,這個標題有歧義,實際上作者主要論述的是陽羨茶文化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標題可改為《從古典詩詞透析陽羨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語法、拼寫錯誤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筆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殘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稱“我認為”,有的地方論述缺乏邏輯性與嚴密性,層次紊亂;錯別字、病句較多;標點符號使用錯誤;注釋不規范;小標題的序號標注欠規范、口語化嚴重;文獻綜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綜合,缺少評述等等。
4.口頭表達能力欠缺
答辯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論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屆的答辯中,總有一些學生論文寫得不錯,但表達能力欠佳,影響了畢業論文的成績。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抓不住重點,不能做到言簡意賅;有的甚至因緊張而憋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等等。這些對于文秘專業的同學來說,都是表達能力欠缺的表現。
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傳統的選題方式缺乏科學性
傳統的選題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將畢業論文寫作等同于被動完成作業。另一方面,這種選題方式經常會使指導老師感到力不從心。比如研究外國文學的老師可能對武俠小說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學的老師可能在語言學論文的指導方面也有困難,研究廣告的老師對公關、秘書等領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學生重視不夠
從近幾年來的寫作實際來看,大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不將畢業論文的寫作當成畢業前的一個重要學習環節,他們不以為然,覺得寫得好與不好都能畢業。有的學生甚至在寫論文前沒有進過圖書館,沒有查閱過期刊;有的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主動與指導老師聯系;有的學生在交稿前幾天才匆匆忙忙趕論文;有的學生認為答辯就是走過場,念念提要和目錄,隨便回答幾句就行了。
3.就業、考研、考公務員與寫作論文沖突
因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安排在大四,與學生實習、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在時間上發生沖突,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將畢業論文看作就業、考研、實習的絆腳石,產生抵觸的情緒。比如有的指導老師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催交論文時,有的學生竟然拒絕:“老師,我在外地,兩周后才會學校。到時再說吧。”更有甚者給老師發短信:“我最討厭做的就是這件事。”
4.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不扎實
畢業論文的寫作在人稱、標題、摘要、關鍵詞、標點、文獻綜述、序號標注、注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缺少理論知識的指導和寫作實踐能力低。答辯過程中的結結巴巴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論文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說明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高。
5.缺乏嚴厲有效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對于不按時完成畢業論文或有嚴重抄襲現象的學生,學校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處罰教育,否則會導致不良風氣的盛行。事實上,很多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就業率和學生的前途,對學生采取過分寬容的態度。
三、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1.改革選題方式,將寫作時間安排在大三
選題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將興趣與專業相結合,盡量與指導教師的科研方向結合。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選題,教研室再根據學生選題方向確定指導老師。要選擇可行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題目,尤其要結合文秘專業的實踐。本科畢業論文之所以成為大學畢業生的負擔,主要原因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的安排不盡合理。多數學校都把畢業論文選題安排在大四第一個學期期末,把中期檢查放在大四第二個學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辯時間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這一段時間正是畢業生實習或急于找工作的時間。面臨當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畢業生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論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也正忙于復試, 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寫畢業論文。為避免寫作時間與就業、實習、考研相沖突,將論文寫作在大三即第五學期布置,在第六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計劃書和論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論文的修改。這樣錯開時間就能避免寫論文和找工作在時間上的直接沖突。畢竟大四第一個學期初的招聘會還比較少,畢業生還沒有完全開始找工作,如果指導教師嚴格要求的話,畢業論文應該能夠發揮它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應有的作用。
2.開設專門的論文寫作課
文秘專業開設的寫作課程主要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新聞寫作、廣告文案寫作,平均只有32課時。建議在大二增設畢業論文寫作課與實習課,學時32,理論和實踐各16學時,在學生理解論文寫作理論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論文寫作實踐能力,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切實提高論文書面表達能力。在寫作實踐課上,可以通過演講、主持、辯論、模擬答辯、模擬法庭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面試、答辯中能夠從容面對,游刃有余。
3.完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明白為人為文都要誠實,這是道德的底線。讓學生知道論文的剽竊與考試作弊一樣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并與學士學位的授予掛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學校教務部門要嚴格把好選題關、論文寫作進度關、內容關、格式關,讓學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論文完稿后可以借鑒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圖書館論文過濾系統,如抄襲超過40%,論文即為不合格。尤其對初評為校優秀的論文,也應進行過濾,抄襲不能超過10%。對答辯中表現極差的學生要求二次答辯,如仍不合格,推遲畢業。
4.端正師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在畢業論文工作開展前,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端正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要使學生明確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畢業前學習的最后一關,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不少畢業生參加工作后接受實際工作,面臨具體寫作任務時,往往手足無措;甚至有些學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連內容摘要、關鍵詞、文獻綜述等都不會寫,更談不上內容的創新了,這些情況都與其大學階段缺乏科學系統和實際的寫作訓練、忽視畢業論文寫作環節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明確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是自己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從富有創造性的學生身上,教師也能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教學相長。
寫作能力的高低對文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目前高校畢業論文整體水平下降的趨勢下,結合各校專業實際,尋求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管理 教學 團隊建設
一、基本情況概述
北京林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林業局共建的“211工程”國家重點大學。該校園林學院是我國建立早、規模大、師資力量強的園林教育基地。園林學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為創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專業,1999年教育部學科專業調整為旅游管理專業,2002年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成為首批獲得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截至2010年,為國家培養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600名、碩士40余名,并對全國各地高校和景區的進修教師、管理技術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圍繞人才培養建議重組旅游師資團隊,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與機構設置框架的束縛,整合院內或校內乃至校外各種旅游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構建面向旅游景區的“六項全能”(滿足食、宿、行、游、購、娛需求)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專門人才培養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檔次。在培養人才的環節上樹立“以教學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科研為發展導向”的大旅游教育觀,按照“產— 學—研”一體化的思路,構建教學—實訓—科研一體化的開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實行旅游景區與院校結合的管理運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區的運營,成立相應的培訓機構,為旅游人才培養鋪路架橋,保證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達到理論功底深厚、實踐技能熟練的標準;在辦學方式上以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教師互訪、學術交流等形式,積極開展和加強國內外橫向聯系,實現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質量向國內高水平看齊、與國際接軌。依托所在的園林學院,面向旅游規劃、旅游景區的管理與建設,培植專業特色。應特別關注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管理與建設,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農村生態景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郊野公園、世界自然遺產等。
二、團隊建設任務
1、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
完善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的組合模式,重點在學科創新與發展方面下功夫,在整體上提升旅游管理學科的學術統一性,加速本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2、平衡教學團隊的專業結構
現有教師的專業背景集中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林學、外國語等方面,這與旅游管理學科的跨學科特點還有一定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科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影響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力度與廣度。旅游管理學科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學、文化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倫理學、人類學、美學、風景園林學和林學等多學科。在不斷完善學科專業結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該學科的優勢力量,打造北京林業大學旅游管理學科特色。
3、構建教學團隊的教學與科研平臺
目前學科沒有教學科研載體,學科團隊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鮮有機會參加專業相關課題以及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造成社會影響力與學科知名度與國內同學科相較差距逐漸擴大,使得學科在專業前沿探求等方面機會少、后勁不足,從以往研究生畢業論文可以明顯發現,目前學科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體驗、旅游影響、統計方法等方面,盡管這些研究對于夯實學科發展基礎具有重要作用,但卻較少涉及學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術與方法、旅游規劃技術、生態旅游核心技術等的相關應用性的研究,這與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注重應用研究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由于沒有教學科研載體作為學科團隊交流的平臺,學科師資之間學術交流較少,出現研究方向與課題的重疊,無法更好地發揮學科交叉互初具優勢,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論文課題方向較為集中,也無法體現目前學科所具有的生態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規劃和旅游文化四個研究方向。
三、團隊建設途徑
1、研究與建設
(1)團隊特色
①旅游管理學科團隊由從事旅游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擁有博士學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讀。此外,多為教師具有在美國、日本、英國、芬蘭等國的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②團隊教育背景多元,由園林、林學、地理、管理等組成,學術結構交叉性好、互補性強,學科發展比較平衡。
③團隊以青年教師為主體,思想活躍、樂于進取,有較強的團隊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與教學、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團隊教師在旅游規劃、生態旅游等方面均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
⑤團隊重視學科交流與對外拓展,與學界與業界均建立了廣泛的交流機制,這些交流與合作為學科發展了拓展視野、加速了學科總體水平提升。
(2)專業特色
北京林業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是在園林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旅游管理教學團隊吸收了我校園林教育的經驗、融合了旅游學科的特點,形成了以園林學為背景,融生態旅游、旅游規劃設計、景區管理、旅行社、會展企業等方向于一體的特點鮮明的旅游管理專業特色。
(3)課程特色
①課程門數多,課程體系完備。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和專業選修模塊三種類型,專業基礎模塊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地理學、旅游資源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環境解說、旅游調查方法、節事及活動策劃、旅游英語、旅游綜合實習等,專業核心模塊包括旅游規劃、旅游文化、旅游景區管理學、旅游市場營銷學、會展旅游策劃與管理等,專業選修模塊包括生態旅游導論、旅游地學基礎、旅游心理學、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語口語、世界遺產概論、旅游社會學等,形成了“金字塔結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特色”的培養目標。
②內容更新快,實踐應用性強。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對旅游管理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多,與產業活動結合緊密,教學內容緊密與行業特點相適應。
2、配套建設
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教學條件建設、隊伍建設(包括對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以及配套教學管理措施落實和制度建設等,簡要論述所在單位為保證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各項措施。
(1)創新性教學改革措施
①在對目前旅游行業發展和旅游教育對策研究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分布開展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建設;
②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特點,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鼓勵雙語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新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探索。
③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通過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和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等形式,推行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實驗教學或實踐性教學
①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實習課程數量較多,主干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有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環節的加強,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
②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一般都給工作實習或指導教師的科研和設計實題進行,科研與實踐選題比例大于80%,學生的畢業論文與設計均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
(3)教學資源建設
根據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培養的特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重點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學科與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飯店、會展公司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為學生廣泛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性課程奠定了基礎。
(4)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建設主要是積極參加學校的網絡教學建設體系,部分課程已進入教學平臺,具有全套教學文件和教學課件,為學生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照項目任務書中關于在項目執行期間的改革活動規劃,深入總結自項目生效以來圍繞項目目標開展的各項研究與改革,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以及各類教學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點論述項目研究的整體思想、調研結果、推進情況和初步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城市林業 高等教育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城市林業是一門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邊緣性科學,由林學、園藝學、園林學、生態學、城市科學等組成的交叉學科,與景觀建設、公園管理、城市規劃關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經營和管理作為核心和重點。①城市林業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學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并率先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成立了環境林業研究所,專門研究城市林業,目前美國城市林業的相關研究和教育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國已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城市林業課程,③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從加拿大引入國內,開始了城市林業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北京林業大學率先開展了城市林業的系統研究,并開展了城市林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④目前,包括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在內的多所高校陸續開始了林學或園林專業的城市林業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進了城市林業在國內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城市林業教育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揮各高校優勢和特色,培養符合城市林業發展要求的畢業生,促進地方乃至全國城市林業的發展,是各個高校應思考的問題。根據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幾年來的辦學經驗,要辦成特色鮮明、符合社會發展的專業,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建設。
1 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
一個專業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養出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業特點和要求,確定該專業畢業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制定符合社會需求和專業要求的培養目標。城市林業不同于傳統林業,其建設、管理的對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內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由以樹木為主體的植被及其所處的人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業融合了園林、園藝的優勢和長處,是林業和園林的結合,其以城市綠化、美化和生態化為目的,實現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根本任務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滿足人們貼近自然的需求。
根據城市林業的特點和建設目的,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定位,將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備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林業、農業、環保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種、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城鄉綠化規劃、林草花繁育栽培與養護等的高級復合應用型人才。
每個學校由于其所處地理位置、辦學規模以及實力存在差異,因此應明確定位,確定培養的城市林業人才的服務對象,這樣才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因此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立足北京,培養的學生主要為北京城市林業建設服務,同時從北京輻射全國。
2 設置符合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獲得,培養目標的實現,需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支撐。根據城市林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其培養目標,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體系。首先必須夯實“四梁八柱”類課程,即重要的專業基礎、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學等,這些均是林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掌握的課程。而后根據現代林業發展及城市林業要求,設置了花卉學、城市林業、城市環境學、生態旅游學、自然保護區管理、GPS測量與數字測圖、計算機輔助設計、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城鄉綠地規劃等特色專業選修課程,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掌握城市林業所需的基礎知識。由于城市林業重視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將生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樹立學生的生態觀。
3 突出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學要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轉變,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⑥近幾年,國家重視生態環境,大力建設森林城市,開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為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就業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對其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
林學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實踐教學在林學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實踐教學一直是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的特色,學校重視和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包括課程的實踐教學,及專業實踐課程在內,實踐教學學分占到總學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實驗環節,增加學生參與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強化實踐教學,在每學期結束后設置2~3周的小學期,進行專業相關的實踐教學。在夏季小學期開展綜合性的野外實習,將各專業課程涉及到的實習內容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冬季小學期開設室內綜合實驗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實驗,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另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保證了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效果。目前,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有實踐基地12處,均制定了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評為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4 增強學生科研素質
通過科研訓練增強學生科研素質,是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從大二開始實施導師制,充分發揮教師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前參加科研實踐活動,提高科研素質。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工作、參加“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及“挑戰杯”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活動。2009、2010、2011級的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均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參加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行動計劃,一方面學生開闊了思路,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帶動了學習和科研的氛圍,增強了對科研的興趣。對于成績優異或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學習后可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參與導師科研,經過訓練,可撰寫科研論文。實施導師制對于幫助學生完成專業階段的學習任務,培養科研素養,提高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農學院林學專業(城市林業方向)通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已在北京百萬畝平原造林行動中開始發揮作用。雖然目前我國已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城市林業教育,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的較為完善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還有明顯差距。⑦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負面效應愈加嚴重,城市林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對城市林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大力加強城市林業的人才培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林業教育體系,是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需要。
課題項目:北京市教委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計劃
注釋
① 陳溪興.我國城市林業的特點、存在問題及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09.23(4):57-59.
② 劉德良,李吉躍.美國城市林業教育與培訓[J].中國林業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東.城市林業的產生和發展綜述[J].寧夏林業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寶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與城市林業發展[J].中國城市林業,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華.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圍及其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2):23-27.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本文轉自:dylw.net]
[2]葉映華.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困境及其轉型[J].教育發展研究,2011.
[3]李精明.創業大學生社會服務體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本文轉自:dylw.net]
[4]陳英杰.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主體行為的[J].高校教育管理,2013.
[5]陳鑫,魯澤鵬.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創業教育路徑探討[J].中國經貿導刊,2013.
[6]王青山,黃勇.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啟示及借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
[7]孫江麗.構建“四位一體”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支持網絡[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8]李炳安.大學生創業促進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9]朱峰博.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成因分析[J].實踐與探索,2011.
[10]梅強.日本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
[11]周勁波,陳麗超.我國創業政策類型及作用機制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
[12]陳仲華.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
參考文獻
[1]潘巧紅.營造創新創業教育良好環境氛圍的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5):67-69.
[2]曹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研究――以吉林省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黨元一.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對學生能力的培養[J].企業導報,2015(2):117.
[4]包玉花,宋建偉,譚江.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2013(10):70.
[5]陳敏毓.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3(12):253-254.
參考文獻:
[1]施永川.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0,(21).
[2]吳曉俊.創業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3).
[3]儲珩.創業型經濟背景下創業與經濟增長機理研究[J].商業時代,2014,(5).
[4]李燕.淺析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J].教育研究,2011,(3).
參考文獻:
[1]羅晨,魏巍.談大學生創業心理和創業精神的培養[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2(4):30~32.
[2]郭昱鑠,張秀娥.大學生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學.高職學生創業精神與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2(5):77~79.
1.華東政法大學將試行刷卡考勤,需在上課前和下課后各刷1次校園卡,沒刷卡即為缺課
2.為了應對期末考試不被掛科,不少大學生在樓道里惡補復習備考
刷卡能留住學生?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開始試行“刷卡考勤”制度,本科生需要在上課前和下課后在指定設備上各刷一次校園卡,沒刷卡即認定為缺課。然而,該考勤制度一經公布,就在學生中引發了爭議,有學生對辦法的實際操作性、懲罰力度等提出質疑。也有學生認為,這屬于“強迫上課”,和大學的自由精神相悖。對這些疑問,校方都予以了回應。校方表示,該制度近期只會應用于部分出席率較低的課堂,“目前并不會也沒有條件大規模進行”。
采取刷卡方式考勤,督促學生勤于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缺課、不曠課,華東政法大學不是第一家。從學校維護課堂教學秩序,規范學生行為角度看,這并沒有什么問題,也根本扯不上限制學生自由的問題,可為何對學校的考勤制度還是有很多學生吐槽不滿呢?
首先是刷卡考勤缺乏人性化。比如,按照學校刷卡規定,“學生在課程開始后進入教室即為遲到,遲到超過10分鐘為無故缺課。提前離開也會被記錄為早退,早退超過10分鐘的,即使刷卡離開教室,也被記為無故缺課。3次無故缺課(含請假),該門課程成績不能超過60分”。這些規定有些過了,既然大學實行學分制,就應該對考勤有適當的彈性,如果學生因病請假超過3次,靠自學完成課程作業也將計為不及格嗎?
大學生不愿意上課的重要原因,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很多學校必修課程達到80%以上,有不少必修的課程學生并不感興趣,甚至覺得無用。二是不少大學重科研,輕教學,導致教師對教學的投入不夠,以應付的態度對待教學,課堂教學缺乏創新和活力。很多社會輿論認為學生逃課也是一種選擇,通過這種選擇,來迫使學校進行教學創新,不然,嚴格考勤制度之下的高出勤率,會掩蓋大學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的現實,教師不會用心提高教學質量,而是依賴考勤來留住學生。
在這方面,我國大學有必要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做法。雖然這些學校也重視學術研究,但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這些學校的教學都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課程進行學習。為保證本科教學質量,學校還十分重視課堂教學和過程性評價,比如,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任課教師會要求學生閱讀10門左右的參考書,然后用參考書的內容參與研討課的討論,討論情況作為平時成績,同時會要求學生在學習課程期間,完成3到4篇課程論文。根據學生課程論文的字數和提交的時間,遲提交一天,就會降低論文一個等級,并把每次課程論文的成績作為整個學期成績的一部分。
通過提高課程質量、加強課程過程性評價,來吸引(要求)學生走進課堂,才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校風學風應該努力的方向。
掛科太多被退學了咋辦?
“2014年下半學年18名,2015年上半學年13名,2015年下半學年18名”――這是南京林業大學最近三次公布的“退學處理”人數。該校自2014年秋季學期出臺《本科學生學業警示及幫扶辦法(試行)》以來,已陸續對49名學生作出退學處理。
高校對學業達不到要求、掛科太多的學生進行退學處理,早就有規定。之所以被作為新聞對待,是因為在公眾的認識中,退學并不多見,以為考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可順利拿到文憑畢業。同時,與大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學生淘汰機制對應,我國還缺乏保障被退學學生權利的制度安排,如此一來,退學在家長看來就成了天大的事。這反過來也影響了大學淘汰機制的建立,并使得退學事件屢屢引發輿論關切。
我國大學要實行寬進嚴出或嚴進嚴出,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建立淘汰機制,而要建立淘汰機制,必須進一步改革招生與學籍管理制度,把退學變為一種雙向選擇機制。
但目前,學校就是想實行嚴出培養模式,也會面臨很大的阻力。因為,一名學生如果被學校退學,他要繼續在國內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須重新參加高考,即使是從北大、清華高年級退學也是如此。正因為考慮到退學后的出路問題,除非申請出國留學,國內大學很少有主動退學者。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從港大休學,選擇復讀一年再考北大,根源也在于無法轉學。
真能逃離北上廣?
前段時間,有人策劃了一個“逃離北上廣”的活動,這個熱血的活動詞說:“我買好了30張機票在機場等你:4小時后逃離北上廣。”這場營銷劇最終刷爆了網絡。而一份權威部門的“2016年北京高校學生就業意愿調查”結果卻顯示:今年的畢業生去向的前三名依舊是北京、廣東、上海,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仍是首選。事實再次證明:北上廣仍然是人們最初的選擇。
涌入北上廣和逃離北上廣的話題,已經熱鬧了很多年,但這個話題的熱度卻一直未減,只是每次達到的效果都不一樣――有的是借此表達對這些地區高房價、交通擁堵的不滿;有的則想論證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呈現多元化,不再只集中在北上廣。但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在一片逃離的聲音中,能留在北上廣的,還是首選北上廣。這是拋開炒作必須清醒認識的現實,否則逃離北上廣之類的說法就是沒有多大價值的情緒發泄。
大學生為什么會選擇北上廣,并不是很多輿論分析的面子因素,而是我國基本的就業環境使然。從發達國家的就業情況分析,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越大,大學生就業形勢就越好,因為服務業是容納大學生最多的產業。而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只有50.5%。由于服務業比重偏低,因此大學生就業就必須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要崗位,國家鼓勵大學生到基礎行業就業、到中小型企業就業,都與此密切相關。
從全國范圍看,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是服務業占GDP比重最高的幾個城市。其中,北京2015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80.9%,上海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67.8%,而廣州則達到70%。因此,這三地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學生首先想到北京、上海、廣州找工作也就變得十分正常了。
關鍵詞:林業教育;生態環境;專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蘇的森林覆蓋率、林用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在全國分別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個“資源小省”。但江蘇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把江蘇變成了“產業大省”:2004年,江蘇林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五位;苗木,面積全國第一,產值全國第二;“十五”期間,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楊樹成片林面積和蓄積量、林木種苗花卉面積、銀杏面積、以楊樹為主的人造板年產量,列全國第一位,其中,林業技術人才功不可沒。
生態環境是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改善生態環境,夯實國民經濟發展基礎,2004年,江蘇省開始實施“綠色江蘇”行動,這是我省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其主體是植樹造林,目標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0%和40%。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撐。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目前人才嚴重不足。由于種種原因,江蘇的林業人才已出現斷層現象,有的地區40歲以下的專業人才幾乎為零,有的林業場圃甚至沒有技術人員。因此,培養生產一線的林業技術人才已成為重要課題。據江蘇省林業主管部門估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共需各級各類林業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業管理人才1800人,專業技術人員4100人,專業技能型人才8100人。
這是江蘇省林業職業教育建設、發展的機遇。作為江蘇省內高職高專中唯一的專業,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江蘇林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責無旁貸,也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一、已有基礎與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礎。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林業專業創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蘇除南京林業大學外,唯一開設林業技術專業的學校。經過近三十年的辦學,目前在省內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畢業生遍布縣、鄉林業部門,是江蘇省基層林業隊伍的主力軍,為江蘇林業發展做出了公認的貢獻。專業擁有一支產學研結合的師資隊伍,積極從事科研推廣和產業開發工作,已擁有3項國家發明和新型實用專利,獲得江蘇省、鎮江市科技進步獎3項,開發形成了“無土草毯”、“彩葉苗木”兩大產業,并積極開展林業實用技術培訓,近5年來,培訓已達1000多人次。現為教育部林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全國林業職教分會常務委員單位、中國林學會化學除草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江蘇省林學會理事單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②實踐教學條件的先進性和工位數需要進一步提高;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建設目標與重點、內容
1.建設目標。堅持“三農服務”的辦學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之路,創建“五段遞進式”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把本專業建成國家重點專業,在全國職業院校同類專業中起引領示范作用。
2.建設重點。①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職教集團、校外合作企業三個平臺,創建“五段遞進式”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工場、植物工廠化育苗技術實訓中心,建成國內一流。③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建立一支“雙師”教學隊伍。④以“技能包”為核心,以4門優質課程為重點,構建課程體系。⑤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升三農服務能力。
3.建設內容。①教學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中心:A建設目標:示范實訓基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建成特種園林園藝植物的種苗中心,成為引領“彩葉苗木”等地方特色產業升級的龍頭。B建設地點:校本部和農林科技示范園。C建設內容:總投資290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140萬元。新建4000m2智能溫室,分為:設施播種區(200m2)、微體扦插區(600m2)、組織培養區(700m2)、種苗嫁接區(500m2)、設施栽培區(2000m2)等部分。D建設功能:本中心集實訓教學、技能培訓、科技研發、種苗生產等為一體。滿足專業的植物種苗工廠化繁育、設施環境調控、管理養護等實訓需要,具有80位學生同時實訓的工位數;成為植物品種開發、繁育技術研究的場所,并向社會提供技術培訓和優良種苗。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工場:A建設目標:示范實訓基地。建成國內同類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種質資源庫和教學標本園,成為江蘇省“彩葉苗木”、“室內空氣凈化植物”、“觀賞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設地點:主校區和農林科技示范園。C建設內容:總投資440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140萬元。分植物引種區和栽培開發區兩個部分:植物引種區,200畝,建設期內,實現林木種質資源1800種(品種)、觀賞草種質資源220種(品種)的目標;栽培開發區,100畝,分設施栽培和大田栽培兩個區域,重點圍繞“彩葉苗木”、“室內空氣凈化植物”、“觀賞草”三類植物,建立較為先進的栽培技術體系。D建設功能:具備園林植物引種、示范、推廣和產業開發等功能,成為集教學、實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基地。具體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滿足園林技術和林業技術以及相關專業教學實訓需要,具有120名學生同時實訓的工位數;二是開展園林植物引進、擴繁和鄉土樹種開發等科研活動;三是向社會提供園林實用技術培訓和優良苗木。②師資隊伍建設:以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為核心,堅持“專兼結合”的建設方針,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項目期內,師資隊伍培養計劃如下:A專業帶頭人: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副高及以上職稱,“雙師”素質。能正確把握專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地區和行業企業對專業發展的需要,能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和教學計劃,具有全面實施專業教學的能力。B骨干教師:分別為《林木種苗生產》、《林木培育》、《森林保護》、《森林資源清查》等4門專業主干課程負責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副高及以上職稱,“雙師”素質。能配合專業帶頭人實施專業教學,制定計劃,能把握本課程的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并負責相關課程年輕教師的培養。C行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職教師:通過學院“茅山能人”計劃聘請能工巧匠。要求在創業教育、企業運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測繪等方面中具有一項專長。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或技師。其中“創業教育”必須具有成功創業經歷者;“企業運作管理”為企業管理階層人員;“苗木培育”、“森林測繪”必須為第一線技術人員,具有較高的實踐水平,能獨立承擔實踐教學任務。D“雙師型”教師:每學期選派教師,通過校內實訓基地鍛煉、職教集團成員單位企業掛職、新農村建設蹲點等途徑,切實提高實踐水平。實現“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的目標。
三、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
1.建立“五段遞進式”的全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提高就業競爭力,本專業在校內實訓基地基礎上,借助職教集團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實施全程實踐教學辦學模式。
林業技術專業“五段遞進式”全程實踐教學模式:
第一段:1~3學期。校內實訓基地。以“管好一棵樹,護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課余時間,管好責任苗圃;根據行業崗位技能標準要求,理實結合,開展專業實踐實訓教學,切實掌握職業技能。
第二段:4學期上。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根據“高級種苗工”要求,開展實踐實訓。
第三段:4學期下至5學期上。進入遞進式提升階段,并開設新內容。
第四段:5學期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根據“高級營林工”、“高級森林管護工”、“森林資源檢測技術人員”的要求,開展實踐實訓。
第五段:6學期,校外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2.構建以“技能包”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參照國家林業行業工種以及江蘇就業狀況,確立了構建以“技能包”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以及目標崗位(表1)。
3.課程建設目標。根據本專業就業崗位面向,確立《林木種苗生產》、《林木培育》、《森林保護》、《森林資源清查》等為項目課程,按照學院“優質核心課程”、“精品課程”的要求進行建設,制定課程標準,編寫以“技能包”為主的工學結合活頁教材和技能實踐訓練方案。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公共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其具體目標見表2。
專業核心課程實行以技能考核為主、理論考試為輔的成績評價體系。制定技能訓練項目以及考核標準;理論考核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可以采用開卷、論文寫作、口試、分析考察報告等形式。
4.服務“三農”能力建設。①推廣林業實用技術,致富當地農民:依托專業技術優勢,展開“紅葉石楠繁育技術規程”、“無土草毯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實現生產標準化;依托“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中心”、“植物栽培教學工場”,進行綠化樹種研究開發,選育1~2個優良鄉土樹種,進行擴繁技術和栽培技術研究;篩選室內空氣凈化植物,為“室內綠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撐。②開展林業職業技術培訓:項目期內,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開展林業技術人員和新農民培訓,通過三年努力先后為江蘇省培養了1525人林業人才。③開展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與西部地區5所職業院校同類專業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對口支援,為其提供實訓、專業教學資源等服務。④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組織本專業師生積極參加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進行村鎮規劃設計和農民培訓,提供綠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