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03:07: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產業集群現象由來已久,從傳統產業到高新技術產業,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產業地理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如美國硅谷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集群,以及我國廣東的專業鎮和浙江的“塊狀經濟”等等。產業集群已成為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管理學以及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熱點,同時也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發展區域經濟,提高區域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然而,建筑產業集群卻極少受到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建筑生產的流動性和單件性決定了建筑業與其他產業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集群方式和集群效應也呈現出自身特點。
1產業集群理論概述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1]。這一概念闡明,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同一產業或者相關產業的企業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上集中,而其經濟學本質則是形成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馬歇爾、韋伯、克魯格曼、波特等學者都對產業集群作過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產業集群幾乎是任何產業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產業集群在區域競爭優勢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產業地理集中而形成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很多方面,這里統稱為集群效應。王緝慈等對集群效應從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首先從純經濟學角度,主要著力于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認為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并伴隨垂直一體化與水平一體化利潤,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其次從社會學角度,主要從降低交易費用角度,認為建立在共同產業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人之間信任基礎上的經濟網絡關系,可以維持老顧客,吸引新顧客和生產者前來;再次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產業集群更有利于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實現產業和產品創新等[2]。還有學者從網絡視角分析了產業集群效應,認為集群網絡的作用機制決定著集群的競爭優勢。網絡是指集群內行為主體在交換、傳遞資源活動過程中發生聯系時而建立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當網絡內部成員實現了基于產業鏈的緊密合作,通過積極的合作互動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集群的競爭力就可更為充分地體現[3]。總而言之,產業集群理論認為各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地理集中,即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從多方面為企業帶來集群效應,從而提升集群的產業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集群效應是產業集群存在的原因,也是發展產業集群所追求的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的地理集中并非必然帶來集群效應,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企業間密切聯系和交流,甚至良好的區域文化與社會資本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即只有建立和形成集群網絡才更有助于集群效應的發揮。否則,僅僅依靠單純的地理鄰近而缺乏產業聯系只能叫“企業扎堆”,難以形成集群效應。
2建筑產業集群現象及特點
建筑業與其他產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建筑生產的流動性和分散性,這使得建筑產業集群和其他產業集群特征不那么一致,但建筑產業集群仍然存在,并且應該得到關注和研究。產業集群首先是企業的集群,即相關企業在一定地理空間上集中。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有很多建筑強省、建筑大省;從省域范圍內來看,各省又分別涌現出一些建筑強市(縣)和建筑之鄉。這些都表明了建筑業發展并不是均衡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集征。以建筑業比較發達的江蘇省為例,南通建筑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集群特征。南通市共有建筑業施工總承包企業及專業承包企業近90論文格式0家,從業人員83萬人,2009年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2035億元和455億元,連續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建筑企業30強中南通占13家,前10強中有7家是南通企業[4],無論在企業數量、規模還是各項經濟指標上,南通建筑業都在全省處于絕對領先的優勢地位。2009年初,沈陽市提出在鐵西區建造國內最大、全國一流的現代建筑產業園,打造以產業集群為目標的現代建筑產業之都,重點發展建筑裝備、建筑部件和制品、建筑物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和智能高科技型建筑產業。據了解,鐵西建筑產業園除沈陽遠大、三一重裝、北方交通重工等重點項目外,日本通世泰潔具、廣東中山格蘭特玻璃等72個項目正在積極洽談中,目前已有寶鋼等15家世界500強企業決定入園投資[5]。此外,浙江、湖北、山東等地區的建筑業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群現象。建筑產業集群既有與其他產業集群共同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特點,這些特點是由建筑行業特點所決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企業集群為特征,產品和生產要素則是分散的。這是由建筑產品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建筑產業集群以一定區域內企業集群為特征,但由于建筑產品的固定性和建筑生產的流動性,勞動力、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則分散于不同地區。
(2)企業間分工與協作方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傳統產業集群通常按照產業鏈或者產品的零部件進行分工,集群內企業分別承擔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或者某一零部件的專業化生產,通過大批量和專門化提高生產效率。而建筑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分工與協作主要依托于工程項目,工程項目一次性、單件性的特點,決定了建筑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必須根據項目的情況來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
(3)具有較強的根植性。根植性是社會經濟學的概念,也稱為本土化程度或者本地化程度,是指經濟行為嵌入當地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的現象。建筑產業集群通常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習俗、歷史文化傳統等有關,如南通及很多建筑之鄉,歷史上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往往能與當地的社會文化制度較好地結合,很難遷移到其他地區,具有較強的本地化屬性。
(4)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規的限制。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關系到社會公眾利益,國家在市場準入、招標投標等很多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規來加強行業管理,如將建筑業企業資質劃分為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禁止轉包和違法分包,禁止串通招投標等等。這使得建筑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分工與協作必須考慮法律法規的規定,很多轉包、分包以及聯合承包等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
3建筑產業集群效應分析
集群效應是指由于集聚所帶來的好處,建筑產業集群同樣可以形成集群效應,從而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歸根結底,集群效應來源于經濟的外部性。經濟學中所謂外部性是指其他經濟主體的行為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而集群效應主要指的是正外部性。綜合分析,建筑產業集群可以形成以下幾方面的集群效應:
(1)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有利于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工程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日益復雜,很多巨型項目往往需要多家企業聯合完成。建筑產業集群形成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有利于企業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發揮各自優勢和長處,在長期的合作中實現共贏,提升整個集群的產業競爭力。
(2)集群的產業協同有利于樹立市場品牌和形象。集群的產業協同,是指集群內的企業在生產、營銷、采購、管理、技術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諧性[6]。協同有助于建立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則形成品牌效應,由集群內企業共享。如南通的建筑隊伍已成為行業品牌,被譽為“建筑鐵軍”,南通的建筑企業往往具有良好的市場形象。
(3)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溢出效應是指知識和技術在一定范圍內擴散而給相關主體帶來好處。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是普遍存在的,但具有空間局限性。這是因為除了可編碼、易傳播的顯性知識外,還存在許多含糊的不易編碼和傳播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的最好傳播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和連續的、重復的接觸與聯系,并且不易與個人、社會和環境分開,也正是這些知識才是創新的重要源泉。產業集群的地理集中,使企業更加接近,更加有利于知識和技術的溢出,從而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超級秘書網
(4)集群文化和信用機制促進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概念,科斯把交易成本定義為運用市場機制的費用,其中包括了在市場上搜尋有關價格信息,為了達成交易進行談判和簽約,以及監督和執行等活動所花的費用。建筑產業集群內企業密切關聯,信息交流頻繁,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了企業的機會主義傾向。集群文化和信用機制可以減少有限理性和投機行為,不僅可以減少談判環節,降低簽約成本,還可以大大節約簽約后的監督成本和執行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更有利于集群內企業的分工與協作。
4建筑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徑
產業集群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戰略,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建筑業走集群化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集群效應有助于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從而促進地方建筑業的發展;其次,集群內分工協作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優化建筑企業結構,形成由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層次構成的三角形企業結構;再次,集群內信息和技術的頻繁交流,有助于溢出效應的形成,從而促進建筑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建筑產業集群,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發展市場主導型的建筑產業集群,即在一些建筑業較為發達、已經具有一定產業集群雛形的區域(如南通),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通過建設主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促進集群內企業加強產業聯系,建立集群網絡,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建筑產業集群健康發展。二是發展政府主導型的建筑產業集群,即通過地方政府扶持和優惠政策,依托于本地建筑產業特點和基礎,招商引資,吸引相關企業入駐,建設建筑產業集群(如沈陽鐵西建筑產業園)。需要注意的是,建設政府主導型的建筑產業集群,必須注重集群內企業的產業聯系。如果企業間沒有密切的產業聯系,不能建立相應的分工協作關系,僅僅是依靠當地政府土論文格式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而集聚在一起,則難以形成集群效應。當優惠政策取消時,該地區可能會由于很多企業外遷而成為“飛地”。上述兩條路徑均有各自特點,但都必須充分考慮建筑業的實際情況,遵循產業集群發展規律,創造適宜集群發展的條件,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理想的集群效應。這兩條路徑好比一個是“自然林”,一個是“人工林”,只要具備生長條件和良好的環境,都可以成長為茂盛的森林。
5結語
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不乏許多成功的典范。建筑產業走集群化發展道路,可以形成集群效應,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這對于促進建筑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同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條件,有選擇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建筑產業集群,這對于做大做強建筑業無疑是一條值得嘗試和探索的新思路。當然,由于建筑產業集群的理論和實踐都還很匱乏,本文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討,有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7-90.
[2]王緝慈,童昕.簡論我國地方產業集群的意義[J].經濟地理,2001,21(5):550-553.
[3]雷如橋,陳繼祥,劉芹.產業集群網絡作用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60-63.
1.1標準化程度低
裝配式建造最大優勢在于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施工,特別是類似于數量大、標準相對統一的保障房項目,更能體現其優勢。從目前的住宅建筑市場來看,建筑個性化程度大,不同開發商各有各的建筑風格,房型平面千變萬化,立面造型更是紛繁復雜,無論是商品房還是保障房,模數化、標準化程度都還比較低,通用化構件使用較少。特別是大量的保障房工程,目前上海市還沒有相應可組合拼接的設計選用圖集,造成裝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還較低,成本較高,無法充分發揮產業化的優勢。
1.2產業鏈不成熟
目前國內的PC住宅產業,由于市場尚處于培育期,對預制構件的需求較少,尚未形成足夠大的市場規模,因此,上下游配套產業鏈還遠不成熟,滿足預制住宅需求的產品、部品(如PC構件、鋼筋連接套筒、防水膠條、密封膠等)的生產廠家還比較少,可供選擇的產品范圍還不大。產業鏈上設計、PC深化、構件制作、配套材料生產、施工企業等資源跟不上市場擴容的步伐,產業鏈需要不斷完善。設和管理委員會等六部門制訂的《上海市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修改了各區縣政府在本區域供地面積總量中落實的裝配式建筑比例,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到2016年,外環線以內符合條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比例進一步提高。文件的出臺意味著上海市裝配式建筑的推廣使用已從政府鼓勵方式轉向了政府強制性推行方式。根據上海市6年來的開發規模統計數據,預測上海每年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面積(表2),建筑產業化市場將迎來一個爆發性增長期。3目前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存在的問題上海地區從2006年起,由萬科、上海城建開始推行裝配式住宅,至今已完成100萬m2的建筑,總體來講,無論從建筑質量、建造工期、還是從現場節能、環境影響等方面都較傳統方式具有較大的優越性。目前,上海已經在土地招拍掛或出讓時納入了裝配式住宅要求的評價條件,并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示范項目給予經濟上的政策獎勵,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市場敏感度的企業迅速跟進,但也有一些設計、施工和構件生產企業,不管是否具備條件,也以裝配式住宅為噱頭,大有一哄而起之勢。
1.3裝配式建筑總體成本高
目前預制構件大多數沒有模數化、標準化設計,且生產廠家較少,還未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達不到規模化生產,造成相應產品、部品的價格較高。再加上構件蒸養、運輸以及PC構件因生產、施工、構造要求而增加了鋼材用量,造成建設成本有一定增加。這也是目前影響市場開發商積極推進裝配式住宅的主要因素。
1.4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從建筑預制構件生產情況來看,上世紀60~80年代是發展的黃金期,當時上海兩大住宅建設主體單位建工局和住宅總公司分別建設了7個和4個預制構件生產廠,最大的占地約20hm2,生產構件供不應求,后來不少鄉鎮企業通過和國營大廠聯營,也加入到構件加工行列,工廠總數在200家左右。到90年代初期開始,由于住宅建設由預制+現澆逐步向全現澆轉變,構件加工行業急劇萎縮,住宅構件訂單減少,迫使構件加工單位逐步轉向商品混凝土加工和市政構件加工,能夠延續至今的住宅構件加工單位已屈指可數,這些工廠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主要還是靠依附于工廠其它主業產品,如商品混凝土、地鐵管片、橋梁構件等,目前全國較有代表性的構件生產企業有:北京榆構(原北京第二構件廠)、上海城建物資(原住宅構件四廠)、上海建工三廠(原建工第三構件廠)、深圳海龍構件廠等。近年來,由于鼓勵政策的陸續出臺,上海開始涌現不少構件生產廠家,但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具有多年生產經驗的企業構件產品質量較好、產品質量較為穩定。也有一些企業起步較晚,技術積累和管理經驗的缺乏,造成構件質量相對較差。
1.5還未形成充足的產品供給
目前上海市有上海城建物資公司、上海建工、遠大、城業管樁等企業,從事預制構件的生產,年供應量約為250萬m2左右,未來隨著各家企業自動化生產線的上馬和產能的擴大,將能實現約1000~1500萬m2左右的產能規模。但生產線的上馬、技術工人的培訓、產品質量的穩定都需要一個過程,還不能滿足2015年上海市50%預制比例的需求(表3)。
1.6管理制度和運營模式相對落后
裝配式建筑方式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目前很多企業自發地開展產業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但忽視了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制度和運行模式的建立。管理制度和方式無法跟上,也阻礙了產業化的發展。
1.7人才缺乏
在技術推廣初期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目前,預制技術領域面臨的人才問題比較大。預制技術涉及到的人才涵蓋面比較廣,不光有設計、深化設計、預制生產、施工管理和操作,而且項目管理者也需要更新知識。而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上海市涉及到預制產業鏈的人才資源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1.8配套政策滯后
目前上海市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裝配式建筑的鼓勵政策,對上海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走在全國的前列。但前階段的政策更多著眼于落實裝配式建筑比例,明確鼓勵措施等,項目進入建設階段后的一些配套政策還未出臺,亟需補充或修改。同時,新的鼓勵政策在實踐中也出現一些新問題。
1.8.1標準、規程缺乏
目前已經出臺的預制設計規程,只有2010年頒發的《裝配整體式混凝土住宅設計體系規程》,以及2014年10月1日出臺的行業標準《預制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另外還有構件制作和施工方面的規程。2010年頒發的規程由于當時建成實例還不夠多,規程覆蓋的范圍比較少,裝配式住宅的生產、安裝施工、驗收評定等技術標準還尚未建立,亟需修訂。上海市政府還鼓勵在學校、醫院、養老院、商業辦公樓等建筑中推廣預制技術,這方面的針對性規程目前還在制定中。目前上海預制規范的廣度和深度落后于北京地區。北京市目前已出臺的預制規程有《裝配式剪力墻結構設計規程》(DB11/1003—201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程》(DB11/T1030—2013)、《裝配式剪力墻住宅建筑設計規程》(DB11/T970—2013)、《預制混凝土構件質量檢驗標準》(DB11/T968—2013)。雖然北京市預制規程的數量不多,但其針對住宅市場的預制技術規程的深度和針對性較好。
1.8.2與傳統驗收程序存在矛盾
國外主流的框剪預制裝配式建筑,多為上部結構施工的同時,下部結構進行二次結構或安裝裝修工程施工。日本施工速度最快的PC住宅,施工到第四層時,第一層已可以交鑰匙。但根據國內目前驗收規程要求,需待結構封頂后進行整體驗收。因此在主體結構施工上還無法發揮建設周期短的優勢。
1.8.3與傳統安全措施存在矛盾
按照傳統的安全管理規定,工地現場需在建筑物外側滿布腳手架并搭設安全網,但有些預制建筑的施工工藝已可取消外腳手架的搭設,另外在取消腳手架后,在施工現場臨時安全圍護、外墻涂料吊籃吊繩作業方式上,都與上海現有的安全管理規定產生了矛盾。
1.8.4配套政策帶來的新問題
1.8.4.1機械地執行裝配式面積比例
上海市新的激勵政策出臺后,逐漸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各區土地出讓環節建筑面積不少于20%的裝配式住宅的規定,造成政府在土地出讓時,將此比例落實到單個地塊中,上海大多地塊只有5~10萬m2的建筑面積,但有1~2萬m2的建筑面積需采用預制技術進行建造,而這種小規模的建造要求和現澆與預制兩種作業方式在現場并存的狀況,勢必造成成本上升,難以管理等問題。
1.8.4.2獎勵政策的局限性
現有的鼓勵政策,對在土地出讓時已經明確采用裝配式技術的地塊,不再給予面積獎勵,例如一個10萬m2建筑面積的地塊,裝配式比例25%,即有2.5萬m2需采用預制技術,則剩余的7.5萬m2即使開發商自愿采用預制技術進行建造,也無法享受面積獎勵,這既打擊了開發企業將預制技術擴大到整個地塊的積極性,也與鼓勵政策的初衷不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上海市預制建筑面積總量目標的落實。
1.8.4.3高預制率體系無法推廣的問題
目前的鼓勵政策中,僅在文件中提出了鼓勵企業提高預制率的說法,但如何鼓勵并沒有提出相應的配套措施,實際上造成企業從成本角度出發,只愿意貼著政策規定的預制率下限進行開發。而低預制率與高預制率的技術并不相同,為達到將來預制率不斷提高的目的,勢必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勵政策,鼓勵企業開發高預制率建筑,做好相應技術儲備。
1.9技術體系方面
國外預制裝配式建筑基本采用框剪結構體系,現在國內除了應用裝配式框剪結構體系,還在對預制剪力墻結構等各種裝配式建造體系進行不斷的探索完善,全面推廣應用還有待總結提高。國內目前的PC預制技術尚未成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9.1預制框架和框架剪力墻體系該體系在國際上已經完全成熟,但由于結構體系本身的特點,室內具有凸出的梁柱,在中小套型住宅中使用時,凸出梁柱會有一些不利影響,需通過裝修予以弱化。
1.9.2PCF體系或剪力墻內澆外掛體系由于結構體系本身的限制,未來在預制率方面沒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且在現澆部分外部增加一層預制外皮的做法,并沒有對傳統作業方式發生革命性改變。
1.9.3預制剪力墻結構體系該體系較適合國內中小套型室內規整的需求,但由于之前沒有規范的支持,目前還在不斷完善和擴大規模應用。
1.9.4社會認知度方面整個社會層面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依然存在以往預制建筑抗震性差、易滲漏的舊觀念,用戶對于裝配式建筑的認識和評價才是市場接受度提高的關鍵,需要在政策頂層設計和市場客戶端(小業主)兩方面雙管齊下,PC產業才能順利和迅速地得到發展。
2對策
基于以上因素,上海有必要考慮制定裝配式住宅建筑發展的頂層規劃,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優化建筑企業結構,淘汰技術力量薄弱、掛靠分包小隊伍,促進建筑業結構調整。將致力于工業化住宅研究的企業、科研院校進行資源整合,健康發展,建立研究開發、建筑設計、技術推廣與運營管理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建議在以下幾方面加大統籌規劃。
2.1建筑產業方面
2.1.1建立標準化、模數化建造方式,完善預制裝配式建造體系(1)對數量大、標準相對統一的保障房,征集匯編可組合拼接的保障房設計選用圖集,通過標準化規范、模數化協調,既可以加快設計施工進度,又可以降低預制構件生產成本。(2)在推進預制裝配式商品房建造的近幾年中,建議采用區域總量控制的方式,按照預制裝配式項目相對集中建設模式進行,避免所有商品房在項目全面快速推進過程中,因設計、構件制作、施工等一系列質量問題而留下遺憾。(3)除了將國外主要應用的預制裝配式框剪結構體系技術進一步落地外,對預制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各種體系不斷總結完善,擇優甄選。
2.1.2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推廣(1)鼓勵產業鏈上各大型龍頭企業針對市場需求,研發標準化產品系列并推廣使用。可以從標準化構件角度出發,慢慢形成自身標準化預制戶型體系。(2)政府倡導,學習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經驗,率先在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資項目使用標準化裝配式建筑。(3)對標準化產品采取適當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4)在土地出讓、審圖、工業化建筑評定等環節中優先考慮標準化產品。(5)在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推廣同時,結合運用BIM技術,為傳統建筑施工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革命,這也是符合創新驅動、轉型建筑發展的時代需求。
2.1.3對預制構件生產進行規劃與扶持要加強對預制構件生產行業的產業規劃,一方面要合理規劃預制生產廠家地域分布,滿足上海預制建筑需求的同時,輻射上海周邊地帶;另一方面應合理規劃全市產能,防止一擁而上造成產能過剩,從而陷入惡性競爭的局面。
2.1.4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亟需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和做好內部培養工作。(1)技術培訓。建議經常由主管部門組織相關的技術培訓,組織相互參觀交流學習、標準宣貫工作,將預制裝配式相關的標準讓更多的企業掌握,讓預制技術在更多的企業生根發芽。(2)人才引進。加強外省市相關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本市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例如將本領域作為人才引進重點領域,制定相應的5年人才引進計劃,滿足本市中長期對本領域人才的需求。(3)重視人才培養,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強本市相關產業鏈企事業單位人才培養力度,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必要時可以給予外地戶籍人才加快落戶的優惠措施,促進人才穩定發展。建議在院校開設相關專業,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擔任講師,同時企業可作為院校的實習基地,重點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業人才。
2.2配套政策與法規
2.2.1適時調整鼓勵政策在大力推廣預制裝配式建筑的近幾年,對土地出讓時有要求做裝配式建筑而面積比例較少的地塊,開發商自愿在同一地塊內,對剩余面積也采用預制技術的,給予一定的面積獎勵;在土地出讓時,已明確預制率的項目,開發企業自愿提高預制率的,根據預制率的高低,給予一定的面積或費用獎勵;對土地出讓時,未明確采用預制技術而開發企業自愿采用預制技術進行建造的,可在目前3%面積獎勵的基礎上,根據預制率的不同,額外給予一定的面積或費用獎勵。以上鼓勵政策可以推動企業在走向預制裝配式道路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和探索,提高預制建筑的工業化水平。
2.2.2金融政策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作用,對裝配式建筑產業實施鼓勵性稅收政策。政府通過稅收工具,降低開發環節成本,可以充分調動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積極性。比如日本建設省和通產省在上世紀70年代推廣工業化住宅時,采取了一系列財政金融方面的鼓勵政策,包括“住宅生產工業化促進補貼制度”,對新技術、新部品的使用,給予長期低息貸款等。對符合條件的預制建筑項目優先提供開發貸款、適度放寬負債率限制或降低開發貸款利率,對購買該類型住宅的購房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貸款利率。
2.2.3加快調整審批體系和驗收、安全制度管理制度創新應匹配技術進步發展的需要。針對裝配式這種新工藝,各監管部門可根據裝配式工藝的特點,調整原有的監管程序和監管要點。另外由于裝配式建筑在管理體制上與傳統建筑(設計、產品、施工相脫節)完全不同,屬于有機、全過程的管理,因此原有的“串聯審批”建議優化為“并聯審批”。考慮到裝配式建筑的特性,采用住宅產業化的工程驗收可以考慮采用分批多次驗收的方式,可以使項目開發周期大大縮短,發揮裝配式建筑的優勢,同時減少開發企業管理成本和時間成本。在安全制度方面加快制定與預制建筑體系相配套的管理規定,適應預制裝配式建筑生產方式的特點。
2.2.4技術規程加快相關技術規程的修訂和編制,促進標準規程與市場需求的統一。同時,預制建筑技術發展是百花齊放的,各個企業可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一本規程包打天下的做法不太現實,應鼓勵各個先行企業將自己的企業標準提升為上海市標準。
2.2.5質量保證體系開發商和建筑商對質量的責任建議上升到立法高度,并貫徹建筑全生命周期,如延長保修期等。開發企業在構件產品的選擇上,應慎重選擇生產廠家。PC建筑的起步階段,需以優良的質量贏得口碑、培育市場,避免因產品質量問題影響PC建筑產品形象和開發企業形象。建立優良住宅部品認定制度,由專業的住宅部品認定中心對部品的外觀、質量、安全性、耐久性、使用性、易施工安裝性、價格等進行綜合審查,公布合格的部品,并貼“優良部品”標簽,設定一定的有效期。經過認定的住宅部品,政府可強制要求在保障性住宅中使用。優良住宅部品認定制度建立,可逐漸形成住宅部品優勝劣汰的機制,是提高部品質量和建筑產品質量,推動住宅產業和住宅部品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2.2.6對傳統作業方式加以限制采取措施,有步驟、有計劃、有區域地對傳統建造方式加以限制,例如在一定階段,一定區域內,仿照香港的做法,采用征收建筑廢物處置費的形式促使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提高使用預制構件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漸進式、逐步地加以推進。另外在裝配式建筑的產業化生產方式中,應大力推廣信息化技術,推進住宅工業化建造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為基礎,建立住宅工業化信息技術與管理系統,包括建立建筑部品部件的編碼標識規范與體系等,逐步實現對建筑部品部件全生產過程、全壽命周期的跟蹤監測,完善質量追溯機制。
2.3社會宣傳方面
需要加大預制裝配式建筑以及示范項目的宣傳,如打造公益性教育宣傳基地,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PC建筑帶來的成效,感受到建筑質量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住宅保值增值帶來的實惠。
3結語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建筑市場存在諸多問題。(1)誠信問題。建筑市場信用缺失問題相當突出,已經成為建筑市場健康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建筑市場涉及面廣,交易額大,可變因素多,合同關系復雜,交易與生產交織在一起,這些特點決定了更需要建立完備的信用體系。目前由于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健全,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嚴重扭曲了建筑市場信用關系,導致信用缺失行為的發生。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06年6月,全國累計拖欠工程款達3366億元,相當于建筑業年總產值的19.6%。從業主到總承包商、分包商,再到項目經理、施工隊、勞務隊,層層拖欠,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債務”連環套。任何一個環節的失信行為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而業主失信正是這個連環套的首要一環,其失信行為引發了工程建設領域大承包商的失信行為造成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引發了工程質量低下、安全事故頻繁發生。(2)招投標問題。招標、監理、造價、檢測等中介機構辦事不公、違規收費、索取賄賂等,這些失信行為不但違背職業道德,更加劇了建筑市場的無序與混亂。除此以外,虛假招投標問題也十分突出,在招標過程中,招標人與各投標人或內定投標人事先協商談判,以合同執行價低于甚至是遠低于工程建設合理標價為條件,要求投標人簽訂兩個合同,社會上稱之為陰陽合同或大小合同。一份合理標價的合同用于應付檢查,另一份用于施工結算。其后果直接威脅著工程建設項目的質量和效益,甚至有可能造成工程建設項目無法實現預期的建設規模,建成了“半拉子”工程。(3)掛靠問題。某些資質低、技術力量薄弱的施工企業或個人(掛靠人)私下與施工企業(被掛靠企業)達成協議,以該企業的名義參加投標報價并承接工程,然后向其繳納一定比例費用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存在必然導致施工單位的素質降低,從而降低工程質量。(4)監管問題。在監管范圍上,政府“缺位”與“越位”并存。一方面,政府的職能未能切實得到履行出現了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的某些做法卻又超越了合理的監管范圍,超越市場直接去管理企業,造成了市場調節的無效。雖然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但實際的根源卻是相同的,即有關部門對自身職責認定不清根據市場經濟國家對政府基本職責的界定,政府應當管理的事務相當有限。(5)勞動者素質問題。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不高,加上特殊國情的影響,建筑市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現象,例如拖欠工程款、虛假招投標、人員掛靠等。我國建筑市場中有70%~80%的勞動者是農民工,他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專門培訓、流動性強、組織性差、責任意識差、自我保護意識差等情況,這對于建筑市場效率提高必然造成阻礙。
二、我國建筑市場的發展前景
隨著建設部《建立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的指導意見》和《有形建筑市場運行和管理示范文本》的出臺,有形建筑市場在整個招標投標管理體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和源頭防腐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1.建立公開、透明、有序的有形建筑市場
目前,有形建筑市場已實現建設工程交易過程的三公開:一是項目信息公開。有形建筑市場在其場所內和信息網站上實時真實、準確的各類工程招標信息,促進了市場開放和競爭,打破了市場壁壘;二是開標現場公開。招標投標重要環節——開標活動全部在有形建筑市場內公開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進入開標現場了解開標情況,同時網站還可以做到“網上直播”;三是中標結果公開。招標人一旦確定中標人,有形建筑市場就會在其信息網站上對中標結果給予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公開辦事制度、辦事程序、辦事結果增強了招標投標工作的透明度,陽光交易的基礎得以確立。有形建筑市場建立了較完備的評標專家庫及使用系統,從評委的申請、計算機自動抽取、電話語音自動通知應答、抽取名單保密、進入評標現場指紋驗證,到行為考核均實現了信息化動態管理。評標現場實現了全封閉,評標全程電子監控和錄像、電子輔助評標、背靠背語音答辯對講系統等既可以防止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又能夠提高整個評標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公正性,評標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同時為監察和監督部門后續檢查提供了保障。
2.強化建筑市場監管,增強市場震懾效果
消除建筑市場中的違法違規行為。一是要認真查處項目法人(建設單位或業主)、房地產企業在工程建設管理過程中未按法定程序進行建設用地、項目規劃、初步設計、施工圖審查和報建;有意規避招標程序,私相授受工程;二是查處和消除勘察、設計、施工、招標、監理、造價咨詢單位在業務活動中未取得相應資質證書而從事工程業務活動,或越級、超范圍承接業務;轉讓、出借資質證書,采取非法掛靠或允許其他單位掛靠本單位承接有關業務并收取管理費。三是查處市場監督管理工作中原則性不強、把關不嚴,越權審批或不按規定標準審批,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法違規問題不依法查處的行為。
3.全面提高建筑業從業人員素質
由建筑企業組織對建筑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包括勞動技能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訓。由國家勞動管理部門組織執業資格把關程序,并給合格從業人員頒發從業資格證書。對建筑勞務作業人員實行持證上崗管理。規定勞務作業人員應當取得與崗位相應的特種作業操作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崗位證書等資格證書或崗位證書。以信用管理為手段,促使建筑勞務發包和承包企業不得使用無證人員,增強整個建筑市場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措施。
4.改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法律制度環境
法律和信用是維系建筑市場有序運行的兩個基本機制。盡管信用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維系交易秩序的機制,但是,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正常的信用關系得以維系的保障。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必須在信用機制之外,依靠法律機制,將一切經濟活動納入法制軌道,維護和培養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環境。也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并確保法律機制的良好運行,才能為建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信用體系充分發揮其對建筑經濟的促進作用。我國建筑市場信用法律制度環境的構架路徑是:借鑒征信國家在信用立法方面的成功經驗,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經濟運行的通行規則的要求,結合我國建筑市場的現實情況,對現行的法律制度進行全面的清理,通過廢除、修改、增加相應法律,推動適應我國建筑市場的信用管理立法實現實質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黃衛.完善政府監督深化企業改革促進我國工程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全國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陳鋒.談談建設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問題[J].施工企業管,2004,(07).
[3]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原理[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對低碳建筑內涵的詮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努力踐行低碳建筑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全球氣候和環境的不斷惡化,要求我們必須要堅持低碳發展,而低碳建筑也必然成為了今后建筑業發展的主題。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低碳建筑不光是一種理念的創新和發展,它更是一種管理方式的變革,需要建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從各個方面實現低碳發展。
②低碳建筑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推行。建筑企業要結合企業項目的實際情況、企業自身的發展規模、人才隊伍情況和項目所在地的城市發展規劃、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等,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實施,切忌不考慮各種實際因素而盲目推進。
③低碳建筑的推行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低碳建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一直堅持下去,所以,低碳建筑的實現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推進,要逐漸將其引向深入,切忌存在一步到位和“一口吃個胖子”的焦急心態。
2山西建筑業的發展現狀
從實際發展情況看,山西省建筑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機遇,也存在挑戰。在機遇方面,主要是我國提出了“加快推進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相關政策,這勢必會給建筑行業帶來新發展。同時,山西省也早就提出了“轉型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的口號,為山西建筑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都為山西省的建筑行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其做強做大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但是,山西建筑業發展的困境與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與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建筑業不光規模比較小、競爭實力不強,在產值上也遠遠落后于發達省份。如果單從發展速度上看,山西省的建筑業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但要從產值的絕對數和增加數來看,山西省建筑業的發展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數,與江蘇、浙江等省的總產值相差數倍。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西省在政策環境、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技術水平等方面與發達省份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其發展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①產業集中度不高,導致產業發展集聚力不強;
②建筑市場不規范,企業運作欠科學;
③建筑項目拖欠工程款現象嚴重,資金矛盾不容忽視;
④建筑企業的機制僵化,缺乏靈活性。山西建筑業的發展任重道遠,要想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過渡,需要加倍努力,尤其是在低碳理念盛行的時代,建筑業的發展就顯得更為艱難。
3山西建筑業低碳發展的主要障礙
低碳建筑的發展勢不可擋,這是每個建筑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大問題。鑒于目前山西省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其發展任務還很艱巨,為了更好地深入發展低碳建筑,需要歸納和總結山西省發展低碳建筑的主要障礙。
3.1低碳建筑理念有待更新
雖然低碳經濟這一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但是,離真正踐行低碳經濟還相差甚遠,低碳建筑也不例外。對建筑企業來說,普遍存在對低碳建筑認識不足的情況,特別是企業領導還停留在業績觀上,對低碳的理解還不深刻,導致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對低碳的重視度不夠。建筑企業的員工們更是如此,在工作上更多時候還是按照舊模式和老方法執行,并不過多地考慮低碳這一問題。“思想決定高度”,如果不及時改變思想觀念,低碳建筑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3.2低碳建筑政策體系有待創新
隨著低碳經濟的出現,低碳建筑也應運而生了。由于我國低碳經濟的政策體系還未確立,所以,低碳建筑的政策體系也就更不成熟,山西省的低碳建筑政策體系也就更不完善。雖然并沒有明確出臺有關低碳建筑的政策,但是,建筑節能政策已經頒布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低碳建筑政策體系不完善和不健全嚴重制約了低碳建筑的發展,不利于低碳建筑的長遠發展,所以,低碳建筑的政策體系還亟待進一步完善。
3.3低碳建筑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技術對低碳建筑的發展至關重要,是特別關鍵的一環。但是,我國目前的低碳建筑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因為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發達國家,整體技術研發和創新水平不足,再加上西方國家不愿意轉讓低碳技術,導致我國的技術水平落后,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制約了發展。
3.4低碳建筑資金有待充實
低碳建筑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個環節、各個層面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和配合。從目前情況來看,低碳建筑在資金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即資金來源不足和企業融資難。雖然政府出臺了諸多政策刺激投融資主體,投資主體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其投資額并不高,投資資金仍顯不足。資金的匱乏或不能持續投入會阻滯低碳建筑的發展,所以,資金問題不容忽視。
4山西建筑業低碳發展的主要對策
山西省施行低碳建筑發展是勢在必行的,但是,鑒于建筑業的行業性質和山西省的實際發展情況,應該認真思索低碳建筑在山西的發展路徑,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低碳建筑發展之路。
4.1大力倡導并普及低碳建筑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觀念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低碳建筑的發展速度和高度。全省要加大對低碳建筑思想的教育力度,廣泛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手段——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廣播等,對廣大群眾,特別是企事業領導和員工普及相關概念,提高他們對低碳建筑的認識深度,為更好地推行低碳建筑奠定思想基礎。
4.2著力健全低碳建筑政策體系
低碳建筑的發展需要政府出善的政策體系予以支持,建立支持低碳建筑發展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制訂具有激勵效果的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和土地政策,并在資金和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實施低碳建筑的企業采取稅收減免或給予一定政策優惠的方式,對不予推行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懲罰,以此實現有效的激勵。同時,政府需要在法律方面制訂一些強制措施,加強對建筑企業的監督和管理。
4.3強力提升低碳建筑技術水平
山西省政府應該為低碳建筑技術水平的研發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出臺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和普及的激勵機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建筑技術研發和創新機制;鼓勵建筑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開發建筑節能技術,倡導實施市場化運作。同時,要積極開展低碳建筑技術的交流與合作,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企業合作,共同研發低碳技術,加速低碳建筑的發展。
4.4努力打造低碳建筑人才梯
隊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人才,低碳建筑的發展也不例外。政府和企業要先樹立明確的低碳建筑人才發展理念,努力營造低碳建筑人才的發展環境,創新低碳建筑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①利用高等院校培養一批高精尖的低碳建筑人才,建立起一支對本土建筑比較熟悉的人才隊伍;
1.1電影與建筑的文脈關聯
電影與建筑都是最具表現力的綜合藝術。以電影為例,它是集攝影、音樂、舞蹈、美術、設計、文學、思想于一體的文化綜合產物。同樣,建筑藝術不僅有其本身的體量與空間,更包括了雕塑、繪畫、設計、文化、哲學、宗教等。人們甚至可以從建筑這個詞匯的構詞去探尋它的深意,建筑英文譯為“architecture”,最初起源于希臘,羅馬人始用。“archi”為“大、綜合”之意,“tecture”為藝術、技藝。而電影中最常用的手法“蒙太奇”也是取自法語中的建筑名詞,雖然電影的產生相較建筑的歷史顯得非常短暫,但就其兩者的血脈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1.2建筑光影的運用
對于光和影的運用,建筑師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但其中將光影用作建筑設計表現元素的當屬路易斯•康①和安藤忠雄②了。在路易斯•康各個時期的作品都體現了他對光與影的喜愛,他曾說:“因為有了光,建筑才變得動人”。在他設計金貝爾藝術博物館(圖1)時,康將光當作建筑作品的重要元素,在美術館頂部設計一道縫隙把自然光引入,然后用兩瓣分開的圓弧板將天光反射回天花板,使得美術館內部能隨著外部陽光的變換產生不一樣的光影效果,這時建筑變成了一幅由光影構筑的定格影像,同時隨著時間的變化,建筑變得流動起來,猶如播放的影片一般。同樣作為以光影為建筑設圖1kimbellartmuseum(資料來源:《路易斯•I•康》)計元素的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也從不吝嗇這種偏愛,以他設計的光之教堂(圖2)為例,他將建筑的形式、材質這些統統忽略,只留下最有表現力的光影,給神圣的宗教教堂留下了撼人心魄的震撼與感動。而他因此留下了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既然藝術與光影作為一種電影與建筑共通的語言,那么電影與建筑的關聯便顯得尤為清晰。所以當我們不能直接解讀晦澀的建筑思想時,便可以通過對電影的剖析來了解這具有通感的綜合藝術,從而達到認識建筑的目的。
2電影、建筑的融合
與共生當人們提起光影,談到時空,是分不清楚這到底是在講述電影還是在品讀建筑。電影用一束光投在銀幕上呈現了萬千建筑,建筑用連續的空間使人們在行走時目睹了一幕幕影像。一部好的電影,每一個畫面都有導演的精心設計場景;一棟好的建筑,每個細節都是建筑師對使用者使用時的構想,甚至兩者的創造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都有著漫長的討論、創作過程,都有著對“情節”和“場景”的縝密構思,都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空間”故事,都在經歷著反復的嘗試與修正,甚至都在跟投資方做著博弈與妥協。筆者相信,一個好的導演對建筑的品味絕不會太低,畢竟他在營造電影情節時都離不開建筑場景對氛圍的影響。一組哥特式的尖頂建筑能瞬間將我們帶入有著神秘色彩的歐洲中世紀,一排輕巧的飛檐與圍合的院落又能拉我們回到那輝煌的唐朝。建筑在電影里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背景,所以導演甚至需要考慮將建筑形式、城市形態轉化成虛擬的信息載體,從而讓電影取得真實的效果。同樣,一個思維清晰的建筑師在設計一棟建筑或者做一個城市規劃的時候,他也會有著電影導演般的思維路徑。首先他在對建筑進行價值定位時其實相當于在給整部電影定了一個基調,然后在跟甲方溝通的時候相當于電影投資方的尋找,最后在選材和設計時,是否就如同演員的表演和劇情的深入。一棟建筑的誕生竟然與電影制作如此相像,由此可知電影與建筑的融合共生也不無道理。建筑的形體效果給予了電影還原與穿越的魅力,而建筑這種以往只能通過實地體驗和二維圖畫的立體藝術也通過電影的解析與重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許多我們當代人所熟知的建筑物不是因為我們親身到達過它,更多的了解是基于影像的傳播而認知。所以當兩種綜合藝術的集大成者進行如此深入的融合,它們也成為公共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新的綜合藝術而更具生命力。
3電影傳播建筑思想,建筑構筑電影場景
3.1建筑空間影像化
2004年由路易斯•康之子拍攝的《我的建筑師》(圖3)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導演通過采訪父親當年的諸多友人來拼貼他兒時就失去父親的記憶,將眾建筑師和以往同事對父親的評價總和之后,父親的輪廓漸漸清晰晰來。然后在導演一一去父親設計的建筑中感受的一霎,那由別人勾勒的輪廓瞬間有了情感的充實,建筑在此刻成為溝通兩代人交流的傳聲筒,彼此能聽到對方想說的話。正是由于導演將路易斯•康的建筑轉化成電影語言,才使得那些不能親自到建筑作品中感受建筑思想的人們,能用這樣一種便捷且快速的方式了解到建筑師的設計。不但使得建筑本身得到更好的保護,而且可以使建筑思想更加廣泛地流傳。無獨有偶,日本作為我們的鄰邦在現代建筑上可謂星光璀璨,在建筑最高獎項普里茨克獎的獲獎者中,日本僅次于美國,有6次之多。這些建筑師不僅有豐富的建筑實踐,同時他們也很好的借助電影這種表現形式把自己的建筑作品和日本的建筑文化傳播到世界。在紀錄片《壺中———日本現代建筑》中,電影用一個小時左右介紹了日本近現代的知名建筑師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影片通過將時間壓縮的方式,使原本跨度很長的時間段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同時又讓觀眾穿梭于各個時期的不同空間之中,這樣人們不但能快速了解建筑設計,同時能了解建筑師的創作意圖和建筑思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電影為建筑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3.2視覺影像空間化
電影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跟建筑密不可分,由建筑刻畫的場景空間能將電影劇情快速的帶入特定的氛圍,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宮殿樓閣,古裝電影該怎樣去給觀眾講清楚這個故事。所以電影導演也從未缺少用鏡頭去描繪建筑場景。故宮作為中國明清建筑的佳作,在電影中時常借助它恢宏的體量和非人步行的尺度以達到提升威嚴與震懾的效果,而我們也可以從影視中看到,建筑成功地達到了這種效果。此外,電影不但可以借助建筑回到過去,還可以通過建筑場景的改變探索我們的未來。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進行分析,由此對建筑性能產生初步的期望,從而確定具體“綠色”指標并進行相關的模擬分析。正是在美國舊金山的LombardStreet(倫巴底街)拍攝的,電影通過不同一般的城市空間給觀眾呈現了一個未來世界的景象,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未來城市刻畫最到位的無疑是演員們身后那張如背景般通天的道路。由此可見,電影與建筑不但有著深層次的聯系,同時在相互促進方面,彼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以電影影像看建筑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建筑文脈環境協調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一種人造空間,最早的建筑雛形是原始部落的窩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風雨蟲獸的襲擊,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夠了。可是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建筑本身的要求越來越多。現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種“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的精神性物質載體。當前,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成為當下建筑界討論的焦點。
一、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重視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文脈主義運動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文脈(context),最早源于語言學的定義,它的意義是用來表達我們所說、所寫的語言的內在聯系,更確切地說,是指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局部與整體的觀念并非始自今日,而是自古有之。古人曾把這種整體環境理解為多個單體建筑的相互關照,從而形成群體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形式更多地表現在群體建筑之間的搭配上,它要求建筑要和周邊環境產生聯系。如我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就是由幾個不同的建筑單體圍合成一個單元的建筑體。北京有很多類似的建筑群,如故宮、頤和園等等,這些復合的建筑群體中埋藏著完整而清晰的空間思想觀念。
這些觀念國外也是同樣擁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的總和。”達·芬奇也曾指出:“并不是任何時候美的東西都是好的。”殘缺、丑陋也是一種美,這句話完全可以放在建筑環境美的角度來理解。單體建筑要根據環境擔任角色,做“主角”就不應“自謙”、“自讓”乃至甘于“隱沒”,做“配角”也不可“反賓為主”。有時一幢建筑單獨來看并不完善,甚至平淡無奇,但由于建筑群的相互作用,反而會使其在總體環境中顯得協調得體。
二、單體建筑與群體建筑的關系
相對于單體建筑而言,群體建筑無疑是復雜的,而建筑群體之間的組合則更使它具有了遠遠超過其它造型藝術結構的復雜性。但這個復雜性不是雜亂的,而是通過群體的內容與形式的和諧,通過各種造型美的手段有機地組織起來,使之具有一種結構簡單的藝術品所不大可能具有的深刻性。
讓現有的受西方建筑觀念影響的群體建筑和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群產生關系,找到一個共同的支點,確實有點大海撈針的難度。在北京就曾多次發生過將此問題簡單化理解的情況:將古代的“五柱式”當作“假肢”,隨意地“移植”、安裝到現代建筑的軀體上,將大屋頂像戴帽子似地到處搬用,任意扣到中國新建筑的“頭”上!一架房頂并非是單純為避烈陽風雨的,其足以影響我們對于家庭的概念。就像一扇門并非是僅僅供人出入的,它是引導人們跨入人類家庭生活之奧秘的鑰匙。人們去敲一扇灰色的小屋門和去敲一扇裝著金黃獸環的朱漆大門,在心理上總是有些差別的。石濤曾言:“筆墨當隨時代”,建筑也應隨著我們自身的情況以及這個時代的節拍而變化,而萬變又是不離其宗的,這個“宗”應該是指我們自身,建筑群體始終是和我們自身發展的這個大前提和大環境相適宜的。
三、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
“環境協調”是近年來建筑界的一種新主張,它實質上就是講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協調關系。這種“協調”應包括兩層含義,既有空間意義上的協調,又有時間意義上的協調,二者應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時空坐標系統”。那種只求表面形式一致的建筑,已經脫離了歷史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其空間的功用也發生了與古時不同的變化。當代建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把環境空間看成建筑的“主角”,而人又是環境空間的“主角”。且不說新型公寓代替四合院是好還是壞,但畢竟是生活進程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北京的大屋頂式建筑則不論從空間還是時間上都脫離了現世,這種責任不能全部由建筑師來承擔,而與中國的某些固有思想觀念有關。比如同樣是對古文物的保護,或者說是對古文物的修復,東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原則:西方人主張古代和現代要有十分清晰的界限,認為與古建筑呼應是“投降”,而中國則要求模糊此界限,要求最好修復得和原來的一模一樣,認為這樣更有歷史感。也可能就是這種觀念使中國人將傳統和現代變得模棱兩可。西方有很多對新老建筑的協調關系把握得很到位的作品。如一位叫米歇羅佐的建筑師在15世紀建造的棄嬰醫院旁設計的另一幢建筑就很匹配,被貝聿銘稱贊為“非常文明,有高度的修養”。這并不是“頌古非今”,也不是“以新就古”,更并非取消建筑的個體特色和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性,而是主張將這種特色和個性消融在建筑環境的整體特色之中。個體建筑的特色美一旦離開了環境整體,那也就等于取消了特色。
在環境這個看似限制的大前提下,只有發揮自我的表現才能、才會有更廣闊的天地。建筑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其精神因素應寄托在實體之中,如果讓建筑藝術的表現更多地向前大跨步,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如黑格爾所警告的那樣:建筑就已經越出了它自己的范圍而接近比它更高一層的藝術,即雕刻。所以說建筑需要表現,但這種表現并不能脫離建筑美的本義,我們應該將這種表現更多地投向整體環境。
(一)國有建筑經濟存在的問題
國有建筑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一部分建筑企業管理層損公肥私行為嚴重,阻礙了建筑經濟的發展。一些國有建筑企業高層管理者以經濟改制為名義,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將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權移交給自己或親屬,將利益豐厚的建筑項目交給重組后的新公司來完成,在進行利潤分配時,將多數利益分配給自己或親屬,嚴重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浪費,使國有資產變成私有資產。一些國有建筑企業的項目領導者不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經營現象混亂,大肆貪污,牟取私利。
(二)私營建筑經濟存在的問題
私營建筑經濟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缺乏有利的法制環境和經營規模小。我國目前建筑行業經濟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私營建筑企業經常受到建筑相關管理部門亂收費、亂罰款等處罰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私營建筑企業的發展規模不大,經營形式單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風險的實力,加上現階段我國建筑行業整體處于發展低迷狀態,建筑項目所需資金數額龐大,使得私營建筑企業融資渠道縮小,融資能力相對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慮企業長期發展規劃。
(三)建筑經濟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建筑企業管理者缺乏積極的經濟管理意識,管理理念相對比較落后,對建筑經濟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預見性,沒有進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預算管理與風險管理,通常是在出現了問題之后才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業的運營發展過程中,目光比較短淺,僅對現階段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沒有隨著建筑工程項目的開展與發展情況進行動態經濟管理,缺乏動態管理意識。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觀念,管理者只對建筑材料、施工人員工資進行成本管理,對因工程質量問題返工、設計發生變化而造成的隱性成本缺乏系統全面的管理。沒有建立高素質的建筑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缺乏專業管理知識、自我學習意識,自身的責任心不強,一旦出現了問題,企業管理者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國現有的建筑經濟企業管理者人才隊伍還無法及時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建筑經濟管理水平相對比較滯后。
(四)技術水平落后,市場開拓能力較差
我國建筑行業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一些建筑企業缺乏專業的建筑設備和技術手段,自動化水平較低。建筑企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的發展規模,將更多的資金成本浪費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對技術創新的投入,不重視高技術人才的積累和培養,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不利于建筑市場的開拓,產品質量、顧客滿意度有待提高,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與國際同行業的競爭能力較弱,在對外發展的過程中問題重重,面對嚴峻挑戰的競爭形勢應對能力較弱,無法有效地與全球化建筑行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相融合。
二、加強我國建筑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一)深化國有建筑企業改革
我國應深化國有建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將產權制度作為國有大中型建筑企業改革的重點,積極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實現形式,把握改革指導思想,推動國有建筑企業產權的多元化形式,大力發展國有、集體、個人等多種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形式。明確國有企業產權,不斷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改革經驗,結合我國建筑行業實際情況,組建股份制合作制經濟,對國有小型建筑企業進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將小企業轉變為大企業,不斷壯大發展規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建筑企業實力。加強對國有建筑經濟的監管力度,通過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質量,落實相關建筑經濟發展政策,防范國有企業管理者的行為,促使國有建筑企業健康發展,為我國私營建筑經濟提供一個有效的發展空間,增強我國國民整體經濟發展力量。
(二)大力發展私營建筑經濟
私營建筑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私營建筑經濟的轉變認識,正確處理好我國國有建筑經濟與私營建筑經濟之間的復雜關系,要深刻了解到國有建筑經濟與私營建筑經濟之間并非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共同促進的關系。加強法制建設,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保護私營建筑企業的合法權益,為私營建筑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提供全面的指導服務,改變單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私營建筑經濟的發展水平。鼓勵私營建筑企業的發展規模逐漸向公司化、集團化模式發展,提高經濟實力,促使我國建筑經濟的發展狀況更為穩定、持續。
(三)加強建筑經濟管理理念建設
對建筑經濟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識,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預算管理與風險管理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對將要出現的問題具有預見性,并及時采取風險預防措施,減少由于風險防范應急預案不足帶來的經濟損失。定期對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過程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將經濟成本的預算管理觀念貫穿于整個建筑工程中,確保經濟管理真正落實到工程項目的動態發展中。加強建筑企業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優化資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點。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建筑技術水平
我國建筑企業應加強經濟管理人才的引進制度,定期對經濟管理人才進行理論知識培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實踐管理能力。經常組織參與建筑經濟發展講座活動,與其他企業相互溝通、討論、學習,借用互聯網系統,廣泛搜集信息,及時跟蹤、掌握我國政府經濟政策動態和國內外建筑行業的市場發展形勢。與時俱進,根據建筑行業經濟變化不斷調整經營戰略,吸引就有新技術、新材料的國際企業合作,積極發展國際市場,提高建筑技術水平,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不斷推動建筑行業走向規模化、國際化,提升建筑經濟在國民經濟的占有率。
(五)積極發展國際建筑經濟市場
我國國內建筑經濟行業應積極發展國際市場,調整企業戰略結構,擴寬經營渠道,通過工程、貿易、勞務等與境外建筑企業相結合的經營發展模式,提高我國建筑企業的發展規模、資金實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國內建筑企業還可以與我國其他行業強強聯合,走向全國,利用國內相對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吸引國際企業合作。或者與國際具備先進科學技術、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關科技投入量,共同發展國際經濟市場,有效的應對市場經濟變化莫測的發展趨勢,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實力。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