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有企業員工管理論文
時間:2023-03-25 10:5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有企業員工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對策
國企改革20年以來,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據調查資料顯示,59.8%的國有企業面臨人才資源危機,35.1%的國有企業認為人才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已成為國有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人才流失對國有企業的影響
1.增加企業的成本。人才流失會造成國有企業職位上的空缺,迫使企業必須重新進行招聘,越是重要的職位重新招聘的費用就會越高。企業對流失員工的培訓費用、招聘新員工的費用以及對新員工的培訓費用,都將作為企業額外增加的費用列入企業的成本損失。
2.損失企業的無形資產。人才在流向其他企業的同時,不僅帶給國有企業職位上的空缺,同時也帶走了企業的無形資產,例如:企業的新思想和新構思、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企業的技術和工藝以及企業的經營理念等。這些無形資產的損失對國有企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3.企業的業績受影響。國有企業的人才在企業中占據核心的地位人力資源管理論文,他們所起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企業的一些項目和業務會因人才的流失而擱置或取消,不但使企業蒙受預期收入損失,而且會對企業產生間接的成本損失,這種損失是長遠的,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
二、國有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薪酬制度不合理。由于受傳統分配制度的影響,國有企業的薪酬制度很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薪酬水平缺乏外部公平性。國有企業的基本薪酬水平和非國有企業相比普遍偏低。根據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基本薪酬屬于保健因素,如果員工的保健因素得不到滿足,會嚴重影響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會導致員工對企業的不滿。因此基本薪酬水平偏低是導致國企人才流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2)薪酬水平缺乏內部公平性怎么寫論文。受傳統體制的影響,在國有企業內部還存在著嚴重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思想。企業優秀人才和普通員工之間的薪酬水平差距很小,并未體現出對人才的充分重視,這將影響企業人才的積極性。(3)薪酬形式單一。多數的國有企業還保持著“工資+獎金”的薪酬形式,這種單一的薪酬形式很難對員工起到激勵作用。(4)個人收入未與績效掛鉤。企業人才的個人收入與績效相脫離,企業人才的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這也是導致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
2.用人機制不合理。國企的用人機制還很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論資排輩的現象嚴重。目前,很多國有企業在用人時仍然受傳統的人事制度的影響,在任用、待遇、升遷等方面還是論資排輩,不考慮員工實際的工作業績和能力,使企業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個人能力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職業前景也非常渺茫,導致很多人才紛紛離開企業另謀他就。(2)缺乏科學的考評體系。企業在對員工進行評價時,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考評體系,仍然停留在領導對員工的主觀評價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因此,考評結果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能反應出員工的真實績效。這將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最終會導致對企業喪失信心。
3.缺乏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國有企業的領導很少和員工溝通,不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員工也很少在領導面前講真話,他們經常會感覺到被冷落、不被重視,因此,企業內部氣氛緊張,缺少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文化。而且,企業內部“幫派”現象十分嚴重。當涉及到加薪、升遷等利益時,幫派之間會出現勾心斗角的現象,不是幫派內部的員工會受到排擠。企業的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健康發展,因此,紛紛跳槽到其他的非國有企業。沒有一種健康的企業文化來支撐企業的發展,終將會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4.缺乏完善的培訓機制。國有企業非常忽視對員工的培訓,主要是基于以下幾種考慮:一是擔心員工經過培訓后,技能提高的同時會不斷要求企業加薪,而增加企業的成本;二是擔心員工培訓后離開企業,企業將白白浪費培訓成本;三是擔心員工培訓會耽誤企業的工作。而企業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學習機會的話,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這種情況的驅動下,他們可能就會尋找其他的就業機會而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應作為國有企業留住人才的長期舉措。
三、國有企業防范人才流失的對策
1.完善企業的薪酬制度。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導致國有企業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完善薪酬制度對于國有企業非常重要。在完善薪酬制度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考慮薪酬的內外公平性。參照非國有企業的薪酬水平適當提高國有企業的薪酬水平,還要本著重視人才的原則,將企業人才的薪酬和普通員工的薪酬適當拉開差距。(2)將薪酬形式多樣化。國有企業應建立一種多樣化的薪酬形式,尤其對于特殊的人才,可以設計特殊的薪酬形式。例如:可以考慮實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權等激勵措施。(3)將個人收入和業績相掛鉤。應該將員工的業績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以此來決定員工的個人收入。
2.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國有企業為了擺脫人才流失嚴重的困境,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機制怎么寫論文。企業應該根據員工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安排適合他的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時,要制定一套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盡量使考核體系做到客觀、可行。要依據對員工的考核結果,對其進行獎懲。而且,企業還應幫助員工設計他們的職業發展規劃。由于受個人價值觀、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一些員工想成為管理者,另一些員工希望在專業上得到發展。如果員工的個人目標不能實現,感覺未來的發展前景渺茫,就會缺少工作的動力和熱情。因此,國有企業可以幫助他們設計職業發展規劃,通過培訓和管理,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發展規劃,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通過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使員工的個人發展目標和組織的發展目標相一致,以利于國有企業目標的實現。
3.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國有企業的領導應該主動摒棄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風,不斷加強與員工的溝通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培養一種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業內部建設一個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人才的企業文化氛圍。應該利用企業文化建立企業核心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把員工個人的追求和企業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將分散的員工個體力量聚合成團隊的整體力量,逐漸驅散企業內部的“幫派”現象,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和諧的企業文化。
4.建立完善人才培訓機制。員工只有不斷地接受培訓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為了滿足員工適應工作和提高自身技能的需要,在間隔一段工作時間后,可以派他們到本地或外地,或國外去進修學習。只有員工不斷地發展、進步,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進而帶動企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培訓與教育也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和培訓應作為國有企業激勵員工的長期舉措。
參考文獻
[1]張艷艷.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商業經濟,2010,(9).
[2]翟曉峰.國有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對策.吉林地質,2005,(6).
[3]董明.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原因及對策分析.法制與社會,2009,(4).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
一、“十一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實力成倍增長、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社會貢獻日益顯著,為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從企業數量和資金規模上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登記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年均增速高達14.3%,已經超過840萬戶,成為我國最大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注冊資金年均增速達到20.1%,總額超過19萬億元;從對外貿易來看,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高于國有企業出口總額1倍以上,5年漲幅超過200%;從稅收貢獻來看,2010年全年,中小企業完成稅收總額11,173億元,5年年均增速達22.2%,分別高于全國和國有企業2個百分點和12.7個百分點;從新增就業來看工商管理論文,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8億,較2005年底增加6000萬人,年均增加1200萬人,年均增速超過9%,成為我國吸納擴大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1]。
“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迅速崛起,現出了無比強大的活力和競爭力,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擴大出口和社會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和發展機遇
(一)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十一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近年來,中小企業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日漸嚴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企業面臨較大風險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發達國家為刺激經濟采取了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將在較長時期內助推匯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一些國家為拉動內需、增加就業,而持續強化貿易、投資和金融保護,不斷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這些都將對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困難和風險。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出于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慮,對來自新興發展中大國的投資和收購兼并活動,特別是對能源資源領域和重要產業的跨國并購采取了諸多限制措施;對部分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購買先進技術和設備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封鎖和限制,這些將對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以及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加速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2.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整體效益下滑
多種成本上升因素疊加,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出現虧損。一是原材料價格等生產經營成本大幅上漲。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經來臨,居民的生活資料價格不斷在上漲,企業的生產資料也在大幅漲價論文格式模板。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資源的購進價格一路攀升,給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壓力。二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型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壓力。近幾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斷貶值,這讓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面臨著重創。比如溫州的這些企業原來每年的毛利還能達到7%-8%,現在已經降到1%-3%。人民幣每年2%-3%的升值,實際上已經造成50%的民營企業面臨破產。三是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低利潤”的情況下,還面臨著員工加薪的巨大壓力。新《勞動合同法》又明確規定合同期滿員工不再續簽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加班費用和社保繳費也有所增加,這無疑又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加重了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負擔[2]。
3.生產經營資金短缺,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出口受阻工商管理論文,國內市場尚未開發,使得產品庫存加大,現金無法回流導致生產經營資金緊張,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加大。另一方面,融資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受銀行信貸緊縮、貸款實際利率上浮等影響,加上國內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各大銀行相應增加了對貸款的管控,普遍減少了對企業的授信額度。而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擔保貸款條件的廣大中小企業無疑成為了信貸擠壓的對象,更加提高了獲得資金的難度。
4.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使中小企業難以適應
隨著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節能減排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迫使企業必須安裝必要的環保設施和實行清潔生產。這些政策從長遠來看是利國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圍廣、適應期短,疊加效應日益明顯,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效應較大。加之我國中小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環保節能政策的實施使這些企業面臨著兩難境地:不調整、不轉移,就面臨原所在地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制約;調整、轉移,又難以與原有產業集群、產業鏈條相銜接,要在新的經營場所重新組織產業鏈配套,成本反而會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地區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達到節能減排目標而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學的強制措施,迫使很多中小企業不得不停業甚至關閉。
(二)“十二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發展的大勢不會改變。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展現出了許多利好消息和發展機遇,同時也對企業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十二五”規劃建議》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因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也是廣大中小企業的必由之路,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十二五”規劃建議》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戰略,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建議》突出強調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這對于突破中小企業發展瓶頸,激發民間投資的巨大潛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論文格式模板。《建議》指出要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區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工商管理論文,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這對于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國的中小企業已經站到了新的起點上。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小企業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展望“十二五”,中小企業一定會成為轉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三、“十二五”時期推進我國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向依靠技術創新轉變。
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關鍵是要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表明,企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難以抵御市場的沖擊,更難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依靠技術創新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一是要提高原始技術創新能力,在參與國際競爭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技術領先。有條件的企業要注意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趨勢,著力開展前沿技術、基礎性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搶占科技制高點。中小企業要走“專、精、特、新”的差異化創新道路。要以開放的思維構建各類創新平臺,用好社會各類創新資源,開展產業聯盟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提高創新速度和效率。二是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國際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經濟仍保持快速發展,這為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有利環境。當前,要認真總結鋼鐵、家電、通訊、電子等行業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經驗,強化企業間的合作與政府部門的協調,真正實現在引進中學習、在學習中趕超,形成自主核心技術和生產能力。三是要不斷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具有投資少、工期短、見效快、避免重復建設等優點。今年,國家將繼續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并將中小企業納入到了支持范圍。企業要抓住難得的政策機遇,用足用好技改政策,把技術改造的重點放在產品結構調整、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裝備智能化、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將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和加強管理有效結合起來[2]。
(二)實施人力資本戰略,推進企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或滿足于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企業的生存,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更多地轉向依靠知識特別是員工素質提高來實現企業快速成長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當前,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最為關鍵的是突出培育造就高素質管理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需要更新觀念,不斷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質和戰略決策能力,探索適應知識型企業管理的有效模式。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需要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工商管理論文,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寬容失敗,鼓勵創新論文格式模板。培養高技能人才需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員工培訓,開展全員創新活動,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農民工問題,要加強就業前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新生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同時,要尊重員工的勞動,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
(三)發展低碳經濟,推進企業向綠色發展轉變。
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氣候變化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各國都在強調將經濟發展納入生態系統,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走綠色發展道路,要求企業承擔更大責任。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當中,要實現集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發展,關鍵是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當前,企業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從產品設計、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入手,積極開發和運用綠色低碳技術,致力于打造綠色產品生產鏈,將節能減排與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統一的最終目標。
(四)鼓勵金融創新,推進構建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
構建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國家要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小型金融機構,鼓勵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機構;制定審核標準,嚴格審批程序,逐步允許民間資本控股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在加強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引導地下金融公開化、規范化;鼓勵金融創新,穩步推進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和集合債券融資,積極探索試點股權投資基金,鼓勵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并購基金發展;加快發展信用擔保、產權交易、審計評估、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探索融資超市、網上融資服務等多種模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便利。同時,國家要結合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于中小企業貸款特點的銀行體系,引導和鼓勵大型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增加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貸款,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工商管理論文,拓寬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3]。
(五)加強政策扶持,推進營造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推動各類實驗室和測試中心向中小企業開放,暢通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對接渠道;進一步改善創業環境,推動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擴大創業輔導范圍;改進中小企業稅費政策,繼續調整和降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減免新建小企業和個人創業的稅賦,制定針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清理各種行政和事業性收費;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通過吸引更多相關中小企業聚集,不斷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小企業大協作、小產品大市場為特點的產業集群;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有序競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條主線,也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更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重大轉折。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主動作為,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自主創新,切實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發展成為新經濟形勢下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張厚義、明立志.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郭朝先.中小企業發展問題與發展方式轉變[J].稅務研究,2009(8).P:3-7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集團會計策略
一、企業集團會計風險的誘因
1、會計資料信息不真實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業活動都需要有真實的會計資料信息來對應,這些資料信息也是企業集團的屬性體現,是外界了解企業集團運營狀態的重要依據。而部分企業集團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會計信息,營造表面現象,使得會計信息資料沒有真實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帳。這樣會引起外界對企業集團的錯誤認識,無法得出客觀的評價,為企業活動帶來更大的風險。而對于外界投資者來說,會計信息的失真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判斷,而當發現自己的錯誤決定后又回抽資金,如此形成連鎖反應,后果不堪設想。
2、違背是重要的成因。謹慎原則要求企業集團在會計核算時還應該對將來可能產生的費用支出或者資金流動方向作出基本評估,并計入本期損益。也就是對未來可能要產生的費用或損失提前做好準備和分配,規避資金風險,讓會計資料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出企業財務狀況,確保財務的穩定性。而我們縱觀此次美國的金融危機。表面上看來,是由次貸問題引起的外債償付危機。由于大量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造成外債過高。而緊張的外部環境使得這些資金無法回籠造成銀行資金流斷裂而壞賬急速擴大,外債無力償還,繼而引發股市、匯市的頻頻波動。這一些都源于對未來資金損失項目和風險預計不足,沒有保持足夠的謹慎態度,金融機構盲目降息,降低資金投放門檻財務管理論文,最終導致了資金的斷流,引發了這次金融危機。
3、監督乏力不力致使企業集團無法合理分配資金,財務出現混亂。當會計監督不力時,我們會看到盲目的生產投資,雜亂無章的資金流動,經常是行政花錢、會計記賬,一切等事后核算。企業集團中出現的亂消費、無計劃的生產、盲目攀比等不良財務支出,會計監督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最終會引起財務系統的紊亂甚至癱瘓。
4、無法把握整體經濟脈搏。在我國,存在很多企業圖一時的利益,不考慮和充分預計國際經濟形勢,盲目生產、兼并或者簽定短期巨額合同,這樣有可能在短期獲得利益,但是一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由此很可能給企業財務帶來嚴重考驗,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大大降低。
5.會計人員素質亟待提高。部分企業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無法在崗位中發揮足夠作用,有的因為素質不夠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現出服務態度欠缺,操作行為不規范,粗心大意而出現會計差錯;還有個別企業會計的道德素質低下,對企業缺乏忠誠,勾結外部人員肆意侵害企業利益,引發經濟案件,這一類的會計人員屬于違法人員,應當以法律的方式處理;其次是會計崗位職責的設計缺乏束縛和管理,會計核算方面存在紕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夠完善,嚴重影響會計人員的辦事效率和質量,影響企業集團各部門之間協同工作。
二、金融危機下企業集團加強會計工作的意義
1、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現代企業集團發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經營管理以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會計工作是一項基本的經濟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環節,針對一個企業集團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觀的會計資料,是對會計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會計工作的主要任務,而實際的會計工作中,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都取決于基礎工作是否到位。而會計基礎工作的質量已經涉及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情的合法權益;影響到會計資料基本功能的發揮;影響到利益分配,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運作。而這一切都源于會計基礎工作。可見真實的會計資料,詳盡而客觀的會計信息對于一個企業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會計基礎工作,符合會計工作秩序規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會計工作,應該以良好的會計基礎工作為本。最近幾年,我國非常重視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隨著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和股份制的實施,更多的人開始關心企業的會計報表和它的真實性,要求得到企業真實客觀的財務信息,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會計工作要符合基本規范。
3、會計基礎工作關系到會計工作效率和會計工作者素質的提升。會計基礎工作的良好有序進行是整個會計工作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基礎工作都做不好,會計信息根本就談不上準確、真實、客觀了,也談不上有效率地進行會計工作財務管理論文,也無法實現會計工作水平的提升。現實情況告訴我們,部分企業集團會計工作出現秩序混亂、欠缺管理、假賬、賬目不清現象,這樣的會計工作是不可能發揮會計效果的。
三、金融危機下企業集團的會計策略
1、是保障信息客觀真實的重要手段。在現今經濟體制中,信息存在著不對稱性,而強制性會計披露制度可以規避這一問題,也是投資者利益不遭受侵害的基本保障。推行強制性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符合加強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的,是市場監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集團應該盡到基本義務。針對信息的不對稱性,會計信息的披露前提以及時、準確、客觀為主。
2、建立和規范企業的財務治理結構是對企業活動進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措施。在現代企業機構中,企業治理結構是實現內部控制的結構保障,建立合理、規范的企業財務治理結構,是有效控制、實施企業活動的關鍵。基于此,首先要發揮的價值信息優勢,制訂企業合理的產銷評估數據,降低無產勞動帶來的損失;抓住企業產品特點,提高產品功能,降低成本。這些突進都是要依靠財務部門的合理方針的制訂來實現。除此之外,還要拓寬財務考核領域,以財務為中心的考核體系。核算產品的有形、無形成本;將成本管理的中心轉移到成本控制;推行成本責任制,在內部劃分核算單位,設立中心,公正地評價成本中心的績效,使財務部門在全員和全過程財務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3、實行財務的集中管控必不可少。
(1)對采購供應系統進行集中統一采購,在采購中進行對比,篩選優勢成分,降低成本。取消核算實體的物資部門,由集團總部物資部門全面負責,減少中間不必要的環節。同時,對硬件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優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資金要實行集中管理。利用結算中心實施資金集中管理,取締下屬企業的分戶,將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權限上移到總部,以統一的銀行賬戶直接對外,保證了資金使用的效率,也強化了資金管理。
(3)銷售要集中管理。作為企業的終端業務,銷售業務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對其實行集中管理可以將產品的優勢最大化,銷售決策權集中于上層,能夠更加果斷的把握銷售時機,也是最終實現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
4、讓會計行為必須實現規范化、有序化。企業集團的任何經營活動都是最終通過會計核算反映出來的。因此,加強會計控制自然要從加強內部控制入手。首先是要提高會計監管的力度,提供足夠的監管資源,分配監管責任,監管工作定期報告,真正實現財會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完善的有效機制。再次,是要對會計事后業務進行監督,進行內部審核,實行自動網絡與外部對賬相結合財務管理論文,實現網絡自動化與人工操作的有機結合。最后,會計人員的任何活動都要依法進行,遵守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擁有良好的道德標準。
5、適時調整負債結構,組織低成本存款,定期與活期存款比例進行合理配置。貸款結構進行優化,提高資產質量。重點項目的資金投入要加大,正確計算和科學地對資金預測,靈活調撥資金,大力壓縮庫存現金,降低無息資產的占有比例,有效地轉化為有息資產,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率。
6、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企業活動開展的前提。首先,應從企業領導做起,提高全員的企業共存意識,只有企業全員齊心協力謀求發展,企業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生存。做好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其次對員工實施嚴格的錄用制度,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只用有用之才。適時的對現有員工進行技能考核,了解員工的實效狀態。
總之,金融危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問題積累后的集中爆發,它的出現要引發是經濟系統全方位的思考。會計思想在當代企業集團中的合理運用是規避風險,規范企業活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會計國際趨同及國外相關組織近期動態,會計研究[J],2008年第5期
[2]葛家澍,占美松,企業財務報告分析必須著重關注的幾個財務信息-流動性、財務適應性、預期現金凈流入、盈利能力和市場風險[J],會計研究,2008年第5期
我是1989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到大化集團化肥廠硝銨車間工作的,在硝銨車間工作期間,先后擔任過車間的工藝員、工藝師和教育員,對化工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比較熟悉。由于在生產一線工作,直接與員工接觸,因而,比較精確地掌握了生產一線員工的具體需求和員工狀況,為今后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段工作經歷,使自己目前所從事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可以如魚得水地進行。
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大多是從企業的基層通過培訓、選拔而來的。在硝銨車間工作期間(1989年7月至1996年2月),為了搞好車間的生產管理,提高員工的技術素質,培養企業后備人才,在車間的組織領導下,多次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編寫培訓講義,為員工講課。特別是在1994年至1996年2月擔任車間的教育員期間,針對一線員工的技術特點,定期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技能測評。為滿足員工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的需要,總結、編寫了專業技術書籍《無機化工---硝酸鹽工講義》、《無機化工---硝酸銨工講義》、《無機化工---稀硝酸工講義》。作為對員工培訓工作的總結,撰寫了《企業員工培訓之我見》的管理論文,并在企業管理月刊上發表。
通過近7年的基層生產管理和員工教育培訓經歷,使自己對加強企業員工教育培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對如何提高員工素質也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為后來從事專職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96年3月至2002年10月,調入大化集團化肥廠綜合管理辦公室,專職從事員工培訓和員工教育工作。大化集團是一個建廠70多年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化肥廠又是大化集團的骨干支柱企業,主要生產合成氨、硝酸銨、硝酸鹽、硫酸等無機化工產品和焦炭等,固定資產3億元,員工2,000多人。由于企業歷史悠久,管理制度健全,對員工的培訓和教育十分正規和系統。每年都要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員工技術考試和考核,同時,每年還要進行崗位練兵技術競賽和技術比武大賽,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技術檔案和培訓記錄,根據每次考試、考核和技能競賽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通過這樣大規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的測評和培訓,使員工的素質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也為企業儲備了大量的后備人才。在化肥廠綜合辦公室工作期間,我作為員工培訓和員工教育的專責,在員工培訓和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年都組織和策劃員工考試方案,策劃和主持員工技能大賽。通過努力,化肥廠每年都被評為大化集團公司員工培訓和員工教育先進單位,我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因為工作需要,我于2002年11月調入大連京谷燃有限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擔任人力資源管理課課長。大連京谷燃化有限公司是一個小型合資企業,于1995年注冊成立,1997年投入運營,主要從事液化石油氣、有機化學品和部分油品的倉儲轉運和儲罐租賃業務,員工只有60人。為了使這樣一個小型企業盡快步入運營的正軌,使員工的日常工作能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于2003年起著手編寫了《京谷公司員工手冊》和京谷公司的《行政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其中《行政管理制度》中包括了企業的行政管理規定、經營管理規定和人力資源管理規定,比較詳盡地規定了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對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地促進和推動作用。
我們知道,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人才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京谷燃化公司是一個小型企業,在人才管理和人才吸引上和大型企業相比處于弱勢,大企業可以憑借其名氣和雄厚的實力吸引各種人才,而像京谷公司這樣名氣和資源都比較小的中小企業,如何吸引人才便成為了企業經營者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經過反復琢磨、廣泛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體情況和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撰寫了《中小企業吸引人才的策略》的論文,文中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中小企業吸引人才的策略。共2頁,當前第1頁1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和各種原因,中小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難重重,而這些困難大多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小。不管是生產規模,還是人員、資產擁有量以及影響力都要小于大企業。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難以提供高薪、高福利來吸引人才。而且,一般來講中小企業的穩定性比大企業要差;行業分布廣,但地域性強。中小企業分布在各行各業中,他們對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樣性和復雜性。中小企業往往活動范圍不廣,地域性強,尤其是人員的構成更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有時容易形成排外的企業氛圍,不利于企業引進新的人才;個體對企業的貢獻度大,影響也大。大企業持續正常的運作必須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業往往對個體的力量依賴性更大。往往沒有一個系統的、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也沒有一個持續的、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這也不利于中小企業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引進人才;中小企業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大多數中小企業不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員工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念,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強,往往造成個人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的理念的錯位,這些都可能造成中小企業難以吸引與留住人才。
中小企業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機制,要從狹隘的人才觀到全面的人才觀,即從單純的技術人才觀到多樣性、多層次性的全面人才觀;要從“人才完美”到“人才不完美”,要打破人才完美的觀點,企業才能自覺地完善管理體制和建立人才流動的機制,而不是把企業的發展寄托于個別的“完人” 或“能人”身上;要轉變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觀,從人才“需要事業”到人才“要事業,也要生活”。這樣正確的認識人才的需要,有助于中小企業制定正確的引進人才的戰略和政策;同時,還要轉變使用人才的觀念。
中小企業要創造吸引人才的各種條件。要運用薪資、福利吸引人才,一般可以采取“底薪+獎金”的模式;要運用職位吸引人才,人不但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創造恰當的非物質的條件,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滿足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運用股權吸引人才,企業可以順應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契機,在“產權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樣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權政策;運用企業文化吸引人才,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不但可以激發全體員工的熱情,統一企業成員的意念和欲望,齊心協力的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對中小企業而言,其影響效果尤為明顯;運用其它可以創造的條件吸引人才。
中小企業要采用各種形式,不拘一格選人才。可以從企業內部培養和選拔人才,也可以通過外部選聘來選拔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總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企業要發展,必須想方設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中小企業要根據內外環境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定相應的人才策略,并在實際中不斷改進、完善。
當會計造假成為全球性問題的時候,加強會計監管,避免和減少會計造假動機、造假行為必然成為會計界乃至全社會共同探討和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會計造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失真引發會計主體對投資人、利益相關方和全社會做出不真實承諾。隨之產生會計主體信用度下降,由于信用匱乏從而削弱了會計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并導致經濟效益大幅下降,嚴重時致使企業破產。如何增強會計主體的競爭力,保持市場經濟體系健康、穩定運行,加強會計監管是一個具體而有效的措施。建立會計監管體系是會計界的一件大事。如何建立會計監管體系?建成什么樣的會計監管體系?會計監管平臺是什么樣的?監管所產生的結果如何處理?作者將在本文就這些方面談一些新的認識。
一、會計主體、中介機構及全社會要樹立適時的會計監管理念。
1、會計主體要轉變監管理念,由被動地接受監管轉變為主動的參與監管。會計主體作為經濟發展的一份子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要與其它會計主體進行公平交易而實現自己的經營目的、經營理念,從而使會計主體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通過自身發展又帶動全社會經濟進步。自身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在動力,即通過自身真實的會計信息,進行財務分析,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個是外部環境,即網絡信用度高、會計信息值得信賴的經濟合作伙伴,在彼此互利的情況下共同發展。外部環境與內在動力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內在動力決定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又反作用于企業內部,外部環境的形成是每一個會計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就要求所有的會計主體主動接受社會、投資人、經濟合作伙伴等的監管,在提高自身會計信息質量的同時創造一種以信用為主基調的市場環境。
2、會計信息使用者、中介機構及全社會要樹立未雨綢繆的會計監管理念,主動參與對會計主體的監管活動。“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表現,這些“不關已”的事終究會由于無人制止而泛濫成災,到那時“災禍”就會降落到每個人頭上。只有會計信息使用者、中介機構及全社會從思想上重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從行動上加強對會計信息的監管,我們的經濟生活才會建立良好秩序。
二、政府要高度重視會計監管工作,健全會計監管法律、法規,制定會計主體必須披露真實、準確會計信息的游戲規則。
每一個會計主體就好像是政府的一個孩子,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嚴加管教會使他茁壯成長;而怠于管教,甚至父母本身就是不學無術之徒,那這個孩子可慘了,也許他會成為社會的犯罪分子。所以,政府重視會計監管工作,制定嚴肅、完備、覆蓋面廣、實用性強、懲罰手段和力度準確、獎勵適合的會計監管法律、法規是會計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會告訴會計主體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
三、建立會計監管平臺,確定會計監管主體、客體及監管方式。
1、形成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的監管主體。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會計監管主體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由單一的政府監管主體轉變為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管主體。國家、社會和企業內部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會計監管。國家要通過建立會計監管制度、實施會計監管行為,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但要杜絕工商、稅務、銀行、上級主管部門等多頭監管而導致無人監管的現象產生;社會要通過滲透全民信用意識、誠信理念而實現百姓關注企業會計誠信、參與企業信用管理的自覺性,同時要積極發揮會計行業協會的自律機制,強化行業指導功能;企業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會計監管。
2、一切產生會計行為的經濟實體均為會計監管客體。會計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會計是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者,就好比一個人不管是開汽車、騎自行車、步行都要遵守交通規則。作為會計人員無論是在什么樣的單位,只要該單位從事經濟活動,產生會計行為均為會計監管客體。
3、通過會計委派制、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會計審計、政府的監事會監督等不同形式實現會計監管程序化、制度化。進行會計監管的具體形式在我國會計監管體制研究的進程中我們的會計學者、經濟學家在不斷的研究、探索、試行,并且不斷進行改進,先后實施過企業單位的會計委派制度;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集中核算制度;以公共財政為目的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中介機構為主體的會計審計制度;政府向國有企業及上市公司委派監事會監督企業會計行為的監事會制度等等都是在實施會計監管過程中表現出的具體形式。今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還會呈現出更多、更廣、更實用的會計監管形式,通過會計監管形式的不斷優化,逐步強化監管力度,提高監管質量。
四、建立會計監管的信息反饋系統,通過反饋信息實現會計監管效益最大化。
會計監管結果是監管過程的結晶,是會計監管體系的精華,有效地利用會計監管結果是實現監管效益最優化的重要一環。就好比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有工作簡歷,通過工作簡歷你會對他做出一個一般性的認識,這個認識是他經歷的結晶,通過這種認識可以判斷他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委以重任的程度。會計監管的結果也要有這樣的效應。1、建立會計監管客體信息資料庫,形成監管客體會計信息“歷史檔案館”。一個人如果今天做了壞事,明天仍是好人,并從這件壞事中使這個人得到了經濟利益,那他明天會繼續做壞事,別人看到后也會模仿他做壞事。監管主體對監管客體實施監管行為產生監管結果,對監管結果如何處理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監管結果是該監管客體披露了虛假會計信息,而監管主體只采用說服教育、糾正虛假信息、適當懲處等輕描淡寫的手段只能解決眼前問題。要想建立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必須為監管客體的會計行為產生的會計結果建立監管結果信息資料庫,在監管主體存續期間將監管客體的會計行為記錄在案并公布與眾,讓他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社會責任。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騙子,便不再會有人同他交往。建立監管客體監管結果或會計行為信息資料庫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約束會計主體,真正實現會計監管目的。
2、建立會計人員工作信用資料庫,在監管會計主體的同時監管會計人員。監管客體的會計信息出自監管客體的會計人員。作為一個會計人員如果為一家企業出具虛假會計信息受到處罰,因此辭職(或被開除),但他換一身衣服到另一家企業又繼續從事會計工作,因為他出具虛假會計信息的“歷史行為”新企業并不知曉。為會計人員建立工作信息資料庫并公布于眾,有助于使有能力、有工作水平、有道德水準的會計人員提高知名度,體現自身價值,而對有過會計違規經歷的會計人員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在市場中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通過有效監管會計人員,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