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建筑美論文

建筑美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1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建筑美論文

篇(1)

參考文獻是說作者對某一學術研究所收集的資料然后進行分析寫出的論文,簡單點說就是給研究者提供同一方的學術研究資料。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旅游論文英文參考文獻,希望可以在大家寫作時有所幫助。

旅游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鄧偉根.產業經濟學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107

[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規律及其相互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1-7

[3]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64

[4][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5]林榮日.教育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76

[6]靳希斌.教育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8

[7][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結構[M].東京:日本玉川大學出版社,1986:12

[8]高素英.人力資本與經濟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94

[9]潘愁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5-70

[10][美]T.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夏遇南,彭剛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48-50

[11][美]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152-153

[12]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2

[13]李鋒亮,袁本濤.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匹配關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3):78-84

[14]呂連菊,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江西省城市面板數據為例[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14

旅游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朱躍龍.情境設計與問題解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4(4).

[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論建筑[M].自林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3:

[3]荊其敏,張麗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藝出版社,2004.

[4]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環境的意義[M].黃蘭谷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3.

[5]朱躍龍.情境設計與問題解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4(4).

[6]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論建筑[M].自林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3:

[7]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環境的意義[M].黃蘭谷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3.

[8]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125.

[9]王進.大學校園人性化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08-14.

[10]王美婭,曾慧芳.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J]-學理論2010,(13).

[11]荊其敏,張麗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藝出版社,2004.

[12][蘇]霍姆林斯基.論校園環境建設[M].黃煒,陳芳其譯.外國教育研究.2003(002):35-37.

[13]王美婭,曾慧芳.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J]-學理論2010,(13).

[14][挪威]諾伯格.舒爾茲.尹培桐譯.場所精神[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版社,1984:12-16,35,78.

[15][蘇]霍姆林斯基.論校園環境建設[M].黃煒,陳芳其譯.外國教育研究.2003(002):35-37.

[16]到克萊爾.庫帕.馬庫斯,卡羅林.弗朗兩斯.俞孔堅,孫鵬,王志芳等譯.人性場所[M].北京:中國建筑第二業出版社,2001:15-19.

旅游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高存,張允.旅游文本的英譯--問卷調查與策略探討[J].上海翻譯,2005(3):23-25.

[6]高存.旅游文本翻譯“改寫論”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2):29-34.

[7]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2):35.

[8]黃忠廉.變譯理論--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J].國外外語教學,2002(1):19.

[9]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論文摘要】園林植物與園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處理得當,二者關系可求得和諧一致。園林建筑屬于園林中以人工美取勝的硬質景觀,是景觀功能和實用功能的結合體,是園林構景中的主體。園林建筑與植物一起配置時,搭配得當,可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

1園林建筑與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園林建筑對植物配置的作用園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輪廓、線條、色彩與自然環境主動協調外,對于園林植物的配置,必須用花草樹木來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園建筑的為植物種植提供基址通過建筑的遮、擋、圍的作用,能夠為各種植物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建筑的外環境為植物提供基址。

1.1.2園林建筑對植物能起到背景、夾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園林以墻為紙、以植物繪,使建筑和植物組成優美的構圖。

1.1.3園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隱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對園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園林建筑的主題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據建筑的主題、意境、特色進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對園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強調的作用。園林中某些景點是以植物為命題,而以建筑為標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首先要體現主題思想“柳浪聞鶯”,柳樹以一定的數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構成“柳浪”景觀。

1.2.2植物配置協調園林建筑與周邊環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與周圍環境不相稱時,可以用食物緩和或消除矛盾。園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體量與生硬的輪廓“軟化”在綠樹環繞的自然環境之中。植物的枝條呈現一種自然的曲線,園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質感及自然曲線,來襯托人工硬質材料構成的規則式建筑形體,這種對比更加突出兩種材料的質感。一般體型較大、立面莊嚴、視線開闊的建筑物附近,要選干高枝粗、樹冠開展的樹種,在結構細致玲瓏的建筑物四周,選栽葉小枝纖、樹冠茂密的樹種。如園林中廁所旁邊常植濃密的珊瑚樹等植物,使其盡量不奪游人的視線。

1.2.3植物配置豐富園林建筑的藝術構圖建筑物的線條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彎曲,植物培植得當,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種動態均衡的效果。如青島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樹配置于圓尖的建筑前,顯得既有對比又和諧。樹葉的綠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種色彩的中間色。如白色的香花襯托于灰色的墻前,尤為醒目。墻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這種色彩的對比。

1.2.4使園林建筑環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在景點命題上體現植物與建筑的巧妙結合,在不同的區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點為主,形成區域景觀的特征,增加園林的豐富性。

1.2.5豐富園林建筑空間層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葉交織成網絡,可形成一種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間的作用,使園種植物疏密相間,虛實呼應,高下相稱,與建筑相互配合,呈現一種和諧美。

2各種園林中的建筑與植物配置

2.1皇家園林的植物配置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特點是園林建筑美與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這種融合的美與環境氣氛的創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來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體,體現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結合。皇家園林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筑色彩富麗堂皇,、雕梁畫棟、色彩濃重、金碧輝煌、布局規則嚴整、等級分明,建筑體型高大,為反應帝王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宮殿建筑特點的特點。一般選擇姿態蒼勁、意境深遠的中國傳統樹種,如圓柏、海棠、銀杏、國槐、玉蘭等。

2.2私家園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蘇州園林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建筑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以“咫尺之地”進“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視主題和意境,多于墻基、角落處種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體現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樣高風亮節,象梅一樣孤傲不懼。

2.3寺觀、陵園等園林的建筑與植物配置寺觀、陵墓等園林比較莊重嚴肅,所以主要體現莊嚴肅穆氣氛,一般多用銀杏、油松、圓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現代園林的建筑與植物配置現在建筑樣式多樣靈活,因此可以選擇多種樹種,應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功能和景觀要求選擇適當的樹種,如白皮松、榆葉梅、圓柏、海棠、玉蘭、銀杏、國槐、法國梧桐、合歡、龍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無論是在古典園林,還是在現代化的園林;無論是在街頭綠地,居民區的小游園,還是在大規模的綜合性公園,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園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會引起游人興趣,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筑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園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協調統一是表達景觀效果的必要前提,成為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生態;生態均衡;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已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被納入各國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綠化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步伐進一步加快。當前,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性也已被我國政府和市民所共識。而新型城市化的建設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與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實現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將城市園林綠化與周圍環境更加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更好地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服務功能,這些都是當前城市園林綠化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研究園林綠化在城市中的應用是有實際意義的。

一. 城市園林綠化含義

城市園林綠化是將功能、科學、設計等知識融入城市綠化建設的藝術手段,將具有不同形態、生長規律的城市綠化植物進行有序組合,使群體美、個體美和細部的特色美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將所有綠化植物以飽滿活力展現在人們面前。城市綠化的景觀,不僅要有優秀選擇規劃方案,還要有專業人員指導整個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才能使城市綠化工程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并營建出符合現代城市建設理念的綠化景觀效果。

二.城市園林綠化的布局規劃

景觀建筑的布局主要考慮組合形式、對比與層次、空間序列以及借景。

1 組合形式

景觀建筑組合形式包括:獨立的建筑物為主景,與周遍環境結合形成開放性空間;建筑組群,自由組合,成為連續性景觀,形成開放性空間;建筑圍合形成庭院空間,形成半開放空間,有一定景觀整體性;混合式空間布局,總體布局,分區域構圖。

2 對比與層次

在園林景觀建筑中,對比是把兩種有顯著差別的因素通過互相襯托突出各自的特點,同時要強調主從和重點的關系,即在設計中要注意主從配置得當,防止濫用建筑元素而破壞園林空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層次的獲得主要有相鄰空間的滲透與層次和室內室外的滲透與層次兩種表達方式,可以用對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間穿插、錯落彼此滲透,增添空間層次。

3 空間序列

園林景觀在建筑空間序列的設計表達,組合形式通常可分為規則對稱和自由不對稱兩類。規則對稱經常在功能和藝術思想意境要求莊嚴的建筑和建筑組群的空間布局中應用;自由不對稱空間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愉悅輕松的建筑群落空間布局。在設計中需結合環境特點完成表達。

4 借 景

在園林景觀建筑規劃設計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種能夠增添藝術情趣的形、聲、色、香融合與場所中,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確保景色特點并富于變化。設計者可通過借形組景、借聲組景、借色組景、借香組景等手段,利用景觀建筑自身特點,達到建筑畫面構圖、景色融合與藝術表達的需要。園林對建筑的認同感方面,應該確保景觀建筑能夠在園林的空間中有準確、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和對景觀整體性的期待。

(1)要有環境設計與景觀建筑單體設計相互同步的思維。有相互統一的設計思想,考慮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關系,采取技術措施和藝術手段,解決環境與建筑之間的矛盾部分,確保兩者的相互統一。

(2)要有平面設計與空間設計相同步的思維。考慮景觀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時應與空間環境進行整合,促使它們在反復不斷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夠有機結合,與景觀協調。脫離整體,與整個景觀設計割裂的片面單一的建筑設計時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設計與工程設計同步的思維。景觀建筑設計的最終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許的基礎之上的,在設計中應避免單純追求單體效果與景觀追求而脫離現實,應基于對結構的思考完善構思,控制建筑設計

的展開。

(4)要有設計調整與環境互動的思維。理性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發現設計中的不足以及未解決的園林與景觀建筑,景觀建筑與人的矛盾,即使調整設計思路,避免設計效率低下。滿足景觀建筑在以上兩個方面獲得優勢實屬不易,景觀建筑的設計者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客觀地分析人們心理特點和訴求,能夠合理總結場所的現狀與內涵,能夠熟練應用不同形式的表達技巧,從而準確傳達出自身的構思和意愿,完成與園林完美統一的優秀景觀建筑。

三.當前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問題

1. 城市園林綠化規劃理念落后

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都十分注重城市園林綠化,并把城市園林綠化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中。但是由于園林綠化的規劃理念落后,不能與時俱進,造成城市園林綠化的布局、層次、景觀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地方只追求量大,沒有追求質高,表面看起來綠地面積占地大,場面震撼,但實際其產生的群眾親近自然的效益、總體生態和社會效益卻不成正比。許多公共綠地植物配置單一,樹種不豐富,喬灌木搭配不合理,沒有形成應有的層次感,觀葉植物和觀花植物配比不合理,沒有形成四季有花的綠地景觀,無法體現城市園林景觀特色。有些綠地的人工雕琢的氣息太重,沒有體現城市園林綠化的自然美,這不僅僅造成城市園林綠地建設成本高,而且造成后期的養護成本很高,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剪、維護。園林綠化規劃中忽視了城市園林綠化是有生命力的,沒有將建立城市園林綠化自身生態維護系統作為目標,只是為綠化而綠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不科學

城市園林綠化職能部門制定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往往具有局限性,沒有通盤考慮,缺乏科學性。沒有高水平、科學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就無法合理的開展城市園林綠化的布局、建設,其生態環境的質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應依據城市的人口、地理位置、現有的綠地水平、社會的需求等方面綜合考慮,而不僅僅是看見空地就插綠。造成城市園林綠化的比例中,公園綠地、道路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比例不協調,沒有形成合理的配比,造成局部的失衡。同時,在區域城市園林綠地的布局中,也存在不科學的問題,如:居住區綠地分布不足,造成市民的休憩、運動都擠到公園,造成公園人滿為患。郊區建設了大型的公共綠地,但是由于距離遠,很少有人去游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閑置。在日常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管理中,職能部門沒有后期的跟蹤、反饋,綠地規劃建成后,沒有去評估績效,沒有收集市民的反饋意見,這樣無法更加科學、合理的開展新的城市園林綠化規劃,無法形成良性循環。不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點,也能為其所處的環境增強藝術的氛圍。

三.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對策

1.加強綠化規劃中的計劃性

長期的綠化規劃主要是著眼于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這種長期的規劃必須符合城市長期的發展方向,而且這種長期規劃決不能是某一任領導的個人意志的體現,必須是經過科學論證、受公眾的廣泛評價,并最終確定的一個規劃。在城市綠化規劃中,應加強綠化規劃的計劃性,要長期與短期規劃相結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為,導致大量的財務、物力、人力資源的浪費。另外,長期規劃要根據短期規劃的成果和成效進行不斷的調整,長期規劃始終要符合社會總的發展需要,并且長期規劃要能夠引導人們更加重視城市綠化。但是也要注意計劃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獲得更好的綠化享受,而非為計劃而計劃,所以計劃在制定前一定要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數據收集,計劃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才能夠為綠化的長期發展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強化市林業和園林局在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

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各階段的規劃職能和參與度,確保園林建設各項指標在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得以落實。

2.建立科學的園林綠化評價機制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對城市植物生態適應性及生態功能性綜合評價,是園林綠化建設科學決策的依據。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城市綠化的客觀要求和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城市綠化評價指標應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景觀效果等方面,具體為:綠量指標綠化的總量;生態適應性耐旱性、耐鹽堿、耐瘡薄、耐旱性、耐陰性、耐水濕;生態效益殺菌能力、滯塵能力、降溫增濕作用和吸碳放氧能力;經濟效益,如地價;景觀效益。2)綠化功能的量化研究。在確定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分析。3)采用的技術和手段。因為園林綠化具有環境功能性、采用指標多樣性和寬泛性,所以園林綠化的評價需要采用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主要有遙感技術。利用遙感技術建立城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掌從而握城市綠化指標體系,并進行統計,對采集的數字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達到建立科學的園林綠化評價機制的目的。

結 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園林綠化規劃設計需要符合特定的環境條件并且應正確把握好藝術美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生態保護延續了藝術美也支撐著生態保護。在實踐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有選擇地吸收古典園林、西方園林的藝術精華從事新的創造應注重綜合利用城市學、環境保護學、城市生態學、環境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來指導園林規劃設計應在滿足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的前提下營造景觀去營造賞心悅目的園林藝術美。

參考文獻:

[1]、尹珊 等建筑設計中景觀的利用對策探析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

篇(4)

[關鍵詞]水工建筑 和諧美 應用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6-0297-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諧”儼然已經成為人們關注和追求的焦點之一。作為永恒的主題,每個人對于美的理解不同,而和諧本身就是一種美,是一種相互融合的美。“和諧美”這一概念的提出,吸引了大量人員的注意,同時“和諧美”的理念已經被全面滲透于各行各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力求實現“和諧美”,而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不但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美觀性,還發揮出了較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1.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應用的主要意義

在水利工程中,為了充分滿足不同的行業及部門對水資源的需求,相關人員會設立相應的建筑物來加強對水資源的調節和控制。而這些建筑物則被稱為水工建筑物。由此可見,水工建筑物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調節和控制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各種水利災害的發生,造福廣大人民。因此,一直以來,國家和地區都把水利工程建設的重點放置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性能方面,而忽視了其審美功能。

從遠古到現在,美一直是人們永恒的話題。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向往“美”、追求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較大地提高,他們對于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過去,人們只追求衣著或者容貌上的“美”,而現在,人們更要求生活環境要“美”。作為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物除了要發揮出其基本的效用以外,也要承擔“美化環境”的責任。水工建筑的設計要力求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一致,才能充分發揮建筑物的和諧美,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應用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有利于美化環境,為人們創造一個更為優越的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化解各種生活壓力。從本質上說,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體現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平共處”。總之,在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必須充分考“和諧美”這個方面,并將其應用于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中,促進和諧發展。

2.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很多水工建筑的設計都已充分體現出“和諧美”的精神本質。例如,四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百年來,該工程為緩解周圍地區的干旱,防止各種水患災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設計與其周圍的環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既發揮了其水利工程的本質功效,又實現了旅游創匯,有利于促進當地的和諧發展。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和體現進行深入地探討.

2.1 水工建筑自身和諧美

所謂水工建筑自身的和諧美,就是指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合理設計建筑物的形狀、選擇合理的施工材料、使用和諧的色彩等來充分實現建筑物的美觀,使其與周圍的環境不會產生沖突。首先,從形狀及形體方面來說,水工建筑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各個“組建”的比例關系,以此為基礎來設定相應部件的長短、大小等,確保建筑的形體“和諧”、“平衡”。其次,從建筑物的顏色搭配方面來說,設計人員要從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切勿使用過于突兀的色彩或顏色,讓人們產生一種不自然的感覺。總之,建筑物的內部構造必須合理,高低位置協調,各個部件比例和諧。另外,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水工建筑項目都是由很多不同的水工建筑物組成的。為了充分體現和諧美,設計人員要將這項所有的建筑物看做一個整體,保持色彩、形體等方面的一致,確保“整體的和諧與美觀。

2.2 水工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美

水工建筑物的建設是在一定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人類的“加工與改造”而形成的。為了充分體現水工建筑的和諧美,水工建筑的設計必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合理的建筑物應該做到與自然環境交融在一起,完全看不出其人為塑造的痕跡來,或者說人為塑造的建筑物已經“宛如天成”。當然,要做到這一地是比較困難的。筆者認為,要實現這種和諧美,要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設計人員必須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充分考察施工地點周圍的自然環境,盡量在不破壞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工程施工。也就是說,設計人員要因地制宜,盡量維護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其次,設計人員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技術,在方案設計的、過程中進行各種模擬實驗,合理組織,力求達到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水工設計的過程中要多融合一些“現代美”的元素,創造和諧的現代景觀,體現出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等。

2.3 水工建筑與人文環境的和諧

眾所周知,環境主要要兩大部分構成: 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要實現水工建筑設計的和諧美,除了要保持水工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融合,還要實現水工建筑與人文環境的融合。所謂人文環境,就是指當地長期以來形成的、體現當地風土人情的一些人文景觀,這些人文景觀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進行水工建筑設計時,工作人員要深入工程地點,考察當地的人文景觀,并分析這些人文景觀的風格及特點等,并將其與未來的水利工程項目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和諧美”。同時,工作人員還要考察當地的風土民情,從當地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設計出符合當地人民群眾審美的建筑物。

3.總束語

眾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業,為人們群眾的生產、生活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還避免了很多水旱災害的發生,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但新形勢下,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我們必須認識到水利建筑除了要發揮其灌溉、蓄水、防洪、發電等作用以外,還要體現“和諧美”。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內部結構一定要合理,外形要美觀大方,色彩搭配要和諧。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要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保持一致,充分體現當地的生態環境特色,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除此之外,作為一種人文建筑物,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設計更要與周圍的其他人文建筑物或者景觀保持一致,從而塑造和諧一致的景觀。總之,在未來的水利工程建筑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將和諧美納入考慮范圍,使所建設的水利工程既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又美觀得體,力求建筑物處處體現“和諧美”。當然,除了水利工程建設以外,其他的建筑工程建設過程中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這也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 金向紅.針對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4(9).

[2] 李燕,陳旭彤,毛建生,張苗.建筑藝術之和諧美――和諧美在水工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7).

篇(5)

論文關鍵詞:柱式人像柱

論文摘要:原始社會至今,作為建筑承重構件的柱式在滿足結構需要的同時從人體形態出發歷經了種種演變,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衛等逐漸向視覺上的審美轉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發展的歷史淵源及隱藏在其背后的人類學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談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臘。在古希臘的建筑精神里,人體結構始終貫穿于建筑設計的理念之中。希臘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為本,尊重人、贊美人,柱式在人文主義文化影響下發展和定型,并被賦予了人的形體。把人體藝術同建筑藝術融合為一體是希臘建筑師的偉大創造之一,這一時期頗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別出心裁,體現了古希臘建筑師對人體藝術的崇拜和絕妙表現力。其中被稱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將建筑承重構件雕刻以奮力托住重物姿勢的男子形象,承受著外檐的重量,并與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間過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來替代圓柱而支撐檐部的女像柱在這一時期的神廟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維特魯威認為,女像柱一詞來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婦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罰負重為奴;至于男像柱,維特魯威認為還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見,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懲罰或象征力量的方式“進入設計問題”的。除了人體形態的具象表現,模仿人體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在古人看來并不矛盾,因為他們認為,人體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決定的。源于此,古希臘的三種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嚴感,雕塑柱式顯得開朗、明快而富于生機,充溢著青春的美與入世的熱情。古希臘神廟建筑盛行的三種柱式(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也與人體相似,好似正確分配的肢體,其生命力令人嘆服。

事實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臘,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為一種建筑藝術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頭頂短柱支撐屋頂;相比之下,男像柱則顯得碩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則周匝樹以木樁為墻,每根木樁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張的女性形象。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護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審美的需要。中國漢代的房柱雖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櫨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雖然說作為柱廊或墻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樣具有統領全局的含義,但它也絕非簡單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裝飾。從人類歷史的角度考證,無論是柱子的純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裝飾概念似乎都出現較晚,而當時的人像柱可以說既具有力學的支撐功能,又兼備了保護房屋安全的巫術功能。這與我們今天將柱子上的雕刻視作多余的累贅,甚至會破壞其力學性能的看法大相徑庭;被雕鏤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沒有削弱柱子的力學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強了安全防護的整體功能,將“雕刻”與“柱”二者完美結合為一個互補實用的功能系統。而以上種種現象也令人不禁產生疑問,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時呢?

二、從人牲到圖像的轉化

人像柱與建筑有著明顯的互補關系,作為從屬于建筑的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強了建筑的局部功能,與之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滿的整體結構圖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人類學淵源,人對神的頂禮膜拜,對神廟建造的巨大熱情,始終是推動柱式語言發展的原動力之一。這種動力根植于人類心靈深處,并具有普遍性。

篇(6)

論文摘 要: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加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了空前的機遇,也把校園景觀設計推向新的。蓬勃發展的形勢必然要求校園景觀設計與之相適應,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最基本的挑戰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適應改革開放的社會和勞動市場,這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近幾年來,校園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建設的基礎除了建筑更主要的是校園景觀設計,景觀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藝術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對人類生理、心理影響有著積極意義。  

  

園林景觀強調的是對人的作用,作為校園園林景觀強調的當然是對師生的作用。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是人才的搖籃,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大學校園不僅應提供用與傳授知識的課堂,還必須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啟發智力的場所。根據當前多元素,綜合辦學模式,創造人文化、生態化的校園空間環境,滿足校園社會化,開放化的現實需要,以組團化,網絡化的建筑設計融入自然環境,并考慮校園的動態發展和未來需要,從而最終實現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此,探討適合高校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和社會發展的校園景觀設計,可以對高校校園規劃、發展進行指導,進而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環境,適宜的工作、學習、空間。鑒于這些設計要求,校園景觀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手法尤其重要。  

  

1場所精神的提練和情感文脈的注入  

人文主義的詞源于拉丁文來自古希臘的教育,教育與人文主義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觀設計中通過各種表現形式使這種思想在人們面前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就達到了以人為本的目的,而這一點在一般高校設計景點幾乎都貫穿了這種思想。  

(1)校園小廣場。在進入小廣場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裝點,顯得很嚴肅,寓意校園是一所神圣的知識殿堂,廣場中心國旗的偉岸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眾人面前。它時刻警醒大學生要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僅此,如果僅有一種莊嚴的氛圍似乎又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生的朝氣蓬勃。在旗桿下放上一盆對節白臘,一株植物四種不同枝葉,它更象征校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顏色絢麗的草花,形成花帶,簇擁著盆景,意味學生擁護著校園。  

(2)意境。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它雖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實在,它既不完全在于客觀,也不完全在于主觀,而存在于主客觀之間,即是主觀想象,也是客觀反映,即藝術作為意識形態是主客的統一。高校廣場噴泉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水底噴頭噴出各種圖案形成立體美,而所有的空間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達,在噴頭邊置燈,根據噴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應燈光,為校園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3)夜景照明。幾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燈火通明,那象征著生生不息。夜景照明應當與校園周圍環境結合,主要烘托校園氣氛,并始終為學生和所需要的景觀空間服務,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觀特色,突出校園人文活動特色。  

(4)道路設計。首先決定于校園綠地的規劃形式,盡量避免多條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則需在交接處形成一個小場,正是小廣場設在此處目的所在,為了方便師生出行,在出口處采用循環道,實行人車分流制,外環行車,內環行人,在小廣場中用草坪圍出一條條小徑,形成放射狀,為師生提供極大的方便。  

(5)亭樓。“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園林綠地中最常見的建筑,亭應設在靠圖書館旁邊,這個地方最適合晨讀,其寓意是學生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振興中華的未來。唯有用功讀書,奮發圖強,才能承擔所賦予的重任。  

(6)教學區小園。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當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園心雕塑是一名女學生手拿一本書,昂首挺胸展望未來,這尊雕塑明確反映學校對學生要求,用小飾品來反映主題,小中見大,看表面找實質。  

  

2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1)以植物造景為主。著力改善校園環境建設園林單位 有樹才有園,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園林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景觀要素,春華秋實,樹茂花艷,生命之類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過植物景觀來表現,綠色植物還能調節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體,使人產生滿足感,安逸感,活動感和舒適感。  

(2)建筑環境的植物種植。小廣場和大門處都設置草坪,使人進入校園都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生命活力,廣場上的草坪,用小黃楊做綠籬,把草坪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使整個廣場面的布置氣勢莊嚴。通過這種精神環境的塑造,展示校園美好的精神風貌,激發師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  

(3)道路植物的種植。在考慮到校園交通所需要的空間和綠化的需要,總體采用植物的有節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喬木,除滿足其交通和遮蔭功能外,更注重了與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協調,樟樹、石楠等冠大蔭濃的植物形成的林帶,并用桂花,棕櫚大葉黃楊作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題。加之樟樹與廣玉蘭、塔柏、小葉黃楊結合層次豐富。協調統一,韻律感強,簡潔明快,既滿足師生夏季遮蔭又照顧了師生的視覺美,達到功能與美觀的統一。  

(4)水景植物的種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種靜態的水體,根據原有的魚池和水溝改建而成,就地取材,并且根據原有曲折岸線做池岸改造為自然式的水岸曲線,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觀,周圍的水景植物與之協調,水旁的園林植物其姿態、色彩和倒影等,強化了水體的美感。湖邊垂柳之間草坪相連,湖里倒影漣漣。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虛幻虛實結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種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著力渲傳理性與浪漫交織的藝術效果。園林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創造和保存人類居住環境和廣泛的國土之上自然風景的美,同時園林理應給日漸疏遠田園風光的都市人提供美麗而寧靜的風景,以滿足他們親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緊張而成天忙碌的勞動生活。構成園林空間的景觀除山石、水體、動物、植物以及園林建筑等到五大要素外,還有大量的小品性設施,從而滿足師生的休息娛樂,采用情景交融,用園林小品在所處環境中表達一個主旨,通過設計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園林景觀設計多方面講究藝術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矯作,作為一個育人的場所它的主觀要表達的思想必須是切合學校自身意義和辦學目的等用來表達這種藝術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園林綠化的建筑設施  

(1)住宿區建筑園林綠化。住宅區顯得幽靜、素雅,也體現了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離老師宿舍外圍用高大的水杉,樟樹栽種成林帶,擺上圓凳、圓桌,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在此休閑有愜意和深幽之感。學生宿舍成排成列,考慮到空間的問題,在每棟摟之前設花壇,栽種觀賞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時使空間顯得寬闊不產生擁擠感。  

(2)公共建筑設施的綠化。校園共公建筑的綠化首先是共公綠地的選擇,增加必要的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校園園林藝術水平,使能適應改革開放與師生的需要。針對校園就是能適應廣大師生的需要,位置適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慮學校的發展方向,節約用地,為滿足廣大教職工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一個娛樂休閑的地方就在教職工住宅群最前沿設一個小廣場,留出一定的空間,足夠為他們進行各種集體活動周圍,仍用樟樹用作遮蔭。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觀設計。在園林綠化中,常用各種草本花卉創造形形的群體裝飾圖案。多布置校內道路廣場,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蔭道等處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對活躍環境氣氛。啟迪人們的思想都有重要意義。  

(4)花壇設計。花壇布置的形式要和環境求得統一,花壇在園林中不論是作主景還是作配景,都應與周圍的環境求得協調。布置在廣場的花壇其面積要與廣場成一定比例,平面輪廓也要和廣場的外形統一協調,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礙人流交通和行車拐彎的需要。  

(5)花境設計。花境以多年生花卉為主組成的帶狀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種植,以表現花卉群體的自然景觀,花境,表現的主題是觀賞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觀賞植物自然組合的群落美,所以構圖不是為了幾何平面圖案的美聯社,而是為取得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觀之美。校園花境設計多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兩旁種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組成花境,形成流線形的帶狀。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園植物是高校景觀的主體,然而植物又有其獨特的生態規律,在不同的地條件下,利用植物個體與群落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將出現絢麗的景觀效果和展示序列。  

(7)葉色 。高校小廣場兩旁如種紅葉李、樟樹、月季。讓紅葉李在月季與樟樹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春夏為淺綠,秋為深綠,落葉之前葉自身葉綠素被破壞而呈紅色,從而可欣賞到不季節的景色。  

(8)層次。植物分層配制不僅影響高校園林景觀空間感,而且是校園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葉色的綠色度與花色,用不同高度的喬灌木層配制。可形成豐富的層次,特別是不同花色的喬灌木分層配植,更是園林中常用的一種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使得植物產生了型貌和色彩的變化,如:話的開謝、葉的層落,植物色彩豐富,交替出現優美的季相。在校園的春季有開紅和黃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壇,開粉紅和白色的櫻花,嫩綠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廣玉蘭、紅色的一串紅;秋季以色葉木為主。冬季有翠綠的雪松等使整個校園豐富而不雜亂。春天的迎春花,紅花艷麗。其背景樹上層是白色的櫻花。夏季當其落花之時背景樹又出現一片紅葉李,帶紅葉李落葉,其背后又是一片蒼翠的雪松。  

  

4 結語  

總之,無論各大高校的景觀設計如何發展與創新,保護生態環境和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壞境己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目標。相信,隨著高校景觀園林理念的轉變、大學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校景觀環境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會日趨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小青.我國大學校園特色景觀營造方法研究[d].福建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李文.園林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科技,2003.  

[3]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5] 祭彥加等.校園綠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4.  

[6] 劉管平.建筑小品實錄1.2.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1987.  

篇(7)

——題記

“城雕顯現出一種在當代城市文化中獲得其存在意義上的態勢,傳統慣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漸被重組或消解,當代中國城雕已初步顯現出現代城市文化歸屬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藝術無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對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無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會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給人類生存的物質和精神空間,對于城市雕塑來說,它的客觀屬性更多地被賦予精神內涵的品質,很多大型紀念性城市雕塑給予人們的并不比紀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圍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間中(如文化廣場、城市廣場等),建筑與雕塑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更顯出一種互補關系:建筑為雕塑確定一個場所,而雕塑的精神則充盈了建筑圍合的空間,各自為對方提供文化上的詮釋。比起建筑來,雕塑的另一個特性是可移動性,室內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為城市雕塑,其個體文化性隨之轉化為社會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須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輻射面常常會涉及周圍的建筑,某些建筑因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讓,在互補的同時互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為藝術形態的審美功能,雕塑通常因僅具有審美功能而歸屬于美術學科。當建筑空間結構的形態注重以形式美感來折射建筑的文化內涵時,建筑與雕塑就相差無幾了。②由此可見,建筑更多地受到環境空間和心理行為的影響,而城市雕塑則更多的是影響環境空間和心理行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須與城市、建筑和空間構成以及與文化形態緊密相連。建筑與雕塑藝術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觀基礎上的再創作,所以,更應重視建筑與雕塑之間的互融性,彼此構成具有綜合的視覺效果和歷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對雕塑藝術語言的準確把握,對設計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環境二者空間形象的直覺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處地把握到一個切入點,這對環境中的雕塑主題設計成功與否是個關鍵。“城市雕塑的創作設計必須從空間環境出發,它不僅是為人們營造一道視覺藝術的風景線,一個適宜的活動空間,同時還必須作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組成部分,達到協調與統一。”③也就是說環境空間的結構性質,具備魅力的環境雕塑作品,不能脫離環境因素,必須使每一個進入所在環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圍之中,感受到藝術氣息和整體環境的內在聯系所帶來的視覺美感,陶冶公眾美的情操,培養和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質。司徒兆光在創作《郭沫若》時,把銅像設計在30厘米的磨光貼面紅色花崗巖石板上,遠看仿佛擺在草地上。這也是考慮到故居的庭院環境,不宜置于高臺上,考慮的是雕塑與觀者之間的情感關系。這種潛在于客觀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直接決定著一個地區城市街道的風貌。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環境雕塑與建筑、綠化共同創造出反映人們良好生活質量的生活環境,環境的藝術語言是朦朧、概括、象征性的。許正龍認為城市雕塑藝術對空間環境中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創作中他總是強調雕塑設計的隱喻性、象征性和個性化的特點,以期讓人深思作品,反復琢磨,而非就事論事地表現某種單一的具體內容,以此增加環境與雕塑的可讀性內容,通過材質美、手工美、肌理美、環境美的創造共同傳達個體的、連續性的、有意味的設計意識。雕塑的藝術語言,可以是鮮明的、具體的。因此它能賦予環境以鮮明確切的思想性,用形象來突顯環境的主題,這種顯現不是簡單膚淺的說明,而是要通過藝術家加以升華,創造并賦予藝術感染力。王克慶談到創作《和平少女》在選擇適合的環境時提到:作為城市室外雕塑,需緊密配合環境進行創作,不僅研究選點和作品的形體及姿態,還研究了日本長崎和平公園的光線節奏及人流視覺效果等方面的課題。為了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我們在室內進行泥塑創作時,燈光照明盡量按照和平公園的環境的光線進行設計。安裝之前我們要用小樣探索光線的效果,最后才確定雕塑安裝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環境藝術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立性,其完整的藝術性更容易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緩解現代城市的躁動不安,進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彌補建筑師在建筑作品的藝術創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術的約束。城市環境由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工環境構成,在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城市越來越重視人工環境的建設和開發,環境建設與開發的優劣,其藝術性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城市雕塑則是評價指標的一個部分,雕塑與建筑同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夠弱化現代材料的冷漠感,從純藝術中提升出來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環境藝術中,成為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環境空間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環境的制約。正所謂“環境制約雕塑,雕塑充實環境。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雕塑起著凝縮維系空間的作用,并作為人與環境交流的媒體”。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質、形體以及所表達語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與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藝術性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實地記錄了城市的這些特性,記錄了人類生態環境的演變和人工環境的興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空間環境對它的認可。城市雕塑與環境如此緊密地結合,也是雕塑與環境獨立個性的協調統一。雕塑的作用,從整體文化角度而言,是與其他社會行為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個體參與、社會承認的創作行為。因此,雕塑家的創作不應是對環境的強加,也不應是對歷史概念和歷史形式的重復。

城市雕塑與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我們應該在交流、實驗中求變,在探索和繼承中擴大視野,適應變化,使環境因雕塑而得到一個理想的定位。

注釋:

①張堅.中國當代城市雕塑文化屬性的理論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環境——論城市雕塑的整體和諧.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鄒廣天,李大為.當代中國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慶.參加和平紀念像的創作體會.美術研究,1985(4):55.

⑤許正龍.走出雕塑的誤區——有感于當前雕塑的現狀.美苑,1996(4):64.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雕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aaa片一区二区99|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25p|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免费的美女色视频网站|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很躁| 欧美大黑bbb|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肉丝袜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三年高清视频大全|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拍拍拍无挡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