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理論研究論文

會計理論研究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20 12:00: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理論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理論研究論文

篇(1)

關鍵詞:質量成本;會計;計量

質量成本設置的目的是為了用于質量的成本優化,使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包括外部故障成本與內部故障成本的總和最小,使質量成本各要素之間保持合理的最佳結構。美國質量專家克勞士比認為,質量本身不存在問題,只有產品的設計、材料、人工和制造的問題才會導致質量的低劣。克勞士比提出質量成本由兩部分組成: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預防成本與鑒定成本都屬于符合成本,因為它們適用于確保產品和服務符合顧客的期望。內外故障與外部故障是非符合成本,它們是由于產品或服務被拒絕而產生的成本和機會成本。質量成本是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的總和。統的質量成本概念及構成已為我國廣大企業接受并應用。傳統的質量成本概念有明顯的局限性,它只考慮質量不足所帶來的成本,但除了質量不足,質量過剩也是一種損失,這種損失也應該是一種質量成本。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質量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強,產品質量的高低是企業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之一,提高產品質量是保證企業占有市場,從而能夠持續經營的重要手段,一個企業想做大做強,在增強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水平是重要的輔助手段。

1質量成本理論透視——不足或過剩

質量成本是一種為了保證和提高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由于產品質量未達到既定標準而造成的一切損失的總和。它不是一種職能成本,但是通過質量成本分析,可以找出質量成本的最適宜點,從而為企業挖掘潛力,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依據。正常情況下制造合格產品的費用不屬于質量成本構成,它屬于生產成本。質量成本是一種變動的成本,它隨著質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質量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它不拘泥于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也可以用于分析和預測可能或應當發生的經濟活動。質量成本方法向管理層提供了一個管理工具。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規定,質量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而運行質量成本中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運行質量成本是指質量體系運行后,為了達到和保持所規定的質量水平所支付的費用。質量成本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運行質量成本。①預防成本是用于預防不合格品等故障所發生的費用,當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預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為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努力和資金等的投入。②鑒定成本是用于評定產品是否滿足合同雙方確定的質量水平所發生的費用。③內部故障成本用于產品交付前因不滿足合同雙方確定的質量水平所發生的費用。④外部故障成本是用于產品交付后因不滿足合同雙方確定的質量水平導致索賠、修理、更換等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信譽損失同屬外部故障成本但一般無法用金錢來度量。同內部故障成本一樣,當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時,外部故障成本會降低。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是在合同環境條件下企業根據顧客提出的要求,向其提供客觀證據,保證所支付的費用。

2質量成本會計的歸宿

企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努力降低企業綜合質量成本。首先,企業應明確客戶的質量需求水平。其次,樹立企業員工的質量成本意識。開展質量成本管理離不開廣大員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可以通過開辦質量成本專題講座,向員工講清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目的、意義和要求,提高他們對質量成本理論的基本認識,使員工相信并愿意長期為之努力。第三,將質量成本管理納入經濟責任管理范圍。對于發生的質量事故要追究原因和責任,運用經濟手段增強員工質量成本意識,保證合理服務質量水平。對質量成本責任進行考核必須確定質量成本考核指標。確定考核指標的依據有質量成本計劃,質量成本結果,質量成本責任歸集明細表。按責任部門分類,確定責任部門考核指標:按責任分部分項分類,確定考核指標:按量值分類,確定發生額和相關指標的考核指標。根據這些指標,實施質量成本考核,并將考核結果進行反饋和處理。堅持質量成本效益與趨勢分析,為質量成本會計決策提供依據。通過分析質量成本與有關指標的關系,從一個側面大體反映質量經營的狀況及其對質量經濟效益的影響,借以說明企業進行質量成本核算和管理、開發質量成本的重要性。通過一些基數與質量成本對比,從不同角度說明經營情況。質量成本實踐中通常利用的基數有:工時基數、成本基數、銷售基數和單位基數。通過對這些基數進行期初預測數與實際執行數的對比分析,反映質量成本趨勢,更好地體現質量成本的分析結果。提出改進質量成本管理的建議。針對公司質量缺陷、質量成本管理和質量體系薄弱環節以及公司質量成本構成合理化建議。為更好的體現企業的質量控制情況,應編制質量報告表,以有利于企業進行整體戰略布局與調整。

3質量成本的計量

篇(2)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專科教育財經類學生的畢業論文。版權所有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在理論上,對新的發明和創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通過嚴密邏輯推導,求得規律性認識,豐富原有理論體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篇(3)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

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希—貝克奧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

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篇(4)

一、個人生平簡介

索特出生于1927年,他的求學經歷甚具傳奇色彩。在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哲學的時候,僅受過2年的中學教育,哈欽斯計劃(the Hutchins Plan)使索特得以順利進入大學。然而,在經歷了軍隊的服役和一年的內科學業之后,他輟學了,并開始對橋牌錦標賽、數學、英語和邏輯領域等感興趣,但在后來一個突然的改變促使索特返回學校繼續學業,從而為會計學術界增添了一個著名的學者和改革家。

索特于1953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取得哲學學士學位,隨后繼續在該校深造,分別于1955年和1963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和會計學博士學位。1956年,取得碩士學位之后,索特開始在母校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擔任講師一職,并于1959年成為助理教授,1963年成為副教授,1966年~1974年間擔任教授。1970年,索特被聘為堪薩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ansas)亞瑟?揚(Arthur Young)會計學教授。自1974年開始,索特先后被授予法學教授(1974)、文森特?C? 羅斯(Vincent C. Ross)會計學教授(1979)、歐林西(Olincy)法學和會計學教授(1988-1989)、名譽退休文森特?C?羅斯(Vincent C. Ross)會計學教授(2003)、名譽退休教授(2003)等榮譽。

可以說,索特得以成為會計領域的一位重要理論家和創新家,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早期所受到的非傳統的教育開端,這樣的教育開端使得索特不會墨守成規,在作學術研究的時候往往獨辟蹊徑,進行有價值的探索和創新。和當時會計理論界的流行觀點不同,索特認為會計數字不是“硬”數字,沒有揭示“真正的”、“內在的”或“公允的”價值。有鑒于此,索特提出了“事項理論”,該理論以將一個單位的重要事項載入歷史的形式描述會計,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以及過程是否可能被重復或改變。像所有的歷史一樣,事項理論的目的是理解過去以計劃未來,索特40年研究和教學的主題就是怎樣能夠更好地取得這個計劃。

1990年,索特在加入紐約大學法學院后,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會計和法律、法律問題中的會計信息高級分析和銀行法。他關注會計數據在法律問題上的應用及其局限,例如契約、損害賠償和估價方面的會計問題。他在紐約大學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法務會計》和《會計信息的高級分析》。

盡管索特被稱為是“攻擊傳統觀念的人”,但美國會計學會(AAA)仍于1979年授予其美國杰出會計教育獎(Outstanding Accounting Educator Award)。美國著名的《財富》(Fortune)雜志也將其譽為8個最有天賦的商學院教授之一。此外,索特還曾獲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優秀教師獎(Great Teacher Award)。

二、理論與實務主要貢獻

索特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在會計理論、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分析和法務會計等方面均有涉獵,其博士學位論文為《會計的界限――選擇的會計規則》。

1964年~1966年間,受美國會計學會(AAA)委托,索特作為“基本會計理論報告委員會”(Committee to Prepare 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的委員之一,參與了《論基本會計理論》(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簡稱ASOBAT)一書的編寫工作,當時其余編寫組的成員均贊同基于使用者的需求而建立會計理論,但索特表示反對,并向傳統會計理論的價值觀發起挑戰,提出了事項會計思想的基本構想,并由此開始了其事項會計理論奠基者和倡導者的學術生涯。1969年,索特的著名論文“基本會計理論的‘事項法’”(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發表于《會計評論》(the Accounting Review)第1期。這篇論文被認為是事項會計理論的開山之作,在該文中,索特首次系統論述了事項會計理論的基本觀點,介紹了與傳統會計理論“價值法”相對立的“事項法”,正式提出了“事項會計”的思想。

繼1969年索特的著名以后,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會計界的部分學者對事項會計理論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奧雷斯?約翰遜(Orace Johnson)、A. Z. 利波曼(Arthur Z. Lieberman)、安德魯? B?威斯登(Andrew B. Whinston)、C. S. 克蘭托尼(Claude S. Colantoni)、R. P. 瑪涅斯(Rene P. Manes)、威廉?D?赫斯曼(William D. Haseman)、伊扎克?伯恩巴賽(Izak Benbasat )、阿伯特? S?德克斯特(Albert S. Dexter)、納什? A?凱德琳(Nils A. Kandelin)、湯姆遜?W?林(Thomas W. Lin)以及J.C. 維斯特蘭(J.C. Westland)等會計學者分別在事項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于事項會計思想的信息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促進了事項會計理論的發展和傳播,并逐漸形成了事項會計理論體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會計界對事項會計的研究出現沉寂。面對事項會計理論研究低迷的情勢,索特和M. J. 英格勃曼(M. J. Ingberman)以及H. M. 馬克西門(H. M. Maximon)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財務會計:一個事項和現金流方法》(Financial Accounting: An Events and Cash Flow Approach)一書。該書是事項會計理論的第一部論著,以教材的形式呈現,從事項法的角度闡釋財務會計,較為深刻地闡述了與事項會計相關的理論。

索特的論著雖然不過20本左右,但影響頗大,除前述外,其它主要論著作還有:《財務報告的目標》(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2004);《資產確認和經濟特性:相關成本》(Asset Recognition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e Relevant Costing,2004);《Mixmax公司》(The Mixmax Company,1990);《有關財務報表》(Relevant Financial Statements,1978);《會計的界限》(The Boundaries of the Accounting Universe,1978);《財務報表的目標》(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1974);等。

索特在《會計評論》(the Accounting Review)、《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商業雜志》(Journal of Business)和《財務分析師雜志》(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等期刊上發表20多篇專業論文,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會計理論回顧”(Review of Accounting Theory,1983);“資產確認和經濟特性:相關成本方法”(Asset Recognition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e Relevant Costing Approach,1962);“報告收益和存貨變更”(Reported Income and Inventory Change,1959);“反映在會計決策中的公司特性:一些初步發現”(Corporate Personality as Reflected in Accounting Decisions: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1964);“直接、相關或是吸收成本”(Direct, Relevant or Absorption Costing,1963),“廢棄物的會計處理:一個建議”(Accounting for Obsolescence-A Proposal,1959);“經營提供的資金”(Notes on Funds Provided by Operations,1959);“財務報表目標報告的的機遇與挑戰”(Opportun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port on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1974);“投資者會計理論回顧”(Review of A Theory of Accounting to Investors,1963);“會計理論收益法回顧:”(Review of An Income Approach to Accounting Theory: Readings and Questions,1964);等。

三、主要論著簡析

1969年,索特在《會計評論》第1期發表了著名論文“基本會計理論的‘事項法’”,提出了“事項會計”的思想。索特所倡導的事項會計理論認為,由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多種多樣,傳統會計方法下生成的通用會計信息不可能適合所有使用者的需要,為此,會計應提供與決策相關的經濟事項的原始數據信息,而將事項信息轉化為適合各使用者所用決策模型的信息的工作則應留給使用者自己去做,由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原始事項信息和作進一步的加工,會計人員的職責僅是提供多維度的、非綜合的相關經濟事項的原始數據。事項會計的特點是強調事項本身,按照事項會計學派的解釋,事項指的是可能對使用者造成經濟影響的所有事件、現象和交易,包括企業與其顧客、供應商等外部主體之間的交易和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 事項具有可為人們直接觀察的多重屬性,會計需要反映所有這些屬性,而不能僅將反映的范圍局限于事項的價值量。

索特所提出的事項會計理論是對傳統會計理論的極大挑戰。在該文中,索特還對事項會計可能會對傳統會計報表產生的影響及事項法理論與《論基本會計理論》(ASOBAT)的關系進行了討論。該文共包括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對價值法與事項法這兩個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在批判傳統會計理論價值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事項會計理論,認為會計的目的是提供決策有用的經濟事項信息,其提供的應是可讓信息使用者輸入決策模型的相關經濟事項的原始信息,而不是直接為決策模型提供輸入值。第二部分,討論了事項法的可能結果。主要是試圖在現行會計框架下運用事項法觀點對會計報表進行闡釋以及探討事項法會計理論與《論基本會計理論》(ASOBAT)的關系,并預測了可能與事項法相適應的財務報告的類型,但認為當時談論事項法的長期影響還為時尚早。第三部分,是結論。作者希望,其所提出的對會計理論新定向的粗淺看法能夠促進進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5個可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領域:(1)在解釋廠商的未來價值方面,事項的預測是否比諸如收益這樣的集計數據更為有效;(2)調查研究現行會計報告格式并發現這些格式的作用;(3)開發可用來更精確解釋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時滯的模型;(4)調查研究當前會計人員使用的集計方法所帶來的信息損失;(5)基于事項法構建會計報告形式。索特形成于1969年的對傳統會計價值法的批判思想,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深具意義。雖然在當時限于技術經濟條件,以事項為核心進行會計系統設計在實踐中顯得沒有什么效用,然而隨著商用數據處理系統的迅速普及,電子信息技術革命使事項會計學派的理想可望成為現實,索特的事項會計思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會計理論研究領域,索特也因之被確認為事項會計學派的創始人和奠基者。

1990年,索特和M. J. 英格勃曼以及H. M. 馬克西門合作出版了《財務會計:一個事項和現金流方法》(Financial Accounting: An Events and Cash Flow Approach)一書。該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會計模型,包括七章和兩個附錄,分別是:導論:會計的本質和目標;現金流及現金等價物:現值和未來價值;會計類型:資產和權益;會計數字;美國Grabule公司的第一天:債務、信用和資產負債表;美國Grabule公司的第二天:收益表;交易分析:會計的事項法;美國Grabule公司的前兩天:現金流量表;確認和量化、記錄和報告會計事項。第二部分是關于經營事項,包括四章和一個附錄,分別是:收入和經營費用;計算無法收回的調整項;存貨的消耗:銷貨成本;長期資產的攤銷;所得稅;第三部分是關于財務事項,包括三章,分別是:長期債務:借款;長期債務:債券;所有權財務事項;第四部分是關于投資事項,包括二章,分別是:長期資產投資會計和對其他公司投資會計。該書認為財務報表的目的是提供事項的歷史記錄,這些記錄對于估計企業的現金流是有用的,會計應對與會計主體相關的各種會計事項進行選擇、描述和溝通,以有助于預測未來現金流量。該書在對事項會計基本理論進行深入解說的同時,研究其實際應用問題,是事項會計理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遺憾的是,由于該書采用教材形式,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用事項法改造傳統財務會計,并不是一本研究性的事項會計理論專著。

事項會計理論的研究至今仍未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其實施則面臨著諸多問題,諸如:應當如何解決既可以度量所有重要事項的各種屬性又不至于加重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負擔?如何衡量哪些事項是“重要的”?如何計量事項的所有屬性?令人扼腕的是,不僅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方對事項會計理論的研究出現停滯的現象,即便是索特本人,在研究和倡導事項會計理論多年之后,對其研究興趣似乎也激情不再,特別是其在加入紐約大學法學院后,他的研究領域開始轉向與法律相關的會計問題,故近年來已經很少看到索特對其所提出的事項會計理論通過著書立說以發揚光大。

篇(5)

勿庸質疑,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已成為當代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的兩種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兩種研究的支持者們互不相讓,曾掀起一場理論大“論戰”:規范會計研究者們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只注重對細枝末節問題的糾纏不休,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既定事實,因而對整個會計理論并無貢獻;實證會計研究者則抨擊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的不科學,認為規范會計研究忽視對已有會計理論的檢驗。結果,整個會計理論框架仍擺脫不了“空中樓閣”的尷尬〔1〕〔2〕!而這場論戰也恰恰反映了我國會計研究者對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存在著的普遍模糊認識。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會計學界已經開始平心靜氣地評價這兩種各具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3〕,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現狀,來客觀地評價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的會計研究有所啟發。

一、名稱考辨關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基本內容,馬克·圖恩曾作過一個簡明扼要而又比較全面的對比分析〔4〕,即:

實證是手段事實現實描述真或假精神的問題解釋分析

規范應該目的價值理想規定好或壞心靈的問題評價政策

我們可以看出,上述的區分涉及語言形態、研究領域、內容性質和作用特征等多個方面,如果具體到會計理論研究中來,多數會計學者首肯實證會計研究主要回答會計“是”什么,認為進行實證會計研究時應該超脫或排斥一切價值判斷,只考慮建立會計信息系統運行之中的會計處理程序之間關系的規律;而規范會計研究一般著重回答會計“應該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價值判斷,需要提出某些準則,作為進行會計處理的標準和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進一步詳細來講,規范會計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會計實務,從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會計實務,并作為日后指導會計實務的標準;(2)規范會計研究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會計慣例,而是試圖從邏輯性方面指明怎樣才算是良好的會計實務;(3)規范會計研究往往以演繹法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歸納法〔5〕,而恰恰從利用歸納法得到少數基本概念出發,然后演繹出會計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再從中推出與之相適應的會計程序與基本方法,用來指導會計實務。

而對于實證會計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國近年來還處于介紹和初步運用階段,所以對“實證會計研究”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定的模糊認識,因此有必要詳細分析。關于實證會計研究的“實證”一詞,我國會計學者在引入的過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絕大多數同志從“positive”和“positivism”(實證主義)詞根的相似性入手,從哲學角度探討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試圖從中概括出實證會計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對“實證”一詞最權威的解釋應該來自“實證會計學派”(或稱羅切斯特學派)。按照實證會計學派的代表——瓦茨和齊默爾曼的解釋,“‘實證’一詞來自于實證經濟學,之所以將其研究冠名‘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意圖是為了區別于業已存在的傳統的規范會計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實證”一詞到底應該如何解釋呢?筆者在查閱了大量相關的經濟學文獻(樊剛,1995;光,1997;張宇燕,1993)和典型的實證會計研究經典文獻(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或階段——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理論實證的目的是用來提供一個基本體系,對現實會計實務本身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論實證過程包括(1)三個基本要素——有關會計問題的基本假設、一套邏輯嚴密的系統化的推理機制和方法以及最終的理論結論;(2)提出理論假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進行邏輯推理和證明三個緊密聯系的步驟。經驗實證是指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進行經驗檢驗的過程。對于經驗實踐和理論結論相符合的部分,就應該當作正確的理論加以運用,直到被經驗證偽為止,而對于被經驗直接所證偽的理論結論,就必須逐漸修改原有的理論假設,再次進行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二、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之比較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分化——一個簡單的回顧。

會計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演變,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學科的影響。哲學家、科學家關于方法論的論述(如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都對會計研究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真正對會計學產生直接影響的無疑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演變和發展。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和變遷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直到本世紀初以前,經濟學方法論的討論,都主要是圍繞著抽象演繹法和歷史歸納法哪個更適合于經濟分析而展開〔7〕。在此影響下,會計理論研究亦是以這兩種方法為代表,如佩頓(WilliamPaton)、坎寧(Canning)、愛德華茲和玻爾(EdwardsandBell)、穆尼茨和斯普瑞斯(MoonitzsandSprouse)等都是演繹法的典型代表,而井尻雄士(YuijIjin)和利特爾頓(Littleton)等則極為推崇歸納法——一言以蔽之,該時期的會計理論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為主,十分注意會計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而忽視對既有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檢驗,我們將之總稱為規范會計理論研究。一般認為,本世紀60年代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中是規范會計研究占統治地位的時期。規范會計研究的形成,一掃19世紀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混亂、無目的的狀況,在其大力推動下,會計理論體系于19世紀末20世?統醴礁娉醪叫緯傘5詼?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的擴大化和廣義化,與此同時,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滿足于定性的演繹或者歸納推理,而是逐步轉向實證分析。在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財務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目前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學者更直接地從財務學中獲得或移植某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實質上財務學承擔了經濟學研究方法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影響的“載體”和“催化劑”的作用),一大批年輕的會計學者(以羅切斯特學派為主要代表)逐步豎起實證會計研究這面大旗,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給會計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震撼。(1)1968年,鮑爾和布朗的“會計收益數據的經驗性評價”一文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初露端倪;(2)70年代中期“羅切斯特學派”代表人物簡森(Jensen)的“關于會計研究現狀及會計管制的評論”一文可視為是向規范會計研究挑戰的宣言;(3)瓦茨(Watts)和齊默爾曼(Zimmerman)1978年“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導論”、1979年“實證會計研究的供需:一個借口市場”兩篇論文的發表及1986年《實證會計理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已逐漸與規范會計研究分庭抗禮。乃至1986年-1989年期間提呈給美國權威會計刊物《會計評論》(AccountingReview)的論文僅有一小部分可歸類為規范研究〔8〕。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優缺點

規范會計研究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對理論的論證具有重要作用,規范會計研究從假設或初始理論命題推導出下一層次的理論命題,并可對某一個理論命題作出演繹證明。這樣,在對理論進行實踐檢驗前,可預先對理論進行檢驗以使理論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這在會計基本理論和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2)規范會計研究可從理論命題推導出事實命題,也可用來解釋已知的會計理論或會計行為。(3)規范會計研究同時還對已有會計理論進行邏輯檢驗,以發現錯誤理論及現存理論的內部矛盾。但是,規范會計研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系統性缺陷。這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忽略了對作為演繹邏輯推理起點的假設或前題的判別和檢驗。(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忽視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僅將會計環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團簡化為一個總體來看待。(3)運用規范會計研究得到的結果往往由于缺乏經驗支持而僅代表了“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實證會計研究的作用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從評價規范會計研究所依據的前提入手,對規范理論賴以依存的前提的現實有效性進行檢驗,進而肯定或否定規范研究成果。(2)運用實證會計研究得到的實證理論不僅對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解釋,說明現存會計實務程序、方法在應用程序上存在差異的原因,而且還對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實務和那些雖已發生,但尚未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獲得系統性證據加以證實的現象和實務提供解釋。實證理論不是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而是告訴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能夠做些什么。可以說,實證會計研究使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從理想轉向現實。(3)實證會計研究十分重視對會計主體行為及其動機的研究,并大量引進了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企業理論,拓寬了會計理論的研究范圍。實證會計研究將市場條件下的企業視為各種“契約關系”的結合體,對各種利益集團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會計準則呈現出的態度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經驗分析,得出了許多規范會計研究所不能認識的有益結論。

實證會計研究的局限性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力圖使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的只具有概率或然性。(2)實證會計研究過分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經常由于忽略某些想當然是次要的因素,結果有時會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的系統性偏差。(3)實證會計研究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完全排除價值判斷也有不盡合理之處,因為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作為“經濟人”的會計研究者,在進行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個人偏好所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干擾。(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如對與具體某項會計準則相關的問題研究總是在會計準則公布之后若干年,確切地說總是等到有足夠的樣本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驗分析時才能得以實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Watts/Zimmerman在《實證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實證會計理論的作用只在于解釋和預測,而并沒有提及實證會計理論具有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

3、關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總的評價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規范會計研究在理論證明和構建會計理論時具有優勢;實證會計研究則具有獲得新知識、新理論的優勢作用。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在運用時應該相互依賴、互相滲透。規范會計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賴實證會計研究來進行經驗檢驗,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3)單純依靠規范會計研究或實證會計研究都有其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各自的系統缺陷。如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概率或然性質,規范會計研究大前提的來源及正確與否的問題。

(4)規范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認識本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不斷往復的過程,是漸進性和飛躍性,邏輯主義和非邏輯主義的統一。因此,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方法都是不科學的。

(5)實證會計研究往往適合于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若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而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本文以上的論述可以說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存在著相互結合的必要性,以下將兩者的結合簡稱為規范—實證會計研究。

三、試論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

1、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會計理論發展模式的啟迪〔9〕

會計理論體系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保持會計基本理論與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可用于指導會計理論研究,對會計理論研究起到規范的作用。同時,它一般經受得住某些“反常”的沖擊、詰難,具有一定的彈性,并通過對理論的局部調整或修改輔前提、假說,把反對轉化為支持,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上升時期。但是,任何會計理論總并非盡善盡美,總有其賴以存在的會計環境,一旦其在強大的“反常”面前一籌莫展并不能將其納入自己原有的理論框架之中時,就勢必將會被新的會計理論代替,這時就需重新調整會計理論的內涵及其基本結構。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顯著變動狀態,就強烈需求質變。但是,新的會計理論并非對舊的會計理論的完全拋棄,而是一種“揚棄”。新舊會計理論之間仍然存在著一種包含或對應關系,新理論是對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整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前進的上升運動,是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由此可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相對穩定顯著變動相對穩定…”這樣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這樣,在會計理論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相應的主要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應有區別:在會計理論體系相對穩定的階段,會計理論表現出對會計研究的指導作用并具備應付反常沖擊的彈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論和思路指導下,主要運用規范會計研究(收斂性思維)繼續進行研究,通過輔命題克服理論的困難,使理論作為規范較好地發揮作用。當會計理論發展進入顯著變動階段后,原有的會計理論如果繼續存在勢必會產生阻礙作用了,因而必須另辟蹊徑,從新的角度解決問題才能克服困難,因而主要采用實證會計研究(發散性思維),持批判的態度從會計實踐、現象的經驗分析中創造出新的會計理論。總而言之,只有在會計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著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會計理論的發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在會計理論發展的特定階段,采用某種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時使用另外一種研究方法。我們對會計理論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人為的,而事實上,會計理論體系中不同會計理論的各個發展階段又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所以科學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是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統一。如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SFAC)”便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共同配合、協作成功的范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會計理論研究也不例外,它也必須從問題著手進行研究。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問題可以直接來自于會計實踐,也可以來自過去會計實踐的產物——已有會計理論。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長期會計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已有會計理論,同時不斷從會計實踐中吸收“營養”,發現新問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絕不允許忽略會計實踐。但是,從實踐中得到的會計知識由于其歸納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然性,因而必須從會計理論高度運用規范會計研究進行演繹推理,以發現其有無邏輯矛盾,得出正確的認識然后上升為會計理論。所以會計理論研究的整個過程可歸納為“會計理論會計實踐新的會計理論…”這一不斷往復、逐漸完善的過程。相應的,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也可歸納為“規范實證規范…”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概括來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者根據已有的知識,對會計實踐和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并通過對假說的實踐檢驗、修正,逐漸使假說演變為新的會計理論。

2、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互補的可能性

如果詳細比較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大量會計文獻之后不難發現兩者在以下重大方面各具特色,也正是在這些重要方面,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需要互補:

(1)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少數幾個基本會計概念(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目標)出發,主要運用演繹法來推出一套用來指導會計處理的基本原則。而大凡實證會計研究,一般總是先根據大量的會計現象歸納出一個或多個命題,然后利用來源于會計信息市場的若干會計數據來進行經驗檢驗;或者對規范會計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證實或證偽。一言以蔽之,規范會計研究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一般到具體的認識,而實證會計研究則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具體到一般的認識。根據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我們對會計現象的認識是由一般到具體和由具體到一般的有機結合,因此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不應有所偏頗。

(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較高的會計理論層面上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內在邏輯一致性,如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往往會作為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而實證會計研究則往往是針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如存貨發出的計價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先進先出法,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后進先出法等。近年來,實證會計研究的趨向是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小、越來越細致,一些規范會計研究者借此攻擊實證會計研究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沒有貢獻。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茍同,實際上,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因為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會計現象的本質是什么(Whatitis),只有掌握了各種會計現象的本質,才能從邏輯高度上來進行探討會計應該是什么(Whatitshouldbe)的問題;規范會計研究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和終極目的,因為研究會計現象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探討會計是什么,而必須研究會計應該是什么。可以這么來講,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與會計目標系統的層次相關(實際上,Trueblood報告就曾指出,會計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會計目標層次越低,其研究的實證性就越強;會計目標的層次越高,越需要對之進行評價,因此其越具有規范性。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是對會計目標不同層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聯系、相互?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研究整體。

(3)規范會計研究的較高層次性決定了其必然涉及到價值判斷,而實證會計研究則由于側重于在較低會計目標層次上進行研究,則涉及到事實判斷。那么,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關系如何呢?兩者的關系如下所示〔10〕:自然事實存在人類經驗認知或判斷事實判斷主觀需求與客觀環境制約價值判斷(肯定或否定)由此可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具有相互關聯性的,因此規范會計研究不可能排除事實判斷,實證會計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摒棄價值判斷。此外,按照哲學觀點,“是什么”(事實判斷)先于“應該是什么”(價值判斷),所以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但是由于“是什么”總有些捉摸不準的味道(如會計基本假設來自于客觀會計環境,具有客觀性——“是什么”,而會計目標代表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觀需求即“應該是什么”,但是會計界卻并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兩者并重,這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所以需要對“應該是什么”進行某些規定,這樣規范會計研究同樣必不可少。

3、小結

(1)會計理論研究之中,“是”與“應該是”,或者“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往往交織在一起,并無明確的界限可以辨別或者有意識地去遵循。

(2)從邏輯上來講,事實的描述先于價值的形成,盡管在現實的會計研究之中,由于會計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的不可捉摸性,是什么總有點捉摸不準的特點。

(3)雖然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研究者個人先入為主的干擾,但是追求實證會計研究的“純潔性”,將人為的干擾降低到最小仍是一種會計研究者所應該具備的科學精神。

(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之間并無人為的鴻溝,作為實證會計研究精神的對事實解釋和預測最終必須過渡到規范會計研究的主旨——會計應該是什么上來,換句話來講,實證會計研究應該以規范會計研究的目的為歸宿。

(5)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由于兩者的互補性,絕對地將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對立起來的態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絕對抹殺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的做法也同樣不可取。

(6)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于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于會計實務,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與會計實務中的結果比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這并不能夠說明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孰優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規范會計研究的成果說到底是把會計實務界暫時認識不到的結果展示給會計界,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雖然不能改變既定的利益格局,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借此改變會計人員的認識格局,并可能最終因此影響他們的選擇。

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比較及應用

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區別大致有二:

(1)實證會計研究以有用事實為基準來檢驗假說,但“有用”并無一確定標準,對某一利益集團有用未必對另一利益集團也有用,因而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實質是以利益為導向并由此制約的社會需求為標準。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以社會需求確立的課題為出發點,這既是形成會計理論的最終歸宿,也是逆向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概而論之,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是思維模擬檢驗和社會實踐檢驗的統一,其中思維模擬檢驗大量運用了形象思維,直覺邏輯思維的方式將從會計實踐中抽象出的理性客體蒸發、升華為理想客體,使其既保持了本質特征,又保持了思維過程的邏輯性;社會實踐檢驗則是對假說概念予以具體化,使之具備可度量性,從而將理論性假說轉化為可實踐性假說。

(2)實證會計研究片面強調感性經驗對假說的檢驗,卻忽略了作為會計理論研究主體的研究者的能動認識能力以及其創造性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所以最終也未逃出對會計實踐進行描述和解釋的傳統思維的來源。規范—實證會計研究辯證地運用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及認識活動所應遵循的思維規律,因而具有明顯的綜合及辯證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認識階段調整認識方法和認識手段的內在調節機制。

眾所周知,我國會計準則是按規范(演繹)方法制定的,是準則制定者在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基礎上做出的主觀規定,它代表了規范會計實務的理想準則。但是,我國會計準則的實施環境是一個在經濟體制改革下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因而對準則的實際效用及預期目的之間關系的檢驗就變得尤其重要。準則制定者必須了解,現有準則的執行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是否強化、規范了企業的財務行為,是否增強了外部利益集團及企業內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重視程度,而要獲得以上各項認識,既不能依賴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判斷,又不能從原有理論中演繹推理而知,而必須展開廣泛的會計實踐,通過調查、征集意見,獲得有關會計準則實施后的反饋信息,才能不斷修改原有準則,使會計準則不斷地發展完善。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吸取了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優點,不僅彌補了傳統會計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缺陷,而且可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接觸會計實踐,按科學的程序,從會計實踐中獲得對會計準則更深刻的認識。

五、關于進行多樣化會計研究的建議

誠如本文上述,實證會計研究具有時間上的相對滯后性,并不能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就為準則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意見,因此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也并非盡善盡美。為了克服這個缺陷,筆者建議:

(1)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大量開展實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盡管這樣做并不一定能夠完全證實和證偽什么,但是卻可以力求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對會計實務和會計現象的本質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作出恰當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應該盡量學習美國和臺灣目前應用較好的實驗會計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過建立會計實驗室,模擬與所要研究的會計準則相似的會計環境,對搜集的專家或專業人士的意見進行分類、分析和概括,事前為會計準則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見。

(3)在會計研究之中大量運用數學方法、模型開展量化研究。也許有的同志認為鑒于我國目前證券市場還不太成熟,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大量存在,由此搜集到的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往往值得質疑,因而提倡在應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模型進行研究時應該謹慎,并對國外會計文獻中充斥著數學表示擔憂和不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同志混淆了會計研究中數學模型的兩種類型——理論模型和計量模型,前者是用數學符號對會計理論研究過程進行的表述,無須使用來自于會計信息市場的具體會計數據;而后者則必須帶入會計數據,并要設定某些參數。筆者此處主要提倡會計研究的理論模型,因為數學語言表達最為簡潔明了、無歧義,可以加強對會計理論問題的論證力度,邏輯嚴密并且更容易被證實或證偽,因而更符合科學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要求——一門學科只有在成功地使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馬克思)。此外,筆者也贊成利用恰當的計量模型進行會計研究(實際上,與國外的會計數據相比,我國的會計數據來源也許更加可靠),關鍵在于建立我國自己的大型數據庫,為日后利用計量模型進行大量的會計研究奠定條件。

注釋:(1)CharlesChristenson:“TheMethodologyofPositiveAccounting”,1983。

(2)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3〕葛家澍:“關于市場條件下會計理論與方法的若干基本觀點”,原載于《財會月刊》,1996.2-6。—01—No.1.2000LIAONINGFINANCIALCOLLEGEJOURNALVol.2,SumNo.7

〔4〕馬克·圖恩:《自決的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79,第279頁。

〔5〕Hendrikesen:《AccountingTheory》1995,5thed,Chapter2。

〔6〕劉峰:“實證會計的方法論基礎及批判”,《會計研究》,1997.7。

〔7〕樊剛:“思維方式的自我批判”,原載于《讀書》1988年第12期。

〔8〕HaimMozes:“AFrameworkFor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JoumalofAccountingLiteratureVol.11,1992.P.93-120。

〔9〕本部分主要參考了西方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玻普爾和拉卡托斯的觀點,如“范式理論”、“證偽主義”和“科學研究綱領理論”,是將上述理論應用于會計理論研究之中并結合會計理論研究的具體情況后得到的結論。

〔10〕陳秉漳:《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0.8第314頁。

主要參考文獻:〔1〕Wattsand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1986。

〔2〕陳岱孫:“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經濟科學》,1981年第三期。

〔3〕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4〕光:“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和分析方法”,1996年,原載于《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一書。

〔5〕[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黎明星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6〕關士續等編:《自然辨證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7〕周忠惠:《會計研究方法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

〔8〕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9〕Watts/zimmerman:“TowardsaPositiveAccountingTheoryofDeterminationofAccountingSandards”,TheAccountingReview(Jan),1978,P.112-134。

〔10〕Watts/Zimmerman:“TheDemandforandSupplyofAccountingTheory:TheMarketforExcuses”,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979,P273-305。

(11)Ball/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m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

〔12〕葛家澍:《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5/13。

〔13〕劉元亮等編著:《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

〔14〕Hung-ChaoYu:“IntroductiontoExperimentalEconomicsStudies”,參見俞洪紹先生1997年10月1日在廈門大學會計系的報告稿。

篇(6)

【關鍵詞】 司法會計鑒定; 基礎理論; 應用理論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司法會計鑒定①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從事該理論研究的學者較少,相關理論研究專著和系統研究的論文不多,沒有形成司法會計鑒定的基本理論框架。而現階段學界對于學科名稱的爭議較大,存在不同觀點,形成不同學派,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該學科的發展,制約了理論的研究,但是,司法會計鑒定實務的快速發展,急需理論指導的呼聲越來越高。研究并構建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結構就顯得很迫切。

一、國內學者關于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結構的觀點

(一)構建基本理論結構邏輯起點的觀點

黎仁華(2009)認為,研究法務會計的理論結構必須首先設計法務會計的目標,并以此作為邏輯起點。張蘇彤(2006)認為,西方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是以目標作為研究的起點,用于指導所有其他項目的研究,并作為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石,這種思路在法務會計當中仍然適用。萬宇洵、胡巍(2005)認為,以法務會計目標與環境的結合作為邏輯起點,將其置于整個理論體系的最高層次,由其決定和影響該理論結構的其他要素。李麗莉(2007)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應當以法務會計本質(即法務會計的本質屬性和它的職能)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并論述了以此作為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理由。

(二)構建基本理論結構的觀點

金(2004)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法務會計的理論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提出問題,即明確法務會計是什么。第二,問題的分解。分析法務會計的目標、法務會計假設、法務會計證據原則、法務會計的相關制度。第三,問題的檢驗。法務會計報告什么?信息質量?法務會計的結果,必須與法務會計的目標相對照。

李麗莉(2007)認為,法務會計理論體系框架應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基本理論至少應包括法務會計相關概念、目標、假設、法務會計的范圍以及報告等內容。法務會計的應用理論主要對法務會計法律責任以及法務會計工作規范進行研究。

黎仁華(2009)認為,在確立了行為目標的基礎上,依照法務會計的理論要素與結構框架的邏輯關系構建法務會計的理論結構,其結構框架由法務會計環境系統、法務會計決定系統、法務會計保證系統、法務會計運行系統所構成,并論述了該理論框架的邏輯關系。

劉仲文、謝玉爽(2009)認為,我國可以參考英美法務會計概念框架,根據國情建立中國法務會計概念框架。具體來說,可以借鑒其廣義法務會計概念,包括訴訟協助和會計調查兩部分。其內容包括:法務會計主體、服務對象、應用領域、常見業務分類、常用方法和技術工具、法務會計報告六部分。

蓋地(2001)認為,法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應當包括法務會計的含義、概念、目標、程序和原則、方法、范圍以及法務會計報告幾個部分。

王保平、陳紅英(2001)認為,法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結構應當包括法務會計的職業特性、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

趙曉麗(2004)認為,司法會計鑒定的理論結構,從司法會計鑒定的涵義、司法會計鑒定的模式、司法會計鑒定的主體、司法會計鑒定的依據標準和證據、司法會計鑒定的基本程序和報告等方面構建。

(三)對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結構研究的評價

從上述學者們的觀點可以看出,多數人在研究基本理論結構邏輯起點和結構內容上,參照會計理論結構的模式來進行設計,尚未真正體現司法會計鑒定的本質特征及其邏輯關系。

有學者認為要將“基本理論結構”的構建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由此提出,第一,明確司法會計鑒定的內涵;第二,提出“目標”、“假設”、“證據原則”、“相關制度”;第三,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檢驗――“關于報告和信息質量”。這樣建立的理論結構有實踐基礎,且能指導實際工作。有學者將理論體系框架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筆者比較認同以上觀點。因為理論來源于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發現能全面、系統地反映司法會計鑒定本質和規律性的基礎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基礎理論,并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建立應用理論,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并指導實踐。

也有學者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提出“理論結構的邏輯框架”,并且將“目標”作為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但沒有論述為什么要以“目標”作為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也沒有具體探討基本理論框架的內容。還有學者認為基本理論框架的內容包括:概念、目標、程序和原則、方法、范圍以及報告;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職業特性、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以上觀點考慮了構成理論框架各要素的邏輯結構,有其合理性,但未對理論框架的內容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僅僅是在面上探討,沒有形成理論體系。

由此可知,學者們對于基本理論框架如何搭建,目前也沒有形成較一致的觀點。

二、國外法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現狀

(一)以法務會計應用理論的研究為主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外對法務會計的研究是隨著會計人員作為專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這一現象的大量發生而產生的。科納斯?W?羅賓遜(KennethW.Robinson)(1952)總結了注冊會計師在訴訟支持中有兩個作用:一是在檢查證人時就與會計技巧相關的問題向出庭辯護律師提供建議;二是為法庭或陪審團澄清會計上的爭議。②馬克斯?路易(Max Lourie)(1953)提出了“法務會計”的概念,分析了法務會計的討論范圍、領域,法務會計人員在審判前的準備、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的相關證據等等。弗朗西斯?C?迪克曼和羅納德?普萊斯(Francis C Dykeman,Ronard Press)(1982)出版了《法務會計:作為專家證人的會計師》。該書從訴訟過程中提供專家證人服務的會計師的視角概括了法務會計的司法程序,以及會計人員在不同階段的角色。

法務會計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法務會計研究加強了對舞弊現象的經濟理論和查處技巧的探索。G.杰克.波羅格納和羅伯特.J.林得奎斯特1997年再版的《舞弊審計和法務會計:新工具和技巧》主要論述了調查、偵破和預防白領階層舞弊、雇員舞弊、會計舞弊、證券舞弊、破產舞弊、計算機舞弊等經濟犯罪行為的技術方法,并整理出大量的案例以及重要的法律規定,以說明舞弊的手段及其識別方法,其目的是運用會計、審計和調查技術來偵破財務舞弊和解決財務犯罪的問題。

波提那?K?彼得森和大衛?R?博恩赫爾(Botina K Peterson & David R. Barnhill)(2003)針對1993年Daubert訴Merrell Dow制藥公司案以后法務會計人員在法庭上的專家證言所面臨的挑戰出發,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了當代美國的法務會計人員作證時所面臨的挑戰,并且提供了應對指南以及應當遵守的準則。波比?沃加、金?卡普里奧提和瑟斯?C?安德森(Bobby Waldrup,Kim Capriotti & Seth C.Anderson)(2004)分析了法務會計人員在法庭上的角色和任務,總結了法務會計人員在法庭上作為專家證人通用的五個步驟――明確問題并且量化目標、選擇衡量目標的一般標準、系統的凈化數據、將資料與標準相比較、得出結論。

從美國《法務會計》(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可看出,美國的法務會計著重實務研究,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技術和方法的研究。

(二)對國外法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的評價

從國外法務會計的研究現狀可知,國外對法務會計基本理論的研究非常少,更傾向于實務方面的探討,特別是對實務中的舞弊審計技術方法、財務調查方法進行探討;更多是從案例的角度,關注熱點問題和技術解決方案。可見,在法務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實用主義思想和實際案例對其應用理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缺乏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缺乏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來指導實踐。長遠來看,這種狀況對其法務會計的發展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構建我國司法會計鑒定的基本理論結構

我國司法會計鑒定理論研究中,很多學者把目光放在單個的理論結構要素上,或者是簡單地組合單個要素,系統、完整地進行研究的則很少。本課題組試圖構建司法會計鑒定的基本理論結構,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

對于一個理論體系而言,其邏輯起點的選擇決定著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同的邏輯起點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理論結構,而且邏輯起點的正確與否也決定著整個理論體系是否能夠成立。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是指構建司法會計鑒定理論結構所賴以推理論證的最本源最抽象的范疇,是司法會計鑒定理論結構最原始的出發點。

對于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框架邏輯起點的選擇,若單獨以目標作為起點有可能使理論結構研究帶上更多的主觀色彩而偏離所處的客觀環境,單獨以環境作為起點又難免在構建的過程中更多地強調客觀環境而喪失主觀靈動性。③若以“目標+環境”作為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司法會計鑒定的目標會隨著不同時期復雜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既然“目標”會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就不能以其作為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否則,理論體系就會發生變化或調整,難免會出現司法會計鑒定行為規范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的問題,建立司法會計鑒定理論體系的目的也就達不到。筆者認為,邏輯起點應具有持久穩定性,并且能夠反映事物變化的本質特征。因此,研究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應該考察司法會計鑒定活動的歷史起點。恩格斯說過,“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過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探討司法會計鑒定的起源,找到其本質特征,也就找到了邏輯起點。因此,本文從司法會計鑒定的涵義入手探討其本質,以司法會計鑒定本質作為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

(二)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的構成要素

在總結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規律時,在了解我國司法會計鑒定實際工作的基礎上,從理論的普適性出發,關注其共性和規律性,使理論具備客觀真理性、全面性、系統性、實踐性等特征。筆者認為,我國司法會計鑒定基本理論的構成要素為:司法會計鑒定的概念、目標、假設、原則、司法會計鑒定證據、司法會計鑒定的程序和方法、司法會計鑒定報告以及相關制度。

進行司法會計鑒定的基本理論結構研究,以司法會計鑒定本質作為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分析司法會計鑒定是什么,界定司法會計鑒定的內涵及本質,這樣才能界定合理的研究范圍;在司法會計鑒定的合理范圍內確定其目標,使理論不偏離實踐;司法會計鑒定生存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需要設定一定的前提條件,這就是司法會計鑒定的假設;司法會計鑒定原則是約束司法會計鑒定人員的行為。因此,司法會計鑒定的概念、目標、假設、原則構建成基礎理論;司法會計鑒定證據、司法會計鑒定準則、司法會計鑒定的程序和方法、司法會計鑒定報告以及相關制度構成應用理論。

【參考文獻】

[1] 金.論我國法務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及在訴訟支持中的運用[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

[2] 黎仁華,付國民.從系統論角度論法務會計理論結構框架的構建[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5).

[3] 張蘇彤.論法務會計的目標、假設與對象[J].會計之友,2006(1).

[4] 蓋地,張敬峰.法務會計研究評述[J].會計研究,2003(5).

[5] 李麗莉.法務會計理論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6] 劉仲文,謝玉爽.借鑒英美法務會計構建中國法務會計概念框架[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9(5).

[7] 趙曉麗.司法會計鑒定的理論結構初探[J].河北法學,2004(11).

[8] 萬宇洵,胡巍.法務會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的探討[J].經濟與法,2005(2).

篇(7)

[論文摘要]本文從介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入手,剖析影響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因素,最后對其在我國今后的發展作了進一步的思考。

我國會計界對財務會計,尤其是對財務準則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與研究,但是卻缺乏對于管理會計的重視。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20世紀初,伴隨著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而產生了管理會計。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會計得以在國外大中型企業中迅速的推廣與應用。管理會計是提供價值增值,為企業規劃設計、計量和管理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系統的持續改進過程,通過此過程指導管理行動、激勵行為、支持和創造達到組織戰略、戰術和經營目標所必須的文化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會計體制改革,會計學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會計領域,造成了管理會計的理論相對滯后,并且其在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需要不斷改進的問題。

二、影響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因素

(一)我國社會制度及管理體制的特殊性

我國目前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現為政府對于企業經營的過度干預①。政府對于企業的干預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這種特殊性造成了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異,但是目前我國的管理會計仍舊處于對外國理論的介紹與引入階段,所以使得一些先進的管理會計理念在我國“水土不服”。

(二)沒有形成規范、健全的管理會計基本理論體系

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論結構,偏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而忽略了整體性。但是理論體系作為任何學科的基礎,它的全面與系統是其獨立存在并推廣應用的關鍵。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于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并不注重體系的研究,而我國管理會計仍處于對西方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階段,并且和企業管理實踐相脫離。所以,我們重復別人的多、開創性少,專題研究多、理論體系研究少,使我們在管理會計研究上難有更大作為②。

(三)學術界缺乏興趣,實務界缺乏重視

近些年來,我國會計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都集中在財務會計方向,例如對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還在圍繞量本利分析、預測、決策、績效評價、激勵機制而展開。同時,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的總結和理論的提升。雖然管理會計引入我國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實務界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應用。這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或財務負責人觀念陳舊,只重視事后的算帳、報帳工作,不重視管理會計③;企業會計人員掌握管理會計知識有限,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不了解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我國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④;管理會計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經營決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責任會計等在企業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從總體來講,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應用有限⑤。

三、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會計協會

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均早已設置了管理會計協會,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建立管理會計科學并且提供一個管理會計的專業組織。

1.建立管理會計協會可以加強會計學術界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和體系的構架。同時,未來管理會計會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管理會計學界可以依托協會進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流活動。

2.管理會計協會的建立可以加強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局面。學術界可對實務界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將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理論。實務界可以將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學術界相互溝通,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并可以將學術界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幫助指導下迅速的投入生產實踐。

(二)加強管理會計教育

理論界要針對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與管理會計理論的最新發展編寫與之相適應的教材,經濟院校不僅要把管理會計作為專業主干課設置在會計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還要在其他相關專業中開設這門課程,力爭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并掌握管理會計理論。只有讓企業領導對于管理會計具備一定的基本認識,使其意識到管理會計在企業未來生存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們才會在今后的工作共關注管理會計在預測、決策、規劃、控制中所發揮的作用,才會真正的將管理會計理論應用于企業的自身實踐。超級秘書網

總之,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以及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理論和方法必將得到完善。通過廣大會計人員和教學、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⑥,相信未來管理會計在我國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注釋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飛等:《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會計應用:現狀、問題與應有的改進》,《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學會計系管理會計課題組:《中國管理會計透視與展望》,《會計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透視》,《會計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于1983年1月召開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座談會”上提出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16字方針。見1983年1月22日的《經濟參改》。

參考文獻

[1]潘飛,文東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會計研究》,2006年02期

[2]余緒纓。《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的方向及其相關理論的新認識》,《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飛,徐健兒,張麗萍。《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會計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勝,朝來東。《知識經濟下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發展》,《北方經濟報》,2007年8月2日23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黑人强伦姧人妻| 巨大乳bbwsex中国|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国产1卡二卡3卡四卡乱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 丰满的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 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区|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高中陪读房间的呻吟声|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被伴郎的内捧猛烈进出h视频| 亚洲av成人网|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中字日韩|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痉挛高潮喷水av无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各种少妇wbb撒尿|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羞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