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教師實習生

小學教師實習生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4 15:11: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師實習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教師實習生

篇(1)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4-0059-03

自從1998年在國家教育部的指導下,南京曉莊學院率先開辦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以來,至今已有13年。這一專業,無論從專業的管理制度、課程設置,還是從教育實習的組織、實踐技能的訓練都與中學教育本科專業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現階段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已成為師范生專業發展的瓶頸,成為小學教師職前教育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小學校長和教師普遍反映,當前高等院校培養的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傳統“三字一話”的教學基本功不如過去的中師生;畢業生教育教學技能薄弱已成為普遍現象,導致上崗后不能很快適應基礎教育,嚴重浪費教育資源。不言而喻,教學基本功的退化與職前教育的教育實習的質量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通過梳理目前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旨在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縮短新教師在小學教學中的“磨合期”,使師范生在畢業后快速進入教師角色、迅速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盡快成為一名“熟練勞動力”;同時也為高師院校小教本科專業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并為各高校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計提供參考。

一、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

1實習內容單一

目前的教育實習只注重提高實習生的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使教育實習單純地成了上好一節課的教學實習。由于實習內容過于單一,流于形式,因此離教育實習的本質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并沒有達到全面鍛煉師范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與實習生普遍只注重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諸多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如科研能力、實踐指導、課外活動的組織、師生之間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論知識運用的指導上,指導教師與實習生的觀點不大一致:實習生希望指導教師能指導例如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與實踐如何相結合等問題,而指導教師往往只關注教學理論的指導,對實習生科研能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指導。其原因除了在職教師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較薄弱,不能有效指導實習生之外,實習學校本身對學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夠重視,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務,而沒有安排具體的時間與內容來讓實習生完成科研項目。

2實踐教學課時偏少

目前教育實習時間安排通常在第七個學期,共8周,在校準備1周,回校總結1周,在小學6周,平均每位學生上4~6節課,學生往往剛剛進入狀態,上課剛有點感覺,實踐就結束了,實踐教學成為了理論課程的點綴,實踐效果可想而知。多數實習生認為,實習時間太短,建議實習不僅僅要安排在大四,還應該穿插在大二、大三學年同步進行。實習時間過短,時間安排過于集中,已嚴重影響了教育實習的質量,引起多數師范生的不滿。

3缺乏穩定的實踐基地

由于缺乏穩定的實踐基地,大學與小學嚴重脫節,使得校際間的學術活動、教研活動、專家講座等很難共享。雖然有些大學與小學之間簽署了合作協議,建立了一些實踐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協議缺少行政的約束力。就拿實習來講,通常實習是實行雙導師制,即以小學指導教師為主,大學再派幾名帶隊教師指導。不少學校并不樂意接受師范生教學見習和實習,認為會打亂他們的教學秩序,影響他們的教學質量,但迫于面子實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強應付。指導教師的指導受到自身教學任務的限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指導實習工作中去。指導教師的態度總體不夠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實習效果產生影響,這是實習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到位的表現,有待于高校、實習基地學校以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協調尋求解決的措施,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以提高指導質量。

4缺少有效的激勵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勵制度是當前小學教師指導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師范生進小學教育實習,小學指導教師不僅要開放課堂給實習生聽示范課或隨堂聽課,而且還要指導教學、班級管理及科研活動,教師的壓力和工作量就無可避免地增加了許多。他們承擔了自己日常教學工作以外的指導實習生的任務,同時,又擔心放手讓實習生上課、管理班級會使教學質量受到影響。而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又沒有對參與指導工作的教師的工作量作客觀的評價,沒有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實習生的指導工作。因此,多數小學教師對指導學生的實習工作處于被動狀態,指導的積極性不高,接受任務只是出于學校的壓力。所以,指導工作往往是走過場,不敢放手給實習生工作,嚴重影響師范生的實習效果。

5師范生主體意識淡化

部分實習生對實習工作的關鍵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自己在實習過程中擔當的角色(教師)以及對這一角色的意義和應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對實習在自己今后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因此,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就表現得漫不經心,責任心不強,不認真備課,不認真去了解學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實習生不遵守實習紀律,隨便請假甚至自以為是,不虛心求教。大多數實習學生(甚至有些教師)認為教育實習僅僅是他們畢業成績中的一項考核,他們常常認為教育實習不過是“走走過場”,到下面上幾節課,馬馬虎虎過去就行了。有些不準備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認為實習好壞對將來的工作沒什么影響,將來的前途全憑“關系”。

6投入資金不足

資金的保障對于開展正常的教育實踐活動至關重要。師范生教育實習期間實習學校提供的住宿、水電費、實習生正常的辦公開銷、交通費以及教師的指導費、兩校領導溝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出。而這些開支通常要由高校給予支持,但實際上高校用于實踐教學的經費十分有限,捉襟見肘,所以給予的實習指導費往往只是象征性的,與工作的付出不對等,小學可能還要為教育實習貼錢。因此,見習學校接受實習任務的積極性不高,能推辭就推辭。

二、小學教育實習的應對策略

1提升對小學教育專業重要性的認識

師范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態度的引導,抓理論學習的同時,要關注師范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從教意愿的培養。根據現實情況反映,實習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不足關鍵在于對實習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更甚者是對自身專業重要性的認識不正確。因此,高校應該讓師范生充分認識到小學教育對全民素質提高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以及作為小學教師所要承擔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使師范生樹立穩固的專業思想,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應具有熱情、公正、真誠、執著的道德態度[1]。應當通過開設小學教師必備專業知識與道德素質課程,介紹我國小學教育現狀,并且組織學習教育部頒發的文件和政策,讓師范生了解小學教育專業的重要性,使師范生從學習之初就給自身設定一個明確的職業定位。

同時,及時有效地召開實習動員大會,端正師范生對教育實習的態度,加強實習生對實習重要性的認識,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態度。師范院校應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逐步讓學生了解實習的相關內容與要求,使師范生根據實習所需知識、技能來規劃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并且,學校可以整理歷屆實習生所留下的寶貴的經驗與心得,編輯成冊,交給在校師范生相互傳閱與學習,使之從中悟出實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同時,給師范生以充足的時間,讓師范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制定自身的實習目標。

2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

在強化教學技能與班主任工作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還需要注重師范生活動組織能力、交流表達能力、教育調查與科研等能力的培養。豐富實習內容,有助于提高實習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創造性的才能。從目前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情況來看,教學工作與班主任工作這兩大塊內容是教育實習中師范院校特別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實較好的。一方面,安排實習生進行課堂教學,熟悉教學的全過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從事課堂教學工作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技巧,為今后從事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實習生擔任實習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務,增長教育工作的知識和能力,為達到逐步獨立地從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礎。事實上,實習生本身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去關注其他能力的鍛煉,但由于實習內容與目標的制定偏向于這兩大塊內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來完成實習內容。因此,高校應該豐富實習內容,給各項內容以科學配比并將其納入最終的評分體系,以利于實習生綜合能力的均衡發展。

實習是一個實踐性的教學過程,不僅小學教育專業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確而全面的實習目標,并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來檢驗目標的達成,每個實習生也應該給每個過程都賦予實際性的意義[2]。實習生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個人目標,如培養交流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制訂教學計劃,改善自己的教學觀,獲得管理一個班級的經驗,驗證自己是否適合教師這一職業,理解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等等。要制訂個人實習計劃和個人努力的目標,再用這些目標的達成來驗證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針對性地繼續努力。

3加強技能類課程改革

根據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以及高等師范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特性,本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培養和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與圖形表達能力、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科研能力與班級管理能力等幾個方面。這些技能和教學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話與教師口語”、“書寫”、“音樂”、“美術”、“各科教學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課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選修課來進行,并以學校技能實訓中心、實踐教學基地、遠程教育網絡平臺等載體來實現。應當以院校共育、內外結合的思路,通過嚴格考核目標,增加課時數,更新訓練方法,組織豐富的活動,如才藝展示、競賽評比以及拜師學教、名師講壇等手段來達到教師技能訓練的目的。

4教育實習全程化

即延長實習時間,擴充實習范圍,采取連續性、階段性結合的教育實習模式。我國高師教育實習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實習的方式,將同專業的學生組隊派往當地小學,時間一般為6~8周。在這段時間內,除去動員、準備與總結工作,中間只有6周左右的時間在實習學校。這6周之內,除了了解情況、見習、試講、協助班級工作等,還包括真正上課與班級工作的實踐。學生真正用來上課和實踐的時間不多,并且往往是多個實習生集中在一個班級開展實踐活動,不利于熟悉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和把握教學原則,極少獨立地、創造性地開展班主任工作,很難達到教育實習的根本目的。因此,實習時間可在總量上加以延長,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時安排適當的時間到小學聽課實習;在大三時將微格教學指導與聽課相結合,并組織學生到實習基地了解當地學校教學與學生情況,以便減少實習生適應的時間,在實習過程中快速進入狀態,多參與實踐嘗試;大四的集中實習階段,可以先安排實習上課一個月,在此期間,安排一個星期左右進行反思和理論指導,再回實習基地進行最后一個月的實習授課,最終給予綜合性考評,真正將教育實習全程化。

5探索三級管理體系,建立實習保障制度

(1)加強高校與基地聯系,建立互惠關系

以集中實習為主,分散實習為輔,盡量減少分散實習,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較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當前的小學教育專業基本上有其獨立而固定的實習基地,但是與實習基地的聯系往往是在見習、實習需要時才建立,而且這樣的聯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開會、制訂見習實習計劃、落實等,至于每一屆實習生的區別、實習基地的變化等情況則很少去考慮。有的實習計劃甚至幾年不變。這樣的見習、實習對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幫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強實習院校雙方間的溝通,及時進行信息反饋,調整實習目標與內容,讓實習雙方能在長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斷協商改革,使得雙方都有所收獲。

此外,高師院校與實習基地的聯系僅僅是單向而非雙向的。只有高師院校的學生到實習基地去,卻很少有實習基地的帶隊老師到高師院校去。針對這一問題,實習學校可以與高校相互交換學習,派遣在職小學教師到高校接受理論培訓或為師范生開展名師講壇活動;高校老師可以到小學進行教科研指導等。這種合作,不僅有利于當前在職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指導實習生開展實踐活動,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能力,達到雙方互惠的效果。

(2)加強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合作,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

高師院校和基地學校都應重視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落實情況,溝通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來指導和激勵實習基地學校,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目前的實習指導工作中,有些指導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指導實習不認真、不負責任的現象。表現在對教案的審批指導上敷衍了事,只簽名,不把關;在對實習生的評課上,只是指出實習生的不足之處,而未能給實習生以具體詳盡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導以及原因說明。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導上,要么認為既然有實習生實(見)習班主任工作,因此會對班級和實習生放任不管;要么擔心實習生因不熟悉班級情況而不肯把班級管理交給實習生。還有個別指導教師缺乏指導實習的經驗和能力[4]。針對此類問題,要盡量選派有指導經驗、工作態度和責任心都能勝任的教師去指導教育實習,充分發揮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并且,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提供適當的傾斜性政策,比如對于參與合作并表現優秀的小學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適當增加其晉職、晉級、評比先進和優秀的機會,使其在評比時多一些優勢。

參考文獻:

[1]許惠清論師范生素質的培養[J]撫州師專學報,2003,3(1)

[2]郭黎巖發達國家小學教師培養的經驗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7(11)

篇(2)

關鍵詞:教師職前培養;實踐性反思;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4-0107-02

一、反思: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形成的重要渠道

情境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教師專業知識所具有的顯著特征。所以,在對教師的職前培養中,僅重視其專業訓練是不夠的,對教師的職前培養應該是“教育”而不是“訓練”。對職前的準教師來說,通過對實際的教育情境的反思和同伴之間的交流,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的行動和尋求變化的能力,應該是師范院校對學生的教育中要達到的目標。

舒爾曼把學科教學知識(PCK)看作是教師知識的核心,認為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在其所教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基礎上通過實踐這個中介而形成的一種“對具體主題、問題或論點如何組織、表達和調整以使其能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和能力”的知識[1]。PCK形成的基本條件是教師的教育實踐以及基于這種實踐的反思。

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看,教師的專業知識可以分為兩類:理論性的知識和實踐性的知識。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對系統符號的學習來獲得,它屬于顯性知識的范疇;實踐性知識則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的理論’,它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是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中的知識”[2]。實踐性知識可以被納入緘默知識的范疇,它是個體在實踐以及對實踐經驗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舒爾曼的關于教師知識的結構中,學科教學知識(PCK)屬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陳向明認為,教師的實踐性的知識包括教師的教育信念、教師的關于教師自我的知識、教師的人際知識、教師的關于教育教學情境的知識、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策略性的知識等,它與教師的專業實踐活動密切相關。[2]教師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情境、實踐現場中出現的問題的復雜性與多變性、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的多元性以及實踐者的經歷與知識的豐富程度的不同等,使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具有了強烈的個人特征。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只能從教師本人的反思性實踐中獲得。一方面,教師的實踐性的知識源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審視與反思;另一方面,它也源于教師基于實踐而重新解讀和反思教育理論。實踐與反思是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的必要條件[3]。

在職教師的教育實踐具有連續性,并且也有專業團隊的支持和同伴的互助,所以它就有相對堅實的可供反思的基礎。師范院校的實習生屬于“準教師”,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只具有“外來者”的地位。這種地位使他們比較難以融入教師的團體之中。同時,他們的“學習者”的身份定位也使他們只將學習別人的經驗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這樣,雙重的不利因素就使他們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往往容易自我迷失。因此,如何給他們以專業支持,如何制定相應的制度引導他們走出困惑,就是促使他們專業成長和潛力發揮的重要課題。

二、反思內涵的缺失:教師職前教育實踐中的一個主要問題

傳統的教育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為其基本價值取向,認為理論高于實踐且能指導實踐。然而,實踐的豐富性與動態性是遠非理論可以與之相比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張力會導致兩者脫節。在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學生忙于做事而疏于思考,所以該實踐就容易因過度經驗化而使學生藐視理論;另一方面,理論的理想性與非理想的現實相碰撞時,又容易損傷學生已經初步形成的相對理性化的職業信念,從而造成他們的專業意向和專業情意的失落。“理論指導實踐”的價值取向是導致教育實踐缺乏反思內涵的內在原因。

首先,教育實踐的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傳統缺乏反思的價值認同,會導致理論與實踐在實踐中的沖突。從理論上講,教育實習是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但在實踐中,學生往往卻只需接受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就可,這樣,大學課程與實習內容的分離就成為使他們的教育實踐不能取得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4]。

其次,教育實踐的較為單一的形式,也使學生的反思性的實踐失去了其可操作性。目前,在教師的職前教育的實踐中,往往是幾個實習生同在一個教學班實習,要共同完成參與教學、班級管理和教研活動等各項任務,每個人能分配到的實際的教學任務或教學時間并不多,這就很難使他們有足夠多的親身實踐并對這種實踐加以反思的機會[5]。加上師范生平時缺乏和中小學的聯系,缺乏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較有深度的了解,所以就使他們更難形成基于實踐的對相關問題的反思與理解。

再次,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力量薄弱。在目前的教育實踐中,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共同承擔著對實習生的指導任務,但雙方的工作方式是各自獨立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教師因為要忙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他們對相關的教育理論也比較陌生;大學教師更多地是發揮著“帶隊教師”的作用,同時可能還承擔著其他的教學任務,所以他們往往也只是學生教育實踐的旁觀者,也難真正起到對實習學生進行指導的作用。

最后,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比較尷尬的身份定位,也阻礙了他們對源自于自己的教育實踐的“反芻”。教育實踐的目的在于給實習生提供一個感受與體驗真實的學校生活的機會,是希望他們能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通過面對和解決真實的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初步形成他們的教育教學的能力以及今后持續發展的能力。但實事上,實習生常被看作是分擔實習所在學校教師的教學重擔的“額外的幫手”,或是學校甄別和選拔新教師的潛在的對象。這樣,實習所在學校對實習生的使用就往往多于指導,或考察多于促進。在此情況下,實習生能感受到的往往就不是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而是一種較大的壓力: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完成實習所在學校交給自己的各種各樣的“雜活”,并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加上當初設想的良好的實習結果難以達成,所以也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應付”的態度。另一方面,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對實習學生進行指導一般也是一個單向付出的過程,所以他們也傾向于只用自己擅長的或傳統的方法來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同時,實習生的實習成績主要是通過由實習指導教師所確定的評價方式評定的,這也進一步壓縮了實習生的批判性反思的空間,強化了實習生的只對現有的教學方式加以模仿的傾向。

三、組織、平臺、指導:豐富教師職前培養中的教育實踐反思內涵的途徑

1.組織:由任務型向學術合作型轉變

接受師范院校學生的教育實習一般被認為是中小學接受師范院校的委托來幫助師范院校完成其培養任務的活動。這種任務型的關系導致中小學將其看成是額外性的工作,故而也會把實習生當做“額外的幫手”來對待,相應地也會使實習生將教育實習看作是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的簡單模仿,會使實習生產生在實習中能否學到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懷疑,進而由認知沖突造成他們在職業認同上的困擾,甚至未任職先倦怠[6]。

改變這種狀況,路徑之一是把這種任務型的關系變成學術合作型的關系,即使師范院校與作為師范院校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的中小學之間形成一種兼具服務于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師職前培養的學術共同體。這種形式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教師培養的主要形式,在美國甚至還出現了教師職前培養的“駐校模式”,即通過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來促進教師職前培養質量的提升[7]。

在我國,目前中小學在與大學的合作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促進兩者的平等合作,便是我們應加以解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高校應承擔主要的責任。 這是因為,一方面,高校擁有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較強的研究力量,另一方面,對教師的職前的培養也是高校的責任。

2.平臺:將常規研修與實踐反思相結合

該平臺包括兩個方面:常規研修和基于教育觀察與教育實踐的反思。

常規研修可以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為組織形式,成員由高校教師、教育實踐基地的中小學教師和在讀的師范生組成,根據各自的興趣,成員可以自由組合成大小不等的小組,并可根據情況允許成員在各小組間自由流動。活動方式可分為兩種:其一為有制度保障的小組研討、組間交流和問題磋商;其二為形式多樣的網上交流。

這種組織形式在教師職后學習中也許很常見,但因有了職前教師的參加,所以它的活動的目標指向就可以更多地指向師范生的需要。

實踐過程中的反思,應以常規研修為依托。在這個過程中,實習師范生作為“實踐者”而不是“觀察者”參與其中,他們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很現實的。通過反思和討論,通過指導教師的引導,實習生的專業情意會產生,專業能力也會從中形成。

在該活動平臺上,參與者的反思是有組織、有指導的。每周下午舉行的反思研討會,是其中重要的反思形式之一。實習生收集并整理自己實習的檔案,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觀察、課堂錄像片斷、課后反思材料、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和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等,將這些向小組作口頭匯報。根據實習生的匯報,中小學指導教師對之提出看法,高校實習指導教師也從自己的角度提出看法,然后由雙方共同對實習生的教學實踐活動拿出診斷性的意見,引導實習生使之逐漸走向“實踐+反思”的專業發展之路。

3.指導:反思意識與反思能力形成的智力支撐

目前高校教師在教師職前教育實踐中指導不力,原因在于高校教師對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缺乏了解,并且在中小學面臨升學壓力情況下,高校教師往往也不愿或者說不敢“插手”對實習生的實踐加以指導。這樣,對于實習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校教師往往就會在“私下”加以處理,并且這種處理往往也與中小學指導教師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此一來,當實習生面臨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兩種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指導時,他們就不得不陷入了一種不知所措的情形之中。在這種情形之下,要使他們能夠理性地加以對待,那就幾乎是一種奢望。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從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入手。師范院校的教師應該成為教育實踐的研究者,應面對教育實踐,進入教育實踐,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教育實踐中形成自己合理的思考。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應該成為高校教師的必修課。

要提高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除了高校教師應經常地進入中小學,應對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有盡可能多的了解之外,還應與中小學教師多溝通、多交流。可考慮建立一種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之間的學術性合作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通過對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共同研究和解決,可以使雙方都能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謝賽,胡惠閔.PCK及其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影響[J].教育科學,2010(5).

[2]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3]上海市青浦實驗研究所.小學數學新手和專家教師PCK比較的個案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Zeichner, K. Rethink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ampus Courses and Field Experiences in College-and University-base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0,61(1-2).林一綱.中國大陸學生教師實習期間教師知識發展的個案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5]《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家組.關于我國教師教育課程現狀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篇(3)

關鍵詞:國培頂崗實習生;英語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42-02

“國培計劃”是“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 的簡稱。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朱旭東教授指出的那樣,國培計劃有著很重要的國家公共價值、 社會價值、教師專業發展價值[1]。因此,國培計劃能得以在全國推廣開來,并且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認同和支持,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對國培計劃的研究中,有對怎樣實施國培計劃課程進行論述的[2-3];有歸納國培之后的心得的[4],有對國培的價值進行詳細論證的[5]。然而,對支持國培計劃而付出辛勤勞動的國培頂崗實習生的相關論述目前尚不多見。本文從自己到中小學看望瓊臺師專英語專業國培計劃頂崗實習生身上發現的問題出發,提出解決對策,為更好地改善或完成國培計劃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

一、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現狀

為了做好瓊臺師專外語系2012屆畢業生“國培計劃”頂崗實習工作,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外語系成立了以系主任為組長,以副系主任和書記為副組長,以外語系教師技能教研室教師為成員,以系秘書和輔導員為工作人員的實習工作領導小組對頂崗實習生做了宣傳和動員。最后,外語系選取了80名英語專業2012屆即將畢業的學生到海南40個參與國培計劃的英語教師崗位上作頂崗實習,這樣,有40名中小學英語教師才能夠到高校里接受培訓。在2011年12月14日,外語系抽調6名英語教師到萬寧市看望英語專業的國培頂崗實習生,了解他們的教學情況。

(一)大部分實習生工作做得比較好

根據對萬寧市的萬城小學、萬寧思源學校、后安中學、東河中心小學、興隆中心小學五所學校的巡查和對實習生的隨堂聽課,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教學和其他工作做得比較好。學校領導反映:“他們工作非常認真,對學生很負責,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希望每年都派幾個這樣的實習生過來,學校的教師能夠抽出時間去進修。說真的,沒有他們,我們還真派不出老師呢。”

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在下面的學校里,學生會遇到自己做飯、處理好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關系、調解學生之間的矛盾、檢查早操、監督晚修等實際問題。在與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實習生大多數表現出自信,坦言能把實習工作做好,能很好地適應下面的學校管理和工作環境。

學生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在聽課時,我們看到學生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例如在教授英語單詞的時候能運用簡筆畫在黑板畫出小動物、車、房子、水果等輔助英語單詞教學。在教授THERE BE結構時能對該結構進行分析編成CHANT,加強學生的記憶,以便更好地讓小學生掌握這個結構。這是很難得的,這反映出學生確實在下去實習前在學校里認真學習過有關教學的一些技能技巧。

(二)少數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存在的問題

當然,我們在看到絕大部分頂崗實習生的優點的同時,也看到了極少數實習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比如,極少數頂崗實習生在實際教學中不能靈活地使用教學方法。在觀看實習生講課的時候,我們發現有極少數頂崗實習生的教學很不得法。小學生的興趣最多維持在半小時,所以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樣,才能使學生不分心。然而,我們看到幾個實習生沒有注意到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小學生已經很疲勞了,還在繼續操練著所講的內容,所以后面兩排的小學生幾乎就沒有在聽課,出現了課堂混亂的情況。

1.英語基礎不夠扎實。有的學生在發音、課堂用語等方面的基礎較差。發音不到位甚至錯誤的情況也存在,課堂用語在課堂中體現不出來,或者用的不到位,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幾乎就是完全以中文來進行教學,沒有體現出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英語語境的功能。

2.教學意識不到位。極少數學生去實習可能抱著待上三個月就走的想法,所以在教學中沒有注意對小學生英語教學常規的培養。例如有的實習生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訓練諸如問候、道謝、再見、起立、坐下、打招呼和一些簡單的課堂指令以便養成教學常規。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日常口語訓練并在教學中不斷地加以鞏固并形成常規,那么學生就會自然地習得這些用語,上課也變得輕松一些,氣氛也會好一些。

3.心理素質較脆弱。即將離開萬寧市時,發現有兩個學校的女實習生哭了。為什么要哭呢?在學校實習不是他們將來走上崗位必需的鍛煉嗎?這樣堅持三個月都覺得困難,那么今后怎么去教學一線當英語教師呢?這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素質比較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素質不夠好。

二、解決英語國培頂崗實習生問題的對策

根據極少數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存在的問題,作為一位英語教師,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下面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的英語基本功訓練

極少數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的英語基礎不夠扎實,他們在英語語音、英語課堂口語、英語語法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一個明證。其實這些英語基礎弱項在他們平時的英語學習當中和在教師的英語課堂上就已經存在了,只是到了真正使用英語的時候才使得這個弱項被放大從而暴露在大家面前。這印證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古訓。因此,教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尤其是上英語語音、英語語法、英語口語、英語課堂用語等重要的課程時,應該給學生一些嚴格的訓練和考試,達不到要求的責令其不斷地訓練和練習。同時,上課教師自己也要以身示范用英語授課,在基礎課程方面絕不讓學生存在語音、語法、英語課堂用語這幾塊短板。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平時給學生講授了小學英語教學法、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但是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到了下面實習時就不能很好地運用呢?其實這并不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的不好,而是學生缺乏根據實際的教學情境進行靈活變通的能力,即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所以,學生在下去做國培頂崗實習生之前,教師應該給學生加強教學理論與實際的教學情景之間的聯系訓練,即怎樣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教學情況相對接的培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中小學英語教學情況的了解,給出一些實際的教學情境和教學任務,看學生怎么解決,在學生解決完這些教學情境時追問學生為什么這樣解決,然后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妥當。也可以總結每一屆實習生在實習時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作為正面或反面的例子進行分析,給學生一些實際問題解決的策略范例。如果學生在去頂崗實習之前就已經了解了一些可能遇到的教學情況,對解決一些實際的教學問題有了一些解決對策和元認知策略的訓練,那么他們在國培頂崗實習遇到問題時就不至于缺乏最基本的應變能力了。

(三)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

學生在教師離開學校時掉眼淚其實是他們心理素質不夠好的一個條件反射。有可能學生在下面確實遇到了困難,或者正在經歷困難的考驗,或者他們在小學這么久了確實感到有些不適應,因為有的學校只有1-2個學生在那里做國培頂崗實習, 當看到對自己比較關愛的老師來了又要離開,所以情不自禁地哭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被中小學教師看到這種場面畢竟不是很好。如果學生有較強的心理素質,這些看似困難的東西可能就不成為問題了。有道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因為生活所迫,提前進入社會接受來自社會生活的考驗,他們一般會比平常的孩子要懂事和老練得多。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需要在校內外進行實際調查才能完成的探究性學習任務以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活動,加入學校的一些社團并爭取在社團里做組織者,這樣他們在做好社團活動時就會得到一些鍛煉。現在學校每個假期都布置假期實踐活動,如果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認真做好這件事,加強對學生假期實踐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學生也認真去做好假期的實踐活動,那么學生也會得到一些鍛煉。通過上面這些活動的鍛煉,實習生在進行國培頂崗實習時心理素質就會比較好,面對困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強得多。

(四)提前實施教師的教學巡察

外語系是在12月14日―15日安排教師到萬寧市對國培頂崗實習生進行巡察的。其實這個時間安排不是很恰當。一方面,由于此時正處于教學的第16周,接近期末。教師本身自己的教學任務比較重,調課和補課的時間不好安排;另一方面,由于這個時候接近期末,教師下到中小學搞教學巡察,即便發現了問題向頂崗實習生提出來也顯得在時間上晚了一些,因為再過兩周就要結束這個學期的教學了,即便學生在后面的時間對他們的教學進行了改進,也只剩下兩周的時間了,如果學生在前面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都這樣進行教學的話,豈不是以不當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快一個學期的教學?所以教師的巡察工作應該提前進行。那什么時間比較適合呢?筆者認為可以在國培頂崗實習生進行實習的第3周進行比較合適,這樣一方面如果教師發現問題向實習生提出來,他們可以提前就發現的問題進行改進或補救;另一方面,教師的調課和補課也比較方便,因為時間比較寬松。

瓊臺師專派到萬寧市的英語專業國培計劃頂崗實習生絕大多數是很優秀的,但是也有極少數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存在一些問題。同時,外語系安排教師進行教學巡察的時間也不合適,這些情況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如果外語系能從平時加強學生的英語基本功訓練、加強理論與實際銜接訓練、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同時,提前實施教師的教學巡察,那么極少數英語專業國培頂崗實習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就有望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

[1][5]朱旭東.論 “國培計劃” 的價值[J].教師教育研究,

2010,(6).

[2]李瑾瑜.“國培計劃”:基于政策理解與專業實踐的行動

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7).

[3]況紅.有效實施國培計劃的實施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

究,2011,(11).

篇(4)

關鍵詞: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教師教育一體化

近年來,不少師范院校在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實踐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山西忻州師院從1997年以來,至今已組織近6 000名本、專科生到忻州市所轄的6個縣市的農村學校扶貧頂崗實習支教;西南師范大學從2001年開始實施面向西部農村教育的“頂崗實習”計劃;南京曉莊學院教科院2006年5月實施研究,建立“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模式,師范生到農村實習,置換出教師到學院免費培訓。“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模式為構建職前和職后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搭建了一座橋梁,既職前教育了頂崗實習生,又繼續教育了置換教師,同時推進了高等師范院校的改革步伐,是一項“實習學生、置換教師、大學教師”三方共贏的高師教育改革與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嘗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頂崗實習,有助于師范實習生的職前教育

(一)教育觀念的樹立

實習生們完成了由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對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初步樹立了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增強了民主意識。

(二)專業精神的感染

通過頂崗學習,實習生們感受到優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和嚴謹成熟的工作作風。這為他們立志當好老師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教學技能的熟練

實習生學習了課堂教學的導入、提問、引發學生興趣、把握課程重點和難點、控制課堂局面、制作教學課件、寫好板書等教學等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了解

在指導老師的細致指點下,實習生們熟悉了如何觀察和了解學生,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如何組織班會、如何進行成功的家訪等班主任工作。

總之,頂崗實習為職前教的師范實習生提供了“一試身手”的機會,他們所學的先進理論和方法論知識得以在課堂上經受檢驗,并為他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實踐的經驗。

二、置換培訓有助于實習學校教師的繼續教育

所謂置換培訓就是用兩名小教專業的大三本科生暫時頂替一名小學教師的崗位,把那名小學教師置換出來進行免費短期脫產培訓。

短期培訓的模式是研修培訓,采用“自主學習、專家引領”的方式,培訓內容設計為行為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觀摩、反思和總結四個部分。培訓以一項專題研究為紐帶,圍繞專題組織講座、讀書、研討活動、專門技能講解與培訓、現場實踐與研究、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等。培訓的目的是:

1.教育觀念的更新。培訓中傳遞了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紹了不同角度和多個層面分析問題的思路,更新了培訓教師的教育觀念。

2.科學素養的提高。培訓中補充和更新了教師的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教育科學素養。

3.專業能力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研討活動和專項技能訓練,發展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判斷決策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

置換培訓為疲于應付繁重教學任務的農村教師、骨干教師們參與繼續教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使他們來得安心,學得踏實,他們可以利用被頂崗的時間補充知識、更新觀念和發展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師資的更新,提高農村的基礎教育質量。

三、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有助于高等師范院校改革步伐的推進

(一)頂崗實習,是提高師范院校實習質量的有益改革

頂崗實習推進實習制度改革,增強實習環節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傳統實習,很多城市中、小學出于對師范生教學能力的不放心,不愿意讓實習生承擔正式的教育教學任務,實習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實習的低質量必然影響師范生的能力培養,這是師范院校實習工作長期以來面臨的難題。而在頂崗實習中,將農村學校設立為教學實習基地不僅為師范生提供長期穩定的教育實習場所,而且師范生承擔了正式的教育教學任務,其職前教育經驗和教育能力有全方位的實習和實踐,能從根本上整合師范生各方面的知識,提高其教學實踐能力,有利于師范生自身能力的建構。

(二)頂崗實習有利于推動師范院校內部教育體制改革

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全面啟動之后,高師教育系統現行體制的合理性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頂崗實習是師范專業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具有重要導向作用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于推動師范院校內部教育體制改革。頂崗實習以頂崗教學為基本要求,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標準高、壓力大。完成頂崗實習任務需要調整完善與頂崗實習模式相適應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的整合,需要大幅度強化對師范生的教師技能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更要突出師范專業的實踐性、專業性和學術性,使師范生不僅能應用所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教學能力,而且能把握課程標準,尤其在“新課改”實施的情況下,掌握學科教學力度,學會教學設計,學會組織課堂教學,輔導學生學習等。

(三)置換培訓充分展現了大學優勢,有助于師范院校的整體發展

高等師范院校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和專業期刊資源,還有高素質的專家隊伍。置換培訓為大學教師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找到了一個契合點,并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專業優勢。這些優勢發揮得越充分,意味著培訓的實際成效越高。

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既有英國“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師培訓的優點,又具有美國“教師發展學校”的特長。它不僅解決了師范生實習難的問題,而且密切了高師院校與農村基礎教育的聯系,也促進高校與農村辦學建立起“合作、互利、雙贏”的新型關系。這種關系的進一步、長期的發展,使合作雙方取長補短,既有助于師范院校的整體發展,又有利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思殿.貼近基礎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師范院校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理論和實踐探討,愛滿天下.2007,(3-4)7-11.

篇(5)

關鍵詞:教育實習;英國;“三明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2-0019-02

一、普通高師實習存在的問題

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在校生畢業之前能夠得到最全面、最真實、最權威、最準確的中小學教改情況的信息源。可以說教育實習是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國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涉及到教育實習所占課程學分低,實習地點落實難,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還在于教育實習時間短且集中。

我國教育實習的特征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短而集中。在時間上,我國的教育實習在各校教學計劃中本科一般為6~8周,只占其總時間的5%,專科為4~6周,其中要除去實習前一周的準備時間以及實習后一周的總結時間,實際實習時間僅僅才一個月左右;在時間安排上,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第7學期,即集中在大學四年級秋季。而外國的實習則相反,英國非常重視實踐體驗特別是教育實習對教師發展的作用。首先是絕對時間長,即教育實習的時間幾乎占了全學年的1/3,二是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教育見習分散于1~3年中,而教育實習集中在某一個學期。英國的教學實踐不僅有教育實習,還包括各年級段中的教育見習,時間一般在20周以上。學生在至少四年的實習過程中,要在多所不同的合作學校見習、實習。低年級每周半天到中小學見習,以了解中小學實際,熟悉和積累教師職業技能。高年級的實習則強化“重負荷教學訓練的特點”,實習生需承擔教師工作量的1/3,以獲得足夠的教學經驗。不僅實踐體驗的時間長,而且與理論學習交替進行。經過各方面文獻收集與整理總結,現把英國對師范生“學校體驗”時間作的明確要求列于下表1[1]。

短時間的實習只能讓實習生完成幾節課的教學或者配合中學班主任做一點工作,而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家訪等,則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這樣,在師范生和正式教師之間缺乏一段重要的體驗、嘗試、適應、熟悉、提高的自我培訓階段。這就把教育實習從整個高師教育過程中剝離出來,使教育實習成為高師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不能很好地將教育實習貫穿于高師教育教學整個過程與高師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

二、英國的“三明治”教學

美國學者研究總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2]培養反思型教師,必須從教育實習開始。對此,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模式。所謂“三明治”教學,即是指在校學生到企業實踐,并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大學教師合作講授有關課程;“三明治”教學又可分為“厚三明治”教學和“薄三明治”教學。前者指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先在企業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課程的安排上著重于實踐性課程;后者指學生采用工讀交替的方式,先在學校讀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時間到企業實習,第四年全在學校。基于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參考“薄三明治”教學模式。

從表1可以看出,在培養模式上,英國對不同的教師有不同要求,幼兒教師有兩類培養模式,一類是3年或4年制的本科,另一類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證書,我國目前只有前一類,后一類主要是針對非師范生的,英國不僅注重師范生的實習,對非師范生的實習也很重視;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都有兩類培養模式,一類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證書,同樣是針對非師范生的,另一類是2年制的培養模式,其中包括2年學科專業,2年教育專業,后兩年更加重視教師技能方面,這是英國教育注重教育理論和教育體驗結合的體現;在實踐體驗上,師范類幼兒教師實習時間需要達到32周,非師范生類幼兒教師也需達到18周;小學教師非師范生需達到18周,師范生必須達到32周,而中學教師非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也需達到24周。更多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培養出更加合格優秀的教師。

三、 英國的“三明治”教學對我國師范生教育實習的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不僅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對師范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挑戰,要培養符合新課改的新教師,針對目前教育實習存在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時間上的短和集中,筆者參照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提出了相應建議,主要體現為延長實習時間,將教育實習與教育理論課結合起來。

我國目前教育實習的時間短而集中,應參照英國的教學模式,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習。針對不同學科的不同需要,我們可以將見習與實習的時間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排在第二學期,時間為2周,以觀摩、聽課為主,并結合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理論的學習,參與中學教學改革的調研;通過見習班主任工作,觀察了解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寫出相關的教學論文或總結。第二次安排在第四學期,時間為4周,結合所學的學科教學論和其它課程,以聽課、講課、評課為主,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講三節課左右,協助班主任工作,參加學校日常工作的管理。第三次安排在第六學期,實行集中實習,時間為10周,主要實踐內容包括課堂教學、學科課外活動的指導、班集體管理和個別教育以及教育調研等,實踐的主要方式有講授、指導、調查和撰寫報告。這期間要求學生將所學的教育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綜合地應用于中學教育教學實踐,從而培養和提高獨立從事教育、教學的能力,通過對中學教育現狀的考察、體驗,進一步提高師范生對教育事業的理解和認識,堅定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念;通過對中學教育現狀的考查與研究,形成對教育現實的初步了解,培養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實習都安排在第七學期,筆者認為,第七學期可以安排一些教育類的課程,不能僅滿足于傳統的“老三門”教育課程,即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可以在師范生實習階段結束之后,帶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再來結合具體的教育類課程進行反思性的學習,比如,中小學心理學、中小學教育學、中小學教師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學科。

我國師范生的培養還應該考慮到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換句話說,本科階段和碩士、博士階段的培養目標應該不同。筆者認為,本科階段的師范生應該注重第二、第四、第六學期的見習與實習任務;碩士階段在本科充分切身體驗的基礎上,再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學習;博士階段則需更加注重教育理論的研究,旨在以更加殷實的理論指導實踐。

在對初任教師的要求上,我國要求不同年級的老師需要有相應學科的教師資格證,據調查,師范類畢業生畢業之后一般都會直接拿到教師資格證,非師范生類的學生相對難一點。相對美國、英國來說,我國教師資格證的獲得要容易得多,在教育理論和職業體驗上的要求都比外國的要求要低。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師教育實習,不再是師范院校單方的任務,而應是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共同的責任;不應僅著眼于提高師范生的從教能力,還要促進實習學校教師的發展;不僅要改善高師院校的教學質量,還要促進實習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2]一方面加大對合作的中小學的資金投入,多方聯系,力求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不要一年一個實習點。另一方面高師學校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這個基地是大學教師、實習生和中小學教師共同的活動場所,實習生成為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之間聯系的樞紐。大學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基地進行實證調研,中小學教師可以在此進行交流、討論、學習,提高行動研究的能力,比如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就和銀山中學建立了合作關系。

還需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師范生的就業問題,筆者認為建立實習-就業一體化模式可以提高實習生的就業率。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師范生的就業問題,而且還可以減輕師范生心中的焦慮,由于教育實習的時間和考研的時間沖突,如果能以“準教師”的身份任教,在實習過程中責任心則可以大大加強,有效的提高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趙國金,高艷梅.普通高校師范生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2):19-21.

篇(6)

【關鍵詞】“三角置換” 教師教育課程 保障體系建設

一、“三角置換”模式實施狀況

近年來,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是“國培計劃”長期脫產研修項目的主要模式。其具體操作過程為農村教師到高校接受為期三個月的脫產研修,同時高校實習生到農村小學頂替該教師的工作崗位。“雙向置換”使農村小學教師脫離繁重工作,專心參與研修;使師范生有機會獨立承擔教育工作,強化提升其教育實踐能力。[1]

“雙向置換”雖有上述優點,但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出現以下難以克服的短板。第一,沒有實踐經驗的師范實習生突然擔負起一位在崗教師的所有工作任務,很難在短時期內適應角色的轉變。第二,“國培計劃”面向偏遠的農村小學,實習生頂崗后原有高校實習指導教師礙于路途遙遠和學生分散等原因,指導工作難以開展;而實習小學留任教師由于自身專業素質有限,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也很難對實習生進行有效的指導。第三,女實習生人身安全在偏遠農村小學難以保障。第四,置換研修教師擔心實習生不能完成工作任務,無法安心參加研修。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在置換研修工作中探索出“三角置換”模式,即縣城小學教師到農村小學頂崗支教,農村置換出來的教師到高校參加脫產研修,高校實習生到縣城小學頂崗實習,形成三方循環置換。“三角置換”模式已經在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進行了兩個周期的實驗。課題小組對參加“三角置換”的實習生、縣城支教教師、農村研修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支教學校領導和縣教育體育局領導進行了訪談。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雙向置換”,“三角置換”模式使頂崗實習生在縣城小學獲得了良好的實習環境,也方便高校教師指導;縣城支教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農村小學,發揮了引領作用,而且他們在農村小學工作不存在生活適應和安全問題;農村教師也能放心將工作移交給縣城教師,專心參與脫產研修。可以說,“三角置換”模式的實施是實現《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 標準 》)中教師教育一體化、實踐取向理念,拓寬在職教師教育渠道和課程設置方式的有益嘗試。

二、“三角置換”模式與《 標準 》

(一)未來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導向

《 標準 》為我國未來教育發展做出了總體規劃,確定了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具體要求,是我國各教師教育機構制定課程方案,編寫教材,開發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的權威依據。

1.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

我國在2001年頒布的《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中力圖構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相互溝通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教師教育體系,并首次使用“教師教育”這一概念,《 標準 》采用教師教育一詞,正是從課程設置方面保障上述可持續發展的、連續性、終身化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實現。

2.實踐取向的基本理念

《 標準 》基本理念中第二條是“實踐取向”。我國教師教育歷來重視理論教育,在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中都將理論教育作為首選內容。2008年對《 標準 》進行首次專家咨詢時,這一理念就得到了90%專家的認可。[2] 無論對于準教師還是現任教師,其專業成長和持續發展都需要對基礎教育的主動參與和研究。因此,教師要在實踐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實踐取向的基本理念的落實具體體現在《 標準 》所設計的課程目標上,體現在課程設置與學習模塊中。

3.高自由度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建議

與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和設置的詳細規定相比,《 標準 》對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只給出了框架建議。《 標準 》考慮到在職教師的多樣化需求和自身優勢與特點,將具體課程設置權交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教育機構,根據在職教師的不同需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開展靈活多樣、新穎實用的研修課程。《 標準 》只提議課程功能應體現加深教師的專業理解、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和提升經驗。各地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由此獲得了很大自主權和探索空間。

(二)“三角置換”模式體現了《 標準 》的導向

“三角置換”模式在高校、縣城小學、農村小學之間搭建起互相溝通的橋梁,也構建出一個動態的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系統。

1.給準教師提供充分的教育實踐與體驗

《 標準 》的基本理念與課程設置都十分注重教師的教育實踐與體驗,這與當前我國教師教育,尤其是職前教師教育缺乏有效的實踐環節形成了鮮明對比。《 標準 》規定職前教師教育實習的最低期限是18周,但是某些師范院校對于學生的實習安排少于這個期限,即使在時間上符合標準,實際實習質量大多也大打折扣。實習接收單位往往為避免實習生影響教學質量,讓他們做一些批改作業等重復勞動,最多只給1~2周的講課時間,更缺少實習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實踐。因此,教育實習成為觀摩式、模仿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自主性、創造性的教育實踐體驗。“三角置換”模式中,實習生在3個月的時間內完全頂替一名全職教師的工作。他們將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進行教學設計,開展1~2門課程教學,進行班級管理,與社區、家庭聯系,參與教研活動等。在縣城小學優質教師指導資源和生活安全保障下,實習生能解除后顧之憂,迅速完成角色轉變,獲得完全真實的教師工作體驗,達到實習目的。

2.給在職教師提供靈活多樣的專業提升途徑

《 標準 》中提出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的主題之一是提升自身經驗。縣城教師到農村支教可以豐富他們的教育體驗,在不同的環境中激發工作的熱情,培養他們從多角度看待、理解教育問題。農村教師和縣城教師也可以通過支教活動開展交流合作,互相學習。農村脫產研修教師可以將工作放心交給縣城支教教師,全身心投入到為期三個月的置換培訓過程中,通過課堂學習、影子學習等方式實現《 標準 》中提到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導向。 三、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實施“三角置換”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上述作用只是初步實現了“三角置換”模式對教師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若要深入挖掘“三角置換”模式對教師教育課程保障體系建設的作用,則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實習接收單位互動合作管理機制

“三角置換”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置換三方的協調配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參與置換的高校和中小學進行嚴格選拔,確保參與單位的質量。

“三角置換”的實際實施雖然只有3個月,但筆者通過實驗發現,三方協調運作時間以一年為宜。每年4月可由縣教育體育局和培訓單位向省教育廳申報本次需要置換教師的人數和頂崗實習生的人數,5月由省教育廳綜合各方情況確定本年參與“三角置換”人員的數量。6月省教育廳和縣教育體育局下文件詳細部署“三角置換”工作。7、8月高校對實習生進行培訓和動員。9~12月實施“三角置換”。次年1月三方置換人員回位,對置換效果進行考核評價。3月各方總結置換經驗,為下一輪置換工作做準備。在細節安排上尤其要確保實習生與縣城支教教師有兩周共同工作的時間,確保實習生平穩過渡。只有三方協調配合到位,才能保證置換人員順利完成角色轉變,投入到教育實踐和研修過程中。

(二)高校要加強實習生的選拔與輔導

實習生是三方置換中接受挑戰最大的一方。要使置換實習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確保實習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準備。

高校應建立專門負責置換工作的機構,賦予其一定的權利和經費,對頂崗實習和置換研修進行管理、考核、聯絡等。據調查,實習生對頂崗實習熱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實習時間和學生考研求職時間相沖突,致使學生對實習任務心猿意馬。為解決這一矛盾,高校應在實習動員中給學生講明“三角置換”的運作方式和意義,與地方教育體育局溝通,促使其出臺文件在當地招教考試中對頂崗實習生采取加分措施等。

高校應在6月據省教育廳計劃確定頂崗實習學生人數,公開征集實習生,并由校或系組織筆試、試講等篩選環節最終確定實習名單。入選者計入其本人學習檔案,不得隨意退出以保證置換到位。高校要充分利用暑假時間督促實習生提升其教育實踐能力,比如布置備課、試講、熟悉小學教材等暑假作業。9月開學后,高校應對實習生進行強化培訓。內容形式可以豐富多樣,集中培訓包括專家講座提升理論認識,小學一線教師講座提升教學技巧和學生管理經驗,原優秀頂崗實習生開展經驗交流,集體講座明確實習要求等。分組培訓包括高校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教師分組對實習生教學技能、課件制作等指導。

(三)實現對實習生的雙導師制培養

實習生的成長需要引路人。“三角置換”中,頂崗實習生由于既不隸屬于實習學校,也不隸屬于縣教育體育局,又遠離高校,所以外在約束力小,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監督指導避免其過于散漫自由。高校應詳細規定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及時給予差旅補貼并計算工作量。實習學校也應給實習生配備高質量的指導教師或指導團隊,對實習生全程工作給予輔導,并將輔導成效納入該教師工作考核內容,作為其評先評優、職稱晉級的參考條件,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雙導師制培養制度,使準教師獲得快速、有效的成長。

(四)將科研任務引入實習、支教和脫產研修

《 標準 》中倡導教師應具有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特別提出職前教育要使教師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通過參與多種教育科研活動,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對于在職教師,《 標準 》提出其培訓課程主體包括教育經驗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因此,實習生、縣城支教教師和農村脫產研修教師都應帶著問題意識、科研意識進入新的學習工作狀態,在實習、支教和研修中確立自己的研究課題并開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鼓勵實習生和縣城教師的合作、縣城支教教師和農村教師的合作、農村研修教師和高校輔導教師的交流合作。可以將課題研究作為實習、支教、研修的硬性任務,鼓勵實習生和教師組成科研團隊,鼓勵他們將成果寫成論文并開展交流評比。

(五)建立合理的效果評價機制

任何模式的實施都需要一套科學的效果評價機制。“三角置換”模式要達到其在教師教育課程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省教育廳制定一套指標體系,對高校、實習單位、縣教育體育局的置換工作進行評價。該指標體系應對高校選拔實習生的程序、高校組織置換教師在職研修的過程、實習生的工作量和表現、實習學校的指導工作、縣教育體育局的組織管理工作等進行詳細規定,并盡量采用量化評分方式,對評分高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不合格單位進行整改或取消資格。

教師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要發揮“三角置換”模式在教師教育課程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不僅僅需要詳細有效的制度,還需每位身在其中的成員具有自我提升和發展的愿望,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感召下自覺履行職責,實現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450044)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教育實習 新升本科師范院校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曲靖師范學院校級招標課題,編號:2011ZB010。

中國現代師范教育濫觴于1897年南洋公學設立的師范院,到1996年已有百年歷史,其時僅在大陸就已有高等師范院校232所,在校生60.3萬人,此外還有中等師范院校、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院3221所,在校生168萬人。為了改革師范教育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諸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效果差,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等等,1996年教育部專門召開了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并出臺了《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由此拉開了聲勢浩大的新世紀師范教育改革的大幕。

在此背景下,為了滿足中小學本科師資的需求,適應三級師范(師范本科、專科、中師)向兩級師范(師范本科、專科)過渡的需要,教育部以師范專科學校為基礎新組建了一批本科師范院校。曲靖師范學院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乘勢而上,升格為本科師范院校。升本后曲靖師范學院得到了加速發展,僅僅十年就從單一專科發展到綜合本科,從省內招生擴展到全國招生,從千人大學擴大到萬人大學,從博士學位教師為零突破到41人,從國家級科研項目為零沖刺到14項,從學生考研錄取為零提高到351人。種種數據顯示,作為新升本科師范院校,曲靖師范學院的辦學成效極為顯著,但是就課程設置而言,曲靖師范學院的課程設置是否滿足了中小學教育的需要?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進呢?

1 課程設置狀況調查問卷的設計

為了在用人單位和畢業班學生中調查曲靖師范學院的課程設置狀況,從“市場”和“產品”兩個角度來反觀曲靖師范學院的課程設置,2012年4月利用本科畢業班學生到中小學進行教育實習之際,對部分實習生以及他們在中小學的實習指導教師進行了一次課程設置方面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所用問卷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編制的,編制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通過文獻閱讀篩選出了若干問題,然后經過咨詢專家確定了這些問題的主次,最后通過與一些中小學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生進行個別訪談之后篩選出了45個問題。這些問題被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實習生和實習指導教師共同回答的問題,第二類是實習生回答的問題,第三類是實習指導教師回答的問題。問卷分為實習生問卷和實習指導教師問卷兩套。兩套問卷都包含20個單項選擇題(其中師生問卷共同的問題有10個),10個多項選擇題(其中師生問卷共同的問題有5個)。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問卷包括導語、個人信息和選擇題三部分。單項選擇采用的是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每個題目設計了5個不同等值的選擇答案。多項選擇題一般有4~5個選項,允許補充選項。

問卷調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發放的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曲靖師范學院2012級師范專業本科實習生,一類是他們實習所在中小學的實習指導教師,涉及中文、數學、英語、體育、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生物等八個專業。本次調查的目的是從教育實習這一特殊角度,通過對師范專業本科實習生和實習指導教師的問卷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和畢業學生對曲靖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師院)課程設置的需求,為師院教學改革中的課程設置提供建議和決策依據。

2 課程設置業已取得的成就

曲靖師范學院升本后在課程設置方面根據本科建設評估的要求進行了改革,課程開設齊全,門類眾多,基本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通過對本次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在課程設置方面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2.1 專業課程齊全,學科教學上手

在被問到“您覺得,師院實習生在專業教學方面表現如何”時,一半以上接受調查的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生都選擇了B(會把握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D(能根據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C(能把握教材教法上傳統與現代的分寸)。從這三個選項來看,師院實習生們在專業教學方面的能力是讓人滿意的,說明專業教學方面的課程設置是讓人滿意的,不存在大的空缺。可以說傳承了師院前身師專和教育學院的專長,無論是實習生們自己還是中小學教師們對師院畢業生的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師院的專業課程設置都是滿意的。

2.2 教育課程豐富,教學效果顯著

師范院校改革前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育類課程開設得過少,缺乏師范特色。為此曾有人主張增設教育類必修課和選修課,使教育理論課占總教學課時的比例從以前的約6%上升到20%左右,接近或達到先進國家的比例水平。

那么曲靖師范學院開設的教育類課程是否適量呢?調查發現,86.66%的實習指導教師對“師院實習生具有比較全面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表示認同,說明實習指導教師們對師院實習生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感到滿意。這一數據說明師院刻意關注了教改前這方面的不足,在教育學、心理學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和課程投入,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2.3 重視工具課程,提高應用能力

一般認為,師范生應該注重工具課如中文、外語、計算機等課的開設。這類工具課程的開設,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實現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幫助學生適應時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那么師院在這方面的情況如何呢?調查發現,77.17%的實習生同意“師院比較重視中文、外語、計算機等工具類課程的教學”這一說法,說明師院比較重視工具類課程的開設,而且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認可。

2.4 突出師德教育,熱愛教師職業

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德方面師院課程設置的效果如何呢?問卷中專門設置了這方面的問題“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專業,我還會選擇師范類專業”。對于該題,只有1/3的同學選擇否,也就是說大多數實習生對于教育事業是非常熱愛的,即使再給他們一次選擇機會,他們也會再一次選擇教育事業。這說明師院在思想教育尤其是師德師風方面的教育是比較成功的,也說明師院這方面的課程設置及其教學效果是令人滿意的。要知道,這個數據在某個師范院校持否定態度的超過70%。

2.5 校園文化豐富,隱性教育有效

素質教育特別強調隱性教育,反對過多說教。為了了解師院隱性教育的成效,在實習生問卷別設計了一道單選題“師院校園環境布置方面較好地體現了師范院校的特點”。對于該題,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同意和非常同意。這說明師院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較好地體現了師范院校的特色,能夠從校園文化中給予學生們美好情操方面的陶冶。

2.6 體育活動豐富,青春健康活潑

高等院校應該培養具有強健體魄的人才,就曾經提出培養國民的強健體魄和尚武精神,那么師院培養的學生是不是“弱不禁風”的文弱書生,能否經受中小學高強度的工作呢?問卷中專門設計了一道單選題“師院實習生具有比較強健的體魄,能夠勝任中小學的教學工作”。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實習指導教師們普遍持贊成態度,也就是說實習生們呈現在實習指導教師們眼前的是生龍活虎般健康的樣子,這說明師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比較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或者說師院的體育活動以及體育教學是比較讓人滿意的。

3 課程設置中新的需求

3.1 外語課時雖多,效果亟待加強

作為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師院的學生們風華正茂,到了中小學都被看成是學校的新鮮血液,那么這些實習生們在教育方面真的有什么優勢嗎?為此專門設計了一道實習生多項選擇題“您覺得師院學生在教育方面的優勢有哪些?”統計結果顯示,選擇選項D(精通專業),F(教法新穎),和C(精通電腦)的實習生都占到1/3以上,但是最不可思議的是只有極個別人選擇選項B(精通外語),也就是說師院外語教學的滿意度太低,幾乎沒有人覺得自己的外語水平過關,看來外語教學雖然近年來經歷了巨大改革,加大了課時量,但是積重難返,要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需要制定相關的一些規定,再在外語教學中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3.2 專業課程過多,交叉課程太少

課程綜合化是現代教育的一大趨勢,那么師院在開設文理交叉性的綜合課程方面情況如何呢?從實習生問卷中單項選擇題“課程設置中,師院開設的文理交叉性綜合課程太少”的統計結果來看,對于這一問題持反對意見的人只有6.06%,也就是說基本上都認為師院綜合性課程開得不夠,應該大大增加。實質上,文理交叉性綜合課程的開設不光是師院存在的問題,在許多大學,乃至于一些名校,都是一個大問題。加上中小學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是偏文就是偏理,真正文理兼通的學生少之又少。

3.3 必修課程過多,選修課程不足

不單單是綜合性課程太少,實習生們還認為師院開設的必修課過多,選修課太少。實習生們在被問到“師院開設的必修課太多,選修課太少”時,大多數人不滿師院選修課的開設,75.76%的人認為師院開設的必修課充足但是選修課過少。作為新升本科師范院校,由于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加上師資力量所限,很多院系只著眼于把課開齊,在選修課上能不開就不開。作為新升本科師范院校,在下一步從規模發展到效益提高的過程中,要適時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尤其是一些具有文理綜合性質的選修課更是要大力扶持。

3.4 人文素質不高,美學管理尤缺

至于師院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表現,針對實習指導教師的問卷中設計了一道多選題“您覺得,師院實習生的人文素質如何?”該題的選項B(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C(具有人文精神)都得到了實習指導教師們的認可,但是普遍不認可選項A(實習生們具有較深的人文功底)。

那么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師院究竟應該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呢?實習生們在回答“師院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比較缺乏的方面有哪些”時,排在前列且超過半數以上實習生表示比較缺乏的有I(美學),E(管理學),F(運籌學),認為他們不是很缺乏的前三位是H(文學),J(音樂),K(美術)。這說明文學、音樂、美術方面師院學生的滿意度較高,或者可能是這方面課程很有成效。但是他們普遍希望能開設美學、管理學、運籌學方面的選修課。

3.5 板書普遍較差,期盼書法課程

在教師職業技能方面實習生們的表現如何呢,師生問卷中有一道共同的多選題“您覺得,師院實習生在教師職業技能方面較好的有哪些?”對該題的回答中,位居第一且超過半數的只有選項C(電化教育),其他方面實習生和中小學教師們均不滿意,尤其是選項B(硬筆書法)方面。在與實習指導教師們的訪談中也發現,師院學生的板書整體水平很差,在鍵盤替代了手寫的今天,實習生在黑板上的書寫猶如“蚯蚓滾沙”,看著像小學生的字,和師范專業本科生的身份格格不入。因此建議師院開設硬筆書法方面的選修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板書能力,要求人人有一手拿得出手的好字。

3.6 不會班級管理,急需相關課程

師院學生在班主任方面的表現如何呢?在回答“您覺得,師院實習生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方面比較缺乏的有哪些?”時,將近90%的實習生選擇了選項A(班級組織管理能力)和B(了解學生的能力)。說明對于如何擔任班主任,實習生們大多缺乏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與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生們的訪談中也得知,他們覺得到中小學實地教育實習,最怕的也是他們最沒底的就是班主任實習。雖然考試的時候背誦過一點關于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文字,但是沒有這方面的課程,更沒有這方面的實踐。因此建議師院開設班主任方面的選修課程,以彌補學生該方面能力的不足,畢竟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到中小學都會面臨班主任這樣的角色。

參考文獻:

[1]田德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209

[2]張輝.我國師范教育發展歷程及改革方向探析[J].中小學校長,2009(12)

[3]金長澤.師范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2:300

[4]李沙青,錢潤光.百年風華書錦繡十載奮進譜新曲[N].云南日報,2010年10月20日第4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av综合影院| 都市激情 在线 亚洲 国产| 高清精品国内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 |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午夜成人亚洲理伦片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网在线www| 男女啪啪高潮激烈免费版 | 老板办公室乳摸gif动态图| 国产精品泄火熟女|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网站|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入口|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极品人妻老师的娇喘呻吟|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啊轻点内射在线视频| 天天爽天天爽天天爽|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