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06:3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建設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借鑒學習兄弟縣市在城市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6月3日,我縣組團到等地考察了城市建設工作。考察團由縣委副書記為團長,縣政府副縣長為副團長,部分縣直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部分重點鄉鎮的黨委負責人等共28人參加。考察團先后學習考察了等地的城市建設,通過學習考察,使大家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見識,學習了經驗,看到了差距,啟迪了思維。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二、主要體會與感受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兄弟縣市強勁的發展態勢、濃厚的建設氛圍和大膽創新的實干精神。他們科學務實的城市規劃理念、靈活高效的征地拆遷模式和令人矚目的城市建設業績,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主要感受有五點:
(二)征拆模式新。把補償當作“了斷”,把安置限于安居,這是目前許多地方開發建設、征拆補償較為普遍的作法。征地拆遷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一次補償、錢地兩清,開發建設主體總是把利益的天平傾向自己一方,把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安置,作為利益的對立面來看待,很少考慮失地農民的后路,這種利益上的本位主義,使征拆對象和失地農民既傷利更傷心,造成用地方和供地方的情緒對立,導致征拆工作成為“天下第一難”。如何有效化解征拆難題?縣以迎賓大道項目為試點,改革傳統的拆遷安置方式,全面推行產權調換房安置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做到“四個一”:
1、樹立了一個好理念。一是拆遷讓群眾說了算。改變以往拆遷由政府說了算的做法,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充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走訪群眾、問卷調查、會議座談等形式,就項目規劃建設、房屋征收補償標準等重大問題,反復征求群眾意見,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補償安置問題,專門召開聽證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拆遷戶代表的意見建議最終確定征收補償方案。二是利益讓群眾最大化。在拆遷補償標準和安置政策的制定上,找準政府與群眾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在確保群眾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讓群眾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受益。三是服務讓群眾最滿意。改變以往拆遷工作,政府既當指揮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職能轉向服務員的角色,通過與拆遷戶交朋友,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到以誠動遷、以情拆遷。
2、制定了一個好政策。一是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在制定征收補償方案時,改變以往政府與拆遷戶相互爭利的做法,既考慮到群眾的利益,又結合本地市場行情,在多次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置方式、返購價格和市場均價。二是適當出臺優惠政策。實行拆遷店面同等面積安置店面,對在限定時間內簽訂拆遷協議的,除按相關文件規定進行補償外,按其合法有效建筑面積的25%增加獎勵安置面積,產權調換房兩年內自愿轉讓的,可直接辦理到受讓人名下等。三是公平公正執行政策。針對以往拆遷工作中存在“早簽吃虧、晚簽得利”現象,建立了“五公示一監督”新模式,即對政策依據、補償標準、安置方式、獎勵措施等進行公示,成立專項監督審計小組,有效確保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消除了群眾對拆遷的疑慮。
3、組建了一支好隊伍。一是黨政領導勇于擔當。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部分人大、政協副職任副總指揮的項目指揮部,把整個拆遷戰線分成若干個責任段,分別由指揮部副總指揮分段負責,并成立綜合協調、規劃編制、征地拆遷和工程協調等若干個工作組,負責協調解決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抽調人員集中攻堅。從27個責任單位抽調了84名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拆遷工作經驗的干部充實到拆遷一線,所有抽調人員與原單位脫鉤,統一接受指揮部辦公室管理,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簽到,一邊倒開展工作。三是責任單位包干負責。對所有拆遷戶分別落實包干縣領導、包干單位和相關鄉鎮,由包干單位與指揮部簽訂《征地拆遷包干責任狀》,實行“六包”,即包政策宣傳、包安全穩定、包協議簽訂、包棄房、包拆除、包后續工作。
4、建立了一套好機制。一是建立定期例會制。每周三、周五定期召開指揮部副總指揮、工作組組長、辦公室成員單位參加的專題調度會,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建立定期通報制。每天對各單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匯總,每周按完成工作任務量,對各責任單位進行排名,并將排名情況,以手機信息的方式通報給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單位主要負責人。三是建立考核獎懲制。出臺了《縣在急難險重工作一線鍛煉考察選拔干部暫行辦法》,對拆遷任務完成好的單位給予通報表彰,對表現優秀的干部給予優先提拔重用。同時,對未完成任務且排名后3名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四是建立倒計時推進制。對各項工作限定完成時限,制定倒計時時間表,明確目標、量化任務和落實責任,實行倒計時推進。五是建立以拆違促拆遷制。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對金塘返遷安置區77戶違章建房戶進行了強制拆除,徹底扭轉了拆遷拆違工作的被動局面,促進了拆遷工作的開展。六是建立一戶一策制。由包干責任單位負責,對全部拆遷戶建立工作臺賬,全面摸清拆遷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社會關系、主要訴求,采取“一戶一策”的辦法,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四)融資渠道活。如市為破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2011年組建了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將收儲土地和其他國有資產打包作公司資本金,以項目為依托向銀行融資投入城市建設,實現融資、投資、資產管理和資本的市場化運作,為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提供可持續的來源。同時,還積極經營城市無形資產,采取BT、BOT、TOT和PPP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目前相關模式已成功運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縣在采取BT模式運作新區開發中,要求項目投資方在項目建設中,首先建設好新區的綠化景觀及部分基礎施設,前期投入資金待新區開發用地拍賣后支付,有效地解決了政府投入資金緊缺的難題。
(五)推進機制實。如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成立重大項目推進辦,并下發了《縣2013年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意見》。堅持一周一督查。各項目責任鄉(鎮)、單位及時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困難、問題,并于每月初將情況報縣推進辦。堅持半月一小結。每半個月縣分管領導召開階段小結會,總結項目推進情況。堅持一月一推進。原則上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召集縣推進指揮部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一季一調度。由縣委常委會每季度對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情況進行分析通報,重大問題不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專報,并將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堅持一年一考核。每年組織一次項目建設考核工作,并進行全縣排名。年內組織一次全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巡回觀摩,在年底前組織一次“看特色、看變化”活動。實行一項目一檔案。逐個建立重大項目臺帳,確保項目情況的真實度;市為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專門出臺了《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從部門職責、項目確定、開工準備、項目實施、工程驗收、資金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
體的規定,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和管理。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兄弟縣市城市建設的實踐證明,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我縣的城市建設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的做美城市,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掀起上項目、興產業、促發展的,切實加大重大項目推進力度,有力促進全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提速、提效。
(一)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要在加強與瑞金都市區規劃融入與對接的基礎上,高起點展開規劃編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加快“東進南擴”戰略,走組團式、片區化的路子,打造月亮灣新區、城南、城北等城市綜合體,快速拉開城市框架,合理優化城市結構,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待市人民政府批復后盡快實施好縣城第四輪總體規劃,并在第四輪總體規劃的指引下,盡快完成各項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3月3日至7日,市委辦組成的考察組一行5人赴##杭州、衢州和蕭山,就兩市一區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考察。所到市(區)對我們這次考察活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分別召開了3場專題座談會,并安排我們現場參觀了城市新區、開發園區和部分城建重點項目。雖然這次考察活動時間短暫,情況了解不夠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見所聞,讓我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總體感受 這次##之行,我們的直觀印象是,##的城市化進程勢頭迅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之間的距離在不斷拉近,特別是環杭州灣地區城市圈已基本形成,城市集群正在崛起,城鄉一體化的格局逐漸顯現。一是城市化的理念新、起點高、思路活。杭州市提出了“##省省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并按照“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發展戰略,構筑“一主三副、雙軸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的城市框架,城市規劃的外延大大超出了以往的城市概念,著力從 3個層次推進城市化:一個層次抓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的分工與合作,共同構建長三角城市群;一個層次是以高速快捷的城市路網為依托,以產業為連接,著手打造環杭州灣城市帶;一個層次抓中心城鎮建設,集中力量發展13個中心城鎮,通過撤鄉并鎮,有效擴張鄉鎮行政區劃,推動其向5-10萬人的小城市方向發展。蕭山市提出了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發展的主題,確立了以工業化支撐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以提升工業化與加快城市化整體推進蕭山現代化的工作思路,把“實力蕭山、活力蕭山、魅力蕭山”作為推進城市化的總體目標,著手實施由強市型向都市型轉變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江南新城的規劃建設中起步高、手筆大,確立了建設“杭州浦東”的目標定位。衢州市提出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越要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觀點,并立足自身條件,大膽提出借力發展的思路,一手抓接軌上海、一手抓山海協作,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活動,積極開展城市招商,加快了外來資本參與城市的開發和建設,有效地解決由于區位造成的制約因素。二是區劃調整和新區開發力度大。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和開辟城市新區是我們所到三個地方在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中的共同做法,在這方面他們的工作力度大,成效也十分明顯。杭州市于2001年進行了市區行政區劃調整,蕭山、余杭撤市建區,市區面積由原來的683平方公里擴大到3068平方公里,而在此之前杭州市城區可規劃用地僅剩400多畝,已基本處在飽和狀態。發展空間的解決為做大城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幾年,杭州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城區建設先后推出了“錢江新城”、“江東和臨平工業區”、“大學城”和“城中村”改造等4項工程,幾項工程規劃面積就達220平方公里,這些舉措對迅速壯大了杭州中心城市規模、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蕭山區通過實施錢江世紀城市的新區發展計劃,使城市建成面積由五年前的15.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32.1平方公里。衢州市也于2001年進行了衢縣撤縣建區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并按照再造一個衢州的要求,加快推進新區建設,并著手實施市級行政中心搬遷至新區的計劃。此外,紹興、嘉興、寧波、金華等也都已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可以說,通過調整行政區劃做大城區,實現區域中心城市的迅速擴張已成為##各地的共識。三是政府職能轉變到位、市場運作能力強。從杭州和衢州的管理體制看,市委、市政府把主要著力點放在市
本級的發展上,對縣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充分放權,對于調動縣級的積極性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在城市管理、開發區和新區建設的管理體制上,堅持以市場化為取向,進行城市經營,有效地緩解了城市建設中資金緊張的矛盾。特別是杭州市在新區開發上就體現了較強的市場運作能力,他們一方面用足于省里給的各項特殊政策,整合各類資源,充分讓有限的政府投入發揮出最大的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常規和超常規的方式,從民間資本、金融機構、資本市場以及國家政策中籌集建設資金,采取政府、部門、企業“三位一體”的開發模式,走“自我籌資、自我建設、自我經營、自我還貸”的開發建設路子,有效地解決了建設與發展、投入與產出的問題。四是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有力地加快了經濟發展。杭州的經濟連續13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城市競爭力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僅次于廣州,經濟總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3位,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名列第8。蕭山撤市建區后繼續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依然保持全區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績全省縣(市、區)級首位,特別是工業發展很快,2003年,工業增加值就達300億,全區產銷超億元企業達到157家10億元以上15家,僅萬向集團一家企業就達到157億元,在全國發達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綜合指標中名列第七。衢州去年也實現了gdp增長14.2%的較快增速。 二、幾點啟示 一區域經濟的大融合是當前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機遇。當前全國各地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趨勢,實際上向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信息,新一輪區域經濟的發展將主要以城市為核心,城市競爭力越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就越足。城市經濟越發達,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就越強,正如杭州的發展受到上海的輻射帶動、蕭山的發展受到杭州的輻射帶動,衢州的發展受到全省發達城市的輻射帶動一樣,三明的城市發展也同樣應該融入全省城市發展的大局,當前,全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提出,為我們進一步融入全省發展大局、更好地接受沿海發達城市的輻射、乘勢而上做大做強做優中心城市創造了新的機遇,能否抓住這個機遇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在這一輪區域經濟的大融合中,把握機遇、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借力發展,做大城市規模、發展城市經濟,并通過自身發展,增強對周邊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把做大做強做優中心城市作為推進三明城市化進程的著力點。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首先要解決城市發展空間問題,空間不足已經成為三明城市發展的最大掣肘,這個問題不得到根本解決做大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最終實現永安--三明--沙縣三地的城市一體化應該成為推進三明繁榮帶建設的根本目標,當前特別要在發展城市聯盟方面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對城市聯盟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要進一步明確。為此我們提出“一主一副”的城市格局的初步構想,其基本內涵是: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實現沙縣撤縣建區,以三明現有建成區和沙縣城區共同作為三明主要城區,以永安為三明城市副中心,并推動兩個城市一體化建設,從而迅速做大三明城市體量。我們的依據是,市里實施“南拓北擴西進”戰略,往富興堡、臺江、陳大、小蕉等地發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形限制,市區周邊群山環繞,缺乏成規模成片可供開發建設平整土地,城市空間的拓展已沒有太大的余地。而沙縣的撤縣建區的各方面條件都較為優越,從自然條件看,沙縣距離市區僅20多公里,今年將與市區實現高速公路互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地勢平坦,有著較廣闊的發展空間,僅金沙高新園區面積就有18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再造一個三明市區;從經濟基礎看,沙縣
的非公有制經濟較為發達,產業與市區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從城市發展看,沙縣縣城建設已初具城市雛形,2003年末,沙縣人口為24.2萬人,城區人口8.43萬人包括流動人口,下轄6鎮4鄉,城鎮化水平較高,具有較好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實行沙縣撤縣設區的行政區劃調整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擴大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擴大城市面積,增加城市人口,實現土地、水、人力等資源共享,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集中財力物力建設中心城市,有效增強中心城市的競爭力。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發展路子。從基礎條件看,三明推進城市化的制約因素較多,如:地形狹窄、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城市經濟相對薄弱、發展后勁不足,市區人口少、人力資源外流趨勢明顯,等等,但同時我們也擁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勢,如:我們的森林覆蓋率高居全省首位,在全國都處在領先地位,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工業基礎較為扎實;在區位上既是內陸省份開放的前沿,更是沿海向內陸地區進軍的橋梁和紐帶。只要我們揚長避短,是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的。我們認為,做好腹地文章和盤活優勢資源都應成為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發展路子的重要依據。福建地勢山海相聯,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成為沿海發達城市的發展腹地,當前,要針對如何做好腹地這篇文章,提高對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承載能力,加強產業規劃,突出制造工業、資源開發、勞力輸出幾大特色,真正與沿海城市的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與此同時,要看到,三明最大的資源在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明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也在于生態資源。要按照“生態立市”要求,必須確立生態和經濟雙贏的理念,把建設生態城市作為三明城市發展的未來走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和環保產業,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經濟格局。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致力于創造全省一流的人居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 四從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入手,真正調動市縣兩級的積極性。##省實行市、縣兩級都各自向省級負責的行政運行模式,市級對縣級工作做到少指揮、不干預,這對保證市本級集中精力加快自身發展和充分調動縣級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們感到,這種做法體現了未來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要主動適應這種趨勢的發展要求,把做大做強市本級作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項核心任務,調動一切資源、運用一切手段,千方百計地壯大市本級的經濟實力,增強三明的城市競爭力。同時,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為契機,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管理進行徹底放權,充分調動縣域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三、若干建議 1、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加快推進三明城市的城市化進程事關三明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事關整個區域經濟的走向,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形成共識、達成一致,就難以有效地形成合力、促進共為。建議市里盡快組織市幾套班子領導分赴##、廣東等城市化發展較快的地區進行專題學習考察,加強研究論證、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共識,并爭取得到省上的認同和支持。 2、組建工作班子,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論證。成立市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工作班子,由市領導牽頭,抽調市城建、規劃、土地等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對推進城市聯盟的有關具體問題進行規劃論證,對涉及管理體制的問題進行協調,對縣域
推進城市化進程工作和中心城鎮建設進行指導。 3、著手進行新一輪城市發展與建設的規劃。建議邀請省內外的城市建設與規劃專家共同參與對三明的城市發展與定位進行專題研究論證,開始啟動新一輪城市發展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并對在短期內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和論證。在新一輪的城市規劃調整中,要將把園區開發與拓展城市新區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產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思路,把園區建設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布局之中,有計劃地將處在三明城市圈范圍內的工業園區納入市級管轄范疇,加大市本級的投入,提高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明晰管理責任和收益分配,促進產業集聚升級和城市的優質擴張。 4、加快城市聯盟基礎設施的融合。加快市區與永安、沙縣的快速通道建設,縮短時空距離,改革公路收費體制,統一道路通行政策,促進交通融合,如早日促成三明至沙縣的公交交通運行。另一方面,加快市區、永安、沙縣三地在供電、通信、環保、綠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統一融合。 5、全面整合土地資源。對城市聯盟范疇內的土地實行統一收儲、統一規劃、統一使用,在現有用地政策難以突破的情況下,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有效盤活土地資源,通過借地生財、借地發展,保證城市化對建設用地的需要。除法律規定可以實行劃撥土地的對象外,其余建設生產用地全部實行有償出讓供地,特別是對房地產開發,一律實行招標拍賣方式供地,把土地推向市場。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來提高土地價值,實現土地升值。 6、加大對中心城鎮建設政策扶持。突出中心城鎮的帶動作用,突破城鎮均衡推進的模式,堅持分類指導,在重點抓好縣城建設的規劃建設的基礎上,每個縣(市、區)再確定一個在區位上輻射作用明顯、人口較為集中、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的中心鎮進行重點扶持。如:在干部配備上可以采用##一些地方的做法,實行高配一級,允許中心鎮主要領導進入縣級領導班子;在管理權限上可以享受相當于縣一級的權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行撤鄉并鎮,不斷壯大中心鎮規模,提升中心城鎮功能,增強其在區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7、加快人力資源的開發。三明的人力資源充沛,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們還有著很強的產業技術培訓力量,因此,建議把以大規模培養技工等實用人才為重點的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有效增加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依托廣大的技校、農校和社區組織等各種載體,大規模地組織城市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進行專業培訓,對口輸送到福州、廈門以及省外發達城市,形成規模、形成品牌、形成競爭力。
作為廣東LNG工程項目,只是覆蓋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深圳、東莞、廣州、佛山、中山、肇慶、江門、珠海和惠州九個城市、第一期才氣化深圳、東莞、廣州和佛山四個城市、總長才508公里。第一期只有267公里,進展就那么慢、第一期卻要到2005年才能建成投產,這個速度與西氣東輸工程相比實是太慢了、作為廣東的燃氣工作者來說、我們是不甘落后的,改革開放的建設從南方開始,然后向北方輻射、對東西南北中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為適應珠三角經濟發展的LNG工程項目為什么不能多給點加速度,推動項目盡快往前發展,為廣東珠三角地區經濟騰飛盡快作出貢獻?
1 積極推動廣東LNG工程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多年來、我們深圳在引進LNG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我們并不滿足于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天然氣輸氣管網和擁有的市場份額以及良好的融資能力。我們充分利用今年1月13—14日國家計委在蛇口華明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廣東LNG試點工程總體項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協調會的精神,在深圳市民中大力宣傳LNG項目對深圳經濟建設的作用以及對深圳城市建設的好處,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提高人們對天然氣的認識、并密鑼緊鼓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1)對深圳市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進度作了周密安排
新春伊始、就成立了燃氣集團天然氣利用領導小組、我親自任組長一位分管技術的副總經理當副組長抽調了設計公司和開發部的主要骨干開展了以下工作:
①開展了全市的用戶用氣調查;②對全市供氣管網進行了平差水力計算;(3)疏通和完善管網通氣能力;④完成了羅芳氣站到南油氣站的東西大聯網;⑤做好管網西出南頭北出布吉以及未來管網南伸的南北出關工作;⑥編寫了深圳經濟特區管道燃氣2000—2005年發展規劃;⑦編寫了石油氣管網供氣過渡到天然氣管網供氣的轉換方案;⑧籌建了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投入管網供氣搶險、調度指揮,為過渡到天然氣供氣使用;⑨實施LNG項目工程進度計劃時間表2000.1.31—2005.11.6(詳見深圳市燃氣集團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總進度表)
機構設置與規劃審批 2000.1.31—2001.8.16;
項目資金研究 2000.7.31—2002.5.31;
城市燃氣市場研究 2000.7.3—2001.12.7;
工程研究 2000.10.23—2002.8.23;
全市城市燃氣項目可研 2001.3.12—2002.4.5;
施工建設 2002.1.14—2005.11.6
(2)派出人員赴上海浦東學習天然氣供氣的調峰辦法。赴北京、西安學習天然氣置換辦法,回來之后寫出了較完整的考察報告。
(3)為迎接天然氣的早日到來、提出廠建設深圳大燃氣的設想:大燃氣的功能、定位、理念,用四新、四化、四個辦法去實現事業部制式的集約化管理目標。
(4)與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進行了充分探討、協商,雙方同意組成聯合體、充分發揮深港兩地兩公司的各自優勢、共同推動廣東LNG工程項目的發展。
2提出四點建議
(1)希望充分利用深圳的地理位置、人才和資金優勢加快項目的建設速度。目前項日的發展。只局限在政府的計劃部門和業主單位。規劃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都還未介入,要讓項目能順利發展。離開當地的國土規劃部門和建設部門是很難實現的,要加強與這些部門的溝通、讓他們多參與活動,做好前期預留用地規劃。還有轄區特別是龍崗區政府有關部門。要使他們提早介入,積極參加,共同推動項目的發展。
(2)城市高壓輸氣管網、門站、調壓站要盡快規劃設計。落實門站、調壓站以及管線走向預留用地,確保今后在實施時能順利通過。
(3)要讓業主單位盡快進入角色,承擔應該承擔的各項任務,充分發揮業主單位的積極性,以便抓緊工作、做好工作、爭取提前讓天然氣進入千家萬戶。
楊懷天
為加快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區城市面貌,4月19日至20月,建陽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李富禹、紀檢組組長吳衛兵、園林處主任林國慶、環衛處主任楊雄、區城建監察大隊大隊長張旭東、副大隊長何強等10人組成學習考察組,赴江西省上饒市城市管理局,就文明城市創建、規劃、建設、園林綠化、環境衛生保潔等方面的城市管理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考察,實地參觀了城市廣場、住宅小區、步行街、工地、景區等地。考察期間大家日夜兼程,在較短時間內多了解情況、多學習經驗,達到了增進交流、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認識、促進工作的目的。通過參觀學習,大家親眼目睹了上饒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優秀做法,親身感受了這座城市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其發展思路之新、居住環境之美、文明程度之高無不使大家受到較大震撼,不僅找到了思想認識、工作思路、發展措施等方面差距,也激發了大家解放思想、干事創業、提升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積極性。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饒市基本情況
上饒,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于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是江西省對接長三角的最前沿,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上饒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
上饒與我們閩北毗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與我區相近。近年來,上饒市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緊緊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饒"的戰略決策,瞄準城市管理"一年見成效、兩年大變樣、三年創品牌",打造"江西一流、全國先進"城市環境的目標,以開展"全民共建、美麗上饒"城市形象提升和違法建設專項治理"兩項活動"為抓手,深入推進城市管理上新臺階,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項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二、上饒市城市管理主要做法
(一)、領導高度重視
上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市委書記、市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多次視察調研城市管理工作,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為城市管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高位推動城市形象提升活動
2017年,上饒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美麗上饒、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建設動員大會,市委書記、市長親自動員部署,特別是啟動"全民共建、美麗上饒"城市形象提升活動,資金投入達29.45億,分三年度完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2、高度重視城管保障工作,為城市管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對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改革、經費保障、班子建設和干部培養等,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地關心和重視,可以說對城管工作高看一格、厚愛一分。
(二)、全民共建共管熱情高漲
上饒市城市管理局以"全民共建、美麗上饒"活動為載體,主動聯合、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城市管理,全民共建氛圍空前高漲。
1、強化部門聯動,開展系列整治活動
聯合環保、建設、交警、運管等部門開展了建筑渣土和道路揚塵治理"百日行動".聯合市場和質量監管、食藥監、信州區等單位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共有4000多家沿街門店單位簽訂責任狀。聯合文明辦、市場和質量監管等部門持續對菜場及周邊市容秩序進行整治。配合公安局、交通局整治亂停亂放、摩的非法營運等交通秩序,等等。
2、部門共建美麗社區
共劃出78個社區(村),由106個部門包干,共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完善社區設施,扎實推進社區環境建設。
3、全民參與系列主題活動
開展"我為城市管理獻良策"活動,市民群眾踴躍參與,收集上千條建議意見;開展"煙頭垃圾不落地 饒城環境更美麗"主題活動,廣大社會志愿者、干部群眾積極參與;聯合教育局在市區1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題活動;扎實開展不文明行為專項整治活動,市民積極參與舉報,共同整治亂扔亂倒、亂擺亂占等城市不文明行為。
(三)、創新工作理念思路,實現"四個轉變"
上饒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推行"四個轉變",即從"為城管人"轉變為"為人管城",從粗放管理轉變為精致精細精美管理,從局部管理轉變為"全程全域全覆蓋"管理,從被動管理轉變為源頭綜合治理。
1、創新工作方式,逐步實現精細化管理
上饒市城市管理局堅持從領導干部做起,每天由一名縣級干部帶班開展"步行看城管"活動,現場督促整改。全面推行錯時上班制度,及時處理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時期流動攤點亂擺亂占、占道經營等一系列市容環境衛生問題。
2、創新管理機制,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
加大城市管理領域市場化改革力度,在環衛保潔全面推向市場的基礎上,扎實推進園林綠化管養、市容市貌管理市場化,成效明顯。
(四)、資金投入大,項目建設全面突破
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據統計,2017年上饒市共投入城市建設和改造提升項目資金達10億元,全面完成了近30項園林綠化提升、市政工程建設、環境衛生、市容提升、便民設施等城市景觀及民生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
(五)、以史上最嚴標準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1、加大環衛機械化作業力度
對主干道堅持夜間沖洗,晴天灑水次數由原來每天2次改為3次,道路積沙積塵和揚塵污染問題得到較大緩解。對中心廣場周邊等繁華路段、重要節點保潔時間延長到20個小時,增加了20多名快保人員,整治攤點配備垃圾容器,確保落地垃圾得到快速處理。
2、持續推進市容秩序專項整治
以史上最嚴的標準,集中對城區主干道出店、占道經營現象進行處罰整治。2017年中,共清理流動攤點近20000次、出店(占道)經營近24000起、車輛亂停亂放3000余起、亂曬亂掛12000余起,查處違規占道裝修1120余起。加強夜間市容管理力度,嚴禁城區各類零散夜宵攤點出店經營,多部門聯合對露天夜宵燒烤開展突擊整治。
3、大手筆提升園林綠化改造
完善園林綠化養護標準體系,將道路綠地、公園綠地全面推向市場。加大對廣場、人行道、公園等地的補植改造,改造面積達10萬㎡。同時,在城市重要節點、公園廣場等實施了大規模的花卉添彩工程,2017年全年擺花達300萬盆次。
(六)、提升隊伍形象,增強隊伍戰斗力
上饒市城市管理局始終堅持隊伍建設不放松,以開展"兩學一做"活動為契機、以黨建工作為抓手,不斷創新隊伍建設載體,全局上下干部職工想事、干事的熱情和信心高漲,班子成員及全體干部職工空前團結,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創新建立城管黨校+城管行政學院培訓模式。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城管黨校+城管行政分院,全局中層以上干部和全市城管局長、大隊長定期參加集中培訓學習,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理論和實踐知識。
三、對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必要投入是保證。
在考察學習中,我們為上饒城市建設的大手筆、高品位、快節奏而感嘆,連續多年的高強度投入,城市功能愈加完善,城市環境愈加優美,城市管理愈加有條不紊,為經濟高速發展和市民生活質量提高創造了良好的空間環境。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環境的改善,引發連鎖效應: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強,招商引資迭起;城市知名度不斷提高,帶動了旅游、商貿、房地產業等"第四產業"的發展;優美的居住環境,激發了市民對家鄉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啟示之二:素質教育是核心。
廣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創建的最終受益者,也是文明城市創建的主體。忽視市民教育,忽視市民素質的提高,就很難形成人人參與的創建氛圍,很難形成多數人管少數人的管理氛圍,文明城市創建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必須把治城育人放在各項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終抓住不放。
啟示之三:持之以恒是關鍵。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靠一朝一夕是不能做好的,必須堅定不移,持之以恒推進整治,并持之以恒地鞏固整治成效,不可松懈反彈。必須激發全員參與熱情,必須形成部門合力。只有樹立打持久戰的意識、全員參與意識,才能形成最佳合力,取得實效。
四、對推進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借鑒
(一)、要牢牢樹立"一個目標"
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推進城市管理工作從見成效、到大變樣、再到創品牌,要牢牢樹立奮斗目標,打造"內陸一流、全省先進"的城市環境,努力把建陽建設管理成百姓喜歡的城市,大家愿意落戶的城市,市民幸福感強、自豪感強的城市。
(二)全方位打造"五個城管"
1、創新城管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用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標準來推進城市管理工作大提升。
2、精細城管
研究制定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體系,推進管理全域化、標準精細化、管控網格化、治理模式綜合化。
3、智慧城管
推行"城管+"模式,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實現精確、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管理和服務,構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處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4、民生城管
牢固樹立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推行"721"工作法,即讓70%的城市管理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同時,將著力打造一批流動攤販疏導點,建設一批城管便民服務崗亭、環衛工人休息點,開展一系列城管愛心服務。
5、法治城管
統一城管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標識,嚴格實行執法人員管理制度,推行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做到執法規范化。
(三)、開展"三大行動"
1、開展道路本色行動
以國內外先進城市保潔水平為標桿,加大環衛裝備投入,提高機掃化作業率,全面實施精細化作業管理,實現道路潔凈見本色、見底色。
2、開展城市公廁革命
按照"便民、干凈、有品位、凸顯特色"的要求,完善公廁內外環境和各項設施,全面提高公廁管理和服務水平,為廣大市民提供咨詢、充電、雨傘、遮風躲雨等各種便民服務。
3、建設智慧城管平臺
深入推進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相結合,建設數字化城管信息平臺。
(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1、全方位開展"全民共建、美麗建陽"城市形象提升活動。
通過全民參與,開展集中整治、系列主題活動、城市改造提升,建立長效機制,使我區的市容衛生、市政設施、交通秩序、小區物業管理、市民素質等各方面得到明顯提升。
2、打好"兩違"綜合治理攻堅戰。
以實現"兩違"零增長為工作目標,保持打擊"兩違"的高壓態勢,進一步完善違法建設治理機制,堅持"露頭就打、出土就拆".按照我區出臺的分類處置試行辦法,妥善處理好歷史存量違法建筑。
3、實施一批城市景觀及民生工程
重點實施與城市管理相關的城市景觀工程和民生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數和市民幸福指數。加快推進西區生態城幾條道路的綜合景觀改造,以及城市廣場、道路景觀的亮化、彩化,完善一批市民休閑小游園和街頭綠地、一批公廁及垃圾中轉站建設改造。
4、建立并運行精細化城市管理模式
推行"城管革命",樹立精細化管理理念,制定標準體系,細化城市管理空間,量化管理服務對象,優化工作流程,力求像繡花一樣精細管理城市,像打理自家庭院和客廳一樣打理城市,在細節中提升城市品位。
5、深入推進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改革
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完成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推進住建系統行政處罰權的集中歸并改革。進一步細化完善城市管理考評辦法。
6、全面加強城市管理隊伍建設
集中開展城市管理隊伍"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城管人黨性修養和業務水平,努力建設一支管理精細化、執法規范化、服務人性化的城管隊伍,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
五、對提升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通過學習考察上饒市城市管理局各類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做法,結合我區實際,研究其可行性,我局提出以下十點建議:
(一)、成立園林規劃設計院
在我局園林管理處下設園林規劃設計院或公司,引進專業人才,組建專業隊伍,負責我區城市廣場、住宅區、風景區、度假村、公園、生態濕地、濱河綠地、美麗鄉村、城市綠道、綠化造林等項目的總體規劃、景觀方案及施工圖全案。
(二)、建設工地文化墻
為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議我區城區所有工地沿線按統一標準建設閩北民居風格的工地圍墻,相關部門負責工地圍墻標準的制定,督促各施工工地圍墻的建設以及負責建成城區所有無主工地的圍墻。并緊緊圍繞建陽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在工地圍墻上手工繪畫,把建陽的名勝古跡、民俗文化、地方美食、城市愿景、歷史名人等文化元素搬上街頭墻面,使工地圍墻成為城區一道獨特的街頭風景。
(三)、增加市政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
增加市政配套建設。按照"堵疏結合、科學管理、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管理理念,廣泛征集商戶和市民群眾意見,規劃建設二手車、洗車專業市場;在尚未建立專門的夜市、美食城的中心城區、水南等片區建設美食街區;加快推進考亭農貿市場項目建設,在西區生態城等新城區及火車站等人口聚集區增設農貿市場,合理、有效解決民生需求。
(四)、設置專業科室對城區所有廣告牌匾進行統一管理
引進專業人員,結合房屋外立面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對全區所有廣告牌匾進行統一管理,制作統一尺寸、色彩和材質的廣告牌框架,商戶只允許在框架內設置店鋪名稱。
(五)、加大不文明行為的懲戒力度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宣傳活動,大力倡導文明行為、樹立文明新風,引導市民在出行、衛生、出游、就餐、殯葬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一步強化部門合力和"門前三包"管理辦法,加強對亂扔垃圾、亂停放車輛、占道經營等不文明行為的懲戒力度。我局將先在城區三大片區設立一至兩條不文明行為嚴管街,按照《福建省市容管理辦法》,對亂扔垃圾、亂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進行罰款。
(六)、設置臨時攤位疏導點,緩解流動攤販管理難題
在合適的地點或街道,設置臨時攤位疏導點,同時,成立專門的管理處,進駐疏導點的每個攤位都要登記造冊,實施規范化管理,做好維持秩序、清潔衛生、調解糾紛等管理和服務。
(七)、對房屋防水斜屋面統一改造給予補貼
按照居民申請,對確實有修漏、防水需求的居民住房,政府給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補助,要求居民制作統一外觀、格式、材質的斜屋面,以達到規范美觀的效果。
(八)、對無煙燒烤提升改造給予補貼
為消除木炭燒烤帶來的油煙污染,工商、環保及我局可聯合開展整治,加強宣傳勸說力度,引導商戶購買無煙燒烤設備。按照購買金額,區政府或上訴三家單位給予相應補助。
(九)、強化全民參與
在學校、社區、單位組建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各項服務工作,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加大我區城市建設成果宣傳力度,培養市民榮譽感,動員全社會參與到城市管理工作中來,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主交新型人際關系。
河南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河南中級職稱論文
軌道交通的軌道施工應用
摘 要:通過軌道的特征來介紹軌道 交通的施工流程及操作要點。
關鍵詞:軌道交通;梯形軌道
1 前言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的不斷 發展,各大城市已進入到城市建設的,因為城市軌道交通關鍵在于城市居民區、商業區等繁華地段,因而需要滿足可靠性高、成本低、維修少、振動低、噪音低、抗振性能高等,普通整體道床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梯形軌枕軌道系統是由PC制縱梁和鋼管制的橫向聯接桿構成的,形似扶梯,因此稱之為梯形軌道,它是縱向軌枕的一種,具有既能夠發揮軌枕本來的特性,大幅度提高荷載的分散能力,又可補充鋼軌本身的剛性和質量的性能特點,可以說是軌枕的一種革新形式。
據統計,鐵道的維護管理成本占總營運費的1/3,越是高速對軌道的整備條件的要求越高,梯形軌道系統通過改造車輛,軌道結構相互作用系統的動力特性,能夠達到減少20%~30%的維護管理成本,這對促進經營改善起到很大作用。同時,車輛軌道結構相互作用系統動力特性的改善,能明顯地減輕車輛軌道系統的沖擊輪重。因此,在維護管理及環境問題的解決上有很大作用。
2 工法特點
梯子形軌道施工整體道床一次性成型,簡化施工工藝,提高施工效率,每工日施工進度達到50m~75m。梯子形軌道施工后梯形軌枕能有效浮置,對其減振降噪性能有保障。
3 工藝原理
梯子形軌道施工采用“散鋪法”施工工藝,施工前根據設計的軌道高度對梁面實際高程進行復核,當梁面高程不能滿足軌道設計高度要求時,需要對橋面進行鑿除處理。然后進行基底鑿毛、清理工作,按照整體道床施工工藝進行鋪軌基標測設,并用墨線在橋面上標記出軌道中心線、道床邊線等,綁扎L形支座鋼筋,然后吊裝梯形軌枕就位,粘貼泡沫板,上扣件及鋼軌,利用支承架調整軌道狀態,再支設支座模板,檢查軌道狀態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后,利用混凝土輸送泵進行支座混凝土一次性澆注,養生待混凝土強度滿足要求后拆除模板,人工清除泡沫,從而形成浮置狀態梯子形軌道,梯子形軌道施工斷面。
4 施工操作要點
4.1 梁面高程、預埋筋的檢查及梁面鑿毛處理
在梯子形軌枕就位前完成梁面高程復核、預埋筋的位置和高度檢查工作,若不符合要求要及時進行處理。梁面高程不能超過設計值2cm,對預埋鋼筋高度、數量、位置也進行全面檢查,對歪斜的鋼筋要進行調直、銹蝕鋼筋要進行除銹處理。為加強支座混凝土與橋面混凝土的有效結合,防止通車運營后支座混凝土在長期振動過程中與橋面剝離,對L形支座范圍內橋面進行鑿毛處理,鑿毛點位間距為30~50m m,鑿深5~10m m,鑿毛后用高壓水或高壓風將基底面沖洗干凈。
4.2 基線測設、放線
鋪軌基標及加密基標的測設與普通高架道床相同,控制基標在直線地段每120m 設置一個;曲線地段每50m 設置一個;曲線起止點、緩圓點、圓緩點處各設置一個;加密基標在直線上每隔6m、曲線上每隔5m 設置一個;水準點間距宜為100m,標樁應與道床同級混凝土埋設牢固。另外根據梯形軌枕設計圖紙利用墨線將L底座及軌枕位置標記在梁面上,梯形軌枕的編號、軌枕面標高也標記在對應位置處。
4.3 L形支座鋼筋綁扎
支座鋼筋采用基地集中下料,現場綁扎的施工形式,鋼筋加工后集中存放,并將鋼筋分類編號、做上明顯標記,確保上料運輸過程中鋼筋種類不混亂。現場按圖紙要求進行支座鋼筋的綁扎,鋼筋交接點用鐵絲捆牢,鋼筋鋪設順序為:底層、中間層、面層、板塊端部,最后綁扎特殊部分加固鋼筋,鋼筋綁扎過程中嚴格按圖紙要求設置好預埋管線。
4.4 梯形軌枕吊裝、架設、調整
梯形軌枕吊裝前,將WJ- 2 型扣件的橡膠墊板、鐵墊板按要求安裝在軌枕上。用起吊設備將梯形軌枕吊裝至梁面對應位置上方,在梯形軌枕的凸形擋臺吊裝孔位置安裝支架,移動軌枕使其基本就位,而后放置在梁面上。梯子形軌枕吊裝時,其起吊點位四點,位置設在梯子形軌枕兩端的連接鋼管端部。軌枕就位后,可在梯形軌枕兩端部的表面適當位置處,用紅油漆做標記作為軌枕調整參照點,用千斤頂或專門工具調整軌枕的平面位置和高低,當達到要求后,將軌枕固定。
4.5 粘貼泡沫板
梯子形軌枕主要依靠減振墊及緩沖墊滿足減振降噪作用,為保證施工完畢后的梯子形軌枕能與L形支座有效浮離,最大程度發揮梯子形軌道的減振降噪作用,在梯子形軌枕就位前,在梯子形軌枕底部(減振墊范圍外) 用厚30mm 的泡沫板滿貼,在梯子形軌枕外側面(緩沖墊范圍外) 用15mm 泡沫板滿貼,泡沫板的粘貼效果直接影響到梯子形軌枕的減振效果,為保證泡沫板有效粘貼并防止施工過程中脫落,采用膠水先將泡沫板粘貼在軌枕上,然后再利用膠帶進行綁扎加固,在澆筑混凝土前全面進行檢查,防止泡沫板破碎和脫落。另外在粘貼泡沫板的時候注意泡沫板邊緣與軌枕邊緣平齊,粘貼的順序是先粘貼底部的泡沫板,然后粘貼側面的側面的泡沫板。
4.6 鋼軌及扣件安裝
放置橡膠墊板I,將鋼軌撥入鐵墊板的承軌槽內。扣件組裝時,鋼軌內側采用10號軌距墊,外側采用8號軌距墊,安裝彈條,按扣件扭矩要求擰緊T形螺栓。
4.7 軌道幾何狀態調整
鋼軌及扣件安裝完畢后,按照 《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對軌道幾何狀態進行測量和精調,注意不得使用軌枕支撐架的絲杠調整,使用千斤頂或其他專用工具進行調整,調整到位后將軌枕固定。
4.8立模板,澆筑混凝土
待鋼軌精調完畢后,用高壓水或高壓風清潔梁面,立L形底座模板,進行混凝土的澆筑與養護,按《鐵路混凝土與砌體工程施工規范》執行,另需注意以下事項:
從L 形底座的側模上方澆筑。先澆筑 L 形底座水平部分,再澆筑垂直部分。澆筑時間間隔等要求按規范執行,并不得導致水平部分混凝土變形。
L形底座混凝土澆筑時,防止混凝土與梯形軌枕的減振墊之間出現空隙。
混凝土終凝后,及時松開扣件及接頭夾板,以防止鋼軌脹縮對混凝土造成損壞。混凝土澆注質量直接影響到梯子形軌道的減振效果及軌道狀態,如果混凝土澆注振搗不密實,則梯子形軌枕減振墊與混凝土間出現空隙,直接影響到梯子形軌道的減振效果及軌道狀態。
4.9 清除泡沫板
支座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人工將軌枕底部及外側面的泡沫板清除,從而使梯子形軌道依靠減振墊和緩沖墊浮置在L形支座之上。
5 結語
隨著城市 經濟和生活的 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我國的地鐵建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地鐵車站內部裝飾裝修和城市綜合開發將密切結合是必然的趨勢。當然,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來確定其適當的規模。同時,創造出良好的地下環境和更具特色的 中國地鐵車站建筑,將是我國建筑師為之奮斗的任務之一。
參考 文獻:
[1] 鐵道標準設計,北京地鐵梯形軌道工程試驗段考察報告.2006.
看了“河南中級職稱論文字數”的人還看:
1.2017年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2.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副高職稱論文有字數要求嗎
關鍵詞: 雙元制 政府職能 職業教育
高職教育園區是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實驗區,由五所高職院和江蘇工業學院入駐,于2002年規劃,2003年初動工。其在比較和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主要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確立“城校互動”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統籌城市與職業院校的發展,力求以城市化帶動職業教育,以職業教育促進城市化發展。科教城打破傳統的建園模式,著力構建教育、科技和社會服務三大公共平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積極引進名院名所的科研機構,集聚科技資源,加快科技產業化進程,實現職業教育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雙贏”,從而探索出發展常州職業教育的新的實踐模式。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政府職能的發揮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辦學。為了保證“雙元制”模式有效貫徹實施,必須建立一系列的體制和機制。只有體制、機制健全,才可謂“雙元制”。因此,必須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來保證實施,如:
(一)健全的法律體系保證。
規范德國職業教育的法律除了《職業教育法》、《職業培訓法》、《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這幾個基本法之外,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也就是說,除了聯邦法律之外,各州也相應制定了有關規范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律。這些法律、法規效力界定明確,并相互協調,適應了地方的差異性和地方特色,規范著具體的職業教育行為和實踐。
(二)明晰的管理和投入體制。
各聯邦州教育部享有對本州職業學校的管理權,聯邦政府則擁有對各企業職業培訓的管轄權。根據聯邦《職業教育法》,企業內職業培訓的具體管理則授權各行業協會負責。按照聯邦《職業教育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和培訓經費主要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及企業分別負擔。職業學校的辦學經費,由各地方和州政府共同承擔。
(三)完善的評價監督機制。
除了政府職能部門對職業教育和培訓行使宏觀管理權及經費運作等監督權外,聯邦政府主要授權行業協會和同業工會對職業教育進行全過程監督。行會在職校學生評價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保證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總的說來,德國把教育作為社會公共事業來對待,職業教育的任務基本上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對教育資源的統籌以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滿足企業對職校畢業生質量的需求,同時統籌經濟建設與職業教育兩者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建設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共贏。
二、常州科教城借鑒雙元制模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的舉措
(一)政府倡導投資主體多元化,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與支持。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經費的投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于兩個渠道:企業及跨企業職業培訓的費用大部分由企業承擔;職業學校的費用則由國家及各級政府負擔。企業培訓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德國企業承擔了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大部分費用。在此考察借鑒基礎之上,常州市政府因地制宜,做出了以“政府投、學校籌、社會助”的模式解決常州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問題的決定,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另外建設投融資平臺,積極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多渠道融資。一方面政府通過出臺優惠政策來體現,另一方面引入現代城市經營理念和市場化運作的機制,通過品牌、商機和土地等方式運作,由市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職教基地院校共同與金融機構協商,建立長期信譽貸款業務[4]。同時,利用各類媒體和舉辦各種活動大力宣傳優惠政策,鼓勵行業、企業、部門、事業、個人及社會依法興辦職業教育,這些政策上的優惠吸引了各行各業來投資興辦職業教育,保證了職業教育的資金來源的穩定性與多樣化。
(二)統籌經濟建設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實現“雙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充分顯示出政府的統籌規劃行為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因此常州市政府對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科技工業園區的建設及配套服務平臺建設三者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論證,進而統籌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發展,以職業教育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支持職業教育的建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政府把職教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中統籌規劃,專門設立職教城辦公室和常州市高等職業教育園區管理委員會,主要統籌規劃職教城建設發展工作,構建職教城建設辦事綠色通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學校發展,為學校發展解除后顧之憂,同時承擔重慶職業教育基地規劃范圍內的土地整治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工作;重新對科技工業園區的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其目標是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協調職教與經濟共同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的繁榮發展反過來反哺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雄厚的財政支持。科技工業園區可以不斷構建職業教育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擴大對優秀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而保證職業學校的生源。
(三)城校、校企資源共享。
在德國,企業資源與職業學校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結合。職業學校教師負責教授專業理論知識及語文、數學、外語、政治、體育、宗教、倫理等普通文化知識;企業配備專職的實訓教師,主要是傳授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企業不僅提供技能培訓所需的場地、設備并負責技術更新,而且為學校承擔專業教師的培訓任務,并派出有經驗的長、短期文教專家去職業學校工作。此外,行會對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負責職業培訓的組織與管理,對培訓質量進行監督,組織資格鑒定、考試,對行業內職業資格進行認證、發證、組織跨企業的培訓,方便就業。
在此考察基礎上,常州職業園區職業院校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簽訂培養合作意向,共同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同時積極開展與地方和企業的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實習基地,滿足學生技能訓練的需要,加強校內外的學術和技術交流,增加學校的科技投入。常州市政府著力打造“常州技工”品牌。其基本形式是逐步建立起“一所學校‘進門’,多所學校‘出門’”的靈活機制。具體做法是,學校課程設置最大范圍地突出優勢和特色,相互兼容,互補長短;教學管理方面校際間互認學分,學生可以跨校就讀,可以參加不同院校的學習和考核,使學生畢業時,既擁有畢業文憑,又有基本的職業技能如外語、計算機、汽車駕駛等,同時獲得優勢和特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確保向社會輸送的“常州技工”的實用性與兼容性。2005年職教城有畢業生1.7萬人,利用常州市勞動技能鑒定中心這一平臺,鑒定技工4600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7.9%以上,“常州技工”正逐漸成了搶手貨[5]。
常州市在城市建設時,使區域內職業院校的布局、辦學規模、專業設置與永川新區建設、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協調一致。具體做法是,城市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考慮與職業院校配套,城市文體設施、商業設施、醫療服務及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與職業院校共享。同時,新城區社會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新區內合理布局了一批共享型的醫療、商貿網點及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一批共享型的體育場館、圖書情報及科技中心樓等也相繼投入使用。城校資源共享,減少了重復建設,降低了成本,從而推動了新城區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三、在政府現有發揮的職能之外,還亟須努力的方向
(一)建立健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與監督機制,提高企業參與度。
企業積極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是建立職業教育多元辦學體制的關鍵,也是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保證。相對于德國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中國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較低,積極性不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采取雙元制模式,將會使企業成本大幅度上升,競爭力下降(即使是德國的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時也深受巨額培訓費用開支的困擾);過剩的勞動力和低端制造業,使得企業在中短期內普遍缺乏按較高的標準來培訓員工的動力;整個社會的誠信度較低,高水平、高素質的勞動力又短缺,也使得企業害怕花大價錢培訓員工,而最后落得“為他人作嫁衣”[6]。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更深層次地參與職業教育。
為確保有法可依,從國家這個層面來說,要通過立法形成制度,在法律框架下,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以及科學的監督機制,使參與職業教育成為行業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使職業教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7];同時,地方政府也應該采取具有地方特色、適合本地域發展的措施,完善法律制度保障:首先,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職業院校共同確立標準的培訓體系,融合職業資格培訓體系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使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真正能適應企業的崗位技術要求;其次,地方政府部門要進行制度創新,出臺有利于行業企業的稅收減免、財政資助、購買培訓、招標、特殊專業補貼等政策,加大培訓經費提取的力度;最后,還可以采取表彰對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貢獻的行業、企業集體或經理等先進個人,通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鼓勵調動企業重教、支教的積極性,達到為職業教育籌資、獲助的目的,創建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二)建立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行業協調委員會。
在德國,行會是按行業設立的半官方組織,代表雇主利益,同時受經濟部管理。行會中有政府官員參加,行會的會長由政府委派,代表政府工作。全德有82個工商行會,56個手工業行會,還有其他行業的行會。行會按地理范圍設置,在一個地區,所有的企業都要參加相應行業的行會。行會的任務有三:一是管理所屬企業;二是代表和維護所屬企業的利益;三是為所屬企業服務。行會對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負責職業培訓的組織與管理,對培訓質量進行監督,組織資格鑒定、考試,對行業內職業資格進行認證、發證、組織跨企業的培訓及協調就業等[8]。
常州市政府應著手建立各行業協調委員會作為各類職業教育的指導機構,其主要任務就是在職業院校與行業人才需求之間搭建橋梁,確定行業內職業資格的標準,指導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引導行業、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人才培養與辦學經費,促進行業、企業為職業院校師生提供實習、實訓基地,提供實習場所的設施與設備等,使之成為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催化劑、劑,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消除隔閡,共享信息資源,使溝通更加順暢,縮減成本,從而實現企業與職業教育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張承奎.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關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思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1999(3).
[2]劉風彪.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加速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D].教育碩士論文.河北大學,2004(12).
[3][7]游文明.中德高職教育與企業的關系理性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8).
[4][5]常州科教城網站 http:///
關鍵詞:城市化;古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Abstract: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experience of earliest European urbanization city is elaborated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ly, it is put forth to consider from a macro aspect (i.e., part and whole) on the basis of planning. In the micro aspect, we not only have to protect famous people’s ancient residences, but also need to protect common people’s houses. In the management aspect,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means shall be taken to provide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Meanwhile, in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residences, European experience could be learnt. Government and residents shall make joint efforts so as to form positive intera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ancient city protec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2-52(5)
作者簡介:陸偉芳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的城市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從城市基礎設施、城市街道到城市建筑都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變化著。在這種城市的擴展與更新浪潮中,歷史悠久的古城、歷史文化名城該何去何從?如何做到發展與保護兩者的協調?如何做到在開發和更新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如何在發展中保護好古城特色?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回答的。這里,我們將從最早實現城市化的歐洲的古城保護中尋找借鑒,以便為我們的古城保護找到合適的思路與途徑。
一
歐洲的古城保護有著悠久的歷史。歐洲在世界上最早進入城市社會,也最早具有城市保護意識。隨著一系列有關城市發展和城市保護的國際法規的頒布和推廣,歐洲古城保護工作穩步深入發展,各個國家和城市的文物古跡及古城保護工作日漸成熟。
從19世紀30年代起,一系列國際法規公約為古城保護確立起基本的原則。在保護機構方面,二次大戰后,針對戰后重建問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下,先后成立了“國際文物工作者理事會”(簡稱ICOM)及“保護和修復文物國際研究中心”(簡稱ICCROM)。1976年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資金會”,力求把各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工作國際化。
在古城保護的思想發展方面,1933年8月的《雅典》最早提到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段的保護問題。1964年ICOM的《威尼斯》使古跡保護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并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圍內城市歷史建筑和遺產保護的國際潮流的出現。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內羅畢建議》,針對歷史地區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當代建設中遭受破壞的現狀提出了一系列保護建議,認為歷史地區及其環境應被視為不可替代的世界遺產的組成部分,國家和公民應把保護該遺產并使之與我們時代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作為自己的義務。《內羅畢建議》還提出了研究、教育、信息、國際合作的建議。次年的《馬丘比丘》認為,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而且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筑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并繼續具有生命力。1987年10月的《華盛頓》認為,應將歷史城鎮和歷史地區的保護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并列入各級城市及地區規劃。保護的內容應為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特征及表現這些特征的物質、精神組成部分。保護規劃應得到該歷史地區居民的支持。
在古城保護規劃工作方面,在歐洲各個國家和城市、特別是那些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根據各自城市的不同特點,制定各具特色的古城保護計劃,確立不同的保護方法。隨著古城保護思想的不斷發展,歐洲相應地走過了一個從“修舊如舊”,到模仿古風,追求完美;從單體保護,到單體及周圍環境的統一保護,再到歷史地區的整體保護的發展過程。保護的內容也由單純保護宮殿、教堂等標志性建筑物,發展到保護城市普通居住區、商業區、橋梁、工業區、工業廠房及倉庫等。
歐洲的古城保護工作肇始于19世紀。以英國約克市的始建于羅馬不列顛時期的城墻的保護為例,直到19世紀才有了把城墻作為歷史遺址保護起來的意識。1800年,約克自治機關想拆除它而申請“議會法令”,強調要“拆除城墻和城門”來改善城市,認為“塔樓、城墻等是老古董,由此成為廢墟……難以修復和很好地維持,卻每年要支付巨額款項,大大超出了市長和民眾的支付能力。”盡管遭到喬治三世和許多保護城墻者的反對,自治機關還是拆掉了三個堡壘、四個城門和幾段城墻。為此,那些致力于城墻保護者組織起來,于1831年著手籌集經費恢復部分城墻。自治機關聽之任之,但決定即使城墻恢復了,他們也不會出力維持,甚至就在恢復城墻期間,還拆毀了城墻的其他設施。1855年,約克最后一次試圖拆毀城墻,當時衛生委員會建議拆除“威爾門和紅塔間的部分或全部城墻,作為改善當地的先決條件”,認為城墻“并沒有特別歷史重要性”,阻擋了空氣的自由流通,造成了不健康。幸運的是該項目被否決,從此,約克城墻作為歷史遺跡不斷地恢復。
當時的所謂保護工作主要是對舊有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們理論上追求“修舊如舊”,追求“風格復原”,可當時對保護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因此往往為追求純粹的形式統一而隨自己的主觀意愿將破舊的建筑進行整修,由此對許多中世紀的教堂進行了這種類似“破壞”的改建。到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人們對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的認識和實踐都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們開始認識到對古跡的主要工作應是保護、加固而不是修復工作,任何對古跡文物進行的建設都應以考古的證據為依據,而新添的部分必須與原跡有所區別。
二
當代歐洲古城的保護,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模式,從微觀的對點的保護,到中觀的片、面,再到宏觀的區域保護等多種保護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對“點”的保護,著眼點是保護城市特色。對于城市別有特色的“點”加以特別重點保護,使城市特色更為突出,如漢堡對天際線的保護。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在其市中心區古城保護工作中,特別強調對圣米歇爾大教堂等五個大教堂尖塔所形成的城市天際線的保護,對新建建筑體量的控制成為其古城保護工作的重點。法律明確規定在市中心不得建高樓,所有建筑的高度必須低于這五座教堂的尖塔,使得自阿爾斯特湖邊向南望去,聳立天空的五個教堂塔尖成為漢堡一景,也成為這一古城的一大特色。
第二種模式是對歷史街區保護。對于那些歷史遺跡豐富的古城,劃出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跡豐富的街區進行重點保護,以維護古城的風貌、格局。威瑪是一座1100年歷史的古城和旅游城市,老城古色古香,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全城共有800個文物保護點。這里曾經作為德國的文化中心,歌德、席勒、巴赫均在此生活過。現有人口6萬,有音樂學院和包豪斯藝術大學兩座著名學府。為保護這座歷史名城,不僅是名勝古跡,而且火車站地區、中心城區、城市南部三片成為重點保護區,充分體現著威瑪的歷史及城市建設特色,因此對其中的街道、建筑均要特別加以保護,任何改造重建均以歷史為依據,與傳統的形式、環境相協調。對城市整體和歷史街區的保護都屬于對“面”的保護。
第三種模式是對城市整體保護。對于像巴黎這樣的完整古城,就制定了全城保護計劃。巴黎是歷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世界大都會,巴黎城區占地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分為20個區。巴黎城80%的地區均為歷史保護范圍,需要全城性的保護,在巴黎城區的任何建設均須符合規劃意圖,必須做到與古城環境的良好結合: 一方面,巴黎制定了“建新城保舊城”計劃,在巴黎西部建設德方斯新區,使巴黎的現代金融設施、高層建筑向那里集中,以保證舊城范圍內不作高密度、大體量、大規模的開發,從總體上保護舊城。同時保持舊城外觀。將巴黎全市劃分為67000個地塊,規劃部門規定無論進行任何改造,地塊的外部邊界及景觀不得改變,這樣就保證了城市街道格局的穩定,保護了整個城市的城市格局及景觀形象,突出了城市的幾條景觀軸線。另一方面,對巴黎全城進行限高規劃,防止視覺污染。1977年頒布的法律規定,巴黎以巴黎圣母院為中心向城市邊緣,作由低向高的錐狀高度限制,中心區限高為12米,外部最高處為37米,使巴黎的空間尺度及城市天際線均可保持傳統的形象。
第四種模式是城市區域保護。為保護古城的環境和特色,從城市所處的更大區域范圍進行保護。如德國海德堡是位于法蘭克福南部的內卡河邊的一座古城,是14世紀歐洲文化中心之一,有德國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現在的老城城市面貌形成于18世紀。海德堡現有15萬人,其中1.6萬居住在老城區,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及大學城。當地規劃部門從全區域性角度對老城進行保護:一方面是保護區域環境。與其西北部的曼海姆市一起制定《曼海姆與海德堡共同發展計劃》,從工業布局、區域交通等方面疏解海德堡市的壓力。保護海德堡老城東部的森林山區,規定在老城東部一律不得建設,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狀態,保證了老城與自然的良好協調關系。另一方面是考慮在發展中如何保護古城。把城市發展區劃定在老城區的西部即老城的下水下風位置,保證了老城的規模及城市基本形態的保護。這實際是一種通過建設新城以保護舊城的方法。這是對“片”的保護模式。
三
歐洲古城保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微觀到宏觀,做到了根據古城特色進行有重點、有規劃的保護,成就卓越。這一切與歐洲各國家各城市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密切相關。
首先,在思想上增強古城保護意識,使古城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歐洲各國政府部門和公眾有著強烈的古城保護意識。他們將古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的遺產來加以保護。古城中的一切維修、興建、保護工作均嚴格按照規章辦理。在英國,根據規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筑物,一律要加以保護,不得更改外觀;1900年前后的建筑物,根據是否有保留價值而定;只有那些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才可能拆建。英國著名的石林(又譯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古代遺址,出于保護的需要,特別在周圍建造了專供游人參觀的路線,以免行人觸摸石頭造成損壞。對古建筑決不翻新仿造,搞什么“修舊如舊”、“仿古建筑”。只能在不變動外形的前提下,進行維修和加固。例如,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原電廠改造成為藝術館,利物浦市的原茶葉加工廠改造成公寓和辦公樓,原教會學校改造成公寓,拉索蘭市近郊的鋼鐵廠改造成為現代科技博物館,蓋茨赫德的原面粉廠改造成現代藝術中心,格拉斯哥市區一舊樓改造成藝術活動中心等項目。歐洲國家的文物部門往往會印制文物保護名錄,開列文物名錄,每隔幾年更新一次,并向每位市民免費發放。為使民眾掌握保護文物的具體知識,文物部門印制介紹文物申請工作程序、文物修繕公司、文物保護法、文物單位減免稅收的小冊子,免費向每一位文物擁有者發放。
其次,在操作上運用政府行政手段,使古城保護工作切實有效。海德堡老城自六七十年代以來城市面貌面臨著嚴重的問題。自1975年開始,政府開始啟動一項舊城維修活動以恢復老城的活力,使其重新成為購物及居住的中心。其措施是由政府收購那些得不到修繕的房屋,經維修改善后再出租給個人使用。在維修過程中對老城的每一幢建筑無論新、舊皆受到保護,保護其外觀形象、內部維修,對那些實在難以保護的可拆除重建,但其尺寸、外觀、材料等等都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自1975年起至今,政府已完成了老城2/3部分的維修,預計再有幾年即可全部完成。通過這樣的維修,一方面保護了老城格局形象,同時帶來了游客,繁榮了商業,增加了稅收,吸引年輕人返回老城,使老城經濟重新繁榮。這樣的行政手段在歐洲古城保護中很普遍,使對古建筑的保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再次,在經濟上提供相應的保障,使古城保護有實力支撐。古城保護工作必須有經濟保障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在德國,1972年議會通過的古城保護議案明確規定了古城保護的資金來源,即聯邦政府、州政府、城市政府各負擔文物維修資金的三分之一。這一般是指那些有重要價值又屬公共財物,即由公共組織占有的文物。而對那些由私人或企業占有的文物,各城市政府則主要采用各種稅收調節的方式來推動文物古跡的維修。如波斯坦市文物的擁有者可得到減免稅收(個人所得稅、地皮稅)的優惠,必要時(極少)政府可給占有者進行文物維修的費用,德國文物保護資金會也可供人們申請資助。在巴黎,政府為文物占有者維修提供優惠貸款,提供臨時周轉用房,同時成立咨詢機構幫助提供免費的設計咨詢,以幫助政府實現其保護和規劃的意圖。據報道,2005年,中國用于歷史建筑保護的費用約為40億元,而日本則達到了1000億元,法國為2000億元。
最后,在做法上吸引公眾參與,使古城保護行為大眾化。在《華盛頓》中明確了歷史城鎮、歷史地區保護工作中公眾參與的必要性。歐洲國家各城市普遍重視古城保護、文物保護工作中市民力量的作用,往往通過積極主動、深入細致的工作,將政府對古城文物的保護意圖、工作計劃、保護方法等宣傳到市民中,促使市民主動工作,與政府共同實現古城保護的目標。德國波斯坦是位于柏林西南、擁有千年歷史的小城,城市人口14萬。它是勃蘭登堡州的首府及文化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城市的文物管理部門通過以下一系列手段將其城市古跡保護意圖宣傳至市民當中,促使市民主動參與工作。在普通民居的保護方面,動員民眾參與古宅保護,變靜止的觀賞文物為活的住宅,居民主要職責是維持古跡的原貌,進行日常的維護保養工作。德國許多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到戰火的轟炸,戰后政府關于建筑物私人所有的法令規定,住宅所有者在修繕建筑物的時候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幫助,政府也會對建筑物的修繕提出意見。因此在歐洲,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都感到很驕傲,而不是爭相購買最新的住宅,住宅擁有者都因為自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者而感到自豪。
四
歐洲古城保護的思想和做法,給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了許多有用的鑒鏡,讓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散發出歷史的光輝,為子子孫孫留下醉人的古城風韻。
第一,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上,我們可以從片和面的宏觀角度來考慮。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制定了詳細的古城保護規劃,著眼于保護古城區的風貌,從而將老城區建設成為社會和諧、不同的社會群體和收入群體安居樂業、文化遺產及傳統民居和風貌得到可持續的保護、生態環境優美、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心區和旅游勝地。注意古城區與新城區間的保護與發展的協調性,使創新與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護歷史遺產就不僅僅是幾幢建筑、幾座民居那么簡單,我們有必要對城鎮、街區、乃至片和區域進行規劃。
第二,在古城保護的微觀層面,我們既要保護名人故居,也要保護尋常百姓家。鑒于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多對城市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不少的古城風貌已經淹沒在現代城市建設的熱潮中,因此,現在更有必要在微觀方面著手,對名人故居和具歷史感的民居進行搶救性保護。在改造歷史街區的過程中,既不能進行“修舊如舊”式的改造,也不能搞“仿古街區”,盡量把歷史街區的街面,或至少面向街道的一面保存下來,讓新的封面與舊的封面有機結合起來,把歷史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這樣,有機地利用“文物構件”,把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使一幢房子,甚至一條街道都變腐朽為神奇,煥發出新的光彩。
第三,在管理方面,使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為古城的保護提供法律保障,使古城保護有法可依。同時,在私人住宅的保護方面,可以向歐洲學習,讓政府與居民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動。其中,有政府定期為居民住宅保護提供信息,提供普通民居住宅名錄,提供住宅保護的方法等,讓普通居民也利用自身資源參與改善住房條件,而居民則負責所住居宅的維修保護,居民在修繕古宅時,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當居民投資古建筑保護時,能夠享受到免稅等待遇,從而鼓勵居民投身于古建筑的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Martin Daunton. 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Volume Ⅱ,1840-195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87.
[2]汪志明,趙中樞.英國歷史古城保護規劃的發展和實例分析[J].國外城市規劃,1997,(3):15-18.
[3]趙中樞,英國古城保護的立法過程、保護內容及其保護方式[J].北京規劃建設,199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