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9:0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師范大學自主招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自主招生聯考
[作者簡介]李雄鷹(1976-),男,甘肅寧縣人,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甘肅蘭州730000)刁瑜(1976-),女,廣東梅縣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廣西南寧530008)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我國大學自主招生質量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EIA110367)和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廣西高職單獨招生的質量研究”(項目編號:2010B8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042-03
在我國,高考改革一直是常議常熱的話題。大學自主招生聯盟于2010年就已出現,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拉開了被高考研究專家、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稱之為歷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改革序幕。隨著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用來形容自主招生聯盟的“北約”“華約”“同盟”“PK”“三國鼎立”“諸侯割據”“圈地戰”“掐尖戰”等醒目的詞語紛紛見諸于各大媒體網絡。騰訊、新浪等網站開辟了自主招生聯考專欄,從聯盟組建、招生簡章、考試時間、考試科目、試題內容、面試時間等方面一路追蹤報道聯考的新變化。社會公眾對高考改革的關注達到了極致,聯考點燃了社會公眾的情緒。隨著四大自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圍繞自主招生聯考的討論鋪天蓋地,褒貶不一。高考的利益相關群體紛紛加入討論,唇槍舌劍,爭議不休。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出于何種動機?發展趨勢怎樣?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是被一些人批評的“亂象”,還是一種改革創新?
一、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四大聯盟的形成
2010年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0年10月14日,《北京晨報》報道,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五所高校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繼續合作,通過聯考方式進行自主招生。隨后,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先后宣布加入,五校聯盟變成了七校,自主招生聯考的方案也將更加細致、完善。第一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學等七所知名高校同時公告,2011年進行自主招生聯考。北京大學(含醫學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七所高校將在自主招生錄取中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之后又有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六所大學先后宣布加入北大自主招生聯盟,北大聯盟擴充到13所。“北約”聯盟的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政治七科,在聯盟內各高校自行決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績使用方式,考生根據報考學校要求自行選擇考試科目。但每位考生最多可報聯盟內的3所學校,所報考學校互為平行關系,志愿不分先后。在進行了筆試聯考后,各高校將各自舉行突出學校特色的面試,各學校將會盡量將面試時間錯開,方便學生選擇。第二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第二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引發了公眾與媒體的討論激情。北大、清華這兩所頂級大學的如此陣勢似乎未能超脫公眾對其習慣性想象,即兩所大學擺脫不了競爭的藩籬,又在自主招生中“PK”上了。這也是公眾指責聯考為“掐尖大戰”的核心緣由,兩大聯盟面試時間沖突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隨后,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8所高校宣布,已同意在自主招生與人才培養方面全方位合作,并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隨后,重慶大學宣布加入,同濟聯考聯盟變成9校。這9所高校是均以工科見長的著名大學,宣布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實行聯考,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所不同的是,根據人才培養協議,9所大學將以“追求卓越、共享資源”為原則,共同推進大學教育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合作內容不僅只是招生,還有探索卓越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與聯合培養、國際合作與交流、產學研合作等深層領域。第三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正當公眾感慨“三足鼎立”的自主招生聯盟勢必掀起一場激烈的招生大戰時,早于2005年已形成但卻默默無聞的首個“高考聯盟”宣布聯合招生規模擴至5所高校,即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第四自主招生聯盟形成。第四聯盟被媒體戲稱為“第四方面軍”和“京都派”。第四聯盟5校筆試統一命題、統一閱卷、同一時間進行考試,面試由各學校自行安排,但不互認成績,考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筆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能力測試,面試主要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第四聯盟的大學都地處北京,具有聯合的地緣便利與優勢,又各具行業特色,是引導大學分類發展與合作的有益嘗試。至此,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已全部亮相。“聯盟”囊括了國內大多數高水平大學。
二、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爭議
隨著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粉墨登場”,公眾與媒體對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討論也一次次掀起。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聯考的公平性、科學性、聯考中大學的自主性、聯考效率、聯考與高考關系等問題。
1.聯考的公平性爭議。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價值基礎,每當有高考政策出臺,公平性就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首要問題。這次聯考的出現也毫不例外地引起公眾對公平問題的質疑。在聯盟內,考生參加一次考試,就可選擇1~3所大學參加面試,力挺派認為這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機會,促進了考試公平。但反對派認為雖然北大清華聯盟筆試時間錯開一天,但面試時間沖突,這會造成同時參加了兩個聯盟筆試學生的浪費與不公平,建議各個聯盟筆試面試時間都應錯開,實現真正的公平。否則考試聯盟對于“搶生源”“掐尖戰”“集團圈地”的質疑也就難辭其咎。此外,農村與城市考生信息不對稱。一方面農村考生普遍缺乏對網絡、報刊、電視等新聞信息的了解,而聯考題目恰恰有追隨熱點話題的特征,由此農村考生面對這些題目往往“無言以對”,造成話語權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聯考帶來的吃住行費用也是農村貧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考生不小的負擔,這部分考生面對機會卻無力選擇,造成考試機會的不均等。由此看來,公眾對聯考公平性的擔憂不無道理,而聯考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依然任重道遠。
2.聯考的科學性爭議。參加聯盟的大學普遍認為,自主招生之所以由以往的“單兵作戰”走向聯盟,動機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科學性,進而提高選拔質量。綜合各個大學自主招生命題的特點,試題重在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潛質、思維能力等,題目表現出“新”“活”等特點。但公眾對自主招生命題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指責命題的“復古”“偏”“難”“怪”等傾向,認為題目時難時易,一些題目的素材過于生僻。若單獨就一道題目看,似乎比高考題目更有新意,但題目之間的關聯性較差,測試點的重復率高,存在多道題目測試同一素質的現象,考題缺乏系統性。2011年聯考本意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質量與科學性,但考試結束后,似乎并未逃脫以往的窠臼,考生與媒體繼續指責聯考命題,稱“難”字當先,無法準備。當然,這其中有公眾急于看到聯考效果的因素,畢竟聯考尚為新生事物,各個大學之間還需磨合。但是也由此可知,考試的科學性是考試制度設計的核心之一,公眾關注,大學也應高度重視。各大學應通過聯考合作,加強命題研究,提高命題質量,提升人才選拔的科學性,進而彰顯聯考的作用。
3.聯考與高考關系的爭議。聯考制度出現后,面對聯考演變成了“小高考”的指責,教育部和相關大學招辦負責人認為,聯考只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嘗試與過渡,不會替代高考,堅持統一高考仍然是大學入學選拔的基礎。而一些指責性觀點認為,大學可以在高考“前奏”階段制造出多次選擇機會,卻并不能改變學生回到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實。原本學生只需參加一次高考,現在則要參加幾次性質雷同的考試,加重了考生負擔。因此,有人建議若聯考的筆試題目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特色而無異于高考,就應取消聯考中的筆試環節,以高考成績作為考生基礎知識的參照,聯考中只組織面試。此外,若基于高考實施聯考,就難以顯現聯考的作用,因此,公眾建議應讓自主招生與高考脫離關系,單憑自主招生考試成績錄取學生,不再與高考成績捆綁。公眾的這種意愿其實就是當前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試行的自主招生選拔試驗,即兩校可有一定名額學生只根據自主招生成績錄取,不參照高考成績。2011年自主招生聯考結束后上海交大副校長黃震呼吁應割掉自主招生聯考的“尾巴”,通過自主招生聯考選拔的考生不應再參加高考。這一舉措看似讓大學錄取擺脫了高考成績的束縛,但它的運行需要很高的社會公信基礎和聯考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否則,錄取中的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等問題會極大破壞考試公平,制造新的考試招生問題。由此,在自主招生聯考制度還未成熟并達到推廣的程度,就不可貿然脫離高考。統一高考仍然是最基本的考試招生制度,它所體現的公平性、權威性至少目前無可替代。
自主招生聯考現象的出現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公眾與媒體深入、廣泛、激烈的討論。綜合這些觀點,有些一針見血,直擊聯考要害,為深思熟慮之言;有些則超出聯考所能,涉及自主招生改革全局。但無論如何,這些觀點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與評價聯考都不無益處,對推進聯考制度的深化與發展也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三、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趨勢
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可謂高調亮相,甚至可以說引起了一定社會“轟動”效應。作為自主招生改革的探索,聯考要規避“曇花一現”的風險與“患上改革迷茫癥”的指責,就必須綜合考慮各方利益,不斷優化聯考制度設計,充分發揮聯考的優勢與作用,從而為高考改革探路,為大學選拔高素質人才墊石。
1.基于大學分類發展框架下的聯考。2011年大學自主招生之所以走向聯考,主要是為了減少考試成本、避免學生舟車勞頓之苦。但是在聯盟形成時,還考慮了聯盟大學的類型。在四大聯盟中,每個聯盟內的大學都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這是招生聯盟建立的重要基礎。比如北大聯盟以綜合性大學為主,清華聯盟以理工科大學為主,同濟聯盟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基礎,京都五校則都是行業特色性大學。這樣,聯考在實質上起到指導大學分類發展的作用。各個大學以相似的選拔與培養理念聯合招生,甚至如同濟聯盟還將聯合延伸至人才培養過程,實現深層合作,這對建設特色型大學大有益處,意義深遠。而如果各大學以分類發展、形成特色為指導聯合招生考試,形成中國的“常青藤”,也才能夠使各大學持續聯合,保持聯考的生命力。
2.不斷完善聯考制度。聯考雖然已經被付諸實踐,但許多細節和操作性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只有不斷完善并改進,拿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實施方案,聯考才不至于被過度關注與評論,才不至于曇花一現。如聯考是為了減輕考試成本,減輕考生舟車勞頓之苦,但現在考生至少也要跑兩至三次以上,即參加基本科目考試一次,參加本聯盟內不在同地學校面試兩次。如果考生還要參加另外聯盟的考試,考生的勞頓負擔并未減輕,所謂的“減輕勞頓”之考慮就名不副實。因此,需要聯盟學校考慮采用遠程面試、聯考學校集體面試、筆試與面試一次進行等策略,從事實上減輕考生的舟車勞頓負擔。還有考試科目問題,在聯考中,都要測試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科目,而從考試題目看只是比高考題目難度增加,其代表性、試題質量等都無法與高考相比。因此,聯考學校必須思考自主招生中基本科目測試的目的。如果只是從難度上高于高考而無法體現出學校的招生理念與特色,基本科目測試就完全可以取消,而以相當權威的高考分數作為對考生基本知識測度的依據,以減輕學校和考生負擔。各學校可以主要將精力投入在綜合素質測試和面試方面,重點做好面試選拔工作。聯盟高校應加強命題研究,努力做到優化考題結構,明確測試目的,穩定試題難度,避免農村考生“無言以對”的考題,進而促進考試公平與科學性。此外,考生在同一聯盟內選擇學校,北大、清華、同濟這些大學就具有相對優勢,會成為考生的首選學校,高分考生會流向這些學校,而其他學校往往會成為備選項。如此一來如果參加聯考的其他學校只是扮演“跑龍套”的角色,從聯考中招不到優秀學生,收益甚少,他們參加聯考的決心就會動搖,自主招生聯盟就有崩塌的潛在危機。因此,怎樣在聯考中真正做到“各聯合學校地位平等”,則是在考驗聯考學校的溝通與協調智慧。
3.建立聯考宏觀管理與監督協調機制。自主招生聯考作為一項制度,涉及聯考學校、考生等各個方面。要確保聯考制度的順利運行,有必要建立聯考管理協調機制,為聯考提供支撐與保障。這一機制應包括教育部對聯考的宏觀調控與監督、各個聯考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兩個部分。盡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擴大大學招生自,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理念,發揮大學在招生中的作用,但是,自主招生改革涉及考試公平與公正,事關千家萬戶之利益與社會穩定。由此,應發揮教育部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方向,監督聯考實施過程,確保考生利益不受損傷。此外,聯考涉及多所大學,各自理念不同,想法各異,對招生有各自的訴求。因此,急需建立聯考大學之間的聯絡溝通機制,為不同大學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盡管各學校同意聯合招生,但聯考的具體實施會遇到不少問題與障礙,涉及各校之間的利害沖突。聯絡溝通機制可以確保各個學校的理念與利益得到充分體現,使有關聯考的方向、目的、命題、實施等問題得到及時溝通與有效解決,從而確保聯考制度合理、科學、高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清華大學2011年自主招生仍實行聯考[EB/OL].,2010-10-15.
[2]邱乾謀,郝娜.北大七校聯考聯合命題清華七校聯考注重特色[N].北京考試報,2010-11-24.
[3]徐靜.8所理工高校成立自招聯盟呈現三足鼎立格局[EB/OL].,2010-12-06.
[5]李雄鷹.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現狀、問題與構想[J].招生考試研究,2011(8).
【關鍵詞】高校;自主招生聯考;影響
自主招生,就是招生學校自主選拔、錄取優秀創新人才的機制。其目的在于試圖改變全國統一高考注重共性有余、照顧個性不足的問題。2003年,我國高校開始在全國統一高考招生之外,進行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1]隨著自主招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自主招生聯盟開始形成,2010 年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的自主招生聯盟為改革開端。[1]接著又出現新的聯盟,不斷有新成員的加入,至2010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即“北約”“華約”“卓越”“京都”拉開了自主招生聯盟的陣勢。自主招生聯考的出現猶如在平靜的湖水投入一粒石子,不僅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而且將會對社會、對國家、對高校、對考生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一、政策制定開放化
在中國特色的大環境之下,改革需要在制度內進行。自主招生聯考同樣也不例外,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聯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招生工作。政府作為領導集團,必將全方面的衡量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預估可能出現的問題,嚴格規范自主招生聯考實施過程,保障聯考的公信度、有效性、公平與公正,經過仔細研究、充分論證而做出相應指導。研究政策正是弄清自主招生聯考發展方向、發展過程的有效途徑。自主招生聯考的實施及社會各界的態度也促進了政策的進步和完善。
政策制定開放化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招生范圍變大。2003年,我國高校開始在全國統一高考招生之外,進行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選拔的對象則主要是重點中學應屆畢業生中有特長的學生,人數是招生高校當年招生計劃的5%。經過幾年的試行,到2007年,招生范圍則從重點中學向一般高中擴散,對象擴大到所有的考生,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設自主招生的具體門檻。[1]自主招生聯考出現以來,對于招生范圍的限定也逐步放寬。第二,學校自變大。政府適當的放權,學校充分自主是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與追求。通過最近幾年的試驗和探索,高校在爭取自方面也不遺余力,因為,只有充分的自主才是改革的目的,才能有針對性地考察應試者的能力,有效選拔出優秀人才,為自主招生考試的公平公正性保駕護航。高考改革從政府統一安排走向多種方式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的自得以彰顯,高考改革效果得以體現。第三,不斷嘗試新的政策,及時調整。現今自主招生聯考工作仍然處于探索期,面對出現的新問題,需要政府及時進行分析,主動調整政策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如此,在政策的制定上總是跟隨著事物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完善,表現出政策制定的開放性。
二、學校發展分類化
各聯盟內的大學在辦學、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有相似之處。比如,北大聯盟以綜合性大學為主,清華聯盟以理工科大學為主,同濟聯盟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基礎,京都五校則都是行業特色性大學。這樣,聯考在實質上起到指導大學分類發展的作用。各個大學以相似的選拔與培養理念聯合招生,實現深層合作,這對建設特色型大學大有益處,意義深遠。
物以類聚,在自主招生中,聯盟的形成是必然的,而同一類型或是相似的學校組合在一起,共同分擔自主招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才力,更好地節省資源,提高效率;尋找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或瓶頸,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和突破途徑;借助聯盟的優勢,展現自身實力,強化自身優勢;共同多方面考核應試者,優秀生源共享。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如此一來,聯盟對于組合來說是經濟、有效、快速、便捷的發展途徑,為此,在聯盟的影響下,高校的分類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重要。
三、學生選擇多樣化
相比于全國統一招生和區域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聯考的優勢就在于聯考可以擴大考生的選擇權,參加一次聯考,就可以用這一成績去申請多所學校,學生選擇變得多樣化。比如:2013年,“北約”規定,每位考生最多可報“北約”內3所高校,且“志愿”互為平行關系。各高校將根據考生資料給予聯考資格,并自行決定考試成績的使用方式。“華約”和“卓越”均規定考生可報考聯盟高校中的任意兩所高校。
社會的不斷進步,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伴隨著社會合理性、人性化的加強,人們對于社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實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學生群體對于自主選擇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并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將得到更好地滿足。自主招生聯考給予學生群體一個很好地發揮自主選擇權的機會,學生自主選擇權的保證也成為了衡量自主招生聯考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群體一直被視為弱勢群體,從高考預估分數后填報志愿到高考知曉分數后填報志愿不失為一個進步,平行志愿的出現更是很好地保證了學生群體的選擇權,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作為高考改革的新生事物,自主招生聯考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學生選擇也呈現出多樣化。
四、考試模式市場化
樊本富等人在其著作《中國高校自主招生研究中》嘗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其將可嘗試的模式歸納為五種,即:統一考試+高校自主招生;高校自主考試+高校自主招生;區域聯合考試+高校自主招生;高校聯合考試+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機構考試+高校自主招生[2]。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自主招生模式必然向考試機構考試+高校自主招生發展。也就是說考試模式將市場化。市場化的考試模式,特點是招考分離,由社會考試服務機構提供考試服務。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經濟領域與社會領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逐步增強,此類市場化的招考模式也必然會在中國產生[3]。
在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大環境下,引入第三方考試機構不失為一個改革良方[4]。第三方考試機構的引入可以節省各個高校自主招生的成本;可以很好地解決各高校各自為政,學生奔波勞累的問題;可以有效保證試題的科學性、信度和效度;可以公正、客觀的執行自主招生考試過程;可以強有力地監督和評價自主招生考試的結果。另外,推出多個聯考,也可促進考試間的競爭,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可以提高考試評價質量,評價質量高的聯考會獲得更多學校、更多學生的認可,更好地實現考試模式的市場化。
【參考文獻】
[1] 李雄鷹,刁瑜.試論大學自主招生聯考[J].教育與職業,2012(12):42-44.
[2] 樊本富.中國高校自主招生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6,258-259.
[3] 肖娟群.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歷史考察與現狀研究[D].廈門大學,2008:62-65.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粵府〔2016〕17號)精神,同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建立更加公平的考試招生制度的期待,激發普通高中辦學活力,提高考試招生工作社會滿意度,今年3月起,珠海市教育局以國家和我省招生制度改革方向為指引,以我市基礎教育高位均衡、特色發展為總體目標,以公平為主,兼顧效率為原則,開展了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調研。
這個“實施意見”是怎么產生的呢
對調研結果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并召開多場次座談會征求意見。
在綜合調研意見和公眾意見的基礎上,按照“統籌謀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要求,2018年擬調整和實施的政策如下。
調整指標生政策
維持不超過70%指標生比例不變,優化指標分配方式。將指標生錄取控制分數線從統招線下50分調整到30分(未完成的指標生招生計劃通過招生系統自動轉為統招生計劃進行錄取)。
主要理由
一是整體上保持我市指標生政策延續性,符合絕大多數學校和學生家長的預期,有利于保持穩定。
二是符合大多數家長降低指標生與統招生分差的訴求。
三是兼顧公平和效率,限度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發揮指標生政策引導作用。
四是鼓勵初中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我市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實施自主招生政策
5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即珠海市第一中學、珠海市第二中學、珠海市斗門區第一中學、珠海市實驗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珠海市第一中學平沙校區和廣東實驗中學珠海金灣學校實施自主招生政策,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機會。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我省規定的5%招生計劃上限以內;具體招生方案由上述學校制定并報市教育局備案,向社會公布后開始實施。
主要理由
一是探索多元錄取途徑,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
二是與高考自主招生政策相適應,為社會輸送專門人才。
三是擴大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自主權,提高辦學積極性。
四是有利于普通高中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提升學校辦學特色,促進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發展。
關于這次聽證會的相關事項
本次聽證圍繞《珠海市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見》的相關內容進行。
聽證時間及地點
【關鍵詞】物理 特長生 優秀品質 自學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63-01
1.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中教育近幾年的發展,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等在重點中學中逐漸熱門起來,由于在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級賽區一等獎以及全國決賽一、二等獎者可以在大學自主招生中獲得有利條件而順利被錄取,而2012年湖北、貴州、江西、黑龍江、安徽等很多省或直轄市的高考招生政策中還保留著在高考中可以加10――20分的加分政策,2012年湖北、廣西、河南等省保留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一等獎者具備直接保送資格而不需要參加高考就可以順利進入相應名牌大學讀書。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的試題難度和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幾乎相當,因而使得社會、學校、家長對各類學科競賽、自主招生考試的熱衷程度與日俱增。這種對利益追逐的結果就產生了在學科競賽、自主招生考試輔導中出現了只顧學生成績、不顧學生其他能力發展的局面,最終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等片面效應。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對物理特長生培養進行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
2.高中物理特長生的含義
筆者認為物理特長生應該定義為對物理有持續濃厚的興趣,能主動地學習物理,且對規定的物理學習成績穩定在相對較高的水準的學生;并且對物理問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的學生。本文將物理特長生界定為在物理學科領域,相比其他普通高中生表現出極大的、更濃厚的興趣愛好和突出的物理學科能力,具有一定的物理學習天賦。通過學校有組織、有計劃的科學訓練,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且物理成績優秀的學生。主要表現為對物理學科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高中階段,在物理學習考試、物理科技活動(實驗動手能力、發明制作、科研小論文等)和國際、國內各級中學生物理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與同年級學生相比,在物理學習方面有明顯優勢,各方面脫穎而出,如果后續學習環境好,加上自己勤奮努力,將來成為物理方面的突出專業人才,高精尖人才甚至世界級物理學家。
3.激發物理特長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在物理特長生的培養中,物理教師應緊緊抓住豐富多彩的物理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變的物理教學方法、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特別是生動活潑的物理實驗來激發特長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于物理這門課程而言,最大的特點是物理實驗的教學,因此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內外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特別是物理實驗中一些現象明顯、有趣生動的實驗,這樣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對于物理特長生來說,這些實驗的開展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和要求。因此很有必要結合科技的進步和客觀條件的要求開展一些課外實驗,用來補充和拓展物理特長生對物理知識的渴望,進一步培養他們把理論變為實踐的能力。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曾經開展過簡易飛行器制作、水火箭、雞蛋安全著陸等比賽,在這些比賽中學生熱情很高,會積極投入到賽前準備、設計中,在比賽中方法各異、百花爭鳴,賽后會認真思考和總結,得出相關的數據和結論,效果非常的好。
4.引導學生由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探究性學習
我們可以按照“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驗證假設獲得結論交流應用”的模式引導特長生進行探究性實驗的開展。以上方法也正是物理研究中最需要和最基礎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牛頓運動定律》相關教學的章節中,筆者教學中就會主動地采用上述方法。先由運動學和力學的相關題目引入,提出如果地面變得絕對光滑無摩擦;物體接下來將做怎樣地運動,同學們進行分組討論得出相關的假設;然后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對假設進行驗證獲得正確的結論;通過相互交流將結論進行擴展應用。
通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筆者發現自己所任教班級的物理特長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均取得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加強,物理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江蘇教師》2012年第6期
[2]《物理教師》2011年第2期,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編
[3]《物理教師》2009年第3期,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編
[4]《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7第4 、8 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試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借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0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標明高等教育將進入全方位注重教育質量的新階段。人才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1]。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大學不應再一味地追求規模、強調硬件,而必須潛心地追求教學質量[2]。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不斷凸顯,主要存在規模結構不合理、辦學特色不突出、條件保障不健全等問題,大大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而破解高等教育發展深層次矛盾,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此教育部于2011年啟動了試點學院改革項目,以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為核心、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在所選取的17所高校試點學院推行綜合改革,并于2012年11月出臺《關于推進試點學院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24項支持性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要求。這項改革將是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對高等教育全面內涵式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將結合教育部試點學院的先進經驗,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試點學院概述
試點學院是教育部設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也是高等學校里的“改革特區”。教育部共設立了17個試點學院,分別是:清華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和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
17個試點學院來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別是13∶3∶1,涵蓋工、理、經管、教育、醫學等5個學科門類(另1個綜合實體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1個培優類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1個國際學院――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比例為6∶4∶2∶1∶1,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占比分別是41%和35%。
二、試點學院改革舉措
圍繞教育部《關于推進試點學院改革的指導意見》,試點學院改革主要針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生源、師資、培養模式以及體制機制保障等四個方面展開,立足各學院自身特點,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招錄與選拔機制改革。在本科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創新基于國家統一高考的自主招錄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從學校、學科、企業三個角度全面觀察選拔學生,設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員會[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實行按一級學科大類招生[4];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以實施工程科學“夏令營”和“冬令營”為抓手,選拔具有潛力的學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多元化評價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優先鼓勵招收具有創新實踐活動經歷的學生,破格錄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學生[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采取碩士自主命題招生,博士試行“推薦―審核”招生,并單列招生計劃[4]。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院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個性化培養以及文化素質培養等方面。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建立了以課程組為主導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即課程由教授“組團”來完成授課,每個教授至少參加兩個課程組以參與一線教學活動,同時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以“Open Hour”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與教授面對面交流的平臺[6];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通過組建本、碩、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學生學業團隊培養學生的學習規劃、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能力[7];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強調校企深度協同合作,建立融合社會資源的工程實踐基地,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同時學生可參與真實的企業實踐訓練,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培養質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學生的差異化對待和個性化培養,通過不同類型(科學型、技術科學型、工程型)導師的自由選擇,獲得適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進行差異化培養[3];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建立“知識、能力、視野、人文”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提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力[8]。
關鍵詞:教育體制;官本位;方向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29-02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整體規模和硬件設施已經達到國際中上水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制度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這種官僚化的管理模式弊端眾多[1],束縛了高校的辦學自,挫傷了高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高校失去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行政主導的官本位教育體制是制約我國教育創新的根本原因,在全國上下一致呼吁教育改革的今天,本文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官本位的體制和改革方向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高等教育體制官本位表現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弊端很多,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管理模式僵化、高校自落實不到位、缺乏公平與效率、公辦高校腐敗頻發等[2]。這些弊端實際上是官本位政治制度在教育領域延伸的結果。(1)我國的大學行政地位分級別,如副部級大學、正廳級大學、副廳級大學等。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自身要發展和提高地位,就必須首先進行行政升級,這是教育官本位的表現,是教育主管部門行政化管理高校的結果。(2)按照我國的《高等教育法》,大學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可以看出黨和政府部門處于核心領導地位[3]。(3)政府掌握著資源的分配,政府與大學之間,政府具有威權性。政府主管部門過分強化對大學的管理,其通過人事任免、招生計劃、對外交流審查、經費劃撥、評估驗收等各種途徑來控制大學,忽視大學的獨立性,導致我國的大學官學一體,少了求真求實的本質,多了爭權奪利的浮躁。中國大學要向國際高水平大學靠攏,必須弱化政治因素,政府只需加強在大學辦學過程中的監督,而不是管理。(4)在目前大力倡導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頂層設計意味過重,實踐中常常變成政府通過“決定”、“通知”、“意見”、“辦法”等文件來主導高等教育改革,無形之中強化了高校辦學對政府主管部門負責,政府部門對于學校的超強控制和官本位管理方式,一直是妨礙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一個問題。
二、教育產業化弊端
教育產業化自實行以來飽受爭議,教育本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應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標,而不是拉動經濟的賺錢工具。教育產業化將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商品化,貌似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實際卻導致官本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畸形發展,相比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其負面影響更加深遠:(1)產業化的過程也是國內高校擴張的過程,伴隨有盲目擴招、教育不公、教育腐敗、亂收費、買賣學位、基建牟利甚至倒賣土地等眾多問題。(2)隨著擴招,2015年全國高考入學率已接近80%,而德國僅有20%左右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我國高等教育的“超前”發展并未帶來國民素質的飛躍,也沒有帶來科研領域和制造業的創新。目前美國對于中國的大部分大學的學歷是不承認的。(3)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年年擴招,出了校門才發現碩士學歷比本科學歷并沒有多大優勢,卻浪費了3年的工作時間。(4)“在職博士”變成了一些黨政領導和國企老總的附加榮譽,他們不上課、不做科研、不寫論文,照樣能拿到學位。
高等教育無法回避功利性。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理想中,功利性是教育的一個方面,但高等教育絕對不能止于功利性,過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就會造成教育的人文性缺失。產業化的高功利性敗壞了高等教育的崇高社會形象,扭曲了個別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導致教育領域的逐利,造成學歷貶值、教師屈服于金錢和權力,既讓人們心目中圣潔的殿堂沾染了銅臭,也使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職業為之蒙羞。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批量培養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嚴重過剩,高等教育就業率和投入產出比低于職業類院校[4],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的教育產業化政策必須改革。
三、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提出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去行政化三大目標,但是一個也沒有實現,南方科技大學教育改革的全面失敗反映出教育制度改革的難度之大。和任何事物一樣,改革當然有難易之分。按照一般做法,改革總是先易后難,但是只要堅持改革,最終總要去面對那些難的問題[5]。高校去行政化短期內難以實現,制度性的障礙往往是制約社會發展的瓶頸[6]。自主招生是相對簡單的第一步。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進行一定范圍內的自主招生,但還遠遠不夠,具體表現在制定招生計劃、生源分布等仍由教育行政部門掌管,收費標準也由地方政府物價部門制定。在教學管理權方面,中央有關部門統一規定教學計劃中必須開設的課程,甚至規定課程名稱、課程教學內容、課時等,高校調整教學計劃,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余地很小[7],無法適應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科技人才的需要。離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后,朱清時認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涉及到意識形態,改革的難度甚至超過了經濟改革,要成功可能還要幾十年的時間,目前只能一步一步的推進。
四、職業教育回歸改革
筆者認為,高校發展應由社會和市場需求來決定,高等教育的目標并不只是文憑,而是在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國家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目前眾多高校面臨教育質量無法突破、專業設置與變革跟不上社會需求、畢業生就業無優勢的多重矛盾。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個人的就業問題,這是高等教育當前的立足之本,實際上職業教育更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在我國高等教育嚴重過剩和產業加速轉型的今天,高等職業教育更應該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企業和社會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源泉,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教育模式[8]。部分高校如果執著于文憑,繼續在本科院校中堅守,既是對學生前途的不負責任,也可能被社會所拋棄。目前我們的一些高校教師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無論是在職業道德還是專業水平上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缺乏基本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職業教育要回歸和發展,必須要重視建設一支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師隊伍[9]。實際上,自2014年起,國家就已經開始構建新型的職教體系,重視職業教育,倡辦應用型大學,既適應了社會對人才教育的需要,也解決了很多院校的生存問題。
參考文獻:
[1]周迎春.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J].學理論,2012,(35):225-226.
[2]靜靜.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運行模式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0.
[3]金林南.《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52-57.
[4]馮光娣.中國高等教育社會政策研究――基于公平與效率的分析[D].天津:南開大學,2012.
[5]王建華.重啟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思考[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5,(009):2.
[6]王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7]馬振福,周慶森,毛建國,等.新形勢下政府轉變管理高校職能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3,(11):17-21.
在傳統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的融合中,很多高校做出了諸多努力與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融合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1.融合層次較低。混合學習根據混合的復雜程度,有四種不同的類型或者說層次,即元素的結合、整合與融合、協作與合作、超越和擴展。[3]目前雖然有不少學校做了部門整合的嘗試,但很多仍然是一塊牌子下分幾個部門辦公,貌合神離。個別做得較好的高校,進行了部門和辦公人員的合并,甚至在教材、面授輔導等個別元素或環節中進行了整合或相互借鑒,但缺乏整體的融合規劃,在招生要求、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方面還繼續延用原有的體制,充其量僅僅達到了混合學習層次中的第一個層次,與人們所期望的深度融合,還有很大的差距。當然這其中有高校的主觀能動性不夠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則是來自于原有教育體制之間的阻隔與不同教育形式之間的條塊劃分。傳統教育要與網絡教育深度融合,還有待于對現有成人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做更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
2.融合過程中壁壘重重
(1)入學機制紊亂。目前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招生入學組織主體在于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校自相對較小。而網絡教育則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試,自主劃定錄取分數線,有完全的辦學自,寬進機制非常明顯。同一高校,同樣的成人學歷文憑,較為相近的學習方式,在入口機制上卻不統一,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在實踐中容易造成混亂,不利于高校的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生源規劃,給成人教育與網絡教育的融合也造成了較大的障礙。
(2)教學過程分塊管理不利于融通。教學過程的融合是網絡教育成人教育融合的關鍵[4],但在融合的實踐中,卻也面臨種種問題,不利于相互之間的融通。首先,在學籍管理方面,學生信息雖然都需在教育部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進行學籍注冊,但同一高校在該網上的操作卻有不同的通道,尤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想從成人教育轉入網絡教育,或是從網絡教育轉入成人教育,卻無法實現,自然也無法實現學分互認。其次,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還在延用原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同一高校的同一專業與網絡教育的課程設置也有較大出入。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考核評價機制,使得兩者之間的融合很難深入。最后,成人教育采用固定的學習期限,而網絡教育則采取學分彈性學制,不同的評價體制,造成了兩種教育形式之間的不公平待遇,也是融合中所面臨的問題。
(3)校外支持服務體系的融合也面臨難題。在網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辦學實踐中,二者都采取的是與校外支持服務體系———校外站點合作辦學的模式,要進行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對校外站點進行融合也是必要的舉措之一。但在具體實踐中,兩種教育形式主辦高校和校外支持服務體系定位、職能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合作雙方在責權利方面的不一致,使二者在公共服務體系的整合方面面臨較大困難。
3.技術媒體建設或改造需要較大的投入
(1)成人教育與網絡教育的融合,必須要有新的技術平臺作為支撐,但建設新的技術系統或更新原有的網絡系統,需要有較大的持續的經濟投入,而這又和急遽下降的成人教育生源量形成了較為尖銳的矛盾,基于成本與效益預期的考慮,使部分高校猶豫不決。
(2)校外站點開展一種教育形式,在設備和人員、物資方面較為充足,但若把兩種教育形式融合,校外站點則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基于利益的考量,校外站點的貫徹力度也會大打折扣。
二、關于融合中的幾點思考
1.融合不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與時俱進,分步實施
(1)在招生方面,可以先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對不同的教育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比如同一所高校,根據市
場情況,在同一地域,可以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于在該地區尚未被廣泛接受的教育形式,適當減少招生的專業類別,集中優勢學科,做大做強。
(2)在教學環節,對于二者的融合可分步實踐,逐步融合。其一,找好突破口,做好雙方的結合。可以先從相同專業的相同課程入手,找到融合的突破口,優先嘗試材、統一安排輔導、統一學籍管理等較易實現的部分,逐步推進兩者之間的結合。其二,教學環節逐步推進,做好雙方的有效組合。從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學時學分的統一開始,逐步在教學進度的安排、作業、考核等方面做好整合[5],統一支持服務和融合校外支持服務體系,實現雙方的基本整合。其三,統一規劃,做好整合。即逐步打通管理平臺、學習平臺、服務平臺之間的阻隔,統一規劃招生專業,做好成人教育與網絡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間的有效銜接,嘗試資源共享,學分互認,嘗試建立學生可自由選擇教育方式,自由在不同教育類型之間進行互轉互認機制,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
2.在信息通道上,區分對待,彰顯各自的優勢
混合學習原理的核心觀點就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在信息通道和媒體選擇方面,我們也可以采取區分對待:
(1)以理論傳授為主的專業,成人教育向網絡化傾向。對于較適合于開展網絡教育的專業,比如文科類專業,我們盡量考慮使用網絡教學,“逐步將函授教育過渡到現代遠程教育”[6],成人教育的函授面授輔導,也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采用網上視頻答疑系統、交流社區等予以實現,以期節省成本。
(2)以技能性為主的專業,網絡教育傳統化。而對于不適合于開展網絡教育的專業,比如美術等技能型專業,可以采用函授、業余的方式。理論部分選擇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操作部分,可以有效利用教室、實驗室等信息通道,開展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方式開展,以保證教學質量。
(3)教學方式可多元化,信息通道對應多層次配備。對于某些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課程或者非學歷培訓,比如教師班主任管理或者新課改等課程或培訓,可在網絡、面授等基礎上,把學生在單位的實踐或實訓基地的業績納入考核,不僅要關注學習的效果,更要關注實戰中對理論的掌握和運用的效果。
3.在媒體選擇上,以資源建設為核心,注重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