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基礎理論論文

會計基礎理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14 05:2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基礎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會計基礎理論論文

篇(1)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在堅持傳統會計核算原則的同時,又要符合其獨特要求,拓展或改變部分原則內涵。歷史成本原則顯得不合時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應采用某種形式的市場價值,混合使用兩種或多種計量基礎,完整地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相關性原則要做到對外對內報告并重,對外部投資者、債權人和內部經營者都要快速提供相關信息資料,滿足多變環境的要求;為利于反映現金流量信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等因素,適應現實經濟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經濟事項,權責發生制原則將與收付實現制結合起來運用,對網絡經濟以現金流動制為基礎進行核算;配比性原則因“虛擬公司”的出現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實物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的耗費,配比范圍擴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確定性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及時性原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會計必須能夠隨經濟業務變化而變化,提供“實時”信息和預測信息;靈活性原則致使人力資源會計、知識會計在堅持精確計量的同時,合理地運用模糊計量方法,將精確計量和模糊計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披露原則既要求反映財務資本的貨幣化會計信息,也要求將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在報告中全面、適當、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會計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隨著我國加入WTO,在我國除了具有獨立資金、完整組織機構和人員的經濟實體外,將會更多地涌現出經濟發展水平多樣化和財產權益日益復雜化的虛擬主體。虛擬主體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或形式上的企業組織。在網絡化經濟時代,經濟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較強的變動性。企業可以由多家獨立公司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迅速的聯合和重組,形成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即虛擬公司。虛擬公司的出現,突破了以往的空間概念,它極大地改變了會計主體的存在方式,組成公司的各獨立企業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組,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增加或減少組合。虛擬公司使會計主體變成一種新型的“相對會計主體”,這種“相對”會計主體,拓展了傳統有形的會計主體假設。“網上公司”、“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等形式的出現,則突破了原有會計主體的“空間”概念。“媒體空間”中的會計主體會越來越多,外延也愈難以界定。會計主體應承認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并存,會計上對虛擬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計量及有關記錄和報告,都應適應這個特殊會計主體的需要。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

2.持續經營假設。基于現實主體和虛擬主體同時存在的情況,持續經營是假定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但隨著競爭加劇和風險增大,企業隨時會出現被并購、清算、終止的可能,虛擬公司的經營活動呈現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具有臨時性和不可預測性,它能根據市場需要,適時介入、退出與轉換,虛擬公司是一個存在于網上的臨時性組織,進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進行解散,因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有人主張代之以破產清算和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很快,從而經濟活動面臨著較大風險。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網上實體”的經營活動便呈現出“短暫性”,因此,筆者也認為確立破產清算及破產清算期間假設,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會計分期假設。在網絡經濟環境下,虛擬企業隨市場機遇的出現而產生,市場機遇的可變性決定了它的存續時間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幾分鐘之間就形成一個虛擬企業,完成一筆業務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個極短時間內再劃分時間段已無必要,只要把會計期間與交易期間統一就可解決該問題。因此,有人提出以虛擬企業的網上交易期作為一個會計期間,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編制一次會計報表便可滿足需要。這樣就不會產生成本費用的跨期分配問題,從而使收益等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從另一方面說,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使企業在任何時點,都可將已發生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時地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而無須等待會計期末,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因而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時性也引發了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否定。筆者認為,對于網絡經濟可取消會計分期假設,對實體經濟仍可適用會計分期假設。

4.貨幣計量假設。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已發展成為電子貨幣。貨幣出現了無紙化趨勢,加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這些對虛擬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又無法用貨幣計量,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上予以披露。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發展非貨幣計量單位,以使這些變動因素的計量變成可比性強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滿足利害關系人對這些非經濟性信息的需求。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面系統的反映,為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然而在網絡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模糊了經濟活動國內國外的界限,同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活動的不斷增長使得國際間各國貨幣匯率變動很大,這在客觀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電子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

三、會計計量模式

1.對于實物資源,可沿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如果物價變動較大時,可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按歷史成本/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計量模式進行調整,以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

2.對于人力資源,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人力資源的計量,可分為成本與價值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是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現行成本)。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是現行成本法或未來貼現法。但人力資源(價值)因其強調人在未來服務期對企業的貢獻,其計量是極其困難的,一般可以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以勞動力的現行市價計價。

3.對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由于大多數衍生金融工具,表現為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事項并未發生,故無歷史成本可言,需用市價代表公允價值。

4.對未來需求須估計的事項,可采用可實現凈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

5.對于衍生資源,可采用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以及現行市價(或公允價值)/名義貨幣單位計量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計量。

需要說明的是,公允價值是以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為計價基礎的計量方法,正好彌補歷史成本的不足,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能確切地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對于人力資源、特征各異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貨”“期權”“遠期合同”等采用公允價值能較好地計量。

四、會計平衡公式

在一般經濟學意義上,任何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都需要三個因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但在傳統的會計中,將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投入者作為企業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這些便可建立一個企業,自動帶來收益,這顯然是與事實相悖的。所以,筆者認為企業有兩種所有者:一是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他們提供基本勞動條件;二是勞動力的所有者,他們完成勞動過程。所以,客觀上要求企業對勞動的投入必須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樣對待,將勞動視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會計中得到反映,與此相聯系,勞動者權益與投資者權益一樣需要在會計權益概念中得到體現。

會計必須對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價值、勞動者權益進行恰當的評價、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傳統的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應修訂為:知識資產+有形資產=負債+勞動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即會計要素應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再加上勞動者權益要素;利潤分配也應隨著勞動者權益要素的建立而由僅僅在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改為由投資者和勞動者共享。

資產包括知識資產和有形資產,這里的有形資產是傳統會計上除無形資產之外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它依舊是資產的組成部分。知識資產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企業未來的竟爭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知識資產價值。知識資產=人力資產+智力資產+結構性資產+市場資產。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人力資產是實現價值和增值的基礎;結構性資產則是保證和支持人力資源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資產;市場資產是企業資產獲得市場價值,實現價值和價值增值的主要途徑,沒有合適的市場資產,資產價值難以實現和發揮;智力資產是知識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實現資產的價值和增值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知識資產是一種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軟資產,是一種無形化的知識、技術、信息形態資產,是以智力勞動為主創造的一種非物質化的戰略資源,雖具無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識、技術等載體來展現,而不是虛無飄渺的事物,知識資產一般很難確認和計量,但它并非不可確認和計量。

五、會計確認基礎

國際上有識之士實際上早已認識到權責發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確認基礎,但對另一個重要的報表———現金流量表的確認基礎在會計基本假設中未予以明確。因此,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若用直接法編制,其直接的確認依據是現金流量制,但若用間接法編制時,表中的各項目的確認還是要通過權責發生制轉換現金流量制。由此看來,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流量制均應用來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由于核算的“網絡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會計部門和銷售、經營、采購等部門業務相融合,經濟業務可以實時地發生和結算,使得會計確認的基礎將逐步由權責發生制轉變為收付實現制。但會計確認基礎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現行會計制度中,權責發生制會計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前提的。在網絡經濟時代,大量虛擬企業的出現使會計分期假設受到了強烈沖擊,因此,實現現金流動制正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相比雖然比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歷史的現金收支信息的處理,而現金流動制不止限于實際已發生的現金收支,它還包括可能的虛擬現金流量,可不受會計分期的約束,可隨時提供會計信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新安.論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創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時代企業會計理論創新探討[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篇(2)

關鍵詞:理論基礎 會計研究方法 信息有效性 對策

一、中西方會計研究方法比較

(一)西方會計研究方法發展歷程

西方國家在1986年以前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以規范研究為主。在對原有的會計理論研究基礎上,西方學者采用歸納演繹法等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對會計理論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描述,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斯普瑞格所著的《賬戶原理》(1907)、佩頓編著的《會計理論》(1922)、麥克尼爾的《會計中的真實性》(1939)、利特爾頓所寫的《會計理論結構》(1953)、利特爾頓和齊默爾曼的《會計理論與創新》(1962)。這些著作都采取規范性的研究方法對現有的資料加以歸納總結并描述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促進了會計理論的發展,為后來的實證會計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后實證研究法主導會計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方法經歷了一個形成的過程,19世紀50至70年代孔德和斯賓塞提出實證主義思想,繼其之后馬赫提出馬赫主義思想,而后到20世紀20至30年代石里克等人提出了邏輯實證主義思想,后來波普爾提出樸素證偽主義,其學生拉卡托斯(I.Lakatos)在他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精致證偽主義思想。然而,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首次出現是以1968年鮑爾(ball)和布朗(brown)在《會計研究雜志》發表的《會計收益數據的經驗性評價》和貝費在其增刊《會計中的經濟研究:論文集》發表的《年度收益報告的信息含量》為標志的。他們首先提出相關假設,然后利用已有的數據加以證明,開創了會計實證研究的先河。從此會計研究從規范會計過渡到實證會計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促進了會計理論的研究,有效指導了會計實踐活動。

(二)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發展歷程

相對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研究來說,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由于受到時代特征、經濟社會環境、理論研究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一直落后于西方國家。1978年三中全會后廣大學者開始審視我國理論研究的實踐性和真理性。國內學者加大了對會計職能、會計本質、會計目標等的研究。到80年代初期,國內大部分研究成果還仍然采用規范研究方法。例如楊時展教授提出的會計控制論觀點;孫寶厚博士論文《會計系統論》;裘宗舜教授出版《會計信息論》等。在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我國會計理論實證研究成果很少。1988年裘宗舜、王平發表的《會計改革若干問題――一張有意義的社會問卷調查表》第一次使用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急需使用實證研究方法來促進會計理論的研究。1990年陳少華和黃世忠等翻譯了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實證名著《實證會計理論》,為我國會計實證研究掀起了浪潮。1996年沈藝峰的《會計信息披露和我國股票市場半強式有效性的實證分析》開創了我國會計界“真正意義上”的實證研究(劉玉廷,2000)。之后關于會計實證研究的論文層出不窮,秦榮生(1997)的《談我國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張朝宓和蘇文兵(2001)的《當代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等。在此之后,我國會計實證研究進一步發展,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實證研究成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趨勢。

(三)中西方會計研究方法選擇比較

借鑒國內關于中西方會計研究方法選擇文獻對比中西方會計研究方法的差異。劉亭立、寧凱蒙(2013年)選取2001年至2011年我國《會計研究》論文研究方法使用情況和2001-2011年美國《Accounting Review》論文研究方法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統計結果可知:我國2001-2011年《會計研究》論文研究方法絕大部分都是使用規范性研究方法,而2001-2011年美國《Accounting Review》論文研究方法則大部分使用實證研究方法。劉亭立、寧凱蒙認為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是《會計研究》刊發論文的主流方法,在《會計研究》刊發論文中,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兩種方法有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國與西方國家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發展程度不同,市場數據信息的有效性和對會計研究方法的研究時間長短不一樣,導致我國這一時期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絕大部分為規范研究,而會計實證研究成果較少。

二、我國會計研究方法選擇存在的誤區

(一)我國會計研究方法存在的錯誤認識

我國會計研究方法一直處在規范會計研究占主導地位的階段,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后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上得到很大的發展,并已經成為現在會計研究方法的大體趨勢,但是實證會計研究發展仍然很慢。在會計研究方法選擇上,很多學者存在錯誤的認識,有些人認為會計研究方法的選擇就是要在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和實證會計研究方法之間二選一,其實不然。劉玉廷(2000)認為,會計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兩種研究方法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實證研究可以驗證規范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而規范會計研究的結論為會計實證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前提。

我國對于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而對于實證會計研究還缺乏系統的思想體系,很多照搬西方國家。許多學者認為再進行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很難出成果,于是將國外會計實證研究成果翻譯轉換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著名會計學家于玉林先生認為實證研究及其論文的固定文體是西式八股的典型代表。實證研究方法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基于偏頗的基本理論指導,研究目標不明確,經驗實證絕對化,操作方法有局限性,引進吸收不夠,消化不良或停滯沒有創新。對于會計研究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研究方法,不可一味追求西方國家的實證主義研究。

(二)我國實證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

(四)以保證信息質量為基礎選擇會計研究方法

受西方會計研究方法的影響,加之國內的學術生態使得我國會計理論研究也朝著實證研究方向發展。實證研究強調“是什么”,是一種比較精確、可靠的研究方法。但是這種可靠性是建立在進行實證研究時所獲取的數據是真實可靠的、及時的、可獲得的。否則,利用滯后的、虛假的、沒有操作性的數據信息所做的實證研究,也只會變成為了作實證而作實證,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我國規范會計研究取得比較大的成就,現在更多的是朝著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發展。保證實證會計研究數據信息的質量需要相關部門規范市場信息的,提高市場信息的可靠性、可獲得性、及時性等,減少和防止信息的扭曲。S

參考文獻:

1.Fama,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 1970,25,(2):383-417.

2.吳水澎,謝詩芬.會計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余洪翔.波普爾的證偽理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4.劉玉廷.關于會計研究方法問題[J].會計研究,2000,(12):9-13.

5.劉亭立,寧凱蒙.中外會計理論研究動態與趨勢分析[J].財會通訊,2013,(7):7-9.

6.于玉林.會計研究:中八股、洋八股和范式[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6):24-30.

7.王立彥.會計實證研究,亟待改變下游徘徊格局[J].中國會計評論,2013,(1):1-4.

8.蓋地,呂志明.規范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評析[J].會計研究,2007,(4).

9.張金松,尹立軍.實證研究是未來會計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J].經濟理論研究,2013,(7):7-9.

作者簡介:

篇(3)

【論文關鍵詞】 會計基礎; 政府會計; 權責發生制

【論文摘 要】 傳統的政府預算編制和會計核算一般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預算會計環境發生了變化,收付實現制的弊病日益突出。據此權責發生制被引入政府預算編制和會計核算領域是必然的趨勢。

一、政府會計基礎理論分析

(一)政府會計的界定

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規定,政府會計是指用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政府和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活動及其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的會計體系。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不同,政府會計的內涵也有一定差別。本文將政府會計界定為是一門用于確認、計量、記錄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國家公共事務和國家資源、國有資產的情況,報告政府公共財務資源管理的業績及履行受托責任情況的專門會計。

(二)政府會計目標

政府的業務活動可分為政務活動、商業活動和信托活動三類。政府會計的基本目標應以反映政府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為主。不同的政府業務活動對會計系統所期望達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因此政府會計目標的定位也應從政府業務活動的特點方面來進行考慮。政務活動的計量和報告重點是本期財務資源的來源、使用和余額;商業活動的計量和報告重點集中于運營收入、凈資產的變動、財務狀況以及現金流量的流動;而信托活動計量和報告的重點是凈資產和凈資產的變動。也就是說,商業活動更關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成本等信息,通常不太關注預算比較信息或有關資金流入流出信息。

(三)會計基礎與可達到的政府會計目標

收付實現制、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和權責發生制這四種會計基礎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應的政府會計目標,但是沒有哪一種會計基礎可以達到所有的政府業務活動。在不同的政府業務活動中使用不同的會計基礎是最合適的。

收付實現制和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提供的財務信息不廣泛和綜合,難以揭示政府的財務狀況和財務績效的全貌,不利于正確地對政府部門使用公共資源的效率、效果和經濟性進行決策和管理,不利于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支付等預算管理活動的落實。然而,收付實現制基礎在證實是否遵守支出授權以及是否遵守其他法律和合同的要求時,是一種有效的會計基礎。收付實現制對于確保政府按規范行政程序運作,防止腐敗和浪費這一目標的實現,無疑是合適的。

在以資產管理、成本效率和成本補償作為標準來評價主體業績時,權責發生制基礎是一種合適的會計基礎。但如果確定其他業績標準更加重要,那么權責發生制基礎可能就不是最合適的會計基礎。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對于以收入滿足支出的程度來計量財務成果,是一種合適的會計基礎,因為它直接與未來的收入需求相關,與政府籌集資金以償付負債的能力相關。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對于制定計劃來說也是一種合適的會計基礎,因為它將重點放在現金需求和籌資需求上。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基礎的主要缺點是它不能提供計量業績時需要的成本信息,因為它不確認長期資產,也不將長期資產的成本分配于使用這些資產的期間。

二、我國政府會計的現狀

我國政府會計采用的記賬基礎都是收付實現制,在現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其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無法全面、準確地記錄和反映政府的負債狀況

1.中央政府中、長期國債帶來的隱性債務問題

在以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基礎的現行政府會計制度下,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的行為與償還利息的責任在不同的會計期間,使得本屆政府的舉債帶來了下屆或更多屆政府的本息支出,本屆政府形成的債務不由本屆政府償還而是轉嫁給以后的政府。現有財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攤未來的債務負擔,因而不能預防財政風險,不能對以往發行國債給每個財政年度帶來的政府財政支出負擔進行充分、詳實的披露,也不能對當期發行國債的遠期負擔進行合理分攤和計算,所以無法為政府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給政府帶來潛在的財政風險。

2.社會保險基金領域的潛在財政風險問題

社會保險是一種政府行為,政府是社會保險責任的最終承擔者。在一些人口平均年齡較低和繳費情況良好的地區,公民的社保意識強烈,社會保險基金的來源充裕,社保基金的收入遠大于支出,形成大量的結余。但實際上,這種結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當期應計、需在未來財政年度中陸續支付的費用。由于會計核算基礎的局限,使得總預算會計既不能正確反映政府未來在社會保障方面可能發生的支出,也不能在當期預提未來年度將要支出的費用準備。養老保險若沿用現收現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屆時社會保險將承擔大量負債,爆發養老金支付危機。

3.政府提供擔保產生的或有負債問題 "

近年來,地方政府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當一部分建設資金是政府通過行政命令或者政府擔保舉借的,還有借用世界銀行貸款,以及近幾年的國債轉貸項目等,最終都要由財政來償還,已經形成政府債務及或有負債。由于采用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政府財務報告不能如實地反映這些或有負債,從而不自覺地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財政資源,對政府報表使用者產生誤導。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政府強化財政風險意識,對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二)年終結余失真

在年度預算執行過程中,各級財政部門經常會遇到預算已安排,但由于種種原因當年無法支出的情況。按照現有收付實現制的記賬原則,政府預算會計年底的決算賬面上會出現結余現象,這部分結余實際上是應付未付的款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結余,如此導致了“實際赤字,賬面結余”現象的出現,難以正確反映政府財力的運用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財政政策的實施。

(三)不能進行準確的成本和費用的核算

收付實現制以會計期間款項收付為標準入賬,記錄的收益便不能代表當期業務活動的真實結果,記錄的費用也不能正確反映當期業務活動所支付的代價。收付實現制下所反映的現金收支與收入、費用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因而無法合理地分配政府部門為提品和服務所耗費的費用,難以對政府各部門的產出進行費用核算,不能適應以產出和結果為導向的政府職能轉變后的需要。

三、改進我國政府會計基礎的對策

(一)綜合運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政府預算采用收付實現制基礎,政府的商業活動采用權責發生制是合適的。對于政務活動,權責發生制能完全滿足其報告目標,但修正的權責發生制也基本上能滿足其報告目標。對于商業型活動采用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對于政務型活動,中期目標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長期目標采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鑒于預算和預算會計的重要性及其在確保公共資源安全完整中的作用,預算基礎仍采用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能夠全面反映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提供準確的財務業績、運營業績和成本信息,以更好地幫助經濟決策;而收付實現制則能反映現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便幫助政府做出合理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決策以及確定債務規模。只有綜合運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才能綜合反映政府全貌,達到政府財務報告目標。

(二)循序漸進地引入權責發生制

現有的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只能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保持原有收付實現制為主的基礎上,先對目前急切需要解決的政府會計的部分領域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然后進行全方面的準備,為進一步推行全面的權責發生制奠定基礎。從國外大多數國家改革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預算會計核算基礎由收付實現制向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的轉換,應采用“由局部到整體”的原則,分步驟地開展。具體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由目前的收付實現制過渡為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即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對某些會計事項采用權責發生制。第二步,當條件成熟時,再由修正的收付實現制逐步擴展為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即以權責發生制為主,對某些會計事項仍然采用收付實現制。

(三)積極創造條件,促使向權責發生制轉變過程的成功

會計基礎作為整個會計制度的基石,動搖它勢必帶來整個會計制度的變革,因此要進行政府會計核算基礎改革,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1.理論研究

首先是對我國經濟環境以及公共財政改革所引起的會計環境的變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確定會計環境的變化對改革的程度和層次的需求。其次是對預算會計體系的改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通過確立政府會計概念建立政府會計理論體系,政府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設是運用權責發生制的必要前提。最后,對預算會計、報告和預算存在的、源于收付實現制基礎本身的問題進行仔細的分析,以確定這些不適應之處和本身具有的弱勢是否可以通過轉向權責發生制基礎來解決。

2.政府和文化層面支持

向權責發生制成功轉型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實施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改革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部門組織結構、清晰的行為責任劃分和全面的財務管理制度以規范新基礎下的管理流程。權責發生制的實施,需要對政府部門的財務會計人員、管理者甚至決策者進行培訓以及繼續教育,促進政府機構會計人員會計專業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政府財務核算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3.法律保障

要確保權責發生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必須在立法工作上做好充分的準備,創造一個健全的法制環境,不僅包括系統的行政、合同、預算、投資等法規,而且包括完整的部門組織、行為責任、財務管理的法規。

篇(4)

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意義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人類長期科學實踐的結晶,是在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得到充實、豐富和發展的。每當科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總會伴隨著科學方法的重大革新,從而引起科學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縱觀人類科學發展歷史便會發現,在整個科學發展歷程中。都貫穿著一條主線,即科學研究方法的演變和發展。那么,會計理論研究作為人類研究客觀世界的一個分支,必定也需要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

長期以來,由于對會計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我國會計研究領域的一個薄弱環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在認識會計這個社會現象時所運用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和,它作為會計理論的組成部分,貫穿于會計理論研究的全過程,是任何一個會計理論研究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它不僅直接影響會計理論研究的總體水平,而且對會計理論能否在實踐中經受考驗,成為實踐的指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歷史演進的啟示

西方以演繹法和歸納法為主的傳統的規范會計研究方法曾經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繼續發揚光大。以佩頓為代表的演繹會計理論學派、以利特爾頓為代表的歸納會計學派和以坎寧為代表的真實收益學派,都是運用規范研究方法的產物。這些理論在世界會計理論的寶庫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方會計界極力推崇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國會計學會3大會刊中的《會計了望》(Accounting Horizons)和《會計教育問題》(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仍有許多文章是運用規范研究方法進行會計理論問題的研究,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會計師雜志》(loumal of Accountancy)的絕大多數文章仍然運用規范研究方法。毋庸置疑,這些文章對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應用理論建設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西方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為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外在經濟環境。實證研究方法從一開始就運用于資本市場研究,因為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的關系、會計政策選擇等問題的可證偽性為實證研究的可證偽主義提供了市場。現在美國會計理論研究許多方面都在嘗試運用實證研究方法,但對資本市場有關問題的研究仍占較大比重。在實證研究方法的檔案式研究中,有關資本市場的會計問題研究通常需要運用許多數理統計模型知識,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具備較好的數理統計知識。許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加入會計研究領域,使會計研究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其良好的數理統計知識使運用數量分析方法研究會計問題特別是資本市場會計問題成為可能。這一嘗試性研究給會計理論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拓寬了會計研究的范圍。與此相關,數據庫的建立為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資料保證,計算機等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運用和普及為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實證研究運用數學模型在手工計算時費時費力,計算機的運用改變了這種狀況。同時,計算機還使數據庫的建立更為方便,數據資料的查找更為快捷。

三、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現實分析

與西方會計界相比,我國在會計理論研究以及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方面起步較晚。下面簡單地回顧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歷史。

建國前,我國一部分會計學家率先引進了西方國家的會計理論,同時也引進了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思想和方法。這為我國傳統會計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則是對原蘇聯的社會主義會計模式和理論的全盤引入,這標志著我國傳統理論研究進入實質性階段。同時也表明我國會計理論的構建受到兩個方面規范的影響,即作為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和作為會計研究目標確立依據的國家經濟政策和法規,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和法規對會計理論和方法的限制。這段時間在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中,對研究方法問題一直沒有給予很好的重視,缺乏突破和創新,研究方法主要運用規范演繹方法。以后,會計理論研究的氣氛開始活躍,突出地表現為對會計基本理論等問題的研究,會計研究方法問題也隨之引起會計學界的注意。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會計界的有關之士就曾一再呼吁,應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我國會計研究中。從1991年《會計研究》第6期徐興恩的“論會計研究的方“一文發表開始,以后又陸續有學者發表關于實證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1996年沈藝峰的《會計信息披露和我國股票市場半強式有效性的實證分析》開始了我國會計界“真正意義上”的實證研究。1997年大量介紹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被系列發表。至此關于會計研究方法的研究引起會計學界的普遍關注。但是統計結果表明:1996年《會計研究》共發表實證研究類的論文3篇,占全年論文的2%;1997年共發表實證研究類的論文14篇,占全年論文總數的9%;1998年共發表實證研究類的文章13篇,占全年論文總數的10%;1999年共發表實證研究類的文章8篇,約占全年論文總數的7%。其他會計雜志發表實證研究的文章更為少見,《經濟研究》發表的有關會計方面的實證研究類論文的數量也不多。由此可見,規范研究在我國仍占主導地位。

我國會計研究方法與西方會計界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哲學基礎和思維方式不同。西方會計研究方法較多地受實用主義影響,信仰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的就是真理;而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唯物主義,遵循的認識論。西方會計界受實用主義影響,早期更注重應用理論的研究:我國強調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更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習慣從會計本質、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目標等基本概念及基本問題開始起步。

會計研究的外在環境與西方會計界存在較大差異。自1990年12月17日飛樂股份等8家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首次上市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只有10年的時間,上市交易的公司至今也只有1000多家。特別有關資本市場的法規建設正在逐步完善,許多法規本身還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資本市場中包裝上

市、會計作假等案件時有發生,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缺乏理性,市場融資功能不足,缺乏足夠的資源配置引導能力等等。這就使以資本市場為內容的會計理論研究缺乏良好的外在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所以,盡管近年來以資本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實證研究成果逐年有所增加,但是,關于資本市場的數據庫還未形成較為權威的版本,許多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只能自行收集。在此情況下開展實證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費大量時間用于資料收集,另一方面由于資本市場中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也難以保證研究資料,特別是數據本身的準確性,進而影響這些研究結論的驗證質量。

四、現階段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選擇

觀點1:從規范方法和實證方法二者的特點及其在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的定位來看,這兩種方法的結合是恰當的選擇。原因有以下方面:規范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是并列的兩種方法,它們各有側重,有不同的特點,不存在何者取代何者的關系。規范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是由一些具體方法以特定方式結合在一起,在運用時遵循一定規則的綜合方法。因此,規范和實證方法并非完全獨立,互不聯系的兩種方法,在基本要素上,它們有共同之處。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在發展過程中有各自的特點。但又有相互滲透的可能性。隨著人們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認識的發展和深入,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會不斷吸取別的學科的先進成果,同時相互取長補短,完善自身。

篇(5)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專業; 會計教學; 創新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課程設為必修的專業課程。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現狀

目前,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從授課教師到學生都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教學目的不明確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養計劃中,并未明確劃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往往實行的是一視同仁政策,這使得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疲于死記硬套會計專業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忽視會計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影響了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積極性。一些教師對會計學專業要學習的知識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二者區分不清,加之對非會計專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難以把握會計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的作用。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無法將會計教學與特定的專業需求相聯系,只能就會計論會計,所講的內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要么讓學生覺得會計晦澀難懂、深不可測,要么使學生不知所云,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當學生感覺教師所講的會計與他們所學的專業毫不相干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學習興趣了。面對學生的這種消極學習態度,教師往往也會逐漸喪失了教學的激情。這種由于目的不明確而導致的教與學溝通出現問題的結果就是,會計教學和會計學習的雙重失敗。

1.2 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本科生都是應屆高中生直升大學的,在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及社會生活經驗上基本相同,會計教育對象的區別在于他們學習的專業不同和對會計知識的需求不同。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某些會計知識(如會計記錄的方法、會計技能的操作)的興趣要大大遜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同時他們學習的側重點和對會計知識的關注點也不相同,因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相同,師資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師資緊張的院校,往往會出現同一名會計專業教師同時擔任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的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專業與非專業的不同學生應把握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1.3 教材體系陳舊且缺乏針對性

如何選用適合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教材是涉及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多數院校都是采用會計專業的教材作為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材,而此類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都將重點放在會計核算中,對于會計報表分析和會計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較少,影響了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的目的。特別是在當前提倡會計國際化的階段,部分會計教材的內容和觀點陳舊過時,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的會計理論和處理方式。

1.4 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對于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來說,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學生到校外實習,即到具體的單位,由會計人員指導學生做一些具體的會計工作;二是校內模擬實習,即由學生到模擬實驗室,在教師指導下做一些模擬的會計工作。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因課時不足一般不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外實習,因此,就只有通過安排校內的模擬實習,讓學生掌握實際的會計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會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沒有安排會計課程的校內模擬實習,有的名義上安排了卻沒有執行。放松甚至忽視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會導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內容,更不清楚會計的實際業務工作是如何操作進行的,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中真正存在校內模擬實習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沒有將不同專業具有不同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背景的教學對象區分開來,并從各自的課程體系和能力結構特點出發來設置和規劃實踐教學過程,導致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實驗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還有很多實習內容并沒有結合專業特點,實習的業務量偏大,學習中填制了大量會計憑證、登記了很多會計賬簿,卻忽視了會計報表的編制和簡單分析,以至于最終結果便是被大量的經濟業務弄得暈頭轉向,無心編表,更不用說進行簡單分析了。

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創新設想

2.1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標創新

從理論上說,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非會計專業的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非會計專業一般開設2~3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本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2.2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內容創新

在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財務管理的后續會計課程為財務報表分析,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說,要對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適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財務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2.3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材體系創新

教材是教學計劃實施的載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的會計教材應區別于會計專業,其教材應適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目的和特點,遵循其教學原則。然而,現有的會計理論和實踐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財經類專業教學要求編寫的,會計知識模塊的內容分散在多門課程之中,沒有合適教材可供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使用,迫切需要開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學內容應向模塊化發展

由于需學習會計知識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面較廣,會計教學應服務于學生將來的就業意愿或選修目的,因此對教材的內容可進行模塊化處理,在每一大模塊下又分成幾個小模塊。這樣便于教師根據學生意愿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根據需要選學其中的其他內容。會計教學內容可設計分為四大模塊:①會計基礎知識:介紹會計史及會計概念、會計法規、會計要素、會計原則、會計核算方法等;②借貸記賬法及其應用:又分為工業、商業、旅游、運輸、建筑業、事業、金融單位等小模塊分別介紹各行業主要會計核算及成本計算方法;③會計綜合知識:又分為一般會計核算(介紹各行業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資產折舊、投資等)、會計賬簿組織、財產清查、金融、證券、稅務知識等小模塊;④會計信息分析:主要介紹報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論教學應適度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理論的學習需求不高,教材中對會計理論的介紹不宜太深,應淺顯。對于會計準則的介紹應以案例介紹為主,要求學生對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們可以背不出會計準則中這些概念的具體定義,但一定要能判斷事物的正確與錯誤。例如,他們必須知道什么是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對于具體某項資產要知道其屬于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還是長期投資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論介紹應以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為準。教材中應配備大量案例性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理解。

2.3.3 教材編寫時應忽略會計操作技能,突出經濟實用性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不必掌握如何編制會計憑證,如何登記會計賬簿,如何編制會計報表,即他們不必學習會計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在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對《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賬簿組織內容不能做簡單刪除,只是教學的角度與會計專業不同,應聯系有關會計法規如《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介紹證、賬、表的概念及財務工作中的有關規定,而不必花大量筆墨在憑證的編制、結賬與對賬上。教材內容一定要突出經濟生活中會計知識的實用性,對與之有關的金融、稅務、證券等知識也應加以介紹,如銀行結算方式、所得稅的計算與交納等。

2.3.4 教材的重點應放在會計信息分析

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會計信息分析是其學習的主要目的,學生可通過學習會計信息分析了解企業財務信息,為后續課程――《財務管理》打下基礎。如會計報表主要應學習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會計資料分析的指標應學習:①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②盈利能力指標,如銷售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等;③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如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來講,還可以學習營運能力指標,如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為滿足學生的理財需要,還可以介紹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標。

2.4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方法創新

在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批判性思維教學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

2.4.1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很多人將多媒體輔助教學誤解為僅僅是“多媒體輔助教”,對于如何進行“多媒體輔助學”和“多媒體輔助考”則考慮和實施得較少。完整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2.4.1.1 “多媒體輔助教”。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把教師的教案通過投影儀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體能夠處理圖、文、聲、像的優點,努力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會、視聽并用”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環境。

2.4.1.2 “多媒體輔助學”。“多媒體輔助學”關鍵是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以幫助、促進、維持有效的非現場學習活動。在建立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中需要注意:平臺和課程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載、打印等功能;建立多個信息傳遞通道,及時信息,并對學生的信息給予及時反饋;設置專門人員為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如輔導教師、咨詢人員、學生顧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編制幫助軟件和文檔。

2.4.1.3 “多媒體輔助考”。“多媒體輔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會計網絡考試系統,這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有足夠的計算機供學生同時進行考試,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試題庫,使得計算機可以隨時隨機選擇設計出一套可供考試的試卷;二是要及時地更新試題庫中的試題;三是設計科學的考試軟件。

2.4.2 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應用與改進

批判性思維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對復雜多變的真實情況根據有用的證據和切實可行的價值體系整合所有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到一個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設或結論。目前,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研究在美國的教育理論界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而且,以Richard Paul為核心的研究小組所設計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標準和智力特質)批判思維模式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工商管理專業會計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有利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更快地理解會計知識,更有利于將會計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去。

2.5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考評體系創新

考核評價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應本著“淡化理論、注重基礎”的原則。“淡化理論”是指考核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知識的掌握應區分不同的學習對象,采用靈活性原則,對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要求應淡化理論要求。“注重基礎”是指會計課程的考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只要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了必要的會計學知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財務報表的分析,說出正確的理由,都應給予合格的評分。會計考試評估方式應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考核方式可在實驗教學的基礎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評價作為依據,突出考核學生的方法和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束語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是所有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會計課程只是眾多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對于會計課程的安排一般是兩門,100學時左右。要想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學好這么多的內容,對教師和學生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在會計課程的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展開教學并重視實踐教學,以實踐教學帶動理論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學生掌握將來所需的有關會計知識,特別是有關會計信息的內容、實際應用等,才能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體系,培養較強的綜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 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

[2] 楚蓓. 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內容的設計[J]. 全國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學法在會計高職教育中的應用[J]. 會計之友,2007,(5)

[4] 瞿曉龍.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7,(14)

篇(6)

我們分初、中、高三個階段的講座。

1.專業認知講座入學初,我們每學期都要對新生開《會計人員的專業發展》、《如何規劃會計人生》、《如何做個會計“達人”》等講座,結合最新的會計法規,對每學期入學的新生進行專業認知培訓,給每位會計新生規劃了會計人生,指明了將來要走的發展道路及其技巧,很受學生歡迎。同時我們做好后續服務工作,每年都指導學生報名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和會計職稱考試,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和咨詢,使學生在職稱晉升上少走了很多彎路和錯路,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學生能考上從業資格證,三分之一學生考上會計職稱,為這部分同學的就業和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資格準備和能力儲備,使學生畢業能拿到畢業文憑、會計從業資格證以及初級或中級會計職稱這樣“三豐收”。我們每年還舉辦資格證和職稱考試的考前培訓,為學生服務,同時招收社會考證人員,即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又為我們的招生作出實實在在的宣傳。

2.專業知識講座進入學校學習后,針對我國會計改革的理論與實際,適時開出一些專題知識講座,如新《會計準則》培訓講座,《納稅籌劃》、《證券基礎知識》、《市場營銷策略》講座等等,從多方面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平時多讀相關書籍,勤動腦,深入理解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

3.應用能力講座對畢業班的學生,要求會應用、能動手,有一定創新能力。我們配合學生畢業作業和調查報告的寫作,開出一系列的論文輔導講座和社會調查報告交流等,尤其是社會調查報告交流講座,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社會調查實踐,上臺交流心得體會,每個人都是講座的主講人,同時也是他人講座的聆聽者,同時受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調查實踐,得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實務經驗和習慣做法,特別是溫州市一些小企業實際會計工作的一些小技巧,學生非常歡迎,踴躍參加。

二、模擬實驗

我們分手工模擬實驗和電算化模擬實驗。

1.手工模擬實驗包括基礎會計模擬實驗、中級財務會計模擬實驗、成本會計模擬實驗等。據我們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畢業于中職的學生最后一年是畢業實習,但86%的學生實習不是選擇會計工作,而是在屈臣氏、聯華等商場超市從事營業員之類的社會實踐工作,這樣一年下來,原來背住的理論早就忘了。就是選擇會計工作實習或已經在企業就職的學生,由于近幾年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步伐相當大,新《會計準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等一系列新的法規、規章的出臺,使會計理論與實踐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也急需根據新制度設計會計模擬實驗,規范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扭轉我們很多企業現行的師傅帶徒弟式的弊病。以第一學期新生的基礎會計模擬實驗調查舉例:98.56%的學生認為基礎會計模擬實驗對他們學習會計“很有幫助”,58.67%的學生覺得基礎會計模擬實驗與基礎會計平時作業一樣重要,30.68%學生覺得實驗的作用大于作業。以前我們的模擬實驗是并在基礎會計課程中的,作為基礎會計的兩個作業,這學期開始適應學生需求改革如下:第一學期學習基礎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在做完基礎會計課程的兩次模擬實驗基礎上,第二學期再單獨將《基礎會計模擬實驗》專門作為一門選修課來開展教學和進行考核,共5個學分,一學期實施下來,學生非常歡迎。這種理論教學緊密結合模擬實驗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快速入門學習會計,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會計基礎理論,增強感性認識,規范實務操作,學生普遍感覺收獲很大,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這里還有一個成效就是這門選修模擬實驗課還可用來招收社會上的非學歷培訓人員,滿足有些學員只要求做會計實務培訓,不必要拿文憑的這種需求。

2.會計電算化實驗我校專設的三個電算化會計實驗室,提供專科學生會計電算化課程的上機實驗,每位學生至少完成10次上機操作,使學生在手工模擬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學習,以適應將來工作單位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從學生問卷調查看,專科學生對“會計電算化”實驗的興趣度達42.61%。電算化實驗還有一個成效也是可以對社會人員提供培訓服務,如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所要求的會計電算化證書培訓等。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對專科畢業班學生還開出了《會計核算模擬實驗》,5個學分,兩個月時間會計模擬綜合實訓,采用專門的核算軟件,模擬實驗一個中型企業一個月的實際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包括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填制和審核、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等中級財務會計的內容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學生非常歡迎,能做到學以致用。

三、小組討論

由于開放教育學生基本是在職的,平時同學交流的機會也不多,所以我們非常強調小組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消除學生自主學習所帶來的孤獨感。具體分組的時候要將從事會計工作與非會計工作的學員分為一個學習小組,以便互通有無。討論地點可以是在網絡上,也可以是實地組織;討論主題可以是對教材上的某個知識點或重要方法的理解,也可以是組織學生到會計核算和管理較規范的單位進行參觀學習后發表感想與體會,或是去校外實踐基地觀摩學習,聽取經驗介紹后所做的交流。如我校與我市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華明會計師事務所以及道盛會計師事務所都簽訂了校外實踐基地的協議,每年都有學生到華明和道盛參觀或實習,反映都很好,有的學生甚至就此留在華明工作。

四、財務分析報告

我們要求學員在學習《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課程的同時,將所學的分析技巧和能力應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每年或每季度對自己工作的單位做一份財務分析報告,為切實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打好基礎,也為自己將來晉升高級會計師做好資料準備。選修《財務管理》課程時這個分析任務一般是作為小組討論課題來完成的,修完這門課程這個分析任務就要自覺去操作了。這項工作有些堅持下來的學生,收獲很大,畢業后幾年晉升為高級會計師,或考取了注冊會計師資格,實際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推薦并業余指導這個分析工作,讓學生有目的有時間為自己的工作和職稱晉升等早做準備。

五、知識、能力競賽

為豐富校園文化,我們每學期都舉辦一系列的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活動,如新會計準則理論知識大獎賽、珠算技能競賽、模擬實驗技能競賽等等,這些賽事也是我們校內實踐的一種很好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如這學期我校參加省電大專科手工會計操作技能競賽,參賽三位同學均獲獎,其中一人獲二等獎,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近年來我校還一直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考試、英語等級、珠算等級考試,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

六、交流溝通與咨詢

我們開展學習、工作、就業和考證及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溝通與咨詢。

1.學習上的交流溝通與咨詢開放教育要求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為輔。但是學生自主學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在小組協作學習中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是還有很多個別化的學習疑問。我們利用電大在線論壇、QQ群、電話、E-mail等多種形式,實時非實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做到24小時內解決疑問。從素質教育出發,新生入學初就強調生生交流,所提學習上的疑問盡量由學生先回答,并且要求使用所學會計理論和知識來回答問題,要講清理由,然后老師24小時內核定,肯定成績改正錯誤,學生交流溝通情況計入平時形成性考核成績。所以學生參與度較高,也逐漸改善了有些學生以前不肯問、不會問的缺點,而回答正確度較高的同學也逐漸有了自豪感、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享受到應用會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反過來促使學生學好基礎理論知識,形成良性循環。三年下來,認真參與交流的同學,其交流溝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業面試時就不會怯場,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2.工作上的交流溝通與咨詢電大的學生基本都是在職業余學習的,很多學生入學前僅畢業于中職,參加實際工作后感覺有很多困難,覺得實際工作與書本的理論有些脫節,或者有些問題是從沒學過的等等,如稅務、工商、或原始憑證的設計、月末結轉、年報尤其是現金流量表的編制等等,這些實際問題就是很好的實踐素材,我們非常鼓勵與引導學生多多交流溝通此類疑問,老師也盡量實時參與討論解決,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理論又提高了實際能力。

3.就業、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溝通與咨詢如前所述,電大學生基本是在職學習的,但是很多學生的單位并非正規的企事業單位,想改善就業環境提升就業水平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平時對就業方面提供較多咨詢,經常與本地企業或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聯系,推薦我們的學員就業,并鼓勵學生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考招聘,學生受益較多。另外,要求學生先具備就業資格與水平,所以新生入學時的專業認知講座中就要求學生安排時間和精力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或會計職稱的考試,因此很多學生又會碰到會計職稱培訓與電大學習的矛盾,職稱是5月下旬考,電大考試在7月上旬,我們一般都在業余時間幫助學生制訂一個適合他自己的學習計劃,并提供學習資源與學習方法指導,考證的書籍和要求與電大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同學能善加利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差,大部分學員能職稱、學業雙豐收;對原來基礎較差的學員,我們建議他先好好學習電大課程,打好基礎,考證等可以留待來年再考。這樣,學生明確了目標,平時學習就更努力,對專業認知更清楚。

七、調查報告

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用來考核與評價畢業生社會實踐環節是一種較好的形式,要求學生對所學會計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現狀,通過對某一個調查單位的會計工作進行考察和分析,總結經驗,同時能找出其存在的關鍵或焦點問題,并盡量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實施下來,學生反映較好,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知識面,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促使其個性發展。這種社會調查的校內實踐方式我們也廣泛應用于各門課程的課程實踐,如老師在課堂上或通過網絡布置社會調查題目、調查目的及要求,并可借助小組討論、E—mail、電話、書信等實時非實時聯系方式,輔導學生應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去解決本單位、本系統或社會上某一領域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為學生寫作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畢業論文

上文已經述及,我們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做專業認知講座,并落實到每一門專業課上,結合模擬實驗或調查報告等形式,中間始終貫穿著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這樣實施下來,畢業班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觀察、思考和動手能力,平時能積極收集素材,如做些報刊、雜志文摘或剪報的收集整理工作,結合各門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基地的參觀學習等嘗試寫一些小文章,提一些小建議,或寫一些學習心得體會和社會調查報告、財務分析報告等,為畢業論文的寫作積累了素材。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與答辯,學生普遍能得到專業知識和寫作水平的提升,同時拓展了知識面,鍛煉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同時培養了創新能力。

篇(7)

關鍵詞:科學發展 觀現代會計學 研究

一、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內涵

(一)以人為本體現了哲學的唯物史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實質上體現了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科學發展觀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二)全面發展體現了哲學的矛盾觀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任何事物發展的過程就是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分析矛盾的兩分法。任何矛盾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方面,要求人們在分析事物和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全面看問題,反對一點論、片面看問題。唯物辯證法同時認為,在復雜事物的矛盾體系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二者關系是辯證的。人們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全面發展不等于沒有重點,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推動事物的整體發展;另外次要矛盾解決得好,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決,即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協調發展體現了哲學的普遍聯系觀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不但與其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且其內部各個要素也處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構成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系統。系統是普通聯系和相對獨立的統一,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有序性、穩定性等特征,系統內部各要素以及系統與環境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協調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哲學的永恒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通過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把發展作為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把社會發展的目的性和規律性統一起來,尊重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把全面發展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把可持續發展寓于全面發展的過程之中,這樣就能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在謀求當前利益的同時,必須著眼于長遠利益。

二、會計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會計發展缺乏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會計發展沒有突出為了人。如原會計準則提到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方面了解財務狀況和經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財務會計報告的首要目標是滿足政府的需要,其他市場主體(信息使用者)不能排在同等的位置。再如原會計準則在實際運行中存在側重個別股東或大股東利益而忽視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在資產負債表中將違規的關聯方資金占用確認為其他應收款就是例征。二是會計發展沒有突出依靠人。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只有造就數以萬計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并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實現會計的職能和作用。但現實中會計人員形形的臨界生存狀態,展示會計人群的尷尬位置。CFO位高權不重,薪微言不輕。CFO逼近權力核心卻遠未登堂入室,角色疏離且核心使命遠未達成。能夠直接向董事會匯報的CFO僅占受訪問的15%。只有22%的受訪者表示在全面預算管理上有決定權,高達62%的受訪者只有建議權,甚至還有10%的受訪者表示在這一問題上“沒什么權力”。初具注冊會計師資格的從業人員考試多樣化,工作任務繁重,待遇不高,風險很大,就業壓力大,尤其是要受社會各界輿論較大。財會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構成多樣化,社會保障不充分。行業內貧富差距大,無論以什么標準劃分群體,相對的高收入背后是更大的勞動強度,主要因為個人付出和經濟回報的不平衡,大部分人不滿意現在的收入并有換工作的考慮。

(二)會計發展不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研究對象。會計研究中主要是研究上市公司或大企業集團的財務會計問題,對中小型企業關注不足,而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2)研究內容。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以有形資本(資產)為中心,對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無形資本重視不夠。由于知識資本、人力資源等項目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的定義與確認標準,也不具有實物形態或貨幣形態,所以一直被視為表外項目而不予以重視,基本沒有核算和反映,嚴重地扭曲了企業的資本狀況和盈利能力,也不利于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另外,現行財務報告披露偏重于財務信息的披露,而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不足。由于企業間競爭的加劇,諸如產品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用戶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范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以及企業發展目標、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評價、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信息、企業管理能力、職員結構及主要職員素質等非財務信息顯得越發重要。(3)研究范圍。會計學與數學曾經是同一門科學。從18世紀初期,二者開始向完全不同的麗個方向發展。數學新成果不斷產出,也不斷被其他科學吸收和運用,被全社會所分享。會計學則基本沒有走出復式記賬理論的范疇,也未同統計學、物理學、采礦學等科學那樣,積極改革,兼容并蓄,及時吸收和運用新的知識裝備自己。(4)會計計量模式。會計計量模式由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兩方面組成。計量單位長時間以來是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假設;計量屬性也只強調歷史成本,難以反映企業在物價變動條件下的真實盈虧情況,不符合實物資本保全要求。在新準則引入五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是值得稱道的,尤其是公允價值。但是既然存在清算會計、終止經營會計,那么是否應該引入清算價值計量屬性。

(三)會計發展不協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與社會效益的不協調。現行財務報告很少涉及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忽視了企業與周圍自身環境的關系方面的信息,只側重于反映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人們在關注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關注企業的社會效益,關注企業在擴大就業、維護職工利益、保護資源與環境及公益性捐贈等方面所作的努力。這種內外不協調不利于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和總體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企業社會形象的樹立和長久發展。(2)會計教育的不協調。在全國高校在校生中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會計專業學生。盡管如此,實際真正滿足市場需要的會計人才仍然缺乏。這就說明會計教育存在問題,首先盲目擴招生源,沒有調查市場需求情況;其次培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沒有認真思考就業意向等問題;再次,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不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維度;最后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不重視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近年來會計人才市場上出現了“兩缺”現象――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會計人員,會計專業學生找不到理想崗位。(3)理論與實踐

的不協調。會計技術進步和會計工作改進,往往依靠傳統會計技藝的提高和改進,只憑經驗摸索前進。會計理論往往滯后于會計實踐,通常是先進行概括和總結人們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的經驗知識。因而常有這種情況出現,理論上還不十分清楚的東西,在會計方法實務上卻已實施了;而會計理論已經發現的東西,在會計技術方法上卻很久不能實現。關鍵性的會計技術突破與會計理論沒有直接聯系。(4)研究方法的不協調。在一定時期內曾出現過,重視實證會計研究而輕視規范會計研究,有的學者和學校提出,不用實證法寫論文不算論文;重視會計應用理論研究而忽視會計基礎理論研究,還有認為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只是名詞概念之爭,沒有實際應用價值;重視繼發性研究而忽視原創性研究,對原創性研究提倡、鼓勵和創造條件不夠等。

(四)會計發展存在時間維度的殘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會計信息偏重于過去。現行財務報告偏重于反映企業歷史經濟活動的財務信息,而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財務信息對經營業務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反映。歷史性信息并無助于財務信息使用者的正確決策,超前性是披露財務信息應具有的預測性。其次,財務報告時效性不強。信息時代,及時性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對保證財務報告價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定期提供會計信息,從交易發生到賬務處理再到對外披露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如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大都要在會計年度結束幾個月后才能推出,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幾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經濟環境已經激烈地改變了,經濟活動越來越靈活、迅速、多變,知識經濟條件下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知識更新帶來的產品頻繁換代,產品或整個企業比以前淘汰得更快,各種新的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這些使得某些企業迅速改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風險,致使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期縮短,往往造成信息過時,進而加大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最后,會計研究的短期性。在會計研究中,為適應經濟社會長期發展規劃的需要,在會計主管部門、學校和一些研究機構,也曾制定了相應的會計長期科研規劃,但在實施中側重短期的(如年度或兩年或二年)科研項目的立項和完成工作,而對需要長期研究的科研項目(如具有后發性的基礎性項目)較少有項目的立項工作。

三、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現代會計學研究

(一)現代會計學研究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會計目標被重新定義為滿足公共利益,確切地講是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需要,會計不再簡單地被看作是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工具,而是企業經營者與投資者、債務人以及相關利益受益人之間的交流工具。以上市公司為例,會計是受托人與受益人之間的交流工具,或高管與股東之間的交流工具。新會計準則體系為改善國內上市公司與委托人關系,或受托人與投資者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人本理念也推動了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而人力資源會計為組織單位的招聘、選拔、安置、培訓等成本的確認、計量提供理論基礎。人力資源信息不僅促進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更能塑造“人本型”的企業形象。會計發展要依靠會計人,依靠會計人就要尊重會計人;尊重會計人就要尊重會計人的理念、工作,及會計人的首創精神,尊重會計人的品質、權利、職責。另外,要減輕會計人的壓力,創造良好的會計環境來吸引人。會計人如何緩解日前會計人所負的壓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會計人自身,也包括組織中的管理者、學界與政策界等。對于會計人,一方面要科學認知自身壓力情況,另一方面要采取適當的減壓方式;單位的管理者應在了解本單位會計人壓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壓力管理;學術界也應隨著和諧社會與和諧會計等概念的提出,會計人壓力方面的研究亟待破題;政策應在準則制定與宣傳,以及貫徹會計教育等方面充分考慮會計人壓力問題,一方面從人文人手,另一方面從技術入手。

(二)現代會計學研究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現代會計學研究要堅持全面的觀點,會計系統是多樣性統一的系統,可以從不同方面來揭示這個會計系統,現代會計的全面發展包括:一是會計目標多元化。財務會計目標應由單一轉向多元化,由強調股東和債權人等具體利益主體的需要轉向強調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在傳統模式下,各經濟主體關心的是資金來源和運用以及增值情況,會計目標一般定位于滿足資金提供者,為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提供決策信息。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整個社會資源節約和各種利益主體間公平與協調,會計目標一般定位于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要,除了直接利益相關的資金提供者,還應包括會計信息的潛在和間接需求者,如政府和社會公眾,并且需要在多重利益主體的信息需求中尋求平衡,公允性應成為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的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二是拓展研究內容。一方面財務會計各分支的研究應逐步深入、具體,內部子學科的劃分應具體;另一方面整個會計學科體系應不斷完善和系統化,即會計學科的細化與綜合化并存。此外,拓展研究對象,使會計學實現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補充和結合,會計學與其他學科如生態學、行為科學、人力資源、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乃至哲學、邏輯學等,各學科內容應實現交叉與融合。其結果是交叉性的邊緣會計學科不斷出現,推動會計理論深入發展,以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三是拓寬會計領域。會計領域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包括會計工作、會計市場、會計研究、會計思想和會計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逐步建立會計體系。在做好會計核算工作的同時,要重視會計管理工作。四是會計理論的全面發展。在重視、研究和發展會計應用理論的同時,也要重視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與發展,特別要提倡原創性會計理論研究,還要關注不同會計學派的發展,逐步建立會計理論體系。五是會計方法的全面發展。從不同方面發展各種會計方法,規范的與實證的會計方法,定性的與定量的會計方法,感性認識與理論認識的會計方法,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的方法等,逐步建立會計方法體系。六是會計學的全面發展。包括會計科學、類學科和各種會計分支學科的發展,企業會計學、政府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個體會計、人本會計和綜合會計的發展。七是會計教育的全面發展。包括中等會計教育、高等會計教育(普通高等會計教育與成人高等會計教育,本科會計教育、高職專科會計教育與會計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會計教育,逐步建立會計教育體系。會計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均衡發展。在促進會計全面發展過程中,也要把握有重點的發展內容,以重點發展帶動全面發展。當前會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失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職業道德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公司治理問題。重點論認為,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也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單一要素突進的發展,往往是整體推進的前奏。企業會計準則切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生物資產等領域,引進公允價值計量。但適度、謹慎和有條件的引入為以后公允價值廣泛的應用作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三)現代會計學研究要堅持協調的觀點會計協調發展,即使會計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有序聯系、統籌兼顧(不是平均發展)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中文|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国产成人av电影在线观看第一页|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中国熟妇人妻xxxxx| 亚洲一码二码三码精华液|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水|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草草浮力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大地资源二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