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7:3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法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商事組織法;商事行為法;商事通則
一、我國商事法律制度構建的現狀
1.我國商事組織法律制度。我國商事組織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個人獨資企業法律制度和其他企業法律制度。表現為具體的單行法規為:《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商業銀行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
2.我國商事行為法律制度。我國商事行為法律制度包含以下方面:證券法律制度、票據法律制度、保險法律制度、海商法律制度、破產法律制度和其他商事行為法律制度。與之相對應的商事單行法規有:《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破產法》、《信托法》、《擔保法》和《合同法》。
商事法律制度是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國還是一項年輕的法律制度。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也不可能有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得益于改革開放,特別是得益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無疑也是對我國商事法律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的需求。然,我國現行的商事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二、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缺陷
1.立法分散,缺乏“形式商法”。首先,雖然我國現行的商事單行法可以分為商事組織法與商事行為法,但各單行法之間處于分散的狀態,缺乏協調性。
其次,每個單行法調整的是商法中某個具體領域的商事關系,至于商主體、商行為如何界定?以及商主體與商行為所具有的一般性特點都沒有相關法律予以規定。
自清末變律以來,我國只是頒布了一個未及實施的《大清商律草案》,從未制定過一部商法典或類似的立法文件。這并不意味著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商法相較民法而言是特殊法,然,相較具體的商事單行法而言為一般法。商事關系不同于民事關系,商事行為不同于民事行為,商法的價值目標也有異于民法的價值目標。商法應該效仿《民法通則》,制定一部總則性的商事規定,對現存的商事單行法規起統率作用,也對商法的一般性問題予以規定。
2.有關商事登記的規定混亂。商事組織法是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行民法規定與商法規定的重要區別之一。商事登記法在商事組織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并沒有制定一部系統的《商事登記法》,有關商事登記的規定散見于各類規范性文件之中。主要有:《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管理辦法》、《合伙企業登記管理條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等行政法規與規章。其中既有關于個體工商戶的登記立法,也有關于企業法人的登記立法;既對登記中出現的專項問題予以規定,又根據不同企業形式予以特別規定。這些規定相互之間并沒有協調性,整體處于混亂的狀態,且相互之間存在重復與沖突的現象。
三、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1.制定一部《商事通則》。我國學者對商法的立法模式早就進行了探討,但并未形成統一的定論,而是以多種學說告終。這些學說分為:一,主張制定商法典,實行民商分離,以徐學鹿教授為代表;二,以梁慧星教授為代表的絕大多數民法學者或部分商事部門法學者主張民商合一;三,超越民商分離與民商合一,主張制定《商事通則》,以江平、王保樹教授為代表。主張民商分離,在民法典之外單獨制定一部商法典的觀點,受到許多學者的反對。因為我國已經有了多部商事單行法規,如果另外單獨制定一部商事法典含括所有的商事法律制度,從我國的立法現狀及法典編纂的可行性角度來說,可能性不大,而且也沒有那個必要。主張民商合一的觀點抹煞了商法與民法調整對象的區別,由于商事關系的特殊性致使再宏大的民法典都不可能對商事法包容無遺。
基于我國商事立法分散的現狀,制定一部《商事通則》,是最明智的選擇。它既尊重我國現有的商事單行法規的規定,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又針對商事主體與商事行為所具有的營利性特征予以規定;在彌補商事法律制度空白的同時,對現有的商事單行法規起到統率作用。
2.制定一部《商事登記法》。我國的商事登記制度在價值取向和制度設計上,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前置審批程序因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而泛濫;對商事登記的具體規定立法層次不高,多為行政法規與規章,且相互之間存在重復、沖突的現象,并沒有形成一個協調的體系。
在市場經濟目標已經厘定,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確立的今天,現存商事登記制度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市場化改革方向之間的沖突愈發明顯,并已淪為經濟發展的桎梏。對商事登記進行統一立法,規范商事主體的登記制度已經是完善商事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針對我國商事登記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應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一部《商事登記法》。同時,我國制定的該部《商事登記法》應采用系統化的立法體例,摒棄過去單純以所有制的性質、投資主體的國籍、企業規模、地域等為標準,對商事登記的要求、內容、程序作出分門別類規定的作法,改用統一的標準規定商事登記制度所調整的范圍。
參考文獻:
[1]王保樹.中國現行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中國人大,1999年第10期.
[2]司粲.商事登記制度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6頁.
[3]折喜芳.商事登記制度的立法完善.河北法學,2005年,第2期.
[4]鄭曙光.論“商法通則”創制的價值理性與實踐理性.中國商法年刊,2007年.
關鍵詞:擔保物權 破產重整 優先性
(一)擔保物權優先性的理論基礎
1. 擔保物權概述
對于擔保物權的概念,《物權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只在第170條規定,擔保物權人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有學者認為,擔保物權是指為擔保債權的實現,在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特定的物或者權利作為標的物而設定的限定物權。擔保物權也就是為了確保債務的履行而對他人提供的物或權利的價值所享有的權利。①擔保物權是以確保債務清償為目的,作為支配物的交換價值的一種物權。
2. 擔保物權優先性的理論基礎
物權的優先效力是指物權具有的、能夠比標的物上的一般債權優先行使的效力。②我國臺灣學者史尚寬認為,物權之優先效力就是物權優于債權之效力。就為債權標的之物成立物權時,則原則上物權有優先之效力。③物權的優先效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雖為債權之標的,但是就該物成立物權時,物權優先于債權。二是當債務人破產或其財產被強制執行時,就該物享有物權者,可以優先受償。
(二)破產重整程序概述
1.破產制度概述
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的破產制度均承自羅馬法,然近代破產法制度又以法、德為集大成者。1807年,《法國商法典》第三編“破產編”全面詳實地規定了商人破產制度,形成近代大陸法系最完備的破產法體系。德國于1877年頒布了帝國破產法,但是這部法律糅合了刑事與民事規范。直至二戰后,德國多次修改其破產法律,將破產犯罪歸咎于刑事法典之中并于1994年頒布新的破產法。我國關于破產制度的法律規定始于1980年,在《民事訴訟法》(草案)第三稿中增加關于破產程序的建議,并于之后的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企業破產法(試行)》)。此外,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9章規定了“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2007年10月2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已將“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刪除),200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0章規定了“公司解散和清算”的內容。
2.破產重整程序的產生與發展
破產重整程序1929年發源于英國,設立之初主要對瀕臨破產的鐵路公司進行整理,設立管理人,在法院監督下運營,并將管理人制度納入公司法,以立法形式創設一般公司整理程序。同樣,基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美國在1898年通過聯邦破產法特許設置財產管理人,在法院監督的前提下繼續營業,進入重整程序,避免企業破產,由此產生破產重整制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傳統破產制度與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已完全脫節,破產重整法律制度呼之欲出。傳統的破產制度,過于強調對某些主體如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這樣一來導致的結果往往是造成企業整體資源的浪費。④而破產重整是指對已瀕臨困境而有再生希望的公司實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積極程序。這種制度的出現與現代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人們逐漸發現強調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破產制度雖然能夠在企業瀕臨破產時給予債權人最后一絲補償,但是每個債權人從破產財產中所分得的數額仍與他們的債權數額相差甚遠。
(三)破產重整中的擔保物權優先性
1.擔保財產與破產財產的關系
擔保財產是否屬于破產財產?這不僅影響到破產管理人可否掌控擔保財產,對擔保物權優先性能否行使也產生影響。筆者認為,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破產程序啟動之后,破產企業的全部財產將由管理人接管,其中設置了擔保物權但并未轉移占有的財產也應納入到破產財產的范疇之中。這一規定是管理人對擔保物進行接管的法律依據。另外法律規定,擔保物變賣之后優先清償擔保債權,其剩余價值將直接清償其他不具有優先清償權的破產債權人,由此可見清償的前提是擔保物屬破產財產,否則,其剩余價值用于清償并不具優先清償權的債權人將無據可依。因此,《企業破產法》規定擔保物屬破產財產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⑤
2.破產重整中的擔保物權的優先性
筆者在此處將擔保債權界定為:于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或破產申請前既已成立,進入破產程序后依法申報,享有債務人特定財產擔保物權的債權。其成立要件包括:時間上需在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或破產申請前;程序上需在破產程序啟動后向法定機關依法申報;內容上要求享有債務人特定財產擔保物權;性質上須是重整債權。⑥
重整程序是指對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破產但卻有重生可能的法人企業,通過各方利益協調,以強制手段借依法進行營業重組、債務清理,使企業避免破產、重獲新生的法律制度。我國的破產重整程序在挽救企業方面有著其他破產程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的破產重整程序可能因為對擔保物權的限制而產生其他影響。
在破產法理論中,債權人因其債權設有物權擔保或享有特別優先權,而在破產程序中就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的優先受償權利被稱為“別除權”。⑦別除權所具備的優先受償,與破產費用、共益債務所具有的隨時優先清償相異,更不同于根據社會政策而在清償順序排列上先后不同的普通破產債權。在破產重整程序中,基于破產預防的目的,同時依據各國破產法慣例,對別除權的優先受償權進行了限制,避免因企業財產被執行清償影響重整程序功能的發揮,減少企業生還的可能性,但對其實體擔保權益仍通過種種措施予以充分保護。⑧
我國之前的《企業破產法(試行)》(1986)、《民事訴訟法》(1991)中的“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都提及別除權,但是兩者規定并不統一,比較而言,現行的《企業破產法》在統一法律的適用主體的前提下,對別除權制度進行了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破產法》在以往注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同時,兼顧了債務人與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將別除權的標的物納入破產財產的范疇之中,這意味著別除權人權利的行使在破產程序各個階段是不同的。由此可見,擔保物權的優先性在和解和清算程序中都是有所體現的,但是在破產重整程序中,其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對于破產重整程序中擔保物權遭遇的限制對其優先性范圍有何影響,又是否能夠有效維護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這都是法律適用過程中亟需思考的問題。(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 王利明著:《物權法論(修訂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39頁。
② 李雙元、溫世揚著:《比較民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頁。
③ 史尚寬著:《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0頁。
④ 郭倫海:“我國破產重整法律制度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0。
⑤ 王欣新:“破產別除權理論與實務研究”,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
⑥ 鄭林:“破產重整對擔保債權的限制和保護問題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引言:遠離立法的本意,歪曲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沒有實現合理、公平、公正、全面的補償,如果實施強制拆遷,那么就是間接地發動
>> 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的征收的幾點思考 關于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評估的實踐思考 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集體土地上的房屋登記的思考 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實施責令交出土地的啟示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研究 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的幾點思考 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價值低估原因的分析 基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評估辦法》對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評估方法的探討 我國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法律制度的完善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登記問題 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標準分析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研究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存在問題的探討 關于集體土地征收存在問題的探討 我國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的反思與完善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變為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是初始登記還是變更登記 關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思考 二元制下集體土地房屋征收補償法治化研究 如何做好集體土地征收與房屋拆遷工作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作者簡介:男,1969年10月生,江蘇海安人,犯罪學碩士學、法律博士、正高級經濟師、教授級企業法律顧問,碩士生導師,從事不動產法、國際商法、土地估價、項目管理、公務“官”員品性矯正、罪犯心靈關懷等領域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經濟與法學論文30余篇,曾經在2004年至2007年間,先后赴美國聯邦調查局、意大利環境和領土海洋部做高級訪問學者,分別研究刑事偵探技術和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座右銘:一生只向真理低頭!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商法教學創新;實訓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但是,高職法律專業的現狀卻令人堪憂。據(200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8年高職高專法律類畢業生就業率為75%,在所有高職專業中排名倒數第一,工作與專業對口率為29%,排名倒數第一。法學專業就業難,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但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難以適應社會對高職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高職法律教育必須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專業定位,切實強化實踐環節教學,提升其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專業的主干課程,商法教學改革是法律專業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結合自己的商法教學實踐,談一談商法的職業化教學問題。
一、高職商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職法律專業以培養具有法律實際運用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商法教學與本科商法教學應當體現出差異性,如果說法學本科應偏重學術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尚存爭議,對于高職法律專業是職業教育應當沒有異議。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必然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教科書選擇等方面的差異。但實踐中,高職商法教學成了本科商法教學的縮編版,除內容簡單點,課時少了點外,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多數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以講解法律條文、法學理論為主,缺乏與實踐的銜接。學生只重視法學理論的掌握,卻不知在實踐中如何利用這些理論知識,面對個案不知如何著手。而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法庭、法律實訓側成了形式主義走過場,不是在課時上保障不了,就是資金保障不到位,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門與金融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密切相關的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商法的實踐化教學操作起來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多元化的知識背景。而現在高職法學教師隊伍基本是理論型的而且從發展趨勢看,越來越朝清一色的理論型、研究型發展,這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教師因為所學專業的局限缺乏對法律之外的經濟專業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沒有律師、法官、公司業務等實務經驗,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難以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
再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扎實的民商法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將越來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因此在高職院校應當確立民商法學在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大課程比重。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高職院校,往往重視理論課的開設而輕視應用部門法課程的開設,在部門法課程中,民商法課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為例,商法課程為64學時,內容包括商法總論、公司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內容多,時間緊。教師在教學中講述原理和條文后,往往沒有時間進行實際操作技巧的訓練。
最后,是關于商法教材建設的問題。雖然一些學院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編寫了一些教材,但是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跡,教材的內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職的特點,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跟不上法制發展的步伐。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法的重心也發生轉變,從貿易法轉到企業法再轉到金融法。公司融資、并購、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脹、電子商務等都成為商法的新課題。與此同時,傳統的票據制度已隨著交易電子化的發展而萎縮,在商法體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為適應這種變化,高職商法課程在教材上應體現出來。目前的情況是,教材老化,授課重點不突出,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二、高職商法教學改革的建議
商法教學改革應體現出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其實際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并且應當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期間形成對未來工作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改善商法教學隊伍的知識結構
調整教師隊伍知識結構。高職法律專業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養這樣的學生需要有既懂理論又會實務的法學教師隊伍。因此,要使法學職業教育適應這樣的教育目標,就必須改造現行的法學教師隊伍。因此,要加強教師培訓,與其他院校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的商法課程是全國唯一的商法國家級精品課,江西財經大學的商業法律網絡模擬課程十分新穎,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我們要與其他高職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職法律教育的發展路徑。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允許教師適度兼職,從目前我國的國情看,主要是兼職律師,從發展趨勢看也可兼職法官、檢察官。筆者主張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培訓一批專職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類似理工科的實驗教師,專門帶領、指導學生從事法律實務模擬訓練。除此而外,還可聘請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擔任兼職教師。
(二)大力加強教材建設
促進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與更新,教學內容要涉及學術前沿,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引起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法律全球化等問題。要鼓勵教材不斷更新,強化教材對實踐法律運用技巧的講解。推出更多、更適用的商法案例教材。關于教材編撰的問題,雖然目前統編和自編的商法教材數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實踐中的問題、信息量大、視野開闊、適合高職教學的教材卻為數很少。筆者主張高職院校商法教師應當與司法實踐部門合作編撰適合高職教學的經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職業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傳統的基本概念說明、主要學說梳理外,特別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說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實務問題的指引和動態研究。
(三)改進教學方法
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向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學生交互式教學方法,應提倡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進而改善學習態度,學會自主發展,提高實際能力。課堂講授要從純理論的講授方法向理論結合實際的講授方法轉變。商法教學中應當吸收實踐性的內容,商法教師應當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實踐中具有新穎性、典型性、可議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規則,把這些典型案例運用到商法教學中去。案例教學法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討論所得結論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獲得這些法律知識的過程,體驗法律職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運用,從而獲得職業技能方面的發展。改進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是解決學時少課時緊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法學的內容包羅萬象,要加強高職法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如幻燈、投影錄像、計算機教學軟件等,這將會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超級秘書網
(四)進行商法課程設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來,商法課程所占課時仍然偏少,急需加強。筆者認為應當把商法分為三門課,商法一(總論、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商法二(證口法、票據法),商法三(破產法、保險法)。每門課48學時,都是必修課,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商法一,第二學期開設商法二和商法三,這樣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講透,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案例教學。除此以外,還應當在三年級開設金融法選修課,內容包括信托法、期貨法、電子商務法、銀行法等內容,以適應商法發展和創新的實際需求。還應當鼓勵開設實踐性、技術性強的法律運用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訟處理、談判技巧等課程。
(五)開展商法實訓
「關鍵詞轉投資,轉投資限制,凈資產,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涉及到轉投資問題的法律規范主要有《公司法》、《商業銀行法》和《保險法》等。《商業銀行法》第42條第2款規定:“商業銀行因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者股票,應當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內予以處分。”該法第43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與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保險法》第105條第2、3款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于在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證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由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企業。”《公司法》第12條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并以該出資額為限對所投資公司承擔責任;公司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積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在投資后,接受被投資公司以利潤轉增的資本,其增加額不包括在內。”縱觀現有調整轉投資的法律規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除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外的一般公司可以進行轉投資,但其限額累計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但有兩個例外: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不受轉投資限額的限制;接受被投資公司以利潤轉增的資本不包括在限額之內。(2)商業銀行絕對不得向銀行以外的其它企業轉投資,但超越中國范圍的除外;保險公司也被嚴格限制進行轉投資。
由于本文主要從公司法的角度對轉投資的限制性條款進行分析和探討,因此對《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相關條款僅作介紹,不作深入探討。
(一)公司可否向合伙企業或無限責任性質的公司轉投資?
由于《公司法》第12條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存在很大爭議。我國《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可以采取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形式,它們都承擔有限責任。因而一公司向另一公司轉投資是法律所允許的,但由于我國不存在無限責任性質的公司,因而焦點集中在合伙企業上。我國《民法通則》第52條規定,企業法人可以和企業、事業單位共同出資,組成不具備法人條件的聯營,即“合伙型”聯營(見民訴法實施意見第40條)合伙型聯營先以聯營企業的財產清償債務,聯營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聯營成員應負連帶責任。依《民法通則》,公司可以成為合伙人。雖然《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沒有明確的規定,但似乎應理解為不能向合伙企業轉投資,因而產生了矛盾,實踐中的分歧較大。多數學者認為,《公司法》第12條的規定實際上是禁止向合伙企業轉投資的,其立法目的是防止公司因轉投資行為成為其他公司無限責任股東或合伙企業的合伙人后,所負債務可能大于所投資的金額,進而影響本公司資本及運營,故加以禁止,以期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⑴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公司法應明確規定公司不得成為合伙人的理由并非公司不具備無限責任能力。因為公司的有限責任并不是公司本身責任的有限,而是指公司股東責任的有限;只要股東履行完出資義務,股東即不再對公司的債務負責。公司作為獨立的法律主體同其他主體一樣,應以自己的全部財產對外承擔債務,在此意義上,公司責任是無限的。⑵只是資產雄厚的公司法人若成為合伙人,會成為債權人首選的追償目標,可能潛在地影響公司正常地經營,使其背上沉重地債務包袱,甚至破產,從而危及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方流芳教授認為,由于《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公司能否成為合伙人并無明文規定,依普通法和特別法的適用規則,除非有特殊規定,公司行為能力可適用民法,因為《民法通則》允許公司成為合伙人,那么,“推定公司法存有禁止公司為合伙人的意圖是言而無據的。”⑶
筆者認為,《公司法》沒有必要禁止公司向合伙企業轉投資,理由是:(1)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權自主決定經營活動以及是否對外投資。股東履行完出資義務后,公司取得全部的法人財產權。在非惡意的情形下可以自主支配公司的財產。(2)公司對合伙組織進行投資而加入合伙后,以公司資產對合伙企業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對合伙組織債務承擔的無限責任并不與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最終承擔有限責任相矛盾,并不影響到股東對公司的有限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其生存與發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公司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后可能造成公司資產流失,但這是公司進行生產經營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只要投資策略、經營方針正確,健全其他方面的機制,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不能因為懼怕企業可能會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而對公司經營大加干涉,從而不利于公司的自由競爭及資源的合理配置。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不應對公司投資進行過多干預,限制,因而沒有必要禁止公司向合伙企業轉投資。(3)允許公司對合伙企業進行轉投資,有國外立法例可循。如美國1991年修訂的標準商事公司法第3.02-(9)條規定,公司可以“成為任何合伙組織、聯營組織、信托組織或其他實體的發起人、合伙人、成員、聯營人或者是上述實體的經理。
(二)公司能否轉投資于其他企業法人?
對公司能否轉投資于其他企業法人這個問題,我國《公司法》第12條未作明確規定。在當前我國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法人包括公司企業法人和非公司企業法人兩類。依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企業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見《公司法》第3條)。非公司企業法人,按《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主要指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見《民法通則》第41、48條)由此可見,非公司企業法人的投資者對所投資的企業是承擔有限責任。如果說立法者是基于使公司避免承擔無限責任的考慮,那么有限責任公司向非公司形式的企業法人投資,并不與其本意相悖,因為投資者對企業法人債務的承擔亦是一種有限責任。故在企業法人存在公司與非公司兩種形態的情況下,不能將公司轉投資的對象只限于公司法所稱的兩類公司。⑷
但也有學者認為,對公司轉投資的對象應作嚴格解釋。第12條的立法意旨不僅在于禁止公司成為無限責任經濟組織成員,還在于避免公司向其他有限責任形式公司進行過多的投資活動。因為公司往往在其轉投資業務以外另有其設立目的和經營范圍,過多的投資活動尤其是長期投資,往往會影響公司的經營能力,致使其財務周轉易出現困境,從而影響其設立目的的實現。同時,在我國現行法制下,公司是否有向非公司企業法人投資的空間,值得懷疑。⑸
(三)未對轉投資所產生的公司間相互關系加以調整和規范
《公司法》第12條僅對接受投資的主體及投資數額加以限制,而未對由此所產生的公司間相互關系加以調整,因此一些現實問題無法可以的狀況也時有出現。《公司法》第12條對轉投資的限制是單向的,即只考慮到轉投資對投資公司的影響,而未考慮到接受投資的公司因而會發生資本結構、股份表決權分布上的變化,尤其未對由此而引起的特殊關聯公司之間的關系加以調整,這無疑顯得非常粗略。實際上,對投資公司的投資行為的限制并不能清除公司轉投資所產生的弊端;重要的也是關鍵的另一方面,須對公司因轉投資所形成的相互關系予以法律調整。⑹縱觀世界各國立法,各國已由早期的單純規制向綜合規制方向發展,即由早期單純偏重轉投資行為對投資公司及其債權人利益的影響,轉向考慮轉投資行為對接受方的股權結構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及由此可能引發的股東表決權濫用等問題,開始對轉投資形成的各種關系加以綜合調整。⑺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358條規定:如果一公司擁有另一公司10%以上的股份或10%以上資產時,后者不得擁有前者任何股份或資產,否則必須在法定期限內轉讓,并不得享有表決權。若公司持有另一公司低于或等于10%的股份或資產時,后者也只能持有低于或等于10%的股份或資產。德國股份公司法第328條規定,一股份公司與另一企業相互參股的,其中一企業應按法律規定發出通知,方可對屬于它的另一企業所持有股票的四分之一行使股份權。
(四)如何確定凈資產存在困難
《公司法》第12條第2款規定,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與控股公司外,對一般公司,其進行轉投資所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由此可知,公司轉投資限額的確定標準是公司的凈資產額。但如何確定公司的凈資產額,卻存在困難。學界對此存在不同觀點。會計學上的“凈資產” 又稱所有者權益,指公司資產減去公司負債后的余額,包括股本、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⑻凈資產是一個典型的、綜合的時點指標,是一個變量,它隨著公司的持續經營,隨著公司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之股息和損益等經常發生變動,難以掌握。另外,不同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核算方法下凈資產的計算結果截然不同。但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同什么時點及什么原則方法計算的凈資產掛鉤,實際操作中產生歧義,難以貫徹。因此,以公司何時的凈資產作為基數來計算累計投資額,是一個產生于立法中而又難以從立法中得到答案的問題。⑼有學者認為,公司的資產具備特殊性,“公司用以經營的資產,不完全是由股東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同時也包括由債權人投資而形成的那一部分資產。無論是股東的投資還是債權人的投資,在帳面上都等于公司資產。”⑽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公司無形資產是否包括在公司凈資產內,如何確定?
總之,由于“凈資產”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我國公司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亟待修改《公司法》或在司法解釋中予以明確。
(五)如何區別“控制公司”與“投資公司”?
依《公司法》第12條之規定,轉投資限額限制的例外之一是“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除外,即“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不受轉投資限額規定的約束。但何謂“控股公司”?“控股公司”與“投資公司”有何區別?公司法卻未作規定。一般來說,投資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證券投資、再投資和證券交易;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則是通過擁有另一個公司有表決權的多數股份來控制另一個公司。⑾同時,有關部門也未對哪些公司是“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做出明確規定。另外,是否還存在國務院沒有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對這些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對外投資是否仍要受該投資比例的限制?這些都有待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的明確。
(六)未明確規定違反《公司法》第12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義務是法律規定的當為,而責任是當為而不為后所產生的對己不利的法律強制,沒有責任保證的義務是無法在實踐中貫徹遵行的義務。
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應包括假定、處理和制裁三部分。假定是規定適用該規范的條件和情況,處理是行為規則本身,制裁是規定違反該規范時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⑿我國《公司法》第12條對轉投資作了限制,但對違反轉投資限制性條款的責任卻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從法律實施的角度看,這會使本來就單薄的法律條文形同虛設,不能達到立法目的。在界定違反轉投資限制行為的法律責任時,應該明確兩個問題:一是違法轉投資的效力如何?二是違法轉投資人的責任如何?
對于違法轉投資產生的效力是否被承認,學界有無效說、有效說和部分無效說三種不同的觀點。無效說主張違反公司法上關于限制轉投資的行為無效,理由有二:(1)從法人權利能力來看,公司法人的權利能力受法律的限制,法人只能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具有權利能力,因而公司超越公司法的許可范圍所進行的轉投資行為者,就該行為本無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資格,其行為當屬無效。⒀(2)從限制轉投資的立法政策看,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維持穩定的經濟秩序,不能依當事人的意思任意加以改變,屬于強制性禁止規定。因而,違反公司法限制規定的轉投資行為當屬無效。
部分無效說認為超過規定限額的公司轉投資行為無效,但未超過限額部分的轉投資行為應當認定有效,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多采此說⒁
有效說從合同自由及維護交易安全的原則出發,認為違反公司法上限制轉投資限制規定的,其投資行為有效,但必須給違法行為的公司責任人員科以處罰。理由有二:(1)公司法上關于限制轉投資的規定是否為對公司權利能力的限制還存在爭議。隨著經濟的發展,如果一味遵循對權利能力的限制,確認超越法律許可范圍的行為無效,則勢必影響交易安全。法人權利能力限制的觀點逐漸被實務界所摒棄。(2)強制禁止之規定,依其性質有效力規定與訓示規定之分,違反效力規定的行為無效,違反訓示規定的行為卻不因此而無效。⒂由于公司法上關于限制轉投資行為的規定在性質上應屬于訓示規定,因而違反該規定的行為本身并不因此而無效,只是應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筆者認為,對違反限額的轉投資行為采有效說較無效說更為充足的理由。從法律上看,公司轉投資行為經過工商登記核準后,被投資企業已經成立,認定轉投資合同無效必將帶來被投資企業的重新登記或變更登記,以恢復轉投資以前的狀態,這對于已經與被投資企業發生民事活動的其他主體特別是被投資企業的債權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其與被投資企業之間的民事行為處于不確定狀態,不利于民事法律關系的穩定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我國《公司法》關于法律責任一章的規定中,對于若干違法行為的責任均屬于訓示性規定,不以無效行為處理。從學理上看,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和商事交易日益復雜的今天,如何保障交易安全,更好的維護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已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公司轉投資行為根本上屬公司廣義投資性質,是公司的民事權利能力范疇,依據公司法理論中公司意思自治原則,法律不應對這種行為作過多干預,一律認定無效不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各國公司立法相繼拋棄了公司權利能力受范圍限制的規定。從司法實踐上講,若認定公司轉投資行為部分有效部分無效,無效部分如何處理,如果恢復原狀,則在法律上就有公司投資不實或抽逃或減資的構成要件,使被投資企業的注冊資本處于不確定狀態,如若被投資企業是公司法人,則違反了資本確定和資本維持原則⒃可以說,有效說更符合現代公司法的立法潮流。
進一步講,從保障被投資公司及與其交易第三人利益的角度出發,承認違法轉投資效力,這并不意味著鼓勵違反《公司法》第12條之規定。相反,為維護公司法律的嚴肅性,必須給進行違法行為的直接責任人員以相應的處罰,該處罰不以民事責任為限。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現行《公司法》第12條關于轉投資的限制性規定,已落后于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落后于公司制度發展的要求,該條款的立法缺陷和不足理應引起立法界和理論界的重視,有必要在《公司法》的修改過程中對該條款加以修改和完善。
注 釋:
⑴施天濤著 《關聯企業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頁。
⑵鐘明霞 《論公司法對公司資金的運用的規范》,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6期。
⑶⑼方流芳 《關于公司行為能力的幾個法律問題》,載《比較法研究》,1994年第3、4期。
⑷歐陽明程 王鑫 《公司轉投資的法律問題》,載《山東法學》,1995年第2期。
⑸蔣大興 范健著 《公司法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251頁。
⑹廖軍 解春 《關于公司轉投資限制的法律思考》,載《河北法學》,1998年第4期。
⑺馮果著 《現代公司資本制度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頁。
⑻江平主編 《新編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頁。
⑽李靜冰 《論公司資產的特殊性及其投資者的權益保護》,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3期。
⑾江平主編 《新編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頁。
⑿沈宗靈主編 《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頁。
⒀施天濤著 《關聯企業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17頁。
⒁潘大維 《公司法》,臺灣三民書局,2000年版,第49頁。
【關鍵詞】 經管類專業 經濟法 教學改革
一、經濟法學的特點
1、前沿性
經濟法學是一門嶄新的,有別于傳統法律觀念和制度,甚至具有某種顛覆性元素,適用現代社會而產生的新興學科。經濟法最能反映現代信息時代的經濟生活,具有尖端性。
2、經濟性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強調社會整體的意志和利益即社會本位。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特定的經濟關系,目的性很強,其內容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強的經濟性或專業性,從而使經濟法具有較強實用性。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與其他法有普遍的聯系,具有跨學科性的特點,是邊緣性學科。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最為密切,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行政法和以當事人利益為指向的民法二元法律體系在現代社會出現了不足和偏差,產生了校正這種偏差的以調整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同時,經濟法與其他學科尤其是經濟學、社會學交叉融合,如經濟學中的競爭、外部性、壟斷、成本和效益等概念滲透于經濟法學中。
3、政策性強,變化快
經濟法根源于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和參與,強調政府主導性特點,從而使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法產生直接影響。我國處于改革向縱深發展時期,且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國家調控的經濟關系的內涵和外延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從而經濟法具有變化快的特點。
4、結構松散,體系龐雜
經濟法知識的跨度非常大,而且內容龐雜,涵蓋了與社會經濟生活相關的諸多法律知識,章節繁多。如企業法與公司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證券法、國有資產管理法、財政法、稅法、銀行法、價格法和對外貿易法等等。同時,法學專業的經濟法體系與非法學專業經濟法體系有很大差異。
二、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
經管類專業的教學計劃中,經濟法屬于專業基礎課,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并沒有把法律作為主課或者重要課程看待,傳統的授課方式下,學生學習法律基本上都是從法規到法規,從法律條文到法律條文,既單調又乏味,因而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應付式的,影響了授課效果。
2、課時少、內容多,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
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課時一般不多,因專業而異。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目前經管學院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電子商務、信管、行政管理六個專業的經濟法課都是48學時。在此之前,學生一般只是在大一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中學習過少量法律知識,這樣有限的課時,需要學習的經濟法律、法規數十個,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要了解的法律理論、法律原則和規則很多,很繁雜。
3、學生重視程度不夠,不能主動學習相關知識
由于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都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對于經濟法課程大多數并不重視,認為與自己將來的就業沒有太大的關系,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學習,課下大多不會主動去學習相關的知識,甚至有時候對老師明確要求需要上網查找的補充性資料,能完成的學生比例也不是很高。
4、經濟法教學體系雜亂,難以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
經濟法是法學中一個重要的部門法,各高校開展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時間較晚,大多是上個世紀90年代后才開設的,體系不成熟,現有大學教材的編排與設計一般參考法學專業教材,現存版本教材很多理論性較強,而有的經濟法教材則財會金融類內容較多,還有一些經濟法教材則把與經濟有關的法律都涵蓋其中,即“大經濟法”。教學中,我們用過多種版本的教材,用過法學專業性較強的經濟法教材,也用過通識性較強的經濟法概論教材。但是這些教材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學生要么反映學理性的東西太多,看不懂,要么反映教材過于簡略,不能支持他們分析實際案例。因此,選擇一本適合不同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材并不是件易事。
5、實踐實驗教學環節的缺失,使獲得的法律知識難以鞏固
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這就要求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經濟法律的實務能力,因此實踐實驗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法律實務能力至關重要。目前教師一般是通過案例教學以及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涉及到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以及相關監管部門的責任;三鹿的破產,讓同學們重新審視企業破產法的立法缺陷和什么是依法辦事。但總體來講還是教師發揮主導性,與實際情況還有一段距離。
6、考核方式單一,不能有效考察學生能力
囿于缺少科學的考核體系,目前大多數學校包括筆者所在學校多是以閉卷考試的形式作為主要的考核方式,雖然加入了平時成績的考核,但所占比例很小。這樣容易給學生帶來只要期末之前背一背,就能過關甚至得高分的印象,忽略平時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累積,無法有效考核到學生真實的掌握情況。
三、經濟管理專業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改革的建議
1、立足素質教育,融入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
作為未來的國家一線建設者,本科生們必須具備現代公民意識,具有社會責任感。作為非法律專業學生開設的除法律基礎以外的又一門法律課程,經濟法教學責無旁貸地負有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使命。經濟法教學應當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向學生灌輸蘊涵在法律條文深層中的公平、正義、秩序、效率等基本價值理念,通過課堂、實訓、考試等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律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誠信觀念。經濟法教學通過這種融入,讓學生不僅成才,更要成“人”。
2、根據科學的培養目標確定授課內容
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要求,選擇一本通用性的適合經濟管理學生的經濟法教材,適當進行取舍,制定授課計劃。在內容上,在用4—6課時普及民商法基本理論的前提之下,針對不同專業,重點選取幾個相關部門法講授。比如會計專業,側重合同法、公司法、物權法、票據法等;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則側重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企業破產法、市場規制法等;電子商務專業側重合同法、產品質量法、公司法、工業產權法等。其中,合同法、公司法對于所有專業的同學都很重要,在學時分配上要有所側重。在深度上,做到學一個部門法,懂一個,精一個,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渠道和方法。
3、多種教學手段配合增強教學效果
(1)授課前提示與學生預習相結合。在授課前提示學生注意本課的知識點和重要內容、難點內容,使學生在聽課前就對本課內容有個大概了解,可以有的放矢地聽課和記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2)多媒體與板書相互補充。為方便教師的講解,多媒體投影屏應當放置在黑板的一邊,教師可以按照授課進程的需要自由地在兩種教學方式中轉換,更好地發揮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同時,將短線鼠標改長線鼠標或者無線鼠標,這樣教師可以不必來回奔走,可以面對學生講解,為師生之間的互動創造條件。
(3)選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讓學生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課形式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具體實施過程中,案例式教學要選取有代表性同時又能涵蓋一個階段性知識點的案例,使學生能在一個案例中對所學知識有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同時,案例的選擇要具有較強的時代感,最好是當前的熱點問題,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討論課的形式就更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僅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完成給學生分組、布置討論任務的工作即可,在學生積極展開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該控制全場,及時給各組以必要的指導,控制分組討論的時間。分組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鼓勵各個分組積極表達自己觀點,并及時總結和點評學生觀點,給予肯定和評價。
(4)開展模擬法庭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嘗試開展模擬法庭教學,讓學生體驗去探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使他們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養。讓學生作為“專業法律工作者”融入到實踐中。如筆者所在院校,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第三學期嘗試讓經濟學專業的同學走出去到基層人民法院旁聽法庭庭審,回校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嘗試過兩種做法,一種是從材料的準備到角色的扮演到“法庭”庭審全由學生自己作主,各組組長作為評委打分,教師進行評價;另一種則是由教師選擇適當的案例分給各小組,由各組學生對素材進行研究,準備司法文書進行庭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改革考核方式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經濟法考試應該以能力考核為主,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改變現在的平時成績多以出勤、作業為主的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平時考試的次數,并以一定比例計入到最終的成績之中,具體可以結合每個專業的課時,平時安排1到2次的中期考試,每次覆蓋的內容大多為1—3章不等,占到20%的比例,平時表現占10%,案例討論和論文等大作業的形式占到10%,最后期末考試占60%。在考核內容上也可以多樣化,將討論課上的表現計入平時表現考核中,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報告、調研報告、小論文等階段性成果的考核。
(6)完善教學內容。高等院校《經濟法》教材應采用21世紀課程教材或優秀教材,并針對不同專業制定不同內容或同一內容不同側重點的教學大綱。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與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不可分。多方面收集最新的教學內容和經濟法案例,對現有的《經濟法案例集》的內容要經常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力圖克服同類教材、資料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遵循“體系健全、結構完整、反映新成果、勇于創新”的原則,以案例為素材,以法條為基礎,著力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經濟法知識分析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能力。
實踐證明,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實際,把教學的成功和失敗之處總結出來,不斷改進教學的各個層面,才能有效地保證授課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程德:經濟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經濟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 曲振濤:經濟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范少虹:芻議經濟法教學改革[J].法制與經濟,2011(2).
[5] 白云偉:對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改革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1(5).
[6] 許明華、魏驊、周亞東等: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新聞世界,2011(6).
翻開佘英輝先生的簡歷,一行行令人敬佩的學歷名稱映入眼簾: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法學碩士、香港城市學中國法與比較法法學碩士英國紐卡素諾桑比亞大學榮譽法學學士等,讓人肅然起敬,當看到他為社會服務所做的貢獻時我們更是欽佩不已。不禁對這位不惑之年就擁有眾多社會職務的佘英輝先生產生了好奇。
艱苦困境 鑄就人生
佘英輝先生成熟穩健、目光炯炯,和我們想像中不同的是并不像法庭律師那般滔滔不絕。佘先生的語言風格猶如他的職業特點――嚴謹而又明了。他禮貌的回答著記者提出的問題,其樸實的氣質讓人感到平易近人。
佘英輝先生是潮州人,1983年在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中五畢業后就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在此期間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基礎事務,還要不斷地學習閱讀大量的法律書籍,這讓剛工作的佘英輝感到了吃力,當看到其他律師在法庭上口若懸河、案件勝利后的喜悅和滿足都讓他相形見絀,同時又感到不平衡,同樣是工作,自己也可以成功,佘英輝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繼續讀書,做個出色的律師。1990年,佘英輝結束了七年的工作生涯,經朋友介紹他去了一家夜校讀書,勤奮好學的他越來感到知識的重要,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1993年,佘英輝和妻子結婚后決定去英國讀書。
當時去英國留學的費用是由香港政府資助的,兩人在英國紐卡素諾桑比亞大學學習,佘英輝學的是法學,而他的妻子則是工商管理。在英國的第一年兩人的生活忙碌又充實,都各自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著。就在第二年,佘英輝的大兒子在英國出生了,此時對正在異國求學的他們生活添了重擔,為了撫養孩子,他們去向當地的華人尋求幫助。老天似乎總是考驗生活艱難的人,第三年佘英輝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這讓本來就生活艱難的他們更感捉襟見肘。而這一年,佘英輝和妻子已到了學位考試的一年,為了不影響學習,佘英輝和妻子搬到了離學校較近的地方,兩人要照顧幼兒,還要讀書迎接考試,更困難的是經濟上的問題,學費是香港政府資助的,而生活費就必須靠自己來賺,生活的巨大壓力沒有讓他們放棄自己的理想。為了生活,佘英輝和妻子晚上還要打工,就這樣,兩人開始了輪班的生活,今天佘英輝去上課,妻子就在家照看孩子,明天妻子去上課,佘英輝就在家看孩子,甚至于就在考試的時候兩人也是抱著孩子去的,因為兩人勤奮努力。又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求學,學校的老師對他們都很好,對他們的精神也是敬佩萬分。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6年6月佘英輝先生和妻子終于完成三年的學士學位課程, 亦分別獲英國紐卡素諾桑比亞大學頒受法學學士和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原本佘英輝先生要繼續進修為期一年的律師執業課程, 可當時生活困難, 學費無措, 他只好帶一家人回港工作。 一年以后, 佘英輝先生轉而在香港城市大學進修律師執業課程。在香港城市大學求學的一年中, 雖然得到香港政府近九萬港幣的學雜費資助, 由于只有妻子一人工作養家, 生活仍舊非常拮據。 因此佘英輝先生在面對巨大的學業壓力的同時, 仍然需要兼職工作, 為家庭盡一份義務。1998年7月佘英輝先生終于完成律師執業課程, 開始了見習律師的工作。回想起當年那種艱難竭蹶的情景,佘英輝先生說“那幾年對我來說是最難忘的日子”而這恰也磨練了他堅忍不拔、勇于進取的意志。
。
肩擔道義心為民權
佘英輝先生回到香港后開始了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做律師難,做剛入行的律師更難。佘英輝去了一家律師行工作,實踐是很重要的,不僅要有吃苦的精神,還要通過不斷學習來累積自己的經驗。知識面要廣,做律師行要完成大量的法律事務,閱讀大量書籍以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識。在工作期間,佘英輝工作認真踏實、肯于鉆研法律事務,不久,佘英輝便具有了扎實的法律知識、深厚的法學理論和執著的職業精神。
2005年,佘英輝正式成為律師行合伙人律師,在此期間,佘英輝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勤勉盡職、服務及時,受到當事人和社會的廣泛好評及信賴。工作一年后,佘英輝認為自己應該獨立開一家律師行,2006年1月,佘英輝創辦了佘英輝律師行,為客戶提供房屋轉讓、民事訴訟、工傷索賠、刑事索賠等二十多項法律服務,佘英輝及時了解和深入理解客戶的不同需求并把握中國最新立法動態,從而在香港這一獨特的市場環境中為客戶提供更及時、全面和有效的法律服務。不僅如此,佘英輝先生除了具有非常豐富的案件審判經驗、企業法律顧問經驗、律師職業辦案經驗外,更是待人真誠、勇于進取、敢于探索、精益求精,愿為天下人交朋友、為天下黎民百姓服務,取得廣大當事人充分信賴的基礎、獲得顧客好評,為客戶利益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因此,他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終以豐富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在專業領域走出一條光輝大道。
社會服務孜孜不倦
除了開辦律師行,佘英輝先生還是中國人民大學(香港)法學研究會會長,該會主動加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法學研究會校友與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師生及校友的聯系,協助法學碩士生及博士生通過論文答辯取得學位。不僅如此, 除了攻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學位之外, 佘英輝還積極致力于社會服務,如今他還擔任香港中國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汕頭商會會懂、高校聯法律協會理事等30多項社會職務。佘英輝于2005年成為香港汕頭商會會董,并成為該商會義務法律顧問,改變了該商會60年來無義務法律顧問的現象,為商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佘英輝先生說:我會盡量回報社會。話語雖簡單,但字里行間卻透露出佘英輝先生的愛心!
現在佘英輝先生的妻子在他的律師行做行政經理,兩人為共同的事業努力著,這位堅強的女性,在背后默默支持著自己的丈夫,兩人深厚的感情讓我們動容,對于自己的孩子,佘英輝先生說:不會強迫他們一定要做什么,要他們按自己的興趣發展。由此看出,佘英輝先生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律師、深情的丈夫、還是一位慈祥的父親!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佘英輝先生的座右銘,一直以來,都是這句話激勵著他,使他在人生路上鑄就了堅韌的性格和淡泊的品性。面對當前千帆競發的同業競爭,看到英才輩出的律師隊伍,他感到欣慰,同時他依然從不懈怠,繼續奮發向前,用專業回報他的客戶、用真誠和熱心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