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23:36: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教育平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現“同課異構”
泰安云平臺覆蓋全市教育系統,提供學生、家長、教師全面的教育信息化服務。
泰安云平臺建設的目標,就是利用云計算對傳統的教育信息系統、網絡環境進行整合和優化,聚合豐富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大數據,以支持教育教學的智能決策、實施、評價全過程,為創建優質公平教育提供信息化平臺支撐。
在基礎環境方面,云平臺基于先進的虛擬化技術建立市、縣兩級“教育云中心”,為泰安教育提供統一的應用運行平臺。各區縣分別設置云中心機房,用于放置本項目城域網傳輸設備和云中心硬件設備。泰安云平臺涵蓋數字化校園、基礎教研、教師培訓、資源中心、職業教育、OA辦公、電子書包教學、學前教育等泰安教育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泰安市教育云平臺數據中心整體架構、軟件應用平臺的設計和建設,構建了國內首家以地級市為單位的普教、職教、學前教育的應用、管理智慧教育生態系統。
泰安智慧教育云生態系統,構建了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數字課件、公共服務平臺和先進的云端設備組成的開放校園,實現了個性化智慧教育服務。
如今,“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三項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管理兩大平臺的應用漸具雛形,市縣兩級數據中心建設完成,建成錄播教室218間,錄制優課9000余節,上報省級優課4396節,制作微課程13228節;全市購置電子書包4600余臺,在100個班級開展微課、翻轉課堂實驗;全部學校均接入市教育專網,實現校校通;全市班班通達到100%;有506844名學生,41400名教師在云平臺上注冊,到2015年12月31日,共發表文章21.3萬多篇,上傳資源3.6萬多件,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了優質教育資源。
適應“互聯網+”大戰略的要求,市教育部門于2015年10月,啟動實施了“基于云平臺?同步大教研”項目,基本流程是:教師資源上傳―校級資源評審―區級資源評審―市級資源評審―資源開放推送―進行課例研究―借鑒創新應用―打造智慧課堂。目前,形成了以市縣教研員為“首席信息官”,以研究、研發、研討及應用為一體的“三研一用”為流程,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生成“基于學時的課程資源包”為成果呈現形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打造區域信息化應用樣板和示范區,為推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提供有力支撐。該項目實施一個多月,參與學生50多萬人,參與教師1.2萬多人,生成基于學時的資源包24260個,為全市教師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6種以上的“同課異構”資源,成為教育信息化改革中一支備受關注的重要力量,探索了一條“教研員引領、教師全員參與、資源共建共享”的本土化資源內生之路,破解了當下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的“資源困境、本土不服”的難題。
教育云讓教育更精妙
泰安教育工作者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探索了基于教育云平臺的個性化學習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利用全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及“基于云平臺?同步大教研”項目著力推進,帶來了課堂教學的全新變革。寧陽第二實驗中學“S―R―G”智慧課堂、肥城市3D打印仿真教學、泰山區東岳中學“四模塊”(微課程助學――小組合作對學――課堂師生共學――當堂達標評學)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改革卓有成效。
“混合式教學”讓個性化學習、一對一教育,因材施教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泰安師范附屬學校的“在線課堂”,使學科教學開放化,引導家長、學生全程參與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反饋的教學全過程,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問題難點大家解決,好的方法大家分享,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這是寧陽第二實驗中學初二郭廣龍老師的地理課,課題是《南極地區及北極地區》。課前,學生利用平板看微課程進行自學,解決基礎知識。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在進行成果交流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在兩極辨別方向”、“兩極地區氣候特征的成因”等問題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最后,進行了當堂達標和學以致用的拓展訓練。尤其是利用平板電腦將學生的達標訓練卷上傳進行案例剖析,凸顯了平板教學的優勢。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微課圖像清晰,講解精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漸成自然。
寧陽鶴山鄉位于寧陽西北部,轄區內學生少,教學資源少,部分學校存在英語教學師資不足的問題。2015年1月23日上午,位于寧陽鶴山鄉的山前教學點的20多名三年級學生正在上一節特殊的英語課,他們與寧陽縣實驗小學同樣上三年級的50多名孩子共享教學資源,同聽一位英語老師的講課,并與老師進行在線同步交流。 寧陽實驗小學信息技術科室負責人殷兆錦介紹,作為泰安唯一一家網絡同步課堂,寧陽縣實驗小學與寧陽鶴山鄉山前教學點結成一對一網絡同步教學“對子”,對三年級英語課實行在線同步教學。通過該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實現了城鄉學校網絡同步,充分發揮優秀師資資源,實現優秀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云教育讓教育管理更科學
設計頂層架構,實行分期開發
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就是對智慧教育的設計。因此,園區立足教育發展實際,開展“園區教育信息樞紐平臺的可行性研究”的課題項目研究,歷時半年,明確了智慧教育的“概念”“定位”“架構”“舉措”和“愿景”。其中,主體構架與支撐就是“五平臺十系統”。“五平臺”,即學生服務平臺、教師服務平臺、家長服務平臺、社區服務平臺、管理者服務平臺;“十系統”,即學生發展服務系統、教師發展服務系統、學校發展服務系統、社區教育服務系統、生態課程資源系統、協同辦公管理系統、校園安全管理系統、課題網絡管理系統、區域網絡教研系統、區域網絡閱卷系統等。“十系統”只是一個概指,會隨著應用需求而變化。其中,平臺是框架,系統是支撐,系統又包含模塊,確保其可持續的功能擴展。園區按照“整體規劃,分步推進”的建設思路,在研究樞紐平臺功能及實現流程的基礎上,計劃從2013年起,用三到四年的時間,分三期完成“五平臺十系統”的建設任務,希望能為園區每一個公民“無限學習、無限未來”的美好明天服務。
1.一期項目:“基礎提升,管理補缺”
2013年,園區針對區域教育信息化平臺“一無所有”的現狀,提出了“基礎提升,管理補缺”的建設思路,并在深入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建設內容。一期建設內容包括“一庫一門戶六個系統”(如圖1),即教育基礎數據庫與交換平臺、智能教育門戶、教育協同管理系統、區域教師招聘系統、區域招生系統、生態學習資源系統、區域教師研訓系統和區域網絡閱卷系統,它們已于2014年11月28日全面投入使用,應用滲透面達到100%。
2.二期項目:“學習創新,評價優化”
有了一期建設項目的應用基礎,二期建設項目開始向“學習創新,評價優化”轉型。二期建設內容包括“雙線五塊”(如圖2)。“雙線”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兩大項目,即一期的功能擴展項目和二期的新增項目;另一層是兩大體系構建,即學習體系和評價體系構建。學習體系主要包括“互動學習平臺”和“終身學習平臺”,旨在構建基于互聯網環境下“自主、互動”的新型學習模式,構建全民教育體系,實現學校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跨越。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教育綠色綜合評價”和“學習分析”兩大系統,“教育綠色綜合評價系統”改變過去單一的考試、行政性評價,成為基于過程性數據的“學生成長水平”“教師人才水平”“學校發展水平”“教育內部滿意度”和“教育外部滿意度”的“五星”發展性評價,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學習分析系統”是用網絡平臺積累學生學習、成長等各類實證數據,基于科學的分析模型,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反饋與預測,讓教育從經驗判斷變成實證性診斷。當前,二期項目均處于測試驗證階段,并開展了試點應用與性能提優工作,2016年底將逐步上線使用。園區希望在此基礎上打造“互聯網+教育”的個性學習體驗示范區,構建一個融合資源推送、學習跟蹤、在線檢測、質量分析、電子檔案的互動學習與評測體系,“大數據積累與分析”的學習實證診斷體系。
目前,園區正在思考三期建設項目,通過召開專題需求調研會議,確定開發方向和重點。從發展情況來看,側重在移動互聯背景下的“個性、互動學習應用”上下功夫,促進大數據支撐下的有效學習。
立足用戶需求,推送人
基于“關注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改革、順應時展”的建設理念,園區智慧教育確定了“五E(易)”“三化”“兩無”的發展愿景。“五E”,即學生E學習、教師E教學、行政E管理、家庭E溝通、社區E服務;“三化”,即學習的個性化、教學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兩無”,即無限學習、無限未來。
“無限學習,無限未來”,反映園區人的“智慧教育夢”,即構建“無限學習”體系,實現“時時學、處處學、人人學”的優質教育功能。“無限學習”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無時間限制,學習無時不在,滿足終身發展需要;無空間限制,學習無處不在,學習無邊界,具有國際融合的視野;無對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體現教育的公平,順應均衡教育的發展需要,滿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1.貼合使用習慣
(1)一人一號、貫通所有。園區智慧教育樞紐平臺采用統一的基礎數據庫和單點登錄身份認證體系(SSO),所有用戶只要使用自己的個人賬戶進行一次登錄,所有平臺均可使用,無需逐一輸入用戶名、密碼登錄,大大方便了用戶的體驗。當前,園區70000多名學生、6000多名教師都擁有個人實名賬戶,只要有網絡就可以便捷登錄相應的平臺或系統。
(2)匹配業務、優化流程。樞紐平臺開發伊始,開發團隊就做了深度需求調研,形成頂層設計和原型確認。教育的各項業務從線下走向線上,充分考慮了用戶原有的使用習慣和業務流程,并針對實際需求進行流程再造和優化,提升信息化水平。
2.提供便捷服務
(1)個性學習,便捷教學。作為一名園區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智能終端,通過智慧教育門戶登錄,進入他的學習空間,選擇自己需要的模塊,如“微課資源”“成長記實”“互動課堂”“終身學習”等進行學習與交流;作為一名教師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進入自己的教學空間,通過各應用模塊,進行互動教學、網絡閱卷、學習分析、網絡研訓等,實現協同辦公、及時通訊,隨時批改作業、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
(2)智能管理,優質服務。每一個管理者都可以快捷地進入自己的管理空間,智能地完成工作審核、公文流轉、數據查詢、統計上報,實現資產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信息化滲透到教育管理的各個層面,為優質教育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為家長,通過園區招生系統,可以正向查詢學校和施教區,也可以輸入家庭住址反向查詢所屬學校;通過招生管理系統中的新生信息采集模塊完成信息采集,系統根據當年施教區自動分配學校;五年一學位系統的運行將房產樓盤大數據與教育資源有機結合,促進了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作為居民,可以登錄終身學習系統,就讀園區開放大學,瀏覽和觀看各類生活、學習資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研習圈,探討交流、共同成長;還可以通過各種終端來了解園區教育的發展狀況。
3.順應發展需求
(1)滿足移動應用。園區智慧教育樞紐平臺從智慧門戶到協同辦公,從互動學習到終身教育,都設計了支持移動端應用的瀏覽器和APP應用,PC和移動端實現無縫對接,管理者可以在手機上移動辦公,師生可以在智能終端上實現移動教學。
(2)緊跟時代脈搏。園區智慧教育樞紐平臺將“二維碼”“3D地圖”“E卡通”“未來教室”等創新應用融合在一起,緊跟時展浪潮,為智能化管理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充分的平臺支持。
4.貼合園區實際,推進建設創新
創新是時展的呼喚,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貫穿在園區智慧教育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基于園區經濟社會基礎和園區教育發展的實際,園區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加快智慧教育樞紐平臺建設與應用。
(1)工作舉措創新。角色定位,各有分工,“區校聯動,四建四強”(如圖3)。區域層面,統一“四建”:建“網”“庫”“云”“平臺”,即教育城域網、教育基礎數據庫、教育專有云資源池和教育樞紐平臺。學校層面,不再考慮相關的建設,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物力、財力,做好“四強”工作,即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個性資源建設、強品牌特色創建、強融合應用研究。區域統整建設節省了資源,促進了信息共享,提升了整體建設水平。
(2)建設模式創新。“公司代建,科學推進”,園區積極探索“需求+代建”的“1+1”智慧教育樞紐平臺開發模式,教育部門主要提需求,代建公司負責深化設計、組織開發、過程性管控以及后期的運維。代建公司入住開發單位,溝通無障礙,團隊相融合;建立周例會制度,及時匯報項目進展,提出整改意見,為項目整體進度的完成及合作溝通創建了條件;建立項目配置管理、文檔規范化管理、人員信息管理等體系,為項目過程的管控提供了依據。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團隊,使得開發管控更專業、更精準。園區教育信息中心與代建公司風云科技通力合作,先后召開120多期樞紐平臺建設工作例會,組織調研論證會議近200次,兩年多的歷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代建流程和約束機制,在樞紐平臺的建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3)管理機制創新。一是完善管理體系。園區在成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組建教育信息中心、強化學校管理團隊建設的同時,把學校信息化骨干教師引進來,組建了“績效評估”“網絡運維”“軟件開發”“資源建設”“創新應用”五個協作小組,配合完成智慧教育建設工作。特別是在平臺開發、應用試點中提供更多的需求與體驗性反饋,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提高應用性能。二是推行過會制度。在區域統整建設之后,從2013年起,凡園區學校網絡硬件建設與改造、軟件資源開發與購置等,均要申請立項,經過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過會批準才能建設,以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資源,搭建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公眾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1]。” 因此,高等教育要想現快速發展,需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需全面開創智慧教育。
二、教學模式設計
祝智庭教授曾提出的影響智慧教育環境的6 個維度,即學習者、促進者、資源、設備、工具和學習活動[2],本文設計智慧教育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模型如下:
(1)課前,借助智慧職教云平臺向學生推送視頻、課件等學習資料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掌上云課堂平臺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課中,學生根據智慧職教云平臺的支撐工具進行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在平臺上的參與度及討論情況來觀察學生,對學生進行管理。在評價環節,智慧職教云平臺集成云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在此智慧教學網絡環境下,教學評價更加客觀、實時,使教學管理更具有高效性。
(3)課后,教師對學生作業部分進行批閱,對不合格的作業,可讓學生重新完成,直到達到考核標準為止,除此之外,教師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通過掌上云課堂手機“搖一搖”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知識。
三、基于智慧云平臺的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1.教學實施方案
為檢驗基于智慧云平臺的教學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筆者以“計算機軟件系統”為教學內容,對基于智慧云平臺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同時借助智慧云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收集學生數據并進行分析。
2.教學實施過程
(1)教學內容分析:課前通過組織結構圖,回顧上節課計算機硬件系統內容相關知識,從而引出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并將“軟件系統結構”“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等知識要點制作成微課并展示。
(2)智慧職教云平臺制作:通過完善智慧職教云平臺的內容,課前,錄制一個5分鐘左右的微視頻,主要講解“軟件系統結構”“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等知識點,并制作課堂作業內容,通過隨堂練習,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此外,制作掌上云課堂的內容,通過課后復習鞏固本次課所學知識要點。
(3)課內活動的開展:課前通過平臺后臺數據反饋,可以得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課中,確定“認識軟件系統”以及“使用軟件”為典型工作任務,上傳學生作品,點評學生作品。
(4)課后活動的設計:通過掌上云課堂手機“搖一搖”功能,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繼續交流學習,也可以在云課堂創建討論區進行頭腦風暴,對學生進行提問,由學生作答,將其作為考核標準,并提供素材供學生自主拓展學習。
3.教學評價過程
教師在智慧職教云平臺管理權限下,可以將學生的成績分為平時得分和考試得分,其中平時得分又分為到課率、互動參與度、課件完成度、測試得分、作業得分、表現得分等幾個方面,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主分配權重比例。
四、結語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監督者,智慧教育提倡學生智慧學習,提倡學生掌握一 種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一、聚焦內涵發展,構建“智慧傳遞”目標體系
教育智慧,即學校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它包括教育者的智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教育內容的智慧。“智慧傳遞”的目標體系必須聚焦區域教育內涵發展,著眼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善于發現、選擇教育智慧,通過“傳遞”搭建平臺,凝聚、傳送、輻射教育智慧,構建區域教育的智慧生態。
“智慧”源于實踐,“傳遞”旨在智慧增值。如今,閔行區正處于教育轉型期,在教育“體量”大、內涵發展要求高的實際情況下,要解決教育發展變革過程中的復雜問題,需要有教育智慧來應對發展形勢的要求,來激發學校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閔行區各級各類學校近年在辦學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學校管理智慧和成功的辦學經驗,需要將這些教育經驗提煉、凝聚成教育智慧,并且通過有效的傳遞、輻射,使智慧“增值”,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于這兩大思考,閔行區教育系統進行了廣泛研討后,達成了共識,明確提出以“智慧傳遞”為載體,深入探索和創新區域教育內涵發展機制。
閔行區的教育目標定位于創新區域教育管理機制、學校發展機制、課程建設機制、教學行動機制、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教育評價機制等方面。該區通過“智慧傳遞”項目的實施,創新區域教育內涵發展機制,構建學校推進教育內涵發展的研究共同體,形成管理有序、實施有力、務實創新的教育內涵發展項目運行模式與管理機制;圍繞“為了閔行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幸福校園”,在解決區域性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方面有明顯突破,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品質的提升產生持續的效應,使區域教育的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升。
二、完善頂層設計,明確“智慧傳遞”推進策略
閔行區地處上海西南城郊結合部,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口大量集聚、經濟社會超常規發展對閔行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與機遇。面對地區居民教育需求多元化、學校發展差異化的現實,區域教育改革必須選擇“智慧傳遞”為載體,整體規劃“智慧傳遞”的目標系統、內容序列、推進策略、操作流程、效能評估和組織管理,形成目標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管理有序的區域“智慧傳遞”平臺,以加大區域教育內涵發展的軟、硬環境建設力度,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形成良好的教育發展氛圍,激發教育發展的生長力和生命力,打造智慧的教育生態,促進閔行教育內涵發展。
閔行區明確“智慧傳遞”的價值追求,整體設計發展路徑,加強區校聯動,明確實施“目標導向、項目推動、區校聯動、前移后續、場線結合、評價激勵”六大推進策略。
目標導向——確立區校兩級“智慧傳遞”研討展示活動目標,實行目標導引下的任務分解與組織實施,宣傳報道活動中涌現的成功案例、寶貴經驗,通過經驗總結、科研報告、教學論文等形式或成果揭示教育教學規律。
項目推動——以項目化推進為主要路徑,按照“智慧傳遞”項目的總目標和主要內容,選擇八個子項目進行具體設計和實踐,形成區域“智慧傳遞”框架,創新教育內涵發展機制。
區校聯動——區級層面,即根據重大項目、特色工作,優選項目學校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區域“智慧傳遞”的展示和研討,以推進區域教育內涵發展;學校層面,即參考區級“智慧傳遞”內容,結合本校實際,優選典型案例,進行校本或校際的展示研討,以解決學校在教學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輻射寶貴的經驗。
前移后續——在區校兩級“智慧傳遞”展示活動中追求全程效應,在目標設定、內容選擇、環節設計、效益評估等方面追求參與的最大值,在精心組織好當天的展示活動的基礎上,組織教師參與該“智慧傳遞”活動前后的日常化學習、研討、實踐與反思活動。
場線結合——區校兩級的研討展示活動,既進行適量的現場研討展示,又充分地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現場互動和網絡互動兩個平臺,拓寬傳遞通道、豐富傳遞載體、擴大輻射范圍,讓更多的學校、教師交流經驗,實現隨時隨地溝通、交流與分享。
評價激勵——建立政府督導、第三方評估、學校共同參與的創新區域內涵發展機制的評估體系,設立學校內涵發展綜合獎和單項創優創效獎,對區校兩級的“智慧傳遞”研討展示項目和活動,實施過程性質量評價激勵。
三、創新傳播模式,實現教育智慧增值共享
“智慧傳遞”力求突破傳統的顯性傳播模式,探索基于主體體驗的互動主導式傳播,創新傳播過程中主體間關系的變化,借助新技術應用,打通現場互動與網絡互動的時空拓展,構建教育智慧“凝聚、傳送、輻射、共享”的傳播模式,實現區域教育智慧的增值共享。
凝聚——選擇一些辦學有成效、有影響力、有值得推廣的經驗的學校,通過學校內部研討、交流與反思,對教育經驗進行梳理和提煉。同時,還聘請區內外專家對所選學校的經驗進行實踐指導與理論提升,形成學校發展的亮點和教育智慧。
傳送——對參加傳遞的項目通過目標聚焦,形成傳遞的亮點,再將經驗形成過程再現成為可視性的成長環節,最后通過現場展示和網絡平臺展示等形式展現學校亮點和智慧。
[關鍵詞]CEAC平臺;智慧學習環境;應用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8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2-0-01
隨著社會經濟、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越來越重要,而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和應用也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從目前的學習環境包括E-learning、移動學習等研究來看,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面臨自主性、自動性、共享性、網絡化的新形勢下,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智慧性把握知識的能力,智慧學習環境就應運而生,而且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技能性人才為目標,智慧學習環境建設和廣泛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1 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現狀
智慧學習環境是以先進的、適宜的信息技術作為硬件支撐,設計并開發出各種新型的、能適應各種特定的學習以及教學需求的網絡學習環境。通過查閱智慧學習環境和傳統網絡環境的文獻資料以及對現傳統網絡環境的教學應用分析,得出創設智慧學習環境的必要性。
1.1 國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國外對于智慧教育研究主體現在企業中,國際學界還少有研究,但從文獻資料檢索來看,韓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及名企IBM給予了很大關注,國內的相關研究機構、學術報告和宣傳媒體不時出現類似概念。
2008年,時任IBM 首席執行官的彭明盛(S. J. Palmisano)在所作的報告――《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議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 “智慧地球”表達IBM 對于如何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這個新的世界運行模型的一個美好愿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技術等)的強力支持,地球上“幾乎所有東西―――任何物理對象、過程或者系統――都可以被感知化、 互聯化和智慧化(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 and Infused with Intelligence)。”
1.2 國內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趨向于智慧學習環境的理論研究,相對于實踐運用方面則較少。關于理論研究方面有以下學者。
祝智庭、賀斌的《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主要對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面臨的挑戰作了系統闡述。王鳳琦,陳守強在《智慧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構建》中對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作了詳細介紹;黃榮懷、楊俊鋒在《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中同樣對智慧學習環境要求的技術支撐、內涵等進行介紹。
2 基于CEAC平臺智慧學習環境的建構模型
CEAC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即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中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手段,提供統一的教學資源和規范課程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有效、迅速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點、技能點的學習平臺。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教育發展也不平衡,導致了同學們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以專業班級為教學單位,同一個起點,同一個教學進度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同學們的需求,這樣勢必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嚴重打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為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不再沿用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CEAC網絡自主學習平臺。
教師采取過程監控(學習監控、練習監控、輔導、答疑)即學生在學習、練習進度監控,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該平臺等方式給學生進行輔導、答疑),同時通過平臺共享教學資源,包含講義、多媒體課件、實驗指導書、素材庫、BBS問題討論區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軟件,它們各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由易到難,從簡到繁,引導同學們各取所需、逐級提高。
3 基于CEAC平臺智慧學習環境的應用建設
信息化工具與應用課程是一門專業知識強并且實踐能手能力要求高的學科,僅僅的課堂教學根本不能完全滿足學習者的學習,并且信息化工具與應用課程為全校公共課程,因此采取CEAC平臺在線學習方式。同時結合網絡優質資源,打造一個智慧學習環境,教師采取過程監控,以補充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同學們根據情況,選擇對應的課程進入課程的學習中心,或在課程名稱對話框中輸入所要學習的課程名稱進行搜索,一般來說不用搜索課程,頁面就會顯示所有課程。同時在課程學習界面,同學可以進行課程學習,可以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可以進行提問,問題將直接反饋到對應教師平臺。
4 基于CEAC平臺智慧學習環境學習效果評價
針對我校2014年4 000余名學生在信息化工具與應用課程已經采用開放性網絡學習平臺CEAC(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的學習模式進行了分析總結。其中在此學習模式下,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其學習任務,并且學習平臺學習情況、學生學習生的反饋情況良好。
5 結 語
本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包括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者的信息搜索、篩選、學習者的溝通能力,主要在于培養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等。但因一些客觀原因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希望以后在研究中更加深入并在多門課程中反復實踐。
主要參考文獻
一、搭建智慧校園教育教學平臺,實施智慧教學
智慧校園和數字化校園的區別在于,數字化校園重在軟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園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重在應用,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進而實現教育公平,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終極目標。整合現有教育信息化資源,打通軟硬件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智慧校園發展。為學生、老、家長構建一個隨時隨地的學習交流平臺和高效管理、便捷安全的“智慧校園”環境。
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優化教育及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智慧校園采用最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跨終端數據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貫穿教育與教學的全過程,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提供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傳統課堂教學中一節課只有一位老師進課堂,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這種情況將得到改變。首先,教師可以帶著手機終端或平板,通過學校教育教學平臺,將學習內容通過微課程形式進行播放。其次,互聯網上有大量特級教師、名優教師的課堂實錄視頻,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可以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所利用。教師可以在課前對這樣的視頻進行剪輯,做成“微視頻”在自己課堂的某個環節處加以穿插播放,“邀請”這些特級教師、名優教師“出面”為我們的學生上課。最后,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事先與他們取得聯系,通過網絡視頻在課堂上進行實時對話、互動。如下圖:
二、建設在線學習平臺,促進個性化學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個性化學習已越來越成為可能。學生對課堂上知識的學習也會慢慢地減少依賴,轉而更多地向互聯網獲取知識。也就是說,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時,可能提前通過網絡等途徑學習相關的知識。一句話,學生的學習方式已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地發生變化。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學校在線學習平臺,無處不在的學習場將會在學生學習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在線平臺功能,學生學習的路徑將會更加多元,學習空間將會更加多樣化。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的教學設計,也不再僅僅是課堂內的教學設計,同時也需要關注課堂外學習空間的教學組織。學校也將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營造更廣闊的校園文化,把教育教學工作延伸到更廣闊的平臺。比如,學生可通過移動終端在線向教師請教問題,實現“一對一”個性化學習,或與同伴交流學習心得等。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具個性化、針對性和及時性,對學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幫助無疑將是巨大的。
三、構建家校互動平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基于移動APP的家校互動平臺是一套應用于教育系統的高科技信息互動平臺,它是集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無線通信技術于一體,實現家庭與學校的互動、快捷、實時溝通的教育網絡信息平臺。
通過家校互動平臺,可實現學校與班級動態查詢;學生到(離)校刷卡,平臺自動將學生到(離)校信息發送到家長的手機,有效地解決了家長對孩子的擔心和憂慮,給學校和家長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此外,老師還可以將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考勤情況、考試成績、每周和期末評語、學校的動態和臨時通知等通過家校互動平臺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輕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動態,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平臺,有針對性地向學校和班主任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既可以幫助教師和家長及時解決孩子任何時刻出現的問題,又可以讓教師和家長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隨時出現的亮點所帶來的喜悅,使孩子少走彎路,健康成長。它充分調動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智慧校園;平臺建設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25
0 引言
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高校校園建設有著改頭換面式的創新。在以前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當中,其主要是側重于信息化教育的建設,屬于信息化教育當中的一部分,其能夠實現校園教育資源的信息化應用和管理,但是并不能真正實現智慧型的教育。大數據時代需要數據更為可靠的數據處理技術,同時建設一個集成度較高的校園服務憑條,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對此,探討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思考具備顯著教育意義。
1 大數據和高校智慧校園
1.1 大數據時代的高校信息化
大數據也可以被理解成為海量的數據、巨量的數據以及大資源,主要是指所涉及到的數據規模較為巨大,并且想要通過人為的方式對數據進行管理、處理以及截取是無法實現的,但是這些信息數據是由人們生活、工作以及娛樂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據,這些數據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優化企業的營銷策略、幫助國家調整宏觀調控策略均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1]。對此,大數據環境之下,高校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務水平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所提供的學生的個人喜好、學習成效以及教育資源等信息,可以針對性的優化高校的教育服務。高校的信息化進程當中,會形成各類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數據,其中主要包含教學管理數據、教學資源數據以及學生信息數據等,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消費習慣,大到高校的治校方案以及策略。借助大數據,可以對這些數據實現有效的分析以及搜集,并將其轉換為高效管理以及服務的有效資源,從而為建設智慧校園服務平臺提供基礎。
1.2 智慧校園的內涵以及定義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速度非常快,并且建設時效性也越發明顯。已經從以往的電子校園、數字化校園逐漸轉變為智慧校園[2]。智慧校園打破了傳統的校園空間性限制,借助云儲存、云計算等較為先進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數字化信息以及網絡作為基礎,構建科研、教學、管理、技術服務以及生活服務等一體化的虛擬性教學技術。智慧校園的設計核心觀念便是構建一個新一代的信息化教育技術,在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幫助之下,促使高校教育顯得更加動態性、精細化,促使教與學獲得更加優質的管理[3]。智慧校園的本質便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以及SOA等技術,構建一個多元化新技術相融合的業務[4]。
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必須是以物聯網技術作為基礎,將所有物品借助射頻標簽等信息傳感設備和互聯網相銜接,從而實現智能化的管理以及識別,病和信息系統相互互動以及感知,并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從而實現數據的分析、搜集、挖掘以及儲存,促使校園環境能夠與人相融合。
2 “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所面臨的困難
2.1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數據過多,教育信息傳播困難
“大數據”時代之下,在網絡上傳播的信息數據非常龐大,這也間接的降低了單個教育資源的可見度[5]。相關研究顯示,當前網絡上用于宣傳的信息數據主要有五個方面,分別為社交媒體的信息數據,企業的生產銷售、生產等數據,物聯網與各種傳感器形成的數據,政府的數據,計算機用戶自我儲存的數據。這一些信息資源的來源不同,用途也存在明顯的不同,不僅在網絡上有著爆炸式的增長趨勢,同時還在各個宣傳平臺中擴散。在這一環境之下,“大數據”時代下教育宣傳信息的可見性逐漸下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其最終必然會被淹沒在信息海當中,從而被忽略。
2.2 信心類別過多,教育資源宣傳效果較差
在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傳播環境當中,不同的信息類型其代表著的傳播意義、速度、范圍、受眾對象也有著明顯差異。與此同時,按照我國高校傳播媒體的新聞宣傳方式來看,其信息種類相對而言較為單一,這也很難適應“大數據”時代之下對信息數據多元化的需求。例如,手機用戶想要觀看教育資源必然沒有電腦端用戶便捷,其主要因素是手機端的相關數據較少,并且不容易被發現。
2.3 信息傳播過快,高校教育平臺建設難度較高
在“大數據”時代之下,大量的數據信息呈現出來,這對于數據的傳輸速度、處理及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數據流也可以被理解成為快速實時性的數據流,并且傳輸速度非常快,持續的實效性更加明顯。在大量的、快速的的數據傳輸之下的“大數據”時代,高校建設信息的數據流是否能夠掌控龐大的數據信息流,便成為高校建設傳播力度的重要體現。當前,高校的高校建設宣傳信息途徑、渠道相對而言較為狹窄,主要是以高校的教育網絡為主,其是高校的主要新媒體網站和平臺,但是在處理大量數據信息、傳播數據的過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大數據時代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措施
3.1 公共稻菁成平臺
公共數據集成平臺是智慧校園的根本,有了這一個平臺能夠有效的規范學校的數據信息,并且還能夠有效的規范學校內部的各種教育流程以及管理流程[6]。建設一個全局性的共享數據平臺,促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從中分享或者是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資源,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性,從而形成一個廣泛性的資源共享、維護、處理以及服務體系,實現學校信息的資源共享、集成以及利用。公共數據集成平臺的建設內容主要包含:擴展數據源的支持、數據的抽取、數據清洗的轉換映射、基礎數據源的支持、調度執行、數據加載、運行服務監控、數據量統計、系統管理、自動報警通知以及信息編碼標準等。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網絡平臺是一種新的宣傳平臺,其具備宣傳速度快、宣傳范圍廣等特點,所以應當作為“大數據”時代下高校而言。首先,應當有效優化教育信息宣傳的網絡平臺,并在硬件基礎上進行優化,將處理、采集、傳播、儲存教育信息提供硬件方面的保障。例如優化校園網內的教育信息,并將教育信息和學習信息分類儲存[7]。其次,應當計劃性的提高對學生對智慧校園的關注度,為教育信息的傳播提供更為廣泛的途徑,提升宣傳的力度與廣度。最后,著重于構建一支熟悉網絡宣傳工作,能夠開展網絡傳播的教師隊伍。
3.2 學校管理支持平臺
智慧校園想要真正實現智慧型、智慧化的管理,根本要求在于借助將多元化的業務放在一個網絡當中實現集成化的管理和控制,促使每一種管理系統獲取相應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從而更好的開展相應的服務工作。首先,在招生以及就業的政策數據方面可以實現支撐性[8]。借助以前的、其他的高校的招生和就業數據,可以根據專業、性別、地區以及特長等將其制作成為一個報表,并為后續的招生計劃提供一個的決策支持;其次,人才方面的政策數據支撐。這一方面的平臺主要是儲存教師方面的資源數據,儲存學校當前的師資隊伍狀況并制作成為報表,高校管理者可以根據報表內的及時調整師資隊伍的結構以及比例;再次,財政方面的數據決策支持。這一平臺主要是儲存學校多年經營所獲得的財務數據,借助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獲得當前高校的資金狀況,并獲得學校在經營過程中的投入、產出狀況,以此為財務政策提供有效的決策數據;最后,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數據支持。這一平臺的儲存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的教學狀況以及評價狀況,按照這一些數據可以分析師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情況,并總結出符合學生特性、專業特點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例如,在大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r,便可以根據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提出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如果大學生在就業事存在就業價值不正確、抗挫折能力較弱以及自我認識不足的情況,便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引導”、“強化學生抗挫折能力”、“讓大學生認識自我,推動誠信就業”,從而優化教學模式;最后,學科建設數據的支持。按照學科的具體教學專業數據以及就業數據對學科的辦學進行針對性優化和調整,如果就業數據顯示當前的專業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不符,則可以針對性的調整專業的教學方向。
3.3 師生生活服務平臺
在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和學生所連接的物聯網主要的技術便是通過“卡”實現,而且數據所形成的大多數數據都是來源于這一方面[9]。借助相應的平臺和技術,可以將校園一卡通集成各類型卡片,并將其功能放在一起,例如借書卡、餐卡、水卡、門禁卡、電卡以及手機卡等可以融合成為一體,從而促使高校內的教與學顯得更加舒適、快捷。
3.4 網絡資源的管理平臺
高校教育的最大特點便是針對市場的需求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好的參與到社會工作當中,在一些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育者處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慮,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性或實驗性的教學課程,但是這一些可能的課程的開展可能會因為時間、空間方面的因素遭受約束和影響,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服務,通過網絡資源的合理應用以及管理,師生之間可以更好的交流和教學,實現教學資源的分享以及網絡儲存,例如借助微課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在自己時間充裕的時候觀看這些實踐操作視頻,從而實現自我學習,借助網絡實現教學資源的合理應用與管理,提高高校教學質量。
3.5 智能提示平臺
智能提示是智慧化校園的主要體現和關鍵功能,在高校有全新的業務需要處理或者學習成績發生波動,又或者學生未經過批準就離開校園、陌生人進入到校園等情況發生時,可以通過智能提示平臺將上述的事件及時推送給相關人或部門。通過智能提示平臺,可以促使高效管理顯得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10]。
智能化提示平臺能夠有效的提示相關人或部門重要的數據和信息,并且可以根據數據信息的重要程度將這些數據信息進行分級,并采用多元化的提醒途徑或方式進行數據推送。例如,對于及時性要求較高的提示信息,可以通過短信或者錄音電話電費方式進行提醒,如在某一位學生未經批準就離開校園時,可以通過錄音電話,提示學生“某某某”在“幾點幾分”離開校園;對于及時性要求不高的信息而言,可以借助微信提醒、APP提醒的方式實現,并且對于所提醒的數據有存底需求時,也可以采用郵件的方式提醒。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之下,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必然是高校教育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通過本研所指出的各種關于智慧校園的建設措施和方向,推動高校校園內真正實現教育資源的智慧互和應用,并實現優化高校教育質量和推動高校發展的目的,為廣大的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教育服務。但是,在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學校的實際狀況,規避片面性的技術追求,注重以為師生服務為主要導向和宗旨,充分展現智慧。
參考文獻:
[1]逄索,魏星.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5,23(06):72-75.
[2]魯玉婷.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化校園――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訪談[J].職業,2015,31(20):16-17.
[3]劉麗娟.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信息化建設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28):38-40.
[4]雷蕓,涂慶華,宋駿飛等.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服務平臺建設與研究[J].通訊世界,2017,14(01):275-276.
[5]吳F瑜,劉歡,任友群.“互聯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20(04):8-13.
[6]劉連忠.大數據與智慧校園――第十四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系列報道(五)[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33(05):3-3.
[7]吳明念.IBM刀片服務器虛擬化在數字校園建設中的應用實踐[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5,14(14):89-89.
[8]徐燎源.黎明職業大學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D].云南大學,2015.
[9]王莎莎,胡建龍.西部地區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07):152-152.
[10]宿佳寧,趙洪光,楊文.大數據挖掘在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福建質量管理,2016,23(04):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