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發展概論論文

農業發展概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7-13 02:1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發展概論論文

篇(1)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總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篇(2)

【論文摘 要】 本文從數量和質量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以及進行合理開發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村人力資源合理開發的措施,試圖為實踐操作提供一些理論指導。

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多且質量低,這已經成為我國隱性的失業大軍。如何提高農村潛在人力資本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教育培訓機制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問題,使農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開發,加快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課題。

1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描述了我國人力資源狀況: 目前,我國人口構成仍以低層次文化人口為主體,國民總體文化程度偏低;高層次人才極為緊缺;人力資源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在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更是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

1.1數量現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在數量上呈現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據統計,1978年我國有9.63億人,農村人口為8.03億,農村人力資源為3.06億,農村人力資源占農村人口的38.11%,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1.78%。2002年與1978年相比,我國人口總數和農村人口分別增長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21%、0.64%;同期農村人力資源增長了58.50%,年平均增長1.94%,農村人力資源的增長率高于同期總人口、農村人口的增長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6.45%的水平。而據最新統計,2006年我國總人口為13.15億人,鄉村人口7.37億人,占總人口的56.1%左右[1]。鄉村人口中有勞動力約4.80億,農村人力資源數量極其豐富,但是人口增長過快與農業發展相對滯緩形成了矛盾。農村人口眾多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沉重的包袱,農村人力資源的經濟價值得不到釋放。而且,建國以來,我國農業院校培養了大約130萬大中專畢業生,有80多萬人離開了農業,只有4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正在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的只有15萬人,人力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2]。

1.2 質量現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質量現狀主要體現為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普偏低,不適應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防礙新農村的建設。其素質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文化素質偏低。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專文化程度占2.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億農村勞動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億人[3]。

1.2.2 科技素質不高。目前,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屬于體力型和傳統型農民,缺乏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水平的要求,這就影響了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2農村人力資源合理開發的必要性

2.1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然而目前我國農業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粗放型農業向現代集約型農業的轉化,則要依賴農業科技開發、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快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因為只有通過加快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才能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市場經濟知識、法律意識、民主意識,掌握各種專業技術和技能,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2.2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前提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順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般分為三類,一是轉移到鄉鎮企業,二是從事服務業,三是進入城市各行各業。但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和就業擴張對人力資源素質要求的提升,不論是哪一種轉移,都對農村現有勞動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如果沒有素質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就無法適應轉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就要退回來重新回到農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沒有得到有效實現,因此,要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3 加快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措施

農村人力資源受教育水平是影響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素質提高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影響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會嚴重制約我國農村改革的深化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因此,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體系就成為加快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要渠道[4]。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教學設施不全,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學生輟學數量增加等問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首先,改變教育投資體制,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確保教育經費的落實,確保教師待遇能逐步提高從而穩定和充實農村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應不遺余力地推行義務教育,降低農村學生的輟學數量。

3.2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分為兩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農民開展農業科技普及培訓; 二是面向將向城鎮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要以農業科技示范戶為重點培訓對象, 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 要組織培訓教師和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 按照農時季節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 大規模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從而真正使科技興農和人才興農戰略落到實處。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則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對農村勞動者就業能力的需求開展各種層次和類別的教育和培訓,注重培訓的適應性和廣泛性,使農民能夠從教育和培訓中切實受益。

參考文獻

[1]姚裕群,人口大國的希望:人力資源經濟概論[m].中國人口出版社,19.

[2]劉曉瑜,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7(2):127-128.

篇(3)

[論文摘要]本文從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背景和發展現狀出發,對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了引導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背景

(一)正規金融供給不足

在我國農村地區,正規金融供給不足是非正規金融蓬勃發展的外在原因。其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充分等問題普遍存在,資金供需缺口不斷擴大。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并縣以下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僅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政策金融的作用,農村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農村信用社成了唯一能向農戶提供資金借貸的正規金融機構。而農村信用社由于規模不大、不良貸款率高、虧損嚴重,為三農融資能力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戶的融資需求。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20842個樣本戶中,農戶貸款總額為2947.92萬元,其中銀行、信用社貸款為769.16萬元,僅占26.09%。

(二)非正規金融的優勢

把中國農村社會稱為鄉土社會,即以族緣、地緣、血緣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結構。非正規金融交易正是建立在族緣、地緣、血緣關系基礎上,人們有著大致相同的生活體驗,面臨著大致相同的現實社會問題。他們相互熟悉,因而相互欺騙的概論極低,從而有效避免了正規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了貸款中的道德風險。

二、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規模

改革開放之初,非正規金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不明顯。從1986年,非正規金融的規模開始超過正規金融的規模,1999年農村合作基金會關閉后,農村非正規金融更加活躍。

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294個農戶的常規調查表明,2000年農戶貸款來源中,有68.4%來自私人借貸。2002年,這一比例上升到72.3%。從地區分布看,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戶從非正規金融借貸的比重越高;從融資用途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非正規金融主要用于非生產方面,而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主要用于生產和經營活動。

(二)趨勢特征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國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1.公開化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政府對非正規金融活動的打擊措施比較嚴厲,處于萌芽期的非正規金融活動較為隱蔽,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盈利性質的非正規金融活動逐漸被人們接受。一些地方基層政府開始認識到農村民間借貸對地方經濟的積極作用,并逐漸放松對民間借貸的打壓措施,使得農村非正規金融由隱蔽逐步轉向一定程度的公開。

2.組織化

過去,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主體絕大多數是個人,現在一些村鎮集體和企業也參與到非正規金融的借貸活動中。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借貸主體由傳統的個人行為向組織結構發展。

3.規范化

以往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多以口頭信用約定為主,符合人們文化水平較低的現實。現在,隨著人們風險意識的加強,出現了以存單、債券、房地產等抵押、質押的情況。農村非正規金融交易活動逐步規范化。

三、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雖然在彌補正規金融不足和促進金融機構改革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內在缺陷的存在,使得它存在諸多問題。

(一)規模和范圍上存在劣勢

農村非正規金融只能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才有效率,這導致了農村非正規金融在規模和范圍上的劣勢。農村非正規金融在活動范圍和規模上的劣勢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范圍和規模的狹小使得小范圍內的經濟主體面臨的風險無法通過多樣化進行有效分散,導致了較高的關聯風險;其次,農村非正規金融活動范圍狹小,資金的轉移只能在小范圍內實現,不利于資金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有效配置,造成了效率的損失;再次,金融是一個特別追求規模效益的行業,然而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小規模經營會使得單筆金融業務的運作成本無法通過規模的擴大進行分攤。

(二)內部經營管理混亂,經營風險較大

由于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制度不規范,內部經營管理較為混亂,大部分非正規金融機構沒有建立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及審計稽核制度,其籌資、征信、信用審核、授信、風險承擔等能力低下。同時,由于大多不提取存款準備金和呆帳準備金以抵御風險,經營風險較大。

(三)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由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是一種自發、盲目、分散的信貸活動,交易方式相對簡單,借款手續不規范,極易引起債權債務糾紛和集資欺詐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引起暴力犯罪。在欠債不還的情況下,不少債權人通過暴力收回借款,民間也因此出現一些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追債公司,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四)不利于國家對農村經濟的宏觀調控

農村非正規金融分流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的能力,從而削弱了正規金融貸款的能力,進而影響金融的宏觀調控效果。一些不符合農村經濟宏觀政策的項目由非正規金融為其融資,結果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引導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明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地位

從經濟學角度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在加強引導、監督并納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適當給予發展空間,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補充和輔助作用。此外,應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使早已利率市場化的非正規融不再有違法之嫌。

(二)實施分類監管

對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我們應采取分清類別、區別對待的原則,對其進行分類監管。一些運作相對規范,資本實力較強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應加以引導和發展,條件成熟時可將其改組為正規金融機構,逐步納入國家正規金融制度安排中,加強監管,避免因其金融供給不規范而誘發金融風險,對整個金融體系產生沖擊。

那些暫不具備轉化為正規金融機構的非正規金融,政府應加強監管,鼓勵其向著規范化方向發展。其中對經濟生活有害的非正規金融活動則要堅決取締。如地下經濟活動以高利率為誘餌的非法集資、金融詐騙活動,進行洗錢活動的地下錢莊和地下外匯兌付店等。

(三)完善相關法規

為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健康發展,國家可以針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形式制定相關法規,以法律形式明確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交易方式、契約要件等交易規則,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完善相關法規并不是將農村非正規金融全部納入政府監管范圍,而是給其提供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減少它對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周麗莉: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6(9):79-80

[2]卓凱:非正規金融契約治理的微觀理論[J]財經研究,2006(8):112-113

篇(4)

研究生創新教育是21世紀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更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其主要內容包括: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塑造、創新知識的積累[1]。陜西理工學院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漢中北倚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其間,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譽[2]。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國家衛生城市。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動物,區域自然環境與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也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源頭,201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市之一。陜西理工學院正是漢中周邊陜甘川鄂渝毗鄰地區唯一一所具有碩士授予權的高校。

 

十三五期間,陜西將持續推進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全面實施追趕超越戰略,加速推進陜南綠色循環發展,對陜南各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意義重大。伴隨境內高速公路、鐵路的貫通,漢中將進一步打破封閉,迎來突破發展新局面。特別是我校所在地漢中市深入推進“經濟強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設,確立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源頭、中國西部高端裝備制造業循環示范基地、國內一流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陜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的發展定位,對我校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找準發力點,在服務區域中實現事業發展將帶來新機遇。如何推進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如何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如何優化結構辦出特色,是包括我校在內的高校面臨的共同挑戰。

 

多年來,陜西理工學院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出了“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區域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3]。在地方高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從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導師隊伍建設、學術交流、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探討了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如何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服務經濟發展,努力培養和提高研究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力求為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供借鑒,以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依托學科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是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基礎。生物學是陜西理工學院長期發展的重點學科之一,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目前開設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五個二級學科方向,并以“中國最大生物基因庫”和 “物種分布中心”的秦巴山區的生物資源為研究對象,注重各學科交叉、滲透、互補,緊密結合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積極開展生物科學研究,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建設發展。同時依托陜西省資源生物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食藥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研究中心、紅茶研究所、果樹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所、秦巴地區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秦巴藍莓研究所、大鯢研究所、陜西省柑橘產業技術聯盟、陜南秦巴山區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秦巴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院士工作站、維生素D生理與應用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等較為完善的科研和教學平臺,將基礎理論與應用開發研究緊密結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較好的學科特色。并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培養了一批基礎寬厚、勇于探索和創新、善于解決問題、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

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研究生課程體系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實施直接決定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保證 [3]。鑒于此,認真確定必修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科學設置選修課程,強調體現課程體系的學科特色。開設生物統計學、實驗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科技英文寫作、項目論證與技術分析、文獻檢索技巧、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改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維及跳躍式思維,從而激發研究生的創新靈感,提高其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強計算機和外語的學習。因為二者始終貫穿生物學研究生教育整個過程,從文獻查閱、儀器設備使用、數據分析、圖表制作,到論文撰寫、學術交流等各個環節均發揮重要作用。

 

三、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和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創新型的導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在導師隊伍建設中,應強化導師的崗位意識,實行動態管理[4]。對導師遴選、上崗后監督和評價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首先按學術論文、著作、專利等科研成果取得情況、科研項目完成情況、科研成果反響、以及科研項目結題、驗收及獲獎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慮,嚴格按條件遴選導師。在導師上崗后建立研究生指導教師業務檔案,定期對其進行監督考核,包括治學態度、工作作風、研究生教學基本情況、指導研究生及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情況、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及反響獲獎等。從而有效監督導師隊伍,保證導師隊伍的質量。

 

另一方面,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社會需求,積極吸納校外專業人才,先后聘任陜西朱鹮黑米酒業有限公司、陜西建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陜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陜西漢王藥業有限公司、城固縣振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導師,加強研究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以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分析和解決問題,旨在培養能力強、素質高、適應區域經濟建設需要的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

 

四、積極參與企業橫向科研項目,為實用性研發人才培養提供條件

 

近二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政府和企業迫切地要求高校提供人才和技術,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實現共贏,高校也需要尋求社會尤其是企業的支持,某種程度上產學研的結合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重要趨勢。近年來,陜西理工學院生物學科充分依托人才、科技、平臺與信息優勢,切實體現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立足地方農業資源稟賦,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加強與周邊企業的科研合作。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難題和困境。如與周邊企業開展了《白芨種子快速繁殖及種苗技術研究》、《皂素產業廢棄物種植藍莓的技術研究與推廣示范》、《元胡與黃姜優良品種引種與篩選研究》、《漢荷牌荷葉茶研發》等多項橫向科研項目,在助推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方面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而研究生通過直接參與企業橫向科研項目,進一步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鍛煉和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強化其實際動手及操作能力,同時為研究生提供了參與科技創新的契機,為其就業奠定了技能培訓基礎,也為實用性研發人才的培養提供條件。

 

五、擴大學術交流,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

 

加強研究生學術交流,搭建多層次學術交流平臺、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是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和有效方式之一,是拓寬研究生學術視野、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5]。陜西理工學院非常重視學術交流活動,把學術交流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必要環節,并設置專門學分進行考核。近年來陜西理工學院以“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為抓手,大力引進“百人計劃”、“三秦學者”和國家高端外國專家等高水平人才,積極聘請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 等知名專家、教授為學校雙聘教授[2]。生物學學科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和特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搭建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構建開放學術環境,營造濃厚學術氛圍。一方面,先后邀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日本東京大學、德國馬普所化學與基因組研究中心、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江南大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等院所的知名教授來校為研究生作學術報告,并與研究生進行座談、交流;同時依托區域資源和學科優勢,積極承辦組織中國北亞熱帶大櫻桃學術研討會、中國博士后漢中行、陜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陜西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等各類學術會議。通過與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學習、交流,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拓寬學術視野,啟迪和提升思維層次,增強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并對提高學校及其學科的核心競爭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六、依托科研項目,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服務經濟發展,努力培養研究生創新及實踐能力

 

依托科研項目開展實驗,有利于強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6]。近年來學校以研究生創新項目和創新基金為導向,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服務經濟發展,鼓勵研究生的原始創新,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漢中氣候溫潤,非常適宜食藥用菌類生長,該地區用于栽培生產的香菇菌株具有多樣性。《秦巴山區香菇液體種生產工藝及開發利用研究》以香菇菌絲體生物轉化量為主要指標,用單因素試驗篩選出適合香菇南山1號菌絲生長的最佳碳、氮源,利用Minitab 15軟件做Plackett-Burman設計試驗,篩選出對菌絲生物轉化量影響顯著的因子,得到最優的香菇液體種生產的工藝條件。比之傳統的食用菌菌種生產方法有明顯的優越性,該技術在短期內就能獲得大量的菌絲體或菌種。同時,液體菌種接入固體培養料時,具有流動快、易分散、萌發快、發菌點多等特點,使漢中當地袋栽食用菌接種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7]。

 

漢中素稱“天麻之鄉”,漢中天麻占全國產量的40%,已成為區域主導產業之一。《天麻中天麻素提取檢測方法和加工條件及產品開發研究》首先調研發現市場流通的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大部分未能達到中國藥典的要求,而進一步到各縣取鮮天麻樣品加工后進行測定發現各個產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遠遠超過中國藥典的要求,從而判定其原因可能源于天麻的加工和炮制。基于此,該項目在單因素實驗的基礎上,采用響應面分析法優化天麻素提取條件。優化后的方法比中國藥典天麻素提取方法測定的天麻素含量提高2.12倍,可更準確的反映天麻中天麻素的真實含量,從而保證天麻藥材及其制劑的品質。該法與傳統加工法相比,其天麻素含量提高了43.40%,為提高天麻藥材的品質和種植農戶正確掌握天麻加工技術提供了依據,進而為漢中天麻產業的規范化發展,以及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8]。

 

漢中也是國家珍稀動物大鯢的種質資源保護與人工養殖基地,并被中國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授予“中國第一大鯢之鄉”稱號。大鯢皮膚黏液含有的豐富的藥理活性成分,是天然藥用資源開發的寶庫。《大鯢皮膚粘液抗肺癌活性成分研究》以大鯢皮膚粘液為對象,通過柱色譜法對大鯢皮膚黏液糖蛋白樣品進行分離純化,得到一種分子量約為30kDa單一組分的糖蛋白。將所得黏液糖蛋白樣品利用MTT比色法對A549肺癌細胞的活性檢測表明,黏液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肺癌活性的作用。大鯢黏液糖蛋白的抗肺癌細胞作用,可為抗肺癌藥物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給人類健康帶來新的福音,同時為養殖大鯢資源的綜合利用開辟新的途徑,并且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研究生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以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主戰場,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活動蓬勃開展。獲得了知識,受到了鍛煉,增長了才干。除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生創新研究項目《彩色薯花青苷組分及產品加工技術研究》、《維生素D受體在骨質疏松癥及肥胖癥中的作用研究》等也榮獲2015年度陜西省研究生創新成果展二等獎和優秀獎。

 

創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內在要求。地方院校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復雜過程,和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門、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多方的不斷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實效。只有立足培養單位和研究生的實際,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將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貫穿于各個環節,在實踐中不斷改革、探索和總結,加強學科及課程體系建設,強化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和管理,擴大學術交流,營造學術氛圍,并不斷深化產學研結合,形成專業、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努力實現“校企合作、產學雙贏”,真正使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上一個新臺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欧美性性性性性色大片免费的|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遮挡禁18污污网站|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欧洲大肥女bbw|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大陆国语对白国产av片|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a∨在线观看| 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 |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日本污ww视频网站|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忘忧草在线影院www日本|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欧美天天综合色影久久精品| 久碰人妻人妻人妻人妻人掠|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挺进邻居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97影院在线午夜| 中文在线中文资源| 好好日网站|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成人亚洲理伦片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