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企業市場論文

企業市場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11 13:40: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市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企業市場論文

篇(1)

在資本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新形勢下,在機構投資者日益壯大,并逐漸成為市場主力的情況下,發展債券市場已經成為完善市場結構的必然選擇。近幾年,我國的債券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債券總量只占GDP的24%,相比國際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還很小,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債市無論是市場規模、債券品種,還是市場發育程度,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表現為市場規模過小,品種過少,市場參與者單一,債券流動性差,市場體系不完善,相關制度不健全。

截至2002年2月,國債余額約為14000億元,金融債券余額接近8400億元,全部為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發行的準政策性債券;作為企業債券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企業債券,在我國的規模較小,余額800億元,僅為國債余額的5%,為同期股票市值的近2%,隨著國債和金融債券規模的不斷增加(見上圖),相對而言,企業債券的規模還在不斷的下降。即便是規模少之又少的企業債券,也全部為大型優質國有企業所發,具有準國債性質。

造成企業債券市場如此不發達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是一級市場嚴格受管制,企業更喜歡股權融資,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不足等。除此之外,債券承諾了還本付息,對收益的滿意程度和還本付息能力的綜合評價是投資債券的前提。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信用評級市場的不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本文僅就信用評級存在的問題及其與企業債券的發展間的相互影響進行探討。

二、造成評級市場不發達的主要原因

1.受債券品種缺陷的影響,信用評級的地位難以確立

在我國目前企業債券市場十分不發達的情況下,企業債券發行申報復雜、審批漫長、額度控制等措施嚴重制約了企業債券的發行,發行債券的企業幾乎全部為大型優質企業,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債券,信用等級全部為AAA級,因此,債券評級意義不是很大,評級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為滿足主管部門的要求,評級地位的重要性很難確立。

2.利率限制的影響使信用評級失去了意義

按照《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的規定,企業債券發行利率按照不超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40%為上限由人民銀行審批。在銀行利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為了增加債券的吸引力,企業債券的利率水平基本上要達到規定的利率上限,這就減弱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給企業發行債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使債券信用評級失去了意義。因為,無論信用等級的高低,企業債券利率水平基本一致,在融資成本和收益的決定方面,資信評級無論對發行人還是投資人都失去了意義,發行人評級的積極性受到制約,投資人對信用評級的需求被弱化。

3.評級機構的權威性是制約自身發展的主要障礙

由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做假現象屢禁不絕,因而評級機構的形象在公眾心目中權威性很難確立,評級結果的可信度自然受到很大影響,評級市場難以發展。在評級市場較小的情況下,評級機構的實踐經驗和技術很難長進,評級結果也難以得到市場檢驗,從而抑制了評級機構業務的開展以及評級結果權威性的確立。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很難形成像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等具有國際知名的評級公司,投資人很難根據評估結果對債券進行判斷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

4.制度缺陷限制了評級公司的業務發展

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是企業債券發行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作為企業債券之一的可轉換企業債券,主管部門卻沒有對信用評級提出要求,無論前兩年發行的還是近期發行的可轉換企業債券(如機場轉債、陽光轉債等),均未進行債券的信用評級。可轉換債券既然是企業債券的一種,而企業債券要求必須評級,為什么可轉換債券可以不評級?此外,可轉換債券的履約能力如何衡量?隨著金融市場結構的變化,企業將考慮融資手段多樣化,可轉換債券的市場逐漸增大,但由于可轉換債券不評級,評級市場失去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失去了原本不多的業務機會。任何新興產業的成長均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在我國信用體系不發達、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評級主體不會積極主動要求對其進行評級。對于評級行業的生存與發展,政府的扶持顯得異常重要。在我國評級行業發展的進程中,不僅沒有優惠政策,相反由于制度的偏差,還失去了原本應該存在的市場。不對可轉換企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不僅是評級機構的損失,也影響到可轉換債券的規范化運作及發展,進而影響到債券市場的發展。

5.投資者風險教育不足也阻礙了評級事業的發展

受我國證券市場運行及發展不規范的影響和熏陶,投資者風險意識弱化。理性的投資者和對績優藍籌股的投資難以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而“PT”、“ST”的投機卻賺得盆盈缽滿。所以,投資者在進行投資選擇時,一般很少考慮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對于債券的選擇,很可能只考慮收益而不考慮風險,信用評級的作用由此被弱化,影響了評級業的發展。

三、企業債券與信用評級業發展構想

(一)做大債券市場

1.用利率水平的高低來量化債券風險的大小

只有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信用等級的債券的發行成為可能,同時,不同級別債券的發行,必須以利率市場化為基礎。(1)債券是利率產品,沒有債券,就推不出利率產品。利率市場化是發展債券的前提,也是相互促進的因果關系。(2)債券市場上永遠都存在著價值投資者和風險投資者兩大類。不同風險程度的債券,收益水平不同,投資者將根據自己的對風險好惡而進行不同的選擇。企業債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國債的票面利率,并不會影響國債的發行。(3)有利于降低國債發行的成本,減少中央財政的負擔,真正發揮國債利率作為基準利率的作用。(4)根據風險大小,合理拉開不同債券之間的收益率,將吸引不同類別的投資者,增加整個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和吸引力。

2.發債資格和額度的確立應由審批制向核準制轉變繼而向注冊制轉變

世界各國證券主管機關對債券發行都采取審核制度,審核方式主要有兩種:核準制和注冊制。注冊制是指發行人在準備發行債券時,必須將依法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準確地向證券主管機關呈報并申請注冊。證券主管機關的職責是依據信息公開原則,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至于發行人營業性質,發行人財力、素質及發展前景,發行數量與價格等實質條件均不作為發行審核要件。證券主管機關無權對債券發行行為及債券本身做出價值判斷。申報文件提交后,在法定期間內,主管機關若無異議,申請即自動生效。在注冊制下,發行人的發行權無須由主管機關批準。核準制是按照“實質管理原則”,由主管機關規定若干核準條件,按核準條件審查許可后,債券方可發行。發行人在發行債券時,不僅要充分公開企業的真實狀況,而且還必須符合有關法律和證券管理機關規定的必備條件,證券主管機關有權否決不符合規定條件的債券發行申請。證券主管機關除了進行注冊制所需求的形式審查外。還對發行人的營業性質,發行人財力、素質及發展前景,發行數量與價格等條件進行實質審核,并由此做出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實質條件的價值判斷。在核準制下,發行人的發行權由審核機構以法定方式授予。

在核準制下,雖然沒有了發債額度的限制,凡符合發債規定標準的債券均可獲得批準,債券能否發行完全取決于債券自身的條件,但由于要經主管機關的批準,而主管機關不僅要考慮債券是否符合規定標準,還必須考慮資本市場的整體狀況。如我國目前股票發行雖由二級審批制轉為核準制,并承諾符合一家批準一家,但自2001年7月以來,由于股票市場表現不佳,股票發行量銳減。因此,在核準制下,企業債券的發行不可能完全取決于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以及是否符合發債條件。

而注冊制是一種完全市場化的發行方式,只要企業公布的材料真實,只要有市場需求,債券隨時可以發行。但注冊制不僅對投資人的要求較高,要求投資人有較高的分析能力和價值判斷水平,并能夠根據債券發行人公布的資料、評判風險和收益是否對等,風險溢價是否合理,對市場的規范化運作也有較高要求,所以注冊制通常適用于發達的證券市場;而核準制較適用于證券市場歷史不長、投資者素質有待提高的國家和地區。為使債券的發行更加市場化,核準制應向注冊制過渡,但必須要求評級公司和承銷商相互制約,共同完成債券的定價以及承擔幫助投資者分析判斷債券的投資價值的責任。

再者,還應降低企業發債資格的標準,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更多的公司發行債券,同時應允許非保證或抵押債券即信用債券的發行。降低企業發債標準,允許低級別債券的發行,既有利于資信評估業業務的開展,也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行。因為當發債主體聘請評級公司對其即將發行的債券進行信用評級時,由于擔心評級結果不符合審批要求,故要求評級公司保證評級結果達到一定級別,否則不評或評后不付費用,致使評級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如果債券的發行不受信用級別的限制,不同信用等級的債券資金成本不同,即可大大提高債券的發行規模,增加投資人的選擇范圍,又有利于評級業務的規范化。

為了實現向注冊制的轉變,我認為應當取消額度規模限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其需要資金量的多少也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傳統的審批制卻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雖然這種制度有利于國家的宏觀凋控,但卻不能及時的滿足企業的需要,大大降低了企業發行債券的積極性。

而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拓寬了企業的融資空間,也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和對投資效果的評判,因此企業在融資時必須既考慮融資成本又要滿足投資者對資本最大化的投資需求。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說,公司發行股票是在稀釋所有者收益,而公司發行債券卻是在充分發揮財務杠桿作用,擴大所有者收益,這對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有相當好的作用。并且企業在發行債券后,存在著資金的使用成本問題,客觀上要求公司提高資金使用卑。而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得到資金并不需要承擔使用成本,因此很多公司只要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寧愿把資金沉淀在銀行也不愿意投資于生產領域,以避免造成資金的浪費。在發達完善的資本市場中,股權融資成本低的錯誤觀念將會被市場所修正,進而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3.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債券交易市場

由于企業債券規模小,加之非市場化的利率上限的限制,制約了投資者投資債券的積極性;而且,目前我國債券形成了參與債券投資的個人和機構共分天下的格局,兩者在交易數量和交易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樣兩者之間的交易很難順利進行。因此只有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債券交易市場,才能為企業發行債券提供充足的資金;只有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債券交易市場,才能對債券交易進行有效的監管,降低投資者購買債券的風險。為此,筆者主張取消對法人購買企業債券的限制,允許更多的法人利用自有資金投資債券市場。

4.設立債權人大會

設立債權人大會,并賦予債權人大會相應的權利,可避免公司內部人損害債券人利益;特別是當公司的重大決議與債權人利益相關時,應規定必須通過債權人大會方可生效。債權人大會常設代表或機構可由評級公司項目負責人或評級人員擔任,定期對企業運作和資金投向進行監督,對企業的重大決策進行分析,并定期或不定期向債權人大會匯報,這樣可使債權人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二)規范信用評級

1.規范資信評級機構,建立風險賠償機制

資信評級機構應對自己負責評定的企業債券負風險連帶責任,對自己在評級過程中的重大遺漏、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對債權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錯,提高評級質量,增加投資者對評級結果的信任度,提高資信評估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促進評估公司的發展及知名晶牌的確立。

2.全面披露評級結果

資信評級機構應對投資者全面披露整個評估過程,包括但不僅限于評估方法、重要數據和非數據化描述,以使投資人對信用評級結果的可信度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決定投資策略。

3.資信評級機構可以采用多種組織結構的形式

評級機構既可設立為公司制,也可實行合伙制,并且以合伙制作為發展方向。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可加強評級機構間的競爭,公司制清晰的產權制度、規范的運作機制與合伙制無限責任制可給債權人以最大保護,可促進評級行業的良性競爭,使評級機構的運作更加規范,風險賠償制度得以落實。

4.實行評級回訪制度

資信評級機構應建立定期的評級回訪制度,及時公布回訪信息,揭示債券風險,分析風險變化的原因,杜絕債務人逃逸債務責任的事項發生,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5.以獨立董事身份進入公司董事會

資信評級機構的有關人員以獨立董事的身份進入公司董事會,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廣大債權人負責的一個重大舉措。當評級公司的有關人員能夠以獨立董事的身份了解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狀況,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時,就可以獲得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避免因公司資料的虛假性和重大決策人失誤對債權人造成侵害。

6.加強發行人與投資人教育

由于資信評估在中國還屬于新興事物,而且目前發行上市的企業債券全部為AAA級,從未出現過違約事項,因此投資者很少考慮債券的履約能力。當企業債券的發行完全市場化后,對投資人信用知識進行普及和風險教育將非常重要,這樣可避免債券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和非理性操作,減少中小投資者的操作失誤和投資風險。

7.建立健全信用制度

篇(2)

中國股票市場論文范文一:

怎樣分析股市大盤運行的趨勢,現在流行的只有純粹的技術分析法。對此,我的看法是:

第一,要建立一種股市大盤運行趨勢的定性分析方法,這主要是股市運行內在四大矛盾分析法,即股市大盤趨勢的運行主要決定于股市內在四大矛盾的發展變化——股市中總體股價與總體投資價值之間的矛盾,經濟基本面和政策管理面走向與股市運行自身走向之間的矛盾,各類投資者之間的矛盾,投資者心態變化與股市走勢變化之間的矛盾。

第二,要對股市大盤趨勢運行作定量分析,我們可以把現有的技術分析方法提升到對股市自身運行規律分析的高度,加以擴展完善,建立起一套對股市大盤運行定量分析的標準和方法。

中國股票市場論文范文二:

【雙針探底后中陽確立】

最近一段時間有股友給老師留言,問老師戰績好久沒有公布了,主要原因是最近2周沒怎么做股票,行情較弱少推薦股票才是對大家最大的負責任,說到我們唯一的一只個股最近兩天一直上攻,走勢形態良好,目前已經在我們的成本價!

獵莊的操作風格,很少有什么漲停票,也不去追漲停板,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對抗大盤風險和穩定持續盈利!最近如果一直按照獵莊的提示操作,你的心態一定是從容的,不會恐慌,機會來了也會獲得收益,然而目前很多人,在最近兩次探底的時候,由于倉位較重影響到心理,恐慌的剛賣出籌碼就迎來反彈,被大盤折磨較為痛苦,機會來了也不敢參與,僅僅是這一點差別就造成很大距離!

篇(3)

論文摘要:國際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極其復雜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結果、狀況直接涉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影響一國內外均衡。在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中,各國均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金融市場由管制到開放的過程。許多國家實踐表明資本市場過早開放使得國內經濟潛在和積家的矛質在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時徹底地爆發出來,釀成經濟危機。在實施漸進式改革和開放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在金融市場開放中,實際上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開放路徑:設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領城、規模—逐步增強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場性—逐步實現涉外金融交易向國際金融市場交易轉變。

一、涉外金融交易的界定

構成金融交易的基礎要素有三個:籌資人、投資人、交易貨幣。一般意義上,一國金融市場(完全)對外開放與一國建立(與國際接軌)國際金融市場在概念上具有等價意義。當一國金融市場未完全開放時,客觀地存在“涉外金融交易”概念,涉外金融交易既與國內金融交易不同,也與國際金融交易不同。

關于什么是國際金融交易,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可被稱為“市場論”,其劃分標準是資金是否跨境流動;另一種觀點可被稱為“要素論”,劃分標準是金融交易活動中是否存在“涉外因素”。而“市場論”認為國際金融交易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可以下圖表示。

在上圖中,①屬于國內金融交易,②③④屬于國際金融交易。“涉外因素論”認為,將構成金融交易的基礎要素:籌資人、投資人、貨幣進行組合,可產生以下幾個不同的結果:

1.投資人以其本國貨幣貸款給其本國居民;

2.投資人以外國貨幣貸款給其本國居民;

3.投資人以其本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4.投資人以外國貨幣(第三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5.投資人以外國貨幣(籌資人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第1種情況是100%的國內金融交易,但若擔保人為境外機構,或資金被用于國際貿易,這種交易可能被認為是國際金融交易。

第3、4、5種情況,無論按“市場論”或“要素論”的標準,都是國際金融交易。

第2種情況,按“市場論”應為國內金融交易,按“要素論”應為國際金融交易。在我國現行規章制度管理下,這類交易被稱為“涉外金融交易”中的“外匯貸款,’(外匯貸款屬于“涉外貸款”,涉外貸款包括:外匯貸款、對外商投資企業貸款、外貿貸款)。

此外,還有人從國際收支統計口徑出發,以交易結果是否引起國際收支變動乃至是否影響一國外債而判斷是屬國內金融交易或屬國際金融交易。筆者認為,應該將涉外金融交易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

在上述五種組合中,除第1種以外,其余四類都應界定為廣義的涉外金融交易(廣義的金融交易包含國際金融交易);界定狹義的涉外金融交易標準應是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國家金融管制。在2、3、4、5種組合列中凡以市場機制為主要調節機制的金融交易應定義為國際金融交易;凡以國家金融管制為主要調節機制的金融交易應定義為涉外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中的國際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極其復雜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結果、狀況直接涉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深層次地影響一國內外均衡。因此,在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中,各國均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金融市場由管制到開放的過程。

二、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路徑

如果將金融市場“對外完全開放”和“對外完全不開放”作為一數軸的兩端,在“完全不開放”端點附近,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金融交易大部分屬于涉外金融交易,相應的金融交易處于國家較嚴格的金融管制之中;當向另一端移動時,意味著出現了國際金融交易與涉外金融交易的替代,國家金融管制趨于放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開放都是必需面對的重大間題。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過快開放資本市場導致的金融經濟體系的波動成為一個共同面臨的問題。墨西哥于1993年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1994年徹底開放資本市場,允許51家外國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進人。

資本市場的過早開放使得國內經濟中潛在和積累的矛盾在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時徹底地爆發出來,釀成1994年12月的經濟危機。韓國的情形與此類似,1996年為了加人oECD,被迫接受金融自由化要求,接受允許企業自由借款的條款。一年之后的1997年,韓國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卷人嚴重的經濟危機。日本作為延遲推進資本市場開放的另一類范例,同樣值得關注。日本1964年承擔IMF第8條款開放經常賬戶義務,1984年對《外匯及其外貿管理法》進行修改,放松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這一過程用了20年時間。并且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限制外資進人,以及對國內金融機構進行保護的措施。對于金融市場的過度保護,使得金融體系始終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這可能是導致日本經濟近年來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

綜觀各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過程,都存在著如何防范金融風險的問題。因為防范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的基本目標。這樣在一國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存在著雙重目標統籌協調問題:實現金融開放和防范金融風險。為此,存在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是強化管制,通過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范圍、控制金融產品的價格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通常采取的做法。這種做法會導致金融業競爭力低下,實質上是以犧牲金融市場的發展為代價。并且由于強化金融管制產生了金融風險的積累,當金融市場開放后,往往長期聚集起來的金融風險在出現導火索時驟然爆發了。另一種做法是:放松管制,通過強化金融市場競爭,促進金融市場的發育與金融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大體可分為兩種:休克式和漸進式。前一種方式往往導致一國出現若干年國民經濟的衰退,社會和政治領域經歷較長的動蕩和混亂,社會發展在歷史的軌道上轉向。后一方式現在得到較廣泛的認可,認為在這種方式下,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過程中,由于金融風險會不斷暴露和釋放出來,在應對風險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能力和監管機構的風險監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從而有利于金融安全。當然,這種方式由于金融市場開放歷時較長,可能使金融領域的不確定性增加。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對國內機構保護過多,會使金融體系缺乏競爭力,日本就是例證。因此,在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中,必須把握住放松金融管制的順序、路徑和節奏。

以往,我國金融監管較多地傾向于不斷強化管制,金融市場沒有得到應有的發育,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但是在實施漸進式改革和開放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在金融市場開放中,實際上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開放路徑:設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領域、規模—逐步增強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場性。這實際上是使涉外金融交易成為金融市場逐步開放的一個操作平臺(盡管在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這一路徑是在為了解決當時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問題而形成的)。根據中國的承諾,加人WTO后,我國金融市場將大幅度對外開放。在開放的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將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靈活的經營手段和先進的管理水平,與國內金融機構展開競爭。外部的金融市場動蕩將如何影響我國金融運行的安全和穩定,取決于國內金融機構能否抵御激烈的外部競爭和外來沖擊。又由于任何金融開放都是一種制度變遷,而制度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因此,總結分析以往的金融開放路徑,探討如何為今后的金融開放構建更加合理、有效的操作平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外匯體制改革:從涉外金融交易向國際金融交易轉變的制度演進案例分析

中國自1978年一2002年,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48.73%。外匯體制改革是過去這20年推動中國出口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嚴格按照中央計劃部門制定的進出口計劃經營。國家計劃委員會制訂計劃時,首先開列一份必須進口的物品清單,然后根據所需款額,找出國內能夠出口以換取這筆外匯的物資。由于當時匯率對外貿水平和進出口貨種的影響甚微,當局遂參照旅游業、華僑匯款等少數非貿易性活動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制訂匯率。主要根據中國一籃子消費品與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對價格而做出。由于中國不少消費品定價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幣。

998年,中國決定開放經濟、拓展外貿。隨著外貿權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業,匯率由原來制訂外貿計劃時的會計手段,變成推動進出口決策的重要信號。最初出臺的措施,主要是為了抵消匯率偏高而對出口的抑制。其后,為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家對匯率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

第一,逐步下調官方匯率,以抵消出口成本上漲的影響。

第二,實施外匯留成制度,允許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保留部分外匯收人,以滿足自身進口需要。

第三,開放外匯調劑中心,讓出口企業可把外匯留成以較為有利的匯率折換成人民幣。在隨后的十多年中,國家以貶值為基本措施,來刺激對外貿易的發展。第一次貶值是1981年1月,以2.8元人民幣對1美元為內部結算價(創匯成本)。制訂內部結算價時,管理當局以賺取1美元外匯的平均成本為基數,在此水平上追加10%的“利潤”率。這次貶值是中國外匯政策的一個轉折點:主要根據創匯成本,而非國內消費品相對于海外的價格而制訂匯率水平。1983年到1993年期間,由于創匯成本在這期間內不斷上漲,當局不斷下調匯率,使出口較為有利可圖。這期間,人民幣先后六次貶值,幅度由9.6%到44.9%不等,官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2.8:1調到5.32:1。19叫年1月1日匯率并軌,官方匯率更一舉下調到8.7:l水平。當年,出口、旅游和外來直接投資增幅分別高達31.9%、56.4%和22.7%。外匯儲備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別增長114.5%和42.6%,1998年5月達到1409億美元。由于外匯供應增加,官方匯率逐步輕微上調。1998年4月后,官方匯率大約處于8.28元人民幣對1美元的水平。貶值基本上是在市場“倒逼”下實施的,因此,貶值在一定角度上可看成是對管制的放松。

出口企業自1978年起獲準留成外匯。其后,留成的比例顯著提高。1979年規定,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獲準留成超出部分的40%。1985年,獲準的外匯留成已不少于出口總額的25%。1991年,留成更可高達出口總額的30%,但中央政府保留權利,必要時得以調劑價收購企業30%的外匯收人(1994年統一匯價后,留成制度便被撤銷)。留成制度實施后不久,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獲準將外匯配額轉售給需要外匯作進口用的單位。這一來,企業與企業也就能夠在市場上兌換外匯。持有配額的單位由于能更好地利用其外匯留成,拓展出口的積極性更高。除了用來進口產品設備,出口單位還可以以高于官方的匯率換取留成的利潤。留成制度擴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規模,引人了市場機制。如同留成制度,外匯調劑市場事實上也逐步加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規模;逐步加人和加大市場的機制。

1950年,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率先開辦外匯調劑服務。有關業務迅即擴至內地12個大城市。早期的交易價是3.08元人民幣對l美元。1985年,深圳設立第一家官方的外匯調劑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進。再一年后,同類中心擴大至天津。在1985年到1987年,外匯調劑中心只對中外合資企業提供服務,國內企業不得參與。1987年,國內的輕工業公司、工藝品公司和服裝業也獲準在調節市場上出售留成。1988年4月,所有國內企業都獲準在調劑中心上出售留成。外匯管制放寬后,外匯中心的數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1992年12月底,全國有100多家調劑中心,交易額達到250億美元。在1994年的改革中,全國性的銀行同業外匯市場取代了調劑中心,并實施外匯結售制度。出口企業所有外匯收人按規定一律須出售給指定的銀行。對進口企業而言,企業只要向當局授權的銀行出示進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機構簽發的付款通知,即可換取外匯。

以上措施,從一個角度看,實際上起到了逐步放松對涉外金融交易的嚴厲管制。1994年以來,最根本的變革也許是撤銷調劑市場,在國內設立統一的全國性銀行同業外匯市場。

在新制度下,國家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外經貿部實施的行政控制來維持匯率的穩定性和經常賬差額,而非借著對經常賬的來往實施外匯管制。在新的制度下,匯率不僅影響進出口,還通過各種市場和機制間的聯系,對經濟造成廣泛的影響。因此,制訂匯率不再只是貿易和經常賬的問題,必須同時考慮到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各種不同利益團體的平衡、貨幣及財政政策等廣泛的問題。由于中國對內和對外經濟部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制訂匯率時,也就不能只是為了促進出口。事實上,經過1994年的改革,中國基本上不再以創匯成本來制訂人民幣匯率。從1994年到1997年,中國的一般物價水平漲幅約50%,創匯成本也顯著上升,但由于外匯供應增長,人民幣匯率反而輕微上揚。人民幣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加大,中國經濟對內和對外部門之間的聯系加強,匯率的影響擴散到外貿以外的部門。中國利用匯率政策以促進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有所下降。1996年以后,出口增長幅度一波三折,19%年出口只增長了1.5%,1997年出口上升20.9%,1998年,出口升幅較1997年大幅回落,1999年抬升,2000年大幅上升,2001年又大幅回落。雖然出口部門力促人民幣貶值,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內外均衡,仍然保持匯率穩定。2002年初,國家進一步改革、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和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制度,提高外匯指定銀行周轉金額度,降低進口企業設立外匯賬戶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出口企業售匯自主意愿。前不久,金融管理當局又批準四大國有銀行開展外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至此,在經常賬戶項下,人民幣與外匯間的兌換(交易),在市場機制對管制的替代過程中,不斷向市場化方向演變,現在離進出口企業完全意愿結售匯越來越近。

筆者認為經常項下外匯市場的開放,客觀地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比較成功的。資本市場的開放應遵循著這一基本思路:在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規模和逐步放松對涉外金融交易的管制中,逐步開放資本市場。

參考資料

篇(4)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途徑

 

一、我國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性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逐步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其在激活市場競爭、增進效率、促進科技創新、創造就業機會、緩解經濟周期沖擊、增加農民收入和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 2009年初,按照我國政府確定的中小企業的標準,我國共有中小企業1000萬個,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從業人員1.74億人。從貢獻上看,我國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已占全國GDP的50%以上,所解決的就業量占全國城鎮總就業量的75%,所提供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60%,中小企業所完成的稅收占全國全部稅收收入的40%以上。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切實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由于融資難,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嚴重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

1、融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單一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發展主要靠自身積累,但內源融資很難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繼而轉向外源融資職稱論文,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中小企業基本上不可能從資本市場獲得直接融資。同樣,通過金融機構貸款進行間接融資也是十分困難。

2、商業銀行惜貨,融資額度有限

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規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導致了銀行很難準確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出于風險防范意識考慮,商業銀行大多將貸款放給了大型企業,而對中小企業則采取了惜貸的舉措,其貸款額度很難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3、民間借貸活躍,融資成本高

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民間借貸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規范性,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而且融資成本較高,具有較大的風險性。

(二)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因素

1、企業自身因素

一是我國中小企業多以家庭經營、合伙經營等方式發展起來的,整體素質偏低,不具備規模優勢,經營風險大,并且誠信意識淡薄論文格式模板。二是我國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信息披露意識差,導致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決策具有個人色彩。三是我國中小企業缺乏抵押資產,影響其間接融資。

2、金融體系因素

一是我國進入體制改革不深入,現有的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與國有銀行業務趨同,市場趨同,不能準確靈敏地反映市場需求,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中小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上獲取金融資金。三是我國社會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缺少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專業機構和擔保機構。

3、金融環境因素

一是受美國次貸危機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內需相對不足、出口不斷萎縮對大多數中小企業產生了致命的威脅。二是受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不但缺乏相應的專門法律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國家宏觀調控和信貸政策對大企業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我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缺乏比較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無法滿足企業融資的需要。

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途徑選擇

(一)切實提升中小企業總體實力

1、提高經營管理者素質,挖掘企業自身資金潛力

要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就要求經營管理者一方面要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政策,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策略,結合自身條件爭取合適的融資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產品經營生命周期,在技術改造、設備更新上下力氣,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在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定健康的發展。要充分挖掘企業自身資金潛力職稱論文,就要一方面加強流動資金管理,提高流動資金的運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通過規范的對外投資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整合;在者就是要清理閑置資產及沉淀資金,提高資產的利用效果。

2、強化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特別是建立規范、透明、真實反映中小企業狀況的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定期向利益相關者提供全面準確的財務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的負面影響。其次要引導中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產權改革,明晰產權關系,加強內控制度和監督機制建設。同時要著力提高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素質,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滿足現代管理的需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培育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從本質上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3、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識,提升企業自身信用等級

誠信乃立業之本,信則立,不信則廢。中小企業應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培育企業家的信用意識,提倡和宣揚信用觀念,積累良好的信用記錄,努力提高自己的資信度。同時要積極參加銀行的信用評級并探索提高企業信用等級制度的方法,定期向債權銀行提供完整、準確的財務信息,并在經營過程中充分尊重銀行債權,杜絕逃廢銀行債務和挪用貸款等失信行為的發生。在資金往來方面,要嚴格按合同辦事,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要按期還本付息,即使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也要盡一切努力確保還款。切實提高自身信用等級。

(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體系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1、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完善銀行信貸管理機制

一是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把隱性成本顯性化,按風險收益對稱原則賦予商業銀行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貸款企業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決策權限,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定價能力。二是進行金融監管體系改革,變革金融機構準入體制,適當發展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和刺激金融機構更多地為中小企業貸款。三是改進貸款授權授信制度,減少對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管理層次職稱論文,加大基層行、社信貸人員的貸款權限和責任;建立與內部責任和權利相對稱的信貸管理激勵機制,增強信貸人員收集中小企業信息并提供貸款的積極性。四是深化商業銀行改革,不斷改善內控機制,加快銀行產品創新,推出適合中小企業多樣化需求的信貸產品。

2、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

首先繼續發揮主板市場(集中交易市場)功能,讓合法的優質中小企業進人主板市場,同時積極推出二板市場,健全三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場論文格式模板。其次鼓勵發展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市場,或者建立區域性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保障風險資本的良性發展。三是保護和規范民間市場,民間融資是指游離于銀行系統外的民間資金融通,由于其不具有合法身份,容易引發經濟糾紛和金融詐騙事件,因此應盡早從政策上和制度上進行規范和引導。四是大力發展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技術更新于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由于其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在辦理融資時對企業資信和擔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適合中小企業融資。

3、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規范社會中介服務機構

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因此,我國應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制建設,一方面,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設立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專項資金,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損失補償與獎勵機制以及對中小企業的保費補貼等機制。另一方面,應盡快建立再擔保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風險防范、控制和分擔機制,依靠再擔保體系來分散和規避企業風險,降低擔保損失的實際代償率,提高擔保倍率。同時,應盡快出臺信用擔保行業的法律法規,規范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填補信用擔保機構的市場準入、監督管理、會計制度、風險處置、市場退出等方面法律規范的空白。

(三)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1、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應對國際經濟環境

受美國次貸危機和人民幣持續升值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和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的考驗。面對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撥款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體系職稱論文,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提供貼息;對創辦高科技中小企業或下崗人員、以自有資金創辦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對自行研究開發項目、購買新技術或新產品項目的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等等。

2、制定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政策,創造平等的融資環境

一是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比如《中小企業信貸資金管理法》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等,從法律層面上維護中小企業融資合法權益。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稅的政策支持,合理地減少稅收負擔、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認真落實貼息制度、財政扶持、技改及環保項目等政策。三是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把中小企業與大型骨干企業同等對待,創造平等的融資環境,引導商業銀行、信用社重視中小企業對分散銀行貸款風險的意義,鼓勵他們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要解決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就必須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征集體系、信用等級評價體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實現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和服務的社會化,逐步形成企業立信、政府征信、專業評信、機構授信和社會重信的長效機制,逐步采取市場準入制度,對信用等級較高的中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和中長期流動資金貸款,凡不能提供可信信用信息的企業應在年審年檢過程有所淘汰,增大“失信”企業的成本,達到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規范中小企業信用行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同,張維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鄉鎮,2009,(4)

[2]郭學能.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J].科技廣場,2010,(6)

[3]張曉弟.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J].現代會計,2007,(4)

[4]鐘兵.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07,(11)

[5]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6]李世平.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點及其現實選擇[J].濟南金融,2004,(03)

[7]王宏斌.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及解決辦法的幾點探索[J].經濟叢刊,2005,(1)

[8]王曉梅.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問題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6,(6)

篇(5)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

 

哥本哈根會議已漸行漸遠,但是它所倡導的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的理念卻深入人心。各大企業、各大高校都紛紛把低碳這一宗旨應用到生產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同時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引進、培養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對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認識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國的戰略性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戰略性措施,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推動。拿可再生能源來說,以風電發展為例,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成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發展。相比而言,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就顯的相對滯后。面對低碳經濟及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而引發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有所反思,在認識到低碳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上,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具有前瞻性。

進入新世紀后,各個省份都已開始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江蘇、廣東等省份等尤為明顯,因此不僅是針對高層人才、研究開發的領軍人才、技術負責人還是針對產業層面的一線技術工人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發展所需的各個層面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高校率先覺察到了低碳人才培養的氣息,開設了相關的院系和專業,比如華北電力大學通過對現有電氣、動力、機械、自動化、水電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國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在國家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承擔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風能,也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水能等,院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要能夠對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計和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此外,低碳經濟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新能源、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的人才,教育體系內部各層次人才的培養也要均衡發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養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各高校學科配置對低碳人才培養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院系及學科設置由教育部統一管理,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專業一直未納入到學科體系當中,一直處于缺失狀態。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國內低碳經濟及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較慢、規模較小,對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對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表示,為了加大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與鼓勵有關高校從本科教育入手,積極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關的新專業。這表明,碳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科技的制高點,低碳科技人才也將是下一個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的重點,誰培養更多優秀實用的低碳人才,誰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話語權和定位權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為此,有必要從現在起就要有意識地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有這一系列舉措對于推動我國高等院校進一步放開手腳培養低碳行業的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另外,要將新能源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的教育規劃中,不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要緊跟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站在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下思考。

二是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凸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跟不上低碳產業的發展步伐。盡管我們的產業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內舉行了兩場與低碳產業有關的論壇,兩場論壇除了研討低碳產業如何推進當地經濟發展外,一個重要的呼聲是,加強低碳人才培養,推進產業發展滲透。由用工市場反饋的信息顯示,去年底以來低碳經濟,與低碳相關的行業如太陽能光伏電站、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家等企業,招工數量大量增加,但實際供應量卻很少。其中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為數不多的專門開設有低碳專業課程的高校,2008年被樂山市授予“樂山硅材料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每年畢業100余名學生,早早就被企業搶購一空,學校打算在師資、教學儀器和實習實訓設備上加大投入,擴大該專業的在校生規模。

三是國家、企業、學校在低碳的“產學研”合作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就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關于低碳的“產學研”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成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低碳人才的開發與培養。“產學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從而促進學科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將科研成果迅速市場化從而帶來效益,促進產業的發展。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種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彌補企業人才不足,同時也能彌補院校教師技術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養中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第一,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低碳學科教育是培養實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條重要出路。企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使員工能夠適應低碳時代的需要。因為低碳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面向市場的,要了解企業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技能的教授,這其間企業的參與不可或缺。企業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培訓來進行企業自身員工的培養,也可以請高校代為培養,這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業都在重視研究開發,怎樣讓兩者相互銜接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銜接、如何更好地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整合是一個長期處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現實問題。我們要積極尋找大學與行業結合的更多動力因素,加強雙方合作的需求強度與彈性,樹立“戰略聯盟”意識,突破以往產學結合的固式,從戰略層面出發,以協議的形式締結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產學研聯盟,取得高校、企業共贏的結果。

第二,在人才戰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籌的跨國公司早已起步進行這樣的嘗試,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發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與中國的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之間的科研合作,其發展基金迄今為止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人民幣低碳經濟,培養了大批具備低碳理念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在國內,力諾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清華力諾能源光電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陽能中的高溫利用技術,現在首批技術成果“鈦金管”已經面世;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太陽能采暖、制冷技術已經成熟,即將實行產業化推廣;與山東建筑大學合作建立了太陽能檢測實驗室,并合作辦學,培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人才。

第三,隨著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訓機構在市場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能源管理培訓網便是其中的一家。隨著低碳經濟的興盛,培訓網的學員也在成倍地增加。實際上許多人才只要在理念與知識結構上稍加補充就能成為低碳人才,而這其間繼續教育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開設的環境教育課程僅局限于城市、資源、生態及相關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其他專業很少或沒有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各高校及培訓機構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完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未雨綢繆。針對教育部提出的積極申報與國家低碳領域相關的學科專業,各高校應依據自身的基礎條件,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充分整合資源,在發揮原有各專業的學科基礎上而調整。現在國家提出來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是原有產業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關低碳產業的培育,專業的設置要根據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適應低碳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結合實際開展“低碳校園科技創新教育”等活動,如學校水處理與循環系統改造,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學校照明系統改造等。通過專題講座、論壇、參觀、討論等形式的教育,讓師生了解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勢與發展趨勢,理解構建低碳校園的意義,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養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養,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要創造新的培養模式。首先在教學模式上,要培養學生開放式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常規能源的技術發展相對已發展的較為成熟,而節能減排技術、清潔技術等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在該領域不斷的探索,勇于創新,著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在職業技術教育上要加強學生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走近企業,更多的接觸實踐,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走進企業中進行學習。營造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在理論基礎上,不拘泥于傳統的技術,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未來產業的發展。

第六,發展低碳經濟是個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需要加強低碳領域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特別要提高企業決策者的低碳意識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搶占未來低碳產業的制高點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創新能力,即不斷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勵新能源發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財力投入、CDM人才培養、稅收政策等各個方面。

目前國內大學在低碳人才培養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北京大學今年新增能源與資源工程專業,強調能源-資源的一體化進行人才培養;繼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與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該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節能環保等在研項目近30項,它將促進我國高校在低碳技術及經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并開發有關低碳的課本教材、培養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養的意義在于當這些具有良好環境意識和知識的青年學生走向社會并成為未來的領導者時,他們對環境的關心、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追求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麗蓉.低碳人才需求漸熱[N].人才市場報. 2010-5-22

[2]吳建新.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 2009,(11)

[3]石定寰.培養低碳人才助力綠色經濟[J].中國電力教育,2010, (6)

[4]鄭艷.低碳人才何處覓[N].國際商報.2010-7-13

篇(6)

關鍵詞:經濟危機;手機;營銷戰略;天宇朗通

1現代營銷策略現狀

從策略上講現代營銷的核心可稱之為STP營銷,即細分市場(Segmenting)、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和產品定位(Positioning)三步曲。

1.1現代營銷的核心

1.1.1選擇目標市場

為了把最佳的細分市場選定為目標,企業首先必須正確地評估每個細分市場的贏利潛力,不僅要看細分市場的規模和發展,還要看細分市場結構的吸引力(包括同行業競爭狀況、新加入者的可能性、替代品的威脅、供應方和買方討價還價能力),再要看進入這一市場是否與企業的戰略目標一致以及企業自身的資源能否贏得競爭優勢,然后決定占領多少個細分市場。市場覆蓋決策將受到諸如企業資源、產品和市場同質性、產品生命周期以及競爭對手營銷戰略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在選擇目標市場時,應注意細分市場的相互關系和潛在細分市場的擴展計劃。

1.1.2產品定位策略

當企業選定了目標市場后,還需要在每個細分市場內制定產品定位策略。定位就是樹立企業形象,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行為,以便使細分市場的顧客了解和理解企業與競爭者的差異。為此,企業必須研究競爭對手的定位,確定自身可能開發的競爭優勢,選擇適當的競爭戰略并通過廣告宣傳展示其優勢。定位問題解決好了,企業便可以借此解決市場營銷組合問題,即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組合。

由于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有限,無論是消費者市場、工業市場、中間商市場還是政府市場開展業務,都會意識到它通常無法為該市場的所有顧家服務。因為顧客不僅人數太多,分布太廣,而購買要求差異也很大。同時,總會有些競爭者在為該市場某些特定顧客細分市場服務方面處于優勢地位。因此,企業要正確地分析市場的機會和本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而確立最有吸引力的、本企業可以提供有效服務的細分市場

1.1.3細分市場的劃分

細分市場就是把市場劃發為不同的顧客群體,這些顧客可能對某個產品或市場營銷組合感興趣。因此,企業需要選擇不同細分變量對市場進行細分,以發現最好的市場機會。對消費者市場營銷,主要的細分變量是是地理、人口(年齡、生命周期階段、性別和收入)、心理(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和個性)和行為(時機、利益、使用頻率、忠誠度、顧客準備階段、態度)。工業市場可按最終使用、用戶規模、地理位置和產品應用來細分。細分市場分析的有效性取決于所劃發的細分市場是否是具備可衡量性、可達到性、可取得性以及行動的可能性。

1.2研究背景

1987年中國第一批手機首先在廣州出現,之后國產手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起來。從開始的“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到現在的“品牌戰”、“價格戰”,硝煙四起的手機產業的營銷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隨形勢而不斷變化。

九十年代初期國內手機市場是國外品牌一統天下,在所有這些國外品牌中,占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1993年,南京熊貓推出中國第一臺國產手機[2],賣出過2萬多臺自主研發的手機。因為此時的手機市場還是賣方市場,有限的產量面對的是大量的需求,因此這個時期的手機企業幾乎不需要“吆喝”,就已經供不應求,利潤可觀。此時的手機廠商普遍采用通過幾家大的商來銷售,商在整個銷售過程中分得了很大比例的利潤,但是因為總利潤的可觀性,這種營銷模式一直延用到2000年以后。

到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國產手機企業數量的上升,市場份額的增加,手機價格開始進入平民化階段,這也意味首利潤的下降。以摩托羅拉為代表首先避開商,用“省級直控分銷商”來代替省級商,通過這種模式,將產品直接銷售到每一個店鋪;同時與較大的連鎖賣場合作,如國美、蘇寧,也是產品直接進店,減少銷售費用,從而既減少了成本,又控制了銷售渠道。而國產手機企業,通過低價位搶占農村市場,農村包圍城市;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擴大市場影響;進行勢力強大的終端促銷,給經銷商零風險進貨,建立地、市、縣級辦事處,派駐駐店促銷員。[3]國產手機從2001年到占市場份額的15.3%到2003年達到頂峰的52.9%,但是到2006年,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階段的到來,國產手機企業紛紛進入瓶頸進期,甚至進入轉產、停產的狀態,只剩32.92%的市場份額。

從2004年以來,外資品牌開始適應了我國的銷售渠道,在以技術和制造工藝鞏固高端市場的同時,逐步向中低檔市場滲透,減少了原有分級制的過多中間環節,促使營銷渠道趨于扁平化,向著直供模式發展,這有效地彌補了其原先的不足。[3]在價格上,一直盤據在中高端市場悄然放下身段,向低端手機市場進攻。但是截止2008年10月,國產手機品牌銷量份額連續9個季度下降。在不斷萎縮的消費市場面前,只能以低價為應對方法和繼續原有的促銷員手段,加大銷售量,但是成效難見。

1.3天宇朗通的營銷戰略

1.3.1新觀念、新理論

在市場經濟高度活躍的今天,營銷的概念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銷售”,它涵蓋了銷售前、銷售中、銷售后的各個環節。天語的營銷戰略是“整合營銷”:銷售前,產品的策劃、研發、所有的生產都采用外包,借用外源技術和企業開發、生產自己的產品;銷售實行整合渠道的模式,產品買斷給渠道,縮短資金回流時間,讓利于經銷商,加強渠道的推力;銷售后端,與商共同建立售后服務網點,分攤售后費用,加快售后維修速度。

1.3.2實踐方法

1)在研發上:天語手機的營銷戰略之一即是按照其銷售市場需求隨時指導供應商進行研發、準備及審核。天語采用的是外部合作模式,通過和臺灣芯片巨頭聯發科的合作[6],加快產品的推出速度,提高研發效率,極大的降低研發成本。主動的推動與要求,使天宇朗通在新產品研發等領域得到合作者較快的響應,快人一步的推新速度讓“天語”手機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2)在生產上:將生產外包,專注營銷與運營。采用外部引進與合作模式,強化專業分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天語率先在國內采取了全外包模式,放棄了成本巨大的手機生產制造產業,按照標準外包給了富士康、比亞迪、東信等手機制造商;同時制定嚴格的手機質量評估體系來控制外包產品的質量。

3)在銷售上:天語重新確立了一套新的價值分配體系:廠商只拿固定的10%毛利,渠道分銷商分配剩下的15%-20%,條件是必須買斷貨品,所有的促銷員由終端店面雇傭并管理。由于大部分利益讓給了經銷商,所以銷售終端的積極性極大地得到提高。而天宇朗通的銷售團隊才僅僅數百人,全國渠道商卻超過1500家。在給予渠道利潤空間同時降低了公司的人力成本、資金流成本以及風險。2007年天宇1700萬臺的銷量,來自于“0”個促銷員,全部的銷售力量來源于渠道驅動,再將利潤回饋于渠道。

4)在售后上:天宇手機與商共同建立售后服務網點,分攤售后服務中涉及的人員招聘、培訓、辦公的費用;全力推行“本地化快速維修”策略,最大限度地縮短售后服務時間。

2制約天宇手機市場營銷的問題

手機營銷的核心因素是要解決:產品、渠道和品牌三個方面。天宇朗通在新經濟開勢下很好地解決了營銷戰略中產品的渠道的問題,在經濟危機形勢下,企業追求的是資金的安全、高效的流通,保證最快速度地資金運轉,相應地,天宇朗通抓住了當前的主要矛盾,適應了新經濟形勢的要求,成為了當前的贏家,但是經濟形勢永遠是動態發展的,天宇朗通要進一步發展壯大,它的營銷戰略也需不斷調整。在世界經濟轉入穩態上升發展階段,天宇朗通目前的營銷戰略無疑又將成為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2.1沒有技術核心

這不僅是天宇也是所有國產手機企業的通病,所有天語手機采用全外包式的生產模式,是通過產業鏈整合基礎上的規模化制造和海量銷售來獲得利益,但是其中扣除掉成本以外,單機的利潤少之又少,生產成本中手機平臺、芯片、嵌入式內存、PCB板、相機模組等基本依賴進口,海量銷售的最終結果是“為他人做嫁衣”。另外,也因為完全依賴外源,所以成本也受這些配件的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可能影響生產的計劃。[8]

2.2沒有專業的外觀和軟件設計團隊和與之相應的理念

幾大國外品牌手機企業均有專門的外觀設計團隊,如三星產品體現出來的科技、時尚、前衛的特點,領先的設計理念得到了全球的認可[9]。而在軟件設計上,美國的蘋果公司更是因為其超現代的智能化的軟件設計,讓購買者對“iPhone”趨之若騖,排隊等候也在所不惜。而天語手機從外觀上講,沒有特別突出的特點,延襲了國內大多數手機企業模仿的手段設計生產,沒有自己特色的產品出現。

2.3沒有專門的產品定位

如摩托羅拉將“HelloMoto”定位于時尚、可愛、酷、新、年輕、上,走“設計先行,技術跟進”的路線[10],獲得了較穩定的年輕客戶群體的喜愛。而天語手機除了能分出老少、男女使用的區別以外,對各個年齡、各種社會群體、各種功能需求的分化并沒有專門的定位。

2.4品牌塑造乏力

天語在品牌宣傳方面的投入相當之小,不要說廣告宣傳,甚至連柜臺的宣傳物料也投放很少。這種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那就是“去品牌化”。天宇朗通主動放棄了品牌附加值。另外它在技術、外觀和定位上的缺陷則更是影響品牌的力量。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只能將客戶定位于低端,反過來過多的低端機型的銷售必然影響后期高端產品的推出,因為品牌影響力低則手機價格高就會影響銷量。如2008年天語推出的高端“in像”系列品牌手機,終端售價超過2000元人民幣,部分機型價格甚至超過2500元,而事實上這批手機全年銷量僅10萬部,對于天語2000萬部的總銷量,其所占比率少之又少。無疑當消費者決定花2000多元購買一款手機時,總是優先選擇諾基亞等品質更有保障的高端手機[12]。

2.5利潤增長有限

天宇朗通采取的一次性買斷的銷售模式,給了渠道經銷商較低的買斷價格,通過給渠道終端高達40%利潤率,極大促進了終端對天語手機的促銷熱情,使其手機的終端銷售量極大得到擴張。但是即便在巨大的銷量情況下,天宇生產企業的利潤僅有10%左右,其2007年銷量突破1700萬部,2008年銷售量在2000萬部左右,[13]雖然是在經濟危機情況下的逆市增加,在當前經濟危機情況下,能有增長即可認為是贏家,但是因為天語手機目前的低價位的處境,在銷售形勢如此之好的情況下,其總利潤未見到大的增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當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時期,銷售量并不可能無限增長,而以天語手機目前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出眾的外觀設計、缺少先進的操作系統等種種可以增加附加值的亮點存大,提高單機價格的可能性小的情況下,其總利潤的增長可以預見不會見到明顯增長。如果天語繼續如大部分國產手機制造廠商一樣,在技術、軟件和外觀上,不再進行遠期設定,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在經濟危機下,天語手機用它獨有平民式的營銷模式生存了下來,而在新危機后時代下要發展壯大則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3解決天宇手機市場營銷的策略

3.1通過“營銷整合”戰略

用有限的資本,不建立自有的但是昂貴的研發團隊,而能利用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案,不斷推出新產品,同時因為設計研發合作單位的專業性,天語可以將更多精力關注于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隨時反饋信息給研發合作單位,調整產品外觀和功能,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產品;產品外包,達到了快速集成,避免重復勞動,降低生產帶來的人力、元器件、物料采購及庫存成本的目的。企業的負擔大大的減輕,企業幾乎把的大部分精力投放到營銷上,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價格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了產品的高性價比。

3.2深化品牌內涵

在國際手機生產業巨頭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處于低迷的狀態下,中國手機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洋品牌在占領高端市場后又將目標鎖定在中低端用戶。天語手機要提高競爭力,光靠低價已不能占有很大優勢,品牌的營銷力亟待加強。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廣告的力量必不可少,以傳達統一的品牌信息;同時深化品牌內涵就離不開提高手機的工藝質量、軟件應用性能、外觀時尚性以及符合消費者使用需求的實用性,但是這幾點又都不是簡單能達到的,需要專業的人員做專業的事情,無論是企業培養專業人才還是請專業公司完成上述工作都能達到相應效果,關鍵是重視,重點是要付諸行動,并且甘心付出代價,最終的目的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潤。

3.3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沒有核心技術,所有生產依賴外包,因此與上游合作供應商的關系對于生產的正常進行關系重大,如何加強聯合,緊密聯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進一步的合作方式,從利益上使兩者實現雙贏的局面。在08年召開的3GSM大會,中國移動攜手沃達豐、Verizon加入LTE測試,全球移動業博弈4G,聯想ThinkPad內置愛立信HSPA技術,谷歌正式推出Android手機原型,以及索尼愛立信亦對外宣稱將推出WindowsMobile手機等一系列的事實,說明手機企業步入了一個競爭更為激烈,融合也日漸加劇的生態環境。即便是強者在當今的市場情況下也需聯合才能有發展,那么天宇做為一個后起之秀,技術是其最為薄弱的環節,未嘗不可聯合強者,取長補短。國外品牌手機企業有高端的技術和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及擁有自已研發的核心技術。對于當前分工精細化產業時代的企業來說,研制費用代價巨大對手機市場顯得不大重要,但是如何將別人的技術能用于自己的產品卻是至關重要,無論是合作也好,購買也好,都不失為一種快速產生效益的途徑。

3.4拓寬和深化投資融資渠道

雖然天語買斷式的銷售可以快速回籠資金,但是對于完全依賴外源供應和生產的企業,同時所需的流動資金也是巨大的,同時對于進一步發展所需的廣告投入、人才培養、品牌創立和新技術的獲得,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提升品牌的基礎,進一步拓寬和深化投資融資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獲得資金的渠道。任何一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離不開資本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效獲得可利用投資來提升企業的營銷運作的模式是合理的和可行的。

4結論

目前,我國擁有的手機量占全世界總擁有量的1/5,成為全球手機消費大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及本世紀初手機企業的營銷戰略比較,有巨大差異。雖然手機市場出現只有短短十幾年時間,但是由于銷售對象的變化、銷售價格的變化、生產企業的變化、生產環境的變化等等內外環境的變化,只有不斷更新營銷戰略,才能生存。在經濟危機下,天宇朗通作為手機產業的一支新生力量,要想生存下來,而且更要想發展壯大,就得更新其他手機企業獨特的營銷模式,運用自己的新技術,新理念,以產品營銷與服務營銷兩并重的營銷策略為核心,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生存需要。

5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臨近畢業之際,我還要借此機會向在這四年中給予了我幫助和指導的所有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感謝他們四年來的辛勤栽培。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課老師認真負責,在他們的悉心幫助和支持下,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并在設計中得以體現,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同時,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還參考了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在這里一并向有關的作者表示謝意。

我還要感謝同組的各位同學,在畢業設計的這段時間里,你們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于你們幫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參考文獻

[1]吳忠華著《國產手機的營銷創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S2

[2]佚名.淡出品牌之熊貓手機.比特網.2008-11-06

[3]路曼曼.國產手機發展的新思考.市場論壇,2007年第3期

[4]尹磊.中國手機產業SCP分析.特區經濟,2008,第3期.

[5]營銷頻道.國產手機面臨嚴峻生存考驗.2008-10-09

[6]袁茂峰.做中國的“諾基亞”.消費電子商訊.2008年11期

[7]趙旭著《手機營銷渠道的模式及零售終端管理》,現代管理科學2003/01

[8]董云庭.我國手機產業發展瓶頸與對策.基礎電子,2008,1(2)

[9]李明達.專家談國產手機發展三大因素決定成敗.通信世界.2008年20期

[10]吳怡靜.設計先行,技術跟進.天下雜志,2006年350期

[11]程久龍.天語手機:上寨“上岸”任重道遠.2009-03-17

[12]天語超越MOTO—中國市場前三甲歷史首現.中國品牌新聞中心

/news/202.aspx

[13]CBSi中國?ZOL低價競爭.山寨手機廠商黃金期已過.2009-05-04

/131/1318850.html

篇(7)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rapid upgrading of products, small micro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whole alliance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establishing dynamic alliance. The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dynamic allia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dynamic alliance from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f small micro enterprise,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the selection of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of dynamic alliance of small micro enterprises.

關鍵詞: 小微企業;動態聯盟;運行模式

Key words: small micro enterprises;dynamic alliance;operation mode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4-0111-02

1 動態聯盟的涵義

動態聯盟,又稱“虛擬企業”或“虛擬組織”,是企業間通過加強合作,形成的一種協作性競爭組織,組織成員保持自身獨立生產和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協作把企業間的資源、優勢和核心能力進行互補、使得組織成員的市場競爭力得以加強。簡而言之,動態聯盟是企業通過聯合進行優勢互補,得以快速的響應市場需求的一種合作方式。這是一種針對傳統組織制度模式的創新,目前已成為現代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2 小微企業構建動態聯盟的必要性

我國小微企業由于資金少、規模小、人才匱乏等不可避免的劣勢,面對內外部激烈的競爭,有必要構建動態聯盟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和技術水平。理由如下:

2.1 適應外部環境的要求

2.1.1 應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市場競爭日趨殘酷和激烈,面臨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產品壽命周期的縮短、產品技術含量和研發費用的增加等挑戰,小微企業不但要維持和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還要面對競爭對手對市場的爭奪。而小微企業由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的不足,在這樣的環境中難以生存和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敏捷制造的生產模式以適應市場快速變化和發展要求。動態聯盟具有敏捷制造,整合核心競爭力的特點,這正是小微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最好選擇。

2.1.2 提高技術創新水平,降低創新成本

當新興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時,它們的生命周期卻日趨縮短,同時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日益分散,當今社會已經沒有企業能長期實施技術壟斷;同時技術開發費用越來越高,面對高額的技術產品研發費用,單單依靠小微企業自身的力量是不現實的。因此,小微企業應盡可能的充分利用聯盟內其他成員的現有技術資源,實現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匹配和銜接。通過聯盟成員間科研人員的技術合作,加快產品的研發進程。實踐證明,動態聯盟不僅能整合聯盟企業成員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還能比傳統管理組織擁有更活躍的創新機制和更經濟的創新成本,有更強的競爭力。

2.1.3 適應日益深化的社會分工,防止過度競爭

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和科學技術變革的加速,使社會分工日趨深入,小微企業一般只承擔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因此負責不同生產環節的企業勢必會建立一定的合作關系;同時隨著分工的深化,在同一領域的小微企業在成本、價格及貿易等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往往會通過低價競爭造成兩敗俱傷,更可能會因為競爭過度而擾亂市場。企業之間必須建立聯盟,加強合作,維護競爭秩序。

2.2 企業內部因素的要求

2.2.1 彌補企業產能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劣勢

小微企業的生產能力往往會因為其規模小,雇員少,資本不足的劣勢而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的小微企業間往往會進行合作,通過建立生產聯盟關系的方式來提高產能,實現規模生產。另一方面,小微企業主在經營管理、技能、經驗等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不足,企業主要從事貼牌或低層次生產,處于產業鏈的底端,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力不足,很多小微企業在面臨較大環境變化時受沖擊較大甚至倒閉。因此有必要通過聯盟的方式抱團取暖,共同抵抗外來的風險。

2.2.2 人力資源競爭的需求

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小微企業相對于大中型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往往處于弱勢。面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個人未來發展等問題,小微企業單單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以解決。而作為補償的高薪資即使能吸引企業所需的高級人才,也很難留住,最終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因此通過建立人才聯盟,實現人力資源的共享,不僅可以加強企業之間人才的交流合作、人盡其用,更能降低人才使用成本。

2.2.3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由于小微企業的規模小,投資風險大,因此,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都不會冒險向它們貸款,小微企業大多會面臨融資困難的窘境。通過小微企業融資合作聯盟,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引入政府指導機制,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把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和小微企業四方鏈接起來,企業與企業間形成擔保聯盟,能有效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高融資效率。

3 小微企業動態聯盟的結構及運行模式的選擇

3.1 小微企業動態聯盟的結構

動態聯盟組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規模大、層次多、要處理大量的交互信息、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就聯盟的結構形式而言,普遍認同的有星形和網狀兩種:在星形結構中,處于聯盟中心的盟主往往是掌握核心產品或技術的企業,其他企業均為盟員。這種運行模式多見于跨國公司和國有大型企業的總部與分部之間;而網狀形式更適合小微企業組建動態聯盟,在網狀結構中,小微企業間沒有固定的盟主,企業既是盟主又是盟員,互相聯系并影響。通常由最早識別出市場機遇或者掌握某一關鍵技術的企業發起建立聯盟的號召,其他相關企業不斷加盟,組成網狀結構,盟員間互相協作、共擔風險、共同受益。處在這種網狀聯盟結構中的小微企業在各自的領域內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3.2 小微企業動態聯盟的運行模式選擇

動態聯盟的出現歸因于企業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小微企業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這是小微企業進行動態聯盟的根本動機。在實踐中,企業間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下的聯盟模式:

3.2.1 人才聯盟合作機制

企業動態人才聯盟就是依據市場機遇,靈活動態集結盟員間的人力資源,通過人才互換機制使聯盟企業從企業內部挑選出優秀的員工,由這些優秀員工對聯盟內其他企業的員工進行培訓;或者聯盟企業根據企業間現有員工的素質以及所需員工的素質,在聯盟各企業間實行員工輪崗,安排各自的員工到最合適的工作崗位,實現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可見小微企業間的人力資源通過盟員間的整合,可以有效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匱乏和使用不充分的問題。

3.2.2 供應鏈聯盟和技術聯盟

供應鏈聯盟可以是小微企業之間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這種聯盟合作機制主要是以產品或服務為線索在小微企業間建立起來。供應鏈聯盟不但保持了聯盟內企業各自經營的靈活性,而且可以強化企業的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小微企業還可以借助聯盟力量分享和學習先進技術,推進技術創新。在創新過程中,通過聯盟整合,實行費用分攤,風險分擔,在合適的風險控制下開展技術創新。

3.2.3 價格聯盟和營銷聯盟合作機制

在價格戰中,小微企業一般處于弱勢地位,而“囚徒困境”模型來告訴我們,價格聯盟可以使聯盟企業總體利益增加。因此,小微企業通過價格聯盟可以達到雙贏或多贏的經營目標。另外小微企業還可以建立營銷聯盟,即生產同質或同類產品的小微企業間由聯盟體共同出資建立銷售公司或銷售渠道,統一銷售聯盟內企業的產品。

3.2.4 融資聯盟的合作機制

小微企業融資合作聯盟是在地方政府引導下,由小微企業、擔保公司、信用評級機構和銀行等機構參與的,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的合作經濟組織。融資聯盟的成立,使得原來銀行與小微企業的雙方信貸關系轉變成為政府助保、機構擔保、企業互保的“三合一”集合擔保的信貸關系,形成交互性的約束。同時融資聯盟會在事前對提出加盟的企業進行嚴格的挑選,又有銀行和擔保公司對小微企業誠信的調查,這些措施確保了加入融資聯盟企業成員都具有較高的商業信譽和還款保障。另外,聯盟企業成員之間都彼此了解并互相監督,一旦有成員惡意逃債將失去聯盟其他成員的信任,不再會得到任何的融資機會,這些會使融資聯盟成員被高額的違約成本所約束。因此小微企業融資聯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聯盟成員的信用,增強融資效率,對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局具有現實的意義。

4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適合小微企業需求的動態聯盟的結構和運作模式。小微企業聯盟必須建立在市場動態的環境基礎上,小微企業動態聯盟的發展和運作必須有政府、社會與企業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同時,企業只有選擇適合各自的聯盟伙伴、建立正確的聯盟協議和機制,對聯盟的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聯盟才會給小微企業帶來規模經濟、速度經濟、協同等效應等優勢,聯盟企業才能能夠在市場中取得成功并成長。

參考文獻:

[1]鄭延中.中小企業動態聯盟合作相制研究[J].市場論壇,2011(07).

[2]周躍鋒,溫星彬.中小企業競爭合作模式探討[J].經營管理2012(6).

[3]王華棟,王潤孝.面向中小企業的動態聯盟及其運行模式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09(07).

[4]羅新星,曾字星.動態聯盟與中小企業的成長[J].企業技術開發,2004(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无罩大乳的熟妇正在播放|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免费鲁丝片|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电影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麻豆果冻传媒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二区|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丹麦大白屁股xxxxx| 丁香五月亚洲春色|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