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4 22:0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世界地理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復習效率;策略
一、高中地理復習必須要以考試大綱為生命線,要讓學生“吃透”大綱,復習要跟著大綱走
考試大綱是什么?是命題依據,是考點。部分教師在地理復習中要求學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實,這種復習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題的依據是考試大綱,教材只是復習的工具,但命題并不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比如,地理考試中會出現一些時事材料,而這些材料是教材所沒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復習,那么顯然是不能滿足備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識點,大綱沒設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暫時不會考的。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吃透考試大綱。
二、高中地理復習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復習中,地理復習的效果才會顯著
高中地理復習不應該只是對地理知識點進行大海撈針似的羅列,不應該把鮮活的地理知識變成枯燥的文字,不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復習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復習,才能切實提高地理復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地理知識進行世界地理版圖的構建,能夠強化他們對世界地理部分的各個知識點的記憶,可以達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從而有助于鞏固復習成果。
三、高中地理復習,教師盡“帶路人之責,行監督者之實”,要鼓勵學生自主復習,掌握地理復習的主動權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復習初期都顯得手忙腳亂,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帶路人的作用,給予學生合適的引導,要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告訴學生幾種常規的、科學的復習方法,給尚未制訂出復習計劃的學生作參考。同時,教師還要做好監督者,要定期檢查學生的復習成果,要讓學生把復習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注重在復習中找規律,找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復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復習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地理教師要把握好復習的大方向,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適合自身學習的復習方法,并做到適時點撥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營造一個良好的復習氛圍,切實提高高中地理的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仇海庚.提高地理課堂復習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2]牛貴波,孔艷玲.加強思維訓練,提高地理復習效率[J].地理教學,2012(14).
關鍵詞:初中地理;微課程;教學活動;運用
中圖分類號:G431;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93-01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將自然學科、社會學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雙重性質。在地理學習中,除了靈活有趣的地理現象,枯燥難懂的人文知識也包含其中,這使得初中地理教學面臨一定的困難。近年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始運用“微課程”這一教學模式,在微課程模式下,教學內容得到簡化,教學重點難點得到突出,課程時間也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這使得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教學活動發展不斷深入的背景之下,為了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教師必須針對微課程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深入的研究。
一、微課程的相關概念
微課程是基于現代教學技術,針對課程內容的某一知識點設計視頻,在視頻中集中講解重點與難點,通常時長不會超過10分鐘。微課程的教學意義是通過教學內容設計得以實現的。因此,微課程的質量與教學設計質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采用微課程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微課程教學的特點在于其主體分為兩個部分,即以教師為主體的視頻文件和學生。在地理微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對以下設計特點予以足夠重視:首先,必須對課程主體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學習”一課的學習為例,課程對五大地形的透徹講解與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須建立在以五大地形為主體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導入及實際案例解說;其次,微課程的時間限制也必須予以尊重,地理微課程的時長最低為5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這一期間的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關鍵;再次,微課程的完整性也必須予以重視,在結構上微課程主要涉及到的環節有教學問題的提出、教學活動安排及學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學活動中運用微課程的意義
1. 微課程對傳統地理教學課程內容能起到補充說明作用
在傳統地理教學活動中,由于地理知識的立體性與動態性的特點,教師在傳授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抽象問題,不利于不同模塊之間的教學活動的鏈接。以傳統教材編排為例,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分別在兩個模塊中,微課程教學能夠實現這兩個模塊地理知識的有機結合,通過對經典實例的運用,使新的知識得以引入其中,加強了知識內容之間的鏈接。在微課程模式下,地理教學活動趨于科學化與全面化。
2. 微課程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主性有著推動作用
微課程模式相對精簡,面對不理解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可以選擇學習某一知識點。并且在遠程學習、校園教學信息共享平臺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小。以地球公轉引發的作用的學習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對這一知識點理解不足,那么在課下就可以對這一知識點的微課程內容進行反復觀看,如此就可以使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得以掌握。這對于推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主性而言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3. 微課程模式下地理教師之間的教學經驗交流更加頻繁
不同教師制作的微課程視頻,在教學表達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異。在對微課程視頻的觀看與設計中,地理教師能夠對自身教學活動存在的缺點與不足進行及時糾正,并且在相關知識點的傳授形式上可以學習和借鑒優秀初中地理教學模板,使自身的專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具體運用
1. 夯實地理基礎知識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基礎知識中,地形地勢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課的運用過程中,應做好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模塊化的設計,使學生分析基礎地形地勢圖形的能力得到培養,并基于地形地勢,對氣候條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關問題展開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課程為例,視頻對相關地勢引發的不同降雨情況進行了展示,學生在傳統課文配合微課程的教學模式下,夯實了各個模塊的地理知識和基礎,有利于他們后續地理課程的學習。
2.突破地理重點與難點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通過微課的指導,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運動的學習中,微課程能夠利用三維立體圖形,將地球運動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如此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微課程模式下,學生思考問題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夠深入學習,對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會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由于時間短、內容精簡、突出教學重點的優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當然,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運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分析問題原因,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使微課程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推動地理教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生讀圖能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113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是地理知識點圖像化表達的形式。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換言之,沒有地圖就沒有今天的地理學科。地圖能展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學生通過剖析地圖能獲得相應的地理知識,同時,地圖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達手段。要學好地理學科,必須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避免地圖教學的復雜性和繁瑣性,直接脫離地圖,把地理知識點枯燥無味地硬塞給學生,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讓學生對地理學科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向學生傳授讀圖技巧,讓學生在不斷的讀圖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讀圖、析圖和繪圖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間概念的地理知識架構。那么,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呢?下面將提出三點具體的措施。
一、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
要使學生會看圖、析圖、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實現知識點和地圖的相互轉換,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讀圖能力。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鞏固地理基礎知識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第一,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由于地理課時和教材內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對初中地理基礎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學生對中國地圖是陌生的,他們對我國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輪廓和分布區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礎知識是培養讀圖能力的基礎,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如容易混亂的地理名稱,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可以通過課堂抽查提問,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第二,構建有效的知識架構體系。教師在幫助學生鞏固地理基礎知識時,要引導學生構建明確、完整和簡單的初中地理知識體系。學生只有在腦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識網絡,才能把基礎知識有條不紊地掌握起來。如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可以從學生熟悉且相關的舊知識說起,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起來講解,不僅減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壓力,還能幫助學生構建高效的知識網絡。
二、運用地圖進行分類教學
運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圖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區域在平面上簡化的、按比例縮小并附有解釋的反映。地圖作為初中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通過符號語言進行表達的。從地圖誕生之際,地理學也就產生了。地圖擁有悠久的歷史,至今已有多種類型。按照地圖反映的內容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分為普通地區、專題地圖和全球地圖三大類。初中地理教材常見的地圖有等高線地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交通地圖等。教師運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首先必須要明確教學內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圖的教學方法,接著引導學生正確地判斷地圖的性能,進行地圖的分類,然后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地理讀圖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貴在堅持。教師可以循環運用“看、比、填、畫”四個步驟對學生的讀圖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督促學生時常看不同類型的地圖,比較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回顧地理知識點,在地圖上把相關的知識點填寫標注出來,特別是地理位置和區域特征,當學生已經形成空間架構時,可以讓他們畫出地圖。如在世界地理分區部分,教師講解完代表性國家后,可以讓學生在世界地圖上標注出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填寫相應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結合氣溫帶的知識,標出這些國家處在什么氣溫帶。把地理課本的知識點形象具體地在地圖上表現出來,不但能讓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
三、注重讀圖方法的指導
教材上五彩繽紛、各色各樣的地圖,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但是學生面對不一樣的地圖會毫無思緒。因此,教師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圖分類教學外,還要把讀圖的方法技巧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無論面對怎樣變化的地圖,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地理信息。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三步讀圖法”。第一步,讀標題。所有的地理圖表中都有會有一個標題,通過讀標題,我們可以掌握該圖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內容方向。第二步,讀圖例。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圖例則是地圖的語言,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地圖上的線條、顏色、形狀各代表著什么。第三步,結合思考的問題,讀圖表內容。教材里的地圖多數配有“讀圖思考題”,以提問
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由淺入深地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并把相應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從中探究出基本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綜上所述,讀圖能力的養成是學生學好地理學科的關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圖進行分類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技巧,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飛.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2).
[2]吳琦.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學周刊,2011(14).
關鍵詞: 地理教學 識圖能力 地理素養
地理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離不開地圖。一圖在手,走遍世界,知識獲取的快捷性正是地圖的魅力所在,具備一定的識圖能力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將終身受益。近年來,地理高考幾乎每題都有圖,而且綜合題以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為基礎,選取一些自然和人文的圖表讓考生分析,涵蓋面很廣,包括氣候、地形、交通、農業、工業、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要通過已給出的圖像推斷出隱性的信息,這就要求考生有很強的讀圖分析能力,從而比較順利地做題。所以,在地理教學中,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把地圖與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至關重要。
一、學生的地理識圖能力現狀
地理讀圖能力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通常學生的基礎不扎實,對地理的基本知識印象不深刻,加上多年來沒能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知識掌握缺乏系統性和靈活性,理解分析、知識遷移等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讀圖、分析過程中經常出現較大的障礙,在考試時丟分很多,甚至有的學生對圖表題存有嚴重的恐懼心理。只有到了高三學生才開始重視讀圖識圖問題,因此,學生整體的地理識圖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較弱。只有少數學生對地理感興趣,能從地圖冊和一些教學用圖中自主學習,他們基本上都是從早期培養起來的識圖興趣,可見識圖能力的培養對地理學習非常重要。
二、利用各種圖像信息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學生有沒有學習熱情和興趣,對每個科目來講都至關重要。有些學生不愿意學習地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地理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每年我國都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比如洪澇、干旱、臺風、寒潮、泥石流、滑坡、地震等,都是地理所學習的重要內容,它時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在必要的時候,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不但可以保護我們自己,而且可以保護我們身邊的人,所以我們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圖是地理學習重要的工具,是地理知識信息的又一載體。地理教學中,教師能否準確而及時地利用地圖這一教學工具,如何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素養的體現,也是學生能否輕松地學到知識的關鍵。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先從視覺入手,精美的圖片在色彩上極大地吸引了學生,讓學生從枯燥的文字中跳出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讀圖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有了學習地理的熱情之后,課堂教學可以說已經成功了一半。比如在教學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時,利用美麗的地貌景觀圖片,可以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我們可以用桂林山水這一景觀做一典型的講解,桂林山水就是石灰巖地貌在老年期的典型代表,在南方亞熱帶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碳酸鈣與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不斷侵蝕,最終形成喀斯特地貌在老年期的面貌,一個個的孤峰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桂林山水,學生欣賞美麗的自然景觀的同時也學到地理知識。另外,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如果有相應的圖片展示,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于生活中常見的臺風是如何形成的?學生比較好奇,其實就是對高中地理中氣旋學習,從單純的畫圖講解(如圖1),氣旋中心氣壓為低氣壓,四周氣流流向中心,加上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轉,最終形成逆時針方向的旋轉氣流。我們生活中的臺風就是氣旋的最具代表性的實例,通過播放臺風的遙感影像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臺風的形成原理,以及它的危害和預防措施,單純講解可能枯燥,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配以相應的圖片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理論知識,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氣旋這一知識點的理解,甚至對氣旋圖的繪圖也會簡單一些。
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視覺刺激產生的興趣比起聽覺刺激產生的興趣更快,印象更深刻,必要時會發揮很大的作用。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利用有代表性的圖片,引起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究興趣,學習地理也變得輕松,學生也變得愿意學習這門學科。
三、熟悉各種地理圖像信息,提高分析與判讀技能
(一)光照圖、經緯網圖的判讀
一般情況下看圖時,都要先學會確定方向,先看有沒有指向標,如果有指向標則按指向標定方向,若沒有指向標,則按一般意義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這是最基本的識圖常識。但在光照圖、經緯網圖的地球投影圖的判讀中(如圖2),應該先確定極點;地理坐標;太陽直射點;方向;晨昏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地方時或區時、晝夜長短、日出日落的方位與時刻、日期的范圍”等的計算。
圖2
(二)等值線圖的判讀
等值線圖是歷年高考中的重點內容,尤其是等值線圖的數值分析更是重中之重。等值線包括等高線、等溫線(水溫和氣溫)、等壓線(等壓面)、等鹽度線、等年太陽輻射量線、等降水量線、等震線、等潛水位線、人口等密度線、等pH值線、等太陽高度角線、等深線、地層年齡等值線或者某種物質濃度等值線等,各種等值線具有共同規律,掌握了等值線的規律,就可以正確地進行各種等值線圖的分析。
(三)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圖的判讀
在世界和中國的區域地圖判讀中主要應該抓住經緯度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特征,如特殊經緯線、區域輪廓特征、重要河流、熟悉的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觀地,甚至山峰等,都可以作為判讀的突破口。同時,這些也是學生易出錯的區域地理知識點。區域圖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域、國家或城市的圖形。讀區域圖,重要的是正確識別圖示地區是什么地方,注意看圖的整體性,這就要根據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各地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征、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等加以識別。
(四)其他地理圖表的判讀
地理圖表形式多樣,包括各種柱狀圖、扇形圖、曲線圖、三角坐標圖、餅狀圖及其組合形式圖等。讀圖時,要特別注意橫縱數值的含義,認真細心,不要漏掉圖中的任何信息,每一個數字符號都是地圖的語言,從圖中讀出某地理事物之間的變化特征,從而分析地理現象。
四、養成良好的繪圖習慣
當學生腦海中對某些圖有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圖,如光照圖、氣壓帶風帶圖、洋流圖、等值線圖等,這些圖的繪制對于學好地球運動、各地氣候類型的形成及洋流的分布規律等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學會繪制這些圖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清晰,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點的理解,使平時腦海里比較難理解的知識變得簡單起來。也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示范繪圖,進行相互比較注,學生找出繪得不足之處,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圖的印象,從而對各種知識更穩固地掌握。比如在教學“中國三大區域”時(如圖3),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繪這三大區域的示意圖,包括三大區域的分界線、一些比較著名的平原、高原、山脈、盆地、水系、城市等,這樣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國的三大區域,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地理框架,準確了解各地的大置,在今后的學習中準確定位。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良好的用圖習慣,把所學具體地理事物和現象落實到地圖上,學習地理必須學會靈活運用地圖的本領,地理教師要經常指導學生閱讀和運用常見的地圖、地理圖表及能繪制簡單的地圖技能,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對地理素養的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
中考說明規定的只是考點,課程標準不僅規定了知識的內容,而且規定了對教材知識的評價要求,因此必須分清哪些屬于識記,哪些屬于理解,哪些屬于運用,要在復習中找準知識的定位。通過對以上情況的分析,在復習時,中考說明中未涉及的知識大膽舍棄,增加部分要及時補上,這樣復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立足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共分3個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教師要縱觀整個教材內容,體現綜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環境及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的綜合表現,都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特別要注意地理環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綜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較地區差異,分析產生特征和差異的原因,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國有什么相似之處?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既分析特征,又要綜合考慮,只有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系實際。在“博”的基礎上要求“活”。基礎知識要求記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間分布狀況。一些重要的地名、數據應當牢固記憶,并能落實到圖上,如東西半球的界線、經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質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為重點和難點。運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觀點來說明、描述、識別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應教會學生注重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地理知識,分析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
3 緊扣中考說明
給學生印發中考說明,依照中考說明進行一輪地毯式復習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對考點內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時查漏補缺,把學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識盲點消滅。補是對學生的練習要及時進行分析、講解,對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及時補課。補是提高復習質量必不可少的步驟。教師要把各個考點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學生交代清楚,使學生在復習時做到心中有數。中考說明內容覆蓋了初中地理4本書,知識點多而雜,記憶性內容所占比例大,而且這幾年的中考命題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怪題、偏題較少。因此,不必也不應該讓學生面面俱到、不分輕重地去復習每一個考點。一定要有詳有略,有主有次,重點內容要多留意,次要內容簡單看看,大體了解即可。從這兩年考試卷看:學生在地理知識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準、不全等問題。不牢是記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會靈活運用知識;不準、不全是答題不準確、不完整或不會正確使用地理語言。教師必須根據考綱要求,向學生講清概念。復習要求突出重點,講清因果,使地理知識系統、完整、準確,從而讓學生做到概念明確,答題完整。如復習我國的四大工業區時,要突出四大工業區的特點,形成工業基地的有利條件,主要工業部門,主要工業城市等內容。
4 規范練習,多角度思考
必要的練習可以促進知識形成和轉換。訓練時必須有的放矢。要選擇內容新穎、覆蓋面廣、設問巧、質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試題進行必要的訓練。要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和準確度,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鍛煉學生的心理品質,反對題海戰術,忌重復相似題型,要善于對一個材料、同一個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練后評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要仔細研究不同類型的解題方法。特別是主觀性試題,要研究不同題型的特點是什么。要知道怎樣把觀點與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找準答題角度,要研究怎樣運用學科術語恰當組織答案。學生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也必須通過學生的練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練”要循序漸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應用能力的練習,都要逐步提高難度,如通過比較南方和北方自然條件、農業生產的差異。練習的題目類型要多樣,同一內容,要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分析與思維,還應針對學生易出錯誤的方面出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5 關注事實熱點,與時俱進
關鍵詞:地理學史;地理教科書;滲透
地理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地理學史是研究地理知識的產生、發展與地理學學科體系形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1]。地理學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對培養學生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教科書都十分重視對地理學史的滲透。本文以最新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進行闡述。
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學史的教學要求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沒有單列一項對地理學史教學作出要求,但是在其課程內容標準中有所涉及,大致如下:“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地理圖和其它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2]。尤其是在“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一項中,特別作出說明,要注意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的培養。從中可以看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地理學史的教學,并且以滲透式的方法進行表述。
二、地理學史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書中的滲透
1.地理學史相關內容在教科書中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科書一共四本,都含有地理學史相關內容,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七年級有關地理學史的內容要比八年級多,尤其是七年級上冊相關內容最多,究其原因大致如下: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學生在七年級才正式接觸地理學科,比較陌生,在教科書中設置較多的地理學史,如同講述故事,可以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地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降低地理學科難度。七年級上冊地理內容難度大,尤其是地球地圖和天氣氣候相關內容,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理解力和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插入地理學史,可以適當減低其難度。七年級地理主要為世界地理,范圍廣、內容多,有關地理學史內容十分豐富,而八年級地理為中國地理,內容和范圍相對要少和窄,地理學史內容相對少些。
2.地理學史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方式
地理學史在教科書中沒有單獨闡述,而是以穿插方式進行滲透。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書中,地理學史主要以閱讀材料方式表述,采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以作區分。如在闡述地球的形狀知識點時,在正文中設置了閱讀材料欄目,穿插麥哲倫環球航行這一地理學史上的壯舉之一,用實際行動證實地球是個球體。地理學史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地理知識、地理思想和地理認識的方法。其中,地理知識是基礎,地理思想是核心,地理認識的方法是手段。通過對相關地理學史內容的分析發現,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書中的地理學史以地理知識為主,主要是補充正文中某個地理知識點,如地理學家簡介、地理事實等,有關地理思想和地理認識方法的地理學史內容很少。因為初中地理注重學生形象思維培養,強調對地理現象結果的認識,以感性知識為主,主要讓學生識記地理知識。
3.地理學史的教育教學意義
(1)理解加深。部分地理學史是某些地理知識點的更為詳細闡述,通過閱讀或者講授地理學史,能夠加深印象、降低難度。以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為例,正文中通過一幅路線地圖闡述麥哲倫整個環球航行過程,再利用閱讀材料這一文本進行補充,圖文并茂,加深學生對地球是球體知識點的印象,讓學生記住麥哲倫環球航行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2)擴大知識視野。有些地理學史不作為考試的內容,屬于補充內容,但通過閱讀材料這一欄目,讓學生閱讀相關文字,可以拓寬知識面。以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為例,這段地理學史選取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探險家探索世界的事跡。通過閱讀這段材料,可以大致了解人類探險與認識世界的歷史。
(3)滲透科學精神。通過學習與地理學家相關的地理學史,傳遞給學生地理學家特有的科學精神品質等正能量,讓學生內心深受震撼。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被統治者列為異端邪說,其《天體運行論》被列為禁書,也沒有向統治者屈服;魏格納為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前往格陵蘭島探險考察不幸遇難。這些地理學家傳遞著求真求實、不畏艱險等科學精神,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4)提高學習興趣。有些地理學史比較有趣,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和紀念碑的地理學史,闡述腳跨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就跨越了東經和西經,腳跨基多赤道紀念碑所在緯線,就跨越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一人同時在兩個半球,會讓學生感覺很有趣。
(5)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目標,地理學史中尤其是有關地理學家偉大事跡的介紹以及我國地理學取得的成就,能夠鼓舞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地圖家族一覽中提及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三幅地圖,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彩色地圖;在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中提及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通過閱讀這些地理學史,增強學生自信心,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祖國發展做貢獻。
三、地理學史在教學中的運用建議
1.熟悉相關地理學史料
在講授地理學史之前,地理教師需對該史料充分了解熟悉,在課堂上能夠信手捏來,做到實事求是,不能夸大。應整合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地理學史以及去收集教科書上沒有涉及的地理學史,尤其是一些在地理學發展上有著標志性意義的史料和我國地理學發展取得的成就及著名地理學家。
2.結合重點適量適度
地理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地理學史十分豐富。對于教科書上以及收集的地理學史需要進行加工處理,不能長篇累牘,要做到重點突出。同時,地理學史的使用要注意適量原則,課堂上講授地理學史內容不能太多,過多會導致地理課堂變成歷史課堂。
3.采用形式多種方法
在講解地理學史內容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如在講授地球的形狀時,涉及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深情朗讀,鍛煉學生膽量,提高朗讀能力;教師也可以自己朗讀,學生看著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做到圖文并茂。在講授大陸漂移學說時,涉及從地圖上得到啟示的閱讀材料,教師讓學生將準備好的世界地圖,沿著南美洲和非洲輪廓裁剪,最后進行拼接,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感受魏格納的偉大之處。
作者單位:1.江西省贛州第一中學(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贛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341000);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350003)
參考文獻:
由于安徽初中地理不屬于中考的范圍,學生在平時的時候可能很難拿出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研究地理知識,以致初中地理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并沒有積累太多的地理知識。然而,高中學段地理又屬于升學考試的內容,這樣導致很多學生在剛接觸高中地理的時候感覺有些困難,如方位感、空間想象能力等,很多東西都要從頭開始學習。由于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學習脫節,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因此,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與融合非常重要。初中地理側重于區域知識,高中地理側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強調“地”,高中強調“理”;初中了解“有什么”,高中解釋“為什么”。所以銜接初高中地理,就要從學生已有的區域地理知識出發,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會是這樣。
如何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方法固然很多,但不管怎樣,初高中地理都離不開地圖,所以,筆者主要從地圖學習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利用地圖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圖文結合,以圖導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帶有積極感彩的心理活動。興趣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初一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剛接觸地理的時候,如果單從文字教學的方式出發,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如利用地圖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例如,講世界地理西亞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兩段,筆者就充分利用地圖冊,并有計劃地運用課本插圖和談話法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首先在西亞地圖上,找出西亞的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位置,接著再指導學生找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很自然地就使學生把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然后,再指導學生在西亞地圖左上角土耳其海峽小圖上,查找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的位置,學生很自然就懂得土耳其海峽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門戶了。
二、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學會從地圖中獲取知識
在日常的教學中,與其布置很多枯燥乏味的作業,不如讓學生買本中學地圖冊,學會看圖、讀圖,養成日常看圖的習慣,學會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初中很多知識并不要求學生熟記,只要求學生理解,初中地理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應該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會讀圖、學會從圖中獲取知識信息是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
在生活中,要要求學生注意積累地理信息。比如,在看電視、書籍、報紙時,遇到感興趣的地區國家,就要立刻查圖、看圖,從地圖中找到該國家或地區的基本信息。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地理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看圖、用圖,包括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圖冊等,積極從圖中查找課本所涉及的各種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點、規律等內容,將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融入地圖中,變文字內容為地圖符號的理解。精心編制單元、章節、期末的讀圖專項過關練習,久而久之,形成學生圖文結合學習地理的好習慣。
三、注重地圖與教材的結合,加強地圖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中的作用
初高中地理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在地圖上的教學是相通的。這是因為初高中地理都離不開地圖,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更要注重地圖與教材的結合。
地理學科的大部分知識,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體現出來,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內容,學生極容易理解,又能方便記憶。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知識信息的濃縮性、概念闡述的邏輯性、結構層次的系統性,使得某些知識顯得較為抽象,學生學起來難于理解,不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