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23: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合作調研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xx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現狀
(一)城鎮職工醫保:在完善中成熟
1、基本情況。xx區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于2004年4月啟動。現有927戶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54896人參保。其中,國家機關6253人,事業單位15716人,企業31915人,靈活就業1012人。20*年共籌資7022萬元,截止20*年11月底,門診就診114510人次,住院就診4774人次,共支出醫療費4286萬元。據了解,20*年1月1日起,我區將納入xx市主城9區市級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
2、完善成熟。針對城鎮職工醫保運行初期問題多、參保人員意見大狀況,區政府采取了若干切實可行措施予以完善。一是增加醫療服務網點。將2004年只有定點醫院40家擴展到46家(其中市級醫院15家)、8家社區服務站、35家藥店,且刷卡購藥、看病,方便了參保人員。二是調低個人自付比例。目前,我區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員報銷住院費達80-90%,門診費1000多元;企業人員報銷住院費70-80%,均比主城區市級統籌多報銷15-20%左右。三是加強定點醫療服務機構監管。采取細化醫療服務協議、改變醫療結算辦法、網上時時監控、公示醫院醫保費用發生情況、強化定點醫療機構負責人和經辦人培訓、不定期對定點醫療機構運行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等措施,創造出了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較為規范、醫保基金運行安全的局面。四是完善參保政策。20*年11月,區政府發出了《關于原區屬國有改制企業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實施意見》(xx府發[20*]109號),解決了1200多名原區屬國有改制企業退休人員的醫保問題,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
3、待解問題。20*年我區職工醫保將納入市級統籌,需要向市級醫保機構反映解決以下問題。一是企業職工報銷比例較低,個人負擔偏高問題。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定點醫療服務機構、尤其是定點藥店的監管。三是要理順勞動部門內部醫保辦、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工傷與生育保險中心關系。
(二)“新農合”:創特色三方滿意
1、運行狀況。xx區作為xx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區縣,自2003年11月啟動以來,按照“惠民、便民、放心”的要求扎實工作,20*年,參合農民達到41.4萬人,占全區50.1萬農業人口的82.6%。20*年參合44萬人,參合率達到了87%。20*年籌集“新農合”基金1983.8萬元,至11月底,參合農民門診就診83233人次,住院就診16150人次,支出“新農合”基金1536萬元。幾年來,“新農合”在農民“小病能治、大病有救”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收到了群眾得實惠、醫院得發展、政府得信譽三方滿意的效果。國家衛生部已把xx納入“未來衛生體系聯合研究”國際課題項目單位,并在亞洲地區推廣xx經驗。
2、主要特點。一是強化管理,農民放心。通過建立健全“新農合”監督委員會、年度審計、“四公開”和“一公示”等制度,管好用好了農民的保命錢,農民參合放心。通過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監管,改善農村衛生院醫療環境和條件,規范行為,農民看病放心。二是多措并舉,凸顯便民。將區外定點醫療機構由原有7家擴大到所有市級公立醫院,每個鎮街、村均設立定點醫療機構;建立“新農合”計算機管理系統,實行轉院網絡審批制度;推行參合農民醫藥報銷鎮街“全程制”,鎮街衛生院設置專門報銷窗口,有效地解決了參合農民就醫難、報銷難問題。三是政策優化,惠及農民。農民外出務工符合規定的住院費予以報銷,8個慢性病在統籌資金中報銷,對住院分娩定額補貼,區內住院費起付線由500元降為100元,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25個百分點,擴大用藥目錄,門診實行零門檻,參合農民到任何醫療機構和藥店就診購藥的費用均可在家庭帳戶中報銷,推行單病種醫療費最高限價制,實行大病二次補助制度。通過政策優化,做到用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確保了農民實惠最大化。四是鏈接救助,擴大保障。通過制度銜接、醫院共用、信息共享、監管統一等措施,“新農合”與民政部門的農村醫療救助實現了無縫鏈接。這是xx“新農合”的最大亮點,“xx模式”已經叫響全國推向全國。通過民政渠道按個人繳費的10元標準給予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和重點優撫對象全額資助;給上述對象中患慢病和特殊病及8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300元日常醫療救助金;對上述對象實行住院支付零門檻,費用在1000元以內,按“新農合”規定報銷后,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全額救助;費用在1000元以上部分在“新農合”按規定報銷后,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門救助60%,最高救助金額在3000元以內。20*年1-10月全區已救助1144人、146.6萬元,切實解決了農村困難群體病有所醫問題。
3、尚待完善。xx區“新農合”雖然創造了特色,但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保障水平低,需要完善不同的籌資檔次。二是農村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差和服務水平低,邊遠山區參保農民仍然存在小病拖成大病重病現象,“窮人出錢、富人看病”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三是鎮街“新農合”專職人員和專項經費尚未配套,20*年區政府取消鎮街“新農合”工作經費后,對“新農合”工作造成了較大的消極影響。四是“新農合”計算機網絡建設需要完善。
(三)城鎮居民醫保:翹首以待條件具備
1、市民構成。20*年底,xx區除北部新區外有本區戶籍城鎮居民309593人,其中城鎮職工54896人已參加醫療保險,未參加醫療保險的城鎮居民244697人。在非職工城市居民中,有低保對象30638人,重點優撫對象1560人。
2、急盼參保。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以來,城鎮居民對農民分享到的改革發展成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渴望參保。一是征地農轉非人員轉非后失去“新農合”醫療保障,給征地拆遷工作增加了難度。二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缺失,民政部門醫療救助因缺少必要的平臺和網絡而難以到位,城鎮困難群眾就診看病難問題難以有效解決。三是普通城鎮居民無醫療保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為此,不少城鎮居民強烈要求加入“新農合”。
3、條件具備。一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病有所醫”要求,城鄉居民醫保已成為當前的民生大事。二是xx市人民政府已作出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部署,20*年將在主城區全面推開。三是我區財力可以承受。按照市政府現有試點方案測算,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真正在我區實現全民醫保,區級財政每年僅需新增資金300萬元左右。四是已有“新農合”的管理網絡、信息網絡、醫療服務網絡和運作的成功經驗,啟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可以事半功倍。
二、啟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堅持城鄉統籌思路
面對全國城鄉居民醫保城鄉分割的“兩張皮”現狀,建立城市非職工居民醫保和農民醫保制度,必須堅持城鄉居民醫保“一個平臺,統籌城鄉,相同標準,均衡服務”的工作思路,形成城鄉居民醫保一套班子運作,一個網絡運轉,一個政策導向,一套機構服務的工作格局。城市居民醫保不應該自成體系,更不適宜套用城市職工醫保模式和政策。
(二)應選擇恰當的管理模式
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市級以上分屬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管理。20*年xx5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中,形成了永川和南川的由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各管城鄉模式、九龍坡由衛生部門統管城鄉模式、南岸區和江北區設立正處級獨立機構管理模式。永川保持了與上級部門對口的特點,但因城鄉居民醫保由兩套機構管理,形成重復建設的兩套網絡及城鄉政策落差、以及分散的兩個醫保基金現狀,付出了雙倍的運行成本、打折的惠民便民效果和基金分散風險增大等代價。九龍坡是在衛生部門對“新農合”啟動基礎上形成的城鄉統管模式,管理機構、信息網絡、服務網絡統一,運行成本低、基金風險小、惠民便民充分,主要問題是與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不對口。南岸因農民少市民多,“新農合”一直未啟動,為了避開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爭管此項工作的羈絆,設立了正處級機構專管此事,這一模式雖然具有九龍坡模式的優點,但增設獨立機構與機構改革要求相悖,與市級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均不對口,失去必要依托,“合管中心”有“孤兒”的無助感覺。
(三)制度設計應科學
對于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xx市人民政府已經設計出一整套制度。據試點區反映,這一制度必須與區情結合進行調整與完善。如應將“新農合”一整套成功政策制度和管理移植過來、籌資50元和160元兩檔標準要適用城鄉、要把民政部門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無縫鏈接、不應將大額補充醫療保險交給營利性的商業保險公司運作、應以家庭為單位參保、設立家庭帳戶、門診費用不宜過多統籌、實行藥品集中詢價采購等等,都應求真務實,不能盲目執行上級有關規定。
(四)高度重視網絡建設
從xx市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看,都對管理體系、信息網絡、服務機構網絡建設極為重視。試點區“合管中心”屬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和人員充足。鎮街設有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和具體辦事機構,區級財政對鎮街工作機構安排有專項工作經費。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一步到位。南岸區近幾年持續加大對區內定點醫療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決定在20*年對區內公益性醫院實行財政全額撥款,切實加強服務體系的能力建設,為參保群眾就地就醫創造了良好條件。
(五)要保證醫保基金運行安全
醫保基金安全主要取決于醫保基金盤子大小、政策是否科學和監管的實效。永川區目前城市居民參保僅2.2萬人,人少資金少,風險度極高。九龍坡區將籌資50元標準的門診報銷定為50元和30元,雖然做到最大限度惠民,但如果區財政不兜底,醫保基金存在崩盤的危險。在財政投入不足、公益性醫院尚未變為現實之前,定點醫療機構的趨利性難以避免,只有切實有效地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監管,才能堵住醫保經費支出的“黑洞”,確保醫保基金安全運行。
三、啟動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建議
(一)高度重視,納入日程
啟動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我區當前的民生大事,是區委區政府執政為民要辦的實事,建議納入20*年區委區政府實施的十大民心工程。同時,應設立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領導小組,盡快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我區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的申請。
(二)確定模式、方便運行
據考察,xx市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區的三種管理模式各有利弊。鑒于xx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區衛生部門強力運作下,已有完整的管理、服務和信息網絡,已經成功地摸索和總結出了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經驗。由于城市居民醫療保險與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相同,為了保證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順利啟動和健康運行,建議隸屬于區人民政府的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中心暫時設在區衛生部門,作為財政全額撥款的副處級事業單位,配備相應編制和人員,負責區內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遵循原則,優化方案
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是在政府組織引導下具有本區戶籍的非城鎮職工的城鄉居民自愿參加,由個人、集體、社會和政府共同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共濟性質的醫療保險制度。啟動我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要以惠民便民為宗旨,按照低水平、便參保、廣覆蓋、易流動、保基本、可持續、城鄉統籌、均衡服務、自愿參保、控制風險等原則,移植我區“新農合”成功經驗,無縫鏈接民政醫療救助,精心制定xx區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和相關管理制度,為創造xx特色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四)完善網絡,強化保障
要及時完善覆蓋城鄉的管理、信息、服務網絡。在健全區級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機構的同時,各鎮街應成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其辦公室設在社會事務辦公室(科),由社會保障服務所承辦本區域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具體事務。各定點醫療衛生機構內應相應設立“合管辦”。依托“新農合”醫療信息網絡基礎,按照整合資源、增加模塊、完善功能、無縫鏈接的要求,盡快完善涵蓋城鄉、信息精準、運行快捷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按照公益性醫院的建設目標和財政全額撥款的要求,努力改善區內各定點醫療機構的就醫條件,優化城鄉基層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鎮村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要確保區級和鎮街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各項工作經費、專項經費及編制人員的落實。
肥西縣是安徽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批試點縣之一,自11月1日正式實施,已運行近五年時間。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縣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補償政策逐步完善,補償水平逐步提高,報銷程序逐步簡化,監管能力逐步加強,資金使用合理安全,農民信任度明顯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縣新農合參合率由的81%上升至的95%。-,全縣新農合資金支出9751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9029萬元,補償186818人次。統籌資金支出包括住院補償7836萬元,住院分娩補償551萬元,慢性病補償154萬元,村衛生站觀察治療(門診統籌)補償488萬元。統籌資金使用率平均為90%,受益率平均為7%,補償比平均為30%。我縣共有690257位農民參加新農合,1-6月,新農合資金支出2605萬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2364萬元,補償35400人次,家庭賬戶支出241萬元。新農合的實施,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了廣大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縣榮獲“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稱號。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保障新農合順利推進。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關系全縣70多萬農民群眾健康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件大事。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把新農合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縣分別成立了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縣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縣成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衛生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負責全縣新農合日常管理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組及其辦公室,合管辦設在鄉鎮衛生院,辦公室主任由衛生院長兼任,每鄉鎮安排1名專職經辦人員和1名兼職財會人員負責新農合的審核、報批、兌現、記賬等工作。試點過程中,我縣經辦機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辦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新農合工作需要。
(二)封閉運行,確保資金安全使用。我縣對新農合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堅持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資金使用的安全、合理。強化資金籌集。我縣農民入保金的籌集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衛生部門配合,收繳入保金時,由鄉鎮合管辦開出專用收款收據,登記發放《合作醫療證》,填寫參合農民登記表。各鄉鎮合管辦在本鄉鎮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專用賬戶,收取的入保金及時存入專用賬戶,在籌資結束后全部匯入縣新農合資金財政專戶,與縣合管辦辦理結算手續。今年3月底,我縣順利完成二次籌資工作,新農合籌資總額提高到每人100元。嚴格資金管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專戶,由縣財政局管理,新農合基金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基金支出需縣衛生局和縣財政局共同審批方可撥付,縣合管辦將每批補償人數及金額制成報表,報衛生局和財政局審批,審批后,資金由收入戶轉入支出戶,縣合管辦將資金從支出戶撥付給各鄉鎮合管辦或定點醫療機構,做到收支分離、管用分開,保證了資金的封閉安全運行。
(三)適時調整政策,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我縣在新農合制度的推進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將農村部分常見慢性病、村衛生站觀察治療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將起報線由300元降至200元、封頂線由1萬元提高至3萬元。,實行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全面提高報銷比例;,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我縣新農合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取消家庭賬戶,提高報銷比例,擴大慢病病種,將新農合基金劃分為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統籌基金兩部分,分別為人均80元和人均20元,推行門診統籌。參合農民年最高補償封頂線提高到5萬元。通過不斷調整,新農合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參合農民受益面逐步擴大。
(四)優化辦理程序,方便參合農民就醫補償。在方便群眾就診方面,參合農民小病可以就近在村衛生站治療,并可以獲得一定補償,做到小病不出村;在縣內就診不受級別限制,參合農民可以任意選擇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須辦理轉診手續;到縣外就診只需在鄉鎮合管辦辦理登記手續即可,辦理轉診手續時,鄉鎮合管辦以一封信的形式書面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在費用報銷方面,在縣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參合農民出院后將報銷材料交到鄉鎮合管辦,由鄉鎮合管辦直接給予補償。參合農民在本縣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住院費用,出院時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補償費用,當場審核并兌現補償金,實現了零距離、零時限補償。
(五)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從開始,我縣充分發揮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作用,實行鄉村一體化與新農合工作有機結合,將村衛生站作為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的派出機構,參合農民患病在村衛生站觀察治療可以獲得20%的補償。5月起,我縣全面推行門診統籌,即按照人均20元標準從新農合基金中提取門診統籌基金,用于補償門診費用,單次門診費用補償封頂額為10元,門診統籌基金支付實行“預算包干、超支不補、結余滾存使用”的辦法,以控制醫療費用,保證門診統籌基金安全。
(六)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醫療費用。在新農合運行過程中,在著力做好服務的同時,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管。一是實行身份核實,防止冒名住院。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時,需攜帶《醫療證》、《身份證》,由經治醫生和合作醫療經辦人員共同查驗,防止發生冒名頂替。二是現場核查,加強日常監管。由縣合管辦每月安排一定時間抽取部分報銷材料與醫療機構原始材料進行核對,并通過電話和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報銷情況進行調查。三是提高管理手段,防范虛假票據。,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安裝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有醫療收費全部實行微機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因票據而出現的弄虛作假漏洞。四是實行三級公示、加強事后監督。每批新農合補償情況都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示,社會各方可以通過公示來監督補償情況。五是建章立制,明確處理辦法。制
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相關人員和單位違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處理規定。六是定期考核,明確獎懲。制定了定點醫療機構考核標準,每季度考核1次,將考核結果與10%管理保證金掛鉤。七是多管齊下,控制醫療費用。包括推行單病種限額收費,限定藥品目錄和診療項目,核定住院次均費用和住院人次,建立病歷和處方評審制度的,通過多種措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三、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幾年來的工作表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較為平穩,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通過對參保農民直接補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護了農村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新農合政策逐步深入人心。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以及隨著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工作得到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參合積極性明顯提高。三是各項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四是新農合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新農合經辦機構管理水平和辦事能力得到加強,能夠適應新農合工作需要。通過我縣幾年來的實施,我們體會到: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多部門配合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基礎。二是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關鍵。三是健全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保障,新農合工作須與農村衛生體制改革共同推進。
四、存在問題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雖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還未建立有效、便捷、穩定的籌資機制。雖然籌資難度大大減小,但籌資工作量仍然較大,籌資成本高。二是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難以監管。我縣新農合基金支出近一半用于補償在縣外醫療機構發生的費用,但受隸屬關系的制約,我縣對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不能實施有效監管。三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五、建議
(一)探索符合政策和農村實際的農民參合籌資機制。加強相關政策調研,在堅持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多途徑探索符合國家政策、符合農民意愿、符合農村實際、簡便易行的參合農民個人籌資機制。如試行參合農民委托農村金融機構或村民委員會代繳,也可以由政府委托村委會代辦、由參合農民自己主動繳納,或是一次籌資,多年使用等。
(二)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對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加大醫療費用控制力度,完善單病種限額收費管理,從嚴核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和次均住院費用,嚴格控制醫藥費用,降低農民負擔,減少新農合基金不必要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病歷與處方評價制度,定期抽取定點醫療機構病歷和處方,由新農合專家委員會集中對其評價,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地方政府舉債緩解財政困難
1994年,中央開始推行分稅制改革。這一改革減少了地方政府的財權,而事權的不斷加大,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缺口越來越大。各級政府出于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和執行國家財政政策的需要,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舉借政府債務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胡強說。
2014年9月,為解決多年來地方政府性債務權責不分、多頭管理等問題,江西省政府制定了《江西省政府性債務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債務管理職責,規范了地方政府性債務借、用、管、還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為妥善處理和化解江西省歷史存量政府性債務,確保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維護政府信譽,建立了化債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各級政府積極化解存量債務。胡強說,根據中央統一部署,自2011年以來先后制定了高校、政法機關基礎設施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村墊交農業兩稅等債務化解方案,積極推進債務化解各項工作。
借新還舊風險防控意識淡薄
記者了解到,按照新出臺的預算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意見》的規定,從今年起,各市縣政府都不能自行舉債,地方籌措建設資金渠道必將迅速縮減,繼續通過融資平臺舉借債務也不再可行,收支矛盾如何化解將是大難題。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在相關調研報告中指出,少數地方和行業存在超越自身財政收支能力,脫離實際公共需要,偏重短期政績和項目建設,盲目求大、超前,忽視長遠發展和債務管理的問題,加上一些地方(含開發區)棚戶區改造安置、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等,舉借債務較多。
償債資金依賴土地出讓收入
各級政府債務資金主要投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一般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回報率低,償債資金來源一般為公共預算收支、政府性基金收入等,但仍未建立完善的償債長效機制,償債資金來源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性大。
在調研中,地方普遍反映當前土地流拍現象增多、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如果房地產市場繼續發生大幅度波動,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將減少,就會出現政府性債務無法清償的嚴重狀況。
要提高認識,進一步強化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意識。調研報告指出,應按誰舉債、誰受益、誰償還的原則,明確舉債主體的責任,疏堵結合,積極妥善化解現有存量債務風險。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抓緊做好對現有存量債務的甄別。對融資平臺現有債務進行清理,經營性融資項目要與政府脫鉤,相關債務轉為企業債務,促進政府融資平臺轉型升級,提高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質量和償債能力。對甄別后的存量債務報經國務院批準后,分門別類納入政府預算管理。
同時,通過采取發行政府債券置換符合條件的存量債務,將短期債務逐步置換為長期債務,優化債務結構,進一步降低政府利息負擔;切實落實國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充分引入資源開發競爭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和公共資源收益最大化,拓寬償債資金來源渠道。此外,還可以探索推廣PPP模式(公私合作)融資,從傳統的政府包攬式公共服務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轉變,激發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和公共服務融資的活力,減輕政府性債務負擔,為有效剝離政府債務尋求出路。
報告建議建立并落實責任制
目前,除地方政府債券以外,政府性債務收支尚未納入預算管理和監督,加上以往舉債主體多樣化、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債務資金借、用、管、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嚴格、不規范行為。
調研發現,部分地方違規通過BT、向非金融機構和個人借款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違規提供擔保、違規將債務資金投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和用于修建樓堂館所;融資平臺公司等單位違規發行債券等行為時有發生,涉及金額較大。
據介紹,全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科學統一的債務分類、風險預警體系,預警指標是否真正客觀準確地反映債務風險狀況、主要指標之間如何銜接、各個指標占多大權重沒有明確規定,審計和財政對債務分類劃分、存量債務底數的理解和統計口徑仍不一致。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范文(一)
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國今后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關于大力發展康養產業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民革中央認為,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養老問題則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社會熱點之一。健康與養老產業(以下簡稱康養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被打造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調研。去年4月和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率民革中央調研組分別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島,就健康與養老產業發展問題展開調研。
調研組發現,由于我國康養產業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養老、醫療、休閑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健康與養老服務體系,致使相關產業無法得到突破性發展。調研結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與四川省政協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在四川攀枝花召開。論壇達成了《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攀枝花共識》,并推動240億元的21個攀枝花康養產業項目成功簽約,總計簽約意向高達400多億元,為康養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針。
找準切入點,就能推動經濟發展。針對當前康養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民革中央提出,將康養產業定位為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康養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涉及醫療、社保、體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健康與養老產業對擴內需、促就業、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健康老齡化巨大剛性需求的長久之計。民革中央參政議政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國務院已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康養產業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為此,民革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研究出臺產業子領域專項政策,督促政策落實、落地。以科學規劃為先導,指導地方結合實際進行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設立國家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為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以生態環境為依托,以中醫藥服務為特色,鼓勵自然環境優渥地區先行先試;以醫療資源為保障、以規范標準為基礎,推進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融合,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新路子、新標準。
康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如何尋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來,醫養結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議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和扶持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健全健康保險體系,發展護理保險,鼓勵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加強合作。將養老機構所設醫療部門提供的醫療服務納入醫保范圍,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采取遠程醫療、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詢等多種形式,提高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務能力,提供多樣化醫療、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務,有力推動建立醫養結合體系。
人才是康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條件。民革中央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康養產業亟需的專業人才極為匱乏,直接制約了康養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此,民革中央建議國家重視康養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康養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康養職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康養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還建議設立國家康養產業發展實驗區,賦予實驗區一些先行先試的相關政策,形成以區內優勢產品和服務為龍頭的產業集群,為實現康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推動我國現代服務業更好更快發展。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范文(二)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養老觀念的轉變,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關注疾病治療、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問題。及時有效地獲得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35號)、《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40號)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xx〕39號)等文件精神,調查了解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以下簡稱醫養結合)情況,積極探索推進養老服務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干部保健局局長蘭青為組長的調研組深入無錫市社區、養老和醫療機構,走訪考察了南山家園養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朗高護理院、濱湖區太湖街道養老院、無錫市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復醫院和同仁康復醫院,并召開醫養結合工作座談會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無錫市開展醫養結合基本情況
無錫市是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和全國康復醫療服務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試點重點聯系城市。近年來,該市通過政府試點、機構探索、社會協作等方式推進醫養結合,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擁有養老機構150家,居家養老服務機構1092家,護理院11家,康復專科醫療機構7家,其中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28家,每千老人養老床位39張,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5%以上。具體做法是: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制度建設。無錫市將養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超前謀劃,統籌推進。近五年,僅市、區、街道三級財政資金投入就超過20億元。20xx年,制定《無錫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提出到20xx年市區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陰、宜興等農村地區不低于55%,2020年護理型養老機構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區形成融老年活動、照料、護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鐘服務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更加突出養老機構醫療護理服務功能的建設。20xx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做好醫養融合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主要任務、時間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無錫市養老機構條例》,以地方法規形式,將養醫融合、醫療服務、醫保定點等養老服務中涉醫服務的具體事項作了規定,形成了醫養結合發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堅持試點先行,優化服務內容。醫養結合是一項創新性工作,無錫市堅持試點先行,點面結合,不斷優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級層面上,選擇濱湖區朗高養老院開展內設老年護理院及醫保定點試點工作。20xx年,開放了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門診醫保定點政策。20xx年,又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住院醫保定點政策作了具體規定,對符合要求的,不設門檻、數量,一律納入住院醫保定點范圍。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應,促進了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該市不斷優化醫養結合服務內容,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明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開設老年病科,提倡多學科團隊合作模式,規范開展老年常見慢性病診治,滿足老年人醫療和康復需求,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積極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
三是落實激勵措施,加強政策引導。無錫市在推進醫養結合工作中,勇于創新,敢于突破,不斷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將符合住院定點的機構,優先納入門診定點醫保范圍。民政部門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接收護理型老人等實施專項補貼和運作補貼。其中對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機構的,給予10萬元一次性補貼。對接收全護理、半護理老人,按實住老人床位數,分別給予每月180元、120元運行補貼。對收住進市失能老人托養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別給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補貼。衛生計生部門鼓勵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支持各類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合作,暢通設置審批綠色通道,推進醫養融合信息化建設。其他相關部門積極支持醫養結合工作,完善相應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健康養老,更好地促進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發展。
二、醫養結合發展模式及存在問題
醫養結合服務是以基本養老服務為基礎,著重提高疾病診治護理、健康檢查、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質量的一種服務方式。從醫療與養老服務關系看,醫養結合將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質是養老服務的充實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醫養結合類型和路徑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
一是醫養整合模式,即由單一機構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包括具備醫療功能的養老機構和具備養老功能的醫療機構。一種是養老機構自辦醫療機構,另一種由醫療機構依托自身醫療資源建設護理院。該種模式打破醫養封閉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療期進入住院狀態、在康復期和病情穩定期轉為養老院休養狀態,形成一體化服務。無錫朗高護理院將服務區域分為病理區、護理區和養老區3個功能區,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理療等服務。
二是醫養聯盟模式,即由一個或多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互利共贏。以無錫市社會福利中心、南山家園養老中心、濱湖區太湖街道養老院等為代表,這個三個養老機構都和醫療機構緊鄰,他們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建立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簽約合作關系,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入住老人提供預約掛號、會診等專業技術指導,并開辟轉診綠色通道,護理院提供病后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實行無縫對接。
三是醫養協作模式,即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合作,為居家社區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實現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務與專業化的醫護服務有機結合,筑起一所沒有圍墻的醫養結合模式。我省各地還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為目標人群提供醫療和保健服務。
調研中我們也了解到,各地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在服務能力、醫保結算、政策引導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亟待研究解決。一是在服務政策方面。康復養老不等同于醫療,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為多,收費相對低廉,直接經濟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社會創辦熱情不高。而目前,多數養老機構所屬的醫務室醫療水平偏低,無法取得首診資格,也無能力與醫療機構相對接。而診療水平高、信譽好的醫療機構,特別是大型醫院本身醫療資源十分緊張,缺乏為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支持的動力。二是在醫保政策方面。由于養老不屬于診療項目,即治病的醫保錢不能轉為養老錢。因醫保報銷金額和住院時間的限制,造成康復期較長的老年患者不得不連續出院轉院,或采取各種方式壓床。無錫市具備醫療條件的28家養老機構中僅有8家實行了住院醫保定點,即使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能夠就醫,也無法享受醫保報銷。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護理特別是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線護理人員和專業養老服務管理人員十分短缺,難以為老人提供專業康復保健、健康咨詢等服務。同時,養老護理員工作勞動強度大、福利待遇低,就業吸引力有限,專業化護理人員不愿從事養老護理。此外,我們調研中也發現,不同部門對醫養結合工作在認識上還不完全統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門本位主義。
三、推進醫養結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議
推進醫養結合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的重要任務,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必然要求。國家已經將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打造健康養老服務體系作為發展服務業,推進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的優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堅持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相結合,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著力解決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需求高度疊加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通過實施醫改,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條件顯著改善,社區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等基層衛生服務功能得到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等已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基本養老、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已具備互聯互通、統籌推進的條件,這些都為今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醫養結合工作還處于起步、爬坡階段,推進醫養結合,構建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為老人提供及時、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確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這是難點,也是重點,涉及到醫養結合的服務內容和路徑的選擇,也牽涉到醫保政策的確定。 醫養結合機構主要針對需要中長期專業醫療服務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與老年慢病和惡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務特征是治療時間長,醫療技術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勞務費用比重較大。服務的內容以生活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為基礎,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為重點。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過醫院門診解決醫療康復問題。處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療時間短、技術含量高、藥品和檢查費用比重大等原因,應采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方式解決。對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無治療項目,養老仍應以生活照料為主,輔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建議率先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工作,確定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需求類型。
二是要確定醫養結合的發展路徑。針對不同的養老服務形式選擇不同類型的醫療服務,實現醫療機構和養老的有機對接。要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強化政府統籌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發展設置規劃,探索建立基本醫療保險支持政策,在科學界定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現有養老和醫療衛生資源為重點,以發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療方面的作用為基礎,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雙向轉診、遠程醫療、協議委托等多種合作,合理引導養老機構、養老居住社區建設醫療機構,以及部分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老年人康復院、護理院。穩步推進養老機構建設醫療機構,提升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議推進養老和醫療機構結合集團化發展道路,一方面鼓勵大型和綜合型醫療機構依托現有的醫療資源,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另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醫療服務,建立醫療型護理院。
三是要優化醫養結合的政策措施。認真貫徹國家和省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融合的文件精神,統籌基本養老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保險以及商業保險等多方資源,破解制度藩籬。要將醫養結合作為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指導的重要內容,加強民政和衛生計生部門在規劃和審批環節的合作,做好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建設的規劃銜接。要理清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的責任界限,在規范醫保資金監督管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醫保結算方式,將養老護理費用適度納入醫保范圍,切實解決部分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經濟負擔較重的實際問題,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夠看得起病、養得起老。建議積極推廣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促進長期護理保險與醫保政策的銜接。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設計開發適應醫養結合需要的商業護理保險,健全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多種人身保險險種,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醫養結合選擇。各級政府應設立養老扶持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金融部門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人信貸支持,放寬貸款條件,提供優惠利率,給予稅費優惠政策。此外,要優先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用地等。
一是開展一次走基層活動,每人形成一份調研報告。大學生村官要對所有在村居住農戶、住戶走訪一遍,通過談心談話、節日慰問等形式,與群眾拉家常、增感情,講政策、謀發展。通過認真總結走訪農戶活動,形成一份包括村情概況、存在問題、原因分析、發展建議等內容的調研報告。
二是開展關愛一名留守兒童或孤寡老人活動,奉獻愛心。每名大學生村官聯系幫扶一名留守兒童,做留守兒童的家長,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輔導、照料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或聯系一名孤寡老人,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和實際問題,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心坎上,切實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后顧之憂。
三是為百姓辦一件實事,惠及民生。立足崗位,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知識廣、眼界寬、信息靈的優勢,為所任職的村聯系一個利民、惠民項目,或者引進一個招商引資項目,力爭為村民辦好一些既是群眾關心期盼,又是自身力所能及的實事好事。
四是設立一個便民服務崗,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全面推行便民“一站式”服務,設立“便民服務崗”,按照“群眾自愿委托代辦、大學生村官無償代辦”的原則,為農村群眾提供戶口遷移、合作醫療等方面的代辦服務,及時收集整理群眾托辦事項,向鎮黨委、政府反映所在村的社情民意,使便民服務崗真正成為大學生村官直接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平臺。
五是成立一支大學生村官文藝宣傳隊,傳播正能量。把黨的重大決策、法律法規、縣委和縣政府的重點工作以文藝表演的形式,宣傳到群眾中。通過開展文藝下鄉,唱響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昂揚斗志,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目前,全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總量規模巨大。據統計,到今年5月,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約為1.2億人,進城農民工約為1億人,跨省流 動就業的農民工約為6000萬。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專家近日完成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調研報告尖銳地指出,“農民工就業不穩定導致參保困難,農民工、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顧慮”,“社保制度門檻高、轉移難,導致農民工權益難以保障”,是目前農民工社會保障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農民工、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均有顧慮
“農民工對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缺乏信任,對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到養老保險待遇心存疑慮和擔心。”參與調研的專家分析,由于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規定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而農民工流動頻繁,如果不能實現轉移接續,多數農民工參保很難達到該年限標準。有的地方還規定退休前5年必須到該地參保,這實際上把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排除在外。
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民工所在單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飲、服裝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用人單位主觀上也不愿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買單”。對此,專家解釋,“如果按照城鎮企業社會保險辦法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企業認為負擔過重,擔心會因此影響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對推進農民工參保也有顧慮,主要擔心社保制度的高額繳費會影響本地的投資環境,把好不容易引來的資方嚇跑。
保險費率過高社保關系接續難
報告指出,由于承擔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負擔,目前企業繳納的基本養老、醫療和失業3項保險費平均為工資總額的28%,個人繳費為11%。對此,企業和農民工個人普遍感到費率過高、負擔太重。
目前,我國養老和醫療等主要社會保險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個統籌單位,多在縣市級統籌內運行,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統一,難以互聯互通,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按照國家現行規定,職工跨地區流動時只轉移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不轉移社會統籌資金,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關系因此難以落實,而農民工的社保關系轉移則更為困難。
專家介紹,由于現行政策允許農民工退保,結果導致農民工流動時反復參保、退保,有的甚至在同一地區更換工作單位時也先退保、再參保。在農民工集中的廣東省,有的地區農民工退保率高達95%以上。“退保使農民工只參保、不享受實惠,不僅直接損害農民工享受社會保障的對等權益,而且反過來又影響用人單位的參保積極性。”
4條對策化解農民工社保難題
針對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面臨的困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專家提出4條政策建議。 第一,國家應建立適合不穩定就業農民工特點的過渡性養老保險制度。
專家建議,制度模式可采取統賬結合,先建農民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待時機成熟后再研究如何進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繳費實行低費率,由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雙方負擔,企業按本企業工資總額的10%,個人按本人工資的5%,全部繳費進入農民工個人賬戶,并發放個人賬戶卡。
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按規定折算繳費年限,調整個人賬戶規模,劃分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基金;回農村的,達到規定退休年齡時,允許轉移個人賬戶進入農村社會保險。
第二,為不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建立大病醫療保險。
專家建議,目前開展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著重要保當期住院醫療。同時,為切實降低用人單位和農民工本人的負擔,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單獨管理,根據農民工大病發病率實行低費率,不承擔國有企業職工的歷史債務,費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農民工本人可不繳費。
農民工凡已參加城鎮職工大病醫療保險的,原則上不再同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本人不愿或無能力在城市治療的,應制訂相應的措施,將大病醫療保險關系和資金轉入農村合作醫療。
第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參與調研的專家認為,應建立由國家、集體、農民三方負擔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并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推進城鄉協調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農村社會保險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接軌和社會保險關系的接續。
第四,建立農民工應急救助機制。
一、醫療衛生現狀 烏公共衛生發展滯后。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年烏干達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9.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23美元。平均每萬人擁有藥師1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5張,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準。20xx年全國能夠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用水的人口比例為74.8%,其中,城市為91.3%,農村地區為71.7%。全國能夠使用較為安全的衛生設備的人口比例為35%。60%的家庭擁有經過藥物處理的蚊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xx年烏只有34%的人口有條件使用相對衛生的廁所。
傳染病方面,瘧疾、肺結核、霍亂和艾滋病是烏干達四大致命流行疾病。其中,瘧疾是烏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據統計,52%的5歲以下的兒童感染過瘧疾。20xx20xx財年,在15歲以下因病致死的人群當中,瘧疾致死率達到24.9%,而在15歲以上年齡段人群中這一比例則為17.4%。在非洲,烏因瘧疾死亡人數列第三位。2012年,烏成人艾滋病感染率約為6%。烏傳染病風險較高, 2xxx年2月,烏首都附近爆發傷寒疫情,造成2人死亡。
近年來,在各國援助下,烏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一定發展。1990年2xxx年,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07下降到千分之45,人口死亡率從千分之17.2 下降到千分之9.5,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從千分之178下降到千分之69,而人均預期壽命則從47.5歲上升至58.7歲。2xxx2xx年,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440,較從前也有明顯下降。
二、醫療機構和醫療體制 截至20xx年6月,烏干達共有5229家醫療機構(包括醫院和保健站)其中,國家中心醫院2家,地區中心醫院14家,普通醫院132家,區衛生局112家。醫務從業人員35903人,崗位缺口達到21152個,醫務人員緊缺的現狀阻礙了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烏目前對全國民眾實施公費醫療。由公立醫院為全民提供免費的基礎醫療服務;國內私立診所作為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在公費醫療體系中,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僅需負擔部分檢查費用,醫生看診、藥品等均免費。公立醫院的藥品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采購或在接受國際社會捐贈后統一分配,烏干達負責藥品采購和分配的部門為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由于藥品和設施缺乏,公立醫院僅提供中低端醫療服務,只能對常見病進行診斷,遠遠無法滿足烏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
藥品生產方面,目前烏干達國內有7家藥品生產企業。其中印度第三大藥廠cipla于20xxx年在坎帕拉投資的藥廠cipla quality chemicals ltd.于2xxx年投產,主要生產抗瘧、抗艾滋、抗生素類藥品。其他藥廠多數因開工不足、投資規模較少或尚未投產等原因,基本沒有形成規模。上述企業生產的藥品僅能滿足烏國內小部分需求,其余均通過進口解決。
三、20xx年醫療領域主要成績 (一)對nakaseke、kiryandongo、entebbe、mitynan等地區的大醫院、26個醫療機構、部分地區醫院進行了翻修和設備補充更新,完成了對尿導管實驗室和癌癥研究所的建設。
(二)艾滋病感染數降低。新的艾滋病感染數從20xx年的137000下降到20xx年的127000。
(三)免疫覆蓋率達到92%。
(四)醫務人員數量增加,20xx年醫藥行業畢業人數達到754人。
(五)在全國設立了77個衛生實驗室。
四、政策 《病人權利和義務法案》。法案為病人就醫時享有的權利和須遵守的義務提供相關的法律依據,對醫護工作者和醫療機構管理人員的行為做出較為嚴格的約束,相比于以往的法規,這部法案更加注重對病人人格尊嚴和包括知情權在內的各項合法權利的保護。該法案已草擬完成,目前正在等待議會審批。
《國家醫療保險法案》。根據這部法案,烏干達著手實施社會醫療保險計劃。法案強制全國的公務人員和企業正式雇員定期繳納醫療保險。法案的推行將有助于推動全國醫療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的覆蓋率。該法案目前正處于內閣討論階段。
五、疫情 20xx年8月發生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造成一人死亡;15年2月坎帕拉周邊地區爆發傷寒疫情,造成上萬人感染。
六、主要項目 全球基金項目。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致力于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是一個政府與民間合作創辦的國際金融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烏干達作為最不發達和傳染病多發國,是該機構的重點支持對象之一。自2xxx年全球基金成立之日起,烏干達已累計從該項基金中申請了8筆無償援助,用于抵制艾滋病等疾病的傳播和加強全國衛生體系建設,總援款達到4.27億美元。同時,烏干達也為全球基金在項目管理等制度安排方面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