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時間:2022-07-19 05:36: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析

摘 要: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正遭遇著生存的危機與挑戰,這與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職業定向過于寬泛有著密切的關系?;馕C的出路在于基于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現實需要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于社會公共事務發展大勢下的地方人才新需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為此力促師資隊伍結構優化,突出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從基層做起、從公共實務做起的就業觀。

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地方高校是指由?。ㄊ?、區)屬或省直轄市(地、州)屬的主要由地方負責經費撥付和行政管理的高等院校。作為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社會,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科技和文化的需求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中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專業。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訂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設立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1999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在全國率先招生;到2009年底,中國已有472所高校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其中的大多數屬于地方院校。伴隨著招生學校的迅猛發展,各種問題凸現,諸如專業定位不清晰、職業定向過于寬泛、課程設置混亂、社會資源依托不力、學生管理能力不明確、實際技能欠缺、就業困難等等,以至有“合法性”危機之說。

一、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及其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寬泛

從社會角度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類或某種社會職業必須接受的訓練需要而設置的行業領域。對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國家教育部的界定是:“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自然成為各地方高校開辦專業的基本“藍圖”。由于公共事業涉及社會領域寬泛,公共事業管理、服務對象廣泛,直接導致很多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目標不明確,較為普遍的情況是機械地理解教育部所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 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安排龐雜,總是開設盡可能多的課程,涵蓋盡可能多的領域,使學生學習目標十分模糊。雖然在2003年10月的全國公共管理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課程規范意見,初步確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等共八門課程為專業主干課,但就地方高校的具體實踐情況來看,很多仍然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性質形成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沒有針對性,學生似乎什么都在學,什么都懂,什么地方都能就業,但是知識結構缺乏層次性,管理能力不明確,實際技能欠缺,從而社會的認可度低。

(二)缺乏明確的專業目標,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完善

人才的培養通常是通過一定的模式實現的,一般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社會外部需求和自身教育資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過程,是人才成長和培養方案的管理執行過程,包括一整套復雜的人才培養的教育環節與流程。由于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令各地方高校很難規范具體專業辦學實踐,也難以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培養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培養流程。相比較一些成熟的專業而言,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培養模式上可以說仍在探索中。目前,學界提出了“聯合培養模式” (鄭文范、孫萍等,2000)、“多維發展型” (莫利拉、李燕凌,2005)、“應用型培養模式” (王培章、陳燕玲等,2008)、“分層次定位培養模式”(夏建紅,2008) 和“就業主導型培養模式”(顏車、陳家長等,2008) 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顯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成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進一步影響了教學及實踐環節的機制和流程的規范性,學生的能力素質界定與培養也因此受到制約[2]。

(三)缺乏專業人才優勢,畢業生難免遭遇“萬金油”的尷尬困境

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現期的就業困境是其面臨著“合法性” 危機的主要原因。盡管該專業畢業學生就業困難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專業對口就業困難;繼續深造學習面臨著不平等競爭機會;專業發展速度與規模過快,而社會對該專業認知度低等等,但是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學生確實在就業方面因專業性不突出而不為社會單位和組織所認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專業培養目標寬泛,不僅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專業人才的優勢難以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缺乏專業人才優勢,而且使其畢業生既缺乏明確的擇業方向,也缺乏就業競爭力,在就業中被專業方向明確的行政管理專業、教育管理專業、經濟(企業) 管理專業、社會保障管理專業等專業畢業學生“擠壓”的現象十分嚴重,進而造成“萬金油”的尷尬困境。

二、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服從地方公共事業發展需要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服務對象是公共領域中的公共事務,基于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的現實需要和發展需求確立明確的專業方向,是解決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問題的基本途徑[3]。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公眾對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專業,并在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目錄中確定了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5個專業方向。無須贅述,隨著中國政府職能部門的“社會化”轉型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縱深發展,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將不斷擴大,與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相一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科方向涉及到教育管理、衛生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社區管理、資源與環境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社會勞動管理以及城市事務管理、農村事務管理等等。但是,一門學科專業的真正建立和發展,不只是基于服務領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植根于服務領域中的現實需要,并體現其具有現實可能性的需求,據此確定明確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地方高校的特點和性質,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必須著眼全國而立足地方,即與中國公共事業的發展進程緊密結合,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在體現當地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的現實需要和具有現實可能性的需要。

(一)基于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現實需要定位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就公共事業管理的現實需要而言,近年來,扶貧開發、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經濟中介、慈善救濟等區域性的或基層性的公共事業新領域不斷出現,相應的人才需求持續升溫而缺口大。依循服務地方,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需要培養應用型、適應性專業人才為主的原則,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應緊貼并迎合這種現實性的人才需求,設置或調整專業,定位好人才培養目標。比如,社區管理與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區已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管理與服務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無論是在中國的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都有越來越多的公共組織在提供醫療、保健、文化休閑、養老、綠化、環保等社區服務。據統計,2005年包括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在內的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2.5萬個,但是,與中國社區的蓬勃發展相比較,社區管理機構需要的專業管理人才卻嚴重缺乏,社區管理人員的學歷、年齡、專業背景極其不適應需要,管理方式極其落后。2005年,社區管理干部中大專以上學歷者不足8%,高中以下學歷者占到了50%以上,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達62%,來自于下崗、失業人員的比例達30%以上,有公共管理及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比例不足1%[4]。根據民政部《2011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到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組織達到16.0萬個,但社區服務覆蓋率也僅23.6%??梢哉f,培養高素質社區管理人才,用一大批既懂社會工作又精通管理服務,具備現代管理思想和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來對現有社區管理隊伍更新換代應是當務之急,而適應社區建設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成長、發展需求,社區管理專業方向更是大有可為,但在社區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各高校都沒有突出的優勢,都在一條起跑線上。這一供需狀況決定了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教育開辦“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基于社會公共事務發展大勢下的地方人才新需求確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從社會公共需要出發,公共部門擔負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任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5] 。在中國,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生活性和生產性基礎實施顯著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國扶重點縣通公路、通電、通電話和能接收電視節目的自然村比重分別達到的86.9%、98%、91.2%和94.5%,已經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已覆蓋全部行政村,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二元化格局正在改變。同時,農村社會安全網正處于加快建設中,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全覆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即將全覆蓋;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不斷增強。中國保障性制度體系正沿著公平、普惠、可持續的方向加快發展。但是,中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新矛盾也隨之產生,其基本需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相關的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相對滯后,尤其是城鄉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的差距過大,形成新的城鄉二元化;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間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的差距過大,形成新的區域發展不協調;市民與農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過大等等。與之相伴相生,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相關的專業化管理與服務人才嚴重缺乏,如農村社會安全網發揮作用不可或缺的管理與經辦服務人才遠不能滿足其全覆蓋的發展要求。

“十一五”以來,隨著統籌城鄉、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提升至越來越突出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八大更是把“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作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從基本理念上升為國家行為。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抓住這一決策部署,瞄準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發展需求,結合學校所處區域、自身特點、學科優勢及發展潛力,就能確定新的專業方向以及專業方向的行業性、層次性設置,在此基礎上,確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所培養人才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等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

三、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力促師資隊伍結構優化

師資隊伍建設是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的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公共事業管理的實踐能力,而作為一門新興應用專業,地方高校普遍師資力量薄弱,其專業教師多是過去從事其它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或者是新近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的,尤其缺乏適應專業實踐教學需求的知識和能力,必須利用社會力量,力促師資隊伍結構優化,包括:(1)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庫。出臺優待性政策,支持地方高校利用普通高等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資力量,利用政府公共部門、企事業單位的 “雙內行”( 領導管理內行、具體業務內行)專業人才,通過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設崗和用人辦法,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庫。(2)支持專業教師“走出去”,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專業教師通過參加專業培訓、到名校訪學進修等途徑,增強專業知識功底,提高專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安排專業教師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業部門掛職鍛煉,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及操作規程和服務標準,完善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素養和實際能力。

(二)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當前中國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普遍缺乏實踐機會和場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服務地方、服從地方公共事業發展需要,則要求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因此,設計和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其人才培養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加大案例教學比例。即整合課堂知識與實務工作中的案例,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切合實際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法。二是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建立公共事業管理模擬實驗室。在創建校外實習基地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尤其應該建立公共事業管理模擬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借助模擬、仿真手段和虛擬環境,進行仿真訓練,讓學生在模擬社會活動過程中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三是完善校外實踐體系。主要包括采取校外參觀、機構探訪、社會調查等方式,實施專業認知實習;通過加強專業實習基地、實訓基地建設,安排學生定期去公共事業管理部門的實訓、實習,切實培養學生實際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需要具備的技能和素質。實訓、實習是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必需,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特別重視與當地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協調關系,注重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盡可能創造專業對口的見習、實習機會,以達到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

(三)培養學生從基層做起、從公共實務做起的的就業觀

地方高校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其公共事業管理教育必須服從地方公共事業發展需要,為此,必須培養學生為地方或基層公共事業發展服務的思想。如前所述,近年來,扶貧開發、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社區管理和服務、經濟中介、慈善救濟等區域性的或基層性的公共事業新領域不斷出現,越來越寬泛的職業范圍為該專業畢業生求職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特別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帶來農村公共服務支持體系的縱深發展,包括生活性服務支持體系、生產性服務支持體系、發展性服務支持體系、保障性服務支持體系和安全性服務支持體系不斷延伸至鄉、村、組、戶,從而相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必須深入到鄉、村、組、戶,將需要越來越多的基層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工作者,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只要能夠樹立并踐行從基層做起、從公共實務做起的就業觀,就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關于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

【摘要】針對目前各個高校在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教材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的認識分歧,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指出了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滿足的幾項基本要求,同時針對上述培養要求,提出了該類專業人才培養應實現的具體目標及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1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國外高校并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此相應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門管理”、“第三部門管理”等所謂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而其設置的本科專業,一般只在大學的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或管理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1]。

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教材建設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有中山大學教授王樂夫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以及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云南大學崔運武教授的相關課題。南京農業大學整合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各個專業資源,成立了高等農業院校中的第一個“公共管理學院”。從國內主要研究結果來看,爭議最為突出的是高等學校培養該類專業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1 “變異”與“超前”論。認為我國所謂的公共事業管理是從國外“第三部門管理”研究中嫁接過來的,是針對中國特有的事業單位而展開的專門研究,具有“變異”特征。雖然國外早有“第三部門管理”研究熱潮,但由于我國“第三部門管理”并不發達,受體制因素制約,事業單位改革進展緩慢,因而大興“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特別是大規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與人才實際需要相比,實屬“超前”。該觀點主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主要培養以“考研升學”為主要目標的“知識發展型”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國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中沒有“公共事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經濟與管理等相近專業,因此培養知識發展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存在著“考研升學”障礙。

1.2 “準公務員”論。認為我國大規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就是以培養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準公務員為主要就業目標,這是適應轉型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也是適應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需要。一些學者對我國現有公務員隊伍進行調查后認為,目前公務員隊伍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不足20%,且多沒有管理類專業背景。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出現分流現象,不是政府不需要這類人才,而是我國事業單位改革和公務員制度建設滯后的體現,是體制性問題。但事實上,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進入公務員隊伍的規模并不引人注目。我國公務員考試中并未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門檻,考試中行政管理專業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更具優勢。這樣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準公務員”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1.3 “泛管理人才”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以比較寬泛畢業生在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經濟管理等領域尋找就業機會,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它反映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基礎的寬廣性。但從多數高校實際運行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來看,由于缺乏工商管理、企業管理或經濟管理等專業領域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訓練,該類專業畢業生在這些領域內的專業技能不強,因而其就業率受到明顯影響。所以,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成為適應眾多管理領域的“泛管理人才”,從專業角度而言,是不適合的。

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針對以上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在當前和未來的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上,應注意以下幾點培養要求。

2.1 注重公共事業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應該至少能夠“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工作,這些部門所涉及的行業,工作崗位就已經十分廣泛,在學生四年的大學教育培養中已經很難成為這么多領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該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專業化教育,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和專業水準。

2.2 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只有著眼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有目的推動學生身心的積極發展,喚起學生不斷追求新目標的需要、興趣和意向。在發展、變化的思想指導下編制的教學目標,應能體現“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能級轉換、梯度漸進,不斷開掘更新的“最近發展區”,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大限度的發展[2]。學生進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個平臺之后,首先是學生認識、了解這個專業,在這個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深入、潛心這個專業,最后才會熱愛這個專業。

2.3 滿足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創新的特征落實到教育環節上就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處理好教學的公共性和培養的個性化的矛盾,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公共事業管理本身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專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的個性與教學相結合是公共事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個性的發展也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

3.1 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公共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與我國公共管理部門改革進程密切相關,應針對各種公共管理部門人才需求的實際要求,加強專業能力訓練和公共服務能力培養。同時要增強學生對管理類相關專業課程的選修自由度,提供更豐富的專業實踐機會,以適應更廣泛的就業需求。各辦學單位要在充分進行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例如,由文化事業管理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文化事業管理類),可將文化傳播學作為學科基礎,主要培養文化事業管理型人才,充分發揮教學經驗成熟、就業定位明確、教育資源充足的優勢??萍碱惛咝R劳屑夹g優勢,主要培養面向科技事業領域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這種培養方式也有其發展空間,符合當前我國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時代要求,且有利于辦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方向。

3.2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完整的教學保障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建設是基礎。高校應努力在課程模塊設計、主干課程規范、校本課程開發及課程建設等方面打造特色。教學保障體系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當前最困難的是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尤其需要充實具有在公共部門特別是事業單位工作經驗的教師充實到該崗位,以實際經驗指導學生理論學習。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方面,既要重視校內教學實驗室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要重視與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或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學實習基地。

4 結論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及教學模式的改進尚需在不斷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并成熟,針對目前我國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討,提出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和教學模式的改進措施,并將在今后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給予嘗試并積累經驗,以期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摘 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我國新開辦的研究公共事業管理活動、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主要是致力于公務員和管理干部的培養,它屬于管理學大類,公共管理類。這個專業學制四年,修業期滿且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即可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國也在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國內市場急需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顯得刻不容緩。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源頭

隨著時代進步,人民的獨立解放思想也越來越成熟,人民開始為自己更好的生活做打算,開始思考新的變革,當然更好的教育也在變革行列之內。法國人民在這個改革潮流中身先士卒,他們提出國家應該把國家的教育事業形成一個既定的制度進行規范管理,可以開設專門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培養并任用專業的教育人員,實施相應的措施推行教育,做到真正的文明教育規范化。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

這個專業初始是很單一的,但是經過二戰后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并產生了一些新興的公共行業,社會上這些行業的興起與人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因此國家政府也賦予的極高的重視,這極高的重視程度就表現在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員都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具有專業精神才可以上崗,至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建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社會上所有的公共事業得到了專業的指導和保障。

三、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立

二十世紀,新中國的建立解放了華夏兒女,抗戰和內戰全部宣告結束,中國人民終于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擁有全新的奮斗目標,但是此時,剛剛經歷過戰亂荼毒的中國大地,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工業的進步,沒有軍事的強大,公共事業管理顯得沒有必要。此后中國又經歷了十年,使中國經濟落后了好幾十年,并且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教育事業也因此滯后,這更使公共事業管理無用武之地。直至二十世紀后期改革開放,這一現狀才得到改變。中國開始對外開放經濟特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以先富帶動后富來實現全民富裕,此后的十年內,中國的醫療衛生,文體教育,社會保險,環境保護等機構逐步建立,促進了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機構的出現與發展。此時,由于中國經濟的開放,與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接觸日益增多,國外已經成熟的公共事業管理經驗也傳入我國,我國吸收國外成熟的先進經驗,再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整改,也制定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方案。

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必要性

現今的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逐漸成熟,也已建立起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上的各個行業都要求有專業人員的貢獻,公共事業管理方面更是如此。我們迫切需要這個方面的專業人才,擁有專業知識技能,有著敬業專業精神,且有協調組織決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夠適應這個社會的工作模式,熟悉不僅國內,還有國外相關的法律政策,方針目標,愿意為這個社會,為我們的國家而努力。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二十世紀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員培養方案已經無法適應二十一世紀的要求,如今國內的各大高校大多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這個專業,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來適應現在的社會,這已是時展的潮流,勢在必行。

五、高校創新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注重公共事業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應該至少能夠“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工作,這些部門所涉及的行業,工作崗位就已經十分廣泛,在學生四年的大學教育培養中已經很難成為這么多領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該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專業化教育,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和專業水準。

(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

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只有著眼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有目的推動學生身心的積極發展,喚起學生不斷追求新目標的需要、興趣和意向。在發展、變化的思想指導下編制的教學目標,應能體現“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能級轉換、梯度漸進,不斷開掘更新的“最近發展區”,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大限度的發展[2]。

(三)滿足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創新的特征落實到教育環節上就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處理好教學的公共性和培養的個性化的矛盾,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公共事業管理本身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專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的個性與教學相結合是公共事業發展的需要。

(四)滿足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

現在各個高校都在強調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奥殬I生涯”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個體的特別性;強調教育過程的終身性;要求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整體性;面向教育個體的全面性,避免歧視;突破傳統,注重培養實際性的職業能力;注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發揮。“職業生涯”教育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是針對受教育個體的特殊性,這與我們國家傳統倡導的“因材施教”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五)滿足用人單位選擇的需要

面對“千人一面”、“廣譜抗菌”的培養模式,用人單位早已經提出了自己的異議,同時這樣一種培養模式也給用人單位招聘選擇時帶來了很大的選擇成本。

突破這樣的培養模式,讓大學重現自由發展的時代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尤其是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專業,本身就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更加應該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多元化地凸現個性,也給用人單位更加豐富的選擇。

六、加快推進高校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新目標

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可以發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新目標應該是培養更多的“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設置合理的學科體系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公共事業管理所涉及到的新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普通教育的課程、專業課程、綜合課程和實踐性教學四個模塊。

(三)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學時

社會對該專業有主要的兩個要求:其一就是要有實踐經驗,其二是要有實際工作能力。社會上對專業的設置有許多的看法,主要就是要求該專業要有明確的方向以便適應以后的崗位工作,其次還有學其它的專業知識以便適應不同的崗位。

六、結論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及教學模式的改進尚需在不斷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并成熟,并將在今后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給予嘗試并積累經驗,以期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淺談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摘 要】目前,地方綜合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迅速,但其發展遭遇瓶頸。研究一套將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有機結合并綜合提高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其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地方綜合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從樹立產學研合作意識、深入拓展和建立保障機制三個方面討論了其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 地方高校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較晚,1998年教育部正式將其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1999年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次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本專業建設呈現如火如荼之勢,開設的學校不斷增加,到目前為止已達408所。隨著我國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社會組織的發育以及國家和地方對于社會服務的愈加重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尤其是地方綜合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成效卻讓很多教育管理者、專家學者感到焦慮。他們認為當前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及本專業發展前景。那么,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這將是公共事業管理工作者需要長期面臨的課題,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對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進行了廣泛探討,內容涉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內涵[1]、發展困境[2-3]、人才培養模式[4-7]等。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逐漸明晰,學者們對于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大家普遍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努力:

1.明確具有地方特色性多元化才培養目標。教育部將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各高校在具體實踐中,培養目標的確定要以教育部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以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院校學科專業優勢綜合確定,總體上要突出特色,并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同時,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上要走“應用型”“多元化”“多維發展型”發展模式,可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保險、社區等公共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就業。

2.設置反映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理論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上,本專業要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建立適應多層次、多方向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兼顧地方社會發展與需求現狀,以管理學為核心,兼顧行政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拓展資源與環境管理、社區管理、城市事務管理、農村事務管理等反映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

3.多途徑提升師資隊伍質量。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學科背景復雜的情況下,要采取多種途徑提升教學隊伍質量,包括引進學術帶頭人;重視學科骨干教師的培養,安排教師到政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等,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科研項目或參與政府與企業的項目開發等。

現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已經達成共識,并在各大高校逐步深入實踐。但是由于地方綜合性大學既沒有部屬大學所具有的雄厚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又沒有專業高校所具有的特色專業優勢,其在人才培養實踐中遭遇瓶頸,難以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如何構建一種模式將地方綜合性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各方面有機結合并加以綜合改善已是亟須解決的一個難題。產學研合作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學科研模式轉變的有利探索[8]。因此,本文提出一種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將上述三個方面有機統籌并綜合改善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對其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二、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產學研合作又稱“產學研一體化”或“產學研結合”。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行動計劃》[9]中的表述,產學研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理解:狹義的概念是指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三方面本著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所進行的合作與交流;廣義的概念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中的有機結合。目前大多數研究從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三方面合作來理解產學研合作,本文將突破狹義視角,從廣義的角度對產學研合作進行理解。

關于產學研合作的優秀實踐案例非常多,研究成果也很豐富,但是不管實踐或理論,一般所涉及的產學研合作基本上指理工科類專業,產學研合作的主體是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生產工藝、高科技創新等內容。那么是否能夠從產學研合作方面推進作為文科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及發展呢?

首先,根據以上對產學研合作的廣義理解,產學研合作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這種有機結合應該包括人類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的所有方面,涉及理工科和文科類專業兩大領域。同時根據已有研究和實踐,現在所提的產學研合作內容及領域已經得到拓展,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工業、科技等領域。比如美國的產學研合作目前已經涉及所有學科,覆蓋人才培養、科技攻關、產品研發、技術應用、商業資訊、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而德國產學研組織弗朗霍夫學會主要為中小型工業企業、服務性產業以及政府提供合同式科研服務 [9]。

其次,地方綜合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面臨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得到解決。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培養模式,可以涉及不同領域的企業及政府的不同部門,這符合以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 “應用型”和“多元化”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和教學方面,可以幫助地方綜合性高校較為容易和靈活的實現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應多層次、多方向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產學研合作可以從多方面提高師資隊伍質量。在促進教師實踐和理論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與企業和政府簽訂的各種科研項目也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的加盟。同時,高校通過和企業及政府之間的各種學術交流及互動,可以吸納和共享企業和政府中的優秀人力資源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師資質量。

因此,可以從廣義產學研合作的角度提出地方綜合國力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且本專業的產學研合作涉及高校、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部門。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有機地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建設三方面結合起來并綜合提高。

三、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策略探討

(一)樹立產學研合作教育意識

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式已被教育界普遍認可[10]。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建設應該樹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意識,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對其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首先,學院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領導要深入學習和研究國家各項教育政策,尤其是產學研政策,同時積極借鑒其他專業和高校產學研合作實踐成果,從而認識到產學研合作對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其次,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要鼓勵教師帶隊深入基層實踐及指導學生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再次,學校及學院教師在與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交往過程中要向其灌輸產學研合作共贏的思想,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意識。

(二)深入拓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應該突破單一模式,向多種模式轉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既要重視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教育,也要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領域。根據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可以設計以下幾種產學研合作模式。

1.傳統的合作培養

傳統的合作培養包括定向委培招生、聯合培養、聯合辦學、共建基地、相互兼職等合作形式。其中產學雙方共建教學實習基地是最廣泛采用的一種方式,其是產學雙方利用專業與職業(行業)相關的優勢,以簽訂“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協議書”的方式,學校積極創造條件與行業或單位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增加學生頂崗鍛煉的機會[11]。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應當與地方政府、城市社區以及各種大小企事業單位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同時,各方也需要在實習基地建設的基礎上拓展其他培養方式,如定向委培、教師和各單位管理工作者互相兼職、互相學習,培養利益結合點,鞏固產學各方的聯系,穩定學生培養質量。

2.委托研究

委托研究是企業和政府部門委托學校或者研究機構進行某項研究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單位可以通過這種模式為社會提供服務,同時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在委托研究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課題。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與教師承接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課題。以吉首大學為例,本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各種縱向和橫向課題。如在湘西州和吉首市政府部門文化產業規劃中,學生參與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及撰寫研究報告等工作,其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高度評價。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申請承接學校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全方位參與項目設計、研究和撰寫報告等工作,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吉首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科學研究素質和能力的成長,近兩年來有多人參與湖南省“挑戰杯”、吉首大學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課題、 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等,并在國內多家雜志上發表科研成果。

3.共建研究中心

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和地方政府或者企事業單位還可以設置針對地方事務的共同研究中心。以吉首大學為例,2012年吉首大學向省科技廳申請成立“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內容之一為武陵山片區社會事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研究。這為吉首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在此平臺的基礎上,本專業可以更好地實施傳統產學研辦學和委托研究合作模式。除此之外,本專業還可以成立規模較小的專業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員包括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實行導師負責制,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申報及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學習性工作。

(三)建立產學研合作培養保障機制

產學研合作教育穩定可持續地開展需要科學的保障機制,具體可以構建以下幾方面的保障機制。

1.管理機構保障機制。管理機構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基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注重機構建設和完善,可在學院下設產學研合作教育辦公室,由政府、企事業單位與學院領導聯合組成,負責產學研教育的頂層設計,共同研究、制訂合作內容和組織實施方案。此產學研合作教育辦公室可以包括兩個中心:一是產學合作中心,由教師、管理人員、輔導員組成教師和管理隊伍,建立和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負責實施學生實踐教學計劃;二是專業研究中心,是學生參與和進行課題研究的平臺。以上產學合作中心和專業研究中心均實行導師負責制。

2.協議制約機制。協議是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的長效保障機制,院系要和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以簽訂協議、規劃和管理辦法等形式,構建起產學研深度合作教育平臺,如簽訂產學研合作戰略協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協議等,雙方制定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合作教育等管理辦法。通過簽訂系列協議,明確合作雙方各自的責任、利益和義務,規范學生到政府或企事業單位參加實踐教學中各方的行為。

3.教學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產學合作教育的最終目的和關鍵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教育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是加強產學研合作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1)建立標準化的考核制度。制定各種實踐教學規范制度,使學生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教學活動按照規定的標準進行考核。(2)加強交流。一方面,學生實踐教學結束后,學院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總結交流;另一方面,學院要積極組織公共事業管理相關講座和學術報告,增加學生科研創新的興趣,組織參加課題研究的同學和老師積極交流,提高學術視野。(3)追蹤調查。學院對學生到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實習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并將反饋信息反映到教學改革中,推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同時鞏固產學研合作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国模杨依粉嫩蝴蝶150p|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另类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小sao货边洗澡边cao你| 精品无人码麻豆乱码1区2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老师课后辅导乳揉搓h在线观看| 越南丰满bbwbbw|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2021免费观看国色天香|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特级西西444ww大胆高清图片| 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av老女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h片在线播放| 国产两女互慰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 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视频| 97人伦影院a级毛片|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久久自己只精产国品|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