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

時間:2022-04-24 04:32: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語文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文科下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一、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內涵:通識啟蒙教育與母語審美教育

通過漢語經典傳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使命。從此意義上講,該課程也與童蒙教育一樣,具有啟蒙性質,有別者唯有對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學生面臨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經典涵養其品格,恰逢其時;而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生則面臨各種紛至沓來的誘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沒,尤須開設一批大文科通識課程強勢介入高等教育環節,對其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啟蒙。這既可以調節大學生的思維習慣、文明素質單一西化的傾向,又可以讓他們真正恢復民族自信心,為未來的民族復興做好最生動堅實的心理鋪墊。作為通識啟蒙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它只有堅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體化的語文經典為基礎、以文化傳承為方向,真正成為一門老師愛教、學生愛學的高校必修再啟蒙通識課程,其存在價值才會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這個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掀起了漢語學習的一股股熱潮,很多地方還建立了孔子學院。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漢語“聽說讀寫”,試圖更深地認識“中國速度”,體味漢字這種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隱藏的文化密碼。文化傳播從來都是雙向的交流活動,為了向世界科學地傳播民族文化,幫助世界對中華民族建立真實、立體、豐富的知見,我們必須盤點家底、自我認知。無論是自我認知,還是幫助世界建立真實的中國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機械的轉介說明階段。活的文化與文字、文學的持久的美密切相關。漢字“法天象地”的創造歷程讓我們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讓我們領略到華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個漢字都是一本書,一個世界,一座文化的寶庫,一個審美的舞臺,是一個銜接宇宙先天與人類后天的臍帶。從漢字,到漢語言、漢文學、漢文化,這是一個美的鏈條。只有民族的母語審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創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紀德國四分五裂的時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國文化啟蒙和統一的緊迫要求,才寫下了《審美教育書簡》這本小冊子,希望德國人能從獨特的民族審美中重拾自信,最終實現民族振興。五四時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當然有待商榷,不過以審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漢文化之美熏陶學生,指引他們,在高度的物質文化條件下過一種藝術化的人生,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也只有深入到這個層面去解讀、傳播華夏文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如何以母語審美教育來自我認知、建立真實的中國形象,杭州師范大學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編教材就體現了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體化的“母語審美教育”代替單純的“語文教育”,通過提高審美能力來強化語文訓練,在感受漢文學與文化之美的過程中感受漢語之美。這與當年胡適站在新文化的立場上提出的“文學的國語”(審美的國語)的設想是吻合的。簡而言之,為實施民族文化復興戰略,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啟蒙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理應納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體系。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母語審美教育,它也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信息技術時代的雅俗共賞

狄更斯的《雙城記》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話:“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其實這段話也非常適于當下的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然而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甚囂塵上已經使得這個時代陷入一種空前的精神危機之中。時代的癥候引起了審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為審美主要形態之一的文學也趨于商業化與邊緣化。面對種種病態的審美趣味和這一系列亂象橫陳的文學現象,在這樣一個尊重個體人權、強調平等意識和話語獨立的時代,我們不可能以權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過長期的經典教學展開“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式的審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態的趣味便少一分;經典的美熟悉一點,低俗的美便陌生一點。此消彼長,經典的審美教育總有發揮作用的空間。然而,“經典”教育已經陷入了尷尬的處境。拿文史哲來說,隨著讀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全面來臨,青少年們對孔孟老莊等圣賢經典、對荷馬、但丁所代表的文學經典大多視若無物,束之高閣,倒是對網絡影視、娛樂游戲情有獨鐘。面對這種現象,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所有通識課程恐怕都應該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應的改革。

(一)教材:經典閱讀、時尚快讀與審美理論導讀三者有機結合據母語教育專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語文學科創建于上世紀初,具體標志是1904年癸卯學制,這個學制是中國現代教育分科教學的起點,國文成為獨立學科。在此之前,中國學術是文史哲不分的,如葉圣陶所說,“整個就是一個語文學科”,也就是所謂“大語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對語文學科內容的分解,文學、政治、歷史、地理、常識等等都成為獨立的學科。那么,現在,既然要正本清源,為“大學語文”課程重新定位,就必須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個原點。其實,從這個原點生發出來的漢民族早期的母語美文也都是叩問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簡單的“為文學”、“為人生”而“文學”,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層面的“天問”之作,譬如《莊子》、《老子》等。原點出元典。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讓我們領略母語豐富的張力和表現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可以讓我們循著“語言文字———文學———文化”的漢字長河,感受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門,入文情審美之門,入哲思智慧之門,入民族文明之門,鑒于此,大語教材實應加大元典的選入比例和教學的力度。其次,在當今學科化、專業化已成難逆趨勢的背景下,“文學”意義上的審美早已成為知識界的口頭禪,“文學”大眾化、審美多元化在適應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給人們造成了一種“無中心,無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審美錯覺。許多流行的所謂“美學原則”作為現代“自大”癥的垃圾副產品,已經背離了真實原則。“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卻離不開真、善。鑒于此,大學語文課程理應在這個信息泛濫、經典缺失、審美多元的時代,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審美引導。在教材編選時,簡要介紹文學鑒賞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作品中披沙揀金,選擇閱讀和分析鑒賞的能力,培養他們純正健康的審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術環境中的綜合教學我們處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影視充斥的網絡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的是非利弊,論者多矣,已無解說的必要。不過,單從教學手段而論,教師引導下的大學語文課程網絡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體課件包辦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立體認知,給學生留下廣闊、開放的思考空間,延伸課堂教學于課外。何二元副教授在這方面仍然是開風氣之先者,他每堂課必用網絡。作為“大學語文終身義工”,他曾免費建立了“大學語文研究”網站。在網站里,示范了許多精彩的教學案例。從網站里各信息點之間的立體網狀鏈接,到“二元教學”課程實例里的“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對比性鏈接,整個網站給人“如入山陰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華嚴經》“帝網重重”,相互映發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與文學經典理應是大語課程必不可少的母語審美與思想圣餐,對其品讀決不能成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舉。何況,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已經為這一過程掃清了諸多障礙,提供了各種輔助學習的便利平臺。這種便利長一分,對經典的理解便應深入透徹一分,而絕不是采用偷懶的做法:用網絡搜索代替記誦吟詠,用相關視頻代替文本閱讀,拾他人唾余代替獨立思考。網絡技術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務于“人”對宇宙人生的直面叩問,才能發揮其價值。網絡鏈接的大量運用,跨文類、跨學科、跨文化等現象在有限時空的頻繁并置,大大凸顯了知識(視界)之間的豐富聯系,也因此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應。鑒于此,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也可以適當地運用比較教學法,以收振聾發聵、開權顯實之效。例如,學習應用文寫作,各類公文文種之間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與寫作要領上會體現出一定差異,不過,從制發程序、發收方向上看,許多相近文種又可以歸為一類。鑒于此,我們可以把各類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舊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開展形象生動的比較教學,這比起單純概念層面的辨析和機械的特點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為旅游專業學生講導游詞的寫作,不僅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與“最佳東方旅游網/旅游頻道/精彩講詞”建立超級鏈接,引導學生在比較借鑒中學習范文的優長,而且特別拈出“杭州西湖導游詞”與“浙江金華概況導游詞”為例,說明導游詞與景點解說詞之間略有區別,導游詞通常采取移步換景的寫法,而景點解說詞則相對比較靜止。這兩者說到底俱屬應用文范疇,為了告誡學生導游詞“不應該如何寫”,他還更進一步從反例入手,比較了寫景抒情散文和“導游詞”等應用文的巨大差異。在《何二元自編講義》中,從編排體例、章節設置到講義演繹,我們隨處可體會比較教學法的無窮妙用。《講義》有如導游,時而來往于文學、音樂、繪畫、攝影諸域,時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時而會心于文論、文本之互證,時而驚異于文學、科學之融通,給我們留下了最逼真、最豐富的“比較教學”樣本。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大文科教育的基礎通識課和民族文化傳播背景下的母語審美課,既可以依托信息技術環境,幫助大學生傳承文化、涵養人格、砥礪品行,而且有助于引領他們擺脫文化殖民者刻意植入的他者心態,教他們學會自我認知、自我建構真實的中國形象。

作者:郭偉 胡立新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方向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在新課標的改革之下,對教育工作者們得出了更高的教學目標,教師們不再依靠原先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而是針對新時代下的學生們,對其創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良好環境,在其創立的環境下,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與思維,促進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對新形勢下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指明方向。本文就此展開論述,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創新教學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改變傳統單一的應試教育,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流模式。在這種試卷么,只想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制定完善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程,是高職院校人文課程的主體,在提高學生文學知識軟實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想讓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程課堂重新展現活力,教學改革是一條必經之路。

一、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意義

1.塑造健全人性,促進學生成長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建立對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編輯與寫作能力、思考與辨識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組織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創新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做到因材施教,個性發展

學校應該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臺,指導學生分組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學習討論中可以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同時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生的表達,因材施教,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3.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學生們的語文素質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多種教育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當學生遇到了比較難的語文知識后,教師應該選擇全新的教育模式來給學生創造一個人性化的課堂。

4.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進程

教育工作者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就是一個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能力、擴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會被不斷的被提高。同時教師采用的創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水平,都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合理有效地將大學語文教育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們在老師為其營造的學習環境下,輕松愉快的學習,更好的發散思維,開闊創新。高職院校有著屬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計劃與學生的培養目標,這也決定了在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著屬于自身特定的教學氛圍與環境。想要提高大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就需要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積極的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在語文教材的編寫上面以及教學目標方針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為高職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的氛圍。這才是符合新課標對于素質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

1.應試教育的現象依然普遍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尤其是對高職語文教學上面,強調改變原有的應試教育模式,重視學生們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們今后的人生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們真正成為課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學校應試教育的思想還在保留著。一些學校只注重教學成績,卻忽略了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學生畢業之后,存在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一些學生的成績是比較好的,但是實踐能力是比較差的。到那時這就使得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自身語文文學素養的提高與個性發展。

2.語文教學模式單一

當前的高職語文的學習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的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出現灰心、厭煩,消極學習的現象,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高職語文教育的教學手段是比較單一的,沒有吸引人學習的亮點。例如在學習一些小說時,由老師給大家講解后,學生就開始做一些題。這樣呆板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沒有了學習興趣,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

3.統一教學,難以因材施教

語文這門學科強調要有對文學的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觀察每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夠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的具體情況設定不同的學習計劃。但是由于在我國受教育人口是比較多的,所以難以達到因材施教。這就使得在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學生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的文學的欣賞與感知能力較強,對于老師在課堂上面傳授的知識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學生對于大學語文的知識,難以理解,產生了厭煩與抵觸的心理。針對以上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需要加強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在語文課堂上重視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只有在高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大學語文教學。采取多種手段,才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們養成語文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如何進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

1.尊重學生個性,做到個性發展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為每位同學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在語文的學習過程當中,互動式學習尤為重要。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比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遇到難已解答的問題,我們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小組互助合作。通過小組互助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能夠交流思想,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也非常關鍵。通過這種互動方式,可以通過學生對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課程方案。

2.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提高學生大學語文修養,就是培養學生們的文學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用文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對文學有一個審美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們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文學問題。還要提高學生們自主學學語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學知識,掌握文學構架體系。

3.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對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們順應教育發展方向,跟上時代步伐與潮流,將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上來。對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平等師生關系。同時老師們都應該鼓勵學生們勇敢的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在對學生們的回答進行講解。

4.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針

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不斷地參加一些專業的培訓,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質量提高之后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并且在講課過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創新的觀念,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更加的有創意,學生們才會更加喜歡學習語文。

5.改進評價方式,設立獎勵機制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課堂表現,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職語文課堂上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們要更加專注與學生能力的表現情況,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改進評價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的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并且設立獎勵機制。以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語文學習材料作為學習成績評定的依據。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素質教育中對于評價方式的界定,符合過程性考核的原則。以學生提供真實學習證據的數量和質量作為課程學習評價的依據。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激勵學生們不斷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課堂上展示自我。鍛煉自身能力,讓學生們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與獨特性,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為培養素質人才作了貢獻。

6.引導學生參與文學活動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是比較重要的。教師為學生創造的教學平臺。打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就是不斷的激發學生們的創新與思維意識。鼓勵學生們加入到創新型文學活動中來,這就是開展高職大學語文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的為學生們創設主動參與文學活動條件,為學生們找到發散創新思維的機遇和挑戰,鼓勵學生們的行為,讓學生們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成長的樂趣與知識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學習的主人。

7.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思維與想象力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多種手段的融合,互動式學習,也需要現代教學手段。教學中,現代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了多媒體的使用,語文的學習才會更加的充滿樂趣語文課堂才會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學習一些史詩性的文章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室播放一些相關的視屏,還有一些音樂,這樣都能為學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幫助。學生如果有了這樣的學習條件,會不斷的提高語文的學習興趣,能夠不斷的學習到很多有價值的語文知識。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先進技術教學。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教學,采取多種大學語文教學手段,大大吸引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創新思維。

四、結論

語文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階段,是需要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教學模式對語文教育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應得到學校的重視,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語文的教學才能真正的實現突破。初中語文教育的發展將會進入一個新的臺階。為中國教育事業的進步貢獻自我,促其發展則是每一位教育工者們的使命與任務。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下,會培養出很多優秀的語文人才,培養出很多為國家發展有用的棟梁之才。

作者:宋永燕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一門基礎性的課程,不僅有著很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也有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們要結合當前時展的要求和大學生的特點,積極發揮大學語文的各種功能,從而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學語文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民族文化,因此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1]。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要積極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真正地實現大學教育的目標。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發揮的積極作用

1、大學語文課程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大學語文不同于中小學語文,他雖然也有著很強的工具性和實用性,但是在教材編寫和課程選擇上更傾向于人文性和思想性[2]。因為大學生經過十幾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字詞、語法和各種寫作方式,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所以要塑造他們健康人格和完善他們的價值取向。大學語文還擁有豐富獨特的教育資源,是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基礎條件。比如在大學語文的第四講“鐵肩擔道義”中選取的文章大多都是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讓學生從戰國的《孟子》到中唐韓愈的《張中丞傳后敘》,從南朝范曄《班超傳》到清末民初梁啟超的《呵旁觀者》中真正理解“鐵肩擔道義”的內涵[3],這些文章穿越了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都有著非凡的古典魅力。通過學習這些文章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更好的認識歷史、認識現在、認識世界,從而也能樹立家國情懷,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下闊步前行。

2、大學語文課程有著隱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學語文課程畢竟和政治課程不一樣,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多都隱藏在具體的文章中,只有通過教師全面的解讀和學生努力的學習才能真正地發現和應用。大學語文選取的文學作品都是具有豐富的審美和人文功能的,他的導向功能、育人功能和啟發功能需要教師根據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具體內容以及藝術特色去仔細認真的分析,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潛移默化把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傳遞給了學生,讓學生在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感受每個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祖國走過的歷史痕跡、感受大好河山的壯觀景色[4]。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祖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對十三億祖國同胞的深切感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讓學生帶著對祖國的熱愛繼續努力學習。

3、大學語文課程可以營造更好地教學情景感染學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已經不適應長在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們,他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種表現就是最好的說明,尤其理工類的大學生更是用一種排斥的方式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價值取向,所以絕不能因為某些原因就放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大學語文課程的優勢去引導和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不同于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它本身就有審美功能和人文功能,而且精選的文學作品,都是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優秀文學作品看到在五千年悠久歷史中各種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學生在優秀文學作品身臨其境的感受作者營造的各種或優美、或悲壯、或雄大的情境,這些極具感染力的優秀作品也進一步的發揮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也增強了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地達到了大學語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

1、有效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

大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專業的教學技能和深厚的文學素養,而且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超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因為只有具備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營造積極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學生,真正地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一定要注意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要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有效增強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而語文教師本身也要加強對自身思想政治的認識,并且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的授課技能結合起來,要準確的把握和理解教材,把教材中的內涵真正發揮出來,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術修養以及愛國情操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授課和自己的學習中感受到大學語文所蘊含的人類的終極關懷和民族的優秀文化。

2、要積極的創新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習的激情可以說是有所衰退,只有積極的創新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愛上大學語文,努力學學語文,也才能讓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延續使用多年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不但很難通過大學語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而且甚至沒能完整的學好基本的課程內容,因此必須積極的創新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但要學好基本的大學語文知識,更要通過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比如教師在教授辛棄疾的經典詞作《摸魚兒》[7]的時候,就要通過創新的方式來進行授課,這首詞的歷史背景是南宋時期,正是我國歷史宋金對立的年代--金強宋弱,許多知識分子投筆從戎,辛棄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當時的歷史畫面,而且這首詞大量引用歷史典故,教師可以將這些歷史典故貫穿在整個詩詞講解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穿越回到宋金的時代,這樣就把一個官場失意卻對國家前途仍然憂心忡忡的文人將軍展現的淋漓盡致,不但了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詞的興趣,而且也讓學生真正地了解了那段歷史,增強了學生對祖國更加誠摯的熱愛,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教師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樂,將古詩詞的內容和思想政治內容進行緊密的結合,展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涵,從而也實現了思想政治功能的最大化。

3、整合各種大學語文資源,合理編排大學語文教材

大學語文教材不同于中小學語文教材,他不僅要注意發揮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有通過對教材的合理編排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編排語文教材的過程中要注意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章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通過有序的教材編排更好地接受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觀念,使學生更全面更透徹的認識五千年的輝煌發展史[8]。大學語文教材實際上是與高中教材有著緊密銜接的,所以在編寫教材過程中一定充分理解當代大學生的情況,尤其是要掌握大學新生的情況,而且要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要準確把握當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掌握程度,要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編排。所以要盡量避免重復的選文,對于文學作品的選擇也有主意古今搭配得當,外國也要有所涉及,讓學生全面的對文學作品進行有效地學習,從而保證學生吸收各種文學作品的精華,從而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教育,培養健全人格和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總之對大學教材的選取和編排要有助于大學生通過積極努力的學習實現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堅強豁達的民族氣質[9]。

4、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學學語文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大學生相比較于中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性和主觀性,比如大學中開設的選修課就是最好的說明,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他們自己喜愛的學科去聽去學,大學語文雖然是必修課但是要想真正的發揮出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必須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學習語文的主體作用。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決定了大學語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有效的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的運用各種豐富的資源,要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祖國大好河山,感受風土人情,在更廣的更寬的背景下感悟大學語文的魅力,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的去學學語文,要讓學生分享學習語文的心得體會,要讓學生閱讀各種各樣的文學名著,通過這些就能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的去學學語文,從而潛移默化的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10]。

結束語:

大學語文孕育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只有充分發揮大學語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才能使大學生成為祖國合格的接班人和現代化的建設者。

作者:吳蘇芳 謝衛華 單位: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中醫藥大學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土建工程高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

【摘要】分析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出促進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措施:創新辦學理念和課程定位;以學生為主體,協調發展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以學生能力為主線,結合專業構建教學內容。

【關鍵詞】土建工程類高職語文課程建設辦學理念課程定位

近幾年,各高職院校在深化高職教育改革中,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專業課程建設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術能力為主線構建。然而,當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水平雖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質不高。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各類職業院校的教師也紛紛從各自的專業進行改革。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干課,它在培養高職生人文素養中發揮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語文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專業結合,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結合,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

一、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部分高職學院對《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理解過于功利化,造成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中,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就保留,能幫助學生成就一技之長的課程就開設,即用對學生就業是否有直接作用作為標準的“實用”原則來對專業和課程進行建設。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首要和重要任務。因此,專業課程建設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術能力為主線構建。受“實用”原則影響,承擔文化傳承與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大學語文課程成為“課余”的選修課。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主干課的大學語文處于這樣的尷尬地位,無疑使學校的人文教育進一步受到削弱。學生方面,迫于就業壓力,多數高職生認為到職業學院就是來學技術的,只要學好技能就萬事無憂,放松或完全放棄了自身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不感興趣,不關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近幾年部分高職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來看,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質卻不高,他們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功利化。具體表現在:首先,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到生活實際中,人際交往以利己為重,行為的出發點看對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在工作中不愛崗敬業,更不會為企業奉獻、犧牲。其次,民族、國家、社會等概念模糊。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大公無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情懷,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圍繞專業推進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將高職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同時也為改變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創新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成為廣大高職學院語文教師最迫切的使命。高職學院大學語文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創新辦學理念和課程定位。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這一綱要明確提出素質教育與科學技術同等重要。愛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職責》一文中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學前輩提醒我們,職業教育使學生成為“精神人才”比“技術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國土建工程類高職學院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傳授與職業技能的培養、輕視人文素養提升傾向比較突出,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知識扎實,但知識面窄,有一技之長,但水平不高,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素質和能力更是欠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認識偏差與人文教育缺失。作為職業學院的管理者,必須改變觀念,強調“以專業為主,職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進一步強化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是專業課程的基礎。教學實施時,協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在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建設中強化人文性,將人文素質理念滲透于各個環節。在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結合專業和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重新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兼具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632016.2創新辦學理念,科學定位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學生為主體,協調發展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

土建工程類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具有高職語文學科的共性,既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又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個性特色即與專業結合、與學生將來就業結合、與職業教育結合,以學生為主體,使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協調發展。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和學生雖然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但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跟隨教師興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和興趣的陶冶。為此,語文課教師主動改變自己,由主體地位向主導地位轉變。在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本,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切實踐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習慣,主動滿足自己學習欲望,真正實現將課堂還給學生。

2.突破時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接受知識的途徑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學語文課教學不應局限于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空間。應通過互聯網或是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即給學生創設一個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識滋養,翱翔于知識海洋的活動平臺,主動獲取知識,擴大視野,提升素質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蓄備力量。

3.激發學生創造性。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職學生不但有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有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要使職業院校畢業生成為未來新技術、新工藝、新發明的創造者,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自主學習情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獨立思考后勇于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4.培養和諧發展素質與能力。

從近年來的市場調查發現,社會及用人單位認為人文素質,是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生產力之一,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學生的形象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企業的未來發展。人文素質對個體也是決定個人行為、做事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良好的職業能力的習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課堂教學的熏陶培養是良好的人文素養形成的主渠道。大學語文課既能充實學生文化底蘊,還具有豐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養,因而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課。將高職學院大學語文定位為專業教育服務,應立足職業,突出應用、實用,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和諧發展。

(三)以學生能力為主線,結合專業構建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的一個機制,任何教學思想、教學主張、教學方式都是通過教材去實施的,沒有好的語文教材一切都無從談起。”教材編寫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一個關系到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性問題。高職學院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方式及內容選擇,應突出語文學科特色,結合職校生特點,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反映時代特色,與專業、就業崗位結合進行建設,達到既為學生學習專業服務,也為學生“成人”服務的目的。

1.當前高職教材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學院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及教材建設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和各學院自編的語文教材或讀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寫體例大多以文學發展為主線和以文體分類為主線。按文學發展編寫的教材強調系統化,脈絡清晰,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各個時代的文學流派、文學風格,在閱讀選文的同時也是對文學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處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學生學習興趣與現實性。按文體安排內容有利于學生對各種文體特點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寫作各種文體的水平及鑒賞能力,但長時間學習單一的同一體裁文本,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乏味的感覺,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學習效果。高職學院自編教材有的以語文人文性為主線或工具性為主線,有的將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有的將人文性、工具性和職業性結合,然后按模塊組合編排。這些自編教材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內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時代性和彈性。不足是針對性和專業性不強,同一套教材各種專業的學生都可用,不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特色。大學語文教材文本的選擇,是編寫大學語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完成,除與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有關,更與教材的質量及教材選擇什么篇目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歷年來教材的編寫者們對選文特別用心。現行大學語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傳統經典名篇,而缺乏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文章。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古今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因此,對于當代優秀作品應該廣泛地選用,而不應厚此薄彼。二是大學語文教材選文與中學教材選文重復篇目多。大學階段的學習,無論是從知識的深度還是廣度方面要求都應比中學高。如果大學語文教材選文與中學語文教材選文重復,會降低高職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大學語文教材與中學教材在要求上應該有較大的不同。三是外國文學作品入選太少或未選入。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融合。外國文學作品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外國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有利于高職學生開闊眼界,面向世界。

2.與專業結合建設大學語文教材。

目前高職教學中,課程改革方向是圍繞專業設置課程。公共課中的英語、數學與專業結合取得很好的實效。高職語文教材建設與專業相結合是可能的。為實現高職學院大學語文教材建設與專業結合,應以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遷移為突破點,以服務學生就業為目標,通過市場調研,了解行業從業人員的崗位素質能力需求,以“職業崗位需求”并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構建教學內容。針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不足,筆者結合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對現有的優質大學語文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優化。根據土建類專業特點和學生能力素質要求,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分模塊編寫教材。具體內容有土建類工程應用文寫作、水文化導論、建筑文化導論、實用口才、文學欣賞五大模塊。每個模塊內容分冊編寫,其中土建類工程應用文寫作模塊內容是必修內容,其他模塊內容作為選修,各專業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教材選文注意傳統經典與現當代美文結合,中國作品與外國作品結合。

3.構建立體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書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學的包括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的語文材料。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發輔助教學的光盤、多媒體課件、課程網站等資源。通過多介質,多種手段有機配合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工藝、新技術將會給職業教育帶來什么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對未來的勞動者的技能和知識的會有什么要求,這一切都難以確定。因此,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與專業結合,將人文素質理念滲透于整個課程體系中,為實現職校生的職業能力和人文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服務。這是大學語文最終的教育目標,也是教學創新的方向。

作者:李田秀 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困境和對策思考

一、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現狀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基礎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漢語的閱讀、理解、評價、鑒賞和寫作能力,提高母語修養和綜合文化素質,是集基礎性、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為一體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中國青年報文章《語文貧血后是精神貧血》曾寫道:“別的東西可以是技能,學了之后打工、干活兒,語文不是這樣,語文是靈魂依靠,或者說,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但實際上,大學語文課程在我國理工科高校的生存現狀是怎樣呢?把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理工科院校比率不高,還有很多工科院校甚至沒有大學語文課;大學語文課程在理工科院校的課時逐漸減少;工科院校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漠視等因素導致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處境尷尬。

二、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邊緣化”的主要原因

1.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目的認識存在困惑。

21世紀,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企業間的競爭和興衰更替加快,學生就業壓力和難度加大,于是急功近利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成為很多大學生學習的動力。正是在這種價值導向引導下,學生往往會不自覺重視那些實用性強、實踐成果可立竿見影的課程,比如:英語課,計算機運用課,各種專業技能課,等等,語文作為一門主要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文化底蘊的課程,這種看似“無用”其實“大用”的學科因其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必然被學生們忽視甚至漠視。

2.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存在混亂。

工科院校學生在我校學習多是為了想掌握幾門操作性強,可為將來就業增添砝碼的高實用性知識技能,而一些工科院系大學語文課程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在教授大學語文課程時多是強調一些語法和文法知識,往往忽視了理工科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及社會對新型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選擇的混亂與錯誤,導致多數工科院系的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存在抵制情緒。

3.教師教學方法單調。

語文課本來是一個很形象很有趣味性的課程,但有的高校往往很少采用一些先進手段進行教學,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使形象、有趣的內容失去生動性和趣味性。有些語文課在講解過程中,被拆分成知識點,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被忽視了。

三、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措施

1.從培養目標需求出發改革理工科大學的語文教學。

據調查,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專業雖然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課時安排少,重視程度不高,多數學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實際上淪為“擺設”課或“點綴”課;工科院校很多學生在校學習多是想掌握幾門操作性強,可為將來就業增添砝碼的高實用性知識技能,語文課程在多數工科院系的學生眼里是一門既無實用性又不含技術性的花邊課程,大學語文課多被理工科學生當做學習專業技能知識之余的一種消遣課,無法轉化為一種獨特的技能,更別提用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來投入社會,產生效應。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如果不是個別本身對文學感興趣,大學語文課程自然就很容易被工科學生忽視。基于以上原因,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培養目標不應該是多方面、只追求面面俱到的大雜燴,而應該是有針對性的、聯系實際以滿足工科學生要求的有的放矢。筆者認為,理工科學生的語文教學應從適應科學發展目標出發,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主,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們對實用性知識的追求,又在有限的課時安排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從實際出發,既考慮到了需要性,又考慮到了可能性。工科院校培養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是“應用性”人才,為此,工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適用性就應顯示應用性的特點,根據這個要求,我認為理工科專業語文教學應著重放在閱讀和寫作基礎的訓練上,工科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特別是應用類文體的寫作,提高自身寫作能力,其意義在于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需要。理工科專業由于受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課時量的限制,因此,教授大學語文的老師應把重點多放于講授常用的部分實用類文體知識,加以實施必要的寫作訓練,使學生了解一般實用類文體的寫作格式和基本要求,并能掌握常用類文體的寫作,能獨立寫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實用類文章,以適應在校學習和將來工作的需要。

2.從進行教材建設出發改革理工科大學的語文教學。

大學語文課程涵蓋的知識面廣,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美育性多重功能,內容龐雜,如果蜻蜓點水式面面俱到則勢必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學內容和教材的選擇是一個關系到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質量與教學成果的重要內容。根據現實情況調查,很多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內容選擇不合時宜,導致課程失去原來開設的初衷,學生對課程內容沒有新鮮感,感到乏味、郁悶。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筆者認為,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要有鮮明的時代感和針對性。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基礎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評價、賞鑒和寫作能力,據此,各理工科院校可根據教學條件和師資隊伍水平,以及學生的語文水平、文學素養、人文素質狀況等,有計劃、有目的地編寫或選擇某種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內容。在教材建設上,要順應時代需求,針對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基本規格,根據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掌握一般應用寫作規律,注重規范性和實用性相統一,編寫出適合學生特色的理工版教材。

3.文理交融,從調整教學方法出發改革理工科大學的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依據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采用文理交融,建立一門符合教學規律的課程教學模式。在新一輪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符合現代意義的大學要培養的不是單一門類知識的專才,而是綜合應用多學科專業知識的全面型人才,綜觀古今中外的大家無一不是文理相容的全才。如耳熟能詳的作家曹雪芹,如若他不是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工藝、飲食等都有研究,則很難寫出曠世之作———《紅樓夢》;又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的作者茅以升,他本是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所作的《中國石拱橋》一文能很好地運用簡樸、洗練、明快的語言介紹中國石拱橋結構形式的建筑特點,并被編入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語文》中;再如好萊塢大片《接觸未來》就是根據科幻暢銷小說《接觸》改拍而成,其小說的作者卡爾?薩根是美國著名天文家、行星探測專家、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作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大學生,即使是理工科學生,中國文化素養仍舊不可少,只有古今并蓄、文理交融,才能造就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據此,建議理工科院校一些學院在督促學生完成專業知識之余,可在大學語文教師的指導協助下多開展一些能蘊涵深厚文化沉積、展現中華文化、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活動。例如,在大學生中組織讀書活動,舉辦古詩詞大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開設話劇社等,這樣既能豐富理工科學生的大學生活,更能提高其文化素養,同時可培養他們多方面的才能,為社會輸送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適用型通才。

四、結語

現代大學實行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通才教育,大學不應只是培養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更應該是培養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橫向型人才。通才教育的基礎是大學語文,因此大學,特別是理工科大學在為社會培養通才的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程肩負著強化改革的戰略性任務,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相信只要各理工科院校給予大學語文課程足夠重視并嘗試對原有大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尋找適合自己學校及本校學生的教學模式,就定能為社會輸送適應當今社會需求的綜合性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通才。

作者:鄔文靜 陳實 單位:南昌工程學院評估中心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在不同專業中的定位

職業院校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開設了不同的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定位。大學語文在每個不同的專業也應有自己的定位,對每個專業提高學生的專業教育,豐富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人文精神都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的必要性

首先,語文文本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中國的語言文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與政治、哲學、經濟、文化等許多門類的學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許多作品其內容本身就蘊涵著人類相關生命的種種體驗與思考,關聯著人類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無限豐富性與復雜性。“文史不分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都說明了這一點。如,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流言家看見宮閨秘事”,成了人們百讀不厭的百科全書;大家熟悉的《史記》,既是文學著作也是歷史著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徐霞客游記》中用文學的筆觸記述了大量的地理學知識。語文無限豐富,包羅萬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也就為大學語文課程對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熱愛專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教育心理學及有關學習理論的闡釋也表明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提高專業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學習興趣,會引發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習變成一種內心的滿足,而不是一種負擔。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圍繞著專業方向來組織的,學習興趣與專業興趣密切聯系。學生的興趣是其知識、素養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選擇上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符合學生興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學生知識水平、文化素養的,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師有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但也同樣有適應學生興趣愛好的需要。大學語文教師利用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而主動對教學內容、重點等做相應的調整,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專業,突出其專業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學及有關學習理論的,這也勢必使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第三,大學語文教學自身的不斷深化也要求走與專業結合的道路,對提高學生的專業職業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專業有機結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內容的取舍上,教師要突出專業特色,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在目前還沒有一種具有專業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的情況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專業愛好及需要來增刪課文內容。如果教的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則可選取一些詞句優美、富有音樂節奏感的篇章。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隱的《無題》、蘇軾的《前赤壁賦》等文章,就可以補充一些古代的有關音樂評論等內容;如果面對的是美術專業的學生,則可選取那些畫面感強、色彩明快、具有詩情畫意的文章。如,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的詞等,還可補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時常常又是畫家、書法家)的書論、畫論;如果面對的是園林、建筑專業的學生,則可多選像劇作家李漁《閑情偶寄》中關于農林營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車專業的學生多選取結合汽車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就相應選取歷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課文……這樣以來,大學語文教學的專業特色從內容上漸漸凸現出來,相信這樣的取舍一定會令學生興趣大增。二是那些經典美文,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經典美文,學生都要學習。如,同是蘇軾的《前赤壁賦》,音樂專業的學生可側重在對語言節奏感、音樂美的把握以及“嗚嗚然蕭聲”的賞析與想象;而對美術專業的學生則重在對“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及主客們“相與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賞析與畫面的描繪;同是《琵琶行》,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可把重點放在對“大珠小珠落玉盤”那千百年來不絕于耳的琵琶曲的“聆聽”與感悟上;對美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對“別時茫茫江浸月”那一種離別情境的理解與構想則又成了他們的重點;而對服裝專業的學生來說,可引導他們由青衫進而對古代官服加以識別與再繪……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與熱愛,定能為我們的語文課堂營造出一片生機勃勃、富有創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根據不同專業具有的專業特色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潑、善表演,有很不錯的音色和標準的普通話;美術專業的學生喜安靜,善用色彩、畫面來思維。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時,音樂專業學生可讓其聲情并茂美聲清唱,極富表現力地把作者那種故國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來,課堂一片悲寂。這一唱,意境全出,遠比師生反復的朗讀和教師仔細講解更有效。如,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衛風?氓》時,教師可讓學生想象女主人公各個時期(婚前、新婚、婚后)的著裝,將其勾勒出來,來一次作品展示會,效果很不錯。總之,我們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專業特色的教學資源,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他們的特長,為我所用,大膽地選取能發揮學生特長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唱起來、跳起來、畫起來。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業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方法,將專業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如“從XX文中看X時X地的建筑(或音樂、美術、服飾、園林設計等)的特點”等,學生可自主的確定研究課題便于查找、搜集資料。研究可以是小組合作也可以個人來完成,研究所得撰寫成論文上交,既作為作業也作為這門課的成績。學生已具備較強的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有較寬裕的課余時間,這為語文的這種作業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長達近一個學期的學習、資料搜集后,學生都能交上一份較好的答卷。學生的作業內容各個不同,但他們對所鉆研的問題都有較深的理解,能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展示了高職學生較為獨特的思考與見解。因為有所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研究也就更有興趣了。

三、結語

大學語文課在不同專業中,對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人文修養,對提高學生對專業職業素質的培養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各個專業中的定位是提高各個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礎課程。

作者:孫雪梅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中現當代文學教學思考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由于該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有共通之處,處理不好,就很容易成為中學語文課的延續,被稱為“高四”語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一貫以考試為目標,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遮蔽了語文的人文性、審美性,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對語文的興趣,產生厭學心態,甚至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心理。由此看來,如何講好大學語文這門課,使學生擺脫固有的偏見和束縛,從這些拘囿中超脫出來并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還需要廣大教師多多努力。筆者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淡化以考試為目的的工具性,突出所選文章的人文性、審美性,讓學生在沒有考試之憂的輕松心境中去領略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思想價值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筆者去年參與了省級重點教改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應用實效研究”,其中模塊化教學就是此項目的一個主要內容。一般大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模塊都會包括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幾部分,筆者的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所以承擔了教改試點班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當代文學部分。本論文主要以現當代文學部分的教學為論述對象,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為例,結合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及思考,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能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這些文章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方面看都有獨特的風格和價值。如何將這些特點講出,讓學生真正領悟,是每個授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開講之前必須有非常充分的準備,應該對作者的身世、創作成就和特點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以周作人的《我學國文的經驗》與魯迅的《復仇》為例,因為周氏兄弟是現代文壇上的兩員大將,對文學史的貢獻非常大,所以兄弟倆的文章雙雙入選。但盡管是親兄弟,成長環境相似,求學背景也一樣,但只因一個是長兄,一個是二弟,相差四歲,便對人生的感受迥然不同,這也影響到他們后來的文學觀念。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講授這兩篇文章。魯迅由于是兄長,幼時自然受到更多的關愛,但家道衰落后也最先感受到了生活的殘酷和人性的虛偽,這給敏感的魯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所以魯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會把這種激憤寫出來,形成了深刻、犀利、批判式的文風。而周作人因為是弟弟,所以對家庭的變故便沒有那么深的切膚之痛,再加上有哥哥將家庭的重擔挑了起來,他便可輕松應對,因此在后來的文章中多寫對自家生活的描述,很少關注時事政治,形成了平和沖淡的文風。日本攻陷北平后網羅文化名人,無奈周作人文名已出,很難固守象牙塔,最終難逃羅網,做了漢奸,留下千古罵名。講解《我學國文的經驗》應該注重周作人平和閑談式的敘事方式,他將自己的學習經驗穿插在每一段成長的經歷中,以故事的方式寫出,給人平易近人的親切之感,無論是思想內核還是語言文字,理解起來都比較容易。但講《復仇》時就沒這么簡單了,因為這篇散文選自魯迅非常抽象的作品集《野草》,這部集子比較晦澀難懂,是魯迅深刻思想的象征性表達。講解時,教師首先要把表層的故事情節梳理通:一男一女赤身持刀相對,周圍的“看客”趕來“賞鑒”他們,為了向這群看客復仇,這對男女以毫無動作相持下去,最終,看客因無聊而散去,這對男女為了表達復仇的決心和徹底性而僵持到干枯,也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篇課文的重點問題是究竟誰是復仇者,在向誰復仇,為什么復仇?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就能了解魯迅通過復仇的主題直指國民劣根性的批判目的。兩篇文章的思想及風格完全不同,如果沒有前期對兄弟倆身世的比較介紹,就很難理解他們文章的差異性。

二、時代背景的必要性

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則記錄了中國文學的百年發展歷程。過去一百年的中國歷史波瀾起伏,是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也是傳統社會現代化的歷史。當代大學生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所以很難理解文學作品的真意,而且極有可能會誤讀作品。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為例,這篇散文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為寫作背景,而更大的時代背景則是其時的。那是一個混亂荒唐的年代,政治運動是生活的主題,政治高于一切,人們思想單調,精神世界極度壓抑,作家身歷其中,深深感到了這種悲哀,所以,若干年后,他用回憶的方式,用寓言體的表述將自己的思考寫了出來,其中有對人的命運被政治控制的那種無奈悲涼感,有對那段罪惡歲月的批判,有對沉默的大多數的譴責。如果學生不了解這段歷史,可能僅會被其標新立異的題目吸引,也可能還會覺得作者行文幽默風趣,但對文字背后蘊藏的深意卻很難領悟。所以授課教師應該把這段知青歷史簡述一下,還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比如葉辛的知青系列小說《蹉跎歲月》《孽債》,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沙葉新的話劇《假如我是真的》等。其實,包括王蒙的《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也多次提及歲月,所以,這段歷史是不能夠被忽略與遮蔽的,教師應該盡可能還原歷史,讓90后大學生了解歷史的真相,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獨特深刻的思想價值

文學經典是后人的精神食糧。對于具有獨特而深刻思想價值的文章,授課教師在講課時應以剖析思想為重點,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聽,讓其感受到大師的思想魅力。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為例,這篇文章集中表述了蔡元培先生辦大學的理念,辦月刊的緣由與必要性。我們知道,北京大學由其前身京師大學堂到現代一流大學的轉型是離不開蔡元培先生的。從這篇文章發表到現在已過去了近一個世紀,蔡元培先生的現代大學理念在今天的大學教育中有沒有實現呢?教師可以就此話題預設如下問題:1.你理想中的大學是什么樣子的?2.你對現在所上的大學滿意嗎?3.你認為大學之“大”應該指什么?4.最近十多年,中國大學出現了大規模的升格運動,專科升本科為學院,學院升大學,大學之間強強合并,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在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然后再讓學生回到課文,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理念,了解“學術”的意義,了解通識和通才教育的意義。這樣講下來,學生肯定收獲不小。

四、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教材中所選擇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共有二十多篇,按大學語文教研室的要求,必講的篇目只有9篇。授課教師首先應熟悉這9位作家的藝術風格,這樣分析課文的時候才可能得心應手。以張愛玲的《天才夢》為例,這篇文章以客觀的敘述方式講述了天才型作家的成長經歷,其語言是簡潔的,態度是高冷的,感情是復雜的,有天才的自信,更有性格乖僻帶來的痛苦,由此文可以大略感受到張愛玲行文處世的風格。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體現了他典型的小品文寫作特點,其敘述方式是娓語式的,感情是幽默的,給人與老友對坐話家常的感覺。王蒙的演講稿《語言的功能與陷阱》體現了睿智、幽默的學者風度,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足見作家淵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想。羅大佑的歌曲《現象七十二變》也選入教材詩歌部分,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強調羅大佑在流行歌曲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重點應把羅大佑歌曲中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對古典文明的留戀講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羅大佑兩種風格的代表歌曲播放給學生聽,同時也可以梳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簡史,讓學生對這一領域有更全面的把握。

五、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教材中所選的篇目雖然經典,但是和當今社會有距離,如果教師講授不好,會讓學生有脫節之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須把課文和現實密切銜接起來。如王蒙的《語言的功能與陷阱》一文有助于學生認識語言的重要性,對提高演講能力也有幫助,教師在課后可以布置相關作業加強練習。周作人的《我學國文的經驗》可以切實指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教師可以據此指導學生通過有效閱讀與寫作學好語文。在講解魯迅的《復仇》時,可以聯系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的看客心態,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近十年來,筆者主要圍繞以上幾方面來講授大學語文課程,從學生聽課時的反應、課后討論及期終網上的教學評價來看,學生對這種教學理念是比較滿意的。總之,教材中的課文如果能夠真正進入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思考,進而影響他們的現實人生,甚或轉化成精神食糧讓他們受用終生,那么,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就達到了。

作者:韓文霞 單位:安康學院中文系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模式探討

近年來,我國大學語文改革旨在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觀念,大學語文改革是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改革不僅增添了大學語文的時代感染力,蘊含豐富的啟發性,并且能夠有效調動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探求問題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推行大學語文專題教學,實行專題教學模式正是此次改革中的一次全新嘗試。專題教學以人文專題為核心,從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性的熱點問題入手,將具有人文精神的經典范文歸納整合為不同的教學專題,進行專題式教學和探討,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開放的思維空間,符合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人格塑造規律。

一、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的內涵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的一門基礎公共性課程,在高校已經開設多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經探索出多種教學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有傳統的文體分類教學模式,以文學史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經典范文選講的教學模式等。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推進,當前教育工作者開始嘗試以專題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該種模式以弘揚學生的人文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此種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謂專題教學模式是指在規定的授課時數內,以人文精神為主線,重點選講中外文學史上有教育價值的作家及其作品,內容涉及作家的生平經歷、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該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對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認識社會,思考人生,提高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

1.符合健全學生人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曾說:“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大學應該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放在首位,假如一個人掌握了他所學知識的所有內容,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獨立思考和工作,這樣的青年是社會所需要的,能夠在社會中獨立承擔責任。在現代信息爆炸的社會,單純依靠知識學習是不夠的,面對海量信息和有限的生命,僅學習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可將學生變為學習的機器,但在人格和精神品質上卻是殘疾的,這樣的人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迅速變化,不是一個和諧健全的人。全面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倡培養身心全面發展和諧的現代人才,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教會學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主題。

2.符合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興趣入手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大學語文不同于中學語文,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了以往以字、詞、句為主的教學方法,大學語文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詞、句分析,作品的字、號等煩瑣的基礎知識已不再是教學的重點,教學主要是從名家作品的大處入手,站在較高層次品讀欣賞作品,通過作品來反思現實,思考人生和社會。教學以課本為基礎,但不囿于課本,學生遨游在文學世界中接觸大量信息,在學習品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心靈境界,受到文學的熏陶,增加人文修養。實踐研究表明,以專題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熏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且通過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以及自強不息的人生意志和人格魅力,能夠使他們產生愛國,愛民,愛自然,愛社會,愛生活的情感體驗,這些名家名篇就像春雨一樣孕育著青年學子的高尚人格。

3.符合高校學生的心智發展和認知規律。

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模式與其他課程,例如思想政治課程的專題教學不同,大學語文通過對名家名篇的作品進行分析和學習,能夠讓學生在欣賞品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了解做人應該具備的品質。高校教育對象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這一時期的青年在心智上已經成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已經基本定型。面對心智成熟的青年學生,僅僅接受單純的知識教育是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的,他們更多的在思考社會、思考人身。在這一關鍵時期,通過大學語文的人文精神熏陶,使他們感受古今中外優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無疑會對他們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模式的可取之處

1.以人為本。

課程專題教學改變了傳統工具性課程的目標,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弘揚和培養,將提升新時期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新時期大學生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擁有開放的心態和鮮明的個性。因此,大學語文的課程專題教學表現出多元思維的開放型和靈活性,在教學課文選擇方面打破了原有課程純文學性的框架局限,更多選用富有當代人文科學和現代審美性質的名家名段,兼具時代氣息和審美性,在專題呈現上不分國別和時代,這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當代大學生積極學習語文,增加人文修養的熱情。

2.富有人文精神。

在價值觀多元的時代,面對社會轉型期的復雜問題,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和道德觀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和錯位,此種缺失和錯位一定程度上與社會人文關懷意識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有關,這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難題。大學語文的專題選擇是關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文化等方面的話題,注重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領大學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現實生活以及社會問題,這有助于當代大學生以平和寧靜之心面對生活,鍛煉學生的價值倫理觀念,提升人格素質修養。

3.注重問題解決與合作精神。

課程專題教學始終堅持學生主體原則,旨在以多種開放靈活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善于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擁有敏感的問題意識。專題教學主要以當前熱點話題作為引導,選用多元化的范文,將熱點問題以開放形式呈現給學生,留給學生較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大學語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礎課程,通常情況下采用大班教學的模式,但在大班教學中可以靈活地將學生自由分組,使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專題課程的討論,為學生搭建參與探索學習的平臺,集思廣益,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兼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最后,在每個專題教學結束后,通過課堂演講的形式進行學習成果匯報總結,并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課程學習報告,或是采用手繪手抄報的形式進行課程反思和總結。

四、關于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模式的思考

教學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教學模式出現以后,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從而使新的教學模式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對課程專題教學模式來說,也要在后期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其教學價值,注意實施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注意促進文本細讀和文化講析之間的有機融合。

“語文”一詞既是語言性的文本工具,同時也是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間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在進行專題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語言文本細讀與文化講析之間的融合,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能忽視任何一方。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廣泛,涉及歷史、人文、藝術、科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但不管是何種學科,對文本的理解都要建立在篇目賞析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篇目賞析中感受我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體驗自然世界、人類精神是結合宇宙的內在情感美,掌握豐富的精神文化資產。這才是大學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2.注意處理好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學校園中的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主體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調動起學習激情,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這在課程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探究式學習主要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學習為主,使學生自覺參與到學習內容的構建、分析、理解和思考過程中,旨在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實現認知提高的傳輸者角色,但是現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學不再是簡單的重復和移植,更多的是知識的自我構建和生產。因此,教師要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引領者,引領學生關注知識的前沿,教會他們學習的有效方法,鍛煉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探究式學習模式的精華和目的所在。

3.注意在考核評價體系上做相應改革和完善。

專題式教學模式不再適用傳統考核評價體系,教師在實踐中應該注重探索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例如,語文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語文綜合素質,因此,考核評價中就要將知識與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綜合素質的前提下,知識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標準,學生能力的發揮以及綜合人文精神的提升是考核評價的重要的指標。大學語文專題教學的實施使人開始關注課程中的人文意義,學者就人文性展開了廣泛深刻的討論,大學語文不能僅僅強調其工具性的方面,更多的要注重人文啟蒙,挖掘其中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人文性應當成為大學語文關注的重點。專題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探索和批判精神,改變了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的模式,形成了課堂教學的認知互動,符合新型教學的需要,同時也是未來語文教育的需要。

作者:唐敏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知識拓展運用

一、提升教師素質

增強修養品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良好的素質,才能讓學生發自內心地佩服。大學語文教師如果自身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從知識中而來,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當教師有較為深厚的文學功底時,其靈氣與魅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來。當今時代,文化的多元化讓文學精華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素質,重點是大學語文教師要能與時俱進,只有教師堅守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教學走在時尚前沿,才能將語文的魅力展現出來。如何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素質:第一,高校教師交流。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高校之間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促進高校之間的教學交流,為高校教師的語文教學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談自己在教學思想和實踐體會,思想的碰撞能產生激烈的火花,實踐的交流則可推動教學的創新。第二,推薦優秀書籍。當今社會人心浮躁,教師應避開世俗,潛下心來,認真地讀一些好書籍,對于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師們可以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書籍相互推薦,在大學中舉辦“書林大會”,介紹一些好書籍的摘要,推薦給學生,活躍學校學習氣氛,創設讀好書籍氛圍。

二、合理教考分離

營造輕松氣氛所謂合理教考分離,是指把教學和考試合理地分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有考試負擔。大學語文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簡單文學知識。教師只有認識到教授大學語文的真正內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離,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合理地進行教考分離,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第一,考試融入教學。很多學校對于期末考試十分重視,學生為考試往往是在短時間內突擊,考得一個好分數。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如果能夠將考試融入日常教學,就能夠避免學生考試臨時突擊,使學生平時按部就班地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每星期讓學生寫一篇文章的讀后感,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或者經常舉辦演講,練習學生的即時表達能力。日常的這些都可以算作考試部分成績,讓學生重視日常語文教學。第二,豐富教學手段。大學語文課堂本就應該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天堂,不應拘泥于教學的形式,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可以極大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將辯論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自由開放地辯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辯論觀點和辯證思想。

三、開闊學生眼界

拓展知識應用大學語文給學生貫徹的是一種思想,一種大的人生價值觀,學學語文除了學習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作品里的精神感染學生,使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看得清,走得遠,做得好。下面具體介紹將語文知識拓展運用的方法:第一,戶外實踐教學。戶外實踐教學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戶外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戶外中體驗到課堂教學中不能給予的感覺。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欣賞自然的美景,感受古人面對美景有感而發的情懷,克服爬山過程中的困難,體驗到達山頂的快樂,領悟“一覽眾山小”的哲理。這種在實際環境中得到的切身感受,本身就是對知識應用的一種拓展。第二,傳承創新并舉。大學語文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學習這門課,傳承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學。但是傳承并不僅僅是為了傳承,在傳承中還需要創新,在傳統文學中找到創新靈感,是一種較好的知識應用拓展。例如學生參加一些設計大賽,設計一些代表性的logo,logo需要簡潔而富有意義,這種設計的深厚底蘊能充分體現學生對傳統文學的理解與創新。第三,緩解精神壓力。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的精神壓力就越大,精神壓力使得當今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處于一種低迷狀態。大學語文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理應對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關注,通過語文教學開闊學生眼界,緩解學生壓力,給予學生動力。以上介紹的方法還存在一些不足與局限性,希望學校、老師和學生充分認識到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提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新方法,開創出更多大學語文知識拓展運用的新途徑。

作者:王祖光 單位:公安邊防部隊廣州指揮學校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藝術設計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

一、明確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是集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綜合性于一體的課程。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課程目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文學常識,具備閱讀、鑒賞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文化品位。第二,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大學語文課程目標的設置要突出美育功能,以教材中的“美文”為載體,引導學生閱讀欣賞,領悟文學和漢語言的魅力,感受文學作品表達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第三,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獨立完成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任務,會運用口語表達的技巧與人溝通。從寫作和口語表達兩方面提高學生語言和文字的應用水平。

二、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模塊化教學體系

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語文應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教材內容整合為“文學欣賞模塊”、“應用寫作模塊”、“口語表達模塊”三個主題模塊,構建起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教學體系。每個模塊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每個模塊的教學均有目的、有內容、有步驟、有要求。

1.文學欣賞模塊

文學欣賞模塊以經典文學作品為載體,引導學生感受、領悟文學和漢語言的魅力,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此模塊還注重提高學生閱讀、鑒賞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能力,為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奠定閱讀、理解、分析和寫作能力的基礎。

2.應用寫作模塊

應用寫作模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教師將學生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常用的應用文設計成四個項目:日常生活工作事務、求職應聘、產品營銷策劃、科研。圍繞這四個項目設計工作情境,課上通過任務演練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各類常用的應用文寫作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為學生學好專業課和將來進入社會從事實際工作奠定基礎。

3.口語表達模塊

此模塊遵循由易到難的階梯性原則,從基礎口語交際技能(朗讀、演講)、日常口語交際技能(介紹、傾聽)、職業口語交際技能(求職應聘)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掌握口頭表達技巧,增強學生當眾講話的膽量,培養學生口語表達、溝通與交際等通用能力。此模塊與其他兩個模塊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大學語文教學成為提高藝術設計專業高職生人文素養的有效介質、傳承優秀文化的主要載體,更成為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

三、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形象思維較強,想象力較豐富。針對此特點,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在應用文寫作模塊教學中,我們嘗試建構任務型應用文寫作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課上教師把學生在校園、生活和職業中涉及到的寫作知識和技能,轉變為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學習任務,以具體的實踐任務牽引教學。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閱讀寫作案例,教師布置討論任務,然后通過分組討論咨詢、教師提示、任務演練、組內相互評價、教師總結評價、學生檢查謄寫等師生互動的方式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了寫作能力,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

2.情境教學法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情感共鳴。例如,在講授詩歌《蒹葭》時,教師配上古樂示范朗讀,然后指導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領會詩歌的感情美,接受藝術熏染。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與詩歌意境相符的圖片,再現情境,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意象,展開想象,細細品味,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專長,嘗試為詩歌配畫,練習配樂朗誦,進行詩歌改寫,制作詩歌欣賞影片。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專業創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3.實踐演練法

在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特點開展訓練,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校園生活對接,向專業延伸,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師可開展“介紹我的作品”、“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求職應聘會”、“產品推介會”、“校園(班級)活動策劃”“、專業課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演練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的需要。

四、采取合理的課程評價方式課程

考試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果采用傳統以一考定乾坤的考核評價方法,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公正地評價學生學習的水平、能力和態度。藝術設計專業大學語文課程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強化競爭意識。終結性評價取消了以往閉卷考試的形式,考核內容包括理論考核、閱讀能力考核和應用文寫作能力考核。通過考核檢驗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大學語文課程的目標。這種考核方式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課程學習的效果。總之,藝術設計類高職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分析總結出適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探索良好的教學方法,以增強教學效果,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作用,幫助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藝術專業人才。

作者:張宏武楊麗彬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傳統文化論文

一、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定位“大學語文”

“大學語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國文”,作為大學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一直開設到建國初期,1952年院系調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亞明、蘇步青等先生的倡導下,高等學校重開“大學語文”,繼而成為國內各高校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對教學目標、課程定位等的認識存在太多的差異,使得大學語文在高校基礎課程體系中處境尷尬。2004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連續刊發有關大學語文課程的文章,引發了全國范圍的討論,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注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2006年頒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特別強調:“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轉發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明確指出:“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當成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由于國家法規性文件的硬性規定,大學語文被國家重視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開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無爭論。然而,關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問題,卻一直歧見頗多、持論紛紜,歸結起來主要有:(1)人文論:培養人文素質;(2)文學論:提高文學鑒賞能力;(3)文化論:提升文化綜合素質;(4)工具論:強化聽說讀寫技能;(5)綜合論:人文性(道)與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定位“大學語文”呢?2004年10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在昆明召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題。會上提出,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應該定位于“高校素質教育”范疇,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仁愛精神:體現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道、仁愛的以人為本的精神;第二,國家民族意識的培養:現代國家、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是其內涵之一;第三,以道德為標準的主體人格精神:中國儒、釋、道自古重視主體人格精神;第四,中庸為貴的和諧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過猶不及的精神;執兩用中的精神;第五,自愛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顯然極大提升了“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使之與注重吸儲知識和訓練能力的一般性通識課區別開來,表明了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語文”的獨有特質,應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同時,這一界定也與《綱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規定性內容基本相符。

換言之,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來定位“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也符合“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的實際屬性。“大學語文”應該是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而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內在于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中,成為我們創造新文化、新歷史的動力和基礎。在當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將以怎樣的姿態參與世界合作與競爭,進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所以,對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學藝術、科技工藝、哲學宗教、倫理規范等豐厚遺產,如何繼承和創新使之進一步光大輝煌,應該是我們的立國之基和立人之本。這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發展強大的根本性任務,高校責無旁貸。基于此,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和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極大的可行性。在大學生已經基本具備獨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與“中國文化概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大學語文”是以具體的母語文本閱讀為主要學習形式。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通過有關中國哲學、歷史、藝術、文學、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閱讀,來具體形象地感受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作品篇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載體,也是形象載體,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學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點”及“面”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領悟其精髓。由于這個特點,“大學語文”便成為“中國文化概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置性課程。也可以說,以具體作品篇章講授為主要教學形式的“大學語文”,與宏觀性把握的“中國文化概論”和斷面性講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階梯式地構成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課程群,其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按照的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綱要》的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關課程體系中勢在必行,“大學語文”尤其要擔當重任。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學語文”逐漸被邊緣化,既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某種權威地位,也沒有外語課程的強勢現實需求,處境越來越尷尬。若要改變這種不利現狀,就須牢固堅定地確立“大學語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精神的課程定位;同時,也要解決好課程自身建設層面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母語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構成“大學語文”的本質屬性是母語高等教育課程,應該成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級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大學教師等的共有理念。語言影響思想,語言就是思想本身。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文化深層編碼,都蘊涵在母語中。母語是構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語里有文化的故鄉,母語就是祖國,母語承載著民族凝聚力。保護母語,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選要件。換言之,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獨特、最具生命力的語言系統之一,是中華民族身份的首要標志,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載體。著名詩人余光中曾說:“當你的情人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這句話的理論內涵是在表明:母語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本符碼。因此,在我國當下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中,怎樣強調母語教育都不過分。而“大學語文”,就是高校完善漢語母語教育的最佳課程平臺。漢語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語言。從母語教育的角度看,漢語的形意特點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審美性等多重屬性。其中,文化性是銜接工具性與審美性的橋梁和紐帶。漢語“說”與“寫”的表情達意功能要得到完美發揮,必須借助文化蘊涵來融通工具與審美的語用效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定一個人“有文化”或“沒文化”,主要依據是他的說(口語表達)和寫(書面表達),意即所謂“漢語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強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母語教育性質與學習效能,是提升中華民族母語水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揚民族精神、提高國家軟實力和國民素質的重要舉措。

(二)“大學語文”學科化有利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國教育報》評選的2013年度中國高等教育10大熱點問題中,大學語文的問題位列第8,幾十年來關于大學語文課程的爭論仍在持續。同時,大學語文課程的邊緣化現狀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邊緣”,除了不具備或較少具備外語課和其他技能通識課的現實功利性之外,還有課程自身學科歸屬性的原因。根據《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大學語文”屬于教育學門類下的二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和“大學體育”等課程同類。也就是說,與專業性的中文課程不同,“大學語文”在學科歸屬上已經被“邊緣化”。這也成為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實上,早在1986年,匡亞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學語文應成為獨立的學科。目前,“大學語文”學科化的條件已經成熟。首先,根據的講話精神及國務院、教育部頒布的各項包括《綱要》在內的法規性文件要求,大學語文課程與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密切相關,這是其他公共課沒有的課程優勢。其次,母語高等教育是高校各個專業課程教育的基礎,提升母語教育的水平與質量迫在眉睫,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開設“大一國文”以來,迄今已近80年,“大學語文”可謂歷史悠久。雖然建國后一度停開,但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和構架并沒有太多的變化。最后,大學語文課程已具備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是課程自身發展的內在基礎。如果能如“漢語國際教育”那樣成為獨立的學科,“大學語文”的教學地位就能獲得法理上的保證,其獨有的課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發揮,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更為便利和順暢。自然,關于大學語文課程的所有爭議與無奈,也會隨之消失。

(三)大學語文教師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者和引領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在教學理念、知識儲備、教學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導群體,“大學語文”的師資隊伍建設是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大學語文教師要具備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和傳播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這是一個基本前提。在知識結構上,大語教師一要有良好的母語運用能力,聽說讀寫的水平較高;二要有基本的專業背景,在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長;三要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視野開闊,有辯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論判斷和分析能力。如近年來,某些學校包括高校教師讓學生穿“漢服”,對孔子像行跪拜禮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化、簡單化和粗鄙化。“漢服”與“漢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學生也降低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水準。在教學能力和方法上,大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成為本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學,會有力地提高教學的水平和層次。其次,教師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虛,也要避免膚淺單調。應以互動式教學為主。以教材為依托,可以設計文化專題研討,也可組織經典文本討論,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研讀、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同時,也要借助新媒體技術使教學手段豐富和多元。再次,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考試方式,制訂以撰寫研究論文、讀書報告、調研報告等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則。當然,各個層次的高校因課程目標的具體差異,會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有所取舍,但無論怎樣,都不能背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宗旨。第四,大學語文教材是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導向性資源平臺。

1979年至今,已經出版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近2000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編本、王步高主編本、夏中義主編本、溫儒敏主編本和陳洪主編本。這5種教材從內容到體例都各具特色,對大學語文教材的完善和創新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還須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教材編寫的理念、內容和體例。在教材的編寫理念上,要明確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小學語文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里的內容延續,也不是文學專業知識對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單純的工具性技能的補償和提升,而是對基于母語教育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固本強基的系統工程。在教材的內容選擇上,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串連起不同時代、不同人文領域的經典文本;也要精選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對傳統經典性的對照和融通,能夠促進學生由“學”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在教材的體例設計上,宜采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經,以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宗教、科技、民俗等學科模塊為緯———經緯縱橫的單元式體例,既利于顯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向性,也體現開放性和系統性的教學資源格局。

總之,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契機,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理應有新理念、新定位、新氣象。在中華民族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形勢下,“大學語文”任重而道遠。

作者:郭海軍張旭東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肇慶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功能研究

一、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定義

(一)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

大學語文課程性質有學者提出,除了基礎性以外還要強調其工具性。筆者認為這與基礎性一樣,根本不屬于大學語文的性質范疇。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說和寫兩個方面,一個學生身體健康但不能正常的說話和寫作一般不會進入高校學習,因為高考具有一定的考查意義。當然不排除有表達和寫作障礙的學生,但這只是極少部分,至于表達不好和寫作不好的學生不能統統交給大學語文解決,也很難解決。筆者認為,語文的工具性功能應在中學時期完成,在中學進入大學的選拔性考試中,應著力考查學生其語文工具性的掌握情況。到了大學,如果開設一門課程教學生如何寫請假條、如何正常說話,這樣的大學課堂簡直難以想象。

(二)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

大學語文課程應具有人文性。這是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人文可以看作是人類文化的簡稱,而人類文化恰是具有普遍意義和普世價值的。所以大學語文課程發揮其人文功能是再合適不過了。大學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人格的完善。人區別于禽獸的根本在于人有人性,獸有獸性。人性的完整即是人格的完善,從古代先哲到現今才子,無數英雄、詩人和學者等為后人的人格完善提供了寶貴的活生生的原材料。關注人,關注人格,這是人文性的首要體現。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洗禮。作為中國人,必須對中國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不僅可以通過大學語文學習,還可以從歷史等學科的角度進行探索,但大學語文與其他課程的側重點不同。大學語文重在洗禮。從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詩句中沐浴民族精神,從字字珠璣的散文中重溫古典文明,這是一種體悟,更多的是讓學生依靠文字進行充分的想象,語言之美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三)大學語文課程具有生活性

大學語文課程應具有生活性,這是筆者的觀點。生活的定義在各時期有所差異,《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這是將生活定義為生存;楊萬里《春曉》詩:“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盡十分。”這是指美好的時光;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寫在前邊》:“我想下去再多經驗些群眾斗爭,來補我生活和小說中的不夠。”這是指為了生存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的經驗。筆者認為生活應該定義為美好的時光,大學語文課程必須要有促使學生追求、喜愛生活的屬性。首先,大學語文不是教學生不食人間煙火,不嘗世間百味,而是真正在生活中感受美,真正享受美好的生活,即使是苦難,也許也是另一種美好。其次,人文性的最好載體就是生活,人文素養的提高不是空談,要在生活中實際聯系,沒有了生活,不理解大學語文課程的生活性,就很難將人文性的功能發揮出來。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憂國憂民的思想,如果不在生活中體驗,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見到課文才想起其人、才想起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效果違背了大學語文教育的初衷。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定位

1978年在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二位教授的極力推動下,大學語文課程在全國大學悄然興起。二位教授在談到大學語文的功能時,提出了四點要求:(1)提升大學生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2)傳承傳統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今天我們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再來關注這四點要求,有些當然要繼續堅持,而有些不得不說真的需要進一步與時俱進

(一)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常言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細細想來,何謂中華文化?賈瑩在碩士論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和目標研究》中也談到大學語文課程要起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但并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筆者認為,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值得流傳千古的真理,也有荼毒生靈的毒藥。如果一味傳承中華文化,試問,毒藥也要傳嗎?所以首先要對中華文化有所警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釋、道三家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三根擎天柱。儒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浩然正氣,安邦定國,民族精神,中國優秀文化。佛家,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紅塵看破,萬元放下,成佛作祖,中國優秀文化。道家,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和而不同,中庸為道,辯證統一,中國優秀文化。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萬變不離其三宗。一方面,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如大學生必須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一個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中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影響下,學習這三家的優秀文化對當今社會和現代人也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功利風氣在大學也十分盛行,學生學學語文課程中的中華優秀文化,可以起到排毒驅風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和追求能力美,存在于任何時間和空間內;美,任何人都可以簡單說上幾句。但事實上美是一門學問,在大學里有專門的美學課程,有專門的美學教育,簡稱美育。關于大學語文課程中的美有很多,如語言的美,思想的美,精神的美等。但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領悟到這些美,文學史沒有了解,情感上的不認同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對美的欣賞。劉漢波主編的大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片段,湘西唯美的自然景色和安靜恬淡的人文情懷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認為,這些美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欣賞美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世紀30年代已經距離白話文運動十幾年時間,十幾年間,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越來越多,白話文的水平也越來越高,沈從文的《邊城》可以看作是白話文寫作的一個高峰。如果通過大學語文培養學生對白話文美的欣賞,也許我們大學生在平時的日常交流中就不會出現罵人、說臟字的情況,因為白話文很美。白話文美的理解難度相較于文言文來說,可能稍微簡單一點,但要有這種意識。文言文之美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蘇軾、李清照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但語言上的美只是大學語文想讓大家欣賞的較低層次的美;較高層次的美莫過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無論是精忠報國的豪情,還是你儂我儂的柔情,都是思想之美,懂了其美,再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追求其美,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國仇家恨,山河破碎,表面上看,應該無美了,但實際上美在其中,無數仁人志士屹立在凋零的山河歲月中,壯士滿腔熱血,拯救家國,不愿做亡國奴,不美嗎?如果大家都能追求這種美,若十年后,百年后,此種場景親臨,我們也像先輩一樣,吃胡肉,飲匈血,美在自己。

(三)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的態度

筆者之前提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有生活性,在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上,依然強調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更好生活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無論是哪種觀點和看法,都不能阻礙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在世界上熱愛生活、更好生活的自由。生活,一般意義上指生物為生存、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大學語文中的人物熱愛生活、懂得生活,也許會對大學生或者對大學生群體中的某一個人都影響,促使他積極面對生活;大學語文中的人物在生活中以苦作樂,這更是對大學生的一種激勵和暗示。榜樣的力量往往是強大的,且不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就是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后毅然完成巨制《史記》難道不值得大學生反思嗎?熱愛生活、更好生活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我們的社會一直在強調以人為本,學校也在強調以學生為本,筆者認為,學生掌握未來生存發展的技能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熱愛生活、積極生活。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偏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審美和生活,這是未來大學語文課程功能發展的方向,沒有贅述其功能的工具性是筆者認為這種功能應在中學階段就該完成,不應在大學課程進行補充。

作者:孔蘇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現狀探析

一、大學語文教材五花八門,講授水平、講授方法都有不足

1.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材編纂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我國各個朝代、各個時期,好的文藝作品數不勝數,從中挑選出一批符合教學標準,適合學生口味的作品并不困難。但大部分教材重古輕今,選文絕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文學部分,現當代所占比重較低。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審美傾向,應調整“古”、“今”文學各自的比重。同時,由于備選文章有許多都已膾炙人口,導致編者為了回避中學階段學習過的篇目而另擇他文,使得一些不是太適宜的篇目入選教材。所以,選擇文章時,要嚴格把關,力推精品,觀點要嚴謹。對于為大家爛熟的選文,通過尋找新的切入點,同樣能夠講出新意。切忌泛泛而談,流于膚淺;也不要故弄玄虛,而要通過深入剖析,在解讀高度上進行提高,才能夠講出新的特色。

2.目前,高校普遍采取自編教材的方式編纂大學語文課本好處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學術資源,較為方便。但各高校中文專業的水準不甚相同,學術體系互有千秋。你專工魏晉,我獨尊唐宋,從一開始,教材的選篇就已經打上了各自的烙印。須知,大學語文不單是展示自身學術價值的陣地,其首要任務是要大力加強學生的母語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利用選文弘揚中華民族之真精神,提高學生的人生觀、審美觀等價值是其最終目的。因此,在教材編寫方面要求編者們時刻牢記,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是大學高級母語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起點,它絕不同于中文專業的教材,應更易普及,更易推廣,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執著精神和超越意識應予特別關注。有基于此,編寫大學語文教材應首先考慮到:“對大學生性情的涵泳作用,應有助于大學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應有助于高雅審美趣味的陶冶和審美能力的形成。”

3.高校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由于大學語文在一些高校倍受冷落,導致老師不愿講,學生不愿聽。因此許多院校在授課教師的安排上,也不愿將最優秀的一部分師資投放到這門課程上。就任課教師而言,因為不被重視,因此,在講授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好像是繼續在為中學補課;要么就是圖省事,把給中文系學生的講義全盤照搬,不顧及聽課對象的接受情況。這都進一步導致了課程質量和課程魅力的下滑。因此應選擇知識結構寬泛,講課特色鮮明,比較有感染力的教師擔任授課。講授過程中,應善于深入淺出,突出時代感,讓學生真正感到高中到大學的一種飛躍。此外,在教學中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多加關注:第一,教師的講授應與學生討論有機結合。教學中力爭改變教師一個人滿堂灌,唱獨角戲的局面,鼓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通過討論,使學生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探索。可以嘗試在課堂上多組織專題討論,也可鼓勵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隨時發言,對教師提出的每個問題及觀點進行提問、質疑、反駁。第二,采用多媒體教學及網絡教學的方式。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應借助多媒體手段,制作各種教學課件。同時可以利用網絡,成立網絡課堂,同學們在網絡上既可搜索各類參考文獻、補充資料,還能在網上進行討論,發表意見。這樣不僅能及時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三,課堂講授與課外自學結合。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我們應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一步閱讀文學原典,提交讀書心得等。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根據學生要求和意見,對講授內容和形式做出相應調整。課程結束時,最好讓學生寫出對課程的建議。

二、重視“大學語文”課程,多管齊下,搞好課程建設

通過大學語文這扇窗,我們可以由小見大,從文本的知識跨越到文化歷史的精神之中,吸取到更寶貴的精神營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視做一門公共課,教育主管部門應提高對它的重視程度。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學語文的魅力,不能僅憑高校一己之力,我們“應大力糾正中小學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傾向,大力加強學生的母語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線的教師,應該具有奉獻精神,在已有的教學基礎上,繼續深入調查和研究,精心組織這門課,確保其質量和魅力。讓大學語文對培養自覺學習、自覺鑒賞、自覺體驗、自覺奉行的有修養的中國人,發揮最大的作用。

作者:王曉非單位:河北工藝美術學校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

一、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提倡素質教育大的前提下,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遇到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中仍然是存在著重視自然科學輕視人文社科類課程,重視專業學習輕視思想道德修養的傾向。這樣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關注。首先,在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被邊緣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每個人都是從義務教育階段走過來,通過努力地學習才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那么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是作為一門主要的學科開設的,學生要想考上好一些的學校離不開對語文的學習。所以,在當時來看這樣一門關系到個人發展的學科得到了教育部門、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可是,到了大學以后,雖然有一些高校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專業化的影響,大學語文課程往往被逐漸的邊緣化,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為了培養專業性更強的人才,往往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大學語文在對大學生素質全面培養上所起到的基礎性作用。面對此種情況,大學語文在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比較尷尬的局面。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外語教學越來越重視,而忽視了漢語的學習與提升,造成了“母語放逐”的現象,引起一些著名學者的重視與呼吁。特別是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學語文與“兩課”、英語一樣屬于公共基礎課,但在課時的安排,受重視的程度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大學語文在國家課程設置的要求最初是108學時,后來逐漸的縮短為36學時,再后來一些學校根據自身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把大學語文課縮短為24學時。只有短短的20幾個學時的來提高理工科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確實很難,教學過程中只能是蜻蜓點水。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階段更多注重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很多知識需要死記硬背,這種強化式的教學方式也會使學生對語文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狀態,進入大學后,他們更多的學習興趣在于專心學習專業知識。這些都是引起里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再次,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無法打開理工科大學生的視野。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授課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整個一個學期結束,大概講解20左右篇的文章,教學的內容文學性很強,沒有突出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思維接受特點,教學方法單一老化。很難實現大學語文對于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別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從事專業課的教師受重視的程度相對較高,還有人們頭腦中的功利主義思想泛濫,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師被認為是博而不精,會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同時,有些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隊伍也存在不穩定因素,教師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年輕教師缺少教學經驗難以駕馭大學語文課堂,有經驗、有水平的教師又不安于大學語文的教學,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最后,教學理念落后。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經常是滿堂灌輸,精細的講解文章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這就忽視了文學的審美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語文課與基礎教育時期相比更加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讓學生們從大學語文的課程中受益,體會到大學語文給予他們的良好文化修養、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任重道遠。

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大學語文是我國各高校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這門課程的開設為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更全面地發揮它的作用。

(一)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都是兼職教師,除了授課之外還有其他的工作任務,所以很難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到教學中。這就需要成立專職的教師隊伍和教研室,使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同時,多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師之間能夠有合適的時間溝通彼此的教學經驗,優秀教師有時間和條件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輔導。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提高教師尤其是高校相關領導對大學語文的重視,選拔和引進優秀人才,成立專門的教師隊伍,組建教研室,更好的提升教學水平。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能夠很好的進行教學,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的前提。教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知識能力、心理狀態等都會對大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授課,課后與學生的溝通,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大學生的引導,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

(三)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課由于學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所以更多的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缺乏互動。因此,教師要調整教學觀念,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多選取一些勵志的文章,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學作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時展的需求,盡量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工具,讓學生能夠在聽的過程中也看到一些視覺上的知識,這樣能夠提升學習效果,讓學生“愿意學”。

(四)改革考試方式。針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應加大在平時的考核力度,成績不應該由最后的一張考卷或者一篇論文來決定。通過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再加上期末的考核,作為期末考核的總成績。這樣能夠更加全面的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可以緩解學生在期末復習的壓力,使他們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到喜歡學的知識,取得良好的實際教學效果,以此也能夠實現教育的目的。

(五)多開展名家名師專題的講座。將專題講座與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大學語文教學設置學時有限,在大學生參與講座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把講座變為對課程的有效補充,讓講座成為課堂的延伸,激發和引導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大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2007年5月,總理在同濟大學考察時指出理工科的學生,要學些文學和藝術,人文科學的,也要學些自然科學,擴大視野,大學者都是這樣成功的。這充分體現了國家當前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人類又處于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階段,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需要綜合性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因此,對于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已成為國際教育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人的創新能力需要有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來。理工科人才的培養由于專業課所需對思維的培養更多的是邏輯思維。作為當代大學生,理工科院校應該除了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更需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讓文理知識互相滲透,堅持把理性與感性、知識和文化很好的融合起來,實現學科的互補,重視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進一步提高人文素質,有利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審美意識,提升他們辨別真假、是非的能力。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必將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更好的、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高競男單位: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

大學語文課程論文: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分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可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必須首先有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陣地,必須增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切實提高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要通過大學語文的實踐性教學,使學生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現代社會充滿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僅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并不能完全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借助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幫助學生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表達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增強競爭力,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哈佛大學前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我認為有教養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是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要“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就必須先有語文實踐,在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文能力。

二、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特征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缺失語文實踐的現狀

很多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采取的授課方式依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掌控整個課堂,唱著“獨角戲”,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從歷史背景、藝術理論到人物性格、藝術成就進行“滿堂灌”。學生在課堂上則成了觀眾或者配角,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設計提問以促進學生思考,沒有組織課堂討論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沒有落實閱讀(朗讀)以品味語言、提高審美情趣、感悟人文情懷,忽視對大學生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邏輯思維、審美鑒賞、寫作等語文能力的訓練,忽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潛移默化。這種課堂教學缺失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而脫離語文實踐的教學是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漢語能力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顯得更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缺失,沒有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造成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缺失現狀的原因

1.教師教學缺少語文課程的教育理念語文課程包括小學、中學、大學語文,都應該在語文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語文教育的特點教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點。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特別是文學作品),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有一致的理解,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師不能按照教學參考資料進行生硬的宣講灌輸,而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在讀、思、議的實踐中充分感受漢語言文字和人物形象的美。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能逐步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學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2.大學語文失去應有的課程地位我國高職院校存在重專業技術,輕人文素質的辦學理念,在這種辦學理念下,學校以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最大目標,最大限度地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人文性學科。學校按照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最大限度地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大學生的就業率,在某種意義上有利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高職院校認為大學語文這樣的公共基礎課可有可無,因而課時一再被壓縮,有些高職院校干脆不開設大學語文。這種辦學理念下,大學語文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三、落實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的建議

(一)從學校層面更新認識給予大學語文課程應有的地位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中明確提出:“在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當成為高等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而后,又在2007年第38號文件中,再一次向全國高校提出此條建議。因此,高職院校當然應當開設大學語文,并把它納入公共必修課系列,保障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課時間,讓教學活動有充足的時間開展。

(二)客觀看待師資現狀幫助教師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

在教育部的組織領導和大力推動下,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改已經進行了十幾年,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大學語文教學卻猶如一潭死水,教師對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不甚明了。高職教師應當與時俱進,重新認識語文課程,更新語文課程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形式。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學科,有人文性學科的教學特點,與自然學科的教學不同,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讀、悟、議等語文實踐。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具備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性質特點,且人文性與工具性都離不開實踐性。工具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全學生人格。不論是大學生母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是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都是在教師組織下的學生的實踐練習中和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感悟中完成的,教師越俎代庖是沒有意義的。最后,教師要樹立“以學定教”的教育思想。正確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依據學生學習的需要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看到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于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一樣,教師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將語文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

作者:葉朝紅肖素美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教學督導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69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秋霞在线视频| 小寡妇好紧进去了好大看视频 |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麻豆一区二区在我观看|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乱亲女h秽乱长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小鲜肉自慰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美女图片|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东北老头嫖妓猛对白精彩| 高潮内射免费看片| 欧州办公室内射美女| 久久久人人人婷婷色东京热|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