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10:4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管理會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目前,現代管理會計已難以滿足企業的戰略管理和要求,而戰略管理會計以其長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從戰略的高度滿足了企業發展的需要。本文對企業如何建立和完善戰略管理會計進行研究。
【關鍵詞】 戰略; 成本; 管理
一、戰略管理會計基本理論
(一)戰略管理會計產生的現實條件
現代管理會計的前身是成本會計。歷史上,管理會計之所以取代成本會計,是因為成本會計的理論對經營決策缺乏相關性,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近年來,隨著企業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競爭壓力的增強,現代管理會計已難以提供與戰略管理相關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則從更高的起點重新界定了管理會計的內涵,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尋找方向、把握契機,使戰略管理登上歷史舞臺。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源于管理會計自身的缺陷及企業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特征
戰略管理會計著眼于長遠目標、注重整體性和全局利益。當企業間的競爭已上升到高層次的全局性戰略競爭時,搶占市場份額、擴大企業生存空間、追求長遠的利益目標已成為企業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戰略管理會計適應形勢的要求,從多種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以最終利益目標作為企業戰略成敗的標準。戰略管理會計放眼長期經濟利益,以企業管理的整體目標為最高目標,從整體上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戰略管理活動。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
長期、持續地提高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提供內外部綜合信息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戰略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可包括:通過統計的、會計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數據和資料;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的內外部信息以幫助企業做好戰略決策工作。
(四)戰略管理會計假設
戰略管理會計假設分為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會計計量假設。會計分期和會計計量假設有其特殊性。在會計分期上,戰略管理會計不同于財務會計,不能將一個企業的全部經營期間人為地劃分為一段段相等的較短期間。由于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是獲得長期的、持續的經濟效益增長,戰略管理會計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制定5年或10年規劃,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為戰略管理會計的會計期間。在會計計量上,企業戰略管理會計不能單純地利用貨幣形式進行計量,還必須廣泛使用實物量、相對量和其它計量形式,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會計效果進行記錄和計算。
(五)戰略管理會計原則
會計原則是會計活動的科學規范,是對會計實踐普遍規律的歸納和總結,也是會計工作的一般性指導規范或基本指導思想。相應地,在戰略管理會計領域也應制定原則來規范和指導戰略管理會計工作,戰略管理會計原則應包括真實性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及時性原則、橫向協調原則和重要性原則。
二、戰略管理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對戰略管理會計的認識不足
戰略管理自上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多為政府部門及外資企業所使用。進入90年代后,國內企業才涉及運用戰略管理,但大多數為一些經營規模較大、經營意識較先進的優秀企業,如長虹、海爾等。絕大多數國內企業的戰略意識仍然是比較薄弱的,更不用說學習和掌握戰略管理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了。經營目光的短淺、狹隘的經營意識也是導致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的一個原因,資源的重復配置、資源的浪費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戰略意識、戰略思維的企業里開展戰略管理會計,顯然是比較困難的。
(二)缺乏戰略管理會計的內部環境
目前,企業會計工作的重點仍在財務會計上。盡管傳統的會計體系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但是在國內企業的會計工作中,仍然是重財務會計、輕管理會計。無論在會計機構的設置還是會計人員的聘用上,大多數企業仍是把會計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主要投向財務會計工作,而將管理會計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附屬品。這種現狀導致戰略管理會計工作缺乏實踐的內部環境,人員得不到實踐鍛煉,戰略管理會計很難開展。(三)缺乏戰略管理會計人才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企業對戰略管理會計還沒什么認識,缺乏超前意識,也就無法開展廣泛的研究。開展戰略管理會計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除會計學外,還要涉及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及企業文化等,這就對會計人員或其它要從事戰略管理會計工作人員提出了較高要求。依目前我國會計人員及其它管理人員的素質來看,還不能適應戰略管理會計的要求,其素質還有待提高。
三、實施戰略管理會計的設想
(一)樹立戰略管理會計觀念
要建立戰略管理會計,許多傳統的會計觀念必將受到挑戰和沖擊,一些傳統的會計概念、原則、方法都要從新的角度加以認識。戰略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分支,無論是其理論基礎,還是其對象、內容和方法都與傳統會計大相徑庭。因此,研究戰略管理會計,首先要擺脫傳統會計的舊框框,用全新的觀點來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戰略管理會計的過 程中,我們要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大力宣傳戰略管理會計的先進性、優越性,強調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這對明確它在會計的發展、企業行為的調整、會計的轉軌變型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還必須在企業界廣泛開展戰略管理的學習和討論,使企業經營者樹立起戰略管理意識。
(二)創設戰略管理會計環境
要加強戰略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理論研究的目的是指導實踐。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而在實務中,在某些領域已涉及到了戰略管理會計,這種理論研究滯后的狀況將影響到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要改善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專門機構來負責戰略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比如,可設想成立“戰略管理會計專門委員會”,吸收會計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參加,對一些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逐步完善戰略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達到指導實踐的目的。
(三)培養戰略管理會計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更加強調知識對其保持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并日益重視信息的價值,這在實務中表現為企業對軟件(人、技術)和硬件(信息工具、網絡)的管理和運用的不斷加強。應培養戰略管理會計人才,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變遷、管理思想的發展和管理方法的變革。
綜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以外部性和長期性為核心特征的管理會計形式,是管理會計的發展,是在企業生存環境日益不確定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展望未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強,戰略管理會計必將有長足的發展,戰略管理會計理念將滲透到整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為企業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業獲得持久的戰略競爭力。
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日新月異,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建筑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業主的需求日趨苛刻,墊資、壓價的幅度越來越大,工期越來越短,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項目管理方式已很難適應,一些影響建筑施工企業長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暴露出來。而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施工企業必須加強其管理會計工作,切實推廣和應用管理會計方法。
一、施工企業存在的管理問題分析
由于我國的施工企業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缺乏比較成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臨的特殊的競爭時期和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目前,施工企業存在的需要采用管理會計方法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
(一)人力資源管理薄弱。建筑施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還相當薄弱,根本的問題在于缺乏科學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適應于建筑施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體系。一些施工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還僅僅停留在勞動工資管理的層次上,沒有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沒有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及辦法等。這種薄弱的人力資源管理狀況不但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有施工企業的中、高層骨干正在向民營企業流失,從而帶走了他們的經驗教訓以及業主和市場,還間接影響了項目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以及員工素質的提高。
(二)資金、物資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施工企業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當多的施工企業尚未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施工企業對于機械設備、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問題。在建筑材料的采購方面,缺乏系統的管理制度,沒有科學可行的采購供應計劃,不能做到依據管理會計方法來合理確定經濟合理的采購批量,采購批量和批次的確定缺乏科學的依據,采購人員為了“拿回扣”而超額采購、亂采購的現象比較突出。對建筑材料的保管、供應和處置未能建立科學可行的管理制度,未能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
(三)項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嚴重的影響了施工企業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成本控制觀念不強。雖然絕大多數建筑施工企業對成本控制的意義有深刻認識,并且各有一套管理辦法,但是全員參與、全面、全過程控制的系統控制觀念還不強,還停留在堵漏洞階段,即堵材料、設備采購、工程分包、勞務分包、非生產性開支等漏洞。2,缺乏科學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體系。許多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過于簡單,人為地簡化了成本核算環節,或是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不配比,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不對應,不能滿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貫徹實施。3,全員成本意識差。領導對成本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輕視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決策隨意性強;員工由于責任成本分解不到位、獎罰不明確,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細算,損失浪費較為普遍。
二、加強管理會計,解決管理問題
施工企業應建立明確的管理會計工作體制,采用科學、可行的管理會計方法,以期解決這些問題。
(一)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現代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如何有效地開發和科學合理地管理人力資源是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施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有其自身的特點。施工企業在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這些人力資源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其中既有高級技工和高級管理人員,也有一般的中層管理人員,還有大量建筑工人作為勞動力資源。針對建筑施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特點,比較可行的是可以參照采用存貨的ABC分類管理法,首先將施工企業的人力資源分成三級九等:A級人才資源是指高級技工和高級管理人員,可以進一步分成三等,其中AA等是指非常搶手的高層次人才,關系企業的生存發展;AB等是指非常敬業、對企業非常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其他高層次人才為AC等;B級人才資源包括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中級職稱技術人才等,也可以分成三等,BA等主要是指很有潛力的、打算重點培養的中層管理人員或中級職稱的技術人員;BB等是指忠于職責、對當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的中層管理人員或中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其他為BC等;C級人力資源主要是指一線生產工人即勞動力資源,按照其技術水平、體格、敬業精神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進一步分成CA、CB、CC三等。企業人事部門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聽取有關負責人以及當事人意見的基礎上,做好人力資源的級別劃分工作,必要的話還可以聘請專家做好這項工作。
在完成人力資源的級別劃分工作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管理會計方法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對A級人才應采用激勵加工薪計劃的方法;B級人才應以激勵加培養進修計劃為主;C級勞動力資源主要做好考勤以及工資待遇管理工作。
(二)資金與資產的管理
資金是企業資產的貨幣價值反映。資金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資金管理的范疇和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資金需求量的預測。施工企業是資金密集型的企業,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資財產,一些建筑施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較復雜。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如何以最少的資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管理會計必須在對這些資金資產的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屬于資金需要量預測探討的范疇。資金需要量預測是指包括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在內的資金需要總量的預測。銷售百分比預測法是 預測資金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假定資產負債表上各項目同銷售收入保持一定的百分比關系,以未來銷售收入變動的百分比為主要參數,計算和確定資產負債表中個項目的資金量。還可以用回歸分析方法先確定所需資金總量,再按照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結構關系確定各項目資金量。資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預測外,也可以根據發包方的概預算和以往本企業的經驗比例(如毛利率、間接費用比例等)來確定。
第二,收入的管理。取得收入是企業經營的目標,也是企業資金的流人。施工企業收入管理的目標在于擴大邊際貢獻且加速資金回收,可以采用管理會計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邊際貢獻分析等。而對于加速資金回收的管理方法包括應收賬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訂信用政策等。除了保證收入和價款結算的正確性以外,采用本量利分析等方法進一步分析處理,做好施工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等損益管理工作。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要將施工企業的成本支出(可以包括期間費用,也可以僅就工程項目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塊。但由于施工企業的本質是勞務型企業,所提供的勞務比較多樣,包括例如安裝、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且這些工程通常在一個工程項目或結算對象中同時存在,因而在具體進行本量利分析時。對所謂的“業務量”要做適當的處理,不能簡單地把不同性質的勞務加總在一起進行處理??尚械霓k法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歷史數據,將那些性質上為變動成本的支出同完成的工程造價或結算價款相比較,計算和確定某項變動成本的變動成本率,計算出該變動成本率后,可用于以后的本量利分析。
第三,成本的管理。我國許多施工企業對工程項目長期實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對成本管理不重視。隨著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獲利空間越來越小,施工企業應更加重視工程項目的成本管理?,F代管理會計的總目標是改進成本信息質量、內容、相關性和及時性。與傳統管理會計相比,現代管理會計能滿足更多的管理需求,導致管理會計由傳統管理會計向現代管理會計發展。常用的管理會計方法包括分級歸口管理、成本中心、變動成本法、標準成本制度、作業成本法等。
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第一步就是識別核心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是導致總成本變化的任何因素。將作業成本法運用于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中,其可根據成本動因更精確地估計工程成本,并將實際費用控制在預算額之內。整個工程的總間接成本就等于將間接費用分攤到各單元工程層的作業中去之后,再將各單元工程層中的作業逐級匯總得到的總間接成本。從最高層將成本逐級分解,項目公司層作業的成本則可在公司所承擔的項目之間根據項目預算數等指標的不同按比例分配。
標準成本方法在建筑施工企業中比較容易推行,而且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企業采用標準成本制度,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成本標準包括價格標準和數量標準,但對建筑施工企業來說,由于絕大多數工程項目存在施工方案、建筑預算以及預算定額等資料,就可以直接將工程預算作為標準成本來進行成本管理,這樣企業仍然能獲得正常利潤。對希望獲得超額利潤的施工企業來說,應依據建筑預算考慮制定更加苛刻的標準成本,但要注意指標的可行性。
第四,存貨、固定資產等實物管理。作為資產的兩大構成部分,存貨和固定資產的管理也是企業生產運作管理的重要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采用管理會計中JIT、ABC分類管理法等存貨管理方法對存貨進行管理,以及NPV、PVI等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方法等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
近些年來,西方管理會計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Tmman)正日益步入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的范疇。具體表現在,在管理會計中,產品壽命周期、生產周期、客戶響應時間和生產循環效率等循環時間(Cycle Time)的計劃、計量、控制與評價技術的研究和實踐日漸增多。然而,另一方面,這些研究與實踐又呈現出零亂而缺乏系統性的特性。因此,本文試圖在歸納和總結管理會計的時間管理觀的基礎上,重點探析西方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原因,旨在加深我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將時間及其管理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的范疇,豐富和完善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會計的時間管理觀
時間管理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重要活動耗費的時間進行的管理。管理會計的時間管理觀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1)時間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管理會計認為,一切作業耗費的資源大多數可以轉化為時間來表述,比如,工資實際上就是企業為取得勞動時間而支付給工人的報酬;支付場地租金就是為了取得在一定時間內對該場地的使用權等等。因此,要降低各種成本,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減少相關生產經營活動的時間。(2)時間管理是實施企業戰略的重要手段。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安德魯斯認為,企業戰略是企業的“目標、意圖或目的,以及為達到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針和計劃的一種模式”。顯然,企業戰略只是解決了企業發展的目標和計劃問題,要全面實現企業戰略,還必須將戰略目標、戰略計劃與員工的具體日常工作聯系起來。比如,利潤、資金等會計指標與員工本職工作之間的聯系非常間接,員工通常很不清楚其本職工作對各種傳統會計指標的貢獻,相應地也就不清楚如何改進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時間指標優于一般會計指標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很容易地與企業員工的本職工作直接相聯系。通過制定工時定額或時間進度并與實際完成情況相比較,能使員工有明確的改進和努力方向,從而能充分發揮信息對經營的管理作用。因此,會計要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就必須發展出相應的技術為時間優化服務。(3)時間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效率與效益的綜合指標。生產經營效率與效益的低下主要表現為循環時間的延長,譬如,存貨的儲存時間長,意味著庫存增大;庫存儲備充足時,物料或加工過程中的缺陷只有在其后很久才會被發現;當該批存貨的缺陷在耗用中被發現時,可能整批產品都需重新返工,甚至報廢,這將進一步延長企業的循環時間。顯然,庫存、質量、對顧客需求的反應速度從而資金占用、機會成本、廢品損失、管理成本、市場份額、銷售收入以及利潤等等都隱藏在循環時間之中。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進或縮短生產經營周期,就可降低成本費用和資金占用,增加企業銷售量、收入和利潤,最終保證經營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原因
(一)適時生產系統(JIT)的運用: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直接原因
適時生產系統是以需求帶動生產的一種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僅在顧客或后一工序需要時才生產,并僅生產需求之數量,相應地,生產所需零件及原料也僅于生產使用時才及時送達。作為先進的生產制造和管理方式的杰出代表,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發明、使用的適時生產系統一經傳播,便受到世界各國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然而,令會計學界深感震驚的是,JIT的發明聲稱該系統只有在所有的會計人員均被逐離生產現場時才能正常工作,并且系統的管理人員勿需,也無必要接受任何會計方面的訓練(注:程仕軍:《適時生產系統是當代企業管理上的重大突破》,《當代財經》1994.11.)。其主要原因是,適時生產系統認為,時間是最基本的制造資源,也是衡量整個生產系統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據;它強調以為,時間是最基本的制造資源,也是衡量整個生產系統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據;它強調以時間作為經營責任和管理控制的基礎,并將循環時間看作是比會計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為應對新的社會、技術、經濟發展對管理會計提出的嚴峻挑戰,經過專家、學者們的努力探索,管理會計認識到,產品成本的高低與循環時間密切相關;當循環時間延長時,成本將上升;一切作業耗費的資源大多數可以轉化為時間來表述,時間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上先是研究出了“適時制下的非積累性成本法”或“反沖成本法(Backflush Costing)”等純粹為JIT服務的成本計算方法,進而取得了“作業成本計算(ABC)”、“作業基礎管理(ABM)”等一系列重要進展。
ABC和ABM的基本思想是,成本是由成本動因引起的,因此,為降低成本、增加顧客價值,就需要通過核算發現和尋找成本動因,通過管理來控制成本動因。管理控制的具體方法是,通過作業分析(Activity Analysis)辨明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在此基礎上,采取具體措施提高增值作業的效率、減少或消除非增值作業。
如果把顧客(開始)對產品訂貨或要求服務與企業向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交貨)之間的時間間隔叫做生產周期時間,那么,這一時間通常由收到訂單的時間、產品設計時間、準備時間、加工時間、檢驗時間、運輸時間、等待時間和儲存時間等八種具體時間構成。當把ABC和ABM的思想運用于生產周期時間管理時,通過作業分析可以發現增加顧客價值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二個:設計時間和加工時間,其余時間均為不增加價值的時間(注:余緒纓:《管理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1版,第456頁。)。管理會計通過對生產周期時間的各種具體時間構成進行事前
規劃,通過使用條形碼(Bar Coding)技術對各種時間要素進行事中計量(比如,可將條形碼貼在一個元件或一件產品上,在每一道工序開始和結束時對其進行讀取,讀取條形碼的時間差,就是每道工序的生產時間),通過編制循環時間報告表或循環時間控制圖對各種時間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適時報告,通過計劃時間與實際執行時間的對比進行時間的診斷與分析,就可全面掌握各種具體時間的增值性及其效率。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可進一步通過ABM和ABC,利用這些時間數據來確認存在的問題、建議解決問題抗議法以及重點改進的方向。顯然,通過提高增值時間的效率、消除或減少非增值時間,生產周期時間及其相應的成本必然會隨之下降。
(二)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的興起: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重要原因
戰略管理會計是為企業戰略管理服務的會計,它從企業戰略的高度,既提供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對本企業的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借以進行競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促進企業長期、健康地向前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非財務業績評價方法的興起和廣泛應用。所謂非財務業績評價方法,是指在現行財務業績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利用非貨幣量度指標衡量和考核企業在客戶、服務、作業、業務流程、產品質量和市場戰略等方面的業績的方法。對于非財務業績評價方法,我們應該把它理解為是為適應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克服財務業績評價的短期利益傾向及其不易與員工本職工作相聯系的缺點、作為鏈接企業戰略和員工具體工作的紐帶而引起到管理會計中來的:一方面,非財務業績評價指標必須從有助于實現企業目標、使命和發展戰略的角度來設計,以發揮其目標一致、引導管理努力(Management Effort)和激勵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強調“針對不同的崗位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從而使員工清晰地將自己的日常工作與企業的發展戰略聯系起來。
企業戰略管理要求把改進循環時間看作是改進企業所有工作質量過程中的一個主要中心,要求所有的目標、工作流程設計以及生產經營活動都要包括對循環時間的度量和控制。循環時間的戰略意義在客觀上要求管理會計必須把縮短循環時間作為員工業績的一個重要計劃、控制與考核指標,以充分發揮業績評價指標的激勵和行為導向作用。較之傳統的短期利益傾向、不易與本職工作相聯系的財務業績評價,非財務業績評價中涉及到大量的時間評價問題。一些重要的循環時間指標除上述有關指標之外,還可以包括未及時提供報告的百分比(評價會計質量)、按時得到供貨的百分比和填制緊急訂貨單的平均時間(評價采購質量)、答復顧客申訴的時間(評價質量保證工作的質量)等等。至于與生產率(Produetivity)有關的時間指標,其具體形式就更多了。比如,合格品標準直接人工小時占實際使用直接人工小合格品期望機器小時占實際機器小時的百分比等等。一般而言,企業員工對本職工作與企業戰略、使命、目標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如果企業的管理者能較好地把企業戰略、使命轉換成目標、計劃,把計劃轉換成與相關員工本職工作有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非財務指標(比如上述時間指標),制定出明確的計劃、控制與考核標準,這將極大地促進員工加深對本職工作與企業戰略、使命和目標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使他們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并自覺與之協調。在這里,管理人員對戰略、使命、目標、計劃、指標、標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是關鍵。這種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員就越能找到更加科學的非財務指標(比如某項作業的時間),引導員工把自己的精力專注于實現企業戰略的作業之上;這種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員就越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計劃、控制與考核的數量標準(比如2小時而非1小時或3小時),從而使員工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作業;這種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員就越能制定出科學的獎懲措施,從而避免獎懲過度或獎懲不足,充分激發員工的管理積極性。
(三)綜合衡量經營效率與效益的需要: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根本原因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從低層次的某一方面的競爭,發展到高層次的全局性的競爭。筆者認為,這種形勢在客觀上要求使用一個能反映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的指標,借以評價和改進企業的競爭地位。顯然,反映這種要求的指標非時間指標莫屬。馬克思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提出了“真正的節約(經濟)=節約勞動時間=發展生產力”這樣的命題(注:余緒纓:《管理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1版,第461頁。)。它深刻地揭示了時間指標所具有的綜合性內涵。然而,一方面,由于此前的通訊手段或信息系統不夠發達,使得人們不能適時跟蹤全部業務的進程;另一方面,由于以時間作為計量單位具有復雜性的缺陷,要完全、直接用時間來衡量企業生產系統的效率和效益存在困難。因此,會計只能間接地用貨幣來衡量循環時間,從而間接地衡量企業生產系統的效率和效益。但是,在計算機技術高度發達并受到廣泛應用的今天,人們有能力直接以時間來衡量生產經營的效率和效益。正是因為如此,作為為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的管理會計必須關注并參與時間管理。
管理會計認為,循環時間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效率與效益的綜合指標。如前所述,當循環時間被分解成各個不同的時間子片段時,它便轉化為與各種產品、顧客訂單或者批別產品相聯系的、易于管理的各種過程。這些過程是由一系列據以消耗資源(諸如工資、津貼、工具、存貨、折舊)和取得資源(如收入)的各種作業組成的。當企業努力縮短循環時間的時候,許多原來被時間所掩蓋的問題就會自動暴露出來,特別是庫存問題、質量問題、瓶頸問題、協調問題和供應的不可靠性問題等。所以,循環時間的改進必然要求簡化和縮短工作流程及路徑,時間的改進也經常同時引起銷售、質量和生產率的提高。由此可見,時間管理是全面提高企業經營效率與效益的關鍵。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認為,適時生產系統的運用是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直接原因,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的興起是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重要原因,綜合衡量經營效率與效益的需要則是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深刻認識和理解管理會計關注時間管理的原因,對于借鑒、完善和發展我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現實世界中的事物,都包含剛與柔兩個方面。它們在社會經濟生活和管理世界中的體現,可以歸結為:單一性、確定性,意味著剛性,多元性、不確定性,意味著柔性。物質與精神、實體與虛體、有形與無形等等,也可以認為是剛性與柔性相對應的概念。現代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該系統中的參謀人員,管理會計人員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以下三個關系:首先,正確認識和處理決策目標的最優化準則與滿意性準則的關系。
傳統決策理論認為,決策目標的選擇應遵循最優化準則,其所尋求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惟一的最優解,因而最優化準則是一種剛性準則。最優化準則的應用,“只有在決策時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每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是確定的,才能進行最優選擇,做出決策??墒窃诂F實生活中,決策者由于所處的環境和當時當地的條件,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較一切方案,因而事實上不可能按最優化準則進行決策。最優化準則僅僅存在于邏輯推理之中,沒有實踐價值。”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有鑒于此,在其著作《管理行為》一書中,提出了以滿意性準則來代替傳統決策理論中的最優化準則。
他認為,無論從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中,還是從各類組織進行決策的實踐中,將決策者看作是“尋求滿意的人”,而不是“尋求最優的人”,在決策中以“滿意的選擇”來代替“最優的選擇”,會使決策更加符合(接近)客觀實踐。在決策中,決策者基于綜合判斷作“滿意的選擇”具有較大的彈性,而不像是“最優的選擇”所要求的惟一性。因而決策的最優化準則向滿意性準則轉變,實質上是意味著從剛性準則向柔性準則轉變。這是現代決策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與贊譽。其次,正確認識決策程序中科學化與民主化的關系?!爸\”與“斷”相對分開、相互協作,是現代決策體制的主要特點。
可見在決策程序中正確處理好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關系,就是正確處理好決策支持系統的“多謀”與決策系統的“善斷”的關系。其中“多謀”體現民主化,“善斷”體現科學化。這意味著決策人員的“善斷”必須以參謀人員的“多謀”為基礎,否則,決策的科學化將成為一句空話。這是因為,任何單位決策系統的領導人,即使是位高權重的領導人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只憑個人的意志獨斷專行,都難以避免主觀、片面、武斷的錯誤。
這就要求明智的領導者一定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善于主動、積極地為決策支持系統的參謀人員建言獻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即誠心誠意地鼓勵他們講真話、獨立自主地自由發表意見,真正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使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參謀人員能正確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關鍵所在。反之,如果決策系統中的領導人沒有優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僅不讓決策支持系統中學有專長的專家獨立自主、客觀地發表意見,反而要求他們以某種形式的所謂科學論證來為自己的既定框框(長官意志)服務,由此而導致決策的失誤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見,決策程序中柔性的指導思想和決策人的道德情操對決策的成敗遠比剛性的相關技術方法重要得多。再次,從總體上正確認識和處理“以規章制度為本”的剛性管理與“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的關系。規章制度是一種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通過人性激發所形成的主人翁責任感,則是一種內在的自律性因素。帶強制性的他律性因素如果不與自覺性的自律性因素相結合,所能起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因為規章制度的規定再嚴、再細,心術不正的人同樣可以將所定的規章制度束之高閣,而使其無法產生應有的實際效果。
內在的自律性因素可貴之處在于: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潤物細無聲”地規范和引導人的行為,對種種可能發生的行為失范現象形成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機制。這顯然是外在的具有強制性的他律性因素無法取代的。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所依靠的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或軟性資源,但它所能激發的深層次的內在精神動力卻是十分巨大的。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管理從總體上應以“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為主導,而“以規章制度為本”的剛性管理只能起輔助作用。因此,在管理實踐中,應注重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以促使企業上下形成一種“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的良好精神氛圍,這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靈魂和根本。
管理會計同財務會計屬于企業會計之中的兩個主要分支。盡管管理會計以內部管理為目標,而財務會計以外報告為目標,雙方依據各自的核算體系,實施雙重核算。[1]可是在會計行業不斷創新發展過程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正在逐漸趨于一體化,二者在內容、時間、服務對象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相符性,由此能夠預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一體化是會計行業發展之必然趨勢。
一、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異同點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相同之處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企業中處于相同的環境里,均為企業運營服務,均可記載、預算、分析、評估企業的經營活動,為企業管理決策創造客觀依據,有利于企業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之發展目標。二者均源自傳統會計,并且相互制約、依存,一同組成了企業財務工作的有機整體。通常管理會計的部分資料數據源自于財務會計,二者使用的原始資料大體相同。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不同點
1.會計主體不一樣
管理會計主要以企業內部控制為主,強調以人為中心之工作管理,并且兼顧整個企業;財務會計則以整個企業為主。
2.基本職能不一樣
管理會計屬于企業會計內部管理系統,其工作重點傾向于企業內部管理服務;不為財務會計(包括公認原則)的制約,適用的手段靈便,工作程序差,由企業經營管理的視角來取得數據,給責任主體構架工作目標,控制責任主體之行為。財務會計工作重點傾向于給企業外界利益相關集團創造會計信息服務,有固定的方法與程序,實施統一的財務會計系統,主要替股東和債權債務人以及政府管理機構,執行體現、報告企業效益與財務狀況之職能。
3.信息特征不一樣
管理會計信息包含過去、現在與將來三個時態;財務會計信息卻大都是過去時態。管理會計大部分以不具備統一格式、無固定報告時間與非對外公布的內部報告作為信息;財務會計對外公布的信息,其載體為有固定格式與報告時間之財務報表。[2]管理會計為企業內部管理機構提交定量信息時,不僅利用價值單位,而且經常利用非價值單位;財務會計則為企業外部利益相關集團創造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之信息,同時讓此部分信息達到全面、系統、真實、可靠等原則與要求。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實現一體化的基礎
對于企業來講,企業會計愈加關注的是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二者的相融。由本質方面來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均是對資源主要因素的交易與產權變更的明確、計量與控制。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因為不一樣的分工,而于注重會計工作上的傾向有所不同。企業的運營狀況系財務會計之主要對象,管理會計則是針對財務會計對象的重新加工,是借助財務會計相關信息引導、控制、組織企業的運轉。
由職能方向方面來講,管理會計屬于對財務會計的拓展與延伸;由工作內容方面來講,管理會計屬于對財務會計的進一步深化;由最終目標方面來講,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保持統一,均是為了提升企業效益,保護相關利益者之權益。
三、促成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一體化的措施
主要由事前、事中、事后三個層面促進二者的一體化。
(一)事前預測
在整理會計信息時,會計憑證不僅屬于會計全部工作以及管理會計利用之基礎信息資源,而且亦屬于基礎數據庫管理信息資源,同時還是促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一體化的媒介?,F行的用貨幣作為單位,只有財務會計借、貸方記錄之會計憑證明顯滯后于需求,所以一定要對會計憑證的記錄模式與輸入手段實施重新設計。會計憑證記錄模式的改進應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在原財務會計科目之基礎上,增添統計信息代碼,力圖與基礎方面為管理以及會計工作奠定基礎,防止以后在使用過程中的重復篩選;2.增添備用信息欄,用來記錄管理會計必需的非貨幣信息,促使會計信息愈加完善,全面提高會計機構工作效率,為促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一體化奠定良好基礎。
(二)事中決策
財務會計工作時,收集基礎數據的整理過程能夠概括為會計核實、計量、及制作會計憑證階段,財務會計之總、分類賬目與會計報表均能夠當作是模型運算之結果。對于管理會計來講,基礎數據的整理階段即對財務會計循環中之原始信息選擇階段,然后實施計算、實施對比、實施差異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報告,為事后分析評價奠定基礎。因此,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之基礎數據能夠利用把原有信息源整合的模式實現一體化。[3]基礎數據能夠統一明確,給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在事中的做出一致的決定創造了方便條件,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二者的一體化。
(三)事后分析評價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一體化,不是將二者機械的并在一體,而是將二者有機融合,構成未整合之前沒有的整體性質。如此在事后分析此個環節則應把整合之后的整體性質突出出來,會計工作亦不能只限于目前的記錄和事前預測,也應增強大對事后分析的力度,歸納分析原因,及時處置弊端激勵優勢。財務會計可于財務方面實施分析,管理會計依舊可傾向于企業管理,以達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一體化。
總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二者之間不僅存有相互聯系的一致,同時也存有一定的差別。伴隨企業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于企業內部突顯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在實踐工作中,企業要科學建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體系,進而促進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一體化。
一、建立完備的預算管理體制
1.管理會計中的預算管理是實現目標管理的主要手段
通過預算管理,有效地聚合企業或企業集團內部各項經濟資源,將企業的決策目標及其資源配置規劃加以量化,依據責、權、利的原則,在企業內科學地管理和可靠地執行。
2.目標擬定、預算編制與預算目標是預算控制的起點,也是預算編制的依據
按照組織結構的不同,預算目標可確定為企業全面預算目標和責任預算目標。相應地所編制的預算也區分為全面預算與責任預算。全面預算為責任預算的具體編制確立了必須遵循的基本標準。預算分解與控制,通過將預算目標按照責任體系逐級分解為各責任中心直至責任人的責任目標,并通過編制責任預算及界定各項責任預算標準值加以具體化,并在財務上對預算加以控制,從而實現對目標管理的過程控制。預算及其目標的有效實施,還必須依賴具有激勵與約束功能的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與管理機制,進而保證企業整體預算目標的最終實現。
3.與ERP系統完美集成,實現預算在各個業務環節的執行與控制
預算考核和分析完全基于各業務部門的實際業務數據分析,保證考核與分析的公正與科學。引入責任中心、全面預算、責任預算、利潤分析預測等內容。引入工作流思想,可按工作流對整體預算編制進行過程指導,為預算編制提供科學的預測模擬工具。提供多種預測模擬方法,根據歷史預算數據及實際業務數據對未來期間預算進行預測模擬,促進預算目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根據不同企業預算管理的差異,提供自定義預算單據,滿足企業預算管理的個性化需求。
4.提供多種方式的審批流程提示和預算預警提示
充分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通過郵件及手機短信形式將業務審批提示信息發送給審批人,保證業務處理的及時性。豐富而個性化的預算預警設置,可以在不登錄系統的情況下,將預警信息及時提示給相關責任人。提供數據的導入導出,預算編制可以在系統外完成后再導入,實際業務數據也可從其它的系統導入,從而實現與其他類型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
二、用管理會計方法實施企業經濟運行過程控制
1.管理會計應參與營銷計劃并編制營銷預算。營銷計劃和預算在執行過程中,管理會計應通過收入和支出的計算,協助營銷部門了解計劃目標實現的程度及時揭露實際與預算的差異,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按照企業實際狀況,提供有效應用策略。同時要具備前瞻性,在最大限度保護用戶投資的同時,隨著企業的不斷成長,提供解決新流程、新目標的應用策略。從標準業務流程應用分析入手,滿足具體應用個性化差異的要求。與相關業務系統高度集成,在完善的業務處理流程及功能的基礎上,按照實際應用及角色體現工作流,以消息、郵件、短信驅動業務處理流程。
3.以目標管理為理念,以實現內控為手段,以會計憑證處理為基礎。
4.通過責任中心的定義,確立責任預算方案,制定預算審批流程,明確責任預算編制內容,進行責任預算的編制、審核、審批。實現對責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績效考核;實現項目目管理與財務管理、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固定資產管理、采購管理、庫存管理等高度集成;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及未來前景進行評價和決策分析。采用多種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對多種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從無序散亂的數據中提取數據,為企業的財務決策、計劃、控制提供切實的幫助;為企業決策層提供方便快捷地了解企業財務、業務全貌的平臺,使企業領導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及時地了解企業運營狀況,知己知彼,從而做出正確決策。
三、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應解決的幾個問題
為了能夠使管理會計在我國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筆者以為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高財務會計核算質量,做好基礎工作。
2.要全面積累數據資料。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4.應把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機結合起來。
四、展望
1.風險管理問題
現實生活中風險無處不在,企業的任何一項行為都會有多種可能的結果,風險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也可能帶來巨額的損失,一般而言,報酬與風險是共存的,報酬越大,風險越大,報酬的增加是以風險的增大為代價的,而風險的增加將會直接威脅企業的生存,現代管理會計因為主要研究長期的戰略性問題,必須時時刻刻考慮風險因素。
2.成本管理問題
成本管理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作業影響成本,動因影響作業,成本動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與微觀層面作業相連,主要是與企業的生產有關的成本動因,如決定貨物搬運次數的因素,另一類與戰略意義上的成本動因,如規模、技術多校性以及全面質量管理,勞動力的投入等因素。
3.人本管理問題
企業的經營只有以人為本,人財物相互配合的情況下,才能沿著正常軌道進行,其內容主要包括人的行為問題研究,人為價值及成本的確定以及人為資源的投資分析,為了更好地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現代管理會計必須提供人力資源方面信息。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在我國企業中管理會計還沒有得到 普遍應用,其職能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體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識的提高,管理會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必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將會得到更大提高。
O前言
管理會計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和現代管理的客觀要求,從傳統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它與財務會計共同構成了企業會計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隨著經營管理逐漸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管理會計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學者與企業家的重視,形成企業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西方引入管理會計以來,有關政府部門、會計學者和企業內部以極大的熱情對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但是,我國管理會計實踐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并需盡快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何面對這些問題,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會計。就有必要對管理會計產生的背景、理論基礎和發展趨勢作一回顧與分析,從中探索出客觀規律。
1管理會計的發展與演變
1.1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
為了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經濟大危機,企業迫切需要以最簡單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來完成特定的任務,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美國率先推出泰羅的科學管理,它在科學試驗的基礎上,精確測算工人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步驟、每道工藝流程所需花費的時間,制訂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制度,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對效率的要求。在泰羅制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傳統的事后計算型成本會計制度向事前計算型的“標準成本計算”和“預算控制”制度演變,通過測算制定出作為未來活動理想規范的標準數或預算數,再將其作為控制實際數發生的根據,并進一步分析它們之間出現差異的原因,確定各方面的經管責任,提出改進的措施和建議,對企業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此時的管理會計,以標準成本計算、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為主要特點,被稱作局部性、執行性的管理會計。
1.2決策性管理會計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起,進入二戰后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并大規模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企業進一步集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跨國公司不斷涌現,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資本利潤率下降;同時,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銀根緊縮、籌資不易、經濟危機發生頻繁。企業經營管理面臨的變數增多,出現了嚴重困難。單純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企業內部經營合理化的科學管理、職能管理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遠遠適應不了企業內外形勢的變化,于是產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流派,諸如行為科學管理、數量管理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管理學派、信息經濟學理論、理論等等,結果出現了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將決策會計放在首位的決策管理會計。它通過確定各項經濟目標、合理使用經濟資源、調節控制經濟活動、評價考核經濟業績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協助管理當局作出有關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決策。
1.3戰略管理會計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的發展將人類投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已不再被動地適應人們自發產生的需求,更多的則是以創新發展需求,這就使得新產品的推廣更為困難。企業之間的合作成為新興市場迅速擴大的重要方式;跨國企業在世界范圍的競爭促使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各國文化的差異和全球競爭的白熱化導致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合作與競爭已不再存在絕對的界限;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帶來了觀念的更新和對環境的重新認識,企業行為不再具有獨立的、單方意志的性質,必然要受到一系列規范 文件的制約。所有這些決定了以長期的、全局的目標為重點的戰略管理成為企業克敵制勝、增強自身競爭力的保障。戰略管理會計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應運而生,它克服了傳統管理會計(執行性管理會計和決策性管理會計)只看重企業內部管理而不注意市場環境、競爭對手以及產業價值鏈分析的重大缺陷,成為現代企業重要的管理工具。
2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
與管理會計的建設狀況西方管理會計于70年代末開始引入我國會計學界,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對其在我國的借鑒和應用意義進行了廣泛和熱烈的討論,大量的論文散見于各種會計刊物,管理會計教科書的內容也日益完善,同國外會計界的交流亦十分頻繁,跟國外一樣,這一時期是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繁榮時期。但總的來講,我國會計改革還未全面完成,況且理論進入實際工作中也需要一段過渡期。90年代中期,我國企業界管理問題層出不窮,企業實務不得不對管理會計的作用加以重視,從上至下掀起了一股實踐與應用的熱潮。特別在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我國國企改革的方向之后,以責任會計為主要形式,管理會計理論被大量應用于企業管理實務當中,發揮了極大作用。1995年12月由財政部的會計管理體系,做到目標明確、責任落實、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充分發揮會計預測、決策、核算、控制、
分析和考核功能。 3對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建設的幾點思考
我國會計學界對管理會計理論、方法的研究能與國際接軌,然而企業環境、市場環境又沒有達到相應的成熟程度,加上理論研究與企業實踐并沒有較好的聯系渠道加以銜接,所以造成很多新的思想、觀念、方法不能及時引入企業實際,而在企業一線工作的人員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對變化了的環境進行思考、總結而創新管理會計的理論體系。這些都影響了我國管理會計體系的正常建設,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革。根據以上對管理會計演變的動力、管理會計面臨的問題、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狀況等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要建立符合中國經濟體制、所有制結構狀況和市場環境的管理會計體系,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要更新管理會計的思想觀念
傳統管理會計把目光聚集在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動作上,注重通過控制產品生產成本來完成管理會計的目標,并以產品成本作為定價的基本依據。進入信息時代后,由于信息傳播、處理和反饋的速度大大加快,經濟環境變化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企業產品和生產設備很快就會過時,所占有的市場份額或邊際利潤頃刻問被競爭對手“搶走”,產品壽命周期大大縮短;隨著社會富裕程度的逐漸提高,市場需求將呈現小批量、多品類、易變化的特點。所以,企業必須更新觀念,根據戰略管理、動態管理的要求,密切注意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相關社會意識的轉變,以企業整體價值、長遠價值為最終目標,綜合考慮企業價值鏈管理、全面質量管理、零存貨管理等新理
念對管理會計的影響,及時調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獲取戰略競爭優勢。
3.2要改進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進入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學術界大力倡導實證研究方法。實證研究作為一種與傳統的規范性研究特點迥異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現在:(1)強調經驗總結的重要性,崇尚歸納推理。(2)廣泛采用實驗、問卷調查、采訪、實地研究和歷史文獻研究等業已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數據搜集方法。(3)打破會計研究就會計論會計的格局,注重學科問的相互滲透。(4)廣泛運用統計理論和方法進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 顯然,實證研究理論可以彌補規范研究的不足。特別是在管理會計要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應用價值這一點上,二者具有極強的統一性。更為重要的是,實證研究主張研究人員積極參與企業的各項活動,以企業現實狀況為出發點,提煉出生產經營一線中具有規律性的經驗,再加以理論總結后進行推廣。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跟蹤企業最新形勢,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同步發展,還可以加強研究人員與企業會計人員之間的聯系與溝通,活躍學術氛圍,有益于增強管理會計理論建設的實踐基礎。針對我國國企改革中所有者與經營者關系問題的“理論”,長期以來一直沒有重大突破,關鍵的原因就是理論應用于實際時遇到阻力,我們能否嘗試以實證研究方法轉換思路,從國企現實出發,挖掘推動其革新的有利因素,然后再逐一解決可能問題,最終達到完善“理論”的目的,真正體現中國特色呢?
3.3要對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進行改造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的制造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控制系統開始采用適時制(Just—in—time 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庫存,并開始采用合作、彈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普遍采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出現了電腦整合制造的趨勢。在此新制造環境之下,傳統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著世界級制造業發展的進程中所取得的進展,未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未能考慮戰略決策的需要而面臨嚴峻的挑戰。新的制造環境要求企業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以系統理論的觀念,綜合考慮生產、經營、市場、政策和競爭對手等諸多因素,來實施對企業產品、生產、經營和市場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作業成本法將整個企業經營活動細分為一系列作業活動,引進成本作業和成本動因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推翻了傳統成本形態的認識,而將成本按作業量分別劃分和根據成本動因加以確認,使得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朝著更加有效和務實的方向前進。而且,由于電腦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各部門處于隨時的信息溝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庫資源,為管理會計新技術方法的運用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從而更有利于管理會計能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整體性的調整和策略。作業成本法側重于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統的建立,并以新的觀念和技術例如全面質量管理觀念等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各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探索具體適用的模式,切不可盲目照搬。
3.4要建立管理會計的專業機構
我國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會計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但無論是從對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還是從在實踐中的應用程度來看,同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國還缺乏像西方國家那樣設有的專門的管理會計專業機構。自我國實行改革文秘站:開放以來,我國會計界已陸續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成本研究會、中國總會計師研究會以及各行業、專業會計學會等會計學術與實務團體機構,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專門研究和指導管理會計工作的團體機構。因此,為了推動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研究和發展,我國會計學界應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像建立中國會計學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那樣,也建立起專門的管理會計團體或組織機構,這樣,就可以加快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步伐,并且會對建立我國的管理會計體系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5要對管理會計進行適當的規范化
管理會計目前至少面臨著五個方面的嚴峻挑戰:一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匱乏,導致管理會計在實務工作長期缺乏理論上的指導;二是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管理會計的某些傳統方法已明顯不適應時展的需要,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需要推陳出新;三是管理會計日益呈現出與多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而新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四是隨著管理會計范圍的日益擴大化和與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交叉重復,管理會計的范圍需要重新加以界定;五是管理會計能否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地推廣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將管理會計在實踐中應用的成功經驗加以科學、系統地歸納和總結,以便從中找出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規律。由于管理會計遠遠沒有實現規范化,加大了編制管理會計通用應用軟件的難度;而管理會計有關規劃、決策、控制與業績評價的主要方法大量應用了一 些復雜的公式和數學模型,如果僅依靠實際工作者憑大腦記憶和用手工來計算,勢必會影響管理會計方法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管理會計規范化的范圍可在以下幾個領域進行:(1)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包括管理會計的目標、假設、對象、要素、本質、原則等;(2)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3)管理會計與其
他學科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的界限;(4)管理會計教科書內容的規范化;(5)管理會計實踐經驗的總結。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會計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其規范化應明顯不同于財務會計的規范化,即不宜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強調的是適度規范化,目的是為了起到一種示范作用,從而便于管理會計的推廣與應用。
一、引言
會計即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連續、完整、系統的監督和反應,會計不僅是企業加強經濟管理、提高收益能力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任何經濟活動的根本基礎,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和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只要有經濟活動,就需要對經濟進行核算,也就脫離不了會計。近些年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會計工作也全面的信息化,會計核算的手段也日新月異,在這種形勢下,會計的核算方位擴大,要求也不斷提高,會計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一般情況下,可以將企業內部的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類。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改革方式的深入,我國各個大中小型企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以及管理會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的傳統會計觀念往往是財務會計主外、管理會計主內,在這種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業的全面發展,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呼喚著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統一,下面我們就分別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對兩者融合的可行性做一個完善的討論,希望可以為企業內部會計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與聯系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含義
1.財務會計的含義
企業的財務會計又稱“傳統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即對企業已產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與監督的過程,財務會計主要以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債權人、投資人以及政府部分為企業提供的財務狀況為核算目標進行的財務管理活動。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而言,財務會計是其中的基礎性工作,該項工作可以通過各種會計程度,為企業領導人提供完善的信心,幫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經營裁決,為企業的良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2.管理會計的含義
管理會計與外部會計相反,被稱為“對內報告會計”,即以企業當前以及未來的經濟活動為考察對象,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為根本目的,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提供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管理會計包括管理系統以及成本會計兩個部分,在進行管理會計工作時,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根據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審視企業經營管理中各個階段的發展,綜合考慮企業未來管理會計的趨勢,從中得出相應的啟示。
(二)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
1.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工作目的不同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財務會計主要是以會計準則為依據,對企業內部各項經營管理中的適宜進行全面的核算和反映,對企業經營中獲得的收益、支出的費用以及費用歸屬、利潤的形成、分配情況定期制作成報表,以便全面的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以及資金的變動情況,并根據報表的內容全面具體的反映出企業的獲利和償還能力,因此,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偏重于對外的報告。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的財務會計一定要從債權人、投資者以及政府部門的財務管理人為出發點,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報表,盡管企業的財務會計也會為企業內部管理人員提供財務報表,但是其更加注重對外的需求,這也是企業財務會計被稱為“對外報告會計”的根本原因。管理會計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將會計理論與企業管理理論相融合,以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決策為主要工作目的,以便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強化企業內部的管理工作,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因此,企業管理會計更加注重內部報告的信息。
2.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核算要求各異
對于企業財務會計來說,其工作目標主要是為了滿足外部報告的需求,因此,對于財務會計的需求就是及時性和準確性,只有及時準確的反應出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情況,才能給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為此,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財務會計人員必須要遵循國家的相關會計準則和制度,保證財務會計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必須以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為核心,對企業發生的各種經濟活動做好全面的分析評估報告。管理會計更加注重內部報告的需求,已經將管理學內容融入其工作的過程中,脫離了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逐漸構成以會計成本為基礎的預測系統。
3.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計量單位不同
企業的財務會計主要以經營管理中的貨幣信息為計量單位,對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情況進行全面的核算和監督,這樣,在對外部提供的財務報告也以貨幣信息為主要內容,此外,企業財務會計在信息核算過程中,一般使用傳統會計模式,以經營管理中的歷史成本為主要參考。而企業的管理會計則與傳統的會計模式有較大的不同,主要以變動成本法為基礎,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作出全面的預算、決策和分析,兩者的計量單位有著較大的不同,目標也不同。
(三)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聯系
1.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核算對象和信息相同
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核算對象都是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以企業的經濟活動為計算主體,兩者只是工作計量單位以及工作側重點不同,財務會計注重歷史信息的核算,而管理會計則注重根據經濟信息對未來的預測。此外,企業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同屬于會計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信息來源均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只是對于經濟信息的處理方式和加工方式不同,所服務的對象也會有所差異。
2.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目標相同
企業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雖然各有側重點,但是其根本的服務目標就是為企業的經驗管理活動提供完善的經驗管理信息,最終工作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驗管理效益,以便實現企業的利潤增值,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做好完善的管理決策。
三、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優勢和措施
(一)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 計的結合優勢
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信息側重點各有不同,因此,兩者的融合可以將兩者的不足相互補充,這樣,不僅可以大幅降低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財務成本,近年來,隨著企業的競爭環境逐漸加劇,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就可以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企業歷史和未來的信息,從而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就現階段來看,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已經成為未來企業經營中的必然趨勢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是企業提高競爭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類型企業均得到了完備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企業的競爭環境也變得越來越激烈,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企業必須要了解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才能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正確的決策。在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中,企業往往以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托,很少重視到管理會計的作用,這樣,企業就只能對企業以往的經營管理信息進行全面的了解,并不能預測到未來的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人員只能根據其以往的經濟活動作出經營管理決策,但是,在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變動下,這些經濟活動往往就失去了時效性,那么,如果企業管理人員單純以財務會計信息作為參考來進行決策,這種決策往往是不全面甚至錯誤的,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如果要根據經濟環境作出全面的信息,必須要以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會計信息兩者提供的核算數據為根本的依托。
2.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是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然要求
企業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隸屬與不同的會計分析學科,提供的信息針對性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企業內部,往往會在財務室設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獨立的小科室,這樣,兩個獨立運營的小科室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從根本上來說,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提供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殊途同歸的,如果將兩個科室融合起來不僅能夠增加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的經營管理節約相關的資本,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是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然要求。
(二)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基礎
1.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目標基礎
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工作目的的統一性是兩者結合的技巧基礎,兩者對企業經濟活動中反應的過程以及反映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企業的經濟活動為基礎,對企業的整個經營管理活動做全面的分析,這就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相應的技巧基礎。
2.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我國會計信息的發展也使得會計信息理論得到一定的進步,這就為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提供了完備的理論基礎,企業財務會計中完善的財務報告也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了完善的說明和分析,讓企業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夠更加的有科學依據,此外,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理論發展也為兩者之間的融合提供了通用和共享的資源信息,可以全面滿足兩者的融合需求。
3.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的人才基礎
隨著我國會計教育的發展,會計教育行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各個高校會計教育都已全面實現了信息化,并將管理學的知識完全融入了會計學的教育中,這樣,就培養出了大批的會計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也為企業會計信息的全面發展提供完善的人才基礎,這些人才不僅掌握著全面的會計理論信息,同時也掌握著先進的企業管理觀念,此外,會計資格認證考試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會計資格認真考試的隊伍中,自身的會計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這就給我國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提供了完備的人才基礎。
(三)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措施
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對于企業的經營發展有著多種優勢,這種結合的可行性也很高,為了促使兩者更好的結合,組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以正確的會計觀念為基礎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對于會計的作用往往還停留在原始階段,即會計工作就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涉及的資金進行核算和記錄,企業的管理人員大多忽視了會計工作的管理作用,這種傳統的觀念不僅不利于企業內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甚至會對企業的經營發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在企業未來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管理人員必須要將會計的管理職能重視起來,將管理職能與會計傳統的核算職能進行有機結合。
2.發揮好會計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在我國的企業經營中,往往存在這樣的觀念,即會計“越來越吃香”,因此,在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中,有一部分從業者年齡偏大,這部分從業者往往將主要的精力放置于其他的地方,并不注重自身會計知識的更新,因此,企業要注重對這部分會計從業者的培訓,采取相應的講座和考試來提高會計從業者的整體素質,此外,企業可以根據實際經營管理情況引進新型會計管理人才,不斷提高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質量,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提供人才保證。同時,由于會計涉及到大額的金錢,如果會計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失控,那么很可能會發生違紀的情況,使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為此,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將違法亂紀現象扼殺在萌芽中。
3.采取適當的結合策略
企業內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結合的過程中,企業必須要對整個結合工作的人才、數據等方面做好統籌的安排工作,保證每個工作都可以做到位,此外,為了促使兩者更好的融合,還需要將企業會計的決算以及管理職能分離開來,保證每個工作環節都能夠井井有條的進行。
四、結語
對于企業經營發展來說,企業內部財務會計以及管理會計的融合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為了促使兩者更好的融合,企業必須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時做好會計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
1 管理會計報告概述
1.1 管理會計報告的主體與目標
管理會計報告的主體指的就是管理會計報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業最高管理層,中層管理層以及基層管理者。企業的最高管理層需要了解企業的整體效益,會計報告是主要的參考依據。企業中層管理者注重整個企業的運營,會計報告為其提供企業運營的相關信息。管理會計報告為企業基層管理者提供所負責項目的詳細、簡單明了的會計報告。
管理會計報告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財務報告,管理會計報告,將這二者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內部管理會計報告和外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通過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企業管理者優化資源配置,做出合理的決策信息,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總之,管理會計報告就是企業管理者進行決策的參考依據。
1.2 管理會計報告的功能與作用
管理會計報告根據企業以往的財務會計數據總結出具體的規劃,為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決策分析依據,管理者根據決策分析為依據,對企業的整體預算進行規劃,做出正確的決策指導企業的運營。管理會計報告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企業發展的會計制度和會計工作流程,有利于對企業會計人員的組織。管理會計報告對于企業財務、運營、管理等進行分析、規劃和總結,管理者再進行正確的決策,對企業的運營進行有效的控制。企業各個部門可以根據管理會計報告提供的預算業績與實際業績進行對比,是企業各個部門進行考核、評比的有效依據。總之,管理會計報告在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中占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有利于企業管理目標的前瞻性,加強企業管理者決策的正確性,促進企業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特征
現代企業管理報告體系必須具有實用性,不僅僅是以理論為依據,還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報告方式,例如口頭式、報表式、敘述式等;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不斷變化,充分體現現代管理的特點;體現其服務性,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準確反映企業的財務與經營狀況;管理會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重點體現對生產經營決策的影響;管理會計報告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須具有時效性,能夠體現出企業當下最及時和有效的信息。管理會計報告重點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最及時、有效的信息,這樣才能保障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1.4 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基本框架
根據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主要功能與職責,筆者將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基本框架分為三個部分:預算報告,決策控制報告,責任考評報告。預算報告主要是對企業的營業、資本、財務進行預算報告,決策控制報告主要包括投資決策報告、籌資決策報告、經營決策報告、控制分析報告,責任考評報告分為預算評價報告以及業績評價報告。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企業管理會計總體報告。
2 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現狀
管理會計報告在企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縱觀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的發展,僅有少數先進企業成功運用現代管理會計報告,發揮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作用,但是總體上來看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發展還不成熟。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也不完善,使企業在應用的過程中缺乏理論的支持,不能將企業實際與理論基礎相結合。許多企業管理者缺乏對管理會計的正確認識,不重視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企業也缺少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我國也沒有相關機構對管理會計的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國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現如今我國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主要還是依附于財務會計報告體系,對于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也是按照財務會計的培養方式。大多數企業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低,往往是將管理會計的職責和功能分配帶財務會計的各個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企業關注的會計報告還是按照財務報告流程進行的,而不是站在企業經營戰略目標高度去重視管理會計。
3 企業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構建
3.1 構建原則與整體思路
現代管理會計報告應該是貫穿整個企業運行的始終,不能將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割裂開來,在構建企業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目標導向原則,相關性原則,及時性原則,靈活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目標導向原則指的是在構建企業管理會計報告體系時要以滿足企業管理者的決策需求之一目標為重點,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管理會計報告信息。相關性原則指的是管理會計報告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須有利于進行決策和控制企業的運營,管理會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還要保證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幫助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發揮和運營進行預測。及時性原則指的是管理會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須具有及時性和時效性,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報告的功能與作用。靈活性原則指的是管理會計報告的形式與財務會計報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的,可以根據企業具體的需要通過圖表、文字、數字等表現形式進行報告。成本效益原則指的是管理會計報告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費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產生的收益,這二者要保持適當的比例,這樣才能使企業獲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根據以上分析,以現代管理會計報告的目標為出發點,在遵循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構建原則的基礎上,設計體系構建的整體思路。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整體思路主要是以管理會計報告的目標為出發點,遵循體系構建的原則,具體設計出包括預算報告、決策控制報告以及責任考評報告在內的管理報告內容。 3.2 管理會計報告體系的內容
3.2.1 預算報告
全面的預算報告主要包括營業預算報告,資本預算報告以及財務預算報告。
企業經營業務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以營業預算報告為依據,營業預算報告包含
銷售預算報告,生產預算報告和成本費用預算報告。銷售預算報告對企業產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和時間范圍內的銷售額和銷售總量進行預測報告,預測報告不僅需要考慮市場的行情,還需要考慮企業產品本身的數量和價格,充分考慮影響產品銷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銷售預算報告。生產預算報告主要指的是在預測期間內的企業產品的銷售數量、期末存量以及生產數量的預算報告。生產預算報告是以銷售預算報告為基礎的,之后才能對產品期初和期末存量進行編制。生產預算的編制對時間要求精確,因此要注重生產預算的編制時間。成本費用預算報告對預測期內的成本費用進行規劃報告,制定出目標成本費用水平。成本費用預算報告為企業的各個部門的成本費用控制提供了參考和依據,有效的控制了企業各個部門的成本費用,提高企業對成本費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的資本預算報告分為投資預算報告與籌資預算報告,先進行投資預算報告,再進行籌資預算報告,資本預算報告是企業進行資本支出的依據,有利于擴大企業投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投資預算報告的編制內容主要有對固定資產投資的預計,對固定資產處置的預計,對無形資產投資以及其他資產投資的預計,債券、股票、現金股利、基金、期權等投資的預計?;I資預算報告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需要籌集資金的數額和籌集方式進行預計和報告,為企業資金的良好運轉提供理論參考。
財務預算報告主要包括現金收支預算報告,損益平衡預算報告,財務狀況預算報告?,F金收支預算報告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現金情況進行預算報告,如現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況。損益平衡預算報告就是對企業的經營利潤進行預測,具體分析企業經營利潤增長的原因,為企業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參考依據。財務狀況預算報告主要是根據企業的資產預算、營業預算、財務預算等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資財務資產狀況進行預算,將企業資產的規模與分布進行預算報告。財務預算報告有利于企業管理者準確的掌握企業在預算期內的財務狀況,根據預算制定準確的決策,保障企業決策的準確性。
3.2.2 決策控制報告
企業在完成預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實制定的各項預算,這就需要發揮決策控制報告體系的作用。決策控制報告體系主要分為決策模塊和控制模塊,主要為企業管理者進行投資、經營等決策提供依據。決策控制報告體系主要包括籌資決策報告,投資決策報告,經營決策報告,控制分析報告。
籌資決策報告主要是依據企業經營狀況、企業對外投資狀況以及企業資本結構的調整情況,對企業籌資的方式、途徑、數額、結構等進行合理的分析和預測,籌資決策報告是企業管理者進行籌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投資決策報告是根據企業內部的資金情況,將適合企業投資的項目進行比較,制定出適合企業情況并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最大價值的的有利投資項目報告。企業根據投資決策報告可以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例如企業資金充足可以選擇投資金融資產等外部投資方式。
經營決策報告分析企業不同的經營方案所帶了的利益,企業根據經營決策報告制定出最優的經營決策。經營決策報告要重點體現企業不同經營方案的相關收入與成本的關系,這樣才能清楚的體現出最優的經營方案,促進企業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報告中首先需要設定控制的標準,也就是耗費的限額,分析比較實際開支與控制標準,根據二者之間的差別進行分析,找出具有差異的原因并制定相應措施消除差異??刂品治鰣蟾鏋槠髽I的開支耗費提供參考依據,只有企業全員參與配合,才恩呢該使開支得到合理的控制,達到控制的預期效果。
3.2.3 責任考評報告
責任考評報告指的是對企業各個部門的職責和工作業績進行評價的報告。責任評價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評價方式,將企業各個部門分為不同的責任中心,對每個責任中心進行統一評價,形成企業的責任評價體系,有利于企業花費最小的成本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責任考評報告體系主要分為預算評價報告和業績評價報告兩部分。
預算評價報告根據不同的責任中心可以分為成本中心預算評價報告,收入中心預算評價報告,利潤中心預算評價報告,投資中心預算評價報告。成本中心預算評價報告是對成本費用的責任中心進行評價的報告,主要是評價成本費用的實際消耗與預算額之間的差異。收入中心的預算評價報告指的是對整個企業的收入中心的實際銷售額與預算銷售額進行分析,與整個企業的銷售目標為參考,對整個企業的銷售情況進行評價報告,有利于保障企業收入,不斷增加企業的銷售總額。企業的利潤中心指的是以企業利潤指標來評價各個責任中心的業績,企業的利潤中心預算評價報告不能忽視部分的可控制利潤,要以各個部門的可控邊際利潤為評價指標。企業的投資中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投資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確定企業產品的相關決策,投資中心的評價主要包括投資貢獻率與剩余利益率,在投資中心的預算評價報告中需要重點突出這兩個方面。
業績評價報告主要包括財務業績評價報告,經營業績評價報告,綜合業績評價報告。企業的財務業績評價報告指的就是根據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總結和分析,總結出適合企業財務評價的標準,再對企業的整體財務業績進行評價的報告。企業在選擇財務業績評價標準的時候要注重選擇能夠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評價標準。經營業績評價報告根據企業的相關財務報表,計算出企業的經濟增加值,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報告。綜合業績評價報告是對企業的整體業績進行評價的報告,從整體上評價企業的業績。綜合業績評價報告不能僅僅關注企業的財務業績,應該對企業進行完整的評價,例如客戶對企業服務的滿意度調查,企業文化,企業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等。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立足必須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發展,構建現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具有現實意義?,F代管理會計報告體系主要包括預算報告、決策控制報告、責任考核報告三個部分,企業應不斷加強現代管理會計意識,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管理會計是本世紀初伴隨著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的產生而產生的,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國外的企業中得到了推廣、運用和發展。它的主要職能是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而建立各種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編制和提供內部管理需要的各種數據、資料等。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隨著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傳入而開始的,在企業中應用的歷史并不長。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管理會計的應用總體上是不盡如人意的,會計學界對管理會計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理論界更多的還是在討論管理會計應否獨立成科。相比之下,國外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管理會計的研究,既有專門的學術機構和學術雜志,也有深受企業歡迎的職業管理會計從業人員。本文試圖從認識、內容、組織三個方面分析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國際慣例之間存在的差距,并總結現階段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特色,以期為我國管理會計 的未來研究尋找一條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可行之路。
一、認識上的差距
管理會計自問世以來將近有一個世紀的歷史,而現代管理會計的真正形成和迅速發展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它不斷吸收現代管理科學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內容逐步完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成立了專業的管理會計團體,形成了管理會計師職業。現代管理會計在西方已成為一門系統的、規范的、相對獨立而又不斷發展的學科。
我國自80年代從西方引入管理會計后,一直受到會計主管部門、會計教育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管理會計的地位始終未被人們接受,在企業中未能得到深 入廣泛的應用,在國內學術界對管理會計的定位也存在多種爭議。
(一)存亡之爭。管理會計能否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話題之一。有的學者認為:“管理會計實際上應是財務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具體可稱為財務決策學或財務控制學,而不是管理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可不必單獨成科。”有的學者則認為管理會計應該單獨成科。從管理會計對會計學的貢獻來看,現代管理會計的出現,使得已有500年發展史的現代會計,似乎成了一門新興科學,它使得傳統會計從“記帳——報帳型”轉化成“計劃——控制型”,對會計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管理會計內容來看,它完全沖破了傳統會計條條框框的束縛,廣泛吸收了現代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現代數學和系統理論的基礎理論,形成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因此,它必然與許多學科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這并不影響管理會計學科的獨立性,它本身亦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只是有待 進一步完善。
(二)包容之爭。人們統計分析發現,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三者之間在內容上的交叉重復率達60%以上,管理會計的絕大部分都重復出現在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相關內容之中。那么,應該如何盡可能減少這種重復性呢?學術界對管理會計是否應包容在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之中有各自不同的見解。第一種觀點是三足鼎立,即這三者盡管有內容上的交叉,但不影響各自的獨立。這一觀點與管理會計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一致的,認為管理會計在處理信息的觀點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決策科學化,控制考評會計方面更有著廣闊的研究領域,是不能被成本會計、財務會計所代替的。第二種觀點是主張兼并,取消管理會計。即將管理會計中與成本相關內容,如成本習性、變動成本法、成本預測、本量利分析、決策成本、質量成本、責任成本納入現有的成本會計中,更名為成本管理會計。其實!在國外所謂成本會汁就是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內容體系上的組織,可以說是成本會計內容上的延伸。因而將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重新整合,而形成成本管理會計的確有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同時,在兼并觀下,將管理會計中與成本無關的內容,如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預測控制、責任會計等,剝離到財務管理中去,通過將管理會計內容的合并與分立,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三門學科的重復性,但是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及評價考核控制的功能被削弱了 。
(三)第一之爭。迄今為止,一部分學者推崇將傳統的大會計學科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領域,即二元論觀點。然而由于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重復交叉關系,人們對究竟誰應作為與財務會計并列的另一極產生了質疑。一是新二元論,該觀點依然保持了二元論,一極仍為財務會計,另一極則由財務管理取而代之。財務管理是由籌資管理、投資管理、損益管理三部分組成,實質就是會計六要素管理。財務會計與財務管理都以資金運動為研究對象,均以會計六要素為主線構建框架體系,只是二者側重點不同,因此,將二者作為大會計學的兩大領域也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那么,管理會計的定位在哪兒呢?新二元論認為,管理會計只能是與成本會計相對應的學科。二是三元論,即將傳統的大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領域,其實質是將管理會計的內容分解到財務管理和成本會計這兩個學科中,“名亡實存”,從而構成新三元論??傊?管理會計的合法地位一直還 在爭論之中。
二、內容上的差距
(一)定義。美國管理會計
公告中將管理會計定義為“向管理當局提供用于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營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而我國教材中一般認為管理會計是指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為目的,以現代企業經營活動為對象,通過對財務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實現對經濟過程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責任考核評價等職能的一個分支。將以上兩個定義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前者強調了管理會計是對所需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后者只認為管理會計就是對財務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很明顯,后者相對縮小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限制了管理會計的深層次發展。
(二)框架。眾所周知,美國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一直致力于建立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管理會計的框架,它包括目標、術語、概念、慣例與方法、會計活動管理六大主要內容。美國管理會計公告中分別對這六類進行了詳細說明。建立管理會計框架,正如同建立財務會計框架一樣,界定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促進管理會計不斷發展和走向成熟,也促進了其在企業中的推廣與運用。我國各種管理會計教材中均以介紹管理會計的各種方法為主,很少涉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問題,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也是寥寥無幾,建立管理會計框架結構更無從談起。
(三)職業。西方管理會計形成以后,為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幫助企業管理當局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會計界推進了管理會計的職業化,并逐步形成了管理會計師職業。英、美管理會計師,必須先通過專門的“管理會計資格證書”考試,取得資格后才能執業。經過考試的激勵與選拔,形成了一個高素質的管理會計師團體。不論是在英國,還是美國,取得特許管理會計師或管理會計師資格,就意味著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具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企業的高層管理職位。在我國多數企業中,只有會計人員和財務人員兩大類,管理會計的任務與職能基本上由財務部門和成本核算部門分擔,沒有一個專門職能機構履行管理會計任務,也沒有專職的會計人員執行管理會計職責,管理會計師職 業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四)道德。任何一個職業,都存在職業道德,或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或兼而有之。我國目前根本沒有管理會計師這個職業,管理會計師的職業道德當然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研究也無人問津。美國管理會計師已形成一個龐大的職業團體。1982年,全美會計師協會頒布了《管理會計師職業道德標準》。管理會計師在對其服務機構、專業團體、公眾及其本身履行職責時,必須遵循職業道德標準,這也是實現管理會計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該職業道德標準包括技能、保密、廉正、客觀性以及道德行為的解決五大項,約束了管理會計師的行為,也使管理會計師提供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可信性,為管理會計師職業發展奠定了 良好的道德基礎。
(五)應用。西方發達國家管理會計不僅在廣大工商企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銀行業和服務業得到推廣并且成效顯著。與之相比,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極為有限,大量的技術方法并沒有在實踐中真正得到應用。調查表明,我國管理會計主要應用于以下五個領域:(1)成本會計系統;(2)短期決策部門;(3)資本預算;(4)標準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業均運用了責任會計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知之甚少,企業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運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營管理??傮w上講,管理會計在我國 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普遍應用,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三、組織上的差距
(一)無組織?,F代西方國家一般均有管理會計師協會,作為管理會計師的專業組織,如美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英國的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加拿大的管理會計師協會。這些專業組織的成立推動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與發展。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也設有管理會計專門委員會。這些組織通過制定管理會計公告,定期召開管理會計研討會等非強制式的方法,引導全社會的管理會計研究,解決管理會計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方法,吸收有關力量構建理論體系和實務操作規范,大大推進了管理會計這門學科的發展與完善。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直到去年才在中國會計學會下設有一個研究管理會計的專業小組。我們認為,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像建立中國會計學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那樣,成立專門的管理會計機構以推動其發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目前可先在中國會計學會下設置單獨的委員會來進行管理會計的研究。這無疑會使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與發展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里走進一 個嶄新的春天。
(二)無系統研究。這首先體現在我國既沒有一個專門機構來研究和指導管理會計工作,也沒有專業化的管理會計師隊伍,各種學術或職業組織幾乎都未將管理會計列為其重要的工作議題,當然也就無法展開對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其次,從有關管理會計的期刊雜志來看,西方國家的管理會計專業機構都有自己的管理會計刊物,例如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出版《管理會計》月刊、《管理會計研究》季刊,并負責《管理會計正式術語》。臺灣和香港也成立了管理會計學會并發行《管理會計》雜志,但大陸目前還沒有單獨出版有關管理會計的期刊,只是有少數雜志上設有管理會計這一專欄。最后,從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看,我們只注重財務會計所提供的數據即企業內部信息,忽視企業外部市場信息,使其研究的視野過于狹隘,從而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研究。中國會計學會分別在1997、1999年兩次舉辦“管理會計與應用”有獎征文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對管理會計的研究熱情,有助于管理會計研究的深入和系統化,但這還遠遠不夠。國外管理會計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并且已經從傳統管理會計研究開始轉向戰略管理會計研究,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三)無后起之秀。缺乏管理會計師的考核選拔機制使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顯得后繼乏人。從我們對1999年《會計研究》雜志發表的論文來看,總共有137篇(包括各種文章、譯稿等),而其中只有10篇是關于管理會計的(包括成本會計在內),僅占總數的7.28%。這對于傳統會計領域一大分支之一的管理會計顯得極不相稱。同時,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從事管理會計研究的人員是畢業于財務會計專業,在思維方式上受到財務會計的束縛很多,無法將現代信息技術、高等數學、各種相關預決策模型真正與會計學知識結合起來,也阻礙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深入發展。在管理會計研究領域除余緒纓、李天民等幾位前輩名師外,至今還未發現有影響的后起之秀,這不免令人遺憾。因此,我們認為管理會計 的研究應吸收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的人才,如鼓勵理工科畢業生報考會計專業研究生,在名師指導下進行系統深入的 研究,定會改變目前的落后面貌。
以上對比分析,不是僅僅為了找出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國際慣例存在的差距,而是在于提醒我們反省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我們認為,這種差距的形成與我們過去長期不重視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有著直接關系;也與我們會計研究長期重規規范研究而忽視實證研究有關;還與我們會計學科過去重定性分析輕定量分析有關。因此,在認識上,我們應學習借鑒國外慣例的成果,克服目前組織上不重視,理論研究脫離實際等等不足。我們建議應該將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盡快成立全國性管理會計研究學術組織,從理論到實踐,多路下手,開展管理成本會計的系統研究,為我國企業改革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一、管理會計概述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
管理會計的概念是20世紀初由泰勒的科學管理學說的產生而產生的,它是會計學與管理學直接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以現代管理理論為基礎,運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術,對會計信息等資料進行確認、計量、整理、對比和分析,為企業管理層對其企業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評價考核,為管理層對其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出最優選擇而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管理會計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管理會計形成和發展是以適應市場競爭、滿足經濟組織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對會計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提高整體會計質量?,F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財務會計提供的財務成本、經營情況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需要能適應與企業內部管理的各種管理信息。因為只有及時、有效的會計信息,才能使企業了解自身情況,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狀況來更好的制定未來發展計劃。
2.為企業業績考核提供重要參考。企業必須對生產經營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嚴密的跟蹤和監控,將反映企業經營目標完成情況和經營計劃執行過程的實際情況,與預定的目標、計劃、預算等進行比較分析和檢查考核,才能確保預定目標的實現。
3.有利于企業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會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所以只有不斷建立健全會計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制度的完善。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經濟環境和法律政策對管理會計的不利影響
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還不夠完善,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這使得經營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更重視一些行政因素和社會影響因素,而不重視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從而造成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不能普遍應用的現象。因而使得管理會計的應用空間受到極大限制。
(二)會計人員素質與管理會計要求有一定差距
會計人員的素質是指會計人員的知識層次、知識結構、價值觀和職業水準。我國現階段會計人員的總體素質比較低,突出表現為知識層次低,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教育層次低。管理會計的運用最終要通過會計人員加以實施,具體運用到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去,因此會計人員的素質對于管理會計的實際應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普遍應用。
(三)管理會計在會計電算化中的應用程度不高
計算機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程度不高,利用率也比較低,削弱了管理會計的作用。在開展會計電算化的企業中,存在重核算、輕管理的問題,其應用僅僅停留在事后算賬的水平上,不具備進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預測的能力。由于受到傳統做法和習慣勢力的影響,管理意識較為薄弱,一些會計人員和經營決策者認為,會計就是算賬、報賬,至于管理、經營決策是企業領導的事情。
三、完善管理會計應用的對策
(一)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并與我國具體實際充分結合
目前中國式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很薄弱,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仍局限于國外情況的翻譯介紹。中國的國情與西方國家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會計很難在中國企業普遍應用。所以要推廣管理會計,首先應該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我國的管理會計應定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情況,加強對現有的理論體系重新評價。及時總結我國企業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并從中找出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高效運行,促進企業自身適應能力的提高,最終有利于管理會計的進一步發展應用。
(二)增強管理意識,切實發揮管理會計作用
作為企業經營的決策者,具有管理會計的意識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是十分重要的。企業管理者的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高度,以及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都直接影響著管理會計在企業中運用的好壞。目前多數企業管理者管理思想陳舊,沒有采用管理會計方法,仍然停留于傳統的財務會計輔助管理的局面,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健康正常發展。為此,企業應建立一種社會約束機制,促使企業領導層重視管理會計應用,財政部推廣企業內部控制規范中就包含有強制推廣管理會計的內容。會計不應只是簡單的算賬、報賬,而是能夠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的重要管理方式。
(三)加強管理會計的培訓力度,提高經營人員和會計人員的素質
要真正使管理會計在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必須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造就一支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隊伍。管理會計人員的職能大大擴展,要求管理會計人員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高等 學校教育中,要重視管理會計學科的教育,改革現有的管理會計教材,解決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內容重復的問題,引進案例教學方法,增強所學的實用性。
管理會計的應用與推廣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實務界與理論界的廣泛參與,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應用定會成為我國企業的內在要求,在我國企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經濟環境,很多企業開始注重對自身內部財務情況的分析和控制,并依據分析出來的數據優化企業資源配置與使用、準確調節和控制企業各類經濟活動及合理評價考核業績,綜上所訴職責,都需要高級管理會計來執行。高級管理會計師類的會計人才卻一直存在很大的空缺。
高級管理會計的盛行,和EVA考核標準的推行有密切關系。從2010年起,近2萬戶國企開始推行經濟增加(EVA)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企業負責人薪酬、任免直接掛鉤。事實上,EVA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財務指標,該數值的高低直接考驗著央企管理者們的企業戰略、風險控制、評估工作、激勵員工、績效考核、財務等諸多方面的能力。然而,熟知上述流程的高級管理會計師人才,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卻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鑒于市場對高級管理會計師的熱求,筆者下面就高級管理會計這一職位的職業任職能力進行一個粗淺分析及探討。
一、高級管理會計職業任職能力的認定
高級管理會計師屬于高級會計人才,而高級會計人才應該是一個具備一定學歷和現代化知識、一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以及實際工作能力的高層次會計人員。那么,如何區分和識別一個高級會計人才是否具備了履行職責的能力呢?
在我國,目前對高級管理會計人才的職能定位及其職業能力評價尚無統一的標準,為使每一個獲得高級會計師任職資格的會計人員,能勝任地履行高級會計人才的職責,應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融合的勝任能力評價方法,使高級會計人才創業有空間、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目標。
二、職業勝任能力的基本要求
職業任職能力不等于職業勝任能力。因此,當一個會計人員被評聘上高級會計師,只能是說他在委托履行會計職能過程中具有了某種必備的最低資質,若要能獨立、高效地履行高級管理會計人才的職責,還必須具備履行其職能的勝任能力。那么,作為高級管理會計人才,應要求具備哪些職業勝任能力呢?筆者傾向于贊同財政部會計司劉玉廷同志提出的5項標準。其一是應具備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這是高級會計人才的首要條件。其二是應具備會計政策的職業判斷能力,這是高級會計人才的基本素養。其三是應具備在本單位組織和實施內部控制的能力,這是高級會計人才的重要職責。其四是應具備財務管理的能力,這是高級會計人才的重點工作。其五是應具備綜合運用財務會計信息,為管理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的能力,這是區別高級會計人才與一般會計人才的顯著特點。
三、提高職業任職能力的途徑
高級會計人才的職業任職能力是一個具有立體感的時間性概念,其職能和作用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職位變動而不斷拓展。因此,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高級會計師的任職能力,不但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企業持續經營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第一,要參與會計工作實踐和企業的全面管理活動,成為適應各種工作變換和承擔財務、會計各種崗位的“多面手”。具體來講,第一要重實踐。很多的理論,可能一般的會計人員都比較熟悉,但是,實際經濟業務是復雜的,碰到復雜業務的時候,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如何應用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很大程度上需要會計人員的判斷,一般的會計人員也都能做出相應的處理,但這個層面是治病。而高層人員,更多的是防病,是要想辦法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使之從會計的角度計量,能夠對公司有利。這就是一個層次提升的問題,而這個層次的提升,如果沒有實踐作為基礎,就可能就缺乏可行性。第二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如果沒有理論知識的補充,在基礎工作崗位上的會計,是不會考慮到很多復雜業務,或從企業全盤去思考問題的。一個具體崗位的會計,往往就是這個崗位的井底之蛙。要跳出這口井,最好的捷徑就是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來提升自己。從會計實踐來看,能不能根據財務部門掌握的財務會計信息,綜合研究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從中找出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措施和決策建議,這是高級會計人才與一般級會計人才的根本區別,也是高級會計人才發揮重要作用的難得機會。
第二,要永不滿足,把提高職業勝任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把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知識與技能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高級會計人才為成為集體能、技能、智能于一身的高級經濟管理人才,要具有對會計政策的職業判斷力和運用財務會計信息進行實務分析及提出決策建議的能力,就必須廣學博覽、多方涉獵,盡可能多地掌握會計制度的精髓。對于已具有高級會計師任職資格的會計人員來說,只能說你在運用會計、財務、稅務等方面具備了有關的理論知識、熟知政策法規和實際工作經驗。但是隨著經濟業務的復雜化及經濟的全球化,會計管理人才也必然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將已有的知識縱深化,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并不斷拓寬視野,與時俱進。所以,高級管理會計人員應該補充相關知識,包括投資、金融、法律、甚至是數理統計、管理學心理學等知識。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保證職業勝任力的長青。
從學習的寬度和廣度來講,筆者的看法是做好本職、立足本土,拓寬視野、向外延發展。從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說,國際交流日益豐富,產業國際化,帶來了很多國外的先進會計理念 。我們的會計準則也在不斷修訂,與國際會計準則日漸趨同。我國也正大力培養面向國際化的人才。這些,都為高級管理會計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筆者的理解是,掌握本國的會計處理方法與事項,能夠游刃有余地按照國內的準則處理經濟業務;然后,融會貫通,對于新生事物,將國外的成熟的東西拿來,先學習,先會用,再次,通過兩者的比較,提出自己的見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環境管理會計是伴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新階段,企業會計制度發展必須正視的新興事物。從根本上來說,環境管理會計就是要求企業在核算自身收益成本時要全面考慮外部性問題,思考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并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的經營成本中,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的決策過程中將利潤與環境責任掛鉤起來。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管理會計地位更加凸顯,值得我國企業管理者關注。國內對于環境管理會計概念及推進的意義等已經有較多研究,但是對環境管理會計發展歷程梳理和前景前瞻的研究還較少,本文嘗試對此進行拓展。
一、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背景
環境管理會計的出現,與人類社會生產能力與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大發展時期,各國經濟高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被譽為“繁榮的十年”,美國經濟保持106個月持續增長的記錄。1950年至1964年這十四年間,西德、意大利和法國的國民總產值增長率分別高達7.1%、5.6%和4.9%,這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歷程中是很高的;戰敗國日本也經歷了二戰后的黃金時代,經濟實力迅速全球進入前十。但是,這種迅猛的經濟增長因資源的高投入而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1970年4月22日,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地球日”示威發生。之后還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環境問題,包括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南部發生維索化學污染,多人中毒,導致今后今年嬰兒畸形多發;1978年3月發過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發生阿莫柯卡迪斯油輪發生泄油事故,導致周邊藻類、海鳥滅絕;1979年3月28日美國發生的三里島核電站邪路事故更引發全球對環境問題的思考。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讓人類社會開始深度關注環境問題,并對人類生產生活等提出革新的建議。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企業經營者開始關注和思考在企業經營與管理過程中如何考慮對環境的外部影響,思考如何披露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信息。進入80年代,環境管理會計研究開始進入專業化階段,許多學者開始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將環境外部性計量納入企業管理中。20世紀90年代之后,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日益系統化,并被政府管理部門和私營部門的管理者高度關注,歐洲環境管理會計協會成立,美國環境保護局在20年代90年代開始設立專門的環境管理會計項目,并于1993年了《利益相關者行動議程:工作室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與資本預算的報告》。2000年發表《綠色股利――企業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的關系》,提出推行環境戰略以增加企業經濟價值的建議。[1]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陸續環境管理會計方面的報告。進入21世紀,在環境問題成為全球共同議題的大背景下,環境管理會計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關注。
二、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分階
關于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西方企業會計制度中就逐步納入外部性中的環境因素,開始革新傳統管理會計制度,旨在考察和提升企業的環境業績和財務業績,為企業管理提供與環境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
(一)萌芽與初探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后,部分國家政府部門以及部分企業等開始關注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的環境責任問題,學界也逐步開始關注環境因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并且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外部性問題日益關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5號(1975)、財務會計準則第14號解釋公告(1976)相繼頒布。這一時期,在非營利組織領域也出現了關注環境管理會計的組織――1976年創立的特勒斯學會(Tellus Institure),聚焦于人類生產生活與資源環境問題。該學會項目涉及能源、水環境、廢物處理與再生、交通系統改造等,它還與EPA一起開發了P2/FINANCE軟件系統,幫助企業在財務預算和經營決策過程中嵌入企業環境成本因素。
(二)歐美產生與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
環境管理會計概念生產與初期發展主要是在歐美國家,最早由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設置環境管理會計的規范,并且提出全部成本評價法,從五項成本對環境決策進行評價,具體分為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偶發成本、無形成本和外部成本。歐洲委員會資助Tellus協會、世界資源協會和環境保護協會對德國、意大利、荷蘭以及英國等國的84家公司的環境管理和管理會計方面的工作進行研究,提出環境管理會計的框架。[2]1996年德國聯邦環境部和聯邦環境局向企業推薦了一套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手冊,鼓勵企業積極采用環境管理會計制度;日本則于1999年《環境成本評價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操作指南(草案)》,用于指導日本企業對環境成本進行分類研究和核算實施。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將環境管理會計定義為“通過開發和實施適當的,與環境相關的會計系統和實務,對環境和經濟業績實施的管理”。Bennett認為環境管理會計是“利用會計和相關信息為內部管理提供支持、生成、分析并利用財務和非財務信息以優化公司環境和經濟業績,實現可持續經營的系統”。最新的《環境管理會計的國際指南―――公開草案》將環境管理會計定義為鑒定、收集、分析與環境內部決策相關的實物、貨幣兩類信息的會計。[3] (三)全球應用推廣階段
(1999年以來) 這一階段,環境管理會計開始在全球得到推廣,標志性事件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部于1999年以“增進政府在促進環境管理會計中的作用”為題設立的專門調查研究項目。2002年,環境管理會計研究網站(EMARIC)成立,這是首家專門研究環境管理會計的專業網站,對于促進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一般認為環境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涵蓋了環境成本會計、環境投資決策和環境績效評價等方面。環境成本會計是當前應用的主要方面,它利用會計確認和計量等方法分析環境成本信息,對環境成本和收益進行確認和貨幣化計量,評估和計算環境成本,為企業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科學的決策支撐。在實際引用方面,歐美機械制造業、化學化工行業、礦業、石油石化行業、印刷業、紡織行業等企業基于環境問題已經影響到整體行業利益,同時為了贏得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已經開始嘗試推廣環境管理會計制度,并且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結合起來。
三、環境管理會計發展前景及在我國的應用
(一)環境管理會計發展前沿趨勢
一是環境管理會計觀念將進一步深入企事業單位的會計系統。正如歐洲會計師聯合會(FEE)環境任務組負責人Johan Piet在1995年就已指出:“對于會計人員,無論其專長是什么,都不可能再認為環境事項與之無關。會計人員無法再否認環境問題對其工作的影響。每一個會計人員都將面對環境會計。”[4]進入21世紀,在環境問題成為全球共同問題的大背景下,環境管理會計的觀念將進一步為企事業單位等接受,并在企事業單位的會計部門職能設定與部門設置等方面予以體現。
二是環境管理會計核算方法更為綜合化和精確化。環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和環境質量成本法。目前,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較多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將識別和跟蹤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有利于成本識別和歸集,作業成本法,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或顧客上去的間接分配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未來兩種方法將相互配合,綜合利用,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實現對環境成本的更為精確的識別、分析和控制。
三是環境管理會計核算制度逐步精細化。環境管理會計的操作將逐步貫穿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包括如產品研發與設計、原材料采購決策、銷售推廣、顧客售后服務等,企業決策將充分考慮各個環節決策方案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且分析不同決策方案對財務的影響,其目的在于實現環境成本的預測、分析與控制,并且進一步將環境成本控制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二)環境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推廣
隨著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可以預見,低碳發展、環境保護成本將進一步成為我國企業單位發展需要著重考慮因素,將環境管理成本效益納入企業單位會計核算將變得更加重要,環境管理會計在我國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國在推進環境管理會計制度方面的主要障礙包括:一是我國企業對于環境管理會計制度缺乏了解,仍然從零和博弈的思維視角單純認為環境管理會計對企業發展就是一種桎梏,會制約企業發展,讓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二是將環境管理作為一種粉飾門面、宣傳企業社會責任的權宜之計,并未真正內化于心,只要有機會就采取權變之策。[5]三是推進環境管理會計的人力資源嚴重短缺,現有會計人員對于環境管理會計的知識不了解,或對此領域的業務知識不了解。
環境管理會計制度在我國的應用是必由之路,政府部門及企業要及早應對,需要提前做好以下規劃:一是創新環境管理會計宣傳方式,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立體化傳播網絡,讓企業充分認識到環境管理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二是構筑企業生態環境責任目標,確立企業在節約成本、引入現代科技、提高生產效率、保護環境等方面的責任目標,推動企業優化生態行為責任,建立生態環境影響信息披露責任;三是逐步導入環境管理系統及其相應的環境管理會計系統,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境管理方面的數據支撐,在決策中充分考慮環境成本控制手段,推動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協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一、軍事管理會計的相關概念及研究背景
所謂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又叫做“內部報告會計”,是指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為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主要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系統兩大組成部分。
管理會計作為會計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在20世紀初產生并興起的。它旨在于企業管理過程中融入會計信息,因此其最初的職能是依賴企業存在的。它主要是幫助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公司的發展經營作出正確的決策,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軍隊的財務管理雖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卻愈加明顯。除了需要培養適應現代戰爭的人才外,還需要把節約經費、提高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考量。因此,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將管理會計與軍隊財務管理想融合便成了當務之急。管理會計的充分利用不僅可以起到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同時還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效果顯著。
然而目前,管理會計在軍隊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尚處于研究摸索的初級階段,但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推廣和應用效果已經得到了業界的肯定和關注。因此,將管理會計與軍隊財務管理的相融合,其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二、管理會計運用于軍隊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反映、監督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是會計的幾項基本職能。其中反映和監督是財務會計的主要研究方向,而參與經營預測和決策則是管理會計重要研究對象。管理會計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其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四個:預測——即為制定財務計劃提供基礎和依據;控制——即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隨時進行核算和跟蹤管理;決策——通過核算在可選擇的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評價——對實際的經營業績進行考核測評,并為下一會計期間積累資料。管理會計主要通過為規劃、決策、控制與考核提供資料信息而產生作用的,是為信息使用者和公司決策人提供最終決策的依據的。
目前,我國軍隊間的財務管理模式沒有多大的差異,大部分都是采用會計制度進行核算,這是最常見的核算制度。但這種制度的弊端就是極少情況下,甚至根本就不能為軍隊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根本不能行使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面對不同的對象和事件,如何合理充分的運用管理會計進行財務規劃、財務預測、財務控制以及財務評價,是現今軍隊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目標。而管理會計作為一種獨特的預測方法,如果可以合理有效的履行其管理職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就可以在眾多的可選擇方案選出最優方案,為軍隊的發展提供有效決策基礎,進而可以為軍隊的發展制定計劃及確定最低標準等提供決策依據。因此,軍隊在其經濟活動中充分運用管理會計這一手段,對其經濟活動加以反映、監督、預測和控制,從而提供決策的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三、管理會計在軍隊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分析
1.投資決策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軍隊也隨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軍隊財務管理的進一步優化顯得格外重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及資源配置過程逐漸脫離指令化、實物化的特點,而向市場化、貨幣化轉變,軍事經濟活動也當然不會例外。如何充分合理的履行管理職能,如何能使資金增值,規避財務風險等,是目前我國軍隊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基于軍隊是一種特殊的非盈利組織,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可以采用管理會計中的貨幣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兩個基礎概念進行決策分析。在軍隊財務管理中也可以運用到概率分析的方法對相應的風險和報酬做出相對科學的比較。以現金凈流量,內含報酬率等作為評價績效的指標,采用多元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優化投資組合,形成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分散而投資效益達到最大點的投資組合。管理會計中的投資決策方法的有效利用,可以保障軍隊財務管理工作的有效實現。
2.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是管理會計相關控制規劃職能的主要體現,其中處于核心地位即為財務預算。目前來說,絕大部分的公司企業在制定財務預算的時候,都是在從前的費用支出數的基礎上,根據預算期內的變化因素隨時進行調整,最后確定的。此種做法的弊端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而且既不符合真實性,也缺乏客觀性。而零基預算就是指以“零”為基礎編制預算的方法,換句話說,零基預算是寫在“白紙”上的預算。此種方法不以原有的數據為基礎,并不考慮基期的費用支出水平,一切從“零”出發,從根本上重新來考量各個費用項目的必要性及開支規模。對于軍隊來說,就是要根據年度或預算期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教學計劃、科研計劃、購置計劃、維修計劃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價格質量等因素。在這樣的基礎上編制的預算。為了充分發揮預算的控制作用,在編制預算的時候要盡力做到詳細清楚,增強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不清楚、不明白、模棱兩可的預算是毫無意義的,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控制作用。制定可以控制的預算計劃,并且一旦制定便要嚴格執行。同時要留有余地,才可以在出現突發事件的時候保證資金周轉。
3.責任中心
責任中心,具體指的是企業內部有專人承擔相應的規定的責任和行使相應職權的內部單位。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一個分支。在滿足經費責任制的相關要求的前提下,責任會計可以對軍隊內部各職能部門的相關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和考核。對責任會計的重視,對各責任中心的充分利用,對于調動廣大官兵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充分發揮各層領導的聰明才智方面有 很大作用。
四、在軍隊財務管理中推廣管理會計的方式
1.在我國軍隊的財務部門設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在適應基本的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的同時,管理會計在進行相應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時,需要用到比較復雜的數學方法。僅靠手工計算,確實很難計算準確,需要在會計電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建立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
2.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在現今階段,我國軍隊的管理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教育程度相對落后。在傳統的管理會計教育模式下,用的都是西方的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因此與實際相比較為脫節。為了更好的使管理會計適應我國軍隊情況、更好的發揮作用,要提倡理論研究的現實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培養適應我國國情需要的專業管理會計人員隊伍,并充實到軍隊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當中。
3.改進財務管理方法
首先,我國軍隊的領導者和管理會計人員都應該更新傳統的觀念,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提高靈活性,增強創新意識,引導財務會計人員積極參與到決策中來。其次,財務會計人員應該徹底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即事后報賬算賬的模式。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創新意識,實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財務管理,提高資源配置率,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4.完善管理會計理論
我國管理會計是以西方管理會計為基礎的,并不適應我國國情。特別是對于我國軍隊組織等這樣的非營利組織來說,在會計的實踐活動中,應該建立一套適用于我國軍隊管理的管理會計理論。
五、結論
總而言之,將管理會計的理論應用在軍隊財務管理的實踐中,是我國軍隊財務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如何更快更好的施行這一舉措,是需要我們共同研究探討的。相信通過這一舉措,我國的軍隊財務管理系統將會進入新的階段。此舉一定會對我國軍隊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重大貢獻,使我國軍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能夠不斷增強自身發展實力。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去不斷發展與完善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
前言:管理會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些地方仍是難以實現在我國的應用和使用,我國在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雖說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某些地方仍是存在著不足,缺乏結合我國實際的研究和發展。
1.我國在管理會計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眾多企業中的實踐不乏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失敗的例子也不少,分析原因不難看出,主要是企業內部原因以及企業外部的客觀因素造成的。
1.1 外部客觀因素
1.1.1 理論研究不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發展迅速,但是應用到企業中卻總是無法實現預期的效果,可見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面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正在飛速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管理會計的研究卻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進步,主要表現在:
首先,管理會計的基礎教育缺乏統一、規范性
管理會計在我國得到了相當高的重視,在我國眾多高校中開展了這一課程,還有社會上眾多的培訓機構,但是從發展過程中看到我國的管理會計教材卻不統一,各執一詞,甚至部分內容有一定的分歧,其中的內容在缺乏實踐性的同時和缺乏針對性,很難找到適合不同企業文化的管理會計的實用性教材,著阻礙了人們的掌握和管理會計的發展,也阻礙了管理會計的普及。
其次,我國管理會計的研究知識陳舊,理論脫離實際,可操作性差
我國現在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仍僅限于吸取國外已經研究過的理論,缺乏創新性和發展性,而且沒有結合我國的會計管理環境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自然不適應我國的企業發展,從現在應有的教材中不難發現大部門內容都是采取直譯的方式,操作方法也是適應國外發展狀況的,這嚴重阻礙了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甚至部分理論研究根本沒有出現在我國的部分企業中。我國的教育總是將簡單的復雜化,喜歡追求高難度的理論,忽略實際的應用,這樣的結果根本不具有操作性。
再次,缺乏對實踐經驗的及時總結和推廣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是從管理會計傳入我國就開始的,回顧幾十年的使用過程,卻發現沒有任何資料去整理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經驗,包括部分企業成功應用管理會計的經驗也被丟棄,并未進行一定的總結和推廣,致使管理會計的發展在今天仍是這種狀況,可以推廣的技術幾乎等于零。
1.2 我國沒有提供管理會計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我國至今仍舊沒有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的相關體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沒有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在人才的培養上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直接導致了管理會計的無法實施,如果我國能為企提供足夠的客觀條件,包括知識理論以及實踐的經驗和高素質的人才,一定可以帶動管理會計的實施和發展。
1.2 企業內部的原因
任何一項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我國會計管理的內部原因主要就是企業的領導和財會隊伍的素質問題,從我國企業人員構成中不難看出,我國的企業領導者很多都沒有系統的掌握現代科學的管理知識,部分領導者甚至對會計是一竅不通,這直接導致管理的困難,同樣,我國的財會人員的素質不夠,大多數人知識經過了會計的培訓,沒有進行系統的會計知識學習和教育,據調查顯示,大學教育的人員不足會計人員組成的10%,在素質相對高一些的國有企業及縣以上集體企業600萬會計人員中,大專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調查顯示,在我國中高級職稱的會計人員中,年齡都趨向于偏大,知識結構相對來說較為陳舊,部分人員很難將現代化的科學管理運用到會計工作的實際中。
2.解決管理會計問題的對策
2.1 抓好管理會計基礎教育
一門學科的發展和成熟必須有一套成熟和完整的系統性、規范性教材,這也是管理會計發展的前提條件,針對我國管理會計的教育問題,相關部門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應該有針對性,經過詳細調查,根據實際編寫一套權威、符合不同文化層次需求的規范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并以此為該學科的指導,并根據該教材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廣泛研究和探討。
2.2 加強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
針對我國目前的理論研究不足的情況,我們必須聯系實際,進行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發展體系,在組織方面,也要根據實際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專門研究管理會計的的權威性機構為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服務,并且創辦專業性的管理會計刊物,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各項研究活動,并根據發展需要調整研究方向,發揮管理會計應有的指導作用。
2.3 對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及時進行研究和分析,不斷完善和發展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
管理會計能否在我國進行廣泛的推廣和發展,能否真正的促進我國企業的管理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成功經驗的研究和推廣,和科學系統的歸納、總結、整理、提煉,對過去案例的研究將直接促進企業的迅速發展,將一些符合我國國情以及企業自身的經驗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才能快速的發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建立管理會計師考評制度,為企業應用管理會計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照國際上的先進制度以及我國的會計職稱考試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師考評制度,這種制度可以選拔出一些符合條件,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人員,這種方式促進了有實力的人員進入到社會中,進入到企業,進行企業內部財務人員的管理,參與企業的發展,在人才的充分利用下也為企業的人才短缺提供了解決的方向,為企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良機。
2.5 迅速提高企業領導者和財務人員的素質
一個企業經營者的素質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發展的高度,他對管理會計的重視也將直接影響到管理會計的發展和應用,因此,提高一個企業領導人的科學文化素養是相當重要的過程,而且在選拔企業中高層領導人的時候將對管理會計知識的了解最為一個考核的標準。一個企業的發展不 能單單依靠領導層,還要依靠員工能力的提升,提升財務人員的素質也是管理會計在企業中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自身的職業素質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整個企業人員的素質都得到提升才能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中迅速的推廣和使用。
2.6 致力開發管理會計的軟件,促使管理會計逐步向電算化方向發展
運用計算機進行管理會計本來很復雜的計算工作,在提高速率的同時也保證了計算的準確性,同時,也減少了會計人員的浪費以及繁重的工作量,這將促使管理會計人員能夠準確、及時地為企業領導者提供預測、決策等方面的信息,滿足企業領導者決策的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