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商業銀行論文

商業銀行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21 05:50: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銀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商業銀行論文

篇(1)

進入2006年,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斷增強,對于以經營貨幣為對象的商業銀行來說,人民幣升值影響深遠,下面我們重點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對策。

一、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影響

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到的是美元計價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銀行掙的美元頭寸越大,其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人民幣升值將進一步加劇商業銀行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狀況,中長期內存在一定的外匯流動性風險隱患。一方面,商業銀行外匯存款近年來增幅趨緩,尤其是外匯儲蓄存款逐步下降。截至2005年6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外匯存款余額為1652.86億美元,匯率調整之后我國外匯存款余額不斷下降,到2006年3月末時降為1589億美元。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過借入外匯貸款并結匯成人民幣使用以降低融資成本,外匯貸款需求旺盛,貸款余額快速上升。兩方面共同作用導致商業銀行銀行外匯存貸比不斷攀升,甚至超過了央行制定的外匯存貸比不得超過85%的警戒線。而且,從貸款期限來看,中長期外匯貸款占全部外匯貸款的比重由2005年6月末的41.50%上升到2006年3月末的46.42%,短期貸款則由33.07%下降到29.96%.這樣就形成了銀行外匯資產向貸款集中,而貸款期限則又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導致金融機構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增加。下一階段,商業銀行在外匯領域將面臨更大的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挑戰。

人民幣不斷小幅的升值使公眾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加強,外匯儲蓄存款可能會進一步的下滑,商業銀行為抑制外匯儲蓄存款下滑的趨勢,紛紛推出與利率或其他基礎資產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但是從中、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來看,存在兩大缺陷:一是購買者大多沒有提前終止權;二是產品設計主要與外幣的利率和匯率、金價、油價等掛鉤,缺少與人民幣匯率掛鉤的產品。即使外匯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達到5%,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那么其實際收益率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虧損。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外匯理財產品將成為商業銀行穩定其外匯儲蓄存款的重要手段,在這一方面,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二、人民幣升值對國際結算業務的影響

國際結算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分析影響并不是很大,甚至是促進了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對于涉及進出口的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相當于提高了出口價格,降低了出口的競爭力,減小了進口原材料漲價的成本壓力等等。人民幣升值會起到鼓勵進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但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相對還比較小,我國出口產品對外競爭力仍然很高,人民幣的小幅溫和升值對于抑制出口作用甚微。具體來說,人民幣匯率改革后,匯率對貿易收支的調節作用逐漸開始發揮,主要表現為2005年8月之后,進口增長從之前的10%左右的速度一躍到20%以上,與出口增速的差距迅速收窄,甚至在2005年最后兩個月進口增速還超過了出口,今年2月份進口增速也是高于出口,之后3月和4月出口依然增幅超過進口,今年1~4月份出口達2742.3億美元,同比增長25.8%;進口2404.8億美元,同比增長22.1%;進出口順差337.5億美元,同比增長61.4%.另外,作為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環,在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同時,可能還會有其他政策相伴,這使得匯率變動本身的影響表現得更加不明顯。雖然對于相關行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對于它們影響會很大,但是對于商業銀行的進出口國際結算業務來說至少在目前沒有什么影響。長遠來說,只要我國的進出口總值不會減少,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就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有區別的只是出口結算業務和進口結算業務的業務量會有相應的變化,出口結算業務可能會減少而進口結算業務可能會增加。

三、人民幣升值對外匯資金業務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的外匯資金業務的影響是雙重的。首先,由于人民幣小幅升值引起更強的升值預期,可能會有更多的外匯資金選擇結匯,從而對商業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和其他外匯衍生業務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但是我們看到進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意識會顯著提高,它們將會主動采取規避匯率風險的措施,例如,外貿企業會更積極地采用遠期結售匯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為商業銀行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國匯率制度的改革還會進一步推動外匯市場的創新。從“創新需求”角度分析,隨著頻繁的匯率波動會產生更多的投資和保值需求。從“創新供給”角度分析,作為人民幣升值的配套措施,2005年5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了8個外幣貨幣對之間的交易業務。8月又進一步擴大了可以從事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銀行范圍和資金范圍,并推出了銀企之間的掉期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遠期、掉期業務,使商業銀行能夠向各種需求的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創新需求和創新供給的增加將使外匯市場的交易更加活躍,給商業銀行發展新型外匯資金業務帶來更多的機遇。

四、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授信業務的影響

匯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幣小幅升值,這使得國內部分行業和企業的景氣狀況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相應影響到商業銀行在這些行業信貸資產的質量。人民幣升值主要對三類行業產生不利影響:一是出口比重較大的行業,包括紡織、電子、家電、醫藥、造船等行業;二是進口替代型的行業,主要是石化下游產品;三是產品國際定價的原材料行業,包括氧化鋁、礦石有色金屬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原材料銷售行業。若人民幣中長期進一步升值,則受不利影響的行業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影響程度也將更加顯著。對于受到人民幣升值不利影響的行業來說,可能會面臨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下降,這增大了銀行在相關行業貸款的風險,勢必會促使商業銀行重新審視其相關的授信業務。

因人民幣升值而受益的行業主要是高外債以及原料進口型的行業,主要包括造紙、航空、煉油、汽車、鋼鐵等。人民幣小幅升值后其收入基本不受負面影響,而其外匯支出折算為人民幣的數額會有所減少。當然,若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景氣程度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這些行業的受益也會減少,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總體上看,因人民幣升值而明顯受益的行業相對較少。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對上述行業信貸投放的占比較高,約為30%-45%,所以說,匯率制度的改革會對商業銀行的授信業務造成影響。

五、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會使得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略有下降

人民幣小幅調升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幣資產貶值導致資本減少;二是匯率風險加大,使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增加,從而擴大風險資產總額。從總體上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外匯所有者權益在總所有者權益中的權重高于外匯風險資產在總風險資產中的權重,人民幣升值將使商業銀行的資本折合為人民幣的減少幅度大于其風險資產折算為人民幣的減少幅度,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略有下降。根據2005年6月末的數據,粗略計算人民幣升值2.1%之后,我國商業銀行的總體資本充足率約下降0.1個百分點。具體到各家商業銀行,在人民幣風險資產和外幣風險資產的風險權重結構相同的情況下,要看其外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和外匯權益占所有者權益的比重,前一比重越高,后一比重越低,人民幣升值導致該行以人民幣計算的資本充足率下降的幅度越小。

(二)人民幣升值對于商業銀行會計報表也產生了影響

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商業銀行對會計報表的資產、負債類項目要按照期末匯率進行折算人民幣小幅升值使商業銀行資產折算為人民幣的絕對額下降,同時由于對權益類項目按照歷史匯率進行折算,這對商業銀行會計報表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然,由于會計處理不同,報表上反映出來的升值對凈利潤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和深發展將匯兌損益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通過“資本公積-外幣折算差額”科目抵減股東權益,不影響當期損益,所以升值對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影響不會直接反映在報表上。

六、商業銀行應對人民幣升值的策略

綜上所述,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產生廣泛、長期和深遠的影響。從短期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弊略大于利,總體影響程度有限。從長遠來看則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加多變的環境,同時也將出現更多的新需求、新市場和新工具。基于對當前狀況和今后發展趨勢的判斷,我們提出一些建議為商業銀行面對挑戰提供一些參考。

逐步調整自己的資產負債結構。增加美元負債,減少美元資產,另外,由于港元采取釘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所以應該相應地減少港元資產增加港元負債。同時針對外匯存款下滑的不利局面,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雙幣卡和國際卡產品以及滿足客戶需求的外匯理財產品穩定外匯儲蓄,同時針對高端企業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外匯管理服務穩定企業外匯存款。積極主動地管理外匯貸款,并通過互換、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有效管理風險。

在確保流動性、有效控制匯兌風險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國際結算業務,針對受匯率制度變更影響不同的行業采取不同的營銷措施,大力推廣遠期結售匯業務,適當發展福費廷以及保理等等,針對國際結算的特點,大力發展貿易項下融資業務。同時,還要保持合理的外匯資產負債結構、期限結構和幣種結構。

大力提升外匯資金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交易盈利能力。商業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創新速度應該加快,重點發展期限短、收益高和靈活性強的產品。同時引進人才,提升交易能力和盈利水平,并將外幣資金交易的風險管理納入到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中去。

盡快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應在認真評估本行外匯風險管理管理狀況,積極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并引進和培養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人才,加強對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的內部審計。同時,利用遠期、掉期等外匯市場新工具有效管理風險。

篇(2)

所謂問題貸款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良貸款,是指債務人不能或有跡象表明債務人不能按貸款協議按時償還本金和利息。具體而言,問題貸款就是銀行貸款五級分類中的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次級類是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依靠其正常的經營收入無法保證其足額償還本息。可疑類是指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行抵押或擔保,業、也肯定會造成一部分損失。損失類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任然無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及少部分。

二、我國商業銀行問題貸款的現狀

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的主要銀行,80%以上的問題貸款來自于國有商業銀行。

如圖所示(2003年底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問題貸款情況表。單位:億美元):其中最多的是中國工商銀行876億美元占貸款比重的21.5%。占當年GDP的6.2%,最少的是中國建設銀行,但問題貸款也達到235億美元。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合計2334億美元,占貸款比例的20.4%,占03年GDP的16.5%。

近年來雖然問題貸款余額和問題貸款率出現“雙降”,但數額仍然巨大。根據CBRC(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數據,截止2007年12月底,銀行未清償問題貸款達到12684.2億元,占全部貸款比例1.67%,占07年GDP比例5.14%(07年GDP為246619億元)。其中國有商業銀行未清償問題貸款達到11149.5億元,占銀行未清償問題貸款比例87.90%,而且還不包括各家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債權。

三、問題貸款的成因

商業銀行問題貸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經營管理和操作風險。

1.市場風險是問題貸款產生的外部原因。這里所說的市場風險是指宏觀經濟大環境中某些因素變化引起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經濟運行周期、財政貨幣政策和政府的過度干預的影響。

1.1經濟周期的影響。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由于受技術進步的影響,任何一種經濟形式都會呈現出周期性,在經濟繁榮和蕭條之間波動。銀行的問題貸款也存在這樣的規律,經濟蕭條時期,借款人獲利能力普遍下降,預期收入往往不能實現,容易出現財務困難,問題貸款產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反之,在經濟繁榮時期問題貸款產生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1.2財政貨幣政策的影響。當政府采取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時,社會需求增加,企業的產品容易銷售出去,出現問題貸款可能性比較低;反之,當政府采取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時,出現問題貸款可能性就比較高。

1.3政府過度干預。政府干預經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政府過度參于經濟活動。二是政府以間接融資為主,使銀行成為“準政府機構”。通常政府按照既定的產業政策,指令銀行對企業進行貸款支持,根本不考慮銀行本身的效益和安全,這就為問題貸款埋下了隱患。

2.信用風險是問題貸款產生的主要原因。信用風險就是債務人未來不能還本付息的可能性。借款人風險和擔保風險是最主要的信用風險。

2.1借款人風險。借款人未來能否盈利或取得收入直接關系到貸款能否按時償還。但借款人未來的盈利和收入受多種因素影響,往往是不確定的。

2.2擔保風險。擔保風險就是當借款人無力償還時,擔保方也不能償還,或不具備擔保資格的不確定性。這也是銀行貸款不能按時、足額收回的重要原因。

3.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和信貸操作風險。這也是問題貸款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轉

3.1銀行經營管理問題。一是銀行的信貸體制問題,許多項目雖然集體審批,擔責任不夠明確,出了問題責任不清。二是貸款決策缺乏科學的信息咨詢系統,通常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靜態分析多,動態分析少;立足區域性分析多,站在全局性分析少。

3.2信貸操作風險。具體而言,就是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銀行內部信貸政策和操作規程發放貸款;對到期貸款催收不力;對擔保缺乏有效的控制;對單一客戶或特定行業貸款過于集中;貸款期限不合理等等。

四、問題貸款的控制和管理策略

1.拒絕策略。貸款決策時,運用風險測度模型對風險進行預測,并計算出違約概率,主動放棄或拒絕可能引起風險損失的方案。

2.回避策略。在對借款人和借款方案進行選擇時,應做到“趨利避害”:一是在可供選擇的多種方案面前,選擇風險小的方案。二是改變銀行資產信貸結構,使資產結構短期化。三是向盈利好和信譽高的企業和客戶傾斜。

3.分散策略。一是組成銀團,共同承擔一項貸款義務,分散風險。二是調整貸款風險比例和期限結構,使其與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

4.證券化策略。將質量相對較好的問題貸款從整個不良貸款中分離出來,發行以預期資產處置收入作為擔保的證券,使銀行預先取得不良貸款的處置收入。

5.訴訟策略。如果貸款沒有擔保或清算抵押品后仍不足還款,銀行可以對借款人或擔保人提起上訴,請求法庭判決。

參考文獻:

[1]顧曉安、戶蕾:《問題貸款——成因、識別、鑒定》,立信會計出版社。

[2]趙曉菊、柳永明:《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國方正出版社。

[3]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7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表》

篇(3)

關鍵詞:電子貨幣銀行金融

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商品貨幣、紙張貨幣和電子貨幣。從貨幣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貨幣制度的變遷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交易費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一體化使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由于金融業對信息有超乎其他產業的特殊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在業務處理、顧客服務、經營決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術環境。這些革命性的變革無疑都必須依賴于貨幣及支付手段相應的電子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末支付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巨大優勢,電子貨幣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當然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商業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沖擊就成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電子貨幣相關概念解析

20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作為其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也隨之產生和發展。電子貨幣的產生被稱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對鑄幣取代以來,貨幣形式發生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進行,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體系。

(一)電子貨幣的定義

電子貨幣就是由消費者(及相對的特約商戶)占有的,存儲在一定電子裝置中,代表一定的貨幣價值的“儲值”或“預付價值”的產品。具體而言,這里所講的電子裝置通常包括兩種形態:以IC卡為媒質的智能卡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貨幣載體。電子貨幣的貨幣價值以數字信息的方式存儲在電子裝置載體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儲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支付的貨幣形態。電子貨幣不是紙質的,也不像電子資金劃撥一樣涉及到銀行,這種新的貨幣形態可以離開銀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過程中不用同存款發生密切聯系。就其現階段而言還只是一種新的支付形式,還要以現有存款為基礎。

(二)電子貨幣的特性

1、電子貨幣是以計算機技術手段為依托,通常以各類電子設備(如智能卡)及計算機存儲器為價值載體的貨幣

電子貨幣主要有卡類和計算機兩種載體。以卡類為載體的電子貨幣,卡中的芯片能夠根據事先存儲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銷售終端或其他設備(如電子錢包)的指令存儲和處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設備和終端,卡中代表金錢的信息可以被識別,并且按照指令進行轉移。而以計算機為載體的電子貨幣進行交易時,需要借助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交易前要先下載或從發行人那里獲得專門的軟件,通過特殊的軟件和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實現電子貨幣數額的計算和轉移。這種強大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是傳統的提款卡所不具備的。提款卡主要是通過輸入密碼同中央數據庫相聯系,通過中央數據庫增減相應的金額,卡本身不存在代表電子貨幣信息的增減。

2、電子貨幣是一種信息貨幣

電子貨幣說到底不過是觀念化的貨幣信息,它實際上是由一組含有用戶的身份、密碼、金額、使用范圍等內容的數據構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稱其為數字貨幣。人們使用電子貨幣交易時,實際上交換的是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傳輸到開設這種業務的商家后,交易雙方進行結算,要比現實銀行系統的方式更省錢、更方便、更快捷。

3、電子貨幣價值傳送的無紙化

電子貨幣是現實貨幣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虛擬化,是一種沒有貨幣實體的貨幣。電子貨幣是在電子化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無形貨幣。一般來說,電子貨幣的價值通過銷售終端從消費者手里傳送到貨物銷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贖其手里的貨幣。商家將其手里持有的電子貨幣傳送給電子貨幣發行人從其手里回贖貨幣,或者傳送給銀行,銀行在其賬戶上借記相應金額,銀行再通過清算機構同發行人進行結算。整個過程是無紙化的。所謂無紙化是與票據、信用卡相比較而言。而且,電子貨幣可以在各個持有者之間直接轉移貨幣價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銀行的介入,這也是電子貨幣同傳統的提款卡和轉賬卡的本質區別。電子貨幣在這一點上,很類似于真正貨幣的功能。

4、電子貨幣是可以進行支付的準通貨

電子貨幣能否被稱為通貨,關鍵在于電子貨幣能否獨立地執行通貨職能。就目前而言,電子貨幣可以起到支付和結算的作用,但電子貨幣只是蘊涵著可能執行貨幣職能的準貨幣。首先,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因而無法單獨衡量和表現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無法具有價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現實貨幣價值尺度職能和價值儲藏職能;其次,由于電子貨幣是以一定電子設備為載體—智能卡和計算機,其流通和使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設施條件及軟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最后,盡管目前電子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執行支付手段,但是現有的各種電子貨幣中的大多數,并不能用于個人之間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約商戶支付時,商戶一方還要從發行電子貨幣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實體貨幣后,才算完成了對款項的回收,電子貨幣不能完全獨立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可見現階段的電子貨幣是以既有通貨為基礎的新的貨幣形態或是支付方式。

二、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銀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賴于存、貸款數量的資金中介功能,向為顧客提供電子清算服務和信息服務功能的重心傾斜。在這一變化中,傳統銀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信用創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證電子貨幣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規避電子清算系統風險;三是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經營轉變,與金融電子化趨勢相適應。

(一)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

目前國際間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這一金融監管的對象的認識尚存在較大分歧。歐洲大陸各國認同這樣的觀點,即電子貨幣的發行應該包含在金融機構的業務中,其發行主體應該屬于金融監管的對象之一。1998年,歐盟委員會在歐盟理事會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規定,發行電子貨幣的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機構”享有同樣的市場準入權利和相同的競爭條件。這體現在:第一即使電子貨幣發行機構無意從事傳統信用機構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務,它依舊有權在整個歐盟成員國范圍內自由從事經營活動;第二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只接受設立地成員國一國的管理和監督,這也使其在經營條件上與傳統的信用機構完全相同。在美國和英國,占主導性的觀點則是,若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會損害民間機構的技術開發和創造精神,把電子貨幣的發行限定于金融機構還為時過早,因為一些證券公司、特殊貸款公司、非銀行支付供應商、信用機構也能提供電子貨幣服務。如果將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限定于中央銀行,則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因為貨幣是中央銀行獨有的利益,它來自貨幣發行權,即能使市場參與者將其負債作為貨幣的權利,該利益反映在對生息資產通過以發行貨幣的方式進行無息或者低息融資的回報上。如果法定貨幣被私人電子貨幣所取代,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來源就會喪失或者減少。如果由中央銀行以某種形式發行電子貨幣,不僅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無風險的電子支付產品,還可以換回貨幣收益的損失。但這樣做的代價很大,因為政府的介入會沖淡市場活力的發揮,抑制私營領域的發展,阻礙進一步的金融創新,而且高風險的新興商務可能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從目前來看,各國只允許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從而有利于對其監管。

(二)銀行的結算職能

隨著小額結算方法的多樣化,以及開放式網絡結算服務使用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結算業務作為銀行固有業務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結算業務的提供者已超出銀行范圍。例如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帳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用作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另外,以往企業間交易的買賣雙方,其資金授受都是通過銀行中介進行的,銀行可以從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但是,隨著金融EDI的應用,促進了貨款的相互抵沖及企業間的差額結算,這對企業無疑有效地削減了手續費支出。同時,隨著企業EDI應用的發展,這種結算方法必將在企業集團內部普及。其結果是,雙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過銀行即可相互交換,貨款的抵沖也不必經過銀行即可進行,銀行不僅喪失了手續費的收入,而且無法掌握企業的資金流向。這對銀行的結算職能及資金監督職能又是一個挑戰。

(三)結算網絡的國際競爭

電子貨幣、電子結算發展的結果,將為使用者跨越國境利用由外國經營者提供的結算服務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由于因特網的發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以電子貨幣進行的結算服務,已出現無國籍化的動向,國內金融機構與外國機構之間將處于直接競爭的環境。如何增強結算網絡的國籍競爭力,已成為各國銀行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為了保護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國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會議(G10)下設的電子貨幣作業部的報告書中指出:關于跨越國境的電子貨幣及電子結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轄權問題是復雜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確的,即使是對國內的使用者,其保護措施和監督體制也不盡完善。因此,由外國主體發行的電子貨幣和提供的結算服務,目前應限定其范圍。

三、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及應對策略

我國已由中國人民銀行為牽頭單位,配合國家各主要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聯合建設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和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統電子化基礎設施,加強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職能,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以逐步確立和完善我國支付清算體制,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銀行卡跨行、異地支付業務授權及清算信息自動交換。目前,我國金融卡發卡量超過10300萬張,全國金融卡信息交換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衛星網擁有646個衛星站,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700多個縣,全國電子聯行平均每天往來5萬多筆,轉匯金額平均每天達800——1000億元,大大提高了轉匯效率,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平均每天為企業減少利息開支500萬元。金融卡的發行,使得消費群體、商業領域和銀行之間形成了互相支持、簡易方便、安全可靠、促進發展的緊密關系,非金融卡發卡量突破1億張,廣泛地應用于交通、水電、煤氣、醫療衛生、安全保衛等方面。

(一)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

1、對銀行生存和經營的挑戰

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使得網絡銀行的出現成為必然。就目前而言,網絡銀行有兩類:一種是完全依賴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銀行,另一類是指傳統銀行運用公共互聯網,把網上銀行業務作為銀行零售業務柜臺的延伸,達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目的,并節省銀行的經營成本的模式,完全意義上的網絡銀行即第一類網絡銀行。根據美國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調查報告,網絡銀行經營成本僅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20%,而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開辦一個互聯網銀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萬美元,還可用電子郵件等技術提供一種全新的真正的雙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個傳統銀行分支機構需要150萬——200萬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經營費用35萬——50萬美元。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網絡銀行業務成本優勢顯著,對傳統銀行的經營已構成威脅。

2、對客戶市場占有率的沖擊

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絡發行并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貨幣,這就使一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大量資本的機構和個人(如軟件公司、電信業者、中介業者等)像商業銀行一樣都將發行和經營電子貨幣作為其主要業務。這種狀況給商業銀行進行信用創造的基礎帶來了嚴重沖擊。如果其他公司發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電子貨幣,那么這些公司就可能越過銀行單獨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向客戶提供電子貨幣。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賬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3、對銀行經營方式的沖擊

傳統銀行的銷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獲取規模經濟的途徑是不斷追加投資和多設網點,發展的基礎是資金利差。隨著電子貨幣的出現,其經營方式將受到極大的沖擊。一方面電子貨幣的使用多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系統,這就使僅有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而沒有便利的計算機服務網絡的銀行經營寸步難行;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多樣性會無形中削弱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將使得銀行賴以發展的基礎發生動搖。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識之士指出,商業銀行如果近幾年內拿不出可行的電子貨幣,那么其他電子貨幣發行單位將搶占更大的市場。這無疑對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電子貨幣的策略

電子貨幣產品的開發對銀行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步伐的加快,各家商業銀行的競爭生存意識迅速加強,利用金融業務及工具創新來擴大市場份額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業銀行都已意識到了電子貨幣市場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哪家銀行在該領域領先一步,其就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1、加快金卡工程建設速度,開發以金卡為核心的表外業務品種

1993年國務院聽取電子部關于實施電子貨幣工程(金卡工程)的總體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標志著我國金卡工程的開始。我國金卡工程的應用目標是先從銀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現代化的實用電子貨幣系統,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銀行卡授權、結算、發卡、流通、服務體系,最終減少現金流通量,以電子貨幣(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現金流通,與國際金融支付體系接軌。實施“金卡工程”發卡銀行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通存通兌,可以實現銀行電子化、網絡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點在于推廣信用卡和其他銀行卡的應用。這是由于我國網絡環境相對歐美而言比較差,且我國的支付工具也相對比較落后,現金交易占了交易總金額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處在起步階段。因此,確定先發展銀行卡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礎上發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銀行卡發展的比較高級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國12個金卡工程試點城市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全面投入運行。1999年初,各商業銀行卡發卡量達1億多張,銀行IC卡300多萬張。我國IC卡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IC卡在我國的生產、應用發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貿、交通、電信、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業收費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國IC卡發卡金融機構達55家,發卡量達3.8億張。可以受理銀行卡的飯店、商店、賓館等特約商戶約13萬家,各金融機構裝備的自動柜員機總計5萬臺,銷售點終端機34萬臺,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電子化業務網點13萬個,截止2002年交易總額為84532億元。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增長的水平。我國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己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實施了電子貨幣(銀行卡)工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種類較多,使用范圍局限性較大,使用成本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國四大國有獨資銀行應加快信用卡合作開發步伐,將現在的四大信用卡合為一卡,增強信用卡的服務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戶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同時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提供合作的條件。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可率先統一表外業務創新的標準,開發以信用卡業務為核心的各種新型服務工具,隨著金卡工程的實施推動我國電子貨幣的使用,同時加速電子貨幣創新步伐,用以抗擊網絡銀行對其業務的可能沖擊。

2、積極開發新工具,進行業務創新

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擴展原來的銀行業務如在柜臺之外辦理存款取款,開設個人理財賬戶如消費賬戶、投資賬戶、外匯交易賬戶等,以辦理及個人消費信貸、教育投資信貸、投資組合工具等業務,積極與各大型商場、超市等電子貨幣使用頻繁的單位聯系,在以上單位設立POS機等,將銀行、單位、政府、個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龐大的服務網絡,以降低風險,增加收益,抵御電子貨幣帶來的商業銀行收益減少的危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進行網上銀行業務的創新。隨著以IP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革命的深化,傳統銀行以存款、貸款和轉帳結算為主的資金信用中介將逐漸弱化,因為新的在線電子支付的手段不斷更新將不斷削弱銀行在結算方面降低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過程交易費用的比較優勢,從而網上業務的重點將日益向為公司和個人提供理財咨詢和金融增值服務方面轉移,Internet網、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使傳統銀行在分支機構和結算體系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借助Internet網,總分行制商業銀行能夠在網上實時、快捷地提供個性化、互動性極強的金融服務,結算支付將逐漸成為廉價的、甚至在將來是免費的無償金融服務,因為這是網上銀行爭奪客戶和網上金融市場份額所內生的競爭機制的必然結果,網上銀行將日益向網上證券交易、網上保險、網上拍賣和其他網上投資業務方面發展,網上銀行在這些領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務,隨著網上銀行電子貨幣資金的相對充裕,網上投資理財技能將成為稀缺的信息資本,銀行業與證券業將日益走向融合,關于投資咨詢和理財的信息資本的運營效益將日益成為決定網上銀行成敗的關鍵。

3、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主要營銷方式

電子貨幣的應運而生使商業銀行之間和其他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對電子貨幣的流通總規模有重要的影響,從而商業銀行的職能必須進行重大轉型,商業銀行之間將為爭奪網上電子貨幣支付、結算上的市場份額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為此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地提高在線電子貨幣支付和結算的服務質量,甚至會導致這幾項業務走向完全的免費,商業銀行和其他在線金融服務企業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更加激烈。網上商業銀行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在本質上就是爭奪網上客戶群,就是爭奪網上金融市場份額。網上銀行收回經營成本所依賴的經營收入和資本收人,將主要依賴網上廣告收人、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收人和馳名品牌、商業銀行的馳名網站門戶的數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場增值。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進行金融創新,提供與其需要相適應的電子貨幣類的金融服務。同時采用一定的激勵手段,如為強化消費者信心,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在使用電子貨幣中遭受損失的客戶給予一定的賠償。商業銀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為導向的營銷模式,使客戶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享受銀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務,爭取占有更多的顧客群。

4、建立完善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

安全性一直是電子貨幣使用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就總體形勢來看,為保證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專門簽訂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統。目前正在運行的無條件匿名電子支付系統和可記錄的匿名電子現金支付系統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電子貨幣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網絡安全技術的局限,目前人們對銀行電子貨幣安全性的擔憂并未減輕,任何經營電子銀行業務和電子貨幣業務的機構都希望他們的帳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系統能受到嚴格的控制,能夠防止虛假電子貨幣在系統上進行交易。但事實上,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條信息途徑的使用,系統的安全性越來越難以得到保證。計算機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網絡進入電子銀行系統。安全性風險的防范越來越重要。對于電子貨幣業務,如果安全系統被破壞,則可能導致欺騙業務發生。而對于其他形式的電子銀行業務,未經授權的闖入既可為銀行帶來直接損失,也可以產生其他問題。例如電腦黑客通過網絡闖入電子銀行業務系統,尋找使用客戶的機密材料,使客戶利益受損。而缺乏對系統的嚴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闖入系統設置病毒,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損失。電子銀行及電子貨幣既可能遭受外來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內部職員的破壞。某些心術不正的職員可通過在暗中獲得的數據進入客戶的帳戶竊取資金,而另外一些職員不經意的錯誤也可能對銀行計算機系統的運行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促進電子貨幣業務的發展。

結論

雖然我國金融電子化起步較晚,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距離,但近年各家銀行相繼推出了各種與電子貨幣有關的服務,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務領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銀行POS系統,以及使用IC卡代替現金用于小額支付的預付式系統等。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網絡用戶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電子貨幣、網絡銀行業務的需求必將迅速增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面對信息技術進步、金融國際化、傳統銀行業務衰退等國際性發展趨勢,重新認識銀行固有的結算、信用創造、資金中介等職能,重新檢討銀行業務的發展方向,制定新的經營戰略,是經營管理層當前的重要任務。其中,對目前正在開展的電子交易業務,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如何與Internet結合,應積極研究并及時展開工作。首先抓緊時機上網,以防再度發生被搶注“域名”事件。網絡銀行業務可從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開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務,分階段逐步展開。否則,將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損失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著作)金光華、田昊箭、王蓓、刑林明:《電子貨幣》,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頁。

(著作)唐應茂:《電子貨幣與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頁。

(著作)趙立平:《電子商務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頁。

(著作)陳進:《電子商務金融與安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頁。

(著作)姚立新:《電子商務下的金融創新與運作》,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頁。

(論文)陳穎:《電子貨幣發展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的思考》,《廣東經濟》2006年第7期,第72頁。

(論文)孔立平:《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商場現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頁。

(論文)陳湛勻、李文斌:《我國網絡銀行與電子貨幣發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頁。

篇(4)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信貸

銀行是經營資金融通業務的中介,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核心業務。而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001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賓塞、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信息經濟學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1970年阿克爾洛夫發表了《次品市場》,他認為在二手車市場上,買賣雙方重復博弈的結果使二手車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對稱。1973年斯賓塞在其論文《勞動市場信號》中對勞動力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進行了深層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繼發表文章,分析了保險市場和信貸市場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本文將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

1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缺乏信息,進而影響其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現象。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分為事前的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風險(MoralHazard)兩種情況。逆向選擇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阿克爾洛夫在分析二手車市場認為,在二手車市場上有好車也有壞車,買主很難分辨出來。所以買主愿意支付的價格是二手車的平均價格。好車的賣主索要的價格高于市場的平均價,壞車的賣主很愿意以平均價出售。從而導致好車退出市場,只剩下壞車。金融市場上同樣也存在這種事前的逆向選擇,最終的結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場,市場上留下的是質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風險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在金融交易發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貸款人的資金從事風險更高的業務,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業用信貸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于我國商業銀行中,使得銀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增大。

2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關系的信息不對稱

2.1惜貸現象

由于借款人與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缺乏對借款人真實的經營和財務狀況的了解。借款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償債能力、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非常了解。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是社會風險度的平均值。這樣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風險低的借款人覺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卻積極地尋求貸款。貸款銀行單憑借款人的財務資料很難判斷誰是風險低的借款人,誰是風險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風險高的借款人為了取得貸款,向貸款銀行隱瞞真實情況,更有甚者提供虛假信息,提供給銀行的是虛假的財務報表。當銀行難以正確判斷時,就會拒絕借款人的請求。商業銀行和借款人之間重復博弈的結果導致產生“惜貸”和“慎貸”現象。

2.1不良貸款問題

在做出貸款決策時,銀行最關心的是借款歸還問題。然而銀行對借款人的情況了解始終是有限的,在貸款發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貸、賴貸、逃貸,難以歸還貸款,這就會產生不良貸款,銀行同時會遭受經濟損失。2003年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2.44萬億元,不良貸款的比例為17.8%。1999年國家投資組建了信達、長城、東方、華融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是專門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金融機構。當時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剝離了1.4萬億元不良資產,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不良貸款率還是很高。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仍然處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對不良貸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強制措施,所以金融資源的配置處于無效率狀態。信息不對稱也是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

存款客戶和銀行之間也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銀行作為債務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財務狀況的了解顯然超過存款客戶(債權人),這種狀況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存款客戶有可能誤選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銀行,或者銀行有可能用客戶的資金從事高風險業務,那么存款客戶就處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信用評級制度,銀行也沒有定期向客戶公布自己的財務信息,存款客戶更加難以判別金融機構的質量,在選擇銀行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無法判斷時,利率就成為存款客戶選擇商業銀行的標準。信用水平較差的銀行自然會以高息攬存,然后銀行用高息攬存的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業務以獲得高額利潤。一方面,如果銀行的業務出現問題,存款客戶就會遭受損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戶對銀行缺少信心,客戶就會抽回資金,銀行有可能出現“擠兌”現象。這樣對雙方都不利。

2.4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束縛了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發展前景難以預測,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從我國的銀行業結構來看,我國的銀行業過于集中,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金融資產過于集中于大銀行。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渠道主要是通過銀行,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無法預測,向其提供的貸款也就很少。企業有大量的融資需求,但是無法得到滿足,而銀行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卻不敢貸出去。一方面是企業貸不到款,困擾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銀行找不到合適的客戶,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社會的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這同時也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決策上存在問題。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企業融資困難,同時也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

3解決信貸關系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探討

3.1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放松貸款利率管制

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管制是相當嚴格的,這使我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資金的資源配置效率無法得到優化,貨幣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發揮。利率市場化使金融機構可以依據自身的資金供求、頭寸、盈利及風險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資金的供需狀況得到真實的反映。從貸款方面看,利率市場化后,讓利率反映貸款項目的風險度,對風險進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筆貸款申請時,銀行對借款人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對于風險越大的、資信程度較低的客戶,收取高貸款利率,這樣可以補償較高風險帶來的損失。對于風險小的、資信程度較好的客戶,收取低的優惠貸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質量、低風險的客戶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場化對于解決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3.2建立信用評級體系,使信用擔保市場化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企業的資信評定工作,它以獨立、客觀和公正為原則,按照經濟標準、法律標準和道德標準對企業的歷史、現狀與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報告和評定結果可以反映一個企業值得信賴的程度。信用評級可以對借款人未來債務清償能力和信賴程度進行評判。我們不僅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而且對借款人的信用也進行評級。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可以避免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使存款客戶在存款之前就對銀行的資信、經營狀況、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再做出選擇。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使銀行能夠得到充足的有關借款人的公開信息,辨別客戶的優良,做出正確的貸款決策。信用擔保市場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場運轉的效率。

3.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護各個主體的利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不健全是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原因,為了降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各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對金融市場進行規范市場,以此保證公平交易和正當競爭,從法律上保證經濟主體的利益,對于欺詐行為給予嚴厲打擊。用法律制度迫使債務人披露真實信息,對那些提供虛假信息,做假帳的借款人進行嚴厲的懲罰。使銀行在良好公平的環境下運用多種手段,減少不良貸款,提高盈利水平,應對國際競爭。

3.4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

我們要完善銀行體系結構,為解決大銀行和小企業的沖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機構多樣化,建立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金融機構,使之和我國的經濟構成相適應。我們不僅要有商業性中小金融機構,也應當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機構,不僅要發展城市中小銀行,也要發展城鄉信用社。在這樣的銀行體系結構中,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更加容易,同時也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4結論

由于信息不對稱,信貸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實際問題,致使我國一些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缺乏效率。確立完善的信息機制,促進信息的充分化、對稱化,是我們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關鍵。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化銀行業改革;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國體制轉軌的現實,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支持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Akerloff.G.“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r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J.andA.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

3闕方平.中國銀企金融交易: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4劉端.信息不對稱對信貸市場結構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01(3)

5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篇(5)

(一)新建投資

跨國銀行新建投資是指一國銀行根據具體情況在另一國設立形式各異、規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機構,如行、分行等機構組織形式。在新銀行中,外國投資者可以以全部股權參與,即設立獨資銀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權參與,即設立合資銀行。

(二)跨國并購

跨國并購,是指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一國銀行為獲取對另一國某銀行的經營控制權,有償地收購該銀行的部分或全部產權,以實現資產經營一體化的市場行為。包括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跨國并購的渠道包括發起收購的銀行直接向國外目標銀行投資,也包括通過在外國的子公司、分行進行并購活動。

二、兩種路徑各自的優勢分析

(一)新建投資的優勢

1.新建投資使銀行擁有較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權。新建投資在投資規模、投資地點的選擇上受外界的干擾較少,擁有較大的主動權和靈活性,能使跨國銀行在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資的風險。而跨國并購則不同,要受被并購銀行自身條件的限制。

2.新建投資的成功率要高。經驗數據表明,通過新建投資的方式創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過并購方式而設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銀行也同樣。因為投資新建的銀行是母行的附屬機構,比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對較高。而在跨國并購的過程中,國際化銀行與目標銀行處于信息不對稱地位,國際化銀行很難對目標銀行的資產價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準確的判斷,從而使其難以找到合適的價位;而且被并購銀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適合收購方,收購方在對此加以改造時,可能遭到習慣于原有管理體制的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抵制。一次并購活動大致由三個階段組成:準備與設計、談判與實施、整合,任一階段沒處理好都可能導致并購失敗。

(二)跨國并購的優勢

1.跨國并購可以使銀行迅速進入并占領東道國市場,實現快速擴張。通過并購,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購銀行的原有客戶和市場基礎,快速適應東道國市場,以較低成本實現快速的外部擴張。而新建投資只能依靠自己開辟市場,而且對東道國銀行監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

2.跨國并購可以突破機構設立和業務范圍的限制。

現在許多國家、地區對外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都采取嚴格的審查和限制措施,對新開設的外資銀行分行的業務范圍也有很多限制。通過并購,可以規避政策障礙,繞開這些金融服務貿易壁壘,快速進入東道國市場。

另一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某些國際金融中心如香港、倫敦的金融機構已經趨于飽和,外國銀行開設分支機構的數量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并購是最好的選擇。

3.跨國并購可以實現競爭優勢的轉移。當銀行試圖獲得另一家金融機構在某一方面的競爭優勢時,單純的學習與模仿常常是徒勞的,因為這種優勢往往產生于這家機構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經營積累的組織資本與組織經驗,外部競爭者難以復制。這時,通過并購與目標機構融合,可以實現轉移競爭優勢的目的。而且這種轉移可能是雙向的,會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當銀行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市場時,這種競爭優勢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路徑的選擇

(一)根據我國銀行的實際情況選擇進入方式

跨國銀行如果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優勢和國際經驗可以優先考慮以并購的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中國銀行是最早走向國際市場的國內銀行,目前在亞、歐、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設有分支機構,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務網絡,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優勢和國際經驗的大銀行,可以優先考慮以跨國并購的方式向海外擴張。工行、建行、農行和交通銀行在國內具有較強的規模優勢和組織管理優勢但缺乏國際經驗,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向海外擴張并不具備優勢,要根據東道國情況靈活采用兩種方式。

而對于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可以采用并購的方式。通過并購設立子銀行是弱勢銀行進入和拓展發達國家市場的有效途徑。采用并購方式可以節省新建投資的開辦費用,縮短從開辦到盈利的時間,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標銀行的原有市場影響力、信譽、客戶基礎、營銷網絡以及長期以來構建的完整的運作制度和人才體系,迅速打開地區市場,拓展業務網絡,減少新建投資可能帶來的經營失敗風險,克服弱勢銀行難以贏得市場信任和客戶資源的困難。

(二)考慮東道國市場情況。

1.考慮東道國政府對跨國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以及監管當局對兩種方式進入的不同政策。一般來說,在東道國對外國銀行的市場準入有嚴格限制的國家傾向于采用跨國并購的方式進入,以避開東道國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法律條例的限制,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從東道國監管當局對兩種進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法國、德國、意大利、挪威等國鼓勵銀行并購,以加速銀行業集中,促成經濟規模化發展,在這些國家,最好選擇以并購的方式進入。

2.考慮東道國市場與本國市場的文化差異。如果兩國市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則跨國并購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通過跨國并購,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購銀行的原有客戶和市場基礎,快速適應東道國市場,以較低成本實現快速的外部擴張。

3.東道國銀行的市場集中程度。當東道國銀行的市場集中度低時,競爭壓力小,可以直接新設機構,避免并購帶來的組織學習成本,獲得更高的知識傳遞效率。相反,在一個集中度高的市場中,一般傾向于采用并購的方式進入,因為當有新銀行進入時,原有的市場在位者往往會做出激烈反應,以維護他們的市場影響力,采取并購方式可以避免這種摩擦。

(三)除了考慮上述因素外,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方式選擇時,比較注重的一個因素是成本問題。可以用托賓的理論解釋:Q=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的重置成本當Q

參考文獻

[1]慕劉偉,國際投融資理論與實務[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維斯,銀行并購:經驗與教訓[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楊飛,跨國銀行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馬文科,林之診,我國銀行業并購重組的理性選擇,金融時報2003,5(12)

[5]陳衛東,劉康,析國有商業銀行重組改革模式選擇,中國金融,2002,(12)

[6]馮嗣全,銀行國際化的路徑選擇:跨國并購抑或新設投資[J]當代財經,2003,(12)

[7]許南,從并購路徑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J]金融論壇,2005,(01)

篇(6)

表外業務有兩種定義,一種是廣義的理解,即表外業務包括所有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業務,具體包括金融服務類,或有資產類和或有負債類表外業務。另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即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改變損益的業務。簡言之,廣義的表外業務包括狹義的表外業務和金融中介服務業務[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業務概念是指廣義表外業務。

二、我國發展表外業務的重要性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紛紛開放了金融市場并廣泛參與國際金融業的競爭。2001年我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2006年12月11日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取消所有對外資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的設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經營的擴大,表外業務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和外國商業銀行比拼的新戰場。

商業銀行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要使利潤最大,歸根到底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業銀行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涌現出各種各樣的業務創新,以謀求更大的利潤。表外業務成為80年代后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點,目前成為其獲利的主要途徑,開展表外業務不但可以為商業銀行帶來豐厚收益,還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表外業務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也不斷推出新的表外業務品種,表外業務創新研究成為我國銀行界的熱點課題。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起步較晚,在創新方面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也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所以研究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表外業務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結構主要是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業務種類基本上集中在存貸款業務上,利息收入幾乎是其經營收入的唯一來源。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我國的利率變動越來越頻繁,存貸款利差越來越小,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款利差獲利空間不斷縮小,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就必須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獲取最大收益。發展表外業務能夠增加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提高資產報酬率,還將為商業銀行帶來大量的傭金和手續費收入。同時,我國商業銀行還可以利用各種表外業務在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場上賺取高額利潤。

(二)發展表外業務,可以優化銀行資源配置,拓寬業務領域

商業銀行開拓表外業務,有利于充分利用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及信息資源,實現這些資源的合理配置。不但把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從傳統的資產業務擴展到了表外業務,而且更進一步把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從信用業務拓展到了各類非信用業務,并利用自身在信用業務中形成的良好信譽、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經驗等優勢,在新的業務經營領域中開辟并鞏固自己的陣地[2]。

(三)發展表外業務,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增加經營利潤

由于表外業務基本上無需運用或較少運用自有資本,而且還可以放慢資產增長速度,因此可以避免資本充足率的限制,無需為這類活動及其風險提取相應的準備金或一定水平的資本額,所以具有降低經營成本的功效。

(四)發展表外業務能有效地轉移或降低商業銀行風險

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存貸利差和證券投資的收益,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證券投資,都是對銀行資金運用的業務,商業銀行一方面面臨著本金損失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利率、匯率波動等市場風險,通過開展表外業務,則可以避免、轉移和分散上述風險。衍生金融工具對轉移或降低風險都有很好的作用,期貨、期權、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都具有轉移價格風險的功能。備用信用證、票據發行便利等工具則可以分散、轉移信用風險。

(五)發展表外業務可以增加商業銀行資金來源和資產流動性

很多表外業務都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可轉讓性,例如商業銀行通過有追索權的貸款出售,可以將流動性差的貸款證券化,從而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加速銀行資金的周轉。借助于表外業務,商業銀行大大彌補了其資金缺口,增強了資產的流動性。

(六)發展表外業務可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首先,商業銀行要想吸引客戶,留住客戶,就必須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發展表外業務正是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的有效途徑。商業銀行通過表外業務提供的多元化服務,可以擴大銀行的顧客群,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與客戶建立更廣泛的聯系,從而保證商業銀行擁有不斷擴大的市場占有率。其次,發展表外業務也可以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取決于其經濟實力,包括資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資產負債的規模。商業銀行通過開展表外業務,可以間接增加資產與負債規模,以手續費收入的形式擴大銀行利潤。表外業務不僅通過增加商業銀行利潤為銀行補充資本金提供了可能,而且因為表外業務的風險權重較低而只須對應較少的銀行資本,所以開展表外業務、擴大表外業務規模是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徑。

總之,發展表外業務對我國商業銀行十分重要,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表外化將是國際商業銀行經營的趨勢,表外業務經營的成功與否已成為衡量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東西方商業銀行在經營以及創新發展表外業務等各方面卻具有很大的差別。

三、我國商業銀行與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對比

(一)表外業務發展動因對比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產生和發展既有其內在動力,也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從內部動力看,理性的自我利益—利益最大化目標,以及滿足金融監管的要求,即達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資本充足率標準,無論是對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來說,都是共同動因。但從外部環境來看,中西方商業銀行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金融管制程度的差異

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相繼制定的旨在限制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保持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法律法規,在80年代之后就成了阻礙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的嚴重桎梏。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西方,各國監管當局紛紛放松管制,力圖營造寬松的金融環境。美國、日本、法國以及一貫很保守的加拿大都紛紛效仿德國走上了混業經營的道路。隨著銀行內部分工的逐漸消失,出現了銀行經營業務多樣化的局面,在傳統資產負債業務以外開始了表外業務的不斷創新。

我國金融業目前還是奉行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這種嚴格的管制雖然能加大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但同時也阻礙了商業銀行直接參與信托、證券、保險等業務,同時也使得商業銀行沒有直接感受到來自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竟爭壓力。沒有壓力就很難有表外業務創新的動力,必然導致我國表外業務進展緩慢。

2、金融環境的差異

表外業務在西方商業銀行的最初產生是迫于當時劇烈動蕩的金融環境。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浮動匯率制取代了維系全球近30年的固定匯率制。匯率、利率的頻繁波動,石油危機所造成的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以及隨之而來的美元暴跌、股市暴跌、債務危機、財政赤字危機,使國際貨幣金融領域受到了空前的猛烈沖擊,使人們對未來金融的預期也變得撲朔迷離。在傳統的借短貸長的經營過程中,銀行資金成本變動頻繁,而收益卻相對穩定或由于利差的縮小而變得相應減少,這使得銀行通過存貸款獲得預期利潤的計劃越來越難以實現。這就迫使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以外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表外業務就應運而生了。

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缺少發展表外業務的外部刺激。利率市場化、資本帳戶開放等問題遲遲沒有解決,與利率、匯率波動相關的表外業務相應地缺乏市場基礎,因此就沒有開展此類表外業務的需求基礎。市場需求不足,使得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明顯缺乏動力。但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進行,我國的商業銀行也逐漸意識到金融環境的變化對市場需求的影響,也在逐漸推出相應的表外業務產品[3]。

3、科技和創新水平的差異

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還得益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物資條件。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前所未有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徹底改變了金融業的傳統操作方式,銀行業務成本大幅降低。數據處理電腦化、信息傳遞網絡化和資金轉帳電子化為表外業務達到規模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再加上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使銀行有條件不斷設計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并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業務緊密聯系起來,實現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服務,極大地方便了金融交易。西方商業銀行的用人之道也是非常值得稱贊的,它們始終會保持一支精干的研發團隊,能夠緊緊抓住市場需求的動向,不斷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的表外金融產品,而且每年都會從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研發資金,為表外業務深入發展提供強大的后續力量保證。

相比之下,我國的科技水平明顯落后,計算機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都不及西方國家。商業銀行中進行技術開發的人員和資金投入比例都很小,尤其是由于各銀行幾乎都沒有設立相應的表外業務部門,因而專業人才是相當匾乏的。可是就在現有的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的條件下,資源浪費卻很嚴重。例如信用卡業務,各家銀行的銀行卡各有一套系統,不僅是重復建設,而且也給持卡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可以想象沒有科技支持和必要的資金投入,很多表外業務開展將無從談起。

(二)表外業務創新產品比較

西方國家金融業的監管寬松和混業經營使西方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可以順暢地向存、貸款業務兩端延伸和發展,自主經營表外業務,因而其表外業務不但品種豐富,而且技術成熟,表外業務的多樣化程度高于我國商業銀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表外業務產品和工具有了極大的豐富。60年代有了福費廷和自動轉賬、郵政轉賬服務,70年代有了貸款卡和電子支付系統,80年代創新出大量的信用擔保及互換、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產品[4]。

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品種在近幾年雖然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但相對于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的品種看,我國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品種還是比較少的,而且主要是集中在傳統的結算、匯兌及收付等低端業務,對盈利的貢獻度較低,不能滿足表外業務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受我國金融市場不成熟和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影響,金融創新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興的、高附加值的表外業務品種開展得比較緩慢,所以說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表外業務品種上己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像我國商業銀行除了傳統的結算業務外,1985年才有信用卡業務,2001年才有福費廷業務,創新業務品種單一,且基本無原創性創新品種。

(三)表外業務新產品開發機制比較

西方國家金融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產品開發并沒有限制性的規定,銀行表外產品開發都是按市場機制進行和從有針對性地滿足客戶需要著手。商業銀行根據表外業務新產品開發工作需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4]:

1、定向階段:包括產生創意、篩選創意和測試創意三個獨立的步驟。新產品創意可以來自客戶的建議,也可以來自銀行表外業務管理人員的建議。在許多創意產生后,商業銀行主管部門要對其進行篩選,將各方面條件都能符合的切實可行的創意留下來,接著對篩選留下的創意進行測試,明確表外業務新產品的利益點、在什么情況下必須用到這個新產品,誰是新產品的主要購買者或購買群體。

2、設計新產品階段:在表外業務創新產品設計前首先對新產品開發的成本、利潤、資金回收、營銷方案以及銀行資金的預算進行分析,之后才進入新產品的實際設計階段。這包括兩部分設計:一是新產品本身的操作性細節,稱之為產品設計、測試;二是為了在新產品推出時能順利供貨,要求對供貨辦法和供貨系統進行設計、測試與改進,以保證沒有故障。

3、試銷階段:產品試銷通常用來確定潛在的客戶是否會接受該項新產品,而試運行則是保證產品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4、正式上市階段:在建立了供貨系統并實施了市場營銷計劃之后,公司就開始組織新產品的批量生產,將產品推向市場。在這一步之后則是形成批量后的審批,來確定是否己經達到了新產品的預期目標或者是否需要進行調整。

從上面可以看出西方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創新產品開發機制相當完善,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缺少表外業務產品開發機制,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產品開發權基本屬于各總行,表外業務品種都是由總行統一推出,各分行和支行除了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些小項目外,基本沒有表外業務新產品開發權力。總行內部沒有表外業務創新的組織管理部門,多個涉及表外業務創新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協調。而且,總行開發的新產品和分行增加的一些小項目,基本也是拿來主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中有85%是通過“拿來”方式從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吸納引進的,真正由我國首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表外業務品種極少。根本沒有根據成本、收益的分析,通過對客戶的需求調查,嚴格按開發程序進行表外業務產品開發。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表外業務創新,我國應盡快建立根據成本、收益的分析方式、通過對客戶的需求調查、嚴格按新產品開發程序進行表外業務產品開發的機制。

(四)表外業務產品定價比較

表外業務產品收費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創新,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收費的高低直接影響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收入,進而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利潤。

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定價和收費完全被視為企業行為,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由于西方國家市場機制、經營機制相對完善,商業銀行的定價政策幾乎透明,這在客觀上表現為相同的表外業務在規模、經營相近的兩家商業銀行收費政策相似。西方商業銀行內部核算多為以產品、客戶雙重中心的經營管理模式,收入、成本均以產品為核算單位。因此,其表外業務產品的定價可以依據收入、成本模型,在綜合考慮市場因素、本行和本地區的特點予以確定。所以,西方商業銀行產品的定價和收費充分體現了市場性原則和成本收益原則。

而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定價和收費機制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差別很大。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定價機制不完善,多數商業銀行定價政策不統一,相同表外業務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甚至在同一商業銀行不同分支機構之間收費標準都存在一定的差異[5]。而且我國商業銀行定價能力也比較差,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是采用市場跟進型定價,定價的隨意性較大,價格的變動常常只是為了滿足市場占有率或提高客戶的滿意度,普遍缺乏科學的定價理念,同時也缺乏對定價策略的思考和研究,表外業務產品的收費情況相當混亂。

(五)表外業務收入的差距

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由于經營模式的靈活性,盈利構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不斷拓寬經營領域,廣泛涉足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信托和基金等知識密集型業務領域,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普遍較高,中間業務收入在非利息收入結構中的占比較高。在歐洲,由于金融競爭和金融自由化等原因,商業銀行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收入,逐步拓展經營的領域,開始將觸角伸向風險較大的表外業務。金融的三大支柱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收入,開始策略合作、聯手營銷。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里,表外業務中份額最大的是金融衍生產品工具的交易。

而我國目前的表外業務品種主要集中在那些籌資功能較強的結算、信用卡、收付等風險較低的中間業務上,其覆蓋面非常狹窄,遠遠沒有達到表外業務全面發展的局面。而且我國金融領域受分業經營的限制和我國金融市場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信托、保險、金融租賃業務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能為銀行帶來高額利潤的表外業務進展緩慢。

通過上述各種比較得出:我國商業銀行和西方商業銀行在表外業務創新上存在很大差距,雙方已進入到不同的發展階段。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已歷經以擴大市場份額、增強服務功能為主要目標的初級階段和以投資銀行、銀行卡、信用擔保、衍生金融工具收入為主要表外業務收入的成長階段,進入到適應世界銀行業發展趨勢的高級階段,有著相當成熟的表外業務新產品開發和定價機制。而我國表外業務創新還處于表外業務發展的初級階段。看到差距的同時,也反映出我國表外業務創新、發展的空間很大,表外業務創新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謀求發展的一個契機。

四、表外業務創新的政策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為謀求生存,必須向客戶提供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務手段,在操作上應堅持以人為本來創新金融產品。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營造適合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的金融環境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需要有一個寬松的金融政策環境。通過上面我國商業銀行與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環境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的一些金融政策和制度的確是制約表外業務發展的因素,特別是我國目前實行的分業經營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雖然目前我國金融分業經營的限制逐漸放松,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商業銀行的部分表外業務品種仍不能得到開發。像出于風險防范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開展受到嚴格的限制,不僅政策空間小,而且交易市場十分狹窄,有些實際上己經近乎完全禁止的狀態,例如匯率期貨、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交易均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就被停止。因此,表外業務的創新,僅僅商業銀行自身在主觀上做出努力是不夠的,管理層必須要營造相應的金融環境,特別是政策環境,積極推進金融業混業經營。只有放開限制、放開市場、推出產品、創造需求,才能夠從根本上推動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

(二)積極推進符合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模式

由于我國金融環境和制度的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表外業務的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大力開展中間業務,提高銀行利潤的同時,提高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在制度法律政策等不斷健全以及自身抗風險能力增強的過程中,穩健地進行表外產品的創新。增加銀行自身的盈利能力,為未來尋求三業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由于中間業務不需動用商業銀行自有的資金,依托業務、技術、機構、信譽和人才等優勢,銀行以中間人的身份客戶承辦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并據以收取手續費從而就能增加銀行利潤收入,所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是否順利進展具有基礎性的關鍵作用。

2、進行低風險表外業務創新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1995年至2000年為存款導向階段,發展表外業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客戶關系,穩定和增加存款,相應地,表外業務創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貸款等業務領域;2000年以后,逐步過渡到收入導向階段,以防范風險、增加收入為主要目的,與此相適應,保險、投資銀行、資產托管等高收益表外業務成為創新的重點[3]。因此,在穩健發展無風險的金融服務的中間業務之后,應進一步開展低風險的表外業務創新。

今后我國表外業務經營方向應主要發揮傳統中間業務優勢,鞏固優質客戶,在服務策略上從低效向高效轉變,在經營態度上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在經營作風上堅持以客戶為中心,采取差別客戶營銷戰略。即,一方面采取差別客戶營銷策略,根據客戶對銀行收益的不同將客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分別提供不同的服務。另一方面采取差別業務營銷策略,有選擇、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開展高附加值和個性化的業務品種,投入資金,依靠物資技術力量為中間業務持續化發展奠定基礎并提供保證[6]。同時要采取差別化策略,選擇合理高效的投入機構,向重點客戶、重點業務傾斜,對推出的一些新產品要加強理解與學習,并不斷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結合地域狀況和產品特點,對一些優質潛力客戶量身設計新產品,保留穩定有實力的老客戶,發展新的潛力客戶,力爭實現最佳投入產出率,為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前提和保證。

(三)發展三業合作,拓寬表外業務創新產品

隨著“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金融超市將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銀證和銀保合作使得三業共享了客戶資源,無疑將激發業務交叉上的創新。而且這樣的戰略合作可以在不加大任何投入的基礎上,為商業銀行提供可觀的利潤空間,也為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拓展了新的業務渠道,可謂實現多贏。1、銀證合作

銀證合作可以使商業銀行進行從支付結算到中介代管、金融信息咨詢等廣泛的表外業務,有利于跨行業的交叉業務創新。當前,我國的銀證合作還處于一個低水平的初級階段,己經創新的表外業務有:

(1)銀證轉賬業務

(2)利用銀行卡、銀行存折直接買賣股票

(3)銀行網點代辦證券開戶業務

為了更好的發展銀證合作,商業銀行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創新和發展更多的表外業務。在基金行業在我國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商業銀行可以為基金提供資產管理業務。由于信用和資金安全上的考慮,國家規定商業銀行是基金的法定托管人和基金運作的監督人,并由商業銀行具體辦理證券、現金管理以及派發紅利等核算業務。此外,還可以與證券公司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進行合作。例如,企業在進行并購、重組以及配股融資等活動時,證券機構提供擔保,銀行代銷證券公司承銷的企業債券等。

二是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拓展業務的深度和廣度。銀證合作依賴于金融電子化、網絡化的發展。商業銀行應該建立起更加快捷、安全、準確的電子化系統,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和結算能力,為證券的一條龍服務打好堅實的基礎。證券業務,爭取實現客戶在銀行網點辦理股票開戶、買賣、存取款、查詢、銷戶的一條龍服務;基金業務,為客戶提供認購、申購、贖回的全程服務,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綜合性、全方位的服務;國債業務,包括憑證式國債的承銷、發行、兌付和柜臺交易等業務[7]。

三是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資產證券化是連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表外業務創新。目前,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分別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不良債權為切入點,發行了首批資產證券化產品。隨著消費信貸規模的逐步擴大,商業銀行依然可以從住房抵押貸款著手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8]。從當前的形勢來分析,由于市場基礎、經濟環境、法律制度、信用基礎、利益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資產證券化在中國并沒有大規模的運用。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必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2、銀保合作

銀保合作在西方金融市場己經不是新鮮的事物。銀行保險己經成為一種成熟的銷售方式或是一種金融業的經營模式。代銷保險業務就是銀保合作的交叉產物。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框架下,銀行業和保險業無法進行較深層次的合作。相關表外業務的創新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完善金融機構規范運作的基本制度,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根據我國銀保合作的現狀,銀行保險的創新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短期內,在分業經營體制下,從初級的代銷保險階段提高到合作開發產品的戰略聯盟階段;二是在混業經營體制下,發展為金融控股集團下的深層次合作[8]。

目前,我國銀保合作屬于銷售協議模式。很多商業銀行都開展了代銷保險的表外業務,代銷保險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是否能開發出適合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以及如何將自己的渠道優勢最大化。因此,相比現在銀行簡單地銷售一般化的保險產品,不如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出新的保險品種。我國的私人養老金市場并不發達,可以借鑒法國和意大利的經驗,居民可將人壽保險的消費替代養老金計劃的支出,而此時由銀行銷售的與養老金所具有的保障加儲蓄性質極為相似的儲蓄型保險產品無疑會受到人們的歡迎。此外,可以開發捆綁式產品,如信用卡相關的保險產品以及能夠有效分散銀行經營風險的保險產品等。在條件成熟時,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向客戶提供綜合理財計劃來帶動銀保產品的銷售。

3、金融控股集團

從西方國家三業合作的經驗來看,金融控股集團或是金融超市都是最終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可通過并購、投資控股、出資參股和新建等方式,從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在內的金融綜合經營。但是金融控股集團的合作模式要在混業經營的法律框架下才能真正實行。我國少數的金融集團己經出現了股權上的銀證合作模式,如光大銀行集銀行、證券、保險于一身。但光大銀行的形成有其獨立的歷史原因,和西方的金融控股集團還有些差別。因此是否能作為我國三業合作的高級模式還有待研究。

(四)提高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

在表外業務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表外業務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商業銀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在社會主義的背景下,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銀行組織架構。

我國商業銀行必須盡快建立起表外業務創新組織管理部門作為指導全行表外業務創新發展的決策機構,分行根據實際情況,或建立相應機構,或指定專業部門負責。表外業務創新管理機構應發揮在表外業務創新管理方面的綜合優勢,做好對表外業務創新的統一管理、市場調查、系統開發、有效營銷等工作。該部門要進行詳實周密的市場調研工作,不斷獲取市場的需求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做好市場預測和產品開發決策。

2、建立業務創新制度保障體系,全面防范風險,推進內部控制體系標準化。

首先,從主要控制和管理信貸業務風險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類業務風險轉變,從制度防范風險向程序防范風險、技術防范風險等方面轉變,真正從組織機構和人員上保障風險評估活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其次,努力推進內部控制體系的標準化;對現有的內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進行整合、梳理、優化,積極引進國外商業銀行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先進理念、方法和機制,對內部控制人員、職能和流程加以統一規范,便于執行和操作,以將控制機制滲透到每項業務活動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能持續改進的風險控制體系平臺。第三,盡快構建風險評估和預警模型,為風險管理提供科學的支撐,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精確程度。第四,加強對計算機系統風險的控制,形成一套有效的內部電子監督和牽制系統,保障計算機存儲備份數據的完整性、精確性和安全性。

3、強化內部審計監督,促進內部控制機制日臻完善。

一是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絕對垂直和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體制,按照總行審計部、地區審計分部、一級分行總審計室、審計辦事處四個層次開展審計活動,同時健全和完善審計規范制度建設;二是為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審功能,審計工作的戰略重心要向全面風險管理和綜合經營管理轉移,審計目標從偏重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三性”審計轉向經營審計;三是審計方法要進一步倡導并實施風險導向審計,要由過去對會計資料的詳細檢查轉變為評價內部控制系統為基礎的抽樣審計方法,并借助于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結果確定審計的重點、范圍和方法。四是不斷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以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強化審計培訓,組織內部交流與外部交流,引入國外先進的審計理念和審計技術,普及審計創新意識,提高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的適應性[9]。

4、加強內部控制管理的文化建設。

銀行內部控制管理要求員工具有一定行為規范和道德水準,內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設就是通過調動每位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約束每一位員工的行為來達到業務發展與內部控制的目的。因此,要在銀行內部樹立全員內部控制意識,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對于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通過對員工定期進行內部控制培訓,將內部控制管理觀念、行為規范由管理層貫徹落實到基層,由此促進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五)我國商業銀行要建立有效的業務創新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要進行有效的業務創新,就必須建立完善科學的創新機制,通過有效的保障,激勵機制,來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1、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

國內商業銀行從事表外業務的人員較為匾乏已成為我國銀行業無法廣泛開展高技術含量的表外業務產品和服務的“瓶頸”。而表外業務恰恰對人才規格有較高的要求。它需要一匹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會管理且善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高端的表外業務更是要求從業人員對企業信用、資產管理、財務顧問、投資銀行等方面業務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際經驗。因此,商業銀行應該重視對表外業務人才的引進、吸收和培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人員配置可以通過外部招聘來滿足,也可以通過組織中現有人才的再開發來滿足。培養應屆畢業生以及一些留學生作為表外業務團隊的新血液;重視內部招聘的選人途徑,選擇有創新意識、專業技能扎實、外語能力強的員工進入表外業務團隊;對于一些我們不熟悉的高端表外業務,可以從外資銀行引進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同時加強員工培訓,建立學習性組織。鼓勵員工參加資產評估師、工程造價師、房地產評估師、注冊會計師、注冊律師、證券咨詢人員和基金托管人員等各種執業考試,培養專門人才。

2、引入有效的市場營銷機制

商業銀行拓展表外業務同其他企業一樣,不可能僅以自己的產品吸引住所有消費者,而必須加強市場分析、產品開發與包裝、銷售促進和研究售后顧客反映等表外業務市場營銷的管理。要綜合考慮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對手的情況,對整體市場進行細分。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目標客戶、目標市場,并進行整合重組,制定符合實際的客戶戰略。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實施差異化的市場營銷策略,為客戶度身定造。并根據不同客戶群的貢獻程度提供差異的服務價格。

3、完善表外業務產品定價機制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完善表外業務產品定價機制,制定正確的定價原則和切合實際的定價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定價模型。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產品定價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綜合效益原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產品定價既要體現單一效益,又要考慮到綜合效益;既要考慮到眼前效益,又要兼顧長遠目標。

(2)成本導向原則,即以成本為基礎,綜合核算其成本和收益,使產品最終能為商業銀行帶來利潤。

(3)市場競爭力原則,因為表外業務產品具有較高的價格彈性,競爭性的價格不但會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而且還能帶來較高的市場份額和相應的收益。

(4)滿足客戶需求原則,是指商業銀行應只有提供客戶滿意的表外業務產品,才能吸引客戶購買,才能實現利潤和市場份額的擴大[8]。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產品應當以利潤最大化為核心定價目標,這也是遵循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利潤最大化始終是商業銀行經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岳陽.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淺析[J].北京: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總行資產風險管理部,2008.11

[2]俞靚、石朝格、高改芳.聚焦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銀行業開放[J].中國證券報,2006.11.17

[3]潘鵬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與風險控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6.

[4]鄒玲.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11:86

[5]曾昭才.合理收費+科學管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必然選擇[J].《中國金融》半月刊,2003(17):13

[6]劉慶峰、付瑞利.金融機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必要性分析[J].內蒙古統計,2007.3

[7]丁武民.我國綜合性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研究[D].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6:33

[8]龍靈琦.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26

[9]王怡.改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措施[J].財會通訊,2008(4):32

[10]謝啟標.國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金融論壇,2006.9

[11]賀強、杜惠芬、李磊寧.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拓展及創新趨勢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78

[12]班秀梅.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與防范措施[J].中國審計報,2005.6.22

篇(7)

論文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商業銀行內部調整戰略選擇

論文摘要:加入WTO,我國銀行業將面臨巨大挑戰。面對規模龐大,資金實力雄厚的國際商業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我國銀行業的支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內部調整并作出戰略選擇。

2001年12月1113,我國經過長達15年之久的艱苦貿易談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銀行業作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大幅度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國內產業,在未來的3—5年內,將直面沖擊,外資銀行機構在中國開展銀行業務所受的種種限制將逐步縮小。今后,在各項政策調整的基礎上,中外銀行機構的政策待遇將逐漸“趨同”,外資銀行機構也會像國內銀行機構那樣得到“國民待遇”。由于貨幣和金融服務都屬于標準化的產品,任何銀行都難以將其服務與其他的銀行區別開來,與一般的工業或商業相比,銀行業的進入壁壘相對較小,更易受到外資銀行的沖擊。如何應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已經迫在眉睫。盡管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龍頭老大”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自然壟斷”,但是,比較國外同類機構,不論在經營方式上還是內部管理體制上都還存在不少差距。為了更好地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既需要對內部現有狀況進行調整,以提高對外部環境的動態適應;同時也需要運用戰略策略,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一、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調整

(一)內部體制的調整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受國家政策影響大,自主經營相對較弱,其金融安排總體上由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然而,這種特殊的金融安排從本質上不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從而造成了經營機制的呆板和大量的不良資產,整體效率處于較低的水平。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評價機構一份有關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金融競爭力大大低于競爭力的綜合·

水平,金融方面呈現退步趨勢,這與中國銀行體系在整體上的壟斷性、計劃性、非國有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不發達、銀行業國際化經營水平不高等具有直接關系。”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全國銀行資產的90%,存款的90%,貸款的92%以及營業收入的89%,但稅前利潤卻只占全國銀行的47%。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效益低下,資產質量不高,并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的國有銀行還僅僅充當著國家的出納,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面臨外資銀行高效率,高利潤的競爭,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需要對內部體制進行調整。

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資產所有權和經營使用權的分離。要建立清晰的銀行產權制度,最佳的選擇就是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國有商業銀行應盡快建立產權明晰、政企分開、權責分明、管理科學的公司制現代企業。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首先要對各商業銀行進行資產評估、清產核資,從而使資產主體清晰化、人格化,使他們在經營活動中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外在活力。然后按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慣例,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形成“三權分立”的相互制約的組織結構體系,確保銀行獨立的法人地位,實現所有權對經營權的約束與制衡。在具體實施辦法上可先將整體資產質量較高,經營管理水平較好的分行包裝上市,總行則變為控股公司,全資擁有股份制分行,享受和承擔控股者的權利與責任。

(二)服務對象的調整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這種情況使國有商業銀行面I臨如下問題:1.國有大型企業受政策影響普遍經濟效益不高,還貸能力差。國有大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既有經濟目標又有社會目標,有時為了達到社會目標會損失部分經濟利益,從而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還債能力弱。同時在開放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國內的許多產業如汽車業、家電業、化工醫藥、木材、造紙業等都將會面II缶外國產品大量涌入的巨大壓力,國有大型企業同樣也會面I臨資產重組問題,增加國有大銀行的呆、壞帳。2.大量優質客戶被外資銀行吸引。按中國加入世貿的日程表,在加入WTO兩年以后我國將取消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從事批發業務方面的限制。外資銀行在進入初期將主要側重于批發業務,大量優質客戶將被吸引過去。3.從目前趨勢看,我國資本市場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許多大型企業將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我國銀行業也將面臨西方國家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脫媒”現象,優質客戶進一步減少。所以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改變過去將服務對象主要集中于大型企業的做法,大幅度提高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所占的比重。從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長遠發展來看,也必須在服務對象上進行上述調整。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整個經濟,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后,銀行業務重心也必須隨之進行轉變。目前中小企業在全國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中的比重分別為60%和40%,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全國城鎮就業崗位總數的75%,所以國有商業銀行應盡快放寬中小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等金融服務方面的限制,扶持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個人客戶方面,主要是增加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一些中間業務。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住房貸款、消費貸款、家庭理財等需求逐漸增多,國有商業銀行應根據不同的階層設計出更方便、限制性更小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市場需要。

(三)金融服務業務的調整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一直以傳統的存貸款為主,目前各商業銀行的總收入中,利息收入都在80%以上。消費信貸、衍生金屬工具、資產證券化、咨詢、管理信息等新興業務不足l5%。而美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45%,歐洲銀行為50%左右。加入WTO以后,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必將會使存貸款方面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銀行利差會不斷下降。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對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服務進行調整,開拓各種金融中間業務。這些中間性業務主要包括結算(結算、信用卡等)、管理(保管、等)、咨詢(財務顧問等)及表外業務(擔保、承諾、衍生工具交易等)等等。在我國加入WTO以后,為了爭奪我國國內市場,大量的外資企業、產品不斷涌入,同時也會帶來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區際、城際金融業務往來增多。國有商業銀行利用其經營網點眾多的優勢,更要加強中間業務的服務,不斷提高中間業務的服務效率與服務水平。

按業務的幣種分,在外匯業務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基本相同,在業務功能上,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服務品種較小和靈活性較差等方面。如外資銀行可以辦理非居民個人離岸業務、手續簡便的統一授信、異地放貸、利率市場化等,這些國有商業銀行都無法做到。雖然差距明顯,困難多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已經無能為力。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程度將進一步增大,銀行客戶經營行為的國際化趨勢大大加深。國內企業向海外拓展業務的同時,要求銀行提供國際結算、進出口貿易融資等服務,并要求銀行為其提供本外幣信貸資金或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由于國內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歷史形成的良好信譽關系,在辦理外匯業務時,國內企業更傾向于直接從自己的開戶國有銀行辦理,由開戶行直接從企業帳戶上劃轉資金買賣外匯。由于具有本土經營優勢,國有商業銀行在外資銀行的優勢項目國際結算、外匯打包收款和出口押匯等業務上均不能放松,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不斷改善服務的效率與質量,繼續保持良好的銀企關系。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如公司業務、零售業務、房地產業務,以及委托、基金托管、清算等。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有商業銀行失去一些優質客戶,影響公司業務的發展。但國有商業銀行利用網點眾多的優勢更易于進行個人金融服務——這項“黃金業務”。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已經逐漸向個人發放一系列消費貸款,面向個人的工資、代收電話費、代付社會養老金等多種項目的中間業務。隨著金融業分業經營政策的放開,國有商業銀行更需積極開展個人投資理財業務。

(四)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目前資產負債結構單一,極大地減弱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在負債方式上,

我國商業銀行被動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高達80%。在金融市場的主動借款(如發行債券、商業票據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于存款人可以隨時提取存款,這種負債結構使銀行面臨著極大的流動性風險。在資產方式上,流動性極低,風險程度較高的貸款資產占全部資產比例的70%左右,高度流動且具有盈利性的證券資產所占比例不到5%,這使銀行實現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平衡,變得十分困難。1997年底美國參加存款、保險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顯示,在總資產中,貸款資產占62%,證券資產占23%,在總負債中,存款只占64%,在金融市場主動借款占ll%。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對資產負債業務進行調整。在資產方面,應大幅度增加證券資產所占比重,降低貸款資產和現金資產的比例,實現資產的多元化,在負債方面,應大幅度增加主動借款所占比重,改變單純依靠被動存款的局面,實現負債的多元化。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由于國內存款的持續穩定增長,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現存的資產負債結構下能夠得以繼續發展。隨著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以及資本市場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蓬勃發展,存款形勢將變得更加嚴峻,我國銀行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因此必須進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多元化調整。

二、面對入世的戰略選擇

以上論述的主要是在外資銀行進入的情況下。對現存狀況的調整,從長遠發展及目前國際金融業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還需要實施長遠戰略計劃。

(一)“以客戶為中心”戰略

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我國金融領域的競爭會日趨白熱化,由于銀行經營的貨幣、信用具有同質性,客戶的選擇性大,要想獲得競爭優勢,銀行必須建立“以客戶為中心”戰略,按客戶需要重新設計業務流程。根據客戶類別,將本來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客戶價值創造的營運流程重新組裝,提高客戶滿意度。同時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滿意程度以較低的成本定制更高的價格,提高商業銀行本身的利潤率。

在批發業務中,將客戶、客戶的關系企業和海外機構、當地法人在內看作一個集團,建立以客戶為主體的管理體制,銀行不再按傳統的存款、貸款、外匯業務等進行分工,而是將銀行金融服務職能綜合化,全面地向客戶提供各項金融服務。在這一體制下,同一客戶的所有業務都要集中在往來客戶綜合管理帳戶下進行。這種制度可以形成客戶的綜合性情報系統,還可為客戶提供各種查詢、咨詢服務。在零售業務中,設立專職銷售人員直接與客戶單點接觸,根據客戶個人的財務狀況提供理財方案,并把客戶具體要求的事情交由輔助人員操辦。這樣客戶在需要多項金融服務時,無需在眾多的業務柜臺之間來回奔波,而只需與一位專職銷售人員單點接觸即可,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并獲得了很多理財建議,滿意程度自然提高。

(二)核心業務規模化戰略

核心業務規模化戰略即是要求商業銀行有效運用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關注于戰略環節,使之達到規模經濟,而把一般性的業務交給外部服務公司去做。它與銀行的多樣化經營不同,多樣化經營能使商業銀行變得“龐大”,但這種“龐大”不會取得規模經濟效應。對于多樣化經營能使銀行分散風險這一點,目前還持懷疑態度。“將十個雞蛋放在十個藍子里也許會降低風險,但用兩只手拿十個藍子打碎雞蛋的風險更大”。銀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銀行的融資能力、產品創新能力、銷售能力以及一些獨樹一幟的服務手段等。這些業務最能體現銀行的競爭優勢,具有高附加值。一般性業務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以及不能體現領先優勢的一些信息技術和標準化的業務處理。這一戰略避免了銀行在精力和財力上的分散,將注意力集中于最核心的業務,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由專業銀行轉軌而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按照城市、農村、外匯、固定資產投資進行分工。但在相當范圍內允許業務交叉,并在一定程度上展開競爭。也即在建立初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核心業務。目前的重點就是將這些業務規模化。如對城市工商企業的貸款申請受理上,工商銀行可設計出低、中、高三個風險類別流程小組,經過初步信用審核以后,對低風險客戶可交由低風險流程小組的更為簡化、迅速的辦法處理;對于中風險客戶則按例行的標準化程序辦理;對于高風險客戶,則須由高風險流程小組附加特殊的處理機制來分析和研究。通過這樣的操作可使核心業務的處理效率提高,以吸引對此類業務有需求的客戶。

(三)建立戰略聯盟戰略

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互補資源的國有商業銀行,從自身戰略出發,通過協議或契約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松散的聯合體。由于各銀行占有資源的有限性,任何銀行總會在一定的時間或一定的領域內受自身擁有資源的束縛。另外各國有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不同,不可能為一個客戶提供其所需要的全部服務。因此,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要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已不能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組建戰略聯盟,是國有商業銀行面對逐步發展的國際國內金融市場需求的戰略選擇。

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當在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開戶客戶需要其他銀行的業務服務時,其業務可在銀行之間相互委托辦理。這樣做即可提高銀行的辦事效率,又節約了客戶與多家機構打交道的成本。建立戰略聯盟使國有商業銀行更靈活地處理各項業務,當客戶需要的服務中有部分為非本銀行核心業務時,也能通過與其他銀行的合作受理此項目服務,從而擴大了客源。

(四)金融服務電子化戰略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不斷開放的環境中,與國際接軌,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勢必要融入國際金融業的電子化時代,為客戶提供不斷創新的電子金融服務。

1.建立客戶綜合服務網絡。這種客戶綜合服務網絡包括銀行面對眾多客戶的標準化服務網絡和面對單一客戶的理財方案服務網絡。面對眾多客戶的標準服務網絡是銀行在網上提供金融行業信息服務(如金融行業政策、法規、業務辦理通知信息、客戶帳戶往來查詢等)和有限定范圍的帳戶操作服務(如限定范圍的賬戶轉賬和指定收費單位的簡單付費等)。面對單一客戶的理財方案服務網絡是將單一客戶的投資、儲蓄、信托等信息加工處理,為客戶提出最佳理財方案,并在客戶確認后進行操作。

2.建立全球銀行間的網絡系統。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需要,建立全球銀行間的網絡系統可加快辦理國際結算業務的速度。另外還能利用國外聯盟銀行的金融專家系統和計算機系統,實現客戶網絡制的發展。

3.創建銀行內部通信網絡。即將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頁夾的信息置入一個具有強大搜索功能的電子通道,從而減少組織內部的文件交流,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增加為用戶服務的時間。

(五)人力資源管理戰略

外資銀行搶灘登陸以后,必然要吸納一批我國的從業人員,它們針對的重點對象是我國商業銀行為數不多的人才:優秀的中高級管理者,具有特殊專長的專業技術骨干,以及具有眾多客戶資源的客戶經理。為了留住人才以及從銀行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也要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1.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觀念。人才在商業銀行競爭和經營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國有商業銀行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充分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創造一種強烈的團隊精神,增強員工的歸屬感。

2.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業績考評體系。改革原有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和工資分配制度。科學、全面地考核員工的業績并與工資、獎金及職務晉升掛鉤,使員工具有長久的積極上進的工作熱情。

3.加大員工培訓力度。引進外資銀行科學的員工培訓機制,針對各類員工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培訓,重點培訓中、高級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和一專多能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九一九色国产|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18国产精华国产精品| 少妇高潮大叫好爽|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久久久亚洲色| 护士拔下内裤让我爽一夜|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免费|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久久大香萑太香蕉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另类老妇奶性生bbwbbw| 性久久久久久|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 强制入侵完整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a人片在线观看苍苍影院|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国产良妇出轨视频在线观看| awww在线天堂bd资源在线|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麻豆国产av超爽剧情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