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5 02:40: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學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當前高考閱讀和完形填空中對學生文化禮儀的考察越來越看重,但是與之相悖的是時下的英語教學大多還停留在語言教學上,對文化的重視度不夠,未能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之中。致使學生離開了課堂就幾乎不使用英語。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刻不容緩。對于中學生來說,課堂傳授的絕大部分是課本知識,因此教師應重點挖掘教材內涵,以“本”為本向外拓展、滲透。比如,在學習《Thatmustbearecord!》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中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和英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項目,讓學生們找出兩者分別在哪些方面的記錄比較多,從而歸納出中國人和英國人在鐘愛的挑戰項目上有什么區別。而在學習《HealthyCare》的時候可以著重介紹一些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人們平常的娛樂活動等等,同時學習一些像Calorie、Vegetarian、keepthediet等比較常用的表達讓學生能夠站在英國人的角度為他們制定健康計劃。同時,英語文化的滲透也應盡量從學生感興趣的領域入手,這樣不僅能擴充他們的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強調課堂互動,提高聽說能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聽說能力比較弱,近幾年高考中英語聽力的比重也逐漸加大,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也要逐漸加強。語言環境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用英語授課,用英語與學生進行問答,實現英語互動。而有的學生由于性格比較內斂,或者是知識掌握不牢、發音不標準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礙,不敢開口說英語。這時教師應當針對這種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利用組織小組討論、同桌對話等方式,把學生個體放到群體中去進行英語說話練習,借助群體的力量來帶動其說英語,在融洽的氣氛逐步培養學生的開口意識,在聆聽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表達自己,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此外,在新課的導入階段或是早自習時間,教師都應該進行準確的帶讀或聽光盤錄音,讓學生模仿發音、反復練習,以達到語音純正之效;靈活運用教材插圖、教學掛圖或自制的卡片作為對話練習的提示,讓學生“看圖說話”,逐漸脫離“認字說話”,達到口腦同步的效果。
三、開展課外活動,營造英語氛圍
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能力是遠遠不夠,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的興趣,是補充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因此,英語教師要經常組織多種課外活動,營造英語氛圍,讓英語教學回歸生活,實現其英語交際能力的內化。以下主要介紹三種可行性較強的活動:
(一)課前演講
教師在新的單元開始前給學生個人布置任務,讓他們課后通過看書、上網等方式查找資料準備一個3分鐘以內的演講,用以鍛煉他們的整理和表達能力。所演講的話題是與本單元所學知識相關的外國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話題就有各國的環境污染情況、環境治理措施、各國的珍稀動植物,等等。在查找資料準備演講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在鍛煉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是學生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角色扮演
任何語言的使用都離不開語境,只有當人處于某種場景之中,交流才會發生。而在交流時,不僅要求言語合乎語法、還要根據談話的對象、場合有所變通,表情和肢體反應也要恰如其分,這對于農村學生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教師主要還是以參與為重,標準可稍微放寬,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編寫對話,并與同桌之間進行角色扮演練習,重點在于鼓勵學生更多地去創造、去使用,能夠在具體角色之和情境之中體驗到英語的價值和魅力。
(三)交流展示
(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存在模糊認識
在農村,相比學生的身體健康來說,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是相當模糊。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出現身體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都能迅速帶學生到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學生一旦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及由此引起的負面現象時,教師、家長卻不懂得結合學生所處的自然及人文環境從心理方面分析和處理。有關“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等一些關于心理方面的知識還了解甚少。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從何入手,不能認清“心理健康課”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二)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沒有專業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師大多是由教輔人員或老師兼任,他們一是在本學科教學經驗不豐富,二是沒有新知識、新理念,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對癥下藥,形成共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師責無旁貸,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的所作所為班主任是最有發言權的,那么班主任老師如何發現學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斷學生有心理疾病,在農村學校中具備這樣素質的班主任教師還是不多見的。
(三)教師家長、學校教育方法不當,造成學生心理障礙
據調查農村大部分學生流失,并非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是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最終導致對家長產生不理解的情緒。厭學只是作為一種現象外在的表現出來。個別學生因壓力過大,而走上了離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學生專門與老師作對,不服教導,這些表現都是心理出現種種問題。而教師對這些現象不了解,甚至輕率地給學生下評語、扣帽子、做結論,甚至認為學生品質有問題,學生及家長對此事實上也缺乏清醒的認識,學生自暴自棄;家長們漠不關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學不優的學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會要大興心理健康教育之風,讓全社會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資金投入不足
錯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校醫、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現象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因此,在資金投入上沒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不能滿足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許多農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中小學的領導和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相比城市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承受的升學壓力更大,許多家庭以讓孩子考上大學、走出農村作為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教育行政部門也把升學率看成是衡量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因此,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應試教育動機和思維傾向。
在這種動機和思維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一項尷尬的工作,他們經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掛在嘴上、寫在墻上,但就是不落實到行動上。另外,由于許多農村中小學的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觀念陳舊,心理學知識儲備太少,因此嚴重制約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普及,也嚴重影響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礙。
三、如何開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先導。”這要求我們要樹立全新的心理素質教育觀念,以適應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發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發展及教學實踐證明:在農村若能樹立起鮮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層次上的突破與延伸,必須對現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反思和再認識,全體總動員,清理教育實踐中的認識誤區及行為偏差。教師也要充分認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之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訓
搞好教師培訓,既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現階段的農村中小學擁有專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是不太現實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這樣,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培訓工作:首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開展教師培訓。派出老師到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好的發達農村地區學習、考察、培訓與研討,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開闊教師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訓與自學相結合。把外出學習培訓和自學緊密結合起來,購買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書籍,為老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再次,通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師培訓。通過校本培訓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內容,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員參與、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學校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氛圍,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要利用現行課程,進行學科滲透,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潑上進的氣氛中,學生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樂與人相處,正確對待挫折,主動調適情緒。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家庭、社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觀念、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同時,中小學生已經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質也會受一些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傾斜,這樣,學校教育的結果易被家庭、社會的負面作用抵消。因此,學校應針對農村家長們的心理特點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和正確的教養觀。
“素質”一詞,以前的含義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某些先天的特點,又稱天賦或稟賦。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目的充分考慮社會發展和個性發展實際需要的,符合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提高和發展除學校教育外,還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來實現。我們農村中學基本上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只是口頭上談素質教育,而根本上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們對素質教育現狀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問題及原因
(一)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問題。農村學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以前政府實行了一些傾斜政策,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是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這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迅速發展、需要全民族素質提高的今天,這種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劃分和存在,便導致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問題日漸暴露出來。從學校內部看,農村中學的生源較差、辦學經費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嚴重的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進步以及學校的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素質的培養和健康成長。
(二)農村中學素質教育問題的原因
1、教育理念匱乏、落后,教育資源配置失調。教師仍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教學中注重死知識的傳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不平等的地位,傳統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我國城鄉之間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不足,使本來有限的教學資源分配得不合理,導致教學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2、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為了顯示政績,搞形象工程,過分重視“示范性學?!?,“重點學校”的建設和管理,而把農村學校當成“棄兒,疏于管理。教學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非常松散。
3、課程改革形式。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沿襲傳統教學,課程改革只是口頭上的旗號,依然是重視應試,忽視學生的能力發展;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好的學生是學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通過給學生搭建平臺,創設情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而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學中教師卻不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讓學生學習的。
三、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更新教師觀,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是學生的診斷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學生生活與心理的輔導者,是評價者和激勵者,是學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體的協調員,學生才是真正學習知識的主人。只有轉變了教育教學觀念,農村素質教育的推進才有出路。要積極地為農村教師創造條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促進專業成長。教育主管部門可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加強對教師師德的考評,堅持師德考核與業務考核并重,重點考核教師教書育人的實績和職業道德狀況,把師德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職務聘任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二)創設民主和諧環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民主和諧的環境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傳統的教育缺少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間。而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正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中更加努力的學習。在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考慮。
(三)完善教育評估機制,以人為本,推進農村中學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轉換學校內部運行機制,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使教育評估機制進一步的完善。注重農村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農村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育政策應該傾向于農村教育,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用于農村教學硬件設施,提高辦學條件。開發和建設一批具有鄉村特色的校本課程是激發鄉村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鄉村學??梢酝ㄟ^藝術課園藝課養殖課制作課和勞作課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真正走進鄉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實地激發他們學習和發展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
四、大力實施的發展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方向。這一方面是由于國際國內的客觀形勢對教育的現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論及實踐自身的發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別是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使得素質教育這一普通詞語帶有了濃厚的時代特色和中國特點,并且產生了新的豐富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向真《中學素質教育探討》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吉丹如《建構主義教育觀與中學教學素質教育》 揚州大學;2001年
[3]全易連云:《教育學概論》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二版
[4]鄒卓鵬:《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考試改革》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5]楊民:《關于如何轉變教師教育觀念的思考》大理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6]夏立坤:〈〈論當代農村中學生德育教育》.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董琳:《淺談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論文摘要: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增進學生健康的重任。農村學校體育教學是我國整個體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提高對于推進和實施新課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學校體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校體育的功能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心關注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從而對孩子參加體育活動不重視。這些陳舊的觀念影響著學校體育工作新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著體育教學的改革,給學校體育的體育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難發揮學校體育的各種功能和作用。
(二)學校體育觀念落后
農村雖然在實施課改中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和對策,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力度顯得不夠,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沒有把體育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
(三)農村學校財力不足,體育教學設施落后
農村體育教學條件與城鎮學校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是沙土地和煤渣跑道,因此遇到刮風下雨,體育教學很難實施。在現有的農村體育教學中,由于人為因素和經費不足,也導致體育器材的嚴重不足。
(四)農村學校師資的緊缺,專業教師缺乏,且教師的流動比較大
據調查,大部分農村體育教師是由任課教師來兼課而不是專業的體育教師。就農村教師整體而言,體育專業知識極其貧乏,體育課堂教學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功十分欠缺。由此致使農村的體育教學形成了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人員分配不完善等現狀。
(五)對專職體育教師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的地位與待遇低下,專職體育教師缺乏事業心
按照《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定,體育教師每年都有一定的服裝經費。據《現狀》顯示,所按規定執行的僅占42.3%,許多體育教師從未享受此待遇。中小學基本上無體育特級教師,兼職體育教師現象嚴重。在每年的評優秀、先進教師等一些名單里,總是難見體育教師的名字。
(六)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體系沒有形成,體育工作在整個教育工作規劃中沒有充分體現
組織機構流于形式,對于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活動、場地器材建設、體育教學等的要求仍處于目標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觀目標和微觀管理意識,農村學校體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二、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加強對體育價值的輿論宣傳,提高全社會公民體育意識
(二)加強農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素質
1.積極推進教師制度改革,提高教師質量
2.推動城鎮教師支教,促進教師的交流,促進教師資源城鄉范圍的合理配制
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農村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的能力。 3.加大農村體育教師培訓的力度,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三)因地施教、因人施教,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1.因地施教
農村教師要充分發揮農村的地域優勢,充分利用田野、道路、小山等拓展我們的教學場地,讓學生在大自然中享受陽光和快樂,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因人施教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開展體育教學或活動。
(四)根據學校實際,創造條件,合理利用體育器材和場地
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現有體育場地和器材資源的多種作用,使體育課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場面,讓學生享受健康體育、快樂體育。
1.巧用場地
教師課間細規劃,“小”中見巧。作為體育教師應仔細地研究好操場規劃,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不浪費每一寸土地。深思熟慮,利用“小”字。因地制宜,順其自然,也能讓學生的情緒高昂,提高學生的興趣。學校組織體育比賽,不忘“小”字。通過一次次小型的體育比賽,便會在校園內涌起一股活動的熱潮,這或許就是體育帶給我們的魅力。
2.巧用器材
巧用學?,F有的體育教材。體育教師要對現有的體育器材進行重新編排,從有限的器材中提煉出無限的使用價值。但要本著新穎多變、集中實用、一材多用等原則。
(五)巧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來自制器材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身邊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用來制作成為體育器材,這樣既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節約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習慣。
三、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是發展農村學校體育的重要途徑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必修課。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體育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增強體質,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教育。因而搞好體育教學,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是完成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根本保證,是發展農村學校體育的重要途徑。
四、依據優化的實質和要求,結合在農村教學的實際經驗,我認為優化農村學校體育教學過程與內容,應做到以下幾點
1.從農村實際出發,更新學校體育教學觀念,遵循教學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2.探索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規律,研究符合農村學校實際的體育教學模式,促進農村學校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總結出有效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和思索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現狀,研究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特點、規律,加強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優化,層層重視,齊抓共管,農村學校體育工作一定會有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一、網絡技術與聽說教學
農村學生大多普通話不標準,聽與說的能力較差。在聽說教學中有必要傳授有關知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鍛煉實踐的機會。在范讀這一環節上,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網絡技術能為聽說教學提供一個聲情并茂的新天地。如講《杜甫詩三首》時,我感到自己的朗讀很難達到沉郁頓挫的境界,于是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朗誦,配上音樂與圖片,從視覺、聽覺等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特有的意境中去感受杜甫詩中字里行間的深沉怨恨。課后鼓勵有興趣的學生自己上網到相關詩歌朗誦的網站上欣賞與模仿。并舉行年段詩歌朗誦比賽、課前三分鐘演講、自主改編課本話劇等一系列活動,為學生創建平臺,在自主實踐與比賽中提高聽說能力。
二、網絡技術與閱讀教學
網絡技術帶來了高效率檢索閱讀方式,只需鍵入關鍵詞語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農村學生周末上網不是沉迷網絡游戲就是在網絡聊天室里亂用話語權。在語文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確定的目標,上網收集課本中出現的作者資料,通過延伸學習和比較學習,深入作者的世界,解讀其作品,感悟其作品里的心聲,做到知人論世。如我在介紹杜甫的經歷時,特別是他的成都草堂時期和西南漂泊時期,有的學生似懂非懂。于是我布置周末作業,讓學生上網查找杜甫的詩歌,摘抄幾首自己喜歡的詩歌并進行賞析。課堂上再選出杜甫的兩首詩《旅夜書懷》和《絕句漫興九首》(其七)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經過周末上網收集整理資料,學生就能輕松地鑒賞出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感變化。學生在閱讀《紅樓夢》這篇名著時,對復雜的人物關系網感覺很混亂,于是我建議學生上網觀看83版的電視劇《紅樓夢》。學生在觀看中能快速直觀地了解相關人物的情節,并在課上討論自己所喜歡的人物,取得了良好的閱讀效果。網絡技術的介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生氣勃勃、有聲有色。
三、網絡技術與寫作教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激起學生的寫作激情。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說:“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可能會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有效?!本W絡資源為語文寫作教學搭建了一個平等交流的寫作平臺。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運用網絡進行了寫作教學:
1.每周周記指定一個主題。可以是時下熱點新聞,如柴靜的“穹頂之下”、畢福劍的視頻風波、尼伯爾的八級地震等等;也可以是優美的詩句,如卞之琳的《斷章》;還可以是一些人生哲理、名人名言。學生利用周末運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并提煉自己的觀點,再去整理、加工已有的資料,有條理地反映自己的觀點。學生增強了寫作的積極性,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大大提高了語文寫作能力和理性的思維能力。
2.創建一個班級的公共郵箱和微信群上傳資料。我經常上傳一些寫作方法或技巧。如很多學生不懂如何寫議論文,我就上傳了相關的議論文語段寫作訓練技巧或就例說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后下載相關資料研讀并進行寫作訓練來提高寫作能力;或者在群里根據某一話題進行多人討論,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3.利用網絡修改升格作文。每次大考完,我會挑幾篇好文章,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以不顯露姓名的方式將其作文放在公共郵箱里,展示給大家看再共同修改升格,整理后投到一些優秀的網站上。學生看到后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大家的寫作熱情更加高漲,作文水平也日漸提高。
四、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實效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絡教學極大地刺激著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網絡上豐富的知識使學習富于變化,不斷賦予學習以新意。同時把語文學習置于網絡之中,語文學習就會充滿娛樂性:在課堂上使用了計算機媒體網絡,學生頓時精神百倍,課堂氣氛異?;钴S;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導入新課,或提出疑問、制造懸念等,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就勢在必然,并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論文摘要: 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山東省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問題進行研究發現:部分學校仍不能按照要求開足體育課;體育教師學歷等結構達不到規定的要求;體育經費短缺,場地占有率低和體育器材匱乏。
引言
我國是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黨的十六大已將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確定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農村學校體育不僅能很好地發揮增強農村人體魄、提高農村人的身體素質的功能,還能發揮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健全人的人格、升華人的精神等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作用。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單調,賭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動在農村然大量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生活的質量。利用農村學校的條件開展體育活動可成為農村文化活動一個重要部分,發揮其豐富農村文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研究通過對山東省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調查和分析研究,摸清我省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現狀,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困難的途徑,探求進一步發展的對策,以期為領導部門規劃學校體育、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提供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山東省17地市農村(鄉級和鄉級以下)的普通初中和小學為研究對象,根據需要和條件選擇了部分地市的農村中小學作為調查樣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本研究利用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途徑,獲取有關信息。
1.2.2 訪談法對地方有關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農村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進行訪談。
1.2.3 問卷調查法對山東省17地市農村中小學采用分層抽樣法進行調查。本課題共發放《體育教師調查問卷》135份,回收到135份;共發放《學生調查問卷》1350份,回收問卷1263份,有效問卷1203份,有效回收率為89%。
1.2.4 數理統計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所獲取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 山東省農村學校體育課教學現狀
2.1.1 體育課的開課情況體育課是學校體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擔者,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小學1~2年級每周為4課時,而3-6年級,每周為3學時,中學為每周3學時。本次調查所涉及的山東省17地市的農村學校中,全部都開設了體育課,每個地市的開課率都是100%。體育課是學校對學生實施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開課率都是100%說明山東省農村學校在開展體育活動、實施體育教育都有了時間上的保證。但100%的中學每周只有2學時的體育課;小學情況同樣并不樂觀,45.5%的小學是每周3課時,沒有一所學校在1~2年級保證4學時的體育課程,3~6年級一般只有2課時的體育課程,達到每周3課時的學校僅占調查學校的32.6%。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絕大多數農村學校不能按照政策規定保證足夠的體育教學時間。
2.1.2 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程度在調查的山東省農村中小學學生中,小學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內容非常豐富、豐富、有點豐富的人數所占百分比僅為46.95%,中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內容非常豐富、豐富的人數所占百分比為63.06%,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內容不豐富,尤其是小學學生,其認為體育教學內容不豐富、非常不豐富的百分比竟達到5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農村中小學的開課率較高,能較好地貫徹體育教學大綱,但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制,農村中小學的體育課開課質量較差。
2.1.3 影響體育課開設的因素調查結果說明,在農村中小學中,不能正常開設體育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體育經費短缺,場地占有率低和體育器材匱乏是制約學校體育課開課率的關鍵因素。此外,重視其它學科教學而忽視體育課教學的傳統觀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區政府和領導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體育師資不足,也影響到體育課的正常開設和質量。各級學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學校休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檢查評估,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針對我省體育教學現狀,應當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使其向規范性、科學性方向發展,形成一流的體育教學體系。
2.2 山東省農村中小學體育專業師資情況
2.2.1 體育教師數與在校學生數比調查發現,山東省農村小學體育教師與在校學生比為1:210,即合計210名學生有一位體育教師,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與在校生比為1:213,合計213名學生有一位教師。這種師生數比例失衡對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具有重要影響,也對體育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地方為控制教師編制、減少財政開支是造成該現象的重要原因。此外,農村中小學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等因素導致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擇業面向城鎮學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2.2 體育教師教師學歷結構體育教師的文化素養、知識、智能結構是制約學校體育發展的最主要因素。調查顯示,按照農村中小學50%的教師分別達到本科和??频囊?山東省省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學歷基本上能夠達標,但中專學歷的教師仍占較大比例。而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學歷遠低于達標要求。調查中也發現,體育教師的學歷結構也存在著地區差異,經濟發達地區教師素質明顯高于不發達地區。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原因:一是農村中小學教學、生活環境差,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工作;二是地方農村政府為減輕財政壓力,減少事業編制,進而控制中小學教師編制,使一些有意到農村中小學工作的體育專業畢業大學生不能如愿。
2.3 山東省農村學校體育設施、經費現狀
2.3.1 體育設施現狀我國教育部規定,中學生均體育場地面積為6.8m2,小學生均體育場地面積為5.0m2。在本次調查中,山東省農村中學生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9.64m2,高于我國教育部規定的生均體育場地面積6.8m2標準;農村小學生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8.93 m2,也遠高于教育部規定的小學生均體育場地面積為5.0m2的標準。
但由于體育場地建設受地方經濟條件影響較大,農村經濟又較為落后,所以農村中小學體育場地建設質量較差。主要表現為場地多為土質,建設不標準。
體育器材也是反映學校體育開展狀況的一個指標。按照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和《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規定,體育器材達標率須在80%以上。調查顯示,山東省農村中小學體育器材合格的學校僅占23%,學校體育器材達標率在50%以下,屬于不合格范圍。
2.3.2 經費現狀體育教師是體育經費的直接使用者,對體育經費的感受最為直接、最為深刻、最具有發言權。被調查的農村體育教師64%認為沒有體育經費,36%的人認為有經費但得不到保證。另外,從調查的生均體育經費來看,山東省農村中小學生均體育經費僅為0.76元。總的來說,農村學校體育經費是嚴重短缺的,這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有關,也與全社會及主管教育的領導對體育的認識有關,同時也不排除個別學校存在挪用學校體育經費的現象。
3結論
3.1 部分學校仍不能按照要求開足體育課。被調查學校都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學校的體育課內容單調、項目少;班額過大,給體育課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教學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3.2 相當大一部分學校體育場地的質量差、標準場地比例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校的體育器材數量少、質量差。部分學校配置的某些體育器材根本不是為了讓學生使用,而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部分農村學校體育經費嚴重不足,影響了學校體育場地器材配置和維護、影響了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3.3 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數量不夠;體育教師學歷等結構達不到規定的要求。體育教師的地位和工資待遇偏低、體育課不受重視、學校放任體育工作等多種因素導致大量的體育教師缺乏認真工作的動力,影響學校體育工作的質量。
3.4 農村學校體育和農村教育一樣,處于一種被忽視、被邊緣化的不正常狀態,這是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級教育部門對“加強學校體育,明顯改善青少年身體素質”重要性的認識。
4建議
4.1 有步驟地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實行定向培養,解決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狀況;號召和鼓勵應屆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工作,給予一定的優越政策。
4.2 加強農村學校場館、設施的建設及改造工程。鼓勵學校因地制宜、修舊利廢,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自己開發場地設施以彌補經費的不足。
4.3 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中小學校學生的達標標準,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農村教育綜合辦公室.農村教育改革思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曲宗湖等.中國農村學校體育基本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8,5(4):26-28.
[3]王俊奇.東部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322-324.
[4]林文同,李習友.試論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j].體育與科學,1990,11(6):19-22.
[5]武軍.中國農村體育的動力—爭創體育先進縣[j].體育文史,1995,(3):18-19.
第一條業余訓練工作是指學校課余開展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工作。
第二條為貫徹“奧運爭光計劃”,進一步加快我區競技體育的發展,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三條業余訓練工作任務是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
第四條業余訓練工作應當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體育鍛煉與安全衛生相結合的原則,注意汲取有益經驗,積極開展業余訓練研究工作。
第五條業余訓練工作要在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的前提下進行。
第六條業余訓練工作在教育體育局領導下,由學校組織實施,并接受教育體育局的指導。
第二章業余訓練
第七條學校應當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
第八條學校對參加課余體育訓練的學生,應當安排好文化課學習,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并注意改善他們的營養。
第九條在業余訓練工作中成績突出,被評為省級業余訓練先進個人、市級業余訓練先進個人等同于市級先進工作者;被評為區級業余訓練先進個人等同于區級先進工作者。
第三章運動員輸送
第十條凡運動員被省少體校、省體工大隊、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部隊相關體校正式錄取的,相關帶訓教練可視同為省級論文一等獎獲得者。
第四章競賽成績
第十一條省級體育比賽(單項、團體)
1、在省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第一名等同于獲省級論文一等獎;
2、在省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第二名、第三名等同于教練員獲省級論文二等獎;
3、在省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等同于教練員獲省級論文三等獎。
第十二條市級體育比賽(團體)
1、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團體第一名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一等獎;
2、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團體第二名、第三名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二等獎;
3、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團體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三等獎。
第十三條市級體育比賽(單項)
1、中學組
(1)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金牌1枚以上、得分在15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一等獎;
(2)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銀牌1枚以上、得分在10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二等獎;
(3)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銅牌1枚以上、得分在8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三等獎。
2、小學組
(1)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銀牌1枚以上、得分在10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一等獎;
(2)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獲銅牌1枚以上、得分在8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二等獎;
(3)在市級各類體育競賽中所帶運動員得分在6分以上等同于教練員獲市級論文三等獎。
第十四條區級體育比賽(團體)
1、必須參加*區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城區學校獲團體前3名、農村學校獲團體前5名等同于教練員獲區級論文一等獎;
2、必須參加*區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城區學校獲團體4至6名、農村學校獲團體6至8名等同于教練員獲區級論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