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5:28: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生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重金屬污染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金屬污染?它對我們的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它有是怎樣跑到我們的體內去的呢?下面將一一介紹。
重金屬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屬,約有45種,如銅、鉛、鋅、鐵、鈷、鎳、釩、鈮、鉭、鈦、錳、鎘、汞、鎢、鉬、金、銀等。盡管錳、銅、鋅等重金屬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屬如汞、鉛、鎘等并非生命活動所必須,而且所有重金屬超過一定濃度都對人體有毒。體內重金屬的正常含量及超標的癥狀如下:
鉛:人體內正常的鉛含量應該在0.1毫克/升,如果含量超標,容易引起貧血,損害神經系統。而幼兒大腦受鉛的損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
砷:俗稱“砒霜”,如果24小時內尿液中的砷含量大于100微克/升就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并有致癌的可能,而且如果孕婦體內砷超標還會誘發畸胎。
鎘:正常人血液中的鎘濃度小于5微克/升,尿中小于1微克/升。如果長期攝入微量鎘容易引起骨痛病。
汞:正常人血液中的汞小于5-10微克/升,尿液中的汞濃度小于20微克/升。如果急性汞中毒,會誘發肝炎和血尿。
重金屬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氣。
據中科院陳同斌博士透露,北京有部分古老的城市公園里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較高。這是因為,那些古老公園里亭臺樓閣相對多,雕梁畫棟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早些年的油漆為了增強防腐性,其中的鉛、砷等重金屬含量超標。這些油漆內的重金屬跑到了土壤里,就造成了公園土壤重金屬超標。由于北京起風比較平常,這些細小的塵土攜帶著人們根本察覺不到的重金屬,通過人的呼吸作用就會進入人體。除北京外,國內其他比較古老的城市公園也有這中情況出現。
水的污染通常都是由當地工廠廢水排放造成的,這種現象在京城各大區縣幾乎都有。通州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地方,雖然這些年通州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是那里是污水灌溉時間比較長的地區,過去的污水中重金屬含量往往較高,澆灌土壤后容易產生污染。這些含有超標重金屬的廢水一旦排到干凈下游,就會污染大片水源。由于這種受重金屬污染的水在顏色、氣味等方面與正常水沒有差別,農民根本看不出來,一旦用這些水來灌溉,必然會讓土壤及農作物成為重金屬污染對象。蔬菜是最易“吸收”重金屬元素的農作物,因此土壤被環境重金屬污染后生長的蔬菜與其它作物相比,蔬菜對多種重金屬富集量要大得多,經證明,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生產出的蔬菜的有毒物質含量可達土壤中有害物質含量的3-6倍。(按:人畜食用了被重金屬污染的蔬菜后,在體內濃縮積累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如被列為世界公害典型之一的日本富山縣的骨痛病,就是由重金屬鎘污染引起的;我國廣西一些被鎘污染的地區,人體的鎘含量高出正常人的7倍,經X光檢驗,人體骨骼也已顯著病變。)人吃了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種出來的農作物,很容易受到重金屬的毒害。
蔬菜水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然重金屬污染危害這么大,那么那些受到重金屬污染的蔬菜水果我們能不能通過多浸泡、多清洗或多煮來去除重金屬呢?陳同斌博士表示,這些效果都不大,因為重金屬污染是從植物根系中上來的,它存在于植物的體內,不像農藥那樣大部分都噴灑在農作物外表,多洗就可以清除干凈。
有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注意選購一些蔬菜品種,比如生菜、萵苣容易富集鎘,可以盡量少食。另外,葉類菜是所有蔬菜中最容易受重金屬污染的,最好也要少食用。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防治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有機物的污染不同,它不能被分解消失,即使人為的控制土壤環境條件使重金屬的有害作用暫時減弱,它也能在適當的時候恢復。因此如果蔬菜的生長環境一旦遭到重金屬污染,要想恢復和治理就非常的困難。目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不同植物種類對污染物吸收差異的特性,合理安排蔬菜輪作茬口,使具有一定程度污染土壤生產的蔬菜達到或接近食品衛生標準,以降低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量,如有的蔬菜不易“吸收”鎘,那么如果菜田土壤的鎘含量多點種植該蔬菜就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該方法不需投資,方法簡便,效果也比較好,但必須在有關的專家指導下進行。
2)控制土壤環境條件,降低重金屬污染物對植物的有效性。如可以施用石灰、胡敏酸、鈣鎂磷肥等土壤改良劑對土壤進行處理,使易被蔬菜吸收的重金屬元素在這些改良劑的作用下通過化學反應轉換為蔬菜不吸收的有機結合態。這種方法有一缺點,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的這種化學反應是可逆的,有一定條件下又會從有機結合態回轉成易被蔬菜吸收的形態。比如說隨著酸性污水的浸染,土壤中已經被固定的重金屬元素又會被活化為可被蔬菜吸收的交換態。
3)對重金屬污染土壤最徹底的改良方法是鏟除其表土,這就是農業工程客土法,所謂客土,就是用外來的土壤換掉已被污染了的菜田土。這種方法在日本土壤污染地區應用很廣,可以徹底清除已污染的土壤,根本斷絕植物生長的污染基質,在無外來污染浸入的前提下,可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和殘留達標,但這種方法工程量大,耗資也巨。
4)嚴格控制灌溉水中重金屬元素的濃度,杜絕用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直接灌溉菜田。一旦菜田受重金屬灌溉水的污染,所有改良成果都會毀于一旦。
總之,重金屬污染雖然是個嚴峻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明白并高度重視它人體健康的危害,相信用我們人類的智慧和決心一定能夠戰勝它。
參考文獻:
(1)陳同斌,石培華,李銳 《拯救走向荒蕪的土地》商務印書館 2001-9
(2)魏振樞 《環境水化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3)張輝 《土壤環境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1-1
(3)葉振國
①盆地中的城市——貴陽、六盤水和安順。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盤水)、放射狀(安順)和多邊形(貴陽)展布,周邊多為“喀斯特”山丘、盆地內部還散布有殘丘、孤峰等。這類城市的環境地質結構較為復雜,擁有的水土資源比洼地的多,但差異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較淺,易開采也易受污染。②谷地中的城市——寬谷中的都勻和銅仁,構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義。城市沿河兩岸展布,占據高漫灘、階地以及部分緩坡地,兩側陡峭,或有和緩的峽谷、寬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資源,并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環境容量較大,但土地資源缺乏。③臺階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遠的臺階上的城市如凱里、興義,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規則展布,水資源較缺,自凈力差。高原面臺階洼地上的城市,如畢業,地表基本無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資源貧缺,為9市中自然環境最脆弱的一個市。從總體上看,貴州城市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見表1)。
1.1地形封閉
9市的周邊多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為封閉。如貴陽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環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盤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區山巒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閉,不但城市發展有困難,也易造成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1.2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順和遵義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達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連片,而是被殘丘、孤峰分割,實際是“山間平壩”,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強。
1.3地勢高低懸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數多在1000m以上,畢節市相差達1700m多。地勢高低懸殊,不但對發展交通帶來困難,而且也帶來一些環境地質問題。
1.4自然災害頻繁
貴州年降水達1000mm以上,但“喀斯特”發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對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帶積水形成內澇,如1996年貴陽市建成區多處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澇災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環境的綜合制約。據統計,近500年來,9市的旱澇頻率高達35%-60%。由于巖溶作用,巖體易發生滑動,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
2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見圖1)
城市生態是一個多層次、多元素、多變量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任何城市的生態系統都是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的生態系統,如人類的干擾超出城市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負荷能力,則會破壞系統的生態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環境中的城市,其生態系統本身具有負荷能力低,對人為作用的容忍度極低,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被破壞后又難以恢復的特點。近30年來,9市人口增長快,而科技、經濟和城市管理滯后,環保意識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環境保護仍處于點、源治理階段。1996年開始重視城市的綜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賬過多,9市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峻。
2.1空氣環境質量差,酸雨嚴重,“熱島”現象突出
9市的能源結構均以含硫量較高的煤為主,城市空氣呈現出煤煙型為主的復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極為突出。有6個市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0.1mg/m[3]),其中都勻高達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0.05mg/m[3])的有3個市;③懸浮顆粒物(TSP)年均值有6個市超過國家二級標準(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區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別為0.017mg/m[3]、0.012mg/m[3]和0.116mg/m[3],是貴州12個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塵量年、月均值范圍為4.1-13.1t/km[2]月,其中有6個市均超過國家規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標準。
表1九市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
Tab.1Presentstateecoligicalenvironmentin9cities
附圖
資料來源:①貴州省區域地理信息項目領導小組編:《貴州省地理信息數據庫》。貴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貴州年鑒,1996-1998.
地形封閉,廢氣擴散困難,廢氣與空氣中的水氣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現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為57.08%,其中有4市高達80%以上,且強度大。地形的封閉性和城市內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氣流復雜,下墊面又是人工建筑,導致小氣候環境變異,其中以“熱島”最為突出——城市中心區溫度比郊區高1-3℃,它使人感到悶熱,還誘發流感等疾病。
2.2水體污染嚴重
水域的生態環境是影響城市環境的關鍵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幾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據,部份河流階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這就使城區水文循環發生不可逆的變異,如加大了城區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為嚴重的是,多數廢水和廢物未經處理就排入環境;農田施放化肥,農藥和污灌都造成水體污染,尤其是淺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廢物,造成地下水嚴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進入城市,經使用后的污水又進入地下,這樣反復循環,污水得不到很好處理和自凈。目前,各市的中心區和工業區附近的水體污染最嚴重。據1998年26條河段的監測結果,除銅仁和凱里兩市河段的水質分別達到Ⅱ級和Ⅲ級外,其余均在Ⅳ級和Ⅴ級。對城市中6個湖(庫)監測的結果,有72%的水質達不到使用功能規定的水質標準。除貴陽的阿哈水庫外,其余湖(庫)均呈現富營氧化趨勢和明顯的有機污染特征。
2.3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嚴重的地質災害,也是地下水資源開發中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合理開采地下水,能使水體呈良性循環,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集中,過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斷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盤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開采地段,發生塌陷800多處,造成房屋開裂,倒塌80多座等,經濟損失大。
2.4噪聲污染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根據1998年噪聲監測:①交通噪聲范圍值為69.3-82.2dB(A),除遵義外,均超過國家標準[70dB(A)];所監測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聲超過70dB(A),與1996年相比呈上升趨勢。②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為52.5-66.6dB(A),有5個市超過國家2級標準[60dB(A)]。③對5市功能區環境噪聲監測中,1類區(居住、文教)均超過國家標準[55dB(A)];2類區(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有4個市超過國家標準[60dB(A)];3類區(工業區)有2個市超過國家標準[65dB(A)];4類區(交通干線兩則)有3個市超過國家標準[70dB(A)]。與1997年相比,1類、2類和4類區噪聲呈上升趨勢,3類區變化不大。
2.5森林覆蓋率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嚴重
1950年初,除畢節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蓋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蓋率迅速持續下降,就連城市中心的許多殘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為荒坡或采石場。至今仍有六盤水等6市的森林覆蓋率達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5.41m[2],比1996年減少1.6%。在建城區,隨著建設用地增加,9市均緊縮綠地,故建城區的森林覆蓋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為19.6%,比1996年減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僅5%。植被破壞,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畢節高達2000t/km[2]·a?,F9市水土流失面積均占本市總面積的15%-55%(見表1),多數市還有加劇的趨勢。
2.6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形成是城市職能在空間上分配土地資源的結果。城市土地利用是產業布局在空間上的反映,它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城市主要職能的發揮,以及城市的形象。長期來,城市土地的無償使用,一些企事業單位多占土地,重復征用土地的現象嚴重,加上土地管理層次未完全理順,更缺乏科學的用地規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設用地面積所占比重小,其中工業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數以上的工業集中在市中心區,與居住區商業區混雜,這對各市發展和環境保護極為不利,要把這些工業遷到市區或郊區還需要較長時間。②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土地資源貧乏,9市都缺少大眾性的公共娛樂和休閑場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總面積的0.5%以下,這與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閉、地勢起伏大有關。④環境生態用地少,因為在經濟和教育水平低的狀況下,人們對直接生活條件的改善要求超過對環境生態質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護環境生態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廣泛接受,導致綠地緊縮和新的污染源。
附圖
圖1巖溶區城市人地系統和環境惡化示意圖
3重建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3.1建立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立法
這是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環境保護納入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②根據喀斯特環境特點,建立符合本省情況的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③加大立法,對污染源盡快治理,規定治理好的期限,對治理無效,排污嚴重的企業單位應計劃搬遷或淘汰。④對新建的生產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執行主體工程和防污染設施同時進行和投產,切斷經濟發展與污染加劇的聯系。⑤優先建設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如煤氣工程,集中供熱,污水和垃圾的集中處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環境特征,建設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城鎮。應加速中小城鎮的發展,同時控制貴陽建城區的人口數量。
3.2加強水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①對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區污染重的河段進行工程疏通,嚴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庫應禁止或減少旅游活動。③節約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適當分散。
3.3建立城市綠地體系
加強教育和宣傳,充分認識城市綠化對調節氣候、凈化空氣、衰減噪聲、調節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等功能,以得到人們對綠化城市環境的廣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區城市周邊均為山峰,丘陵或谷坡,應充分利用這種“山環水繞”的自然環境,進行植樹造林,形成環抱城市綠化地帶。建城區中心孤峰,殘丘和荒坡均不要開荒采石,而應種樹或作公園。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間(即人工建筑實體的表面積,它大于該實體占地面積的空間)進行綠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見縫插針、擠地造園”,發展小花園、街心綠地,居民區配套的小游園。
3.4發展城市的生態旅游和城郊生態農業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種造型美,組成別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加上眾多的人文景觀,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風景區的依托城市,所以應加強旅游業的管理和旅游資源的環境保護,推行生態旅游。城郊農業結構應作調整,大力發展潔凈蔬菜、果樹和花卉,嚴禁污灌。
4結語
4.1貴州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環境中,城市的形態結構、水土資源及城市擴展均受“喀斯”環境的制約,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表現在:水土源貧缺、平地少,地形封閉,旱澇和地貌災害頻繁等。
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地球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生態環境
地球上的生命群落由于其物種的物候、時空分布及適應習性的不同,在地球生物圈某一地域形成了各具特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連同其所處地域、時空統稱生態環境。
1.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未被人類干擾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相對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中不同的原生物種種群分工有序、和諧相處、相互制約以實現系統的長期生存與發展。
2.人工生態環境。人工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優勢種群,并按照人類自己的意志對某一選定地域進行改造以大幅度提高其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生產與消費平衡的維持需要相關的其它生態系統大量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的投入,它的運行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人工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與自我調控能力低于自然生態環境,它的平衡與穩定是脆弱的。
(二)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是由城市城區及其郊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三部分構成: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
2.經濟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產力的主要體現;
3.社會生態系統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中消費層面。
二、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曾一度受到冷落。實踐證明,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迅速提高的今天,城市軌道交通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都市交通圈中公共交通骨干系統,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城市(郊區)鐵路、地下鐵路、輕軌鐵路組成。其中輕軌鐵路又含多種類型:輕軌電車、自動導軌電車、單軌電車、磁懸浮列車等。
1.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據報道,全歐鐵路用地占歐洲總面積的0.03%;而公路用地卻占到1.3%,為鐵路用地的43.3倍。西歐高速鐵路用地只相當于同等運量的公路用地量的40%。由于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速鐵路相比速度低、編組小、防護距離小,用地率小于高速鐵路。
2.城市軌道交通可節約大量的能源。以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值估算,鐵路運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少占用333.4km2的土地資源,同時減少能耗2Mt標準煤。據東日本鐵路公司統計,該公司完成了客運總量的30%,卻只消耗了總能耗的7%。鐵路與其它交通系統的綜合能耗比為1:5:7。
圖1為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示意圖。鐵路交通的單位能源消耗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單位能耗的57.8%,節約能源42.2%。城市軌道交通由于車體輕、路況好,單位能耗要低于一般鐵路。按一般鐵路能耗計,由圖1可知,城市軌道交通單位能耗比公共汽車節約能耗79千卡,比私用汽車節約509千卡。據此可算出,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完成城市公交客運量的15%(5.58億人次),可節約燃料油17.63萬噸,以現價計折合人民幣5億元左右。
圖1: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
3.城市軌道交通緩解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惡化。由于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電力牽引,因此,可以在城市城區實現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有利于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雖然軌道交通在城區實現了零排放,但為城區軌道交通提供電力及發電燃料的相關區域卻承受著為城市供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的破壞所產生的后果。但由于上述地區一般位于郊區或邊遠地區,環境容量一般較大,自凈能力較強,只要治理防護措施到位,可大大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軌道交通單位能耗僅相當于城市公路公交的57.8%,因此發電站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也明顯減少。
4.城市軌道交通對市區聲環境的影響。城市交通噪聲是市區聲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據調查,大城市交通高峰地帶噪聲明顯超過70dB,有些地帶甚至超過80dB。交通噪聲已明顯干擾了部分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由于軌道交通的特點(市中心區在地下、運行速度適中、車流密度低、晝間運行夜間停運等),該系統的運行噪聲(Leq)比公路交通干道噪聲低5dB~10dB左右。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架區段通過噪聲敏感區時一般均設聲屏障。因此,軌道交通對城區聲環境的影響明顯低于公路干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分流了城市公交客運,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公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聲環境污染。
5.城市軌道交通的實施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補給了城市地下水資源。城市軌道交通地面段路基具有良好的滲水性。而由于軌道交通的建設而少占用的大片土地(>9.8km2~17.9km2
)可用于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系統兩側的綠色走廊,(下轉第31頁)(上接第29頁)既美化了環境,改善了城區氣候和空氣質量,同時蓄留涵養了地下水。若按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的1/2補給地下水,則北京市城區每年將有2.94×106m3~5.37×106m3的降水免于水土流失而補給地下水。這對于規劃面積為1040km2的城區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水資源。而公路的硬表面無滲透性,降水幾乎全部形成了地表涇流而造成水資源的流失。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沒有滲透性的硬化地面己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漠”化,而軌道交通系統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6.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以緩解城區熱污染。汽車尾氣散熱、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熱是造成城市熱污染、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據研究測試,昆明城市熱島效應最大值為27℃。由于北京市光輻射強度高于昆明,且城區遠大于昆明,其熱島效應即熱污染則更為嚴重。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分流城市公交客運量而節約燃料油減少城區溫室效應氣體CO2約13.22萬噸(噸油CO2排放系數為0.75)。
7.軌道交通減輕了視覺光污染。城市軌道交通軌道路基及兩側綠化帶的光漫反射,減輕駕駛員和乘客乘座公共汽車而由公路路面光反射產生的強烈的視覺光污染,改善了工作條件和出行質量。
8.城市軌道交通產生新的環境影響——電磁環境影響。由于城市軌道交通是電力牽引,因此,該系統在運行時會產生電磁脈沖干擾,對線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的電磁敏感設施和居民電視的收看產生一定影響。一、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地球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生態環境
地球上的生命群落由于其物種的物候、時空分布及適應習性的不同,在地球生物圈某一地域形成了各具特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連同其所處地域、時空統稱生態環境。
1.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未被人類干擾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相對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中不同的原生物種種群分工有序、和諧相處、相互制約以實現系統的長期生存與發展。
2.人工生態環境。人工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優勢種群,并按照人類自己的意志對某一選定地域進行改造以大幅度提高其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生產與消費平衡的維持需要相關的其它生態系統大量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的投入,它的運行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人工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與自我調控能力低于自然生態環境,它的平衡與穩定是脆弱的。
(二)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是由城市城區及其郊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三部分構成: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
2.經濟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產力的主要體現;
3.社會生態系統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中消費層面。
二、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曾一度受到冷落。實踐證明,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迅速提高的今天,城市軌道交通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都市交通圈中公共交通骨干系統,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城市(郊區)鐵路、地下鐵路、輕軌鐵路組成。其中輕軌鐵路又含多種類型:輕軌電車、自動導軌電車、單軌電車、磁懸浮列車等。
1.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據報道,全歐鐵路用地占歐洲總面積的0.03%;而公路用地卻占到1.3%,為鐵路用地的43.3倍。西歐高速鐵路用地只相當于同等運量的公路用地量的40%。由于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速鐵路相比速度低、編組小、防護距離小,用地率小于高速鐵路。
2.城市軌道交通可節約大量的能源。以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值估算,鐵路運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少占用333.4km2的土地資源,同時減少能耗2Mt標準煤。據東日本鐵路公司統計,該公司完成了客運總量的30%,卻只消耗了總能耗的7%。鐵路與其它交通系統的綜合能耗比為1:5:7。
圖1為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示意圖。鐵路交通的單位能源消耗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單位能耗的57.8%,節約能源42.2%。城市軌道交通由于車體輕、路況好,單位能耗要低于一般鐵路。按一般鐵路能耗計,由圖1可知,城市軌道交通單位能耗比公共汽車節約能耗79千卡,比私用汽車節約509千卡。據此可算出,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完成城市公交客運量的15%(5.58億人次),可節約燃料油17.63萬噸,以現價計折合人民幣5億元左右。
圖1: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
3.城市軌道交通緩解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惡化。由于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電力牽引,因此,可以在城市城區實現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有利于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雖然軌道交通在城區實現了零排放,但為城區軌道交通提供電力及發電燃料的相關區域卻承受著為城市供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的破壞所產生的后果。但由于上述地區一般位于郊區或邊遠地區,環境容量一般較大,自凈能力較強,只要治理防護措施到位,可大大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軌道交通單位能耗僅相當于城市公路公交的57.8%,因此發電站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也明顯減少。
4.城市軌道交通對市區聲環境的影響。城市交通噪聲是市區聲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據調查,大城市交通高峰地帶噪聲明顯超過70dB,有些地帶甚至超過80dB。交通噪聲已明顯干擾了部分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由于軌道交通的特點(市中心區在地下、運行速度適中、車流密度低、晝間運行夜間停運等),該系統的運行噪聲(Leq)比公路交通干道噪聲低5dB~10dB左右。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架區段通過噪聲敏感區時一般均設聲屏障。因此,軌道交通對城區聲環境的影響明顯低于公路干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分流了城市公交客運,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公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聲環境污染。
5.城市軌道交通的實施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補給了城市地下水資源。城市軌道交通地面段路基具有良好的滲水性。而由于軌道交通的建設而少占用的大片土地(>9.8km2~17.9km2
)可用于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系統兩側的綠色走廊,(下轉第31頁)(上接第29頁)既美化了環境,改善了城區氣候和空氣質量,同時蓄留涵養了地下水。若按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的1/2補給地下水,則北京市城區每年將有2.94×106m3~5.37×106m3的降水免于水土流失而補給地下水。這對于規劃面積為1040km2的城區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水資源。而公路的硬表面無滲透性,降水幾乎全部形成了地表涇流而造成水資源的流失。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沒有滲透性的硬化地面己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漠”化,而軌道交通系統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6.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以緩解城區熱污染。汽車尾氣散熱、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熱是造成城市熱污染、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據研究測試,昆明城市熱島效應最大值為27℃。由于北京市光輻射強度高于昆明,且城區遠大于昆明,其熱島效應即熱污染則更為嚴重。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分流城市公交客運量而節約燃料油減少城區溫室效應氣體CO2約13.22萬噸(噸油CO2排放系數為0.75)。
7.軌道交通減輕了視覺光污染。城市軌道交通軌道路基及兩側綠化帶的光漫反射,減輕駕駛員和乘客乘座公共汽車而由公路路面光反射產生的強烈的視覺光污染,改善了工作條件和出行質量。
8.城市軌道交通產生新的環境影響——電磁環境影響。由于城市軌道交通是電力牽引,因此,該系統在運行時會產生電磁脈沖干擾,對線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的電磁敏感設施和居民電視的收看產生一定影響。經研究測試分析,電氣化鐵道對線路兩側20m以外的電視收看基本無影響,可以保證正常收看。沿線的電磁敏感設施在勘測設計階段將按國家有關法規、標準進行防護處理而不會受到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由于電壓等級低(為1.5千伏,而電氣化鐵道為27.5千伏)、電流強度小,產生的電磁干擾信號低于電氣化鐵道。所以,只要按有關法規對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實施有效的防護治理措施,城市軌道交通將不會對線路兩側的電磁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三、結語
發達的城市交通體系是大都市不可缺少的基礎性設施。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嚴密的組織運行、快速、安全、舒適的特性,尤其是該系統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綜合優勢證明城市軌道交通是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日趨惡化的交通擁堵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時而以新面貌出現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將明顯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突發自然災害及事件應變的應急搶險和城市生態環境運行修復的骨干運輸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21世紀建設生態城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系統。
【參考文獻】
[1]雷曉燕.鐵路軌道結構數據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
1 影響
難以處理的排泄物、肥料、污水。傳統的畜牧養殖的模式主要有個體小規模養殖和分散養殖,但大多數的養殖戶是通過分散經營的方式進行個體經營,并且這種養殖模式的養殖畜禽數量不多,因此對于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及排泄物等都能過自行處理或利用。而規?;B殖模式去不同,其很難處理排泄物、廢物、廢水等。同時,由于大部分的養殖戶對環保意識不夠強烈,因此,會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物等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這樣很容易破壞周邊的環境及土壤等。同時還影響地下水質量,最終破壞生態環境。
養殖場遷移到城鎮。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提高,從而對物質的需求也不斷的提升。因此,城鎮具名對畜牧制品和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而養殖戶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大多數養殖戶都把養殖場遷移到了城鎮的郊區。這不但節約了時間,還降低了運輸成本。但是養殖場搬到城區之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占有更多的土地,從而減少了農業用田。同時,養殖場的各種排泄物、廢水、廢物等都不能使用在農田上了,只能是排放到養殖場的附近,這對城市郊區的生態環境有很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地下水,從而嚴重破壞了城鎮的環境。
過多的使用化學肥料。農家有機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越來越少,而化學肥料使用的則越來越多,因為,其具有價格便宜、效果顯著、使用方便等優點。而畜牧養殖產生的糞便和尿液則不具備這些優點,因此,很少將畜牧養殖產生的糞便和尿液使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管理人員不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去處理排泄物、廢水等,只是隨意的堆放,任其到處流淌,從而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2]。
2 對策
對畜禽的排泄物、廢物加強管理。傳統的分散性畜牧養殖相對于來說,工作比較簡單,而規?;酿B殖場的工作則比較繁瑣,而且,工作量也很大。因此,在建設規范、完善的廢物管理設施時,還要控制排放廢物、污水等,并做好循環回收利用。同時,為了解決排泄物的問題,可以和當地的肥料制造廠簽訂合作協議,養殖場負責為各肥料廠提供排泄物,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這樣不僅增加了一條產業鏈,還提高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減少了廢物的排放,保護了生態環境。
加強環境檢測。隨著現代化規模畜牧業的發展,環境檢測部門應該加強環境檢測工作,在檢測過程中,應該根據規模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測,進行嚴密的調查和分析,對不符合標準的養殖場,要責令其整改。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對畜牧業給環境造成的破壞程度有一個更詳細科學的了解,并對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
重視生態保護環境問題。如今,畜牧規?;B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其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則取決于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由于管理人員不重視日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且還不能夠降低污染污染程度。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畜牧場的工作人員將生態環境問題擺在第一位,同時,還要加強廢水、廢物等的收集管理問題,從而提高畜牧產品的質量管理問題。
3 結語
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獨具保險特色的文化理念真正貫穿于保險公司新產品設計、承保、理賠、服務等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整個行業的經營與管理始終;完善失信懲治機制,建立起一整套和保險市場主體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準則,把保險公司誠信納入法制的軌道,形成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法制環境,維護和培育良好的保險市場信用秩序;完善公司考核制度,保險經營主體在保費規模和經營利潤為基本考核指標的體系中引人誠信評價機制,將誠信真實與業務員晉升和公司經營指標掛鉤,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四是建設優秀文化隊伍,引導廣大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感恩客戶、回報社會的自覺行為,通過誠信文化建設促使保險業內部、行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加順暢,交易成本更低,資源得到有序開發,推動保險生態環境地改善和凈化。以保駕護航的資任文化優化保險生態環境保險的社會功能決定了其為社會大眾保駕護航的責任使命,從生態環境角度來說,就必須形成濃厚的責任文化氛圍。一是發揮好保險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提升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全社會的風險抵御能力,形成“服務大局,勇擔責任,團結協作,為民分憂”的行業精神,真正在社會危難之際全面履行社會責任。二是提供優質服務,實現和維護好被保險人利益,對客戶負責;三是為企業員工提供良好的成才立業平臺和環境,對員工負責;四是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扶危濟貧、回饋社會,對民眾負責;五是實現自身持續健康發展,對股東負責。
保險行業通過弘揚責任文化實現對社會、對大眾、對自身的責任履行,提高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更好地促進行業生態的動態均衡。以遵規守法的合規文化優化保險生態環境合規經營已經成為當代保險公司的核心經營原則,建設合規文化,倡導合規價值至上,是優化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一是要實現人人合規,這不僅需要從高層奠定公司合規文化的基礎,更需要將合規理念貫徹普及到每個員工和每個崗位之中,將合規制定成為每個員工的行為準則,滲透進工作流程的每個細節;二是要強化以守法維權為主導的合規文化,始終把防范經營風險放在各項經營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實完善風險控制體系,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樹立維權意識,避免部分不誠信客戶利用法律空子破壞損害保險公司利益;三是構建完善的合規文化制度體系,利用健全的制度鞏固合規文化內涵、設計嚴密的合規流程管理,形式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對合規經營進行嚴格把控。各保險主體只有在合規的基礎上建立起良比的生態環境,進而擴大業務規模,才能夠保證業務發展更加持久健康。
以合作共橄的經曹文化優化保險生態環境要建立以健康、持續、科學發展為遠景的經營文化,以合作共贏為目標,推進保險生態環境優化。一是保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合作共贏。保險業要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策略轉型,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用更健康持續的發展發揮更多的社會功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二是保險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保險機構之間要有行業意識,實現資源共享,擴大保險覆蓋面,深化保險業對經濟社會的滲透度,以推進保險業可持續發展;三是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合作共贏。保險企業要積極推進產品細分和差異化管理,積極開發新產品,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保險需求;四是保險企業與監管部門的合作共贏。保險企業要堅持依法經營,嚴格落實監管制度要求,不斷減少銷售誤導和理賠不到位;五是保險企業內部的合作共贏。保險企業要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氛圍,促進員工人生價值的體現和實現。保險行業樹立起合作的經營意識,實現保險行業和社會、行業之間、企業內部的和諧共贏,最終會推動保險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客戶至上的服務文化優化保險生態環境保險市場的不斷開放,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讓弘揚客戶至上的服務文化成為實現保險生態環境優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是樹立客戶至上的服務準則,日益成熟的保險市場競爭點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和價格上,而是更多的體現到了服務品質上,保險企業要始終堅持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保險需求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始終堅持把為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作為不懈的追求,始終堅持把維護好、實現好被保險人的利益擺在工作的突出位置.二是提升服務品質,要形成崇尚專業的良好風尚,努力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細分市場、清分渠道,構建起“區域一產品線一渠道”三位一體的銷售組織架構,并通過實施銷售人力資源改革,逐步實現產品、渠道、人員與客戶的精準對接,開展第三方客戶滿意度調查和內外部測評,有力支持公司客戶服務舉措的持續創新和客戶服務承諾的不斷升級,發揮服務價值鏈傳導作用,實現后臺與銷售服務前端的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最終提高客戶端口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效能。作為金融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最終價值來源于客戶價值,弘揚客戶至上文化,有利于保護保險消費者的權益和推動保險客戶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既是破解當前行業發展困局、改善行業形象的客觀需要,也是優化行業生態環境,實現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以與時俱進的創新文化優化保險生態環境創新是保險業發展進步的源泉創新文化的建立,一是需要創新發展方式;各保險機構要樹立集約化經營和以效益為中心的市場觀念,切實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全行業的共識,努力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要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變,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業的廣泛需求,不斷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要從粗放開發資源向和諧利用資源轉變,注重公司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誠信、優質和高附加值的保險服務;二是著力調整結構。
作者:趙芳喜
工業社會,一種自文藝復興生長出來的人文主義澎漲到了極端,它與文藝復興旨在反對神本主義的人文精神完全不相融合,這種觀念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是地球上至高無上的主人,有權盡情掠取享受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二是認為這地球上的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供人類任意浪費揮霍。這種主張我們姑且名之為“極端的人本主義”。在極端的人本主義觀念的指揮下,憑借高科技的威力,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趨于被打破,地球上諸多原本宜于人生存的自然條件發生變化,這個地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宜居了。為對抗工業文明的弊病,一種名之曰“深層生態主義”的聲音出現了,這種聲音的基本觀點就是將人類文明看成是“地球這個行星的艾滋病毒”,將地球上的生態問題的嚴重出現歸罪于人,這是有道理的,但是解決此問題的方式過于極端。怎么能將人類比喻為地球上的“艾滋病毒”呢?正如阿爾•戈爾所說的:“這種內在的比喻只會導向唯一的藥方:從地球上消滅人?!边@顯然是荒謬的。
兩種主義———“極端的人本主義”和“深層的生態主義”,均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人文主義與生態主義的統一,這種統一所創造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既不是“極端的人本主義”所標榜的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價值主體,也不是“深層生態主義”所主張的“地球高于一切”,而是要恰當處理好人的利益與生態的利益關系,實現二者的統一。所謂統一就是生態平衡,基于地球上生態平衡破壞的情況不同,可以分類處理:生態問題嚴重的地方,要調整文明建設思路,犧牲人的某些利益,堅決地讓位于生態利益,力促生態恢復;生態狀況良好的地方,要確定生態與文明共生戰略,堅決防止生態破壞現象出現。生態文明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所謂共生,就是自然的向人生成和人的向自然生成。這個過程中,生態與人出現了可貴的互動:一方面,人的目的性(人的建設文明的意志)合乎了生態發展的規律,具有合規律性;另一方面,自然的規律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態平衡的規律)肯定了人的意志,具有合目的性。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即是生態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由于有了生態與文明的相向互動,生態主義就不是自然的生態主義而成為了人文的生態主義,人文主義也就不再是社會的人文主義而成為了生態的人文主義。生態與人文的這種統一的最高成就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主體是人,也只能是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讓人生活得不好,更不是如深層生態主義中某些人所主張的讓人去死①,而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好。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主體是人,目的也是為了人。與工業文明的人主體之不同在于生態文明主張的人主體是融入了生態利益的,或者說是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的,是人與生態的共生并共贏。生態文明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生態公正的原則。生態公正不僅保證人的權利與價值,也保證著物的權利與價值。生態公正的基本原則有環境正義的原則。1991年美國第一次全國有色人種環境領導峰會提出環境正義的17條原則,其主要內容有“保證地球母親神圣、生態系統的統一,所有物種的依賴性和免受生態破壞的權利”。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人與自然的互動,即作為規律的“真”與作為意志的“善”的互動:一方面是“真”向“善”的生成,另一方面又是“善”向“真”的依歸。是“真”和“善”的統一,這個統一的成果就是“美”。
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美的創造的歷史。值得強調的是,這個統一,在人類已往的文明中,并沒有能夠全部做到,或是部分地做到了,又部分地違背了。生態文明是人類新的文明,在實現真與善的統一上,生態文明立足于人類全部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的基礎,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基礎,它在實現真與善的統一上,完全能夠達到人類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度?;诿朗钦媾c美的統一,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可以創造人類從未創造過的美。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個過去的文明從來沒有過的原則———生態平衡的原則。不是生態,當然也不是人,而是生態平衡成為調控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指導原則。生態平衡原則必然給人類的審美帶來新的視界,新的標準,新的方式。生態文明的美既聯系于生命的美、自然的美,又聯系于文明的美、人的美,這是一種完全嶄新的美。雖然這種美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出很好的描述,但它確是在地球上露出了曙光。在生態文明時代人類以新的觀點新的方式實現自然對人的兩種基本價值:環境的價值和資源價值。在生態文明時代,人不是從此就不要從自然索取資源了,這項活動永遠需要,只是這項活動不應是對環境價值的破壞,而應是環境價值的新實現;同樣,環境保護不應成為消極的被動的保護,它應與自然資源的新的開發結合起來。這種新開發具體是什么,需要人去探求,這條道路充滿艱辛,光輝燦爛。它是真的追尋,善的實現,還是美的創造。,這條道踐沒有盡頭,魅力無窮!
在生態文明時代,不是“資源”而是“環境”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對地球價值的認識主要為資源。地球上的一切,無不被看做是資源。而在生態文明時代,也許由于工業文明已為人類積聚了相當的財富,人們對財富的貪欲較之工業文明時代有所降低,由于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人們的環境意識大為提升?;诃h境問題的全人類利益一致性和生態問題的全球一體性,環境概念可能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與其將地球看做資源,意在開發,還不如將地球看做家園,意在珍惜。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雖然資源與環境兩個概念早就存在,但從人類出現直到工業文明的后期,人們一直重視的是資源,而忽視環境。由于環境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資源,所以,實際上,不是環境,而是資源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的總體性概念。然而,在生態文明時代,不是"資源"而是"環境"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
地球的資源價值仍然在,但對人,不是最高價值,環境才是最高價值。在人們的觀念中,“資源”不再是為統屬“環境”的總體性概念,而是“環境”成了統屬“資源”的總體性概念。在人們的實踐中,所有對地球資源的開發性活動,均需按程序先做環境評估,根據其對環境影響決定是否開發以及如何開發。生態文明時代,環境作為人類對地球價值的總體性概念,其價值非常豐富,擇其要者,有生存價值、生活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精神價值。精神價值中,有科學認識價值、道德啟迪價值、歷史信息記錄價值和審美愉悅價值等。
(一)在環境的諸多價值中,生存價值是最為根本和最重要的,它關系著人能否生存。工業社會前,環境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生態平衡比較好,人類感覺不到來自環境的生存威脅,進入工業社會后,隨著生態平衡的破壞,諸多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人類也明顯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脅。人類的環境意識的覺醒突出體現在對于環境的生存價值的重視。相較于資源對人的價值,環境的生存價值無疑重要得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命都保不住,要財富何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理直氣壯地說:“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被蛘哒f:“保住綠水青山,才要金山銀山。”
(二)在環境的諸多價值中,精神方面的價值如歷史信息記錄價值、審美價值等無可替代,而且不可計量,因此也就無法拿來與資源做比較。從本質來看,資源是一個經濟概念,它是可以折換成金錢來衡量的,而環境則是人文概念,它是不可以折換成金錢來估算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山銀山有價,綠水青山無價”①。
(三)環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為人提供生存生活的場所的,是居,而不是游,更不是借此來做旅游生意大賺其錢。環境具有部分的經濟價值,但它是有限的,其規模止于保護。對于環境,保護永遠第一。人類財富的獲取,不能依賴開發環境的經濟功能。我們的口號是:“保住綠水青山,才建金山銀山?!?/p>
(四)人類對于價值的認識,向來主要以財富計,而財富以金錢計,故而重視資源價值,忽視環境價值。環境也是有價值的,如果不是用金錢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遠勝金山銀山”。保護和建設美好的環境,其根本上是讓人更好地生存生活乃至發展。人的生存與發展與別的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是相關的,彼此存在著不可分離的生態關系。一個美好的環境不僅是有利于人生存生活與發展的環境,而且也是有利其他生物生存生活與發展的環境。調節人與物的利益的原則,為生態平衡原則。生態文明時代,在審美上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對自然的審美意識凸現為對環境的審美意識。自然與自然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概念與人的概念相對,它的內涵中可以沒有人;環境之所以稱為環境,是因為有人在其中生存生活,故自然環境概念中必然有人。人對于自然的審美,如果聯系到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他實際上不是在對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環境進行審美了。雖然人類對自然的審美一直就是對自然環境的審美,但是,人類并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它。直到生態文明時代,環境的審美才發展成一種成為一種重要的審美方式。
(一)何為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不同于其他設計的首要表現在于對象的不同,比如說服裝設計以服裝為對象,家具設計以家居用品為對象,每種設計種類都有其特定的目標群體。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是一定的空間或者說是環境,在這種設計中要把環境中的所有因素考慮進去,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在環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圍內力求舒適度和美感達到最高水平。
(二)從本質上理解生態理念從本質上說生態理念區別于以往理念的不同之處在于更加強調生態的重要性,相關行業的開發設計人員必須要把人的活動和自然的規律統籌起來進行考慮。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學理念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把生態納入考慮范圍的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一種嶄新發展觀念,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人們不再狹隘的只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不再肆無忌憚的為了達到經濟目標隨意破壞環境。人們開始意識到征服自然是一個多么愚蠢的想法,還認識到人類只有把自身的行為和活動范圍控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實現自身的創造力。
(二)把生態納入考慮范圍的倫理觀。一提到倫理觀,大多數人的思想都會局限在人類社會范圍內,然而現在的倫理觀在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時開始把生態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這種新型的倫理觀念在評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時不僅考慮他的行為是否有利于社會中其他人的生存發展,還考慮到這個個體的行為是否會對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員造成危害。而“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員”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廣的領域,不僅包括除去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還包括非生命體。生態倫理觀把其他成員放在與人類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強調人類要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盡量避免或減少對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負向影響。
(三)把生態納入考慮范圍的美學觀。這個美學新理念產生在生態學和美學的交叉領域,這個觀念的研究范圍是:什么是生態美學;生態美學究竟用何種形式展現自己;生態美學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等。這個新觀念認為基于生態平衡的生機盎然的環境,比人為創造的環境更具有吸引力。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基本原則
(一)要敬畏自然。雖然我們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奧秘,但不得不承認有很多領域我們人類尚未能發現和解釋。唯一有一點我們已經逐漸達成共識:自然界偉大而神秘,尤為值得人們敬畏的是它對自身的維持和修復功能,我們要盡量少干預,以便為實現生態的白我恢復留出足夠的空間。
(二)少干預多促進的原則。前面已經說過自然界自身具有強大的恢復和維持功能,這種功能是我們人類無法比擬的,為了最大限度的在環境設計中保護生態,我們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場地的的影響,除此之外,還要為自然界最大程度地發揮發揮自我恢復功能提供和創造必要的條件。
(三)以科技的力量做輔助。在全球人類的共同努力下,當今的科技發展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這種高水平的科技發展現狀在很大程度上為更加生態性的環境開發和創造提供了可能性。
(四)使藝術參與其中。設計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為了實現人們對美感的追求,設計師在開發和設計環境時要使藝術參與到設計的全過程,這樣才能使新環境在展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展現藝術的美感,使人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接受藝術的熏陶。
四、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應用
結合上述的論述來說,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影響和作用范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生態設計與保護的影響。接受生態理念的設計師與排斥這種理念的設計師相比,前者在進行創作時,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去對自然環境做一定程度的更改和變動。
(二)在恢復與促進生態中的作用。與過去相比,現在的設計師開始以廢棄地作為設計對象,而且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普遍。用生態的方式修復場地肌膚和創造條件促進場地的自我恢復,將成為設計師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在補償與適應生態方面發揮的作用。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開始著手恢復被自己損壞的環境,補償性環境藝術領域的工作者目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運用科學技術的輔助力量,尋求對環境干擾最小的設計方式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