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23:0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技術進步水平測算是實證檢驗的關鍵環節。本文采用科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基礎上的索洛余值法測算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水平。1928年,柯布(Cobb)和道格拉斯(Dauglas)在研究中指出生產活動中的主要貢獻要素是資本和勞動,即Y=AKαLβ,其中Y為產出,K、L分別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α、β分別表示資本與勞動的產出彈性。A為效率系數,反映廣義的技術進步水平。1957年索洛對C-D生產函數進行了改進,假設A為時間t的函數且A(t)=A0eεt,則C-D生產函數變為。
(一)測算模型與變量設定鑒于土地要素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將上述模型的函數形式設定為。結合廣東省農業發展實際,對相關變量的確定如下:(1)農業總產出,直接選取《廣東省統計年鑒》中農業總產值的原始數據。(2)農業的資本耗費,采用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衡量指標。(3)勞動力耗費,經濟學中常用勞動者工資、勞動時間或勞動人數等統計指標衡量(李子彪,2006),若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計算時采用農業生產實際投入的勞動力數量較為合適,但因缺乏相關統計資料,借鑒周端明(2009)的做法,選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作為計量指標。(4)土地耗費,考慮到廣東省農村土地撂荒的普遍性,采用農作物播種面積代替常用的耕地面積變量。采取同樣做法的有全炯振(2009)[12]、趙芝俊等(2006)[13]。
(二)參數估計本文選取廣東省1982-2011三十年的統計數據擬合生產函數,測算出各投入要素的參數。為避免多種共線性對參數估計的影響,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則有α+β+γ=1,生產函數式(4)可變為。由表2可知,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達到了0.941499,同時方程本身和各參數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另外異方差和自相關檢驗均能通過,模型的解釋能力強,可用來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由上述結論可知,1982年至2012年間,廣東省農業資本投入的彈性系數α=0.3517,土地投入的彈性系數γ=0.25,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β=1-α-γ=0.3983。即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及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分別增加約0.35%、0.25%和0.40%。可以看到彈性系數最大的是勞動力投入,意味著目前廣東省農業產出相對更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增加,屬于典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某些省份相比②,資本投入與勞動力投入的彈性系數相差不大,可粗略認為目前廣東省農業發展處于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密集型的過渡期。
(三)廣東省農業技術水平測算結果及分析根據上文所得參數估計結果,結合(5)式,對廣東省1982-2012年農業技術進步水平進行測算。可以看到,30年間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甚至有些年份出現負值(圖1)。這一方面與廣東省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總值波動較大不無關聯;另一方面,所測算的農業技術進步為廣義全要素生產率(TFP),不僅包括科技進步本身,還受資源配置效率和其他隨機因素的影響。如1992年,資本投入增長率達到153.51%,而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僅為12.57%,出現了投入多而有效產出少的情況。在剔除生產要素投入之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現負值,但這并不能說明農業科技進步對廣東省農業經濟增長沒有發揮積極作用。1998年以后,農業技術進步水平的波動幅度開始趨緩,自2007年基本保持著向上趨勢,說明資金配置效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觀,但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二、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與數據說明金融發展水平提高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金融資產規模相對于國民經濟財富的擴展。對于金融發展水平的衡量,考慮到目前廣東省農村金融結構相對簡單及數據的可得性,擬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效率兩個維度進行考量。金融發展規模指標方面,鑒于廣東省農村金融以存貸業務為主,結合一般做法,選擇農村存貸款余額之和與農業GDP之比為金融發展規模的衡量指標。但因1990年前后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的統計口徑明顯不同,而1995年后統計年鑒重新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進行了劃分,導致城鄉居民儲蓄存貸款余額與研究所需數據口徑相差太大,故而采用農業存款余額和農業貸款余額替代農村存貸款以反映農村金融狀況。金融發展效率指標方面,參考王志強、孫剛(2003)的做法,選用農業貸款與農業存款之比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14]。采用這一指標還基于以下考慮:首先,農村金融發展的目的是服務農村實體經濟,這一比值越大,越能反映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其次,該指標可以衡量農村金融機構將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能力,顯示農村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農村資金外流狀況。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直接選取上面測算出的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增長率為實證變量。以上三個變量分別用RGM、RXL和TFP表示。由于銀行資金來源項目自2011年起使用新的分類,廣東省統計年鑒不再提供農業存貸款余額等相關數據指標,故截取1983-2010年度樣本數據,樣本數據均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及《廣東省農村統計年鑒》。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變化趨勢如表3和圖2所示。在這里主要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和效率指標進行分析,由表3和圖2可看到:(1)農業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盡管在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整體上呈增長趨勢,尤其在1992年之后上升速度明顯加快。截止2010年末,該比值達到0.67,相比1982年增長近1.5倍,說明廣東農村金融資產比例不斷提升,農村金融規模不斷擴大。(2)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的變動趨勢:1998年以前,農業貸款占農業存款的比值呈現較大波動,在1983年達最大值后,1994年降至最低點。這是因為1983年農村經濟體制率先改革,眾多資金流向農村;但隨著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轉向城市,農業貸款占比急劇下降,且在1998-2000年間出現大幅度回落。大量資金流向城市,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3)2006年廣東省開始逐步推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改革,但從圖2可以看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持續下降趨勢并未因此明顯改善,相反,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出現了近10年來少有的大幅度波動,這意味著目前新型金融機構改革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二)單位根檢驗由于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往往都是非平穩的,若直接將其引入模型進行經典線性估計,很可能出現偽回歸現象,因此,有必要先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Eviews5.1進行ADF檢驗,各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原有時間序列數據的ADF檢驗值均大于5%的臨界值,即三組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穩的,而對其取一階差分后,序列D(TFP)、D(RGM)以及D(RXL)的ADF值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現為平穩序列。換言之,原有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故可進一步檢驗三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由于上述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I(1)序列,因此可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法是一種基于VAR模型的檢驗方法,在檢驗之前需要確定VAR模型結構,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滯后階數的確定,運用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進行選擇,同時基于數據生成過程特征,選擇帶有截距項并帶有趨勢項的VAR模型,具體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顯示,無論是AIC還是SC甚至其他如LR統計量等,均認為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即VAR(1)模型較為合理。另外通過單位根檢驗對VAR(1)模型的穩定性檢驗結果顯示,全部根的倒數都位于單位圓曲線內(圖3),即VAR(1)模型是穩定的。協整檢驗模型的滯后期等于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減1,故確定為0。表6為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均衡向量進行標準化后,可寫出三個變量的協整方程如下:TFP=0.421947RGM-0.188170RXL(9)方程(9)表明1982-2010年上述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可以發現1982-2010年農村金融融發展規模與農業技術進步正相關,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業技術進步存在反向作用關系。亦可看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取值每增加1%,農業技術進步會同向變動0.42個百分點;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取值增加1個單位,農業技術進步會下降0.19個百分點。另外進一步對TFP與RGM、TFP與RXL兩兩分別進行協整檢驗,同樣發現它們之間也存在協整關系,說明廣東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技術進步間確實保持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VEC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上面的分析給出了VAR(1)模型中的三個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協整關系的結論,但這種均衡關系在短期內如何調整,需通過建立VEC模型進一步探討。根據AIC、SC準則,確定VEC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1,所得VEC模型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到,VEC模型中TFP與RXL的誤差修正項分別為-0.555930和0.962618,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說明系統內變量間如果在短期內出現正向非均衡狀態,RXL會同向修正而TFP會出現反向修正,相比而言,RXL的修正幅度較大,即長期穩定關系對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調節效應分別為55.59%和96.26%。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了廣東省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尚不明朗,因此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驗證變量間的因果聯系。格蘭杰因果關系實質上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項對另一變量是否有預測作用,也即如果一個變量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項影響,就稱這兩個變量間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對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以滿足格蘭杰因果檢驗所要求的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由表8的檢驗結果可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農業技術進步是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均不是農業技術進步的Granger原因。
三、結論與啟示
1.1農村干部沒有意識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就當前農村經濟管理現狀而言,在某些地區,一部分農村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認識不深,認為農村經濟管理對其發展影響作用不大,建立農村經濟管理機構不僅僅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會增加其不少的麻煩。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農村經濟管理在整個農村建設中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長久以往對農村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2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隨著農村經濟增長的持續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也已經很難適應其發展需要,這種不完善的管理體系進而導致多種問題的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等幾個方面:(1)滯后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2)農民切身利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3)農民其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4)當地農民對其領導成員及其領導班子產生抵觸心理,實際工作難以有效的推行及開展。
1.3與農村經濟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農村經濟管理涉及范圍廣泛且工作比較繁瑣,但是相關管理者卻不能很好的對其理解,導致對有關的法律、法規不了解,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甚至在一些地區,并沒有設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與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相關。在現實農村經濟管理中,因為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督,從而導致很多農村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各種農民問題不斷出現。長此以往對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將產生極其不好的影響。
1.4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不夠高
在大部分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對于相應地專業知識不夠理解與掌握,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管理沒有實質性的了解,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難以實施,換言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難以滿足農民需要,從而長此以往,農村經濟管理不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其效用,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的效果。
1.5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不充足
農業融資的難度較大,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農業生產的時間較長,投資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到經濟利益;第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遇到的阻礙較多,不易進行;第三,農業投資風險較大,因為農業生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天氣、土質、市場等等;第四,農業投資人的數量較少;第五個原因,相關領導就沒有意識到融資的重要性。以上所述的種種原因都加大了農業融資的難度,自然而然,就會使“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不充足”這種情況的發生,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也會因此遇到很多困難。
2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對策
2.1領導應該認識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領導干部在整個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中起到了積極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身為領導干部必須意識到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的起到表率作用,帶領農民更好的進行經營土地、管理土地。從而根本上為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2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
農村經濟管理法律法規的完善是確保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所以,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勢在必行的。在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前,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先到農村,考察一下實際的農村經濟情況以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進展情況,根據考察結果去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這種方式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法律法規的實用性能才較高。要知道,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好處是有很多的,例如:(1)農民承包土地有了保障;(2)有效的解決了農民之間的糾紛;(3)嚴格高效的按照國家的相應政策去管理農村。
2.3建立科學的農村經濟管理機構
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建立完善地、科學地農村經濟管理機構,不僅僅可以從實際工作中提升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增強其積極性;還能有效的推進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從各方面保證農村經濟管理的工作質量,從而使農作工作可以有序穩定的推進。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機制,從長遠意義來講,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2.4合理管理資金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對資金的管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在管理資金時,要做到以下幾點:(1)了解農村資金的實際周轉情況,記錄資金總額;(2)做好資金數額的核算工作;(3)合理的使用資金;(4)監管資金的應用渠道,做到以上幾點,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合理應用了資金。
2.5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
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職業素養的具體措施,如下:(1)定期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2)定期的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給予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一定的獎勵與懲罰。
3結束語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面臨諸多發展的有利條件,正處于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但也應當看到,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整體推進過程中的問題
一是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認識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的領導對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工作目標不明晰,工作重點不突出,還沒有把信息化工作擺到重要位置上來。也有一部分領導干部對信息化工作的認識比較簡單。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也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對信息的主動尋求意識不強,信任度也相對較低。網絡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數量大不易辨識的特點而沒有大面積普及,部分地區的農民對定制短信服務的熱情不高,不愿花錢買信息。二是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級財政部門對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的安排份額較少甚至沒有安排,無法滿足農業信息化長遠發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資金籌措力度各不相同,影響了信息化設備的購置和配備。同時,農業信息機構建設乏力,缺少開展信息服務的經費。
1.2農業信息化服務缺乏地域或產業針對性
近年來,農業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地域特色和優勢產業發展集群的趨勢。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系統是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聯合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聚集各行業人才資源,圍繞各地區農業優勢和區域特色產業,銜接商務、物流等服務系統開展而來。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據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建立符合相關產業發展特色的信息服務系統。
1.3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力量薄弱
從相關資料分析可知,當前基層農業信息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還相對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人員,導致無法快速、完善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大多數農民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信息化培訓,尤其是缺乏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從而無法有效地從網絡上獲取有用的信息。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影響了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
2加強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2.1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明確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職責,制定農業信息化規劃,使每年信息化建設有目標、有任務,把農業信息化工作落到實處。強化農業信息工作責任制,將農業信息工作納入各涉農部門年終考核內容,并與各單位信息責任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制定相應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2.2加大宣傳力度建議
充分利用已經在農民當中形成可靠宣傳效果的媒體,在農業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強宣傳力度,以引起各類不同群體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
2.3完善投入機制
農業信息化發展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予以足夠的重視,在財政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議在農業專項經費中增加農業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個人、集體、企業和外商多方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渠道。各級財政應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等建設數字農業,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
2.4加強隊伍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為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我國開始致力于推動農業產業化,以實現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銷售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能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村城鎮化。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我國城市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農業產業化道路,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為使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具國際化,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轉變以往的農業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突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將市場作為農業生產的導向,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2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農業產業化是發展新農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使農業的發展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農業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經營模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產業化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優質產品數量增加,促使農業生產走向專業化,實現規模化經營。在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下,農業開始慢慢轉型,注重企業內部管理,形成產業鏈,以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2.2農業產業化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保障
農業產業化打破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讓農民的生產更具有導向性,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以使其生產更具有針對性。農業產業化將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效的結合,將小農戶團結在一起,減少風險指數。通過產業鏈的形式,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發展,進而保障農戶的收益不受到損害。農業產業化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以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量,減少農業生產勞動時間,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創造更多的利潤。其主要是通過企業和農戶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來進行農業生產,以使企業和農戶共同承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一同享受所獲得的利益,以實現產業經營一體化,擴大農業的收入來源,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保障農民的生活質量。
2.3農業產業化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手段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將農業與市場相結合,以實現城鄉結合,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由于農業產業化是將農業與工商業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進農村工業化的形成,進而推動我國城市化的發展。
3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形成的有效途徑
3.1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前提便是擁有專業的生產基地,以形成區域化生產。生產基地的建設要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和基本情況,要以當地的市場需求為依據,以此發展特色的農業產品,開拓產品市場,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農業生產要重視龍頭企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以通過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3.2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將先進的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的發展中也不例外。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必須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精加工技術和降低耗能的技術。深入農業改革,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保障農業生產能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特點。要做好農業技術示范工作,教會農民如何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大力宣傳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保障農業產品的高質量,促進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3.3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學的相關政策并貫徹落實;要在各地區之間做好橋梁工作,加強協調作用,以保障各地間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以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指導,進而為農業產業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4結束語
通過計算后可以發現,雖然人均實際農業GDP與金融規模、金融結構和金融效率在時展過程中都有著其不平穩性,但是其彼此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平衡關系。其四者之間的變動模式受對方影響,形成了當今農村金融業的現實影響結構。也就是說農村人均GDP是否增長,與金融規模、金融結構和金融效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檢驗的過程中,其分析結果顯示,包括了農村金融規模、結構其是均與農村經濟增長沒有直接明顯的關系。然而農村金融效率卻對農村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雖然農村經濟增長并不能有效的促進農村金融規模與結構有所變化,但是不得不關注的是,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村金融效率的積極促進影響。其二,與農村經濟增長推動農村金融效率有異,農村經濟規模等對農村經濟增長并無明顯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目前農村金融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從而影響了我國農村金融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腳步,對我國農村整體發展,甚至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二、目前金融發展滯后的影響因素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
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首要原因在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的不完善。目前,商業性的農村金融組織在其職能上存在缺失,從而導致了金融體系扶持農村經濟建設的穩定性嚴重缺失。舉例來說,中國農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與扶持農村建設的商業銀行,然而,由于農業當前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落后性與弱質性,從而導致了農業銀行自身運營的機制產生問題,迫使其不得戰略調整,最終減小了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扶持力度。當然,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相比,政策性的農村金融機構則偏向了邊緣化。這種邊緣化表現突出的是農村發展銀行其建設初衷并未與現行狀態達成一致,只進行農副產品放貸服務的發展銀行,已經大大滯后了農村金融發展。當然,金融工具的缺失與服務手法的單調也大大影響了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完善性,從而造成了金融發展的滯后現象。
(二)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契合
與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相對比的,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則是目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另一詬病。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的主要緣由有兩點:其一時農村金融機構在整體的布局上無法達到合理化。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東部發達地區分布較為密集,相對的,中西部比較落后地區的密度反而較小,這樣與經濟結構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機構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協助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其二農村貸款的發放結構不合理也造成了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契合度不夠的現象產生。在普遍經濟學上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將決定金融發展的水平,而對于農村經濟這種封閉式的經濟形勢而言,其所建設的農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封閉性。而正是這種封閉性,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上不得不考慮農業經濟的滯后性現象與弱質性特征,而將貸款形勢發放到一些鄉鎮企業中,從而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受阻現象的產生。
(三)農村金融機構效率不高
農村金融機構效益不高,也是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農村金融運營環境而言,其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貧困地區,貸款需求主體的居住環境就越為擴散,這種擴散性在中國地大物博的廣大農村而言,為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挑戰,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發放與監管上存在著一定難度,影響了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與地域性廣帶來的麻煩相比,管理體制的落后是金融機構自身內部的缺憾,正是這種管理體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農村信貸業務技能的失靈,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大打折扣,機構的工作效率也無法提升。當然,農村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過差,是影響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隱私。由于從業人員水平不高,從而使很多相關政策無法有效落實與開展,從而造成金融機構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預方法不科學
政府干預方法的不科學,是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政策因素。傳統意義上來將,政府的有效促進與引導對于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建設將擁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管控上尚屬于國家嚴格管控范圍內。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調節的杠桿作用,同時也是農村金融資本變得調動不靈活,使整個金融資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與社會資本合流,共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另外,政府對農村內部非正規性的金融資本管控的嚴格,也是造成了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又一干預不科學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該資本存在一定風險,而另一原因則是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干擾了政府對農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來,非正規性資本的頑強生命力已經使其資源走入了“灰色”的誤區,從而變成了更加危險,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發展滯后影響因素疏導辦法
(一)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
面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現象,合理有效的疏導辦法將可行之有效的改善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并且推動整個農村金融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在改善農村金融滯后的眾多因素之中,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應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強調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因為其是整個農村金融的建設基礎,只有農村金融體系得以完善,整個農村金融環境才可以得到改觀。所以,在構架金融體系之時,首先要完善農村金融機制,有效應用政策、商業金融機構,規劃發展非正規金融機構,從而形成國有資本與民有資本互相扶持,共同促進,從而達到金融機制的合理化與現代化,保證了其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其次,創建全新形式的農村金融產品,豐富化農村金融工具,將信貸、信息等與網絡系統結合,并退出小額貸款的多種新形勢的農村金融產品,從而達到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結果。
(二)合理化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關系
確保了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基礎上,調節當前金融機構現狀,使其與經濟結構達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調節金融機構組成的重要出發點。因此在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過程中,應該大力扶持與推動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的合理建設與運營操作,從而使其可以推動我國中西部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確保經濟發展腳步。另外要重視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力與生命力,肯定與理解其發展的必然性與推進性,通過正視與積極引導,最終達到其與國有金融資源主體的共同作用,保證其安全性、穩定性與規范性,從而促進其金融結構合理,并與經濟結構構建成良好關系,推動整個金融機構與經濟結構彼此促進的結果。
(三)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
在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地域性廣這一物理性難題,如何有效的架設合理的監管、扶持網絡,從而確保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到農業經濟之上,是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首要問題。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走訪調查各地區形式,建立統一的農村金融信息網絡,將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農業經濟實際狀況與農業需求,從而更快速高效的反應,提升金融機構效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加強也是確保機構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實當前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其內部管理與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對于整個金融機構效率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構建科學化干預政策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農民是農村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到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為農民謀利益,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使之分享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努力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
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這是以人為本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最根本的體現。要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廣開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求出路,又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開辟新的增收途徑;既要立足當前采取盡快見效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動力。
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要使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體現在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過程。尊重農民的創造和選擇,維護農民的經營自,切實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推進鄉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維護農民對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權和管理參與權。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管,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業和農村法制建設,嚴格依照法律法規來管理農業、開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農。當前特別要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培育農民依法維權的意識。
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提升農業、振興農村的希望所在,是減少農民、使農民富裕起來的關鍵所在。要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圍繞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大力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適應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加強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的能力。
堅持統籌協調理念,優化發展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統籌協調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解決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的關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變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完善支農政策體系,強化農業發展基礎,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盡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要深刻領會“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著力消除影響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建立城鄉之間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形成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特別是要加快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體制,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不斷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要為農民提供平等的教育、醫療機會和待遇。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和公平化。引導各類資源與要素向農業和農村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完善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要全面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強農業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調整和優化支持“三農”發展的財政支出結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結構、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機制,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擴大農業補貼規模。探索建立農業投入的補貼機制,積極推動農業的政策性保險試點,盡快形成完整的國家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
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在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要加強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村生活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鄉村道路、改水改廁和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加快實施農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搞好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發展綜合服務體系。按照項目構建工程、工程支撐體系、體系保障發展的原則,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等重點工程,著力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探索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有機結合。
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優化農業區域結構、產品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質量與效益。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加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提高優勢農產品的集中度和優質專用農產品的比重。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同時大力發展高產優質水產養殖。推動鄉鎮企業產品、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集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糧食加工業,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強化農產品市場營銷工作,促進農產品流通業健康發展。
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人增、地減、水缺,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地節水。要加大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實施沃土工程,加強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改進栽培和飼養方式,推行間作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養模式,發展保護性耕作。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旱作節水型農業。
積極發展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運用循環經濟理論,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基本原則,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永續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發展生物質經濟,支持農業副產品循環利用。大力推進生態富民家園計劃,加快農村沼氣發展步伐。發揮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秸稈產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實現增值增效。
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為目標,利用人、生物和環境之間能量轉化及生物循環的規律,構建資源節約型農業體系,促進農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環境優良化。按照“提高認識、依法監管、加大投入、防治并舉”的要求,加大農業污染的防治力度,減少土壤中的化肥、農藥殘留量。全面實施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建設工程,推進以沼氣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富民家園計劃,加快規模養殖場糞便凈化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建設,努力控制和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擴大退牧還草工程規模,加強鼠蟲害防治,不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
堅持科技進步理念,強化農業發展的戰略基點,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重大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是農業發展的戰略基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把科技進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提升農業科技基礎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及應用轉化的能力,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力爭在新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農業科技發展的著力點要實現由注重增加產量向提高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轉變,由注重研究向研究、應用、推廣和普及并重轉變,由注重常規技術向常規技術集成和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并重轉變。大力發展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的技術、標準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建立農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技術體系。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促進農業增產增效,關鍵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核心是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要擴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重點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應用范圍。
堅持改革創新理念,消除制約農業發展的體制,增強農業發展活力和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的內在要求,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村改革面臨的任務仍很艱巨,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積極推進,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全面落實二輪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農民承包土地流轉機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補償費,推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強國有農場農業用地保護和占用的監督管理。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創新,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的服務能力。
探索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鼓勵和扶持農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專業大戶和其他中介組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立法進程,保護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通過建立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建立起農民與市場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加快免征農業稅步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推動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各項改革試點,探索解決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加快國有農場農業稅費改革。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搞好獸醫管理體制、農墾管理體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改革。
堅持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要把工業經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經營思想、管理方法、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等,導入和應用到農業領域,大力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運用現代工業成果改造傳統農業。要把現代工業發展的成果逐步運用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持。推進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結合,拓寬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增強和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積極采用工程、生物、農藝等技術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大力發展農用工業,提升農業裝備水平。
優化農業組織形式與生產方式。借鑒現代工業組織形式,大力推進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積極探索各種農業生產要素之間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引入工業融資方法,強化項目推進意識,開展農業資本運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1.1農業機械化是提升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農業機械化能夠幫助農民實現自動化農業生產,其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將絕大部分農民從繁重的人力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在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契機,使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城鎮化成為可能。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夠在有效實現規范生產的基礎上,實現對種子、肥料等生產成本的節約,這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除此之外,農業機械化在有效把控農業生產需求、對抗自然災害天氣、實現搶種搶收、灌溉排水等方面,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1.2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科學化生產的有效途徑科學化的農業生產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唯一途徑。傳統的人力農業生產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源,但并不一定能夠得到與付出成正比的回報,而農業機械化不僅能夠實現生產付出與實際收益的正比,更可以實現生產收益的成倍增長,所以說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科學生產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化發展能夠在實現增收、增產的同時,有效節約生產成本,這對于實現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3農業機械化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土地及生態環境是農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想要保障有效的農業生產,就必須做好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機械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農業機械化能夠在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實現科學化農業發展。保護性耕種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節水型灌溉對干旱年份的收獲保障以及秸稈還田等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增加,更實現了對土地及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這對于依賴土地和生態環境生活的農村來說意義非凡。
2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廣策略
2.1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這對提升農民農機化作業的信心,實現全面農業機械化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我國農村現行的經營模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給農民進行耕作,這使得很多大、中型農機具無法有效展開耕作,農業機械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盡早實現新農村建設,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實現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是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經營,這樣不僅能夠方便農業機械作業,還能夠將分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提升農業經濟效益。所以說,開展農機化生產合作模式不僅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方式,更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
2.2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水平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對于百姓的生活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加快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而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必施之法。新農村建設是為了讓農民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實現農業增收、增產,還必須要拓寬農業發展類型,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機械化農業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完成農業生產任務,還能有效把控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標準,比如,實現種坑深淺一致,苗秧間距一致,施肥用量一致等,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還可以將更多的人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工作當中解放出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
2.3加強農機化人才隊伍建設農機化人才隊伍是幫助農村實現農業機械化目標的重要團隊,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與農村機械化隊伍建設與培養落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想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就必須要加強農業機械化隊伍建設,因為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農業機械化隊伍才能夠幫助農機具更好的發揮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在這一方面,各級政府應重視對農機專業人才的培養,將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的3支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首要大事來做,盡快組建起高水平農業機械化隊伍,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和新農村的有效建設提供保障。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