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1 01:56: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行政程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行政規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是行政機關實施法律法規、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一種重要載體和方式,對于政府推動改革、發展經濟、維護秩序、服務社會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在制定過程中存在著制定主體、制定程序和規范事項上的“三亂”現象,權力機關和上級部門對之監督手段的虛置現象,以及法律體系和行政體制層次過多的現象,使得一些部門的“紅頭文件”容易與法律“撞車”。更嚴重的是,少數部門為了強化部門利益,逃避具體行政行為受司法審查的可能,就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來規避、抵制法律,集體“闖紅燈”,導致一段時期內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的違法文件滿天飛。對于這種現象,有人稱為“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最終結果是嚴重破壞了行政法治環境。
分析“紅頭文件”違法的緣由,除了部門利益和法律觀念上的因素外,缺乏相應的審查監督機制是關鍵。
長期以來,對行政機關“紅頭文件”的合法性審查,我國實行的是“事后備案”制,即文件頒發實施后再交給政府所屬的法制部門備案。由于這種事后備案沒有具體明確審查職責,缺乏應有硬度,使得效果甚微。據資料顯示,在現存的兩百多萬件規范性文件中,履行報送備案監督程序的還不足兩萬件。如此大面積的監督缺失容易使規范性文件喪失法定的原則立場,成為一些部門謀私的工具。而且,由于事后審查制度必然的滯后性,一些違法文件在被糾正之前已經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從而付出太大的行政成本。因此,對行政文件的審查,應當從立法上尋求由事后轉為事前的新機制。
從行政法上講,行政部門制定規章以下的“紅頭文件”,不屬行政立法范疇。按規定,只有行政立法才有審查環節,對于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出臺,法律并沒有規定審查程序。可見,尋求行政文件事前審查機制,就必須建立相應的“紅頭文件”出臺“法律審”程序。安徽省通過立法規范行政文件的制定程序,并強調,對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的合法修改意見,如果制定部門不予理睬,法制部門可以提請本級政府撤銷該文件,更加增強了法定審查程序的強制力和執行力,能確保在文件頒發前過濾掉違法的內容,有效避免違法文件帶來的行政損失,無疑是遏制違法文件出臺的治本良策。
關鍵詞:法學類;專業實習;職業技能
法學類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本文擬探討專業實習在高等法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堅持問題導向和質量標準,剖析新時代法學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闡述提升法學專業實習質量的措施。
一、法學類專業實習在高等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作為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類專業實習能提高法科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樹立事業心、責任感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一)法學類專業實習是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要培養德才兼備,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法學類專業教育首先是法律素質教育,法律素質教育在于培養法律人的法律素質,法律素質要求法科學生掌握法學專業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職業人格、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具有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法律素質的最好途徑是專業實習,實習學生有雙重身份的優勢,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單位的員工。在高校和實習單位雙導師的幫扶下,引導法科學生進入社會,實習指導教師充當“領路人”的角色,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法律素質為學生做好榜樣。在專業實習過程中,法科學生以法律職業者的角色面對法律事務中的事實、法律、經濟、政策、道德、傳統、人際等各種問題,依照法定程序,搜集、審查、判斷、運用證據,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準確定性,正確定責,善于調解,敢于判決,通過親身經歷來強化內心信念,像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者一樣對法律事務進行分析并得出建設性結論,自覺自愿地爭取最佳結果。法科學生在法律實踐中培養法律素質,在法律實踐中提升法律素質,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專業實習是法治人才素質全面培養的重要途徑。
(二)法學類專業實習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法學類專業實習是法科學生在處理法律事務過程中將法律條文以及法學理論知識運用到法律實務當中,在指導教師的幫扶下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法科學生面對復雜的法律問題,要用具體的法律制度或者具體的法律規定去審視問題,既要考慮這些制度與規定產生的理論根源,又要明確其對現實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對現實產生的積極作用或者消極的影響,然后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見解,也就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法科學生通過親歷親為的法律實踐來獲得法律職業技能。“通過體驗達到最佳實習效果的過程可以總結為持續、循環的四個階段:親身體驗、回顧反思、形成理論、應用理論。”[1]法學類專業實習的過程就是法科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扶下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一個過程,也是法科學生對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重新認識和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和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消化吸收深化的過程:可以是對所學法學理論知識的進一步肯定,并不斷深化、完善的認識過程;可以是對所學法學理論知識的質疑與探究,進而建構更為合理答案的過程;可以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一種否定,用新方法得出創新結果的過程。總之,法學類專業實習的過程是對所學法學理論知識一個全新的認識過程,既是課程教學的延續,又是課堂教學的深化階段,法科學生在法律實務中開拓思路,不斷認識和重新認識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
(三)法學類專業實習是學生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
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有較大的差異,做了十幾年的學生,已經習慣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問題,使大學生認識社會不全面不深刻,容易形成認知的片面性和思維的局限性,缺乏實際工作能力,出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狀況,從高校進入社會常常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實習是架起高校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可作為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轉換的過渡平臺,讓法科學生走出相對封閉的學校,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舞臺。法學專業實習是在指導教師的幫扶下讓學生進入社會,從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實習中不斷動手動腦獨自面對法律問題,增加社會閱歷和辦案經驗,了解社會生活,體會社會所需,認清自身知識和能力上的不足,看到自己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認準社會發展方向,增強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時代法學類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型生產方式,對法治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學教育職業化的背景下,新時代對法學類專業實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現行的法學類專業實習的效果與質量并不理想,這主要體現為法科學生的職業技能不熟練,缺乏分析問題能力及法律適用能力等。如何進一步提高法學類專業實習的質量,還需我們做更多的思考。
(一)法學類專業實習的目標不夠清晰
在法學教育大眾化職業化的背景下,法學類專業實習的基本目標并非在于通過一學期左右的時間即可使法科學生成為熟練地處理各類法律問題的法律職業人。法學類專業實習目標過高,既不科學,也不現實,讓法科學生在實習中感到自卑。相反,法學專業實習目標過低,甚至把學生實習當作見習來定位,一些教師認為法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法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不是訓練學生掌握某種職業技能,像法律職業技能只能在畢業后的實際工作中經過長期積累才能獲得,法律職業技能的獲得不是法學類專業實習的目標,這就導致對法學類專業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實習時間過短,失去了實習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從而造成“實而不習”的局面,只是走流程走過場,是為了完成相關文件要求。
(二)法學類專業實習的內容不夠專業
到實習單位之前,有些法科學生對于實習什么、怎么實習、專業知識有無收獲、職業技能有無提升等停留在較模糊的狀態。到實習單位之后,集體實習的法科學生在司法實務部門所做的工作往往是性的輔助工作,比如裝訂卷宗、打印材料、送達文書等,學生只能了解實務工作的局部,而沒有有效參與和全程介入案件,很難學到真正的職業技能。分散實習的法科學生想把實習與今后工作結合起來,學生自行聯系的實習單位多是公司、企業等營利法人,分散實習的目的是與將來的工作掛鉤,實習內容與專業有的相差較遠,實習與專業掛鉤不理想。
(三)法學類專業實習的指導不夠優質
法學類專業實習是法科學生從學校到實務部門,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完全依靠自學很難完成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實習指導老師在法學專業實習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法律院校的師資力量有較高的學位,一般是法學博士,至少也是法學碩士,在某方面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這些求學時間比較長且學歷層次比較高的教師,與其說是‘進入’高校,還不如說他們是‘留守’高校,因為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教育經歷之后,他們經過學校內部程序的選拔就直接以教師身份而進行職業生涯,因而這些年青教師實際上從頭至尾都從未‘離開’高校。”[2]但是從學校到學校,幾乎缺少實務背景與實踐經驗,導致職業技能缺乏,實踐能力不足。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狹窄,從事實體法教學的,只對某一門課熟悉,不了解程序法,就實體論實體;而從事程序法教學的,不熟悉實體法,就程序論程序。而法律問題既包括實體又包括程序,導致高校指導老師訓練學生解決問題時力不從心。再加上高校現有職稱評定、津貼待遇等大多以科研成果為衡量標準,使得教師也不愿在此方面投入充足的精力,指導實習教學效果不佳。實習單位的指導老師在繁重本職工作之外增加了指導學生實習的任務,指導學生實習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時間、精力,又沒有增加相應的津貼待遇,缺乏積極性,處于被動應付的局面。有的實習單位把指導實習的任務壓給一些剛剛入職的法律職業能力也不足的職工身上。
(四)法學類專業實習的考核不夠科學
法科學生的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上學期,這個時間也是學生考研和法考等決定考生命運的關鍵時期,部分學生迫于升學、就業的壓力,不愿參加集體實習,不得不參加集體實習的,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習之中,對實習敷衍了事,甚至是虛假實習。實習單位對學生的難處也能夠理解,對實習生的要求也比較寬松,只要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不出什么大事,對實習成績的評價就不會刻意刁難,這種評價基本都是形式上的,很少有實質內容,可靠性較低。再由高校實習指導老師根據專業實習單位的意見、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評定的成績,并考慮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實習表現、實習周記、實結報告和提交典型案例等情況,綜合評定最終實習考核成績,實習考核有較大的隨意性。
三、提升法學專業實習質量的措施
(一)明確法學類專業實習目標
遵循法學教育規律和法治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法學類專業實習的基本目標是在指導教師的幫扶下法科學生能夠處理在實習過程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具備基本的法律分析和法律適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和責任感,使學生對法律職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具體包括:第一,通過專業實習,加深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體系和基本制度;第二,通過專業實習,檢驗法學理論教學課程和法學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實戰中訓練法律職業基本技能;第三,通過專業實習,熟悉法律實務部門處理法律實務的程序、流程和方法;第四,通過專業實習,找出自身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改進補充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將來更好就業做好充足的知識和能力的準備。法科學生法律技能的進一步提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需要在其參加工作之后的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慢慢養成。
(二)完善法學類專業實綱
《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根據法科學生實踐技能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對實踐教學課程已經提出了明確要求,主要包括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及畢業論文(設計)等四大類課程。四大類法學實踐教學課程是一個由單一到綜合再到實戰的緊密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由于專業實習的重要性,明確要求專業實習時長不得低于10周。要根據法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完善法學類專業實習課程教學大綱,實習教學大綱應當與實習目標緊密聯系,明確專業實習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實習時間、實習期限、實習方式、實習基地、實習小組的配置與職責、實習指導教師的權責、實習質量的保障與監控、實習考核的內容與方式等方面。法學類專業實習時長一般為一學期。
(三)選擇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
“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涉及法學職業性人才的培養,同時也以培養具有理論建構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為己任。雖則是相同的法學專業,但學生的興趣點并不一致,有些學生進校之際,就確定了走法學實踐的道路,部分學生熱衷于研究法學理論問題。針對不同興趣點的學生,法學院系應作出有效調整,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活動。”[3]為了保障實習單位能夠提供與專業有聯系的實習內容,嚴格根據專業選擇法律實務部門作為實習單位,如當地的法院、檢察院、行政執法部門、律師事務所、有法務部的公司等。事先了解學生對實習的不同需求,把實習與自己的學習興趣、職業規劃等聯系起來,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或者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有選擇地參與相關案件辦理。對犯罪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申請到檢察院或者法院刑庭進行專業實習,對民法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法院民庭實習,對公司法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公司法務部實習,規劃將來從事律師職業的同學可進入律師事務所實習等。實習期間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扶下親自處理法律問題,檢驗和提升法律實務操作能力。如果同學們實習期間表現突出得到實習單位的認可,畢業后經過努力還可以進入實習單位工作。
(四)提升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
通過多種途徑讓法學教師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務經驗,鼓勵高校法學教師走出去,擔任人民法院陪審員、人民檢察院監督員,從事兼職律師工作,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至少掛職1年,提高高校法學教師知識結構和實務能力,量化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量,使指導教師的投入有所回報,而且在職稱評定、津貼待遇等方面占一定的權重,使得為實習貢獻力量的教師得到應有的回報。對實務部門的指導專家也應當量化工作量,折抵一定的工作量,給予相應的津貼補助,確保高校和實習單位選派的實習指導老師是經驗豐富、業務素質好、責任心強、安全防范意識高的行家里手。
(五)加強實習學生教育管理
推進實習信息化建設、建立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進入實習單位前,每位實習學生在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上設計好實習方案,明確實習什么、怎么實習。到實習單位之后,高校要做好學生的安全紀律教育及日常管理,實習單位要做好學生的安全職業道德教育。實習學生應當尊重實習指導教師,遵守學校和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保守實習單位秘密,服從崗位教育管理,在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紀錄當天的實習情況,逐日記錄實習內容,包括完成實習工作的數量和質量、有待解決的問題、實習的收獲與心得體會等,指導教師每天在平臺上回復解決實習問題,實時動態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結束時,每位實習學生都要按要求提交實習報告,要對自己在實習期間的業務活動、工作態度及組織紀律性等方面,實事求是地進行全面總結。
(六)健全專業實習考核機制
實習結束后,首先由實習單位對每個學生的業務能力、工作態度、道德品質、組織紀律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考核,寫出綜合性的評語。學校指導教師根據實習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紀錄的實習情況以及其他途徑所掌握的實習態度、思想表現、操作技能等方面情況,結合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考核意見及評語,綜合評定實習成績,成績的評定一般分為實行五級記分制,即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實習成績在學生的成績單上要明確記載。
[參考文獻]
[1]羅伊?斯塔基.完善法學教育——發展方向與實現途徑[M].許身健,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159.
[2]陳偉.面向實踐性的法學教育改革路徑探討[J].海峽法學,2014(3):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