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23:17: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有效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不在于你教了多少,而再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多少,那種“滿堂灌”不管學生是不是有興趣,不管學生能否跟著老師節奏的教學已與現代教育格格不入,而以學生能夠掌握多少才是評價教學有效的唯一標尺。其核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收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方面有進步和發展,學生提高了自己學習的能力,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效教學注重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的全面性,要求老師在一節課中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高效取得提高與進步,所以實施有效教學兩個核心的因素就是教師和學生,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有效教學。
二、有效教學的實施
1.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
改變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以老師為中心、老師主導整個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而改為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展示舞臺,真正把課堂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把學生的讀、寫、想還給學生,把思考與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看法,包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鼓勵學生多層面、多角度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老師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用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觀點來感悟老師教授的教學任務, 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給他們提供充分的自主、自學、自悟的機會。
2.教學準備工作充分
實現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學實施前應該仔細吃透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了解學習對象。教師備課時,不能僅限于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閱讀與講授知識相關的資料,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照搬書本、大談理論、缺少實習操作、方法單一,就會打擊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內容是能否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利用先進的網絡讓學生提前接觸教學中的討論話題,制作微課、搜集網絡資源放在校園網,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前攻克教學難關,在課堂教學之前就能讓學生參與學習并形成互動。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中職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案例。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老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案例教學、分組工作、角色扮演等方法為學生營造生動的學習環境,教學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實施前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思考本次教學知識點是不是太多,難度是不是偏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不能跟的上,如果學生跟不上,這節課即便設計得再精彩也必須放棄,并以現有學生的水平重新量身訂做,因為這是關系到我們所講的這節課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學生興趣的一個關鍵之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我們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3.教學實施管理
要使教學有效,首先要讓學生的學習有效,要使學習有效,一定要讓學生高度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把講授學習與探究學習,自主學習與目標學習,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競賽、操作等形式使學生完全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讓這種主動的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引導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提高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課堂上學生的實習操作是主線,實習操作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師生互動、小組對抗、生生互動等。學習內容的導入、實習操作的競爭、不同觀點爭議的評價等都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途徑。以實習操作去強化課堂的互動,并通過這種實習操作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課堂節奏隨著學生掌握多少而變化,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對本課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僅起主持人的作用,教師只對教學中出現的進度、難度、激情度的把握與控制,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不僅有助于教學的實施,而且可以更加有效的開展教學和調控學生學習注意力。
4.營造和諧教學氣氛
潛艇的沉浮,是通過艦體進水排水的多少,使得自身重量發生改變,從而來實現在水中的自由沉浮,當然也存在懸浮在水體中間的那種狀態。那何不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倒出不同的水,然后把瓶子都一起扔到講臺上的演示水槽內,實驗現象不就一目了然。此時,老師再引導一下:“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船只,能和小水瓶一樣,在水里能自由的想停哪兒就停哪兒啊?”這時候學生肯定能說出潛水艇。馬上追問:“潛水艇,是怎么實現艦體的自由沉浮?”這時候材料的直觀性得以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實際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典型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即使是普通的材料,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學習資源,而老師在使用的時候不應該只追求表面化的現象與結論,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把學習材料中那些有價值、有結構、有利于探究學習的特質凸現出來,在不改變材料的性質的前提下可以對材料或操作進行一些處理,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此時實驗材料與實驗結論、模型與實際應用,就能做到有效的鏈接和遷移。
實驗教學能否成功、效果能否達到,不僅僅取決于實驗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還取決于實驗材料選擇是否科學,搭配是否精當。實驗材料選擇科學、搭配精當,學生操作起來自然得心應手,觀察方便,現象明顯,實驗效果就好。《折形狀》一課的設計,就是從這一點出發的。為了使學生在測試自己所制作的紙筒能很好的進行承受力實驗。執教老師設計很多細致的環節,把紙筒置于三腳架中間,保證每次放的重物能都放在中間;用來衡量的重物,老師選取了沙子,并提供了大量的小塑料杯(裝滿同等沙子的杯子),提醒學生如果何保證每次倒的沙子質量是相同的;而承接沙子的杯子也做了精心的設計,固定在木板上,并測量了空杯子和木板的重量,要求學生在最后的計算時別忘了加上去。從老師的實驗材料看來,確實做到了精心、周密的準備。那是不是這樣,就能有效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呢。但適得其反,各種紙筒的承重實驗的數據沒有像老師的預期那樣,有差異的呈現。甚至一直糾結在怎么紙筒還沒有塌,老師一次次給學生準備沙子,更有甚者端出了整盤準備的沙子讓學生傾倒。千呼萬喚中,紙筒塌了,而實驗數據和結論卻沒有,因為沒有產生預期的數據。分析分析,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我想就是因為上課老師對于實驗材料裝置做了過于細致的準備,而導致最后的實驗操作受到裝置的牽累。三腳架的使用,目的是為了確定承重實驗時,放置重物的中心。但恰恰是這個小小的三腳架,干擾了紙筒的倒塌。有兩點可以說明:①三腳架的高度和紙筒高度,相差不明顯(才2厘米左右),下面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時,不夠清晰,特別是后排的同學,是看不出紙筒的輕微變化的。②三腳架的圈口與紙筒截面的大小差距不大,當紙筒承受不住重物發生變形傾斜時,會依靠在三腳架上,在三腳架的扶持下,紙筒還是沒有完全塌掉,再加上上一點的缺陷,學生是根本發現不了。(如果沒有三腳架的“幫助”,估計紙筒早塌了。)這樣自然就會產生課堂實驗中,學生不斷的倒沙子,直至整個承接杯都滿了,紙筒還沒有塌掉的現象。
如何進行修改,使得所放的重物正好在紙筒的中心呢?我認為,可以將三腳架改成一塊透明塑料板(紙筒至少能承受其重量),中間畫一個圈,其大小正好與測量紙筒的橫截面相當,此時再在塑料板上放重物。還是倒用沙子的方法嗎?不是,實際沙子本身在傾倒的時候是做不到均勻散落的,也就會造成紙筒所承受的力不夠均勻。還是用最經典的做法,在塑料板上放相同的書或本子(書或本子必須平整),其能均勻的施力,也便于學生操作。那就不會像課堂上那般,學生細致的裝沙子,均勻的傾倒。使得整堂課的重點著眼于實驗數據得出后的觀察比較,而不是僅僅投入在測量上面。周到準備實驗材料,是為了讓學生展開有效的實驗操作;細致的實驗操作,是為了得到實驗的有效數據和結論。而有的時候過分周密的安排,往往會束縛學生的發揮。特別是過于精細的操作步驟,往往會加重學生上臺實驗的心理負擔。一緊張,勢必會影響實驗進程,而更多的結局往往朝老師精心準備的反方向發展的。與其追求近乎完美的實驗材料和操作,不如設計更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其在實驗中游刃有余,而不是束手束腳。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設計實驗的時候,應該站在高處,著眼于學生,方便學生動手操作,讓其在“簡單”操作中,理解和運用科學知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而不是為了自己需要的那幾個“有效數據”,而設計過多精細的“障礙”。
關鍵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到今天已經走過10年的時間了,回顧這10年的課程改革,我覺得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扎實”,我們都是一步一個腳印來推進課程改革的。從開始學習,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到轉變教師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等,都是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前進的。“洋思經驗”,“杜郎口經驗”的學習,又是我們在推進課程改革,尋求適合自己的模式來推進課改的典范。
近年來,晉中市為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出課堂要“有效教學”,為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吹響了的號角。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看課堂教學是否遵循教學規律,優化了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教學要素;是否保證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是否達到相對于教學投入小,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盡可能大的效率。
因此課堂的有效教學,要求我們教師做到:
①教學目標明確,能有效地測定教師的工作效益和學生的學習結果;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成績。
②以學生為中心,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有“全人”的概念。
③努力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從優化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考慮出發,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習和愉悅體驗的機會;
④能掌握教學策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⑤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和方式。
那么保證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還是要做到“有效備課”。 從理論說,“備課”位于教學各個環節之首,是教學質量的“風向標”;從實踐看,提高了備課的有效性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研究備課的有效性,提高備課的有效性,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有效備課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個人備課的有效性
個人備課是集體研課和網絡教研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的必要保證。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個人備課的有效性呢?
1、深入鉆研教材,進行“課標”和“教材”的整合
備課時首先要拋開教輔材料,潛心會文,形成自己對教材的獨到認識。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后,還要從教材中跳出來,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去審視教材。其次要深入理解課標的要求,了解編者的意圖和教材體例安排及內在邏輯關系,明確新課標對本學段、本學科的基本要求。最后借助教材這個例子,通過對教材結構和特點的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巧妙處理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學法引導。
2、尊重學生個性,進行“教法”和“學法”的整合
備課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如對性格活潑、熱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學設計以學法指導為主;對性格內向、學習認真、成績中等的學生,則設計為領著他們學;對自卑感強、基礎薄弱的學生,則設計為以教師的“教”為主,達到教法和學法的有效整合
二、集體備課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剛剛起步的今天,教學中無現成的經驗可循,僅憑個人經驗,單兵作戰,不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加強集體教研,共同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才能提高備課的質量。那么怎樣才能使集體備課達到最佳的交流、學習、共同成長的教研效果呢?
1、參加集體備課的教師要進行小組說課
每位教師在參加集體備課前,都把個人備課內容簡化成詳細的說課稿進行說課,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如繭抽絲、層層剝落地展現出來。
2、研究教法,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共同修改說課稿
個人的發言后,其他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鉆研進行充分討論,暢所欲言。這樣才能在相互交流、啟發、爭論、碰撞中,制訂出相對統一的教學方案,并解決備課中的疑點。然后在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基礎上,共同修改說課稿,制定出集體備課教案。
三、網絡教研的有效性
如果說集體備課,集中了學校教研組的優勢,提高了備課的效率,那么網絡教研促進不同地區教師間的學習與交流,推進區域交流與資源的共享。網絡教研能夠匯集優秀教育資源,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運用,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共用。
如何實現網絡教研的有效性呢?
1、要充分利用優秀資源庫,如《山西基礎教育網》、《101遠程教育網》、《晉中教育網》的遠東理想資源等,搜集各種類型適合當前教學的教學課件,進行下載,然后與自己先前的備課相比較,發現自己在備課中的不足,加以修正
2、要利用QQ群的功能,及時把當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或困惑及時和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3、建立教學反思博客,廣大教師把自己在教學過程的感悟或教學反思發在自己的博客中,讓其他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借鑒。
一、抓住重點,以點帶面
分析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重點句子、重點段落做重點分析,然后逐漸拓展,以點帶面。不可以從前到后,無主無次;更不可見什么講什么,支離破碎。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有位教師的設計就很好。他首先從宇航員的那句話入手,“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了。”教師抓住了“可愛”和“容易破碎”這兩個統領全篇的關鍵詞語展開分析,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里,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里。在下面的授課中,這位教師又抓住了“不加節制”一詞,通過具體事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進而認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上例做課教師由于抓住了文中的重點詞語、重點句子、重點段落,所以每一節課都做得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環節緊湊,師生都處在一種愉悅輕松和快樂互動的氛圍中。
二、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夠使學生有效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成分,與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入境”,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可在課前這樣導入:同學們,除夕之夜你是怎么度過的?于是學生分別從吃、玩、團圓喜慶等方面來回答。在學生興致正高時,教師趁機又問:你們知道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中丹麥那個小女孩是怎樣過除夕的嗎?……在總結這一環節中,老師又談論了這樣的話題:同學們,我們為小女孩悲慘遭遇而難過,更為我們正生活在幸福之中而欣喜,相比之下,你們還想到了什么呢?
由于教師在這兩個環節上都能聯系學生實際提問,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相信一定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
三、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有效參與
我們之所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和習慣。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給學生獨立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課堂上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預習,去交流,去質疑,去討論,去實踐,去創新,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成為課堂的主人。
案例一:一位教師在教學《愛吃的水果》一課時,首先從學生愛吃的水果談起,讓學生說出愛吃水果的特點,其他學生予以評價。然后,教師播放水果店阿姨賣水果的錄像,讓學生學習售貨員如何把水果賣出去,學生便從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向客人介紹水果,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暢想未來水果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雖來自文本,但超出文本,體現了大語文觀的理念,學生在說說笑笑中輕松參與,但卻受益匪淺,表達能力、評價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參與中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篇主體課文《用冰取火》。
[設計理念]
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我本著“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真實基礎為教學起點,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目標,力求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語言,凸現語文本體,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弘揚人文,積淀精神;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年輕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感受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理解頑強的意志、永不放棄的精神是戰勝困難的最重要的條件。
2、理解“威脅、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思索、摩挲”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緊扣重點,走近文本
1、 復習第一課時的內容,檢測學情。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用冰取火》這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說)
2、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師:上節課,同學們還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用冰取火?怎樣用冰取火?”)這節課我們帶著這兩個問題,一起到南極去探險吧!
[上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課文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使學生懂得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結構;接著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樹立學生的目標意識。帶著問題閱讀,是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入情入境,走進文本
(一)品讀“怎樣用冰取火”
1、師:當大家絕望的時候,那個年輕隊員是怎么做的?畫出重點詞句。
2、匯報交流
* 做冰透鏡
(1)學生說說年輕隊員做冰透鏡的過程。
(2)點撥:通過表演、找近義詞等方式理解動詞“取、刮、摩挲”。用“先……接著……然后……最后……” 說說做冰透鏡的過程。
(3)品味表達:(出示課件)他取了一塊冰,用小刀( )地刮,用溫暖的雙手( )摩挲,( )地,做成了一個光潔透明的“冰透鏡”。
①學生按課文內容填空。②從所填的詞“輕輕地、不斷、慢慢地”你能體會到什么?③帶著對這些詞的體會再讀一讀這句。④仿說句子,要說清材料、工具和做的過程。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對“輕輕地、不斷、慢慢地”等詞語品味體會之后,再進行仿說練習,在學生習得新知后立即實踐,知識的掌握高效化。]
(4)、生活小實驗:教師板畫冰透鏡。你看它像你們玩過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具體說說嗎?(學生邊說教師邊用放大鏡演示)
[生活小實驗建議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在課前完成,這樣既可以節約時間,又能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 用冰透鏡取火
( 1)、學生匯報年輕隊員用冰透鏡取火的過程,師板畫。
(2)、朗讀體會:讓我們模仿年輕隊員取火的動作等待一分鐘,你有什么感覺?你想說什么?此時你的心情怎樣?過了一會兒,火絨上出現了一個紅點,此時你的心情怎樣?接著便燃燒起來了,人們的心情有怎樣?我們的心情由焦急到驚喜、興奮、激動,讓我們把這些感受表現出來吧!讀句子:“一分鐘、兩分鐘.......”
[此環節讓學生體會隊員心情的焦急時,除模仿取火動作等待一分鐘外,教師還可抓住“一分鐘、兩分鐘.......”一句,從體會省略號的作用入手,感悟時間的難熬,年輕隊員的堅持。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學生的讀更加入情入境。]
(二)以讀代講,了解取火結果。憑著探險隊員的聰明才智,他們終于成功了!引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這團紅紅的火――”
(三)聚焦人物,體驗情感。
1、 為什么年輕的探險隊員能想出這個辦法,而其他隊員沒想出來?是他們沒有科學知識嗎?你覺得這個年輕的隊員是一個怎樣的人?
2、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瀆第五自然段。
3、假設自己就是一名被救的隊員,你想對這個年輕的隊員說些什么?
[語文課程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學時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假如你是被救者,你會對這個年輕的隊員說些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說的過程即是理解文本價值取向,受到情感熏陶的過程。難點的突破講求實效。]
三、拓展延伸,躍出文本。
1、你或者你周圍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是怎樣運用智慧克服困難的?
學生先小組交流,然后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2、課堂總結: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困難,應該像那個年輕隊員一樣,不能輕言放棄,應該仔細觀察,合理利用現有的條件,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聰明才智去戰勝困難,解決問題。
[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師所給話題進行口語交際,交流討論,相互啟迪。]
四、布置作業,積累運用。
1、我要讀:閱讀智慧故事,加深對智慧的認識。
2、我要寫:你或者你周圍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是怎樣運用智慧克服困難的?請寫一寫。
3、我要積累: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總評]
本節課,教師能精準地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捕捉重點段落,注意挖掘語言訓練點,避免對文本進行繁瑣的分析,努力追求教學的有效與實效。
一、情境教學,有效悟情。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這句話在中國的實施運用,則是特級教師李吉林創立的“情境教學”。本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人文性與思想性進一步整合,學生用“心理視線”去讀書,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怎一個“好”字了得。
比如“為什么用冰取火”這一環節的朗讀教學,教師以學生情感的梯度發展為主旋律,安排了三個層次:1、找不到打火器時的著急讀;2、聽風暴聲,感受南極氣候惡劣后的驚慌讀;3、音樂渲染,即將失去生命后的絕望讀。三次朗讀層層遞進,有效情境的創設令學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目的任務富有新意
本次課改的根本任務在于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培養目標則對公民的意識、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及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都進行了全面、全新的闡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和彈性去組織和掌握自己的學習,讓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展示個性,為全方位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全面的學習經歷和活動空間。
新課程不僅強調學習的基礎——學會學習,更強調做人的基礎——學會做人,尤其要求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與傳統的“雙基教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課改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作為課程目標框架的價值取向,體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素質教育的核心,這是以往歷次課程改革都沒有的。
二、
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一場史無前例的課程改革春風,吹遍了全國的每所校園。這場改革關系到民族的復興,祖國的未來,具有深刻而又長遠的歷史意義。在這場課程改革實踐中,每位教師都在扎實實踐和推進,并從實踐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逐步加深了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悟了其中的內涵,激活了課堂的活力和學生學習的潛能,還學生學習的樂趣。
三、內容方式突顯要求
本次課程改革絕不是對現行課程的簡單調整和修正,而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是將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精神,倡導了一種民主、科學、開放的新文化,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新課程內容的選擇非常注重基礎性、實用性和綜合性,源于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實際,也體現了“為終身學習必備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這一理念。從這一層上看,教學改革算是真正進入了教育的內核,成為教師和學生追求的主體,給教學帶來了“解放”,而這種“解放”必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在學習方式上,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形式是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中推進的一個障礙。新課標改變了過去過于強調的“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新的教學觀,并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盡管一部分學生通過了考試,甚至成績優良,但并非具備我們所需求的和21世紀公民所必需的素質。一些學生僅會死記硬背,但創新意識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低下,他們很少對現實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出現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表象既沒有達到新課程的要求,也沒有形成我們所期望的素質教育,卻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顯然,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真正地發展。因此,改變學生這種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迫切任務。新的教學觀徹底改變了學生過去學習的被動性和依賴性,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研究等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理念。
四、師生活動賦予空間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的重大理論問題。新課程理念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相對傳統的教學觀點有了重大的突破。在課堂教學上,新課程賦予師生更多的開拓創新空間。對于師生而言,能夠不唯書、不唯上,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教師的幫扶下,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
而師生成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導者,共同開發課程開展過程,體現了課程的創生和開發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融為一體,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因而師生的地位也有了徹底的改變,彼此成了“老師式學生”和“學生式老師”。教師現在不僅僅去教,而且通過這種教育,使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真正體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交流是一種主體凸顯,個性表現,共同分享,相互促進,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敢于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充分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良好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更是知識增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使學生情感和責任感都充分得到了豐富和增強。
五、重結果更重過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說明了結論與過程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十分重要的關系。從科學角度出發,結果是教學所要達到的或所需獲得的一種狀態;過程體現了該學科的探究方法與探究過程,也充分體現了學科的整體內涵與思想,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比較和爭論,得到的結論才富有意義,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和鞏固。因此,新課程目標把探究問題的方法、過程擺在了突出的地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展示了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創新成果與獨特個性的過程,是學生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由被動接受到學習的主人,體現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的古訓。
六、關注學習也關注人
蘇聯教學理論家斯卡特金指出:“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他告誡我們這是教育的最大失職,而新課程理念將“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內容,從科學的角度將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以人為本有機結合,做為教育目標,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既是科學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這也是以往歷次課程改革從來沒有過的。
七、結束語
新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只有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群策群力,才能使課改實現跨越式發展,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愿我們的學生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愉快、健康地成長;愿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能輕裝前進,遠航。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江山野,《論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4]盧紅,《關于課堂教學價值地位的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1期
[5]辛繼湘,《新課程與教學價值的建設》,《教育理論與實踐》,
關 鍵 詞 :聲樂有效教學 有效學生 有效教師 有效課程資源
近年來,一些教育教學的浪費已日益引起世人的關注,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有效教學,提高傳授知識、促進教學發展的效率。有效教學對于聲樂教學來說,就是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尋求課程資源、學生和教師三者之間最佳的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聲樂潛能,加大聲樂有效教學量,提高聲樂教學的效率。
一、有效學生是聲樂有效教學的前提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處在第一位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是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有人認為會說話的人都可以唱歌,都可以學聲樂。其實不然,聲樂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是說話在音域上的延展和力量上的加強。因此,從基礎音樂教育的角度看,只要會說話的人,我們都應培養其歌唱的能力,使其享受歌唱的樂趣。然而,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并不是會說話的人都可以搞聲樂專業。因此我們說有效學生是進行聲樂有效教學的前提。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是有效學生呢?
第一,要有健康的聲帶,聲帶邊緣平滑整齊,能迅速閉合發聲,這是進行聲樂有效學習的首要物質基礎。第二,要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鳴器官。呼吸是歌唱不可缺少的動力因素,共鳴使聲音擴大并有效傳送,因此,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鳴器官是聲樂有效學習的物質保障。第三,要有較高的智商和學習藝術的悟性。聲樂是技巧的學習,又是藝術的表現,因此較高的智商和對藝術的敏銳感悟力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第四,要有良好的音樂感覺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第五,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聲樂技巧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鍛煉、悉心雕琢的。
二、有效教師是聲樂有效教學的保障
有效教師是指那些能夠持續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師,一般來說,他們能比別的教師幫助學生學得更多。那么,什么樣的聲樂教師是有效的聲樂教師呢?
第一,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
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有利于聲樂教學概念的清晰化、示范的明確化,這是聲樂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是聲樂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保障,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能促進聲樂教學的科學化。有效的實踐性知識使教師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法寶。
第二,能夠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1.有效教學準備策略
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多樣化教學。
2.有效教學行為策略
有效聲樂教師應用語速適中的普通話進行授課,要給學生一種親切感、確信感,并且要巧妙地運用非語言表達系統,如手勢表達系統、面部表達系統、眼神表達系統、體態表達系統等,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多給予學生鼓勵,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3.有效教學評價策略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于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為了促成聲樂有效教學,我們應在課堂教學和舞臺表演實踐中實行多元評價策略。一是學生自評。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優點,并找出不足,明確努力方向和應對策略。二是學生互評。引導同學客觀地評價自我和他人,有利于同學間的取長補短、互助合作,同時激發同學學習聲樂的積極性。三是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應貫穿學生的聲樂學習活動中,以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進行宏觀指導和調控。
轉貼于
三、有效課程資源是聲樂有效教學的載體
課程資源是指實現教育目標的各種有利因素。聲樂教學的有效課程資源包括兩方面:一是課程資源的豐富、實用;二是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運用。
第一,聲樂專業教材是聲樂最重要的基本課程資源。
教材包括聲樂教學所用的對本專業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技能傳授和訓練用的文字、音像和樂譜材料。文字教材應包括人聲發聲器官生理解剖、發聲原理及嗓音保健、中外古今聲樂理論及聲樂歷史、聲樂教學法等。音像教材包括上述文字教材的講課錄像、音像資料、范唱音像等。曲譜教材應包括中國民歌、中外藝術歌曲等。在使用教材時,我們要做到曲目、學生特點、時機三結合。
第二,教學設施是進行聲樂教學的保證。
專用教室、鋼琴、音像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證,圖書館和教研室應購置音樂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供教師備課、教師教學研究使用。學校的學生閱覽室也應配備音樂讀物、雜志和音像資料,供學生收集、查閱資料。
第三,網絡資源是聲樂教學的一個重要資源。
21世紀信息的最大來源是互聯網,我們應培養學生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文字、音頻、視頻等信息,為我們目前的聲樂有效教學服務,更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服務。
第四,學生和教師本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知識結構和人格品質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構成課程人力資源。
“課程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于:一是教師引導、激勵和喚醒學生的“主動性”;二是教師通過“主動學習”來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人格魅力;三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教學”“對話教學”來生成智慧資源。
綜上所述,學生、教師、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本要素,有效聲樂學生、有效聲樂教師、有效聲樂課程資源是聲樂有效教學的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合理搭配、優化結合才能生成推動學生成長的良性循環的聲樂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
[1]呂渭源.有效教學草綱.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2]周軍.教學策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石惟正.聲樂教學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5]沈湘. 聲樂教學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